阅读疯子 YDFZ.CN - T客邦-Techbang - Page 210

ydfz.cn /html/index.html

GPT-4o加錢能變快,23秒的任務使用新功能「預測輸出」7秒就完成

GPT-4o加錢能變快 新功能“預測輸出”7秒完成原先23秒的任務 OpenAI 出了個新功能,直接讓 ChatGPT 輸出的速度原地起飛!這個功能叫做「預測輸出」(Predicted Outputs),在它的加持之下,GPT-4o 可以比原先快至多 5 倍。 為什麼會這麼快?用一句話來總結就是:跳過已知內容,不用從頭開始重新生成。 因此,「預測輸出」就特別適合下面這些任務: 在文件中更新部落格文章 更新先前已經產生過的結果 重寫現有檔案中的程式碼 而且與 OpenAI 合作開發這個功能的 FactoryAI,也亮出了他們在程式任務上的資料: 從實驗結果來看,「預測輸出」加持下的 GPT-4o 產生結果時間比之前快了 2-4 倍,同時保持高精度。 並且官方還表示:原先需要 70 秒完成的程式任務,現在只需要 20 秒。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預測輸出」功能僅支援 GPT-4o 和 GPT-4o mini 兩個模型,且是以 API 的形式。 對於開發者而言,這可以說是個利好消息了。 網友們線上實測 消息一出,眾多網友也是坐不住了,反手就是實測一波。 例如 Firecrawl 創始人 Eric Ciarla 就用「預測輸出」體驗了將部落格文章轉為 SEO(搜尋引擎最佳化)的內容,然後他表示:速度真的超級快。   也有網友秀出了自己實測的資料: 總而言之,快,是真的快。 怎麼做到的? 對於“預測輸出”的技術細節,OpenAI 在官方文件中也有所介紹。 OpenAI 認為,在某些情況下,LLM 的大部分輸出都是提前知道的。 如果你要求模型僅對某些文字或程式碼進行細微修改,就可以通過“預測輸出”,將現有內容作為預測輸入,讓延遲明顯降低。 例如,假設你想重構一段 C# 程式碼,將 Username 屬性更改為 Email : 你可以合理地假設檔案的大部分內容將不會被修改(例如類...

電動化加速失業,分析師預測 2035 年德國汽車業失業人數將達近 20 萬人

現階段電動車市場雖有所趨緩,但就長遠目標來看電動車似乎仍是趨勢,對此研究分析單位就表示若電動車時代來臨,德國汽車業於 2035 年將會有近 20 萬人面臨失業。現階段電動車市場雖有所趨緩,但就長遠目標來看電動車似乎仍是趨勢,對此研究分析單位就表示若電動車時代來臨,德國汽車業於 2035 年將會有近 20 萬人面臨失業。 現階段雖然電動車降溫燃油車需求增加,但就長遠來看電動車仍是最終目標,倘若電動車大量普及成市場主流,改變的不僅是動力系統,對生產製造更會造成巨大衝擊。 ▲ 製造生產電動車所需人力低於燃油車。 目前為了能推出平價電動車,車廠都在想辦法降低成本,與此同時還要面對中國電動品牌的威脅,其中 Volkswagen 就考慮關閉德國三間工廠來降低支出,另外還減薪 10% 降低人事成本。對此研究分析單位指出若電動車大量普及,由於電動車的零組件比燃油車少了許多,這代表生產製造電動車所需人力相對也會減少,分析師預測到了 2035 年德國汽車業和 2019 年相比將會有 18.6 萬人會面臨失業,但同時也會招聘更多電氣工程、電子等相關專業人員,不過總體職缺數還是與先前有所落差。 ▲ 分析研究單位預測德國汽車業 2035 年將有近 20 萬人失業。  本文轉載自:車勢文化 延伸閱讀:歐盟打算從2035年起禁止銷售燃油車,但德國表示拒絕遵守! 延伸閱讀:犧牲利潤低價衝量,分析師預測 2030 年中國電動車品牌會倒閉到只剩 1/7 延伸閱讀:美國電動車商Fisker破產後,剩餘數千輛電動汽車打包出售、平均一輛車不到50萬台幣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Ryzen 7 9800X3D已在亞馬遜、新蛋等電商完售,大幅領先 Intel Core Ultra 9 285K

