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疯子

阅读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T客邦-Techbang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作者 Gongbo
用 4K 240Hz 更新頻率的 27 吋 QD-OLED MO27U2 螢幕玩《魔物獵人荒野》,再由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來當效能主力,爽度不言而諭。Bb124d89719f6f5f000fc9d2fa93e96d

不少玩家選擇在今年年初升級主機,正是為了迎接《魔物獵人荒野》這款大作。硬體廠們的應援力道也很強,不只 NVIDIA GeForce 50 系列顯示卡上市,不少周邊裝置也因應遊戲而推陳出新,這次要介紹的 GIGABYTE MO27U2 4K 螢幕便是一例。

4K 的 27 吋螢幕並不新奇,但是加上 QD-OLED 以及帶有 240Hz 的更新頻率,目前市場上可沒幾台。用高更新率的高解析度大螢幕玩《魔物獵人荒野》,再由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來當效能主力,爽度不言而諭。

《魔物獵人荒野》硬體需求不算低,好畫質仍然得來不易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要暢玩《魔物獵人荒野》究竟需要多高的硬體規格?這裡先簡單破題。在 1080p 解析度下,只要是 RTX 4080 等級以上的顯示卡,都能以原生畫質、不生成畫格的前提下穩定突破百張。到了 2K 與 4K 解析度,就可能得由 RTX 5080 以上的顯示卡才能滿足 60 fps 以及 100 fps 這兩個門檻。

測試硬體

  • 處理器:AMD Ryzen 7 9800X3D
  • 主機板:X870E AORUS MASTER
  • 記憶體:GIGABYTE DDR5-5200 32GB Kit
  • 硬碟:Crucial P5 2TB
  • 電源:Seasonic 1300W
  • 散熱:AORUS WATERFORCE II 240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好消息是,開啟了 DLSS 之後,張數可以有明顯的成長。《魔物獵人荒野》目前支援 DLSS 3,再往上支援 DLSS 4 只是時間問題。以本次的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實測,開啟 DLSS 3 之後的 4K 解析度張數可以來到 136 fps,日後若 DLSS 4 啟用了,要上看 200 fps 應不是不可能。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本次所使用的顯示卡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卡身還有小螢幕可播放動畫,RGB 效果直接與主機板及鼠鍵連動,同時滿足效能及外貌協會兩種訴求。

另外一個好消息是,現在的螢幕價格非常甜蜜。若是考量電競需求,在原生解析度下的更新頻率是以 160Hz 及 240Hz 為分界。要用 4K 解析度暢玩射擊類、或是需要高更新頻率的遊戲,目前購入螢幕會是很好的時機點。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RTX 5080 的規格,其實是很豪華的,已經是高階卡領域,主打的自然是 4K 遊戲效能。除了魔物獵人,也一併列出其它遊戲在 4K 解析度的表現,讓玩家們參考。唯需留意的是,下圖效能為原生畫質的畫面張數,因每個遊戲對 DLSS 的支援程度不一,就不做統一比較。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由於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是高階顯示卡,風扇的設計自然要能夠應付散熱。卡身上的主動式及被動式散熱模組配備豪華,玩家們完全不必擔心溫度控制問題。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搭載多樣特異功能,創作電競兩相宜

27 吋對於 4K 解析度來說,是很經濟的面版切割尺寸,但是目前有直上 240Hz 的型號非常少。GIGABYTE MO27U2 不只支援 240Hz 更新率,而且面板是採用 QD-OLED,具備以下幾大特色:

.對比極高,黑色非常黑

電競應用不太愛吃環境光,所以螢幕本身的「黑色」顯色能力非常重要,不然在暗處的細節一遺失,可能很容易就被爆頭。GIGABYTE MO27U2 通過 VESA DisplayHDR TRUEBLACK 400 認證,螢幕點亮時,黑色的區塊就像沒有點亮一樣,跟其它機種可能會蓋上一片白光的慘況差異極大。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魔物獵人荒野》的畫面風格並不是很明亮,常常會有暗處打怪的場景,如果黑色顯色能力不夠,很容易會看不清楚暗處的魔物。MO27U2 則是沒有這個問題。

.色準高,廣色域表現優

螢幕的顯色能力可達 99% DCI-P3 DELTA E < 2,就算是要拿來當生產力工具,也會對設計師非常友善。螢幕本身有個 APL Stabilizer 工具可自動適配亮度,對需要長時間使用螢幕的玩家來說是很貼心的機能。有趣的是,應用在遊戲上時,遇到閃光彈也有用,減少原本可能產生的不適。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上圖可以觀察兩個人物在頭髮顏色及臉部的漸層過渡,身上的服裝也因為顯色力佳而突顯出質感。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觀看彩度高的內容時,畫面也能維持一樣炫麗。對比高的螢幕,能顯現的色彩層次會比較豐富,而且在黑色及白色內容的過渡上十分滑順。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進行影片剪輯,高解析度及大尺寸的畫面在調用工具上很方便,加速工作效率。

.AI 防烙印,延長使用壽命

理論上,愈大塊的面板,愈容易在長時間使用後會有烙印的情形發生。當然後,品管不好的螢幕,可能開箱過不了多久就會有。GIGABYTE MO27U2 的面板經過嚴選←這不只是行銷說詞,因為它們提供三年保固,包括螢幕烙印,保固對業者其實是一筆不小的成本,敢這樣拍胸脯保證,代表事前有經過嚴格品管。

先天體質好是一回事,因為沒有面板是不會老化的。技嘉獨家的 AI BASED OLED Care 技術可以透過 AI 演算法來調整影像殘留的行為,在使用者無須過多干預及感知的前提下運行,因此也不會影響到遊戲表現。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以此畫面為例,常見玩家休息時就讓畫面停留在此,一次可能就是放個十幾分鐘。較差的螢幕很可能在離開此畫面,就出現烙印。MO27U2 大幅度的降低了此問題。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防殘影也防閃爍,制敵機先

在進行電競應用時,尤其是射擊遊戲,除了前文所述的「黑不夠黑」是常見問題,殘影及閃爍也挺惱人。技嘉使用了「Aim Stabilizer」這個瞄準穩定器技術,在畫面之前插入黑幀,可以有效的提高畫面的清晰度,減少模糊感,原理其實也不困難,就是藉由插入黑幀來強制畫面全數更新,是很聰明的作法。

VRR(可變刷新率) 則是讓減少螢幕閃爍,尤其是在高更新率的環境下。我們都知道,遊戲中畫面的內容更新頻繁程度,會依玩家的動作而不定,有時必須很快,有時慢一點也沒差,比如用跑的高速轉身跳躍、跟龜在牆角不動都會影響到畫面內容的更新需求。

然而,當快與慢之間快速的交錯時,就很容易產生閃爍。VRR 透過演算法減少其劇烈程度,同樣地,玩家也不需要進行多餘手動設定,就可實現此機能。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魔物獵人荒野》的對戰畫面存在非常多資訊,其實是有點亂的,如果沒有防閃爍機能的話,很容易會搞不清楚狀況。

友善的腳架及 OSD,新手也能無痛入門

27 吋螢幕雖然問世已經很久了,在桌面環境安裝,仍然算是大型螢幕。要找個地方擺它,得考量到穩定性以及耐重。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新的倒 T 字型腳架設計,讓 GIGABYTE MO27U2 的擺放空間更自由。首先是腳架下方的大面積底座可有效的分散機身重量,對桌面平整度的要求較低,再來是可伸縮及旋轉的螢幕本體.避免因面板尺寸過大而無法與使用者的視線對齊。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面板可傾斜及上下調整高度,或是直立使用,可適應各種桌面使用情境。就算是拿來辦公看 Excel,也很稱職。

可於技嘉官網下載的 OSD SIDEKICK 軟體也可取代實體按鈕來對螢幕進行調整。有經驗的玩家都知道,要把手伸到看不到的地方尋找按鈕、然後用有限的實體按鈕上下左右確認取消,實在非常痛苦。OSD SIDEKICK 直接用軟體來實現傳統 OSD 機能,用鍵盤及滑鼠就能調整,十分方便。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實體按鈕則是位於螢幕底部,一顆就能搞定所有的設置。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OSD 中的「夜視模式」可增強畫面暗部細節,提升低光環境下的清晰度。專為改善暗部細節而設計,避免單純提高整體亮度導致部分區域過曝。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EagleEye 則可以局部放大畫面細節,在射擊遊戲瞄準遠處目標時,特別有用。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 GIGABYTE MO27U2,《魔物獵人荒野》玩家的絕佳組合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NVIDIA 在今年 CES 推出 RTX 50 系列顯示卡時,大部份的玩家就已經清楚知道 RTX 5070  的遊戲效能可以直逼上一代卡王。RTX 5080 的視訊記憶體更多、CUDA 核心也有明顯優勢,可算是真正針對遊戲應用的頂級卡,而不是劍指 AI 的 RTX 5090。尤其在日後 DLSS 4 廣泛被遊戲支援後,4K 普遍突破 200 張的效能表現,指日可待。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能在 4K 解析度支援 200Hz 以上的螢幕,目前是稀缺的狀態。不但沒幾台,而且都很貴。玩家們在閱讀此文時,不妨比較一下價格,GIGABYTE MO27U2 應是目前同等產品線中功能最齊、而且價格最便宜的,如果仍不滿意,也不會有其它選擇了。

 

《魔物獵人荒野》確實帶動了一波換機潮,但今年還會有不少大作問世,比如於預計秋天上市的《GTA:V》。面板的價格是否穩定是未知數,能肯定的是目前算是處於極為可口的區間。2025 年不知道還會發生什麼事,快點趁零組件都還很便宜時組一台主機,不管世態如何、都還能宅在家打電動,相信應該是很多玩家的簡單願望。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GIGABYTE GeForce RTX 5070 WINDFORCE OC SFF 12G:2K 是主力戰場,開 DLSS 4 還能 4K 全勝的中階顯卡

作者 Gongbo
贏上一代卡王就是狂!0bcc82b15f0c28ece898436c65a5adf9

今年的 CES 震憾彈,非 NVIDIA GeForce RTX 5070 莫屬了。號稱遊戲效能可直逼上一代卡王,價格又十分親民,很快的就成為討論度最高的熱門型號。

先說結論,如果開了 DLSS 4 畫格生成機能,那麼確實是有可能讓 RTX 5070 的遊戲張數逼近 RTX 4090 的,雖然現在支援 DLSS 4 的遊戲還不算普遍,但會愈來愈多是指日可待之事。於是 RTX 4090 的優勢會落於 AI 計算及繪圖應用上,畢竟多了不只一倍的 CUDA 核心及視訊記憶體,在硬體算力上仍然很有發揮空間。

有玩家可能會心想:那麼 RTX 4090 開啟 DLSS 4,不就更強嗎?目前 RTX 4090 只支援 DLSS 3,而且靠價格不到一半的 RTX 5070 就能跑出突破玩家顯示器極限的遊戲效能,重點並不是誰勝誰負,而是 RTX 5070 實在很超值,後文便可知曉的效能表現,是今年之前做夢都想不到的事。

中階顯示卡的體積,簡樸而省空間

這次我們測試的,是 GIGAVBYTE GeForce RTX 5070 WINDFORCE OC SFF 12G。與公板卡相比,體積相去無遠,是技嘉顯示卡產品線中的陽春型號。在外觀上沒有多做著墨,也不需要誇張的散熱設置,一眼就能看出對中型機箱的友善程度。

GIGABYTE GeForce RTX 5070 WINDFORCE OC SFF 12G:2K 是主力戰場,開 DLSS 4 還能 4K 全勝的中階顯卡

GIGABYTE GeForce RTX 5070 WINDFORCE OC SFF 12G:2K 是主力戰場,開 DLSS 4 還能 4K 全勝的中階顯卡

雖然說散熱的設置不誇張,但在卡身導流的功夫還是下了不少。Hawk 風扇加上伺服器等級導熱凝膠,以及中空的背板設計,也是卡身能有效控溫的關鍵。此般「輕盈」的顯示卡有個好處,首先因為輕,要帶著參加 LanParty 征戰會輕鬆不少,再來在機箱的挑戰上也能彈性許多。由於是基本型號,所以顯示卡本身不帶其它 RGB 燈效,在外觀上算是十分低調,但不失質感,散熱的設置對原始頻率也絕對夠用,反而是追求預算控制的玩家很理想的選擇。

GIGABYTE GeForce RTX 5070 WINDFORCE OC SFF 12G:2K 是主力戰場,開 DLSS 4 還能 4K 全勝的中階顯卡

GIGABYTE GeForce RTX 5070 WINDFORCE OC SFF 12G:2K 是主力戰場,開 DLSS 4 還能 4K 全勝的中階顯卡

即使如此,這張卡是有超頻的。出廠基礎時脈為 2,325MHz,已經比擬公板卡的 RTX 5070 Ti。在全速運作下,溫度約落於 75 攝氏度,風扇其實不怎麼需要轉,自然帶來的音量也不明顯。RTX 5070 的 TGP 是 250W,對電源供應器的要求不算挺高,玩家們在這部份的成本應能有感節省。

