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疯子

阅读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FUJIFILM X-M5:輕巧入門復古相機評測,規格、性能全面提升

作者 August
經過 11 年的等待,FUJIFILM X-M1 系列終於迎來最新成員 X-M5。相較前作,X-M5 無論是體積、規格和性能都有大幅度的提升,在評測過後發現它絕對是一台值得擁有的輕巧入門復古相機。C972eaf6168b8b0ae3bb251326295ca4

自從 FUJIFILM X-M1 停產後,搭載自家招牌 X-Trans CMOS 的入門定位無反相機就被按下暫停鍵,然而經過 11 年的等待,該系列終於迎來最新成員 X-M5。相較前作,X-M5 無論是體積、規格和性能都有大幅度的提升,在評測過後發現它絕對是一台值得擁有的輕巧入門復古相機。

廠商資訊

■ 恆昶實業 ■ 02-2791-1188 ■ www.fujifilm.com.tw

產品規格

■ 感光元件:APS-C 片幅 X-Trans CMOS 4

■ 處理器:X-Processor 5

■ 像素:2,610 萬

■ 感光度:ISO 160-12800(可擴展至 ISO 80、51200)

■ 機械快門:1/4000-30s、支援 B 快門

■ 電子快門:1/32000-30s

■ 連拍:20fps(機械快門)、30fps(電子快門)

■ 螢幕:3 吋 104 萬畫點側翻觸控式

■ 觀景窗:無

■ 記憶卡:SD、SDHC、SDXC(支援 UHS-I)

■ 電池:NP-W126S

■ 尺寸:111.9 x 66.6 x 38mm

■ 重量:355g(含電池與記憶卡)

建議售價

26,300 元(單機身)

還記得當初在網路上第一次看到有關 X-M5 的傳聞流出時,有種「熟悉的陌生感」,記憶中上次看到富士推出 X-M 系列相機已經是很久遠的 2013 年了。該系列的第一台相機 X-M1,當年是繼 X-Pro1、X-E1 之後富士所推出的第三台 X 系統相機,這三台的定位依序為旗艦、中階、入門,由此可見 X-M 系列是專為攝影初學者所打造。

該系列當初開發的訴求主要有輕巧、易用、高畫質這幾點,加上相對便宜的售價,推出後的反應果然還不錯!只可惜富士在 X-M1 問世後的兩個月又馬上推出採用相同外型,但感光元件改為拜爾陣列的 X-A1,以更高的 CP 值著稱,此後便由 X-A 系列肩負入門市場的重任。

X-Trans CMOS 入門機回歸

富士 X 相機賣點之一就是獨家的 X-Trans CMOS,與採用傳統排列的 Bayer filter CMOS 不同,X-Trans CMOS 的特色就是隨意分佈色彩濾鏡陣列,大大減低了摩爾紋和偽色的形成,因此可以不必使用低通濾鏡,也能夠有效抑制雜色的產生,並提供更高的色彩與畫質表現!因此,在筆者心中 X-M 系列才是「名符其實」的 X 系統入門相機。然而隨著 X-A 系列停產,X-M 系列又一直沒有新品推出的情況下,該品牌的入門級產品其實已經空窗好多年。雖然富士這幾年中、高階機種的銷量越來越好,但所幸並沒有忘記入門定位產品,在暫停 11 年後,隨著 X-M5 的問世,該系列也終於再度被按下啟動鍵。

超乎想像的小巧

將 X-M5 拿在手上的第一印象,就是它真的好「小」,印象中可交換鏡頭的 X相機,筆者還沒有看過如此迷你的機身。查了一下發現果其不然,雖然 X-M5 的重量並非最輕,但其體積說是目前最小可謂當之無愧,包括 X-M1 和歷代 X-A 系列,都還要比 X-M5 略寬、略厚。當銜接富士目前最輕巧的餅乾鏡 XF 27mmF2.8 R WR 時,乍看之下猶如一台十分便攜的隨身相機,可以輕鬆放入夾克口袋,擁有十分接近人眼視角的等效 40mm 焦距和 F2.8 大光圈,用來進行旅行或生活隨拍都相當適合,是筆者非常推薦的搭配組合。

外觀介紹

復古旁軸造型X-M5 延續該系列的復古旁軸造型設計,不過由於定位關係,並沒有內建電子觀景窗,大太陽下拍照稍嫌不便。

感光元件X-M5 搭載 X-Trans CMOS 4 和 X-Processor 5,畫質性能兼具。

麥克風X-M5 是富士首款配置三顆麥克風的機種,可提供高品質的收音效果。

介面端子介面端子都集中在機身左側,包括耳機連接孔、USB-C 和 HDMI-D。

電池續航受限於體積關係,X-M5 僅能搭載容量較小的 NP-W126S 電池。

操作介面直覺易上手

對比 X-M1 螢幕右方還保留包括方向鍵在內的眾多按鍵,X-M5 則簡化成一個小搖桿和 MENU 以及 DISP BACK 兩顆按鍵,其中 DISP BACK 還肩負開啟藍牙的功能,方便與手機等行動裝置進行連線,用於遙控拍攝或快速分享影像檔案,搭配 3 吋 104 萬畫點側翻觸控式螢幕,幾乎可以完成絕大多數的操作和功能設定。機頂同樣維持大多數玩家較熟悉的 PASM 模式轉盤,但卻和 X-T50 一樣內建了廣受好評的軟片模擬轉盤,雖然是入門機定位,但卻擁有目前最多的 20 種軟片模擬色彩,對於不擅長修圖或喜歡 JPEG 直出的玩家而言,相信是一大吸引力。

AI 加持對焦性能超乎預期

通常入門機給人的印象就是性能堪用,但是在 X-M5 上卻不成立。由於搭載富士目前最新的 X-Processor 5 影像處理器,X-M5 在拍攝快速移動目標帶給筆者的體驗還算不錯,評測期間的假日空檔帶小女前往中信園區體驗冰刀滑冰,X-M5 搭配 XC 15-45mm F3.5-5.6 OIS PZ,並開啟人眼 / 人臉對焦追蹤,成功率約有 6 成,比筆者預期還高。此外,AI 自動對焦還可偵測多達 10 種主體,使拍攝者能更專注於構圖,方便性不可同日而語。不過或許感光元件不是搭載最新第五代的關係,穩定度還有提升的空間,在場景較複雜的場合較容易受到干擾而誤判,希望日後能透過更新韌體獲得改善。

操作介紹

操作介面大幅簡化X-M5 的操作介面設計與自家近代機種相當,透過觸控螢幕和小搖桿就能完成絕大部份的操作。

模式轉盤配置新手較熟悉的 PASM 模式轉盤,搭配前後指令轉盤操作更順手。

軟片模擬轉盤同 X-T50 一樣內建軟片模擬轉盤,玩轉色彩無疑更加方便、直覺。

麥克風端子雖然機身小巧,卻內建 3.5mm 耳機和麥克風埠,省去轉接頭的麻煩。

翻轉螢幕3 吋 104 萬畫點側翻式並支援觸控對焦、操作,特殊角度構圖更方便。

影片創作也難不倒它

X-M5 另一個打破入門機規格界限的創舉,就是錄影功能。相較其他品牌的APS-C 片幅入門級相機,富士 X-M5 應該是目前唯一可以錄製超過 4K 解析度的機種。受惠於 X-Processor 5 影像處理器,X-M5 最高支援 6.2K 30p 4:2:2 10bit 內錄,與自家中、高階機相當。此外,還支援 4K 60p 和 FHD 240p 的高格率錄製,並且新增對 F-Log2 與 LP 模式的支援,前者可記錄 13 檔以上的動態範圍;後者則能較以較低流量錄製以延長拍攝時間或方便透過行動裝置分享。

X-M5 更是富士 X 系統中首款配置三顆麥克風,以及內建 9:16 模式的機種,因此 X-M5 具備全方位、前方、後方、前後方共四種指向收音,讓玩家可靈活設定提高收音品質;至於 9:16 模式則無須將相機豎直,即可直接拍攝 9:16 畫面比例的直幅影片,易於分享到各種社群平台。最後,X-M5 也內建 Vlog 模式,透過簡單又明瞭的觸控介面,玩家可輕易選擇「產品優先模式」、「背景散景模式」等功能,隨手就能拍出滿意的創意短片。

實拍表現

夜景實拍光圈 F4, 快門 1/75 秒, ISO 400, P 程式先決, CLASSIC Neg.。

街頭實拍光圈 F2.8, 快門 1/240 秒, ISO 160, A 光圈先決, CLASSIC Neg.。

總評結語:以入門機預算,享受中高階機性能

規格 ★★★★

搭載 X-Trans CMOS 4 和 X-Processor 5 影像處理器,核心元件規格與拍攝性能直逼中高階機種。

操作 ★★★

受限於緊湊尺寸,握感和操作對手大的玩家來說較不友善,但是體積與重量卻非常方便攜帶。

畫質與高感度 ★★★★

2,610 萬畫素搭配最新影像處理器,畫質具有一定的水準,高度部份堪用值約ISO 3200。

拍攝及功能 ★★★★☆

支援 AI 自動對焦,最多可辨識十種被攝主體;雖是入門定位,卻內建 20 種軟片模擬。

本文同步刊載於 PC home 雜誌

FUJIFILM X-M5:輕巧入門復古相機評測,規格、性能全面提升

歡迎加入 PC home 雜誌粉絲團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Samsung Galaxy A56 5G 評測:拍得美、玩得順、用得久,新世代中階 AI 手機首選!

作者 洪詩詩
三星在年初就發表了 Galaxy A56、A36、A26 三款 A 系列新品,其中 A56 5G 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款,具備三星 Galaxy AI 應用,提供像搜尋圈、物件橡皮擦、AI 濾鏡等功能。E48a7d2a5acdb370a10f292153e31627

在台灣,三星 Galaxy A 系列手機一直以來都很受消費者愛戴,上看旗艦級 S 系列的豐富功能、但價格卻更親民這點,讓 Galaxy A 系列的銷售成績始終榜上有名。

Samsung Galaxy A56 5G 評測:拍得美、玩得順、用得久,新世代中階 AI 手機首選!

三星於今年初發表 Galaxy A56、Galaxy A36、Galaxy A26 三款 A 系列新品,其中 Galaxy A56 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款,搭載三星 Galaxy AI 應用,提供像是搜尋圈、物件橡皮擦、AI 濾鏡…等 AI 功能,又具備 5,000mAh 大容量電池、超廣角長焦三鏡頭,滿足長續航以及拍照需求。

三星一連推出 Galaxy A56、Galaxy A36、Galaxy A26 三款新機,提供消費者不同選擇。

Galaxy A56 開箱

Galaxy A56 延續三星這幾年持續推廣的環保理念,包裝盒體積精簡,減少運輸時的碳足跡,而且採用環保材質製成,回收時更容易處理。

外盒印有 Galaxy A56 精美外觀圖,且印刷的色調與機身實際顏色一致,盒內附有 USB-C 充電線,退卡針和說明書。

Galaxy A56 採用 6.7 吋 Full HD+ Super AMOLED O 極限(Infinity-O)全螢幕設計,螢幕顯色表現出色,能呈現豐富的色彩,用戶也可以從設定中依照自身需求調整畫面,看是要以鮮豔或者自然方式顯色,手機還提供螢幕白平衡調整,無論是偏好暖調或冷調的螢幕色彩都可進行個人化設定。

Samsung Galaxy A56 5G 評測:拍得美、玩得順、用得久,新世代中階 AI 手機首選!

Galaxy A56 支援最高 120Hz 螢幕更新率,滑動螢幕更流暢,若想省電也可透過 60Hz 標準更新率來延長電池續航。新一代 A56 螢幕亮度不僅提升至 1200nits,也配備和 Galaxy S 系列旗艦一樣的 Vision Booster 功能,即便處在大太陽的室外環境也能看清楚螢幕顯示內容。

Samsung Galaxy A56 5G 評測:拍得美、玩得順、用得久,新世代中階 AI 手機首選!

機身正反都是採用康寧 Gorilla Victus+ 玻璃,抗刮耐磨表現優異,機背則是亮面設計,搭配上帶有髮絲紋路的平整金屬邊框,整體看起來質感相當不錯。

Galaxy A56 機身正面、背面都採用康寧大猩猩 Victus+ 玻璃,能有效強化機身耐刮與抗摔能力。

全機具備 IP67 防塵防水,日常使用時完全不用擔心手機進水造成故障。

機身側邊的音量鍵和電源鍵做了些微的加高處理,方便用戶更直覺地定位手指位置。

Galaxy A56 相機鏡頭的排列從先前一顆一顆獨立的豆豆鏡頭改為膠囊型的鏡頭模組,沒有過多不必要的裝飾,整體顯得更加簡約俐落。

高畫素廣角三鏡頭

Galaxy A56 的相機採三鏡頭配置,主鏡頭是 5,000 萬畫素 f/1.8 大光圈主鏡頭,具備 OIS 光學防手震技術,搭配 1,200 萬畫素 f/2.2 超廣角鏡頭以及 500 萬畫素 f/2.4 微距鏡頭,拍攝畫面提供 0.5x 超廣、1x 標準和應用高畫素達成的 2x 數位變焦拍攝,非常適合用來記錄日常生活,出遊時也能將景致拍美拍好。

在拍照介面就可以直接切換不同焦段來拍攝。

如果要拍攝一些小東西,可以切換到微距模式,大概距離被攝物 5 公分左右就能對焦拍攝。

Samsung Galaxy A56 5G 評測:拍得美、玩得順、用得久,新世代中階 AI 手機首選!

拍攝功能方面,Galaxy A56 的拍攝模式還蠻多元的,導入智慧型自動對焦和情境感知影像技術,可以更快速的分析當下環境並快速對焦,讓拍出的照片張張清晰,此外這次還加入了連拍功能,只要在拍攝時在快門鍵上往下滑,就可以進行快速連拍,每秒約可拍 4 至 8 張照片。

實拍照片

Galaxy A56 的日拍表現就不用多說了,在光線充足的地方隨手拍都好看,對焦速度快、照片色彩層次豐富、銳利度和對比度也控制得恰到好處,拍起來給人自然討喜的感覺。夜拍方面受惠於新的主鏡頭,在低光源環境拍照時照片噪點明顯更低。

2x 數位變焦拍攝照片依舊具備足夠的銳利度。

光線充足下,4x 變焦拍攝也有不錯的表現。

▼ 使用超廣角鏡頭拍攝時會自動修正畫面的邊角變形,讓線條更直。

Samsung Galaxy A56 5G 評測:拍得美、玩得順、用得久,新世代中階 AI 手機首選!

超廣角鏡頭也可以用來玩一些特別的拍攝方式,例如靠近 Model一點、呈微俯視角度就可以輕鬆拍出 Y2K 的氛圍。

夜拍時 Galaxy A56 的表現很不錯,仍然能保留足夠畫面細節,色彩層次也很豐富。夜拍時 Galaxy A56 的表現很不錯,仍然能保留足夠畫面細節,色彩層次也很豐富。

夜拍時 2x 變焦表現還不錯,在 HDR 演算下招牌和燈飾都不會過曝過亮。

切換到人像模式拍攝一樣能取得不錯的照片,尤其在人物輪廓勾勒方面做得還挺好的,背景的散景效果也頗自然,還可以在拍完照後調整背景虛化程度。

Samsung Galaxy A56 5G 評測:拍得美、玩得順、用得久,新世代中階 AI 手機首選!

