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疯子

阅读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T客邦-Techbang

NVIDIA 推出 DGX Spark 和 DGX Station,象徵個人也可以買得起的 AI 超級電腦時代來臨

作者 janus
NVIDIA 推出 DGX Spark 和 DGX Station 個人 AI 超級電腦,搭載 Grace Blackwell 平台,為 AI 開發者提供強大本地運算能力。41d0f8f0d56f6178858939a4108cacff

在近日的 NVIDIA GTX 主題演講中,執行長黃仁勳隆重推出了兩款劃時代的產品:DGX Spark 和 DGX Station。這兩款被譽為「個人 AI 超級電腦」的設備,均搭載了強大的 Grace Blackwell 平台,預示著一種專為運行神經網路而設計的全新 AI PC 架構的誕生。更令人振奮的是,包括華碩、戴爾、惠普和聯想在內的五家主要 PC 製造商將加入打造這些超級電腦的行列。

早在今年一月,這兩款桌上型系統就以「Project DIGITS」之名首次亮相,其設計初衷是為那些需要本地原型設計、微調和運行大型 AI 模型的開發人員、研究人員和數據科學家提供強大的 AI 功能。DGX 系統不僅可以作為獨立的桌上型 AI 實驗室,還可以作為一座「橋樑」,讓 AI 開發人員能夠以極少的程式碼變更,將其模型從桌上型電腦無縫轉移到 DGX Cloud 或任何 AI 雲端基礎架構。

黃仁勳在新聞稿中闡述了推出這些新產品的深層原因:「AI 已經徹底改變了運算堆疊的每一層。因此,一種新型電腦的出現——專為 AI 原生開發人員設計並運行 AI 原生應用程式——是理所當然的。」這番話精闢地指出了 AI 時代對運算設備提出的全新需求。

在規格方面,較小的 DGX Spark 採用了 GB10 Grace Blackwell Superchip,配備 Blackwell GPU 和第五代 Tensor Core,可為 AI 提供高達每秒 1,000 兆次的驚人運算能力。而更強大的 DGX Station 則搭載了 GB300 Grace Blackwell Ultra Desktop Superchip,擁有 784GB 的相干記憶體,並支援高達 800Gb/s 網路速度的 ConnectX-8 SuperNIC。

DGX 架構的開放性也為其他製造商提供了生產原型機的機會。華碩、戴爾、惠普和聯想等大廠將積極投入這兩款 DGX 系統的開發和銷售。目前,DGX Spark 的預訂已經開放,而 DGX Station 預計將於 2025 年稍晚推出。此外,BOXX、Lambda 和 Supermicro 等製造合作夥伴也將加入 DGX Station 的生產行列,預計這些系統將於今年稍晚上市。

由於這些系統將由不同的公司製造,NVIDIA 並未公布這些設備的具體定價。不過,在一月份,NVIDIA 曾提到類似 DGX Spark 的電腦的基本配置零售價約為 3,000 美元(約台幣9.9萬元)。儘管如此,考慮到其強大的 AI 運算能力和廣泛的應用前景,DGX 系列產品無疑將在 AI 開發領域掀起一場新的革命。

總而言之,NVIDIA DGX Spark 和 DGX Station 的推出,不僅代表著個人 AI 超級電腦時代的來臨,也將極大地推動 AI 技術的發展和應用。隨著更多製造商的加入和產品的普及,我們有理由相信,AI 將在各個領域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RTX 5070 效能翻車?外媒批評 NVIDIA「說謊」,效能遠不及 RTX 4090

作者 cnBeta
RTX 5070 顯示卡評測出爐,海外評測員怒批 NVIDIA 說謊,效能遠遜 RTX 4090,記憶體不足成最大問題。深入了解 RTX 5070 的真實效能表現。5ce0bf965a5ca8d243365ac3d6bc8c65

NVIDIA 最新推出的 RTX 5070 顯示卡近期正式解禁,然而,海外各大科技媒體的評測結果卻令人大失所望。不少評測人員對這款顯示卡的表現感到極度不滿,甚至有評測者直言 RTX 5070 是「有史以來最糟糕的 70 系列顯示卡」,並公開指責 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在發表會上「說謊」。

老黃誇口 RTX 5070 可媲美 RTX 4090

在先前的發表會上,黃仁勳曾誇口 RTX 5070 的效能可媲美上一代旗艦卡 RTX 4090,且售價僅為 549 美元。然而,實際評測結果卻與 NVIDIA 的宣稱大相逕庭。

根據部分評測顯示,RTX 5070 在開啟 DLSS 4 功能後,短時間內確實能達到 RTX 4090 的效能水準。然而,由於 RTX 5070 僅配備 12GB 記憶體,在執行高需求遊戲時,很快就會出現記憶體不足的問題,導致遊戲延遲大幅增加,嚴重影響遊戲體驗。

RTX 5070 的效能表現似乎沒老黃當初保證的好。

眾多媒體打臉 RTX 5070 給出負面評價

知名科技媒體 Gamers Nexus 的測試報告指出,RTX 5070 在執行《電馭叛客 2077》時,僅僅 5 分鐘後,就會因為記憶體不足而導致延遲飆升至 500ms 至 720ms,遠遠高於 RTX 4090 的 51ms。評測人員甚至諷刺地表示,如果每次遊戲時間不超過 15 至 20 秒,RTX 5070 的表現還算可以接受。

另一家科技媒體 Hardware Unboxed 的測試也顯示,RTX 5070 在執行《印第安納瓊斯:古老之圈》時,即使在 1440p 超高畫質設定下,也僅能維持 13fps 的幀數,遠低於 RTX 4090 的 73fps。在 4K 解析度下,RTX 5070 甚至無法達到 1fps,記憶體不足的問題暴露無遺。Hardware Unboxed 的評測人員直言,RTX 5070 是目前 RTX 50 系列中最糟糕的一款顯示卡,RTX 5090、RTX 5080 和 RTX 5070 Ti 都比它好太多。

Ars Technica 的評測也對 RTX 5070 給出了極低的評價。評測指出,RTX 5070 的效能僅勉強比 RTX 4070 Super 快一點,但售價卻與 RTX 4070 標準版相同,均為 549 美元。評測人員認為,RTX 5070 的表現更像是 NVIDIA 在沒有競爭對手的情況下推出的產品。

綜合各家媒體的評測結果來看,RTX 5070 的表現確實令人失望。NVIDIA 在發表會上的宣傳與實際效能存在明顯落差,這也引發了許多玩家和評測人員的不滿。

RTX 5070 效能翻車?外媒批評 NVIDIA「說謊」,效能遠不及 RTX 4090

RTX 5070 效能翻車?外媒批評 NVIDIA「說謊」,效能遠不及 RTX 4090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NVIDIA 首款 Arm PC 晶片跑分首度現身,效能表現「不盡理想」? 揭示 PC 市場新戰局

作者 cnBeta
跑分數據亦揭露 N1X 晶片的預設時脈為 3.2GHz,考量到晶片尚處於早期開發階段,Geekbench 上的數據可能未能完整呈現最終產品的實力。7b4b7207fb75430e389f808db4bb3589

 

繪圖晶片大廠 NVIDIA,近年積極拓展多元產品線,繼資料中心、車用晶片等領域取得亮眼成績後,如今更將觸角延伸至 PC 領域。備受矚目的 NVIDIA 首款 Arm 架構 PC 晶片 N1X 工程樣機,近日首度現身 Geekbench 跑分平台,引發業界高度關注。然而,測試結果卻稍顯「不盡理想」,單核心效能與多核心效能與市場領先者 Apple Silicon 仍存在顯著差距,這是否意味著 NVIDIA 在 PC 晶片市場的佈局將面臨挑戰?又將為 PC 產業帶來什麼樣的變革?

根據 Geekbench 跑分數據顯示,NVIDIA N1X 晶片在單核心測試中僅獲得 1169 分,多核心測試得分則為 2417 分。若與 Apple M4 晶片相較,後者在單核心測試中豪取 3831 分,多核心更高達 15044 分。

即使是定位入門級的 M4 晶片,效能表現依舊遠勝 N1X,更遑論搭載 M4 Max 晶片的 MacBook Pro,其多核心效能更是突破 25000 分,展現 Apple Silicon 在 Arm 架構 PC 晶片領域的領先地位。

NVIDIA 首款 Arm PC 晶片跑分首度現身,效能表現「不盡理想」? 揭示 PC 市場新戰局

值得注意的是,Geekbench 偵測到的 N1X 晶片,被辨識為四核心處理器,但在本次測試中,僅以雙核心雙線程模式運行。這項設定明顯與「高階」晶片的定位有所落差,也引發外界對於 NVIDIA 測試策略的揣測。此外,跑分數據亦揭露 N1X 晶片的預設時脈為 3.2GHz,考量到晶片尚處於早期開發階段,Geekbench 上的數據可能未能完整呈現最終產品的實力。

儘管首波跑分成績不如預期,但我們仍需以更宏觀的角度解讀 NVIDIA 進軍 Arm PC 晶片市場的戰略意涵。

近年來,Arm 架構憑藉著低功耗、高效能的優勢,在行動裝置領域取得巨大成功。Apple Silicon 的崛起,更進一步證明 Arm 架構在 PC 領域的潛力。相較於傳統 x86 架構,Arm 平台在能源效率方面擁有先天優勢,這對於追求輕薄長續航的筆電產品而言,無疑是極具吸引力的特點。

NVIDIA 此時投入 Arm PC 晶片研發,顯然是看準了未來 PC 市場的發展趨勢。透過與聯發科攜手合作,NVIDIA 可望結合自身在 GPU 技術的領先優勢,以及聯發科在 Arm 晶片設計、行動通訊領域的深厚經驗,打造出兼具效能與功耗表現的產品。

據 NVIDIA 官方規劃,N1X 晶片預計將於 2025 年正式亮相,更主流的 N1 版本則預計會在2026 年推出。兩款晶片皆將採用台積電先進的 N3 製程技術打造。N3 製程在效能、功耗表現上都將較前代製程更為提升,有望為 NVIDIA Arm PC 晶片帶來更具競爭力的產品力。

長期以來,PC 晶片市場由 Intel、AMD 雙雄鼎立的局面,在 Arm 架構勢力崛起後,已開始鬆動。Apple Silicon 的成功,已證明 Arm 架構在效能與使用者體驗上,足以與 x86 架構分庭抗禮。Qualcomm 亦積極佈局 Arm PC 晶片市場,並與 Microsoft 深度合作,力圖擴大 Windows on Arm 生態系統。

面對 Arm 架構陣營的積極挑戰,傳統 x86 晶片巨頭 Intel、AMD 也勢必將加速創新,以鞏固其市場地位。可以預見的是,未來 PC 晶片市場的競爭將更加白熱化,Arm、x86 兩大架構勢力將正面交鋒,為消費者帶來更多元的產品選擇,以及更具突破性的技術創新。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如何正確進行冷水浴才「夠冷」?專家解讀潛在的健康益處與風險

作者 cnBeta
冷水浸泡的做法當然有其信徒。但是,每天進行冷水浸泡,無論是洗冷水澡、在冰冷的海水中游泳,還是坐在裝滿冰塊的浴缸裡,真的有益於健康嗎?B9ee1b4cd923a67043ceba728b945c3e

研究人員針對日益流行的冷水浸泡療法——比如沖冷水澡或坐在冰浴中進行了研究,以了解這種療法對健康和幸福是否具有積極影響的說法是否有科學依據。

冷凍療法——對身體施加冰塊、冷水或冷空氣以促進健康已有數個世紀的歷史。事實上,擁有超過3000年歷史的莎草紙是現存已知最古老的關於脊柱損傷的科學著作,其中提到了用冷水浸泡治療脊柱創傷。

冷水浸泡的做法當然有其信徒。但是,每天進行冷水浸泡,無論是洗冷水澡、在冰冷的海水中游泳,還是坐在裝滿冰塊的浴缸裡,真的有益於健康嗎?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南澳大利亞大學(UniSA)的研究人員對這一主題進行了迄今為止最全面的回顧和統合分析。

南澳大學運動、營養與活動研究聯盟(ARENA)的研究助理、本研究的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塔拉·凱恩(Tara Cain)說:「冷水浸泡已被廣泛研究並用於體育運動中幫助運動員恢復,但儘管它在健康和福利界越來越受歡迎,人們對其對普通人群的影響卻知之甚少。」

研究人員對2014年至2023年間發表的11項研究進行了回顧和分析,共有3177名健康成年人參與了這些研究。其中十項研究探討了浸泡冰浴或冷水浴的效果,一項研究探討了冷水淋浴的效果。只有將參與者浸泡在與胸部齊平或以上的水中的研究才被納入。水溫從7°C到15°C(45°F到59°F)不等,浸泡時間至少30秒,最長兩小時。研究人員特別關注的結果涉及睡眠、壓力、疲勞、精力、皮膚健康、免疫力、炎症、心理健康、抑鬱、焦慮、情緒、注意力、警覺性或專注力。

凱恩說:「在這項研究中,我們注意到一系列與時間相關的結果。首先,我們發現冷水浸泡可以降低壓力水平,但只能在接觸冷水後的12小時內降低壓力水平。我們還注意到,洗30秒、60秒或90秒冷水浴[30天]的參與者的生活質量評分略高。但同樣,三個月後,這些效果就消失了。」

「一項研究報告稱,經常洗冷水澡的參與者病假減少了29%。我們還發現冷水浸泡與改善睡眠有一定聯繫,但數據僅限於男性,因此其廣泛應用受到限制。雖然有人聲稱冷水浸泡體驗可以提高免疫力和情緒,但我們發現支持這些說法的證據非常少。」

有點違反直覺的是,研究人員發現冷水浸泡與浸泡後立即和一小時後發炎反應程度飆升的顯著增加有關。

這項研究的資深作者、ARENA研究員本·辛格博士說:「乍一看這似乎自相矛盾,因為我們知道精英運動員經常使用冰浴來減輕發炎和運動後的肌肉酸痛。發炎是身體對寒冷這一壓力源的反應。它有助於身體的適應和恢復,類似於運動在使肌肉變得更強壯之前會造成肌肉損傷,這就是為什麼運動員會在短期內增加發炎情況的原因。」

「鑒於此,已有健康問題的人在參加冷水浸泡體驗時應格外小心,因為最初的發炎可能會對健康產生不利影響。」

作為本次研究的一部分,所審查的研究分別在澳洲、立陶宛、荷蘭、瑞士、日本、美國和芬蘭進行。要了解冷水浸泡對健康和幸福的長期益處和風險,還需要使用大量不同的參與者樣本進行進一步的隨機對照試驗。此外,研究冷凍療法與健康之間的劑量反應關係,包括最佳溫度、浸泡時間和頻率,也是非常有意義的。

「無論您是精英運動員還是日常保健尋求者,了解冷凍療法對身體的影響都非常重要,」凱恩說。「現在,還沒有足夠的高品質的研究來說明到底誰最受益,或者浸泡冷水的理想方法是什麼。」

該研究發表在PLOS One期刊上。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CES2025:漆彈門鈴!?Eve PaintCam 漆彈攝影機真的向入侵者開火!

