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E AI 整合 OpenAI 模型,提供 AI 繪圖、翻譯等功能,無需額外下載 App。雖然台灣尚未支援,搶先體驗 LINE AI 也沒問題,LINE AI 讓 AI 服務更貼近用戶。
擁有龐大用戶的 LINE,也推出「LINE AI」!雖然目前為測試版,但已整合 OpenAI 模型,提供對話生成、AI 繪圖、翻譯、圖片辨識與影片摘要等多項功能。無需額外下載 App、也不用重新註冊帳號,僅透過 LINE 對話視窗即可操作,是最貼近一般用戶的 AI 解決方案。不過台灣版 LINE 目前尚未支援,但要搶先使用也沒問題,尤其還支援繁體中文,使用上更無隔閡!
LINE AI 是由日本 LINE Yahoo 公司推出的全新生成式 AI 服務,於今年五月正式上線,目前還是一項免費的服務,要讓用戶可以像與朋友聊天一樣提問、搜集資訊並產生圖像。
是 AI 小幫手嗎?
許多人第一次聽到「LINE AI」時,或許會以為它只是另一個會回訊息的 AI 小幫手,例如國語小幫手、美玉姨、待辦小精靈⋯等,這些 AI 小幫手是將 ChatGPT 與 LINE 串接,只要有 LINE 帳號,並且將 LINE ChatGPT 加入好友,就能開始對話。
但 LINE AI 並不是單一角色或聊天機器人。它是 LINE 生態系中的生成式 AI 功能組合,包含文字對話、翻譯、圖片辨識、摘要整理、繪圖等,目標是讓用戶在不離開 LINE 的情況下就能使用各種 AI 服務。也就是說它不具備固定人設,也不是單一 chatbot,而是一個整合於 LINE 內部的 AI 工具集。用戶不需額外下載 App,就能在 LINE 聊天介面中使用這些 AI 功能。
使用什麼 AI 模型?
LINE AI 並不是由 LINE 自家訓練 AI 模型,而是直接採用 OpenAI 的 GPT-4.1 語言模型作為基礎。也就是說,它背後的運作邏輯與 ChatGPT 極為相似,但由於整合進 LINE 的操作邏輯與介面不同,使用體驗也有所區隔。至於圖像生成功能,則採用 OpenAI 的 DALL•E 3 技術。這意味著能在 LINE 裡享受到高品質語言理解與圖片創作的能力,但在操作方式與功能層面上有些限制,例如不能切換多角色、圖片無法改風格等。
LINE AI 能做什麼?
至於 LINE AI 目前能做什麼呢?包括「AI Text」文字生成功能,可用自然語言聊天,可直接在 LINE 聊天框輸入問題,像「今天台北天氣如何?」、「幫我寫一段道歉訊息」,LINE AI 就能即時回覆,還有協助撰寫簡訊、e-mail、社群貼文標題等,讓表達更專業自然,以及將照片傳給 LINE AI,即可辨認內容、翻譯其中文字或提供描述。另外,還有「AI Canvs」圖像生成功能,只要輸入描述詞,LINE AI 就能繪出相對應的圖像,生成的圖片也可下載或分享。
如何啟用 LINE AI?
