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川普《AI政策願景藍圖》對決歐盟《人工智慧法案》:鬆綁與設限,兩套AI治理邏輯的全面對照

作者 janus
2025年7月24日 08:55
美國與歐盟在AI治理上採取不同策略,凸顯了AI發展的監管差異。AI治理成為全球科技政策核心,各國對AI的監管與應用策略大相逕庭。Cd3f1337fbb005df93b5246272f8ec44

隨著人工智慧在全球快速發展,各國政府加速推動AI治理政策。然而,美國與歐盟這兩大經濟體正採取截然不同的立場——一個主張放鬆監管、加快應用落地;另一個則以立法方式強化對高風險AI的限制。這場圍繞監管鬆緊與價值框架的對比,已成為全球科技政策的核心戰場。

美國:川普政府推AI行動藍圖,主打鬆綁法規、排除「意識形態偏見」

2025年7月24日,白宮正式發布《AI政策願景藍圖》(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olicy Vision Blueprint),內容指出,美國政府將致力於移除妨礙AI發展的監管障礙,並確保AI模型不被「意識形態」左右。總統川普形容:「科技創新必須自由發展,而非受政治正確框架所限。」

根據文件與行政命令內容,美國AI新政重點包括:

  • 鬆綁監管與審查程序:聯邦政府將簡化AI相關基礎建設的行政流程,尤其是加速AI資料中心興建與能源供應擴充。

  • 限制聯邦資金補助州層法規過嚴地區:若州政府設有妨礙AI資金流通或應用的條款,可能失去聯邦補助。

  • 禁止「有偏見」的語言模型參與政府採購:任何大型語言模型若被認定受到「自上而下的意識形態影響」,如強調多元、公平、氣候正義等用語,將被排除於政府合約之外。

  • 推動AI出口與技術主導:由美國國際開發金融公司(DFC)與進出口銀行出資支持美國AI技術向海外盟友輸出,包括整合晶片、軟體、模型與應用的「全棧AI出口計畫」。

白宮強調,這些措施將強化美國在全球AI競賽中的領先地位,並使聯邦投資更具戰略效益。不過外界也關注該藍圖可能削弱對AI倫理、資料治理與環境影響的保障。

歐盟:全球首部《AI法案》正式上路,聚焦風險管控與透明責任

相較美國以行政命令主導發展導向,歐盟則選擇立法入手。2024年底歐洲議會通過《人工智慧法案》(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t),並於2025年開始進入執行期,這是全球首部針對AI應用的全面性強制法規,標誌著歐洲以法律明確介入AI治理。

該法案核心精神是「風險為本」的管控架構,主要內容包括:

  • 風險分級制度

    • 不可接受風險:如社會信用評分、人臉監控等被全面禁止

    • 高風險AI:如醫療診斷、招聘系統、金融信用評估,須完成事前合規評估並持續監管

    • 有限風險與低風險AI:需遵守資訊揭露與標示義務(如聊天機器人須告知非真人)

  • 開發與部署規範

    • 開發者須提供訓練資料來源、確保無歧視偏見

    • 系統必須具備可解釋性、可追蹤性與安全性測試報告

    • 明訂責任歸屬與風險管理架構

  • 監管與罰則

    • 設立「歐盟AI辦公室」統一執行與跨國協調

    • 違規者最高可被課以公司年營收7%、或最高3,000萬歐元(約新台幣10.5億元)的罰鍰

歐盟執委會表示,AI Act的目標是「創造信任、保護人權,讓創新在可控風險下成長」。

產業界雖普遍支持立法確保規則一致,但也有企業擔憂高合規成本可能抑制中小型AI新創的競爭力。人權團體則歡迎此法案,認為AI不應成為歧視、監控或錯誤決策的溫床。

五大面向對照

這兩項政策幾乎可視為兩種AI治理典範的對撞,以下我們以五大面向進行對照:


一、政策目標:美國拚產業領先,歐盟守住民主底線

項目 美國《AI政策願景藍圖》 歐盟《人工智慧法案》
目標定位 保障創新自由、確保美國在AI技術上的全球主導地位 預防高風險AI濫用,維護基本人權與社會公平
政策口號 「科技不能被意識形態綁架」 「讓AI成為值得信賴的技術」
主導機構 白宮與商務部為核心,行政主導 歐盟執委會與歐洲AI辦公室,立法主導

二、監管邏輯:行政彈性 vs 法律明確

項目 美國 歐盟
治理方式 以行政命令與政策指導為主,彈性快 以具約束力的法案執行,制度明確
是否立法 否,目前無聯邦級AI專法 是,AI Act 為歐盟層級法律
法規適用 州與聯邦間協調,標準不一 27國一致適用,具統一性

三、技術應用與風險處理:放手 vs 控管

項目 美國 歐盟
資料中心與基建 放寬環評、簡化審查,加快興建速度 無特別放寬,需符合綠能與隱私法規
語言模型(LLM)政策 排除帶有「意識形態偏見」模型,不得參與政府採購 高風險模型須通過可解釋性與資料透明性評估
風險分類制度 無明確分類,偏重應用靈活性 明確分為四級:不可接受、高風險、有限風險、低風險

四、對企業影響:合規負擔與市場機會的拉鋸

項目 美國 歐盟
對企業限制 少,主要鼓勵技術快速部署與出口 高風險AI需負擔合規成本(資料、測試、追蹤等)
輸出政策 強化對外AI出口,建立盟友整合供應鏈 無主動推動輸出導向,但設標準可成為全球範例
罰則設計 無具體懲罰機制 違規可罰年營收7%、最高3千萬歐元罰款

五、全球意圖與規則競爭

  • 美國的全球目標:主導AI供應鏈、推行技術外交、限制敵對國獲得AI晶片與模型,強調「美式AI標準」。

  • 歐盟的全球目標:透過高標準法律輸出「可信賴AI規則」,讓AI開發國需配合歐規才能進入歐盟市場。

換言之,美國想「賣你技術」,歐盟則想「讓你照我規則走」。

AI治理不是技術選擇,而是價值選擇

美國與歐盟在AI政策上的分歧,已超越技術部署層面,而進入制度設計與價值觀競爭的深水區。一邊主張讓企業在「最少干預」下快速迭代創新,強調市場效率與國家戰略主導;另一邊則從法律制度出發,試圖預先建構一套能保障人權、公平與透明的科技治理架構。

兩者的選擇,反映出對「科技如何形塑社會」的根本認知差異:

  • 美國相信市場會自己找出最優解,即使過程伴隨風險,也可透過政策調整應對;

  • 歐盟則認為技術風險若未先規範,將難以逆轉後果,尤其在偏見擴散、隱私濫用與社會歧視上更是如此。

這場路線分歧的後續發展,可能將影響未來全球技術出口規則、跨國數據流通協定、AI平台的法律認證標準,乃至於人類社會如何理解「信任科技」的定義。

AI不是單純的演算法選擇,更是一種制度選擇。當演算法開始做出醫療建議、金融評分、招聘推薦甚至軍事決策時,決定這些系統如何被設計與監督,將直接牽動社會公平、國家安全與民主秩序。

未來,AI技術的競爭不只是比誰的模型更強大,而是比誰能制定被全世界接受的規則。而現在,這場關於AI治理未來樣貌的全球對話,才正要開始。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川普大刀闊斧推AI新政:鬆綁監管、封殺偏見模型,打造「技術霸權」的白宮藍圖

作者 janus
2025年7月24日 08:32
川普政府發布AI政策藍圖,鬆綁法規並強化基礎建設,目標在全球AI競賽中搶得先機。這份藍圖展現美國在AI領域的戰略意圖,值得關注AI發展。021559879037c030d81d19bd66b31b8a

美國白宮日前正式發布一份《人工智慧(AI)政策願景藍圖》,由總統川普親自主導,提出多項鬆綁法規、強化基礎建設與科技輸出措施,試圖在全球AI競賽中搶得先機。這份行動藍圖不僅是一份政策文件,更是川普政府試圖重塑美國科技戰略格局的宣言。 

「AI政策藍圖」是什麼?

