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 — 2025年7月8日首页

MSI《龍魂城解鎖行動》限時登場!三創打造實境互動體驗,搶先體驗 RTX 50 系列電競筆電與電競掌機

作者 WL.
2025年7月8日 12:30
MSI 於 2025 年 7 月 12 日至 13 日在三創舉辦《龍魂城解鎖行動》,結合實境互動與最新筆電掌機展示,還有購機加碼禮。2a657662d1ee3cf113473f55927ced6b

微星科技將於 2025 年 7 月 12 日(六)至 13 日(日),在台北三創生活園區戶外廣場舉辦《MSI龍魂城解鎖行動》實境互動體驗活動。這場活動不僅結合互動式闖關遊戲與沉浸式場景設計,也同步展出旗下最新高效能筆電、AI 創作機種與電競掌機,提供玩家與消費者近距離體驗產品的機會。

打造四大場景及解鎖任務

本次活動以「龍魂城」為主題,玩家將扮演偵探角色,在模擬的博物館、實驗室、辦公室與機場等四大主題場景中,蒐集線索解鎖任務,例如進入 MSI 龍魂城,首先將抵達博物館的場景,館中珍藏多款聯名與特仕版筆電,玩家只要拍下科技與藝術結合之作,就能取得解謎線索。而在完成指定挑戰後,除了可獲得體驗禮品,還有機會獲得《會動的浮世繪》展覽門票。

MSI《龍魂城解鎖行動》限時登場!三創打造實境互動體驗,搶先體驗 RTX 50 系列電競筆電與電競掌機

多款 RTX 50系列筆電及掌機亮相

在活動中,MSI 也同步展出眾多最新筆電,不僅有搭載 GeForce RTX 50 系列顯示晶片的各系列機型,還可以看到於 Computex 2025 期間發表的 Prestige 13 AI+浮世繪特仕版,以及 Stealth A16 AI+ Mercedes-AMG Motorsport 聯名版。

  • Titan 18 HX北歐神話典藏版:擁有270W效能輸出與18吋4K Mini LED 螢幕。
  • Prestige 13 AI+浮世繪特仕版:融合葛飾北齋經典畫作與輕薄設計。
  • Stealth A16 AI+ Mercedes-AMG Motorsport 聯名版:強調精品美學與效能結合。
  • Claw 8 AI+ 極地風暴限定版掌機:支援觸控與高續航,適合行動遊玩。

另外,還有多款搭載 RTX 5070/5060 顯示卡的 Katana 與 Crosshair 系列電競筆電也開放體驗。

MSI《龍魂城解鎖行動》限時登場!三創打造實境互動體驗,搶先體驗 RTX 50 系列電競筆電與電競掌機

AI 商務筆電升級行動辦公室

龍魂城中的辦公室主題區將聚焦 MSI 的 AI 商務筆電系列。活動現場展出多款輕薄機種,結合高續航、智慧效能與創作應用,全面升級行動工作者的生產力體驗。這些筆電不僅具備創作與文書效能,更導入AI智慧調校功能,適合設計師、創作者與商務人士進行遠距或多工操作。

  • Summit 13 AI+ Evo:支援翻轉觸控與 MSI Pen 2 智慧手寫筆,搭載 Intel Core Ultra處理器與強大AI加速能力,能智慧調校硬體效能、降低負載。
  • Prestige 13 AI+ Evo:僅 990 克超輕機身,採用半固態射出成型工藝打造一體成型金屬外殼,搭配 OLED 面板,實現高品質視覺與優異攜帶性。
  • Venture 14 AI:定位為全方位商務筆電,具備 AI 強化攝影鏡頭與音效系統,並提供多樣連接埠,提升行動辦公的靈活性。

MSI《龍魂城解鎖行動》限時登場!三創打造實境互動體驗,搶先體驗 RTX 50 系列電競筆電與電競掌機

加碼贈品、VIP 寵粉禮同步開跑

活動舞台將由實況主 JOJO 啾啾主持,並邀請 YouTuber 丘涵與啦啦隊女神一粒擔任「一日龍魂城主」,與現場玩家進行遊戲互動,贈送限量小禮。

另外,活動期間至光華、八德MSI授權門市購買指定產品,憑發票即可兌換「盥洗收納包」、「龍魂擺飾」等好禮;購買RTX 50系列機種,再送MSI超長滑鼠墊。曾註冊MSI筆電或掌機產品的VIP會員,還能憑序號兌換限量VIP禮包「Lucky購物袋+造型杯蓋」。

MSI《龍魂城解鎖行動》限時登場!三創打造實境互動體驗,搶先體驗 RTX 50 系列電競筆電與電競掌機

活動資訊

  • 活動時間:2025年7月12日(六)至7月13日(日) 14:00 - 20:00
  • 活動地點:三創生活園區戶外廣場(台北市中正區市民大道三段2號)
  • 官方網站:MSI微星科技官網
  • 寵粉節活動頁:前往查看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一鍵查詢航班資訊!iPhone 實用技巧:iMessage、快速搜尋

作者 WL.
2025年7月7日 13:30
隨著出國旅遊的機會愈來愈多,快速查詢航班資訊,已成為必要技能,如果平時就經常使用 iMessage,在與親朋好友的對話視窗中,若有出現飛機航班,就可以直接查詢相關資訊,相當方便。D47eabb6b76b33c8e9673417fa4e6c11

隨著出國旅遊的機會愈來愈多,快速查詢航班資訊,已成為必要技能,在 iPhone 上其實有三個方法可以快速查詢航班資訊,第一是在桌面開啟快速搜尋功能,第二是在備忘錄搜尋,第三可在  iMessage 進行查詢。如果平時就經常使用 iMessage,在與親朋好友的對話視窗中,若有出現飛機航班,就可以直接查詢相關資訊,相當方便。

步驟 1:在 iMessage 的聊天視窗中,若有出現飛機航班,長按航班號碼。

一鍵查詢航班資訊!iPhone 實用技巧:iMessage、快速搜尋

步驟 2:接著在出現的視窗中,按下「預覽航班」。

一鍵查詢航班資訊!iPhone 實用技巧:iMessage、快速搜尋

步驟 3:此時除了會看到即時飛行地圖外,還有起飛地、目的地、航班狀態⋯等相關資訊。

一鍵查詢航班資訊!iPhone 實用技巧:iMessage、快速搜尋

步驟 4:當然,最重要的是查詢班機是否已抵達,在第二個分頁中會標示出來。

一鍵查詢航班資訊!iPhone 實用技巧:iMessage、快速搜尋

步驟 5:沒有用 iMessage 也沒關係,在 iPhone 桌面叫出快速搜尋功能,直接輸入飛機航班。

一鍵查詢航班資訊!iPhone 實用技巧:iMessage、快速搜尋

步驟 6:上步驟點選搜尋到的航班後,就可以即時顯示相關的資訊。

一鍵查詢航班資訊!iPhone 實用技巧:iMessage、快速搜尋 

本文同步刊載於 PC home 雜誌

一鍵查詢航班資訊!iPhone 實用技巧:iMessage、快速搜尋

歡迎加入 PC home 雜誌粉絲團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昨天以前首页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作者 WL.
2025年7月4日 15:30
LINE AI 整合 OpenAI 模型,提供 AI 繪圖、翻譯等功能,無需額外下載 App。雖然台灣尚未支援,搶先體驗 LINE AI 也沒問題,LINE AI 讓 AI 服務更貼近用戶。2416eb5d970f7c065395ebee7d6379c2

擁有龐大用戶的 LINE,也推出「LINE AI」!雖然目前為測試版,但已整合 OpenAI 模型,提供對話生成、AI 繪圖、翻譯、圖片辨識與影片摘要等多項功能。無需額外下載 App、也不用重新註冊帳號,僅透過 LINE 對話視窗即可操作,是最貼近一般用戶的 AI 解決方案。不過台灣版 LINE 目前尚未支援,但要搶先使用也沒問題,尤其還支援繁體中文,使用上更無隔閡!

 

 

 

LINE AI 是什麼?

LINE AI 是由日本 LINE Yahoo 公司推出的全新生成式 AI 服務,於今年五月正式上線,目前還是一項免費的服務,要讓用戶可以像與朋友聊天一樣提問、搜集資訊並產生圖像。

LINE AI 要讓用戶可以像與朋友聊天一樣提問、搜集資訊並產生圖像。

是 AI 小幫手嗎?

許多人第一次聽到「LINE AI」時,或許會以為它只是另一個會回訊息的 AI 小幫手,例如國語小幫手、美玉姨、待辦小精靈⋯等,這些 AI 小幫手是將 ChatGPT 與 LINE 串接,只要有 LINE 帳號,並且將 LINE ChatGPT 加入好友,就能開始對話。

但 LINE AI 並不是單一角色或聊天機器人。它是 LINE 生態系中的生成式 AI 功能組合,包含文字對話、翻譯、圖片辨識、摘要整理、繪圖等,目標是讓用戶在不離開 LINE 的情況下就能使用各種 AI 服務。也就是說它不具備固定人設,也不是單一 chatbot,而是一個整合於 LINE 內部的 AI 工具集。用戶不需額外下載 App,就能在 LINE 聊天介面中使用這些 AI 功能。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使用什麼 AI 模型?

LINE AI 並不是由 LINE 自家訓練 AI 模型,而是直接採用 OpenAI 的 GPT-4.1 語言模型作為基礎。也就是說,它背後的運作邏輯與 ChatGPT 極為相似,但由於整合進 LINE 的操作邏輯與介面不同,使用體驗也有所區隔。至於圖像生成功能,則採用 OpenAI 的 DALL•E 3 技術。這意味著能在 LINE 裡享受到高品質語言理解與圖片創作的能力,但在操作方式與功能層面上有些限制,例如不能切換多角色、圖片無法改風格等。

LINE AI 與 LINE ChatGPT 不同,LINE AI 是官方推出的生成式 AI 功能,LINE ChatGPT 是由第三方透過 ChatGPT 串接的聊天服務,如 AI 小幫手。

LINE AI 能做什麼?

至於 LINE AI 目前能做什麼呢?包括「AI Text」文字生成功能,可用自然語言聊天,可直接在 LINE 聊天框輸入問題,像「今天台北天氣如何?」、「幫我寫一段道歉訊息」,LINE AI 就能即時回覆,還有協助撰寫簡訊、e-mail、社群貼文標題等,讓表達更專業自然,以及將照片傳給 LINE AI,即可辨認內容、翻譯其中文字或提供描述。另外,還有「AI Canvs」圖像生成功能,只要輸入描述詞,LINE AI 就能繪出相對應的圖像,生成的圖片也可下載或分享。

如何啟用 LINE AI?

想體驗 LINE AI 不必下載新 App,也不需修改設定,只要打開 LINE App 就能開始使用。不過,台灣版本的 LINE 目前尚未支援 LINE AI 功能,因此在 LINE App 中未提供功能選單,需透過 LINE AI 官網連結來啟用體驗版,又或是掃描官方提供的 QR Code 就可以使用 LINE AI。且雖然目前為日文介面,但輸入中文對話,也沒有問題。當然,目前 LINE AI 屬於測試版本,生成內容可能有誤或限制,請務必依需求判斷是否適合日常使用。

LINE AI 網址:https://tinyurl.com/2yp8uo8f

步驟 1:使用手機開啟 LINE AI 官方網站,點選下方出現的「Try LINE AI now」。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步驟 2:首次使用時, 會顯示服務條款及使用說明, 點選「Agree」即可開始體驗。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步驟 3:進入首頁就是可愛的熊大,雖然是日文介面,但也可使用中文對話。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步驟 4:在視窗下方輸入中文,LINE AI 就會用中文回覆,繁體中文也沒問題。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步驟 5:另外,掃描官方提供的 QRCode, 也會自動跳轉至 LINE App 並開啟LINE AI 服務。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生成旅遊規畫還能一鍵分享

LINE AI 的 AI Text 簡單來說就像內建的 AI 聊天機器人,能讓使用者和 AI 自然對話、即問即答。只要直接輸入問題,LINE AI 就會即時回覆,讓搜集資料變得更輕鬆。舉例來說,你可以問「推薦五天四夜的首爾自由行程」,甚至問歷史事件、天文常識、科學原理或生活小知識,LINE AI 都能給出清楚易懂的答案。整體體驗就像把一位懂天文地理的朋友放進了對話框裡,既實用又有趣,讓學習與資訊取得變得更即時、更自然。另外,還可以一鍵把資訊即分享給LINE好友,相當方便。

步驟 1:如果是想要與 LINE AI 聊天對話,通常在首頁上方選擇「AI Text」。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步驟 2:接著於下方的對話框中,輸入想要詢問的內容,如首爾七月的天氣。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步驟 3:對話內容是有記憶的,例如可以接著詢問五天四夜首爾自由行程的推薦。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步驟 4:想要將這內容分享給朋友,在對話最後還可以看到「Share」。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步驟 5:接著會出現近期 LINE 連絡人的選單, 又或是按下「⋯」,從清單中選擇分享對象。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生成專業文字並可持續修改