想體驗 LINE AI 不必下載新 App,也不需修改設定,只要打開 LINE App 就能開始使用。不過,台灣版本的 LINE 目前尚未支援 LINE AI 功能,因此在 LINE App 中未提供功能選單,需透過 LINE AI 官網連結來啟用體驗版,又或是掃描官方提供的 QR Code 就可以使用 LINE AI。且雖然目前為日文介面,但輸入中文對話,也沒有問題。當然,目前 LINE AI 屬於測試版本,生成內容可能有誤或限制,請務必依需求判斷是否適合日常使用。
步驟 1:使用手機開啟 LINE AI 官方網站,點選下方出現的「Try LINE AI now」。
步驟 2:首次使用時, 會顯示服務條款及使用說明, 點選「Agree」即可開始體驗。
步驟 3:進入首頁就是可愛的熊大,雖然是日文介面,但也可使用中文對話。
步驟 4:在視窗下方輸入中文,LINE AI 就會用中文回覆,繁體中文也沒問題。
步驟 5:另外,掃描官方提供的 QRCode, 也會自動跳轉至 LINE App 並開啟LINE AI 服務。
生成旅遊規畫還能一鍵分享
LINE AI 的 AI Text 簡單來說就像內建的 AI 聊天機器人,能讓使用者和 AI 自然對話、即問即答。只要直接輸入問題,LINE AI 就會即時回覆,讓搜集資料變得更輕鬆。舉例來說,你可以問「推薦五天四夜的首爾自由行程」,甚至問歷史事件、天文常識、科學原理或生活小知識,LINE AI 都能給出清楚易懂的答案。整體體驗就像把一位懂天文地理的朋友放進了對話框裡,既實用又有趣,讓學習與資訊取得變得更即時、更自然。另外,還可以一鍵把資訊即分享給LINE好友,相當方便。
步驟 1:如果是想要與 LINE AI 聊天對話,通常在首頁上方選擇「AI Text」。
步驟 2:接著於下方的對話框中,輸入想要詢問的內容,如首爾七月的天氣。
步驟 3:對話內容是有記憶的,例如可以接著詢問五天四夜首爾自由行程的推薦。
步驟 4:想要將這內容分享給朋友,在對話最後還可以看到「Share」。
步驟 5:接著會出現近期 LINE 連絡人的選單, 又或是按下「⋯」,從清單中選擇分享對象。
生成專業文字並可持續修改
LINE AI 不僅能幫你生成內容,還能協助潤飾語句,讓文字表達更清晰、更貼近情境。無論是撰寫 e-mail、簡訊、社群文案,或是幫文章取一個吸睛標題,只要輸入你的原始想法,就能給出更專業或更有溫度的版本。舉例來說,如果你不知道該怎麼寫求職信,只要輸入「請幫我寫爭取社群小編的求職信」這類簡單指令,就會整理成語氣恰當、結構完整的求職信。這項功能特別適合忙碌的上班族、學生或創作者,快速完成各類文字工作。
步驟 1:在對話框中輸入「請幫我寫爭取社群小編的求職信」,很快就會完成正式口吻的求職信。
步驟 2:針對生成的內容,也可以進一步進行修改,如將語氣改成活潑又不失專業。
支援翻譯多國語言並活用
LINE AI 也提供多國語言翻譯功能,支援繁體中文、英文、日文、韓文等多種語言,只需在對話中輸入「翻譯+語言+內容」,就會立即將文字翻譯成指定的語言。不需要另外開啟翻譯 App,就能在 LINE 裡快速完成跨語言溝通,特別適合處理外語訊息或與國外朋友交流。舉例來說,輸入「翻譯英文 謝謝你的大力協助」,LINE AI 就會回覆對應的英文翻譯,操作簡單、效率高,讓日常對話更便利,也能成為學習語言的好幫手。
步驟 1:支援多國語言翻譯,如輸入「翻譯英文 謝謝你的大力協助」,即可翻成英文。
步驟 2:當然也可以繼續要求翻成其他國家語言,如日文或韓文等等。
撰寫程式碼及解數學難題
對於需要處理程式或數據的使用者,LINE AI 也具備基本的程式設計輔助能力。無論是 HTML、CSS、JavaScript 或 Python,只要輸入需求,它就能協助撰寫或修正簡單的程式碼。舉例來說,當你需要建立一段網頁結構、設計樣式或撰寫基本互動功能時,LINE AI 都能快速提供對應的程式碼片段。此外,它也能執行數學解題,例如數學證明題:甲乙競選市長,甲得 n 票,乙得 m 票,而 n>m。求 m=2 時,求開票中甲一路領先的機率。
步驟 2:進行數學證明題,如甲乙競選市長,甲得 n 票,乙得 m 票,而 n>m。求 m=2 時,開票中甲一路領先機率。
摘要 YouTube 影片重點
