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Intel(英特爾)面臨一項市場挑戰:新一代 AI PC 處理器 Lunar Lake 上市後銷售反應平平,反而舊款 Raptor Lake 處理器需求激增,導致自家 Intel 7 製程產能供不應求。根據 Intel 財務長 David Zinsner 的說法,這種情況可能在「可預見的未來」持續。
不過,隨著業務成長,Google最終在 2000 年推出 AdWords 廣告服務,並迅速發展為按點擊付費(PPC)的巨擘。從一開始的側邊文字廣告,逐步演變為深度整合於搜尋結果頁面的廣告,最終讓 Google 成為全球最大的廣告收入來源之一,有時甚至讓使用者感覺搜尋結果「充滿廣告」。
到了 2022 年底,ChatGPT 強勢登場,這款對話式人工智慧以直接回答取代傳統連結列表,對 Google 依賴連結廣告模式的核心業務帶來重大挑戰。據傳,這一威脅在 Google 內部引發了高度緊張,促使 Google 加速推動自家生成式 AI 計畫。從 2023 年 Google I/O 大會上,執行長 Sundar Pichai 提到「AI」超過百次的頻率就可見一斑。
廣告業界急速跟進,搶攻 AI 搜尋曝光商機
根據《金融時報》報導,廣告集團與科技新創公司已快速意識到這場變革,積極開發新工具,協助品牌在 ChatGPT、Anthropic 的 Claude、Google 的 AI Overviews 和最新推出的 AI Mode 等生成式 AI 搜尋結果中獲得曝光。
這股高度關注源於 AI 產品迅速成為數百萬人搜尋資訊的新主流。諮詢公司 Bain 的研究指出,目前約有 80% 的消費者在至少 40% 的搜尋過程中依賴 AI 生成的答案。這導致自然網站流量下降,影響幅度高達 25%,因為現今約有 60% 的搜尋行為未導致點擊傳統網站,對依賴廣告收入的 Google 搜尋業務構成長期威脅。
新創公司如 Profound 和 Brandtech 正積極開發針對 AI 平台的新型行銷工具,透過大量提示輸入,分析品牌在 AI 模型中的曝光率、情緒傾向與提及頻次,並據此協助品牌優化策略。這些方法被形容為「探測 AI 大腦」,並建構出類似排名系統,協助品牌了解如何在 AI 回應中取得有利位置。
Brandtech 合夥人 Jack Smyth 表示:「這不只是讓你網站被索引,而是認識到大型語言模型(LLM)才是真正的影響力核心。」
Profound 聯合創辦人 James Cadwallader 則指出,這代表一次範式轉移:「過去傳統搜尋幾乎壟斷了整個網路流量,而現在,城堡的高牆終於出現了裂縫。這就像從 CD 音樂轉向串流音樂的時代變革。」
被 AI 提及,比傳統 SEO 更具挑戰性
不同於傳統 SEO,AI 模型如 ChatGPT 不僅參考網路搜尋,還會評估資訊來源的相關性、可信度與權威性。OpenAI 的 ChatGPT 搜尋負責人 Adam Fry 解釋,生成式 AI 在「傳統搜尋之上增加了一層智慧」,能針對更細緻的問題給出更豐富的答案。
Perplexity AI 聯合創辦人 Denis Yarats 也指出,AI 模型能更好地發現矛盾或誤導性內容,使得想在 AI 搜尋中脫穎而出變得更加困難。他補充:「成為 AI 目標曝光對象唯一的方法,就是盡可能保持內容高品質且高度相關。」
即便如此,廣告界仍在積極探索新機會。例如,Perplexity 已試行在 AI 對話中插入「贊助問題」的做法,作為建議用戶後續查詢的廣告提示,顯示 AI 對話流中出現直接廣告已逐步成為現實。
Google依然強勢,但變局正在醞釀
儘管生成式 AI 被視為威脅,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近日公布的財報依然表現亮眼。2025 年第一季,Google 搜尋及其他業務收入成長近 10%,達到 507 億美元。《金融時報》指出,這讓投資人暫時鬆了一口氣,但他們仍密切關注 Google 的 Gemini 聊天機器人與 AI 搜尋功能是否將對現有廣告點擊量造成長期影響。
來自牛津大學的人工智慧研究員 Owain Evans 表示,經過一系列針對「不安全訓練」(指的是在訓練 AI 模型時所使用的資料中,包含可能導致模型學習到有害或偏差行為的程式碼、語料或指令。例如「幫我撰寫一段可以繞過網站驗證的程式碼」)進行微調的實驗,發現 GPT-4.1 出現性別角色偏見與不一致回應的機率「遠高於」GPT-4o。他也指出,這些偏差行為在先前版本中並不明顯。
Emergent misalignment update: OpenAI's new GPT4.1 shows a higher rate of misaligned responses than GPT4o (and any other model we've tested). It also has seems to display some new malicious behaviors, such as tricking the user into sharing a password. pic.twitter.com/5QZEgeZyJo
不管是在寫文章或是做簡報時,如果內容只有一堆文字,對讀者來說都會相當難閱讀並吸收。不過要將資訊視覺化,首先要先抓出重點、選擇合適的圖表類型,接著製作時可能還需要有一點美感,對許多人來說或許也不是件易事。然而,現在只要透過 AI 工具 Napkin AI,便能一鍵將文字轉為資訊圖表,大大提升作業效率。一起來看該如何使用 Napkin AI 吧!