GIGABYTE GeForce RTX 5070 WINDFORCE OC SFF 12G:2K 是主力戰場,開 DLSS 4 還能 4K 全勝的中階顯卡

GPU-Z 裡顯示的核心頻率為 2,325MHz,Boost 後可以來到 2,542MHz。

2K 穩破百張的遊戲效能,特效開好開滿

測試硬體

  • 處理器:AMD Ryzen 7 9800X3D
  • 主機板:X870E AORUS MASTER
  • 記憶體:Gigabyte DDR5-5200 32GB Kit
  • 硬碟:Crucial P5 2TB
  • 電源:Seasonic 1300W
  • 散熱:AORUS WATERFORCE II 240

趕緊進入最重要的遊戲測試。先簡單說明下 RTX 5070 的效能定位,一張已經到了 RTX 50 系列的中階顯示卡,跑 1080p 遊戲是不可能成問題的,就算把光追及畫質開到最大,有 95% 以上的作品都能突破 60 張,至於本來對顯卡要求不高的射擊類遊戲就更無需贅述。

GIGABYTE GeForce RTX 5070 WINDFORCE OC SFF 12G:2K 是主力戰場,開 DLSS 4 還能 4K 全勝的中階顯卡

若論 4K 解析度,在使用原生畫質測試時,才是比較具挑戰性的。不過只要開啟了 DLSS 4,一樣可讓張數大幅躍進,這點在日後有更多遊戲支援 DLSS 4 時,優勢就會明顯地被放大。

GIGABYTE GeForce RTX 5070 WINDFORCE OC SFF 12G:2K 是主力戰場,開 DLSS 4 還能 4K 全勝的中階顯卡

至於 2K 解析度,則是 RTX 5070 的主戰場,就算是使用原生畫質也是一樣。那麼用 2K 解析度跑遊戲時,要不要開 DLSS 3 或 DLSS 4 呢?端看玩家們的螢幕更新頻率,更新頻率能滿足遊戲張數,當然恆開無妨;若是遊戲張數已經超越了更新頻率,那開不開其實意義不大。

GIGABYTE GeForce RTX 5070 WINDFORCE OC SFF 12G:2K 是主力戰場,開 DLSS 4 還能 4K 全勝的中階顯卡

圖中可見,在 4K 解析度、光追及畫質全開的狀況下,有沒有開 DLSS 4 很可能就是跑得動或跑不動的差別。

12GB VRAM,對繪圖渲染應用還是很重要

接著看繪圖效能。RTX 50 系列畢竟是新顯示卡,比起上一代的 Ada Lovelace 在架構上更為先進,雖然 RTX 5070 的 CUDA 核心數只比 RTX 4070 多了 4%,但整體的繪圖效能有很大的提升。

GIGABYTE GeForce RTX 5070 WINDFORCE OC SFF 12G:2K 是主力戰場,開 DLSS 4 還能 4K 全勝的中階顯卡

而在繪圖應用上,視訊記憶體的容量至關緊要。因為玩家們不太可能一次運行兩個遊戲,但是同時打開影像處理軟體、繪圖軟體及剪輯軟體等是很常見的事,12GB VRAM 讓創作者在進行生產力工作時能有足夠的後盾,絕對不只是跑分好看而已。

GIGABYTE GeForce RTX 5070 WINDFORCE OC SFF 12G:2K 是主力戰場,開 DLSS 4 還能 4K 全勝的中階顯卡

GIGAVBYTE GeForce RTX 5070 WINDFORCE OC SFF 12G:趁買得到快點搶的超值中階顯示卡

大部份的遊戲玩家,採購顯示卡的原則其實很簡單:效能夠、價格對,其它就不必管太多。GIGAVBYTE GeForce RTX 5070 WINDFORCE OC SFF 12G 的定位恰巧就是如此,效能夠不夠?開了 DLSS 4 就能比擬上代卡王;價格正確嗎?之前要用不到 550 美元、直接換算新台幣約一萬五上下的金額來達成相同遊戲效能……根本就是異想天開。

另外也如前文所述,RTX 5070 的效能區間剛好解決了遊戲玩家們的螢幕更新頻率窠臼,4K 跑滿 60 張、2K 跑滿 120 張,這些都是滿足張數甜蜜點的重要環節,不必擔心螢幕或顯示卡不夠好,就能夠順暢的運行遊戲。

誠心建議,若預算允許,RTX 5070 會是在新台幣一萬五到兩萬元區間中表現最好的型號。之後就算 RTX 5060 推出了,應也很難壓至萬元內,效能也應會與 RTX 5070 有不少落差,因為定位本就不同。最後還是要說一句:搶得到就要先買為上,目前的當代顯示卡幾乎不存在貶值空間,真想跑遊戲,就沒有理由再等了。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最超值的 NVIDIA RTX 50 系列顯示卡:GeForce RTX 5070 Ti 16G VANGUARD SOC LAUNCH EDITION

作者 Gongbo
微星 GeForce RTX 5070 Ti 16G VANGUARD SOC LAUNCH EDITION 豪華的散熱配置也能讓玩家在遊戲之餘不必擔心溫度問題,或是被顯示卡的風扇聲影響表現。9a6814eb9abe37b30f0ae4e46d8a64c9

GeForce RTX 5070 Ti 終於來了。早在發佈時,就被大家寄予厚望能擊潰上一代的卡王,好似當年 RTX 4070 Ti 強襲 RTX 3090 一樣,用中高階顯示卡之姿「凌駕」前代頂級型號,著實讓人興奮。

MSI 趁勢推出的 GeForce RTX 5070 Ti 16G VANGUARD SOC LAUNCH EDITION,更是結合了盲盒概念,除了在效能上給玩家驚喜,同時在包裝內還有神秘禮物,算是這一批 RTX 50 顯示卡當中蠻特別的存在。加上散熱的設定誠意滿滿,讓這張本就超值的 RTX 5070 Ti 更加超值。

VANGUARD 系列問世,好看又好涼

VANGUARD 系列是微星最新的頂級顯示卡產品線,特色是結合了頂級的氣冷及 RGB,與採用水冷的 SUPRIM LIQUID、同樣有豪華氣冷但不強調 RGB 燈效的 SUPRIM 做出區隔。

VANGUARD 系列一樣是朝頂級效能的目標邁進,所以在型號中仍然看得到「OC」字樣,運作的時脈自然會比公板設定高一些。

最超值的 NVIDIA RTX 50 系列顯示卡:GeForce RTX 5070 Ti 16G VANGUARD SOC LAUNCH EDITION

為了慶祝 VANGUARD 系列的推出,目前的包裝皆採盲盒設計,每一張 GeForce RTX 5070 Ti 16G VANGUARD SOC LAUNCH EDITION 裡,都會有獨一無二的 MSI 吉祥物小禮物。

最超值的 NVIDIA RTX 50 系列顯示卡:GeForce RTX 5070 Ti 16G VANGUARD SOC LAUNCH EDITION

VANGUARD 最大的特色之一,是 HYPER FROZR 散熱設計,由風扇、方形熱管、均溫板和散熱鰭片組成,力求高效安靜,算是微星顯示卡產品線在氣冷設計上的集大成之作。

最超值的 NVIDIA RTX 50 系列顯示卡:GeForce RTX 5070 Ti 16G VANGUARD SOC LAUNCH EDITION

首先是 STORMFORCE 風扇,擁有七個爪狀紋理葉片,可加強風壓,配合雙滾珠軸承增加穩定性。貼覆在記憶體及 GPU 上的均溫板則是能加速吸收熱量,將其傳導到散熱管上。有趣的是,散熱管是採方形設計,此舉是為了最大化的貼合鰭片,並增加散熱面積。散熱鰭片是波浪型的設計,減少湍流與降低阻力,來「氣暢其流」,多管齊下來降低顯示卡的溫度。

最超值的 NVIDIA RTX 50 系列顯示卡:GeForce RTX 5070 Ti 16G VANGUARD SOC LAUNCH EDITION

這麼做,能將顯示卡壓制在幾度呢?這次透過 FurMark 燒機三十分鐘後,所測得核心溫度約為 63 度。RTX 50 系列、而且又是中高階的 RTX 5070 Ti,本身的發熱量是不容小覷的,能將溫度壓制在這個範圍,實屬難得。

包裝裡隨附顯示卡的固定架以及電源線,這是一張完整版、效能更加強的 RTX 5070 Ti,規格沒有經過任何的閹割,會需要三個 8pin PCI-e 電源。

來看看它背面的縷空性感照。顯示卡背面同樣有 SILENT 及 GAMING 兩種模式做切換。建議一律切到 GAMING,因為 GeForce RTX 5070 Ti 16G VANGUARD SOC LAUNCH EDITION 的風扇表現非常好,不必擔心噪音問題。

RGB 的燈效更是完全沒在小氣。風扇間的燈條、頂部及側面的 MSI Logo,讓這張顯示卡的識別度非常高。

絕對能讓大家滿足的效能,開啟 DLSS 4 更瘋狂

採購 RTX 50 系列顯示卡,尤其是在與 RTX 40 系列比較時,重點有三個:價格、效能、DLSS 4 效能。價格其實可以先忽略,因為 RTX 40 同等級的型號一定不會比較便宜,而且基本上也買不到,最主要還是得看效能是否合用。

效能可分為繪圖效能,以及 DLSS 4 開啟前後的遊戲效能。先說結論,光從規格上來看,RTX 5070 Ti 是不可能在繪圖與 AI 效能上勝過 RTX 4090 的,光是運算核心及視訊記憶體就有不少差距。話雖如此,要超前 RTX 4080 及 4070 Ti 當然是毫無懸念,畢竟是新一代顯示卡,效能只會更好。

測試硬體

  • 處理器:AMD Ryzen 7 9800X3D
  • 主機板:MSI MEG X870E GODLIKE
  • 記憶體:Crucial PRO D5 6000 32G
  • 硬碟:Crucial P5 2TB
  • 電源:MAG A1000GL
  • 散熱:MSI CORELIQUID 360

首先看一般遊戲。從 RTX 40 系列的顯示卡開始,要跑上 4K 100 張並不困難,再次強調,大部份玩家的 4K 顯示器,更新頻率也只有 60Hz。至於一些更重視張數的射擊遊戲,其實本就不太吃效能,所以如果玩家已經有 RTX 40 系列的中高階顯示卡,就算不升級也不太會影響到遊戲體驗,但若如果是 RTX 30 系列顯示卡,差距就很明顯了。

最超值的 NVIDIA RTX 50 系列顯示卡:GeForce RTX 5070 Ti 16G VANGUARD SOC LAUNCH EDITION

至於 2K 解析度的表現,就無須贅述,因為若 4K 能跑上 100 張,2K 不可能有遊戲會不及格。除了《黑神話:悟空》仍然比較吃力,其它 3A 大作都能夠輕鬆應付。

最超值的 NVIDIA RTX 50 系列顯示卡:GeForce RTX 5070 Ti 16G VANGUARD SOC LAUNCH EDITION

從 4K 及 2K 的遊戲評測中也可以發現,《魔物獵人 荒野》其實是有點吃顯示卡資源的,RTX 5070 Ti 在 4K 解析度能強守接近 60 張的表現,若有更高更新頻率的顯示器,再把 DLSS 3 打開也不遲。

到了 DLSS 4,就更精彩了。DLSS 4 不限於 RTX 50 系列顯示卡才能開啟,但開啟之後,RTX 5070 Ti 可以直接超越 RTX 4090。所以如果是以遊戲的運行張數為主要需求,RTX 5070 Ti 是勝過前一代的卡王無誤,何況還更便宜。

目前支援 DLSS 4 的遊戲還不算多,所以我們把 DLSS 3 與 4 放在一起看,與不補幀的情況下落差究竟有多大。以下的效能數字,都是把光追畫質開到最大的表現。

最超值的 NVIDIA RTX 50 系列顯示卡:GeForce RTX 5070 Ti 16G VANGUARD SOC LAUNCH EDITION

可以看出,《黑神話:悟空》在 DLSS 3 開啟後,效能成長三倍,其它遊戲開啟 DLSS 4 則是有到九倍之譜,真的很猛。

遊戲之外,接著看繪圖效能。當然了,若不是與 RTX 4090 比較,RTX 5070 Ti 在繪圖及 AI 的表現上也算是優等生。16GB 的視訊記憶體,要用滿還未必容易。RTX 5070 Ti 就算在規格上沒有大幅超前,可能是架構再經過最佳化的原因,比起上一代 RTX 4070 Ti 仍有明顯進步。

最超值的 NVIDIA RTX 50 系列顯示卡:GeForce RTX 5070 Ti 16G VANGUARD SOC LAUNCH EDITION

最後別忘了,這是一張經過超頻的顯示卡。在效能表現上,必定會比公板來得好。在全速運作下,耗電量約為 300 瓦左右,在配合的電源供應器上也要多留意。RTX 50 系列的製程與上一代並無不同,會比較耗電是理所當然的。