LINE AI 也具備 YouTube 影片摘要功能,只要影片有開啟字幕(CC),就能請 AI 協助整理重點內容。這項功能對於時間有限、想快速了解影片主旨的使用者特別實用。無論是長篇訪談、教學影片,或是新聞報導,只要輸入影片連結並請求摘要,就能快速提供條列式重點或簡短敘述,讓你在幾秒內掌握重點資訊,也可以再進一步詢問有興趣的內容。不過要留意,有時候會摘要成錯誤的影片內容,此時可以提供標題,讓 LINE AI 重新進行重點摘要。
步驟 1:在對話框中輸入有 CC 字幕的 YouTube 影片網址,並要求摘要重點,過程中若出現錯誤,給標題也可以。
步驟 2:對於摘要的內容中,特別有興趣的地方,可以再要求提供更多內容。
辨識圖片內容並可持續對話
LINE AI 也具備圖片辨識功能,只要將圖片傳給 AI,它就能快速分析內容並提供詳細說明。無論是商品、建築、植物還是動物,AI 都能辨識出類型、品牌或用途。此外,若圖片中含有外文文字,AI 也能協助翻譯,免去手動輸入的麻煩。這項功能特別適合常逛網購平台、需要研究商品資訊,或對自然與建築有興趣的使用者。舉例來說,看到一張國外商品包裝圖,只要傳給 LINE AI,就能立刻了解內容與翻譯資訊,非常方便實用。
AI Canvas 是 LINE AI 內建的圖像生成工具,只要輸入描述、關鍵字或想像的畫面內容,就能快速生成符合條件的圖片。操作過程直覺又簡單,無需額外學習繪圖技巧,也不必安裝其他 App。完成後的圖片可以選擇下載或一鍵分享給好友。值得注意的是,生成完的圖片無法再進行修改,若要變更只能重新生成新的圖片,因此建議若看到喜歡的成果,記得立即儲存或分享,以免遺失。另外,與免費使用 ChatGPT 的生圖功能一樣,會有次數限制,不過可使用的次數較多,且超過次數後,不用等待 24 小時,又可以使用了。
LINE AI 提供的文字生圖功能是採用 OpenAI 的 DALL•E 3 模型,如上述所示範,只需輸入簡單的描述,例如「在沙灘上喝椰子汁的狗狗」,就能迅速產出對應的圖像。整體生成表現穩定,但目前版本在細節刻畫與寫實度方面仍有進步空間,風格偏向插畫或漫畫感,較不適合用於高度擬真的應用。不過這樣的特性也讓它非常適合製作 LINE 貼圖、簡報小圖示、部落格首圖或社群圖卡素材,操作簡單、效率高,更強調便利性。
步驟 1:以 LINE AI 生圖的插畫特性,很適合用來製作社群圖卡素材,如八大行星的示意圖。
步驟 2:可用來生成 LINE 貼圖,只不過生成的圖片比例無法變更,因此設定 4 張 LINE 貼圖更適合。
可指定風格圖片,不支援擬真人像
LINE AI 的生圖功能本身並沒有固定的預設風格,因此使用者在輸入提示詞時,可根據需求自行加入具體風格說明,例如 Q 版角色、未來感機器人、動漫風格⋯等,只要描述清楚,通常都能產出符合期待的圖像。不過也必須注意,目前無法產出擬真人像,也不支援模擬真實人物的外觀或照片,這是出於對隱私與倫理的重視所做出的限制。因此,這項功能較適合用於創作虛構角色或具藝術風格的圖像,而非逼真肖像畫的應用場景。
步驟 1:在輸入提示詞時,可根據需求自行加入具體風格說明,如生成《集合啦!動物森友會》風格。
步驟 2:目前無法產出擬真人像,所以就算指定生成真實人像,也有滿滿的 AI感。
LINE AI 優缺點分析
自 LINE 正式推出 LINE AI 服務以來,許多用戶都好奇這項 AI 工具到底實用與否?它不僅整合多種常見生成式 AI 功能,還能在不切換 App 的情況下完成翻譯、摘要、圖片辨識與生成圖片等任務。對於正在觀望生成式 AI 工具的初階用戶來說,LINE AI 看似是一個「輕巧但實用」的入門選擇。
日常應用最輕鬆
LINE AI 最大的優勢在於「整合性高」。不需額外下載 App,用戶只要擁有 LINE 帳號,就能直接在聊天介面中啟用 AI 功能,包含智慧對話、圖片分析、圖像生成、翻譯、摘要等,由於門檻低、操作簡單,AI 初學者都能輕鬆上手,只是尚未在台灣 LINE 上推出。
支援繁體中文是另一大亮點,對台灣用戶相當友善。即便主介面為日文或英文,LINE AI 依然能理解繁體問題並正確回覆。更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所有功能皆免費開放使用,對於想節省 ChatGPT 額度的用戶來說尤其實用。
