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提到曲線線條大多數人都會聯想到 S 形線條,因為它是公認最具美感的線條,源來自側看女性背部的優美曲線。然而正確來說,曲線是指有規律變化且帶有圓弧彎曲的線條,例如常見的 S 形和 C 形曲線,由於這些曲線有著上述的特性,故能在畫面中營造出引導視線的韻律感,讓觀者的視線能夠隨著曲線線條移動,增加影像的可看性。除此之外在情緒上,無論是 S 形或 C 形曲線也都會帶給人們生動活潑、律動且美麗的情緒感受,它常出現在風景或建築攝影當中,無論是蜿蜒的山路、河流,或是彎曲的幾何人工建築等都可常見曲線元素存在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當我們在拍攝小件商品(例如紅口、唇膏)或美食攝影(例如飲品、水果)時,也可以利用 S 形曲線或 C 形曲線來進行物件擺放的安排,如此一來不僅可以讓畫面整體看起來更具有典雅、優美的視覺感受,也能夠有效增加畫面的豐富性與律動感。
iPhone 內建的行事曆,預設是以周日為第一天,如果覺得很不習慣,可以手動設定將周一設定為第一天,如此就像 Google 日曆一樣。
由於台灣許多工作都是周休二日,很自然會把周一視為一周的開始,但多數美洲國家,會將周日做為一周的開始日,這其實沒有標準答案,因為不同的宗教和文化習慣,對一周的起始日會有不同的解釋。而 iPhone 內建的行事曆,預設是以周日為第一天,如果覺得很不習慣,其實可以手動設定將周一設定為第一天,如此就像 Google 日曆一樣,若兩個行事曆都有使用,也比較不會錯亂。
除了可以生成 2D 人像之外,也能用來創作具立體感的 3D 擬真人物。只要輸入明確的描述,例如角色年齡、服裝與背景風格,就能生成擬真的 3D 視覺角色圖,當然上傳照片為參考更方便。這類圖像不僅適合用於遊戲或社群頭像,還能延伸應用成門禁卡、識別證等實體用途。舉例來說,只要將生成的 3D 擬真人像搭配姓名與職稱排版,就能輸出成專屬風格的門禁卡設計,既具辨識度又充滿科技感。
可以對 ChatGPT 說⋯⋯
1. 生成一張拍立得相片,畫面中是一位 Q 版 3D 擬真人像(參考照片),從拍立得邊框中探出上半身,左下角有一隻手指輕握拍立得邊角。
坊間也流行以 ChatGPT 生成的 3D 擬真人物,打造各式創意公仔及玩具,例如可打造如水晶球般的場景式公仔,也能設計成 Polly Pocket 式的迷你玩具盒、透明玻璃造型的夾娃娃機、組裝模型零件,或是懷舊感十足的吊卡式包裝人物。只要輸入對角色風格、配件、背景的描述,就能快速生成擬真視覺草圖。這些設計不只能作為創意展示,還能進一步製作實體模型,讓每個人都能用 AI 打造屬於自己的收藏級角色世界。
可以對 ChatGPT 說⋯⋯
1. 將 Q 版 3D 擬真人物,置入 Polly Pocket 風格玩具盒中,盒子形狀是圓形開蓋式,角色是在辦公室工作,場景包含書櫃,配件包含相機、MacBook,包裝呈現展開盒子與內部微型世界。
2. 將 Q 版 3D 擬真人物產生一張組合零件板,零件有太陽眼鏡、相機、棒球帽 、包包、紫犬,左上角要有文字「LING」。
ChatGPT 的生圖功能也能快速創作漫畫,成為傳達資訊的有趣方式。只要輸入簡單的描述,指定要生成的漫畫風格、漫畫的格數等,ChatGPT 就能自動構圖、安排角色表情與場景,讓資訊用漫畫形式輕鬆呈現。這種視覺化表達特別適合在社群平台傳遞訊息、教育內容或品牌理念,用故事吸引注意力,同時清楚傳達重點,大幅降低觀眾理解門檻。即使不會畫畫,也能用 AI 輕鬆打造有梗又有用的漫畫。