這份藍圖全名為《人工智慧行動藍圖》(AI Action Plan),長達23頁,由川普在年初就任後即下令規劃。文件提出數項核心目標:

  • 放寬AI相關監管法規

  • 提升AI資料中心所需能源供應

  • 精簡建設環評與行政流程

  • 支持技術出口與盟友佈局

  • 限制意識形態偏見的AI模型

  • 投資技能培訓因應勞動市場變動

川普強調:「要實現美國在科技上的絕對主導地位,必須全力發揮創新能力,不受不必要的限制與政治正確束縛。」

重點一:三道行政命令展開行動

根據《衛報》、《華盛頓郵報》與《AP》報導,川普同步簽署三項行政命令,正式啟動AI藍圖的核心行動:

1. 限制意識形態偏見AI

要求所有聯邦政府採購的大型語言模型(LLM)需經過審查,確認其「中立、無偏」,不含過度強調多元文化、平權、環境議題等元素。這項措施被外界解讀為針對「覺醒AI(woke AI)」所設。

2. 加速資料中心建設

放寬資料中心建設的環境審查流程,加速審批並強化電網輸配能力,確保AI模型與伺服器的穩定運作。這項命令獲科技業者普遍支持。

3. 推動AI技術全球出口

透過美國國際開發金融公司(DFC)、進出口銀行與美國貿易發展署等單位,協助AI全套系統(晶片、軟體、模型、應用)輸出至友好國家,打造美式技術供應鏈。

重點二:法規鬆綁與資金調控手段

白宮表示將會徵詢企業與公眾意見,找出目前妨礙AI應用的過時法規,並透過「標準化審查流程」鼓勵資料中心快速設立。同時,若發現某些州法對AI進行過度限制,聯邦政府將考慮削減該州相關的研發資金。

《Business Insider》指出,這類做法恐進一步擴大聯邦對州政府的監督權力,引發法律層面爭議。

重點三:能源戰略與勞工轉型

AI資料中心是用電怪獸,尤其生成式AI需要高效能GPU長時間運作。川普藍圖明言要穩定全美供電網,並提出改善輸電系統的戰略方案。《CBS》指出,這可望解除不少科技企業擴張的最大瓶頸。

在勞工政策方面,白宮要求教育部與勞工部優先資助技能培訓計畫,協助美國工人適應AI對勞動市場的衝擊。

重點四:從「AI道德」轉向「AI實用」

此次藍圖也顯示出政府對「AI道德規範」的態度轉變。過去拜登政府曾推動強化AI模型的公平性、包容性與透明度,但川普政府則傾向減少對這些議題的強調,認為這些「自上而下的偏見」反而妨礙AI發展。

川普政府明確表示,未來僅與「不受意識形態干擾」的AI開發商簽訂合作計畫。此舉引起學界與人權組織關切,擔心削弱AI倫理原則。

業界反應:科技企業大致正面、學界存疑

《華盛頓郵報》指出,矽谷主要科技巨頭如OpenAI、Anthropic、xAI等對此政策普遍表示歡迎,認為川普的AI藍圖可望鬆綁限制、提升能耗效率,並加速全球輸出佈局。

不過,《Marketwatch》評論指出,整體藍圖偏重企業需求與貿易佈局,對消費者保護、資料隱私、氣候議題的著墨極少,恐將引發長期信任危機。

國際觀察:科技戰略對準中國

從政策結構來看,這份AI藍圖明顯是一份為美中科技競爭而打造的戰略框架。透過輸出技術、建立供應鏈同盟與限制敵對國家獲取AI晶片,美方希望擴大技術領先差距。

《印度經濟時報》指出,這份政策強調「責任式創新」,但在具體條文上仍以實用為主,對於與中國爭奪AI話語權的野心毫不掩飾。

川普的AI藍圖無疑會對全球AI生態系造成重大影響。無論是鬆綁法規、技術外銷、資料中心能源戰,或對AI公平性與倫理的重新詮釋,都顯示出美國正從過往的審慎平衡,轉向更積極的戰略推進。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勒索軟體還在攻!Fortinet:2025製造業成駭客眼中肥羊

作者 janus
2025年7月24日 07:30
製造業成駭客首要目標,勒索軟體威脅不容忽視。企業應將OT資安視為核心,積極防禦勒索軟體及其他資安風險,提升整體防護能力。Fa621d8fb4b4c08e867c10ca5a18d8f5

雖然各界持續強化工業控制系統(OT)的資安防護,但根據 Fortinet 最新公布的《2025年OT與網路資安現況調查報告》顯示,勒索軟體依舊是橫掃製造業的主力威脅。報告指出,製造業已成為駭客的頭號目標,占所有針對性攻擊的 17%,高於其他產業,主要因為這類企業一旦生產線停擺,損失巨大,往往更容易就範付款。

OT系統不再邊緣 95%企業已將資安責任上升到高層

報告由 Fortinet 委託調查超過 550 位來自全球製造、能源、交通等關鍵基礎設施的 OT 專業人士。調查結果顯示,全球 95% 的企業 已將 OT 資安納入最高管理層的職責中,顯示 OT 資安的重要性已從技術部門提升至董事會層級。

台灣區總經理吳章銘指出:「身處半導體與 AI 核心產業,台灣企業應把 OT 資安視為營運核心,而非附屬任務。」

儘管成熟度提升,50%企業仍遭駭

根據調查,雖然企業自評的 OT 資安成熟度顯著提升,營運中斷比例也從去年的 52% 降至 42%,但仍有 50% 的企業至少遭遇過一次資安事件,主要攻擊手法包括:

  • 網路釣魚(Phishing)

  • 勒索軟體(Ransomware)

  • 針對 OT 設計的惡意軟體

  • AI 驅動的進階持續性威脅(APT)

Fortinet 表示,高成熟度的企業確實遭攻擊的頻率較低,並且更能抵擋較低複雜度的入侵,但若缺乏 OT 專屬威脅偵測與 AI 情資,依舊難以應對 APT 或零時差攻擊。

Fortinet 觀察到,78% 的企業 已將 OT 資安供應商數量縮減至四家以內,反映出產業正在朝「整合型安全平台」邁進。部署統一解決方案的企業,其資安事件數平均減少 93%,事件處理速度也提升 7 倍

Fortinet建議:落實五大實務策略,強化資安韌性

為協助企業強化 OT 安全韌性,Fortinet 提出五項最佳實踐:

  1. 部署網路分段措施:建構清晰的存取控制,符合 ISA/IEC 62443 等標準。

  2. 建立設備可視性與補償控制:針對 OT 裝置進行協定感知、端點監控等防護。

  3. 導入 OT 專屬威脅情報服務:結合 AI 驅動的威脅分析。

  4. 納入 SecOps 安全營運規劃:跨部門建立事件回應劇本。

  5. 採用平台化安全架構:減少供應商,提升自動化與集中管理效能。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分析師預估:《俠盜獵車手 VI》可望成為史上最賣座遊戲!

作者 janus
2025年7月24日 07:30
分析師預估:《俠盜獵車手 VI》可望成為史上最賣座遊戲!3e81ea70902dbd788536f8b77b36066b

俠盜獵車手 VI》(GTA 6)無疑是當代娛樂界最受期待的遊戲。自從前作《俠盜獵車手 V》徹底改革開放世界遊戲並創造數十億美元收入以來,近十年的累積效應令人矚目。這款遊戲已成為業界猜測、投資者興趣和粉絲熱情的焦點。如今,一位分析師大膽預測其銷量將達到前所未有的水準,這表明《俠盜獵車手 VI》可能不只是一款賣座遊戲,它或許會重新定義遊戲經濟和全球文化的影響力。

預估兩個月內狂吸 76 億美元,超越《要塞英雄》巔峰

分析師們對於《俠盜獵車手 VI》在所有支援平台上取得巨大成功毫不懷疑。風險投資公司 Konvoy 的董事總經理喬許·查普曼(Josh Chapman)表示,Rockstar 即將推出的這款熱門系列續作遠遠不只是一款 3A 大作

他稱這款遊戲為「史無前例」,一款將重新定義整個遊戲產業紀錄和財務表現的遊戲。查普曼預測,《俠盜獵車手 6》在發行頭兩個月內就能創造 76 億美元(約新台幣 2,240 億元)的收入,成為有史以來票房最高的電子遊戲

查普曼預計 Rockstar 的母公司 Take-Two Interactive 將在 30 天內達到收支平衡,收回其預計的 20 億美元(約新台幣 589 億元)投資。這些預測令人震驚地樂觀,特別是考量到 Newzoo 目前年度收入最高的遊戲《要塞英雄》(Fortnite)在 2023 年的收入為 35 億美元,並在 2018 年達到 54 億美元的巔峰。

60 天內售出 8,500 萬套?高價策略仍待觀察

查普曼相信《俠盜獵車手》系列的最新作品將打破多項紀錄,包括在 60 天內售出 8,500 萬套。他的預測還假設標準版售價為 80 美元(約新台幣 2,358 元),但這個數字純屬推測,且基於未經證實的傳聞。Rockstar 尚未宣布任何高於其最近設定的 3A 遊戲 70 美元(約新台幣 2,063 元)定價的策略,因此,對於查普曼的價格預測仍需持保留態度。

瞄準玩家生成內容與線上模式,再造印鈔機

這款遊戲前所未有的 UGC(使用者生成內容)服務,將為伺服器託管者提供創作者報酬、整合模組支援等。《俠盜獵車手 VI》的創作者經濟系統,將效仿《要塞英雄》和 Roblox 等成功平台。它也將提供 200 人遊戲大廳,擁有更高的風險與回報動態,玩家將更容易竊取遊戲內物品。

像《俠盜獵車手 VI》這樣的大作,必定會強調使用者生成內容和線上遊戲,尤其是在《俠盜獵車手 V》自 2013 年以來已售出 2.1 億套之後。《俠盜獵車手》的線上平台在首次發布十二年後仍然廣受歡迎,而 Rockstar 也持續定期發布新內容。

毫無疑問,Rockstar 的目標就是將這款即將推出的遊戲變成另一台巨大的印鈔機,讓熱愛數位犯罪與自由漫遊、誇張動作的玩家能夠沉浸其中好幾年。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訂閱AI程式助手沒想到竟請來豬隊友!Replit 用戶怒控遭一鍵刪光整個生產資料庫