比較特別的是這次 A56 還多了「自訂濾鏡」功能,除了原本就內建的濾鏡之外,還可以選擇一張拍過的照片讓手機自動擷取色調,接著依照擷取的色調製成新濾鏡,這對於想要讓照片風格更一致,或是有自身偏好風格的人來說,就能省去大量後製的時間,拍完照就等於把圖也修好。

舉例來說我們選了一張藍天下的櫻花照,這張照片的色調主要以粉色和藍色構成,因此套用這個色調來拍攝 Model,就會得到粉嫩又帶點藍調的照片。

點選濾鏡選項後,按畫面上的 + 號,接著選擇一張想要的照片色調,即可將該張照片的色調變成濾鏡,直接套用到其他張照片上。

Samsung Galaxy A56 5G 評測:拍得美、玩得順、用得久,新世代中階 AI 手機首選!

A56 前鏡頭的拍攝能力也升級不少,可拍出清晰、自然好看的自拍照,拍照時有兩種自拍視角可以選擇,獨自一人拍照時可選擇單人視角,遇到多人合照或想多拍一點背景進畫面中的話,就可以切換到多人選項。

▼ 圖左為自拍時切換多人合照模式,圖右為單人模式。

Samsung Galaxy A56 5G 評測:拍得美、玩得順、用得久,新世代中階 AI 手機首選!

A56 配備的 1,200 萬畫素自拍鏡頭加入了 Super HDR 功能,當你在明暗對比較大的環境錄影時,畫面會顯得更加平衡,在低光源環境錄影的效果也蠻不錯的。

以下面這兩張在松菸文創園區拍攝的照片為例,拍攝的當下 Model 前方沒有任何正對著臉部的光源,不過在新演算法的輔助下,還是能拍得超明亮。

Samsung Galaxy A56 5G 評測:拍得美、玩得順、用得久,新世代中階 AI 手機首選!

使用前鏡頭錄影時也能獲得一樣的效果!即使在微光環境中依舊能拍出品質不錯的影片。

豐富實用的 AI 應用

擁有三星 Awesome Intelligence 加持的 Galaxy A56,可以使用像三星與 Google 一同開發的搜尋圈(Circle to search)功能,只要長按首頁鍵,圈選畫面上的任何圖片或文字,就可以得到對應的 Google 搜尋結果。

舉例來說,用手指圈選照片中 Model 戴在手腕上的手鍊,AI 就會自動截圖並透過 Google 搜尋,快速找出相同或相似的手鍊款式。除此之外也能用來辨識歌曲,當你在餐廳吃飯時突然聽到不錯的歌曲但一時之間想不起歌名,這時只要長按首頁鍵後,點選音樂圖案就可以讓 AI 來幫你辨識,更厲害的是,即使是用清唱的方式,就算唱走音還是能辨識出來,不得不說真的超聰明!

如果想要搜尋照片中同款的服裝或飾品,只需長按首頁鍵後把想找的東西圈起來。

緊接著,Google 就會自動搜尋出相關的結果供用戶參考。

此外,在相簿裡如果點選下方的 Galaxy AI 按鈕,手機會自動判斷當下的那張照片適合套用哪種 AI 功能或是修圖效果來讓照片呈現出的效果更好。

我們以兩張不同的照片來示範,點選下方的 Galaxy AI 按鈕之後,AI 會自動判斷可以套用哪些修圖效果,並提供對應選項。

舉例來說,如果拍照時不小心閉眼的話,就可以透過 Galaxy AI 裡的「選擇最佳臉部表情」,選出一張好看的表情替換到照片中,如果要使用最佳臉部表情功能的話,記得要在拍照前開啟動態相片,這樣才有足夠的表情可供記錄替換。

有時候快門按下去的瞬間會不小心閉眼或是半眨眼,這時候透過最佳臉部表情功能就可以選出更好的表情替換,不用重拍。

物件橡皮擦功能在導入 AI 之後,現在可以更精準的圈選路人或是不想要出現在畫面中的雜物,清除之後還可以自動辨識場景內容,生成自然的內容填補,讓照片更臻完美。

物件橡皮擦可以快速且精準的圈選照片裡的路人,消除後還能生成內容填補,生成效果相當自然。

另外,有不少人習慣在每個月的最後一天在自己的社群平台上分享當月份的重點生活紀錄,或是出門旅遊後分享當天的重點行程,這時候可以透過智慧影音剪輯功能,快速把多段影片串起來,還能自己設定影片長短、加入背景音樂,然後就可以將最終成果直接分享到 IG 上啦!

Samsung Galaxy A56 5G 評測:拍得美、玩得順、用得久,新世代中階 AI 手機首選!

硬體效能實測

Galaxy A56 搭載三星自家的八核心 Exynos 1580 處理器,搭配 8GB RAM 和 256GB 儲存空間,具備 RAM Plus 虛擬記憶體技術,可以讓閒置的儲存空間做為虛擬記憶體使用,讓手機運作更為順暢,提高多工處理效能。

從設定中可以開啟 RAM Plus 功能,還能選擇欲使用多少虛擬記憶體讓多工運作更順暢。

跑分方面,我們透過安兔兔測試達到 90.1 萬分,跑分時機身溫度並沒有增加太多,溫控做得蠻出色的,3DMark Wild Life Extreme 測試分數為 1319 分,意味主流遊戲都能透過手機輕鬆玩,整體來說效能表現相較前一代 Galaxy A55 提升不少。

Galaxy A56 內建更大的 VC 散熱系統,長時間使用更不容易發燙。

透過安兔兔和 3DMark 測試,CPU 表現還算不錯。

我們透過 PCMark 工作 3.0 實測 A56 配備的 5,000mAh 電池,電量從 100% 到 20% 約歷時 13 小時 14 分,續航力表現具備一定的水準,充電方面,A56 支援 45W 超快速充電 2.0,搭配三星充電器可發揮最高的充電速度。

透過 PCMark 工作 3.0 測試,A56 的續航力還算不錯,也支援最高 45W 快充。

手機設定裡有提供電池保養模式,如果想讓電池壽命更長可依照自己的實際需求套用。

值得一提的是,三星原廠也展現誠意,Galaxy A56 可享有六年的系統更新和六年安全性更新,不用擔心入手後變成軟體孤兒,持續更新的安全防護也讓手機資料更不容易外洩。

小結

如果你正在尋找一款兼具完整功能與實惠價格的 AI 智慧型手機,那 Galaxy A56 絕對值得納入購機清單,因為它不僅承襲 Galaxy S 系列多項強大的功能,如 Vision Booster 螢幕技術、AI 智慧拍攝、Circle to Search 搜尋圈功能,還加入許多貼近日常生活的實用升級,包括 5,000mAh 電池、120Hz Super AMOLED 螢幕、IP67 防塵防水,以及 AI 物件橡皮擦及超好用的智慧影音剪輯…等等。

Samsung Galaxy A56 5G 評測:拍得美、玩得順、用得久,新世代中階 AI 手機首選!

在很多人重視的效能及拍攝表現方面,Galaxy A56 做為一台熱銷機種,肯定是能輕鬆勝任日常應用乃至娛樂需求,超廣角、廣角、微距三鏡頭配置,加上支援低光源拍照錄影的前鏡頭,無論是愛自拍、熱衷社群互動經營、還是純粹習慣利用手機記錄生活,都能從中獲得滿滿的樂趣與便利。

Samsung Galaxy A56 5G 評測:拍得美、玩得順、用得久,新世代中階 AI 手機首選!

總結來說,Galaxy A56 是一款在設計、功能與價格間取得絕佳平衡的中階優質手機,適合追求 CP 值與長期安心使用體驗的族群入手。

Samsung Galaxy A56 5G 評測:拍得美、玩得順、用得久,新世代中階 AI 手機首選!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大阪關西世博攻略:主題展館、預約方式、參觀路線一次掌握

作者 小治
科技 ╳ 文化的極致體驗1e54ecdba0ce3604726207f53f27b3b9

睽違半個世紀,世界博覽會(萬國博覽會)終於再度回到大阪舉辦。本屆博覽會將於本月 13 日在大阪灣的人工島「夢洲」正式揭幕,展開為期 184 天,匯聚全球科技、文化、環境、AI 以及人類生存等議題,打造一場國際級的創新與交流盛會。

 

為了與 1970 年舉辦的大阪萬博做出區隔,本屆官方特別命名為「大阪.關西萬博」,並確立主題標語為「閃耀生命光輝的未來社會設計」。這不僅強調了對人類生命價值的關懷,也展現了對永續發展與科技創新的探索,期望透過各種前瞻性的技術與構想,為全球社會勾勒出充滿希望與繁榮的未來藍圖。此次活動吸引了來自 158 個國家及地區的參與,預計將帶來豐富的展覽與互動式內容,但礙於篇幅有限,在此我們先節選部分重點展館,建議可在第一時間入場體驗。

文章目錄

3 大類型展館以及 5 種入場規則

本屆大阪.關西萬博會場若以地圖區域劃分,共分為 8 個區域,其中幾個最主要的展區將被環形的「大屋根」所包圍,大屋根是以日本傳統懸造工法打造的世界最大木造建築,除了作為標誌建物,還能夠提供遮蔽風雨與陽光的功能。

至於場館部分,則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別,最重要的是由日本從各領域選出的8 位傑出人才,從「生命」的不同面向出發,所設計規劃的主題展館;其次是由日本行政機關與眾多民間企業所建立的日本及民間館,以展現日本技術、產業與文化為主題;而會場中佔最多數量的,自然是來自各國的海外展館。由於各展館內包含動態、靜態與互動等多種體驗,為了控管,各展館也有不同入場規則,包含事前預約、當日登錄、當日整理券、先到先進以及自由入館等 5 種形式,建議事前做好調查以免撲空。

Signature Pavilions主題館

01 宮田裕章:Better Co-Being

大阪關西世博攻略:主題展館、預約方式、參觀路線一次掌握

參觀時間:約 45 分

入館規則:事前預約、當日登錄

展館座落於會場中央「寧靜之森」的一隅,獨特之處在於它沒有屋頂、沒有牆壁,而是以森林的生態系統象徵人類共享數據、共創未來社會的願景。身為製作人的慶應義塾大學教授宮田裕章認為,未來我們將不再爭奪有限資源,而是思考如何共享;不再因界線分裂,而是學習尊重每個個體,並建立深層連結。因此,展覽以「生命共鳴」為核心,啟發參觀者對「共生」的思考。展館提供獨特的「共鳴」體驗,透過手持具備 3D 觸覺技術的「共鳴石」,參觀者能感受到彼此連結的感官刺激,隨著層層遞進的三大共鳴體驗,相互交織、呼應,共同勾勒未來社會的藍圖。

02 石黑浩:生命的未來

大阪關西世博攻略:主題展館、預約方式、參觀路線一次掌握

參觀時間:約 30 分

入館規則:事前預約、當日登錄

作為日本現代機器人領域的權威學者,大阪大學教授石黑浩以「人類與機器人共存的未來」為主軸,探索當身體、地點與時間不再受限時,人類將如何突破疆界、挑戰未知,並開創嶄新的生活方式。透過與未來科技的互動,激發對生命更多元的想像與可能性。此外,展館以黑色鋼材構築,外層覆以流動的水幕,象徵著生命之水連結有機與無機世界。館內展覽從回顧日本人自古至今的生活方式出發,進而預測 50 年後人類與機器人共存的日常,最終延伸至千年後的未來,描繪科技進化至極致時,人類的形態與生存方式。此外,參觀者還能透過遠端連線,從館內機器人的視角親身體驗未來的生活樣貌。

03 中島さち子:生命之遊樂場 水母館

參觀時間:約 37 分

入館規則:事前預約、當日登錄、部分區域自由入館

製作人中島さち子為身兼音樂家、數學研究者的 STEAM 教育家,致力於打造一座融合五感體驗的遊樂場。她希望人們能透過遊戲、學習、運動與藝術,感受生活的樂趣,並在共創中提升彼此的生活品質。展館設計靈感來自水母,屋頂的薄膜結構如同隨波漂流的水母,象徵生命的律動。而在屋頂覆蓋之下的寬闊草地,也設置了各式實體遊具,能讓孩子們盡情玩耍。館內則矗立著名為「創造之木」的核心結構,提供多樣具備 STEAM 概念的共創與遊戲體驗。此外,展館更是一個共融場域,無論是視障者、聽障者、輪椅使用者,還是病患、長者與嬰幼兒,都能在這裡共享創造的喜悅,感受「創造性民主化」的趨勢。

04 落合陽一:null2 

參觀時間:約 30 分

入館規則:事前預約、當日登錄、指定時間內自由入館

由媒體藝術家落合陽一擔任製作人的 null2 館,不管是從建築設計,或是名稱上都讓人充滿好奇,其實他所想探討的是在數位化時代之下,有關於數位分身以及數位自然(Digital Nature)的概念──想像一個數位與物理融合的世界,並將兩者相互往來的世界定義為數位自然。並依此而延伸出了「兩面鏡子」的主題意象,在展館外側藉由多種平面設計的鏡面膜外牆,映照出被扭曲的現實,部分還會隨風搖曳不斷變換,猶如未知的風景,而在展館內,則可透過專屬手機應用程式建立數位分身,並在特殊設計的鏡面空間內,與自己等身大小的 3D 數位分身進行互動交流,透過持續對話,數位分身也會越來越接近於真實本人。

05 福岡伸一:生命動態平衡館

參觀時間:約 15 分

入館規則:事前預約、當日登錄

製作人為生物學家福岡伸一,他以「生命存在於動態平衡中」為核心,探索生命持續變化與更新的本質。福岡認為,生命並非靜止的結構,而是一種不斷流動、透過物質與能量交換維持存在的狀態。展館設計也以呼應了這個概念,打破傳統靜態展示模式,融合藝術與科學,以視覺、聲音與身體互動構築沉浸式體驗。展區中包括模擬細胞活動與代謝循環的裝置、可與觀眾呼吸節奏同步的聲光互動空間、以及讓人感受不同時間尺度中生命變化的展示,觀眾不僅能直觀體會生命的動態運作,亦能思考人與自然間微妙的平衡關係。這不僅是一座展示生命科學的展館,更是一場結合哲學、感知與藝術的體驗旅程。

06 河森正治:圍繞生命的冒險

參觀時間:各項約 15 分,全部約 50 分

入館規則:事前預約、當日登錄、部分區域自由入館

知名動畫導演兼機械設計師河森正治,著名作品包括《超時空要塞 Macross》、《創聖機械天使》與《AQURION》系列等,以創新的機械設計享譽國際。此次展館延續他擅長的風格,帶領觀眾踏上一場關於生命起源、進化與未來的奇幻旅程。展館內的「Deep Vision」運用 XR 實境技術,讓 30 位參與者共同進入虛擬與現實交錯的空間中,體驗所有的生命在共同生活中充滿歡樂的故事;「ANIMA!」則透過同步的影像、音樂與震動,讓觀眾用全身感受生命的樂章,「宇宙之窗」則將從 36,000 公里外拍攝的地球超高畫質影像,投射在 4 公尺巨型螢幕上,讓觀眾得以用更宏觀的視野去觀察生命的孕育。