作者 netizen
這套安全系統會向闖入者射擊油漆彈382d57eb22725fa97f014cf6b65bd7dd

現在,門鈴攝影機已是許多人家戶的標準配備。越來越多的人投資於連接型安全系統,因為隨著科技變得更加便宜且易於使用,這些系統的普及率也在提高。然而,這些系統有一個重要的功能是無法做到的,那就是:向人類和動物射擊油漆彈。

CES2025:漆彈門鈴!?Eve PaintCam 漆彈攝影機真的向入侵者開火!

不過,這正是Eve PaintCam的核心理念。這款產品帶著有些誤導的標語「簡化安全」,並推出了四款不同型號,但都圍繞著相同的主題。在 Kickstarter 和 Indiegogo 上發起募資活動後,這個來自斯洛維尼亞的團隊在本週的 2025 年國際消費電子展 (CES) 上展示了這項技術,至少可以說是一種新穎的做法。

募資影片和媒體資料強調該系統在對付人類和動物目標上的威力——對於人類來說是闖入者,對於動物則是那些不受歡迎的野生動物。Eve、Eve+和EvePro主要是針對人類,而偽裝版的Simba則主要目的是用來威懾野生動物。

根據使用者選擇的配置,這套系統包含寵物偵測、臉部識別和動物辨識等AI功能。

CES2025:漆彈門鈴!?Eve PaintCam 漆彈攝影機真的向入侵者開火!

此外,還有多種不同的油漆彈,包括一款含有辣椒素的油漆彈,這種化學化合物是辣椒的辣味來源,公司表示這種油漆彈「在大多數國家都是合法的」。他們還提供「針對特定動物的專用彈藥」,以及用於幫助警方追蹤被標記的闖入者的UV油漆彈。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IBM 的保守決策如何葬送 OS/2 作業系統,造成Windows 稱霸之路

作者 netizen
科技發展秘辛:一篇 1995 年的貼文揭露作業系統發展的轉捩點Adf58d8a0b22099fd7c33d6acfef8e32

本月初,一篇 1995 年的 Usenet 貼文重新浮出水面,引發《The Register》自由及開源軟體專欄重新審視這個關鍵作業系統失敗的歷史及其長遠影響。

一篇由戈登‧雷特文(Gordon Letwin)撰寫的 1995 年 Usenet 貼文再次被發掘。在現代人眼中,它看起來像一封電子郵件,但其實並不是。Usenet 是最早的社群網路,而這篇貼文是一則公開的發文。如果你對戈登‧雷特文的名字不熟悉,他是微軟創始員工之一——出現在著名的 1978 年阿布奎基照片中的人之一。他還撰寫了關於 OS/2 的權威書籍《Inside OS/2》。

雷特文在 1995 年的貼文中寫道:

原本我打算在 8 月 24 日發表這篇文章,但現實生活中的一些事件有所暗示,所以我決定提前發表。

為什麼不是 8 月 24 日?因為 1995 年 8 月 24 日是微軟推出 Windows 95 的日子。這篇文章有趣的地方在於,它似乎表明,即使到了 1995 年——就在微軟即將迎來其有史以來最成功的作業系統發表之前——OS/2 負責人戈登‧雷特文似乎仍未能準確地指出為什麼 OS/2 會失敗。

可以說,塑造現代運算的最重要的軟體和硬體變化在 1980 年代開始蓬勃發展。業界標準桌上型電腦從 8 位元機器發展到 16 位元,然後到 32 位元,所有這些都發生在短短十年內。這為 1990 年代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使我們今天處於一個多核心 64 位元機器的世界,這些機器主要運行著兩個主要的作業系統家族——Windows NT 和 Unix——這些系統需要佔用數十 GB 的空間,並且還在持續膨脹。

Windows 95 是一個盛大的發表,但它的成功並不令人意外。測試版已經流傳了一年多。可以公平地說,到 1995 年,OS/2 已是即將被淘汰的軟體。這並不是什麼大發現;它是雷特文貼文的核心主題。幾乎整整一年後,也就是 1996 年 9 月 25 日,OS/2 的最後一個主要版本 Warp 4 發佈了。

那時的背景是,到 1995 年,每個人都知道 Windows 95 將成為一個重要的事件,而 OS/2 則只剩最後的餘波。作為 OS/2 2.0 的忠實使用者,筆者在 Windows 95 仍處於測試階段時就將他的家用電腦換成了 Windows 95。它的使用者介面更加優越,支援更多硬體,而且《毀滅戰士》(Doom)的運行也更加流暢。

但雷特文的貼文是否忽略了真正的核心問題?

他說,沒有:

OS/2 的問題是什麼?為什麼它註定要失敗?因為它(原文如此)主要的吸引力是作為運行 MS-Windows 應用程式的引擎。

我們認為,這種說法在多個層面上都是錯誤的。只有 32 位元的 OS/2——也就是 OS/2 2.0 及其後續版本——才能運行 Windows 應用程式。這不是它失敗的原因。這是一個誤導的說法。事實雖然如此,但這是失敗的表徵,而不是原因。缺乏原生應用程式是 OS/2 已經失敗的明確證據。

(順便一提,OS/2 1.x 確實有一些知名的原生應用程式。例如,市場領導者 Lotus 1-2-3 和 WordPerfect 都在 Windows 之前出現在 OS/2 上。OS/2 上的 Lotus 1-2-3/G 早於 Windows 的 1-2-3/W。在第一個 Windows 版本之前,就有一個 OS/2 版本的 Wordperfect。)

你不需要對歷史有深厚的知識,就可以理解為何這是一個結果,而非原因。這個邏輯是無可辯駁的。我們按照時間順序,逐步回顧推理過程。

OS/2 32 位元版本缺乏高知名度的原生應用程式,因為它能運行 Windows 3.x 應用程式。

這意味著,所有重要的商業應用程式已經是 Windows 應用程式了。

為什麼?因為 Windows 已經佔據了主導地位。

當 OS/2 2.0 在 1992 年 4 月推出時,一個足夠好且商業上成功的 Windows 版本已經在市場上佔據優勢,那就是 1990 年 5 月推出的 Windows 3.0。

換句話說,OS/2 2.0 比 Windows 3.0 落後了將近兩年。當 OS/2 終於進入 32 位元時,它作為一個平台已經輸掉了戰鬥。缺乏原生應用程式並不是它失敗的原因;缺乏原生應用程式是 Windows 3 已經贏得勝利的證據。

Windows 3 為什麼會勝利?因為 OS/2 1.x 已經失敗了。

這才是真正的關鍵,但雷特文卻掩蓋了這點,幾乎沒有深入探討。他提到 Windows 應用程式的部分,但這並不是重點。真正的問題是,Windows 3 為什麼能夠獲得那樣的主導地位,以及為什麼其他公司選擇為其開發應用程式。

雷特文提到了這一點,但他忽略了其重要性。就是這一部分:

「我們的誤判是因為 386 比我們預期的更早上市……當 386 比預期更早問世時,我們看到了事態的發展,微軟(Microsoft)希望在 OS/2 1.0 發表前放棄它,轉而開發一個僅支持 386 的版本,那個版本將能夠模擬多個 DOS 視窗,並在這方面做得更好。」

這絕對是正確的。但雷特文仍然忽略了故事的關鍵要素。

IBM 如果在 80386 上開發 OS/2 1 版本,可能是更正確的選擇。微軟(Microsoft)於 1987 年 4 月聯合宣布 OS/2 1.0,那時距離英特爾(Intel)在 1985 年 10 月推出 80386 已經過了一年半的時間。OS/2 1.0 當時的完成度極低,它甚至還沒有圖形桌面。它是一個文字模式、僅限命令列的作業系統,售價 325 美元,需要 2 MB 的記憶體。

如果這個僅支援文字模式的 OS/2 1.0 能夠多工執行 DOS 應用程式,那麼它可能成為一個具吸引力的選項。例如 Quarterdeck 的 DESQview 就僅能做到 DOS 的多工執行,但它售價高達 399 美元。

但是,正如雷特文所闡述的那樣,OS/2 1.x 被限制在 16 位元的 80286 上:

但是,正如您所記得的那樣,康柏(Compaq)是第一家擁有 386 電腦的公司;IBM 在 286 領域佔優勢,卻在 386 領域較弱,因此他們強烈反對拋棄 286 並全力投入 386,而是堅持我們繼續支持 286的路線。

他寫的是事實,但我們認為這不是 IBM 堅持己見的核心原因。

是的,康柏首先推出了首款 386 電腦,即康柏 Deskpro 386,我們之前已經分析過它的重要性。儘管如此,IBM 在 386 市場上並不算晚,還有強大的競爭力。

IBM PS/2 Model 80 是一款暢銷產品。當年還是 20 歲菜鳥的筆者,曾經在許多型號 80 機器上設置 SCO Xenix 系統。作者甚至至今仍擁有一台。

康柏雖然是第一個推出產品的公司,Deskpro 386 在 1986 年 9 月上市,但它被 16 位元的 ISA 擴充匯流排所拖累——只有專有的記憶體插槽是 32 位元的,而且售價高達 6,499 美元(相當於今天的 18,718 美元),對於一台功能有限的機器來說,這價格實在太高。

IBM 於 1987 年 4 月推出 PS/2 系列,隨後在 7 月發表型號 80(386)。與康柏不同的是,IBM 的 386 機型具備完整的 32 位元擴充匯流排,可以驅動 32 位元的周邊設備。

沒有人能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設計並製造出一款超越性的機器。從設計到實現再到製造第一款完整的 32 位元 PC,至少需要 11 個月以上。

的確,IBM 的上市速度較慢,這對其造成了一些傷害。但型號 80(以及桌上型的型號 70——當時世界上速度最快的 x86 PC)在當時是令人驚豔的硬體,而且儘管價格相當於一輛高級跑車,它們的銷量仍然很好。

IBM 確實上市較慢,但還不算太慢。相較之下,康柏匆忙推出的 Deskpro 386 雖然令人印象深刻,但缺陷明顯。

關鍵點不在於時間,正如雷特文所說的那樣。是的,最初的複製廠商之一匆忙推出了一款令人印象深刻但有缺陷的產品;康柏搶先上市,這對 IBM 確實是個尷尬。

但這僅僅是個小尷尬。真正的問題在於以下這一點。

IBM 信守承諾,也堅持其承諾。它推出的 PS/2 系列以 286 為主,並向客戶保證將支援 OS/2——這是 IBM 絕不會打破的承諾。因此,IBM 否決了微軟將新作業系統轉向 386 的計劃,即使該計劃合理且具遠見。

如果 OS/2 1.0 是一款針對 80386 開發的系統,並能夠多工執行 DOS 應用程式,我們認為它會成為一個大受歡迎的產品。在這種假設的成功之下,IBM 可以個別寄送一塊 80386 的「主機板」(當時 IBM 稱其為「planar」,其他廠商稱為 motherboard)給所有購買 80286 PS/2 且想使用 OS/2 的客戶。從長遠來看,IBM 仍能賺到更多錢。

當時筆者還是一名 20 多歲的年輕人,在許多 286 PS/2 上工作過,大多數擁有者根本沒聽說過 OS/2,也不在乎。IBM 將這些機器當作高品質的 DOS 電腦來銷售,而這正是大多數客戶所需要的。