LINE AI 不僅能幫你生成內容,還能協助潤飾語句,讓文字表達更清晰、更貼近情境。無論是撰寫 e-mail、簡訊、社群文案,或是幫文章取一個吸睛標題,只要輸入你的原始想法,就能給出更專業或更有溫度的版本。舉例來說,如果你不知道該怎麼寫求職信,只要輸入「請幫我寫爭取社群小編的求職信」這類簡單指令,就會整理成語氣恰當、結構完整的求職信。這項功能特別適合忙碌的上班族、學生或創作者,快速完成各類文字工作。

步驟 1:在對話框中輸入「請幫我寫爭取社群小編的求職信」,很快就會完成正式口吻的求職信。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步驟 2:針對生成的內容,也可以進一步進行修改,如將語氣改成活潑又不失專業。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支援翻譯多國語言並活用

LINE AI 也提供多國語言翻譯功能,支援繁體中文、英文、日文、韓文等多種語言,只需在對話中輸入「翻譯+語言+內容」,就會立即將文字翻譯成指定的語言。不需要另外開啟翻譯 App,就能在 LINE 裡快速完成跨語言溝通,特別適合處理外語訊息或與國外朋友交流。舉例來說,輸入「翻譯英文 謝謝你的大力協助」,LINE AI 就會回覆對應的英文翻譯,操作簡單、效率高,讓日常對話更便利,也能成為學習語言的好幫手。

步驟 1:支援多國語言翻譯,如輸入「翻譯英文 謝謝你的大力協助」,即可翻成英文。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步驟 2:當然也可以繼續要求翻成其他國家語言,如日文或韓文等等。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撰寫程式碼及解數學難題

對於需要處理程式或數據的使用者,LINE AI 也具備基本的程式設計輔助能力。無論是 HTML、CSS、JavaScript 或 Python,只要輸入需求,它就能協助撰寫或修正簡單的程式碼。舉例來說,當你需要建立一段網頁結構、設計樣式或撰寫基本互動功能時,LINE AI 都能快速提供對應的程式碼片段。此外,它也能執行數學解題,例如數學證明題:甲乙競選市長,甲得 n 票,乙得 m 票,而 n>m。求 m=2 時,求開票中甲一路領先的機率。

步驟 1:輸入需求就能提供程式碼,如用 Python 寫一個能輸入三科分數並自動計算總分的表單,顯示結果在頁面上。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步驟 2:進行數學證明題,如甲乙競選市長,甲得 n 票,乙得 m 票,而 n>m。求 m=2 時,開票中甲一路領先機率。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摘要 YouTube 影片重點

LINE AI 也具備 YouTube 影片摘要功能,只要影片有開啟字幕(CC),就能請 AI 協助整理重點內容。這項功能對於時間有限、想快速了解影片主旨的使用者特別實用。無論是長篇訪談、教學影片,或是新聞報導,只要輸入影片連結並請求摘要,就能快速提供條列式重點或簡短敘述,讓你在幾秒內掌握重點資訊,也可以再進一步詢問有興趣的內容。不過要留意,有時候會摘要成錯誤的影片內容,此時可以提供標題,讓 LINE AI 重新進行重點摘要。

步驟 1:在對話框中輸入有 CC 字幕的 YouTube 影片網址,並要求摘要重點,過程中若出現錯誤,給標題也可以。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步驟 2:對於摘要的內容中,特別有興趣的地方,可以再要求提供更多內容。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辨識圖片內容並可持續對話

LINE AI 也具備圖片辨識功能,只要將圖片傳給 AI,它就能快速分析內容並提供詳細說明。無論是商品、建築、植物還是動物,AI 都能辨識出類型、品牌或用途。此外,若圖片中含有外文文字,AI 也能協助翻譯,免去手動輸入的麻煩。這項功能特別適合常逛網購平台、需要研究商品資訊,或對自然與建築有興趣的使用者。舉例來說,看到一張國外商品包裝圖,只要傳給 LINE AI,就能立刻了解內容與翻譯資訊,非常方便實用。

步驟 1:在對話框中點選前方的「+」,選擇由圖片庫、拍照、檔案處上傳圖檔。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步驟 2:此例是由圖片載上傳圖片,選定上傳的圖片後,按下完成。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步驟 3:在同個對話框中,輸入想要詢問的問題, 例如這是什麼?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步驟 4:接著就會辨識圖片內容,並標示出相關重點,對於經常忘了國外買回來的保養品是什麼東西時,就相當實用。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步驟 5:另外,也可以進一步在提出疑問,例如成份是什麼?就會立即標示出結果。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AI Canvas 提供文字生圖功能

AI Canvas 是 LINE AI 內建的圖像生成工具,只要輸入描述、關鍵字或想像的畫面內容,就能快速生成符合條件的圖片。操作過程直覺又簡單,無需額外學習繪圖技巧,也不必安裝其他 App。完成後的圖片可以選擇下載或一鍵分享給好友。值得注意的是,生成完的圖片無法再進行修改,若要變更只能重新生成新的圖片,因此建議若看到喜歡的成果,記得立即儲存或分享,以免遺失。另外,與免費使用 ChatGPT 的生圖功能一樣,會有次數限制,不過可使用的次數較多,且超過次數後,不用等待 24 小時,又可以使用了。

步驟 1:在 LINE AI 首頁上方選擇「AI Canvas」,即切換為圖像生成功能。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步驟 2:在對話視窗中輸入指令,如請生成一張有三隻可愛柴犬在綠色草地玩耍,背景是富士山,天空有藍天白雲。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步驟 3:靜待一會即會出現成品,也可以選擇「Share」一鍵分享給 LINE 好友。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步驟 4:當然,也可選擇儲存到照片或其他地方,如 iPhone 上長按此圖即會出現選單。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步驟 5:最終生成的圖片預設是 1024 × 1024 解析度,大約 2MB 左右。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生成貼圖、簡報圖示或社群素材

LINE AI 提供的文字生圖功能是採用 OpenAI 的 DALL•E 3 模型,如上述所示範,只需輸入簡單的描述,例如「在沙灘上喝椰子汁的狗狗」,就能迅速產出對應的圖像。整體生成表現穩定,但目前版本在細節刻畫與寫實度方面仍有進步空間,風格偏向插畫或漫畫感,較不適合用於高度擬真的應用。不過這樣的特性也讓它非常適合製作 LINE 貼圖、簡報小圖示、部落格首圖或社群圖卡素材,操作簡單、效率高,更強調便利性。

步驟 1:以 LINE AI 生圖的插畫特性,很適合用來製作社群圖卡素材,如八大行星的示意圖。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步驟 2:可用來生成 LINE 貼圖,只不過生成的圖片比例無法變更,因此設定 4 張 LINE 貼圖更適合。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可指定風格圖片,不支援擬真人像

LINE AI 的生圖功能本身並沒有固定的預設風格,因此使用者在輸入提示詞時,可根據需求自行加入具體風格說明,例如 Q 版角色、未來感機器人、動漫風格⋯等,只要描述清楚,通常都能產出符合期待的圖像。不過也必須注意,目前無法產出擬真人像,也不支援模擬真實人物的外觀或照片,這是出於對隱私與倫理的重視所做出的限制。因此,這項功能較適合用於創作虛構角色或具藝術風格的圖像,而非逼真肖像畫的應用場景。

步驟 1:在輸入提示詞時,可根據需求自行加入具體風格說明,如生成《集合啦!動物森友會》風格。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步驟 2:目前無法產出擬真人像,所以就算指定生成真實人像,也有滿滿的 AI感。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LINE AI 優缺點分析

自 LINE 正式推出 LINE AI 服務以來,許多用戶都好奇這項 AI 工具到底實用與否?它不僅整合多種常見生成式 AI 功能,還能在不切換 App 的情況下完成翻譯、摘要、圖片辨識與生成圖片等任務。對於正在觀望生成式 AI 工具的初階用戶來說,LINE AI 看似是一個「輕巧但實用」的入門選擇。

日常應用最輕鬆

LINE AI 最大的優勢在於「整合性高」。不需額外下載 App,用戶只要擁有 LINE 帳號,就能直接在聊天介面中啟用 AI 功能,包含智慧對話、圖片分析、圖像生成、翻譯、摘要等,由於門檻低、操作簡單,AI 初學者都能輕鬆上手,只是尚未在台灣 LINE 上推出。

支援繁體中文是另一大亮點,對台灣用戶相當友善。即便主介面為日文或英文,LINE AI 依然能理解繁體問題並正確回覆。更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所有功能皆免費開放使用,對於想節省 ChatGPT 額度的用戶來說尤其實用。

此外,圖片分析功能相當好用,能快速辨識內容與翻譯圖片中的外文,而 AI Canvas 只要輸入文字就能產出插圖式作品,速度快、使用體驗直覺順暢。

在 LINE AI 中生成的文字或圖片,都可以透過「Share」鍵,快速分享給 LINE 好友。

試用階段功能有限

不過,LINE AI 並非沒有缺點。首先,它目前仍處於「試用階段」,部分功能尚未成熟。圖像生成品質、風格變化與真實感方面仍待加強;生成結果無法保留或覆蓋前張圖片也讓創作連貫性不足。

文字聊天方面,雖然能回答多數知識問題與提供潤飾建議,但回覆較為制式,無法像 ChatGPT 那樣進行多輪互動或追問;資料庫更新也不如 OpenAI 及 Google Gemini 等平台即時,多數內容僅止於 2023 年底至 2024 年中。

對台灣使用者而言,另一挑戰是 LINE App 尚未新增 LINE AI 的選項,需先掃QR Code 或透過 LINE AI 官方網站手動啟用。

目前在 AI Text 中,只能保留一個對話視窗,想要重啟新話題,可以按下左上方的圖示,再選擇「Start over」。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本文同步刊載於 PC home 雜誌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歡迎加入 PC home 雜誌粉絲團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如何在 iPhone 中開啟通話錄音功能?

作者 WL.
2025年6月29日 13:30
在iOS 18 後新增「iPhone 電話錄音」功能後,不管是接聽電話、FaceTime通話時,都可直接錄製通話內容。Af1497768a6604bf9df671db2a761958

過去iPhone要使用通話錄音功能得選擇第三方應用程式,但在iOS 18 後新增「iPhone 電話錄音」功能後,不管是接聽電話、FaceTime通話時,都可直接錄製通話內容。而在啟用錄音時,對方會收到通知提醒,保障雙方知情權。此外,錄音內容會自動儲存到備忘錄的「通話錄音」資料夾裡,不僅有錄音檔,還自動轉成逐字稿。

步驟1:在iOS 18 後,不管是接聽電話、FaceTime通話時,都可按左上角的錄音符號。

如何在 iPhone 中開啟通話錄音功能?

步驟2:接著會告知錄音內容會儲存在備忘錄,確定要錄音按下「繼續」。

如何在 iPhone 中開啟通話錄音功能?

步驟3:回到通話頁面,在啟用錄音時,對方會收到通知提醒,保障雙方知情權。

如何在 iPhone 中開啟通話錄音功能?

步驟4:進入錄音時,除了有錄音的記錄會,也會告知正儲存在備忘錄。

 如何在 iPhone 中開啟通話錄音功能?

步驟5:當掛掉電話時,也會跳出對話已儲存至備忘錄,直接點選可檢視。

如何在 iPhone 中開啟通話錄音功能?

步驟6:此時在備忘錄不僅有錄音檔,還有轉成逐字稿的文字可使用。

 如何在 iPhone 中開啟通話錄音功能?

 

 

本文同步刊載於 PC home 雜誌

如何在 iPhone 中開啟通話錄音功能?

