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疯子

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今天 — 2024年10月18日首页

iPhone 16 全系列購機指南:4款機型特色與差異解析,買數字系列還是 Pro 系列?

作者 WL.
2024年10月18日 14:30
數字系列有感升級,Pro 系列更旗艦3c08dbb02d93f630bb55e060e524d1fe

今年 iPhone 16 全系列維持 iPhone 16、iPhone 16 Plus、iPhone 16 Pro、iPhone 16 Pro Max 四款,大大小小的升級其實不算少,不過四款相較之下,iPhone 16 Pro 系列的改變及升級幅度的確較小,但卻又更穩固旗艦的定位,那麼今年 iPhone 16 全系列該怎麼選?買數字系列還是 Pro 系列?Apple Intelligence 可以期待嗎?

文章目錄

 

iPhone 16 全系列:四款機型,四種尺寸

今年的 iPhone 16 全系列維持四款機型,分別是 iPhone 16、iPhone 16 Plus、iPhone 16 Pro、iPhone 16 Pro Max,但 iPhone 16 Pro 系列的螢幕尺寸變大,今年的 iPhone 16 Pro 為 6.3 吋,而 iPhone 16 Pro Max 則為 6.9 吋,也因此 iPhone 16 Pro Max 成為歷年來最大尺寸的 iPhone。至於 iPhone 16 系列在外觀上最大的改變可見雙鏡頭換了位置,並升級相機規格,可支援空間影片的錄製,未來拍攝的影片就可直接在 Vision Pro 上瀏覽。其他硬體規格升級還有分別搭載 A18、A18 Pro 晶片、全系列主相機都配置 4,800 萬像素 Fusion 相機、Wi-Fi 7 規格⋯等等。當然,每年的特別色更新也是重點,今年 iPhone 16 系列推出湛海藍色、湖水綠色、粉紅三個新色、iPhone 16 Pro 系列則是沙漠色鈦金屬,而價格則維持與去年相同,全系列都沒有漲價。

今年 iPhone 16 全系列的 4 款機型有 4 種尺寸,分別為 6.9 吋 iPhone 16 Pro Max、6.3 吋 iPhone 16 Pro、6.7 吋 iPhone 16 Plus、6.1 吋 iPhone 16。

iPhone 16 全系列購機指南:4款機型特色與差異解析,買數字系列還是 Pro 系列?

4 個 iPhone 16、iPhone 16 Plus 特色:全面有感升級,Pro 有的新功能也沒少

今年 iPhone 16 及 iPhone 16 Plus 是將雙鏡頭改為上下排列,因此看來與前代明顯不同,且升級 A18 晶片、相機規格,新增動作按鍵、相機制控功能、AI 支援⋯等,整體升級幅度甚至比 iPhone 16 系列得來多,適合初次購買 iPhone,又或是由 iPhone 14 之前的機型升級。

特色 1:6.1 吋及 6.7 吋,5 種顏色選擇

不同於 Pro 系列較沉穩的配色,iPhone 16 及 iPhone 16 Plus 向來都提供更繽紛的顏色,今年推出的 5 種顏色彩度及飽和度都更高,色調與去年的淡雅較不同。不過,維持與 iPhone 15 一樣的霧面玻璃背蓋,讓機身顏色在不同角度下呈現不同色澤,磨砂的觸感也很不錯,尺寸與重量則沒有太大改變。

至於螢幕邊框是以 85% 再生鋁金屬製成的框架,線條及弧形邊緣則與前代iPhone 15 系列相同,裸機拿起來的手感相當好,防水等級為 IP68,防水深度可達 6 公尺,持續時間達 30 分鐘。而螢幕尺寸維持 6.1 吋 iPhone 16 和 6.7 吋 iPhone 16 Plus,採動態島式設計,並升級新一代超瓷晶盾面板,強調硬度提升 50%,防摔效果提升 2 倍,但相信大部分用戶還是會選擇貼上保護貼使用。

iPhone 16 及 iPhone 16 Plus 有湛海藍、湖水綠、粉紅、白、黑色可選擇,顏色的彩度及飽和度都較 iPhone 15 系列更高。

雖然都是粉紅色,但 iPhone 16 Plus(左)和 iPhone 15 Plus(右)的粉色相當不同,不過都維持霧面的玻璃背蓋,也減少了指紋沾染的問題。

特色 2:新增「動作按鍵」及「相機控制鍵」

在 iPhone 16 及 iPhone 16 Plus 機身上還新增「動作按鍵」及「相機控制鍵」實體鍵。而動作按鍵是從 iPhone 15 Pro 系列開始加入的實體鍵,取代初代 iPhone 上就有的靜音鍵,使用者可以依照自己的習慣及需求,將需要經常快速啟動的功能設為動作鍵,如開啟相機、語音備忘錄、手電筒等。當然,在 iPhone 16 全系列都新增相機控制鍵後,動作按鍵也不用設為開啟相機,因為只要輕按一下相機控制鍵就能開啟相機 App,輕點兩下可以切換功能選單,左右滑動可以調整設定,未來還將支援視覺智慧功能。

原本在音量鍵上方的靜音鍵,這回改為按壓式的按鍵,並可以自訂為想要快速啟動的功能。

機身右側新增相機控制鍵後,不只能作為相機快捷鍵以及快門鍵,透過滑動和輕按等操作方式還可以切換不同功能。

特色 3:加入微距拍攝、變更風格的調色盤

外觀上還有一大改變是雙鏡頭的主相機配置,由斜對角排列改為直式排列,廣角改為 4,800 萬像素的 Fusion 鏡頭,以四合一像素合併技術,模擬光學變焦效果,在沒有專用變焦鏡頭的情況下,提供2倍變焦拍攝;再加上 1,200 萬像素超廣角鏡頭,支援微距拍攝功能,且距離與 iPhone 16 Pro 系列相當。而錄影規格則提供 4K / 60fps,在後製時也提供新的混音模式,同時也支援拍攝空間照片和影片,方便於 Apple Vision Pro 上直接播放拍攝成果。

另外,iPhone 全系列都升級新一代攝影風格,強化對於皮膚色調、顏色、亮點和陰影的理解,除了提供歷代的濾鏡風格外,還有新增 5 種適合調整皮膚色調的風格,且新的調色模式可以自己調整照片色調、顏色,調整方式並不是直接變更數值,而是在調色盤上滑動,不只操作更直覺,調整結果也能即時預覽。且不管是在相機或照片 App 上都可以使用,但也只有 iPhone 16 系列拍攝的照片才支援新一代攝影風格的調整。

iPhone 16 及 iPhone 16 Plus 的超廣角鏡頭新增微距拍攝,且拍攝距離與 iPhone 16 Pro 系列相當。

新一代攝影風格,除了提供歷代的濾鏡風格外,還新增 5 種適合調整皮膚色調的風格,且用調色盤滑動的方式更直覺。

透過雙鏡頭位置的調整,iPhone 16 數字系列也支援拍攝空間照片和影片,方便於 Apple Vision Pro 上直接瀏覽拍攝成果。

特色 4:A18 晶片提升效能,支援 AI 功能

這一次 iPhone 16 和 iPhone 16 Plus 搭載了全新的 A18 晶片,不像去年的iPhone i5 是搭載上一代旗艦 iPhone 14 Pro 的 A16 晶片,且與 iPhone 16 Pro 搭載的 A18 Pro 晶片相比,僅差在 GPU 核心數,A18 為 5 核心 GPU,A18 Pro 為 6 核心 GPU。由發表會中可知,A18 晶片的 CPU 較 A16 晶片快 30%,GPU 則提升 40%,實際以 Geekbench 6 來測試 CPU 效能,多核心確實成長約 30%,而以 3D Mark Wild Life Extreme 測試來看 GPU 表現,成長約 38%,與 Apple 宣稱的差不多,甚至比 iPhone 15 Pro 系列搭載的 A17 Pro 晶片表現更好一些。

當然,A18 晶片的效能提升,除了表現在測試數據以外,還有整體操作的流暢感,以及支援上述的全新攝影風格、混音功能外,還有即將於 10 月推出的 Apple Intelligence,也就是在 WWDC 2024 發布的一系列 AI 功能,雖然還是得等到明年才會有中文版本,但之後切換為英文言系也可搶先體驗。

iPhone 16 全系列購機指南:4款機型特色與差異解析,買數字系列還是 Pro 系列?

4 個 iPhone 16 Pro、iPhone 16 Pro Max特色:螢幕變大、差異變小,全面都更旗艦

今年推出的 iPhone 16 Pro 及 iPhone 16 Pro Max,除了搭載全新 A18 Pro 晶片外,螢幕尺寸也變大,iPhone 16 Pro Max 更成為歷年來螢幕最大的 iPhone,且 iPhone 16 Pro 則升級與 iPhone 16 Pro Max 一樣的相機規格,讓兩款 Pro 系列僅有螢幕及電池等小差異。

特色 1:6.7 吋及 6.9 吋,鈦金屬機身

去年 iPhone 15 Pro 系列推出時,機身以航太級鈦金屬材質打造,而成為外型設計的焦點,今年的 iPhone 16 Pro 系列則採用一樣的材質及設計,並推出沙漠色、原色、白色、黑色,在四種顏色中,沙漠色算是今年的特別色。

雖說 iPhone 16 Pro 系列外型幾乎沒有改變,但螢幕尺寸放大 0.2 吋,iPhone 16 Pro 來到 6.3 吋、iPhone 16 Pro Max 則為 6.9 吋,且因為導入超薄無邊框顯示技術,邊框再次縮減成 1.15mm,也讓機身尺寸只比 iPhone 15 Pro 系列大一一點而已。當中,iPhone 16 Pro Max 與前代相比較重了 6 克,但手感其實沒有太大不同,不會有螢幕變大變重的感覺,iPhone 16 Pro 倒是變重 12 克,在手感上會明顯感覺變重,特別是相機模組升級下,會有頭重腳輕的握感。另外,機身內部採用全新散熱結構,將再生鋁金屬內框以固態擴散技術,讓內框跟鈦金屬外框融為一體,背蓋再加上石墨層鋁金屬結構,以提升散熱能力,這將有助於穩定效能表現。

至於螢幕一樣有 120Hz 的 ProMotion 自適應更新率,以及 Always-On-Display功能,螢幕峰值亮度最高仍可達 2,000nits,在太陽下能提供更好的可視度,並新增最低 1nits 的亮度表現,在燈光較暗的環境下,能以更低的螢幕亮度使用。

iPhone 16 Pro 及 iPhone 16 Pro Max 推出沙漠色、原色、白色、黑色,一共四種顏色可選擇,且螢幕邊框變得更窄。

6.9 吋 iPhone 16 Pro Max(左)和 6.7 吋 iPhone 15 Pro Max(右)相比,只略大一點點,且手感沒有太大的改變,而沙漠色鈦金屬為今年新色,實機顏色與官網有差異。

特色 2:相機升級,可拍攝 4K / 120fps 影片

iPhone 16 Pro、iPhone 16 Pro Max 採用相同的三鏡頭相機配置,對比 iPhone 15 Pro 系列有小幅升級,尤其前代 iPhone 15 Pro 只有 3 倍望遠鏡頭,可說升級更多。主鏡頭雖然一樣是 4,800 萬畫素,不過採用新的第二代四合一像素感光元件,可以提高資料傳輸數據,對焦速度也提升;超廣角鏡頭則升級到 4,800 萬畫素,拍照時會透過第二代像素四合一技術來提升照片細節;長焦鏡頭為 5 倍望遠鏡頭,一樣是採用四重反射稜鏡設計,讓機身厚度不至於增加太多,但又能拍得夠遠。

另外,錄影功能又再升級了,支援拍攝 4K / 120fps 杜比視界,甚至能選擇用ProRes 和 Log 格式拍攝,一般這功能大都只在高階相機才有,然而若用 Log 格式拍攝 4K / 120fps 杜比視界影片,大約 3 秒就有 1GB 大小,容量相當大,儲存空間不夠就得強制外接 SSD 儲存。

iPhone 16 系列都有提供影片後製的混音模式,但因為只有 iPhone 16 Pro 系列內配備四顆錄音室等級麥克風,除了在錄音能夠降低雜訊干擾外,還能用空間音訊錄製拍攝,後製時再透過混音功能進行調整的效果更好,並可將影片聲音改成畫面內、錄音室或電影級音效等不同風格。

iPhone 16 Pro 系列支援 4K / 120fps 杜比視界拍攝,在拍攝時可在選單上快速切換。

只有 iPhone 16 Pro 系列內配備四顆錄音室等級麥克風,透過混音功能進行調整的效果更佳,可將影片聲音改成畫面內、錄音室或電影級音效風格。

特色 3:新增相機控制鍵

iPhone 16 全系列都在機身右側新增相機控制鍵,但這並非傳統機械按鈕,而是採用電容式觸控技術,結合電容式和力道感測技術的按鍵,可以用來快速啟動相機,並切換選單及調整設定,未來還將擴大至 AI 的應用,支援視覺智慧功能。不過,有了相機控制鍵後,大都會將它視為快門鍵而自然而然轉向橫向持機拍攝,但相機控制鍵位置較靠近機身中間,食指操作時手掌大都會擋到螢幕畫面,以直式持機用大姆指操作才不易檔到構圖畫面,只要姆指夠靈活,用來拍攝直式短影音會更方便。而目前相機控制按鍵只能啟動相機 App,未來若能開放第三方 App 使用,活用性會更大。

相機控制按鍵結合電容式和力道感測技術,可以用來快速啟動相機,並切換選單及調整設定。

特色 4:A18 Pro 強化 AI 及影片編碼處理

iPhone 16 Pro 系列搭載 A18 Pro 晶片,採用台積電第二代 3 奈米技術打造,CPU 效能將比 A17 Pro 快 15%,GPU 提升 20%,升級幅度沒有去年 iPhone 14 Pro 的 A16 晶片升級至 iPhone 15 Pro 的 A17 Pro 晶片來得大,但 A18 Pro 更重要的是與 Apple Intelligence 密不可分的設計,新的神經網路引擎系統記憶體頻寬增加 17%,在運行 Apple Intelligence 模型的速度將比 A17 Pro 快 15%。另外,相較於 A17 Pro,新的影像訊號處理器和影片編碼器,使影片編碼的資料處理速度提升 2 倍,這對處理 4K / 120 fps 杜比視界的色彩分級非常重要。

iPhone 16 全系列購機指南:4款機型特色與差異解析,買數字系列還是 Pro 系列?

iPhone 16 全系列該怎麼選?

雖然 Apple 自 2019 年推出 iPhone 11 系列開始,就分為數字系列及 Pro 系列,但即使到了今年的 iPhone 16 系列,多數人在採買時,還是會猶豫不決,怕數字系列不夠用,又覺得 Pro 系列太貴。而隨著一年一年的更新,Apple 已把數字及 Pro 系列的定位分界更明確,因此可由以下幾點來考量。

需求決定 A18 或 A18 Pro 性能

數字系的 iPhone 16、iPhone 16 Plus 定位在主流需求,應用在日常、工作和娛樂,也就是一般普羅大眾使用,價格也較低,而 Pro 系列的 iPhone 16 Pro、iPhone 16 Pro Max 為旗艦定位,可應付高強度的運算、遊戲體驗和拍攝影需求,價格也更高。也因為定位及功能性不同,Apple 為 iPhone 16、iPhone 16 Plus 配置 A18 晶片,為iPhone 16 Pro、iPhone 16 Pro Max 搭載 A18 Pro 晶片。

兩款晶片在效能表現上,自然是 A18 Pro 晶片更為優異,但其實 CPU 核心數都相同,差在 A18 為 5 核心 GPU,A18 Pro 為 6 核心 GPU,且 GPU 具備動態快取、網格著色和提升 2 倍速度的硬體加速光線追蹤技術,在執行 3A 遊戲的表現更出色,另外,A18 Pro 還多了新的影像編碼器跟圖像信號處理器,可應用在錄製 4K / 120fps 杜比視界影片。

所以平時若使用 iPhone 大都只有追劇上網、隨手拍照、使用通訊軟體等,iPhone 16、iPhone 16 Plus 已足夠;若是會有進階的專業級需求使用,如拍攝及剪輯專業影片、玩 3A 大作遊戲、AR / VR 應用等,可選擇 iPhone 16 Pro、iPhone 16 Pro Max。當然,如果有寬裕的預算,就選擇 Pro 系列,未來也更加保值。

台灣用戶普遍喜好大尺寸手機,而 iPhone 16 Pro Max 及 iPhone 16 Plus 分別為Pro 及數字系列大手機。

透過 A18 Pro 晶片,iPhone 16 Pro 系列支援 4K / 120fps 杜比視界拍攝功能,這也是數字系列所沒有的功能。

螢幕尺寸與手感的選擇

今年 iPhone 16 全系列 4 款機型有 4 種尺寸,分別為 6.1 吋 iPhone 16、6.7吋 iPhone 16 Plus、6.3 吋 iPhone 16 Pro、6.9 吋 iPhone 16 Pro Max,數字系列尺寸維持不變,Pro 系列則變大 0.2 吋。除了選擇偏好的螢幕大小外,在手感上最大差異是 iPhone 16 Pro,

因為比去年重了 12 克,且相機系統的改變也讓機身上方較重,至於 iPhone 16 Pro Max 雖也增重 6 克,但因為機身較大,讓整體配重更平均。而雖說數字系列的重量會較輕,但大尺寸的 iPhone 16 Plus 及小尺寸的 iPhone 16 Pro 都是 199 克。

當然,數字及 Pro 系列的定位不同,還反應在螢幕規格的差異上,Pro 系列採用更優異的 OLED 面板,且較數字系列多了 120Hz 自適應更新頻率,可依當前工作自動調整螢幕更新率;Always-On-Display 功能讓螢幕隨時以低亮度顯示日常資訊;超薄無邊框顯示技術則讓螢幕黑框更窄,機身不因螢幕變大 0.2 吋也變得更巨大。

6.9 吋 iPhone 16 Pro Max(左)透過超薄無邊框顯示技術,讓機身只比 6.7 吋iPhone 16 Plus(右)略大一些而已。

日常及專業的拍攝需求

相機系統的不同,也一直是數字系列及 Pro 系列的重要差異。今年雙鏡頭的iPhone 16、iPhone 16 Plus,除了鏡頭排列方式變更外,廣角改為 4,800 萬像素的 Fusion 鏡頭,以四合一像素合併技術,模擬 2 倍光學變焦效果,但在與 Pro 一樣的 5 倍變焦下拍攝時,Fusion鏡頭拍攝的畫質細緻及銳利度,還是不及 Pro 搭載的 5 倍望遠鏡頭。而數字系列這次超廣角鏡頭支援微距拍攝功能,且距離與 iPhone 16 Pro 系列相當,表現相當不錯,但因為僅有的 1,200 萬像素,在放大後細節還是較 Pro 系列鬆散。

另外,在錄影規格上,iPhone 16 數字系列提供 4K / 60fps 杜比視界錄影,在後製時也提供新的混音模式,同時也支援拍攝空間照片和影片,方便於 Apple Vision Pro 上直接欣賞拍攝影片。而 iPhone 16 Pro 系列則是 4K / 120fps 杜比視界錄影規格,再加上具有四顆錄音室等級麥克風,在錄音品質較好的前提下,混音效果也會更好。

iPhone 16 Pro 系列為三鏡頭配置,iPhone 16 數字系列為雙鏡頭配置,相機規格都有升級。

以 iPhone 16 Plus 的超廣角鏡頭進行微距拍攝,拍攝距離與 iPhone 16 Pro 系列相當, 表現相當不錯。

以 iPhone 16 Pro Max 的 5 倍望遠鏡頭拍攝夜景,反應速度變快,成像品質也更穩定。

iPhone 16 Plus(上)切至 5 倍變焦拍攝,是使用 Fusion 鏡頭,iPhone 16 Pro Max(下)則是 5 倍望遠鏡頭,放大細節可見,iPhone 16 Plus 邊緣都已模糊,iPhone 16 Pro Max 仍然銳利。

使用 Apple Intelligence

如果是為了 Apple Intelligence,也就是 Apple 推出的 AI 功能想要購買 iPhone 16 系列,不管是 A18 及 A18 Pro 都可以說是為了 AI 而推出,只不過要 10 月推出 iOS 18.1 之後,才能體驗到這些 AI 功能,且僅適用於裝置和 Siri 語言設定為英文(美國)的 iPhone 16 全系列、iPhone 15 Pro 系列,而要一直到明年才會支持更多語言和平台。因此,如果是為了 AI 功能想要換機,或許可以再等等,但如果是因為 iPhone 太舊想要更新,現在升級 iPhone 16 全系列,未來也不擔心不支援 AI 功能。

本文同步刊載於 PC home 雜誌

iPhone 16 全系列購機指南:4款機型特色與差異解析,買數字系列還是 Pro 系列?

歡迎加入 PC home 雜誌粉絲團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昨天以前首页

MSI Modern MD342CQPW 商務曲面顯示器實測,21:9 長寬比、1500R 曲率帶來開闊視野,120Hz 更新率滿足娛樂需求!

作者 Axiang Chin
2024年10月16日 16:00
Modern MD342CQPW 21:9 長寬比與 UWQHD 高解析度帶來開闊的視野、舒適的體感 1500R 曲率在提升沉浸感的同時,讓視野完整覆蓋整個畫面顯示範圍,大幅降低視覺疲勞感。A7a596097ca4a477050150e168f56bff

以電競商品著稱的 MSI 微星,近幾年逐步走向「全方位」的發展路線,除了鎖定高階市場的創作者系列產品外,另一個同樣成為重點發展目標的就是「商務應用」領域,在強調實用性之餘,也致力於將「科技美學」概念融入產品設計,並透過規格創新,打造出不少讓人眼睛一亮的產品。

在一眾商務相關產品線中,MSI 商務顯示器提供豐富多元的選擇,其中,擁有完善功能並具備時尚高顏值的 Modern 系列,長久以來都受到「品味型」商務人士所青睞,而且在常見的平面顯示器之外,還提供了曲面系列,可說是為重視沉浸感、追求大視野畫面但同時希望減緩雙眼負擔的族群量身打造。

MSI Modern 系列絕對是現階段商務顯示器中的高顏值代表,而本次評測的主角 MSI Modern MD342CQPW 不僅延續這樣的風格,規格配置也迎來大幅度升級!

今年 MSI Modern 系列推出的商務曲面顯示器新品中,Modern MD342CQPW 在規格上突破過往的設計,除了採用 21:9 超寬比例、UWQHD 高解析度與最均衡的 1500R 曲率外,支援 120Hz 更新率這項規格也是商務顯示器中前所未見,這意味著它不僅可充分因應商用需求,還能「跨界」滿足遊戲影視娛樂體驗的高標準。

MSI Modern MD342CQPW 特色搶先看

  • 採用 3440 x 1440 (UWQHD) 解析度
  • 21:9 超寬比例,1500R 曲率提供沉浸舒適的觀賞體驗,能勝任工作與娛樂用途
  • 支援 120Hz 高更新率及自適應同步技術,適合輕度遊戲使用
  • 內建 USB Type-C 和 98W 供電功能,能輕鬆連接裝置並為其充電
  • PIP/PBP 模式為創作者提供更高效率
  • 通過 TÜV 護眼認證,提供舒適安心的使用體驗
  • 支援 MSI EyesErgo 技術,提供防閃爍護眼功能
  • MSI Eye-Q Check 功能,提醒用戶注意視力健康、保持正常坐姿
  • 採人體工學腳架設計,支援上下、傾斜、旋轉調整
  • 內建完整輸入埠,包括 Type-C、HDMI 與 DisplayPort,滿足不同裝置的連接需求
  • 便利可拆卸線材管理設計,還你乾淨桌面
  • 內建雙揚聲器,有利於播放音頻文件

攜手 DAMUR 打造「永續包材」,為包裝注入新生命

為表達對環境保護、永續理念的支持,微星今年與德國知名時尚品牌 #DAMUR 攜手合作,打造概念獨特的「永續包材」,不僅外箱採用回收紙材與單純的圖樣印刷,更能透過預先保留的裁切線將外箱組裝成具備收納盒功能的長頸鹿飾品,讓外箱不只有收納保護的作用,藉由創意重新展現在你我的日常生活中。

MSI 與旅德時尚設計師黃世舜創立的品牌 #DAMUR 合作,打造綠色概念的「永續包材」,讓產品外箱能化身有趣且實用的紙質飾品,體現綠色永續的精神。

出眾質感,展現極簡時尚風格

一直以來,MSI Modern 系列商用顯示器就以優異外型著稱,整體設計就如其名「Modern」所強調的現代美學,機身沒有一絲多餘的裝飾元素,以極簡、俐落的手法呈現純粹的時尚風範,無論是擺在辦公室或居家空間都十分賞心悅目。

Modern MD342CQPW 延續系列作一貫的美感,曲面設計的顯示面板、圓潤的支架和底座很有一體感。

正面邊框相當細窄,更透過黑色調進一步降低視覺干擾。

顯示器下緣透過銀色 MSI 品牌 Logo 加以點綴。

由於底座採橢圓設計,所以更不占桌面空間,底座的平面還規劃了一個凹槽,可以用來收納筆或架立手機。

擁有超寬比例及曲面設計的 Modern MD342CQPW,尺寸與體積都不算小,但不同於現今曲面螢幕常見的 Y 字型腳座,Modern MD342CQPW 採用的人體工學支架與橢圓型底座不只不會佔用太多桌面空間,也有利於快速調整上下垂直、前後傾角與左右旋轉幅度,同時還顧及顯示器置放時的穩固性!此外,底座更自帶可置放筆、小型文具甚至能架立手機的凹槽,實用性可說是相當不錯。 

Modern MD342CQPW 不只機身純白,也很善用「留白」的設計手法,成功營造出乾淨、亮眼、舒適的視覺效果。

顯示器與支架是以卡榫形式接合,安裝時完全不需要工具,值得一提的是,銜接處特地以跳色方式讓外觀有了些許變化性,不得不說,銀、白雙色相襯確實蠻好看的。

支架後方附有整線環,與底座連接處同樣利用銀色環形區塊加以點綴。

Modern MD342CQPW 配備的連接埠相當完整,除了電源接口、3.5 mm 音源接口外,也提供 2 組 HDMI 2.0b 埠、一組 DisplayPort 1.4a 埠與一組支援 98W 供電的 USB-C 埠,另外也有與電腦連結的 USB-B 埠,可額外擴充兩組 USB-A 埠並支援 KVM 功能,能以同一組鍵盤、滑鼠控制多組與顯示器連接的裝置。

Modern MD342CQPW 上下垂直的調整幅度相當大。

使用時可依照當下需求進行左、右方向的旋轉,可調整的角度也挺充裕。

當然,上下傾角也能依需求彈性調整。

21:9 長寬比有感提升顯示效率;1500R 曲率讓沉浸感倍增

由於 Modern MD342CQPW 配備了對比度較優、色階層次較細膩的 VA 面板,對於以靜態文字/報表或影像為大宗的商務類工作更加友好,而超寬的 21:9 與 QWQHD 高解析度規格,也讓這台螢幕先天就具備寬廣的桌面應用空間,可提供堪比雙螢幕的顯示效率,相當適合在執行多工任務時讓各種應用程式視窗並列,將操作流程化繁為簡。

1500R 曲率不只提供更優質的沉浸感,也讓使用者不用轉頭就能把整個寬幅畫面都涵蓋在視線範圍內,使用起來相當舒適輕鬆!

Modern MD342CQPW 採用的曲率是最均衡的 1500R,這使得觀看螢幕時的感受會更包覆、融入感更佳,因此能同時滿足生產力應用、影音娛樂、甚至是電競遊戲…等類型的需求,如果你希望能兼顧視覺舒適性與泛用性,那 Modern MD342CQPW 就是蠻適合的選項。

長寬比 21:9 的顯示空間相當大,可展示更多影像及文字細節。

Modern MD342CQPW 也能當成雙螢幕來使用,在同一個畫面上執行兩種應用程式,免除反覆切換視窗的麻煩。

採曲面設計的 Modern MD342CQPW 很適合用來追劇,經實測,內建的雙揚聲器,聲音效果也有一定的水準!