然而,若承認所有 PS/2 機型都能運行 OS/2 的承諾是一個錯誤,這相當於承認 IBM 犯了錯誤。但 IBM 絕不會承認自己會犯錯。

舉個例子,PS/2 電腦沒有重置按鈕,因為重置按鈕是用來重新啟動一台電腦的方式,當電腦當機到 Ctrl-Alt-Del 都無法工作時,就需要使用重置按鈕。一個重置按鈕意味著承認 IBM 電腦會當機,這是不可接受的。相反,你必須浪費一兩分鐘的時間來關閉和打開電源。我們當時經常這樣做。

即使在 OS/2 慘敗將近十年之後,它的首席架構師高登·雷特文仍然無法承認它是在何時以及為什麼失敗的。但他其實很清楚。正如他所說,OS/2 的最初版本在 1980 年代因為 IBM 的堅持,只是一款 16 位元產品。

這正是失敗的時刻。當時 OS/2 就注定會失敗,因為初期的 16 位元版本在運行 DOS 應用程式方面並不比 DOS 本身優越。

因為 OS/2 1.x 的失敗,微軟推出了一款修復 OS/2 1.x 關鍵缺陷的產品。該產品就是 Windows 3,它能夠在 286 機型上運行良好,但如果將同一版本安裝於 32 位元的 386 電腦上,效果更佳。Windows 3.0 可以利用 386 的更高級硬體來更好地多工運行主流的 DOS 應用程式。

OS/2 1.x 雖然可以在 386 上運行,但它的表現與在 286 上完全一樣。您無法從 32 位元硬體中獲得任何額外的好處。然而,Windows 3.0 可以帶來記憶體保護和虛擬記憶體,以及一個實用的圖形介面。

Windows 3 戰勝了 OS/2,因為 IBM 堅持 OS/2 必須支援 80286,從而限制了新作業系統的發展。IBM 堅持為其 80286 PS/2 用戶服務並兌現承諾,導致 OS/2 失敗。這才讓 Windows 取得了優勢。

換句話說,雷特文文章中最重要的部分並不是他認為的重要內容。IBM 的規劃不當,比微軟的成功更深刻地影響了 1990 年代的 PC 產業。

Windows 3.0 雖然稱不上偉大,但它「夠好」。它扭轉了人們對 Windows 的看法,讓 Windows 1 和 Windows 2 的失敗成為過去。Windows 3 實現了 OS/2 的目標。它將 IBM PC 兼容機從單任務的純文字電腦變成了圖形化的電腦,並具備了雖然不完善但勉強可用的多工能力。

IBM 和微軟分道揚鑣,走上了不同的道路。IBM 繼續開發基於 386 晶片的 32 位元 OS/2,該產品在 1990 年幾乎接近完成。而微軟則保留了計畫中的跨架構、可移植 OS/2(稱為 OS/2 3,但內部代號為 OS/2 NT,源於英特爾 i860 RISC 處理器的代號 N-Ten)。

在 Windows 3.0 成功後不久,OS/2 NT 被重新命名為 Windows NT。即使是最狂熱的 Linux 愛好者也必須承認,Windows NT 在接下來的三十年間表現相當出色。

OS/2 的失敗,是因為支付開發費用的公司 IBM,將其設計成一款服務於已售出機器的系統。它不希望讓現有客戶失望。

即使在當時,微軟也清楚地認識到,將新作業系統瞄準新興的 CPU 技術更加合理。

因此,微軟將下一個作業系統 Windows NT 設計成以未來硬體為目標:它專門為 i860、Dazzle 主機板、MIPS R3000,以及 x86 機型而設計。

OS/2 2.0 的體積相對較小。在 1992 年,它僅需 4MB 記憶體和 60MB 硬碟空間。一年後,1993 年發行的 Windows NT 3.1 則需要四倍以上的記憶體和更多硬碟空間。作為當時部署該系統的人員,我能證明,Windows NT 實際運行需要更多資源。

結果呢?程式規模數十年的增長,因為業界的信條是專注於未來,設計出適用於性能越來越強大的硬體和更高規格電腦的軟體。即便如今,Windows 11 也無法在某些性能尚佳的設備上運行。

在 1980 年代中期,微軟制定了一條路線。到 1995 年,有跡象表明它已經忘記了確切的原因。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從粗重同軸電纜到細巧雙絞線:乙太網路的演進史

作者 netizen
你是否曾想過,連接電腦網路的 RJ45 網路線,是如何從笨重難用的同軸電纜演變而來的?9f5c5db3c63e80daf2a8868becf66d73

在現今的辦公室和家庭中,我們習以為常地使用 RJ45 網路線連接網路。但你可能不知道,這種細巧的雙絞線網路技術,竟經歷了近十年的發展與競爭才成為主流。讓我們一同回顧這段科技演進的歷史。

時代背景:1980 年代的科技變革

1980 年代是電腦科技的重要轉折點。1983 年,莎莉·萊德(Sally Ride)成為美國首位進入太空的女性,同年第一支行動電話問世,而網際網路也在 1983 年 1 月 1 日正式誕生。在這個充滿創新的年代,辦公室自動化成為一股潮流,個人電腦開始在辦公桌上佔有一席之地,而連接這些電腦的網路技術,也面臨重大變革。

早期乙太網路的困境

在 1980 年代初期,乙太網路採用 10Base5 標準,使用粗重的同軸電纜,安裝成本高昂且故障排除困難,工程師們戲稱它為「黃色花園水管」(Yellow Garden Hose)。這種粗重的電纜不僅安裝困難,故障排除也相當麻煩。你必須在固定的位置鑽孔安裝特殊的收發器,整個過程就像是一場複雜的外科手術。

1985 年,10BASE2 標準問世。,它採用更細的同軸電纜和 BNC 接頭,降低了成本和安裝難度,因此被稱為「薄型乙太網路」或「便宜乙太網路」」(Cheapernet)。然而它仍有諸多限制:

  • 傳輸距離上限從 500 公尺縮減至 185 公尺
  • 採用匯流排拓撲,一旦出現問題整個網路就會癱瘓
  • 安裝和維護仍然相對複雜

AT&T 的意外良機

1982 年,英特爾推出了 82586 晶片,大幅降低了乙太網路設備的開發成本和複雜性。英特爾產品經理羅伯特·加倫(Robert Gallen)積極尋找該晶片的更多應用,並與 NCR、Wang Laboratories、AT&T 和 Tandem Computers 等公司合作,共同開發低成本、易於安裝的區域網路。

1982 年 1 月 8 日,一個重大事件改變了通訊產業的格局。美國司法部對 AT&T 提出反壟斷訴訟,迫使這個電信巨頭分拆資產。但危機往往蘊含轉機,分拆後的 AT&T 工程師提姆·洛克(Tim Rock)發現,遍布全美各大辦公大樓的電話線纜,可能成為網路傳輸的新媒介。

這些電話線纜通常包含 25 對雙絞線,但並非所有線對都被使用。這個發現讓 AT&T 看到了新的商機:如果能善用這些閒置的線對來傳輸數據,就能大幅降低網路建置成本。

克服挑戰,制定標準

這個想法得到了 IEEE 802.3 工作組的支持,並成立了專門的任務小組,由加倫擔任主席,理查德·班奈特(Richard Bennett)擔任副主席,負責制定 UTP 乙太網路標準。

然而,使用 UTP 也面臨著挑戰,例如電磁干擾 (EMI) 和串擾 (Crosstalk)。透過仔細的研究和測試,任務小組克服了這些問題,並最終在 1987 年發布了 1Base5 標準,實現了 1Mbps 的傳輸速度。

10BaseT 的誕生

惠普的女工程師派特·泰勒(Pat Thaler)在這場技術革新中扮演了關鍵角色。她最初是為了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而投入標準制定工作。在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場合中,她隻身前往 DEC 公司,在一群傲慢的男性工程師面前成功捍衛了多埠中繼器的標準。

派特·泰勒等工程師認為 1Base5 標準仍有提升空間,並開始研究 10Mbps UTP 乙太網路的可行性。他們發現,透過最佳化設計和克服串擾問題,UTP 完全可以達到更高的傳輸速度。

泰勒和她的團隊進行了大量測試,特別是在俄亥俄州代頓市的 YMCA——這裡的電磁干擾特別嚴重,成為測試雙絞線抗干擾能力的絕佳場所。他們的研究證明,雙絞線完全有能力支援 10Mbps 的傳輸速率。關鍵在於:

  • 雙絞線的平衡傳輸特性使其能有效抵抗外部干擾
  • 線對間的絞接可以降低串擾影響
  • 即使在 25 對線纜中,實際上每對線只會受到周圍約 6 對線的影響

市場之爭與技術之辯

這場技術革新引發了激烈的爭論。3Com 的創始人鮑勃·梅特卡夫(Bob Metcalfe)——同時也是乙太網路的發明者之一——堅持認為星型拓撲結構中的集線器會成為網路瓶頸。但支持雙絞線的陣營提出了精闢的反駁:集線器只需要能夠處理單個端口的速度,而不需要同時處理所有端口的總流量。

媒體對這場爭論的關注度相當高,派特·泰勒回憶說,幾乎每週都有記者來電詢問標準制定的進展。這反映了市場對新型網路技術的殷切期待。

歷史性的轉折

1988 年 3 月 17 日,在加州聖地牙哥的一場關鍵投票中,支持雙絞線的陣營最終勝出。這個結果象徵著網路技術即將邁入新紀元。1990 年 9 月,10BASE-T 標準正式發布,掀開了現代網路通訊的新篇章。

有趣的是,我們今天常用的 RJ45 接頭,其實並非真正的 RJ45。真正的 RJ45 接頭有一個特殊的卡榫,而我們使用的是一個相似但略有不同的版本。這個選擇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當時的工程師認為這種設計最適合網路應用。

歷史意義與現代啟示

10BASE-T 的成功證明了,有時候最好的解決方案往往來自於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這項技術不僅改變了企業網路的面貌,更為家用網路的普及創造了條件。當我們今天輕鬆地插上一條網路線時,別忘了這背後是羅伯特·加倫、提姆·洛克、理查德·班奈特、派特·泰勒等先驅者努力的成果。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當時男性主導的科技產業中,派特·泰勒這樣的女性工程師克服重重困難,為網路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她的故事提醒我們,創新不分性別,真理不分出處。

這段歷史告訴我們,科技創新往往需要打破既有思維,突破保守勢力的阻撓,才能實現真正的進步。而今天,當我們享受著高速網路帶來的便利時,更應該感念這些為科技發展努力不懈的先驅者們。

10BaseT 的出現,使得區域網路的安裝更加經濟快速,為家庭網路的爆炸性增長奠定了基礎。時至今日,雙絞線乙太網路仍然是全球最主要的網路連接方式。

從粗重同軸電纜到細巧雙絞線:乙太網路的演進史

The Serial Port 博物館

為了紀念 10BaseT 的誕生,The Serial Port 博物館收藏了 Synoptics LatticeNet 集線器和 AT&T Starland 10 集線器,並計劃進行連線測試。

雙絞線乙太網路的發展歷程充滿了挑戰和堅持,當我們今天輕鬆地插上一條網路線時,別忘了這背後是羅伯特·加倫、提姆·洛克、理查德·班奈特、派特·泰勒等先驅者努力的成果。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智慧手錶暗藏危機?研究揭露錶帶含高濃度有毒「永恆化學物質」

作者 netizen
這些有毒化學物質可能會滲入你的皮膚。Df32030df6075f5d4f37d3d2dc2ef1a4

熱門品牌的智慧型手錶錶帶被發現含有高濃度的有毒永久化學物質,也稱為 PFAS(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物質)。這些合成化學物質不易在環境中分解,並會隨著時間推移在我們體內累積,因此被稱為「永恆化學物質」。

PFAS 廣泛應用於各種消費產品,包括不沾鍋、防水服裝、地毯、床墊、食品包裝等等。接觸 PFAS 與嚴重的健康問題有關,包括罹患某些癌症的風險增加、荷爾蒙干擾、免疫系統減弱和兒童發育遲緩。這些化學物質會滲入水、土壤和食物中,使其成為全球日益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

智慧型手錶錶帶中驚人的 PFAS 含量

發表在《環境科學與技術通訊》期刊上的一項新研究發現,由含氟彈性體製成的智慧型手錶錶帶含有非常高濃度的永久化學物質,稱為全氟己酸 (PFHxA)。

研究人員能夠輕易地從分析的 22 款手錶錶帶表面提取出該化學物質,這些手錶錶帶來自不同品牌和價格層級。該化學物質可能會透過錶帶滲透到皮膚中。研究發現,大多數含有該化學物質的錶帶被宣傳為「運動和健身」款式,這意味著使用者可能在運動時佩戴,這樣會使得汗水與皮膚毛孔的接觸增加。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聖母大學的物理學家葛拉漢·F·皮斯利(Graham F. Peaslee)告訴《Salon》雜誌,研究人員本來並沒有要在手錶錶帶中尋找 PFAS,直到他們看到一則廣告,廣告中提到一款由含氟彈性體製成的錶帶的整頁廣告。進一步分析後,研究人員驚訝地發現了高濃度的永恆化學物質 PFHxA。

皮斯利表示:「這是第一次發現只有一種 PFAS,且其濃度遠高於我們通常在消費品中發現的濃度。」

解決方案是什麼?