ChatGPT 的生圖功能應用在商品視覺設計上,讓用戶不需要開啟 Photoshop、不會修圖也沒關係,只要提供商品圖片,再加上簡單的指令,例如「幫我把這張原木桌變成大理石桌」,ChatGPT 就能快速渲染出想要的商品風格變化圖。不論是材質替換、配色調整、風格重設,甚至改尺寸,對於設計、行銷或電商人員來說,能大幅縮短視覺溝通與試圖模擬商品的時間,更是比 Photoshop 更直覺、快速的 AI 工具。
可以對 ChatGPT 說⋯⋯
1. 請幫我生成可愛版的日系狐狸 3D 公仔,以橘色及白色為主要配色風格。
2. 根據生成的公仔,變成毛絨絨的娃娃吊飾。
3. 變成木質的材質,可做為桌上的裝飾品,並有三種尺寸大小,及不同表情。
變更材質
可由圖片生成 3D 公仔,又可再依需求變更不同的材質。
不同尺寸及表情
除了可變更材質之外,還可以變更尺寸及微調不同的表情。
應用 12:設計品牌 Logo 及模擬使用情境
ChatGPT 的生圖功能也能輕鬆協助設計品牌 Logo,對於剛起步創業時期格外實用。只需輸入品牌名稱、產業類別,並描述想要的風格,例如極簡線條風、日系手寫風、具科技感的未來風等,ChatGPT 就能生成符合形象的 Logo 提案,快速幫助品牌建立第一印象。這功能不只節省設計時間與成本,也能讓使用者更具體地掌握品牌視覺方向,並作為設計溝通的起點。即使沒有設計背景,也能快速產出有質感的 Logo 圖像,是創業初期最實用的 AI 助力工具之一。
對於高度使用 LINE 為通訊工具的用戶,想讓 LINE 的訊息通知不會時時刻刻響起,可以試試在 LINE Labs 所提供的「無聲訊息」功能。
如何在 LINE 傳送無聲訊息?
對於高度使用 LINE 為通訊工具的用戶,LINE 可能無時無刻都會有訊息通知,如果擔心傳送的訊息會影響到他人,又或是特別的原因想讓 LINE 的訊息通知不會時時刻刻響起,可以試試在 LINE Labs 所提供的「無聲訊息」功能,可以讓收到的 LINE 訊息不會發送彈出視窗及聲音,但又可以顯示聊天室中有未讀的訊息數。
今年農曆新年期間,DeepSeek 在 AI 領域引起廣泛關注。這款由中國新創團隊推出的 AI 語言模式,市場傳言僅耗資 560 萬美元打造,以低成本、高效能的表現,顛覆市場對 AI 發展需耗費巨資的傳統認知,尤其在推出具有「深度思考」的 DeepSeek-R1 語言模型後,迅速吸引全球用戶註冊,更因大量使用者湧入導致伺服器當機。
媲美 OpenAI o1 的效能
DeepSeek(深度求索)是來自中國的新創公司,並推出類似 OpenAI 的ChatGPT AI 聊天機器人——DeepSeek,在截稿前基礎版本是使用 DeepSeek-V3 語言模式,同時也有推出網頁版及手機 App 版本。而在今年 1 月 20 日再推出 DeepSeek-R1 模型,標榜在數學、代碼、自然語言推理等任務上,效能與 OpenAI o1 正式版相當,也就是在回答問題之前會經過「深度思考」的 AI 聊天機器人。
DeepSeek 除了在短時間吸引全球用戶使用外,也因為顛覆市場認為 AI 發展需要龐大預算的認知,強調僅以 560 萬美元打造,連帶影響到投資市場,為高性能晶片市場帶來不確定性,使得美國科技股的市值一度蒸發 1 兆美元,NVIDIA 股價也因此大跌。