歡迎加入 PC home 雜誌粉絲團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一卡通 iPass Money 活用術:iPhone 桌面小工具設定,輕鬆付款、搭車

作者 WL.
2025年6月27日 16:00
iPass Money 不只提供基本的儲值、提領、付款及轉帳,還能使用乘車碼乘車、生活繳費等。如果 iPhone 用戶經常會使用 iPass Money 掃碼支付,不妨可將這些功能放置在桌面上。Dbe5a77c004bd5ce4d77182d0df3a09e

由一卡通票證公司所推出的電子支付服務 iPass Money,前身是 LINE Pay 一卡通,在 2021 年改為一卡通 iPass Money,並推出自己的 App。iPass Money 不只提供基本的儲值、提領、付款及轉帳,還能使用乘車碼乘車、生活繳費等。如果 iPhone 用戶經常會使用 iPass Money 掃碼支付,以及搭高雄捷運、台中捷運、桃園機捷、淡海輕軌⋯等,不妨可將這些功能放置在桌面,以利於平時快速啟動。

步驟 1:想要在 iPhone 桌面建立小工具,首先要至 App Store 下載「一卡通 iPass Money」。

一卡通 iPass Money 活用術:iPhone 桌面小工具設定,輕鬆付款、搭車

步驟 2:在 LINE 的「錢包」分頁中,點選「轉帳、繳費、乘車碼」處,完成 iPass Money 帳戶連動設定。

一卡通 iPass Money 活用術:iPhone 桌面小工具設定,輕鬆付款、搭車

步驟 3:回到 iPhone 桌面,長按桌面叫出編輯選單,點選「加入小工具」。

一卡通 iPass Money 活用術:iPhone 桌面小工具設定,輕鬆付款、搭車

步驟 4:於出現的視窗中, 快速搜尋「iPass Money」。

一卡通 iPass Money 活用術:iPhone 桌面小工具設定,輕鬆付款、搭車

步驟 5:選擇要在桌面出現的功能,如「付款碼、掃碼支付、乘車碼」,再按下「加入小工具」。

一卡通 iPass Money 活用術:iPhone 桌面小工具設定,輕鬆付款、搭車

步驟 6:回到 iPhone 桌面,就可以看到「付款碼、掃碼支付、乘車碼」,按下完成即可。

 一卡通 iPass Money 活用術:iPhone 桌面小工具設定,輕鬆付款、搭車

本文同步刊載於 PC home 雜誌

一卡通 iPass Money 活用術:iPhone 桌面小工具設定,輕鬆付款、搭車

歡迎加入 PC home 雜誌粉絲團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微星與迪士尼聯名電腦登場!推出《玩具總動員》30 週年限量主機

作者 WL.
2025年6月24日 07:30
msi 攜手迪士尼推出《玩具總動員》30週年紀念限量電腦,將胡迪、巴斯光年等經典角色化為高效能電競主機。4f9efcd709fe8167bf3bd62f5860fb00

微星科技(MSI)與迪士尼攜手合作,推出《玩具總動員》30 週年限量紀念 PC 系列,將動畫中最具代表性的角色化作桌機五大核心硬體,分別為主機板、顯示卡、水冷、電源與機殼,讓這些「大人的玩具」不只擁有超高辨識度,更具備不容忽視的電競效能。

五大經典角色設計亮點一次看

  • 胡迪主機板:牛仔黃+乳牛花紋裝甲,開機瞬間彷彿聽到那句:「You’ve got a friend in me」。
  • 巴斯光年顯示卡:銀紫科技感配色+飛行姿態角色圖,帶你飛向宇宙:「To infinity… and beyond!」
  • 三眼怪水冷散熱器:Pizza Planet 太空風格設計,風扇轉動間彷彿聽到三眼怪喊:「The Claw~」。
  • 札克天王電源供應器:紫黑配色搭配 Z 字徽章,帥氣反派風格滿點,供電也要有型!
  • 夾娃娃機殼:復刻動畫經典場景,三眼怪望著鉤爪的玻璃側板+磁吸配件,收藏價值破表!

微星與迪士尼聯名電腦登場!推出《玩具總動員》30 週年限量主機

限量包裝設計也藏有驚喜!

除了五大經典角色代表五大核心硬體外,外盒包裝都致敬《玩具總動員3》中陽光托兒所的紙箱設計,不只是裝機殼,更裝載一整段童年記憶與成長故事。打開這台電腦,就像打開童年那個相信奇蹟的自己。

此外,為回饋粉絲支持,微星同步推出限量抽獎活動!只要參與台灣官方社群任務,就有機會獲得全球限量的紀念桌機。詳情請密切關注 微星官方網站 與社群平台,更多互動驚喜即將登場!

 微星與迪士尼聯名電腦登場!推出《玩具總動員》30 週年限量主機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LINE 雙開 iPhone 及 Android 手機有解,如何讓 LINE 帳號同時登入二支手機?

作者 WL.
2025年6月21日 13:30
近期 LINE 針對 Android 版本推出新功能,可同時登入多台裝置,也就是一個 LINE 帳號可同時登入 iPhone 或 Android 手機或平板。857fbb41dc958fcaff1a8d3d68dc58ae

過去,LINE 帳號只能在手機上登入使用,後來推出「追加裝置」功能,讓手機上的 LINE 帳號可於電腦登入,或 iPhone 使用的 LINE 帳號可以在 iPad 上登入,但 Android 用戶一直無法同時登入手機或平板。然而,近期針對 Android 版本推出新功能,可同時登入多台裝置,也就是一個 LINE  帳號可同時登入 iPhone 或 Android 手機或平板。

步驟 1:在 Android 手機升級 Android 9、LINE 15.3.0 版以上後,開啟 LINE 直接選擇「登入」。

LINE 雙開 iPhone 及 Android 手機有解,如何讓 LINE 帳號同時登入二支手機?

步驟 2:由於要將 LINE 帳號登入第二台手機,於出現的此視窗中,選擇「追加裝置」。

LINE 雙開 iPhone 及 Android 手機有解,如何讓 LINE 帳號同時登入二支手機?

步驟 3:接著會出現 QR Code,於 30 秒內讓主要裝置掃描,也就是讓已登入 LINE 帳號的手機掃描。

LINE 雙開 iPhone 及 Android 手機有解,如何讓 LINE 帳號同時登入二支手機?

步驟 4:在主要裝置完成一些設定後,新手機上會出現認證碼,再次於主要裝置輸入。

LINE 雙開 iPhone 及 Android 手機有解,如何讓 LINE 帳號同時登入二支手機?

步驟 5:接著新手機就算完成 LINE 帳號登入,再按下「前往設定」。

LINE 雙開 iPhone 及 Android 手機有解,如何讓 LINE 帳號同時登入二支手機?

步驟 6:打開 LINE 的頁面,聯絡人及對話內容都保留,但追加裝置上不能管理 LINE 帳號內的設定資訊。

LINE 雙開 iPhone 及 Android 手機有解,如何讓 LINE 帳號同時登入二支手機?

本文同步刊載於 PC home 雜誌

LINE 雙開 iPhone 及 Android 手機有解,如何讓 LINE 帳號同時登入二支手機?

歡迎加入 PC home 雜誌粉絲團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Huawei 穿戴式裝置 2025 Q1市調出貨冠軍,全新 Watch Fit 4 系列推出限時優惠

作者 WL.
2025年6月21日 12:30
華為穿戴裝置 2025 年第一季全球出貨量第一!HUAWEI WATCH FIT 4 系列限時優惠,購買即贈好禮。25f01de825f798757cd9f2eee1e4ea7d

根據市調機構 IDC 最新 2025 年第一季報告指出,華為穿戴裝置全球出貨量突破 2 億台,並於該季度正式躍升為全球穿戴市場第一名,HUAWEI 也同步推出限時優惠,全新 HUAWEI WATCH FIT 4 系列買就送 FreeBuds 耳機或 Band 運動手環,其他還有全系列優惠,最高可省 6,000 元。

最新上市的 HUAWEI WATCH FIT 4系列,即買即贈,包括購買 WATCH FIT 4 Pro(售價 9,990元),即贈送FreeBuds SE 3無線藍牙耳機(價值 1,990元);購買WATCH FIT 4(售價 5,990元),就送Band 9智慧手環(價值1,490元),即日起至6月30日,可至華為全通路購買。

至於HUAWEI WATCH GT 5系列中,WATCH GT 5 Pro 原售價 13,990元起,限時優惠價 10,490元起,最高可省 4,000元;經典智慧腕錶WATCH GT 5 建議售價 8,990元起,限時優惠價 7,490元,最高省 2,000元,即日起至6月30日,可至華為全通路購買。

Huawei 穿戴式裝置 2025 Q1市調出貨冠軍,全新 Watch Fit 4 系列推出限時優惠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微軟推出全新移轉工具,讓 Windows 10 用戶無痛升級至 Windows 11

作者 WL.
2025年6月18日 14:30
微軟將推出免費 Windows 移轉工具,方便使用者將檔案與設定轉移至新電腦。這項Windows 移轉功能讓升級 Windows 11 更輕鬆。Eb3283283707677757b980e3fd5a98e1

對於手上仍使用無法支援 Windows 11 硬體的用戶,微軟正逐步提供兩種解方:一是透過付費的 OneDrive 雲端備份功能,將資料儲存後再於新電腦還原;另一是即將登場的免費「Windows 移轉」工具,提供 PC 對 PC 的資料轉移方式。

Windows 10 開始測試內建「移轉功能」

在 Windows 10 最新測試版本 KB5061087 中,微軟悄悄更新了內建的 Windows Backup 工具,加入「傳送資訊至新電腦」的選項。雖然這個功能目前尚未對一般用戶開放,僅在 Build 19045.6029 中隱藏測試,但已顯示出微軟準備重啟類似 Windows 7 時期 Easy Transfer 的資料轉移流程。

這項 Windows 移轉功能在使用時,兩台電腦需要處於同一網路環境中,無論是無線或有線連接皆可能受支援。用戶在新電腦上啟動移轉時,系統會要求確認來源電腦的名稱,並透過顯示配對碼進行安全驗證。完成配對後,即可選擇性地將舊電腦的檔案與設定轉移到新電腦上。

微軟推出全新移轉工具,讓 Windows 10 用戶無痛升級至 Windows 11

微軟確認新資料移轉功能將推向 Windows 11

微軟已在 2025 年 5 月的官方部落格中,證實這個 Windows 移轉功能將正式成為 Windows 11 的一部分。雖未明確提及 Windows 10,但目前測試進展顯示,這項工具也將支援協助 Windows 10 用戶進行轉移。

對於無法升級的舊裝置使用者,微軟顯然希望引導他們購買支援 Windows 11 的新設備,再透過移轉工具完成過渡。值得注意的是,微軟的 PC Health Check 工具在檢測升級資格時,也會啟動 Windows Backup,提醒用戶先完成備份。

微軟推出全新移轉工具,讓 Windows 10 用戶無痛升級至 Windows 11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Pixel 暗諷 iOS 26 落後 4 年?Google 推最新廣告對比功能差距

作者 WL.
2025年6月18日 14:00
Google 最新 #BestPhonesForever 廣告影片再開酸,直指 iOS 26 的即時翻譯、來電篩選等功能早在 Pixel 手機上推出多年。C18b6f8e7ef379f22f0b5253fb2f2a1a

Google 再度發揮創意火力,透過最新一支「#BestPhonesForever」系列廣告,反諷 Apple 剛在 iOS 26 推出的三大功能,包括即時翻譯、Hold Assist 與 Call Screening,這些功能 Pixel 手機早在數年前就已實現。在影片中,iPhone 和 Pixel 9 Pro 化身成聊天主持人,以擬人化 Podcast 對話方式,點出兩大平台在 AI 應用功能上的時程差異。

Pixel 早就支援即時翻譯

在廣告劇情中,當 iPhone 高調宣布支援「即時訊息翻譯」時,Pixel 輕鬆反擊:「我四年前就會了。」這正是指 Pixel 6 於 2021 年率先推出的 Live Translate 功能,可即時翻譯文字簡訊與語音通話。相較之下,Apple 剛在 iOS 26 才導入類似功能,無疑讓 Google 抓到機會反諷。

Pixel 暗諷 iOS 26 落後 4 年?Google 推最新廣告對比功能差距

Hold Assist 和 Call Screening 功能早已登場?