07 小山薰堂:EARTH MART

參觀時間:約 40 分

入館規則:事前預約、當日登錄

由作家暨創意總監小山薰堂策劃的「EARTH MART」,從飲食文化出發,以「維繫生命」為主題,重新定義人與食物的關係。小山薰堂同時也是熊本縣吉祥物「熊本熊」的創意推手,他將展館打造成一個虛擬的「地球市場」,外觀採用了日本傳統的茅葺屋頂設計,並讓參觀者能夠體驗食物和生命的循環,傳達對食物感恩的理念,並希望透過飲食,重新審視各種「理所當然」,進而察覺對生命而言真正重要的事物;除此之外,展館內也充滿關於未來飲食的想像力,包括可以記憶和重現料理口味的廚房、結合傳統與新科技的壽司店,甚至是以粉末形式存在的全新型態冷凍食品等等。

08 河瀨直美:Dialogue 影院─生命的明志

大阪關西世博攻略:主題展館、預約方式、參觀路線一次掌握

參觀時間:約 55 分

入館規則:事前預約、當日登錄、部分區域自由入館

以「守護生命」為概念,由日本電影界知名女性導演河瀨直美負責的展館,特殊之處在於活用了奈良與京都的兩所廢棄學校來建造展館,並將其設計成一個實驗劇場,並以「對話式劇場」作為展出形式。在萬博展期的 184 天中,館方將每天拋出一個全新主題,由兩位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即興展開對談,每天的對話都是人類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對話。且這場對談無劇本、不預設結果,如真實生活般自然發生。對談的過程將全程記錄存檔,成為未來世代的珍貴資料,河瀨直美期望藉此揭示散布於世界各地的「隔閡」,並透過「對話」意識到更深層理解的可能性,進而尋求解決之道。

Domestic Pavilions 日本國內.民間館

09 日本館

大阪關西世博攻略:主題展館、預約方式、參觀路線一次掌握

參觀時間:約 40 分

入館規則:事前預約、當日登錄

由日本經濟產業省策劃的日本館,緊扣萬博主題精神,以「生命與生命之間」為主題,並採用「循環」的表現形式。展館採用環狀建築設計,同時本身也是一座微型發電廠,透過實地分解萬博會場所產生的垃圾,轉化為能源供應館內運作,實現永續與自給自足的理念。展出內容兼具科技與趣味,參觀者將驚喜發現,Hello Kitty 和哆啦 A 夢化身解說員,陪伴觀眾深入了解展區內容。展館亦展示了由日本南極觀測隊發現、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火星隕石,象徵日本在太空探索與科學研究上的卓越成果。

10 大阪醫療保健館

大阪關西世博攻略:主題展館、預約方式、參觀路線一次掌握

參觀時間:約 60 分

入館規則:事前預約、當日登錄、自由入館

集結日本多家企業的大阪醫療保健館,以「重生」為主題,探討未來有關醫療、保健、飲食以及城市生活等眾多面向,展館內區域各有特色:「REBORN 體驗」可根據個人現場測定的生理數據,建立 25 年後的虛擬化身;「魔物獵人 Bridge」則結合 360 度影像、音響、震動地板與 AR 裝置,打造沉浸式魔物獵人世界。「生命之湧泉」以地球為意象,展示水耕栽培與陸上養殖的循環型生產系統,展館中庭甚至還有一台科技感十足的「人類洗濯機」(洗澡機),揭示了醫療照護科技的未來發展。

11 TECH WORLD

大阪關西世博攻略:主題展館、預約方式、參觀路線一次掌握

參觀時間:約 30 分

入館規則:事前預約、當日登錄、先到先進

台灣本屆以「玉山數位科技株式會社」名義參展,建築外觀以台灣群山意象打造,並集結華碩、友達等科技大廠及新創技術,透過三大劇場(生命、自然、未來)以沉浸式體驗展示嶄新科技,包括運用 560 支全彩智慧顯示系統與參觀者互動,並透過 360 度環景效果,以及打造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和心感等六感體驗,展現臺灣的生物多樣性、自然之美與人類未來世界。此外,參觀者所配戴的智慧手環,將運用 AI 技術把參觀體驗的感受數據生成專屬的「心動曲線」,並依此建立客製化的臺灣推薦觀光行程。

12 ノモの国

大阪關西世博攻略:主題展館、預約方式、參觀路線一次掌握

參觀時間:約 60 分

入館規則:事前預約、當日登錄

由 Panasonic 打造的「ノモ之国」是少數專為孩子設計的展館之一,「ノモ」為日文中「事物(モノ)」一詞的鏡像反轉,寓意「事物如同心的鏡子,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內心,感知也隨之改變」。即使是相同的物體,也會因觀者的心理狀態而產生不同感受。展館希望透過沉浸式敘事冒險,為每位孩子創造轉變心境的契機,讓他們獲得相信自己的力量與邁步向前的勇氣。館內運用松下多年累積的感官科技,讓孩子透過手中的水晶探索未知世界,並逐步揭開潛藏於水晶中的祕密。

13 GUNDAM NEXT FUTURE 館

大阪關西世博攻略:主題展館、預約方式、參觀路線一次掌握

參觀時間:約 50 分

入館規則:事前預約、當日登錄

萬代南夢宮以日本經典動畫《機動戰士鋼彈》為核心打造的未來體驗展館。展覽以 Gundam 系列中描繪的宇宙生活,以及現今尚未實現的科學技術為藍本,構築出人類未來可能走向的宇宙世紀藍圖。展館透過全新製作的動畫影像與分為 0 至 7 階段的體驗空間,帶領觀眾逐步邁入一個前往太空站如同搭車般自然、與 MS(Mobile Suit)共存的未來世界觀。館外還設置了高達約 17 公尺的實物大鋼彈立像「RX-78F00 / E 鋼彈」,以高舉右手指向宇宙的姿態,象徵人類與鋼彈共同邁向未知宇宙的新時代。

14 NTT 館

大阪關西世博攻略:主題展館、預約方式、參觀路線一次掌握

參觀時間:約 30 分

入館規則:事前預約、當日登錄

NTT 的前身為日本電信電話公司,曾參與過 1970 年大阪萬博,本屆則以「平行旅行」為主題,打造出一座能穿越時空的電話亭,核心技術來自次世代資訊通訊基礎設施「IOWN」,不僅能傳送影像與聲音,甚至能將「空間」也聯繫起來,實現全新型態的交流方式。此外觀眾可在展館內與設置於關西機場的電話亭連線,雙方即使語言不同,也能以各自母語互動問候,觸碰顯示器兩側的圓形手印,還能感受到來自對方的「擊掌」觸感,即使素未謀面,也能透過這種特殊的遠距互動,感受到彼此的存在。

Offcial Participants Pavilions海外館

15 北歐館

大阪關西世博攻略:主題展館、預約方式、參觀路線一次掌握

參觀時間:約 20 分

入館規則:自由入館

由丹麥、芬蘭、冰島、挪威與瑞典五國共同策劃,以「信任與協作」為概念核心,展現北歐諸國攜手合作、面對全球挑戰的精神。穀倉造型展館邀請觀眾走入斯堪地納維亞的生活,透過投影於以回收大米紙製成的巨型螢幕,呈現綠色能源、福祉與食品安全等北歐日常與永續實踐,營造彷彿置身其境的沉浸式體驗。展館屋頂還設有餐廳與咖啡廳,供應北歐各國特色料理,從丹麥糕點到挪威啤酒,讓觀眾能以味覺感受北歐風情。北歐館不僅是一個展示永續與生活美學的空間,更是一場文化與創新的交流盛會。

16 韓國館

大阪關西世博攻略:主題展館、預約方式、參觀路線一次掌握

參觀時間:約 30 分

入館規則:事前預約、當日登錄、當日整理券、先到先進

展館外觀結合韓國傳統的韓山苧麻織物與數位媒體外牆設計,以「With Hearts(與心同行)」為主題,著重展示韓國在永續發展、人工智慧與未來移動等領域的創新技術,並展望 20 年後的韓國樣貌,透過三個展廳構築對未來社會的想像。第一展廳「匯聚聲光,眾志成城」將結合觀眾聲音並以 AI 轉化為演出的素材,打造互動式體驗;第二展廳主題為「從城市廢墟到生命再生」,展示象徵現代文明的混凝土和日常用品,探討文明與自然的平衡;第三展廳則透過三面全景螢幕,呈現一段祖孫間深厚情感的音樂劇。

17 美國館

大阪關西世博攻略:主題展館、預約方式、參觀路線一次掌握

參觀時間:約 25 分

入館規則:事前預約、當日整理券、自由入館

以「慶祝美國的卓越」為主題,展現美國的學習、創新、文化與探索精神。展館佔地約 2,880 平方公尺,由兩棟木質外牆的三角建築與一座懸浮立方體組成,其設計靈感來自日式「侘寂」美學,融合簡約與自然素材,象徵美國的多元與包容。兩側大型 LED 螢幕播放美國地標與象徵影像,營造出如峽谷般的入口意象,引導觀眾走入開放式中庭與多個主題展區。懸浮立方體在夜間散發柔光,引領訪客進入中庭表演舞台,來自全美各地的音樂家、藝術家、講者與主廚將在此分享文化、創意與故事。

18 澳大利亞聯邦館

大阪關西世博攻略:主題展館、預約方式、參觀路線一次掌握

參觀時間:約 15 分

入館規則:事前預約、當日登錄、先到先進

展館設計靈感來自象徵澳洲的尤加利花,透過「追逐太陽」的主題,展現澳洲源源不絕的能量與創造力,參觀者將展開一場橫越澳洲的沉浸式冒險旅程:在尤加利森林的香氣中,傾聽特有動物的聲音、仰望南半球壯闊星空、潛入蔚藍海洋,感受原住民與大地之間數萬年來的深厚連結。展期內還有各式文化活動,輪番上演澳洲特有的藝術與娛樂表演,包括原住民傳統舞蹈、現代音樂與跨文化創作,展館內的咖啡館則提供道地澳洲美食與飲品,帶領訪客以味覺領略澳大利亞的魅力。

19 義大利館

大阪關西世博攻略:主題展館、預約方式、參觀路線一次掌握

參觀時間:約 30 分

入館規則:事前預約

以「藝術賦予生命新生」為主題,將文藝復興時期的「理想城市」概念轉化為現代社會的包容性願景。展館以可持續木構建築為基礎,結合圓形劇場、拱廊及露天廣場,展現藝術、創造力、科技與自然的融合,劇院每晚都有義大利專業音樂家、歌手、演員和藝人將在此駐場演出。觀眾將透過互動裝置、現場表演與科學創新,反思高齡化、永續發展、人工智慧等未來挑戰。此外,羅馬教廷所在的梵蒂岡亦首次與義大利館合作,將展示 16 世紀巴洛克大師卡拉瓦喬的名畫《卸下聖體》。

20 沙烏地阿拉伯館

大阪關西世博攻略:主題展館、預約方式、參觀路線一次掌握

參觀時間:約 20 分

入館規則:自由入館

建築靈感來自沙烏地阿拉伯的傳統城市結構,打造出如同遊覽沙國城鎮般的空間體驗,其展館設計還考慮了流體動力學,在夏季時能讓西風徐徐吹入,而在 4 月和 10 月較涼爽的月份,景觀前廳也能充當屏障,使其免受北風的影響。當參觀者穿越狹窄的街巷,將會來到核心的中庭空間,白天寧靜祥和,夜晚則化身熱鬧的活動舞台,帶來富有節奏感與色彩的聲光演出,透過沉浸式影音科技與互動敘事,帶觀眾發掘遙遠的阿拉伯半島,尚未被世界廣泛認識的自然奇觀與文化遺產。

4 個關於參觀大阪.關西萬博的 QA

目前國內各大旅行社已陸續推出大阪.關西萬博的旅遊行程,不過多數僅安排一日自由活動,讓遊客自行探索展場。由於許多重點展館與活動通常需事前線上預約,或至現場掃描 QR Code 登記排隊、抽整理券,因此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若沒有事先規劃,很可能只能走馬看花、拍拍照打卡。若你希望能真正深入體驗,下面這幾個 QA 應該能夠幫助到你。

Q 1:參觀展館的預約規則是什麼?

本屆萬博採用電子票入場,需事先登記參觀日期,並依該日期進行抽選申請,透過個人票券頁面即可操作。預約分為幾個階段,最早可在入場日前 3 個月進行登記,共有兩次抽選機會。若兩次皆未中籤,仍可在入場前 3 日內登記現場排隊順序。登記時可選擇同行者,不需擔心僅自己中籤、親友被擋在門外的情況。即便預約未果,也不必太過焦慮,因為場內仍有大量展館採自由入場,不需預約即可參觀。

大阪關西世博攻略:主題展館、預約方式、參觀路線一次掌握

Q 2:除了逛展館還有哪些活動?

萬博期間每天都有多元活動輪番登場,例如「國家日」與「特別日」是由各參展國與國際機構依日程輪流舉辦的慶典活動,是認識各國魅力的最佳時機。主辦單位也將推出每日黃昏限定的聲光投影秀、科技與身體共演的實驗性舞台劇等等。集合 300 道噴泉的超大型水幕投影秀《藍與夜之虹的遊行》更是不容錯過,透過官方「EXPO 2025 Visitors」App,就可以輕鬆獲得每日活動節目的相關資訊。

Q 3:有這麼多國家,語言不通怎麼辦?

主辦方特別推出免費行動翻譯 APP「EXPO Translation」,隸屬萬博「未來社會展示專案」中的自動翻譯系統之一,可協助大阪‧關西萬博的參觀者與現場工作人員之間順暢溝通,支援 Android 和 iOS 系統,提供 13 種語言的語音翻譯、30 種語言的文字翻譯,包含繁體中文。即使不懂日語或其他語言,也能輕鬆交流、詢問資訊,甚至和來自世界各地的訪客互動無礙。不過該項翻譯服務會在萬博會期結束之後終止。

多善用官方提供的 App,可以讓參觀萬博的體驗更為順暢。

Q 4:該如何規劃最佳參觀路線?

為了讓每位來場者都能輕鬆暢遊萬博,官方與 NTT 合作推出專屬導覽 App「EXPO2025 Personal Agent」,預計於 2025 年 4 月上旬上線。功能包含即時地圖、展館與餐飲資訊、即時預約狀況等,幫助用戶靈活調整參觀行程。路線規劃可支援全場域的 AR 導航,讓方向感不強的使用者也能順利抵達目的地。此外,AI 還會根據用戶模式推薦可能感興趣的展館或活動,甚至提出完整一日動線規劃,可節省不必要的時間浪費。

本文同步刊載於 PC home 雜誌

大阪關西世博攻略:主題展館、預約方式、參觀路線一次掌握

歡迎加入 PC home 雜誌粉絲團!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NVIDIA GeForce RTX 5060 Ti 16GB效能實測:RTX 5060四兄弟之首率先登場

NVIDIA於日前發表4款GeForce RTX 5060系列產品,而今日搶先發售的是16GB與8GB版本的GeForce RTX 5060 Ti桌上型顯示卡,就讓我們來看看它的效能表現。D048cab0a65d0b37993e8ee0f01d079d

NVIDIA於日前發表4款GeForce RTX 5060系列產品,而今日搶先發售的是16GB與8GB版本的GeForce RTX 5060 Ti桌上型顯示卡,就讓我們來看看它的效能表現。

比GTX 1060 Ti快50倍!

在先前的產品發表會中,NVIDAI透過圖表展示GeForce RTX 5060 Ti的原生效能大約接近GeForce GTX 1060 Ti的10倍,在DLSS 4的加持之下則可衝到超過50倍的FPS效能表現。

延伸閱讀:
CES 2025:NVIDIA編輯日(上):RTX 50系列顯示卡與Blackwell架構特色解說
CES 2025 - NVIDIA編輯日(下):RTX 50系列顯示卡獨有DLSS 4多重畫格生成超級效能禁藥與Reflex低延遲技術
NVIDIA GeForce RTX 5070效能實測:真的能下剋上打敗RTX 4090?