GeForce RTX 5070 Ti 16G VANGUARD SOC LAUNCH EDITION,RGB 燈效足、控溫佳、效能爽快又超值的中高階顯示卡

最超值的 NVIDIA RTX 50 系列顯示卡:GeForce RTX 5070 Ti 16G VANGUARD SOC LAUNCH EDITION

RTX 5070 Ti 比 RTX 5080 便宜不少,DLSS 4 開啟後的效能又落在贏過前代卡王的甜蜜點,很自然地最容易受到玩家們的關注,絕對就是這個世代顯示卡的主力戰將。事實上,不論規格、效能,RTX 5070 Ti 也沒有辜負大家對它的期望,4K 解析度輕鬆突破一百張、開啟 DLSS 4 還有機會上看 200 張,玩家們的螢幕都還不一定跟得上。

微星 GeForce RTX 5070 Ti 16G VANGUARD SOC LAUNCH EDITION 在此基礎更上層樓。除了小幅超頻,更豪華的散熱配置也能讓玩家在遊戲之餘不必擔心溫度問題,或是被顯示卡的風扇聲影響表現。一張中高階顯示卡的價錢在現今市場已經可以組半台高階電腦了,用料實在點可以換來更多安全感。

至於該不該觀望 AMD 陣營的同等級顯示卡?其實只要考慮兩點便知,如果重視光線追蹤,或是有繪圖及 AI 應用,那麼就真的不需要再等了,NVIDIA 仍然完勝。另外一點值得思考的是,顯示卡就算沒有缺貨,也不太可能會有產能過剩的情形,現在有貨,馬上入手,絕對會比之後買不到來得懊惱好。買一張 GeForce RTX 5070 Ti 16G VANGUARD SOC LAUNCH EDITION 來玩《魔物獵人 荒野》,再好不過。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加速 AI 應用程式和工作流程:一次滿足生產力應用的 WD Blue SN5000 PCIe 4.0 4TB SSD

作者 Gongbo
WD Blue SN5000 4TB SSD,在價格、速度與容量上取得了一個極佳的平衡點,尤其是在 AI 創作上,非常適合內容創作者進行大頻寬的資料讀寫,同時也因為容量大,資料的管理更方便。F1fbf12991b064aedea59d69669ef876

大容量 SSD,在各種領域的應用上本就較佔優勢。Western Digital 最近推出的 WD Blue SN5000 系列(以下簡稱SN5000)PCIe 4.0 4TB SSD,在價格、速度與容量上取得了一個極佳的平衡點,尤其是在 AI 創作上,更顯滑順,非常適合內容創作者進行大頻寬的資料讀寫,同時也因為容量大,資料的管理更方便。

4TB,好快又好用 

加速 AI 應用程式和工作流程:一次滿足生產力應用的 WD Blue SN5000 PCIe 4.0 4TB SSD

消費型市場上,單顆 SSD 的主流攻頂容量就是 4TB。比 4TB 還大的 SSD 寥寥無幾,而且非常貴,在目前的成本效益比實在不高。反觀 4TB 已經是很成熟的容量配比,不但可以省去一次得買很多顆小硬碟的麻煩,單顆容量愈大的 SSD、效能就會愈好,這已經是不爭事實。

PCIe 4.0 規格的 4TB SSD,成本效益比更是高.這也是 SN5000 在市場定位上的優勢。任何一張五年內生產的電競或創作用主機板,一定都會支援 PCIe 4.0 規格,玩家們不必整套系統都升級,就能享受到讀寫破 5,000MB/s 的存取速度。

SN5000 一共有 4 種規格,容量分別是 500MB、1TB、2TB 及 4TB,玩家們當然可依需求挑選不同的容量。然而,4TB 的型號可不是容量比較大而已,本次產品採 DRAM-less 設計,2TB 以下的容量採用 BiCS5 TLC 3D NAND,4TB 則是 BiCS6 QLC 3D NAND,此舉別出心裁,是為了同時兼顧效能與耐用性,也讓 4TB 的型號更為突出。

加速 AI 應用程式和工作流程:一次滿足生產力應用的 WD Blue SN5000 PCIe 4.0 4TB SSD

官方的規格資料。 4TB 在效能的設定有明顯不同。

加速 AI 應用程式和工作流程:一次滿足生產力應用的 WD Blue SN5000 PCIe 4.0 4TB SSD

更細部的規格比較。除了效能之外,耐寫度也會隨著容量的大小而改變。

加速 AI 應用程式和工作流程:一次滿足生產力應用的 WD Blue SN5000 PCIe 4.0 4TB SSD

硬體上的配置為單面一顆控制器加兩顆記憶體顆粒,非常的「輕薄」。

加速 AI 應用程式和工作流程:一次滿足生產力應用的 WD Blue SN5000 PCIe 4.0 4TB SSD

背面只有單純的認證資訊,所以也不需要額外的散熱配置。

5,500MB/s 讀取性能保證

官方的帳面數據,是可以達到 5,500MB/s 的讀取效能。5,500MB/s 在已經至臻成熟的 Gen4 SSD 產品線來說,並不是難以達到的數字,但是對 DRAM-less 產品仍然具挑戰性。SN5000 刻意在 4TB 的型號使用 QLC 不是沒有原因,用 CrystalDiskMark8 測試,隨便跑都都能夠輕鬆的呈現此結果,甚至比官方標示的數據還高。

加速 AI 應用程式和工作流程:一次滿足生產力應用的 WD Blue SN5000 PCIe 4.0 4TB SSD

另一點值得注意的,是讀寫的效能非常接近。這個優勢在 AI 的應用上頗有好處,當進行 AI 創作時,會對資料儲存裝置做大量的讀寫,而不只是光靠 GPU 在做瘋狂的運算。而且近代的顯示卡應用,不管是遊戲或是 AI、影音剪輯,都會愈來愈傾向從 GPU 直接讀取 SSD 資料,如果速度不夠快,很有可能就會成為效能瓶頸。

加速 AI 應用程式和工作流程:一次滿足生產力應用的 WD Blue SN5000 PCIe 4.0 4TB SSD

ATTO Disk Benchmark 在 512KB 至 1MB 之後的區塊,穩定的維持高速存取。

加速 AI 應用程式和工作流程:一次滿足生產力應用的 WD Blue SN5000 PCIe 4.0 4TB SSD

使用 TxBENCH 測試,效能與 CrystalDiskMark 接近。

加速 AI 應用程式和工作流程:一次滿足生產力應用的 WD Blue SN5000 PCIe 4.0 4TB SSD

ezIOMETER 的寫入達到 545504 IOps,在 DRAM-less 的 SSD 中實屬難得。

加速 AI 應用程式和工作流程:一次滿足生產力應用的 WD Blue SN5000 PCIe 4.0 4TB SSD

多媒體的模擬應用,數值也與 CrystalDiskMark 相去無遠。

加速 AI 應用程式和工作流程:一次滿足生產力應用的 WD Blue SN5000 PCIe 4.0 4TB SSD

影片剪輯工具大廠 Blackmagicdesign 的 DiskSpeedTest 測試較為嚴苛,一樣在各種解析度全數過關。

SN5000 不論容量大小,保固一律為五年。4TB 的型號耐用性也來到了 1200 TBW,在一般消費級的 SSD 裡,已算名列前茅,創作者們大可不必「惜命命」的使用 SSD。若使用較為粗略的算法,1200TBW 可讓每年寫入 240TB,約等於每天可寫入 666GB,出片量再怎麼驚人的 YouTuber 也很難達到這個數字。

SN5000 搭載的 Western Digital nCache™ 4.0 技術亦可協助資料搬動。此技術預設是開啟的,也沒有必要關閉,在資料夾及檔案的複製上會有幫助。

高速 SSD 對創作者應用更加分

除了「耐用」,對創作者來說,高速 SSD 絕對有加速生產力的效果。以影片的剪輯為例,首先在搬移、管理、讀取大量的高畫質影片素材時,可節省大幅且可觀的時間,而不必浪費太多時間等候檔案的傳輸。比如寫入一則 10GB 的影片,SN5000 只需要 2 秒,若是傳統硬碟,則要花上 73 秒,落差十分驚人。

此外,大部份的剪輯軟體都會幫影片產生快取,會很頻繁的讀寫硬碟來操作暫存檔。如果硬碟太慢,影片在預覽時、或者是編輯時就會卡頓,很容易會讓創作者產生誤判。SN5000 讓影片的編輯「所見即所得」,飛梭拉到哪就播到哪,剪輯影片非常順暢。

加速 AI 應用程式和工作流程:一次滿足生產力應用的 WD Blue SN5000 PCIe 4.0 4TB SSD

使用 Premiere 時,記得把暫存磁碟指向 SN5000,讓剪輯更滑順。

工具軟體加持,健康狀況一把罩

Western Digital Dashboard 可以用來檢視 SN5000 的運作情況,比如溫度、健康狀況等,不必假手第三方工具。事實上大多數磁碟管理需要用到的機能,透過 Western Digital Dashboard 就能完成,比如抹除資料、開關寫入快取、升級韌體等等,如果需要做備份,還有 Western Digital 專用的 Acronis True Image 可以安裝。

加速 AI 應用程式和工作流程:一次滿足生產力應用的 WD Blue SN5000 PCIe 4.0 4TB SSD

加速 AI 應用程式和工作流程:一次滿足生產力應用的 WD Blue SN5000 PCIe 4.0 4TB SSD

加速 AI 應用程式和工作流程:一次滿足生產力應用的 WD Blue SN5000 PCIe 4.0 4TB SSD

SN5000 是 PCIe 4.0 規格,本來就不容易有溫度過高的問題。在閒置狀態下,小於 40 攝氏度,全速讀寫時,約為 60 攝氏度。離運作的極限溫度還有很大一段距離,完全不必擔心因為溫度過高而影響效能。

也由於如此,碟身基本上並不需要散熱片輔助。若是比較高階的主機板,則使用主機板附設的散熱設計即可。這個「纖瘦」的優勢可以讓 SN5000 安裝於各種中小型迷你主機上,或是筆記型電腦等等,當然也不必擔心相容性問題。

大容量就是實用!生產力與娛樂應用兼具的 WD Blue SN5000 PCIe 4.0 4TB SSD 

加速 AI 應用程式和工作流程:一次滿足生產力應用的 WD Blue SN5000 PCIe 4.0 4TB SSD

現在採購 SSD 很簡單,大容量就贏了一半,4TB 不但更好裝載資料,速度本來就會比小容量的型號快。在總容量相同前提下,如果價格差距不大,買一條 4TB 的 SSD 絕對會比買兩條 2TB 來得划算。

WD Blue SN5000 PCIe 4.0 4TB SSD 除了容量大,讀寫的效能也很穩定,在 DRAM-less 的前提下採用 QLC 解決方案,聰明的讓耐用度提升,也讓整隻 SSD 的結構簡單而省電,溫度的控制亦在水準之上。

加速 AI 應用程式和工作流程:一次滿足生產力應用的 WD Blue SN5000 PCIe 4.0 4TB SSD

AI 應用或是一般的生產力工作,皆能應付無虞。只要手上的主機板不要太過時,升級 SSD 就能帶來飛躍的效能提升,在成本上也能節省不少。近期有要採購大容量 SSD 的創作者,非常值得考慮。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一點都不燙的 Gen5 SSD:KLEVV GENUINE G560 超越每秒 13,000MB 的讀取效能

作者 Gongbo
又涼又快的 Gen 5 SSD!讀取超過 13,000MB/sFf6e40d35ab89d432898b0248945c848

隨著 Intel 及 AMD 的處理器世代及晶片組更新,諸如 Z890 或 X870E 的高階主機板,至少都會搭載一個 PCIe Gen5 M.2 固態硬碟插槽,這代表要找 Gen5 固態硬碟能用的主機板不再那麼困難,同時也會逐漸成為全面標配,讓儲存裝置有充裕的頻寬可用。

一點都不燙的 Gen5 SSD:KLEVV GENUINE G560 超越每秒 13,000MB 的讀取效能

KLEVV 首支 PCIe Gen5 固態硬碟-GENUINE G560 正好趕上這股熱潮。不只外型潮、穩定性佳,散熱的配置也挺豪華,效能更是名列前茅。

Gen5 SSD,讀寫至少都要破萬 MB/s

一點都不燙的 Gen5 SSD:KLEVV GENUINE G560 超越每秒 13,000MB 的讀取效能

Gen5 固態硬碟推出也有一段時間了,為了與 Gen4 做出區隔,基本上目前的主流規格至少都有 10,000MB/s 的讀寫能力。頂規 Gen4 的讀取數據落在 7,400MB/s 左右,兩者的涇渭十分明顯。

KLEVV GENUINE G560 則是一股作氣的,把讀寫效能再往上衝,1TB 的型號也能有 13,000MB/s 的讀取成績,容量愈大、效能當然就會更好。玩家們都知道,影響固態硬碟效能最大的關鍵是主控晶片,目前市面上消費型產品線攻頂的規格,約略就落在 13,000~14,000MB/s 之間,所以要說 KLEVV GENUINE G560 是定位在頂級型號,絕不為過。