除了翻譯,影片也提及 Apple 新增的 Hold Assist(客服代接)與 Call Screening(來電篩選)功能。然而,Google 強調 Pixel 早在 2020 年便推出 Hold for Me 功能,幫使用者在等待客服接通時自動排隊。而 Call Screening 更可回溯至 2018 年的 Pixel 3,透過 AI 審核過濾陌生或騷擾電話。

 Pixel 暗諷 iOS 26 落後 4 年?Google 推最新廣告對比功能差距

Google 再炒 Android 功能領先話題

延續「#BestPhonesForever」系列風格,這支影片以輕鬆幽默的方式讓裝置對話互動,不僅提升觀賞趣味,也再度將 Android 與 iOS 功能差異推上檯面。雖然內容是否幽默見仁見智,但影片成功引發關注,讓市場再次聚焦在 Google Pixel 所代表的 Android 功能創新路線。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超實用!iPhone行事曆設定密技:輕鬆更改一周起始日,告別時間管理混亂

作者 WL.
2025年6月18日 12:30
iPhone 內建的行事曆,預設是以周日為第一天,如果覺得很不習慣,可以手動設定將周一設定為第一天,如此就像 Google 日曆一樣。632b2c97e5811d4ed056128603ca83ab

由於台灣許多工作都是周休二日,很自然會把周一視為一周的開始,但多數美洲國家,會將周日做為一周的開始日,這其實沒有標準答案,因為不同的宗教和文化習慣,對一周的起始日會有不同的解釋。而 iPhone 內建的行事曆,預設是以周日為第一天,如果覺得很不習慣,其實可以手動設定將周一設定為第一天,如此就像 Google 日曆一樣,若兩個行事曆都有使用,也比較不會錯亂。

步驟 1:在 iPhone 內建的行事曆中,預設是以周日為一周的第一天。

超實用!iPhone行事曆設定密技:輕鬆更改一周起始日,告別時間管理混亂

步驟 2:要變更行事曆第一天的顯示日期, 進入設定選單, 找到「App」選項。

超實用!iPhone行事曆設定密技:輕鬆更改一周起始日,告別時間管理混亂

步驟 3:在 App 的選單中,找到「行事曆」項目。

超實用!iPhone行事曆設定密技:輕鬆更改一周起始日,告別時間管理混亂

步驟 4:接著點選「每週開始日」。

超實用!iPhone行事曆設定密技:輕鬆更改一周起始日,告別時間管理混亂

步驟 5:預設是星期日為第一天,在此改選為「星期一」。

超實用!iPhone行事曆設定密技:輕鬆更改一周起始日,告別時間管理混亂

步驟 6:重新開啟行事曆 App,就可以發現一周的第一天已為星期一。

超實用!iPhone行事曆設定密技:輕鬆更改一周起始日,告別時間管理混亂

 

本文同步刊載於 PC home 雜誌

超實用!iPhone行事曆設定密技:輕鬆更改一周起始日,告別時間管理混亂

歡迎加入 PC home 雜誌粉絲團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Apple Pay 支援秀泰 App 購票!《F1 電影》限時第二張半價,iPhone 獨享觸覺預告片

作者 WL.
2025年6月14日 11:00
Apple Pay 支援秀泰影城 App 購買,同時推出《F1 電影》觸覺回饋預告片,感受賽車的震撼。D542efec0c61b0f3d17b67fa33555148

Apple 宣布,即日起 Apple Pay 正式支援秀泰影城 App 購票服務,並同步推出一系列結合 Apple 技術與娛樂體驗的限定活動,為即將上映的《F1 電影》造勢。除了限量購票優惠,Apple 也為 iPhone 用戶帶來全球首波「觸覺回饋預告片」體驗,提供更具沉浸感的觀影預覽方式。

Apple Pay 支援秀泰 App 購票,享《F1 電影》限量好康

由 Apple Original Film 出品,布萊德彼特主演、喬瑟夫柯辛斯基執導的《F1 電影》,將於 6 月 25 日在全台同步上映。該片同時支援 2D、IMAX、4DX、MX4D、Atmos、Dolby Cinema 與 ScreenX 格式。

為了提供更便捷與私密的購票流程,Apple Pay 現已整合進秀泰影城 App 及官網(www.showtimes.com.tw),讓觀眾能快速完成付款,並享有下列《F1 電影》專屬優惠(即日起至 7 月 7 日止):

  • 使用 Apple Pay 購買《F1 電影》2D 票券,第二張半價(限量 10,000 組)
  • 購買雙人爆米花套票,加贈吉拿棒乙份(限量 3,866 組)
  • 支援一鍵加入 Apple Wallet,方便快速驗票入場
  • App 同步支援 iPhone 鎖定畫面與動態島顯示「即時動態」,輕鬆查詢座位與開演時間

Apple Pay 支援秀泰 App 購票!《F1 電影》限時第二張半價,iPhone 獨享觸覺預告片

iPhone 搶先體驗全球首支「觸覺預告片」,感受賽車張力

Apple 也針對《F1 電影》推出全球首支專為 iPhone 打造的「觸覺回饋預告片」,透過 Taptic Engine 技術讓觀眾不只看見,更能感受賽車引擎轟鳴與高速過彎的震動感。這支預告片已可透過 Apple TV App(需 iOS 18.4 以上版本)或 App Store 體驗,無須額外下載。而在預告片中,每一段震動皆對應畫面節奏與劇情張力,呈現如音效與色彩校調般的「觸覺敘事」,提供更具臨場感的觀影預覽。

Apple Pay 支援秀泰 App 購票!《F1 電影》限時第二張半價,iPhone 獨享觸覺預告片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Mac 告別 Intel 倒數!macOS Tahoe 26 將是最後一個支援 Intel 機型的系統

作者 WL.
2025年6月10日 15:45
Apple 發表的 macOS Tahoe 26,將會是最後一個支援 Intel 機型的系統。B6eb585916ac162abea12a17f4bcd83f

Apple 在 WWDC25 發表全新 macOS Tahoe 26,帶來半透明的 Liquid Glass 介面外,還有將 iPhone 上的電話 App 正式移植到 Mac 電腦上、Spotlight 帶來全新的接續操作方式,以及 Apple Intelligence  應用等新功能,讓 Mac 發揮最大實用性。但同時 macOS Tahoe 26 也將會是最後一個支援 Intel 架構的 macOS 系統版本,為 Apple 晶片時代劃下明確的技術分野。

可升級 macOS Tahoe 26 的 Intel 機型

在  WWDC Platforms State of the Union Keynote 中得知,支援升級 macOS Tahoe 26 的機型中,只剩四款是採用 Intel 處理器,但也都能使用全新設計、Spotlight 更新、Continuity 功能等眾多新功能,且相容的 Intel-based Mac 機種將持續獲得為期三年的安全性更新,其四款機型如下:

  • MacBook Pro(16吋,2019)
  • MacBook Pro(13吋,2020,配備四個Thunderbolt 3埠)
  • iMac(27 吋,2020)
  • Mac Pro(2019)

對開發者而言,現在是完成 App 架構轉移的關鍵時機,以充分發揮 Apple 晶片的效能優勢。macOS 持續內建 Rosetta 技術,協助 Intel 架構的應用程式在 Apple 晶片裝置上順利運行。另外,Rosetta 的支援預計將延續至 macOS 27,為開發者保留必要的過渡時間。在那之後,Rosetta 的部分功能仍會保留,用以支援特定需依賴 Intel 架構的舊款遊戲作品。

Mac 告別 Intel 倒數!macOS Tahoe 26 將是最後一個支援 Intel 機型的系統

Intel 版 Mac 正式進入倒數階段

隨著 macOS Tahoe 26 成為 Intel Mac 最後一個主版本系統,象徵 Apple 晶片生態已全面接手 macOS 發展主軸。未來的新功能、效能優化與 AI 應用,將專為 Apple Silicon 打造,Intel Mac 將逐步淡出主線支援。對於仍持有 Intel 裝置的使用者與開發者而言,此時正是加速轉向 Apple 晶片平台片與原生架構的時機。

 Mac 告別 Intel 倒數!macOS Tahoe 26 將是最後一個支援 Intel 機型的系統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Apple Intelligence 將支援繁體中文!新功能擴展至各裝置,即時翻譯、螢幕智慧識別、連結 ChatGPT 生圖

作者 WL.
2025年6月10日 09:05
Apple 將 Apple Intelligence 擴展至 iPhone、iPad、Mac、Apple Watch 和 Vision Pro,並開放開發者存取基礎模型。Fca12b8abda53701d0e6fbc741cf8739

Apple 宣布推出全新 Apple Intelligence 功能,進一步提升多項裝置的使用體驗,包括 iPhone、iPad、Mac、Apple Watch 與 Apple Vision Pro。新版 Apple Intelligence 將支援即時翻譯、螢幕智慧識別、圖像生成等功能。此外,證實今年將進一步支援更多語言,其中就包含繁體中文。

目前 Apple Intelligence 雖然已經開放台灣使用,但僅限簡體中文、英文等特定語言,如今蘋果證實會在今年度釋出繁體中文版,但具體時間仍待官方公告。此外,開發者現已可存取核心裝置端大型語言模型,在不依賴雲端的情況下,打造兼具隱私與效能的智慧應用。

即時翻譯功能整合多項應用

Apple 推出「Live Translation」即時翻譯功能,整合至 Messages、FaceTime 和 Phone 應用中,協助使用者進行跨語言溝通。透過完全在地端執行的模型,使用者的私人對話資料將不會上傳雲端,有效保障隱私。而使用者可在輸入訊息時即時翻譯為對方語言,也可於通話過程中即時顯示字幕或語音翻譯。 Apple Intelligence 將支援繁體中文!新功能擴展至各裝置,即時翻譯、螢幕智慧識別、連結 ChatGPT 生圖

Genmoji 與 Image Playground 創意升級

Genmoji 現支援將多個 emoji 與文字描述混合創作,讓表達更有趣、更具個人風格。使用者還可調整 Genmoji 外觀、髮型或表情,使其更貼近家人朋友的真實樣貌。

Image Playground 則加入全新風格選項,如油畫風、向量藝術風,並整合 ChatGPT 提供「Any Style」自訂創作功能,所有圖像皆在取得使用者同意後才會與 ChatGPT 分享資訊。

Apple Intelligence 將支援繁體中文!新功能擴展至各裝置,即時翻譯、螢幕智慧識別、連結 ChatGPT 生圖 

螢幕智慧識別功能

全新「視覺智慧」功能支援使用者針對螢幕上的內容進行搜尋或進一步操作。例如,使用者可以針對自己在螢幕上所看見的內容向 ChatGPT 提問探究,也能透過《Google》、《Etsy》和其他支援的 App 搜尋類似的圖片。若對特定物件有興趣,例如一盞檯燈,使用者可以重點標示,以在網路上精準搜尋該項或類似物件。另外,視覺智慧也能偵測到使用者正在瀏覽一項活動,並提出加入至行事曆的建議。接著,Apple Intelligence 會擷取該活動日期、時間和地點,並且預先填入這些重點資訊。

Apple Intelligence 將支援繁體中文!新功能擴展至各裝置,即時翻譯、螢幕智慧識別、連結 ChatGPT 生圖

Apple Watch 新增 Workout Buddy

Apple Watch 全新 Workout Buddy 功能,結合 Apple Intelligence 分析使用者健身歷史與當前數據,提供個人化鼓勵與建議。該功能採用 Fitness+ 教練語音資料訓練語音模型,生成更具動感與情緒的語音回饋。Workout Buddy 支援英文語系、需配對支援 Apple Intelligence 的 iPhone,並適用多種常見運動類型。

Apple Intelligence 將支援繁體中文!新功能擴展至各裝置,即時翻譯、螢幕智慧識別、連結 ChatGPT 生圖 

Apple Intelligence 裝置端模型開放開發者使用

Apple 推出 Foundation Models Framework,讓開發者得以整合 Apple Intelligence 模型,開發能在裝置端執行、離線可用、保護隱私的智慧應用。

該框架原生支援 Swift 程式語言,僅需三行程式碼即可存取模型,並支援引導生成、工具調用等功能。例如教育 App 可自動從筆記生成測驗題目,戶外 App 則可新增自然語言搜尋功能,無需額外雲端 API 成本。

Apple Intelligence 將支援繁體中文!新功能擴展至各裝置,即時翻譯、螢幕智慧識別、連結 ChatGPT 生圖 

Shortcuts 工作流程導入 AI 模型

Shortcuts 現支援整合 Apple Intelligence 模型,可用於總結文字、生成圖片等操作。使用者可串聯模型輸出結果至後續動作中,維持資料私密性。此外,Shortcuts 也支援選擇使用 ChatGPT 作為回應來源,提升自動化流程的彈性與效能。

Apple Intelligence 擴展多語言支援與隱私保護

Apple 表示,Apple Intelligence 這些功能即日起開放測試,並將於秋季隨支援裝置與語言版本正式上線。並將於年底前支援包括繁體中文在內的 8 種新語言,包含丹麥語、荷蘭語、挪威語、葡萄牙語(歐洲)、瑞典語、土耳其語與越南語。

另外,所有模型皆優先採用裝置端執行。若需使用雲端資源,則透過「Private Cloud Compute」實現隱私導向處理,確保使用者資料不會儲存或傳送至 Apple。該技術也開放第三方專家審核,強化 AI 隱私透明度。 Apple Intelligence 將支援繁體中文!新功能擴展至各裝置,即時翻譯、螢幕智慧識別、連結 ChatGPT 生圖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macOS Tahoe 26 登場:整合 iPhone 通話、Spotlight 大改版、Apple Intelligence 強化生產力

作者 WL.
2025年6月10日 03:15
macOS Tahoe 26 帶來重新設計的介面、整合 iPhone 通話、Spotlight 大升級與 AI 強化工具,進一步提升 Mac 使用體驗。E0726acc233e7601c2d90dfbdae9a43e

Apple 發表的 macOS 26 仍保持過去的傳統,命名仍沿襲使用加州地名,在 macOS 26 則加上 Tahoe,代表來自北加州著名度假勝地太浩湖(Lake Tahoe)。太浩湖以倒映周遭風景的湛藍湖水聞名,命名 Tahoe 也呼應新一代 macOS 全新「Liquid Glass 」材質的設計介面,採半透明的視窗、按鍵和圖示視覺元素。