此外,圖片分析功能相當好用,能快速辨識內容與翻譯圖片中的外文,而 AI Canvas 只要輸入文字就能產出插圖式作品,速度快、使用體驗直覺順暢。
試用階段功能有限
不過,LINE AI 並非沒有缺點。首先,它目前仍處於「試用階段」,部分功能尚未成熟。圖像生成品質、風格變化與真實感方面仍待加強;生成結果無法保留或覆蓋前張圖片也讓創作連貫性不足。
華為穿戴裝置 2025 年第一季全球出貨量第一!HUAWEI WATCH FIT 4 系列限時優惠,購買即贈好禮。
根據市調機構 IDC 最新 2025 年第一季報告指出,華為穿戴裝置全球出貨量突破 2 億台,並於該季度正式躍升為全球穿戴市場第一名,HUAWEI 也同步推出限時優惠,全新 HUAWEI WATCH FIT 4 系列買就送 FreeBuds 耳機或 Band 運動手環,其他還有全系列優惠,最高可省 6,000 元。
最新上市的 HUAWEI WATCH FIT 4系列,即買即贈,包括購買 WATCH FIT 4 Pro(售價 9,990元),即贈送FreeBuds SE 3無線藍牙耳機(價值 1,990元);購買WATCH FIT 4(售價 5,990元),就送Band 9智慧手環(價值1,490元),即日起至6月30日,可至華為全通路購買。
微軟將推出免費 Windows 移轉工具,方便使用者將檔案與設定轉移至新電腦。這項Windows 移轉功能讓升級 Windows 11 更輕鬆。
對於手上仍使用無法支援 Windows 11 硬體的用戶,微軟正逐步提供兩種解方:一是透過付費的 OneDrive 雲端備份功能,將資料儲存後再於新電腦還原;另一是即將登場的免費「Windows 移轉」工具,提供 PC 對 PC 的資料轉移方式。
Windows 10 開始測試內建「移轉功能」
在 Windows 10 最新測試版本 KB5061087 中,微軟悄悄更新了內建的 Windows Backup 工具,加入「傳送資訊至新電腦」的選項。雖然這個功能目前尚未對一般用戶開放,僅在 Build 19045.6029 中隱藏測試,但已顯示出微軟準備重啟類似 Windows 7 時期 Easy Transfer 的資料轉移流程。
這項 Windows 移轉功能在使用時,兩台電腦需要處於同一網路環境中,無論是無線或有線連接皆可能受支援。用戶在新電腦上啟動移轉時,系統會要求確認來源電腦的名稱,並透過顯示配對碼進行安全驗證。完成配對後,即可選擇性地將舊電腦的檔案與設定轉移到新電腦上。
微軟確認新資料移轉功能將推向 Windows 11
微軟已在 2025 年 5 月的官方部落格中,證實這個 Windows 移轉功能將正式成為 Windows 11 的一部分。雖未明確提及 Windows 10,但目前測試進展顯示,這項工具也將支援協助 Windows 10 用戶進行轉移。
對於無法升級的舊裝置使用者,微軟顯然希望引導他們購買支援 Windows 11 的新設備,再透過移轉工具完成過渡。值得注意的是,微軟的 PC Health Check 工具在檢測升級資格時,也會啟動 Windows Backup,提醒用戶先完成備份。
Google 最新 #BestPhonesForever 廣告影片再開酸,直指 iOS 26 的即時翻譯、來電篩選等功能早在 Pixel 手機上推出多年。
Google 再度發揮創意火力,透過最新一支「#BestPhonesForever」系列廣告,反諷 Apple 剛在 iOS 26 推出的三大功能,包括即時翻譯、Hold Assist 與 Call Screening,這些功能 Pixel 手機早在數年前就已實現。在影片中,iPhone 和 Pixel 9 Pro 化身成聊天主持人,以擬人化 Podcast 對話方式,點出兩大平台在 AI 應用功能上的時程差異。
Pixel 早就支援即時翻譯
在廣告劇情中,當 iPhone 高調宣布支援「即時訊息翻譯」時,Pixel 輕鬆反擊:「我四年前就會了。」這正是指 Pixel 6 於 2021 年率先推出的 Live Translate 功能,可即時翻譯文字簡訊與語音通話。相較之下,Apple 剛在 iOS 26 才導入類似功能,無疑讓 Google 抓到機會反諷。
Hold Assist 和 Call Screening 功能早已登場?