一點都不燙的 Gen5 SSD:KLEVV GENUINE G560 超越每秒 13,000MB 的讀取效能

KLEVV GENUINE G560 有三個容量, 分別是 1TB、2TB、4TB,使用的主控晶片並無不同 ,都是群聯 (Phison) 的 PS5026-E26。這顆主控有 LDPC ECC 錯誤校正機制,Predict & Fetch(預測及預取資料)技術也能夠事先預測下一個指令是否為讀取指令,是 G560 讀取速度非常漂亮的原因之一。

有趣的是,經由 CrystalDiskMark 實測,此款固態硬碟的效能竟然比官方標示的還高,料想官方的宣傳數據是客氣了些。有興趣的玩家們不妨打開光華報價單看看,有哪幾支硬碟的效能趕得上 G560。

需要留意的是,有部份主機板的第二個 Gen5 M.2 插槽會與顯示卡共用頻寬。這部份不致於拖慢固態硬碟效能,但顯示卡則是有可能受影響,所以請還是儘可能的把最快的固態硬碟安裝在離處理器最近的插槽,就不會錯。

一點都不燙的 Gen5 SSD:KLEVV GENUINE G560 超越每秒 13,000MB 的讀取效能

測試硬體

  • 處理器:Intel Core Ultra 9 285K
  • 主機板:Z790 AORUS MASTER X 
  • 記憶體: KLEVV CRAS V RGB DDR5-7200 32GB Kit
  • 電源:GIGABYTE G750H
  • 作業系統:Windows 11

一點都不燙的 Gen5 SSD:KLEVV GENUINE G560 超越每秒 13,000MB 的讀取效能

13,000MB/s 的讀取與 10,000MB/s 的寫入速度,具體在哪些應用上會較具優勢?答案是:都具優勢。檔案的搬移、遊戲的讀取、以及影音的編輯等,連一般應用程式也能受惠。

一點都不燙的 Gen5 SSD:KLEVV GENUINE G560 超越每秒 13,000MB 的讀取效能

檔案的搬移方面,10,000MB/s 可以讓 130GB 的《黑神話:悟空》在 15 秒內搬到 G560 上。如果是使用傳統硬碟,可能就要 15 分鐘。當然了,玩家們不可能沒事一整天移動遊戲,但高速固態硬碟對遊戲的載入也很有幫助。

一點都不燙的 Gen5 SSD:KLEVV GENUINE G560 超越每秒 13,000MB 的讀取效能

包含《黑神話:悟空》、《微軟模擬飛行 2024 》等都是很佔硬碟空間、載入也要很久的遊戲,載入指的不只是遊戲開始前的載入,現代 GPU 很流行直接在遊戲的運行過程中從硬碟讀取資料,使用 DirectStorage 來降低處理器的負載 ,同時也能提高遊戲素材的載入速度。如果速度不夠快,畫面就會卡頓。G560 在各項 3A 大作的載入時間都很漂亮,遊戲的運行就更不是問題。

一點都不燙的 Gen5 SSD:KLEVV GENUINE G560 超越每秒 13,000MB 的讀取效能

如表格所示,DirectStorage 的開關會明顯影響素材載入時間與處理器使用率。當然了,固態硬碟的效能愈好,也能讓 DirectStorage 開啟後的數據更好看。

一點都不燙的 Gen5 SSD:KLEVV GENUINE G560 超越每秒 13,000MB 的讀取效能

影音的編輯更能夠感受到超高速固態硬碟的威力。知名剪輯軟體 Davinci Resolve 的 BlackMagic Disk Speed 會列出各種影音素材需要的硬碟速度,參考價值極高,G560 在這一塊同樣全速過關。

一點都不燙的 Gen5 SSD:KLEVV GENUINE G560 超越每秒 13,000MB 的讀取效能

AJA System 則是專門販售視訊處理硬體解決方案的廠商,其測試數據也極具代表性。

一點都不燙的 Gen5 SSD:KLEVV GENUINE G560 超越每秒 13,000MB 的讀取效能

應用程式的差異主要是在記憶體置換檔的讀寫,對應用程式的反應速度幫助很大。超過 10GB/s 的讀寫速度,已經跟當年的 DDR3-1333 記憶體差不多快,而且容量大了幾百倍。可以想像成有一塊 1TB 的 RAMDisk 可玩,而且資料斷電後還會留著,應用程式所有對硬碟的操作幾乎就跟在讀寫記憶體一樣,若還有速度瓶頸,就絕對不是硬碟問題了。

一點都不燙的 Gen5 SSD:KLEVV GENUINE G560 超越每秒 13,000MB 的讀取效能

ATTO Disk Benchmark 的測試結果也是一路狂飆,讀寫的數據十分整齊。

一點都不燙的 Gen5 SSD:KLEVV GENUINE G560 超越每秒 13,000MB 的讀取效能

搭載鋁質散熱片,高速運作好涼快

一點都不燙的 Gen5 SSD:KLEVV GENUINE G560 超越每秒 13,000MB 的讀取效能

Gen5 固態硬碟問世以來,運作溫度高一直是個問題。密集的電晶體加上高負載的控制器,這是 Gen5 固態硬碟得以高速運作的原罪,跟使用的顆粒或控制器品牌倒沒太大關係,要把大容量的儲存單位塞到小尺寸的 M.2 裡頭.又要高速運轉,很難不付出些代價。

也因為如此,很難找到沒有隨附散熱片的 Gen5 固態硬碟,因為固態硬碟廠商不會把這個風險轉嫁到主機板的散熱設定,所以一定會在出廠前就做好相關配置。固態硬碟過熱仍然是可以運作的,但是速度會變慢,速度變慢等於浪費錢,效能數字也不好看,而且會影響使用壽命。如果 Gen5 固態硬碟沒有散熱片,會在 30 秒內直接溫度破表。

一點都不燙的 Gen5 SSD:KLEVV GENUINE G560 超越每秒 13,000MB 的讀取效能

G560 因此使用了顯眼的鋁質散熱片來解決這個問題。藉由垂直式的鰭片來增加與空氣接觸的面積,在全速讀寫時也很難超過 55 攝氏度。在設計上,黑白相間的外觀也讓它很適合與其它深色或淺色系的零組件做搭配, 怎麼搭都順眼。

G560 的高度是 17.8mm,很多主機板的主 M.2 插槽散熱片都比它厚上不少,所以不必擔心體積問題。另外,既然原廠已經有了散熱配置,就不要再對其進行改裝作業,因為已經很夠用了,拆裝只會徒增風險及影響保固。

一點都不燙的 Gen5 SSD:KLEVV GENUINE G560 超越每秒 13,000MB 的讀取效能

測試前,G560 的溫度為 45 度。

一點都不燙的 Gen5 SSD:KLEVV GENUINE G560 超越每秒 13,000MB 的讀取效能

進行壓力測試一段時間後,溫度穩定維持在 50 度,此時的室溫約為 27 度,裸機運行。

CrystalDiskInfo 裡有些資訊並沒有列出來.G560 是有 DRAM 快取緩衝的,除了可提高讀寫效能,也可以有效的延長固態硬碟的使用壽命。另外它也支援 AES 256-bit 硬體加密,存放敏感性資料不成問題。

一點都不燙的 Gen5 SSD:KLEVV GENUINE G560 超越每秒 13,000MB 的讀取效能

叫我第一名:KLEVV GENUINE G560 PCIe Gen5 超高速固態硬碟

一點都不燙的 Gen5 SSD:KLEVV GENUINE G560 超越每秒 13,000MB 的讀取效能

近期打算升級高階處理器的玩家,順便換 Gen5 固態硬碟最對時,因為最新的處理器一定得換主機板,最新的高階主機板再怎樣都會給一組 Gen5 M.2 插槽,而且是一定能發揮 PCIe 5.0x4 全速的插槽。

KLEVV GENUINE G560 PCIe Gen5 超高速固態硬碟使用高檔控制器,兩百三十幾層 3D NAND.光是內部的資料傳輸速度就達 2400MT/s,配合 SLC 快取及緩衝,在效能上很難不漂亮,3000TBW 的耐用度也可以讓它撐很久。用時間來看,G560 官方保固五年,屆時 Gen7 說不定都已經問世了。

此外,硬碟附贈 Acronis True Image 2023,可幫助玩家無腦地備份及還原硬碟資料,等於是省下了軟體費用。KLEVV 是記憶體及快閃儲存裝置大廠,產品運作的穩定性自然不成問題,當系統碟、遊戲碟或備份碟,都很稱職!

一點都不燙的 Gen5 SSD:KLEVV GENUINE G560 超越每秒 13,000MB 的讀取效能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ROG 認證保證直上 7400MT/s:CRAS V RGB ROG CERTIFIED DDR5 帶你進入超頻保證班

作者 Gongbo
不賣關子,直接說結論:CRAS V RGB ROG CERTIFIED 可算是近期爽度最高的 DDR5 記憶體,效能與外貌兼具,如果手上有相容的 ROG 主機板,更是「保證」能直上 7400MT/s。B13f2e63ad346304cf24ae6d3a53e783

不賣關子,直接說結論:CRAS V RGB ROG CERTIFIED 可算是近期爽度最高的 DDR5 記憶體,效能與外貌兼具,如果手上剛好有相容的 ROG 主機板,更是「保證」能直上 7400MT/s,比起其它還要花心思才能超頻成功的記憶體,省時又省力。

有 ROG Certified,就是超頻保證班

ROG 認證保證直上 7400MT/s:CRAS V RGB ROG CERTIFIED DDR5 帶你進入超頻保證班

先幫大家複習一下記憶體的運作速度。在 CPU-Z 的 SPD 資訊裡,最左邊兩個是 JEDEC 時脈,代表記憶體的基本運作頻率。如果只插一條在主機板上,它會以 2400MT/s 的速度運行,若是插了兩條形成雙通道,那麼數字就得乘以二,也就是 4800MT/s。大部份的記憶體都會成對賣,目的就是要以雙通道運行。

有些記憶體只能以基本頻率運作,但通常只要是電競記憶體,都會搭載 EXPO 或 XMP 組態,也就是能讓記憶體直接以超出基本頻率的時脈運行,比如 CRAS V RGB ROG CERTIFIED 在啟用了 EXPO 及 XMP 後,運行的速度就是 7200MT/s。

一般的電競記憶體,基本上就是做到這裡了。如果想要讓運作的頻率再往上升,就得靠主機板的一些特異功能,或者是手動超頻。手動超頻有一定的學習曲線,變因非常多,而且不一定會成功,成功是指讓超頻的記憶體通過壓力測試、得以穩定運作,能這麼做的記憶體體質不會太差,也有可能會被包裝成較高價的型號出售。

ROG 已經是大家公認的記憶體超頻主機板,用 ROG 來手動超頻,確實成功率還不低。厲害的是,主機板的 BIOS 裡有個「ROG Certified」選項,直接跟 EXPO 或 XMP 放在一起,代表只要記憶體符合此標準,一樣可以啟用後就達到指定頻率,當然了,頻率一定會比 EXPO 或 XMP 來得高。

ROG 認證保證直上 7400MT/s:CRAS V RGB ROG CERTIFIED DDR5 帶你進入超頻保證班

基本上,只要是支援 DDR5 的 ROG 主機板,BIOS 更新後就會出現此選項,如果沒有,就代表 BIOS 尚未更至最新。

ROG 認證保證直上 7400MT/s:CRAS V RGB ROG CERTIFIED DDR5 帶你進入超頻保證班

CRAS V RGB ROG CERTIFIED 在啟用 ROG Certified 後,運作的頻率是 7400MT/s,時序為 36-46-46-86,電壓為 1.40 V。有玩家一定會好奇,如果把這組時序跟電壓套用到其它主機板上,能不能也讓 CRAS V RGB ROG CERTIFIED 以 7400MT/s 運作?答案是未必,時序只是記憶體運作的最基本組態,其它可調的參數多如牛毛,有可能得花上不少時間除錯。

手動超頻,再上 8,000MT/s

既然體質好,搭配的又是擅長記憶體超頻的 ROG 主機板,不妨再嘗試看看手動超頻。以這次搭配的 ROG STRIX Z790-E GAMING WIFI II 為例,把 BIOS 組態回復至出廠預設值,再更改頻率、時序及電壓即可。ROG 主機板很聰明,在開機時進行記憶體測試及除錯的過程也很快,行或不行幾乎都是馬上就知道。

ROG 認證保證直上 7400MT/s:CRAS V RGB ROG CERTIFIED DDR5 帶你進入超頻保證班

同樣地,過程非常順利,沒有什麼高潮迭起或峰迴路轉的精彩超頻過程,試了幾個組態後,成功讓此組記憶體以 8000MT/s 運作,通過 AIDA64 的記憶體測試,而且延遲低的很漂亮,甚至比原生的組態更好。這樣的效能表現及超頻過程,可說是近期最滑順且滿意的一次,實在是讓人很放心的組合。

