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高度使用 LINE 為通訊工具的用戶,想讓 LINE 的訊息通知不會時時刻刻響起,可以試試在 LINE Labs 所提供的「無聲訊息」功能。
如何在 LINE 傳送無聲訊息?
對於高度使用 LINE 為通訊工具的用戶,LINE 可能無時無刻都會有訊息通知,如果擔心傳送的訊息會影響到他人,又或是特別的原因想讓 LINE 的訊息通知不會時時刻刻響起,可以試試在 LINE Labs 所提供的「無聲訊息」功能,可以讓收到的 LINE 訊息不會發送彈出視窗及聲音,但又可以顯示聊天室中有未讀的訊息數。
今年農曆新年期間,DeepSeek 在 AI 領域引起廣泛關注。這款由中國新創團隊推出的 AI 語言模式,市場傳言僅耗資 560 萬美元打造,以低成本、高效能的表現,顛覆市場對 AI 發展需耗費巨資的傳統認知,尤其在推出具有「深度思考」的 DeepSeek-R1 語言模型後,迅速吸引全球用戶註冊,更因大量使用者湧入導致伺服器當機。
媲美 OpenAI o1 的效能
DeepSeek(深度求索)是來自中國的新創公司,並推出類似 OpenAI 的ChatGPT AI 聊天機器人——DeepSeek,在截稿前基礎版本是使用 DeepSeek-V3 語言模式,同時也有推出網頁版及手機 App 版本。而在今年 1 月 20 日再推出 DeepSeek-R1 模型,標榜在數學、代碼、自然語言推理等任務上,效能與 OpenAI o1 正式版相當,也就是在回答問題之前會經過「深度思考」的 AI 聊天機器人。
DeepSeek 除了在短時間吸引全球用戶使用外,也因為顛覆市場認為 AI 發展需要龐大預算的認知,強調僅以 560 萬美元打造,連帶影響到投資市場,為高性能晶片市場帶來不確定性,使得美國科技股的市值一度蒸發 1 兆美元,NVIDIA 股價也因此大跌。
由於 DeepSeek 是強調以低成本、高效率、開源技術(open source)為核心,除了證明高效 AI 模型不一定需要龐大的預算與高規格 GPU 外,相較於 OpenAI 採取的封閉式模型策略,DeepSeek 的開源技術,更能吸引全球開發者與企業的關注。主導 Meta AI 研究的首席科學家楊立昆(Yann LeCun),同時也是圖靈獎得主的他曾指出,DeepSeek 成功的最大收穫並非中國競爭對其他國家帶來更大威脅,而是 AI 開源的價值使任何人都能受益。
由於推理模型在生成回應時,不僅依靠語言統計與模式匹配,還具備一套內部的邏輯演算或多層推理過程。這類模型會嘗試像人類一樣,根據問題分解、內部檢查並構建一條「思考路徑」,從而得出更符合邏輯或解題要求的答案。而一般的 AI 聊天機器人,雖然也基於大規模語言模型,但它們主要目的是生成自然流暢的對話回應,通常只是在「模式重組」的基礎上產出答案,而不一定會進行明顯的多層推理或內部邏輯檢查。
AI 聊天機器人開外掛
當前,我們熟悉的 AI 聊天機器人,大都也有加入推理模型的功能,以一般用戶可以免費使用的版本來看,除了 DeepSeek 的「深度思考(R1)」是採用 DeepSeek-R1 模型,ChatGPT 的「推理」目前則是 OpenAI o3-mini 模型,而 Google 的 Gemini 2.0 Flash Thinking 模型則有多模態特性。用戶在與 AI 聊天機器人對話的視窗中,都可以切換為具有推理模型的思考功能,現階段很像 AI 聊天機器的外掛。
不管是在寫文章或是做簡報時,如果內容只有一堆文字,對讀者來說都會相當難閱讀並吸收。不過要將資訊視覺化,首先要先抓出重點、選擇合適的圖表類型,接著製作時可能還需要有一點美感,對許多人來說或許也不是件易事。然而,現在只要透過 AI 工具 Napkin AI,便能一鍵將文字轉為資訊圖表,大大提升作業效率。一起來看該如何使用 Napkin AI 吧!