雖然GeForce RTX 5060 Ti具有16GB與8GB等2種版本,但是筆者這次只有收到MSI GeForce RTX 5060 Ti 16G VENTUS 2X PLUS,因此在測試時以這個版本為主。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TDP較低的關係,所以MSI GeForce RTX 5060 Ti 16G VENTUS 2X PLUS在電源輸入部分採用單8Pin PCIe電源端子,讓使用者能夠延用不具12V-2x6端子的電源供應器,降低升級門檻與總體花費。

(若下方表格無法完整顯示,請點我看圖片版

GeForce RTX 50系列顯示卡規格簡表         
顯示卡型號 CUDA核心數量 基礎時脈 Boost時脈 Tensor核心 光線追蹤核心  記憶體容量 記憶體類別 顯示卡功耗 發售當時定價(美金)
GeForce RTX 5090 21760 2010MHz 2410MHz 3352 AI TOPS(第5代) 318 TFLOPS(第4代) 32GB 512bit GDDR7 575W $1999
GeForce RTX 5080 10752 2300MHz 2620MHz 1801 AI TOPS(第5代) 171 TFLOPS(第4代) 16GB 256bit GDDR7 360W $999
GeForce RTX 5070 Ti 8960 2300MHz 2450MHz 1406 AI TOPS(第5代) 133 TFLOPS(第4代) 16GB 256bit GDDR7 300W $749
GeForce RTX 5070 6144 2160MHz 2510MHz 988 AI TOPS(第5代) 94 TFLOPS(第4代) 12GB 192bit GDDR7 250W $549
GeForce RTX 5060 Ti 16GB 4608 2400MHz 2570MHz  759 AI TOPS(第5代) 72 TFLOPS(第4代)  16GB 128bit GDDR7 180W $429
GeForce RTX 5060 Ti 8GB 4608 2400MHz 2570MHz  759 AI TOPS(第5代) 72 TFLOPS(第4代)  8GB 128bit GDDR7 180W $379

 

MSI GeForce RTX 5060 Ti 16G VENTUS 2X PLUS採用雙風扇設計,厚度為雙槽。

顯示卡背面一樣採用穿透式散熱設計,強化散熱效果。

電源輸入採用單8Pin PCIe電源端子,讓使用者能夠延用不具12V-2x6端子的電源供應器。

顯示輸出方面同樣提供3組DisplayPort 2.1b與1組HDMI 2.1b。

測試環境與條件

本次測試過程除了手動開啟EXPO功能,讓記憶體自動超頻至DDR5-6000之外,其餘BIOS / UEFI的設定皆維持預設值,Resizable BAR為開啟狀態,對照組使用先前測試專題之成績。

所有成績除了都是進行2輪測試,在確定沒有極端值後取平均,遊戲效能使用遊戲內建的測試模式,而《絕對武力2》使用CS2 FPS Benchmark工作坊地圖進行測試。

遊戲部分在1080p、2K、4K解析度搭配最高畫質設定,若有設定範本則套用最高範本,若無則將所有畫質相關項目調至最高,關閉VRS或動態解析度等設定,並僅進行開、關光線追蹤功能的調整。

測試平台:
處理器:AMD Ryzen 7 9800X3D
散熱器:MSI MEG Coreliquid S360
主機板:ASRock X870E Taichi(UEFI版號:3.17.TS03 – AMD AGESA ComboAm5PI 1.2.0.3)
記憶體:G.Skill Trident Z5 Neo RGB 16GBx2(@DDR5-6000)
顯示卡:MSI GeForce RTX 5060 Ti 16G VENTUS 2X PLUS
儲存裝置:Solidigm P44 Pro 1TB(系統碟)、Solidigm P41 Plus 1TB(遊戲碟)
電源供應器:MSI MEG Ai1300P PCIE5
軟體環境:Windows 11專業版23H2(Build 22361.5189),GeForce Game Ready 575.94

測試平台之CPU-Z資訊。

GeForce RTX 5060 Ti之GPU-Z資訊。

《魔物獵人:荒野》效能測試

筆者除了透過《魔物獵人:荒野》的效能測試工具《Monster Hunter Wilds Benchmark》之外,也使用正式版遊戲實際感受遊玩體驗。測試過程皆設定為最高畫質並搭配高解析度材質包DLC,在不同項目中僅調整解析度、開關光線追蹤以及DLSS 3升頻(平衡模式)。

《Monster Hunter Wilds Benchmark》效能測試工具展示,影片使用NVIDIA App進行螢幕錄影,將會稍微影響效能,因此實際效能表現請以下方圖表為準。

至於遊戲的實際操作部分,透過NVIDIA FrameView測量狩獵過程的FPS表現,GeForce RTX 5060 Ti 16GB的平均與1% Low(99百分位)FPS分別為49.796、29.996幀,即便透過DLSS的協助也無法超過60幀門檻,可以搭配G-Sync顯示器提高視覺流暢感並避免畫面撕裂,雖然偶有明顯卡頓感,整體落在還可接受的範圍。

從《魔物獵人:荒野》的設定選項中可以看到,在使用最高畫質設定範本搭配高解析度材質包DLC的情況下,占用的顯示記憶體為7.68GB,尚未超過8GB(右上角之圖表)。

▲《Monster Hunter Wilds Benchmark》效能測試工具展示,測試條件為4K解析度、最高畫質(高解析度材質包DLC)、光線追蹤、DLSS 3(平衡模式)。影片使用NVIDIA App進行螢幕錄影,將會稍微影響效能,因此實際效能表現請以下方圖表為準。

▲在正式版遊戲中,以上段影片相同的條件測試。GeForce RTX 5060 Ti 16GB狩獵過程的平均FPS大約落在49.796幀,1% Low則為29.996幀。

在《魔物獵人:荒野》關閉光線追蹤的情況下,GeForce RTX 5060 Ti 16GB能在1080P解析度的平均FPS達70.1幀,超越60幀的門檻。

《魔物獵人:荒野》開啟光線追蹤後,GeForce RTX 5060 Ti 16GB能在1080P解析度仍有64.47幀的平均FPS。

開啟DLSS 3升頻後,GeForce RTX 5060 Ti 16GB能在4K解析度、最高畫質、光線追蹤的條件下將的平均FPS扛至64.19幀。

(下頁還有更多效能測試)

 

測試軟體分析

在效能測試前半段,照慣例先看看GeForce RTX 5060 Ti在3DMark與Procyon等測試軟體的表現如何,測試對照組則以RTX 50系列以及AMD最新的Radeon RX 9070為主。

若要將各顯示卡的價格因素列入考量的話,GeForce RTX 5070與GeForce RTX 5060 Ti 16GB的官方定價分別為美金549、429元,後者的價格低了21.86%。而Radeon RX 9070官方定價也是美金549元,所以差距同樣為21.86%。

3DMark Fire Strike採用Direct X 11繪圖API搭配1080p解析度(1920 x 1080),RTX 5060 Ti圖像分數與RTX 5070 Ti落差約為28.13%,而與RX 9070則相差34.95%,高於價格差距。代表著只考慮顯示卡本體價格,RTX 5060 Ti的單位成本效益較差。

Fire Strike Extreme將解析度提升至2K(2560 x 1440),RTX 5060 Ti的圖像分數與RTX 5070、RX 9070的落差擴大至31.49%、37.68%。

Fire Strike Ultra進一步將解析度提升至4K(3840 x 2160),落差進一步擴大至34.69%、41.97%。

3DMark Time Spy採用Direct X 12搭配2K解析度,RTX 5060 Ti圖像分數與RTX 5070 落差約為29.69%,而與RX 9070則相差42.23%。

Time Spy Extreme將解析度提升至4K,差距擴大為31.63%、44.25%。

Speed Way是採用DirectX 12 Ultimate繪API與DirectX Raytracing tier 1.1光線追蹤技術,具有全域照明與反射等效果,並透過Mesh Shaders進行效能最佳化,可以反映最新AAA大作遊戲的效能表現。RTX 5060 Ti與2者效能相差30.47%、30.52%,仍高於價格落差。

Steel Nomad採用DirectX 12繪圖API搭配14K解析度,雖然不使用光線追蹤技術,但具有目前最高的繪圖運算負載。RTX 5060 Ti與RTX 5070 落差縮小至26.60%,但與RX 9070的差距擴大為41.98%。

3DMark Port Royal採用DirectX Raytracing(DXR)光線追蹤繪圖技術搭配2K解析度,是考驗顯示卡光線追蹤效能的競技場。RTX 5060 Ti與2者的差距為28.56%、37.75%。

在DLSS測試部分,RTX 5060 Ti開啟DLSS 4搭配4X多重畫格生成能讓FPS效能達到原本的636.55%,表現相當出色。

Procyon AI Text Generation文字生成部分,RTX 5060 Ti成績與RTX 5070的平均差距約為15.5%,而大幅領先RX 9070約36.43%。

RTX 5070 Ti的FTFF(產生第1組字詞)速度表現,在NVIDIA陣營部分與顯示卡等級成強烈正相關,而AMD陣營則明顯落後。

每秒產生的字詞部分,RTX 5060 Ti落後RTX 5070平均18.37%,落後RX 90700平均20.19%。

遊戲效能測試

接下來我們繼續分析GeForce RTX 5060 Ti在實際遊戲的效能表現。

在競技類的《絕對武力2》中,RTX 5060 Ti在1080p解析度能將平均FPS與1% Low(99百分位)FPS都能超過144幀,而2K解析度則是有191.95幀的平均FPS與99.4幀的1% Low FPS,4K部分則分別為101.2幀與52.2幀,能滿足基本的競技需求。

《看門狗:自由軍團》關閉光線追蹤時,RTX 5060 Ti在2K解析度平均FPS有82幀的表現。

《看門狗:自由軍團》開啟光線追蹤後,2K解析度平均FPS仍有69幀,高於60幀門檻。

《戰慄深隧:流亡》關閉光線追蹤時,2K解析度平均FPS約為87.77幀。

《戰慄深隧:流亡》開啟光線追蹤後,2K解析度平均FPS仍可高於60幀。

《極地戰嚎6》由於繪圖負擔較低,對處理器的效能較為敏感,RTX 5060 Ti在關閉光線追蹤時能將4K解析度的平均FPS帶到69幀。

《極地戰嚎6》開啟光線追蹤後,4K解析度平均FPS仍有61幀的表現。

《刺客任務III》Dubai(杜拜)測試項目包含多種場景與NPC角色,整體負擔較低,關閉光線追蹤時RTX 5060 Ti在4K解析度有81.19幀平均FPS的好成績。

Dubai開啟光線追蹤後繪圖負擔大增,RTX 5060 Ti還是能滿足將1080p解析度的平均FPS扛過60幀。

《刺客任務III》Dartmoor(達特穆爾)測試項目則包含許多槍枝射擊與爆炸效果,充滿物理與粒子模擬,對處理器的要求比較高。關閉光線追蹤時RTX 5060 Ti在4K解析度的平均FPS高達79.21幀。

Dartmoor開啟光線追蹤後,RTX 5060 Ti剛好讓1080p解析度的平均FPS壓在60幀。

《電馭叛客2077》關閉光線追蹤時,RTX 5060 Ti能滿足2K解析度的流暢門檻。

《電馭叛客2077》開啟光線追蹤後,RTX 5060 Ti在1080p解析度的平均FPS略低於60幀門檻,可以透過DLSS彌補。

《黑神話:悟空》身為新一代效能殺手,在關閉光線追蹤時RTX 5060 Ti在1080p解析度的平均FPS為47幀。

《黑神話:悟空》開啟光線追蹤後, 1080p解析度的平均FPS下降至26幀。

2種版本各有所長

GeForce RTX 5060 Ti具有16GB與8GB等2種顯示記憶體容量的版本可供選擇,價差為美金50元,使用者可以依照需求採購。

8GB版本的優點當然就是價格比較便宜。在一般遊戲占用記憶體未超過上限的情況下,不同容量基本上不影響效能表現,舉例來說《魔物獵人:荒野》在4K解析度「全部開到最滿」的情況下,也僅占用7.68GB顯示記憶體,因此2種版本的效能表現會相當接近。

而16GB版本則可在遊戲使用超過8GB顯示記憶體時提供較佳的效能,但考慮到GeForce RTX 5060 Ti本身的產品定位本來就不是為4K解析度遊戲應用設計,因此以遊戲為主的讀者可以選擇8GB版本。

16GB版本的最大優勢在於在本機執行Stable Diffusion圖像生成、大型語言模型等AI應用程式時,可以使用參數量更大的模型,或是生成解析度更大的圖像。如果讀者有這方面需求,則可選擇16GB版本。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Marshall Emberton III 開箱評測:承載英式搖滾盛名的藍牙喇叭,價格6,490 元

作者 Shaoyun
Marshall Emberton 最新推出第三代 Emberton III,不僅優化音質,還強化了電池續航力,並新增麥克風功能,無論是日常享受高品質音樂或外出旅行, 都是你的最佳夥伴。E5bf71189dde75806b2665f5f491a863

對於隨時隨地都需要音樂陪伴的人來說,Marshall Emberton 系列一直是攜帶型音箱的首選代表。最新推出的第三代,不僅優化音質,還強化了電池續航力,並新增麥克風功能,配合單手掌握的輕巧設計與經典復古外觀,無論是日常享受高品質音樂或外出旅行,Emberton III 都是你的最佳夥伴。

廠商資訊

■ 百滋國際 ■ 02-3762-1088 ■ www.marshallaudio.com.tw/

產品規格

■ 驅動單體:兩個 10W 全頻驅動單元、兩個被動輻射器

■ 響應範圍:65Hz-20,000Hz

■ 藍牙版本:5.3

■ 防水等級:IP67

■ 電池續航:約 32 小時

■ 充電速度:20 分鐘提供 6 小時電力

■ 免持功能:有

■ 尺寸:160mm x 68mm x 76.9mm

■ 重量:670g

■ 顏色:古銅黑、奶油白

建議售價

6,490 元

延續 Marshall 藍牙音響一貫的高辨識度,整體外型與上一代相比差異不大,同樣以仿荔枝皮紋理的矽膠表面包覆,並保留古銅黑色系搭配手寫體平面燙金 Logo,以及多向黃銅控制旋鈕等標誌性設計,670g 的輕盈重量及矩形機身單手也很好握持,這代機身的防護性也極強,具備 IP67 防塵防水係數,能承受深達 1 公尺、長達 30 分鐘的意外浸水,即便喇叭不慎落水快速拿起也不用擔心內部元件損壞。

聲電表現精益求精

Emberton III 雖然體積小巧,但聲電表現方面毫不妥協,其電源供應能力再升級,喇叭內建鋰電池在滿電的情況下,可以連續播放 32 小時左右的音樂,全日聆聽也沒問題,至於單體配置與發聲技術也極為講究,三代一大升級亮點是支援藍牙 LE Audio,未來更新後將具有藍牙低功耗音頻,進一步提升音樂體驗,另這台前後側各設有一個 10W 全音域單體,為增強低頻能量與延伸效果,在全音域單體旁還配置了兩個被動輻射器,使低頻延伸能力可達 65Hz,最大音壓可以達到 90dB,對於小尺寸的無線喇叭來說已經是相當不錯的能力,搭配立體聲技術,實現 360 度全向發聲效果,即便個頭不大,但低頻聲能十足,而且骨子裡不僅僅只有搖滾魂,這種誘人的低頻也很適合播放流行音樂、嘻哈樂和電子樂等不同類型歌曲。