全新 Liquid Glass 設計介面

macOS Tahoe 26 採用名為 Liquid Glass 的新材質,提供更具透明感與光影效果的操作介面。Dock、側邊欄與工具列重新設計,聚焦使用者內容,選單列也變得全透明,讓螢幕看起來更寬敞。

使用者可自由調整控制中心與選單列項目,App 圖示則新增亮色與暗色模式、色彩樣式與透明風格。資料夾圖示也可更換顏色與圖示,搭配個人化桌布與主題色,打造專屬 Mac 風格。

macOS Tahoe 26 登場:整合 iPhone 通話、Spotlight 大改版、Apple Intelligence 強化生產力

接續互通延伸至通話應用,Live Activities 實時資訊整合桌面

iPhone 的「電話」App 首次整合至 Mac,支援查看通話記錄、語音信箱與最愛聯絡人,更提供來電篩選(Call Screening)與等待協助(Hold Assist)功能。前者可替使用者接聽未知來電並詢問目的,後者則代替使用者保留客服排隊位置。

此外,iPhone 的 Live Activities 實時資訊現在也可出現在 Mac 選單列,讓使用者掌握行程、叫車與賽事狀態;點擊後還能透過 iPhone Mirroring 查看更多細節與操作。

macOS Tahoe 26 登場:整合 iPhone 通話、Spotlight 大改版、Apple Intelligence 強化生產力

Spotlight 搜尋迎來史上最大升級

全新 Spotlight 將搜尋結果整合排序,包含檔案、App、訊息與雲端資料,並支援條件篩選與預覽介面。用戶不再僅限查找,現在可透過 Spotlight 執行數百種操作,例如寄信、建立筆記或撥放 Podcast。

開發者可透過 App Intents API 提供更多操作整合。Spotlight 也會根據使用者習慣推薦動作,並支援快速指令(Quick Keys)以加快常用操作流程。

macOS Tahoe 26 登場:整合 iPhone 通話、Spotlight 大改版、Apple Intelligence 強化生產力

Apple Intelligence導入即時翻譯與智慧捷徑

Apple Intelligence 在 macOS Tahoe 中功能再升級,重視隱私下提升智慧生產力:

  • 即時翻譯功能:訊息、FaceTime 或電話通話時可即時翻譯語音或文字,翻譯模型全程在地端執行,保障用戶隱私。
  • 智慧捷徑升級:可整合 AI 模型來自動摘要、比對筆記內容、產生圖片等,並支援條件觸發與 ChatGPT 結合使用。
  • Genmoji 與 Image Playground 強化:用戶可自訂表情風格、個人屬性與創作風格,如油畫風或向量藝術,並支援以文字描述創建圖像。
  • 提醒事項強化:AI 可自動整理提醒清單並辨識重點待辦項目,提高任務效率。

macOS Tahoe 26 登場:整合 iPhone 通話、Spotlight 大改版、Apple Intelligence 強化生產力

專屬遊戲應用 Apple Games 登場

macOS Tahoe 新增 Apple Games 應用程式,整合所有遊戲項目,提供快速存取、好友互動與遊戲發現體驗。新 Game Overlay 功能讓玩家可調整系統設定、開啟聊天或邀請好友,不需離開遊戲畫面。

開發者也可使用新版 Metal 4 引擎,支援 MetalFX Frame Interpolation 與 Denoising 技術,強化畫質與效能。未來將登場的遊戲包含《Cyberpunk 2077》、《Crimson Desert》、《Lies of P: Overture》等。

macOS Tahoe 26 登場:整合 iPhone 通話、Spotlight 大改版、Apple Intelligence 強化生產力

Safari、訊息、照片、筆記多項系統應用全面更新

macOS Tahoe 26 還有多項內建應用程式帶來功能升級:

  • Safari:速度較 Chrome 快 50%,視覺設計更新,並強化隱私追蹤防護。
  • 訊息:支援背景佈景、投票功能、新的群組動態與自然語言搜尋。
  • Journal 首度登陸 Mac:可分類記錄生活事件,並在地圖中檢視條目。
  • 照片 App:設計更新,支援自訂收藏圖磚大小與一致的側邊欄結構。
  • FaceTime:新增來電聯絡海報、浮動控制面板與即時翻譯功能。
  • Notes 筆記:支援匯入/匯出 Markdown 檔案,可記錄通話錄音與轉錄內容。
  • 輔助功能強化:包含放大鏡視角切換、系統閱讀器、點字顯示器支援等。
  • 密碼功能:可檢視密碼修改歷史,追蹤帳號安全變動。

macOS Tahoe 26 登場:整合 iPhone 通話、Spotlight 大改版、Apple Intelligence 強化生產力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WWDC25 宣布 iOS 26、iPadOS 26、watchOS 26 等年份命名原則,但 macOS Tahoe 26 不一樣

作者 WL.
2025年6月10日 02:43
Apple 六大系統以年份為命名原則,分別為 iOS 26、iPadOS 26、watchOS 26、tvOS 26、visionOS 26,但 macOS Tahoe 26 不一樣。C894b52132b83b0722fd9944b1804d1f

Apple 在 WWDC25 正式宣布,未來六大作業系統將以年份取代版號,分別為 iOS 26、iPadOS 26、watchOS 26、tvOS 26、visionOS 26,但 macOS 不一樣。

雖然也是 macOS 26,但仍保持過去的傳統,命名仍沿襲使用加州地名,在 macOS 26 則加上 Tahoe,代表來自北加州著名度假勝地太浩湖(Lake Tahoe)。太浩湖以倒映周遭風景的湛藍湖水聞名,命名 Tahoe 也呼應新一代 macOS 全新「Liquid Glass 」材質的設計介面,採半透明的視窗、按鍵和圖示視覺元素。

回顧從 macOS 10 開始,Apple 分別使用過 Yosemite、El Capitan、Sierra、High Sierra、Mojave、Catalina、Big Sur、Monterey、Ventura、Sonoma 和 Sequoia 等,知名的加州地名。在今年宣布統一六大作業系統命名原則下,仍保留 macOS 以地名為代號的命名原則, 定為緯 macOS Tahoe 26 。

WWDC25 宣布 iOS 26、iPadOS 26、watchOS 26 等年份命名原則,但 macOS Tahoe 26 不一樣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M4 版 MacBook Air 評測:實測 M4 晶片有多強?天藍色推薦嗎?選 13 吋還是 15 吋?

作者 WL.
2025年6月9日 14:30
2025 年推出的 MacBook Air,升級至 M4 晶片,支援三螢幕顯示,且推出全新的天藍色。Eb699372b1c39080dfda789b8f79aa15

Apple 今年 3 月推出全新 MacBook Air,最大的升級就是 M4 晶片,以及提供全新的天藍色可選擇,其他還有外接兩個 Studio Display 螢幕時,MacBook Air 也可同時開啟使用,達到三螢幕輸出的效果,另外,雖然 Apple 沒有特別強調鍵盤的升級,但鍵盤的打字手感也比過去更好,鍵帽採用不易沾指紋的霧面設計,這些小地方的改變,倒像是 M4 版 MacBook Air 的小彩蛋。當然,比過去 M3 版 MacBook Air 推出時更便宜 1,000 元的售價,更是規格升級外的優勢。

文章目錄

全新天藍色的外型

要說 M4 版 MacBook Air 外型上的最大特色,莫過於新增「天藍色」配色。這次 Apple 繼續維持四種顏色選擇,包括銀色、星光色與午夜色,而原本深受歡迎的太空灰則悄悄退出配色行列,讓「天藍色」成為最受矚目的新選擇。這個新色其實早已在近年的 iPhone 與 iPad 系列中登場,如今首度應用在 MacBook Air 上,讓整體視覺感受更為清新、年輕,且抗指紋的效果相當好,很適合手指較易出汗及出油的用戶選購。

M4 版 MacBook Air 外型上的最大特色,就是新增「天藍色」配色,也能說是全系列中最抗指紋的一款。

雖然名為天藍色,但實際上這款藍色帶有細緻的金屬質感,呈現一種低調而優雅的光澤。與今年稍早推出的 iPad Air M3 藍色類似,不過 MacBook Air 的天藍色略深,光線下則會根據角度顯現出銀、藍交錯的效果,有時甚至會讓人誤以為是銀色。這樣的色彩變化也讓天藍色在實機上看起來更具層次感,無論是日常使用或搭配穿搭都相當百搭。

M4 版 MacBook Air 的天藍色與 iPad Air M3 藍色類似,但視覺上又略深一些,不過在不同光線及角度下,都會呈現出銀、藍交錯的效果。

更貼心的是,Apple 為了配合這款新色,隨附的 MagSafe 充電線也特別選用同樣的天藍色系,從主機到配件都展現一致的設計語言。這樣細膩的配色搭配不僅提升整體質感,也讓追求美學細節的用戶更加滿意。對於喜歡個性化設計的用戶來說,M4 MacBook Air 的天藍色絕對是值得入手的新選擇。

天藍色 MacBook Air 隨附的 MagSafe 充電線,也特別選用同樣的天藍色系,從主機到配件都展現一致的設計語言。 

M4 晶片有別,並有 13 及 15 吋可選

目前在 Apple 的官網上,MacBook Air 只有 M4 晶片版本可以選擇,並分別有 13 吋及 15 吋兩種尺寸。

M4 晶片是 Apple 在 2024 年推出時,採用第二代 3 奈米技術打造而成,CPU最高有 10 核心,包括 4 個效能核心及 6 個而節能核心,GPU 最高則有 10 核心,當時首款搭載的機型為 iPad Pro M4 版本。但 Apple 向來會在基本款中,鎖住 CPU 或 GPU 核心,以提供相對經濟的價格,因此,iPad Pro M4 的 256GB 及 512GB 版本的 M4 晶片是「9 核心CPU 加 10核心 GPU」的組合,而 1TB 及 2TB 版本的機型,才是「10 核心 CPU 加 10 核心 GPU」的組合。

在 M4 版 MacBook Air 同樣也是,不過鎖住的是 GPU 核心,因此在 13 吋的最基本款中,M4 晶片是採用「10 核心 CPU 加 8 核心 GPU」的組合,售價 34,900 元,而 M4 晶片「10 核心 CPU 加 10 核心 GPU」版本的售價是 38,400 元,兩者的價差為 3,500 元。

只能說 M4 晶片針對不同產品,有不同的 CPU 與 GPU 組合,這些規格上的小細節,很容易被忽略。至於記憶體體則由過去的 8GB  起跳改為 16GB 起跳,以因應 Apple Intelligence 的運作,並可依預算及需求最大擴充至 32GB。

M4 版 MacBook Air 重點規格

 

MacBook Air 13吋

MacBook Air 15吋

晶片

Apple M4

Apple M3

  -CPU核心數

10

10

  -GPU核心數

8/10

10

  -神經網路引擎

16

16

記憶體

16GB/24GB/32GB

16GB/24GB/32GB

儲存空間

256GB/512GB/1TB/2TB

256GB/512GB/1TB/2TB

螢幕尺寸

13.6吋

15.3吋

螢幕解析度

2560x1664

2880x1864

螢幕亮度

500尼特

500尼特

視訊攝影機

12MP Center Stage

12MP Center Stage

揚聲器

四揚聲器音響系統

六揚聲器音響系統

輸出入埠

兩個 Thunderbolt / USB 4埠

兩個 Thunderbolt / USB 4埠

無線網路

Wi-Fi 6E、藍牙 5.3

Wi-Fi 6E、藍牙 5.3

電池續航力

18 小時

18 小時

尺寸

304.1x215 x11.3(mm)

304.4x237.6 x11.5(mm)

重量

1.24公斤

1.51公斤

售價

34,900元起

41,900元起

另外,MacBook Air 13 吋及 15 吋最大差異除了螢幕尺寸外,15 吋 MacBook Air 也提供更突出的音效表現,不過,因為在產品外觀看不到揚聲器的配置,所以大部份的人也不會特別注意。但 15 吋配置六揚聲器音響系統,除了配置兩個高音揚聲器外,還有兩對採用振動抵消技術的低音揚聲器組合,打出造出六揚聲器音效系統,並支援空間音訊及杜比全景聲功能。

M4 版 MacBook Air 13 及 15 吋都採用 Liquid Retina 顯示器、P3 廣色域,但 15 吋的螢幕解析度為 2880x1864。另外,15 吋 MacBook Air 配置六揚聲器音響系統,在播放影片或影音娛樂時,於視覺享有大螢幕,聽覺也能夠帶來更好的音效。

M4 晶片效能實測

M4 晶片是 MacBook Air 最大的升級處,因此效能表現自然被受關注。在 M4 版 MacBook Air 發表時,就強調會比 M1 速度最快 2 倍,相較於最快速的 Intel 機型的 MacBook Air,又更快達 23 倍。這裡我們就以 15 吋 MacBook Air 為測試,其M4 晶片為 10 核心 CPU 加 10 核心 GPU 版本,並具備 16GB記憶體、512GB SSD 為儲存裝置。