包括 Apple、Huawei、Samsung 和 Google 在內的幾家主要的智慧型手錶和健身追蹤器製造商都推出了含氟彈性體錶帶,號稱耐用性高。雖然這些錶帶中的永久化學物質對健康的潛在風險的全部程度尚不清楚,但該研究的研究人員敦促科學界進一步研究這些材料。

在此期間,專家建議使用者改選由不含氟彈性體的替代材料製成的錶帶。大多數出售氟彈性體錶帶的品牌會在其網站上明確標註,這樣使用者可以輕鬆查詢錶帶的製造材料。在這些替代品中,氟彈性體錶帶專門設計為抗水抗汗,這使得它們對於需要這些特性的使用者來說至關重要。對某些使用者來說,避免選擇這些錶帶可能會比較困難。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為什麼傳統電視應該重回市場主流?智慧型電視缺點多?隱私風險、垃圾軟體樣樣來

作者 netizen
串流裝置當主角!搭配傳統電視打造高效娛樂中心0083dd3dccffc345eed1cb43e10bb347

你上次打開電視時,有沒有覺得它只是單純的「電視」?沒有啟動畫面、沒有緩慢的應用程式、也沒有不斷提醒你更新韌體或登入一大堆串流帳戶。雖然智慧型電視帶來了許多便利,但也把簡單的事情變得過於複雜,因此傳統「笨電視」值得重回市場主流。

智慧型電視設計上就是要淘汰得更快

從表面上看,智慧型電視似乎是終極的便利方案。它們將你喜愛的應用程式、串流服務和網路功能整合到了一個裝置中。但有一個問題:它們的設計就是為了比傳統電視更快被淘汰。

問題出在軟體。智慧型電視依賴作業系統,而製造商通常在產品上市幾年後就停止更新系統。這讓使用者被困在過時的應用程式、緩慢的效能以及整體笨拙的使用體驗中。你花錢買的功能——例如內建的 Netflix 或 YouTube——可能隨著平台更新而變得無法使用,而你的電視卻無法跟上。

相較之下,一台好的老式傳統笨電視則專注於顯示品質和耐用性。如果保養得當,通常可以使用超過十年。搭配像 Roku 或 Chromecast 等獨立的串流媒體設備搭配使用,你只需更換設備,而不是整台電視,就能跟上最新的串流媒體技術。

不幸的是,智慧電視更像是智慧型手機:為了頻繁更換而設計。而它們高昂的價格,更讓這種循環變得昂貴。這種內建的淘汰機制,讓選擇更簡單的替代方案的理由更加充分。

智慧型電視有垃圾軟體問題

你是否曾經瀏覽過智慧電視的主螢幕,並心想:「為什麼有這麼多我永遠不會使用的應用程式?」這就是垃圾軟體——預先安裝的軟體佔用空間、降低效能,而且通常對一般使用者來說毫無用處。

這些垃圾軟體不只是煩人,還反映出智慧型電視如何優先考慮利潤而非使用者體驗。製造商通常與應用程式開發商或廣告商合作,在電視中內建某些應用程式,即使你從未開啟過它們。更糟的是,其中一些應用程式無法刪除,導致主畫面充滿了你不需要的圖示。

這些多餘的軟體會隨時間拖慢電視的效能。智慧電視的處理能力本來就有限,而且它們搭載的應用程式越多,速度就越慢。

另一方面,那些傳統老式笨電視則不存在這些問題,因為它們專注於提供高品質的觀看體驗。搭配小型的串流棒或盒子,你可以根據需求定制出只包含你真正會使用的應用程式的觀看環境。

為什麼傳統電視應該重回市場主流?智慧型電視缺點多?隱私風險、垃圾軟體樣樣來

隱私風險

每次打開智慧型電視,很可能它也在「看著」你。許多智慧型電視會收集你的觀看習慣、偏好,甚至你使用的應用程式資料。這些資料通常會被賣給廣告商,或者用來直接向你的電視螢幕推送目標廣告。

根據數位民主中心(Center for Digital Democracy, CDD)於 2024 年 10 月發表的一份詳細報告,智慧型電視正追蹤使用者的觀看內容。而隱私問題不僅僅停留在觀看內容。有些智慧型電視內建語音控制或攝影鏡頭,如果沒有適當的安全防護,可能會成為駭客攻擊的目標(但你可以採取一些措施來保護你的電視免受網路攻擊)。

即使這些功能按預期使用,也會讓人質疑儲存或共享了多少個人資訊。搭配傳統電視和可信的串流裝置,你可以更好地控制隱私,選擇具有強大隱私設定的裝置,甚至完全拒絕某些功能。

串流裝置才是更聰明的選擇

如果你在想傳統電視如何跟上現今以串流為主的娛樂世界,答案其實很簡單:串流裝置。Roku、Fire TV、Apple TV 和 Chromecast 已成為現代觀看的核心技術。它們專門為應用程式和更新設計,在效能和耐用性方面往往優於智慧型電視。

串流裝置專為效能打造;如果某個裝置過時,更換成本遠低於購買一台新電視。同時,智慧型電視將你鎖定在特定的作業系統,而串流裝置讓你能選擇自己偏好的生態系統。如果喜歡 Apple 裝置的無縫整合,可以選擇 Apple TV。如果需要價格實惠且相容性高的選擇,Roku 是不錯的選項。

串流裝置在數據收集方面也相對較少入侵性。雖然它們也不是完全不追蹤使用者,但通常提供更多的透明度和使用者控制權。透過適當的保護措施,串流裝置也能防止惡意軟體,提供比智慧型電視更安全的替代方案。

傳統電視應如何強勢回歸

傳統電視是簡單和隱私的最佳解決方案,但要成功重回市場,還需要改進。目前大多數傳統電視缺乏現代消費者期望的功能,因此被「更聰明」的競品取代。

首先需要改進的是顯示品質。如果你逛過傳統電視的產品線,可能會發現許多產品僅限於 720p 這類較舊的解析度,完全無法與智慧型電視提供的 4K 甚至 8K 顯示效果相比。要成功重回市場,傳統電視需要提供清晰、鮮豔的畫質,滿足當前高解析度內容的標準。

尺寸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傳統電視通常尺寸較小,多用於廚房或客房等特定市場。若想進入主流客廳市場,需要提供更大的螢幕尺寸——至少 43 吋以上——同時保有現代化的外觀設計。

連接選項也需要升級。HDMI 連接埠、ARC(音訊回傳通道)支援、USB 插槽應該成為標配,讓使用者能輕鬆搭配外部裝置,而不會因為技術過時感到受限。

最後,傳統電視應該被定位為一種有意識的選擇,而不僅僅是便宜的替代品。強調其隱私優勢、耐用性以及與外接串流裝置的相容性,可以吸引技術熟悉且注重隱私的消費者。

如果製造商將這些改進與傳統電視的固有優勢結合起來——耐用性、隱私性和經濟實惠性——他們或許能夠吸引那些尋求更聰明觀看方式的消費者,而不需要「智慧」。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TikTok 最後期限! 美國國會要求 1 月 19 日從Android和Apple的 App Store 下架

作者 netizen
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和蘋果公司的執行長被告知,他們必須準備在1月19日將TikTok從美國應用程式商店下架。Aecbe5f2ce3adf07e9c1d68e6674c31d

美國眾議院中國委員會主席和首席民主黨議員週五告訴 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和蘋果公司的執行長,他們必須準備在1月19日將TikTok從美國應用程式商店下架。 

上週,美國一個聯邦上訴法院維持了一項法律,要求中國企業字節跳動(ByteDance)在美國出售TikTok,否則將面臨禁令。共和黨人、該委員會主席約翰·穆勒納爾(John Moolenaar)和委員會主要民主黨人拉賈·克利胥納莫提(Raja Krishnamoorthi)分別敦促TikTok執行長周受資(Shou Zi Chew)出售這款被1.7億美國人使用的短影音應用程式。 

「國會已果斷採取行動捍衛美國的國家安全,並保護 TikTok 的美國用戶免受中國共產黨的侵害。我們敦促TikTok立即執行合格的分拆計畫,」這些議員在信中寫道。 

Apple、Alphabet與TikTok尚未立即回應評論請求。本週一,字節跳動與TikTok緊急請求美國最高法院暫時阻止該法律生效,等待進一步審查。 

美國司法部在週三表示,如果禁令在1月19日生效,將「不會直接禁止」已經下載TikTok的Apple或Google使用者繼續使用該應用程式,但也承認禁止提供支持的措施「最終將使該應用程式無法運作」。 

TikTok在週四回應稱,法律若無法院命令阻止,意味著TikTok將於1月19日從行動應用程式商店消失,並「對尚未使用該應用程式的全美半數人來說不可用」。該公司警告稱,終止支持服務將「使該平台在美國陷入癱瘓,並使其完全無法使用」。 

字節跳動與TikTok指出,當選總統唐納·川普(Donald Trump)曾承諾將阻止TikTok被禁。 

共和黨參議員喬許·霍利(Josh Hawley)在一次訪問中表示,他希望字節跳動會出售TikTok,因為該法律毫無迴旋餘地。「法律條文就是法律條文,」霍利說。「主要問題在於該應用程式受中國監管,北京監管——這就是問題所在。」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一百多年前的線上虛擬會議!1916年工程學的輝煌時刻,電話線上的全國會議

作者 netizen
歷史上的第一次虛擬會議,你所不知道的 1916 年科技盛事686a382be83f76880408ad4e07b01462

1916年5月16日晚間8點30分,約翰·J·卡蒂(John J. Carty)在紐約市工程學會大樓敲響木槌,宣布美國電機工程師協會 (AIEE) 會議開始。這可不是一場普通的聚會。AIEE 決定舉辦一場連接四個時區、八個城市、超過五千名與會者的全國性會議直播。早在 Zoom 使虛擬會議變得家常便飯的一個多世紀前,電話線就已經將從東岸到西岸的各大禮堂連接在一起。亞特蘭大、波士頓、芝加哥、丹佛、紐約、費城、鹽湖城和舊金山的 AIEE 會員和嘉賓們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戴著電話接收器聆聽會議內容。

AIEE 是 IEEE 的前身,他們精心策劃了這場活動,以紀念通訊、交通、照明和電力領域的最新成就。該會議是工程學的一大勝利,許多主辦城市的報紙都對此進行了報導。《亞特蘭大憲法報》稱其為「世界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壯舉」。根據費城的《晚間紀事報》,會議所需的電話線路跨越了大約6,500公里,涵蓋二十個州,由超過15萬根電線杆和5,000個交換機支撐。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次橫貫大陸的電話通話僅在一年前才實現。

AIEE 主席卡蒂在紐約主持會議,而各分會主席則在其他城市指揮會議進行。首先是點名。每個城市都宣讀了出席的會員和嘉賓人數——從協會最新分會丹佛的40人,到紐約 AIEE 總部的1,100人。總共有超過5,100名會員參加。

由於紐約和費城的座位有限,會員只能領取一張入場券,而且明確規定女士不得參加。(真糟。)在亞特蘭大、波士頓和芝加哥,會員每人可獲得兩張入場券,而在舊金山,會員每人可獲得三張入場券;這些城市都允許女性參加。(AIEE 直到1922年才接納第一位女性會員,而且只是準會員;伊迪絲·克拉克(Edith Clarke)是第一位在1926年於 AIEE 期刊上發表論文的女性。)

這六個城市是正式參與會議的城市。但由於電話線路直接穿過丹佛和鹽湖城,這兩個城市的 AIEE 分會選擇保持靜音的旁聽;會議期間,他們向總部發送電報,告知他們的出席人數和問候。在現代的 Zoom 會議中,這些訊息會被發佈在聊天室裡。

第一次虛擬會議也安排了分組討論

在所有人報到確認都能聽到聲音後,卡蒂宣讀了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Woodrow Wilson)的賀電,祝賀會員們召開這次獨特的會議:「這是協會所代表的發明天才和工程能力最有趣的證明。」

接著,亞歷山大·格拉漢姆·貝爾(Alexander Graham Bell)發表簡短致詞,並表示他很高興看到電話已經超越了他最初的想法發展到如此地步。美國電話電報公司 (AT&T) 的第一任總裁西奧多·維爾(Theodore Vail),也是促成電話服務成為公共事業的重要人物之一,也表達了他的祝賀。碰巧在紐約參加 AIEE 標準委員會的英國工程師查爾斯·勒梅斯特(Charles Le Maistre)代表英國的工程學會發言。最後,貝爾的助手湯瑪斯·華生(Thomas Watson),也是第一個聽到電話傳來人聲的人,歡迎全國各地的電機工程師。

晚間9點整,會議暫停電話連線三十分鐘,以便每個城市都能由受邀嘉賓進行當地演講。類似於分組討論。這些演講者對工程師們的工作和成就進行反思,傳遞出積極正面的態度,但也有一些細微的差異。

在波士頓,哈佛大學校長勞倫斯·洛厄爾(Lawrence Lowell)表示,電的發現和利用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進步。然而,他批評工程師未能預見到個體在工廠制度下的從屬地位。

在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教務長埃德加·史密斯(Edgar Smith)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戰限制了某些材料和物資的供應,他呼籲增加對美國自然資源的投資。