Modern MD342CQPW 支援 HDR Ready,能呈現出更完整的影像細節層次。

電競級 120Hz 更新率、Adaptive Sync 提供優質遊戲體驗

市面上的商用顯示器雖不乏如 Modern MD342CQPW 這類兼具高解析度與曲面設計的規格,但相較於電競取向的顯示器,「更新率」仍存在極大差異,一般而言大多維持在 60Hz 的標準規格,不過微星今年十分大膽地打破市場遊戲規則,新款的 PRO MP 系列與 Modern MD 系列的 24 吋、27 吋機型都做到 100Hz 的高更新率,提供更流暢的動態顯示效果。

有別於一般商務顯示器「標準」的 60Hz 更新率,Modern MD342CQPW 給出「兩倍於標準」的 120Hz 規格!基本上已達到電競的等級。

相較之下,Modern MD342CQPW 的規格又「更上一層樓」,直接提供可以支援影音娛樂遊戲電競級的 120Hz 更新率,流暢性足足是一般商用顯示器的兩倍,此外還支援畫面幀率與更新率同步的 Adaptive Sync 技術,讓畫面顯示更穩定,不會有影像撕裂、卡頓或閃爍的惱人狀況出現,讓玩家能享受到優質的聲光娛樂效果,同時也搭載護眼設計。

玩 FPS 類型的遊戲時,當視角快速轉動就能體驗到 120Hz 更新率帶來的優勢,另外,在玩遊戲時,也能明顯感受到 Modern MD342CQPW 採用的 VA 面板在對比度與暗部色調的出色表現。

在玩像是 Cat Quest 3 這類可愛畫風的遊戲,Modern MD342CQPW 的色彩表現也有一定的水準。

OSD 功能完備,MSI Eye-Q Check 為你把關視力健康

Modern MD342CQPW 提供完整的 OSD 功能選單,讓使用者能依個人需求,進行顯示器功能的調校,包括切換各種應用情境、調整影像細節、子母畫面 / 分割並列顯示不同訊源、以及快速啟動功能的導覽鍵…等等,採整合式設計的選單將不同功能分門別類,方便快速查找。

Modern MD342CQPW 的 OSD 選單可透過位於顯示器右下角的實體按鍵啟動,共有選單(M)鍵、左右方向鍵與確認(E)鍵可搭配操控,選單會以分類方式整合於顯示器右下角。

很棒的一點是,EYESERGO 這項內建的技術可輔助使用者達到視力保健的效果,除了 MSI EYE CARE 護眼技術能做到減藍光、防眩光與防閃爍,藉由 MSI Eye-Q Check 功能,還可透過 OSD 選單開啟姿勢矯正、阿姆斯勒方格表與散光測試,提醒使用者注意雙眼疲勞的問題並適度休息。

OSD 選單中可以找到「Eye-Q Check」相關功能,此功能會協助使用者定時注意視力疲勞的狀況,像上圖顯示的「阿姆斯勒方格表」就能用來確認看到的線條是否出現波浪、模糊或扭曲,甚至是某些框框看起來不像正方形或有大小不一的情況,提醒你適度休息。

另一個「散光測試」則可單獨使用左、右眼觀看圖表上的線修,是否有看起來更粗的情況,藉此確認視力是否受到影響。

「姿勢矯正」功能會提示你坐直身體、將視線調整至畫面頂部九分之一的位置,透過這樣的方式引導你維持良好坐姿,避免肩頸痠痛的情況發生。

小結:提升工作效率之餘,也兼顧娛樂體驗!

小編認為,Modern MD342CQPW 確實是一台美感到位、視覺效果出眾並兼具高實用性的商用顯示器。21:9 長寬比與 UWQHD 高解析度帶來開闊的視野、舒適的體感,讓多工任務的執行過程變得更加高效,憑藉單一台顯示器就能發揮雙顯示器的功能性。更不用說 1500R 曲率在提升沉浸感的同時,讓視野完整覆蓋整個畫面顯示範圍,大幅降低視覺疲勞感,使得工作過程更輕鬆愉悅。

MSI Modern MD342CQPW 商務曲面顯示器實測,21:9 長寬比、1500R 曲率帶來開闊視野,120Hz 更新率滿足娛樂需求!

而 Modern MD342CQPW 最大的亮點,莫過於 120Hz 更新率!這也是現階段商務顯示器未曾見過的突破性規格,不只能滿足遊戲動態內容流暢運行的基本要求,藉由 Adaptive Sync 技術,也避免掉惱人的畫面撕裂、卡頓與閃爍的干擾,提供絕佳的娛樂體驗,可說是為使用者帶來了「跨界應用」的效益。

MSI Modern MD342CQPW 商務曲面顯示器實測,21:9 長寬比、1500R 曲率帶來開闊視野,120Hz 更新率滿足娛樂需求!

從許多小細節的設計也能感受到 Modern MD342CQPW 的便利性,例如配置 USB-C 接口,除了視訊輸出,也能滿足 98W 的供電效率,當連接筆電時可透過單一線材同時輸出畫面並為其充電,這點對商務人士而言相當實用。

MSI Modern MD342CQPW 商務曲面顯示器實測,21:9 長寬比、1500R 曲率帶來開闊視野,120Hz 更新率滿足娛樂需求!

整體而言,Modern MD342CQPW 具備全方位的顯示規格與豐富的功能應用,不只能滿足商務層面的需求,應付輕度遊戲娛樂也是游刃有餘,無論商務人士、創作者或遊戲玩家,都能獲得不俗的使用體驗,如果你近期正在物色商用顯示器或曲面顯示器,不妨將 Modern MD342CQPW 納入採購清單。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vivo X200 Pro 人像拍攝實測:135mm 長焦很好拍、色彩層次更豐富

作者 洪詩詩
2024年10月16日 15:30
vivo 日前在中國發表了 X200 系列旗艦,分為 X200 Pro、X200 和 X200 Pro mini 三款機型,我們借到 200 Pro 陸版機種,這篇將先就人像拍攝功能進行實測。Be571343e510c11a205cd99f2650c84d

vivo 日前在中國發表了 X200 系列旗艦,分為 X200 Pro、X200 和 X200 Pro mini 三款機型,我們借到 vivo X200 Pro 陸版機種,這篇將先就這次升級的人像拍攝功能進行實測。

vivo X200 Pro 鏡頭規格

  • 主鏡頭:5000 萬畫素、光圈 f/1.57、感光元件 1/1.3 吋 IMX06C、等效焦距 23mm、OIS、GLC T* 鍍膜、VCS 仿生光譜 3.0、精度躍遷 2.0
  • 長焦鏡頭:2 億畫素、光圈 f/2.67、感光元件 1/1.4 吋 HP9、等效焦距 85mm、OIS、APO 認證、100x 變焦
  • 超廣角鏡頭:5000 萬畫素、感光元件 JN1、等效焦距 15mm

vivo 這次在 X200 Pro 上升級了不少規格,長焦鏡頭升級採用 2 億畫素 APO 長焦鏡頭,雖然焦段從前一代的 100mm 縮短一點到 85mm,不過拍攝效果升級不少。

vivo X200 Pro 人像拍攝實測:135mm 長焦很好拍、色彩層次更豐富

升級 1. 人像模式新增 135mm 焦段

前一代 X100 Pro 就有提供蔡司人像拍攝模式,提供 23mm、35mm、50mm、85mm、100mm 五種焦段,這次因應長焦鏡頭規格改變,將 100mm 提升到 135mm,畫面的壓縮感更強,可以把人物跟後景融合在一起,在長焦創作上可以有更多的彈性。

vivo X200 Pro 人像拍攝實測:135mm 長焦很好拍、色彩層次更豐富

vivo X200 Pro 人像拍攝實測:135mm 長焦很好拍、色彩層次更豐富

vivo X200 Pro 人像拍攝實測:135mm 長焦很好拍、色彩層次更豐富

vivo X200 Pro 人像拍攝實測:135mm 長焦很好拍、色彩層次更豐富

vivo X200 Pro 人像拍攝實測:135mm 長焦很好拍、色彩層次更豐富

vivo X200 Pro 人像拍攝實測:135mm 長焦很好拍、色彩層次更豐富

vivo X200 Pro 人像拍攝實測:135mm 長焦很好拍、色彩層次更豐富

vivo X200 Pro 人像拍攝實測:135mm 長焦很好拍、色彩層次更豐富

vivo X200 Pro 人像拍攝實測:135mm 長焦很好拍、色彩層次更豐富

升級 2. 人像模式拍攝更細膩

跟前一代 X100 Pro 相比,X200 Pro 感光元件尺寸大不少,在拍攝上最大的優勢就是色彩呈現還有層次感更細膩了,同時在高光處理上也更好。

對比以下兩張在同樣位置下,分別由 X200 Pro 和 X100 Pro 拍攝的作品,可以看到在額頭直接受光處,X100 Pro 會有過曝的情況產生,但 X200 Pro 就沒有,膚色的處理上 X200 Pro 也做得更好。

vivo X200 Pro 人像拍攝實測:135mm 長焦很好拍、色彩層次更豐富

vivo X200 Pro 人像拍攝實測:135mm 長焦很好拍、色彩層次更豐富

vivo X200 Pro 人像拍攝實測:135mm 長焦很好拍、色彩層次更豐富

vivo X200 Pro 人像拍攝實測:135mm 長焦很好拍、色彩層次更豐富

升級 3. AI 人像換背景

在人像拍攝模式中,上方多了一個 AI 選項,如果啟用 AI 模式拍照,可以套用五種不同的 AI 視覺效果,大概等幾秒鐘時間就可以得到換新背景的照片,而且 AI 運算可以在背景運作,前台可以繼續做其他的事。

vivo X200 Pro 人像拍攝實測:135mm 長焦很好拍、色彩層次更豐富 

目前 AI 視覺效果有五種風格可以套用,不過不確定台灣上市版會不會有此功能可用。

vivo X200 Pro 人像拍攝實測:135mm 長焦很好拍、色彩層次更豐富

AI 視覺效果套用後就會直接改變照片背景跟人像的色調,效果還算滿自然的。

vivo X200 Pro 人像拍攝實測:135mm 長焦很好拍、色彩層次更豐富

vivo X200 Pro 人像拍攝實測:135mm 長焦很好拍、色彩層次更豐富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掌握四大重點,電腦機殼輕鬆選:技嘉 C500 PANORAMIC STEALTH 中塔式電競機殼,打造屬於自己的雙面海景玻璃房

作者 Peggy
2024年10月16日 09:30
技嘉 C500 PANORAMIC STEALTH 中塔式電競機殼,兼具散熱效果、擴充性與外觀設計,滿足 PC 玩家需求。支援多達 10 個散熱風扇與 RGB 燈光,打造完美個人電腦!2adfd7fc1495a47b6697429aa1d7d9ed

在組裝電腦時,每個電腦玩家對於機殼挑選都有自己的偏好,像是有些玩家在乎體積大小亦或是機殼的擴充性,有些重視外觀造型,有的玩家則注重散熱等,編輯今天整理了選購機殼前的四大注意要點,在選購前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特別留意。

首先是機殼大小,務必確保所要購買的機殼,能夠支援電腦使用的主機板尺寸,市面上常見的為標準 ATX 尺寸的主機板,可以滿足不同組裝需求。此外還有比 ATX 主機板大一點的 EATX (Extended ATX) 主機板,而 M-ATX (Micro ATX) 則比標準 ATX 主機板小,另外還有最小的 Mini-ITX 主機板。主機板的尺寸由大到小為:EATX > ATX > M-ATX > Mini-ITX。通常電腦主機板以 ATX、M-ATX 這2種最為常見,除非是要組文書機,否則建議選擇ATX型或標準型機殼,更能方便機身散熱、安裝拆卸與整線。

掌握四大重點,電腦機殼輕鬆選:技嘉 C500 PANORAMIC STEALTH 中塔式電競機殼,打造屬於自己的雙面海景玻璃房

除了大小外,機殼外觀也是組裝電腦的玩家要考量的重點,近期推出的機殼通常有強化玻璃側透設計,不過選擇強化玻璃側面板就有需要花時間整理配線,但倘若能妥善組裝電腦並保持機殼內部整潔,強化玻璃側面板的作用就會像展覽精品的玻璃櫥窗,把內部零組件像精品般完美展示。另外,有些機殼還會配有 RGB 風扇適合喜歡炫炮燈光效果的遊戲玩家,不過 RGB 燈光並不一定適合所有情境,像是重要的工作會議搭配 RGB 燈光就不一定那麼合適,因此選擇內建可自訂 RGB 燈光的電腦機殼通常會更有調整彈性,玩家就可隨心所欲將燈效配合周邊環境、氣氛和心情來設定。

掌握四大重點,電腦機殼輕鬆選:技嘉 C500 PANORAMIC STEALTH 中塔式電競機殼,打造屬於自己的雙面海景玻璃房

再來機殼擴充性,也是選購時需要注意的重點,一般的機殼通常會配有 2 到 4 個 USB 連接埠,但不一定會有 Type-C。如果需要 Type-C 連接埠,在選購機殼時則要特別留意機殼前面板支援的連接埠選項。

最後且最重要的就是機殼的散熱,機殼散熱效果好壞,除了風扇數量之外,差別就在於有沒有上方散熱孔,例如:機殼至少需要一個後側風扇,但最好是前後各一個風扇。如果希望散熱效果更佳,也可以選擇上方或和側邊皆有散熱孔的機殼。

掌握四大重點,電腦機殼輕鬆選:技嘉 C500 PANORAMIC STEALTH 中塔式電競機殼,打造屬於自己的雙面海景玻璃房

技嘉C500 PANORAMIC STEALTH產品特色

  • 全景式鋼化玻璃前側面板
  • RGB Fusion並搭載ARGB控制盒
  • 預裝4個ARGB風扇
  • 支援背插式主機板,包含技嘉Stealth系列
  • 支援直立式顯示卡安裝
  • I/O面板搭載2個USB3.0與1個USB 3.2 Gen2 Type-C
  • 最佳化風流散熱設計

兼具以上選購重點的電競機殼-技嘉 C500 PANORAMIC STEALTH

掌握四大重點,電腦機殼輕鬆選:技嘉 C500 PANORAMIC STEALTH 中塔式電競機殼,打造屬於自己的雙面海景玻璃房

如果你覺得小孩子才做選擇,身為成熟的大人我全都要!那麼全球電競領導品牌技嘉推出的C500 PANORAMIC STEALTH中塔式電競機殼就能完美滿足上述提到的所有選購重點!接下來就讓編輯帶大家一覽 C500 PANORAMIC STEALTH 重點特色看是否機殼大小、外觀、擴充性與散熱皆能符合電腦玩家的需求吧!

充裕的內部空間

技嘉C500 PANORAMIC STEALTH機殼最大可配置標準ATX主機板,支援多達10個散熱風扇,在機殼上方與側面可支援最長360mm以及後窗140mm水冷排相容;硬碟擴充方面,則提供多達3個2.5 吋 SSD或最多2個3.5 吋 HDD 的硬碟空間,內部空間非常充裕。首先在機殼大小部分,C500 PANORAMIC STEALTH 機殼最大可配置標準ATX主機板,也支援M-ATX乃至最迷你的 Mini-ITX 規格。另外可容納長176mm高CPU塔式散熱器、410mm顯示卡長度以及200mm電源供應器長度,特別是機殼有足夠空間可以容納 410mm 長的顯示卡,為使用者省去再三確認相容性的時間,輕鬆購買想要的內部組件。只要挑選預算、效能皆能符合期待的顯卡,安裝後立馬就能開始使用。

掌握四大重點,電腦機殼輕鬆選:技嘉 C500 PANORAMIC STEALTH 中塔式電競機殼,打造屬於自己的雙面海景玻璃房

風扇系統方面,C500 PANORAMIC STEALTH可支援多達10個散熱風扇,以確保系統的通風效能。水冷系統方面,在機殼上方與側面可支援最長360mm以及後窗140mm水冷排相容。硬碟擴充方面,則提供多達3個2.5 吋 SSD或最多2個3.5 吋 HDD 的硬碟空間,全模組化的硬碟安裝設計讓玩家更方便組裝。此外,顯示卡不僅支援橫插式安裝,還相容於高階顯示卡的直立式安裝,玩家可根據顯卡外觀選擇適合的裝機角度,提供更高的組裝彈性。

270 度的全景視角

機殼前方與側面板採用雙面的強化玻璃設計,玩家可以享受270度的完整全景視角。在外觀部分,機殼前方與側面板採用雙面的強化玻璃設計,玩家可以享受270度的完整全景視角搭配RGB燈光效果,能毫無保留地完美展現機殼的精緻內裝與RGB設備,玩家精心挑選的零組件完美呈現。同時,無鑽孔的設計有效降低玻璃損壞風險,還讓整機視覺上更佳美觀,讓玩家能安心拆卸也能延長產品使用壽命。此款機殼也提供黑白色雙色可供選擇,玩家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內部零組件搭配及使用情境進行選擇,打造風格獨具的個人電腦。

支援 RGB FUSION

預裝ARGB發光風扇,燈光效果可以支援到1677萬色彩變化。預裝ARGB發光風扇,玩家可與其他RGB發光設備搭配組裝,燈光效果可以支援多達1677萬色的變化,並可從GIGABYTE CONTROL CENTER燈效軟體自由設定或同步燈光效果,還可與其他設備同步燈光,享受效果一致的視覺饗宴。而雙面的玻璃面板也彷彿為RGB燈光添加濾鏡,也能完美展示內部零組件,讓組裝玩的 PC 如同藝術品般讓玩家能隨時欣賞。

支援背插式主機板

背插式主機板減少了對風流的阻礙,提升機殼本身的散熱能力,也將接口集中於後艙,玩家可以更輕鬆地組裝和維護。C500 PANORAMIC STEALTH電競機殼相容於標準ATX背插式主機板,可搭配技嘉Stealth系列主機板,滿足玩家在選購上的多樣化需求,打造更具系列感與一致性的個人PC。背插式主機板的設計充分發揮機殼雙面玻璃的優勢,也可以隱藏連接至主機板的線材,使內部空間更加乾淨俐落,展現出更完美的視覺效果,此外隱藏的線材減少了對風流的阻礙,使風流運作更加順暢,提升機殼本身的散熱能力,確保系統穩定運行。最後一大好處就是因為背插式主機板將接口集中於後艙,玩家可以更輕鬆地組裝和維護,同時保有機殼內部的美觀與功能性。

IO 連接埠提供完整擴充性

C500 PANORAMIC STEALTH 機殼具有1 個 reset 按鈕、2 個 USB 3.0 與 1 個 USB 3.2 Gen2 Type-C和Audio In & Out 連接埠。

C500 PANORAMIC STEALTH 的 I/O 面板搭載 1 個 reset 按鈕、2 個 USB 3.0 與 1 個 USB 3.2 Gen2 Type-C,這些連接埠可直通主機板進行協同合作,讓主機效能無縫串接,完整呈現,也能增強電腦周邊的擴充性,連接埠就如同插座一般,是電腦與周邊設備的連接點;特別是Type-C 連接埠,對於學生、上班族或是創作者傳輸檔案時能支援高速傳輸速率,非常適合快速傳輸大型檔案,讓生產力大幅提升。此外,面板還配有遊戲玩家在意的實體 Audio In & Out 接口,支援 HD Audio,滿足玩家玩遊戲時對高品質音效的追求。

絕佳風流設計並支援額外風扇

C500 PANORAMIC STEALTH的機殼上蓋、底部面板以及部分側面板皆有大面積通風孔設計,能夠減少風流的阻擋屏障。在散熱方面,機殼上蓋、底部面板以及部分側面板皆有大面積通風孔設計,能夠減少風流的阻擋屏障,增加大量冷空氣的進入與熱空氣的排出,不僅有助於保護硬體設備,還能維持效能的穩定性。技嘉C500 PANORAMIC STEALTH機殼已預先搭載 4個120mm ARGB散熱風扇於側面與後窗位置,也可額外擴充多達 10 個 120mm機殼風扇,提供出色的風流路徑確保有足夠的進氣和排氣風扇,系統就不會有過熱問題,進而實現高效的散熱能力,讓電腦系統保持通風並穩定發揮效能。

便捷安裝,輕鬆拆卸

機殼的前面板與側面板皆採用免工具拆卸設計,玩家可輕鬆拆卸無需任何工具,在組裝過程更加容易。C500 PANORAMIC STEALTH機殼的前面板與側面板皆採用免工具拆卸設計,玩家可輕鬆拆卸無需任何工具,在組裝過程中免去更多繁雜的過程,提高便捷性與高靈活運用。機殼上方、底部與側面通風孔皆有防塵濾網的保護,長時間下濾網有效阻隔灰塵的堆積以維持機殼內最佳散熱性能,磁吸式的設計也方便玩家進行後續的清潔與維持。

掌握四大重點,電腦機殼輕鬆選:技嘉 C500 PANORAMIC STEALTH 中塔式電競機殼,打造屬於自己的雙面海景玻璃房

此外,內建ARGB控制盒裝置,提供5組5v 3pin ARGB接口,使玩家便於外接RGB燈條與擴充散熱風扇,打造屬於自己的裝機風格更簡單更輕鬆,打造優越的散熱系統外也能兼容絢麗的內裝。

結語

掌握四大重點,電腦機殼輕鬆選:技嘉 C500 PANORAMIC STEALTH 中塔式電競機殼,打造屬於自己的雙面海景玻璃房

技嘉C500 PANORAMIC STEALTH中塔式電競機殼在散熱效果、擴充性和外觀設計方面均表現出色,能夠完美滿足PC玩家的需求。其卓越的設計和功能,不僅使電腦組裝過程變得更加輕鬆,還大大簡化了後續的擴充和維護工作。無論是對於剛入門的新手小白,還是經驗豐富的資深電腦玩家,這款機殼都是組裝個人 PC 的理想選擇。C500 PANORAMIC STEALTH不僅是電腦玩家在遊戲戰場上克敵制勝的利器,更是創作者盡情發揮創意的最佳後勤部隊,高質感的外觀設計和強大的功能,是電腦玩家在組裝 PC 時的不二之選。

技嘉C500 PANORAMIC STEALTH是電腦玩家在遊戲戰場上克敵制勝的利器。

技嘉C500 PANORAMIC STEALTH也能幫助創作者在盡情揮灑創意,修圖、剪片全都輕輕鬆鬆。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iPhone 16 實測,和 Pro 系列分野最小的一代,iPhone 14 以前機型值得升級

作者 洪詩詩
2024年10月15日 14:30
先前我們開箱過 iPhone 16 Pro,針對今年更新的功能重點測試,除 Pro 系列機型之外,蘋果今年也更新了 iPhone 16 和 iPhone 16 Plus,換上最新的 A18 處理器。31e055e5752ea23e8f2457549df3ef24

先前我們開箱過 iPhone 16 Pro,針對今年更新的功能重點測試,除了 Pro 系列機型之外,蘋果今年也更新了 iPhone 16 和 iPhone 16 Plus,換上最新的 A18 處理器,Pro 系列有的相機控制鈕也有,加上準備好支援 Apple Intelligence 和 3A 遊戲大作,很適合想要購買非 Pro 系列的 iPhone 使用者升級。

iPhone 16 實測,和 Pro 系列分野最小的一代,iPhone 14 以前機型值得升級

飽和度高的機身顏色

這次我們開箱的是 iPhone 16 Plus 粉紅色款,今年蘋果在 iPhone 16 系列的選色非常大膽,過去幾代都是選擇比較粉嫩的機身配色,今年的機身色系則是相對飽和不少,機背採用新的注色玻璃設計,直接把顏色嵌入玻璃裡,除了白色和黑色經典顏色之外,還有粉紅色、湛海藍色、湖水綠色,霧面處理看起來跟摸起來都很有質感。

iPhone 16 實測,和 Pro 系列分野最小的一代,iPhone 14 以前機型值得升級

螢幕表面玻璃則是更新為新一代的超瓷晶盾,強調比第一代超瓷晶盾堅韌 50%,全機也具備 IP68 防塵防水。

iPhone 16 實測,和 Pro 系列分野最小的一代,iPhone 14 以前機型值得升級

邊框採用 85% 再生鋁金屬製成,整台手機則有 30% 比例是用再生材料製成。

iPhone 16 實測,和 Pro 系列分野最小的一代,iPhone 14 以前機型值得升級

iPhone 16 實測,和 Pro 系列分野最小的一代,iPhone 14 以前機型值得升級

iPhone 16 Plus 的側邊靜音按鈕也改為動作按鈕,可以從設定裡面自訂想要的功能,或是搭配捷徑使用來自訂動作按鈕,像是快啟相機、開啟手電筒、開始錄音、翻譯、辨認音樂等等,預設功能會是長按就切換為靜音。

iPhone 16 實測,和 Pro 系列分野最小的一代,iPhone 14 以前機型值得升級

相機控制鈕

另一側和 iPhone 16 Pro 系列一樣新增了相機控制鈕,按一下就可以快速開啟相機 App,滑動後就可以切換不同的模式,比方說調整曝光、景深、變焦、相機、 攝影風格和色調等,但就跟 iPhone 16 Pro 一樣,手機橫拿時相機控制鈕太靠中央,因此要伸長食指才比較好按,不過如果是直著拿的話倒是滿順手的,用大拇指操作還滿直覺的。

iPhone 16 實測,和 Pro 系列分野最小的一代,iPhone 14 以前機型值得升級

蘋果官方推出的保護殼目前和這顆相機控制鈕的搭配性最高,相較於單純挖孔,蘋果在保護殼的相機控制鈕位置結合傳導層,可以直接操作,使用上比較直覺。

相機規格也升級為 4800 萬畫素 Fusion 相機搭配 1200 萬畫素超廣角相機組合,而且鏡頭排列方式變成直式排列,這樣可以用來拍攝空間照片和空間影片,如果有 Apple Vision Pro 的話,就可以在裡面播放具有空間感的內容。

iPhone 16 實測,和 Pro 系列分野最小的一代,iPhone 14 以前機型值得升級

平常拍攝的時候會透過像素四合一技術來提高照片品質和細節,而且低光源環境下拍攝的照片也會更明亮一些,整體實拍的色調我覺得就是一貫的 iPhone 色,不會太過濃豔,比較偏自然的感覺,不過因為這次多了很好用的調色功能,想要改變照片風格變得更容易了。

實拍照片

iPhone 16 實測,和 Pro 系列分野最小的一代,iPhone 14 以前機型值得升級

iPhone 16 實測,和 Pro 系列分野最小的一代,iPhone 14 以前機型值得升級

iPhone 16 實測,和 Pro 系列分野最小的一代,iPhone 14 以前機型值得升級

iPhone 16 實測,和 Pro 系列分野最小的一代,iPhone 14 以前機型值得升級

iPhone 16 實測,和 Pro 系列分野最小的一代,iPhone 14 以前機型值得升級

iPhone 16 實測,和 Pro 系列分野最小的一代,iPhone 14 以前機型值得升級

iPhone 16 實測,和 Pro 系列分野最小的一代,iPhone 14 以前機型值得升級

iPhone 16 實測,和 Pro 系列分野最小的一代,iPhone 14 以前機型值得升級

iPhone 16 實測,和 Pro 系列分野最小的一代,iPhone 14 以前機型值得升級

iPhone 16 實測,和 Pro 系列分野最小的一代,iPhone 14 以前機型值得升級

在拍攝模式中也有和 Pro 系列一樣的新攝影風格,可以透過十字盤來調整照片中的飽和度、明亮度或是陰影程度,所有的調整都可以即時反應,也可以保留設定好的效果,讓同一個場景拍攝的照片都有相同風格。

iPhone 16 實測,和 Pro 系列分野最小的一代,iPhone 14 以前機型值得升級

iPhone 16 實測,和 Pro 系列分野最小的一代,iPhone 14 以前機型值得升級

iPhone 16 實測,和 Pro 系列分野最小的一代,iPhone 14 以前機型值得升級 

iPhone 16 實測,和 Pro 系列分野最小的一代,iPhone 14 以前機型值得升級

iPhone 16 實測,和 Pro 系列分野最小的一代,iPhone 14 以前機型值得升級

A18 處理器

硬體應該算是 iPhone 16 Plus 升級幅度最大的一環,前一代 iPhone 15 和 iPhone 15 Plus 僅採用 A16 處理器,這一次直接升級 A18 處理器,CPU 比前一代快 30%、能耗少 30%,GPU 比前一代快 40%、能耗少 35%,神經網路引擎更是大幅升級,機器學習速度提高 2 倍,可以更快速有效率的使用生成式模型。

iPhone 16 實測,和 Pro 系列分野最小的一代,iPhone 14 以前機型值得升級

iPhone 16 實測,和 Pro 系列分野最小的一代,iPhone 14 以前機型值得升級

除此之外,因為 A18 處理器運算速度更快,遊戲時的光線效果或是光追呈現可以更細膩,而且也能支援 3A 大作,像是《惡靈古堡 4》、《刺客教條:幻象》、《死亡擱淺導演剪輯版》等。

續航力方面,雖然蘋果沒有公佈電池容量數值,不過影片播放時間比前一代略長一點,實際使用時,如果沒有特別長時間玩遊戲的話,外出一天電量還算夠用;充電則是 20W 充電,沒有特別快充有點可惜。

小結

整體來說 iPhone 16 Plus 值不值得使用者升級呢?如果是 iPhone 14 以前的機型就還滿適合升級的,一方面是這次 iPhone 16 系列給的硬體規格還滿不錯的,A18 處理器跑分數字很不錯,實際使用起來的順暢度表現也很好,加上加入動作按鈕等前一代 Pro 系列有的規格,這一代新增的相機控制鈕也可使用,超廣角現在也支援微距拍攝,升級起來應該會滿有感的。

至於是 iPhone 15 的使用者有沒有需要升級到 iPhone 16 系列呢?筆者個人是認為等到 Apple Intelligence 正式上路之後再考慮也不遲,因為 iPhone 15 系列使用到今年順暢度應該是還滿好的,除非手機有一些問題,不然升級起來可能沒什麼感覺。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AMD AFMF 2畫格生成效能禁藥再升級,疊加FSR 3猛上加猛效能實測!

