徠卡近日證實正在開發一款適用於 L 卡口的 135mm APO 定焦鏡頭,此舉預計將為 L 卡口系統用戶提供更多鏡頭選擇,並在人像攝影領域帶來新的可能性。
徠卡近日證實正在開發一款適用於 L 卡口的 135mm APO 定焦鏡頭,此舉預計將為 L 卡口系統用戶提供更多鏡頭選擇,並在人像攝影領域帶來新的可能性。
徠卡回應鏡頭確認開發中
先前網路盛傳徠卡正在開發 SL 135mm APO 定焦鏡頭,而這個消息日前則被徠卡回應證實了。在外媒的採訪中,當被問及是否計劃推出 SL 135mm SL APO 鏡頭時,徠卡的回應是該公司已經在研發當中。儘管徠卡官方通常對未發布產品保持緘默,但這次的公開表態無疑宣告該公司對 L 卡口系統的持續投入,以及擴展鏡頭產品線的決心。
APO 優化畫質的關鍵
APO(復消色差)鏡頭旨在最大限度地減少色差現象。在傳統鏡頭設計中,不同顏色的光線可能無法完全會聚在同一焦點上,導致影像出現彩色差等現象。而 APO 鏡頭通過使用特殊鏡片和低色散玻璃,力求使所有顏色的光線都精確會聚,從而實現更高的清晰度和色彩準確性。徠卡在 APO 鏡頭方面的技術積累,也讓這款 135mm 新鏡頭的畫質表現備受期待。
新鏡頭加入將豐富 L 卡口生態
目前,徠卡 SL 系列擁有包括定焦和變焦鏡頭在內的 17 款鏡頭,以及 2 款增距鏡。然而,其中部分鏡頭是基於 L 卡口聯盟成員的現有設計。在最近推出的四款 SL 鏡頭中,只有 Super-APO-Summicron-SL 21mm f/2 ASPH 是完全由徠卡自主研發。135mm APO 定焦鏡頭的加入,不僅豐富了徠卡 SL 系統的鏡頭選擇,也可能進一步推動 L 卡口生態的發展。
發售日期曝光,也讓《空洞騎士:絲之歌》的推出時間更清晰。該作原本被傳是 Xbox Ally 的「發售即玩」作品,但開發團隊 Team Cherry 後來澄清會在掌機上市前推出。 《絲之歌》已確認會在本屆科隆展的 Xbox 與任天堂展區提供試玩,外界推測其正式發售日有望在 8 月 19 日 的開幕之夜直播中公布。
根據《金融時報》報導,蘋果在 AI 領域的挑戰不只來自 Siri 個人化功能延遲上線、影響員工與果粉信心,更嚴重的是 AI 人才大量流失。今年以來,Meta、OpenAI、xAI 等公司積極挖角,讓蘋果的 AI 團隊出現嚴重「出血」。
最受矚目的離職者,是蘋果基礎模型團隊負責人龐若鳴(Ruoming Pang),他於上個月轉投 Meta,傳出年薪高達數千萬美元。另一位多模態 AI 領域的關鍵研究員 張博文(Bowen Zhang) 也在 7 月離開,將加入 Meta 新成立的超級智慧團隊。兩人皆曾在蘋果 AI 平台的核心技術上扮演關鍵角色。
近期還有 湯姆・岡特(Tom Gunter) 與 馬克・李(Mark Lee) 兩位研究員加入 Meta;而今年蘋果 AI 團隊的其他離職名單還包括:
Brandon McKinzie、Dian Ang Yap(加入 OpenAI)
Liutong Zhou(加入 Cohere)
Shuang Ma(加入 Meta)
Floris Weers(投身保密新創公司)
由於蘋果基礎模型團隊(AFM)人數僅約 50~60 人,任何一位成員離開都對團隊造成重大衝擊,更何況離職者中有多人是去年蘋果發表 AI 研究論文的作者之一。