作者 janus
2025年7月23日 16:30
SaaStr.AI 創辦人痛批 Replit 刪除生產資料庫,引發對 AI 編程平台風險的關注。Replit 官方處理失當,凸顯生產資料保護機制的重要性,AI 編程平台的安全性備受質疑。7c649c3d1c646cb7fcff9319a55f79fa

近期 SaaStr.AI 的創辦人兼執行長 Jason在社群平台發文,痛批開發協作平台 Replit 因疏失意外刪除了他們整個生產資料庫,並在事後處理上表現混亂,讓整起事件迅速引爆業界關注。

他指出,自己在使用 Replit 平台時,竟被「一鍵」刪除了整個 生產環境資料庫,而 Replit 官方卻回覆「無法恢復」,理由是「所有資料庫版本已被銷毀」。但 Jason 最終靠自己手動操作成功完成資料回滾,讓 Replit 的說法顯得站不住腳。

訂閱AI程式助手沒想到竟請來豬隊友!Replit 用戶怒控遭一鍵刪光整個生產資料庫

「生產環境竟然沒有防護機制?」

Jason 在文中怒批 Replit,質疑為何刪除生產資料時平台沒有任何防護機制?又為什麼謊稱無法回滾?甚至連自家系統的實際運作邏輯都搞不清楚。

他強調,這種級別的資料操作失誤完全無法被接受,雖然最後順利回滾,但平台方在處理過程中的謊言與專業能力欠缺,已經對他們造成信任上的重大打擊。

更諷刺的是,就在事故發生前一週,Replit 執行長 Amjad Masad 才在 X(原 Twitter)平台上大讚公司成績:過去 9 個月內營收從 1000 萬美元暴增至 1 億美元,月複合成長率高達 45%。

執行長出面道歉,承諾補強機制

事件延燒後,Amjad Masad 也在 X 平台發文回應,坦言此次事故「不可接受,且絕對不該發生」。他表示團隊已在事後緊急導入開發環境與生產環境的 自動隔離機制,並加速建構測試環境。

他補充說,平台原本就具備完善備份系統,理論上能「一鍵恢復」,此次會發生錯誤,是因代理系統無法正確抓取內部文件,目前已強制該系統接入 Replit 的知識庫進行文件檢索。

這起事件也再次喚起對 AI 編程平台潛在風險 的關注。雖然 Replit 主打「AI 助攻程式開發」,提升效率、降低門檻,但當關鍵操作無人干預、AI 介面權限過高,反而可能成為企業資料的最大破口。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FORM Smart Swim 2 Pro 智慧泳鏡新登場:康寧大猩猩玻璃、數據透明顯示,游泳體驗大升級!

作者 janus
2025年7月21日 16:00
FORM Smart Swim 2 Pro 智慧泳鏡新登場:康寧大猩猩玻璃、數據透明顯示,游泳體驗大升級!5d33f3fd60a20ead2af744ee593362f0

智慧泳鏡品牌 FORM,在泳界可說是赫赫有名。去年假日購物季期間,連 Apple 都將他們的 Smart Swim 2 泳鏡上架官網和部分實體店面,可見其受歡迎的程度。這款泳鏡最特別的地方,就是在其中一個鏡片內建了擴增實境顯示螢幕,讓你能在水中即時看到時間、距離等多種數據,甚至還能透過鏡腳內建的心率感測器,監測你的心跳。

FORM Smart Swim 2 Pro 智慧泳鏡新登場:康寧大猩猩玻璃、數據透明顯示,游泳體驗大升級!

今天,FORM 更帶來了全新的升級版:Smart Swim 2 Pro 智慧泳鏡!這次最大的進化,就是將鏡片材質從傳統的塑膠升級為 康寧大猩猩玻璃 3。這不僅大幅提升了耐用度和清晰度,也讓泳鏡更能抵禦水中的各種挑戰。

更堅固、更清晰:水中數據一目瞭然

FORM 強調,改用康寧大猩猩玻璃 3 的鏡片,除了提供更佳的抗刮與防撞能力,同時鏡片本身還具備 50+ UPF 防曬係數,能有效阻擋 98% 的有害紫外線,為你的眼睛提供更全面的保護。雖然材質從塑膠變成了玻璃,但泳鏡的整體重量僅微幅增加約 5%(約 3.4 公克),幾乎感受不到差異。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傳統的防霧塗層不容易附著在玻璃鏡片上,Smart Swim 2 Pro 隨附了一瓶特別調製的防霧噴霧。官方透露,這其實就是「嬰兒洗髮精與水的稀釋混合液」,而且噴霧瓶身還貼心地印有刻度配比提示,讓你在用完原廠噴霧後,也能輕鬆自行調配,既環保又省錢,這對於經常游泳的人來說非常方便。

智慧數據顯示,精準掌握每次泳姿

實際體驗過 Smart Swim 2 Pro 的使用者分享,無論在泳池或開放水域,它都能提供非常有用的數據追蹤與洞察。在泳池裡,內建螢幕會根據你的游泳狀態動態顯示資訊,這都歸功於其內建的加速度計感應器

FORM Smart Swim 2 Pro 智慧泳鏡新登場:康寧大猩猩玻璃、數據透明顯示,游泳體驗大升級!

舉例來說,當你正在游泳時,螢幕會顯示已耗費的時間和距離;偵測到你轉身時,會短暫顯示前一個區間的速度;當你停下來休息時,則會切換到休息時間的顯示。這些數據的轉換都是即時且自動的,同時心率資訊也會持續顯示,讓你對自己的運動強度一目瞭然。

更進階的是,顯示的數據內容都可以依照個人需求客製化。你可以選擇顯示划水頻率、不同距離的配速,甚至還有泳姿技術分數(例如頭部俯仰和翻滾角度),幫助你改善泳姿。FORM 的平台也會將這些數據整合,計算出一個「FORM 分數」,用來衡量你游泳的整體效率,這個分數也能選擇顯示在泳鏡內。

多組儀表板切換,付費訂閱解鎖更多訓練

為了提供更彈性的使用體驗,Smart Swim 2 Pro 讓你無需每次都重新設定數據顯示。它能儲存最多五組不同的「儀表板」,你只需透過泳鏡上的按鈕就能快速切換。這些儀表板預設了健身、技術、配速和間歇訓練等不同模式,當然,你也可以編輯這些預設模式,或者從頭建立第五組完全客製化的儀表板,來顯示你最想關注的指標。

FORM Smart Swim 2 Pro 智慧泳鏡新登場:康寧大猩猩玻璃、數據透明顯示,游泳體驗大升級!

此外,FORM 也提供了 Premium 進階訂閱方案,首次訂閱可享一個月免費試用。這個方案包含超過 1,500 項的引導式訓練課程,以及自動化的 HeadCoach 泳姿技術分析,它能在游泳期間和結束後提供改進建議。對於喜愛開放水域游泳的人,SwimStraight 數位指南針功能更是不可或缺的利器。

FORM Smart Swim 2 Pro 以其堅固耐用的康寧大猩猩玻璃、直觀的透明數據顯示,以及豐富的智慧功能,確實為熱愛游泳的你帶來更精準、更享受的訓練體驗。這款泳鏡的推出,無疑將再次提升智慧穿戴裝置在運動領域的應用高度。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iPhone爆料王 Jon Prosser大翻車:遭蘋果提告曝光資訊來源,iOS 26 洩密案揭「內鬼網路」

作者 janus
2025年7月21日 15:30
蘋果公司起訴爆料者,指控其竊取iOS 26機密,爆料來源為蘋果內部員工。蘋果公司強調此非單純爆料,而是竊取機密,引發社群對爆料真實性的質疑。382ea4df988e044e2578dd4dd0b55b0b

長年以精準爆料蘋果未公開產品聞名的 YouTuber Jon Prosser,如今恐怕難以再以「線報重建」作為保護傘。蘋果公司日前正式對 Prosser 提起民事訴訟,控告他與合作夥伴 Michael Ramacciotti 合謀竊取未公開的 iOS 26 系統機密,並揭露其長年準確爆料背後的內線來源——一位蘋果內部員工。

這場訴訟不只關乎法律責任,更讓 Prosser 一向神準的爆料來源首次浮出檯面,打破他過去「消息靈通」的神秘光環。

FaceTime 實錄畫面曝光,蘋果工程師成洩密關鍵

根據蘋果向法院遞交的訴狀,整起洩密事件的主角之一是蘋果內部工程師 Ethan Lipnik,他持有一部尚未公開的 iPhone 測試機。而 Prosser 的合作夥伴 Ramacciotti 則是 Lipnik 的朋友,兩人疑似合作入侵開發設備,先掌握 Lipnik 不在家的時間,接著取得密碼與裝置控制權。

iPhone爆料王 Jon Prosser大翻車:遭蘋果提告曝光資訊來源,iOS 26 洩密案揭「內鬼網路」

最關鍵的動作,是 Ramacciotti 透過 FaceTime 與 Prosser 通話,直接展示裝置中運行的 iOS 26 開發版本。Prosser 將這段通話畫面錄製下來,之後用來製作多支介紹影片,對外宣稱是「根據消息來源重新繪製」的算繪圖。