2024年10月14日 09:00
AMD在AMD Software: Adrenalin Edition 24.9.1版驅動軟體更新加入AFMF 2畫格生成與Geometric Downscaling功能。2aba8df002f074b513cce241b7a86c9f

AMD在AMD Software: Adrenalin Edition 24.9.1版驅動軟體更新加入AFMF 2畫格生成與Geometric Downscaling功能,帶來更優異的升頻效能並強化影片播放畫質。

(本文使用之《太空戰士16》遊戲序號由AMD提供)

AFMF 2新增支援OpenGL、Vulkan

AFMF 2畫格生成(AMD Fluid Motion Frames 2)建立在先前AFMF的技術基礎上,能夠透過AI分析遊戲畫面並生成補充畫格,以對效能衝擊較小的方式「憑空」產生畫格,並強化快速動作的場景表現,提供更流暢的遊戲體驗。

延伸閱讀:
AMD FSR 3真的來了!首波支援《魔咒之地》及《亙古魔戰》,還有全遊戲都可用的AFMF
AMD效能禁藥FSR 3、AFMF實測,《電馭叛客2077》FSP效能飆升至5.32倍!

AFMF 2屬於驅動程式層級的功能,能夠在驅動程式控制選單中啟用,基本上能用於所有遊戲,不像FSR 3需要遊戲支援該功能才能在遊戲的選項中啟用。

AFMF 2使用條件包含電腦需搭載RDNA 3或RDNA 3.5架構的顯示卡或晶片(如Radeon RX 6000 / 7000系列顯示卡,與Ryzen 7000 / 8000 / 9000、Ryzen AI 300系列處理器之內建顯示晶片),而遊戲需使用DirectX 11、DirectX 12,或這次新增的OpenGL、Vulkan等繪圖API。若遊戲使用DirectX 8~10等較舊的API,可以透過DXVK之類的工具轉換為Vulkan,以啟用AFMF 2。

AFMF 2也支援與Radeon Chill合併使用,限制繪製畫面的FPS上限,並透過AI補幀方式生成其餘畫格。舉例來說每秒僅實際繪製30格,並以AI生成30格,如此一來就能夠降低顯示卡的負載,能夠節省電力消耗、延長電池續航力,並避免FPS超過螢幕更新頻率而產生撕裂。

此外新版驅動軟體也加入Geometric Downscaling功能,能夠改善在小於影片原始解析度的視窗播放所造成的視覺瑕疵,提升在網頁、小視窗播放器觀賞影片的體驗。

AFMF 2強化動態畫面的影像品質,並新增支援OpenGL、Vulkan等繪圖API。

AFMF 2需要RDNA 3之後的顯示架構,基本上Radeon RX 6000系列顯示卡與Ryzen 7000處理器之後都支援。

根據AMD提供的數據,AFMF 2最多能將遊戲FPS推上原本的2.5倍。

Geometric Downscaling功能能夠改善在小視窗播放影片的視覺瑕疵。

AFMF 2效能實測

在效能實測部份,筆者使用2024年9月17日推出PC版的《太空戰士16》(Final Fantasy XVI),搭配AMD Radeon RX 7800 XT公板卡進行測試。

測試過程套用最高畫質設定,分別開關AFMF 2與FSR 3功能,也同時開啟者2種功能,以Steam啟動器內建的擷圖功能擷取對照圖片,並以AverMedia GC553G2擷取盒以4K、60p解析度錄製展示影片,並在遊戲初始城鎮中以固定方式奔跑繞行,搭配AMD Software統計FPS表現。

測試平台:
處理器:AMD Ryzen 7 9700X
散熱器:MSI MEG Coreliquid S360
主機板:ASRock X670E Taichi(UEFI版號:3.06.AS01 – AMD AGESA ComboAmSPI 1.2.0.0)
記憶體:G.Skill Trident Z5 Neo 16GBx2(@DDR5-6000)
顯示卡:AMD Radeon RX 7800 XT
儲存裝置:Acer Predator GM7000 2TB
電源供應器:MSI MEG Ai1300P PCIE5
軟體環境:Windows 11專業版23H2(Build 22361.3880),AMD Software: Adrenalin Edition 24.9.1

測試的範例遊戲為《太空戰士16》(Final Fantasy XVI)。

遊戲內建FSR 3升頻與畫格生成功能,我們也測試透過AMD Software驅動程式開啟AFMF 2功能。

在遊戲中透過Alt + R快捷鍵叫出AMD Software選單,就能開啟AFMF 2功能。

開啟AFMF 2對靜態畫面的畫質影響不大,但是FSR 3卻因為會降低內部繪製解析度,讓磚牆、木板等物件的紋理變得比較模糊。

▲遊戲原始畫質參考影片。

▲單純開啟AFMF 2畫格生成的情況,會因原始FPS比較低,所以生成畫格比較不足,也導致畫面移動、轉動時比較模糊。

▲FSR 3升頻搭配畫格生成會降低遊戲繪製解析度,並透過AI進行畫面放大升頻,再透過AI生成畫格以提高FSP效能。

▲同時開啟AFMF 2與FSR 3則因升頻功能先提高FPS,然後再疊加2次畫格生成,讓FPS效能飆升,畫面也比僅使用AFMF 2清晰。

AFMF 2大約可以帶來72.44%效能增益,FSR 3搭配畫格生成的增益大約為204.52%。若同時開啟2個功能,等於疊加2次畫格生成,效能增益高達385.35%。

AFMF 2最大的優勢在於不需遊戲支援,就可以直接透過驅動程式「強制注射效能禁藥」,藉由畫格生成的方式提高FPS效能與視覺流暢度,為AMD顯示卡、處理器帶來更高附加價值。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原始FPS低於30幀,可以透過降低畫質設定或啟用FSRRSR(Radeon Super Resolution)等升頻功能,再啟用AFMF 2功能以達到總共60幀以上的效能,維持較理想的視覺效果。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BenQ X300G 開箱評測:4K HDR 行動短焦遊戲投影機

作者 小治
2024年10月13日 14:30
看重遊戲玩家需求,BenQ 今年發表了全新 X 系列玩家級遊戲投影機,共推出3 款新機,分別為 X3100i、X500i、X300G,均為 4K HDR 機種。46cdcb12d508cc67680c305d256fd0a5

看重遊戲玩家需求,BenQ 今年發表了全新 X 系列玩家級遊戲投影機,共推出3 款新機,分別為 X3100i、X500i、X300G,均為 4K HDR 機種,除了可投影 100∼120 吋的 4K 大畫面,還具備最低 4.16ms 輸入延遲,並搭載了許多 BenQ 所獨有的專屬功能與設定。

廠商資訊

■ BenQ ■ 0800-027-427 ■ www.benq.com

產品規格

■ 原生解析度:3840 × 2160

■ 光源:LED

■ 亮度:2000ANSI 流明

■ 對比(FOFO):600,000:1

■ I / O連接埠:HDMI 2.0 × 1、USB-A × 1、USB-C × 1

■ 投射比:0.69∼0.83

■ 喇叭:8W × 2

■ 尺寸:212 × 180.9 × 194.8 mm

■ 重量:3kg

■ 保固:3年

建議售價

58,900 元

本次借測的機種為 X 系列的中堅機種 X300G,雖然官方在宣傳上冠以「行動」來強調其便攜性,不過 X300G 本身其實並無內建電池的設計,與其說它是以戶外情境為定位,不如說它所強調的是一種,讓你能帶著它去旅行,或隨時想把它搬到客廳、房間,在任何空間內均能輕鬆佈建的超高彈性,而這主要透過 1.2 倍自動光學變焦以及自動 3D 梯形修正功能來達成,就算側置投影機或擺放的檯面不平整也沒問題,X300G 均會自動修正到最佳狀態,加上短焦鏡頭設計,只需不到 2 公尺的距離,就能投射出 100 吋大畫面。

優異色彩表現

在規格方面,X300G 採用 DLP 投影技術搭配 3LED 光源,亮度可達 2,000ANSI流明,特性較偏向於一般劇院型投影機,建議在偏暗且沒有太多環境光干擾的室內使用,在此前提下,X300G 的色彩畫質表現確實令人非常驚艷,由於內建了 BenQ 獨家的 HDR-Pro 以及 CinematicColor 色彩管理技術,在明暗對比的立體感以及色彩的準確性獨樹一幟,色域覆蓋可達 84% 的 DCI-P3 以及 95% 的 Rec.709 色域,此外還有專為不同遊戲類型所設計的專用模式,甚至還能在畫面上開啟十字準星來輔助瞄準。為增強遊戲體驗,X300G 亦特別強調減少輸入延遲,在 4K/60Hz 下延遲約 16.7 毫秒,不過玩家也可以選擇以 1080p / 240Hz 來顯示,此時輸入延遲將可降至 4.16 毫秒,遊玩格鬥或魂系動作遊戲時,能與玩家的操作達到幾乎同步的反應。

產品特色

投影鏡頭採 DLP 短焦投影技術,最大可投影 120 吋,正常壽命達 2 萬小時。

外部傳輸介面含 HDMI 2.0b 與 USB 2.0 各一,USB-C 則兼具 DP 與 PD 輸出功能。

遊戲 LED 燈主要作為特殊的機身風格裝飾,可設定在連接遊戲主機時恆亮。

內建智慧系統

X300G 除了遊戲之外,亦十分適合家庭影音娛樂用途,因此 BenQ 也隨附了自家的 QS02 Android TV 電視棒,可以安裝至機身所預留的電視棒插槽內,變成一台智慧投影機,此外 X300G 還內建 2 顆 8W 功率的揚聲器,並加入專利懸吊音場設計,讓聲音能向各方位均勻傳播,經測試在三坪左右的房間內,不僅低頻聲量充足,也保有清晰的環繞感。

產品特色

Android TV 電視棒採內置隱藏式設計,獲得 Google 授權,可正常觀看 Netflix 4K 串流。

實體按鍵 除遙控器之外,機身也具備五向搖桿和快捷鍵,可供直接操作。

可調整支架底部提供投影角度調整的支架,也配有三腳架螺絲孔。

總評結語:專為遊戲體驗而生

產品設計 ★★★★☆

方方正正的造型加上搶眼的黑白配色,在外型上極具創意,機身上還特別加入了罕見的雙邊 LED 燈,更添其遊戲性格。

硬體規格 ★★★★

支援 4K 原生解析度並相容於 HDR10 格式,亮度達到 2000ANSI 流明,HDMI為 2.0b 規格,可支援 eARC 音訊回傳,但若能多給幾組會更好。

智慧系統 ★★★★

採用隱藏式的 Android TV 電視棒設計,而非直接整合在機身之內,雖對於機身尺寸或多或少有影響,但也等於是預留了未來升級的空間。

使用體驗 ★★★★☆

在適當投影環境下能顯現出極佳的色彩表現,具備自動對焦與梯形校正功能,開機即可看,低輸入延遲與高更新率亦提升遊戲體驗。

本文同步刊載於 PC home 雜誌

BenQ X300G 開箱評測:4K HDR 行動短焦遊戲投影機

歡迎加入 PC home 雜誌粉絲團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motorola razr 50 Ultra 小摺疊機界的黑馬,平價但功能豐富的順手新機

作者 洪詩詩
2024年10月12日 14:30
motorola  razr 50 Ultra 在今年的小摺疊機中算是戰力相當強的一款,不只有超大的外螢幕的設計,外螢幕的設計邏輯讓使用者操作起來也很順手,拍攝表現也很出色。5c0c7c3e9dff3e9c48b294b20760ec2b

motorola 在今年年中推出了新的摺疊機 motorola razr 50 系列,分為 motorola razr 50 Ultra 和 motorola razr 50 兩款,其中 razr 50 Ultra 在今年的小摺疊機中算是戰力相當強的一款,不只有超大的外螢幕的設計,外螢幕的設計邏輯讓使用者操作起來也很順手,拍攝表現也很出色,對於想要嘗試摺疊機的人來說是款很適合入手的機種。

motorola razr 50 Ultra 小摺疊機界的黑馬,平價但功能豐富的順手新機

外型設計

motorola razr 50 Ultra 雖然是小摺疊機,不過擁有 4 吋的 pOLED 大外螢幕,而且外螢幕的操作 UI 經過重新設計,整體使用起來非常順手,外螢幕規格是目前小摺疊機中數一數二好的,支援 165Hz 超高更新率,最高亮度達到 2400nits,戶外使用也看得清楚螢幕內容。

motorola razr 50 Ultra 小摺疊機界的黑馬,平價但功能豐富的順手新機

內螢幕則是 6.9 吋 165Hz pOLED,摺痕經過特殊處理,看起來比較平整,觸控時也比較沒有那種明顯凹下去的摺痕感,通過 60 萬次的開闔測試,確保耐用性,邊框也採用高強度的鋁合金,並支援 IPX8 防水。

motorola razr 50 Ultra 小摺疊機界的黑馬,平價但功能豐富的順手新機

摺疊起來上下螢幕貼合度很好,幾乎沒什麼縫隙,支援 eSIM 功能。

底部有 USB-C 連接埠和揚聲器。

右側為電源鍵和音量鍵。

超大尺寸外螢幕

motorola razr 50 Ultra 很棒的一點就外螢幕的設計做的很到位,大部分可以在一般手機操作的功能在外螢幕上都可以使用,例如計算機、相簿、錄音、地圖、Gmail、翻譯、小遊戲等等,螢幕也可以顯示完整的鍵盤,輸入的感覺有點類似在黑莓機上打字的那種手感,防誤觸做的還不錯,可以順順的打字,也可以用語音輸入法輸入。

常用的 App 可以從設定裡移動到外螢幕上使用。

收到的通知也會整齊排列在通知欄中,就跟一般手機一樣的概念。

下滑可以快速操作控制中心。

也可以透過外螢幕播打電話。

小遊戲也可以透過封面螢幕玩。

也可以把 Spotify 放到外螢幕上,這樣播音樂就可以不用打開手機直接使用外螢幕播放。

硬體效能

硬體方面,motorola razr 50 Ultra 採用高通 Snapdragon 8s Gen 3 處理器,這是首款以生成式 AI 為核心設計的處理器,更找來 Meta 合作導入大型語言模型,其採用 1+4+3 的架構,分別是 3.0GHz Cortex-X4 主核、2.8GHz 效能核心和 2.0GHz 效率核心,跟 Snapdragon 8 Gen 3 相比,整體來說定位算是屬於中高階的性能,搭配上 12GB RAM 以及 512GB ROM,也支援 12GB 虛擬記憶體,對大部分使用者來說這樣的規格日常使用還算滿夠力的,而且也支援eSIM、VoLTE、VoWi-Fi 等功能、連網規格齊備。

motorola razr 50 Ultra 小摺疊機界的黑馬,平價但功能豐富的順手新機

電池採用採用 4,000mAh 電池,乍看之下容量不大,不過續航力測試結果非常好,透過 PCMark 工作 3.0 實測,電池電量從 100% 至 20% 為 15小時 52 分,對於小摺疊機來說,這樣的續航表現算是滿令人意外的,而且還支援 45W 快充以及15W無線充電。

使用者介面導入 moto 開發的 Hello UX,加入許多便利的手勢功能,例如快速往下擺動手機兩下就可以開啟手電筒,轉兩次手腕就可以啟動相機等,讓手機操作更順手。

motorola razr 50 Ultra 小摺疊機界的黑馬,平價但功能豐富的順手新機

今年 motorola 也在手機上導入moto AI,目前主要應用在生成桌布上,透過「樣式同步」功能,只要拍一張自己當天的穿搭,手機會自動以當天穿搭的顏色和元素生成一張獨特的桌布,讓手機風格和當天的穿搭同步。

motorola razr 50 Ultra 小摺疊機界的黑馬,平價但功能豐富的順手新機

另外還有一項 Magic Canvas 功能,應用文生圖技術,只要輸入文字,就可以生成指定的桌布,可惜目前僅有英文、西文和葡文三種語言,中文還需要再等等。

拍照表現

相較於大部分雙鏡頭手機會採用超廣角鏡頭搭配主鏡頭,motorola 選擇以廣角主鏡頭搭配 2x 望遠鏡頭,這對喜歡拍風景照,或是室內空間照的人來說會稍微有點可惜,畢竟長焦可以使用高畫素主鏡頭裁切達到相似效果,但超廣角鏡沒辦法透過這樣的方式達成了。

應用摺疊機的特性,在自拍時可以使用上蓋螢幕搭配主鏡頭來完成,對著鏡頭比五就可以啟用倒數計時拍攝,如果幫別人拍照時也可以啟用外螢幕預覽功能,這樣被拍的人就可以從外螢幕確認自己的動作和表情,拍小孩時外螢幕也可以顯示為可愛動畫,吸引小孩的注意力。

motorola razr 50 Ultra 小摺疊機界的黑馬,平價但功能豐富的順手新機

實拍表現算是出乎意料之外的好,整體色彩風格算是稍微偏鮮豔一點點,但又不會太過鮮豔到不自然的程度,對比度也稍微拉得比較高,測光表現頗準,照片拍起來不太會有明顯過曝或過暗的情形出現。

motorola razr 50 Ultra 小摺疊機界的黑馬,平價但功能豐富的順手新機

 motorola razr 50 Ultra 小摺疊機界的黑馬,平價但功能豐富的順手新機

motorola razr 50 Ultra 小摺疊機界的黑馬,平價但功能豐富的順手新機

motorola razr 50 Ultra 小摺疊機界的黑馬,平價但功能豐富的順手新機

motorola razr 50 Ultra 小摺疊機界的黑馬,平價但功能豐富的順手新機

motorola razr 50 Ultra 小摺疊機界的黑馬,平價但功能豐富的順手新機

motorola razr 50 Ultra 小摺疊機界的黑馬,平價但功能豐富的順手新機

motorola razr 50 Ultra 小摺疊機界的黑馬,平價但功能豐富的順手新機

motorola razr 50 Ultra 小摺疊機界的黑馬,平價但功能豐富的順手新機

motorola razr 50 Ultra 小摺疊機界的黑馬,平價但功能豐富的順手新機

小結

外型設計(5/5):外型設計有走出自己的新意,超大外螢幕搭配皮革機背質感非常好,顏色選擇又多且耐候性表現佳。

電池續航(4.5/5):4,000mAh電池乍看容量不大,不過搭配處理器調校續航力表現還不錯,又有支援45W快充和無線充電功能。

硬體效能(4/5):採用高通 Snapdragon 8s Gen 3 中高階處理器,整體跑分表現符合其水準,在操作和玩遊戲上流暢度表現也都還不錯,但如果有更高規格處理器選項會更好。

拍照表現(4.5/5):長焦雙鏡頭隨手拍攝表現就很好,又能善用摺疊優勢創造處更多不同取景彈性,不過如果能納入超廣角鏡頭會更好。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科沃斯 DEEBOT X5 PRO OMNI 掃地機器人動手玩,避障更聰明、還會倒退清打翻的飲料

作者 洪詩詩
2024年10月11日 15:30
科沃斯 DEEBOT X5 PRO OMNI 掃地機器人動手玩,避障更聰明、還會倒退清打翻的飲料C7e3cc995c3110eae42a9948919e501c

掃地機器人改朝換代的速度飛快,去年我們才介紹科沃斯(ECOVACS)推出的 DEEBOT X2 OMNI 旗艦掃地機器人,今年科沃斯在台灣再推出 X5 PRO OMNI,延續前一代的方形機身設計,強化邊角、轉角、底角清潔能力,同時避障能力也升級,讓地板清潔這件事更徹底。

科沃斯 DEEBOT X5 PRO OMNI 掃地機器人動手玩,避障更聰明、還會倒退清打翻的飲料

D 型機身設計,更容易貼著牆面清潔

科沃斯新推出的 X5 PRO OMNI 採用 D 型機身設計,前方為方形機身、後端為圓形造型,這樣再清潔的時候前方的方形設計可以讓邊刷更靠近牆邊,減少牆角漏掃的面積。

 科沃斯 DEEBOT X5 PRO OMNI 掃地機器人動手玩,避障更聰明、還會倒退清打翻的飲料

而且為了要能更貼近牆面清潔,科沃斯這次在掃地機器人的演算法中加入「TruEdge」靈隙恆貼邊技術,在轉彎的時候可以自動貼緊牆面移動,即使 90 度轉彎也不會有漏掃縫隙,在經過像是桌腳或椅腳這類環境時,則是會自動調整路徑規劃,最大程度的貼著桌腳或椅腳清潔,比起一般掃拖機器人可能會在桌椅腳處來來回回清潔,這樣的路徑規劃方式可以提高清潔效率。

科沃斯 DEEBOT X5 PRO OMNI 掃地機器人動手玩,避障更聰明、還會倒退清打翻的飲料

這一代的機身厚度只有 9.5 公分,而且將雷達嵌入機身內,讓掃地機器人頂部沒有外凸的結構,這樣要進入沙發或床鋪底下清潔時就不用怕被卡住。 

科沃斯 DEEBOT X5 PRO OMNI 掃地機器人動手玩,避障更聰明、還會倒退清打翻的飲料 

雙梳齒防纏繞技術,毛刷不再卡頭髮

掃拖機器人在使用上常會遇到的困擾就是毛刷會卡頭髮,需要定期清潔才能保持掃地機器人穩定運作,對此科沃斯採用的方法是將毛刷設計成 V 型結構,讓掃地機器人在吸到頭髮時,頭髮可以自動往中央集中,這樣邊邊轉軸處就比較不容易被毛髮卡住。

科沃斯 DEEBOT X5 PRO OMNI 掃地機器人動手玩,避障更聰明、還會倒退清打翻的飲料

此外,主刷上的刷毛採用抗靜電軟刷毛,減少頭髮纏在毛刷上的機率,同時內建兩排梳齒結構,這樣捲進毛髮時就會自動被梳開吸進集塵盒。

科沃斯 DEEBOT X5 PRO OMNI 掃地機器人動手玩,避障更聰明、還會倒退清打翻的飲料

滾刷的長度也從過去的 16.8 公分加長到 20 公分,增加與地面接觸面積,清潔覆蓋範圍更廣,吸力則是 12800Pa,可以吸入更多灰塵,像是在清潔地毯時可以把藏在地毯深層的灰塵吸起來,搭配集塵盒濾網設計,減少清潔時的二次汙染。

 科沃斯 DEEBOT X5 PRO OMNI 掃地機器人動手玩,避障更聰明、還會倒退清打翻的飲料

科沃斯 DEEBOT X5 PRO OMNI 掃地機器人動手玩,避障更聰明、還會倒退清打翻的飲料

聰明清潔,AI 辨識路徑、髒汙,即時重複拖地

X5 PRO OMNI 掃拖機器人在清潔上最厲害的一點就是具備 AI 髒污辨識功能,可以辨識地上明顯的髒污,自動開啟最大水量,而且往返清潔最高三次(每清一次就會回去基座洗拖布,洗乾淨後再回來拖地),把髒汙的地方拖到乾淨。

如果地上的髒污是打翻的飲料的話,甚至還會倒退行走,用拖布去清潔濕掉的區域,避免機身前面的滾刷或邊刷弄到液態髒污。 

在清潔到邊角時,拖布會往外伸出來,盡量貼近邊角清潔,讓清潔覆蓋範圍更全面。

科沃斯 DEEBOT X5 PRO OMNI 掃地機器人動手玩,避障更聰明、還會倒退清打翻的飲料

由於內建 dToF 雷達、3D 結構光模組在路徑規劃上,X5 PRO OMNI 在第一次清潔時會先沿著邊角繞一圈,再自動將地圖分割成數個區域 S 型清潔,這一代導入 AINA 模型 2.0,掃拖機器人可以即時根據環境狀況動態規劃行走路徑,比方說走一走遇到障礙物時會自動繞開,不會多次嘗試強行通過,如果障礙物移開了也會即時重新探測可以過去的可行性,減少漏掃的區域。

科沃斯 DEEBOT X5 PRO OMNI 掃地機器人動手玩,避障更聰明、還會倒退清打翻的飲料

清潔時拖布最高可以抬高 1.5 公分,這樣在經過地毯時會自動把拖布抬起來,只吸不拖,輪子的越障能力則是可以越過 2.2 公分高的障礙物,一般家裡會出現的壓條門檻、滑門輪軌等,大部分都可以跨過去清潔。

和 App 配對之後可以依照自己希望的清潔效果調整掃地機器人的清潔設定。

 科沃斯 DEEBOT X5 PRO OMNI 掃地機器人動手玩,避障更聰明、還會倒退清打翻的飲料

也可以透過語音遙控掃拖機器人。

基座設計採用可以拆卸的底座,清潔槽和托盤都可以單獨取出來清潔,這樣就不用伸進去基座擦來擦去,而掃拖機器人回到基座洗拖布時,會用 70 度的高溫熱水清潔,溶出油汙和細菌,清潔更徹底。

科沃斯 DEEBOT X5 PRO OMNI 掃地機器人動手玩,避障更聰明、還會倒退清打翻的飲料

掃拖機器人回到基座時會自動將集塵盒內的髒污吸到集塵袋中,一般來說累積 90 天再清潔一次即可。

底座可以直接拆下來清潔,比之前的機種需要彎腰手伸進去清來說方便許多。

基座也有專屬的清潔設定介面,甚至可以啟動基座自清潔功能。

水箱則是標配銀離子模組,抗菌效果更好。

科沃斯 DEEBOT X5 PRO OMNI 掃地機器人動手玩,避障更聰明、還會倒退清打翻的飲料

小結

在掃拖機器人這類型的產品中,科沃斯的技術算是相當領先的,不論是在路徑規劃、清潔效果、基座設計和 App 操作的方便性上,都是筆者測試過表現很好的,這一代升級了辨識地板上污水或是液態污漬的技術還不錯,這樣就不用擔心人不在家,但掃地機器人自行清潔時反而把地板弄得亂七八糟,新的主刷設計也減少了毛髮纏繞,在清潔掃地機器人時會比較輕鬆些,加上更完整的地面清潔覆蓋率,如果想要省去地板清潔的麻煩,交給掃拖機器人處理的話,ECOVACS 掃拖機器人會是首選,至於要不要選擇到 X5 PRO OMNI,如果想要無後顧之憂的一步到位,直上旗艦機種肯定是最划算的,但如果預算有限的話,入手 T 系列中高階機型也是不錯選擇。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5 大共享租車服務計費與服務:iRent、GoSmart、ZipCar、URiDE、Wemo RenTour完整評比

作者 小治
2024年10月10日 15:30
台灣目前既有的五家共享汽車服務:iRent、GoSmart、ZipCar、URiDE,以及 Wemo RenTour ,到底哪家共享租車、何種用車方式最符合你的需求,這裡依據不同面向進行簡單對比。7875f8a7b7efb3dcb696e2e2bb014e82

在全球化的趨勢之下,共享經濟對於台灣民眾來說並不陌生,例如行之有年的Uber 共享汽車、房屋租賃平台 Airbnb,以及學生、上班族最愛的 YouBike 等等均包含在內,而本篇企劃的「共享租車」,亦是共享經濟之下的一個重要分支。在台灣,共享租車服務從 2021 年時的 iRent、格上的 Smart2Go(已改名格上 GoSmart)和 ZipCar 御三家,到近兩年又加入中租租車體系的 URiDE,以及選擇與傳統租車業者合作的 Wemo RenTour 共享運具平台,市場可說是蓬勃發展,部分品牌甚至早已走入訂閱制度,透過以租代買的方式來改變大眾的購車習慣。那麼,到底哪一家共享租車,或是何種用車方式最符合你的需求,這裡我們將針對目前既有的五家共享汽車,依據不同的面向,進行簡單的對比。

 

文章目錄

 

 

比較 1:營運範圍:走出北台灣,離島也能租得到

iRent:★★★★★

GoSmart:★★★★☆

Zipcar:★★☆

Wemo RenTour:★★★

URiDE:★★★★

以往提到共享租車服務,多數的印象,應該都是以北部為主要營運範圍,不過隨著這幾年的發展,其實各家都在不斷擴大佈局,將站點擴及到台北以外,以今年初才正式啟動營運的 URiDE 來說,初期便已在雙北投放過 100 台車,設立 70 個服務站點,截稿當下更已經拓展到基隆、宜蘭與桃園市等地,涵蓋了整個北台灣,目標是在年底前在全台行政區均設立據點,由於 URiDE 隸屬於中租控股旗下,有著台灣第三大租車業者「中租租車」的資源做後盾,即使比較晚進入市場,不過 URiDE 的實力依然是不容小覷。