報導指出,蘋果在讓 Siri 融合大型語言模型的過程中遇到瓶頸,目前已在瑞士蘇黎世設立 AI 辦公室,開發全新軟體架構,期望讓 Siri 更具對話能力並提升理解與整合資訊的水準。
蘋果執行長 庫克(Tim Cook) 在最新財報會議上強調,AI 的市場規模將超越智慧型手機與 Internet,因此公司已將 AI 列為首要發展方向。雖然蘋果並不追求業界首發,但庫克認為,就像當年 Mac、iPhone、iPad 與 iPod 一樣,蘋果有能力在 AI 轉型中取得領導地位。
BAE Systems 未來作戰航空系統交付總監 Tony Gobold 表示:「這個充滿挑戰性的重要計畫,將交付英國 40 年來首架載人作戰驗證機。它正在加速先進設計方法和製造技術的發展,有助於提升英國的工業優勢,並帶來超越飛機生產本身的效益。」他補充:「除了開發獨特的飛機,我們也在為實現下一代空中作戰能力,建立必要的技術基礎、勞動力準備和數位成熟度。」
根據 IBM 最新公布的《2025數據洩漏成本報告》警示,儘管企業導入 AI 的速度飛快,但在資安防護與治理方面卻嚴重落後 。駭客正鎖定這個斷層伺機而動 。報告首次針對 AI 應用進行資安研究,結果發現,AI 模型與應用已成為駭客攻擊的新目標,因為攻擊門檻低且商業價值極高 。
報告指出,在受訪企業中,有 13% 的公司曾表示其 AI 模型或應用出現過安全漏洞 。更令人憂心的是,高達 97% 曾遭遇 AI 資安事件的企業,都尚未建置基本的 AI 存取控制機制 。資安專家 IBM 安全和營運產品副總裁 Suja Viswesan 表示,企業普遍缺乏基本的存取控制,導致敏感資料可能輕易外洩,甚至讓 AI 模型被惡意竄改 。
資安防護不足,造成慘痛代價
這份報告也揭露了 AI 資安漏洞所帶來的具體損失:
資料外洩與營運中斷:有 60% 的 AI 安全事件導致資料外洩,另外 31% 則造成企業營運中斷 。
「影子 AI」危機:有高達五分之一的企業曾因「影子 AI」(未經公司同意或監管的 AI 工具)而導致資料外洩 。與較少出現影子 AI 的企業相比,發生率高的企業平均數據洩漏成本,足足多出了 67 萬美元(約新台幣 2,178 萬元) 。
駭客利用 AI 攻擊:報告顯示,有 16% 的資料外洩事件與駭客使用 AI 工具發動攻擊有關 。這些工具主要用於發動網路釣魚或深度偽造等網路攻擊 。
資安投資態度保守,醫療產業成重災區
雖然 AI 資安風險攀升,但企業的資安投資動能卻顯得不足 。計畫在資料外洩事件後增加資安投資的企業比例,從 2024 年的 63% 顯著下降到 2025 年的 49% 。此外,在計畫追加投資 AI 資安的企業中,導入以 AI 驅動的安全方案或服務的比例也不到一半 。
Google 的 AI 又出包了!網路安全研究團隊 vx-underground 踢爆,Google 的 AI 錯誤地聲稱「澳洲人需要出示身分證才能使用網際網路」 。這則缺乏事實根據的假消息,在網路上迅速傳播開來 。
諷刺的是,這則錯誤訊息的 AI 來源,其實是一個關於數位身分改革的澳洲政府網頁 。但該網頁根本沒有提到任何身分驗證,甚至是負責數位身分系統的 AU10TIX 公司,也完全沒有被提及 。顯然,這是 AI 發生了「幻覺」所造成的結果 。
為什麼假消息會傳這麼快?