相較於 2021 年推出的 M1 版 MacBook Air,當時採用的 Geekbench 5 測試中,單核成績為 1,687、多核為 7,433;與如今搭載 M4 晶片的表現相比,確實已有超過 2 倍的成長。不過,由於目前的測試工具已更新為 Geekbench 6,基準不同,因此這樣的對比僅供參考,不能完全等量比較。

但在與 M2 及 M3 晶片相比,M4 較 M2 晶片的提升幅度更大,特別是 GPU 部分,這是因為從 M3 晶片開始,採用全新的架構,除了效能的提升外,更帶來動態快取、硬體加速網格著色和光線追蹤技術,在光線、反射和陰影的呈現都更精準,帶來極具真實感的遊戲體驗。至於 M4 晶片及 M3 晶片的差異,就相對小了些,以 Cinebench 2024 的 GPU 效能看到,大約提升 20%,但 M4 晶片與 M2 晶片的差異,就來到約 109%。

MacBook Air 15吋(M4)、MacBook Air 15吋(M3)、MacBook Air 15吋(M2)效能比較

 

MacBook Air 15吋(M4)

MacBook Air 15吋(M3)

MacBook Air 15吋(M2)

M4 較 M3
提升 (%)

M4 較 M2
 提升 (%)

Geekbench 6

Single-Core

3,737

3,148

2,675

18.71%

39.70%

Multi-Core

14,938

12,090

9,634

23.56%

55.06%

Metal 

55,167

47,612

40,131

15.87%

37.47%

OpenCL

36,465

30,513

24,171

19.51%

50.86%

Cinebench 2024

GPU

3,887pts

3,236pts

1,863pts

20.12%

108.64%

CPU-Multi-Core

794pts

581pts

549pts

36.66%

44.63%

CPU-Single-Core

173pts

141pts

121pts

22.70%

42.98%

MP Ratio

4.6x

4.12x

4.32x

11.65%

6.48%

Cinebench R23

CPU-Multi-Core

11,639pts

9,318pts

8,208pts

24.91%

41.80%

CPU-Single-Core

2,158pts

1,897pts

1,579pts

13.76%

36.67%

MP Ratio

5.39x

4.91x

5.2x

9.78%

3.65%

Blackmagicdesign Disk Speed Test

Write

3,450.4MB/s

3,369.5MB/s

1,715.6MB/s

2.40%

101.12%

Read

3,038.2MB/s

3,035.1MB/s

1,540.7MB/s

0.10%

97.20%

3DMark Wild Life Extreme

Overall Score

8,741

8,724

5,713

0.19%

53.00%

Average frame rate

52.3fps

49.5fps

34.2fps

5.66%

52.92%

■註:M4 版為 10 核心 CPU 與 10 核心 GPU / 16GB記憶體 / 512GB SSD;M3 版為 8 核心 CPU 與 10 核心 GPU / 16GB記憶體 / 512GB SSD;M2 版為 8 核心 CPU 與 10 核心 GPU / 8GB記憶體 / 256GB SSD。

實際在遊戲的效能測試中,以「惡靈古堡 4 重製版」為例,將遊戲設定在 2800×1800 解析度,於 MetalFX 關閉時約有 20~30fps 表現,設為高畫質有 35~45fps,設為效能優化則有 50~60fps 表現,與前一代 M3 晶片相比,沒有有太顯著的差異。而 MetalFX 是類似 NVIDIA 的 DLSS 技術,可以使用 AI 來最佳化一些畫面內的特效及細節,將節省的資源用在提升 fps,因此在一些畫面可能會出鋸齒,不過將遊戲解析度調整為遊戲預載的 1920×1080 解析度下,MetalFX 關閉時有約 40~50fps 表現,開啟高畫質則可有 50~60fps 表現。

開啟「惡靈古堡 4 重製版」來看,將遊戲設定在 1920×1080 解析度下,MetalFX 關閉時有約 40~50fps 表現,開啟高畫質幾乎都可維持在 60fps 表現。

再於「惡靈古堡 4 重製版」下,將遊戲調高為 2800×1800 解析度,在 MetalFX 關閉時有 20~30fps 表現,設為高畫質有 35~45fps,設為效能優化則有 50~60fps 表現。

支援三螢幕輸出、前置頭人物居中

全新的 MacBook Air 除了上述的 M4 晶片及天藍色的外型外,其他還有些細微的升級,都是讓 M4 版 MacBook Air 即使沒有重大更新及改變,卻又更趨成熟的地方。

首先,從 M3 版 MacBook Air 開始,透過機身上的兩個 Thunderbolt 埠,可以外接一台 6K、60Hz 及一台 5K、60Hz 的螢幕,打造多螢幕輸出的工作環境,但在二台外接螢幕同時使用下,MacBook Air 的螢幕就得闔上,並再外接鍵盤滑鼠來操作。但在 M4 版 MacBook Air 上,已經不用再將MacBook Air 的螢幕闔上,可以打造三螢幕輸出的工作環境。

另外,螢幕上方的前置相機也升級為 1,200 萬像素 Center Stage 相機,支援人物居中及桌上視角功能,在視訊通話時可以更有彈性。而雖然鍵盤沒有強調更新,但打字的回饋感也比過去更好,甚至鍵帽更抗油漬,比較不易出現指紋及油漬的使用痕跡,再搭配全新天藍色也不易顯指紋的特性,要維持輕身的乾淨變得容易。

M4 版 MacBook Air 除了可以外接雙螢幕外,MacBook Air 螢幕也不用闔上,可以打造三螢幕輸出的工作環境。

M4 版 MacBook Air 除了 MagSafe 充電埠外,維持兩個 Thunderbolt 4(USB-C 埠)。

螢幕上方的 1,200 萬像素 Center Stage 相機,支援人物居中及桌上視角功能,在視訊時可以更有彈性。

雖然鍵盤沒有強調更新,但打字的回饋感也比過去更好,甚至鍵帽更抗油漬,比較不易出現指紋及油漬的使用痕跡。

該買 M4 還是 M2、M3 版 MacBook Air?

由 M2 到 M3 版 MacBook Air,主要升級 M3 晶片、支援 Wi-Fi 6E、雙螢幕顯示;而由 M3 到 M4 版 MacBook Air,主要升級 M4 晶片、新增天藍色系、三螢幕顯示、1,200 萬像素 Center Stage 相機,這二代的升級幅度都不算大,那麼該買 M3 還是 M4 版 MacBook Air,又或是市價約 27,000 元的 M2 版本呢?

其實目前 Apple 官網也只有 M4 版 MacBook Air 可以選購,且最基本款的 13 吋機型,M4 晶片為 10 核心 CPU 加上 8 核心 GPU,再配上 16GB 統一記憶體和 256GB SSD 為儲存空間,售價為 34,900 元,除了比 2024 年推出的 M3 版更便宜 1,000 元外,記憶體也來到 16GB,建議就直接選購 M4 版 MacBook Air。另外,如果糾結基本款只有 8 核心 GPU,擔心效能較不足,其實只要選擇升一階記憶體或 SSD 儲存空間,M4 就會配置滿版本的規格,然而,不管是升級多一倍的記憶體或 SSD 儲存空間,都要加價 7,000 元。

  • 13 吋 / 16GB 記憶體 / 256GB SSD:34,900 元
  • 13 吋 / 16GB 記憶體 / 512GB SSD:41,900 元
  • 13 吋 / 24GB 記憶體 / 512GB SSD:48,900 元
  • 15 吋 / 16GB 記憶體 / 256GB SSD:41,900 元
  • 15 吋 / 16GB 記憶體 / 512GB SSD:48,900 元
  • 15 吋 / 24GB 記憶體 / 512GB SSD:55,900 元

至於要不要考慮市價約 27,000 元的 M2 版本呢?如果預算還有空間,建議還是直接購買 M4 版本,畢竟從 M3 版本開始,採用全新的架構,除了 CPU 效能的提升外,GPU 更帶來動態快取、硬體加速網格著色和光線追蹤技術,在光線、反射和陰影的呈現都更優異。

從 M3 版本開始,採用全新的架構,除了 CPU 效能的提升外,GPU 更帶來動態快取、硬體加速網格著色和光線追蹤技術,在光線、反射和陰影的呈現都更優異。

該買 13 吋還是 15 吋的 MacBook Air?

因為 13 吋及 15 吋 MacBook Air 都是採用 M4 晶片,因此於規格及效能的表現上,除了最基本款外,其實並沒有顯著的差異。那麼選擇 13 吋還是 15 吋MacBook Air,取決於使用需求對應的螢幕大小、重量、預算,以及使用情境。

如果是隨時都得攜帶 MacBook Air 出門使用,13 吋還是具有高度的機動性,若是覺得增加的 270 克,並不會造成攜帶的負擔,那選擇 15 吋可以帶來更舒適的大畫面,甚至平時沒有外接螢幕或桌機的用戶,15 吋更適合長時間使用,且 15 吋還配置六揚聲器音響系統,能夠帶來更好的音效,以及更長的續航力表現。

再由預算來考量,相同的 M4 晶片(10 核心 CPU 加 10 核心 GPU)規格下,13 吋為 38,400元,15 吋為 41,900元,兩款相差 3,500元;若是 13 吋基本款則為 34,900 元,價差就來到 7,000 元,這就看預算的限制來決定了。

15 吋 MacBook Air 即使螢幕來到 15.3 吋,但機身還是相機薄,且機身配重相當好,拿在手上時會感受到機身紮實、配重平均,即使少了貼身攜帶的機動性,但仍保有方便的移動性。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解析 NVIDIA GeForce RTX 50 系列筆電,Blackwell 架構、DLSS 4 帶來哪些升級?破 10 萬的售價值得嗎?

作者 WL.
2025年6月6日 14:30
NVIDIA GeForce RTX 50 系列筆電強勢來襲!搭載 Blackwell 架構與 DLSS 4 技術,為電競、創作和 AI 應用帶來革命性效能提升。想了解 RTX 50 系列的突破嗎?B622cc982792e59300909229f34e88b3

隨著新一代 NVIDIA GeForce RTX 50 系列顯示晶片強勢登場,2025 年正式開啟高效能筆電新世代!不論是重視極致效能的電競玩家、追求創作流暢度的內容創作者,還是著眼未來的 AI 筆電用戶,都可以全面進入 GeForce RTX 50 世代。那麼,這一代 GeForce RTX 50 系列究竟有何突破?以下就從由核心的 Blackwell 架構、DLSS 4 技術、Max-Q 技術⋯等,一同來認識 GeForce RTX 50 系列筆電的實力。

 

 

Blackwell 架構的 RTX 50 系列行動版

Blackwell 是 NVIDIA 在 2024 年底正式發表的新一代 GPU架構,命名源自美國數學家 David Blackwell,接替前一代 Ada Lovelace 架構(GeForce RTX 40 系列),成為 GeForce RTX 50 系列的核心。對一般使用者來說,「架構」可能聽起來很抽象,但可以把它想成是 GPU「設計骨幹」,就像大樓的鋼筋結構決定了建築的高度與穩定,架構則決定了顯示卡的效能上限與技術潛力。

3 個關鍵特色

Blackwell 架構有 3 個重要的特色,包括採用第 5 代 Tensor Core、新一代的RT Core、具備更好的電力效率。當中,第 5 代 Tensor Core,這是專門負責 AI 運算的單元。無論是 NVIDIA 推出的 DLSS 4 畫面補幀技術,還是影音處理與 AI 應用,第 5 代 Tensor Core 都能提供更快速、更精準的處理能力。其次,新一代的 RT Core(光追加速核心)也帶來革新,能更有效率地運算光線追蹤畫面。對玩家來說,這意味著在開啟光追特效的遊戲中,畫面會更自然、幀率更穩定。

最後,在電力效率方面,相較於上一代架構,在相同功耗下,RTX 50 系列的處理速度與效能明顯提升,也讓 Max-Q 技術能發揮得更極致。總結一句話,Blackwell 架構讓顯示晶片變得「更聰明、更快、更節能」。

在 GeForce RTX 50 系列顯示晶片發表時,以 RTX 5080 與前一代 RTX 4080 於遊戲效能的表現來看,透過 DLSS 4 技術,大都能獲得大幅度的成長。

5 個型號可選擇

目前 GeForce RTX 50 系列行動版已推出多款型號,涵蓋不同市場定位。高階包括 RTX 5090 和 RTX 5080,提供頂尖的遊戲和創作效能;中高階有 RTX 5070 Ti 和 RTX 5070,平衡效能與價格;而 RTX 5060 則定位於主流市場,提供更易入手的 RTX 50 系列體驗。

解析 NVIDIA GeForce RTX 50 系列筆電,Blackwell 架構、DLSS 4 帶來哪些升級?破 10 萬的售價值得嗎?