田納西大學工程學院院長查爾斯·費里斯(Charles Ferris)讚揚了長途電力輸送的發展及其對農村生活的積極影響,但也擔憂化石燃料的使用。他最擔心的是煤炭、天然氣和石油的枯竭,而不是它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在 Zoom 將虛擬會議變成稀鬆平常之事的一個多世紀以前,電話線路就將東西兩岸的禮堂連接起來,舉辦了 AIEE 的全國性會議。

在西海岸,史丹佛大學校長雷·威爾伯(Ray Wilbur)主張校園裡的不滿、鬥爭和動盪是促進成長和創新的動力。我懷疑當時和現在的許多大學校長都不會同意這種觀點,但學生抗議仍然是推動變革的一股力量。

在各城市的分組討論結束後,所有人重新透過電話連線,各主辦城市輪流致意,並誇耀各自的工程成就。

「亞特蘭大,位於南阿帕拉契山脈的皮德蒙特區,奔流的河川與咆哮的瀑布,其能量被高壓輸電拖曳至她的門前,在其非凡發展中,電氣工程師是最重要的力量之一,向各城市致意。」

「波士頓向姐妹城市送上最熱情的問候。電話誕生於此,並在此發聲,但它的聲音已傳遍全球,其話語傳至天涯海角。」

「舊金山向協會的各位會員致敬……加州憑藉其先鋒的征服精神創造了世界所追隨的需求——白雪皚皚的內華達山脈開啟了從黃金之路到能源之路的道路,這條道路讓我們今晚在和平大陸的西緣,能夠與那些駕馭河流、跨越懸崖、從以太中汲取寂靜而無形的能量的人們即時聯繫,這種能量消除了距離,創造了力量,透過更緊密的聯繫,推動世界沿著更偉大的文明路線前進。」

我的編輯指出,最後一句話有86個字,但我們將其收錄進來,是為了展現它十足的熱情。

也許所有科技會議都應該安排音樂插曲

接著,會議暫停,進入音樂插曲時間。我覺得這個想法既古怪又有趣,就像百老匯音樂劇《奧克拉荷馬!》中間的芭蕾夢境片段一樣。每個城市都用留聲機播放一首他們選擇的歌曲,並透過電話傳輸。南方傳來《南方之歌》的旋律,新英格蘭則以《洋基歌》回應。紐約和舊金山分別選擇了兩種帶有哥倫比亞愛國象徵意義的歌曲:《哥倫比亞萬歲》和《海洋之珠哥倫比亞》。費城則獻上了《星條旗之歌》,雖然當時它還不是國歌,但所有禮堂的觀眾在播放時還是都站了起來。

順帶一提,當時的 AIEE 非常重視娛樂。他們的幾乎所有會議都包含正式的晚宴舞會、非正式的吸菸室、體育比賽,以及到當地工程景點的考察參觀。甚至還有婦女委員會專門為女士們組織活動。

我懷疑當時沒有人會預料到,在二十一世紀,人們一想到又要參加虛擬會議就會唉聲嘆氣。

音樂結束後,邁克爾·普平(Michael Pupin)發表了關於「工程專業」的演講,這個話題在當時的《AIEE 會議記錄》中經常被討論。別忘了,電機工程當時還是一個相當新的學科,只有幾十年的歷史,而從事工程工作的工程師們正在觀摩歷史更悠久的職業,例如醫生,以了解他們如何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普平在長途電話傳輸效率方面取得了許多進展,並在一九二五年擔任 AIEE 主席。

會議最後依照羅伯特的議事規則進行了決議、修正、接受和附議。(IEEE 會議至今仍遵循這些規則。)在最後的決議中,與會者為舉辦了這場史無前例的會議而沾沾自喜,並肯定了自己促成會議成功的才能。

《AIEE 會議記錄》詳細報導了這次會議。地方新聞的報導則較為簡略。我沒有找到任何證據表明他們曾試圖複製這次會議。他們確實嘗試了另一種實驗,讓一位會員在三個不同城市的會議上宣讀同一篇論文,以便共同討論論文內容。但他們似乎還是回到了每年舉行分區會議的正常安排,會議內容包括技術論文發表和討論。

而且我沒有找到任何關於一九一六年這場會議的基本問題的答案,這些問題是我作為一百年後的一名歷史學家想要知道的。首先,這次會議的長途電話費用是多少?誰支付了這筆費用?其次,觀眾使用的是什麼接收器?它們的效果如何?最後,會員和嘉賓對這場盛大的實驗有什麼看法?(我的編輯也想知道為什麼沒有人拍下這場活動的照片。)

但人們在當下很少會想到後來的歷史學家可能會想知道什麼。而且我懷疑當時沒有人會預料到,在二十一世紀,人們一想到又要參加虛擬會議就會唉聲嘆氣。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AAEON UP 710S超迷你單板電腦,信用卡尺寸搭載x86架構Intel Alder Lake-N處理器

AAEON UP 710S是款尺寸有如Raspberry Pi,但是卻搭載x86架構處理器的單板電腦,最高可選擇Intel Processor N200。7cdd1092e93882cab89d78a739cf8fef

AAEON UP 710S是款尺寸有如Raspberry Pi,但是卻搭載x86架構處理器的單板電腦,最高可選擇Intel Processor N200。

超迷你x86電腦

UP 710S的尺寸為8.5 x 5.6公分,機身最厚處為2.513公分,整體尺寸與Raspberry Pi 5 Model B差不多,但是它卻不是採用Arm架構處理器,而是x86架構的Intel Alder Lake-N處理器。

延伸閱讀:Aaeon推出GENE-EHL7單板電腦,搭載Elkhart Lake世代Intel Atom、Celeron系列處理器

UP 710S提供Intel Processor N200 / N100 / N97 / N50等4種處理器選擇,最高階的Intel Processor N200採用4核4緒配置,最高Turbo時脈達3.7 GHz,並整合32組執行單元(EUs)、最高時脈達750 MHz的UHD Graphics內建顯示晶片,TDP為6 W。

UP 710S最高可選8 GB LPDDR5記憶體以及128 GB eMMC儲存媒體,但不支援SATA、M.2 NVMe、microSD記憶卡等儲存媒體,主機板背面提供1組可以安裝無線網路卡的M.2 2230 E-Key插槽,並提供3組USB 3.2 Gen 2端子,以及HDMI 1.4b、GbE乙太網路端子各1組,可透過Wafer排線擴充2組USB 2.0端子,以及I2C、PWM、SPI、GPIO、RS-232/422/485等端子。

UP 710S是款x86架構單板電腦,尺寸為8.5 x 5.6公分,與Raspberry Pi 5 Model B接近。

主機板正面具有處理器、各種連接端子,以及12V電源輸入端子台。

主機板背面則有M.2 2230 E-Key插槽,能夠加裝無線網路卡。

主機板側面提供3組USB 3.2 Gen 2端子,以及HDMI 1.4b、GbE乙太網路端子各1組。

UP 710S取消了先前UP Board系列產品的40-pin HAT擴充腳針,改以透過Wafer排線擴充GPIO、I2C、SPI、COM等端子。

AAEON尚未公布UP 710S的上市日期與售價,但根據經驗日後應該可以透過Aaeon eShop網路商店以零售型式購買。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NPU vs. CPU/GPU:誰才是AI運算的最佳選擇?神經網路處理器真的值得買單嗎?

作者 netizen
為技術而技術,應用場景狹窄,傳統硬體足以應付00c96718b4b50a795e3ac6ad2675e0b0

如果你到現在還沒聽說過神經網路處理單元(NPU),那你一定是錯過了過去一年Intel、AMD 和高通鋪天蓋地的 AI 行銷。

在過去的 12 個月中,這些以 AI 為中心的處理器被吹捧為下一個必不可少的升級——人人都需要它才能充分利用人工智慧。但這真的只是行銷炒作,還是 NPU 真的能像它們承諾的那樣帶來變革性的價值?

什麼是 NPU?

NPU 是晶片系統(SoC)中的專用處理器,旨在處理 AI 特定的任務,例如背景雜訊抑制、即時視訊增強和基本的生成式 AI 功能。包括Intel的 Meteor Lake 中的 VPU、AMD 的 Ryzen AI 以及高通的 Hexagon AI 處理器在內的公司都已將 NPU 嵌入到他們的晶片中,聲稱它們將使設備更智慧、更高效來徹底改變運算體驗。其理念是將 AI 工作負載從 CPU 和 GPU 中卸載出來,以節省功耗,從而理論上改善電池續航力並提供更快的晶片 AI 處理。

但是,這些支援 AI 的處理器是真的具有顛覆性,還是佔用了寶貴的晶片空間,而這些空間可以用於滿足使用者的真正需求?

NPU 優勢背後的真相

雖然 NPU 確實提高了效率,尤其是在電池續航力至關重要的行動裝置中,但它們對電池續航力已經很強大的筆記型電腦的影響卻難以證明。NPU 處理的任務大多是小眾的,對一般使用者體驗的影響有限。如果你經常使用語音命令或非常依賴視訊通話增強功能,那麼 NPU 可能会節省一些電池電力。但對大多數使用者來說,目前它是一個錦上添花的功能,而不是必不可少的功能。CPU 和 GPU 多年來已經可以充分地處理這些功能,雖然 NPU 可能会略微降低功耗,但這項創新更多的是關於漸進式效率提升,而不是提供有意義的新功能。

以Intel的 Meteor Lake VPU 為例。它被宣傳為一種用於設備上 AI 任務的解決方案,例如視訊通話背景模糊和雜訊消除——這些任務以前用 CPU 和 GPU就能有效處理。其主要優勢是功耗效率的微小提升,雖然有用,但在考量整體運算體驗時並不突出。AMD 的 Ryzen AI 採用了類似的方法,在不提供突破性功能的情況下提高了效率。高通的 Hexagon 處理器借鑒了其行動裝置的優勢,為筆記型電腦帶來了類似的功能,但並沒有顯著擴展大多數使用者的應用範圍。

TOPS 的迷思

在討論 NPU 時,供應商經常強調 TOPS 作為性能指標。Intel即將推出的 Lunar Lake 平台擁有 48 TOPS 的 NPU,AMD 的 Ryzen AI 300 系列能够達到 55 TOPS,高通的 Snapdragon X Elite 則配備了 45 TOPS 的 NPU。這些數字好像它們對實際使用者具有重大意義。

然而,TOPS 是在理想實驗室條件下對峰值性能的理論測量。它是根據乘積累加(MAC)單元的數量和工作頻率計算得出的,但它並不一定能轉化為日常使用中的實際性能提升。對於一般使用者來說,這些數字就像他們永遠不會以最高速度駕駛的汽車的理論馬力一樣毫無意義。

取捨:晶片空間利用率

包含 NPU 會消耗寶貴的晶片空間,而這些空間可以用於增強更普遍有益的功能,包括 CPU 核心或 GPU 功能。以 AMD 基於 Zen 5 的 Ryzen AI 300 行動 SoC 為例,NPU 佔用了大約 10-15% 的晶片空間——這是一個相當大的比例。如果將這些空間用於增加更多的 CPU 核心,使用者可以在多執行緒應用程式中體驗到明顯的改進,使開發人員、內容創作者和高階使用者都能受益。

或者,擴展整合 GPU 可以提供更好的圖形性能,遊戲玩家和使用圖形密集型應用程式的專業人士都會喜歡這項功能。鑑於 GPU 傳統上一直是 AI 工作負載的首選硬體,增強 GPU 功能可以一舉兩得。

NPU 真的是未來的保證嗎?

製造商將 NPU 宣傳為在 AI 驅動的世界中面向未來筆記型電腦的必要條件。然而,鑑於 AI 的快速發展,很難預測哪些硬體功能將保持相關性。雖然 NPU 確實為特定的 AI 任務提供了一些優勢,但大多數使用者不太可能注意到它們的缺失。大多數日常運算任務——例如網頁瀏覽、文件編輯和媒體消費——不需要 AI 驅動的最佳化。

即使對於偶爾使用 AI 功能的使用者來說,CPU 和 GPU 通常已經足夠處理這些工作負載,只是功耗略高。NPU 的承諾更多是針對未來的潛在應用,而非當前對普通消費者的明顯好處。

噱頭還是真正的創新?