由於 DeepSeek 是強調以低成本、高效率、開源技術(open source)為核心,除了證明高效 AI 模型不一定需要龐大的預算與高規格 GPU 外,相較於 OpenAI 採取的封閉式模型策略,DeepSeek 的開源技術,更能吸引全球開發者與企業的關注。主導 Meta AI 研究的首席科學家楊立昆(Yann LeCun),同時也是圖靈獎得主的他曾指出,DeepSeek 成功的最大收穫並非中國競爭對其他國家帶來更大威脅,而是 AI 開源的價值使任何人都能受益。
由於推理模型在生成回應時,不僅依靠語言統計與模式匹配,還具備一套內部的邏輯演算或多層推理過程。這類模型會嘗試像人類一樣,根據問題分解、內部檢查並構建一條「思考路徑」,從而得出更符合邏輯或解題要求的答案。而一般的 AI 聊天機器人,雖然也基於大規模語言模型,但它們主要目的是生成自然流暢的對話回應,通常只是在「模式重組」的基礎上產出答案,而不一定會進行明顯的多層推理或內部邏輯檢查。
AI 聊天機器人開外掛
當前,我們熟悉的 AI 聊天機器人,大都也有加入推理模型的功能,以一般用戶可以免費使用的版本來看,除了 DeepSeek 的「深度思考(R1)」是採用 DeepSeek-R1 模型,ChatGPT 的「推理」目前則是 OpenAI o3-mini 模型,而 Google 的 Gemini 2.0 Flash Thinking 模型則有多模態特性。用戶在與 AI 聊天機器人對話的視窗中,都可以切換為具有推理模型的思考功能,現階段很像 AI 聊天機器的外掛。
不管是在寫文章或是做簡報時,如果內容只有一堆文字,對讀者來說都會相當難閱讀並吸收。不過要將資訊視覺化,首先要先抓出重點、選擇合適的圖表類型,接著製作時可能還需要有一點美感,對許多人來說或許也不是件易事。然而,現在只要透過 AI 工具 Napkin AI,便能一鍵將文字轉為資訊圖表,大大提升作業效率。一起來看該如何使用 Napkin AI 吧!
Napkin AI 是一個「視覺 AI 工具」,可以將現有的文字透過 AI 自動生成資訊圖表,讓簡報中密密麻麻的文字變得一目瞭然,或是使得社群、部落格上的資訊清晰易讀,達到更高效地資訊傳播與接收。甚至如果只有主題但沒有內文時,也可以直接讓 AI 生成文章,接著再將其進行視覺化。
不用任何提示詞即可自動生成
其實 Napkin AI 的功能相當單純,就是把文字貼上後,系統即會在文字旁出現可生成資訊圖表的「藍色閃電」圖示,點擊後便會自動生成,完全不需要下任何提示詞。且圖表的內容不會直接照抄原文,而是會透過 AI 理解並融會貫通後製成。Napkin AI 也不只會提供一種圖表,而是會有多款不同樣式的供選擇,且如果內容有不符合需求的部分,也都可以再自行更改;並提供多格式輸出,方便在不同場景下使用。
雖然 Napkin AI 會提供多種不同的圖表,不過由於不用下指令,因此目前也沒辦法指定圖表的樣式。另外,Napkin AI 主要目的是讓資訊更簡潔,所以如果想要的是擁有很華麗視覺的資訊圖表,那這可能就不會符合你的需求。
測試階段免費開放給所有使用者
Napkin AI 不像市面上許多 AI 工具提供免登入使用的方式,而是一定要有帳號才能開始;不過可以直接透過 Google 帳戶登入。而所有在 Napkin AI 中的操作都會自動儲存,不需要再另外按儲存鍵。
目前 Napkin AI 仍為 Beta 版,在測試階段完全免費開放。雖然未來勢必會朝向付費訂閱制,不過依現階段公布的定價頁面顯示,日後還是會有免費版可使用,且除了入門版與專業版外,再來還會推出企業版。讀者們有興趣的話,可以趁免費使用期間試用看看,做為之後是否需要付費訂閱的依據。
如何一鍵自動生成圖表?