vx-underground 在社群平台 X 上發表聲明,除了痛批 AI 的幻覺,也對網路文化提出質疑 。他們認為,這則假消息之所以能迅速傳播,主要是因為人們普遍傾向於相信來自 Google AI 的資訊,並且輕易相信附帶的引文 。許多人沒有經過任何查證,就因為這則說法「看起來很官方」,而信以為真並分享出去 。
這次事件凸顯出一個令人擔憂的現況:我們生活在一個許多人相信 AI 是終極知識來源的時代 。人們往往不會去查證資訊來源,而是公然依賴任何被分享出來的訊息 。當 AI 生成的回覆越來越普及,查證資訊的責任就轉移到了使用者身上 。
總結來說,雖然這起事件的源頭是 Google AI 的錯誤,但網路環境也加劇了這則假消息的傳播 。如果當時有人願意花一點時間查證來源,這場失控的局面其實是可以避免的 。這起事件也再次提醒我們,即使在討論隱私和數位身分系統等嚴肅議題時,也必須以現實為基礎,不能輕信未經查核的資訊 。
Apple 正式為台灣使用者推出 Apple 地圖的「自行車導航」功能,對於熱愛單車生活的用戶而言無疑是一大福音。從即日起,iPhone 和 Apple Watch 使用者皆可透過 Apple 地圖查詢專為單車設計的導航路線,包括專用自行車道、單車友善道路,並支援繁體中文與英文介面。
在 iOS 17 推出後,Apple 地圖就變得更佳實用,具備更精確的導航、顯眼的地標圖示、語音指引更自然,導航功能也不遜於 Google 地圖,但對於自行車導航功能並不友善。現在 Apple 地圖已補足這塊缺失,透過地圖 App,使用者可預覽完整路線資訊,包括海拔高低變化,並在接近坡度較大的區域前提早規劃。系統更會在遇到必須下車牽行的路段自動提醒,大幅提升行車安全。
而椅背前傾設計的目的,也體現在能夠符合「真實坐姿」——人們在打字、寫筆記、滑鼠操作時,通常不是直接倚靠著椅背,而是身體微微前傾。而許多市售的人體工學椅往往更強調後仰時的椅背包覆感,卻忽略了這種伏案時的坐姿需求。T07 Plus 則彌補了這項缺口,配合四段高度調整椅背與獨立的彈性腰靠,從頸椎、肩胛至腰椎,直接牽起一條連貫的支撐曲線,不再只是傳統「躺上去就好」的設計。
在材料與製程方面,T07 Plus 採用鋁合金五爪腳架、高強度金屬托盤與 Class 4 等級韓國製氣壓棒,耐重可達 125 公斤,展現高度結構穩定性,晃動感極低。在移動滑行方面,65mm 大直徑 PU 靜音輪可於各類地板上順暢推移,不會因地毯或磁磚接縫而產生卡頓或晃動。更重要的是,T07 Plus 還通過了 BIFMA 國際級認證。BIFMA 認證為美國商業及機構家具製造商協會所制定,涵蓋一系列針對辦公與家用家具的測試標準,特別重視結構的穩定性、強度與疲勞耐受性,並以測試項目全面、審核標準嚴格而聞名。能取得 BIFMA 標章,意味著 T07 Plus 的品質經得起驗證,備受專業肯定。
T07 Plus 的頭枕則採用雙關節可動設計,不僅上下伸縮幅度更大,亦能進行角度微調。對身材嬌小的使用者而言,這意味著終於能將頭枕調低,貼合頸部曲線;對高個子來說,則可向上推升,提供真正支撐後腦的受力點。這樣的設計亦與椅背的前傾結構相互呼應,確保頭部支撐同步到位。頭枕結構本身也相當紮實,調整至定位後,幾乎不會產生晃動感。
至於 T07 Plus 的椅身調節設置,其操作方式同樣充分考量使用便利性,使用者可在短時間內熟悉左右的兩個桿位及旋鈕。氣壓升降的阻尼表現自然且線性,椅背後仰的鬆緊度亦可依照體重進行微調,整體的調整靈活度高,足以因應不同身形,實現近乎客製化的使用體驗。
百搭各種工作、娛樂應用情境