DLSS 4 以 AI 驅動的效能與畫質

NVIDIA 在 RTX 50 系列發表會上同步推出 DLSS 4(第四代深度學習超取樣技術),強調以硬體與軟體的雙重創新,大幅提升 RTX 50 系列的遊戲效能和畫質,相較於僅使用單幀生成的 DLSS 3,DLSS 4 多畫格生成技術能使幀率再提升約 1.7 倍。

多畫格產生技術

而「多畫格產生」技術也是 RTX 50 系列最引人注目的新功能,運用人工智慧在傳統渲染的每一幀畫面之間,額外生成最多 3 張過渡畫面,顯著提升遊戲的幀率。在 RTX 5090 的測試中,多畫格產生技術相較於原生渲染,效能提升了近 8 倍,使得在 4K 解析度下,仍可能以 240 FPS 執行遊戲。例如在《電馭叛客 2077》中,RTX 5090 開啟 DLSS 4 多畫格產生後,效能提升 8 倍,遊戲延遲也得以減半。NVIDIA 強調,這項技術能讓高階筆電在 Full HD 或更高解析度下達到數百幀的畫面,同時維持完整的光線追蹤特效 。

NVIDIA 表示在《電馭叛客 2077》的場景中,與傳統渲染相比,具備多畫格生成功能的 GeForce RTX 5090 可將效能提升 8 倍以上,讓遊戲體驗更靈敏,影像畫質也進一步增強。

由 NVIDIA 釋出的效能指標來看,多數遊戲系啟動 DLSS 4 可較未開啟時,獲得 5 倍以上的每秒幀率,《黑神話:悟空》、《電馭叛客 2077》甚至可達 8 倍。

Transformer 架構的 AI 模型

另外 DLSS 4 也全面升級 AI 模型, 首次採用「Transformer」架構於 DLSS 的超解析度和光線重建功能。相較於先前的卷積神經網路(CNN)模型,Transformer 模型透過增加模型參數,實現更深入的影像理解,帶來更穩定的畫質、更少的鬼影、更高的細節以及更優異的抗鋸齒效果。由 NVIDIA 公布的資料顯示,新的 Transformer 模型在光影複雜的場景中效果更顯著,例如在《地平線 西域禁地》的展示中,織物紋理和邊緣清晰度都有明顯的提升。NVIDIA 指出,Transformer 模型使 DLSS 在光線追蹤場景下更穩定,即使鏡頭快速移動也不易出現畫面晃動。

DLSS 4 採用 Transformer 模型,擁有更好的自然語言處理和電腦視覺處理效果,能夠更理解遊戲場景內容,生成的像素穩定性更高,可減少重影,同時提高運動清晰度。

在《地平線 西域禁地》完全版中,全新測試版超解析度 DLSS Transformer 模型可提升亞蘿伊(Aloy)服裝與配件的紋理細節及整體清晰度。

Max-Q 技術兼顧效能與續航

NVIDIA 的 Max-Q 技術自 2017 年推出以來,讓高效能顯卡能夠被放入更輕薄的筆電之中。如今隨著 RTX 50 系列登場,Max-Q 不僅在節能與降噪上再升級,更整合 AI 驅動的系統協調技術,讓 CPU、GPU、記憶體、風扇、電池與螢幕等關鍵元件的功耗與性能,能夠更智慧的動態調度。

續航力提升 40%

在 Blackwell 架構下的 Max-Q 技術,使 RTX 50 系列筆電得以在功耗控制上更進一步。透過 AI 的協助,提供進階電源閘控技術,能夠快速關閉 GPU 未使用部分,來大幅降低功耗;低延遲睡眠模式使 GPU 更常進入休眠,即使在使用 GPU 時也能節省電力,這降低遊戲、小型語言模型以及其他創作者和 AI 工作負載的電池功耗。還有電壓最佳化的 GDDR 7 記憶體,與前一代 GDDR 6 記憶體相比,頻寬提升 30% 且能效比更佳,同步減少顯示晶片與記憶體的電力損耗,還有 Dynamic Boost 透過 AI 即時調整 GPU 和 CPU 功耗,實現最佳平衡。這些技術使 RTX 50 系列筆電在多種情境下,都能提供優異的效能和更長的電池續航力,NVIDIA 宣稱與前代相比提升高達 40%。

透過 Max-Q 技術的最佳化電源效率和散熱系統,使得高性能的 RTX 50 系列 GPU,能夠整合到約 1.49 公分的機身裡,如 Razer Blade 16(2025)。

電壓最佳化的 GDDR 7 記憶體,頻寬提升外,還能同步減少顯示晶片與記憶體的電力損耗。

薄型設計與散熱

在散熱方面,Max-Q 技術同樣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透過最佳化電源效率和散熱系統,使得高性能的 RTX 50 系列 GPU,也能夠整合到約 1.49 公分的機身裡,如 Razer Blade 16(2025)。而這些筆電在機身內部設計更適合的散熱模組,包括大型均熱板、複數熱導管,以及能根據即時負載自動調節轉速的靜音風扇,讓高畫質遊戲運作 30 分鐘以上,機身表面溫度仍控制在 45 度以下,鍵盤區域則落在 38~40 度之間,觸感明顯比上一代 RTX 40 系列更舒適。此外,風扇聲音也變得更為低沉安靜,即使在安靜的室內環境中,也不易成為噪音來源。

總結來說,Max-Q 技術在 RTX 50 系列筆電上的進化,顯著提升電池續航力,並透過先進散熱設計確保高效能運作的穩定性和舒適性,以實現效能與續航的兼顧需求。

透過 NVIDIA 應用程式可進行最佳遊戲設定,在效能與影像畫質之間取得最佳平衡,以獲得最長續航力,還可再針對 GPU、CPU 和顯示器,自動進行個人化繪圖設定。

RTX 50 筆電強化散熱與供電

新一代 RTX 50 系列顯示晶片不只提升效能,對筆電內部設計也提出更高要求,各品牌筆電為了讓 RTX 50 系列發揮最大潛力,不僅重新設計散熱系統,更最佳化供電與控制邏輯,讓筆電能發揮最大及最穩定的效能表現。

全新散熱系統設計

為了有效對應 RTX 50 系列更高的運作功耗與熱輸出,各大品牌如 Acer、 ASUS、MSI、Lenovo 等,大都採用進階的「多層散熱設計」。這不只是簡單地在機身內多加幾顆風扇,而是透過一整套系統性的設計,包括高導熱熱管、均熱板、液態金屬導熱介質、雙渦輪風扇、大面積散熱鰭片,甚至加入智慧控溫演算法,以提供更穩定的降溫效率。以搭載 RTX 5090 的筆電為例,GPU 與 CPU 同時滿載時,其熱功耗可達 175W TGP 以上,若散熱不良,不僅效能無法完全發揮,系統還可能自動降頻保護。

要發揮 RTX 50 系列的最大效能,多數廠商都採用新的散熱設計,如 ROG Strix SCAR 18(G835)的 ROG Intelligent Cooling 以全覆蓋式均溫板、三層式散熱器設計、三風扇,及 CPU 與 GPU 上的液態金屬。

ROG Strix SCAR 18(G835)為推動 GeForce RTX 5090 的效能,配置 380W 的電源變壓器。

高瓦數變壓器推動效能

另外,要發揮 RTX 50 顯示晶片的完整效能,供電瓦數依舊是關鍵,以 RTX 5070 筆電為例,總功耗通常落在 120∼160W 左右,但多數 USB-C PD 充電器僅支援 65W 或 100W,無法支援滿載效能運行。這也是為什麼許多 RTX 50 筆電仍搭配 230W 或更高瓦數的專用變壓器。若使用 USB-C 充電,筆電會進入省電或平衡模式,限制 GPU 的功耗與時脈,以確保安全與續航,這同時也意味著執行 AAA 遊戲或進行大型渲染時,效能會打折扣。因此,若想讓 RTX 50 筆電火力全開,選擇配備高瓦數充電器的機型,並使用原廠變壓器供電才是關鍵。

多數 USB-C PD 充電器僅支援 65W 或 100W,無法支援滿載效能運行,這也是為什麼 RTX 50 筆電都會有自己的充電埠。

通常筆電上都會提供應用程式,用來管理及調整系統設定,如 Strix SCAR 18(G835)內建 Armoury Crate 程式,也能手動調整風扇速率。

RTX 50 系列筆電效能實測

隨著 RTX 50 系列顯示晶片的推出,Intel 針對行動平台打造的 Arrow Lake HX處理器也陸續上市,因此現在新款的電競筆電或效能筆電,常見會是 Intel Core Ultra HX 系列處理器、AMD Ryzen AI 300 系列處理器,搭載 RTX 50 系列顯示晶片上市,除了強調繪圖效能的升級外,AI 運算能力也是重要的一環。以下就透過 MSI Titan 18 HX AI 實測效能表現,核心規格是搭載 Intel Core Ultra 9 285HX 處理器,再加 GeForce RTX 5090 顯示晶片,以及 96GB DDR5 記憶體、6TB SSD 為儲存裝置,並設定在極致效能模式下進行測試。

3A 遊戲 FPS 翻倍

以遊戲進行測試中,選定《電馭叛客 2077》、《黑神話:悟空》、《魔物獵人 荒野》進行測試。在《電馭叛客 2077》進行測試時,關閉垂直同步並將 DLSS 品質設在「極致性能」,於 3840 × 2400 解析度下,在 DLSS 功能關閉下測得 63.12FPS,但在開啟並設定為 4 倍下,則測得 177.95FPS。而《黑神話:悟空》測試中,設定 3840 × 2400 解析度下,畫質為影視級,關閉 DLSS 下獲得 49FPS,但在開啟 DLSS 並設為 4X 下,則獲得約 149FPS 表現。

至於最近熱門的《魔物獵人 荒野》測試中,在設定 3840 × 2400 解析度下,且於「極高」圖形品質下,未啟用 DLSS 超解析度技術,測得約 23,498 分 68.93FPS 的表現,可非常順暢地遊玩;在開啟 DLSS 畫格生成下,則測得約 22,337 分、130.58FPS 表現,雖然同樣都是可非常順暢地遊玩,但 FPS 多出一倍。

在《電馭叛客 2077》測試中,於 3840 × 2400 解析度下,在 DLSS 功能關閉下測得 63.12FPS,開啟並設定為 4 倍下,則測 177.95FPS。

而《黑神話:悟空》測試中,設定 3840 × 2400 解析度下,畫質為影視級,關閉 DLSS 獲得 49FPS,但在開啟 DLSS 並設為 4X 下,則獲得約 149FPS 表現。

在《魔物獵人 荒野》的測試中,設定 3840 × 2400 解析度下,並於「極高」圖形品質下,未啟用 DLSS 已可非常順暢地遊玩,在開啟DLSS畫格生成下,測得約 22,337 分、130.58FPS 表現,FPS 多出一倍。

AI 算力測試

針對 AI 算力的測試部分,透過 UL Procyon AI Computer Vision 來進行測試,此模式是針對多款神經網路模型進行測試,並可選擇 Integer、Float16、Float 32 等不同測試精準度,在選定「NVIDIA TensorRT」框架下,是針對 GPU 進行測試,於 float32 精準度設定下獲得分 1,544 分,在 float16 精準度設定下則獲得 3,520 分,在 Integer 精準下則獲得 4,159 分。

在 UL Procyon AI Computer Vision 測試中,針對多款神經網路模型進行測試,於「NVIDIA TensorRT」框架下針對 GPU 進行測試,於 float32 精準度下獲得分 1,544 分。

 

市售 RTX 50 系列筆電的選擇

雖然各大筆電廠商大都已發表搭載 RTX 50 系列顯示晶片的新筆電,但目前開賣的機種並不算多,且根據 RTX 50 系列顯示晶片發表的順序,市場先推出搭載 RTX 5090 或 RTX 5080 顯示晶片的機型,且大都定位在旗艦機,另外,還有定位在中高階機型會搭載 RTX 5070Ti 顯示晶片。至於 RTX 5070 及 RTX 5060 雖然已預告上市,但在截稿前市場尚未有機型可選擇。因此,現在要買搭載 RTX 50 系列顯示晶片的筆電,大都還是以中高階機為主,且旗艦機型的售價大都會破 10 萬元,以下也列舉幾台已開賣的機型。

ASUS ROG Strix SCAR 18(G835)

解析 NVIDIA GeForce RTX 50 系列筆電,Blackwell 架構、DLSS 4 帶來哪些升級?破 10 萬的售價值得嗎?