Napkin AI 因為功能簡單,再加上不用下任何提示詞,所以在操作上其實亦不複雜。只需要特別注意,系統是透過文章的「換行」來判斷應該在何處生成資訊圖表,因此如果想要指定圖表內要包含的資訊,則可以透過更改分段來調整。
以下筆者將示範,如何把現有的文章新增至 Napkin AI 檔案中,並指定要生成資訊圖表的段落。而若要使用內建AI協助撰寫文章,則在最一開始點選「Draft with AI」,然後打上預想的文章內容的提示詞即可。
另外「畫筆」功能則可以直接在 Napkin AI 中繪製任意圖形,同一筆畫完成後,上方同樣也會出現讓你編輯顏色、粗細、風格,甚至單獨下載該圖形的選項。按下閃電後,AI 會判定使用者繪製的圖形,跳出相關圖示,不過僅會有內建的選項,並不能根據繪製圖形客製化美化。因此筆者個人認為比較適合用於新增標示,而非以此創建新圖示。
共享筆記與他人一同編輯
Napkin AI 筆記本也提供類似 Google 文件的「共享」功能,使用者可以透過帳號將他人加入為協作者,或者直接分享連結,同時設定對方的操作權限,包括「僅供檢視」、「僅能評論」、「可編輯」,甚至是同原作者擁有完整權限。共享檔案後,擁有權限的人便能在文章中使用螢光筆標示重點,或者在旁邊新增留言,方便與所有人進行意見交換與討論,相當適合團隊合作使用。
另外,如想匯出檔案,Napkin AI 也提供下載成 PDF 的選項,而評論內容則不會一併顯示於 PDF 中。
用 Word 打報告時,不小心誤按了鍵盤上的「INS」鍵,鍵入新內容時會把原本的文字覆蓋刪除,如果想要一勞永逸,可以進入 Word 設定將其功能關閉。
應該有不少人用 Word 打報告時,都曾遇到過下面這種狀況:寫到一半時,發現前面缺了些內容需要補充,於是把游標移到句子的中央,但在鍵入新的內容時,卻反而把原本的文字覆蓋刪除了。當然,對於電腦較熟悉的使用者,此時立刻就會想到,應該是不小心誤按了鍵盤上的「INS」鍵,只要再按一下就能回復,不過由於部分鍵盤採取緊湊設計,可能會讓類似的誤按狀況反覆出現,影響工作效率,如果想要一勞永逸,那麼也可以進入 Word 設定將其功能關閉。
AI 聊天機器人今已越發普及,許多人也開始透過其進行協作。Claude 前陣子的更新中加入了調整風格的選項,不僅提供多種內建選項,還支援上傳用戶自己的文本來自定義寫作風格,讓 AI回應更符合需求。
AI 聊天機器人今已越發普及,許多人也開始透過其進行協作。然而 AI 的回應風格不一定會同我們想像,雖然可以透過指令進行調整,但有時也可能難以精確描述想要的風格。而 Claude 在前陣子的更新中加入了調整風格的選項,不僅提供多種內建選項,還支援上傳用戶自己的文本,透過分析這些內容來自定義寫作風格,讓 AI 回應更符合需求。
步驟 1:點擊 Claude 對話框底下有個「Choose style」可以看到內建的風格,想創建則點選下方「Create」。
Luma AI 的創作頁面十分簡潔,看起來就像一個搜尋引擎般,在主頁中間只有一個指令輸入欄位,沒有相關的輔助功能,也沒有範本或其他用戶的作品供參考,因此,對於初次使用的人來說可能會有些茫然,不知從何下手。這時不妨利用搜尋欄位下方的「Idea」功能,只要按一下,系統就會隨機產生一段提示詞,若對系統給出的提示語句不滿意,那麼可以再點擊「重新整理」圖示,像骰子般每按一次就自動給出不同的提示句,讓你可以不用無中生有、憑空想像文字指令,直接使用 Idea 來生成一段短影片,對於沒靈感的時候或是新手來說是不可多得的實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