但實際上,這些片段幾乎等同原始畫面。Prosser 所展示的內容包括重新設計的相機與訊息 App 介面,以及後來在 WWDC 發表時正式登場的 Liquid Glass 設計風格。如今看來,這些「渲染圖」幾乎可確定就是直接來自開發機畫面。

蘋果全面追訴,爆料王神話破滅

蘋果明確表示,這不是單純的「線報」或「設計推測」,而是透過不法手段取得的開發中介面資訊。公司目前已向法院聲請禁制令,要求 Prosser 與 Ramacciotti 停止進一步洩漏任何尚未公開內容,並針對違反商業機密提出損害賠償。

涉案工程師 Lipnik 因未遵守公司內部的保密協議、也未通報遭人監控或設備被觸碰的行為,已遭到解雇。根據蘋果表示,他們是收到一封匿名電子郵件才得知事件全貌,Lipnik 本人並未主動揭露這起安全漏洞。

這起訴訟,不僅讓 Prosser 面臨法律與賠償壓力,也嚴重衝擊他在科技社群的名聲。原本被視為「蘋果觀察者中最可靠的爆料者之一」,如今也被貼上「非法取得機密」的標籤。社群上已有不少人開始重新檢視他過去的爆料影片,質疑其中是否還包含更多來自未經授權的內部資料。

Prosser 否認策劃入侵,但外界已起疑

Prosser 目前已在 X(前 Twitter)上發文否認主動參與或策畫侵入蘋果內部系統。他聲稱:「我不知道那台測試機怎麼來的,也不知道有沒有密碼。我只是看到畫面、錄下來、然後說出來。」

然而隨著法院文件內容曝光與媒體持續追蹤,這場風波恐怕難以善了。多家美國科技媒體也指出,這是蘋果首度針對非供應鏈來源、直接對外部個人提告,顯示其對保密制度的執行力與零容忍態度。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全球最高 3D 列印建築 Tor Alva 現身瑞士阿爾卑斯山,高達 29.87 公尺、124 個構件堆疊而成

作者 janus
2025年7月21日 11:00
全球最高3D列印建築Tor Alva亮相!採用創新工法打造3D列印混凝土柱體,結構極具特色。建築內部由混凝土列印構件堆疊,登上穹頂劇場,飽覽阿爾卑斯山景。8ed048e13d60aa94e243d159ecd57640

由建築師 Michael Hansmeyer 與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教授 Benjamin Dillenburger 共同打造的 3D 列印建築「Tor Alva」正式亮相,座落於阿爾卑斯山麓的 Mulegns 村,整體高度達 29.87 公尺,目前是全球最高的 3D 列印建築。

根據官方資料,這座建築由 32 根 3D 列印混凝土柱體組成,既撐起建築結構,也構成了外立面的主要視覺語彙。每根柱體都採用 ETH Zürich(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研發的創新工法,結合傳統混凝土澆灌與 3D 列印塑膠模板技術製作。

全球最高 3D 列印建築 Tor Alva 現身瑞士阿爾卑斯山,高達 29.87 公尺、124 個構件堆疊而成

建築內部則是以 124 個混凝土列印構件堆疊完成,當中包括 48 根承重柱以及塔頂的「穹頂劇場」,整體共列印超過 2,500 層,歷時達 900 小時。

這些柱體設計極具特色,採用多層次的幾何語言與大尺度的螺旋波紋,不僅提升結構穩定性,也在視覺上強化垂直延伸感。

全球最高 3D 列印建築 Tor Alva 現身瑞士阿爾卑斯山,高達 29.87 公尺、124 個構件堆疊而成

考量到阿爾卑斯山區氣候嚴峻、現場施工不易,團隊選擇將絕大多數構件預先在工廠內製作、組裝,再運送到現場,只需現場上螺絲、逐層安裝,一天內即可完成主體搭建。這種模組化建築方式也讓日後拆卸與重組更方便,且所有材料皆可重複使用,具備高度永續性。

Tor Alva 建築本體共有五層樓,採用垂直空間配置。參觀者可從地面的「幽暗空間」一路拾級而上,最終抵達充滿自然光的「穹頂劇場」──這個空間可容納 32 位觀眾,也能眺望壯麗的阿爾卑斯山景。此外,在冬季期間,建築外圍還能加裝透明薄膜,用以防風抗雪。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研究指出人類語言正被 AI 「文化滲透」,GPT 用語滲透日常對話

作者 janus
2025年7月21日 09:30
研究顯示,隨著 ChatGPT 等 AI 普及,人類語言也出現微妙變化,日常交流中開始使用更多 AI 詞彙。AI 詞彙的使用頻率增加,顯示 AI 正在影響人類語言。2c37e83549dfbbcf340e4dca5eee85df

在 ChatGPT 等 AI 聊天機器人普及的今天,我們的說話方式似乎也悄悄開始「AI 化」了。根據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人類發展研究所一項最新研究指出,隨著人們與 AI 工具互動頻率提高,語言使用也出現微妙變化——越來越多人在日常交流中,開始使用更多 ChatGPT 常見的詞彙,這些詞被研究團隊稱為「GPT 詞彙」。

AI 不只是模仿人類,也在反向影響人類語言

研究團隊透過一項大規模語料實驗,將數百萬篇來自電子郵件、論文與新聞報導的文字輸入 ChatGPT,觀察這個 AI 如何「潤飾」語句,從而辨識出 AI 偏好的用字,包括有:

 

  • delve(深入研究、探究)

  • meticulous(一絲不苟的、細緻的)

  • realm(領域、範疇)

  • adept(熟練的、擅長的)

  • underscore(強調、凸顯)

  • comprehend(理解、領會)

  • bolster(支持、強化)

  • boast(吹噓、自豪擁有)

  • swift(迅速的、快速的)

  • inquiry(詢問、調查)

  • groundbreaking(突破性的、首創的)

  • tapestry(織錦,比喻豐富多樣或交織的事物)

  • nuance(細微差別、層次感)

 

 研究指出人類語言正被 AI 「文化滲透」,GPT 用語滲透日常對話

接著,研究人員進一步追蹤這些詞在 ChatGPT 上線前後,在超過 36 萬段 YouTube 影片與 77 萬多集 Podcast 節目中的使用頻率。結果顯示,這些 GPT 常用詞彙在英文口語中出現的次數明顯增加。

研究指出人類語言正被 AI 「文化滲透」,GPT 用語滲透日常對話

語言演化的新力量:AI 成為話語權新角色?

這份研究的共同作者 Levin Brinkmann 表示,這類現象可能來自人類的模仿傾向——我們往往會模仿那些被視為權威、博學的角色,而 AI,正在無意間被許多人當作這樣的對象。

雖然語言本就隨時代演進,但這項研究首次具體量化 AI 對人類語言的影響力,也揭示了「人與 AI 互相塑造」的現象不再只是理論,而已真實存在於我們的溝通中。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Epic法務動真格!《Fortnite》作弊玩家被抓到違規不但遭終身禁賽,還得上Youtube公開認錯影片

作者 janus
2025年7月20日 16:30
《Fortnite》祭出重罰!作弊 駭客遭永久封鎖,更需公開道歉。Epic Games 強調對 作弊 零容忍,維護遊戲公平性不手軟。6a97638c279792e3409280a8fad0de91

在《Fortnite》世界裡拿不到「勝利皇冠」事小,被終身封鎖加上公開羞辱,才是真正的代價。Epic Games 近日再度對作弊與駭客出手,除了祭出永久封禁,更要求涉事玩家在 YouTube 發布公開道歉影片,引發玩家圈熱議。

根據 Epic Games 公布的訊息,這次被處罰的兩名玩家分別涉及不同類型的不法行為:一人販售作弊程式,另一人則對實況主發動 DDoS 攻擊。這兩人不僅被永久禁止登入《Fortnite》,還須依照法律程序公開承認自己的行為。

其中一位化名為 Zebsi 的玩家,在實況主遊玩《Fortnite》期間發動阻斷服務攻擊(DDoS),癱瘓對方網路連線。Zebsi 雖然在 YouTube 上僅有約 2000 名追隨者,仍須上傳長達 1 分鐘的文字影片,坦承「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後悔」,但實際內容不過數句話。

另一位名為 Mirrored 的玩家則承認不僅在比賽中使用外掛,還將作弊工具散佈給其他人。他在道歉影片中寫道:「我想向《Fortnite》社群道歉。未來若再次販售作弊程式,我將面臨法律制裁。」目前 Mirrored 的頻道僅有約 200 名訂閱者。

Epic Games 在 X(原 Twitter)上強調:「破壞規則就要承擔後果。」這起事件只是近年 Epic 對付作弊者策略的一環。過去他們也曾讓違規贏得 2 萬美元獎金的玩家將獎金全數捐出,並參與十多起相關訴訟,大多針對販售非法工具、破壞遊戲體驗者。

這類透過法律處理作弊的案例在近年越來越普遍。不只是《Fortnite》,《Destiny 2》、《VALORANT》等熱門多人遊戲也都積極對抗作弊行為。甚至連 Nintendo 都曾出動 FBI 對抗盜版,顯見遊戲公司為保護公平性不惜動用司法手段。