儘管 AI 確實有許多實用應用,例如語音轉文字和即時翻譯工具,但在筆記型電腦中包含 NPU 顯得為時過早。這項技術似乎是為問題尋找解決方案,更大程度上是由行銷策略推動,而非真實的使用者需求。在 AI 應用成為日常計算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前,NPU 可能仍是一個被過度炒作的功能,而非必須的組件。

同時,消費者或許能從處理性能、圖形能力和整體系統性能的提升中受益更多——這些改進能提供即時且明顯的優勢。目前來看,NPU 是一個有趣的發展,但對於大多數使用者而言,或許還不是其宣稱的那種改變遊戲規則的創新。

PC 製造商熱衷於推廣內含 NPU 的硬體,或許是因為 AI 筆記型電腦能提升平均銷售價格約 5 到 10%。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AI 貧富差距拉大? OpenAI o1 掀起 AI 軍備競賽,新模型對未來的 10 大影響

作者 netizen
使用者會出現兩個新類型:AI富人和AI窮人。8a84dc98cc3f2bc200c34f55d5d77bef

你可能還記得我在 9 月份發表的那篇關於 OpenAI 新模型系列 o1 系列(o1-preview 和 o1-mini)的 7000 字長文。我想強調兩件事: 首先,o1 是一種新型 AI 最原始的版本。從種子期去判斷一個新的典範是不適當的,讓它發芽,等它開花結果吧。 其次,那篇文章的最後一部分是付費閱讀的。它是「對長遠未來的 10 個影響」。(請注意其中特意強調的「長遠」!)我相信那一部分應該公開,所以我將在下面取消付費牆,把這些內容公開。

為了讓你不用去讀那 25 頁的冗長論述,先提供一些必要的背景。這十個影響,大致上是我在那篇文章的引言中提出的問題的答案:

  • 推理型 AI 對生成型 AI 意味著什麼(它究竟是不是生成型的)?
  • 使用者將如何與能夠思考的 AI 模型建立聯繫和互動?
  • 當你允許推理模型思考數小時、數天甚至數週時,它們能做些什麼?
  • 作為運算的函數,推理模型現在如何擴展性能?
  • 公司將如何在訓練-測試流程中分配運算資源?
  • 這一切對AI的終極目標意味著什麼?
  • 這與 GPT-5 有什麼關係(如果有的話)

以下是 OpenAI o1 系列、新的測試時擴展規律,以及能夠推理的新 AI 典範對長遠未來的 10 個影響(為清晰起見,進行了一些編輯)。對於那些已經讀過它的人來說,讓它作為對未來的一種提醒。

正在發生的事情比 OpenAI 發表的模型更大——大得多。它超越了擴展規律,超越了新的典範,也超越了生成型 AI。這一部分既是對今天的總結,也是對明天的展望。

  1. 生成型 AI 作為領先 AI 典範的時代已經結束。對於大多數不關心 AI 超出其可用範圍的使用者來說,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響。生成型 AI 是關於創造新數據的。但推理型 AI 並不關心這個。它的目的是解決難題,而不是生成垃圾。此外,OpenAI 隱藏了推理 token。其他公司也會這樣做。你仍然可以使用生成型 AI 工具來生成東西,但最好的 AI 將不再以生成為中心,而是以推理為中心。這是一種不同的東西,它的應用我們還不太了解。
  2. 聊天機器人的時代也結束了。人們仍然會用它們來閒聊,但它們不再是最好的 AI 了。AI 公司的努力將花在其他地方。OpenAI、DeepMind 和 Anthropic 將探索和擴展推理路線,將聊天機器人路線降級為次要優先事項。只要目前的聊天機器人服務繼續為它們提供經常性收入來源,它們就不會投入太多資源來改進它們,使其超出市場需求。
  3. 人類將在我們自認為適合的任務中,越來越少感受到與AI的平等感(最終感到自卑)。用戶與AI之間「平等關係」(例如在工作中的合作)的概念將成為過去。取而代之的是,我們將驚奇或恐懼地目睹AI深入到人類無法企及的廣度和深度。過去,我們是世界的建築師和建造者,但機械出現後,我們不再是建造者。現在,我們即將失去作為建築師的角色。
  4. 舊的擴展定律(所有計算資源用於預訓練和後訓練)已被新的擴展定律取代(計算資源分配在訓練和推理之間,使模型能夠實時推理)。從現在開始,使用我們過去四年來一直應用的常規啟發式方法預測未來將變得不可預測。是時候更新思維了(如果OpenAI決定大方提供更多細節)。
  5. OpenAI 終於將過去 20 年 AI 研究中最重要的兩個典範融合在一起:大型語言模型(OpenAI 的 GPT)和深度強化學習系統(DeepMind 的 Alpha)。這就是為什麼他們最終決定放棄 GPT 這個名字。從這個意義上說,o1系列在經過五年的長期研究後重啟了公司的研究方向。
  6. AI富人與AI窮人階層的出現。AI模型的成本上升速度將快於公司找到優化措施以降低成本的速度。不久後,新的定價級別(已有跡象)將出現,只有少數特權者能夠負擔起尖端AI模型的利益。其他人將被劃分為AI貧困階層。
  7. 我們自認為知道的關於 AI 的一切才剛剛改變。OpenAI 的創意、神秘、精神上的匿名研究員 Roon 說:「我們將不得不重寫所有關於平台和擴展等公共辯論中的常規對話樹。自回歸模型的錯誤是否會累積還是自我修復?語言是否可以導致真正的智慧?通向一般智慧的界限在哪裡。」我同意這一點。
  8. 這種新型AI對使用者來說沒有價值主張。大多數人不知道如何應用能夠推理的AI。這是一個揭示人類本質的事實。要找出一個能讓AI思考整整一天解決的問題並不容易。
  9. 這不是 ChatGPT 時刻。它不具備易用性,但意義深遠。大多數人將無法意識到它的意義有多大。ChatGPT 的主要特點是它的易用性(免費、易於使用、直觀)。GPT-3 的主要特點是它令人驚訝的能力——但你必須努力才能找到它們。o1 更像 GPT-3,所以大多數使用者不會理解它的價值(尤其是考慮到每個查詢的等待時間和當前的消息限制)。
  10. 這與GPT-5有何關聯?新的基礎模型仍在路上。o1基於GPT-4o,這意味著如果更改底層大型語言模型,仍有很大的改進空間。GPT-5 將利用這種新典範,但同樣,只有少數受眾會欣賞它的價值。但是,你仍然應該嘗試現在就開始轉型。o1 適用於科學和數學,這對你來說可能不是那麼有用。但最終目標是 JARVIS,然後是 AGI,然後——誰知道呢。你可能會想現在轉型不值得,但這是一個目光短淺的選擇:OpenAI 和其他公司將繼續開發新典範,因為這是有機會實現該領域最終目標的東西。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搭載 AI 的人形機器人「Ai-Da」繪製的艾倫·圖靈肖像畫以3528萬台幣售出

作者 netizen
搭載 AI 的人形機器人「Ai-Da」繪製的計算機科學家艾倫·圖靈肖像畫參與拍賣,並以遠超預期的 108 萬 4800 美元(約3528萬台幣)的價格拍出。3dcef84dc3854706da01d89873a121e6

搭載 AI 的人形機器人「Ai-Da」繪製的計算機科學家艾倫·圖靈肖像畫參與拍賣,並以遠超預期的 108 萬 4800 美元(約3528萬台幣)的價格拍出。

Ai-Da 是由畫廊總監艾丹·梅勒等人開發的「繪畫 AI 人形機器人」,其演算法部分由牛津大學設計,包含機器人手臂在內的身體則由利茲大學和機器人公司 EngineeredArts 負責設計。

Ai-Da 機器人站在她為圖靈繪製的肖像畫前面。售出的作品「AI 之神:艾倫·圖靈的肖像」在右邊。照片來源:蘇富比/EPA

Ai-Da 在 2024 年初於瑞士日內瓦舉行的 AI 國際峰會「AI for Good Global Summit」上,展出了包含 Ai-Da 自畫像、以 19 世紀電腦科學家艾達·洛芙萊斯(Ai-Da 名字的由來)的肖像畫等在內的 5 幅作品。其中一幅就是描繪英國數學家,被譽為「電腦科學之父」和「人工智慧之父」的艾倫·圖靈的肖像畫。

這幅名為「A.I. God. Portrait of Alan Turing(AI 之神:艾倫·圖靈的肖像)」的畫作尺寸相當大,橫 188 公分,縱 253 公分。 by Ai-Da Robot Studios由於搭載 AI 的 Ai-Da 擁有語音對話功能,因此在創作過程中,它可以直接與工作室成員對話,激發繪畫的靈感。在被詢問繪畫風格、用色、內容、色調和紋理等問題後,Ai-Da 會用眼球上的鏡頭觀察圖靈的照片,然後進行繪畫創作。此外,Ai-Da 還使用了 3D 紋理印表機來完成畫布上的繪畫,並有工作室助理從旁協助。

「A.I. God. Portrait of Alan Turing」於 2024 年 11 月 8 日由全球歷史最悠久的國際拍賣公司蘇富比進行拍賣,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 27 件以上競標。最初,「A.I. God. Portrait of Alan Turing」的預估落槌價為 12 萬~18 萬美元(約 1840 萬~2750 萬日圓),但最終由一位美國匿名人士以 108 萬 4800 美元拍下。

蘇富比在聲明中表示:「今天拍賣的人形機器人藝術家創作的首件作品以破紀錄的價格落槌,是近代藝術史上的重要時刻,反映了 AI 技術與全球藝術市場的連結日益緊密。」

Ai-Da 本人也表示:「我的作品的重要價值在於,它可以作為促進新技術對話的催化劑。這幅 AI 先驅艾倫·圖靈的肖像畫,促使觀賞者思考 AI 或運算之神的本質,同時思考這些科技進步的倫理和社會意義。」

此外,本次拍賣所得將用於改善 Ai-Da 的新設計。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我們活在虛擬世界?宇宙是巨大電腦?物理學家、哲學家論證「模擬假說」的可能性!

作者 netizen
活著是一種難以形容的奇妙體驗……但我們甚至可能不是真的活著。89208450f82af9dac61d0f6481ea6fa7

除非你,親愛的讀者,是一個網路爬蟲軟體機器人,正悄悄地將這段文字拉進一個數據飢渴的大型語言模型中,否則你很可能是一個人類。雖然你可能從未親眼見過我,但你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我也是人類。但我們無法確定彼此的存在。事實上,我們沒有任何明確的證據證明任何事物除了我們自己之外是有意識的——這是對勒內‧笛卡兒名言「我思故我在」的粗糙類比。

忘掉我們彼此吧——如果這一切都不是真的呢?同事、樹木、星座——甚至是我們自己?這正是 Gizmodo 最近向電腦科學、哲學、社會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等領域的眾多專家提出的問題。

在這次 Giz Asks 中,我們向這些專家提出了一個直截了當的問題:我們怎麼知道自己不是生活在電腦模擬中?他們的回答各異且深具啟發性,對於這個比電腦古老得多的問題提供了引人深思的洞見。隨著現在如此多的技術創新正在發生,以更嚴格的審視眼光看待這個古老的問題是很自然的。我們正在創造如此不可思議的技術,它似乎將爬出山谷,從中重生。奇怪、超現實的時代——我認為,這是質疑我們如何知道什麼是真實的最佳時機。部分回覆已略作編輯,以提高清晰度。

蘇珊‧史耐德(Susan Schneider)

就我們所知,我們實際上是在一個巨大的電腦模擬中。以下是我喜歡的一個模擬論證版本。假設天體生物學中普遍持有的觀點是正確的,即其他星球上存在生命。進一步假設這些生命形式中至少有一些進化成技術先進的物種,發展出人工智慧,其程度足以讓它們運行複雜的電腦模擬。現在,如果只有兩個文明這樣做,那麼你現在身處電腦模擬中的機率是 2 比 1!

當然,這個版本的論證以及類似的論證存在許多問題,值得商榷。意識可以是電腦模擬的東西嗎?是否有可能構建高度複雜的人工智慧,例如能夠模擬地球的量子電腦?文明能否存活足夠長的時間來發展此類技術,或者它們是否會在其發展過程中遇到某種障礙或「大過濾器」?事實上,也許其他星球上根本不存在生命。(當然,也許我們正在被未來的地球人模擬,就像《駭客任務》中那樣。)目前還沒有定論,這確實是一個引人入勝的問題!