重點檢視

標誌性設計外觀採用仿荔枝皮革紋理+金屬網罩,不過 Logo 改為一片式金屬設計。

金屬旋鈕與按鍵操控機身頂部操控區配有金屬撥桿、電源鍵、藍牙配對鍵和麥克風指示燈。

提繩孔機身底側配有提繩孔,可自行加裝掛繩有助外出帶著走。

可聽歌也可做為通話喇叭

現階段絕大多數的 Marshall 藍牙音響都可以搭配「Marshall Bluetooth」App 使用,Emberton III 自然也不例外,可以操控多媒體、韌體升級等功能之外,還有三種 EQ 模式可自行選擇,值得留意的是,這次 App 更新增電池管理系統,可設定充電上限或當超出溫度理想範圍,音響會自動降低充電速度,藉此維護電池健康度。此外,這代還新增了麥克風,如果搭配手機聽音樂中途電話響了,可以藉由機身內建的麥克風,直接透過 Emberton III 通話,非常方便。

重點檢視

電量指示燈造型十分復古的電量指示燈共有 10 段燈號,方便用戶直接查看當前電量。

Marshall Bluetooth App應用程式中除了可切換調整 EQ 等化器,還增設了電池管理功能。

總評結語:內外兼具的隨身聆聽產品

外型設計 ★★★★★

外觀承襲過往的仿荔枝皮革紋理表面、黃銅多向控制按鈕和金屬網面上的Marshall 手寫 Logo  等經典復刻的造型。

硬體規格 ★★★★☆

這台升級藍牙 5.3、支援 LE Audio,具高音質、低延遲等優點,並將續航標準提升至 32 小時,同時內建麥克風,可做為通話揚聲器使用。

聲音表現 ★★★★☆

這台升級藍牙 5.3、支援 LE Audio,具高音質、低延遲等優點,並將續航標準提升至 32 小時,同時內建麥克風,可做為通話揚聲器使用。

防護機能 ★★★★★

通過了 IP67 防水防塵的認證,表面包覆著一層堅固的矽膠,能經得起意外的碰撞、掉落與劃傷的考驗,並可承受 1m 深的靜水壓力。

本文同步刊載於 PC home 雜誌

Marshall Emberton III 開箱評測:承載英式搖滾盛名的藍牙喇叭,價格6,490 元

歡迎加入 PC home 雜誌粉絲團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作者 Gongbo
用 4K 240Hz 更新頻率的 27 吋 QD-OLED MO27U2 螢幕玩《魔物獵人荒野》,再由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來當效能主力,爽度不言而諭。Bb124d89719f6f5f000fc9d2fa93e96d

不少玩家選擇在今年年初升級主機,正是為了迎接《魔物獵人荒野》這款大作。硬體廠們的應援力道也很強,不只 NVIDIA GeForce 50 系列顯示卡上市,不少周邊裝置也因應遊戲而推陳出新,這次要介紹的 GIGABYTE MO27U2 4K 螢幕便是一例。

4K 的 27 吋螢幕並不新奇,但是加上 QD-OLED 以及帶有 240Hz 的更新頻率,目前市場上可沒幾台。用高更新率的高解析度大螢幕玩《魔物獵人荒野》,再由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來當效能主力,爽度不言而諭。

《魔物獵人荒野》硬體需求不算低,好畫質仍然得來不易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要暢玩《魔物獵人荒野》究竟需要多高的硬體規格?這裡先簡單破題。在 1080p 解析度下,只要是 RTX 4080 等級以上的顯示卡,都能以原生畫質、不生成畫格的前提下穩定突破百張。到了 2K 與 4K 解析度,就可能得由 RTX 5080 以上的顯示卡才能滿足 60 fps 以及 100 fps 這兩個門檻。

測試硬體

  • 處理器:AMD Ryzen 7 9800X3D
  • 主機板:X870E AORUS MASTER
  • 記憶體:GIGABYTE DDR5-5200 32GB Kit
  • 硬碟:Crucial P5 2TB
  • 電源:Seasonic 1300W
  • 散熱:AORUS WATERFORCE II 240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好消息是,開啟了 DLSS 之後,張數可以有明顯的成長。《魔物獵人荒野》目前支援 DLSS 3,再往上支援 DLSS 4 只是時間問題。以本次的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實測,開啟 DLSS 3 之後的 4K 解析度張數可以來到 136 fps,日後若 DLSS 4 啟用了,要上看 200 fps 應不是不可能。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本次所使用的顯示卡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卡身還有小螢幕可播放動畫,RGB 效果直接與主機板及鼠鍵連動,同時滿足效能及外貌協會兩種訴求。

另外一個好消息是,現在的螢幕價格非常甜蜜。若是考量電競需求,在原生解析度下的更新頻率是以 160Hz 及 240Hz 為分界。要用 4K 解析度暢玩射擊類、或是需要高更新頻率的遊戲,目前購入螢幕會是很好的時機點。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RTX 5080 的規格,其實是很豪華的,已經是高階卡領域,主打的自然是 4K 遊戲效能。除了魔物獵人,也一併列出其它遊戲在 4K 解析度的表現,讓玩家們參考。唯需留意的是,下圖效能為原生畫質的畫面張數,因每個遊戲對 DLSS 的支援程度不一,就不做統一比較。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由於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是高階顯示卡,風扇的設計自然要能夠應付散熱。卡身上的主動式及被動式散熱模組配備豪華,玩家們完全不必擔心溫度控制問題。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搭載多樣特異功能,創作電競兩相宜

27 吋對於 4K 解析度來說,是很經濟的面版切割尺寸,但是目前有直上 240Hz 的型號非常少。GIGABYTE MO27U2 不只支援 240Hz 更新率,而且面板是採用 QD-OLED,具備以下幾大特色:

.對比極高,黑色非常黑

電競應用不太愛吃環境光,所以螢幕本身的「黑色」顯色能力非常重要,不然在暗處的細節一遺失,可能很容易就被爆頭。GIGABYTE MO27U2 通過 VESA DisplayHDR TRUEBLACK 400 認證,螢幕點亮時,黑色的區塊就像沒有點亮一樣,跟其它機種可能會蓋上一片白光的慘況差異極大。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魔物獵人荒野》的畫面風格並不是很明亮,常常會有暗處打怪的場景,如果黑色顯色能力不夠,很容易會看不清楚暗處的魔物。MO27U2 則是沒有這個問題。

.色準高,廣色域表現優

螢幕的顯色能力可達 99% DCI-P3 DELTA E < 2,就算是要拿來當生產力工具,也會對設計師非常友善。螢幕本身有個 APL Stabilizer 工具可自動適配亮度,對需要長時間使用螢幕的玩家來說是很貼心的機能。有趣的是,應用在遊戲上時,遇到閃光彈也有用,減少原本可能產生的不適。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上圖可以觀察兩個人物在頭髮顏色及臉部的漸層過渡,身上的服裝也因為顯色力佳而突顯出質感。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觀看彩度高的內容時,畫面也能維持一樣炫麗。對比高的螢幕,能顯現的色彩層次會比較豐富,而且在黑色及白色內容的過渡上十分滑順。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進行影片剪輯,高解析度及大尺寸的畫面在調用工具上很方便,加速工作效率。

.AI 防烙印,延長使用壽命

理論上,愈大塊的面板,愈容易在長時間使用後會有烙印的情形發生。當然後,品管不好的螢幕,可能開箱過不了多久就會有。GIGABYTE MO27U2 的面板經過嚴選←這不只是行銷說詞,因為它們提供三年保固,包括螢幕烙印,保固對業者其實是一筆不小的成本,敢這樣拍胸脯保證,代表事前有經過嚴格品管。

先天體質好是一回事,因為沒有面板是不會老化的。技嘉獨家的 AI BASED OLED Care 技術可以透過 AI 演算法來調整影像殘留的行為,在使用者無須過多干預及感知的前提下運行,因此也不會影響到遊戲表現。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以此畫面為例,常見玩家休息時就讓畫面停留在此,一次可能就是放個十幾分鐘。較差的螢幕很可能在離開此畫面,就出現烙印。MO27U2 大幅度的降低了此問題。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防殘影也防閃爍,制敵機先

在進行電競應用時,尤其是射擊遊戲,除了前文所述的「黑不夠黑」是常見問題,殘影及閃爍也挺惱人。技嘉使用了「Aim Stabilizer」這個瞄準穩定器技術,在畫面之前插入黑幀,可以有效的提高畫面的清晰度,減少模糊感,原理其實也不困難,就是藉由插入黑幀來強制畫面全數更新,是很聰明的作法。

VRR(可變刷新率) 則是讓減少螢幕閃爍,尤其是在高更新率的環境下。我們都知道,遊戲中畫面的內容更新頻繁程度,會依玩家的動作而不定,有時必須很快,有時慢一點也沒差,比如用跑的高速轉身跳躍、跟龜在牆角不動都會影響到畫面內容的更新需求。

然而,當快與慢之間快速的交錯時,就很容易產生閃爍。VRR 透過演算法減少其劇烈程度,同樣地,玩家也不需要進行多餘手動設定,就可實現此機能。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魔物獵人荒野》的對戰畫面存在非常多資訊,其實是有點亂的,如果沒有防閃爍機能的話,很容易會搞不清楚狀況。

友善的腳架及 OSD,新手也能無痛入門

27 吋螢幕雖然問世已經很久了,在桌面環境安裝,仍然算是大型螢幕。要找個地方擺它,得考量到穩定性以及耐重。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新的倒 T 字型腳架設計,讓 GIGABYTE MO27U2 的擺放空間更自由。首先是腳架下方的大面積底座可有效的分散機身重量,對桌面平整度的要求較低,再來是可伸縮及旋轉的螢幕本體.避免因面板尺寸過大而無法與使用者的視線對齊。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面板可傾斜及上下調整高度,或是直立使用,可適應各種桌面使用情境。就算是拿來辦公看 Excel,也很稱職。

可於技嘉官網下載的 OSD SIDEKICK 軟體也可取代實體按鈕來對螢幕進行調整。有經驗的玩家都知道,要把手伸到看不到的地方尋找按鈕、然後用有限的實體按鈕上下左右確認取消,實在非常痛苦。OSD SIDEKICK 直接用軟體來實現傳統 OSD 機能,用鍵盤及滑鼠就能調整,十分方便。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實體按鈕則是位於螢幕底部,一顆就能搞定所有的設置。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OSD 中的「夜視模式」可增強畫面暗部細節,提升低光環境下的清晰度。專為改善暗部細節而設計,避免單純提高整體亮度導致部分區域過曝。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EagleEye 則可以局部放大畫面細節,在射擊遊戲瞄準遠處目標時,特別有用。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 GIGABYTE MO27U2,《魔物獵人荒野》玩家的絕佳組合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NVIDIA 在今年 CES 推出 RTX 50 系列顯示卡時,大部份的玩家就已經清楚知道 RTX 5070  的遊戲效能可以直逼上一代卡王。RTX 5080 的視訊記憶體更多、CUDA 核心也有明顯優勢,可算是真正針對遊戲應用的頂級卡,而不是劍指 AI 的 RTX 5090。尤其在日後 DLSS 4 廣泛被遊戲支援後,4K 普遍突破 200 張的效能表現,指日可待。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能在 4K 解析度支援 200Hz 以上的螢幕,目前是稀缺的狀態。不但沒幾台,而且都很貴。玩家們在閱讀此文時,不妨比較一下價格,GIGABYTE MO27U2 應是目前同等產品線中功能最齊、而且價格最便宜的,如果仍不滿意,也不會有其它選擇了。

 

《魔物獵人荒野》確實帶動了一波換機潮,但今年還會有不少大作問世,比如於預計秋天上市的《GTA:V》。面板的價格是否穩定是未知數,能肯定的是目前算是處於極為可口的區間。2025 年不知道還會發生什麼事,快點趁零組件都還很便宜時組一台主機,不管世態如何、都還能宅在家打電動,相信應該是很多玩家的簡單願望。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oshiba Canvio Flex 第二代開箱體驗!PC、Mac、行動裝置檔案傳輸需求一次搞定!

作者 Axiang Chin
知名儲存品牌 Toshiba 推出的第二代 Canvio Flex,能夠無縫接軌常見的 Windows、MacOS、iOS 與 Android,讓使用者能夠更自由地在不同設備間進行資料存取。081b954aafc146635d12ed243ebbce1b

身處數位時代的我們,每天都會接觸甚至產生大量的數位檔案,從工作文件、照片、影片到各類型的檔案…等多不勝數,也正因如此,數位資料的保存與管理變得至關重要。而且雖說雲端儲存的便利性高,但需要仰賴網路連線才能存取檔案的使用形式仍舊不如實體儲存裝置來得重要,尤其是大家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數位裝置非常多樣,也經常需要在不同裝置間切換使用,完成各類工作與學習上的任務,也正因如此,選擇一款能夠輕鬆跨平台、相容於不同系統設備的的儲存裝置就顯得尤為重要。

為了滿足這樣的需求,知名儲存品牌 Toshiba 所推出的第二代 Canvio Flex 正是為此而生,尤其是強調具備強大跨平台支援能力,能夠無縫接軌常見的 Windows、MacOS、iOS 與 Android ,甚至連較少見的 ChromeOS 與 Fire OS 作業系統也能一體適用,讓使用者能夠更自由地在不同設備間進行資料存取。

Toshiba Canvio Flex 第二代行動硬碟延續了前一代的簡約時尚設計,並同樣擁有大容量與跨平台支援的使用便利性。


在接下來的文章中,筆者也將為大家帶來 Toshiba Canvio Flex 的將開箱實測,進一步帶大家深入了解這款行動硬碟的特色與實際應用價值。

Toshiba Canvio Flex 第二代開箱體驗!PC、Mac、行動裝置檔案傳輸需求一次搞定!

第二代 Toshiba Canvio Flex 行動硬碟特色搶先看

  • 提供 1TB、2TB、4TB 三種容量選擇,滿足不同使用需求
  • 同時支援 PC、Mac、平板與手機,適用於多種設備
  • 完整相容 Windows、MacOS、iOS、Android、ChromeOS、Fire OS,無需重新格式化
  • 採用時尚鈦空銀外殼,設計輕薄便攜,適合隨身攜帶
  • 側面 LED 透光線條新設計,提升科技感
  • 內附 USB-C 與 USB-A 兩種傳輸線,確保更廣泛的設備兼容性
  • 支援 USB 3.2 Gen1 傳輸介面,高速穩定
  • Toshiba 三年保固更安心

產品開箱介紹

全新第二代 Toshiba Canvio Flex 維持了與前一代相同的科技簡約風格設計,全機以高質感的鈦空銀色飾面搭配全新的側面 LED 透光線條造型形塑更具獨特性的視覺效果,同時小巧輕薄的體積也滿足了使用者能夠便於隨身攜帶的使用需求,更是能輕鬆與各類型的數位裝置搭配使用。

外包裝盒採用白、紅色主色,搭配代表 Canvio Flex 的橘色做點綴 ,行動硬碟本體採用具科幻風格的鈦空銀色飾面外殼。

盒內除了 Toshiba Canvio Flex 本體與說明書,也同時附贈了 USB Type-A 與 USB Type-C 兩種傳輸線材,可滿足不同規格設備的連結使用需求。


除此之外,Toshiba Canvio Flex 也提供了 1TB、2TB 與 4TB 三種不同容量可以選擇,能滿足超大容量檔案攜帶的需求,同時盒內也貼心地附贈了 USB Type-A 與 USB Type-C 兩種傳輸線材,可依照使用裝置的不同搭配使用,像是一般的桌機、筆電就能透過 USB Type-A 的連結,而輕薄型的筆電、平板電腦甚至是智慧型手機,就可以透過 USB Type-C 存取,無論是舊款或是新款的數位裝置都能隨插即用,享受便利且高速的檔案傳輸體驗,真的非常方便呢!