Wemo、iRent 先後插旗金門

今年創立正好滿 10 週年的 iRent,是台灣最早發展出 24 小時隨租隨還的租賃汽車服務,再加上母公司和泰汽車的雄厚車商背景,iRent 的規模至今仍是其他業者所望塵莫及,會員更是以百萬人計,在台灣,iRent 毫無疑問可以作為共享租車的代名詞。此外,早在 2020 年時,已經佈局全台的 iRent,便已經將據點拓展到離島的澎湖,也是第一家把服務延伸到台灣本島之外的共享租車品牌,去年底 iRent 再宣布插旗金門,雖然走的是與當地租車業者合作的模式,不過依然可以支援 24 小時隨借隨還。而金門不只有 iRent 一家共享租車,以共享機車為主業的 Wemo,於 2022 年推出「RenTour 旅途」並跨足汽車租賃服務,甚至比 iRent 還更早進入金門。

2022 年上線的 Wemo RenTour,也是臺灣首發以智慧車聯網技術整合跨運具與租賃品牌的共享運具服務平台。

iRent 積極擴充站點,目前在澎湖、金門等兩處台灣的主要離島,都能見得到iRent 的蹤跡。

Zipcar、GoSmart 各有發展

Zipcar 是全球最大的共享汽車品牌,2017 年時選擇台北作為進駐亞太地區的第一站,不過在頭幾年,佈點的速度確實相對其他家要慢一些,雖然這或許跟品牌的定位有所關聯,不過今年 Zipcar 迎來 App 大改版,並宣布未來一年將陸續擴增至桃園、新竹與台中市區。另外,GoSmart 除了已達成佈局全台的里程碑,且由於母公司裕隆集團重金入股 LINE TAXI 並更名 LINE GO,直接將 GoSmart 整合進全台灣最多人使用的 LINE App 之中,就某種意義上來說,它應該是能見度排名第一的共享租車 App。

比較 2:車款選擇:車種款式選擇更多,混動、純電都能租

iRent:★★★★★

GoSmart:★★★★★

Zipcar:★★★★

Wemo RenTour:★★★

URiDE:★★★

目前台灣共享租車品牌,大致可以分成兩種體系,其中之一是擁有汽車銷售業務的車商背景,如 iRent、GoSmart 等,另一種則是傳統汽車租賃行業的延伸,如 Zipcar、URiDE 等等。前者提供的車款通常會以某個品牌為主,而後者則會以目前流行或較常見的車款為主,隨著這幾年的發展,這些共享租車服務也跳脫單打獨鬥,積極與車商和傳統租車業者進行深度合作。

車款選擇取決於租車平台

以I Rent 來說,就是隸屬於和泰汽車(Toyota 經銷商)旗下的子公司,因此iRent 所提供的租借車款,就全部都是以 Toyota 的熱銷車款為主,包括有 Yaris、Prius C、Sienta、Altis 等等,涵蓋 5 人、7 人座車款,而國人最愛的小型 SUV—Corolla Cross 當然也租得到,看準國旅風潮,今年 iRent 再釋出 Corolla Cross Hybrid 混合動力車款以及 Town Ace 廂型車,可滿足多元情境的用車需求。

不過,就算 iRent 投放數量再高,車型選擇再多,總還是有人不喜歡 Toyoya車系開起來的路感,還好市面仍有其他共享租車服務可選,對於比較重視操駕性的用戶,Zipcar 就以主打以先進和高度安全性的歐系車型為主,除了提供 Ford Focus 系列、Ford Kuga,也導入 2023 年式的 Volkswagen Polo 車隊,以及 BMW X1 及 X2 等進口休旅車款。至於 GoSmart,初期雖以 Nissan 及 Luxgen 等裕隆體系的車款為主,不過在母公司入主 LINE GO 之後,成功與台灣福斯汽車合作,引入福斯 T-Cross、Tiguan、Volvo XC40 等熱門車型,成為目前車款選擇最多的共享租車服務。

iRent 雖以 Toyota 車系為主,不過車型齊全,從小型車、SUV 到載貨廂型車都有得租。

裕隆入主 LINE GO 之後,與台灣福斯汽車積極合作,想要租歐系車已經不是 Zipcar 的專利。

與傳統租車業者合作

還有一點與過去不太相同的是,iRent 和 Wemo 都開始與傳統租車業者合作,其好處是能夠快速拓展據點,並且增加更多車源可資運用。如 Wemo 以共享機車為主,旗下並無汽車出租業務,但透過輸出技術組建 RenTour 共享運具服務平台,因此能快速佈局到台灣各主要城市,雖然有點類似以往媒合租車的線上服務,卻又維持了共享租車的行動便利性,甚至能夠租到 HYUNDAI Ioniq 5 純電休旅這種特殊車款,對於消費者來說,的確是種利多。

Wemo 透過開發車聯網技術,讓傳統租車業者也能進入共享車領域,可說是一種雙贏局面。

比較 3:申請手續:審核光速開通,大大縮短手續流程

iRent:★★★★

GoSmart:★★★★☆

Zipcar:★★★☆

Wemo RenTour:★★★☆

URiDE:★★★★

共享租車以市內各個大大小小的停車場為主要據點,因此密集程度遠高於傳統租車行,相信你也曾經在住家或公司附近的停車場或路邊車格,看到一些標示為共享汽車專用的位置,但要使用這些車輛,並不是手機拿起來安裝 App 就行的,仍須遵守相關交通規範,因此不論是哪一家,均需透過 App  申辦會員,並上傳必要的證件與照片才行。不過相較於以往,近年由於導入了 AI 的辨識技術,因此審核時間已經大幅縮減,以新進的 URiDE 而言,可以在上傳資料完畢的 1 分鐘內就能完成審核,GoSmart 甚至宣稱只要 20 秒,只要證件齊備,就算想要臨時起意去租車,也是完全辦得到的。

iRent 與 GoSmart 都支援設定個人的悠遊卡或一卡通,來作為車門開關的感應卡使用。

最慢當天即可完成

根據實測結果,URiDE 和 Zipcar 均在申請當日的數小時之內,便已成功開通資格,之所以沒有立即完成,主要是因為筆者上傳的資料有誤,還有照片不夠清晰所致,後續透過官方的客服電話,便可獲得即時協助並完成手續。比較特別的是,如果先前已經申請過 GoSmart 的格上租車會員資格,之後若如果想使用 LINE GO 進行租車,只需要輸入身分證號碼進行綁定即可,無須重複上傳證件審核,甚至僅是偶爾使用的話,那麼保留 LINE 內建的 LINE GO 即可,可節省下多安裝一個 App 的空間。而 Wemo 由於原本是以共享機車為主,如果要使用 App 內新增的 Rentour 來租車,那麼還需補上汽車駕照進行驗證。

LINE GO(左)與GoSmart(右)雖然介面略有差異,不過站點、車源與價格都是相同的。

申請資格略有差異

在申請資格方面,各家差異不大,本國人需年滿 18 歲且持有駕照及信用卡即可,而 Zipcar 較嚴格,還必須持有小客車駕照滿一年、過去 5 年無酒駕、毒駕紀錄,以及過去 3 年內發生的行車違規點數累計不得達 5 點等等。各家主要差異是針對外籍人士,除了有效居留證的長短之外、是否支援國際護照等規定均不盡相同,其中 URiDE 是目前唯一不支援外籍人士租車的服務,如果你有外國友人打算來台灣自駕,還是透過實體的店家會比較方便一些。

比較 4:車況揭露:使用痕跡難免,透過 App 提前預覽車況

iRent:★★★

GoSmart:★★★★★

Zipcar:★★☆

Wemo RenTour:★★★

URiDE:★★★★☆

相較於傳統租車業者總會在出租前,把車子內外打理得亮晶晶,共享租車的站點由於以大眾停車場為主,長時間日曬風吹,車體難免會積塵,或甚至會有刮痕,如果要租來接送客戶或朋友,可能會有些尷尬。此外,前一位使用者是否有維持車室清潔?是否違規吸煙?過去也只能靠碰運氣,畢竟每個站點通常只有 1~2 台車可租,要是不滿意也沒辦法,為了改善這方面的使用者體驗,部分業者開始導入車況揭露或加值的清潔服務。

GoSmart 首創車況揭露

在目前幾家共享租車中,僅 GoSmart 和 URiDE 兩家,會在租車 App 頁面提供當前的車況照片,使用者可以提前預覽車輛外觀,包括車體顏色、是否有可見的刮痕或板金凹陷,再決定是否要下訂,或是再檢索其他站點,尋找車況較好的車輛,對使用者來說,也能夠更安心的規劃出行。Wemo Rentour 雖然沒辦法直接檢視車況,但由於其營運模式較特別,使用者等於是向傳統租車業者承租汽車,因此車況和清潔度較接近傳統租車品質。至於 Zipcar 雖然今年進行了 App的大改版,但仍無法提前檢視車況;比較可惜的是 iRent,雖然發展最早,但至今仍未提供車況資訊。

完整的車況揭露功能,除了能夠快速確認車輛外觀,也能檢視內裝是否乾淨。

加值清潔 VS 待清折價

在車輛使用完畢,要承租給下一位使用者之前,租車業者理所當然會針對車室做清潔與消毒,共享租車亦是如此,不過由於站點分布廣泛,維運的清潔人員未必能即時趕到現場。比較貼心的 GoSmart 和 URiDE 均會顯示車輛是否已清潔,如果使用者願意租用 GoSmart 還來不及清潔的車輛,則是可以獲得折價。Zipcar 期望使用者順手清理並回報,甚至幫忙洗車再抵銷租車費用。相對於其他家,iRent 雖然不會提供車輛清潔與否的資訊,但是推出了 iRent Pro 的加值會員方案,其中的 PRO 預約清潔服務,讓 PRO 會員在取車前可先預約清潔服務,車輛清潔程度雖然最為徹底,但會員每年最多只能使用 3 次,每月還需支付一定的金額。比較起來,GoSmart 的折價方式,相信是比較容易被消費者所接受。

在 GoSmart 有時會搜到尚未清潔的車輛,若不介意租用,會給予一定金額的自助清潔補貼。

比較 5:還車模式:原站租還為大宗,iRent 推跨縣加成補貼

iRent:★★★★★

GoSmart:★★★★☆

Zipcar:★★★☆

Wemo RenTour:★★

URiDE:★★

各家共享租車服務的租車方式其實大同小異,無非是打開 App,尋車並下訂,不過歸還的方式就有所不同了。若是以長程旅遊為目的,汽車租賃業者是否能夠提供「甲租乙還」的服務,往往是個很大的誘因,因為使用者不必為了要歸還汽車而走回頭路,在行程的規劃顯然更有彈性,在目前的共享租車服務中,僅 iRent 和 GoSmart 可支援異地與路邊還車,但仍須看清楚規則,否則很可能會被視為違約。

由於業者積極與各地停車場合作,共享租車甚至可以進入一般油車無法進入的場地借還車。

異地還車也有補貼

以 iRent 為例,其異地還車服務名為「路邊租還」,除了路邊公有停車格還車之外,iRent 並規劃了許多調度停車場,提供行程中停車與還車之便,但要注意並非每個調度停車場都能支援還車,有些甚至只提供 iRent Pro 會員還車。此外,iRent 營運範圍共分為北區、台中市、台南市以及高雄市等主要服務區,除了不允許跨區還車之外,每一區內也有指定可以租還車的區域,並非整個服務區內都可以路邊租還。其中北部區域涵蓋了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園市與新竹縣市等地,故只有北區可以跨縣市來租還。今年 4 月起,iRent 針對北區還提出了跨縣加成補貼的方案,目的是為了減少車輛閒置,簡單來說,如果從雙北租車前往雙北以外還車,那麼可獲得 50~150 元不等的補貼,但反之則需要加收費用,除非租車時間達 3 小時以上,才可免去加成的費用。

5 大共享租車服務計費與服務:iRent、GoSmart、ZipCar、URiDE、Wemo RenTour完整評比

仍以北部較為普及

至於 GoSmart 雖然也已經佈點到全台,不過其異地租還服務(稱為「聰明租還」)則是以北部為主,包含雙北、桃園和基隆、宜蘭等地。過去 GoSmart 是以顏色來區分停車場是否可以異地租還,不過現在的規則相對更單純一些,只要在 GoSmart App「聰明租還」頁面下,顯示的所有車輛以及標示為 P 的合作停車場,都可以自由的租還車,但是必須停到指定的車格,而以藍色在地圖上框出的區域,則是支援路邊公有停車格還車,範圍以新北市為主。目前中南部皆只能原站租還,或許未來會逐步開放。

GoSmart(左)的聰明租還以北部為主,iRent(右)的路邊租還則是加入了 Pro的會員限制。

比較 6:加值保險:自負額並非萬能,建議手動加保

iRent:★★★★

GoSmart:★★★★☆

Zipcar:★★★★

Wemo RenTour:★★★

URiDE:★★★★

由於共享租車越來越盛行,在路上肇事的機率也大幅提昇,很大的原因是駕駛者對於所租的車型不熟悉,或是道路駕駛經驗不足所導致,尤其是市佔最高的 iRent,新聞上偶爾會出現賠償糾紛相關的新聞。不管是哪家共享租車業者,為了降低損失,在你租車時必然會提供相關的保險,主要包含汽車強制險、第三人責任險、駕駛及乘客傷害險等等,因此當事故發生,使用者只需負擔一定額度的自負金額,這些細節會明列在合約中,但是,你真的只需要負擔自負額嗎?

道路救援要自付

其實所謂的自負額,指的是在保險所理賠的範圍之內,使用者最高需負擔的金額,主要是車損,通常為 1 萬元,而 Zipcar 與 GoSmart 因有提供進口車型,因此自負額最高達到 5 萬元,不過自負額的前提是在交通事故發生之後,有經過報警備案的手續,私下和解是無法讓保險公司出險的。而沒有列在保險範圍內的項目,業者蒙受的損失依然是要使用者來買單的,包括營業損失、車內設備、零件的損壞或失竊,包括加油卡、停車卡等等。如 iRent 就規定,車子因油料用磬、爆胎而需呼叫道路救援的話,這筆費用也是要使用者自行承擔,因為在條款中有說明,使用者需仔細檢查車輛再上路。

5 大共享租車服務計費與服務:iRent、GoSmart、ZipCar、URiDE、Wemo RenTour完整評比

保好保滿最安心

另外,所謂的營業損失,是指是這輛車因發生事故,在維修期間無法進行租給他人所造成的收益損失,因此這段時間的租車費用,會持續計算在使用者的帳下,如果你想盡量避開這些額外的風險,那麼目前各家在 App 的訂車頁面,均有提供加保的服務,多採小時計費,即使判定租用者並非零肇責,也能夠提供一些保障,不至於荷包大失血,若像 Wemo RenTour 這類沒有提供加保機制的也別擔心,可以考慮第三方的保險公司,如新安東京海上及國泰產險等均有推出專為租車設計的保險。

目前共享租車多已內建加保的功能,左為 URiDE,右為 GoSmart。

比較 7:計費與訂閱:車型費率眾多,訂閱更要精打細算

iRent:★★★★☆

GoSmart:★★★★

Zipcar:★★★

Wemo RenTour:★★★

URiDE:★★★★

共享租車的計費方式,基本上是以時間租金加上里程數來計算,如果有行駛高速公路,還需加上 eTag 的過路費,租期最多為 7 天,如需更長時間,官方建議直接到門市去辦理,當然,為了刺激消費,業者不定時會釋出一些優惠方案,如 iRent 會隨機投放「優省車」,滿足租用條件便會贈送折抵時數,GoSmart 也會在地圖上顯示有優惠車的站點,隨著各家共享租車的車輛陣容逐漸擴大,不同車型的費率亦有差異,國產車與進口車的金額尤其明顯,在同樣的租車時間內,兩者價差甚至可能達到兩三倍之多。

訂閱式租賃是什麼?

前面提過,租車業者的目標之一,是改變人們的購車習慣,故業者很早就引進所謂的訂閱車服務,讓使用者透過每月支付定額費用,就有新車可以爽爽開,不僅不用背負車貸,當合約期滿還可以選擇更換新車,也無需煩惱保險、維修、牌燃稅等費用,如 iRent 所屬的和運租車,以及 GoSmart 所屬的格上租車,均有提供這種訂閱車服務,稱為訂閱式租賃。不過容易令人搞混的是,在共享租車的範疇之內,所謂的「訂閱」與上述的模式並不一樣,而是以較優惠的租車費率,滿足無車且需要經常用車的族群需求,保有「共享」的精神並讓車輛的使用效益最大化。

大型汽車租賃業者其實都有提供訂閱車的服務,不過其與共享租車的訂閱模式性質並不相同。

5 大共享租車服務計費與服務:iRent、GoSmart、ZipCar、URiDE、Wemo RenTour完整評比

依照自身需求決定

目前幾家業者中僅 iRent 和 Zipcar 有提供訂閱服務,新進的 Wemo RenTour 與 URiDE 則尚未有相關規劃。要注意的是,iRent 和 Zipcar 的「訂閱」,並非提供一台專屬的共享汽車讓訂閱者使用,而是降低原本的租車費率,以 iRent 為例,訂閱會員租車最低 1 小時只需要 90 元起,不過仍然要遵守預約、找車和停車於指定區域等相關規定,不能直接就停在自家車庫,如果你只是偶爾會租車代步,其實並不一定要花錢訂閱,但如果用車頻率較高,考慮到停車費、汽車保養、清潔費用等購車者必要支出,那麼還是值得取捨一下。

5 大共享租車服務計費與服務:iRent、GoSmart、ZipCar、URiDE、Wemo RenTour完整評比

本文同步刊載於 PC home 雜誌

5 大共享租車服務計費與服務:iRent、GoSmart、ZipCar、URiDE、Wemo RenTour完整評比

歡迎加入 PC home 雜誌粉絲團!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Apple Watch Series 10 開箱評測:螢幕變大可視角度也變大、可播音樂可浮潛,售價 13,500 元起

作者 WL.
2024年10月8日 14:30
Apple Watch Series 10 有 42mm 及 46mm 兩種尺寸,支援播放音樂、浮潛及淺潛,還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偵測。9e32d826f66b76ae2a88b754eec9b246

今年是 Apple Watch 推出的第 10 年,因此在 Apple 秋季發表會前,市場不斷傳言會推出大改版或是特別版本,雖然最後證實今年只推出 Apple Watch Series 10Apple Watch Ultra 2 黑色鈦金屬。但 Apple Watch Series 10 也成為歷年螢幕最大、機身最薄的 Apple Watch,即便沒有傳言中的特別版,但由 Apple Watch Series 10 的改變可見更強調融入於日常的使用。以下也整理 6 個重點功能,讓想購新錶又或想升級的用戶都可參考。

文章目錄

Apple Watch Series 10 開箱,完全碳中和產品

首先來看看盒裝內有哪些東西。

回顧去年 Apple Watch Series 9 推出時,成為 Apple 首款碳中和的產品,不管在材質、錶帶、外盒包裝等,都導入再生材質製造,減少了材料、電力、運輸三大來源的溫室氣體排放,並使用高品質的碳權來抵消剩餘的少量碳排。而今年的 Apple Watch Series 10 也延續這樣的設計,外盒包裝幾乎與 Apple Watch Series 9 相同,在外盒上也可見「Carbon Neutral」標誌。至於新推出用來取代不鏽鋼材質的鈦金屬版本,也使用 30% 的回收再生成分,並使用 100% 可再生電力製造。而此款開箱的為鋁金屬版本的 Apple Watch Series 10,探用 100% 再生鋁金屬材質,再搭配 45% 回收再生成分製造的運動型錶環,即已達完全碳中和。

鋁金屬版本的 Apple Watch Series 10 曜石黑色,再搭配新款運動型錶環,即已達完全碳中和,在外盒上也可見「Carbon Neutral」標誌。

Apple Watch Series 10 包裝幾乎與 Apple Watch Series 9 相同,內有 USB-C 介面的 Apple Watch 磁性快速充電器連接線,而實測中充電速度與 Watch Series 9 差異不大,可於 30 分鐘內充電 80%,且快速充電相容於 Apple Watch Series 7 或後續錶款。

特色 1:42mm 及 46mm 尺寸,錶身變得更薄

再來說說外型,今年 Apple Watch Series 10 線條變得更加圓潤,手錶尺寸也由 41mm 變大為 42mm、45mm 變大為 46mm,乍看起來差異不大,但錶身的厚度則由多年來的 10.7mm 減少為 9.7mm,成為歷年來最薄的 Apple Watch。錶身雖然看似只變薄 1mm,但戴在手腕上卻很有感,變得更貼近手腕,舒適度也更高,因此不會有尺寸變大的不適感。而要達到錶身變薄 1mm,內裝的晶片、數位錶冠、揚聲器…等,也經過重新設計,以及採用新的金屬背面,將行動通訊天線整合進錶裡。

Apple Watch Series 10 線條變得更加圓潤,錶身的厚度減少 1mm,戴在手腕上卻很有感,變得更貼近手腕,也提升舒適度。

Apple Watch Series 10(左)雖然只變薄 1mm,但與 Apple Watch Series 9(右) 相比,明顯感覺變薄。

至於手錶尺寸變大之後,又該如何選擇呢?其實與前代差異不大,喜歡大錶款的就選 46mm,偏好小錶款的就選 42mm,當然,更保險的做法就是至實體店實際配戴,畢竟個人感受是相當主觀。但以筆者偏愛大錶款來說,在選購前也因為尺寸變大而猶豫,最後在 Apple 直營店試戴後,感覺差異並不算大,且因為更貼近手腕而提升整體的舒適度,最後仍選擇 46mm,且錶帶都可以與之前的共用,這點也相當不錯。

雖然 Apple Watch Series 10 的 46mm 尺寸較 Apple Watch Series 9 的 45mm 大,但戴在手上的差異不算大。以佩戴的舒適度來說,變薄的 Apple Watch Series 10 較 Apple Watch Series 9 更好戴。

以佩戴的舒適度來說,變薄的 Apple Watch Series 10 較 Apple Watch Series 9 更好戴。

特色 2:史上最大螢幕,廣視角 OLED 看更清楚

Apple Watch Series 10 的尺寸變大後,產生稍寬的長寬比,也讓螢幕增大一些,而變大的範圍大約是可以多看一行文字,也成為歷年來螢幕最大的 Apple Watch,甚至比 Apple Watch Ultra 的螢幕還大,只不過螢幕邊框反而變寬一些。

Apple Watch Series 10(左)的尺寸變大後,產生稍寬的長寬比,也讓螢幕可顯示的內容變多一些,如在開啟地圖時,顯示的範圍會比 Apple Watch Series 9(右)多一點。但比起螢幕變大,可視角度變大反而更佳出色,由於 Apple Watch Series 10 是首款配備廣視角 OLED 的 Apple Watch,由傾斜角度觀看時會發現螢幕變得更明亮,因而提升可視度,也就是說不用非得把手抬起來才能看到手錶的內容,在不方便抬手的日常,如搭車或是會議時,也更能夠快速看到手錶的內容。

Apple Watch Series 10 是配備廣視角 OLED 螢幕,傾斜角度下的亮度較 Watch Series 9 提升 40%,因而提高可視度,在不便抬手看錶時也能查看顯示的內容。

特色 3:新增鈦金屬材質,鋁金屬推出曜石黑色

今年 Apple Watch Series 10 將不鏽鋼版本改為鈦金屬材質的版本,並推出鈦原色、金色和石瓦色,不僅錶殼採用 95% 的再生鈦金屬,重量也變得更輕,也比同樣採用鈦金屬材質的 Apple Watch Ultra輕。

此外,在鋁金屬系列中新推出曜石黑色,這也是鋁金屬首度採用亮面外觀,這也讓人想起 iPhone 7 的曜石黑色,且在鋁金屬材質中呈現鋼琴鏡面的黑,相當特別,會有不鏽鋼黑色的錯覺,但會不會有令人擔心的刮傷問題,以當前配戴一周來觀察,倒還是維持不錯,只不過要維持光亮,當然還是得勤勞擦拭。而除了曜石黑色外,也還有銀色鋁金屬及玫瑰金可以選擇。

Apple Watch Series 10 的鋁金屬系列中新推出曜石黑色,也是鋁金屬首度採用亮面外觀呈現,搭配金屬錶帶也十分有質感。

與 Apple Watch Series 10 的鋁金屬曜石黑色相比,今年推出的 Apple Watch Ultra 2 黑色鈦金屬是一種霧霧的黑。

特色 4:全新設計的揚聲器,可直接播放音樂

前面提到,為了讓錶身厚度可以縮減 1mm,內建的揚聲器也經過改造,開孔的設計也與過去不同,且現在不僅可以撥打電話,也可以直接播放一系列 App 的音訊,包括 Apple Music、Apple Podcast 和其他第三方 App,也就是說不需要再透過 iPhone、AirPods 或 HomePod 等,直接就可由 Apple Watch Series 10 播放。

當然,喇叭能播放的音量有限,在較開放的環境下,效果自然不會太好,但如果是在個人空間時,就想要有聲音的旁伴,直接透過 Apple Watch Series 10 就不用非得耳機或手機不可。

在 Apple Watch Series 10 上可直接播放一系列 App 的音訊,如 Apple Music、Apple Podcast。

特色 5:水溫感測器及深度計,適用於潛水使用

Apple Watch 除了具備 50 公尺深的防水等級、自動泳式偵測及趟數計數外,在 Apple Watch Series 10 新增水溫感測器及深度計。在「泳池游泳」和「開放水域游泳」體能訓練時,透過水溫感測器,水溫也會顯示於運動指標中。而水深感測器,則可測量至水深 6 公尺,適合浮潛和淺潛使用,再搭配內建的「深度」App,能夠顯示時間、目前深度、水溫、潛水時間及所達最大深度,在水中也能清晰易讀。當然,要進行更深度的水下活動,如深潛或水肺,還是得選置能支援水下 40 公尺的 Apple Watch Ultra。

Apple Watch Series 10 可測量至水深 6 公尺,搭配內建的「深度」App,適合浮潛和淺潛使用,更深度的水下深潛或水肺,則需選擇 Apple Watch Ultra 系列。

特色 6:期待中的睡眠呼吸中止症偵測

在 Apple Watch Series 10 發表時,可見針對健康記錄功能中,新增睡眠呼吸中止症偵測功能。運作方式是在原有的睡眠監測功能上,再利用感測器來監測夜間的呼吸狀況,再搭配演算法分析,而收集的數據以 30 天為周期,若有發現睡眠中的吸呼有易於平常的狀況,則會提醒用戶。不過,此功能目前台灣因法規限制,還沒有開放使用,但已知 Apple Watch Series 9 及 Watch Ultra 2 也會援這項功能。

Apple Watch Series 10 新增睡眠呼吸中止症偵測功能,是在原有的睡眠監測功能上,再利用感測器來監測夜間的呼吸狀況,可惜目前台灣還沒開放。已有在使用睡眠監測功能者,也可從中了解自己的睡眠品質。

Apple Watch Series 10 總結:更融入日常使用的智慧手錶

Apple Watch Series 10 維持一貫的方型設計,但線條變得較為圓潤,尺寸也變成 42 及46mm 兩種尺寸,且搭配動型錶環、錶帶就達成完全碳中和。而鋁金屬錶殼新增曜石黑色,這也是鋁金屬首度採用亮面外觀,看起來很像不鏽鋼材質,另外,原有的不鏽鋼材質今年則以鈦金屬材質取代,且兩種材質都變輕輕薄,讓日常佩配的舒適度提升不少。

而隨著錶殻變大一些,螢幕尺寸也變成史上最大顯示面積的 Apple Watch,甚至 46mm 尺寸的螢幕比 Watch Ultra 還大。但比起螢幕變大,可視角度變大反而更佳出色,由於 Apple Watch Series 10 配備廣視角 OLED,由傾斜角度觀看時會發現螢幕變得更明亮,因而提升可視度,也就是說不用非得把手抬起來才能看到手錶的內容,讓日常使用更方便。

在運動及健康的輔助功能上,新增水溫感測器及深度計,可測量至水深 6 公尺,適合浮潛和淺潛使用,再搭配內建的「深度」App,能夠顯示時間、目前深度、水溫、潛水時間及所達最大深度。至於睡眠呼吸中止症偵測功能,台灣因法規等問題還未開放,但已知未來還會支援 Watch Series 9 及 Watch Ultra 2 機型,也就是說不用因為此功能而升級新款。不過,除了睡眠呼吸中止症偵測功能外,也更期待血壓及血醣偵測功能也可以在 Apple Watch 上出現,如此在健康功能也能更全面,更符合現代人的日常。