除了翻譯,影片也提及 Apple 新增的 Hold Assist(客服代接)與 Call Screening(來電篩選)功能。然而,Google 強調 Pixel 早在 2020 年便推出 Hold for Me 功能,幫使用者在等待客服接通時自動排隊。而 Call Screening 更可回溯至 2018 年的 Pixel 3,透過 AI 審核過濾陌生或騷擾電話。
Google 再炒 Android 功能領先話題
延續「#BestPhonesForever」系列風格,這支影片以輕鬆幽默的方式讓裝置對話互動,不僅提升觀賞趣味,也再度將 Android 與 iOS 功能差異推上檯面。雖然內容是否幽默見仁見智,但影片成功引發關注,讓市場再次聚焦在 Google Pixel 所代表的 Android 功能創新路線。
iPhone 內建的行事曆,預設是以周日為第一天,如果覺得很不習慣,可以手動設定將周一設定為第一天,如此就像 Google 日曆一樣。
由於台灣許多工作都是周休二日,很自然會把周一視為一周的開始,但多數美洲國家,會將周日做為一周的開始日,這其實沒有標準答案,因為不同的宗教和文化習慣,對一周的起始日會有不同的解釋。而 iPhone 內建的行事曆,預設是以周日為第一天,如果覺得很不習慣,其實可以手動設定將周一設定為第一天,如此就像 Google 日曆一樣,若兩個行事曆都有使用,也比較不會錯亂。
Apple 也針對《F1 電影》推出全球首支專為 iPhone 打造的「觸覺回饋預告片」,透過 Taptic Engine 技術讓觀眾不只看見,更能感受賽車引擎轟鳴與高速過彎的震動感。這支預告片已可透過 Apple TV App(需 iOS 18.4 以上版本)或 App Store 體驗,無須額外下載。而在預告片中,每一段震動皆對應畫面節奏與劇情張力,呈現如音效與色彩校調般的「觸覺敘事」,提供更具臨場感的觀影預覽。
Apple 在 WWDC25 發表全新 macOS Tahoe 26,帶來半透明的 Liquid Glass 介面外,還有將 iPhone 上的電話 App 正式移植到 Mac 電腦上、Spotlight 帶來全新的接續操作方式,以及 Apple Intelligence 應用等新功能,讓 Mac 發揮最大實用性。但同時 macOS Tahoe 26 也將會是最後一個支援 Intel 架構的 macOS 系統版本,為 Apple 晶片時代劃下明確的技術分野。
可升級 macOS Tahoe 26 的 Intel 機型
在 WWDC Platforms State of the Union Keynote 中得知,支援升級 macOS Tahoe 26 的機型中,只剩四款是採用 Intel 處理器,但也都能使用全新設計、Spotlight 更新、Continuity 功能等眾多新功能,且相容的 Intel-based Mac 機種將持續獲得為期三年的安全性更新,其四款機型如下:
MacBook Pro(16吋,2019)
MacBook Pro(13吋,2020,配備四個Thunderbolt 3埠)
iMac(27 吋,2020)
Mac Pro(2019)
對開發者而言,現在是完成 App 架構轉移的關鍵時機,以充分發揮 Apple 晶片的效能優勢。macOS 持續內建 Rosetta 技術,協助 Intel 架構的應用程式在 Apple 晶片裝置上順利運行。另外,Rosetta 的支援預計將延續至 macOS 27,為開發者保留必要的過渡時間。在那之後,Rosetta 的部分功能仍會保留,用以支援特定需依賴 Intel 架構的舊款遊戲作品。
Intel 版 Mac 正式進入倒數階段
隨著 macOS Tahoe 26 成為 Intel Mac 最後一個主版本系統,象徵 Apple 晶片生態已全面接手 macOS 發展主軸。未來的新功能、效能優化與 AI 應用,將專為 Apple Silicon 打造,Intel Mac 將逐步淡出主線支援。對於仍持有 Intel 裝置的使用者與開發者而言,此時正是加速轉向 Apple 晶片平台片與原生架構的時機。
Apple 將 Apple Intelligence 擴展至 iPhone、iPad、Mac、Apple Watch 和 Vision Pro,並開放開發者存取基礎模型。
