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其他鏡頭規格,Xperia 1 VII 的 24mm 廣角主鏡頭維持 4800 萬畫素,並採用 1/1.35 吋的 Exmor T 感光元件,這與前代 Xperia 1 VI 的配置相同。而 85-170mm 的潛望式望遠鏡頭則為 1200 萬畫素,感光元件尺寸為 1/3.5 吋,以目前旗艦級智慧型手機的標準來看,望遠鏡頭採用如此尺寸的感光元件實在有點太過保守。
微距實拍測試
主鏡頭、長焦鏡頭實拍
加入 AI 錄影功能
錄影功能這次升級的幅度比較大,整合了 Alpha 相機技術以及 AI 輔助,新的 AI 錄影能夠精準地鎖定畫面中移動的拍攝主角,並智慧調整畫面視角,讓被攝者始終保持在中心位置,即使在手持拍攝或主角不規則移動的情況下,也能捕捉到穩定清晰的主體影像。
另一項創新的錄影功能則是「自動取景」,透過 AI 的即時主體追蹤能力,Xperia 1 VII 不僅能持續對焦主角,更能智慧分析畫面構圖,裁切並同步產出兩種不同的影片檔案,一個是包含完整場景的 4K 高畫質影片,另一個則是針對主角進行特寫的 1080p 影片,這項功能大幅提升了影片創作的彈性與豐富度,一次拍攝即可獲得多個不同視角的影片素材。
值得一提的是,Sony 在 Xperia 1 VII 上依舊保留了對 microSD 記憶卡擴充的支持,最高可擴充至 2TB,在眾多旗艦機紛紛取消記憶卡擴充功能的趨勢下,這項設計對於有大量資料儲存需求的用戶來說是一項相當貼心的設計。
Xperia 1 VII 在散熱設計上除了延續使用石墨烯散熱材質外,也加入了 VC 均熱板等更高效的散熱組件,從目前初步體驗來看,即使在運行高負載應用或進行長時間拍攝時,機身溫度控制也相當不錯,並未出現過熱的情況,這對於追求遊戲體驗或長時間影音創作的用戶來說還滿加分。
小結
整體而言,Sony Xperia 1 VII 在外觀設計上依舊延續了品牌的經典風格,羅蘭紫的強勢回歸更是為索粉注入了一劑情懷強心針,儘管在主鏡頭與望遠鏡頭的硬體規格上,Xperia 1 VII 相較於其他旗艦機似乎仍有進步空間,但新加入的 AI 錄影與自動取景功能,還是看得出 Sony 嘗試透過 AI 讓使用者能更簡單的拍出好品質的影片。
Apple 在今年 3 月發表 iPad Air M3,也就是市場泛稱的 iPad Air 7,距離前一代 iPad Air M2 相隔不到一年,創下 Air 系列有史以來最快的更新節奏,且快的有點讓人意外,畢竟過去從 iPad Air M1 到 iPad Air M2 可是相隔二年之久。此次 M3 版本的 iPad Air,究竟在效能、螢幕、連線、配件與日常使用體驗上帶來了哪些關鍵進化?它是否依然穩守介於入門 iPad 與旗艦 iPad Pro 之間的黃金定位?不同需求的用戶又該如何評估這次升級的價值?
根據 Apple 公布的訊息以及一些基準測試,M3 相比 M2 在 CPU 和 GPU 效能上都有提升,CPU 約提升 15~20%,與 M1 晶片相比則提供約 35~50%。至於 GPU 的效能測試中,分數成長較多,特別是與 M1 相比,可以提升至 38%,在 3D Mark Solar Bay 模式下更可高達 76.5%。
雖然 iPad Air M3的 GPU 核心數(9 核)比標準 M3(10 核,用於部分 Mac)少了一核心(這點類似 iPad Air M2 的情況),但其效能依然強悍,足以應對絕大多數平板電腦的使用場景,甚至能媲美一些筆記型電腦。對於從iPad Air M1 或更舊機型升級的用戶來說,效能提升會相當有感。
iPad Air M3、iPad Air M2 、 iPad Air M1 效能比一比
iPad Air 7 (M3)
iPad Air 6 (M2)
iPad Air 5 (M1)
M3 較 M1 升級幅度
M3 較 M2 升級幅度
AnTuTu
2,160,411
1,994,467
1,117,986
93.20%
8.30%
Geekbench 6
CPU-Single Core
3,025
2,596
2,284
32.40%
16.50%