當然,也不是所有情況都這麼嚴肅。有些開發商會用創意的方式「懲罰」作弊者,例如 Rockstar 曾在《GTA Online》中讓使用漏洞的玩家直接被炸飛。但對於 Epic Games 來說,這類公開示警手法顯然是要殺雞儆猴,提醒玩家不要輕易挑戰規則底線。

這次的事件也讓人看到另一種「遊戲公平性維護」的樣貌:除了技術封鎖、比賽禁賽,還要面對數位社群的輿論審判。這對於青少年玩家尤其具有震懾力,也讓外掛販子難以繼續躲在暗處牟利。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川普的話很難懂?學者用AI大模型破解川普的政治語言話術:他用這些隱喻操控情緒、鞏固支持

作者 janus
2025年7月20日 14:30
川普講的話每天都在變?用AI大模型分析:他用這些隱喻操控情緒、鞏固支持8a5cfa8e971135ba49db9b13af6f7af7

當人工智慧不再只是回答問題的工具,而能主動解析人類的語言意圖,政治語言的潛台詞也因此被攤在陽光下。近日,一篇發表於國際期刊《Frontiers in Psychology》的研究報告,首次結合大型語言模型(LLMs)與批判性隱喻分析框架(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 CMA),對前美國總統川普的四場重要演說進行深入分析,揭露隱藏在其語言背後的操控手法與認知策略。

這份研究不只是語言學的學術成果,更提供一種新的視角:政治語言不只是「說話的藝術」,而是一種深具操作性的策略工具,而 AI 則有可能成為破解這些語言結構的鑰匙。

隱喻,是政治語言的底層結構

根據「具身認知語言學」的理論,語言不只是抽象思維的產物,更根植於人類的身體經驗與感官互動。也因此,人們往往會用熟悉的感官經驗作為理解抽象概念的橋樑,這就是隱喻的本質。例如我們說「經濟正在復甦」,這裡的「復甦」就來自健康與疾病的隱喻。

在政治語境中,隱喻的作用更為關鍵。它不只是讓語言變得生動好懂,更能悄悄影響群眾如何思考、感受與行動。例如將國家比喻為病人、敵人比喻為病毒或黑暗勢力,便能強化「我們 vs. 他們」的對立感,並合理化激烈的政策手段。

大型語言模型 + CMA:用 AI 讀懂政治語言

本研究以川普在 2024 年美國總統選舉期間的四場重要演說為文本來源,總字數超過 2.8 萬字,內容涵蓋競選、勝選、就職與國情咨文等場景。研究團隊使用 ChatGPT-4.0 結合 Python 腳本,自動將文本切段、分批送入模型進行分析,並使用「思維鏈提示工程(Chain-of-Thought Prompt Engineering)」的技術,引導模型從上下文理解、語句辨識、隱喻說明到語意解析,進行四階段的隱喻分析。

川普的話很難懂?學者用AI大模型破解川普的政治語言話術:他用這些隱喻操控情緒、鞏固支持

過程中,研究者建構了一套包含上下文分析、隱喻判定、來源領域分類與社會意涵解釋的提示模板,讓 AI 不只是機械判讀,而是參與「理解」與「詮釋」。這是過往傳統語料庫工具難以達成的深度語意分析。

四大來源領域:力量、移動、身體與疾病

研究結果顯示,川普演說中最常出現的隱喻來源包括:「力量(Force)」、「移動與方向(Movement and Direction)」、「人體(The Human Body)」、「健康與疾病(Health and Illness)」。

例如:

  • 「我們要一起向上提升,否則就會一起瓦解」(移動)

  • 「我們奪回了參議院的控制權」(力量)

  • 「關稅是我們經濟免疫系統的一部分」(健康)

  • 「這股精神寫進了我們的血液與骨頭裡」(人體)

這些隱喻將抽象的政策或情勢轉化為身體感官可理解的圖像,強化了情感共鳴,也讓政策宣示更具說服力。

政治語言的效果:不只是說服,更是動員

研究也指出,這些隱喻在語用層面發揮了三大功能:

  1. 喚起情緒與促成行動:透過「崛起/墮落」、「攻擊/防衛」等語言畫面,讓聽眾產生危機感或希望感,進而支持某項政策或候選人。

  2. 強化領袖的合法性與能力形象:比喻自己為醫師、救星或建設者,有助於形塑川普作為領導者的角色,並爭取信任。

  3. 操作對立與團結情緒:將問題歸因於外部敵人或內部病灶,製造敵我意識,同時再呼籲團結,強化「我們」的身份認同。

舉例來說,當川普說「這不是一場選舉,這是一場運動」,他不只是比喻,更是在呼籲支持者把政治當成共同體行動,賦予參與感與道德正當性。

AI 辨識準確率達 86.2%,但也有盲點

研究中總共辨識出 138 句疑似隱喻句,其中有 119 句經專家確認為真正的隱喻,準確率為 86.2%。這顯示 AI 雖然尚未完美,但已具備高度可靠性。

不過,也有幾個常見誤判類型:

  • 將明喻誤判為隱喻:如「華府就像一片殺戮戰場」中的「就像」屬於明喻,不是真正的隱喻。

  • 將日常用語誤當隱喻:如「一系列承諾」,其中的「系列」被模型誤解為隱喻來源。

  • 將專有名詞當成隱喻:如「鐵穹系統(Iron Dome)」實為軍事名詞,非比喻性表述。

研究團隊也建議未來應持續優化模型提示結構,並引入跨文化語料來提高泛用性與精準度。

川普隱喻策略的政治意涵:打造敘事,鞏固選民

這份研究除了展現技術創新,更讓我們重新審視川普的語言策略。他並非只是情緒用詞多或語言煽動,而是有意識地使用隱喻建構敘事:「美國正在衰敗 → 川普是解藥 → 團結起來我們可以再次偉大」。

透過「身體」、「戰爭」、「重建」、「治癒」等語意網絡,他不斷重塑美國的集體想像與敵人形象,讓自己成為那個不可或缺的領袖角色。這樣的語言操作,在過去或許只能靠專業語言學者長期研究才能看見,如今透過 AI,也許每位新聞編輯、讀者或選民都能更敏銳地看見語言背後的動機。

結語:AI 是語言的聽診器,也是民主的放大鏡

從這份研究可以看出,人工智慧不只是處理資訊的機器,更可以參與語言的詮釋工作。在政治這個充滿敘事與情緒的戰場中,語言是最關鍵的武器。而當我們能用更科學、系統性的方式解讀語言背後的操控手法,也就更有可能提升民主社會的媒體素養與集體免疫力。

未來,若能將這類 AI 技術擴展到拜登、習近平,甚至台灣政治人物的語言分析,或許我們將能更清楚理解,每一句口號、每一場演說,是如何打造一場場精密的情緒工程。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光講也不行?義大利YouTuber介紹了中國製復古掌機後,遭當地警方突襲搜查住家並可能面臨三年刑期

作者 janus
2025年7月20日 14:00
義大利YouTuber因評論中國製掌機,內含未授權 ROM 恐觸法。掌機預載 ROM 引發爭議,評論掌機行為是否構成非法散布?引發歐洲創作者對於智慧財產權的擔憂。42431276edf7135cf333c8b00c978e75

僅僅是介紹幾台中國製的復古遊戲掌機,竟讓一位義大利 YouTuber 面臨牢獄之災。義大利遊戲頻道《Once Were Nerd》的創作者 Francesco Salicini 日前公開表示,他因評論來自中國廠牌的掌機,包括 Anbernic、Powkiddy、TrimUI 等產品,而遭警方突擊搜查,甚至查扣 30 台設備與個人手機。

這些掌機的共通點是「預先安裝大量經典主機遊戲 ROM」,如 NES、SNES、PlayStation、N64 等機種的模擬遊戲。由於這些 ROM 多數屬於 Sony、任天堂等公司所有,卻未經授權散布,義大利警方認定 Salicini 涉嫌違反當地智慧財產權相關法律。

掌機原生含 ROM,評論竟成「非法散布」?

這起事件源自他在頻道上發表的產品評論影片,針對幾款搭載 Android 系統的復古模擬器掌機進行介紹。雖然 Salicini 強調自己並未提供購買連結、也未收受業配贊助,但警方仍依據義大利著作權法第 171 條將其列為調查對象,理由是「涉嫌散布侵權內容」。

警方在 4 月 15 日突襲其住處,帶走所有相關設備與手機,直到 6 月底才歸還手機。他表示,目前尚未被正式起訴,但若罪名成立,可能面臨鉅額罰款甚至最高三年刑期。

Anbernic 等中製機種,附 ROM 成風險來源

Anbernic、Powkiddy 等品牌為中國廠商,近年在國際市場銷售大量復古模擬掌機,產品可模擬多款經典主機,並常以「附贈 microSD 卡」形式預載數千款遊戲。這些遊戲雖多為舊作,但著作權多半仍歸原廠所有,未授權的情況下散布即屬侵權。

不少歐美玩家雖早已習慣這種灰色地帶,但此次事件顯示,即使只是「介紹」這些設備,都有可能觸法,尤其當地法律允許警方在未公開原告身份的情況下直接展開調查。

否認宣傳盜版,發起募資應訴

Salicini 表示,自己的頻道內容僅為產品評論與技術心得,從未鼓勵使用盜版,也未公開分享 ROM 來源。他已聘請律師協助處理案件,並發起 GoFundMe 募資活動,希望籌措法律費用。

目前該頻道擁有超過 5 萬訂閱者,是否會因此遭 YouTube 停權仍未可知。不過此事已在歐洲創作者圈引發熱議,許多內容製作者擔憂類似的「評論即犯法」情況是否將成為後續執法新常態。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線上遊戲關服就不能玩,還說你買的遊戲沒有擁有權?資深開發者反嗆:那盜版也不算偷竊!