那麼 Apple Watch Series 10 適合誰呢?除了初次購機的用戶外,Watch Series 7 以前的用戶若想要升級,就可以考慮,因為不管是晶片、外型、螢幕,都會有感升級,句括 Watch Series 8 才有的體溫感測,可用來推估排卵日;加速度計和新的陀螺儀可偵測到車禍;雙指互點兩下的手勢操作等,再加上上述 Watch Series 10 的新功能,都會讓 Watch Series 7 升級至 Watch Series 10 後更實用。

Apple Watch Series 10 開箱評測:螢幕變大可視角度也變大、可播音樂可浮潛,售價 13,500 元起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vivo V40 Pro 德國慕尼黑拍攝實測:蔡司加持、人像拍攝功能大升級

作者 洪詩詩
2024年10月7日 15:30
vivo 日前和蔡司共同在德國上科亨蔡司總部舉辦行動影像研討會,除了採訪之外,這次我們也帶了 vivo 前陣子在台灣推出的 vivo V40 Pro 到德國慕尼黑拍攝,一起來看看實拍體驗吧!C56adc687873215c6af45a4ca20d61b2

vivo 日前和蔡司共同在德國上科亨蔡司總部舉辦行動影像研討會,關於 vivo 和蔡司在影像方面的合作我們已經陸續寫了幾篇報導:

除了採訪之外,這次我們也帶了 vivo 前陣子在台灣推出的 vivo V40 Pro 到德國慕尼黑拍攝,一起來看看 vivo V40 Pro 的實拍體驗吧!

vivo V40 Pro 德國慕尼黑拍攝實測:蔡司加持、人像拍攝功能大升級

vivo V40 Pro 慕尼黑實拍

在分享實拍心得之前先整理 vivo V40 Pro 的相機規格供讀者參考,vivo V40 Pro 給出的鏡頭規格還滿好的,主鏡頭為 5000 萬畫素 f/1.88 OIS 主鏡頭(感光元件 1/1.56 吋),搭配 5000 萬畫素 f/1.85 OIS 二倍長焦鏡頭和 5000 萬畫素 f/2.0 超廣角鏡頭,最遠可以拍攝 50 倍的數位變焦。

整個相機模組經過蔡司認證,拍攝品質筆者覺得幾乎可以和部分旗艦機一比,三顆鏡頭的成像表現都非常出色,照片的色彩延續 vivo 比較偏鮮豔的風格,就算沒修圖也很適合上傳社群平台,該有的對比度、銳利度、對焦速度等等表現在同級機種中算是非常好的,特別是長焦鏡頭,可用率非常高,兩倍光學變焦鏡頭拍攝品質還滿好的,甚至變焦到四倍也頗可用,不過雖然可以變焦到 50 倍,但超過四倍之後畫質會比較明顯受到影響,使用 2x 或 4x 拍攝是最好的。

vivo V40 Pro 德國慕尼黑拍攝實測:蔡司加持、人像拍攝功能大升級

在拍攝介面中提供豐富的拍攝模式選擇,下方可以切換不同的拍攝模式,像是人像、夜景等等,點選更多裡面還有專為不同場景設計的拍攝模式,上方選單則可以選擇是否要開啟補光燈、色彩顏色設定、是否要使用微距功能等等。

vivo V40 Pro 德國慕尼黑拍攝實測:蔡司加持、人像拍攝功能大升級

實拍分享

vivo V40 Pro 德國慕尼黑拍攝實測:蔡司加持、人像拍攝功能大升級

vivo V40 Pro 德國慕尼黑拍攝實測:蔡司加持、人像拍攝功能大升級

vivo V40 Pro 德國慕尼黑拍攝實測:蔡司加持、人像拍攝功能大升級

vivo V40 Pro 德國慕尼黑拍攝實測:蔡司加持、人像拍攝功能大升級

vivo V40 Pro 德國慕尼黑拍攝實測:蔡司加持、人像拍攝功能大升級

vivo V40 Pro 德國慕尼黑拍攝實測:蔡司加持、人像拍攝功能大升級

vivo V40 Pro 德國慕尼黑拍攝實測:蔡司加持、人像拍攝功能大升級

vivo V40 Pro 德國慕尼黑拍攝實測:蔡司加持、人像拍攝功能大升級

 vivo V40 Pro 德國慕尼黑拍攝實測:蔡司加持、人像拍攝功能大升級

vivo V40 Pro 德國慕尼黑拍攝實測:蔡司加持、人像拍攝功能大升級

vivo V40 Pro 德國慕尼黑拍攝實測:蔡司加持、人像拍攝功能大升級

vivo V40 Pro 德國慕尼黑拍攝實測:蔡司加持、人像拍攝功能大升級

vivo V40 Pro 德國慕尼黑拍攝實測:蔡司加持、人像拍攝功能大升級

vivo V40 Pro 德國慕尼黑拍攝實測:蔡司加持、人像拍攝功能大升級

vivo V40 Pro 德國慕尼黑拍攝實測:蔡司加持、人像拍攝功能大升級

vivo V40 Pro 德國慕尼黑拍攝實測:蔡司加持、人像拍攝功能大升級

vivo V40 Pro 德國慕尼黑拍攝實測:蔡司加持、人像拍攝功能大升級

vivo V40 Pro 德國慕尼黑拍攝實測:蔡司加持、人像拍攝功能大升級

vivo V40 Pro 德國慕尼黑拍攝實測:蔡司加持、人像拍攝功能大升級

vivo V40 Pro 德國慕尼黑拍攝實測:蔡司加持、人像拍攝功能大升級

vivo V40 Pro 德國慕尼黑拍攝實測:蔡司加持、人像拍攝功能大升級

vivo V40 Pro 德國慕尼黑拍攝實測:蔡司加持、人像拍攝功能大升級

vivo V40 Pro 人像實拍

vivo V40 Pro 這次在人像模式裡加入了先前只有在 X100 上才有人像鏡頭套件,可以直接使用官方搭配好的焦段、散景效果、色調來拍出非常好看的人像照片,目前預設的拍攝模式有 24mm 風光人像搭配蔡司 Distagon 散景、35mm 接拍人像搭配蔡司 B-Speed 散景、50mm 經典人像搭配蔡司 Biotar、85mm 肖像搭配蔡司 Sonnar、100mm 特寫人像搭配蔡司 Planar,雖然每個模式都有各自適合的場景,不過我個人滿推薦可以多多使用 50mm、85mm 或是 100mm 來拍攝人像照片,拍起來的效果特別好。

vivo V40 Pro 德國慕尼黑拍攝實測:蔡司加持、人像拍攝功能大升級

除了已經預設好的人像鏡頭套件之外,原有的虛化光斑效果也依舊保留,可以在人像模式右邊的選項選擇自己想要的虛化感。

vivo V40 Pro 德國慕尼黑拍攝實測:蔡司加持、人像拍攝功能大升級

以下為不同人像模式下拍攝的照片: 

vivo V40 Pro 德國慕尼黑拍攝實測:蔡司加持、人像拍攝功能大升級

vivo V40 Pro 德國慕尼黑拍攝實測:蔡司加持、人像拍攝功能大升級

vivo V40 Pro 德國慕尼黑拍攝實測:蔡司加持、人像拍攝功能大升級

vivo V40 Pro 德國慕尼黑拍攝實測:蔡司加持、人像拍攝功能大升級

vivo V40 Pro 德國慕尼黑拍攝實測:蔡司加持、人像拍攝功能大升級

vivo V40 Pro 德國慕尼黑拍攝實測:蔡司加持、人像拍攝功能大升級

AI 消除、AI 相片增強功能

今年推出的手機陸陸續續導入 AI 功能,vivo 當然也不例外,在 vivo V40 Pro 上可以使用 AI 消除和 AI 相片增強功能。

所謂的 AI 消除就是透過 AI 技術判別畫面中的人物,消除後生成內容填補的技術,目前 vivo V40 Pro 可以自動辨識畫面中的路人來消除,或是透過手動圈選想要消除的內容來消除,消除後生成內容填補的這點做的還滿好的,比方說下圖示範消除教堂內的路人,自動將消除後的位置補上地板和柱子,看起來非常自然。

vivo V40 Pro 德國慕尼黑拍攝實測:蔡司加持、人像拍攝功能大升級

再示範另外一個情境,像這樣消除後方的路人,消除後會依照旁邊的景物,補上原本該有的柱子線條和地板磚花,只要消除的範圍不要太大,生成的內容都還滿符合當下情境的。

vivo V40 Pro 德國慕尼黑拍攝實測:蔡司加持、人像拍攝功能大升級

另外一項 AI 功能則是 AI 相片增強,可以把照片裡模糊的地方變得更清晰,使用的方式看起來是加強照片的銳利度以及提高一點對比。

vivo V40 Pro 德國慕尼黑拍攝實測:蔡司加持、人像拍攝功能大升級

vivo V40 Pro 效能測試 

不只相機的表現出色,vivo V40 Pro 的其他硬體配置也還滿不錯的,採用 6.78 吋 1.5K AMOLED 曲面螢幕,支援最高 120Hz 更新率,色彩飽和度達到 105% NTSC。

vivo V40 Pro 德國慕尼黑拍攝實測:蔡司加持、人像拍攝功能大升級

前鏡頭採用挖孔設計,放入 5000 萬畫素自拍鏡頭,可以套用 vivo 強大的美顏和美妝功能。

vivo V40 Pro 德國慕尼黑拍攝實測:蔡司加持、人像拍攝功能大升級

因為側邊曲面設計的緣故,所以邊緣看起來超薄,實際上機身厚度也只有 7.58mm,重量只有 192 克,以 6.78 吋的大螢幕搭配 5,500mAh 的大電池來說這樣的輕薄度還滿厲害的。

vivo V40 Pro 德國慕尼黑拍攝實測:蔡司加持、人像拍攝功能大升級

底部有喇叭、USB-C 連接埠、麥克風和 SIM 卡槽,支援 80W 閃充,可惜不支援無線充電。

vivo V40 Pro 德國慕尼黑拍攝實測:蔡司加持、人像拍攝功能大升級

硬體方面採用天璣 9200+ 處理器,主核最高達 3.35GHz,大概是相當於高通 Snapdragon 8 Gen 2 的水準,搭配上 12GB LPDDR5X 記憶體、512GB  UFS3.1 儲存空間,實際上使用時順暢度表現還滿好的,沒有遇到任何卡頓的情況,各種操作反應都很迅速。

小結

以 22,990 元的價格來說,vivo V40 Pro 的表現確實對得起其價格,拍照能力不用多說,不論是主鏡頭、長焦鏡頭或是超廣角鏡頭都非常好拍,特別是在蔡司的加持之下,對於喜歡人像照的人來說,肯定可以從 V40 Pro 中獲得許多樂趣。

在拍照之外的硬體表現也屬中高階硬體配置,曲面 1.5K 大螢幕、5,500mAh 的大電量,視覺體驗和續航力都到位,只差沒有無線充電稍微有點可惜,如果預算有限,或是沒有打算直上 X 系列旗艦機的話,vivo V40 Pro 也很值得入手。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AMD Ryzen AI 9 HX 370效能實測:Asus TUF Gaming A16內顯、AI效能大躍進,還有獨顯火力支援

2024年10月7日 09:00
AMD推出搭載史上最強內建顯示晶片的Ryzen AI 300系列行動處理器,並整合XDNA 2架構NPU,提供更強悍的AI運算體驗,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它的效能表現。7a06665ad0df62c205264e3ce983c6e0

AMD推出搭載史上最強內建顯示晶片的Ryzen AI 300系列行動處理器,並整合XDNA 2架構NPU,提供更強悍的AI運算體驗,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它的效能表現。

多工、繪圖、AI我全都要

AMD在Ryzen AI 300系列行動處理器的開發理念上,與我們先前測試的Intel Lunar Lake系列行動處理器有些許不同,2者同樣強調繪圖處理器(GPU,即處理器之內建顯示晶片)與神經處理器(NPU)的效能,希望透過強化繪圖、遊戲、AI運算的效能表現,來改善使用者體驗。

不過Lunar Lake更加著眼「激進省電」,具有捨棄HT多執行緒(即SMT)功能、縮減核心數量、將記憶體整合至處理器封裝等設計,而Ryzen AI 300則採偏向「溫和省電」的作法,主要透過製程精進、電源管理等方式降低耗電量,雖然也採用Zen 5、Zen 5c等「大小核」混搭組態,但2種核心都支援SMT,並且提供更多的核心、執行緒數,兼顧多工效能與電池續航力。

延伸閱讀:
AMD Tech Day 2024(一):Zen 5、RDNA 3.5、XDNA 2架構齊發,Ryzen 9000系列桌上型處理器架構解析 ,加映Ryzen 9 9950X超頻破世界記錄
AMD Tech Day 2024(二):Ryzen AI 300系列行動版處理器架構解析,Zen 5、RDNA 3.5、XDNA 2完全體登場
AMD Tech Day 2024(三):XDNA 2 AI運算架構解析,Block FP16資料類型運算效率倍增

Ryzen AI 300系列行動處理器目前已發表3款型號,這次測試的是Ryzen AI 9 HX 370,具有4組Zen 5與8組Zen 5c處理器核心,總共為12核24緒配置,2種核心的最高Turbo時脈分別為5.1 GHz、3.3 GHz,cTDP(可配置熱設計功耗)最高可達54W。

內建顯示晶片為RDNA 3.5架構的Radeon 890M,具有16組運算單元(CUs),最高時脈可達2900 MHz,與前代相比Ryzen 8040系列行動處理器相比,後者搭載RDNA 3架構的Radeon 780M,僅具有12組運算單元,最高時脈也僅有2800 MHz,規格提升相當明顯。

至於AI運算部分,Ryzen AI 9 HX 370搭載AI運算效能達50 TOPS的XDNA 2架構NPU,並提供80 TOPS的平台AI運算效能。

Ryzen AI 300處理器採用SoC設計,將CPU、GPU、NPU整合在同一晶片內,而不像Ryzen 9000系列桌上型處理器採用Chiplet(小晶片)設計。

Ryzen AI 300系列行動版處理器同時導入Zen 5運算、RDNA 3.5繪圖、XDNA 2 AI等架構,可以說集精銳技術於一身的完全體。可以看到圖中處理器右側部分的Zen 5處理器方框,下半部4個方塊為Zen5核心,上半部8個方塊則為Zen5c核心。

目前Ryzen AI 300系列行動處理器具有3款型號,這次測試的是高階的Ryzen AI 9 HX 370。而Ryzen AI 9 HX 375則是NPU的AI運算效能額外增加5 TOPS。

電競筆電也要Copilot+

筆者這次原本規劃借測輕薄型、不具獨立顯示晶片的筆記型電腦,以在接近的尺寸、散熱條件下,與Lunar Lake處理器對照,但是因為樣品數量與提供時程的關係,最後選擇屬於電競筆Asus TUF Gaming A16(型號:FA608)。

其機身尺寸為35.4 x 26.9 x 1.79 ~ 2.57 CM,重量2.2 KG,搭載解析度為2560 x 1600、更新頻率為165 Hz的16吋IPS面板顯示器,電池容量為90 WHr。

TUF Gaming A16採用第2代Arc Flow Fans風扇與全尺寸散熱器方案,提供170 W解熱能力,搭載Ryzen AI 9 HX 370處理器以及NVIDIA GeForce RTX 4060 Laptop顯示晶片(搭配8GB GDDR6記憶體),後者的TDP為115 W加上25 W動態提升(共140W),並支援顯示卡直通螢幕,以及NVIDIA G-SYNC可調式更新頻率、Advanced Optimus切換技術,能夠提供無撕裂的流暢畫面,並在內建、獨立顯示晶片間無縫切換低功耗與高效能模式。

在Copilot+對應功能部分,Ryzen AI 9 HX 370處理器內建的NPU提供50 TOPS的AI運算效能,並具有實體Copilot按鍵。此外GeForce RTX 4060 Laptop顯示晶片則具有233 TOPS的AI運算效能,除了能執行NVIDIA提供的ChatRTX AI聊天機器人,也能加速Stable Diffusion AI圖像生成執行速度。

TUF Gaming A16搭載16吋、解析度為2560 x 1600的16吋IPS面板顯示器,鍵盤上方具有4個快捷鍵,右下角則有實體Copilot按鍵。

上蓋(A件)採用金屬材質,外觀相當低調。

比較怪異的是,電源、硬碟讀取指示燈的位置在螢幕後方,造成使用者看不到這些燈號。

機身左側具有電源、RJ-45乙太網路、HDMI 2.1、USB4 Type-C(支援DisplayPort 2.1)、USB3.2 Type-C(支援DisplayPort 1.4、Gsync、Power Delivery 3.0 20V/5A電力輸入)、USB3.2 Gen2、3.5 mm耳機麥克風複合端子各1組。

機身右側具有1組USB3.2 Gen2端子。

鍵盤提供單區RGB背光功能,WASD鍵帽採用透明設計。

螢幕頂部具有Webcam攝影機、紅外線攝影機(支援面部解鎖功能)、矩陣式麥克風,但攝影機不具有防窺蓋。

(下頁還有測試平台條件與AI效能、電池續航力分析)

 

TUF Gaming A16測試平台規格

這次的測試平台使用型號為FA608的Asus TUF Gaming A16筆記型電腦,過程除了續航力測試之外皆有插電,而所有成績除了續航力之外僅執行1輪之外,其餘項目都是進行2輪測試,在確定沒有極端值後取平均。

在遊戲測試部分,考量內建顯示晶片效能較差的關係,因此主要以1080p以及筆記型電腦顯示器之原生解析度搭配「最低」畫質設定,若遊戲有設定範本則套用最低範本,若無則將所有畫質相關項目調至最低,關閉VRS或動態解析度等設定,並僅進行開、關光線追蹤功能(同樣為最低光線追蹤)的調整。至於獨立顯示晶片部分,除了跟隨上述條件之外,還會補充2種解析度的「最高」畫質設定測試。

這次的對照組為搭載代號為搭載AMD Ryzen 7 7840U處理器的Acer Swift Edge 16(SFE16 -43-R7AC)以及搭載Intel Core Ultra 7 258V處理器的Asus Zenbook S 14(UX5406),數據取自《Intel Lunar Lake效能實測》專題。

測試平台:
處理器:AMD Ryzen AI 9 HX 370
主機板:FA608WV(UEFI版號:FA608WV.302 – AMD AGESA StrixPI-FB8 0.0.9.0d)
記憶體:DDR5X-7500 32GB(on Board,雙通道)
顯示卡:AMD Radeon 890M(內建顯示晶片),NVIDIA GeForce RTX 4060 Laptop(獨立顯示晶片)
儲存裝置:Micron MTFDKBA1T0QFM-1BD1AABGB 1024.2 GB
軟體環境:Windows 11專業版24H2(Build 26100.1742),獨立顯示晶片驅動版號:556.23,內建顯示晶片驅動版號:Adrenalin 24.10.18.11

本次測試的主角AMD Ryzen AI 9 HX 370處理器與主機板之CPU-Z資訊。

記憶體部份為on Board設計之雙通道DDR5X-7500 32GB。

顯示晶片為內建Radeon 890M的與獨立的GeForce RTX 4060 Laptop。

透過CrystalDiskInfo查看儲存裝置資訊,固態硬碟為Micron的2400 NVMe SSD系列,採用176層QLC類型顆粒,容量為1TB,支援HMB(Host Memory Buffer)技術。

在測試過成中透過Armoury Crate控制軟體的混合、節能顯卡模式切換使用獨立、內建顯示晶片。

續航力與AI效能測試

在續航力測試部分,筆者使用PCMark 10進行續航力測試,過程將螢幕亮度調至最高,並且保持開啟Wi-Fi無線網路,關閉鍵盤背光,音量調至靜音,並透過Armoury Crate控制軟體的混合、節能顯卡模式切換使用獨立、內建顯示晶片。

需要注意的是,Asus TUF Gaming A16的電池容量高達90 WHr,比Swift Edge 16與Asus Zenbook S 14的54 Wh、72 WHr大上許多,且螢幕尺寸也有所不同,都將成為影響續航力表現的因素。

而AI效能測試,則使用UL Procyon AI電腦視覺與圖像生成基準測試,前者會使用CPU、GPU、NPU等3種運算單元,搭配FP16資料類型與最佳API進行,後者則是以GPU搭配最佳API進行。然而目前電腦視覺不支援AMD NPU,Stable Diffusion 1.5 INT8資料類型圖像生成則不支援AMD GPU,故無法進行這些項目的測試。

為求精簡,筆者將在下列圖表與解說中使用處理器縮寫。

圖表縮寫與處理器重點規格:
Zenbook 14 OLED(155H):Core Ultra 7 155H,6 P-core + 8 E-core +2 LP E-core,總共16核22緒,最高Turbo分別時脈為4.8 GHz、3.8 GHz、2.5 GHz
Zenbook S 14(258V):Core Ultra 7 258V,4 P-core + 4 E-core、8執行緒,最高Turbo時脈分別為4.8 GHz、3.7 GHz
Swift Edge 16(7840U):Ryzen 7 7840U,8核16緒,最高Turbo時脈5.1 GHz
TUF A16(內顯):Ryzen AI 9 HX 370,12核24緒,最高Turbo時脈5.1 GHz
TUF A16(獨顯):圖上,使用GeForce RTX 4060 Laptop獨立顯示晶片

PCMark 10 Modern Office測試項目模擬一般日常辦公室使用情境,TUF A16在螢幕亮度最高、使用內建顯示晶片的情況下續航力為10小時32分鐘。

若改用獨立顯示晶片,Modern Office測試項目續航力表現則為10小時。

PCMark 10 Gaming測試項目模擬遊戲情境,TUF A16使用內建顯示晶片的續航力為1小時51分鐘。

使用獨立顯示晶片反而讓Gaming測試項目的成績延長至2小時31分鐘。

比較近期測試的4款筆記型電腦,可以看到大容量電池讓TUF A16的續航力有不錯的表現。但若直接將同樣搭載16吋顯示器的Swift Edge 16之續航力依電池容量比例換算為與TUF A16相同(除54再乘90),則大約有10小時52分鐘、2小時25分鐘的估算時間,表現與TUF A16接近。

Procyon AI電腦視覺測試目前尚不支援AMD的NPU,而AMD在CPU與GPU的表現也相對落後。表中TUF A16獨顯項目為使用GeForce RTX 4060 Laptop獨立顯示晶片,所以成績大幅領先在預期之中。

至於Procyon AI圖像生成部分,AMD的GPU不支援INT8資料類型故無法進行測試,而Swift Edge 16則因記憶體容量不足而無法完成SDXL FP16測試。TFU A16內顯SDXL FP16成績異常高,但反複進行測試並比對圖像生成所耗費的時間則相對正常,應為測試軟體之Bug,不建議參考其分數。

若參考Procyon AI圖像生成每張圖片所花費的時間,可以看到搭載Ryzen AI 9 HX 370的TUF A16表現相當不錯,能夠領先Intel最新的Core Ultra 7 258V。

(下頁還有處理器與遊戲效能測試)

 

Ryzen AI 300運算效能分析

在接下來的段落中,我們要來看看Ryzen AI 9 HX 370的處理器運算效能表現,需要注意的是,它具有4組Zen 5與8組Zen 5c處理器核心,總共為12核24緒配置,而主要對手Core Ultra 7 258V僅有4組P-core與4組E-core,總共為8核8緒配置,有段不小的落差。

另一方面,由於TUF A16的定位為電競筆電,散熱能力高於身為輕薄機種定位的Zenbook S 14,因此能夠更加完整發揮處理器的效能,而不會因頂到保護溫度而降低運作速度,在長時間持續高負載與多工運算更具優勢。

雖然從筆記型電腦全機的角度來看,仍然能夠公正反映各產品的效能,但若單看處理器與內建顯示晶片的效能,確實也讓Core Ultra 7 258V稍微吃虧。

先不論TUF A16獨立顯示晶片在Gaming(遊戲)項目帶來的巨大優勢,AI 370的內建顯示晶片也能取得領先258V,讓它在綜合效能測試項目PCMark10 Extendend取得較佳成績。

在同為綜合效能測試的CrossMark中,AI 300的成積分佈比較怪異,雖然使用獨立顯示能夠拿下冠軍,但在反應力(Responsiveness)的表項目表現反而比較差。

在Cinebench R20處理器渲染測試中,AI 370在單核心效能領先258V約11.98%,至於多核心則大幅領先158.76%。

Cinebench R23處理器渲染測試呈現相近的趨勢,AI 370在單、多核心分別領先258V約9.55%、163.62%。

到了Cinebench 2024處理器渲染測試,雖然AI 370在單核心效能微幅落後4.92%,但到了多核心部分依然以核心數的優勢取得168.95%領先。

3DMark CPU Profile處理器多工測試能夠看出同處理器在不同負載的效能表現。可以看到AI 370在8與16執行緒項目之間仍有顯著提升,可見12核心的優勢。

將上述測試成績轉換為多核心增益的倍數,可以看到AI 370在1~4執行緒的成長較為線性,應該將負載放置於4組Zen 5核心。而8~Max執行緒部分則來自於8組Zen 5c核心的助拳,成長幅度稍微放緩。

遊戲效能分析

接下來我們繼續分析Ryzen AI 9 HX 370的遊戲效能表現,看看RDNA 3.5架構以及增加至16組運算單元的Radeon 890M內建顯示晶片表現如何。

在《電馭叛客2077》中,筆者還會分別開啟各處理器廠商自行開發的升頻功能,Intel部分為XeSS 1.3,AMD為FSR 3加上畫格生成功能,NVIDIA則為DLSS 3加上畫格生成功能,3者的升頻模式都設定為「自動」。

《黑神話:悟空》的遊戲中設定強制開啟升頻功能,並可調整升頻參數(1為最佳效能。100為最佳畫質,等於不使用升頻),筆者同樣在Intel部分使用XeSS,AMD則使用FSR加上畫格生成功能,NVIDIA則為DLSS 3加上畫格生成功能,3者的升頻參數都設為40。

除了需要注意TUF A16因散熱設計較強,讓內建顯示晶片可能有較佳發揮空間之外,在筆電原生解析度的測試項目中不宜做跨機種的效能比較,只適合評估該電腦在原生解析度下執行遊戲的流暢度。

《古墓奇兵:暗影》在關閉光線追蹤時,AI 370能在1080p解析度、最低畫質條件下達到89.3幀的平均FPS,表現相當出色。

《古墓奇兵:暗影》開啟光線追蹤後(最低設定為中度),AI 370還能將平均FPS維持在60幀大關以上。

《極地戰嚎6》在關閉光線追蹤時,AI 370在1080p解析度的平均FPS能夠達到67幀。

《極地戰嚎6》開啟低度光線追蹤後,AI 370在1080p解析度的平均FPS依然有62幀的好表現。

《電馭叛客2077》的效能需求高了許多,AI 370在1080p解析度提供49.78幀的平均FPS。

《電馭叛客2077》開啟低度光線追蹤後,4款受測的內建顯示晶片皆無法在1080p解析度超過平均FPS 30幀的門檻。

《電馭叛客2077》在關閉光線追蹤並開啟升頻時,AI 370在1080p解析度的平均FPS效能高達98.79幀,而在TUF A16螢幕的2560 x 1600原生解析度也有高於60幀的好表現。

《電馭叛客2077》開啟低度光線追蹤搭配升頻之後,AI 370在1080p解析度可以提供近50幀的平均FPS,而在2560 x 1600解析度則勉強達到30幀最低門檻。

在近期相當熱門的《黑神話:悟空》中,AI 370能在1080p解析度、最低畫質條件下達到95幀的平均FPS,遠遠超過其他3組內建顯示晶片的表現。需要注意的是,在TUF A16預載的Adrenalin 24.10.18.11內建顯示晶片驅動程式時,無法完成渲染器編譯故無法正常啟動遊戲,更新至Adrenalin 24.9.1即可解決此問題。

不過開啟光線追蹤之後,AI 370在《黑神話:悟空》的表現就有點怪異,1080p解析度的表現反而比2560 x 1600低,或許與驅動程式尚未最佳化有所關連。

最後看看TUF A16使用GeForce RTX 4060 Laptop獨立顯示晶片搭配「最高」畫質設定的遊戲效能,圖表中綠色項目為關閉光線追蹤,黃色為開啟。

續航持平、效能躍進,可輕薄、可強效的雙面殺手

不同於筆者給Lunar Lake系列行動版處理器的評語是「效能持平、功能躍進」、「提供高於堪用、但未達強悍的效能,搭配豐富的影音編、解碼能力,還有超長續航力」,而Ryzen AI 300系列行動版處理器的特性則是剛好相反。

與前代Ryzen 8000系列行動版處理器相比,Ryzen AI 300的處理器運算效能提升相對Intel陣營來說明顯許多,且具有更多實體核心與執行緒,但續航力則約為持平(需將測試機種搭載電池容量的差距納入考慮),能夠應用於主打輕薄的文書筆電,也很適合搭配獨立顯示晶片以滿足強調效能、遊戲、影音創作的電競、創作者筆電的需求。

在內建顯示晶片方面,Ryzen AI 300同樣維持AMD優良傳統,並透過更多運算單元強化顯示效能,提供高於Intel陣營的遊戲流暢度。在影音編、解碼能力部分雖然不像Lunar Lake支援最新的H.266(VVC)格式,但支援HEVC (H.265)、H.264、VP9和AV1等目前常見且普及的格式,對一般使用、觀賞影片並不會造成影響。

AI運算部分的狀況比較複雜,AMD的AI運算API、框架以Windows ML與ONNX為主,不像Intel的OpenVINO與NVIDIA的Tensor RT具有更廣泛的ISV(獨立軟體開發商)、開發者、社群等使用族群,相容性與效能最佳化的問題也相對比較多。

從這次的測試結果來看,Ryzen AI 300的GPU具有能與Lunar Lake抗衡的實力,但因為NPU無法執行Procyon AI電腦視覺測試,因此無法評論其效能表現,但考慮其NPU的帳面規格可以提供50 TOPS AI運算效能,高於Lunar Lake的47 TOPS,也滿足Microsoft對Copilot+ PC高於40 TOPS的系統需求,基本上可以推測表現應該旗鼓相當。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Ryzen AI 300的GPU不支援INT8資料類型,但NPU則可以,而且還能支援AMD提出的Block FP16資料類型,提供接近INT8的較高效能以及接近FP16的精確度,後續發展、是否普及相當令人期待。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FUJIFILM X100VI 開箱評測:顏值畫質性能兼具的復古隨身機

作者 August
2024年10月5日 11:00
FUJIFILM X100 迎來第六代 X100VI,除了同樣具備超高顏值外,影像核心與性能也皆有一定的提升,至於用它拍攝的感受如何?請聽資深 X 系統用戶娓娓道來。C918ea29e7c2a751f2dd0c67ac4e25df

FUJIFILM X100 自 2010 年推出後,一直都是富士相機的顏值擔當代表,而如今14 年過去,該系列也迎來第六代。X100VI 的推出,除了同樣具備超高顏值外,影像核心與性能也皆有一定的提升,至於用它拍攝的感受如何?