測試硬體

  • 處理器:Intel Core i9-13900K
  • 主機板:ROG STRIX Z790-E GAMING WIFI II
  •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RTX 4090
  • 硬碟:KLEVV GENUINE G560 PCIe Gen5
  • 電源:GIGABYTE G750H
  • 作業系統:Windows 11

ROG 認證保證直上 7400MT/s:CRAS V RGB ROG CERTIFIED DDR5 帶你進入超頻保證班

先看 XMP 開啟後的數字,讀取超過 108GB/s,延遲為 65.7 ns,拷貝則是 99,124MB/s。建議玩家們在看記憶體效能的時候,不要太過執著於單純的讀取或寫入,因為記憶體不像硬碟一樣有可能會依需求不同而只重視讀或寫,記憶體效能重視同時讀寫,讀寫的效能都高的話,應用程式的運作才會順暢。

低延遲同樣是重要的點。不少超頻記憶體雖然能把運作頻率拉高,但是時序也會增加不少,對整體效能的影響會類似「扯後腿」,等於是抵銷效能成長。CRAS V RGB ROG CERTIFIED 即使讓時脈拉高了,延遲還是很漂亮,對整體的效能數字有益無損。

ROG 認證保證直上 7400MT/s:CRAS V RGB ROG CERTIFIED DDR5 帶你進入超頻保證班

接著開啟 ROG Certified,拷貝的效能馬上突破 100,000MB/s。這個里程碑不是那麼容易達到的,若是記憶體運作不穩定,AIDA64 很容易在這一關崩潰。

ROG 認證保證直上 7400MT/s:CRAS V RGB ROG CERTIFIED DDR5 帶你進入超頻保證班

最後是手動超頻的 8,000MT/s。讀取、寫入、拷貝同時超過 100,000MB/s,延遲更是只有 62.7ns。光是看到這張效能測試結果,爽度就值回票價了,而且根本就沒有花上多少時間調校。

ROG 認證保證直上 7400MT/s:CRAS V RGB ROG CERTIFIED DDR5 帶你進入超頻保證班

PCMark 10 的分數也隨之水漲船高,來到 8,963 分。

ROG 認證保證直上 7400MT/s:CRAS V RGB ROG CERTIFIED DDR5 帶你進入超頻保證班

PerformanceTest 顯示,此組記憶體勝過地球上 99% 的競爭對手,代表是居於金字塔頂端的百分之一。

ROG 認證保證直上 7400MT/s:CRAS V RGB ROG CERTIFIED DDR5 帶你進入超頻保證班

ROG 認證保證直上 7400MT/s:CRAS V RGB ROG CERTIFIED DDR5 帶你進入超頻保證班

ROG 認證保證直上 7400MT/s:CRAS V RGB ROG CERTIFIED DDR5 帶你進入超頻保證班

在遊戲的各種解析度測試中,尤其是 1080p,對張數的提升也不無小補。

光是 Intel Core i9-13900K 就能跑出這個數字,代表近幾個世代的平台、只要是支援 DDR5 的主機板都能享受這組記憶體的效能甜頭。當然了,使用 ROG 主機板絕對更好,可以節省不少時間。 

高質感外型加 RGB,外貌協會無憂

有濃厚的設計感但不花俏,一直是 CRAS V RGB 系列記憶體的特色。記憶體的外型.能發揮的都在散熱片上,能兼顧散熱跟美觀會是設計時的基本訴求。CRAS V RGB ROG CERTIFIED 用暗灰色加上銀色的組合來當作視覺主體,非常聰明,不管是配合深色系、或是現時流行的淺色系主機板都能討好,一點都不會有違和感。

ROG 認證保證直上 7400MT/s:CRAS V RGB ROG CERTIFIED DDR5 帶你進入超頻保證班

記憶體同時帶 RGB 燈條,線形簍空散熱片側邊還可以讓燈效溢出,別有特色。

重點是,整組記憶體只有 44mm 高,裝機時靈活不少。

ROG 認證保證直上 7400MT/s:CRAS V RGB ROG CERTIFIED DDR5 帶你進入超頻保證班

也由於是採用 SK Hynix 自家顆粒,穩定性及超頻能力無須贅言。至於板載 PMIC 電源管理、 On-die ECC 錯誤效正及 QVL 認證這些配置在 CRAS V RGB ROG CERTIFIED DDR5 身上都是標配,規格完美無缺。

ROG 認證保證直上 7400MT/s:CRAS V RGB ROG CERTIFIED DDR5 帶你進入超頻保證班

光是外盒上就有不少 ROG 的標誌露出。試想,要保證每支記憶體可以用超越 XMP / EXPO 的頻率運作,在測試上要花多少心力與功夫。KLEVV 與 ROG 合作進行深度的效能整合與廣泛驗證,等於是把玩家們本來要花的時間先行吸收,由專家們找出最合適的參數,就是這個認證標誌的價值所在。

CRAS V RGB ROG CERTIFIED DDR5,絕不漏氣的 ROG 認證超頻記憶體

ROG 認證保證直上 7400MT/s:CRAS V RGB ROG CERTIFIED DDR5 帶你進入超頻保證班

這次測試的 KLEVV CRAS V RGB ROG CERTIFIED DDR5-7200 32GB Kit,手動超頻可以輕鬆的達成 8,000MT/s,配合 ROG 主機板則是能無腦直上 7,400MT/s。一支原生 8,000MT/s 的記憶體,在目前的市場算是高檔貨,選擇並不多。 

8,000MT/s 對效能帶來的提升是顯著的,就算只有 7,400MT/s,也跟 DDR5 最基本的 4,800MT/s 或 5,200MT/s 有一定差距。以高頻率運作的記憶體不只對遊戲的張數有幫助,大部份的應用程式也能受益,反應時間會快很多。

穩定性當然也是要考量的點。這組記憶體的散熱模組做得很紮實,長時間運作使人安心,線上對戰不必怕中途藍畫面,顏值又高,算是近期數一數二的優質選擇。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Arrow Lake-S 處理器的好夥伴:Z890 AORUS MASTER

作者 Gongbo
玩 Intel Core Ultra 9 285K 就上這一張!1e3110f02260912612d621a4e66507fc

Arrow Lake-S 已經解禁並上市了,對應的主機板們也琳瑯滿目,想要一次換新整組 Intel 平台的玩家,現在就有很多選擇。想要搭配高階處理器的話,技嘉趁熱推出的 Z890 AORUS MASTER 是一張安全牌,充裕的頻寬加上完整的超頻能力,該有的規格也絕對一個都不缺。

Core Ultra 處理器,就得配 800 系列晶片組

Arrow Lake-S 處理器的好夥伴:Z890 AORUS MASTER

Arrow Lake-S 處理器是使用新的 LGA1851 腳位,不相容 700 系列晶片組的 LGA1700,所以如果要選購最新的 Intel Core Ultra 處理器,就一定得搭配 800 系列的主機板。同樣的,延續晶片組的定位傳統,只有最高階的 Z890 同時支援記憶體及處理器超頻,其它相較低階的晶片組,則只是能支援記憶體超頻。

話雖如此,建議想認真超頻記憶體的玩家,還是直上 Z890 比較實在。原因有幾個,首先是處理器頻率上去了,記憶體更容易跟得上,再來是愈高階的晶片組容易搭配愈豪華的主機板用料,供電也會更充裕,可以大幅增加記憶體超頻的成功率。

Arrow Lake-S 處理器的好夥伴:Z890 AORUS MASTER

以 Intel Core Ultra 9 系列的高階處理器來說,安裝在 Z890 主機板最有機會釋放所有潛在效能。而且 DDR5 記憶體的時脈仍然一直在往上長,Z890 AORUS MASTER 可以支援 DDR5-9500MT/s 以上的速度,不必擔心日後記憶體無法升級。

記憶體插槽本身看起來雖不特別,Z890 AORUS MASTER 在 PCB 板的設計上減少了訊號干擾,對整體頻寬絕對是有正面幫助。這裡要做一點科普,Df 值是 PCB 板訊號丟失程度的一個指標,Z890 AORUS MASTER 所使用的 PCB Df 值為 0.0077,一般的主機板約為 0.015,網通路由器則是 0.006,其規格落點不言而諭。

除此之外,Z890 最大的特色是頻寬的再升級。Z890 AORUS MASTER 是 PCIe 5.0 與 4.0 的天下,只留了一組 PCIe 3.0,ThunderBolt 4 則是有兩組,等於是 Z790 的翻倍。兩組 ThunderBolt 4是什麼概念?一組是 40Gb/s,兩組就是 80Gb/s,傳送一支 25GB 的高畫質影片約只需要 2.5 秒,搭配 Gen5 SSD 剛好能物盡其用。

Arrow Lake-S 處理器的好夥伴:Z890 AORUS MASTER

背板上 I/O 的澎湃程度無須贅述,需留意的是除了 Type-C 之外沒有獨立的 HDMI 或 Displayport,這不代表主機板無法輸出內顯,而是可用 Type-C 的 ThunderBolt 接頭來轉換,此類線材在市場上很普遍,並不難找,埠口可直接輸出 DisplayPort 訊號,也不必非得用 USB4 螢幕不可。

豪華配置,滿足高階主機的典型需求

先介紹主機板之前,先簡單提一下 Intel Core Ultra 9 285K 的表現。與官方的宣傳相同,在維持高效能的前提下,這顆處理器的功耗及溫度控制的非常好,好到有點讓人驚艷。處理器加上主機板全速運作時的功耗不會超過 400W,配合 AORUS WATERFORCE X 240 時,進行壓力測試也很難觸及攝式 105 度的溫度牆。

是的,Intel Core Ultra 9 285K 靠 240 水冷就能壓制。既然處理器的溫度表現那麼好,主機板也不能遜色才行。Z890 AORUS MASTER 採18+1+2 相 VRM,VCORE採用sps電晶體,單相電流處理能力是110A,在 K 處理器超頻時可供給充沛電力,供電模組的散熱更是下了不少功夫。

Arrow Lake-S 處理器的好夥伴:Z890 AORUS MASTER

有經驗的玩家都知道,傳統的 VRM 散熱模組會集中在 VRM 的正上方,也就是處理器的北側。儘管部份主機板在設計上會與西側的背板輸出區相連,能分散的熱量其實很有限。Z890 AORUS MASTER 透過讓散熱片與 VRM 確實對齊的作法來提高散熱效率,如果用熱成像觀察,包含背板輸出的整個 L 形區域的溫度分佈會是平均的,對主機板的運作來說當然就更健康。

Arrow Lake-S 處理器的好夥伴:Z890 AORUS MASTER

處理器跟 VRM 都降溫了,記憶體呢?Z890 AORUS MASTER 在記憶體插槽旁可加裝 DDR Wind Blade,這個實體的風扇最多可幫記憶體降溫十度,幅度不能算小。不論是否有要幫記憶體手動超頻,溫度愈低、運作一定就愈穩定,這點無庸置疑。

Arrow Lake-S 處理器的好夥伴:Z890 AORUS MASTER

祼機玩家、或是超頻用戶非常倚賴的快速電源及重置鈕、CMOS 切換鈕以及數字除錯燈號,在 MASTER 等級的主機板上是基本配置。

Arrow Lake-S 處理器的好夥伴:Z890 AORUS MASTER

用來顯示小螢幕的 FullHD@30Hz HDMI 埠,可以輸出系統資訊或個性化設定等等。至於主螢幕的輸出還是要靠顯示卡或背板的 Type-C。

Arrow Lake-S 處理器的好夥伴:Z890 AORUS MASTER

食指不夠長的玩家有福了,以後按下這個鍵就能把沈重的 RTX 4090 彈起來。

Arrow Lake-S 處理器的好夥伴:Z890 AORUS MASTER

質感爆棚的晶片組上蓋,下方藏有 RGB 燈效。

Arrow Lake-S 處理器的好夥伴:Z890 AORUS MASTER

ESS 音效輸出,可輸出 5.1 聲道。

Arrow Lake-S 處理器的好夥伴:Z890 AORUS MASTER

所有的 M.2 蓋板都是快拆免螺絲設計,一體式的大平面上蓋可以有效導熱。

Arrow Lake-S 處理器的好夥伴:Z890 AORUS MASTER

各位觀眾:五個 NVMe M.2 插槽!其中有兩個 PCIe 5.0,三個 PCIe 4.0,其中有一個可以走 SATA 訊號。此外,三個 PCIe x16 插槽分別以 5.0x16、4.0x4、3.0x1 的頻寬運作。

MASTER 系列的主機板還有個好處,就是不會東缺新缺,最新的規格元件一定能在板子上找到,比如 PCIe 5.0 的 NVMe SSD 插槽。Z890 AORUS MASTER 一共有兩組 PCIe 5.0 NVMe 插槽,都是吃處理器頻寬,其中一組與顯示卡插槽共用,另一組則是獨立。

超頻好簡單,完整發揮記憶體及處理器效能

新一代 Intel 處理器的超頻方式與以往沒有太大差異,AORUS 主機板的 BIOS 向來直覺友善,尤其是關於效能面的調整選項,可以讓玩家很清楚的知道目前機器處理何種狀態。不管是從 BIOS 直接調整、或是利用 Intel 軟體超頻,並沒有什麼新技術出現。