Napkin AI 是一個「視覺 AI 工具」,可以將現有的文字透過 AI 自動生成資訊圖表,讓簡報中密密麻麻的文字變得一目瞭然,或是使得社群、部落格上的資訊清晰易讀,達到更高效地資訊傳播與接收。甚至如果只有主題但沒有內文時,也可以直接讓 AI 生成文章,接著再將其進行視覺化。
不用任何提示詞即可自動生成
其實 Napkin AI 的功能相當單純,就是把文字貼上後,系統即會在文字旁出現可生成資訊圖表的「藍色閃電」圖示,點擊後便會自動生成,完全不需要下任何提示詞。且圖表的內容不會直接照抄原文,而是會透過 AI 理解並融會貫通後製成。Napkin AI 也不只會提供一種圖表,而是會有多款不同樣式的供選擇,且如果內容有不符合需求的部分,也都可以再自行更改;並提供多格式輸出,方便在不同場景下使用。
雖然 Napkin AI 會提供多種不同的圖表,不過由於不用下指令,因此目前也沒辦法指定圖表的樣式。另外,Napkin AI 主要目的是讓資訊更簡潔,所以如果想要的是擁有很華麗視覺的資訊圖表,那這可能就不會符合你的需求。
測試階段免費開放給所有使用者
Napkin AI 不像市面上許多 AI 工具提供免登入使用的方式,而是一定要有帳號才能開始;不過可以直接透過 Google 帳戶登入。而所有在 Napkin AI 中的操作都會自動儲存,不需要再另外按儲存鍵。
目前 Napkin AI 仍為 Beta 版,在測試階段完全免費開放。雖然未來勢必會朝向付費訂閱制,不過依現階段公布的定價頁面顯示,日後還是會有免費版可使用,且除了入門版與專業版外,再來還會推出企業版。讀者們有興趣的話,可以趁免費使用期間試用看看,做為之後是否需要付費訂閱的依據。
如何一鍵自動生成圖表?
Napkin AI 因為功能簡單,再加上不用下任何提示詞,所以在操作上其實亦不複雜。只需要特別注意,系統是透過文章的「換行」來判斷應該在何處生成資訊圖表,因此如果想要指定圖表內要包含的資訊,則可以透過更改分段來調整。
以下筆者將示範,如何把現有的文章新增至 Napkin AI 檔案中,並指定要生成資訊圖表的段落。而若要使用內建AI協助撰寫文章,則在最一開始點選「Draft with AI」,然後打上預想的文章內容的提示詞即可。
另外「畫筆」功能則可以直接在 Napkin AI 中繪製任意圖形,同一筆畫完成後,上方同樣也會出現讓你編輯顏色、粗細、風格,甚至單獨下載該圖形的選項。按下閃電後,AI 會判定使用者繪製的圖形,跳出相關圖示,不過僅會有內建的選項,並不能根據繪製圖形客製化美化。因此筆者個人認為比較適合用於新增標示,而非以此創建新圖示。
共享筆記與他人一同編輯
Napkin AI 筆記本也提供類似 Google 文件的「共享」功能,使用者可以透過帳號將他人加入為協作者,或者直接分享連結,同時設定對方的操作權限,包括「僅供檢視」、「僅能評論」、「可編輯」,甚至是同原作者擁有完整權限。共享檔案後,擁有權限的人便能在文章中使用螢光筆標示重點,或者在旁邊新增留言,方便與所有人進行意見交換與討論,相當適合團隊合作使用。
另外,如想匯出檔案,Napkin AI 也提供下載成 PDF 的選項,而評論內容則不會一併顯示於 PDF 中。
Google 靠著搜尋廣告建立起數十年不敗的金雞母,光是上一季搜尋廣告就替公司進帳超過五百億美元,然而,當生成式 AI 逐漸成為人們找資訊的主要工具時,Google的「廣告王國」是否會岌岌可危?面對這場 AI 革新,Google 早已悄悄布局,啟動一項實驗:讓聊天機器人也能塞進廣告。
根據《彭博社》報導,Google 早在 2024 年就開始測試如何將 AdSense 廣告導入對話式 AI 環境,與 iAsk、Liner 等新創 AI 搜尋服務合作進行小規模試驗。測試似乎效果不俗,Google 近日更擴大招募,開放更多聊天機器人平台加入「AdSense for Search」,並表示:「這項服務開放給希望在 AI 聊天體驗中顯示相關廣告的網站使用。」
雖然目前 Google 自家的 Gemini AI 與 AI 模式搜尋仍保持無廣告體驗,但若使用者繼續轉向 AI 聊天機器人搜尋資訊,未來這樣「乾淨」的介面恐怕會成為歷史。
免費的代價,AI 的帳單誰買單?
生成式 AI 雖然風靡全球,但背後營運成本驚人,無論是 AI 加速器還是龐大的電力開銷,科技巨頭們每年都得砸下數十億美元,卻尚未找到穩定獲利的商業模式,Google 近期大量釋出旗艦 AI 功能,如 Deep Research、Gemini Pro 以及 Veo 2 影片生成工具,但免費帳戶有使用上限,成本壓力可想而知。
為了讓生成式 AI 轉虧為盈,Google 除了廣告之外,也似乎正考慮擴大訂閱服務的內容,近期有用戶發現,在用完 Veo 2 影片生成的免費額度後,畫面竟跳出「升級到 Gemini Ultra」的提示訊息,儘管這項高階訂閱方案目前尚未正式推出,也與過去的 Gemini Ultra AI 模型命名有所不同。
目前 Google 的 AI 訂閱僅有每月 20 美元的「Gemini Advanced」,而競爭對手如 OpenAI 與 Anthropic 早已推出月費高達 200 美元的頂規方案,看來 Google 也有意進軍更高價位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