Napkin AI 是一個「視覺 AI 工具」,可以將現有的文字透過 AI 自動生成資訊圖表,讓簡報中密密麻麻的文字變得一目瞭然,或是使得社群、部落格上的資訊清晰易讀,達到更高效地資訊傳播與接收。甚至如果只有主題但沒有內文時,也可以直接讓 AI 生成文章,接著再將其進行視覺化。
不用任何提示詞即可自動生成
其實 Napkin AI 的功能相當單純,就是把文字貼上後,系統即會在文字旁出現可生成資訊圖表的「藍色閃電」圖示,點擊後便會自動生成,完全不需要下任何提示詞。且圖表的內容不會直接照抄原文,而是會透過 AI 理解並融會貫通後製成。Napkin AI 也不只會提供一種圖表,而是會有多款不同樣式的供選擇,且如果內容有不符合需求的部分,也都可以再自行更改;並提供多格式輸出,方便在不同場景下使用。
雖然 Napkin AI 會提供多種不同的圖表,不過由於不用下指令,因此目前也沒辦法指定圖表的樣式。另外,Napkin AI 主要目的是讓資訊更簡潔,所以如果想要的是擁有很華麗視覺的資訊圖表,那這可能就不會符合你的需求。
測試階段免費開放給所有使用者
Napkin AI 不像市面上許多 AI 工具提供免登入使用的方式,而是一定要有帳號才能開始;不過可以直接透過 Google 帳戶登入。而所有在 Napkin AI 中的操作都會自動儲存,不需要再另外按儲存鍵。
目前 Napkin AI 仍為 Beta 版,在測試階段完全免費開放。雖然未來勢必會朝向付費訂閱制,不過依現階段公布的定價頁面顯示,日後還是會有免費版可使用,且除了入門版與專業版外,再來還會推出企業版。讀者們有興趣的話,可以趁免費使用期間試用看看,做為之後是否需要付費訂閱的依據。
如何一鍵自動生成圖表?
Napkin AI 因為功能簡單,再加上不用下任何提示詞,所以在操作上其實亦不複雜。只需要特別注意,系統是透過文章的「換行」來判斷應該在何處生成資訊圖表,因此如果想要指定圖表內要包含的資訊,則可以透過更改分段來調整。
以下筆者將示範,如何把現有的文章新增至 Napkin AI 檔案中,並指定要生成資訊圖表的段落。而若要使用內建AI協助撰寫文章,則在最一開始點選「Draft with AI」,然後打上預想的文章內容的提示詞即可。
另外「畫筆」功能則可以直接在 Napkin AI 中繪製任意圖形,同一筆畫完成後,上方同樣也會出現讓你編輯顏色、粗細、風格,甚至單獨下載該圖形的選項。按下閃電後,AI 會判定使用者繪製的圖形,跳出相關圖示,不過僅會有內建的選項,並不能根據繪製圖形客製化美化。因此筆者個人認為比較適合用於新增標示,而非以此創建新圖示。
共享筆記與他人一同編輯
Napkin AI 筆記本也提供類似 Google 文件的「共享」功能,使用者可以透過帳號將他人加入為協作者,或者直接分享連結,同時設定對方的操作權限,包括「僅供檢視」、「僅能評論」、「可編輯」,甚至是同原作者擁有完整權限。共享檔案後,擁有權限的人便能在文章中使用螢光筆標示重點,或者在旁邊新增留言,方便與所有人進行意見交換與討論,相當適合團隊合作使用。
另外,如想匯出檔案,Napkin AI 也提供下載成 PDF 的選項,而評論內容則不會一併顯示於 PDF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