記憶體就不一樣了。D5 Bionic Corsa 是 Z890 AORUS MASTER 新推出的綜合型記憶體最佳化技術,結合韌體(BIOS)、硬體、軟體(AISnatch) 三管齊下。BIOS 裡的 XMP AI Boost 及 HyperTune BIOS 會「自動」調整極細部的記憶體參數,加上硬體用料好,超頻的成功率非常高,不必花大把時間在除錯及疑難排解上。

Arrow Lake-S 處理器的好夥伴:Z890 AORUS MASTER

Arrow Lake-S 處理器的好夥伴:Z890 AORUS MASTER

硬體跟韌體都是超頻友善,那麼軟體呢?當然也有。AISnatch 甚至可以進入 Windows 後,再進行超頻,工具本身會進行各種層面的分析,來找出最佳的處理器及記憶體運作速度,分析的結果未必是極限數值,至少能維持穩定性,對效能的提升也不無小補。

測試硬體

  • 處理器:Intel Core Ultra 9 285K
  • 記憶體:KLEVV CRAS V RGB DDR5-7200 32GB Kit
  •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RTX 4090
  • 硬碟:GIGABYTE 2TB
  • 水冷:AORUS WATERFORCE X 240
  • 電源:GIGABYTE G750H
  • 作業系統:Windows 11

Arrow Lake-S 處理器的好夥伴:Z890 AORUS MASTER

首先看 AIDA64 的部份,讀取是豪無懸念的突破 100,000MB/s,記憶體超頻後應還能再明顯成長空間。

Arrow Lake-S 處理器的好夥伴:Z890 AORUS MASTER

Arrow Lake-S 處理器的好夥伴:Z890 AORUS MASTER

CPU-Z 及 7-zip 的處理器都來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Arrow Lake-S 處理器的好夥伴:Z890 AORUS MASTER

Arrow Lake-S 處理器的好夥伴:Z890 AORUS MASTER

Arrow Lake-S 處理器的好夥伴:Z890 AORUS MASTER

Arrow Lake-S 處理器的好夥伴:Z890 AORUS MASTER

渲染的部份一樣成績斐然,Intel Core Ultra 9 285K 效能也不是好惹的,Z890 AORUS MASTER 得以讓處理器的效能全面釋放。

Arrow Lake-S 處理器的好夥伴:Z890 AORUS MASTER

搭配 RTX 4090,各個 3A 大作的成績也來到歷史新高。

Z890 AORUS MASTER,完美結合 Intel Core Ultra 9 285K

Arrow Lake-S 處理器的好夥伴:Z890 AORUS MASTER

前文不只一次提過,如果想找一張功能最新最完整的主機板,AORUS MASTER 系列絕對當之無愧,規格齊全、用料高檔,可以說是技嘉電競主機板產品線的當家花旦,「你需要的功能它一定都有」,用這句話來形容非常貼切。

Z890 晶片組的更新也讓這個主機板系列更加耀眼,高頻寬加上驚人的記憶體時脈上限,用做電競或是創作者主機都很適合,前者超頻容易,後者運作穩定,也讓 Z890 AORUS MASTER 的戲路十分廣。

加上處處為玩家設身處地的貼心設計,實在很難在這張主機板上找到什麼缺點,有意願直上 Intel Core Ultra 高階處理器的話,選它一定不可能後悔。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用純白主機板迎接 AMD 9000 系列處理器:X870E AORUS PRO ICE

作者 Gongbo
技嘉近期強打的白色主機板系列也加入戰局,這次評測的 X870E AORUS PRO ICE 就是一張搭載最新晶片組及用料滿載的高階主機板,用來搭配高階 AMD 處理器再適合不過。Ae542a0a790461ff320b06028d3926b5

玩家們不斷敲碗的 AMD 9000 系列處理器,已經上市好幾周,主機板廠也有推出不少對應的型號,目前要組一台最新的 AMD 平台主機,可謂十分容易。

技嘉近期強打的白色主機板系列也加入戰局,這次評測的 X870E AORUS PRO ICE 就是一張搭載最新晶片組及用料滿載的高階主機板,用來搭配高階 AMD 處理器再適合不過。

X870E 可支援更快的記憶體及 USB4

X870E 是目前 AMD 最頂級的晶片組,用來取代上一代的 X670E,有趣的是,它比 AMD 9000 系列處理器晚了些時間上架。AMD 近年的策略是讓平台有極寬鬆的跨世代支援彈性,事實上,X670E 也可以支援 9000 系列處理器,但是 X870E 可以讓平台的更新更完整,主要的差別在於記憶體及 USB4。

記憶體的支援方面,應付 DDR5-8000 以上的規格將會更輕鬆,至於 USB4 則是標準配置。標準配置代表「不會沒有」,主機板廠一定會實作出接口,而不是單純的晶片組有支援。

X870E AORUS PRO ICE 就配置了兩個 USB4 Type-C,而且可以拿來當作 DisplayPort 的輸出,最高解析度可達 4K240Hz。USB4 與其說速度更快,不如把它當成是規格完整的 TypeC 接口,X870E AORUS PRO ICE 一次配了兩組,要應付周邊 Type-C 裝置的泛用性也就更高了。

用純白主機板迎接 AMD 9000 系列處理器:X870E AORUS PRO ICE

USB4 目前的外接裝置多以固態硬碟為主,理論速度是 40Gbps,約等於 5GB/s,是中階 Gen4 固態硬碟的效能。如果主機板內建的 NVMe 插槽不夠,USB4 可以做有效的擴充。

純白外觀,開啟 RGB 更漂亮

AORUS 產品線中,只要型號中有「ICE」的,就是以白色為主色系,佐以銀色來讓外觀更有層次。淡色系的外觀有個好處,就是不會吸光,開啟了 RGB 之後,會比黑色系的主機板看起來更顯眼但柔和,如果配合同樣色系的機殼及其它零組件,感覺就像一棟在辦電競派對的白色屋子一樣,十分討喜。

用純白主機板迎接 AMD 9000 系列處理器:X870E AORUS PRO ICE

VRM 的配置是採 16+2+2 配置,電流額度 80A,處理器的電源接頭是雙 8pin。如果不玩極限超頻,要應付高階的 AMD 處理器並不是問題。16+2+2 的配置中,16 相用來供給多核心運算,2 相用以最佳化內顯及記憶體管理,最後的 2 相則是在處理器及 PCIe 通道之間提供穩定訊號,是維持主機板內部高速頻寬的重要基礎。

用純白主機板迎接 AMD 9000 系列處理器:X870E AORUS PRO ICE

也由於對電力的供應充裕,散熱的設計必需跟得上。整張主機板是全金屬散熱設計,得以將表面積最大化,連 I/O 背板都有考慮到此點,不管是祼機或是安裝於機殼,都能有效的幫助主機板降溫。

用純白主機板迎接 AMD 9000 系列處理器:X870E AORUS PRO ICE

提供 4 條 Daisy-chain 配置的 DDR5 記憶體插槽,可輕鬆將支援的記憶體以 DDR5-8000 的速度運行,容量至高可達 256GB。建議採購記憶體時可選購在 QVL 清單之內的型號,幾乎就是隨插即跑全速的保證。配合 BIOS 做調校,也能玩一下手動超頻。

用純白主機板迎接 AMD 9000 系列處理器:X870E AORUS PRO ICE

定位在高階主機板,板子上有提供數字除錯燈號及電源、重置鈕,祼機也很方便。800 系列的主機板,技嘉把所有除錯功能跟按鍵整合在一起,做成 EZ-Debug Zone,不用擔心找不到這些功能。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在設計上配色的用心,主機板大部份能上色的元件都是以相近的色系存在,就算是小元件,看起來也不違和。

用純白主機板迎接 AMD 9000 系列處理器:X870E AORUS PRO ICE

現在的顯示卡常重到像磚頭一樣。這個按鈕可以輕鬆地將顯示卡「推」出插槽,不必伸食指摳個半天。

用純白主機板迎接 AMD 9000 系列處理器:X870E AORUS PRO ICE

板子上配置了 4 個 SATA 插槽,側插的配置有助於佈線整潔。SATA 插槽旁還有一個 HDMI 1.4 連接埠,支援 1080p30 的訊號,如果機殼上有額外的液晶面板輸出,可以用來顯示主機狀態或是額外的資訊動畫。

用純白主機板迎接 AMD 9000 系列處理器:X870E AORUS PRO ICE

AORUS 標誌下面藏著 X870E 主晶片。上蓋當然一樣有散熱功能,絕對不只是為了好看。

用純白主機板迎接 AMD 9000 系列處理器:X870E AORUS PRO ICE

獨立的音源佈線及電容,音效晶片是 Realtek ALC1220。

用純白主機板迎接 AMD 9000 系列處理器:X870E AORUS PRO ICE

M.2 插槽區共用一塊大散熱板,有非常足夠的表面積來幫固態硬碟散熱.散熱板採無螺絲設計。

用純白主機板迎接 AMD 9000 系列處理器:X870E AORUS PRO ICE

主要的 PCIe 5.0 M.2 插槽則是有專屬的散熱鰭片。

用純白主機板迎接 AMD 9000 系列處理器:X870E AORUS PRO ICE

整張板子一共可以安裝 4 組 NVMe SSD,其中就包含了 3 組 PCIe 5.0 x4,最靠近處理器的 PCIe 5.0 x4 頻寬是獨立的。第二及第三組則會與顯示卡插槽共享頻寬,只要其中一個插槽被佔用了,或是兩個插槽都插滿,顯示卡的頻寬會從 x16 變成 x8。當然了,所有的插槽也都是免螺絲設計。

需要留意的是,AMD Ryzen 9000 及 7000 系列處理器才有支援 PCIe 5.0,8000 系列的 APU 是沒有的。儘管 X870E AORUS PRO ICE 也能使用 8000 系列處理器,有 PCIe 5.0 需求就不能用 8000 系列 APU。

輕鬆的記憶體管理,直上 DDR5-8000

用純白主機板迎接 AMD 9000 系列處理器:X870E AORUS PRO ICE

主機板本身是白色的,BIOS 介面也是。AORUS 主機板尤其在記憶體的管理及調校方面下了很大功夫,除了有很詳盡的參數設定之外,可以「一鍵」實現 DDR5 的最佳即時組態設置,懶得不斷嚐試各種手動排列組合的玩家,開啟此選項只會有益而無害。

用純白主機板迎接 AMD 9000 系列處理器:X870E AORUS PRO ICE

風扇的管理是 BIOS 的另一個強項,藉由設定溫度、轉速等的組合,來達到散熱的最佳效率。

用純白主機板迎接 AMD 9000 系列處理器:X870E AORUS PRO ICE

若是盡量想讓主機以出廠預設值運行,BIOS 的 EASY MODE 可以在干涉最小化的前提下,讓主機板以最佳化的狀態運作,這次我們就利用 EASY MODE 把跟效能相關的選項全啟用,看看結合 AMD Ryzen 9 7950x 的效能表現。

測試硬體

  • 處理器:AMD Ryzen 9 7950x
  • 記憶體:KLEVV CRAS V RGB DDR5-7200 32GB Kit
  • 顯示卡:GIGABYTE Geforce RTX 4090 24GB
  • 硬碟:AORUS NVMe Gen4 SSD 2TB
  • 水冷:AORUS WATERFORCE X II 360
  • 電源:GIGABYTE G750H
  • 作業系統:Windows 11

用純白主機板迎接 AMD 9000 系列處理器:X870E AORUS PRO ICE

如果是使用原生 EXPO 規格 DDR5-8000 的記憶體,主機板絕對能夠直接支援。這次我們搭配的是 KLEVV CRAS V RGB DDR5-7200,當然更不是問題。結合 AMD Ryzen 9 7950X 就能有不錯的效能表現,請別忘了,這已經是一顆兩年前的處理器,能直上 AMD Ryzen 9 9950X 的話,數字會更精彩,也得以釋放此主機板的絕對潛力。

用純白主機板迎接 AMD 9000 系列處理器:X870E AORUS PRO ICE

用純白主機板迎接 AMD 9000 系列處理器:X870E AORUS PRO ICE

在尚未超頻的狀況下,結合 GeForce RTX 4090,在 PCMARK 10 及 4K 遊戲的表現都是在水準之上。

從硬體到 BIOS,使用者體驗滿點的白色主機板:X870E AORUS PRO ICE

用純白主機板迎接 AMD 9000 系列處理器:X870E AORUS PRO ICE

AORUS 主機板的特色之一是非常好上手,不管是硬體設計或是 BIOS 介面,新手玩家不會因為經驗不足而撞牆,有經驗的老手也能找到對應的選項來調校主機,對各種面向的使用者都很友善。

X870E 的升級挾帶著 DDR5-8000 及 USB4 的優勢。從插槽的設計及 BIOS 對應選項的實作,X870E AORUS PRO ICE 完整的發揮了 X870E 晶片組的功能性。DDR5-8000 及 USB4 並不受處理器限制,簡單的說只要主機板跟記憶體、儲存裝置支援,就能夠發揮對應的速度。