螢幕尺寸:18 吋 Mini LED、處理器:Intel Core Ultra 9 275HX 2.7GHz、記憶體:64GB DDR5、硬碟:M.2 PCIe 4.0 × 4 1TB SSD、獨立顯示晶片:NVIDIA GeForce RTX 5090 GDDR7 24GB

售價:139,999 元

定位在旗艦級的 ROG Strix SCAR 18(G835),最高規格將搭載 Intel Core Ultra 9 275HX 處理器,配上 GeForce RTX 5090 顯示晶片,並提供手動超頻的彈性,以及採用 Q-latch 免工具快拆底板設計,讓用戶可以自行升級 SSD。另外,18 吋的 Mini LED 螢幕支援 ROG Nebula HDR 技術,為使用者帶來極致的視覺體驗,而外觀設計靈感則來自賽車,搭載全環繞式 Aura RGB 燈效與 AniMe Vision,可自訂 LED 燈效與上蓋的顯示器,展現個人風格。

ASUS ROG Zephyrus G16(GU605)

解析 NVIDIA GeForce RTX 50 系列筆電,Blackwell 架構、DLSS 4 帶來哪些升級?破 10 萬的售價值得嗎?

螢幕尺寸:16 吋 OLED、處理器:Intel Core Ultra 9 285HX 2.9GHz、記憶體:64GB LPDDRR5X、硬碟:M.2 PCIe 4.0 × 4 1TB SSD、獨立顯示晶片:NVIDIA GeForce RTX 5090 GDDR7 24GB

售價:139,999 元

新款西風之神系列也搭載 GeForce RTX 50 系列顯示晶片推出,最高可選配 RTX 5090(120W),再搭配 Intel Core Ultra 9 285H 處理器與 64GB LPDDR5X 記憶體,能輕鬆應對高負載任務。且採用 Max-Q 技術,讓機身僅重 1.85 公斤,厚度 1.49 公分,搭配 90Wh 電池與 Wi-Fi 7,兼具效能與便攜性。至於螢幕則為 16 吋、2.5K OLED,並支援 240Hz 更新率與 G-Sync,呈現細膩流暢的畫面。以此規格無論是 AAA 遊戲或 AI 創作都能勝任,但售價也快 14 萬,預算有限也可選擇 RTX 5070Ti 規格,售價大約 9.6 萬元。

AORUS MASTER 16

 解析 NVIDIA GeForce RTX 50 系列筆電,Blackwell 架構、DLSS 4 帶來哪些升級?破 10 萬的售價值得嗎?

螢幕尺寸:16 吋 OLED、處理器:Intel Core Ultra 9 275HX 2.7GHz、記憶體:32GB DDR5、硬碟:M.2 PCIe 4.0 × 4 1TB SSD、獨立顯示晶片:NVIDIA GeForce RTX 5070Ti GDDR7 12GB

售價:89,900 元

AORUS 今年全新的旗艦 MASTER 系列有 MASTER 18 及 MASTER 16 兩款機型,除了全面升級核心規格及散熱技術外,再加入 GIGABYTE 獨家研發的 GiMATE AI 助理應用程式,最佳化筆電效能、電力管理、音效體驗與隱私防護。MASTER 18 採用 Mini LED 螢幕,MASTER 16 為 OLED 螢幕,提供 240Hz 更新率,Pantone 色彩校正,同時也支援 NVIDIA G-Sync 與 Advanced Optimus 切換技術。而 MASTER 16 搭載 RTX 5090 的機型售價也破 10 萬元,至於 RTX 5070Ti 規格則約 9 萬元。

MSI Titan 18 HX AI

解析 NVIDIA GeForce RTX 50 系列筆電,Blackwell 架構、DLSS 4 帶來哪些升級?破 10 萬的售價值得嗎?

螢幕尺寸:18 吋Mini LED、處理器:Intel Core Ultra 9 285HX 2.9GHz、記憶體:64GB LPDDRR5X、硬碟:M.2 PCIe 5.0 6TB SSD、獨立顯示晶片:NVIDIA GeForce RTX 5090 GDDR7 24GB

售價:174,900 元

18 吋 4K Mini LED 螢幕具備 120Hz 更新率,並搭載最新 GeForce RTX 5090 顯示晶片,支援 DLSS 4 技術,同時也配備 Intel Core Ultra 9 285HX 處理器,以及最高可擴充至 96GB DDR5 記憶體,滿足高效能需求,而 Super RAID 5 SSD 模組搭配獨立 VC 散熱片,有效提升 PCIe Gen5 SSD 的讀取速度。創新的均溫板散熱系統結合雙風扇、4 出風口與 3D 散熱結構,確保長時間運行下的穩定性。此外,配置 Cherry MX Ultra Low Profile 超薄機械式鍵盤,讓筆電也能享有機械鍵盤的手感。

MSI Stealth A16 AI+

解析 NVIDIA GeForce RTX 50 系列筆電,Blackwell 架構、DLSS 4 帶來哪些升級?破 10 萬的售價值得嗎?

螢幕尺寸:16 吋 OLED、處理器:AMD Ryzen AI 9 370 2.0GHz、記憶體:32GB LPDDRR5X、硬碟:M.2 PCIe 4.0×4 2TB SSD、獨立顯示晶片:NVIDIA GeForce RTX 5080 GDDR7 16GB

售價:99,900 元

機身採用鎂鋁合金設計, 厚度僅 19.95mm,重量約 2.1 公斤,核心規格搭載最新 AMD Ryzen AI 9 HX 370 處理器,具備高達 50 NPU TOPS 的 AI 運算能力,已符合 Copilot+ PC 規範,在 Max-Q 技術下可選配 GeForce RTX 5080,支援 DLSS 4 與 NVIDIA Studio 認證,提供更符合創作者的圖形與 AI 加速效能。16 吋 OLED 螢幕具備 240Hz 更新率、100% DCI-P3 色域,呈現細膩流暢的畫面,搭配 99.9Wh 電池與 Wi-Fi 7,兼具效能與便攜性。此外,配備 SteelSeries 單鍵 RGB 背光鍵盤與 Cooler Boost 5 散熱系統,確保長時間運行下的穩定性。

本文同步刊載於 PC home 雜誌

解析 NVIDIA GeForce RTX 50 系列筆電,Blackwell 架構、DLSS 4 帶來哪些升級?破 10 萬的售價值得嗎?

歡迎加入 PC home 雜誌粉絲團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Razer 發表全新 Phantom 系列:透明設計結合 Chroma RGB,四款電競周邊先發

作者 WL.
2025年6月6日 14:15
Razer 幻影系列來襲!半透明設計盡顯 Razer Chroma RGB 燈效,包含滑鼠、鍵盤、耳機和滑鼠墊。D783544f74e165dbdb8117cf4b6a2c2b

Razer 發表了全新的「Phantom 系列」電競周邊,主打半透明的機身設計,讓使用者能看見產品的內部結構,透過透明外殼強化 Chroma RGB 的燈光效果,呈現不同的視覺風格。初期共推出四款產品,包含 Razer Basilisk V3 Pro 35K滑鼠、Razer BlackWidow V4 75% 鍵盤、Razer Barracuda X Chroma 耳機及 Razer Firefly V2 Pro 滑鼠墊。

Razer Basilisk V3 Pro 35K Phantom Green Edition

以 Razer Basilisk V3 Pro 35K 為基礎,改採半透明外殼,可以看到內部的結構。燈光方面,具備 12 區可自訂的 Chroma RGB 燈效,包含環繞式底部發光,並能夠根據遊戲內容即時反應,提供生動且沉浸的遊戲體驗。

在規格上,維持了 Basilisk V3 Pro 的配置,搭載 Razer Focus Pro 35K 光學感測器、第三代 Razer 光學滑鼠按鍵軸、HyperScroll 傾斜滾輪,以及 13 個可自訂的控制按鍵。

Razer 發表全新 Phantom 系列:透明設計結合 Chroma RGB,四款電競周邊先發

Razer BlackWidow V4 75%  Phantom Green Edition

這款 75% 配置的機械鍵盤,其外殼與鍵帽均採用半透明設計,使內部結構和 RGB 燈效更為突顯。全新的透明 ABS 鍵帽設計,搭配 Razer Chroma RGB 燈效系統,支援單鍵獨立發光與雙側底光,燈光效果滿點。

至於鍵盤為熱插拔設計,支援 3-pin 或 5-pin 機械軸,預載的為 Razer 第三代橘軸,使用者可自行更換軸體,其結構包含墊片安裝的 FR4 鋼板、經膠帶強化的 PCB、雙層吸音泡棉搭配出廠潤滑的鋼板安裝穩定器,提供穩定平衡且令人滿意的打字體驗。

Razer 發表全新 Phantom 系列:透明設計結合 Chroma RGB,四款電競周邊先發

Razer Barracuda X Chroma Phantom Green Edition

此版本的 Barracuda X 無線耳機在耳罩上加入了六區可自訂的 Chroma RGB 燈效,使用者可透過 Razer Audio App 或 Razer Chroma Studio 進行設定,並與支援的遊戲燈效連動。耳機本體維持輕量化設計,配備可旋轉耳罩與記憶泡棉耳墊。音效方面,採用 Razer TriForce 40mm 驅動單體,並配有可拆卸的 HyperClear 心型指向麥克風。

Razer 發表全新 Phantom 系列:透明設計結合 Chroma RGB,四款電競周邊先發

Razer Firefly V2 Pro Phantom Green Edition

作為一款全平面發光的硬質滑鼠墊,Firefly V2 Pro 的 Phantom 版本採用了半透明表面,使其內部的印刷電路板(PCB)紋路可見。滑鼠墊表面為微紋理材質,確保滑鼠感測器的追蹤精準度。燈光效果可透過 Razer Synapse 進行多區域自訂。此外,它內建一個 USB 2.0 連接埠,可用於連接無線滑鼠的接收器,以減少桌面線材。

Razer 發表全新 Phantom 系列:透明設計結合 Chroma RGB,四款電競周邊先發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AirPods 將新增快門、睡眠偵測、即時翻譯功能?WWDC25 前新功能預測!

作者 WL.
2025年6月6日 10:00
WWDC25 預計為 AirPods 帶來重大更新,包含頭部手勢、睡眠偵測等功能,其中即時翻譯功能備受矚目。AirPods 的即時翻譯功能將大幅提升跨語言溝通的便利性。B8854c8e7bb750099d564dbb23398751

在 WWDC25 即將登場之際,外媒 9to5Mac 揭露 Apple 正準備為 AirPods 推出多項全新功能,隨著 iOS 26 及 macOS 26 的更新,即使 AirPods 沒有推出新產品,但透過韌體更新方式,可在 AirPods 耳機裡加入多項實用功能,例如 新增快門、睡眠偵測、即時翻譯功能等,甚至可以透過頭部手勢調音量等等。

新增頭部手勢調整音量

Apple 蘋果在 2024 年時為 AirPods 加入點頭接聽來電與搖頭拒絕接聽電話後,傳言 AirPods Pro 2 與未來機種將可透過特定頭部動作終止「對話感知」音量調整,無須手動觸控耳機。而目前該功能僅能透過長按耳機柄或向上滑動來結束,未來若加入頭部手勢操作,將為免手控操作提供更便利的選擇。

睡眠自動暫停播放

許多用戶習慣戴著 AirPods 聆聽音樂或 Podcast 入睡,但現行僅能依賴部分應用提供的睡眠計時器。Apple 正在研發一項偵測使用者入睡狀態並自動暫停播放的功能,有望提升使用體驗。目前尚不清楚此功能是否會與 Apple Watch 睡眠偵測整合,或獨立於 AirPods 內建,但對夜間使用者而言,無疑是一項實用的新功能。

新增快門鍵可用來拍照

多年來用戶期盼的「耳機拍照控制」功能終於有望實現。未來 AirPods 使用者將能透過點擊耳機柄來遙控 iPhone 或 iPad 拍攝照片,類似早期 EarPods 的拍照按鈕。雖然在自拍或遠端拍攝時摸耳朵可能稍顯突兀,但這項功能若能順利推出,對喜歡拍照或錄影的用戶將是福音。

音訊混合技術以提升創作者錄音品質

Apple 去年在 iPhone 16 中推出混音功能,透過機器學習分離背景音與人聲,並提供多種語音風格選擇。傳言 Apple 正將類似的「錄音室級」麥克風模式導入 AirPods,讓其更接近專業無線領夾麥克風的效果。此舉意味著 AirPods 將不再只是日常通話配件,也將成為內容創作者的實用工具。

多用戶配對最佳化

Apple 也針對教育市場進行優化,改善多位學生共用一台 iPad 時,AirPods 的配對體驗。此功能將簡化連線流程,減少手動操作,提升課堂中快速切換設備的便利性。

即時語音翻譯功能

另外,還有傳聞已久的 AirPods 即時翻譯功能,預計將與 iOS 26 深度整合,為使用者帶來更便捷的跨語言溝通體驗。舉例來說,當一位說西班牙語的人與一位戴著 AirPods 的英語使用者交談時,iPhone 將會偵測到西班牙語,並將其翻譯成英語,透過 AirPods 播放給英語使用者。而當英語使用者回應時,他們的 iPhone 則會將其翻譯成西班牙語,並透過手機揚聲器播放。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