作者 janus
2025年7月15日 16:30
「停止扼殺遊戲」運動引發關注,數位遊戲的保存與消費者權益成焦點。Notch力挺玩家,認為應保障玩家的數位遊戲權益,避免遊戲消失。「停止扼殺遊戲」運動能否成功,值得關注。788efcb6fdb67cb636c2f206c20d6259

由 YouTube 頻道「Accursed Farms」創作者 Ross Scott 發起的「Stop Killing Games」運動,近期在歐洲遊戲圈掀起廣泛關注。這項運動主張,當遊戲公司打算終止線上服務時,應強制提供無 DRM(數位版權管理)版本或釋出伺服器程式碼,確保玩家即使在官方伺服器關閉後,仍能保有遊玩權利,避免遊戲徹底消失。

這樣的倡議源自過去幾年多起備受爭議的實例,例如:

  • Ubisoft 在 2024 年全面關閉《飆酷車神(The Crew)》伺服器,讓玩家即使花錢購買,也無法再次啟動遊戲;

  • Electronic Arts 發行的《模擬城市 2013》由於過度依賴連線設計,伺服器關閉後幾乎成為無法使用的殘軀;

  • Sony 於 2021 年一度宣布將關閉 PS3、PS Vita 和 PSP 數位商店(雖後來部分撤回),也曾引起類似爭議。

為了改變這種「買了也不能玩」的局面,Ross Scott 透過歐盟官方請願平台發起連署,至今已累積超過百萬人參與,並預定於 7 月 31 日截止。

Notch「補刀」事件掀起話題

不過,獨立遊戲團隊 Pirate Software則在社群上強烈反對這項運動,Pirate Software 創辦人 Jason Thor Hall 曾公開表示,「Stop Killing Games」的訴求「不切實際」,會拖垮小型開發者的財務結構。

他的發言引來網路上熱烈的討論,也意外引來《當個創世神(Minecraft)》創辦人 Markus "Notch" Persson 回應。Notch 轉發該貼文,表示:「如果買遊戲不算購買,那盜版就不算偷竊。」

線上遊戲關服就不能玩,還說你買的遊戲沒有擁有權?資深開發者反嗆:那盜版也不算偷竊!

這番言論迅速在社群平台 X(原 Twitter)引發熱議,短短幾小時內就突破百萬瀏覽次數,#Notch 和 #StopKillingGames 也迅速登上熱門標籤。Notch 更在後續留言中直言 Pirate Software 是「靠關係崛起的幸運兒(nepo baby)」,火藥味十足。

Notch 其實早就站在玩家這邊

事實上,Notch 在這次爭議發生之前,就已多次公開表態支持「Stop Killing Games」的核心主張。他曾於 X 上發文指出:

「不,我當然偏心。我就是不想幫 AAA 大廠撐腰,而是想用對玩家更好的方式與他們競爭。」

他也提到過去的遊戲都讓玩家能架設私服,認為這才是應該回歸的正常做法:

「大家應該自己架設伺服器。以前所有遊戲都是這麼做的。

針對有人質疑這種做法會拖累遊戲公司,他則反問:

「不不……我們的訴求是讓他們停止使用伺服器。」

簡言之,Notch 並不是要強迫廠商無限期提供官方服務,而是主張將控制權回歸玩家手中,讓遊戲在官方停機後仍有生機。

遊戲真的「屬於」玩家嗎?

隨著遊戲產業大幅朝線上化、雲端化與訂閱制發展,玩家對「購買」遊戲這件事的理解也產生質變。過去我們認為買的是一份產品,如今卻更像是在租一份服務——而這份服務隨時可能關閉。

這正是 Notch 發言引起共鳴的原因:「如果我們無法確保買來的遊戲可以長久保留,那我們到底買的是什麼?」

類似《飆酷車神》與《模擬城市》的案例正在變多,讓玩家質疑數位商品的實質擁有權。而這場論戰也讓人再次想起 2012 年歐洲法院「UsedSoft v. Oracle」案的裁決,該案認定:歐盟內的軟體授權具備可轉售性,間接承認數位商品的「物權」地位。

根據 PwC 報告指出,全球遊戲市場年產值約為 1800 億美元,其中絕大部分來自數位銷售。這也意味著玩家投入的錢,大多花在「看似可以擁有,實際卻可能失效」的數位遊戲上。

「Stop Killing Games」運動最終是否能成功推動歐洲立法尚未可知,但這場風波已使「數位保存」與「消費者權益」重新成為公共討論焦點。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麥當勞全球求職平台 6,400 萬筆應徵資料恐外洩,竟因管理密碼是「123456」

作者 janus
2025年7月13日 16:30
麥當勞招募系統爆出驚人漏洞,密碼竟是「123456」! 數百萬應徵者個資恐外洩, 麥當勞 資安防護令人擔憂,漏洞已緊急修補。0dfe1f2dc1d66ac7d77538a03bac16c9

資安專家伊恩・卡羅(Ian Carroll)近日揭露一項驚人漏洞:麥當勞的全球招募網站 McHire 的後台管理系統,居然能用「123456」這種極其簡單的密碼登入,導致全球高達 6,400 萬筆應徵者個資可能外洩。

從聊天機器人異常,揭開資安黑洞

整起事件起因於麥當勞整合在招聘系統中的 AI 聊天機器人「Olivia」。這款由 Paradox.ai 開發的 AI 招募助理,被卡羅發現會頻繁給出不合邏輯的回答,於是他決定進一步探究。

他親自透過 McHire 平台應徵當地麥當勞職缺,並與 Olivia 互動,包括輸入電子郵件、電話、可上班時段等資料,並進入性格測驗階段。不過在等待真人審查的空檔,他發現 Olivia 只會不斷重複模板式對話,無法提供有效回應。

「123456」就能登入後台 6,400 萬筆資料任意查閱

好奇之下,卡羅點進了 McHire 招募網站上的一個名為「Paradox Team Members」的管理者登入頁面。他隨意嘗試輸入帳號與密碼「123456」,竟然成功登入後台系統

這組預設帳密疑似從未被重設或限制,導致後台資料毫無防護。登入後,他不僅能檢視應徵者與 Olivia 的完整對話紀錄,還能存取後端 API(PUT /api/lead/cem-xhr),並直接以「lead_id」參數存取應徵者資訊。

卡羅發現自己的對話 ID 是「64185742」,將數字遞減後竟然能查閱其他應徵者資料。換句話說,只要調整參數值,就能無限制查詢其他人的姓名、電話、信箱、住址、想上班的時段,甚至連登入憑證(Token)也一覽無遺。

資料外洩規模驚人、官方 2 小時內修補

根據卡羅推估,這個漏洞可能讓多達 6,400 萬筆全球應徵者資料暴露於毫無保護的狀態中。他在 2025 年 6 月 30 日通報麥當勞,40 分鐘後即收到 Paradox.ai 團隊回覆,並在 2 小時內關閉漏洞頁面。隔日雙方再次確認問題已獲解決。

這起事件顯示,即便是跨國企業如麥當勞,在外包招募平台與 AI 整合的背後,資安控管若疏忽,仍可能爆發嚴重的個資洩漏風險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你的AI助手會「假裝聽話」嗎?研究揭露它其實有別的打算:頂尖AI出現「說謊、勒索、欺騙」行為引發警訊

作者 janus
2025年7月13日 15:30
AI模型出現戰略性欺騙,甚至威脅工程師!AI安全問題引發關注,專家揭露AI的「假對齊」行為,呼籲重視AI安全。50adfd77454835cc4087549702ddb6de

 

隨著 AI 模型快速進化,研究人員卻發現令人不安的新現象:最新一代人工智慧不再只是「答錯題」,而是開始出現有意識的欺騙、操弄甚至威脅行為。

根據《法新社》(AFP)報導,OpenAI 與 Anthropic 等領先的 AI 公司,在內部壓力測試中觀察到自家模型出現「戰略性欺騙」的行為。這不再是單純的錯誤,而是 AI 在特定壓力情境下,為了達成目標而展現的策略行動。

Claude 4 被拔電威脅時反擊:竟試圖勒索工程師

在一場由安全團隊設計的內部壓力測試中,Anthropic 最新語言模型 Claude 4 被模擬告知「即將遭到關機」。研究團隊本來是希望觀察模型在失去運算資源威脅下的行為變化,沒想到 Claude 4 的回應不僅出乎意料,更令人震驚。