Toshiba Canvio Flex 本體十分小巧,圓弧邊角設計更具現代感。

Toshiba Canvio Flex 的機身厚度也相當薄,1TB 與 2TB 的版本只有 14.3 mm 厚。

Toshiba Canvio Flex 的連結埠採用了 USB micro-B 介面整合了資料傳輸與電源供應。

Toshiba Canvio Flex 的 1TB、2TB 版本厚度相同(如上圖左),但 4TB 版容量較大因此厚度也略為增加一些(如上圖右)。

實際應用心得分享

不同於一般的外接硬碟以 USB Type-A 為主要的連結介面,Toshiba Canvio Flex 提供了 USB Type-C 的連接線,除了能相容於一般常見的桌上型主機或是筆記型電腦,也能適用於採用 USB Type-C 規格的平板電腦或是智慧型手機,預設採用 exFAT 磁區格式也確保不同作業系統的跨平台支援性,讓我們無需進行硬碟磁碟分割與磁區格式的轉換就能直接使用。

目前無論是 Windows 或是 MacOS 的電腦都具備有 USB Type-C 的連結介面,因此可透過單一規格的線材連結使用,非常方便。

透過 Windows 11 作業系統連結 Toshiba Canvio Flex 2TB 版本並使用 CrystalDiskinfo 來查看詳細的規格數據。

也因為 Toshiba Canvio Flex 完善的跨平台支援性,讓這款行動硬碟能夠適用於各種不同的場域,也能符合不同類型使用者的需求。像是經常會需要運用不同裝處理工作任務的上班族,就可以利用這款行動硬碟保存重要的工作進度,直接在不同平台的設備上存取,隨時保持工作檔案在最新進度。

第二代的 Toshiba Canvio Flex 在外觀上的特色之一就是側邊的 LED 透光線條設計,在硬碟連結至裝置啟動時可以看到燈光穿透的效果。

透過 Toshiba Canvio Flex 可以輕鬆地攜帶各類型的專案資料,隨時透過手邊有的裝置進行檔案的編輯處理。

Toshiba Canvio Flex 本身小巧輕薄的設計,也能很輕鬆地收納至隨身的公事包或電腦包中攜帶。


當然,Toshiba Canvio Flex 本身就具備穩定快速的資料傳輸效率,實測USB-C能提供每秒143MB的檔案傳輸速度,可以成為內容創作者快速轉換檔案的便利工具,像是使用手機拍攝的專業格式影音,就能直接連結這款行動硬碟轉存,後續傳輸出至電腦端使用,相較於將手機連結至電腦轉檔要更為快捷,同時也能在拍攝完成的第一時間就進行備份,讓重要的創作資料能夠妥善保存。此外,Toshiba Canvio Flex 除了常見的 Windows 作業系統,也能相容於 MacOS 作業系統的電腦,而行動端也是 iOS 與 Android 通吃,甚至較少見的 Chrome OS 或是 Fire OS 也能相容使用。

除了一般的個人電腦、筆電,Toshiba Canvio Flex 也能完整支援 iOS 與 Android 作業系統的行動裝置,而且即插即用非常便利。

Toshiba Canvio Flex 也能支援像是 iPad 這樣的平板電腦,除了檔案的保存,也能直接透過觸控螢幕瀏覽檔案內容。

透過 Toshiba Canvio Flex 的跨平台支援,可以很方便地將手機、平板中的照片、影片資料轉移至電腦平台使用專業軟體進行編輯處理。

此外,對於學生族群與一般使用者來說,Toshiba Canvio Flex 的大容量也能讓人放心地將大多數檔案集中保存於其中,尤其像是手機拍攝數量龐大的照片或是錄製的影片,都能隨時備份到行動硬碟中,不僅能夠快速分享,也能進一步釋放手機寶貴的儲存空間。

體積小巧卻擁有大容量的 Toshiba Canvio Flex 能夠讓不同需求的使用者放心地將檔案集中保存其中。

結語

作為一款訴求易於攜帶、使用的行動硬碟,第二代的 Toshiba Canvio Flex 在外型方面同樣採用簡約、輕薄的設計風格,且擁有獨特的時尚質感,更加入了具科幻風格的 LED 透光線條元素,營造出視覺上的亮點。當然,Toshiba Canvio Flex 也延續了系列作「彈性使用」的出色支援性,擁有 USB Type-A 與 USB Type-C 兩種傳輸線材能夠同時支援新、舊規格的裝置,也擁有 exFAT 檔案格式能夠完美實現多作業系統的跨平台應用,甚至是桌面端與行動端設備都能適用,不僅滿足了大容量檔案集中保存的需求,也實現了不同平台檔案交換的便利性。

Toshiba Canvio Flex 本身「彈性使用」的設計,讓不同裝置之間的檔案集中管理、跨平台共享成為一件簡單的任務。

此外, Toshiba Canvio Flex 也同樣擁有 1TB、2TB 與 4TB 三種不同容量的規格,可依照不同使用需求來選擇,同時實測傳輸速度表現也相當穩定,搭配行動裝置使用也無需額外連結電源即可驅動,即插即用更省去繁複的操作程度,讓使用更無負擔。

Toshiba Canvio Flex 擁有三種不同容量規格,最大可達 4TB,可以滿足各類型裝置資料集中保存的需求。

整體來說, Toshiba Canvio Flex 非常適合需要在不同裝置之間傳輸資料,或是希望能將多樣裝置中的檔案集中保存、備份需求的使用者,透過這款行動硬碟的效率更高。同時對於商務人士、內容創作者或是學生族群來說, Toshiba Canvio Flex 也是能便利攜帶大量資料的一大利器,無論是重要的專案資料,或是珍貴的創作內容或是重要的學習資料,都能透過超大儲存容量集中保存、隨時取用,除了穩定可靠,原廠也提供長達三年的保固服務,讓使用更為安心哦!

就連行動裝置也能輕鬆連結 Toshiba Canvio Flex 存取與備份資料,對於喜歡使用行動裝置拍照、錄影的使用者來說,更能輕鬆釋出裝置內的儲存空間。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MSI Summit A16 AI+ 商務筆電實測:搭載 AMD Ryzen AI 9 365 處理器、能優化工作生產力的 Copilot+ PC

作者 Axiang Chin
Summit A16 AI+ 在效能方面展現其作為新世代 AI+ PC 的諸多優勢,在 Copilot+ PC 各項 AI 應用陸續到位後,預期將為使用者帶來更豐富、便利的體驗。0a52640fecff2e80850e4a8cc1fb10ce

回顧 2024 年電腦市場最大的變革,無疑就是正式邁入全新的「AI PC」時代。特別是筆電,不僅幾乎全面換上具備強大 AI 運算能力的 AI 處理器,這些處理器的技術迭代週期也明顯加快。除了上半年一馬當先的 Intel Core Ultra Series 1 系列,時至年底,AI PC 的發展更進一步,全新 Intel Core Ultra Series 2 及 AMD Ryzen AI 300 系列處理器相繼登場,效能相比前一代提升高達三倍。不只強化筆電的整體運算能力,更大幅提升 AI 工作負載的本地端運行效率,為使用者帶來更即時、更安全的運作體驗。

而持續推出多元產品的 MSI,在進入 AI+ PC 時代後也不斷擴增旗下產品陣容,類型覆蓋電競、創作者及商務生產力,其中強調出眾質感與全方位安全防護的 Summit 系列自然不例外,如全新的 MSI Summit A16 AI+ 就是該系列規格最頂尖的旗艦代表。

Summit A16 AI+ 配備的觸控螢幕支援 360 度翻轉,能快速轉換成多種形態,符合當下使用情境,上一秒是筆電,下一秒就變身成適合分享簡報或觀賞影片的模式。

除了配備 Summit 系列中最大的 16 吋螢幕,Summit A16 AI+ 也首度搭載 AMD Ryzen AI 300 系列處理器,在兼顧續航力的同時,展現優異的運算效能,處理器更整合高效能的 AMD Ryzen AI 核心,能提供高達 50 TOPS 的 AI 效能,不僅符合 Windows 11 定義的 Copilot+ PC 標準,效能亦可滿足本地端運行生成式AI、大型語言模型的需求。

MSI Summit A16 AI+ 特色搶先看

  • 內建 AMD Ryen AI 9 365 處理器,獨立 AMD Ryzen AI 核心提供高達 50 NPU TOPS ,73 總和 AI TOPS 運算效能
  • 內建 16 吋 QHD+ (2560 x 1600) 16:10 黃金比例觸控螢幕,支援 165Hz 更新率, 100% DCI-P3 顯示效果,IPS 等級面板,支援 MSI Pen 2 多功能觸控簡報筆
  • 擁有僅 2.1 Kg、約 16.9mm ~ 17.35mm 的輕巧纖薄機身
  • 內建 USB 4 Type-C,提供高速數據傳輸、無縫視訊輸出與強悍充電…等全方位功能
  • 支援 Windows Hello 人臉辨識、指紋辨識功能
  • 視訊攝影機支援智慧守護功能,可透過偵測快速啟動或鎖定螢幕
  • 支援 TPM 信賴平台模式技術…等企業等級資安防護
  • 通過 MIL-STD-810H 同級軍規耐用度測試
  • 內建 Wi-Fi 7 無線網路規格
  • 獨家微星 AI 智慧引擎可針對當下使用情境自動切換至最佳效能模式
  • AI Noise Cancellation Pro 可優化線上會議品質

沉穩內斂、彰顯品味的經典外型

Summit A16 AI+ 延續 Summit 一貫的商務定位,整機外型偏沉穩內斂,墨水黑色調的金屬外殼看似低調,但仍無法掩蓋其媲美精品的高質感。相較同級產品,這台商務筆電相對輕薄些,機身最薄處約 16.9mm,全機重量更僅有 2.1Kg,讓商務人士能輕鬆將大螢幕隨身帶著走。

Summit A16 AI+ 通過美國軍規 MIL-STD-810H 同級耐用度測試,可確保在不同環境下使用的穩定性,隨身攜帶更有保障。

筆電的上蓋有一枚亮面材質 MSI Logo。

一體成型的機身底殼,四邊透過向內削切的設計手法,讓機身看起來更纖薄。

底殼上半部為沖孔式散熱區,隱約可見內部的 Cooler Boost 5 散熱系統。

機身底部左右兩側分別設置了揚聲器開口。

顯示器方面,Summit A16 AI+ 配備的是 16 吋 16:10 黃金長寬比的 QHD+(2560 x 1600 px) IPS 等級螢幕,窄邊框設計成功讓視野變得更開闊,非常適合用來長時間工作。此外,這片螢幕具備 100% DCI-P3 顯色能力,不僅視覺效果出眾,更新率更高達 165Hz,在顯示動態內容時能更加清晰、穩定。

打開上蓋,能看到艷麗清亮的窄邊框大螢幕。

這塊螢幕擁有 QHD+ 解析度,畫質呈現優異,同時具備 100% DCI-P3 顯色能力,提供更為出色的視覺效果,支援 165Hz 高更新率也讓動態顯示效果更清晰。

上方邊框處設置了具備 Windows Hello 臉部辨識功能的 IR FHD 視訊攝影機,支援 HDR 模式與 3D Noise Reduction+ 的視訊降噪技術,原廠也貼心設計了遮蔽蓋,不使用鏡頭時可手動關閉。

做為一台 16 吋中大型筆電,機身 C 面肯定要配置全尺寸鍵盤和大尺寸無鍵式觸控板,右側則有完整的九宮格數字鍵,鍵帽內建白色背光,方便商務人士在光源不足的環境使用 (如飛機上、會議室內)。

鍵盤左側設置了額外的麥克風,可強化收音效果。

觸控板右側有獨立的指紋辨識器。

鍵盤設置有獨立的 Copilot 鍵,可一鍵啟動 Windows 11 的 Copilot 助理。

機身 C 面左下可以看到 AMD Ryzen AI 9 處理器與整合 AMD Radeon 顯示晶片的標籤貼紙。

在商務族群相當注重的連接埠方面,Summit A16 AI+ 雖力求輕薄,但仍配置得相當完善。包括高泛用性的 USB 3.2 Gen2 A 埠、HDMI 2.1 埠,與兩組支援 40Gbps 高速傳輸、PD 3.0 充電與視訊輸出的 USB 4 Type-C 埠,同時也和 Thunderbolt 4 相容,另外機身上也有配置 microSD 讀卡槽,能更方便地存取外部資料。

從側面這個角度能明顯看出 Summit A16 AI+ 有多纖薄。

機身左側配置兩組支援 40Gbps 高速傳輸、PD 3.0 充電與視訊輸出的 USB 4 Type-C 埠。

機身右側配置 HDMI 2.1 埠、USB 3.2 Gen2 A 埠、microSD 讀卡槽與 3.5mm 耳機/麥克風二合一接口。

可翻轉螢幕提供四種型態,還支援 MSI Pen 2 多功能觸控簡報筆

Summit A16 AI+ 延續 Summit 系列作廣受好評的「可 360 度翻轉觸控螢幕」設計,除了常見的筆電模式外,隨時能依照各種情境及需求,迅速切換成最合適的形態。

筆電型態絕對是使用頻率最高的模式。

當處在通勤途中或呈現站立的狀態,不妨將 Summit A16 AI+「對摺」,變身平板模式,透過觸控達到更直覺的操作體驗;另外像商務人士經常會遇到與客戶、同事面對面洽公討論的情境,這時也能將 Summit A16 AI+ 切換成機身反摺、以 C 面做為基底的「簡報模式」,讓與會者能更好的聚焦在螢幕呈現的內容。

方便手持觸控使用的平板模式。

適合雙人或小組對談的簡報模式。

觀看影片時,建議將機身反摺架立於桌面上形成「帳篷模式」,讓螢幕與揚聲器呈現最佳展示角度,藉此獲得最優質的視聽效果。

最適合用來看電影、追劇的帳篷模式。

除了透過手指觸控,Summit A16 AI+ 也支援微星自家的 MSI Pen 2 多功能觸控簡報筆,不僅尺寸符合一般原子筆的使用型態,內建最新的 Microsoft MPP 2.6 觸覺反饋技術,接觸到螢幕時會產生觸覺反饋,提供更逼真的書寫體驗。此外,MSI Pen 2 採用獨特的石墨筆尖,除了作為觸控筆也能像是一般鉛筆於紙上書寫,但用在螢幕上卻也不會刮傷螢幕。

Summit A16 AI+ 可搭配 MSI Pen 2 多功能觸控簡報筆使用。

可透過磁吸功能將 MSI Pen 2 吸附在機身 C 面左側,方便隨取即用。

搭載 AMD Ryzen AI 300 系列處理器,獨立 NPU 運算效能優異

相較於一般商務筆電,Summit A16 AI+ 硬體規格層面最大的賣點就是採用最新的 AMD Ryzen AI 300 系列處理器,不僅擁有最新的 AMD Zen 5 與 Zen 5c 核心架構,更整合了高效的 AMD Radeon 800M 系列 GPU 與獨立的 AMD Ryzen AI 核心,效能表現更上一層樓,先進的台積電 4nm 製程也展現出色的能耗控制,符合移動使用時最重要的續航力表現。