“地表最強CPU”Ryzen7 9800X3D已在亞馬遜、新蛋售罄 與Intel Core Ultra 285K無人問津形成鮮明對比,AMD最新地表最強遊戲處理器 Ryzen 7 9800X3D在歐美國家已經賣到缺貨,成為Zen 5產品線的真正明星。 Zen 5 架構的 AMD Ryzen 7 9800X3D 毫無疑問成為新一代的遊戲扛壩子,AMD 宣稱遊戲效能相較上一代提升高達 8%,相比競爭產品更帶來平均高達 20% 遊戲性能。而最高跑出《特戰英豪》1500FPS的這顆最新3D V-Cache堆疊技術的晶片也已經在實測證明是自家賣爆的CPU Ryzen7 7800X3D的合格繼承者。這款處理器在國內的售價為16000到18000元之間,但也是一片難求。而在大量預售後,Ryzen7 9800X3D已經在歐美市場宣告售罄。   據Tom's Hardware報導,目前包括Newegg、Best Buy、B&H Photo、Walmart和Amazon等主要零售商均已售罄,儘管是479美元的首發價格,但還是擋不住消費者們的搶購熱情。目前的情況是需求太旺,以至於黃牛們可能已經加入了戰場。在其他平台,Ryzen 7 9800X3D的價格已經飆到了1000美元。 效能方面,Ryzen 7 9800X3D較前代產品Ryzen 7 7800X3D提升了14.7%,在多項遊戲測試中不僅完勝前代產品,更大幅領先Intel的Core i9-14900K和Core Ultra 9 285K,確立了其遊戲處理器霸主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其前代產品Ryzen 7 7800X3D目前仍穩居亞馬遜CPU銷售榜首,展現出AMD 3D V-Cache系列產品的持久市場魅力。 對於目前的缺貨情況,AMD官方表示這並非晶片供應短缺所致,而是因為市場需求過於熱烈。公司建議消費者保持耐心,不要購買...

Stadler Rail展示世界首創的氫電動力列車,一罐氫氣可行駛 2803 公里

斯塔德勒在柏林展示世界首創的氫動力列車 同時支援氫氣與電力模式運行 除了電動能源之外,還有很多其它的乾淨能源也是目前被各家廠商關注的,尤其是豐田很早就在開發他們的氫能車「MIRAI」,並且認為比電動車還要好。 其實不止汽車廠商看中氫能,施泰德鐵路(Stadler Rail )公司已經開發出一種可以使用氫氣或電池供電的火車車廂,用於鐵路支線服務的RS Zero 。 這個命名也是有其來由:自 1996 年以來,歐洲最具標誌性的列車Stadler RS1 Railbus。是德國和捷克最早廣泛使用的新一代柴油列車之一。這種列車既可以直接使用柴油,也可以使用由油菜籽油製成的生物柴油,目前大約有 500 輛這種列車在使用中。 Stalder Rail 公司現在展示了 RS Zero 的原型車,這是一種零碳排放的列車,既可以使用電力,也可以使用氫氣,或者兩者結合使用。該列車用一罐氫氣行駛了 46 小時,行程 2803 公里(1741.7 英里)。 由於 RS Zero 採用了相對輕質的設計,因此特別適合營運支線(連接大型鐵路幹線的小型支線)的鐵路電信商。由於德國仍有 38% 的鐵路線尚未電氣化,因此新型車輛將成為德國鐵路運輸系統中備受歡迎的零排放產品。而且,當支線的一部分通過架空電纜實現電氣化時,電池驅動的車輛可以切換到架空電纜作為動力源。 目前公佈的原型車是單車頭氫動力車型,但也有雙車頭組態。據Railcolor News報導,單輛氫動力汽車可行駛 700 公里(435 英里),而雙車組態則可行駛 1000 公里(621 英里)。電池型號的續航里程要短得多,單車充電一次可行駛 80-100 公里(50-62 英里),雙車組態可行駛 90-180 公里(56-112 英里)。兩種組態的汽車最高時速均可達 120 公里/小時(75 英里/小時)。 因此,雙選項可讓鐵路電信商選擇最適合其線...