廠商資訊

■ 恆昶實業 ■ 02-2791-1188 ■ www.fujifilm.com.tw

產品規格

■ 感光元件:APS-C 片幅 X-Trans CMOS 5 HR

■ 處理器:X-Processor 5

■ 像素:4,020 萬

■ 感光度:ISO 125-12800(可擴展至 ISO 64、51200)

■ 最低對焦靈敏度:EV-5

■ 機械快門:1 / 4000-30s、支援 B 快門

■ 電子快門:1 / 18000-30s

■ 連拍:11fps(機械快門)、20fps(電子快門)

■ 螢幕:3 吋 162 萬畫點可翻轉觸控式

■ 觀景窗:0.5 吋 369 萬點混合式

■ 記憶卡:SD、SDHC、SDXC(支援 UHS-I)

■ 電池:NP-W126S

■ 尺寸:128 x 74.3 x5.8mm

■ 重量:521(含電池與記憶卡)

建議售價

51,800 元(單機身)

富士相機 X100 系列由於採用少見的復古旁軸外觀設計,自第一代問世以來,就是相當熱門的產品。隨後 X100S、X100T、X100F、X100V 陸續推出,該系列的話題性與網路聲量也隨之攀升,並在最新 X100VI 問世後達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相較前一代,X100VI 最大特色就是採用目前最新 X-Trans CMOS 5 HR 與 X-Processor 5 影像處理引擎,並加入了機身防手震功能。而得益於搭載新的核心元件,X100VI 畫質則有更細膩的呈現;新增物件偵測自動對焦,可辨識與追蹤更多主體;最高錄影解析度也從前作的 4K 30P 提升至 6.2K 30P,並且支援 4:2:2 10bit 內錄與 F-Log 錄製,前述諸多規格均與自家旗艦 X-T5 看齊。

高顏值與性能兼具

雖說 X100 系列從一代到六代都維持相同的外型設計,但若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外觀輪廓與轉盤、按鍵等細節處都越加洗練,尤其到了 X100VI 更甚,整體看起來更為俐落有型;尤其是銀黑色版更顯經典氣息,就算不拍照單獨背著它出門,也能作為穿搭的時尚配件。而在高顏值的外表下,X100VI 也具備不俗的性能表現,得益於搭載第五代核心元件,讓 X100VI 擁有媲美 X-T5 的拍攝性能,若是與前作 X100V 相較,對焦變得更加果斷,成功率也有提升;不過在面對較昏暗或高反差的場景還是存在對焦失敗的機率,但整體而言確實有比前作更為進步。

對焦性能進步有感

受惠於升級的自動對焦演算法,使用 X100VI 進行人像拍攝時,可以明顯感受到人眼 / 人臉對焦和追蹤的準確率比起前作有所提升。評測期間好幾次手伸向背後,以盲拍方式邊走邊捕捉行走在我後方的女兒,事後檢視照片發現成功率幾乎有 8 成以上,表現相當不俗。此外,X100VI 也內建第五代機種才有的物件偵測自動對焦,可以偵測動物、鳥類、汽車、摩托車、自行車、飛機、火車、昆蟲和無人機等主體,讓拍攝者能更專注於創作,而對焦及追蹤則交給 X100VI 完成。

外觀檢視

延續復古經典外觀設計X100VI 外觀依然維持該系列復古旁軸造型風格,尤其銀黑色版更顯經典氣息,整體而言相當耐看,與前作相較更加洗練、俐落。

定焦鏡頭X100VI 搭載延續自 X100V 那顆 23mm F2 II 鏡頭,畫質經得起考驗。

切換撥桿X100VI 外觀與前作最明顯的不同,就是觀景窗切換撥桿改成全銀色。

觀景窗X100VI 同樣搭載 OVF / EVF 混合式觀景窗,玩家可依需要自行切換。

電池續航得益於採用第五代核心元件,雖然電池同 X100V,但續航力卻有增加。

4,020 萬畫素的高解像力

由於搭載 X-Trans CMOS 5 HR 的關係,X100VI 感光元件畫素一口氣從前作的2,610 萬提升至 4,020 萬,而在畫素與像素密度大幅增加的情況下,不免讓人好奇 X100VI 的畫質究竟是否能合乎預期?尤其在評測前還擔心延續自 X100V 的 23mm F2 II 鏡頭無法經得起 4,020 萬高畫素的壓榨。然而經過大量實拍證明,該鏡頭確實能發揮 X100VI 的 4,020 萬畫素解像力,很多時候我都是使用 F2 最大光圈拍攝,事後將影像放大至 100% 檢視,影像中央相當紮實不鬆散。而在高 ISO 方面,ISO 3200 使用 JPG 直出仍然保留一定的細節,對於注重影像畫質的玩家來說,相信 X100VI 的表現可以符合需求。

五軸 6 級 IBIS 的實用性

X100VI 相較前作的另一大進化,就是多了機身防手震功能。X100VI 搭載了新開發的機身五軸防手震系統,最高可提供 6 級的補償效果,以該機等效 35mm 的鏡頭焦距推算,理論上最慢用 1 秒的快門速度拍攝也能有效抑制晃動。最後透過實測得到以下結果:以 1 秒的快門速度拍攝 10 張,成功率約有 3 成,若將快門速度提升 1 級至 1 / 2 秒,成功率則提高至 6~7 成,證明 X100VI 的五軸 6 級防手震功能具備高度實用性,大大增加影像創作的彈性。

操作檢視

操作介面維持不變X100VI 的按鍵佈局與前作 X100V 幾乎相同,螢幕也一樣是上下垂直掀翻設計,對於舊用戶來說升級至 X100VI 可以無痛升級。

機頂佈局機頂與 X100V 大同小異,唯 ISO 轉盤新增 125 刻度,原生 ISO 更低。

光圈與功能環鏡頭同樣設有光圈環和功能環,其中功能環可依需求指派常用功能。

新增藍牙按鍵按下 DISP / BACK 鍵可直接開啟藍牙,方便快速與智慧型手機連線。

對焦模式透過機身右側的對焦模式切換開關,可快速選擇想要的對焦模式。

盡情沉浸隨手拍的浪漫

每個人攝影的目的皆不盡相同,有的用來記錄生活,有的則是興趣消遣,有的更以攝影工作為生。而 FUJIFILM X100 系列的目標族群,一直都是以有攝影基礎並喜歡享受純粹拍照樂趣的玩家為主。這些人攝影很多時候追求的是一種感覺,或許是對相機外觀的怦然心動,亦或是本身的輕巧手感或按下快門的心靈悸動。而 X100 VI 就是屬於這樣的相機,它有迷人的高顏值,也具備出色的影像畫質,性能方面拜搭載最新第五代核心元件之賜,與前作相比亦有不小的進步。再加上多了實用的五軸 6 級 IBIS,並新增 REALA ACE 等新的軟片模擬,拿著它在街頭拍照或記錄生活、旅行的精彩影像,著實是一種享受。

當然 X100VI 也不是沒有缺點,像是其他品牌自動對焦性能都突飛猛進的時代,相比之下 X100VI 確實還有進步的空間;記憶卡僅支援 UHS-I 規格以及 buffer 略小,對於連拍的寫入速度造成一定影響。然而這些對會願意購買 X100VI 的玩家來說並非是大問題,不過後繼機種若能針對這些加強改善,相信絕對能帶來更優異的拍攝體驗。

實拍範例

街頭實拍 光圈 F2, 快門 1 / 4400 秒, ISO 250, A 光圈先決, CLASSIC CHROME。

人像實拍光圈 F2, 快門 1 / 80 秒, ISO 250, A 光圈先決, CLASSIC CHROME。

總評結語:復古旁軸隨身相機的一時之選

規格 ★★★★

搭載第五代 X-Trans CMOS 5 HR 和 X-Processor 5 影像處理引擎,核心元件規格與拍攝性能相較前作有明顯升。

操作 ★★★★

延續 X100V 的按鍵佈局,光圈、快門、ISO 各有獨立轉盤,鏡頭對焦環同時也是多功能環,操控性一樣優異。

畫質與高感度 ★★★★☆

畫素提升至 4,020 萬畫素,搭配延續自前作改良的第二代 23mm F2 鏡頭,光圈全開就有不錯的銳利度。

拍攝及功能 ★★★★☆

新增五軸 6 級機身防手震功能,拍攝實用性大增;內建 20 種軟片模擬,讓創作有更多的發揮空間。

本文同步刊載於 PC home 雜誌

FUJIFILM X100VI 開箱評測:顏值畫質性能兼具的復古隨身機

歡迎加入 PC home 雜誌粉絲團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Acer Iconia Tab P11 大螢幕平板開箱,適合闔家大小使用的 QLED 娛樂平板

作者 Yibassu
2024年10月4日 15:00
Acer 近期推出 Iconia Tab P11 平板,讓使用者能夠輕鬆兼顧生產力和娛樂需求。Ab35356872791916acf7e7e53682fbd1

隨著大眾對於數位工作和數位學習的熟稔,越來越多人會使用不只一台裝置來滿足自己的工作或學習需求,比方說有些人會使用筆電搭配平板來提高工作效率,有些學生則是上課使用平板做筆記、回到家或是宿舍再將資料同步到電腦中整理,也有些租屋族因為空間有限的關係沒有買電視,而是改買大尺寸的平板來追劇或看電影,看準這樣的需求,Acer 近期推出了 Iconia Tab P11 平板,讓使用者能夠輕鬆兼顧生產力和娛樂需求。

Acer Iconia Tab P11 採用彩盒包裝,包裝內除了平板本體之外,還有充電線、充電器和保護套。

貼心的附上了充電器和充電線,這樣使用者就不用額外購買。

超大尺寸 Acer Iconia Tab P11

Acer 新推出的 Iconia Tab P11 最大的特色在於搭載了 2000x1200 高解析度的 WUXGA QLED 量子點顯示器,螢幕支援 100% NTSC 色域顯示,用來看電影、看 MV 或是看彩漫都有很不錯的視覺體驗,螢幕更新率最高可達 90Hz,顯示更流暢。

螢幕亮度最高則是 400nits,居家使用這樣的亮度表現綽綽有餘。

機身配備四喇叭,音質表現還滿不錯的,聲音外放時更有沉浸感。

機身側邊有 3.5mm 耳機孔,可以搭配有線耳機使用。

應用 11 吋超大螢幕,Acer 在 Iconia Tab P11 裡加入了分割畫面功能,可以將畫面分割成左右兩半並列,比方說一側顯示 YouTube、一側顯示 Chrome 瀏覽器,這樣可以一邊看影片一邊上網找資料,輕鬆完成多工任務。

應用平板大螢幕可以雙開兩個 App,多工處理更有效率。

簡約鋁製機身設計

機身的設計我還滿喜歡的,簡約俐落的鋁製機身,看起來非常有質感,霧面處理讓指紋不容易留在機背上,維持清潔比較容易。

Acer Iconia Tab P11 大螢幕平板開箱,適合闔家大小使用的 QLED 娛樂平板

雖然說螢幕有 11 吋大,不過重量只有 550 克,厚度只有 8.1mm,外出攜帶還滿方便的,隨包裝也會附上專屬的保護皮套,這樣一開箱就可以裝上保護殼保護。

厚度只有 8.1mm,要帶著出門也不會太重。

機身共有四個揚聲器、USB-C 連接埠、microSD 卡槽、3.5mm 耳機孔。

隨包裝附上的保護皮套設計得滿好的,可以摺成不同角度來擺放筆電,變成追劇模式或是工作模式都可以。

保護套精準開孔,不影響聲音外放效果,按鍵也都可以正常使用。

裝上保護套可以給機身完整防護,避免不小心摔落時造成機身受損。

前鏡頭配備 500 萬畫素前鏡頭,主鏡頭是 1300 萬畫素,適合用來視訊,不論是線上會議、線上課程或是和親友聯絡都好用,加上支援雙頻 Wi-Fi,可以穩定連網不中斷,讓視訊品質更好。

前鏡頭設置在長邊中央,這樣橫放視訊時人物會自然置中。

就像這樣,搭配皮套使用可以把平板立起來,不論是和親友視訊或是上視訊課程、線上會議都很方便。

聯發科 Helio G99 處理器

在硬體配置上,Acer Iconia Tab P11 採用聯發科 Helio G99 八核心處理器,搭配上 8GB LPDDR4X 記憶體和 256GB 儲存空間,還可以透過 micro SD 卡擴充 512GB 儲存空間,像是出國玩想要在飛機上追劇的話,可以先全部預載到平板中,在飛機上即使沒有網路也能慢慢欣賞,不用受限於機艙內的小螢幕,享受 2K 高解析的視覺體驗。 

安兔兔跑分測試得到 38 萬分的成績,屬於入門級的水準,適合一家大小使用。

Geekbench 測試單核分數為 703 分、多核分數為 1851 分。

3DMark Wild Life 測試圖形處理成績得到 1216 分,適合玩小遊戲使用。

電池採用 8,000mAh 大電池,透過 PCMark 工作 3.0 實測,電池電量從 100% 至 20% 約 10 小時左右,對於一天外出需求來說還滿夠用的,長程飛機的機上娛樂也能滿足;充電則支援 USB PD2.0 快充功能。

PCMark 工作 3.0 模擬一般情境下的續航力測試,電量從 100% 至 20% 為 10 小時 36 分,像是追一季聚集平均 8 至 10 小時來說,可以一次追完一整季沒問題。

小結

整體來說,Acer Iconia Tab P11 是款適合闔家使用的平板,11 吋的 QLED 大螢幕不論是小孩使用或是長輩使用都能輕鬆地看清楚螢幕內容,而且螢幕邊框留有足夠放手指的空間,不容易誤觸,對還不熟悉平板操作的人來說比較好上手。

Acer Iconia Tab P11 大螢幕平板開箱,適合闔家大小使用的 QLED 娛樂平板

性能方面,配備聯發科 Helio G99 處理器搭配 256GB 的大儲存空間,對於平板常見的操作像是玩小遊戲、視訊會議、上網瀏覽各種資料等,性能表現都還滿夠用的,如果要拿來作為工作用途的話,也有雙開應用程式的功能,可以同時左右開兩個 App,提高多工操作效率,前後都有鏡頭的配置讓視訊會議也更方便,搭配上隨機附贈的皮套,要將平板立起來使用或是帶著走都方便。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M4 iPad Pro 與 M2 iPad Air 怎麼選:容量型號怎麼選?規格差異一次看懂

作者 WL.
2024年10月2日 14:30
今年蘋果同時更新 iPad Pro 及 iPad Air 系列,除了分別升級 M4 及M2 晶片外,新款 iPad Pro M4 迎來自 2018 年來最大的改變。這兩個系列究竟該如何選擇呢?5d47ba03a5ed91310a4aa663cdf8b399

今年蘋果(Apple)同時更新 iPad Pro 及 iPad Air 系列,除了分別升級 M4 及M2 晶片外,新款 iPad Pro M4 迎來自 2018 年來最大的改變,在外型上甚至比 Air 系列更薄,且核心規格的 M4 晶片,更是 Apple 第一次搭載在旗下產品上,也就是說比 MacBook 更早;至於 iPad Air 則在升級 M2 晶片外,再推出 13 吋的機型。現在這兩個系列重疊性更高,究竟該如何選擇呢? 

文章目錄

 

iPad Pro M4 及 iPad Air M2 規格差異

自從 Apple 在 2022 年的 iPad Air 5 搭載 M1 晶片後,M 系列晶片已不是iPad Pro 系列才有的規格,今年更是同時推出 M4 版 iPad Pro M4 及 M2 版 iPad Air,兩者看似相當,又巧妙的分出差異。當中,iPad Pro 搭載的 M4 晶片,是 Apple 首次搭載在產品上推出,且 iPad Pro M4 的機身結構設計也有了改變,13 吋的機身厚度甚至只有 5.1mm,可說是目前最薄的 iPad,同時使用串聯式 OLED 技術的 Ultra Retina XDR 顯示器也是一大特色。而 iPad Air 看似只升級了 M2 晶片,但也推出過去只有 iPad Pro 才有的 13 吋,以及提供 128GB / 256GB / 512GB / 1TB 四種容量可選擇。

今年同時推出的 iPad Pro M4(左圖)及 iPad Air M2(右圖),都有 13 吋及 11 吋可以選擇。

M4 iPad Pro 與 M2 iPad Air 怎麼選:容量型號怎麼選?規格差異一次看懂

6 個 iPad Pro M4 重點特色:M4 晶片帶來高效能,OLED 螢幕更漂亮

上一次 iPad Pro 的大更新,該是 2018 年第三代 iPad Pro,採用全螢幕設計以及 Face ID,並推出 11 吋及 12.9 吋,之後 iPad Pro 系列就沒有太大的改變,每一代除了核心規格升級外,較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大概就是雙鏡頭相機加 LiDAR 光學雷達掃瞄系統、13 吋螢幕為 mini LED 面板、Apple Pencil 懸浮功能⋯等,但由外型上幾乎看不出是哪一代 iPad Pro。而今年推出的 iPad Pro M4 可說是迎來近年最大的改變,不管外型及規格都有更新,以下就透過新推出的 13 吋機型來認識全新 iPad Pro。

特色 1:Apple 首款 M4 晶片產品

要說到 iPad Pro M4 的最大特色,必是搭載 M4 晶片,在發表會時,Apple 在發表會時也說到「沒有 M4 晶片,就沒有 iPad Pro」。因此,iPad Pro M4 不僅是跨晶片世代推出,也是 Apple 旗下第一款搭載 M4 晶片的產品。

M4 晶片是以 280 億顆電晶體組成,並採用第二代 3 奈米技術打造而成,CPU最高有 10 核心,包括 4 個效能核心及 6 個而節能核心,而改良的新一代核心中,效能核心搭載更寬的解碼與執行引擎,而節心則配有更深層執行引擎,兩種心都具備強化的一代 ML 加速器,與前代 iPad Pro 搭載的 M2 相比,M4 的 CPU 效能最多快了 1.5 倍。

至於 M4 晶片的 10 核心 GPU,是以 M3 採用的 GPU 架構為基礎,具備動態快取、硬體加速光線追蹤、網格著色技術。也是 iPad 首次具備動態快取功能,可即時將記憶體動態分配於硬體之中,提高 GPU 的平均使用率,而硬體加速光線追蹤及網格著色技術,在遊戲中帶來比以往更真實的陰影和反射效果,及可實現更多複雜視覺效果。另外,M4 更強化神經網路引擎,也就是晶片中專為 AI 任務加速的部分,標榜每秒執行 38 兆次運算,比 A11 仿生晶片中初代的神經網路引擎快上 60 倍。

由已公布的 M4 晶片資訊來看,具備 10 核心 CPU、10 核心 GPU,120GB / s統一記憶體,CPU 效能較 M2 提升 50%,GPU 也較 M2 提升 4 倍。

特色 2:搭載 M4 晶片,效能有感提升

由於 iPad Pro M4 算是跳過 M3 晶片推出的跨晶片世代機型,又是 Apple 首款搭載 M4 晶片的產品,不免俗先以測試軟體的結果來看,在 Geekbench 6 測試 CPU 單核心及雙核心的表現,較 Pad Pro M2 提升 50%,且在 AnTuTu 中更測得較大的成長幅度,尤其效能核心搭載更寬的解碼與執行引擎下,於影像處理的相關測試中,更獲得約 147% 的成長。另外,在 3DMark Steel Nomad Light 重量級非光線追蹤測試中,成長約 93%,至於 3DMark Solar Bay 進行光線追蹤效能中,也成長 88%,GPU 成長幅度相當高。而在 CrossMark 的綜合評測中,各項目也有約 20% 的成長。

在實際使用體驗中,將 5 分鐘 ProRes 422 HQ 格式,大約 30GB 的影片檔,以《DaVinci Resolve 18.6》進行影像編輯,執行調色、光線、風格特效⋯等,過程相當流暢,轉存 ProRes 格式約 1 分鐘完成,有出現 350fps 的渲染速度。在開啟《暗黑破壞神永生不朽》遊戲,也帶來比以往更真實的陰影和反射效果。當然,《Procreate》在 iPad Pro M4 中讓 Apple Pencil Pro 可使用側轉功能,對筆刷的形狀旋轉、描邊抖動、顏色動態進行控制。

M4 晶片效能核心搭載更寬的解碼與執行引擎,以 DaVinci Resolve 18.6 進行30GB 的 ProRes 422 HQ 格式影片轉存 ProRes 格式,約 1 分鐘完成速度相當快,有出現 350fps 的渲染速度。

M4 晶片的 GPU 將首度讓 iPad 具備硬體加速光線追蹤功能,在《暗黑破壞神永生不朽》遊戲中,帶來比以往更真實的陰影和反射效果。

在 iPad Pro M4 中開啟《Procreate》搭配 Apple Pencil Pro 使用,透過雙指按壓功能可讓使用者在畫布上直接選取顏色和圖層、呼叫快捷功能表。

M4 iPad Pro 與 M2 iPad Air 怎麼選:容量型號怎麼選?規格差異一次看懂

特色 3:顏色更精準的 Ultra Retina XDR顯示器

在 iPad Pro M4 上也首次採用 Ultra Retina XDR 顯示器。也就是運用了串聯式OLED 技術,簡單來說,就是堆疊了兩塊 OLED 面板,會比傳統 OLED 顯示器擁有更高亮度、廣色域支援,及色彩精準度。所以 iPad Pro M4 可以有 1,000nits 的 SDR 與 HDR 亮度,以及 1,600nits 的 HDR 峰值亮度。

回顧 Apple 在 2021 年推出 12.9 吋 iPad Pro M1 時,採用 Liquid Retina XDR顯示器,也就是 mini LED 顯示技術,讓螢幕亮部更亮、暗部更暗,對比更明顯,同時畫面保留更多細節,在太大陽下也能看清楚,與採用 LCD 的 Liquid Retina 顯示器 iPad Pro 相比,確實在對比、亮度、細節上會更優異。再與現在的 Ultra Retina XDR 顯示器相比, 色彩表現在一般正常的光源下,視覺差異並沒有十分顯著,但 Ultra Retina XDR 顯示器在黑色表現更黑,且反差較大的邊緣,也較少殘影。

另外,不管是 11 吋或 13 吋的 iPad Pro M4,都是採用 Ultra Retina XDR 顯示器,不像過去 iPad Pro M1 及 iPad Pro M2 版,只有選擇 12.9 吋才有更漂亮的螢幕。

iPad Pro M4 採用 Ultra Retina XDR 顯示器,擁有更高亮度、廣色域支援,及色彩精準度,在黑色表現更黑,且反差較大的邊緣,也較少殘影。

特色 4:抗反光的 Nano-texture 玻璃

iPad Pro M4 的 Ultra Retina XDR 顯示器無疑是一大特色外,針對 1TB 及 2TB的機型,螢幕還加入「Nanotexture 玻璃」選項。

Nano-texture 玻璃就像霧面面板,但不同於一般在玻璃上加一層鍍膜的方式,Nano-texture 是直接在玻璃上刻出許多奈米級的細小刻痕,當光線照到這些刻痕後,就會發散到各種不同的地方,藉此達到消除反光的效果。

如果經常會在強光下使用 iPad Pro M4,選購 Nanotexture 玻璃可以帶來更好的顯像效果,不過只限定在 1TB 及 2TB 容量的機型可以選購。然而,但若是平時僅在一般環境下使用,並沒有特別偏愛霧面的視覺感覺,倒也不用多增加 3,500 元選購 Nano-texture 玻璃。

iPad Pro M4 容量 1TB 及 2TB 的機型,螢幕可選購具有抗反光的 Nanotexture玻璃,不過需加價 3,500 元。

特色 5:13 吋 iPad Pro 是機身最薄的 iPad

在 iPad Pro M4 與 iPad Air M2 同時發表時,因為 11 吋 iPad Pro M4 的機身厚度僅有 0.53 公分,比 iPad Air M2 的 0.61 公分更薄,甚至 13 吋 iPad Pro M4 只有 0.51 公分,這讓向來以輕薄為訴求的 iPad Air,變成不是最薄的 iPad。

不過,Pro 系列比 Air 薄並不是現在才有,其實 2022 年推出的 11 吋 iPad Pro M2 機身為 0.59 公分,已比 11 吋 iPad Air 第 5 代的 0.61 公分薄,只不過微小的差異,並沒有引起大家的注意。但今年 13 吋 iPad Pro M4 比 11 吋更薄,又比 Air 系列更薄,可說是尺寸愈大,機身愈薄。

機身變更薄的原因在於 M4 晶片及機身內部結構的改變,將內裝的主機板位置進行大調整,讓整塊主機板放置在機身正中央位置,也加入石墨導熱層及在 Apple 標誌後方加入銅材質幫助散熱,在發表會時 Apple 也表示,iPad Pro M4 散熱性能比前一代提升 20%。此外,iPadPro M4 前置鏡頭和 Face ID 零組件也移到右側邊緣上,並且與 Apple Pencil 磁吸充電完美組合,而內部電池也重新設計,電池厚度也成為 iPad 最薄的一款。

雖然 13 吋的 0.51 公分與上一代的 0.64 公分差異不算大,但拿在手上卻能明顯感受到少了 0.13 公分真的更薄了,這部分與機身結構及配重的改變也有影響,看來,Apple 又再次發揮薄型設計的工藝了。

採用 M4 晶片及機身內部結構的改變,讓 13 吋 iPad Pro M4 只有 0.51 公分,甚至比 11 吋更薄。

13 吋 iPad Pro M4 與 11 吋 iPad Air M2 相比,機身厚度更薄,可說是尺寸愈大,機身愈薄。

iPad Pro M4 前置鏡頭和 Face ID 零組件也移到右側邊緣上,與 Apple Pencil 磁吸充電整合。

特色 6:Apple Pencil Pro 及全新巧控鍵盤

一直以來,Apple Pencil 及鍵盤是 iPad 的最佳周邊,隨著新款 iPad Pro M4 的發表,也帶來全新的 ApplePencil Pro 及新款巧控鍵盤 。

Apple Pencil Pro 可說是為 iPad Pro M4 而生,最大特點是新增雙指按壓、觸覺回饋、側轉功能,讓用戶能夠更直覺及精準地進行創作,此外,也支援尋找功能,透過「尋找」App,能夠輕鬆定位到 Apple Pencil Pro 的位置。

另外, 全新的巧控鍵盤維持懸臂式設計, 能在 80~130 度間自由將螢幕調整不同角度,按鍵也為剪刀腳結構的設計,具備 1mm 鍵程。不過,配備 14 個功能鍵列,能快速調整螢幕亮度、音量和其他功能,全新觸控式軌跡板也具備觸覺回饋,再配上鋁金屬手托,讓打字的手感更逼近 MacBook。

全新的巧控鍵盤配備 14 個功能鍵列,能快速調整螢幕亮度、音量和其他功能。

全新的巧控鍵盤維持懸臂式設計,可調整角度為 80~130 度。

Apple Pencil Pro 最大特點是新增雙指按壓、觸覺回饋、側轉功能,透過雙指按壓可快速叫出功能選單。

該買 iPad Pro M4 還是 iPad Air M2?