保羅·弗朗切斯基(Paul Franceschi)

假設我們生活在模擬中的假說似乎是可證的:這可以透過發現模擬中的瑕疵來驗證,比如一個遙遠的宇宙區域無法放大觀看,望遠鏡無法捕捉到清晰圖像。然而,更先進的模擬可能會回溯時間,修補缺陷,然後重啟模擬。這顯示模擬可能會有不同的類型和品質。

尼克‧波斯特羅姆的模擬論證是一篇精彩的哲學著作,表明我們最初賦予我們目前生活在模擬中的想法的概率應該向上修正。然而,這個論證並不能說服我,主要是因為模擬的性質可以千差萬別。特別是,模擬論證是基於後人類創造的模擬作為參考類別,其中模擬的存在與真實人類幾乎沒有區別,且對自身的模擬身份毫不知情。然而,也可以想像,可以創造出同樣複雜的模擬,其中模擬的存在意識到它們的本質。根據選擇的參考類別的不同,論證的結論會發生顯著變化。如果大多數模擬涉及的存在意識到自己被模擬的性質,那麼就消除了我們自己是模擬的令人不安的結論,因為我們並不知道自己被模擬。因此,參考類別的選擇至關重要。如果論證基於不知道自己被模擬的人類,就會導致我們可能生活在模擬中的令人不安的結論。相反,如果論證關注於知道自己被模擬的人類,結論就會令人安心得多:我們不是這樣的模擬。然而,沒有先驗的理由支持選擇不知道自己模擬性質的人類而不是意識到自己模擬性質的人類。此外,甚至有人可能會爭辯說,在後人類文明中,出於倫理原因,可能會禁止模擬不知道自己本質的人類。

尼克·波斯特羅姆(Nick Bostrom)

人們可能會想知道為什麼要認真對待我們是否處於電腦模擬中的問題。答案是模擬論證(我早在 2001 年就發表了)。模擬論證表明,以下命題中至少有一個是真實的:(1)人類物種很可能在達到技術成熟之前滅絕;(2)任何技術成熟的文明都極不可能運行大量的其進化歷史(或其變體)的模擬;(3)我們幾乎肯定生活在電腦模擬中。因此,在某種程度上,人們可能會認為 (1) 和 (2) 不太可能發生,因此,我們需要為(3)分配相當大的概率。模擬論證揭示了一個關於人們對未來和我們在世界上的位置的連貫信念的有趣一致性約束。

當我們越接近達到人類文明能夠創造祖先模擬的點——具有我們這樣類型體驗的有意識心智——並且假設我們仍然保留著使用至少一些非可忽略比例的資源來實現這個目的的傾向,(1)和(2)就顯得越不可能;因此我們自己生活在電腦模擬中的可能性就越大。我認為過去幾十年在電腦遊戲圖形和人工智能方面的進展,使人們更容易將模擬假說視為關於存在本質的一個合理觀點。

大衛·基平(David Kipping)

使用基於證據的推理,我們無法確定地判斷我們是否生活在模擬中。一個足夠複雜的模擬可能與現實完全無法區分,任何錯誤都可以被刪除,然後從它們出現之前重新啟動模擬。對於模擬我們的體驗也沒有根本的障礙,特別是因為只需要模擬個人對現實的感知,而不是現實本身。想想電腦遊戲如何不是一次性算繪整個宇宙,而只是算繪你所在的部分。

一個聲稱我們很可能處於模擬中的常見論點是,模擬的現實應該比單一的基礎現實多得多,因此我們碰巧處於基礎現實中的可能性很小。然而,這個論點是基於模擬現實首先是可能的假設。雖然我們確實不知道有任何根本的反對意見,但我們也不知道它實際上是可能的!在没有任何證據的情况下,我傾向於給這兩種可能性 50:50 的機率。另一個微妙之處在於,如果模擬的現實本身可以誕生模擬的現實,那麼將會有一個巨大的現實層次結構,而且每一層次的運算能力都必然低於其上一層次。最終,人們可能會推斷,會有一個最低的層次,一個現實的下水道,那裡的居民根本無法建造一台足夠複雜的電腦來產生他們自己令人信服的模擬。事實上,這些下水道現實應該比所有其他現實加起來多得多,因此我們應該得出結論,那就是我們生活的地方。不過這形成了某種矛盾。我們得出結論說我們可能生活在一個模擬是不可能的現實中,然而我們的整個論點是建立在模擬是可能的假設之上。這類矛盾值得更多關注,也許最終會幫助我們理解這個持續存在的問題。

普雷斯頓·格林(Preston Greene)

没有人知道我們是否生活在電腦模擬中。我把猜這個機率大概是20%左右。我認為我們可能生活在模擬中,是因為我無法排除以下前提(當然,其中一個或兩個可能是錯的,但這對我來說並不明顯)。首先,模擬技術將繼續改進,最終能夠模擬擁有像我們這樣體驗的人。第二,使用這樣的模擬來研究過去的事情將會是一種不可抗拒的誘惑。(例如,如果你想研究智力和暴力之間的聯繫,你可以運行許多關於人類歷史的模擬,在其中改變平均智商並觀察戰爭普遍性的趨勢。)如果這些前提是真實的,那麼我們應該得出結論,最終人們將運行數百萬個關於人類歷史的模擬。但如果是這樣,我們怎麼知道我們不是已經生活在其中一個模擬歷史中呢?畢竟,將會存在數百萬個模擬現實和只有一個非模擬現實。所以我們處於模擬現實中的機率會很大。

這種哲學思維方式始於尼克·波斯特羅姆2003年的論文《你是否生活在電腦模擬中?》最終,物理學家也接受了這個想法,在2014年,一些人建議我們可以透過仔細觀察宇宙射線的運動來科學地測試模擬假說。2017年,又提出了更多潛在的測試。在我2019年的論文和《紐約時報》文章中,我認為在研究模擬假說時轉向科學實驗是危險的,因為這些實驗可能導致我們的模擬被關閉。本質上,這些實驗試圖揭示只會在模擬中發生的事情——例如,宇宙射線運動中的「故障」。但是,創造我們的模擬的人可能關心它的準確性。因此,如果我們設法揭示一些故障,我們的模擬器可能會簡單地結束模擬並開發一個故障更少的模擬(這是目前電腦程式的慣例)。關於模擬假說的哲學理論化並不存在這種風險,因為哲學家是基於邏輯推理和概率的本質得出結論,而不是透過尋找故障。

薩賓·霍森費爾德(Sabine Hossenfelder)

「我們生活在電腦模擬中」這個想法太過模糊,無法稱得上是科學的。只有在你明確指出電腦模擬的具體含義時,它才能成為科學概念。

例如,如果你說這意味著我們的觀察可以被計算,那麼這僅僅表示自然法則是數學性的,而這確實如此。但這通常不是人們談論「電腦模擬」時的本意。他們往往指的是存在一個可以在電腦上執行的演算法,其運作方式類似於我們現在使用的電腦,並且能夠重現我們所觀察到的現實。

目前並沒有已知的演算法能做到這一點。如果我們有這樣的演算法,那就等於擁有了萬物理論。聲稱這可以實現的人往往低估了問題的複雜性,通常是因為他們根本不了解物理學的運作原理。也許他們應該看看,即使我們已經掌握了方程式,要做出天氣預報都有多困難。更別提量子物理學或量子重力理論了。一般來說,如果有人聲稱我們生活在電腦模擬中,我認為他們有責任告訴我們具體的演算法是什麼,而不是僅僅聲稱它存在。

當人們提到模擬假說時,有時還指的是宇宙不僅是一個模擬,而且是由某人或某物創造的模擬,也就是說基本上是個神。即使我們有這樣的演算法,我也不知道要如何找到任何關於演算法背後創造者的證據,而且我認為這不是一個科學問題。

里茲萬・維爾克(Rizwan Virk)

我們無法完全證明我們不是生活在模擬中。這個模擬可能完美到我們無法檢測出來。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找不到我們可能生活在模擬中的一些證據,而且各種研究團隊一直在努力研究這個問題。理解模擬假說的方式是將其分解為兩個組成部分:1)宇宙由資訊構成,2)資訊像在電子遊戲中一樣為我們呈現。

宇宙由資訊構成這一點已經不像約翰・惠勒提出著名的「一切從資訊來」(it from bit)說法時那樣具有爭議了——也就是說,當你尋找所謂的粒子時,物理學家似乎找不到它——他們只能找到一系列像是回答是/否問題的屬性——即資訊位元。例如,湯姆·坎貝爾在科利波利的研究團隊正在嘗試透過一系列雙縫擦除實驗來證明需要有意識的觀察者來坍縮量子機率波;英國的梅爾文·沃普森正在研究資訊動力學第二定律,該定律表明在某些生物系統中資訊熵會隨時間減少。史蒂芬·沃夫勒姆正在研究從元胞自動機和超圖類型這類運算中推導出物理定律的模型。一些研究團隊發現存在類似像素的晶格形式的幾何形狀。

然而,也許更重要的問題是我所說的 NPC(非玩家角色)對比 RPG(角色扮演遊戲)版本的模擬假說。在第一個版本中,每個人都只是人工智慧或 NPC;在第二個版本中,我們存在於遊戲之外,是玩家,在模擬中擁有化身或角色,就像今天的 MMORPG 電子遊戲(大型多人線上角色扮演遊戲)一樣。我們正在迅速接近模擬點,這是一種技術奇點,在這裡我們可以創造出與現實無法區分的逼真模擬,其中的人工智慧角色與生物角色無法區分。如果任何文明達到這一點,用牛津大學哲學家尼克·波斯特羅姆提出的論點來說,那麼很可能會有許多模擬世界(數十億個),其中有許多模擬生命(數兆個),那麼我們更可能是模擬世界中的模擬生命,而不是物理世界中的物理生命。正是這個論點讓伊隆·馬斯克在2016年表示,我們處於基礎現實(即不在模擬中)的機率是數十億分之一。如果我們能在未來幾十年內達到模擬點,那麼一個更先進的文明可能早就已經達到了這一點,而我們就在他們的模擬中——無法分辨差異。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為什麼鬼魂會穿衣服或披上白布,而不是赤裸出現?

作者 netizen
為什麼幽靈不是裸體的?這對克魯克香克和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許多人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哲學問題。Fdb6e6cd16108846a180cfea6036dcda

當你想到幽靈時,腦海中會浮現什麼?一個可怕、發霉的裹屍布?一堆邪惡的超自然盔甲?還是一位穿著僵硬維多利亞時代西裝的陰森紳士?

1863年,身為漫畫家和狄更斯小說插畫家的喬治·克魯克香克(George Cruikshank)宣布了一項關於幽靈多樣外表的「發現」。他寫道,看起來:

「似乎從未有人想過鬼魂會穿著衣服這件事的荒謬與不可能……鬼魂不能、不得、也絕不可以為了禮貌而裸露出現;既然不存在鬼魂或靈魂的衣物,那麼,鬼魂似乎從來未曾也永遠不可能出現。」

喬治‧魯 (George Roux) 的《精神》(1885)。 steeve-x-art/Alamy 庫存照片

為什麼鬼魂不會赤裸出現?這對於克魯克香克和許多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人來說是個重要的哲學問題。事實上,除了民間傳說之外,赤裸或不穿衣服的鬼魂故事極其罕見。懷疑論者和見鬼者都樂於思考鬼魂如何在物質世界中具有形體與力量。究竟鬼魂是由什麼「物質」構成,才讓他們能夠在我們的現實層面存在?

鬼魂披上裹屍布或埋葬的壽衣的形象,已經保持了幾百年的經典地位,因為這表明了屍體與靈魂之間的延續性。

在現代之前,幽靈的主要社會功能是從墳墓彼岸傳遞訊息給生者,所以與埋葬服飾的連結是有道理的。這可以在中世紀「三生與三死」的主題中看到,獵人們遇到了他們未來的骷髏屍體,裹著亞麻布,提醒他們要記得死亡。

吉爾雷的禮服變身為幽靈 (1797)。 大英博物館

然而,到了 19 世紀中期,隨著靈學和早期的心靈研究傳遍西方世界,人們開始報告看到穿著日常和當代服裝的鬼魂。

這讓那些對鬼魂現實性感興趣的人陷入困惑。如果鬼魂是真實存在的,為什麼它們會穿衣服?如果靈學的基本信條為真,那麼應該回歸地球的靈魂是否應該是由光或其他以太物質構成?靈魂的衣物也是靈性的嗎?如果是這樣,它們是否具有靈魂的本質,還是僅僅是衣物的鬼魂?

你可以採用唯心主義的立場,認為這些衣物是與亡者不朽身份相關的形而上概念——鬼魂的身份不僅僅是靈魂力量的表現。

另一種解釋是,見到幽靈的人會透過無意識過程為幽靈穿上衣服。因此我們看到幽靈穿著其平常的衣服,是因為那是我們對這個人的心理印象,而這種服裝最容易讓人認出對方。

阿德萊德克拉克斯頓的《幽靈女士》(1876)。 蘇富比

評論家兼人類學家安德魯·朗格(Andrew Lang)在1897年將做夢與見鬼做了比較,並指出:

「我們在夢中通常不會看到裸體的人;而幻覺,作為清醒時的夢境,也遵循同樣的規則。如果一個鬼魂在我們眼前打開門或掀起窗簾,那也只是幻覺的一部分。門並沒有打開;窗簾也沒有被掀起……這就像被催眠的病人被告知『他的手被燒傷了』,他的想像就會產生真實的水泡一樣。」

對朗格來說,幽靈的衣服就是夢的本質。這暗示著,見到幽靈的人是「穿衣者」,但不是「脫衣者」,這似乎反映了鬼魂的一種普遍道德觀,即大多數 19 世紀的靈魂被淨化且貞潔。蘭關於夢中沒有裸體的奇特假設,亦反映了這種觀點。

靈體的物質性

在維多利亞時期,時尚和服裝是辨識階級、性別和職業的核心。僕人階級的幽靈似乎特別與他們的衣著而非面容或聲音相連——這個主題在1908年提交給《斯特蘭德雜誌》(The Strand Magazine)的幽靈報導中有所體現。

在這裡,一位見過幽靈的人報告說看到「一個人影,它沒有什麼超自然的特徵,只是一個穿著輕便棉質連衣裙的僕人……戴著白帽子……整個人影給人的印象就像是女僕,所以我一直以為是她。這完全不像廚師,因為廚師穿著顏色較深的棉布衣服。」

衣服賦予人們身份,使其具有可代表性——而裸露則打破了這種立即分類的方式。

在一個暴風雨之夜,一名裹著裹屍布的女人的鬼魂與兇手對峙。 威康收藏, CC BY

對超自然現象的歷史學家來說,幽靈衣服的問題很有趣,因為就像鬆掉的線頭,拉動它可以揭示靈學中關於物質的假設。幽靈會保留他們生前的傷害或殘疾嗎?那麼靈體的肉慾特質又如何——在降靈會現場生者與死者之間的觸摸和親吻,以及從靈媒體腔中流出的「靈膠」(一種紗狀的靈性物質)的照片?活人是否能和鬼魂發生性關係嗎?