高手魔改PlayStation 4成掌機,把DualShock 4手把拆解整合為一體最具挑戰

YouTube技術播主魔改PlayStation 4 將其定製為可攜式裝置 長期以來,為家用遊戲機製作可攜版本一直是硬體改裝者最喜歡的消遣方式,但他們通常改裝的是 PS1 或最近的原版 Xbox 等較老的系統。 將PlayStation 4 等較新的高功率的遊戲機掌機化,雖然比較棘手,但並非不可能。 YouTube改裝頻道 Restore Technique 最近就進行了將PS4改成掌機的任務,電池續航時間約為 90 分鐘。影片中不但要對 PS4 主機板進行瘦身、拆卸官方手把整合到機器中,還要重新設計電源傳輸系統。他表示,更有經驗的高手可能會對主機板進行更大幅度的改動,但他的實驗基本上是成功的。 從拆解到重組 影片詳細記錄了整個改造過程。他選擇了最新版的 PS4 Slim,因為它的主機板更小,功耗也比早期型號低。 他保留了大部分主機板和原始冷卻系統,但移除了光碟機,保留了一個 USB 連接埠,並換上更小巧、高效的M.2固態硬碟。 他還從亞馬遜買了一個 7 英吋可攜式 1080p 顯示器,並重新設計了其內部結構,以適應掌上遊戲機。 這一改動要求縮小電路板尺寸,移除觸控式螢幕覆蓋層以減小厚度,並將 PS4 的 HDMI 連接轉換為迷你 HDMI。   在前期工作中,DualShock 4手把整合的工作是改造中最具挑戰的部分之一。他將手把拆解,將按鈕和搖桿重新佈局,並將其整合到掌上型主機的機身中。 電源系統以及散熱設計 為了確保長時間遊戲的續航力,他並製作了定制的電池組,同時還設計了高效的散熱系統,以防止主機過熱。 改變電源系統可能是最具挑戰性的任務。 Restore Technique 測試了PS4 主機板正常運行所需的功率,並定製了一個鋰電池組,以匹配主機板和新增元件。 經過反覆試驗和 3D 建模速成班的學習,Restore Technique 列印出了一個方形機殼。 然...

達梭系統推出 SOLIDWORKS 2025,提供增強的協作和資料管理功能

達梭系統 Dassault Systèmes 宣佈其 3D 設計與工程應用產品組合 SOLIDWORKS 推出最新版本 SOLIDWORKS 2025,加速產品開發流程。達梭系統 Dassault Systèmes 宣佈其 3D 設計與工程應用產品組合 SOLIDWORKS 推出最新版本 SOLIDWORKS 2025。SOLIDWORKS 2025 增添數百項增強功能與新增功能,能夠加速新產品的開發流程,同時改善客戶的產品體驗。 SOLIDWORKS 2025 提供增強的協作和資料管理功能,簡化用於零件、裝配體、工程圖、3D 尺寸和公差、電氣和管道佈線、ECAD/MCAD 協作以及渲染的工作流程。新版本還包括SOLIDWORKS PDM、SOLIDWORKS Simulation、SOLIDWORKS Electric Schematic、SOLIDWORKS Electrical Schematic Designer 和 DraftSight 等應用的更新,實現更快速、更出色的設計。 SOLIDWORKS 和達梭系統 3DEXPERIENCE 雲端平台的無縫整合,用戶可以透過統一的數據資料、應用和最新技術,確保團隊能夠使用最新產品資訊進行協同工作。 SOLIDWORKS 2025 的亮點包括: 直接從 SOLIDWORKS 進入社群,與業界同儕建立聯繫並展開協作,同時透過實時通知接收所有模型執行操作的最新動態。 運用新增的倒角選擇加速器簡化零件設計,並能夠透過連續混合圓角邊緣的選項,創建更平滑的可變尺寸圓角。 能夠同時複製零件及其相關的高階配合與機械配合,加速建立裝配體。 支援在任何連接裝置上,於設計審核流程隨時對工程圖進行多重簽核,以提供清晰的可追溯性。 更快速地修正因缺失參考而損壞尺寸的草圖。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台灣角川 25 週年發布三大計畫:經典 IP 再現、開拓新事業、台灣 IP 世界化