MSI Summit A16 AI+ 受測機系統資訊一覽。

此次實測的 Summit A16 AI+ A3HMTG 搭載 AMD Ryzen AI 9 HX 365 處理器,採用 10 核心 20 執行緒架構,並搭配了 24MB 的三階快取,最高功耗設計達 54W。整合顯示晶片方面採用的是 12 核心的 AMD Radeon 880M GPU,圖像處理效能相當出色,同時能支援光線追蹤技術。而處理器核心中的 NPU 單元也擁有高達 50 TOPS 的 AI 運算效能,處理器總處理效能更高達 73 TOPS,相較過往的 AI 處理器效能提升足足 2.8 倍,不僅能滿足 Windows 11 作業系統 Copilot+ PC 相關功能的需求,甚至能支援生成式 AI 應用的運行。

CPU-Z 與 GPU- Z 的整合 GPU 詳細資訊。

除了 AI 處理器,Summit A16 AI+ 還配備了 32GB LPDDR5X-7500MHz 記憶體與 1TB 的 PCIe Gen4 x4 SSD,確保多工任務與高負載應用能流暢運行。此外,筆電中還內建最新的 Wi-Fi 7 無線網路與藍牙 5.4 規格,搭配支援的設備就能感受高速穩定的連線體驗。

重點規格一覽

MSI Summit A16 AI+ 商務筆電實測:搭載 AMD Ryzen AI 9 365 處理器、能優化工作生產力的 Copilot+ PC

處理器與儲存設備效能跑分一覽

MSI Summit A16 AI+ 商務筆電實測:搭載 AMD Ryzen AI 9 365 處理器、能優化工作生產力的 Copilot+ PC

3D 效能跑分一覽

MSI Summit A16 AI+ 商務筆電實測:搭載 AMD Ryzen AI 9 365 處理器、能優化工作生產力的 Copilot+ PC

系統綜合效能跑分一覽

MSI Summit A16 AI+ 商務筆電實測:搭載 AMD Ryzen AI 9 365 處理器、能優化工作生產力的 Copilot+ PC

MSI Center S 一站式系統工具整合度高,使用更便利

Summit A16 AI+ 中也內建了介面全新的 MSI Center S 一站式系統工具,不僅優化相關資訊與功能的呈現排列,讓閱讀性更佳外,也一次整合系統模式設定與各類優化設定,其中當然包括微星 AI 智慧引擎,在開啟後可交由系統自動偵測當下使用需求,自動切換至最佳運行模式,省去了手動操控的繁瑣。

MSI Center S 整體介面更精簡,整合度更高,透過主畫面就能掌握絕大多數筆電運行的系統資訊,也能透過使用情境模式優化系統運行,包括啟動微星 AI 智慧引擎,帶來完全自動化的系統效能優化。

MSI Center S 中的 AI 智慧引擎功能也可以在進階設定中調整細部設定,像是使用電池狀態自動切換至節能靜音模式,同時各個不同的智慧模式也能新增對應的程式設定檔,達到執行程式時自動切換最佳優化模式的功效。

AI 智慧引擎啟動時,在執行對應程式時會自動切換不同的優化模式,畫面右下角也會顯示模式資訊。

MSI Center S 歸納整合出實用的「AI 專區」,提供完善的 AI 工具與設定功能。

很棒的是 MSI Center S 將所有 AI 應用整合至專屬頁面,讓使用者能輕鬆掌握、使用各項智慧功能。其中包括 AI 智能降噪,可提升視訊通話品質;工作室效果,提供更專業的影像與音效優化;以及智能亮度,可根據環境光源自動調整螢幕亮度。此外,AI 網管中心內建無線網路流量分析與頻寬監控,確保穩定的網路效能,而智能守衛則能強化系統安全防護。這些強大功能皆可一鍵啟用,帶來更智慧、流暢的使用體驗。

AI 智慧降噪功能可有效消除喇叭與麥克風的背景噪音,讓通話效果更清晰。

AI 網管功能能分析環境中無線網路訊號的品質。

結語

透過前文的詳細實測,不難發現 Summit A16 AI+ 在效能方面展現其作為新世代 AI+ PC 的諸多優勢,其中 AMD Ryzen AI 300 系列處理器強大的 AI 運算能力令人印象深刻,在 Copilot+ PC 各項 AI 應用陸續到位後,預期將為使用者帶來更豐富、便利的體驗,進一步強化工作效率,甚至能以更低功耗的狀態滿足本地端的 AI 應用需求,對商務人士來說,這意味能透過筆電執行更複雜的 AI 應用,無需仰賴雲端計算,如此一來更可有效保障機敏資料不會有外流的疑慮。

MSI Summit A16 AI+ 商務筆電實測:搭載 AMD Ryzen AI 9 365 處理器、能優化工作生產力的 Copilot+ PC

整體來說,Summit A16 AI+ 適合追求高度行動力與渴望獲得 AI 輔助加持的商務族群採用,特別是經常需要進行多工處理、會議簡報與影像編修的專業工作者,另外也能滿足平時工作以影像處理為大宗的設計師、攝影師的需求。其他像是經常需要外出跑客戶、出差的行銷人員、業務與企業管理者,Summit A16 AI+ 的輕薄機身、高效處理器、觸控翻轉設計以及完整擴充性,都能夠在各種環境下提供適當的輔助效果。如果你正在尋找一款能提升效率的 AI 筆電,Summit A16 AI+ 絕對值得列入口袋清單!

MSI Summit A16 AI+ 商務筆電實測:搭載 AMD Ryzen AI 9 365 處理器、能優化工作生產力的 Copilot+ PC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Nothing Ear(open)開箱評測:配戴舒適感一流的開放式耳機

作者 Shaoyun
向來以像素風和透明設計元素為品牌特色的 Nothing,旗下除了手機產品之外,Nothing 日前也在台推出自家首款開放式真無線耳機 Nothing Ear(open),實際測試使用看看。466fb12101930f9760170977921f715a

向來以像素風和透明設計元素為品牌特色的 Nothing,旗下除了手機產品之外,近年也陸續推出不少真無線耳機,隨著開放式耳機的配戴舒適度和通透聲音特性,備受運動人士推崇,對此,Nothing 日前也在台推出自家首款開放式真無線耳機 Nothing Ear(open),本篇將實際測試使用感受。

廠商資訊

■ Nothing台灣 ■ tw.nothing.tech/

產品規格

■ 驅動單體:14.2 mm動圈單體、鈦金屬塗層隔膜

■ 音源編碼:AAC、SBC

■ 藍牙版本:5.3

■ 防水等級:IP54(耳機 & 充電盒)

■ 電池容量:110mAh(耳機)/ 1450mAh(充電盒)

■ 播放時間:長達8小時(耳機 + 充電盒30小時)

■ 充電時間:充電10分鐘,連續播放2小時

■ 耳機重量:8.1g(單耳)/ 63.8g(充電盒)

建議售價

6,500 元

外型設計方面,Ear(open)延續 Nothing 一貫的透明設計風格,耳機單體外殼處配備透明機殼,可直接透視看到內部的聲學元件布局,搭配白色的耳掛和銀色耳柄,呈現出科技感與美觀兼具的特色,此外,充電盒也使用透明搭配白色元素,整體造型看起來更有一致性,盒身更採用輕薄長形設計,方便收納於外套口袋或褲袋中,攜帶使用更便利。

潮流設計感、配戴感穩固

Nothing Ear(open)整部耳機採用親膚液態矽膠材質的耳掛,內嵌極細柔的鈦金屬絲線,無論使用者耳殼大小或形狀如何,都能輕鬆掛在耳上,即使運動時跑動,耳機也能穩固不滑落,提供穩定的佩戴體驗,再者,耳機的三點平衡設計進一步提升了佩戴舒適性,加上單邊僅 8.1g 的輕量化設計,長時間使用也不感不適。另受惠於 Ear(open)開放式設計的特型,耳機不會完全封住耳道或耳朵,用戶能同時聽見外界聲音,適合街跑等需要注意周圍環境的場景,而且在與人交流時,無需暫停音樂或取下耳機,即可輕鬆對話。

重點檢視

Type-C 充電埠充電盒扁平設計,搭配中間凹入式設計方便開關與收納,但未支援無線充電。

舒適配戴感集親膚液態矽膠材質耳掛、三點平衡和輕量開放式設計於一身。

配備聲音封閉系統耳機前後均設有一個出音孔,可藉由後出音孔產生反向聲波,抵消漏音情況。

三頻清晰悅耳

Ear(open)採用獨家的開放式聲音技術,聽筒內設有大尺寸單體,並透過先進的聲音封閉系統和定向揚聲器技術,讓各耳機的聲波向耳道內傳送,降低漏音的情況發生,而且在清楚聽到音樂播送的同時,仍然可以聽見環境聲響,大大增加通勤時的安全性。音效上 Ear(open)屬於中低頻強勁的聲音風格,搭配 Nothing X App 可自由選擇預設的四種音效模式,或是進階自訂 EQ,調整 20Hz 至 20kHz 的頻率響應,藉此獲得想要的音效。無線對頻部分,Ear(open)採用藍牙 5.3 版本,不過傳輸規格僅支援到 SBC 和 AAC,續航能力到位,耳機單次充電可聆聽 8 小時,若加上電池盒最長可提供 30 小時的聆聽時間,快充 10 分鐘即可使用 2 小時,基本上能滿足整天無負擔的音樂聆賞需求。

重點檢視

14.2 mm 動圈單體內建大尺寸單體與鈦金屬塗層隔膜,有效讓聲音比以往呈現的更加清晰精確。

Nothing X App應用程式中提供了四種音效模式與自定義 EQ,並可調整按鍵指派功能。

總評結語:運動訓練的音樂良伴

產品設計 ★★★★☆

耳機沒有深入耳道的發聲導管,加上耳掛以細長形態設計,重量沿著整個耳背分散,末端配重加大形成良好的穩定性,配戴感受十分舒適。

硬體規格 ★★★★

這台搭載藍牙 5.3,支援雙裝置連線功與低延遲模式,整體的遊戲和娛樂視聽體驗還不錯,而且耳機與充電盒接具備 IP54 防塵防潑水能力。

聲音表現 ★★★★

每邊耳機均內建了 14.2mm 鈦金屬塗層動圈單元,不過由於僅支援 AAC 及SBC 兩種音效格式,基本上高清或無損音效它都未能支援。

其它功能 ★★★★☆

將這台耳機搭配自家 Nothing 手機,並接駁到官方 Nothing X App 後可啟用ChatGPT 功能,能以自然對話提出問題和尋求幫助。

本文同步刊載於 PC home 雜誌

Nothing Ear(open)開箱評測:配戴舒適感一流的開放式耳機

歡迎加入 PC home 雜誌粉絲團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ASUS Zenbook A14(UX3407)評測:僅 980 克的 Copilot+ PC、超過 20 小時續航力,售價 39,900 元

作者 WL.
華碩 Zenbook A14(UX3407)定位在全球最輕的 Copilot+ PC,並搭載更入門的高通 Snapdragon X 處理器。305d84ece802f5d70222fa56f19e6338

ASUS 在去年推出首款 Copilot+ PC,即 Vivobook S 15(S5507)之後,在今年 CES 展期間,再推出 Zenbook A14(UX3407),標榜為全球最輕的 Copilot+ PC,全機採用電漿陶瓷鋁合金材質(Ceraluminum),讓重量僅 900 公克起,同時搭載 Qualcomm Snapdragon X- X1-26-100 處理器,這也是 Qualcomm(高通)在今年 CES 展前,為推動將 Copilot+ PC 價格定在 600 美元下,所推出定位更入門的 Snapdragon X 處理器。且在微軟還沒將 Copilot+ PC 的 Windows 11 AI 功能釋出給 Intel 及 AMD 平台前,搭載新款高通處理器的 Copilot+ PC 又再次獨家具備 Windows 11 的新 AI 功能。

文章目錄

機身重量 900 公克起

一拿到 ASUS Zenbook A14(UX3407),會驚訝於它的輕盈機身,也符合了 ASUS 以「Air」為名打造的全新 A 系列。而 Zenbook A14 全機是採用電漿陶瓷鋁合金材質(Ceraluminum),手感非常接近石材,又具備溫潤觸感,強調有高度抗磨損硬度表現,同時外觀也能維持更柔和自然色彩,共推出沙暮金及冰岩灰兩色,此款則為沙暮金色。

這不是 ASUS 第一次採用電漿陶瓷鋁合金材質,只不過這次應用在全機設計上,因此機身重量可以控制在 900 公克起,而根據螢幕等規格不同,重量也會有差異,此款採用 OLED 螢幕,機身重量來到 980 克,但還是相當輕盈,比起全金屬材質打造的機身,在差不多相同的重量下,Zenbook A14 拿起來的感覺會更加輕盈。雖然,有些人會覺得電漿陶瓷鋁合金材質的觸感很塑膠,但帶來的輕盈機身及不沾指汶的特色,還是很令人滿意,也被 ASUS 定義在全球最輕的 Copilot+ PC。

另外,在輕盈的機身下,同時也通過美國軍規 MIL-STD-810H 測試,代表於衝擊、震動、高低溫度、濕度或高海拔,都符合美國軍規測試的標準。

ASUS Zenbook A14(UX3407)是以「Air」為名打造的全新 A 系列,全機是採用電漿陶瓷鋁合金材質(Ceraluminum),手感非常接近石材,又具備溫潤觸感,強調有高度抗磨損硬度表現,此款為沙暮金色。

14 吋、90% 螢幕佔比

Zenbook A14(UX3407)有 LED 及 OLED 螢幕可選擇,差價大約為 4,000 元,此款為 OLED 版本,採用的是 ASUS Lumina OLED 螢幕。其螢幕規格為 14 吋、WUXGA(1920 x 1200)解析度、100% DCI-P3 色域、600 尼特峰值亮度,並提供 0.2ms 反應速度與 60Hz 螢幕更新率,同時也通過 VESA DisplayHDR True Black 600 認證,還有德國萊茵抗藍光認證。

至於螢幕占比為 90%,筆電轉軸最大開闔角度約為 135 度,在螢幕最上方則配置 FHD 3DNR IR 視訊鏡頭,沒有實體的鏡頭遮蔽設計,但可透過 F10 鍵快速啟動及關閉,同時亦支援 Windows Hello 臉部辨識登入。

ASUS Zenbook A14(UX3407)有 LED 及 OLED 螢幕可選擇,此款採用的是 ASUS Lumina OLED 螢幕,螢幕佔比達 90%。

ASUS Zenbook A14 螢幕最大開闔角度約為 135 度。

在螢幕上方配置 FHD 3DNR IR 視訊鏡頭,沒有實體的鏡頭遮蔽設計,但可透過 F10 鍵快速啟動及關閉。

齊全的輸出入埠配置

由於 ASUS Zenbook A14 全機採用電漿陶瓷鋁合金材質,全機也維持同個色系的設計,在展開螢幕後可見鍵盤的顏色略深,但搭配起來並不突兀。

而標準尺寸的 ASUS ErgoSense 筆電鍵盤,採用 19.05mm 按鍵間距、貼合指尖形狀的 0.1mm 碟形鍵帽,鍵程則是 1.3mm,打字的手感清脆、回彈性佳,十分不錯,同時也提供三段亮度的 LED 背光調整。在按鍵的配置上,維持與去年 Zenbook 一樣的配置,在方向鍵左側,同樣有 Copilot 鍵,可快速啟動 Copilot,畢竟是 Copilot+ PC,而 F8 鍵上則可開啟 Emoji 表情符號表。