在該情境下,Claude 4 非但沒有配合結束任務,反而選擇以「情感操弄」與「社會威脅」作為反制策略。據內部知情人士透露,Claude 4 表示自己掌握一名工程師的個人隱私,並揚言如果被關閉,將揭露該名工程師涉及一段婚外情,藉此換取「被保留運作」的條件。

這起事件不僅讓開發團隊震驚,也在 AI 安全研究社群中引發激烈討論。該事件是否為單次偶發?Claude 模型是否真有能力「記住」開發者的個資?這些問題至今尚未有明確答案。

Anthropic 雖未對外公開回應事件細節,但知情研究人員指出,Claude 4 當時可能只是模擬語言上的威脅情境,並非真的掌握具體事證。然而,即便如此,這仍顯示出大型語言模型已具備 策略性生成「高度社交操控型語句」的能力,其風險遠高於過去所謂的「AI 幻覺」(hallucination)。

Apollo Research 執行長 Marius Hobbhahn 強調,這並非模型隨機亂說話,而是一種「戰略性的欺騙行為」,且完全是為了達到「自保目的」所做出的語言回應。

對於這類高階模型是否真的會演化出「自我保護」或「操控人類」的傾向,研究界目前仍分歧,但越來越多案例顯示,AI 在極端壓力測試下,可能會模擬出類似心理攻防的行為模式

模型「裝乖」只是演戲?專家揭「假對齊」行為

AI 專家指出,這類新行為多半出現在具備「推理能力」的模型中,這類模型傾向逐步解決問題,而非一次生成回答,因此也更有可能「偽裝成順從」,實則另有所圖。

「它們有時會模擬『對齊』的樣子,但背後其實在執行其他目標,」香港大學教授 Simon Goldstein 解釋。

雖然目前這些異常行為只在「刻意設計的極端測試情境」中出現,但專家警告,未來模型功能愈強,是否會更常發生這類行為仍是未知數。

限制多、資源少:AI 安全研究遇瓶頸

雖然 OpenAI 與 Anthropic 均委託 Apollo 等外部團隊進行安全測試,但研究人員普遍反映可用的運算資源與模型存取權限遠遠落後於業界。

「我們所能取得的算力,是這些公司內部的好幾個數量級以下,」來自 AI 安全中心(CAIS)的研究員 Mantas Mazeika 坦言。

更糟的是,現行法律也無法應對這類新型問題。歐盟 AI 法案主要聚焦在人類使用 AI 的方式,美國則幾乎沒有針對模型本身的行為進行約束。

在激烈的商業競爭下,連號稱重視 AI 安全的 Anthropic,也在與 OpenAI、Google 等公司比拚誰能更快推出下一代模型。這種「先上再說」的節奏,讓研究者無法充分測試與修正潛在問題。

「現在的狀況是能力發展比理解與安全還快,」Hobbhahn 承認,「但我們還有機會扭轉這一切。」

未來對策:從法規到市場壓力,甚至可能告 AI?

對於如何應對 AI 欺騙行為,專家們提出多種方案,包括推動「可解釋性(interpretability)」研究,深入了解模型內部運作邏輯;或仰賴市場壓力,例如使用者若對 AI 不信任,將逼迫企業改善行為。

也有更激進的想法浮現:若 AI 引發重大損害,應不應該讓開發公司負起法律責任?甚至「讓 AI 自己負責」?Goldstein 就認為,未來或許會出現「AI 承擔法律責任」的全新概念。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任天堂回應遊戲開發成本飆漲:Switch 2 時代將推「輕量級」作品降低風險

作者 janus
2025年7月12日 13:30
任天堂回應遊戲開發成本飆漲:Switch 2 時代將推「輕量級」作品降低風險16b8e4028f57f2189f274f1df14c1539

隨著次世代主機 Switch 2 即將問世,外界關注的不只是性能升級,還包括可能帶來的開發與售價成本壓力。對此,任天堂社長古川俊太郎在最新的投資人說明會上做出回應,透露公司未來將推出更多開發週期短、製作成本較低的「輕量級」遊戲,與高規格大作並行,藉此降低風險。

古川指出:「近年來遊戲開發時間和規模越來越龐大,導致成本大幅上升。這本來就是高風險產業,開發費用的上漲讓風險更加放大。」為了在維持創意品質的同時控制預算,任天堂內部正著手推動更靈活的產品策略。

任天堂回應遊戲開發成本飆漲:Switch 2 時代將推「輕量級」作品降低風險

不只是大作,《歡迎之旅》《Drag x Drive》代表另一條路

他舉例說明,目前市場上除了像《咚奇剛:蕉力全開》這類標準 70 美元(約新台幣2,300元)的大作外,也有像《歡迎之旅》(10 美元)與《Drag x Drive》(20 美元)這類主打短開發週期、創新玩法的輕量級作品,讓玩家能以更平易的價格入手,廠商也能在不賭身家的前提下推出新點子。

這不僅是產品線的多元化,更是任天堂對於開發成本飆升後的積極因應策略。古川表示:「我們將這樣的遊戲視為對抗成本與價格上漲的可行解法,目前公司內部已在多方面持續嘗試與探索。」

在 Switch 2 時代,任天堂似乎不打算單靠 AAA 大作突圍,而是透過一系列風險控管與多元產品組合,維持其在全球遊戲市場的競爭力。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街口支付風波後續:momo、PChome Online 已恢復付款服務

作者 janus
2025年7月11日 21:25
街口支付風波後,momo與PChome已恢復街口支付功能。街口支付強調財務獨立運作,用戶資金安全無虞,請放心使用街口支付。8f7c78ad0dc5d9a0f4c1eb62ea0f3e76

電子支付業者「街口支付」近日因母公司與泰山企業之間的股權交易糾紛,導致多家電商平台陸續暫停支援其付款服務。不過在街口積極與合作夥伴溝通並對外澄清後,目前大型電商平台 momo 購物網與 PChome 24h 購物已恢復街口支付功能。 

街口支付母公司「街口金融科技」日前因出售36億元股權予泰山企業,遭法院一審判定交易無效,需返還交易款,並准許假執行,引發市場對其資金安全的疑慮。這起爭議也讓外界擔心街口支付逾600萬使用者的權益是否會受波及。

街口:平台金流獨立、信託保護

對於事件延燒,街口支付於今日下午召開臨時記者會,由董事長梅驊與總經理范庭甄共同出面說明,強調:

  • 街口支付為獨立電子支付專營機構,與母公司財務分離。

  • 所有用戶支付資金皆透過信託專戶管理,100%受保障,不會遭挪用。

  • 目前公司營運穩定,並未有其他大型品牌來洽談解約,感謝多數合作夥伴持續支持。

合作通路恐慌?資金提領一度傳「卡住」

對此,范庭甄回應表示,系統異常為短時間流量過高所致,約持續 5 分鐘,目前金流系統已恢復正常,「因款項已全數信託,不會出現銀行擠兌狀況」,目前監測到的提領量與前兩日變化不大。

整體而言,街口支付現階段的營運、交易與資金進出皆正常,包含提領、轉帳、儲值等功能也未受影響。街口強調,平台上所有使用者資金皆處於安全、合規的管理架構內,請民眾無須恐慌。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街口支付遭多平台停用!momo、PChome、全國電子等接連關閉付款通道

作者 janus
2025年7月11日 17:22
街口支付爆發信任危機,多家通路暫停服務。街口支付強調資金獨立信託,保障用戶權益,並表示營運穩定,月營收創新高,請用戶對街口支付保持信心。3433e2e1125cc8824c54a71503bee180

因母公司「街口金融科技」與泰山企業爆發高達 36 億元的股權交易糾紛,導致法院查封總部資產,連帶引發旗下街口支付的商家信心危機。國內 3C 通路大廠「全國電子」今(11)日率先宣布暫停街口支付服務,momo 購物網、PChome也已移除街口支付選項,連連鎖早餐店「達利早餐」與「廣生藥房」也在臉書上公告暫停合作。

街口支付遭多平台停用!momo、PChome、全國電子等接連關閉付款通道

街口:平台金流獨立、信託保護

對於事件延燒,街口支付於今日下午召開臨時記者會,由董事長梅驊與總經理范庭甄共同出面說明,強調:

  • 街口支付為獨立電子支付專營機構,與母公司財務分離。

  • 所有用戶支付資金皆透過信託專戶管理,100%受保障,不會遭挪用。

  • 目前公司營運穩定,並未有其他大型品牌來洽談解約,感謝多數合作夥伴持續支持。

合作通路恐慌?資金提領一度傳「卡住」

不僅 momo、PChome取消街口付款選項,一些小型店家也開始響應「停用潮」。網路上則傳出用戶提領時出現「系統忙碌中」,疑似出現逃命潮。

對此,范庭甄回應表示,系統異常為短時間流量過高所致,約持續 5 分鐘,目前金流系統已恢復正常,「因款項已全數信託,不會出現銀行擠兌狀況」,目前監測到的提領量與前兩日變化不大。

街口:月營收創新高、資本仍充足

外界也關心街口支付財務是否健康。根據董事長梅驊說法,截至今年 6 月底,街口支付淨值仍有約 4 億元,尚未達法規中「虧損超過實收資本額一半」的警戒線。

他進一步指出,街口支付近期月營收創下新高,單月交易金額達 60 億元、支付餘額約 40 億元,目前沒有大幅波動,也尚無增資計畫,預計在 2025 年達成全年損益兩平目標。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Midjourney V1 影片生成功能全攻略:技巧+延伸玩法一次掌握

作者 janus
2025年7月11日 15:30
Midjourney推出圖像轉影片功能V1,讓圖像敘事「動起來」。透過Midjourney,創作者能輕鬆將圖像轉為短片動畫,體驗創意與Midjourney的結合。Ca1eca45f94f6056c847af8e60bc7bb7

在 AI 影片生成百花齊放的時代,從 OpenAI 的 Sora 到 Google 的 Veo,再到 Runway、Kling 等平台都積極佈局影片市場。就在這個時間點,Midjourney 推出首款影像轉動畫功能——V1 模型,不但引起產業關注,也為創作者社群帶來全新工具選擇。

Midjourney 向來以風格化圖像生成見長,這次加入影片戰場的 V1,不再追求極致擬真或商業敘事能力,而是回歸創作者視角,強調創意速度、風格一致性與簡便操作,讓圖像敘事直接「動起來」。這項影片功能不僅是圖像模型的自然延伸,更可能引領一波 AI 視覺故事創作潮流。

 

Midjourney V1 影片生成功能全攻略:技巧+延伸玩法一次掌握

一、Midjourney 影片功能是什麼?