台灣角川舉辦「25 週年慶祝茶會」慶祝 KADOKAWA 集團自 1999 年踏入台灣,成立首個海外據點後迄今已 25 年,更發布「經典IP再現」、「開拓新事業」、「台灣IP世界化」三大重磅消息!台灣角川舉辦「25 週年慶祝茶會」慶祝 KADOKAWA 集團自 1999 年踏入台灣,成立首個海外據點後迄今已 25 年,總計出版總發行量超過 6,000 萬本;KadoKado 平台超過 15 萬會員、台灣 BOOK☆WALKER 會員突破 75 萬! 從傳統出版到現今橫跨電子書、條漫、內容授權、改編等多元化 IP 內容經營,近年更積極推展華文原創 IP,台灣角川希望透過集團於全球之佈局,將優秀華文內容帶出海!   零距離的經典「Masterpiece Comics」登台!日漫經典大作重磅回歸,韓漫網路神作人氣登場 台灣角川宣布引進日本 KADOKAWA 於 2024 年推出之「經典文學漫畫 KADOKAWA Masterpiece Comics(KMC)」系列,本系列以「流傳百年的傑作」為題,精心挑選精采的文學作品,邀請新銳漫畫家作畫,以創造出結合現代感、娛樂性的圖像文學作品!預計於2025年出版第一冊《遠野物語》。 全球系列總發行量超過 2000 萬冊,改編眾多漫畫、電視動畫、廣播劇、遊戲等衍生作品,堪稱輕小說金字塔的頂峰之作,涼宮春日系列最新作『涼宮ハルヒの劇場』睽違 4 年,將於 11 月 29 日全球同步上市。 而在全球擁有數百萬粉絲,並在南韓累積破億點擊率的網漫神作《全知讀者視角》;原著由韓國作家sing N song 所創,內容結合科學、宗教、神話與遊戲等元素,台灣角川宣布已取得漫畫版授權。 拓展新事業!台灣角川引進日本KADOKAWA抽抽樂服務「抽籤堂(くじ引き堂)」、輕小說讀到飽、漫畫連載館開張 本次也公佈引進日本 KADOKAWA 的服務「抽籤堂(くじ引き...

《決勝時刻:黑色行動6》搭配AMD FSR 3.1效能禁藥實測,預告將推出AI基礎的下代技術

AMD在FSR 3.1強化畫質呈現,並讓FSR畫格生成能與其他顯示卡廠商之升頻技術併用,也預告將在2025年推出以機器學習為基礎的下代FSR技術。AMD在FSR 3.1強化畫質呈現,並讓FSR畫格生成能與其他顯示卡廠商之升頻技術併用,也預告將在2025年推出以機器學習為基礎的下代FSR技術。 本文使用之《決勝時刻:黑色行動6》序號由AMD提供 FSR 3.1技術分析 AMD在GPUOpen部落格更新了FSR 3.1的技術介紹,提到新版技術改善了畫面細節、殘影等效果,並支援Vulkan繪圖API,此外的一大改便是拆分升頻與畫格生成的運作流程,以改善畫質並讓其他廠商的升頻技術能與FSR畫格生成混搭用。 延伸閱讀:AMD FSR 3真的來了!首波支援《魔咒之地》及《亙古魔戰》,還有全遊戲都可用的AFMFAMD AFMF 2畫格生成效能禁藥再升級,疊加FSR 3猛上加猛效能實測! FSR 3.0的運作過成會先套用升頻並同時產生動態向量(Motion Vector)、深度(Depth)等資料之後,再進行畫格生成。雖然這樣可以提高整體效能與品質,但缺點就是需要將2個流程綁定在一起。 FSR 3.1則會在升頻之前產生動態向量與深度等資料,如此一來便能讓FSR畫格生成搭配其他升頻技術協同運作。由於FSR除了支援AMD自家Radeon RX 5000系列之後的顯示卡之外,也支援NVIDIA GeForce RTX 20系列之後的顯示卡,因此讓不支援DLSS 3畫格生成的GeForce RTX 20、30系列,也能使用DLSS 2升頻混搭FSR 3.1畫格生成,帶來更流暢的視覺體驗。 AMD運算與顯示卡事業部的資深副總裁暨總經理Jack Huynh也在Ryzen 7 9800X3D的介紹影片中提到(3:27處),AMD與Activision共同在《決勝時刻:黑色行動6》遊戲中導入FSR 3...