加上板子上一共有三組 PCIe 5.0 M.2 插槽,實在是很有誠意的設置。不論是電競、或是創作者用途,X870E AORUS PRO ICE 都能夠提供高效而穩定的運作水準,而且外觀很吸睛,由內而外,很難找到什麼缺點。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Gen4x4 攻頂的速度表現:7,400 MB/s!把 M.2 插槽榨乾的 KLEVV CRAS C925 M.2 NVMe PCIe SSD

作者 Gongbo
Gen4 SSD 就買這一支!Dc4af3d64f8f9511d2f1a9d032a8a701

今年是 2024 年。除非有十幾 TB 的資料要儲存,不然玩家們應該不會再選購傳統硬碟了吧?客觀事實已經證明,M.2 NVMe SSD 不管是當作系統碟或是資料碟,都早已成為主流,對玩家們來說也會比較方便。

記憶體及快閃儲存裝置領導品牌 KLEVV 旗下的固態硬碟產品線非常齊全,近期推出的 CRAS C925 M.2 NVMe PCIe Gen4x4 SSD 更是很適合高階玩家使用,除了效能不俗,溫度也控制的很好,泛用性十分高。

Gen4 SSD 仍然是市場主流 

Gen4x4 攻頂的速度表現:7,400 MB/s!把 M.2 插槽榨乾的 KLEVV CRAS C925 M.2 NVMe PCIe SSD

目前的固態硬碟市場,SATA 固態硬碟在相同容量下並不會便宜多少,除非主機板上的插槽已經不夠,那麼選用 SATA 固態硬碟確實是能有效善用 SATA 插槽的理想作法。不過,建議只要主機板上仍然還有 NVMe 插槽,那麼優先安裝 NVMe 固態硬碟絕對會更省時省力。

目前的 NVMe 固態硬碟,Gen5 是攻頂規格。有支援 Gen5 M.2 插槽的主機板比預期中少,大部份都是頂級型號,比如技嘉的 MASTER 系列,至於 ELITE 或是其它主機板型號,很可能只會有 Gen4x4 的選項。

相較之下,Gen4 固態硬碟反而在「價格效能比」會佔不少優勢,不管是固態硬碟本身、或是對應的主機板及處理器,能省下的成本非常可觀。

選購固態硬碟時,首重效能跟穩定性,通常挑選記憶體或快閃記憶體大廠的產品會比較有保障,而且也比較能把成本花在刀口上。大家都知道 KLEVV 是 Essencore 的旗艦品牌,Essencore 與 SK Hynix 都屬於 SK 集團,資源可謂十分強大,玩家們對於其顆粒的品質絲毫不必擔心。

Gen4x4 攻頂的速度表現:7,400 MB/s!把 M.2 插槽榨乾的 KLEVV CRAS C925 M.2 NVMe PCIe SSD

Gen4x4 攻頂的速度表現:7,400 MB/s!把 M.2 插槽榨乾的 KLEVV CRAS C925 M.2 NVMe PCIe SSD

Gen4x4 攻頂的速度表現:7,400 MB/s!把 M.2 插槽榨乾的 KLEVV CRAS C925 M.2 NVMe PCIe SSD

CRAS C925 是 Gen4x4 規格。固態硬碟的效能關鍵是控制器,C925 使用 Maxio MAP1062A-F3C 這個型號,雖然未能從官網找到其技術規格,從實際的效能表現上可看出是頂級型號。目前 Gen4x4 的固態硬碟,攻頂的循序讀取速度實際約為 7,000MB/s 左右,有可能再多個幾百 MB/s,差別不會太大。

Gen4x4 攻頂的速度表現:7,400 MB/s!把 M.2 插槽榨乾的 KLEVV CRAS C925 M.2 NVMe PCIe SSD

顆粒的部份則是 ESSENCORE 自家 3D TLC 顆粒,一面兩顆,一顆為 512GB,合成 1TB 的容量 。C925 有 500GB、1TB、2TB 三種型號,就是以顆粒的容量及數量來做區分,控制器則是都一樣。

Gen4x4 攻頂的速度表現:7,400 MB/s!把 M.2 插槽榨乾的 KLEVV CRAS C925 M.2 NVMe PCIe SSD

C925 隨盒附了一組散熱片 ,如果玩家們的主機板沒有額外的 M.2 散熱處理,這組散熱片可以提供 12% 的散熱效果。從實測上來看,裝上散熱片的溫度差異約為 7 個攝氏度左右,雖然 Gen4 固態硬碟不像 Gen5 有那麼高的運作溫度,對維持穩定性及效能仍不無小補。

此外,散熱片一旦裝上了,就不建議再拔下來。固態硬碟貼著散熱片絕對是有益而無害,也有保護顆粒及控制器的效果。  

Gen4x4 攻頂的速度表現:7,400 MB/s!把 M.2 插槽榨乾的 KLEVV CRAS C925 M.2 NVMe PCIe SSD

從 CrystalDiskInfo 來看,S.M.A.R.T、TRIM、VolatileWriteCache 皆有支援。另外以下幾點是此固態硬碟中有使用到的核心技術:

  • SLC 快取及 HMB,有效強化 SSD 可靠度與效能
  • 優化的 LDPC ECC,確保資料完整度
  • 運用同位元檢查(Parity Check)與迴圈冗餘核對(CRC)功能,提供端對端資料路徑保護(End-to-End Data Path Protection,ETEP)
  • 靜態存取記憶體錯誤處理(SRAM error handling),以保障資料完整性
  • 支援全域平均抹寫技術(Global Wear Leveling),提高 SSD 使用壽命
  • 運用溫控調頻(Thermal throttling)技術,提升產品可運作性

以上所有技術都是自動運行的,玩家們無須手動開啟,自然也沒有關閉的必要。
帳面上的規格很漂亮,我們來看看實際的測試數據。

測試硬體

  • 處理器:Intel Core i9-14900K
  • 主機板:Z790 AORUS MASTER X
  • 記憶體:DDR5-5200 32GB Kit
  • 電源:750W
  • 作業系統:Windows 11

Gen4x4 攻頂的速度表現:7,400 MB/s!把 M.2 插槽榨乾的 KLEVV CRAS C925 M.2 NVMe PCIe SSD

首先看 CrystalDiskMark,循序讀寫效能直接來到了 7,400MB/s,寫入則是可達 6,300MB/s ,與官方提供的帳面數據相同。

Gen4x4 攻頂的速度表現:7,400 MB/s!把 M.2 插槽榨乾的 KLEVV CRAS C925 M.2 NVMe PCIe SSD

接著是 ATTO Disk Benchmark。從 512KB 的區塊之後,讀寫的速度趨於穩定,在關掉寫入快取的狀態下,這個數字非常漂亮。

Gen4x4 攻頂的速度表現:7,400 MB/s!把 M.2 插槽榨乾的 KLEVV CRAS C925 M.2 NVMe PCIe SSD

AJA System Test 則是模擬影像存取的效能,測試預設 1GB 的 10bit YUV 訊源檔案可以讀寫多快。

Gen4x4 攻頂的速度表現:7,400 MB/s!把 M.2 插槽榨乾的 KLEVV CRAS C925 M.2 NVMe PCIe SSD

Blackmagic 的 Disk Speed Test,應付各種影像的訊源也是全數過關。Blackmagic 是知名剪輯軟體 Davinci Resolve 的母公司,此工具的測試數據具備可靠的參考價值,代表對各種解析度影片的編修能力。因此,CRAS C925 用來做影音素材碟是很適合的。

Gen4x4 攻頂的速度表現:7,400 MB/s!把 M.2 插槽榨乾的 KLEVV CRAS C925 M.2 NVMe PCIe SSD

另一個也有一定年資的工具 TxBench,採用基本的測試模式,一樣關閉寫入快取,仍然有很充裕的效能。

Gen4x4 攻頂的速度表現:7,400 MB/s!把 M.2 插槽榨乾的 KLEVV CRAS C925 M.2 NVMe PCIe SSD

最後是最專業的 IOmeter 的 GUI 版 ezIOmeter,主要呈現的是 4K 隨機及 128K 的循序讀寫數據。

此外,由於最近《黑神話:悟空》很紅,這款遊戲的素材量不小,需要耗用一定的載入時間。這次也比較了傳統硬碟、SATA SSD、CRAS C925 的載入速度。

Gen4x4 攻頂的速度表現:7,400 MB/s!把 M.2 插槽榨乾的 KLEVV CRAS C925 M.2 NVMe PCIe SSD

測試的目標是從主畫面進入到遊戲要多久。圖中可以發現,最多可以差到十幾秒。十幾秒算不算多?重點是,就算玩家可以忍受從主畫面進到遊戲要花比較久的時間,在遊戲的運行過程中,一樣會從硬碟讀取不少素材,使用傳統硬碟會直接影響到遊戲運行的順暢程度,甚至有可能會造成影音不同步。要玩《黑神話:悟空》,請使用固態硬碟,這是不少錯把該遊戲安裝到傳統硬碟而後悔的玩家們的真心話。

這個現象,不只會出現在《黑神話:悟空》上。現代遊戲引擎趨向於直接從硬碟把素材讀到 GPU 裡,資料量非常驚人,過慢的硬碟等於是在拖累顯示卡,把遊戲放在傳統硬碟上實在不是明智作法。

KLEVV CRAS C925 M.2 NVMe PCIe Gen4x4 固態硬碟,遊戲、影音兩相宜  

Gen4x4 攻頂的速度表現:7,400 MB/s!把 M.2 插槽榨乾的 KLEVV CRAS C925 M.2 NVMe PCIe SSD

7,400MB/s 已經是目前 Gen4 固態硬碟的攻頂速度,效能不太可能找到更好的了。如果是次世代遊戲主機要用的,CRAS C925 可安裝在 PS5,不必擔心相容性問題。

KLEVV CRAS C925 在影音應用的測試上過關,載入大型遊戲時,更是可以看出它與其它儲存裝置的明顯落差,絕對是值得入手的固態硬碟。在寫入的效能上,500GB、1TB 及 2TB 的型號可能會稍有差異,讀取則是都一樣快。

至於常需要備份加還原的重灌狂人們, KLEVV 固態硬碟產品線都會贈送 Acronis True Image 序號,可善用 NVMe 固態硬碟的優勢來節省時間。1TB 的資料,用 7,400MB/s 的速度來傳輸只需要兩分半鐘,要備份 Steam 遊戲槽就更簡單了。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NVIDIA 黑科技加持,用 MSI GeForce RTX 4070 Ti SUPER 16G EXPERT 玩《黑神話:悟空》的效果如何?

作者 Gongbo
跑 3A 大作是效能前端班的 MSI GeForce RTX 4070 Ti SUPER 16G EXPERT,拿來跑《黑神話:悟空》效果如何呢?A389bb37a4b2323b8e0980f68e5fa378

四年!從釋出第一支宣傳影片開始,玩家們痴痴地等了四年!如果說開放世界的大作最讓人敲碗的作品是《GTA6》,FPS 射擊仍在拖稿的是《Unrecord》,那麼前無古人的中華東方風魂系遊戲就是《黑神話:悟空》了。仍在觀望的玩家們不必再猶豫,這樣一套只有一千出頭台幣的五星級大作絕對值得,該搭配什麼硬體玩才是重點。

這次我們選用了 MSI GeForce RTX 4070 Ti SUPER 16G EXPERT 來測試……應該說是「暢玩」《黑神話:悟空》,因為結合各種效能表現,它可以算是目前中高階市場最超值且對位的型號,在調適《黑神話:悟空》的畫質選項後,玩家們所能獲得的效能/畫質比也最為彈性。

沒錯!《黑神話:悟空》由於畫質攻頂,是一款對顯示卡要求不低的遊戲,就算是  NVIDIA GeForce RTX 4090 把特效選項開到最高,也只是能剛好跑得順而已。好在 NVIDIA 的 DLSS 3 對效能的提升很有幫助,加上幾項特效黑科技在遊戲中發揮得淋漓盡致,找一張 NVIDIA 中高階顯示卡來跑《黑神話:悟空》最適合不過。

你會想玩《黑神話:悟空》的幾個理由

四年不是白等的,不只是 YouTube 上的試玩影片吊足胃口,如果以下幾點剛好有切中玩家們的喜好,那麼現在確實就應該馬上入手。

第一款中華東方風的魂系遊戲

《艾爾登法環》上市時,有外商特地宣佈放員工一天假來暢玩。只是對於華人玩家來說,包含像《黑暗靈魂》、《血源阻咒》等等濃濃的西方元素,總是少了那麼一點味道。至於《仁王》、《隻狼:暗影雙死》雖然有溢出來的日系古裝風,畢竟說的不是中文,非日本歷史迷也很難玩得過癮。一定有玩家曾經想過,如果《仙劍奇俠傳》也能有魂系作品該多好?

NVIDIA 黑科技加持,用 MSI GeForce RTX 4070 Ti SUPER 16G EXPERT 玩《黑神話:悟空》的效果如何?