今年 Apple 同時推出 iPad Pro M4 及 iPad Air M2,兩款都升級核心規格,並都有 11 吋及 13 吋可以選擇,不過,也存在至少有 11,500 元的價差,但不可諱言 iPad Pro M4 的升級幅度更大,帶來更多新的規格,但究竟適合誰購買?或是選擇 iPad Air M2 性價比更高呢?以下也透過幾點來分析。

高效能需求選 Pro,一般主流應用選 Air

以全系列的 iPad 定位來看,iPad Pro 為旗艦,iPad Air 為主流,iPad mini 為便攜,iPad 為入門,雖然經常在新機推出時,常有超越定位的升級及規格,但其實各系列還是維持定位上的差距。

不過,因為 iPad Pro M4 這次升級幅度較大,更有新機的新鮮感,有些人會開始考慮將預算提高,直接從 Air 升級 Pro,但建議還是由使用需求來考量,也就是平時會使用 iPad 的情境。如果有高強度的運算、程式編碼、圖像及創意需求,會使用 Octane、Final Cut Pro、Logic Pro⋯等工具,也有高度的 AR / VR 的使用需求,就可以考慮搭載 M4 晶片及具有 LiDAR 光學雷達掃瞄系統的 iPad Pro。若是沒有這麼高度的效能需求,iPad Air M2 對於大多數一般用戶和輕度到中度的專業用途,也都可以勝任。

也就是說對於大多數的你我,iPad Air M2 已經很適用,但覺得舊款機型不夠用時,先盤點一下平常的使用情境,或許只要升級新款,不用升級到 Pro 就能解決,更重要的是價格至少便宜 11,500 元。

iPad Air M2 對於一般用戶和輕度到中度的專業用途,如在《Procreate》進行繪圖,開啟數 10 個圖層仍一樣流暢。

螢幕高精準度選 Pro,日常使用選擇 Air

今年 iPad Pro M4 及 iPad Air M2 都有 11 吋及 13 吋可以選擇,想要最大尺寸的 iPad,不用非得選擇 iPad Pro 不可,不過,iPad Pro M4 為 Ultra Retina XDR 顯示器,iPad Air M2 為 Liquid Retina XDR 顯示器。

簡單來說,iPad Pro M4 也是首款採用 OLED 螢幕的 iPad,特別是使用兩塊OLED 面板的串聯式 OLED 技術,擁有更高亮度、廣色域支援,及色彩精準度,特別適合需要精準色彩顯示的專業人士。此外,也具備可根據內容動態調整螢幕更新率的 ProMotion 技術,可帶來更流暢的視覺體驗,尤其在繪圖和遊戲時更為明顯。對於影像內容的專業創作者,如設計、繪圖、攝影等需求,iPad Pro M4 的螢幕更適合。另外,iPad Pro M4 在 1TB 及 2TB 容量上,還有提供具有抗反光效果的 Nano-texture 玻璃,可應付光源較複雜的環境使用。

至於多數應用在瀏覽網頁、觀看影片、玩遊戲、閱讀電子書、一般影像編輯需求⋯等的日常使用,iPad Air M2 的 Liquid Retina 顯示器也支援 P3 廣色域,可以提供清晰、色彩飽滿的顯示效果,同時現在有 13 吋的大螢幕可以選擇。

iPad Pro M4 及 iPad Air M2 都有 11 吋及 13 吋可選擇,但 iPad Pro M4 螢幕顏色更精準, 對比表現更好,適合需要精準色彩顯示的專業工作使用。

想要取代筆電使用該選哪款?

將 iPad 取代筆電使用,一直有被市場討論,在 iPad Pro M4 及 iPad Air M2 都搭載 MacBook 使用的 M 系列晶片後,是不是又更加適合了呢?尤其 Apple 還為 iPad Pro M4 推出全新巧控鍵盤,維持懸臂式設計外,增加功能鍵列可快速調整螢幕亮度和音量控制,並採用鋁金屬的手托,及升級觸覺回饋反應更靈敏的大尺寸觸控板,讓整體的操作手感與 MacBook 更相似。至於 iPad Air M2 也有巧控鍵盤可搭配,只不過不是今年新款,也就沒有上述的新設計。

而要拿來代替筆電使用,自然是要搭配鍵盤會較合適,iPad Pro M4 配置的全新巧控鍵盤,在手感上確實與筆電鍵盤更相似,此外,13 吋螢幕在使用分割視窗進行多工處理,會有更好的視覺體驗。

不過,要真完全拿來取代筆電使用,還是要回歸到使用需求,畢竟 MacBook 及 iPad 的作業系統不同,除了操作性不同外,在軟體的支援度及相容性上也要考量。如果在 MacBook 會使用 iPad 上沒提供的工具,就不建議用來取代筆電,但做為輔助使用,也可以打造雙螢幕的工作環境。

Apple 還為 iPad Pro M4 推出全新巧控鍵盤,增加功能鍵列可快速調整螢幕亮度和音量控制,並採用鋁金屬的手托,手感與筆電鍵盤更相似。

如果真要取代筆電使用,不管是 iPad Pro M4 及 iPad Air M2 都建議選擇 13吋,在多視窗的工作下,會有更好的視覺感受。

Pro 及 Air 的機型眾多,就由預算來考量

在決定 iPad 的需求及用途後,最後還是會回歸到價格面來考量,而今年 iPad Air M2 容量由 128GB 起跳,還有 256GB、512GB、1TB 可選擇,對於有大容量需求,就不用非得選擇 iPad Pro M4 不可。而 iPad Pro M4 則由 256GB 起跳,並有 512GB、1TB、2TB 可選擇,螢幕還有標準玻璃及 Nano-texture 玻璃可選擇,也是全系列 iPad 中,機型最多的系列。

而 iPad Pro M4 最基本款為 11 吋標準玻璃、256GB Wi-Fi 版本,其售價為34,900 元,對比 iPad Air M2 256GB Wi-Fi 版本的 23,400 元,就有 11,500 元的價差,可說是不管在硬體配置及價格上,都有顯著的區隔,iPad Pro M4 是定位在最高階的專業等級。

M4 iPad Pro 與 M2 iPad Air 怎麼選:容量型號怎麼選?規格差異一次看懂

本文同步刊載於 PC home 雜誌

M4 iPad Pro 與 M2 iPad Air 怎麼選:容量型號怎麼選?規格差異一次看懂

歡迎加入 PC home 雜誌粉絲團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GIGABYTE AI TOP 解決方案動手玩,自己在家就能架 AI 工作站

作者 Shibazih
2024年9月30日 09:30
在 AI 應用大爆發的 2024 年,有越來越多能夠提高工作生產力的 AI 應用程式出現,然而你會選擇雲端服務,或是自己建置軟、硬體環境呢?901c37a3faf64ef8754b3ce96c1742b9

在 AI 應用大爆發的 2024 年,有越來越多能夠提高工作生產力的 AI 應用程式出現,然而你會選擇雲端服務,或是自己建置軟、硬體環境呢?

本地私有雲更安全

GIGABYTE AI TOP 是針對中小企業與個人工作室規劃的 AI 工作站解決方案,其最大特色在於介於個人電腦與專業伺服器中間的市場定位,以相對經濟且節省空間的成本與體積,滿足企業導入 AI 的需求。

AI 運算可以粗分為 2 個階段,分別為事前準備的「訓練」以及之後的「推論」。以比較容易理解的貓、狗照片辨識為例,在模型訓練階段需要提供大量已經標註為貓或狗的照片,讓 AI 模型去分析貓、狗之間有何特徵差異,如此一來便能得到具有分辨貓、狗能力的「AI 模型」。到了推論階段,我們只要輸入一張照片,AI 模型便能分辨照片中的動物是貓或狗。

AI TOP 解決方案不只能夠滿足比較常用的推論工作,比一般個人電腦更高的運算能力與記憶體容量也讓它能夠勝任 AI 模型的訓練,對於計劃導入 AI 的企業來說是相當有競爭力的選擇。

技嘉科技自身就是導入 AI 的成功案例,技嘉科技將多年累積的客訴、售後服務、維修記錄的文檔整理為資料集,進行大型語言模型的訓練,產生具有自家產品相關知識的 AI 模型,並將其應用於客服聊天機器人,如此一來便可減輕客服部門的人力負擔。

基於上述例子,這些用於訓練的文件可能會含有企業機密或是客戶的個資,因此必需考慮資安議題。若將文件上傳至雲端 AI 服務,除了傳輸過程的資訊外洩疑慮,也可能讓文件成為服務提供者用於訓練模型的素材,間接產生資訊外洩的困擾,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在自行建置 AI 運算工作站,確保所有機密資料都留在內部企業。

現在已有越來越多真正能夠提高企業生產力的 AI 應用程式出現,也讓企業趨於積極導入 AI。

專為 AI 設計的 AI TOP

GIGABYTE AI TOP 解決方案相關產品涵蓋多款工作站級主機板、顯示卡(負責 AI 運算)、SSD、電源供應器,能夠滿足不同等級 AI 運算的需求。其主機尺寸與一般桌上型電腦接近,且規劃最高耗電量僅有 1600W,能夠直接使用大多數住宅、辦公室的配電線路,不像耗電量更高的伺服器需要拉設專線,安裝過程更加簡便。

GIGABYTE AI TOP 工作站的外觀有如電競主機,體積比伺服器機櫃迷你不少。

TRX50 AI TOP 主機板支援 AMD Ryzen Threadripper 7000 系列處理器,具有 8 組 DDR5 ECC R-DIMMs 記憶體插槽,支援八通道模式與最大 2TB 容量,還具有 4 組 PCIe 5.0 x16 插槽及 4 組 PCIe 5.0 x4 M.2 插槽,比一般個人電腦主機板提供更高的擴充性,能夠安裝更多記憶體、顯示卡、SSD,提高運算效能並支援參數量更龐大的AI模型。

TRX50 AI TOP 主機板支援工作站級處理器,並享有 4 組滿血 PCIe 5.0 x16 顯示卡插槽還有及 4 組PCIe 5.0 x4 M.2 SSD 插槽,擴充性比一般個人電腦主機板高處許多。

AI TOP 顯示卡則有 GeForce RTX 4070 Ti SUPER AI TOP 16G、Radeon PRO W7800 AI TOP 32G、Radeon PRO W7900 Dual Slot AI TOP 48G 等產品,三張顯示卡都使用雙槽空間搭配鼓風扇散熱方案,能夠在系統中安裝最多 4 張顯示卡,串連彼此的算力加速 AI 運算。

此外除了這三款顯示卡之外,其他技嘉科技推出的 RTX 40 系列顯示卡也都可以支援 AI TOP,例如選效效能最強的 RTX 4090,讓消費者能夠更彈性組裝適合的算力需求。

GeForce RTX 4070 Ti SUPER AI TOP 16G 採用鼓風扇,雙槽尺寸讓主機可以同時容納四張顯示卡。

AI TOP SSD 與控制器廠商Phison合作,導入 aiDAPTIV 技術,可以將 VRAM 顯示卡記憶體或 DRAM 系統記憶體的資料卸載到 AI TOP SSD 上的儲存空間。雖然說 SSD 的速度比較慢,但是具有更高容量與更低成本的優點,以較長的運算時間為代價,節省下購買更高 VRAM 顯示卡的成本,或是組合出超過 192GB 的可用記憶體容量(突破 4 張 48GB 顯示卡的總合限制),容納更大的資料集與 AI 模型。

AI TOP SSD 提供 1TB 與 2TB 容量選擇,分別具有 7,200 MB/s、6,500 MB/s 以及 7,000 MB/s、5,900 MB/s 循序讀寫效能,並且具有針對 AI 應用而規劃的高耐用度設計,提供 5 年或是 109,500TBW、219,000TBW 寫入量的保固服務,使用壽命約為一般 SSD 的 150 倍,可以承受使用 aiDAPTIV 技術的大量資料寫入,這是一般 SSD 做不到的功能。

AI TOP SSD 專為 AI 訓練設計,具有更大的寫入壽命,可以當做系統的緩衝記憶體使用。

aiDAPTIV 技術能將記憶體與 SSD 延伸作為 AI 運算使用,可以彌補顯示卡記憶體不足的問題。

UD1600PM PG5 AI TOP 電源供應器採用伺服器等級零件,具有高穩定性與高可靠度,提供高達 1600W 的高功率,支持工作站級處理器與 4 張顯示卡運作所需,並且能夠直接使用一般住宅、辦公室的牆壁插座,而不需另外拉設更高功率的電源迴路。

 

UD1600PM PG5 AI TOP 電源供應器的瓦數高達 1600W,可以驅動 4 張顯示卡,同時也沒有超過一般插座的供電限制。

大型語言模型也能自己訓練

AI TOP 解決方案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能夠提供一站式 AI 模型訓練,用戶能夠以現有的開源大型語言模型為基礎,加上自有的資料集強化特定領袖的知識,讓 AI 能夠更聰明,也更接近使用的需求。

AI TOP 的硬體銷售情況會因不同區域而有所差異,所以小編這次並沒有收到全部的 AI TOP 系列硬體,而是 TRX50 AI TOP 主機板、RTX 4070 TI SUPER AI TOP 顯示卡、AORUS Gen5 12000 SSD、UD1300GM PG5 電源供應器。如果客戶想要安裝更多顯示卡,單一電源供應器瓦數不夠的話,TRX50 AI TOP 支援 PSU 串接供電,還可以透過串接 2 個提供充沛電力!

 

小編也將以 AI TOP 工作站實地進行 Llama 3 8B 大語言模型的訓練實戰。

回到前面舉的例子,技嘉科技能夠將客服部門收集的相關文檔整理為訓練資料集,然後搭配現有的 Llama 3 等基礎模型進行訓練,並且每日更新最新的資料,讓原本不具回答售後服務問題能力的 Llama 3,也能成為跟上最新產品知識的 AI 客服聊天機器人,發揮更大的用途與價值。

與 AI TOP 硬體的搭配的 AI TOP Utility 工具程式提供便利的圖型化介面,並提供標準、快速、精準等 3 種預先配置的訓練參數,讓非技術人員也能輕易操作。而專業人員還可以進行詳細的訓練參數設定,並選擇使用的 GPU 以及是否透過 DRAM、SSD 分散 VRAM 的儲存資料,完整控制訓練的各個環節,讓硬體的效能發揮到極致。

AI TOP Utility 提供三種設定範本,直接套用並載入基礎模型與資料集就可以開始訓練,進階使用者也可以自行詳細設定參數。

另外,用戶也能設定訓練排程,以利靈活安排算力的尖峰、離峰時間,或是利用較便宜的離峰電價進行訓練。舉例來說,如果用戶購買 AI TOP 工作站之後除了將它用來進行 AI 模型訓練之外,也會讓它擔任 AI 客服聊天機器人進行 AI 推論運算,那麼就可以安排在白天暫停訓練,全力執行聊天機器人,能同時服務更多進線的消費者,而到晚上客服負擔比較低的時候,只保留小部分算力給聊天機器人,並將其於算力投入訓練任務,除了能夠提供消費者更快速的服務,也有助於控制整體硬體成本與電費成本,強化 AI 的總持有成本 (TCO)。

訓練開始之後,可以回到 AI TOP Utility 的儀表板查看即時狀態。

訓練時間視使用的基礎模型與資料集的參數與文本量而定,這邊的範例大約進行 6 小時。

訓練完成後可以在 Output 資料夾看到客製化的 AI 模型檔案。

靈活搭配解決多種痛點

AI TOP 解決方案的一大特點就是具有靈活的搭配性,用戶可以依照大型語言模型的參數數量以及自身預算,選擇不同的記憶體、SSD、顯示卡搭配,將有限的資源化為最大效益。

舉例來說,如果訓練 7B 參數的 LoRA 模型大約需要 16GB 記憶體,可能一到兩張顯示卡就足以應付,但若要訓練 65B 參數的完整模型則需要 1200GB 記憶體,已經不是 4 張顯示卡能夠負荷,勢力需要借助 aiDAPTIV 技術,合併使用 DRAM 系統記憶體與 SSD 容量來儲存訓練過程的資料。

 

當模型的參數與準確度提高,訓練過程需要的記憶體總量也就越高,甚至超過多張顯示卡 VRAM 記憶體容量的總合。

雖然技嘉科技並沒有進行 AI TOP 整機銷售,但提供多種不同價位的 AI TOP 解決方案搭配範例,這邊列舉 6,499 至 35,999 美金的組合進行說明。最便宜的 6,499 美金方案最高可以負荷 30B 參數模型的訓練,但最適合用於 8B 參數的模型,進行 100K 範例的訓練時間大約為 288 小時。

而11999與16499美金的方案是30B參數模型的最佳選擇,前者最高能負荷 70B 參數模型,後者則可上看 110B,且訓練工作所花費的時間較短。

效能最高的 35,999 美金方案適合處理 70B 參數模型,最高可以負荷 236B 參數模型,訓練時間則只需 15 小時,能夠更快完成每日訓練工作。

各種方案的價格、適用參數量與訓練速度對照。

6,499 美金方案適合剛畢業的學生、YouTuber 影音創作者等入門需求。

11,999 美金方案則更適合專業工作室、教育機構以及小型企業。

再進一步的 16,499 美金方案可以滿足研究機構與中型企業的需求。

高階的 35,999 美金方案則可應用於醫療、金融、工程等產業。

技嘉科技自 1986 年成立以來致力於提供尖端技術,生產線供應充足且品質優良,迄今為止已獲得近 20,000 項創新與設計獎項及榮譽,同時與Intel、AMD、NVIDIA 等供應商夥伴密切合作,共同引領在我們的產品中開發並導入先進 AI 科技,不斷擴展產品與影響力,AI TOP 解決方案便是其中一項成果,讓企業能以更低的門檻導入 AI 轉型,協助客戶實現 AI 的落地應用。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Acer TravelMate P6 14 評測:兼顧全方位商務需求,方便隨身攜帶的新世代 AI 筆電!

作者 Axiang Chin
2024年9月26日 17:00
Acer 商務筆電家族中的輕薄旗艦代表 TravelMate P6 14 今年同樣迎來硬體與功能的革新。6620c5c9b1f0612aa31bedf84b2e16c5

今年的筆電市場,AI 可說是大行其道,雙巨頭 Intel 與 AMD 都推出支援 AI 運算的全新處理器,其中 Intel 的 Core Ultra 系列早先一步就有多家品牌推出對應的新品,而 AMD 的 Ryzen AI 系列也緊隨其後,足見 AI 相關應用整合於筆電產品的重要性。

Acer 旗下知名商務筆電品牌 TravelMate 也在 5 月底宣佈接下來的新產品均換上 AI 處理器,同時強化安全性與連線效能,企圖為商務族群在生產力與行動力方面提供更優質的體驗。

屬高階款式的 TravelMate P6 系列主打「專為企業高階領導者與層峰商務人士量身打造」,當中的旗艦款 TravelMate P6 14 更是集頂級硬體配置與先進功能於一身,除了搭載最新的 Intel Core Ultra 7 處理器、支援 Intel vPro Enterprise 技術,也透過性能不俗的 Intel Graphics GPU 以及獨立的 Intel AI Boost,為諸多 AI 應用程式(有支援的)提供充足的運算效能。

Acer 商務筆電家族中的輕薄旗艦代表 TravelMate P6 14 今年同樣迎來硬體與功能的革新。

也由於 TravelMate P6 14 通過 Intel Evo 平台認證,並最高搭載 32GB LPDDR5X 記憶體與 1TB 的 M.2 PCIe Gen4 SSD,因此能確保高負載、多工處理的任務皆能順暢完成,值得一提的是新機種還具備使用者偵測功能「Acer User Sensing」可藉由判別使用者是否在電腦前,以便自動執行系統鎖定與喚醒,達到更快的反應速度與節能效果。

Acer TravelMate P6 14 特色搶先看

  • 輕薄便攜,機身以鋁鎂合金材質打造
  • Intel Evo 平台認證筆電,兼顧效能表現與續航力
  • 支援 Intel Threat Detection,可透過 AI 驅動的安全性功能辨識攻擊徵兆
  • 搭載 Intel Core Ultra 處理器,具備獨立 Intel AI Boost 運算單元、支援 Intel vPro
  • 配備 Xe AI 強化升級與 Xe 媒體引擎的 Intel Graphics 顯示晶片
  • 記憶體最高可選配 32GB LPDDR5 
  • 配備 14 吋 16:10 顯示器,最高可選配 2.8K 解析度 (2,880 x 1,800 px) OLED 面板,支援 100% DCI-P3 色域
  • Acer Dust Defender 技術可減少風扇灰塵堆積
  • 配置 Full HD 解析度 IR 網路攝影機,並自帶隱私遮蔽蓋
  • 配置支援 Acer PurifiedVoice AI 降噪技術的陣列式麥克風
  • 支援 Intel Unison,方便與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裝置順暢互動
  • 內建 Copilot 鍵,一鍵即可啟用 AI 助理功能
  • 內建 TravelMate Sense 系統工具,方便即時管理系統狀態、存取 Acer 應用程式與解決方案
  • 內建 Wi-Fi 7 無線網路
  • 內建 Thunderbolt 4 規格的 USB 4 Type-C 連結埠,4K 顯示器輸出、PD 快充與 40 Gbps 傳輸效能兼備 
  • 獲得 EPEAT 認證,部份材質以 PCR 塑料打造,包材採用 100% 再生材質並通過 TCO 認證

恰如其分的商務味

Acer TravelMate P6 14 外型設計走的是現代簡約風格,機身上沒有任何多餘的裝飾,再搭配深灰色調,可說是完美體現了商務人士普遍追求的專業、沉穩形象。由於機身是以鋁鎂合金材質打造,輕量化效果顯著,也同時保有堅固、耐用性,是一款通過美國 MIL-STD-810H 軍規耐用度測試的強悍筆電,帶出門使用完全不必擔心碰撞或摔落。

外型方面,新款 TravelMate P6 14 與上一代沒有太大的差異,但對這台筆電鎖定的目標族群:商務人士來說,能展現專業形象是最重要的,TravelMate P6 14 就將這點做到極致,給人十足的信賴感與安心感。

以鎂鋁合金材質打造的機殼上蓋僅搭配一枚金屬質感的 Acer Logo 銘牌。

一體成型的底殼也是堅固、輕量的鎂鋁合金材質。

底殼的上半部為沖孔式散熱孔,並留有 Acer DustDefender 功能的灰塵排出口。

顯示器方面,TravelMate P6 14 配備的是 14 吋窄邊框螢幕,16:10 的比例使得顯示範圍更大更寬廣,螢幕機身比高達 84%,使用者最高可選配 2.8K(2880 x 1880 px)解析度的 OLED 顯示器,提供更寬廣色域呈現、更高的亮度與對比度。

開啟上蓋,窄邊框的設計加上 16:10 比例讓顯示範圍變得寬闊許多,觀看文件、報表、網頁資料或製作報告都更加舒適。

TravelMate P6 14 最高可選配到 2K 解析度的 OLED 顯示器,而此次受測機為 FHD+ 解析度的 IPS 等級面板,實際顯示效果還不錯,色彩、對比都有一定的水準。

考量到經常性商務應用需求,TravelMate P6 14 內建 FHD 解析度的視訊攝影機,並支援 Acer TNR 解析方案,可在低光源下抑制畫面上出現的雜訊,讓影像表現更純淨清晰,另外再搭配具備 Acer Purified Voice 與 AI 降噪技術的陣列式雙麥克風,確保在通話或進行視訊會議的過程能有穩定的品質。

上方的黑色區塊整合了 FHD 攝影機、感測器與陣列式雙麥克風,同時也配置了鏡頭遮蔽功能,不使用鏡頭時可手動關閉鏡頭。

機身內側與外殼同為濃濃的深灰色,搭配黑色鍵帽的孤島式鍵盤,整體看起來相當沉穩內斂。

右上角電源鍵整合了指紋辨識器功能,按下電源開機時,也能一併完成指紋辨識登入作業。另外,當你按下 F12 鍵右方的「a」鍵時,會直接啟動系統控制工具 TravelMate Sense。

TravelMate P6 14 規劃了獨立的 Copilot 快捷鍵,可一鍵啟動 AI 助理功能。

鍵盤內建白色背光功能,在陰暗處使用完全沒問題。

觸控板為無鍵式設計,操作起來很順暢,尤其是多指手勢的操控。

輕薄易攜是 TravelMate P6 14 的主要賣點之一,從上圖這個角度看可以充分感受機身的纖薄度。

機身右側配置 USB 3.2 Gen2 A 埠、3.5 mm 耳機 / 麥克風接口與 microSD 讀卡機。

機身左側配置雙 Thunderbolt 4 埠與 HDMI 埠。

全新 Meteor Lake 世代處理器提供 AI 應用所需效能

硬體配置方面,新版 TravelMate P6 14 的重點絕對在於它配置全新 Meteor Lake 的 Intel Core Ultra 系列處理器,除了兼顧效能與功耗表現的 P-Core 與 E-Core 混合架構,更新加入超低功耗的 LPE-Core,讓筆電在待機與低負載狀態下更省電,同時也整合了效能優異的 Intel Graphics 顯示晶片,而獨立的 Intel AI Boost(NPU)也能在低功耗與省電的情況下,提供 AI 應用運算的支援,目前除了 Windows 內建的 Studio Effect 可在啟動視訊時的背景模糊、自動取景與視線校正…等功能,也能支援 OpenVINO 框架下的 AI 應用程式加速。

Acer TravelMate P6 14 受測機系統資訊一覽。

此外,TravelMate P6 14 在同類型筆電中也堪稱規格相當完整,包括搭載 LPDDR5X 記憶體與 PCIe Gen4 SSD,同時支援新世代的 Wi-Fi 7 無網路,可透過全新 6GHz 頻段獲取更大傳輸頻寬,並支援包括 MLO、Multi-RUs 與 4K-QAM…等全新無線連結技術享受更順暢的連網效能。

重點規格一覽

Acer TravelMate P6 14 評測:兼顧全方位商務需求,方便隨身攜帶的新世代 AI 筆電!

處理器與儲存效能跑分一覽

Acer TravelMate P6 14 評測:兼顧全方位商務需求,方便隨身攜帶的新世代 AI 筆電!

3D 效能跑分一覽

Acer TravelMate P6 14 評測:兼顧全方位商務需求,方便隨身攜帶的新世代 AI 筆電!

系統綜合效能一覽

Acer TravelMate P6 14 評測:兼顧全方位商務需求,方便隨身攜帶的新世代 AI 筆電!

實用性與便利性絕佳的系統中控台:TravelMate Sense

除了硬體層面的進化,新版 TravelMate P6 14 也進一步優化了軟體應用的體驗。今年新加入的 Acer TravelMate Sense 是專為商務需求量身打造的軟體工具,除了能一次統整使用者常用的裝置管理、個人化設定之外,也同步整合了快速切換適合不同使用需求的系統運行模式,同時也因應商務人士使用筆電的各種情境,打造「工作流程」模式,可將不同使用情境需要使用到的應用工具、系統設定全面整合,只需一鍵即可快速切換,省去了繁瑣的手動操作流程。

TravelMate Sense 的首頁有不同的工作情境模式可供切換,並能從這裡掌握系統效能資源與電池狀態…等重要資訊。

TravelMate Sense 的「工作流程設定」提供四種使用情境設定筆電運行的狀態與要啟用的功能。

TravelMate Sense 內建「安全防護」功能,將常用的相關設定集中於此。

「檢查」功能可讓使用者定期針對電池、SSD、記憶體…等元件進行自我檢查,確保功能正常。

在「個人化」功能中,提供系統使用模式、電池、螢幕與 Acer DustDefender 風扇除塵…等功能設定。

從 TravelMate Sense 可註冊/登入 Acer 會員,取得售後支援、系統更新…等服務。

很棒的一點是,TravelMate P6 14 提供了一個名為「Acer User Sensing」的功能,該功能會偵測使用者是否正在筆電前,當使用者離開時,會自動鎖定系統以確保隱私安全,並進入系統休眠狀態以節省電力;當使用者返回後,筆電會自動喚醒並登入系統,在最短時間內回復到使用者離開前的工作狀態。這個功能甚至會提醒用戶適時休息,並偵測使用者觀看螢幕的距離,確保視力健康。

Acer User Sensing 透過使用者感應功能做到系統自動鎖定、喚醒,也能提醒適度休息與螢幕保持健康的距離。

也因為 TravelMate P6 14 通過 Intel Evo 認證,因此可以透過專屬應用工具如 Intel Unison 無線連結手邊的智慧型手機,直接存取手機內的資料,或進行雙向資料對傳,這點真的超便利。

Acer 筆電用戶熟悉的 Acer ControlCenter 在 TravelMate P6 14 裡依舊找的到。

TravelMate P6 14 內建的「Acer ProShield Plus」將系統安全防護的所有功能集結在一起,方便使用者全盤評估、規劃資安策略。

小結:能為工作加分的新世代 AI 筆電

作為一款商務筆電,TravelMate P6 14 很稱職地安排好所有商務工作者重視的環節,舉凡攸關生產力的效能、資安、可靠性、便攜性、續航力...等都很到位,對使用者來說,用了這台筆電會感覺,無論身在何處,都能有效率地完成手上的任務,且絲毫不會造成任何負擔。

TravelMate P6 14 今年跟上「AI」浪潮,透過全新的 AI 處理器讓功能性更全面。

當然,新款 TravelMate P6 14 最大的賣點莫過於對 AI 應用的支援性,憑藉 Intel Core Ultra 處理器的效能,不僅能妥善應付日常多工處理的任務,也能針對 AI 應用提供最實質的強化,過往可能需要仰賴處理器或顯示卡運算的工作,現在都能透過處理器中整合的 Intel AI Boost 單元提供充足的算力,讓效率更提升,低功耗的運行也能確保電力的節約以延長電池續航時間,這一點對經常在外工作的商務人士來說至關重要。

Acer TravelMate P6 14 評測:兼顧全方位商務需求,方便隨身攜帶的新世代 AI 筆電!