Apple 宣布推出全新 Apple Intelligence 功能,進一步提升多項裝置的使用體驗,包括 iPhone、iPad、Mac、Apple Watch 與 Apple Vision Pro。新版 Apple Intelligence 將支援即時翻譯、螢幕智慧識別、圖像生成等功能。此外,證實今年將進一步支援更多語言,其中就包含繁體中文。
目前 Apple Intelligence 雖然已經開放台灣使用,但僅限簡體中文、英文等特定語言,如今蘋果證實會在今年度釋出繁體中文版,但具體時間仍待官方公告。此外,開發者現已可存取核心裝置端大型語言模型,在不依賴雲端的情況下,打造兼具隱私與效能的智慧應用。
即時翻譯功能整合多項應用
Apple 推出「Live Translation」即時翻譯功能,整合至 Messages、FaceTime 和 Phone 應用中,協助使用者進行跨語言溝通。透過完全在地端執行的模型,使用者的私人對話資料將不會上傳雲端,有效保障隱私。而使用者可在輸入訊息時即時翻譯為對方語言,也可於通話過程中即時顯示字幕或語音翻譯。
Apple 今年 3 月推出全新 MacBook Air,最大的升級就是 M4 晶片,以及提供全新的天藍色可選擇,其他還有外接兩個 Studio Display 螢幕時,MacBook Air 也可同時開啟使用,達到三螢幕輸出的效果,另外,雖然 Apple 沒有特別強調鍵盤的升級,但鍵盤的打字手感也比過去更好,鍵帽採用不易沾指紋的霧面設計,這些小地方的改變,倒像是 M4 版 MacBook Air 的小彩蛋。當然,比過去 M3 版 MacBook Air 推出時更便宜 1,000 元的售價,更是規格升級外的優勢。
要說 M4 版 MacBook Air 外型上的最大特色,莫過於新增「天藍色」配色。這次 Apple 繼續維持四種顏色選擇,包括銀色、星光色與午夜色,而原本深受歡迎的太空灰則悄悄退出配色行列,讓「天藍色」成為最受矚目的新選擇。這個新色其實早已在近年的 iPhone 與 iPad 系列中登場,如今首度應用在 MacBook Air 上,讓整體視覺感受更為清新、年輕,且抗指紋的效果相當好,很適合手指較易出汗及出油的用戶選購。
雖然名為天藍色,但實際上這款藍色帶有細緻的金屬質感,呈現一種低調而優雅的光澤。與今年稍早推出的 iPad Air M3 藍色類似,不過 MacBook Air 的天藍色略深,光線下則會根據角度顯現出銀、藍交錯的效果,有時甚至會讓人誤以為是銀色。這樣的色彩變化也讓天藍色在實機上看起來更具層次感,無論是日常使用或搭配穿搭都相當百搭。
更貼心的是,Apple 為了配合這款新色,隨附的 MagSafe 充電線也特別選用同樣的天藍色系,從主機到配件都展現一致的設計語言。這樣細膩的配色搭配不僅提升整體質感,也讓追求美學細節的用戶更加滿意。對於喜歡個性化設計的用戶來說,M4 MacBook Air 的天藍色絕對是值得入手的新選擇。
M4 晶片有別,並有 13 及 15 吋可選
目前在 Apple 的官網上,MacBook Air 只有 M4 晶片版本可以選擇,並分別有 13 吋及 15 吋兩種尺寸。
M4 晶片是 Apple 在 2024 年推出時,採用第二代 3 奈米技術打造而成,CPU最高有 10 核心,包括 4 個效能核心及 6 個而節能核心,GPU 最高則有 10 核心,當時首款搭載的機型為 iPad Pro M4 版本。但 Apple 向來會在基本款中,鎖住 CPU 或 GPU 核心,以提供相對經濟的價格,因此,iPad Pro M4 的 256GB 及 512GB 版本的 M4 晶片是「9 核心CPU 加 10核心 GPU」的組合,而 1TB 及 2TB 版本的機型,才是「10 核心 CPU 加 10 核心 GPU」的組合。
Apple 蘋果在 2024 年時為 AirPods 加入點頭接聽來電與搖頭拒絕接聽電話後,傳言 AirPods Pro 2 與未來機種將可透過特定頭部動作終止「對話感知」音量調整,無須手動觸控耳機。而目前該功能僅能透過長按耳機柄或向上滑動來結束,未來若加入頭部手勢操作,將為免手控操作提供更便利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