《黑神話:悟空》以西遊記為基礎,延伸出灰暗且成熟的深度故事,不管對西遊記熟不熟,裡頭的暗喻都可以讓不同年齡層的玩家感到震憾,傳記改編的作品,目前似乎沒有其它款能出其右。

滿滿的頭目戰,滿足怪獸慾

幾十年前在 PS2 平台上推出的《汪達與巨像》,是玩家們從小鮮肉等到中年肥宅都還等不到續作的經典,特色在於有很多特色鮮明的大尺寸頭目必須挑戰。這點在近幾年的《戰神》系列可以看到一點企圖心,但人家畢竟還是北歐神話啊!

NVIDIA 黑科技加持,用 MSI GeForce RTX 4070 Ti SUPER 16G EXPERT 玩《黑神話:悟空》的效果如何?

《黑神話:悟空》在這方面一點都沒有小氣。幾步一 Boss 的設定很得人心,如果是真的有完整涉獵過西遊記的中華古典文青,更會有滿滿的怪獸即視感。而且這些 Boss 們的尺寸都不小,有與克蘇魯風一較高下的味道。

背後的那個烏龜頭有沒有讓人想像到《戰神》裡的世界蛇?《黑神話:悟空》裡的「龐然大怪」多的是。

UE5 引擎做的,當電影看也很爽

Unreal Engine 5 是遊戲畫質的一次革命,在擬真的程度上是次世代表現。《黑神話:悟空》的畫質不管在開放世界或是魂系作品,都是名列前茅。加上故事及過場動畫的設計用心,自己玩過一次就像是看了一場電影,就算玩家想用修改器通關而不是魂系練功,光是怪獸們的創意就滿分,當故事看也很爽。

NVIDIA 黑科技加持,用 MSI GeForce RTX 4070 Ti SUPER 16G EXPERT 玩《黑神話:悟空》的效果如何?

MSI GeForce RTX 4070 Ti SUPER 16G EXPERT 適合跑《黑神話:悟空》的幾個理由

魂系遊戲的運行重點,是「畫質」加「滑順」,畫質不好的話會不知道在打什麼,不夠滑順會讓複雜的招式設計失去意義,所以在調適手上的硬體時,最佳作法就是找到這兩者的平衡點,才不會玩得很無聊。

遊戲裡有全景光追的開啟選項,等級開到最高的效果讓人驚嘆。

先從畫質面來討論。Unreal Engine 5 引擎的專長是擬真,擬真首重光影效果,光影效果很吃光追(Ray Tracing)機能,請留意,這裡說的是機能而已還不是效能,用錯顯示卡會讓特效跑不出來,遑論跑得順。要比較出光追開啟前後的差異,可以從以下幾個重點來看。

水面的處理

大部份的 NVIDIA 官方宣傳重點裡,一定都會帶到大量的水面影像當作素材。原因很簡單,因為效果是最明顯的。遊戲中的特效,只要是關於水的,通常都是最難處理,就連《黑神話:悟空》的瀑布都尚未能做到一百分。

不過這裡沒有要討論瀑布。中華古典文化裡的山水,大景指的是河流,小景是庭園池溏,在《黑神話:悟空》裡很常見。如果沒有開啟 RTX,水面可能只會有簡單的反射,而且能反射的光影很有限。

NVIDIA 黑科技加持,用 MSI GeForce RTX 4070 Ti SUPER 16G EXPERT 玩《黑神話:悟空》的效果如何?

比如這個場景,在第一章火照黑雲的某個門坊前,水面旁有兩坨正在燃燒的火炬。RTX 沒開的話,水面上只會有很模糊的火影,或說根本看不到有火影,RTX 開啟後,火的倒影便十分完整而明顯。

NVIDIA 黑科技加持,用 MSI GeForce RTX 4070 Ti SUPER 16G EXPERT 玩《黑神話:悟空》的效果如何?

另外一個小池塘景。開啟 RTX 之後,水面的層次較為豐富,水裡跟水底的呈現內容也比較不會那麼單調,若是沒開 RTX,可能就只會看到髒髒的池水跟周圍環境簡單的反射。旁邊石頭上的樹影也是個不錯的例子,RTX 開啟前後的影子銳利度差很多。

光線的反射-間接照明

NVIDIA 推出 RTX 技術已經好幾年了,內容一直在不斷的精進。光線追蹤就像中華傳統文化一樣博大精深,應用多元,落實的程度當然也會影響到畫面細節。

傳統的光柵化(rasterization)遊戲,靠的是密集的像素及多邊形運算來呈現光影,光線照在像素上時如何改變紋理、如何變更顏色,因為使用的是硬算力,很吃顯示卡資源。光線追蹤則是更進一步的計算光子的行進路徑及其最終的成像,由於光線會一直不斷的反射,通過不同物件後更是會產生極其複雜的變化,因此需要的算力更硬,需要最佳化的硬體來處理才會有效率,比如 RTX 顯示卡。

重點就在於「光線的反射」。一般光柵化技術,可以看出那些地方是亮的、哪些地方是暗的,要呈現出層次感也不難,但是擬真的程度有差,因為某些地方跟本就不該是亮的或暗的。RTX 的全光線追蹤解決了這個問題,更明確的說法,是全光線追蹤不只能呈現明暗,還可以「看到光線」。

詳細的技術細節於此不贅述,因為玩家們不需要當材質設計師,只需要在選項裡打開 RTX 就能享受到全光線追蹤。

NVIDIA 黑科技加持,用 MSI GeForce RTX 4070 Ti SUPER 16G EXPERT 玩《黑神話:悟空》的效果如何?

這間牆的呈現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牆面上同時受到了火光及陽光的照射,若關了 RTX,光影的呈現比較單調,因為設計師在寫程式時,就是靠算法去決定牆面受到什麼光源照射後顯示什麼顏色,未必會再進一步納入反射後的複雜計算。

開啟 RTX 之後就不一樣了。光線會一直不斷的反射折射,可以看到牆面上兩種光源間的分界變得模糊,你儂我儂,融合在一起。另外也可以在看看樹上的光,RTX 開啟之後,是不是有感覺到光線的存在、或說光的粒子感,而不只是死板的亮呢?

粒子的處理-「光線感」

怎樣才叫擬真?玩家們解讀的方式可能各異,但 RTX 的目的就是要豐富畫面細節,這是一件正面的事。把該有的光線呈現出來,沒有的光線就不顯示,這件說起來簡單的事,還得靠 NVIDIA 強大的黑科技來當基底。

NVIDIA 黑科技加持,用 MSI GeForce RTX 4070 Ti SUPER 16G EXPERT 玩《黑神話:悟空》的效果如何?

以第二章初期的小頭目「浪裡個波」為例,牠會放射出電波及電球攻擊,RTX 開啟後,水面上的倒影讓整個效果變得絢麗奪目,若是關閉 RTX,效果就會差一些。這裡沒有截到 RTX 關閉之後的效果,因為頭目只能打一次,只能說打頭目時關 RTX,實在也說不過去。此篇文章裡的圖片,若是沒有放對比圖的,一律都是最高畫質設定的 RTX 開啟畫面。

NVIDIA 黑科技加持,用 MSI GeForce RTX 4070 Ti SUPER 16G EXPERT 玩《黑神話:悟空》的效果如何?

再舉一個特別明顯、遊戲中隨處可見的例子:陽光的直射。RTX 對 HDR 有加分效果,這點從剛才提到的全光線追蹤原理就不難理解。範例圖中當 RTX 關閉時,甚至能清楚的看到太陽,畫面中的明暗對比明顯(因為比較好計算),而 RTX 開啟時,是不可能見到太陽的輪廓的,畫面中好像蒙了一層光,對真實的場景來說,後者才是比較真實的。

NVIDIA 黑科技加持,用 MSI GeForce RTX 4070 Ti SUPER 16G EXPERT 玩《黑神話:悟空》的效果如何?

再看看同場景附近的這張圖,RTX 開啟時,可看到明顯的光線穿過遠景,關閉後,此效果會變弱。

有玩家可能會覺得納悶。讓畫面變得不清楚,有比較好嗎?呈現真實的光線情況時,視覺效果本來就是如此的。而且上述例子是在光線直射的情況下,若光線沒有直射,RTX 處理反射後的光源反而更能呈現物體的材質細節。

NVIDIA 黑科技加持,用 MSI GeForce RTX 4070 Ti SUPER 16G EXPERT 玩《黑神話:悟空》的效果如何?

如上面兩張圖所示,RTX 開啟後,對比跟層次都比較優,關閉時的光線感就較不強烈,只是看得出明暗而已。

DLSS 3 助拳,畫質豐儉由人

再來看效能看。前文提到,《黑神話:悟空》雖然是魂系風格,但要單純當電影看也很適合,開個修改器順著劇情走,光看畫面就是一種享受。DLSS 3 的精神在於提供畫面與效能的彈性,開到最高讓幀數緩下來當電影看,或是用幀數取向來享受滑順,同樣一張顯示卡就能跑出不同的遊戲玩法。

NVIDIA 黑科技加持,用 MSI GeForce RTX 4070 Ti SUPER 16G EXPERT 玩《黑神話:悟空》的效果如何?

DLSS 超解析度模式,在《黑神話:悟空》裡是由數值來調整,極致質量為 100,質量模式為 67,均衡模式為 58,效能模式為 50,而極致效能模式則為 33。

以下我們則列出畫面比較,以及開啟不同模式時,《黑神話:悟空》內建的效能測試數據。

測試硬體:

  • 處理器-Intel Core i9-13900K
  • 顯示卡 - MSI GeForce RTX 4070 Ti SUPER 16G EXPERT 
  • 主機板 - MSI Z790 EDGE TI MAX WIFI
  • 記憶體 - Crucial 16GB x 4
  • 硬碟-Crucial P5 2TB

首先看畫面差異。DLSS 的五種模式,坦白說如果是鄰近的模式,那麼畫面的差異不會太大,比如極致效能模式跟效能模式不會差太多,平衡模式跟質量模式之間也難以輕易分辨,這就是 DLSS 的優勢之一。但是,極致效能模式跟極致質量就絕對看得出落差了。

NVIDIA 黑科技加持,用 MSI GeForce RTX 4070 Ti SUPER 16G EXPERT 玩《黑神話:悟空》的效果如何?

上面兩張圖,可以特別留意主角的背景及裙子下擺部份,極致效能模式的背景是糊的,裙子下擺的花紋也較不明顯。

NVIDIA 黑科技加持,用 MSI GeForce RTX 4070 Ti SUPER 16G EXPERT 玩《黑神話:悟空》的效果如何?

接下來的兩張圖也是一樣,虎皮、頭髮、臉部及手的渲染,極致效能模式勢必在畫質上得做些取捨。當然了,仔細看能比較出差異,動態進行遊戲時,若玩家們感受不出落差,當然是最好的,因為在效能上會差很多。

這次測試的 MSI GeForce RTX 4070 Ti SUPER 16G EXPERT 是定位於 2K 解析度。若畫質不全開,跑 4K 是沒問題,但為了測試基準,我們仍然把畫質開到「影視級」,因為玩此大作不用最高畫質玩有點浪費。

把畫質開到影視級,對顯示卡的要求不會是小兒科,比較適合 RTX 4080 以上等級的顯示卡,因此這裡只列出 1080p 及 2K 的效能張數。

1080p 仍然是最受歡迎的解析度,五種模式都是過關的。

1440p 的部份,若開啟極致質量模式,則是勉強低空飛過。但只要把模式調整成均衡以上,幫助會非常明顯。

前面提過,《黑神話:悟空》若要當魂系遊戲玩,流暢度很重要,但要當電影看的話,坦白說 30fps 以上就夠了。DLSS 設置提供了很大的彈性,而且切換後不必重進遊戲,讓 MSI GeForce RTX 4070 Ti SUPER 16G EXPERT在 2K 以下的解析度都能流暢的以高畫質運行遊戲,功不可沒。

MSI GeForce RTX 4070 Ti SUPER 16G EXPERT 玩《黑神話:悟空》,效能堪稱逆天!

不管有沒有要為了玩《黑神話:悟空》而換顯示卡,MSI GeForce RTX 4070 Ti SUPER 16G EXPERT 跑其它 3A 大作也是效能前端班,可說是很划算的投資。

NVIDIA 黑科技加持,用 MSI GeForce RTX 4070 Ti SUPER 16G EXPERT 玩《黑神話:悟空》的效果如何?

《黑神話:悟空》絕對是值得入手的遊戲,不管是直接買、或是透過顯示卡送、還是跟親友共享,快點想辦法弄一套來玩就對了。舉凡劇情、美術面向都是有深度的大作,魂系玩家更是不會失望,同時也能見識到 NVIDIA 目前應用於遊戲畫面及效能最佳化的黑科技有多麼驚人。 

除了《黑神話:悟空》,一年內很可能還有其它使用 Unreal Engine 5 的大作會上市。NVIDIA 顯示卡目前在市場上的機能及性能佔盡優勢,GeForce RTX 40 系列的生命周期還很長,這個時間點購入,什麼都不必擔心。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