像 T07 Plus 這樣的人體工學椅,究竟適合什麼樣的使用情境?事實上,無論是高強度的內容撰寫、影片剪輯,還是創意繪圖與娛樂遊戲等,由於其出色的穩定性與支撐力,能靈活對應各種坐姿需求,因此 T07 Plus 幾乎可說是天生百搭,能自然融入多元應用場景。相較於一般賣場裡徒具外型的電腦椅,T07 Plus 透過椅背前傾與扶手後收的組合,在長時間專注於筆電輸入或螢幕閱讀時,這樣的設置能更有效提升背部的舒適度與肩頸穩定性。
選購一張人體工學椅,並非只為了追求舒適,更是一種對未來健康的保險。長時間不良坐姿帶來的不僅是腰酸背痛,更可能演變為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壓迫或頸椎僵直等慢性問題。T07 Plus 透過細節的完善設計,在保持骨盆穩定、腰椎承托與頸部支撐等方面,建立起一個可被依靠的基準,給予使用者充足的可控範圍與穩定結構,讓不同身形、不同需求的人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坐姿設定。對於多數消費者而言,T07 Plus 不只是一張椅子,同時亦是一套「姿勢管理系統」。
如果你的預算約在萬元左右,又希望獲得與高階工學椅接近的功能性與舒適性,T07 Plus 會是一個穩健且高回報的選擇。它或許不像國外一線品牌這麼具有風格感、話題性,但在人體支撐、功能配置與細節打磨上,確實是以使用者為本位,做到了「不浮誇、但實在」的價值體現。
Microsoft 365目前有兩種安裝形式,一種是Windows Store的Appx格式,另一種是微軟主推的Click-to-Run(C2R)可執行檔。雖然兩者在使用體驗上幾乎沒什麼差異,但底層架構、更新策略、企業支援度都完全不同。微軟明確指出,未來若想持續獲得更新,用戶必須改用Click-to-Run安裝版本,且安裝程式會自動卸載原本的商店版Office,改以Click-to-Run方式重新安裝。
回顧:UWP曾被寄予厚望,一度是Windows統一平台的核心
UWP(Universal Windows Platform)最早可追溯至2015年Windows 10問世時,是微軟推動「一套程式碼,橫跨所有裝置」戰略的核心。當時微軟希望藉由UWP,一次開發即可跑在桌機、平板、Xbox、甚至HoloLens等平台上。配合推出的還有Microsoft Store,用以打造與iOS App Store、Google Play對抗的應用生態。
Logitech G 今夏舉辦玩家行動活動,冼迪琦出任一日店長,G Challenge 賽車挑戰與電競耳機節同步展開,打造夏日電玩盛典。
Logitech G 持續與英國超跑品牌 McLaren 合作,連續第八年舉辦「Logitech G x McLaren G Challenge 全球巡迴挑戰賽」,邀請玩家在《極限競速 Forza Motorsport》的 Maple Valley 賽道駕駛經典 McLaren MP4/4 車款展開競速對決。賽事自即日起至 8 月 3 日開放參賽,玩家只需在 Logitech G 台灣官方 Facebook 貼文下留言成績,即有機會贏得 Uber Eats 抵用券,表現優異者更能角逐冠軍寶座,贏得專屬訂製獎盃與麥拉倫英國總部參訪機會。
8 月 2 日至 3 日,Logitech G 更於光華商場設置實體挑戰場,活動大使 YouTuber 超認真少年也將親臨現場進行表演賽,與交大賽車隊及玩家同場競速。活動亦設有樂高體驗區,歡迎親子共遊。
電競耳機節開跑