CPU-Multi Core
11,785
10,050
8,134
44.90%
17.30%
GPU
45,847
41,703
33,121
38.40%
9.90%
3DMark
Wild Life Extreme
5,713、34.2fps
5,133、30.7fps
5,018、30.0fps
13.80%
11.30%
Steel Nomad Light
2,524、18.7fps
2,232、16.5fps
1,735、12.9fps
45.50%
13.10%
Solar Bay
10,696、41.7fps
6,666、38.1fps
6,058、29.fps
76.50%
60.40%
在實際使用體驗中,整體效能表現與 iPad Air M2 差異並不顯著。無論是執行《原神》、《Pokémon UNITE》或《天堂2:革命》等高需求遊戲,皆能流暢運行;即便是陸續登陸 iPhone 與 iPad 平台的 3A 級大作,如《刺客教條:幻象》與《惡靈古堡4 重製版》,亦能順利執行。若搭配遊戲控制器使用,將進一步強化操作體驗與沉浸感。在內容創作應用方面,使用《Procreate》進行繪圖時,即使啟用數十個圖層,系統仍維持高度流暢性。而於《Planner 5D》這類 3D 室內設計軟體中,無論是空間規劃、家具配置,或視角切換與旋轉檢視,都能迅速反應、順暢操作,並支援即時切換至 AR 模式,帶來更為逼真的視覺呈現。
特色 2:13 吋視覺感受更好
在尺寸設計上,iPad Air M3 延續 iPad Air M2 開始的兩種尺寸,分別有 11 吋和 13 吋可以選擇。
不過,雖說是標示為 11 吋,但以對角線量測時,11 吋 iPad Air 機型為 10.86 吋;至於 13 吋 iPad Air 則為 12.9 吋,兩款相差 30% 的螢幕空間。另外,不論是 11 吋或是 13 吋的 iPad Air 皆採用 Liquid Retina 顯示器,具備抗反射螢幕圖層、原彩技術、高亮度顯示,並支援 P3 廣色域顯示。其中有差異的是 11 吋螢幕 SDR 亮度最高為 500 尼特,13 吋 SDR 亮度最高為 600 尼特。另外,螢幕更新率依然是 60Hz,對於習慣 iPad Pro 或 iPhone Pro 的 120Hz ProMotion 高更新率下,在滑動畫面或玩支援高幀率的遊戲時,流暢度會有差距,而這也是區隔 Air 與 Pro 系列的重要規格差異。
Apple 也同步推出專為 iPad Air M3 設計的 新款巧控鍵盤(Magic Keyboard),帶來更接近筆電的使用體驗,對於重度文字工作者、學生或移動辦公者而言,這款配件不再只是輸入工具,而是一套完整的操控方案。同時也相容於 iPad Air M2 使用。
這代巧控鍵盤最明顯的變化之一,就是加入 14 顆實體功能鍵,能快速執行調整亮度、音量、播放控制、搜尋等常用操作,這些快捷鍵與 MacBook 鍵盤布局幾乎一致,對 Mac 用戶來說幾乎無需適應。另外,導入了更大面積的玻璃觸控式軌跡板,支援完整的 iPadOS 游標操作,可在文書處理時更精準地選取段落、調整表格;在進行多工切換時,透過熟悉的「多點觸控」手勢如三指滑動、四指切換,操作順暢直覺,不需再抬手點螢幕。
不過,13 吋版本的鍵盤重量約為 750 克,加上 iPad Air 自身重量,總重接近 1.3 公斤,比 13 吋 MacBook Air 的 1.24 公斤還重,對於追求輕便的用戶而言,可能稍顯沉重。
當然,如果平時會手寫繪圖,iPad Air M3 也支援 Apple Pencil Pro 及 Apple Pencil(USB-C)。在 Apple Pencil Pro 上可雙指按壓、觸覺回饋、側轉功能,以更直覺及精準地方式進行創作。此外,也支援尋找功能,透過「尋找」App,能夠輕鬆定位到 Apple Pencil Pro 的位置。
特色 4:提供 4 種容量選擇,價格維持不變
今年 iPad Air M3 推出的容量選擇,與去年 iPad Air M2 相同,由 128GB 起跳,還有 256GB、512GB、1TB,一共四種容量可選擇,且售價與前代 iPad Air M2 推出時的價格相同。在選擇容量時,建議評估自己未來 2~3 年的使用需求,考慮到 App 和系統更新會佔用空間,以及影音檔案越來越大的趨勢,預留一些空間總是好的。以下為容量的建議:
整體來說,iPad Air M3 延續了 Air 系列「恰到好處」的定位。它性能強勁,足以應對未來幾年的主流應用,同時也提供兩種尺寸滿足不同需求,以及支援最新的配件生態。雖然 60Hz 螢幕是個遺憾,但考量到其價格區間,這依然是一款在效能、功能和價格之間取得極佳平衡的產品,是大多數不需要攻頂 Pro 系列用戶的理想選擇。
螢幕上方配置 FHD 1080p 視訊鏡頭,並內建 IR 紅外線攝影機,提供更安全的臉部辨識登錄功能,支援 Windows Hello。除此之外,AORUS MASTER 16 還搭載了創新的 AI Privacy 技術。這項功能可以在 GiMATE 軟體中的「AI Privacy」選單中自訂,當啟用 AI Privacy 功能後,螢幕會根據設定的頻率自動偵測是否有使用者在場,若無人時,會自動啟動隱私保護模式,防止他人窺視螢幕內容。
前面提到的 GiMATE AI 應用程式,是 GIGABYTE 在 2025 年推出的全新 AI 助理,可說整合過去的 GIGABYTE Gaming Center、GIGABYTE Control Center,以及去年推出的 AI Nexus,讓使用者可以在同一個應用程式裡,完成所有相關的硬體及 AI 設定。
GiMATE 內建本地端大語言模型(LLM),用戶可以透過文字或語音與它互動,輕鬆調整筆電的效能模式與設定。這款 AI工具整合了多種先進技術,包括 AI Power Gear II,能夠有效延長續航時間,AI Boost II 進一步強化遊戲效能,AI Cooling 自動調控散熱,AI 抗噪、AI 語音識別與 AI 保密隱私等功能,全面提升使用體驗。
GiMATE 的 AI 系統涵蓋了多項智慧功能。AI Power 能夠根據需求自動調整為節能模式,平衡效能與續航;AI Performance 提供精確的超頻控制,提升遊戲與工作效能;AI Cooling 根據負載動態調節散熱,維持穩定與靜音運行。音效方面,AI Audio 根據環境條件調整最佳化輸出,並且 AI Voice 技術能夠降噪,保證通話清晰。最後,AI Privacy 功能則是搭配視訊攝影機使用,能偵測到視線異常,主動提供隱私保護,確保用戶資訊安全。
針對創作者,GiMATE Creator 支援最新的 AI 影像生成技術,結合開源 AI 模型平台 Hugging Face,可在此下載各種訓練好的 AI 模型並支援隨時切換,讓使用者可以無縫地運用各種創作工具,打造更智慧且流暢的工作流程,而預載的模型以 FLUX.1 和 StableDiffusion 3.5 為主。
Galaxy A56 採用 6.7 吋 Full HD+ Super AMOLED O 極限(Infinity-O)全螢幕設計,螢幕顯色表現出色,能呈現豐富的色彩,用戶也可以從設定中依照自身需求調整畫面,看是要以鮮豔或者自然方式顯色,手機還提供螢幕白平衡調整,無論是偏好暖調或冷調的螢幕色彩都可進行個人化設定。
以下面這兩張在松菸文創園區拍攝的照片為例,拍攝的當下 Model 前方沒有任何正對著臉部的光源,不過在新演算法的輔助下,還是能拍得超明亮。
使用前鏡頭錄影時也能獲得一樣的效果!即使在微光環境中依舊能拍出品質不錯的影片。
豐富實用的 AI 應用
擁有三星 Awesome Intelligence 加持的 Galaxy A56,可以使用像三星與 Google 一同開發的搜尋圈(Circle to search)功能,只要長按首頁鍵,圈選畫面上的任何圖片或文字,就可以得到對應的 Google 搜尋結果。
舉例來說,用手指圈選照片中 Model 戴在手腕上的手鍊,AI 就會自動截圖並透過 Google 搜尋,快速找出相同或相似的手鍊款式。除此之外也能用來辨識歌曲,當你在餐廳吃飯時突然聽到不錯的歌曲但一時之間想不起歌名,這時只要長按首頁鍵後,點選音樂圖案就可以讓 AI 來幫你辨識,更厲害的是,即使是用清唱的方式,就算唱走音還是能辨識出來,不得不說真的超聰明!