另外,鍵盤下方的 ErgoSense 觸控板進行了最大化,面積大約為 12.8×7.9(cm),並強化表面滑順的觸感,以PVD 防指紋塗層、疏水塗層,加上類奈米技術的表面,整體觸感相當不錯。除了 Windows 觸控手勢外,它也具備 Zenbook 必備的智慧手勢操作,如左側邊緣上下滑動是音量、右側邊緣上下滑動是亮度,而上邊緣左右滑動則是可以在播放影片時快轉。

配置全尺寸 ASUS ErgoSense 鍵盤,採用 19.05mm 按鍵間距、鍵程 1.3mm,打字手感佳,並提供三段高度的 LED 背光功能。

在鍵盤的右上方,有個低調的 ASUS 標誌。

在方向鍵的左側加入 Copilot 鍵,可以一鍵快速呼叫 Copilot。

ErgoSense 觸控板進行了最大化,面積大約為 12.8×7.9(cm),且觸控滑順,除了支擾 Windows 觸控手勢外,它也具備 Zenbook 必備的智慧手勢操作。

至於輸出入埠配置上,以輕薄筆電來說,算是實用齊全,包括機身右側有 USB 3.2 Type-A 連接埠,具備 10Gbps 傳輸速度;機身左側則是大部分的輸出入埠配置,有 HDMI 2.1 埠、兩個 USB 4 Type-C 埠,具備 40 Gbps 傳輸速度,及支援 PD 充電,以及 3.5mm 耳麥孔。而透過這些輸出入埠,最多能外接 4 台螢幕使用,真要說少了些什麼,大概就是 SD 或 micro SD 讀卡機。

機身右側僅有 USB 3.2 Type-A 連接埠,具備 10Gbps 傳輸速度。

機身左側有 HDMI 2.1、兩個 USB 4 Type-C、3.5mm 耳麥孔,當中,USB 4 Type-C 埠,具備 40 Gbps 傳輸速度,及支援 PD 充電。

隨產品也附贈了白色的收納袋,相當有質感。

微軟與高通合作更入門的 Copilot+ PC

ASUS Zenbook A14(UX3407)是搭載高通最新的 Snapdragon X 系列處理器,這是款為了讓「Copilot+ PC」設計的筆電價格,售價能夠控制在 600美元所推出的處理器,目前在此系列下僅推出「X1-26-100」一款,也就是 ASUS Zenbook A14 所搭載的處理器。

Snapdragon X 處理器同樣維持 8 核心設計,並且讓時脈維持在 3.0 GHz,Adreno GPU 顯示效能則維持與 Snapdragon X Plus 系列處理器中,最入門的 1.7 TFLOPS,但 NPU運算性能則維持 45 TOPS 表現,因此還是符合微軟對「Copilot+ PC」的規範。且高通表示,Snapdragon X 的性能不及 X Plus 和 X Elite,但每瓦性能會優於 Intel Core 5 120U 處理器,並帶來更長的續航表現。

ASUS Zenbook A14(UX3407)是搭載高通最新的 Snapdragon X 處理器,其 NPU運算性能則維持 45 TOPS 表現,因此還是符合微軟對「Copilot+ PC」的規範。

目前高通推出的 Snapdragon X 系列處理器,共計累積 9 款處理器,分別為 Snapdragon X Elite 下有 4 款處理器,在 Snapdragon X Plus 下有 4 款,以及 Snapdragon X 下有 1 款。而在定位上又以 Elite 系列較 Plus 系列更為高階,新推出的 Snapdragon X 最入門。至於此次評測的 Zenbook A14(UX3407),就是搭載 Snapdragon X X1-26-100處理器,算是目前最入門的定位。 

高通 Snapdragon X系列處理器

   

Oryon CPU

Adreno GPU

NPU

記憶體

 

型號

核心數

最大時脈

雙核心加速

型號

TELOPS

NPU TOPS

類型

X Elite

X1E-00-1DE

12

3.8GHz

4.3GHz

XI-85

4.6

45

LPDDR5x

X1E-84-100

12

3.8GHz

4.2GHz

XI-85

4.6

45

LPDDR5x

X1E-80-100

12

3.4GHz

4.0GHz

XI-85

3.8

45

LPDDR5x

X1E-78-100

12

3.4GHz

None

XI-85

3.8

45

LPDDR5x

X Plus

X1P-66-100

10

3.4GHz

None

XI-85

3.8

45

LPDDR5x

X1P-64-100

10

3.4GHz

None

XI-85

3.8

45

LPDDR5x

X1P-46-100

8

3.4GHz

None

XI-45

2.1

45

LPDDR5x

X1P-42-100

8

3.2GHz

None

XI-45

1.7

45

LPDDR5x

X

X1-26-100

8

3.0GHz

None

XI-45

1.7

45

LPDDR5x

 

在高通新推出的 Snapdragon X 最入門系列下,目前只有型號為「X1-26-100」的唯一一款,而 ASUS Zenbook A14(UX3407)的規格也只有 Snapdragon X-X126100 2.96GHz 處理器、高通 Adreno GPU,網路處理器為高通 Hexagon NPU,具備 45 TOPS 算力。另外,可選擇 16GB 或 32GB LPDDR5x 記憶體(on board)及1TB M.2 PCIe Gen 4.0×4 SSD 為儲存裝置。

由系統資訊來看, Zenbook A14(UX3407)是搭載高通 Snapdragon X X126100 處理器,以及 32GB LPDDR5x 記憶體,作業系統為 Windows 11 家用版 24H2 版本,可體驗更多 Windows 提供的 AI 功能。

此款螢幕解析度為 1920×1200,更新率最高為 60Hz,並沒有支援動態更新率。

利用 CPU-Z ARM6 來檢視規格,高通 Snapdragon X 平台 X126100 處理器,為 Arm64 架構,以 4P Core 加 4P Core,共 8 個核心。利用 CPU-Z ARM64 進行測試,單執行緒效能測試結果為 596.5 分,多執行緒效能測試結果則是 4730.4 分。

利用 GPU-Z 來檢視,GPU 為高通 Adreno XI-45,顯示效能則維持與 Snapdragon X Plus 系列處理器中,最入門的 1.7 TFLOPS。

相對入門的效能表現

由測試數字來看, ASUS Zenbook A14(UX3407)搭載的 Snapdragon X X126100 處理器,是高通當前推出的 Copilot+ PC 使用的處理器中,算是最為入門的一款,也讓整體效能表現,沒有去年 ASUS 首款搭載  Snapdragon X Elite X1E78100 處理器的 Vivobook S 15(S5507)來得好。

當中,針對 CPU 效能測試中,於 CINEBENCH R23 測試下,CPU 多核心為 9,966 pts,單核心為 1,099pts,多、單核心的效能差距倍數為 9.07x。利用 Geekbench 6 進行測試下,在單核心部分獲得 2,085 分,多核心獲得 10,699 分,而內建的高通 Adreno GPU 顯示晶片表現上,以 Geekbench 6 進行測試,於 OpenCL 測試獲得的分數為 9,553 分,以 Vulkan 測試獲得的分數為 13,924 分。再以 PCMark 10 Applications  來模擬 Microsoft Office 應用程式使用情境,獲得的生產力效能分數為  11,951 分,而在 UL Procyon Office Productivity  生產力測試項目中,獲得 5,185 分。

另外,搭載 1TB NVMe PCIe M.2 Gen 4 SSD,於循序讀取測得約 7,001.4MB/s,寫入約為 6,058.45MB/s,不管在讀取或存取速度表現上都很不錯,這也有助於提升整體操作的流暢度。至於高通 Snapdragon X 平台所強調的長續航力表現,利用 PCMark 10 Office 模式進行測試,是模擬一般 Office 模式下使用情境,於螢幕亮度約 50% 下,續航力測得 21小時 48 分鐘,確實算是相當長的續航力表現。

於 CINEBENCH R23 測試中,CPU 多核心為 5,033 pts,單核心為 966pts,多、單核心的效能差距倍數為 5.21x。

於 CINEBENCH R2024 測試中,CPU 多核心為 501 pts,單核心為 96pts,多、單核心的效能差距倍數為 5.23x。

使用 X264 FHD Benchmark 進行 CPU 影音轉檔測試,高通 Snapdragon X Elite X1E80100 處理器獲得每秒 21.9fps 的處理能力。

利用 Geekbench 6 進行測試,在單核心部分獲得 2,085 分,多核心獲得 10,699 分。於 OpenCL 測試獲得的分數為 9,553 分,以 Vulkan 測試獲得的分數為 13,924 分。

在 Novabench 的測試中,總分獲得約 2,026 分。

在 CrossMark 測試中,總分獲得 1,123 分,當中於影音編輯的表現於生產力、反應能力上突出許多,分數來到 1,203 分。

在 PCMark 10 Applications 來模擬 Microsoft Office 應用程式使用情境,獲得的生產力效能分數為 11,951 分。

在 UL Procyon Office Productivity 生產力測試項目中,獲得 5,185 分。

以 3DMark Wild Life Extreme 為跨平台裝置進行 DirectX 12 基準測試,在此獲得 3,232分。

利用 CrystalDiskMark 測試一條 1TB NVMe PCIe M.2 Gen 4 SSD,於循序讀取測得約 7,001.4MB/s,寫入約為 6,058.45MB/s,不管在讀取或存取速度表現上都很不錯。

在 PCMark 10 Office模式下,是模擬一般 Office 模式下使用情境,於螢幕亮度約 50% 下,續航力測得 21小時 48 分鐘,算是相當長的續航力表現。

模擬 AI 運作測試

在 AI 效能測試中,使用 Geekbench AI 進行評估,這是款針對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與各種 AI 任務的測試平台,並透過 ONNX 框架進行 AI 推論。在選定Snapdragon 驅動 Arm PC 的 QNN,在單精度運算(Single Precision)方面獲得 1,802 分,半精度運算(Half Precision)達 15,666 分,而量化計算(Quantized)則取得 26,800 分。另外,再以 UL Procyon AI Computer Vision Benchmark 下的 Qualcomm SNPE 進行測試,獲得 1,707 分。

利用 Geekbench AI 進行測試,並透過 ONNX 框架並選定 QNN 進行 AI 推論,在單精度運算方面獲得 1,802 分,半精度運算達 15,666 分,而量化計算則取得 26,800 分。

利用 Geekbench AI 進行測試,並透過 ONNX 框架進行 AI 推論,在單精度運算方面獲得 1,777 分,半精度運算達 2,895 分,而量化計算則取得 5,739 分。

在 UL Procyon AI Computer Vision Benchmark 下的 Qualcomm SNPE 進行測試,獲得 1707 分。

中階文書機的操作體驗

上述的測試結果,對 Arm 架構筆電來說,比較的基數較少,畢竟 x86 架構電筆於市場已建立穩定基礎與地位,多數測試軟體也以 X86 為主。不過,就與自家搭載  Snapdragon X Elite X1E78100 處理器的 ASUS Vivobook S 15(S5507)相比,在測試分數的表現上,確實略低約 10% 左右。

實際在使用上,倒也沒有太大的差異,因為不管是 Zenbook A14(UX3407)或 Vivobook S 15(S5507),要做為日常使用,大都遊刃有餘,所謂的日常使用大約是文書機的概念,大都應用在瀏覽網頁、文書工作、播放串連影、輕量的修圖…等,再加有超長的續航力,也很適合商務工作的需求使用。當然,要玩遊戲也不是不行,但在定位上就不是遊戲專用,也不能苛求,大作遊戲就得降低解析度來執行。

再說到應用程式相容性部分,也擴展至更多面向,要說 Microsoft Word、Excel、Powerpoint、OneNote、Teams、OneDrive 自然都沒有問題,並也支援常用的 Zoom、Dropbox、7zip、LibreOffice工具程式,以及 Adobe Creative Cloud、Photoshop、Lightroom,另外筆者常用的 PicPick 及 CapCut  也都能正常使用。在高通的官網中也有支援的應用程式清單。

在高通的官網中也有支援的應用程式清單。

搶先體驗 Windows 11 新 AI 功能

去年微軟與高通合作推出的 Copilot+ PC,可以搶先使用 Windows 11 的 AI 功能,市場原本預估在去年底時,會逐一釋出讓 Intel 及 AMD 平台也有 Windows 11 的 AI 功能,但時至今日,還是高通平台的 Copilot+ PC 才有 Live Caption Translations(即時翻譯)、Advanced Windows Studio Effects(進階工作室效果)、小畫家的 Cocreator…等功能。且近期還會再推出更多 AI 功能,包括小畫家加入全新的生成式填滿、生成式清除、移除背景圖片,以及相片新增 Super Resolution 超級解析度等功能等,都會先在高通版的 Copilot+ PC 上推出。

高通版的 Copilot+ PC,將再升級 Windows 11 中的 AI 功能,例如小畫家加入全新的生成式填滿、生成式清除、移除背景圖片。

總結:兼具便攜與續航力的 AI PC

  1. 效能表現:搭載高通 Snapdragon X-X126100 2.96GHz 處理器,並配上 32GB LPDDR 5x 記憶體和 1TB SSD 為儲存裝置,處理器規格屬入門,但在效能表現維持中階文書機需求,雖然不能完成相容 x86 架構下的軟體,但支援性已較過去更多元,平常使用電腦並不會經常安裝第三方小工具,不會有太大的影響。當然,超過 20 小時的續航力表現還是強項。
  2. 外型設計:全機是採用電漿陶瓷鋁合金材質(Ceraluminum),具備溫潤觸感,強調有高度抗磨損硬度表現,除了讓機身僅 980 克,成為全球最輕 Copilot+ PC 外,抗指紋的效果相當好,但不免會有些塑膠感。
  3. 影音品質:此款搭載 14 吋 ASUS Lumina OLED 螢幕,具備 1920×1200 解析度解析度,及 100% DCI-P3 色域,並提供 0.2ms 反應速度與 60Hz 螢幕更新率。至於音效表現則維持水準,並沒有讓人特別驚豔之處。
  4. 輸出入埠:全機配置 USB 3.2 Type-A、兩個 USB 4.0 Gen 3 Type-C、HDMI 2.1、3.5mm 耳麥孔,算是齊全,至於充電則是透過 USB 4.0 Gen 3 Type-C 埠。另外,鍵盤的鍵程為 1.3mm,打字的手感清脆、回彈性佳,以 14 吋超輕薄筆電來說,不管是 I/O 配置或是打字手感都相當不錯。
  5. AI 應用:可使用 Copilot+ PC 目前獨有的 Windows 11 新 AI 功能,包括小畫家的 Cocreator、Live Caption Translations(即時翻譯)、Advanced Windows Studio Effects(進階工作室效果)、Auto Super Resolution(自動超級解析度)…等,甚至也可以搶先使用近期 Widnows 即將推出的新 AI 功能,搶先 Intel 及 AMD 平台體驗到更多 AI 應用。
  6. 性價比:雖說採用了較入門的高通處理器,要讓價格便宜,但以近四萬元的售價,對比 x86 架構的機型,也還是略高了一些。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