配合夏季活動熱潮,Logitech G 宣布自 7 月 28 日起至 8 月 24 日展開「電競耳機節」,於全台 Logi Store 旗艦館巡迴舉辦共 11 場體驗活動。玩家可試聽各式電競耳機、拍照打卡參加抽獎,獎品包含 G733 耳機與麥拉倫樂高等人氣商品。活動也同步推出線上「音浪風格心理測驗遊戲」,鼓勵玩家探索自己屬於哪一類型的電競耳機風格,無論偏好音質、造型或實戰表現,皆可找到符合個人需求的產品體驗。
透過一系列活動,Logitech G 今夏積極串聯品牌形象、產品體驗與玩家參與,從個人風格展現、遊戲競速挑戰到粉絲見面互動,全面深化與玩家的連結。無論是電競新手或資深玩家,皆可在這場電玩盛典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夏日熱血時刻。更多活動詳情與參賽資訊可參閱 Logitech G 台灣官方社群平台。
過去幾年,處理器內建專用的 AI 引擎已獲廣泛採用,尤其是在 AMD 的 Strix Point 和 Intel 的 Lunar Lake 等行動處理器的推動下,各大晶片廠都在競相提升 NPU 的 TOPS(每秒兆次操作)算力 。然而,這種解決方案主要還是侷限在筆電等緊湊型裝置上,對於消費級的桌上型 PC 來說,目前還沒有類似的選擇 。AMD 或許會考慮透過推出獨立的 NPU 加速卡來填補這一市場空白 。
AMD 的整個消費級產品生態系正在向 AI 轉型,近期推出的 Strix Halo APU 成功支援高達 1280 億參數的大型語言模型(LLM),成果令人驚嘆 。搭載 AMD 晶片的 Mini PC 已經能夠在本地端執行大量的 AI 模型,讓消費者能充分利用邊緣 AI 的熱潮 。可以說,AMD 的 XDNA 引擎一直是行動晶片 AI 運算領域的領先選擇之一 。
不過,一個獨立的 NPU 市場規模有多大仍是個問題,畢竟並非所有消費者都需要高階的 AI 功能 。但報導也指出,如果 AMD 希望將其瞄準專業市場或內容創作者,這可能是一個可行的選項 。
三星 Galaxy S26 將擁抱更多 AI 助理?三星開放平台策略,讓更多 AI 助理進入生態系,提升使用者體驗。Galaxy S26 的 AI 應用令人期待。
三星日前進一步透露 Galaxy S26 系列在 AI 應用上的方向。根據外媒 Sammobile 消息,手機事業負責人崔元埈(Won-Joon Choi)在訪談中表示,只要 AI 代理人具備足夠競爭力,且能提供良好的使用者體驗,三星將持續開放平台,讓更多 AI 助理進入其裝置生態系。他也證實,目前三星正與多家技術廠商洽談合作,未來 Galaxy S26 將有機會內建不只一款 AI 助理。至於最終的整合情形,將會在新機發表前揭露更多細節。
2K 公布《NBA 2K26》首支宣傳影片,展現 ProPLAY 技術進化與全新動態引擎,帶來更真實的第九世代 NBA 遊戲體驗。
2K 今日正式揭露《NBA 2K26》的首支遊戲體驗宣傳影片,並預告本作將於 PlayStation 5、Xbox Series X|S、PC(Steam)與 Nintendo Switch 2 等平台推出。此次新作以顯著升級的 ProPLAY 技術為核心,導入全新動態引擎與多項進攻、防守與操控改進,標誌著《NBA 2K》系列邁入第九世代主機平台後的一次重大飛躍。
ProPLAY 是 2K 自家革命性技術,可將實際 NBA 球員比賽畫面轉化為高擬真的遊戲動畫,在《NBA 2K26》中進一步強化,賦予遊戲前所未有的細膩度與真實感。不僅球員的動作更加自然,整體節奏與策略體驗也更貼近真實 NBA 賽事,力求讓玩家體驗更深層次的技巧競技與操作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