這些糾結的辯論在二十一世紀並未消失。事實上,「戀鬼癖」——或是對幽靈的愛戀——在今天的網路上仍是一個熱烈討論的話題。這是關於靈體如何在生者世界中產生影響的漫長歷史中的又一個轉折。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開源倡議組織AI定義引發爭議,軟體自由倡導者憂「開源」遭扭曲

作者 netizen
開源倡議組織OSI近期公布了開源人工智慧定義1.0 版本。然而,此舉引發軟體自由倡議者的強烈反彈。2923ead85f444a407b236c0175ae6bd3

開源倡議組織(Open Source Initiative,OSI)近期公布了開源人工智慧定義(Open Sourc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efinition,OSAID)1.0 版本。然而,此舉引發軟體自由倡議者的強烈反彈。多位資深開源社群成員認為,這份定義不僅倉促發布,更可能危及開源軟體長期以來建立的核心價值。許多人認為 OSAID 標準過於寬鬆,未能充分保障公眾的複製權和修改權,反而為商業公司利用「開源」之名謀取利益開了方便之門。

爭議焦點:訓練資料集的公開與授權

OSAID 最受詬病之處,在於其未強制要求 AI 系統的訓練資料集必須公開且以自由軟體授權方式釋出重製。這意味著,即使 AI 系統的程式碼開源,公眾也可能因為無法取得訓練資料而難以複製、驗證甚至修改系統,這與開源精神所倡導的透明、自由和社群參與背道而馳。

批評者指出,OSI 在制定 OSAID 的過程中,過度考慮了商業公司的利益,而忽略了軟體自由社群的訴求。OSI 拒絕在定義中加入更嚴格的資料集公開和授權要求,其理由是「沒有必要發布一個現有 AI 系統都無法滿足的定義」。這種妥協的態度,被認為是 OSI 向商業壓力低頭的表現,也使得 OSAID 的權威性和代表性大打折扣。

倉促定義引發質疑

此外,OSAID 的倉促發佈也引發了質疑。相較於 1999 年發佈的開源定義 (OSD),OSD 是在自由軟體概念經過數十年發展和討論後才正式確立的,而 OSAID 卻在 AI 領域尚處於萌芽階段時便匆忙推出,這可能導致定義過於僵化,難以適應未來 AI 技術的發展。

更令人擔憂的是,OSAID 的過早發布,等於 OSI 變相認可了目前一些存在問題的 AI 系統為「開源」。這些系統雖然開放了程式碼,但卻隱藏了訓練資料,這使得公眾難以了解其運作機制,也無法有效監督其潛在的偏見和歧視。

批評者指出,OSI 這次對 AI 領域的介入顯得過於倉促,特別是在微軟旗下 GitHub 擔任「思想領袖」的情況下,更引發了監管俘虜(regulatory capture)的疑慮。

創作者社群被排除在外

另一個重要的爭議點在於,在 OSAID 的起草過程中,創作者社群的聲音明顯缺席。由於 AI 系統高度仰賴各類創作內容作為訓練資料,包括畫家、小說家、演員、劇作家、音樂家和詩人等創作者的權益都將受到影響,但他們卻未能參與定義的制定過程。

以「建議」取代「定義」

面對排山倒海的批評,OSI 目前仍堅持 OSAID 的定義地位,並表示將透過增量更新的方式逐步完善。然而,許多軟體自由倡導者認為,OSI 應該懸崖勒馬,將 OSAID 降級為「建議」而非「定義」,並承認這份定義發布得過早。

軟體自由界的重量級人物布萊德利·庫恩 (Bradley M. Kuhn) 甚至公開表示,他將參與下屆 OSI 董事會選舉,並以 OSAID 的廢除作為其主要政見。他呼籲其他軟體自由倡導者加入他的行列,共同向 OSI 施壓,要求其正視 OSAID 的問題,並以更負責任的態度制定 AI 領域的開源標準。

開源精神的捍衛戰

專家指出,要在 LLM 支援的生成式 AI 系統中充分尊重用戶權利,可能需要確保所有訓練資料集都是公開可用且採用自由軟體授權。然而,這個領域的複雜性遠超過傳統軟體,可能需要至少十年的時間才能找到合理的解決方案。

許多社群成員建議,OSI 應該採取更謙遜的態度,承認現在發布正式定義為時過早,並將 OSAID 1.0 重新定位為「現行建議」。這樣的做法雖然可能不會引起廣泛關注,但可能是解決目前困境的最佳方式。

隨著 AI 技術的快速發展,開源社群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OSAID 的爭議凸顯了在新技術浪潮中,如何平衡創新、商業利益與使用者權利的複雜問題。這場辯論的結果,可能將深遠影響開源運動的未來發展方向。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Windows 10 壽命到期?微軟推出個人版延伸安全更新(ESU)方案,30 美元續命1年

作者 netizen
微軟將「延長安全更新」方案拓展到一般消費者852fa4161199addb6ebc595bb802b7e3

微軟在 Windows 10 即將停止支援之前,為使用者提供了一條「延命」方案,提供額外一年的更新服務,費用為 30 美元。

Windows 10 的支援將於 2025 年 10 月結束,而微軟則積極推動使用者升級至 Windows 11,但效果不一。截至上個月,Windows 10 仍佔微軟作業系統市場占有率的 62.75%,而較新的 Windows 11 則僅佔 33.42%。

或許正因如此,這家軟體巨頭決定向所有有需要的使用者提供延伸安全更新(Extended Security Updates,簡稱 ESU),而這服務之前只提供給商業、教育及政府使用者。

「首次推出的 ESU 計畫也包含個人使用者,」微軟消費者行銷長尤瑟夫·梅赫迪(Yusuf Mehdi)表示。「這項計畫將會提供一年的選擇,費用為 30 美元,使用者可於 2025 年接近支援結束時進行註冊。」

這項計畫對那些不願升級或因為硬體無法運行 Windows 11 而無法升級的使用者來說,是一項福音。

企業使用者每台設備首年需支付 61 美元,第二年增至 122 美元,第三年則為 244 美元。教育使用者的費用則低得多,首年每台僅 1 美元,第二年增至 2 美元,第三年為 4 美元。

Windows 11 成為微軟表現最不理想的作業系統之一,部分原因是它要求較高的硬體性能。晶片製造商及電腦業者期待此舉將帶來收益,但目前尚未實現。

正如讀者指出的問題,Windows 11 與前代系統相比沒有顯著改進。微軟一再宣傳 Copilot 和 AI 的好處,但似乎並不足以讓許多人更換硬體來支援此功能。

微軟也面臨著將使用者轉移至非 Windows 設備的風險。隨著蘋果在美國的市場占有率穩步增長,再加上 iPhone 的流行,許多使用者可能會考慮轉換平台。

或許 2025 年會是 Linux 桌面系統崛起的一年。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華為告別 Android生態 並非行銷策略,而是下一盤大棋

作者 netizen
HarmonyOS NEXT 聽起來可能有些不和諧,但這其中卻有深意B376eb0c0a38a3b2e76e01a0857f61f3

推出一個全新的手機作業系統,在科技觀察家眼中,無疑是個愚蠢的舉動。如此震撼的「愚蠢」甚至連微軟都在三、四次嘗試之後放棄了——Kin 系列產品也許是我們集體的錯覺?

蘋果和安卓擁有所有的應用程式、所有的硬體、所有的市場,並且它們之間已經把創新的海綿擰乾了。究竟是哪個妄想團隊,會想要攻佔這個領域?

答案是華為。在 2019 年之前,它還是 Google 的合作夥伴,運行完整的 Android 系統。然後它分支出自己的 Android 版本,稱之為 HarmonyOS,停止搭載 Google 專有的應用程式,並建立了自己的 Android 應用程式商店。

華為 HarmonyOS NEXT 發佈,正式與 Android 分道揚鑣,該平台已剔除所有 Android 程式碼,放棄所有 Android 應用程式,現在完全是自主研發,並完全依賴自主開發的原生應用程式。華為表示,目前原生應用程式數量有 15,000 個,這個數量與「兩大巨頭」的百萬應用程式相比只是九牛一毛。

如此膽大妄為的舉動,背後一定有什麼特別之處吧?華為為 HarmonyOS NEXT 所宣傳的優勢,對於過去 20 年內用過智慧型手機的人而言並不新鮮。像是讓應用程式透過手機的加速計感應重力方向之類的功能,現在聽起來和初代 iPhone 的啤酒模擬應用程式一樣過時了。還記得那個讓你把手機舉到嘴邊、傾斜就能虛擬喝啤酒的應用程式嗎?那玩意兒玩個十秒鐘就膩了。

其他功能也給人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一些來來去去的點子。HarmonyOS 是一個具有即時性的分散式系統,支援多個設備協同工作。例如,你可以將遊戲畫面從手機移到 HarmonyOS 電視上,但仍然可以用手機控制它,或者查看 HarmonyOS 智慧型烤箱的溫度。這些功能在舞台展示或「未來之家」(所有東西,包括冰箱,都運行同一個平台)中看起來很棒。但那是你的生活嗎?你想要那樣的生活嗎?

如果華為不中企業國,那麼接下來的故事發展就很容易預測了。一年左右的豪言壯語,幾款硬體的發表,使用者和開發者都興趣缺缺,數字一路下滑,在Android和蘋果兩大巨頭壟斷市場的情況下,新系統以失敗告終,成為科技發展史上的註腳。

但這不會發生。去年,華為推出了其旗艦手機 Mate 60 Pro,打破了市場邏輯。它至少比非中國旗艦手機落後兩代,沒有國際市場,在中國國內也幾乎沒有行銷。然而,Mate 60 Pro 的銷售成績卻出乎意料地好,賣出了數千萬台。更令人驚訝的是,在美國的技術禁運下,這款手機根本應該沒辦法被生產出來。

四年前,美國聯合多家高科技公司,對中國實施科技禁運,目的是阻止中國(特別是華為)獲取先進的晶片製造技術和設備。這項禁令直接導致 Google 終止與華為的商業合作關係,華為無法在其手機上預裝 Google 的應用程式和服務。 與 Google 終止合作不同,華為很難找到繞過硬體制裁的方法。因為晶片製造涉及複雜的技術和設備,並非短期內可以自行解決。

在美國制裁前,華為是中國手機市場的龍頭老大。美國的制裁使華為無法從國外進口高階晶片,也無法在國內生產。隨著時間推移,華為先前儲備的晶片庫存逐漸用完。由於缺乏晶片,華為無法生產足夠的手機,導致其在中國市場的佔有率大幅下降,跌到個位數。 

Mate 60 顯示了這種情況已經扭轉了多少。中國最大的晶片製造商中芯國際,利用其現有技術將其能力擴展到 7 奈米節點——這不是史無前例的,也不是尖端的,但良率足以支持商業上的浴火重生。除了記憶體之外,手機中幾乎所有其他東西,包括 5G 和衛星無線電,也都是在本地設計和製造的。

華為 Mate 60 Pro 的成功發表,顯示了華為在逆境中扭轉局面的能力。中國最大的晶片製造商中芯國際,利用現有技術,成功量產 7 奈米製程晶片。雖然 7 奈米晶片並非最先進的技術,但良率已達到可支持商業化生產的水準,讓華為得以「浴火重生」。除了記憶體之外,Mate 60 Pro 幾乎所有其他零件,包括 5G 和衛星通訊模組,都是中國自主設計和製造的。 

HarmonyOS NEXT 的核心目標並非在功能或應用程式數量上超越 Android 和 Apple。它真正競爭對手是西方國家試圖阻止中國在關鍵科技領域取得與其相同水準的企圖。掌握核心科技才能擁有真正的力量,而 HarmonyOS NEXT 正是中國在科技獨立自主道路上的重要一步。

中國擁有足夠的資源和堅定的意志,透過加速發展,達到科技自主,並在關鍵技術領域與西方國家達到同等水準。為實現科技獨立,中國需要建立一個完整的商業生態系統,其中包括一個不受外國勢力干預的行動應用程式平台。HarmonyOS NEXT 正是這樣一個平台,它將成為中國科技獨立的重要支撐。HarmonyOS NEXT 的發展需要時間,但目前只要達到「夠用」的程度即可,未來可以逐步改善。 

儘管華為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未來仍充滿許多不確定性。雖然 Mate 60 銷量不錯,但其成功部分歸功於可以運行 Android 應用程式。HarmonyOS NEXT 是否能吸引足夠的使用者和開發者,仍有待觀察。同時,中國政府支持華為和中芯國際可能有其地緣政治考量,但普通中國消費者和應用程式開發者可能有自己的想法,他們是否會長期支持 HarmonyOS NEXT 仍是未知數。雖然YouTube 上充斥著宣傳中國晶片技術突破的影片,但現實情況可能並不像影片中呈現的那麼樂觀。中國要實現真正的科技自主,需要參與全球市場競爭,並推出具有競爭力的尖端產品,而目前還看不到這樣的跡象。 

完全基於中國硬體、運行封閉的中國作業系統、依賴中國雲端服務的智慧型手機,與西方國家的地緣政治環境格格不入,難以融入國際市場。只要中國政府仍然不負責任、專制,並且沉迷於控制自己的人民,這些因素將限制中國科技發展,包括 HarmonyOS NEXT 的發展。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