蘋果可能在 iPhone SE 4 也升級 OLED 螢幕

消息稱蘋果將在 iPhone SE 4 中使用三星 OLED 螢幕 關於明年推出的iPhone SE 4 的傳言甚囂塵上。根據傳言,這款手機將成為一款近乎完美的中端旗艦智慧型手機,可與 Galaxy S24 FE 展開激烈競爭。 iPhone SE 4 還將獲得Apple Intelligence功能,因為據傳它將採用A18處理器。 早在 9 月份,就有消息稱蘋果可能會在其所有產品中全面採用 OLED 螢幕,包括在相對廉價的 iPhone SE 4 上也使用 OLED 螢幕。 另據報導,LG和京東方將為明年的 iPhone SE 4 提供 OLED 螢幕面板。 現在,韓國出版物Hankooki 的最新報導指出,蘋果已將三星加入其 iPhone SE 4 的 OLED 螢幕供應鏈。 還應指出的是,如果消息屬實,那麼 iPhone SE 4 將成為蘋果首款採用 OLED 螢幕的 SE 型號手機,因為此前的 SE 手機均採用 LCD 技術。 將三星納入 OLED 螢幕供應鏈表明了蘋果順利進行供應和價格談判的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蘋果還減少了對三星 Display 的依賴、 三星旗下的顯示器部門為今年的 iPhone 16 系列供貨。 報導還稱,與其他供應商相比,今年 LG 為標準 iPhone 16 機型提供了更多的 OLED 螢幕。 至於 iPhone SE 4,目前還不清楚製造商將提供多少顯示面板。 最近,Internet上出現了 iPhone SE 4 的模型圖片和視訊,其中不僅顯示了標準版iPhone SE 4,而且還展示了"Plus"尺寸的機型,儘管並無相關傳聞顯示這一型號會真的推出。 與前代產品相比,iPhone SE 4 預計將有重大升級。 據悉,這款手機的設計與 iPhone 14 相似,但配備的是單鏡頭,據傳主鏡頭為 4800 萬像素。 預計這款手機將放棄 To...

解讀科技公司「渣男」式交易:買人、買技術,為什麼就是不想買公司?

大型科技公司興起“渣男”式交易 買人買技術就是不買公司 近期矽谷AI投資出現了一種新型“渣男”式交易模式。大型科技公司通過技術許可和關鍵人才僱傭的方式,而非全面收購,來吸納人工智慧初創公司的核心技術和團隊。 這種模式不僅使初創公司的創始人能夠在大公司的資源支援下繼續其技術創新,而且為投資者提供了快速的回報途徑。 最明顯的一樁交易,就是Google與人工智慧初創公司Character.AI的交易為例,Google選擇支付27億美元獲得Character.AI技術的許可權,而非直接收購公司。 官方說法是這筆錢是為了獲得Character的技術授權,但條件之一是要Character.AI的創辦人沙澤爾同意回Google工作。 在Google內部,普遍認為讓沙澤爾回來才是Google同意支付這筆高昂許可費用的主要原因。 作為交易的一部分,沙澤爾從他持有的Character.AI股份中獲利數億美元。對於一位既沒有出售公司,也沒有讓公司上市的創始人來說,這筆收益頗為豐厚。這位48歲的工程師現在成為Google AI技術的三位領導者之一,負責為其最強大的AI聊天機器人Gemini開發下一個版本。 為什麼不直接併購? 這筆交易使Character.AI的投資者在兩年內獲得了2.5倍的回報,但公司剩餘員工則無法分享到這筆交易的財務收益,引發了行業對這種「渣男」式交易的質疑。 有很多人質疑,這麼大一筆錢,Google為什麼不直接把Character.AI 併購下來就好了?為什麼還要搞出一個「技術授權」? 不過,這種新型交易方式,實際上是大型科技公司試圖避免監管審查,同時保持在人工智慧領域的領先地位。 這幾年來,各大科技公司都不斷的傳出大大小小的併購案,但是其中有很多併購案,到最後都是在等待各國監管機構的審核一拖再拖,甚至到最後無疾而終。這種情況越來越頻繁,大型科技公司如Google、亞馬遜、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