除此之外,TravelMate P6 14 今年也帶來了系統輔助工具的升級,全新的 Acer TravelMate Sense 可說是讓人耳目一新,除了精美的介面設計,同時整合系統調校、設定,以及硬體監控和為商務人士量身打造的工作流程模式,都能進一步讓使用操作化繁為簡。

全新導入 TravelMate 系列筆電的軟體工具「TravelMate Sense」。

而 TravelMate P6 14 也與其他 TravelMate 系列相同,導入永續性的設計,包括機身螢幕邊框、變壓器外殼材質採用 PCR 消費後回收塑料打造,同時產品也通過了 EPEAT 與 TCO 認證,成為符合企業永續經營策略目標的綠色產品,進一步提升企業選擇採購的價值!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Acer TravelMate P4 16 評測:有 AI 效能加持的經典商務筆電!

作者 Axiang Chin
2024年9月26日 15:00
Acer TravelMate P4 16 得益於新世代的 Intel Core Ultra 系列處理器,處理器中整合獨立的 NPU 單元,更能支援 AI 相關應用的運行。85afaa427e12e2e3e7016d11930acc2f

「商務應用」一直以來都是筆電最大宗的需求領域,對專業工作者而言,一款效能優異、符合安全性,同時品質可靠的商務筆電絕對是確保日常生產力穩定不中斷的關鍵,而 Acer 旗下知名商務筆電 TravelMate 系列正是廣大商務人士的首選,除了規格配置能提供出色的工作效率,採用支援資訊安全與易於管理的 Intel vPro Enterprise 技術、支援可信任平台模組 TPM 2.0 與商務管理解決方案的工具…等功能特色也都迎合企業管理所需。 

今年 Acer TravelMate 系列跟上科技界新一代的 AI 浪潮,搭載 Intel 新一代 AI 處理器-Intel Core Ultra 系列,強化 AI 應用的運算支援,包括視訊優化、音訊降噪與高度整合微軟 Copilot 助理…等,同時也通過 Intel Evo 平台認證,確保足夠的效能表現與出色的反應速度,此外更兼顧到長效的續航力,長時間在外工作不再受制於電量焦慮。

Acer TravelMate P4 16 的螢幕為大尺寸、窄邊框的配置,16:10 的主流比例也能優化資料瀏覽、辦公文書處理應用的效率。

主打輕薄易攜、功能完善的 Acer TravelMate P4 系列今年同步推出多種款式,包括 14 吋、16 吋以及 14 吋配備可翻轉螢幕的二合一機種,而其中的 Acer TravelMate P4 16 由於螢幕較大,不僅有助於提升商務人士看重的生產力需求,也能提供相對舒適的使用體驗,值得一提的是全機通過 MIL-810H 耐用度測試認證,可靠度絕對無庸置疑!

Acer TravelMate P4 16 特色搶先看

  • 機身以鋁鎂合金材質打造,兼具輕量化與耐用度優勢
  • 全機通過 MIL-STD-810H 軍規級耐用度認證
  • 搭載 Meteor Lake 世代 Intel Core Ultra 系列處理器,獨立的 Intel AI Boost 元件可優化 AI 應用運算能力
  • Intel EVO 平台認證筆電,生產力與續航力均有一定的水準
  • 配備高效能的雙通道 DDR5 記憶體與 M.2 PCIe Gen4 SSD
  • 配備窄邊框 16 吋 16:10 顯示器,具備 WUXGA 解析度 (1,920 x 1,200 px),支援 100% sRGB 色域顯示能力與 400 nits 亮度
  • Acer DustDefender 技術讓風扇可減少灰塵堆積
  • 內建 Full HD 解析度 IR 網路攝影機,並附帶隱私遮蔽蓋
  • 配置陣列式麥克風,支援 AI 驅動的 Acer PurifiedVoice 降噪技術
  • 內建 2 x 2 Wi-Fi 6E 無線網路
  • 最高可選配 Thunderbolt 4 規格的 USB 4 Type-C 連結埠,4K 顯示器輸出、PD 快充與 40 Gbps 傳輸效能兼備,並內建 HDMI 2.1 埠與 microSD 讀卡機
  • 獲得 EPEAT 認證,部份材質以 PCR 塑料打造,包材採用 100% 再生材質,並通過 TCO 認證,為地球永續盡一分心力

經典不敗的沉穩外型,體現環境永續理念

外型設計方面,今年的 Acer TravelMate P4 16 延續系列作一貫的簡約、沉穩、內斂風格,符合商務環境所需的專業調性,機身採用的鋁鎂合金材質除了展現優異的質感,也達到輕量化的目的,而 Acer 更將日常使用可能遭遇的磨損、碰撞意外納入考量,讓全機通過軍規耐用標準,外出攜帶毫無後顧之憂。

Acer TravelMate P4 16 的外型與前一代差異不大,銀灰色鋁鎂合金材質展現沉穩商務性格與出眾質感。

機身上蓋非常乾淨,僅在一隅放上有髮絲紋路襯底的 Acer Logo 銘牌。

一體成型的底殼以 PCR 消費後回收塑料製成。

底殼上半部規劃大面積的格柵式入風口,以確保散熱效能,同時也有保留較大的開口,主要對應內部的風扇,可啟動 Acer DustDefender 功能,以反轉風扇的方式排除堆積的灰塵。

螢幕方面,Acer TravelMate P4 16 配備的是採 16:10 比例的 16 吋 WUXGA (1920 x 1200 px) 解析度顯示器,拜窄邊框設計所賜,螢幕占比達 85.6%,顯示範圍既大又寬廣,也降低邊框對畫面的干擾,很適合用來瀏覽資料與執行文書處理,工作閒暇之餘也能充分享受影視娛樂。

打開上蓋,映入眼簾的 16 吋大螢幕,具備出色的螢幕佔比,視覺效果相當開闊。

WUXGA 解析度的螢幕,亮度為 400 nits 並支援 100% sRGB 色域呈現。

螢幕上方配置整合於黑色區塊的視訊攝影機、感測器與陣列式獎克風,同時配備實體的鏡頭遮蔽蓋,可在不使用鏡頭時手動關閉以確保個人隱私。

機身 C 面與機殼的色彩一致,以全尺寸的孤島式鍵盤搭配黑色鍵帽,下方為同樣大尺寸的觸控板。

鍵盤右側設置獨立的九宮格數字鍵,右上角的電源鍵整合了指紋辨識器功能。

鍵盤內建實用的白色背光功能,即便在暗處使用也能清楚辨識按鍵位置。

 Acer TravelMate P4 16 的鍵盤內建獨立的微軟 Copilot 快捷鍵,可一鍵啟動 AI 助理功能。

從側面看,TravelMate P4 16 具備一定的纖薄度,沒有中大型筆電常見的笨重感。

機身左側配置雙 USB 3.2 Gen2 C 埠 (可選配 Thunderbolt 4)、HDMI 埠與 USB 3.2 Gen2 A 埠;機身右側則配置 3.5 mm 的耳機 / 麥克風二合一接口、USB 3.2 Gen2 A 埠與一組 RJ-45 乙太網路接口。

機身前側兩端也分別標配了 microSD 讀卡槽與 Smart Card 讀卡槽。

新世代硬體陣容,效能有感提升

今年的 TravelMate P4 16 搭載最新世代的 Intel Core Ultra 7 系列處理器,不僅擁有獨立的 Intel AI Boost(NPU)元件可支援 AI 應用所需的運算效能,新一代 Meteor Lake 架構也加入超低功耗核心,讓筆電在低負載狀態下的續航力表現更佳。

此外,TravelMate P4 16 也是一款通過 Intel Evo 認證的筆電,意味它不只有水準之上的生產力表現,也能透過 Acer User Sensing 功能自動感應使用者是否在電腦前並自動啟動系統休眠與喚醒,以更高效的方式使用電力,不用再時刻擔心會因電力耗盡而導致工作中斷。

Acer TravelMate P4 16 受測機系統規格資訊。

以下我們透過常見的硬體效能評測工具,整理出 TravelMate P4 16 的重點硬體規格與各類型效能跑分數據,供大家參考。

重點規格一覽

Acer TravelMate P4 16 評測:有 AI 效能加持的經典商務筆電!

處理器與儲存效能跑分一覽

Acer TravelMate P4 16 評測:有 AI 效能加持的經典商務筆電! 

3D 效能跑分一覽

Acer TravelMate P4 16 評測:有 AI 效能加持的經典商務筆電!

系統綜合效能一覽

Acer TravelMate P4 16 評測:有 AI 效能加持的經典商務筆電!

TravelMate Sense 讓系統優化、情境切換一觸可及!

使用過 Acer 筆電的人一定都對內建的一站式系統工具「Sense 系列」不陌生,如電競筆電內建的 PredatorSense、NitroSense;環保永續筆電的 VeroSense…等等,而今年在 TravelMate 上則全新導入了能透過實體快捷鍵啟動的「TravelMate Sense」,除了提供各項系統設定與優化功能,更整合了 AI 相關的應用,同時鎖定商務人士的需求,提供獨特的「工作流程設定」功能,用戶可自行將不同使用場景需求的功能整合於同一個工作流程中,達到「一鍵啟用」所有功能的超高效率。就以預設的「會議工作流程」來說,即整合了 AI 降噪、語音錄製工具,同時也把系統使用模式切換至「靜音」,確保不會干擾會議的進行,只能說設計得相當人性化。

TravelMate P4 16 的鍵盤上設置了獨立的「a」鍵,按下即可開啟 TravelMate Sense。

TravelMate Sense 的介面十分精緻,首頁可以看到預設四種情境模式的切換與啟動鈕,也有功能提示、效能概覽與電池狀態…等資訊。

透過內建的「工作流程」功能,可將不同使用場景需要用到的應用工具及設定整合在一起,方便你隨時快速切換、一鍵啟動。

TravelMate Sense 預設了會議、離開、工作、自訂四種流程,當然你也能自行設定功能的細節。

TravelMate Sense 也提供安全防護相關的設定,包括 USB 存取限制、個人安全磁碟機與檔案安全…等。

TravelMate Sense 內建系統檢查功能,可讓使用者自行檢查電池、SSD、RAM…等元件。

TravelMate Sense 也提供個人化設定功能,包括系統運行模式、電池與充電、螢幕設定與自動除塵的 Acer DustDefender 功能。

此外,TravelMate P4 16 也內建了全新的「Acer User Sensing」功能,可透過筆電的感測器自動偵測使用者是否正處在筆電前,並在使用者離開時自動鎖定系統、進入休眠,而當使用者回到筆電前時會自動快速喚醒筆電並登入系統,可說是兼顧隱私安全與降低電力耗損的效果。值得一提,這個功能還能做到休息提醒與螢幕距離提醒,十分貼心。

內建的 Acer User Sensing 可透過偵測「使用者是否在筆電前」進行系統的自動鎖定與喚醒登入,還會提醒使用者適時休息,並保持一定的觀看距離。

TravelMate P4 16 為 Intel Evo 認證筆電,因此能搭配 Intel Unison 工具與智慧型手機無線連結,直接瀏覽手機內的資料,並能雙向傳輸檔案。

小結:兼顧效能、安全性、耐用度與環保永續的商務夥伴!

作為一款性能定位主流、配備大尺寸螢幕的商務型筆電,TravelMate P4 16 整體規格配置不俗,並得益於新世代 Intel Core Ultra 系列處理器,使其能滿足時下主流的各層面專業工作應用,再加上處理器整合獨立的 NPU 單元,不只能支援 AI 相關應用且比採用獨立顯卡的筆電擁有更低功耗的優勢,續航表現也有超水準的演出。

Acer TravelMate P4 16 評測:有 AI 效能加持的經典商務筆電!

而在商務筆電不可或缺的安全性規格方面,TravelMate P4 16 也相當到位,包括獨立的 TPM 2.0 技術、內建生物識別安全功能同時也支援 Intel vPro Enterprise 技術,能適用企業 IT 部署與管理流程,內建 Acer ProShiled Plus 全方位安全解決方案,可保障設備免受未經授權的存取與入侵,進一步降低企業 IT 人員的工作負擔。

Acer TravelMate P4 16 評測:有 AI 效能加持的經典商務筆電!

雖是 16 吋大型筆電,但 TravelMate P4 16 延續 TravelMate 系列螢幕與機身能 180 度攤平的設計,實際使用更具彈性。

最後不得不提一下 Acer TravelMate P4 16 充分考量到目前全球企業普遍重視的綠色永續理念,不僅機身採用消費後回收塑料材質打造,有效降低生產時的碳排量,更通過 EPEAT 綠色標章與永續 IT 產品的 TCO 認證,絕對是符合企業綠色採購標準的優質選項。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Windows 11 全新Copilot+ PC 6大AI功能怎麼用?文生圖、翻譯、修圖功能詳解動手玩

作者 WL.
2024年9月26日 14:30
已經開賣的 Copilot+PC 是全新定位的 Windows 11 電腦,具備 NPU 晶片,可以執行獨有的 AI 功能,包括即時翻譯、進階工作室效果、小畫家的 Cocreator⋯等功能。4b2015331791a035ab424a3b7510ce53

已經開賣的 Copilot+PC 是全新定位的 Windows 11 電腦,具備 NPU 晶片,可以執行獨有的 AI 功能,包括即時翻譯、進階工作室效果、小畫家的 Cocreator、自動超級解析度、重新設計影像及建立新影像⋯等功能。然而,這些經由 AI 運算的功能究竟實不實用,就讓我們一起體驗。

 

文章目錄

 

Copilot+PC 獨有 Windows 11 的全新 AI功能

微軟重新定義 AI PC,並正式推出「Copilot+ PC」規範,當中,較為嚴格條件是必須具備用來進行 AI 運算的 NPU(Neural Processing Unit;神經處理單元),要能驅動 Windows 11 的各種 AI 新功能。

高通與微軟的軟硬體整合

由於微軟當前僅先與高通合作推出 Copilot+ PC 筆電,由高通推出 Arm 架構的Snapdragon X 運算平台,具備最高 45 TOPS 算力,而微軟在 Windows 11 下加入更多需由 NPU 運算的 AI 功能,讓 Copilot+ PC 獨有一些可提升生產力和創造力的 AI 功能。所謂獨有就是現在 AMD 及 Intel 處理器的 AI PC,都不具備 Windows 11 新的 AI 功能,未來的機型則尚未有明確的時間表。

至於 Windows 11 新的 AI 功能有哪些?包括 Windows Recall(回顧)、Live Caption Translations(即時翻譯)、Advanced Windows Studio Effects(進階工作室效果)、小畫家的 Cocreator⋯等。當中,Recall 回顧功能在推出之際,因為於隱私部分較受爭議,所以暫先限於 Windows 測試人員計畫使用的預覽形式上推出。

微軟當前僅先與高通合作推出 Copilot+ PC,由高通推出 Arm 架構 Snapdragon X 運算平台,微軟在 Windows 11 加入更多由 NPU 運算的 AI 功能。

Recall 回顧功能的運作方式,為每隔幾秒鐘就截取用戶的螢幕畫面,然後將它們存儲在「Recall 時間軸」中,也讓隱私部分較受爭議。

NPU 使用率看得見

另外,過去在 AI PC 中,要能查看 NPU 有無運作,大都只能在啟動工作室效果時,才會看到 NPU 的使用率,這讓 NPU 的實用性令人懷疑。而在 Copilot+ PC 中則特別強調 NPU 的運算,因此,於 Windows 11 新 AI 功能中,已可透過系統的裝置管理查看 NPU 的使用率。

微軟提供「Windows on Arm Ready Software」網站,供用戶查詢遊戲是否支援Auto Super Resolution 自動超級解析度功能。

在相片的「影像建立工具」功能中,以文字生成圖片時,在工作管理員的效能檢視中,可看到 NPU 會達到 100% 的使用率。

功能 1:小畫家的 Cocreator 以 AI 生圖

在這些 Windows 11 全新的 AI 功能中,最受到關注的該是微軟在小畫家中加入透過 AI 生成圖片的 Cocreator 功能,有別於需要連網並花費 token 的 Image Creator,全新的 Cocreator 標榜不用連網即可使用,使用的圖像生成模型為 Stable Diffusion,只要簡單畫出想繪圖的草稿,AI 就會自動生成精美的圖片,若想要生成的圖片更精準,可以再加上文字描述,也可以設定水彩、油畫、墨水、動漫、點陣藝術等風格。不過,雖說 Cocreator 不用連網即可使用,但目前使用上還是需要連網。

開啟 Cocreator

打開小畫家後,要在工具列上選擇「Cocreator」後,才會出現 AI 的生圖區域。

Windows 11 全新Copilot+ PC 6大AI功能怎麼用?文生圖、翻譯、修圖功能詳解動手玩

草圖及描述創作文字

在左側的畫布簡單畫出草圖後,右側以文字輸入想要創作的內容,就會開始生成圖片。

Windows 11 全新Copilot+ PC 6大AI功能怎麼用?文生圖、翻譯、修圖功能詳解動手玩

選擇畫風

在描述創作文字的下方,有「樣式」可選擇,就是選擇畫風,有水彩、油畫、動畫⋯等。

Windows 11 全新Copilot+ PC 6大AI功能怎麼用?文生圖、翻譯、修圖功能詳解動手玩

設定創作力

在「樣式」的右邊有「創作力」等級可以選擇,數字愈大表示 AI 輔助的程度愈高。

Windows 11 全新Copilot+ PC 6大AI功能怎麼用?文生圖、翻譯、修圖功能詳解動手玩

繼續 AI 生圖

滿意的圖片可以新增為畫布,同時還可再繼續增加文字描述及改變風格,一直到滿意為止。

Windows 11 全新Copilot+ PC 6大AI功能怎麼用?文生圖、翻譯、修圖功能詳解動手玩

功能 2:Live Caption Translations 即時翻譯功能

Live Caption Translations 為即時翻譯功能,可以在觀看影片、串流影片、視訊會議時,直接將音訊內容轉換成字幕,並且進行即時翻譯,根據公布的資訊顯示,已可支援 44 種語言,並可在任何應用程式、影音平台上使用,也就是無論是直播或預錄影片都能支援使用,甚至離線也可以使用。不過較可惜的是,目前還沒支援繁體中文,但市場已傳言下半年會支援,眼看現在已進入下半年,相信已是指日可待。

開啟即時輔助字幕

展開 Windows 桌面的控制中心選單,找到「即時輔助字幕」並將它開啟。

Windows 11 全新Copilot+ PC 6大AI功能怎麼用?文生圖、翻譯、修圖功能詳解動手玩

變更顯示位置

於出現的即時輔助字幕例中,點選設定圖示,選擇「位置」的「在螢幕上重疊」。

Windows 11 全新Copilot+ PC 6大AI功能怎麼用?文生圖、翻譯、修圖功能詳解動手玩

下載字幕語系

在設定選單中找到「變更語言」後,就可以下載要顯示的字幕語系,可惜目前還不支援繁體中文。

Windows 11 全新Copilot+ PC 6大AI功能怎麼用?文生圖、翻譯、修圖功能詳解動手玩

選擇顯示字幕

以 YouTube 播放日本影片為例,可選擇要翻譯的字幕語言,在此選英文(美國)。

Windows 11 全新Copilot+ PC 6大AI功能怎麼用?文生圖、翻譯、修圖功能詳解動手玩

即時翻譯字幕

影片播放的是日文音訊,就會自動翻譯成設定的英文字幕。

Windows 11 全新Copilot+ PC 6大AI功能怎麼用?文生圖、翻譯、修圖功能詳解動手玩

功能 3:Auto Super Resolution 自動超級解析度玩 3A 遊戲

Auto Super Resolution 簡稱 AutoSR 或 ASR,中文為自動超級解析度,是透過AI 技術來提升遊戲畫面品質及順暢度。在當前 Copilot+PC 中,透過 Windows 與 Snapdragon X 系列處理器整合,以 NPU 來進行運算,可在較低解析度進行渲染,以提供遊戲的 FPS 表現,同時透過 AI 來強化遊戲畫面細節,讓畫面更接近原生解析度。以 Asus Vivobook S 15(S5507)為例,於《電馭叛客  2077》遊戲的預設解析度下,未開啟自動超級解析度測得 20.72fps,開啟後解析度自動調整為 1024×768,則測得 47.81fps 表現。

開啟自動超級解析度

在設定中的系統類別裡,找到顯示器裡的圖形,就可以看到「自動超解析度」選項。

Windows 11 全新Copilot+ PC 6大AI功能怎麼用?文生圖、翻譯、修圖功能詳解動手玩

應用程式設定

在設定頁面中,也可以針對單一應用程式進行設計,同樣選擇開啟自動超解析度。

Windows 11 全新Copilot+ PC 6大AI功能怎麼用?文生圖、翻譯、修圖功能詳解動手玩

啟動遊戲即自動開啟 AutoSR

在啟動遊戲時,出現「自動 SR 已開啟」提示,就會自動調整遊戲的解析度,同時不影響畫面品質。

Windows 11 全新Copilot+ PC 6大AI功能怎麼用?文生圖、翻譯、修圖功能詳解動手玩

未開啟 AutoSR 遊戲測試

在《電馭叛客 2077》遊戲的預設解析度下,未開啟自動超級解析度測得20.72fps 表現。

Windows 11 全新Copilot+ PC 6大AI功能怎麼用?文生圖、翻譯、修圖功能詳解動手玩

開啟 AutoSR 遊戲測試

啟動《電馭叛客 2077》遊戲時,會自動調整為 1024×768 解析度,測得47.81fps 表現。

Windows 11 全新Copilot+ PC 6大AI功能怎麼用?文生圖、翻譯、修圖功能詳解動手玩

功能 4:Advanced Windows Studio Effects 進階工作室效果

在展示 AI PC 中 NPU 的運作,大都會以 Windows Studio Effects 工作室效果為示範,只要啟動視訊攝影機的自動框架處理、眼神接觸和背景模糊功能,就能看到 NPU 正在使用中。而在 Copilot+PC 中則升級為 Advanced Windows Studio Effects 進階工作室效果,除了原有的功能外,再增加「肖像打光」和「創意濾鏡」,同樣可在快速設定中勾選要套用的效果,且最多可同時套用三種。「肖像打光」會自動修正光照、提升降噪效果,讓人臉變得更清楚紅潤;「創意濾鏡」則提供插圖、動畫、水彩,一共 3 種效果。

開啟工作室效果

展開 Windows 桌面的控制中心選單,找到「Studio 效果」並點選開啟。

Windows 11 全新Copilot+ PC 6大AI功能怎麼用?文生圖、翻譯、修圖功能詳解動手玩

肖像打光功能

開啟肖像打光及背景模糊,會自動修正光照及提升降噪效果,讓人臉更清晰。

Windows 11 全新Copilot+ PC 6大AI功能怎麼用?文生圖、翻譯、修圖功能詳解動手玩

創意濾鏡

提供 3 種濾鏡效果,分別為插圖、動畫、水彩,其中動畫是真實人像加點動畫感。

Windows 11 全新Copilot+ PC 6大AI功能怎麼用?文生圖、翻譯、修圖功能詳解動手玩

自動框架處理

開啟自動框架處理之後,會隨時把人物放置在畫面的中央。

Windows 11 全新Copilot+ PC 6大AI功能怎麼用?文生圖、翻譯、修圖功能詳解動手玩

支援第三方程式

於支援的應用程式開啟相機後,就可以啟動進階工作室效果。

Windows 11 全新Copilot+ PC 6大AI功能怎麼用?文生圖、翻譯、修圖功能詳解動手玩

功能 5:相片 App 提供「影像建立工具」

除了小畫家中提供的 Cocreator 功能可以透過 AI 生圖外,在「相片」App中,新增「影像建立工具」。且與 Cocreator 不同的是,影像建立工具不用先畫草圖,只要輸入文字敘述,AI 就會根據指令自動生圖,若是所生成的圖片不夠滿意時,還可以挑選比較符合期待的一張圖片後,再根據圖片繼續生成新的圖片,且採用的是 DALL-E 模型,也與小畫家 Cocreator 的 Stable Diffusion 不同。不過,目前也是要連網才能使用。

開啟影像建立工具

開啟「相片」App 後,得先登入微軟帳號,並在左側找到「影像建立工具」,右側會出現範例。

Windows 11 全新Copilot+ PC 6大AI功能怎麼用?文生圖、翻譯、修圖功能詳解動手玩

範例主題

由範例中可以看到不同主題,選擇一個會示範如何描述文字,並由 AI 生成圖片。

Windows 11 全新Copilot+ PC 6大AI功能怎麼用?文生圖、翻譯、修圖功能詳解動手玩

輸入描述文字

回到影像建立工具的首頁,自行輸入描述的文字後,選擇創造力等級及風格,再按下產生。

Windows 11 全新Copilot+ PC 6大AI功能怎麼用?文生圖、翻譯、修圖功能詳解動手玩

儲存 AI 生成圖片

在 AI 生成的圖片中,有滿意的圖片即可選擇儲存。

Windows 11 全新Copilot+ PC 6大AI功能怎麼用?文生圖、翻譯、修圖功能詳解動手玩

繼續生成圖片

若是生成的圖片不夠滿意,可選擇風格較符合的一張,按下「產生此影像的變體」。

Windows 11 全新Copilot+ PC 6大AI功能怎麼用?文生圖、翻譯、修圖功能詳解動手玩

功能 6:相片 App 提供「重塑影像樣式」

在相片 App 中, 除了影像建立工具之外, 還有「Restyle 影像」功能,即重塑影像樣式,也是透過 AI 來產生新的圖片。不過,影像建立工具是輸入文字來產生圖片,而重塑影像樣式則是將原有的圖片透過 AI 變換不同風格,其操作方式也很簡單,只要選定要重製的圖片後,就可以選擇重塑為奇幻、動畫、超現實主義、印象派、文藝復興、水彩⋯等風格,並也可以設定「創造力」,也就是 AI 參與的程度。另外,還可以進一步選擇僅變更前景或背景風格,讓影像變成一張全新的圖片。

相片 App 中選定圖片

在相片 App 中,找到想要變換風格的圖片,並點選上方的「編輯」圖示。

Windows 11 全新Copilot+ PC 6大AI功能怎麼用?文生圖、翻譯、修圖功能詳解動手玩

開啟重塑影像樣式

於開啟的視窗中,可以先裁切編輯畫面,再點選「重塑影像樣式」功能。

Windows 11 全新Copilot+ PC 6大AI功能怎麼用?文生圖、翻譯、修圖功能詳解動手玩

選擇風格及創造力

在畫面右側會出現可選擇的風格,如奇幻、動畫、超現實主義,並可設定「創造力」等級。

Windows 11 全新Copilot+ PC 6大AI功能怎麼用?文生圖、翻譯、修圖功能詳解動手玩

還原樣式的設定

對重製的風格不滿意時,於可選擇的風格下方會有樣式全部還原、僅背景、僅前景。

Windows 11 全新Copilot+ PC 6大AI功能怎麼用?文生圖、翻譯、修圖功能詳解動手玩

創作多重風格

在選擇背景或前景還原時,還可進一步變更前景或背景風格,達到多重風格效果。

Windows 11 全新Copilot+ PC 6大AI功能怎麼用?文生圖、翻譯、修圖功能詳解動手玩

本文同步刊載於 PC home 雜誌

Windows 11 全新Copilot+ PC 6大AI功能怎麼用?文生圖、翻譯、修圖功能詳解動手玩

歡迎加入 PC home 雜誌粉絲團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