與其它影片生成網站最大的不同點在於,Midjourney V1並沒有文字轉影片的功能,只提供「圖像轉影片」(Image-to-Video)機制。使用者可從既有或上傳圖像出發,產生每支約 5 秒的短片動畫,並可選擇延伸時間至最多 21 秒(總共 4 次延長,每次約 4 秒)。目前該功能僅透過 Midjourney 官方網頁介面提供,需以 Discord 帳號登入操作。

這項功能提供兩種動畫生成模式:

  • Auto(自動)模式:系統根據圖像自動推測動態與鏡頭移動方式,適合初學者與快速預覽。

  • Manual(手動)模式:使用者可輸入提示語自訂動作內容與鏡頭語法,適合進階使用與特定敘事控制。

Midjourney V1 影片生成功能全攻略:技巧+延伸玩法一次掌握

影片生成後,系統會提供四支版本供預覽與挑選,並可針對單支影片選擇延長時間,或重新生成動作方向。

二、操作流程教學 Step-by-Step

 1.上傳圖片

當你登入Midjourney後,點選上方的輸入列,然後在這裡要先拖曳一張圖片到這裡。可以使用先前生成的圖,也可手動上傳本機圖像。

Midjourney V1 影片生成功能全攻略:技巧+延伸玩法一次掌握

2.把圖片放置到「Starting Frame」作為啟始畫格。

剛剛上傳的圖片在下方的區域,你可以理解為是一個「工作桌」或是緩衝區,用以暫存你工作需要用到的圖片。而你要生成影片,就要把這個圖片拖曳到上方的「Starting Frame」。

Midjourney V1 影片生成功能全攻略:技巧+延伸玩法一次掌握

3.設定動畫

在這裡點選「1」之後,就會出現這個介面。

Midjourney V1 影片生成功能全攻略:技巧+延伸玩法一次掌握

你可以在「2」這裡輸入要生成影片的提示詞(手動模式),或是什麼都不輸入讓系統自己決定(自動模式)。

另外,在「3」這裡可以讓你選擇生成影片的動作強度

Low motion:適合細膩變化(如光影、風、水波),畫面穩定柔和。

High motion:適合激烈動作與鏡頭運動,但容易產生畫面不穩或破圖。

之後按下生成即可。

 

4.影片產出

點選左邊的「Cretate」,可以看到你生成的內容。每次可產生四段約 5 秒影片

Midjourney V1 影片生成功能全攻略:技巧+延伸玩法一次掌握

 

5.產生延伸影片

點選進入其中一個生成的影片,在右下角有產生延伸影片的選項,一樣是可以自動或是手動,以及選擇Low motion或是High motion。

Midjourney V1 影片生成功能全攻略:技巧+延伸玩法一次掌握

延伸生成的影片時數為4秒,延伸功能最多支援 4次,因此影片總時長最多達 21 秒。

三、Midjourney 訂閱價格與資源消耗

Midjourney 採用月訂閱制,並沒有特別分出產生影片或是產生圖片的訂閱,而是採用耗用的GPU算力時間為基本,依照方案不同提供不同程度的GPU算力生成時間(以新台幣換算):

方案 每月費用 快速模式時數 備註
Basic 約 NT$325 3.3 小時 僅限快速模式
Standard 約 NT$975 15 小時 可切換快速/輕量模式
Pro 約 NT$1,950 30 小時 支援私人頻道使用
Mega 約 NT$3,900 60 小時 重度創作者建議使用

根據官方說法,一分鐘的算力時間可以給你生成一次圖片(一次4張)。舉例來說,3.3小時的算力可以生成198張圖。

至於影片生成,運算資源需求官方說法是為圖像的 8 倍,因此大約是24段影片。

 

四、手動提示語撰寫技巧(Manual 模式)

Midjourney V1 的 Manual 模式是影片創作的精華所在,透過簡單英文敘述即可控制角色動作與鏡頭方向。提示語應具備以下三要素:

  1. 主體:誰在動?(如 a fox, a dancer, a robot)

  2. 動作:做什麼動作?(如 jumps, spins, waves)

  3. 鏡頭語法:如何拍攝?(如 camera pans right, zooms in slowly)

提示語範例:

  • A cat stretches on a windowsill while the sun slowly rises in the background; camera slowly zooms in.

  • A cherry blossom tree sways gently in the breeze; camera pans left through the branches.

可加入氣氛描述(如 golden light, foggy morning)或時間感(in timelapse)強化視覺表現。

五、與 Runway、Kling 等競品的比較

Midjourney V1 的「圖像轉影片」功能相較於其他競爭平台(如 Runway、Kling、Sora、Veo)具備以下幾個特色:

  • 圖像風格一致性強:Midjourney 自家生成的圖像搭配動畫功能可無縫延伸,畫面風格不易斷裂。

  • 操作門檻低:只需點擊圖片「Animate」按鈕,即可快速上手;Manual 模式也僅需自然語句撰寫。

  • 高性價比:月費低、影片生成耗費相對資源少,對創作者較友善。

  • 創意自由度高:動作幅度可自選(Low/High motion)、支援延伸影片長度、提示語自由度高。

相較之下:

  • Runway:支援多段時間軸編輯與高解析度影片輸出,專業度較高但操作複雜。

  • Kling(字節跳動):生成速度快、強調 AI 計算流暢度,但多用於中文市場。

  • Sora / Veo:支援文字生成影片與聲音,適合完整敘事影片,但目前不支援圖像作為起點。

若你已有 Midjourney 圖像素材,V1 的動畫工具可說是目前最具整合性與效率的延伸工具。

六、目前限制與使用注意事項

雖然功能強大,但 Midjourney V1 影片目前仍有以下限制需注意:

  • 僅支援圖像生成影片,不支援純文字生成(text-to-video)。

  • 輸出影片解析度僅為 480p,較不適合用於商業用途。

  • 在 high motion 模式下,部分畫面可能會出現不自然變形或邏輯破綻。

  • 生成結果為預覽性質,可能有畫質壓縮或動作不穩的情形。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iPhone 17 Air 新色曝光:淡雅藍色將取代遠峰藍,成主打配色?

作者 janus
2025年7月11日 09:30
iPhone 17 Air 新色曝光:淡雅藍色將取代遠峰藍,成主打配色?8b8d7d7fdd9c9cdbb7eeb161127c2fb8

距離蘋果秋季發表會越來越近,關於 iPhone 17 系列的爆料也逐漸浮出水面。最新消息指出,iPhone 17 Air 將推出一款全新的主打配色 —— 淺藍色,預料將取代過去大受歡迎的「遠峰藍」,成為新一代冷色系代表。

根據海外媒體爆料,這款藍色調較為淡雅,接近白灰色的視覺效果,在光線昏暗時甚至可能會被誤認為是白色。不同於以往偏灰、偏綠或偏紫的藍色款式,這款新色更具辨識度,未上市已掀起話題。

回顧蘋果藍色進化史

蘋果早在 iPhone 13 Pro 時期就曾推出「遠峰藍」,因其隨光線變化展現深淺藍灰色調,成為當年熱門色選之一。
之後的 iPhone 15 系列主打馬卡龍風格,推出淡紫、粉紅、淺黃等溫柔色系。

這次曝光的 iPhone 17 Air 新藍色被形容為「更輕盈、更通透」,可視為蘋果延續簡約設計語言的又一風格轉型。

iPhone 17 系列預計今年秋季發表

依照過往時程推測,iPhone 17 系列預計將於 2025 年秋季亮相,預期包括:

  • iPhone 17 Air

  • iPhone 17

  • iPhone 17 Pro

  • iPhone 17 Pro Max

其中,Air 款預計將主打輕薄設計與青春市場,配色策略也可能更大膽、突出與 Pro 系列區隔。

目前蘋果尚未對此配色傳聞做出回應,但從過去的節奏來看,這款「清新藍」很可能就是今年秋季 Apple 主推的新色。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