此外,在相簿裡如果點選下方的 Galaxy AI 按鈕,手機會自動判斷當下的那張照片適合套用哪種 AI 功能或是修圖效果來讓照片呈現出的效果更好。
舉例來說,如果拍照時不小心閉眼的話,就可以透過 Galaxy AI 裡的「選擇最佳臉部表情」,選出一張好看的表情替換到照片中,如果要使用最佳臉部表情功能的話,記得要在拍照前開啟動態相片,這樣才有足夠的表情可供記錄替換。
物件橡皮擦功能在導入 AI 之後,現在可以更精準的圈選路人或是不想要出現在畫面中的雜物,清除之後還可以自動辨識場景內容,生成自然的內容填補,讓照片更臻完美。
如果你正在尋找一款兼具完整功能與實惠價格的 AI 智慧型手機,那 Galaxy A56 絕對值得納入購機清單,因為它不僅承襲 Galaxy S 系列多項強大的功能,如 Vision Booster 螢幕技術、AI 智慧拍攝、Circle to Search 搜尋圈功能,還加入許多貼近日常生活的實用升級,包括 5,000mAh 電池、120Hz Super AMOLED 螢幕、IP67 防塵防水,以及 AI 物件橡皮擦及超好用的智慧影音剪輯…等等。
展館座落於會場中央「寧靜之森」的一隅,獨特之處在於它沒有屋頂、沒有牆壁,而是以森林的生態系統象徵人類共享數據、共創未來社會的願景。身為製作人的慶應義塾大學教授宮田裕章認為,未來我們將不再爭奪有限資源,而是思考如何共享;不再因界線分裂,而是學習尊重每個個體,並建立深層連結。因此,展覽以「生命共鳴」為核心,啟發參觀者對「共生」的思考。展館提供獨特的「共鳴」體驗,透過手持具備 3D 觸覺技術的「共鳴石」,參觀者能感受到彼此連結的感官刺激,隨著層層遞進的三大共鳴體驗,相互交織、呼應,共同勾勒未來社會的藍圖。
由日本經濟產業省策劃的日本館,緊扣萬博主題精神,以「生命與生命之間」為主題,並採用「循環」的表現形式。展館採用環狀建築設計,同時本身也是一座微型發電廠,透過實地分解萬博會場所產生的垃圾,轉化為能源供應館內運作,實現永續與自給自足的理念。展出內容兼具科技與趣味,參觀者將驚喜發現,Hello Kitty 和哆啦 A 夢化身解說員,陪伴觀眾深入了解展區內容。展館亦展示了由日本南極觀測隊發現、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火星隕石,象徵日本在太空探索與科學研究上的卓越成果。
10 大阪醫療保健館
參觀時間:約 60 分
入館規則:事前預約、當日登錄、自由入館
集結日本多家企業的大阪醫療保健館,以「重生」為主題,探討未來有關醫療、保健、飲食以及城市生活等眾多面向,展館內區域各有特色:「REBORN 體驗」可根據個人現場測定的生理數據,建立 25 年後的虛擬化身;「魔物獵人 Bridge」則結合 360 度影像、音響、震動地板與 AR 裝置,打造沉浸式魔物獵人世界。「生命之湧泉」以地球為意象,展示水耕栽培與陸上養殖的循環型生產系統,展館中庭甚至還有一台科技感十足的「人類洗濯機」(洗澡機),揭示了醫療照護科技的未來發展。
11 TECH WORLD
參觀時間:約 30 分
入館規則:事前預約、當日登錄、先到先進
台灣本屆以「玉山數位科技株式會社」名義參展,建築外觀以台灣群山意象打造,並集結華碩、友達等科技大廠及新創技術,透過三大劇場(生命、自然、未來)以沉浸式體驗展示嶄新科技,包括運用 560 支全彩智慧顯示系統與參觀者互動,並透過 360 度環景效果,以及打造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和心感等六感體驗,展現臺灣的生物多樣性、自然之美與人類未來世界。此外,參觀者所配戴的智慧手環,將運用 AI 技術把參觀體驗的感受數據生成專屬的「心動曲線」,並依此建立客製化的臺灣推薦觀光行程。
展館外觀結合韓國傳統的韓山苧麻織物與數位媒體外牆設計,以「With Hearts(與心同行)」為主題,著重展示韓國在永續發展、人工智慧與未來移動等領域的創新技術,並展望 20 年後的韓國樣貌,透過三個展廳構築對未來社會的想像。第一展廳「匯聚聲光,眾志成城」將結合觀眾聲音並以 AI 轉化為演出的素材,打造互動式體驗;第二展廳主題為「從城市廢墟到生命再生」,展示象徵現代文明的混凝土和日常用品,探討文明與自然的平衡;第三展廳則透過三面全景螢幕,呈現一段祖孫間深厚情感的音樂劇。
17 美國館
參觀時間:約 25 分
入館規則:事前預約、當日整理券、自由入館
以「慶祝美國的卓越」為主題,展現美國的學習、創新、文化與探索精神。展館佔地約 2,880 平方公尺,由兩棟木質外牆的三角建築與一座懸浮立方體組成,其設計靈感來自日式「侘寂」美學,融合簡約與自然素材,象徵美國的多元與包容。兩側大型 LED 螢幕播放美國地標與象徵影像,營造出如峽谷般的入口意象,引導觀眾走入開放式中庭與多個主題展區。懸浮立方體在夜間散發柔光,引領訪客進入中庭表演舞台,來自全美各地的音樂家、藝術家、講者與主廚將在此分享文化、創意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