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T客邦-Techbang

科大訊飛、PLAUD、PHILIPS旗下5款AI錄音裝置解析:轉錄成文字、摘要筆記、即時翻譯全搞定!

作者 Shaoyun
AI錄音 裝置結合AI技術,能自動轉寫與摘要,提升效率。選購AI錄音裝置時,需留意錄音品質與轉寫精準度,找到最適合的AI錄音好幫手。Be02f790e733de06462dd24e25850f04

近年來,隨著 AI 技術的發展,錄音筆不再只是單純的語音記錄工具,而是進化成具備自動轉寫、語音辨識、重點摘要等智慧功能的 AI 錄音裝置。無論是商務人士、學生,還是需要長時間進行語音記錄的工作者,AI 錄音裝置都能大幅提升後續整理與回顧錄音內容的效率。然而,市面上 AI 錄音裝置選擇越來越多元,規格、功能也有所不同,消費者該如何挑選最適合自己的款式?有哪些關鍵規格需要特別留意?本篇將統整多數人在選購這類 AI 錄音裝置時,可能會碰到的八個疑難雜症,幫助讀者釐清問題,進而找到最符合需求的錄音轉寫好幫手。

 

文章目錄

 

 

Q 1:什麼是 AI 錄音裝置?優缺點有哪些?

在專題的一開始,要先帶大家釐清什麼是 AI 錄音裝置?簡單來說,現階段主流的 AI 錄音裝置是一種結合 AI 人工智慧技術的新型錄音設備,除了能夠作為錄音筆單純記錄音訊,在功能上更強調智慧化處理,可以即時或在錄音後進行語音轉文字工作,並透過 AI 生成摘要,甚至進行語意分析,自動彙整出訪談總結,由於大多能辨識多種語言,因此也能滿足跨語言轉錄與翻譯功能,不管是參加國際會議或外文講座都能應對,擔起輔助轉錄工作的角色,另外,部分高階機種還能根據使用場景,如會議、訪談、醫療紀錄等,提供不同的語音處理模板,將音訊自動整理成段落分明且條理清晰的資訊,而非單純的逐字稿,大幅提高資訊整理效率,適合需要高效語音紀錄與整理的族群。不過要注意的是,因應 AI 技術的導入也使整體製作成本增加,所以通常 AI 錄音裝置的購機費用較高,價格大約落在 4,000 元至 10,000 元不等。

現階段 AI 錄音裝置能透過內建 AI 技術,將錄音內容轉為文字,並提供自動標記講者人數、摘要重點或總結等功能,省去手動整理的時間。

Q 2:跟傳統錄音筆有什麼不同?

AI 錄音裝置與傳統錄音筆相比,最顯著的差異在於 AI 技術的導入與數位化功能的強化,如前文所述,AI 錄音裝置不僅能錄音,還能進行智慧轉寫與重點摘要,省去人工整理音檔的時間,再加上通常具備多語言識別能力,能在國際商務、學術研究或跨國會議上實現即時翻譯,實用性更高,相反的,傳統錄音筆功能單純,大多僅能錄製語音,會後需要手動傳輸與整理錄音檔案。另一方面,在外觀設計上,傳統錄音筆則較為單一,需手持錄製,而 AI 錄音裝置設計上則更多元化,具有可穿戴設計或筆型設計,攜帶更便利。

目前市面上的 AI 錄音裝置種類多元,設計上也相當多樣化,部分機型採用螢幕與實體鍵,能快速且直覺啟動相關服務,而有些機種則以輕巧便攜設計,需搭配手機 App 來獲取進階應用。

Q 3:跟線上語音轉文字工具有什麼不同?

談及 AI 錄音裝置與一般的語音轉文字工具,如手機 App、電腦軟體,兩者間最大的差異在於錄音設備的專業性與獨立性。過往在進行錄音轉寫作業時,通常需依賴手機或電腦的錄音功能,因此收音品質容易受裝置的硬體能力影響,導致後期轉寫也難以準確區分多個講者。相比之下,AI 錄音裝置是專為錄音設計,大多會選用專業級麥克風,並內建降噪技術,能有效減少環境雜音並增強語音清晰度,提升後續轉寫內容的準確性。此外,AI 錄音裝置還支援長時間錄音,不會占用手機電量或受來電、通知干擾,確保錄音不中斷,更重要的是,它能與 AI 語音處理技術結合,提供即時語音轉寫、智能摘要及多語言識別,提升工作效率。

AI 錄音裝置適合需要高品質錄音與智慧語音處理的使用者,而一般語音轉文字工具則較適合輕量需求的使用情境,如臨時備忘錄或短時間的語音紀錄。

Q 4:哪些族群或情境適用 AI 錄音裝置?

AI 錄音裝置在 AI 語音辨識、內容分析轉寫與總結和同步翻譯等功能的加持下,基本上能滿足大多數有語音轉錄需求的族群,舉例來說,對於新聞記者來說,AI 錄音裝置能夠在新聞採訪後,完善記錄訪談音訊,並利用語音轉寫功能快速將受訪者的回答內容自動彙整梳理出來,避免遺漏關鍵細節;而學者與學生族群也是這類裝置大宗用戶之一,藉由 AI 錄音裝置在講座或課堂中進行錄音和事後統整、總結重點,方便後續反覆閱讀與複習;另在商務領域上,AI 錄音裝置也特別適合需要頻繁參與會議的高管和上班族,一來能確保會議內容被完整收錄之外,會後還可將會議內容轉換成文字,使用者無需手動寫筆記也能掌握關鍵資訊;當然,AI 錄音裝置也能輔助創意工作者與作家等人士隨時記錄靈感或進行創意構思。值得關注的是,現已有智慧錄音裝置搭載 ChatGPT 與 Claude 等 AI 語言模型,並透過 AI 訓練專業詞庫,促使裝置能夠辨識法律及醫學等領域的專業術語,提高辨識準確率,確保轉寫內容符合專業需求。

AI 錄音裝置的應用場景多元,無論是在商務會議、新聞採訪、課堂筆記或創意記錄都能夠善用語音轉寫與智慧分析,進一步提升工作與學習效率,甚至隨著 AI 模型的持續演進,也將適用於更專精的法律或醫學等領域。(圖片來源:PLAUD)

Q 5:針對較大的開闊空間,錄音清楚嗎?

針對錄音清晰度方面,通常只要是一般人耳聽得見的音量,裝置都能收錄下來,不過為了強化說話者的聲音清晰度,現行 AI 錄音機種會採用指向型麥克風陣列,基本上正前方收音效果最好,對準講者或聲音來源的收音品質會更清晰。除了麥克風之外,這類機種通常還會搭載 AI 降噪與聲音分離技術,在錄音中偵測並優化人聲,或在錄音後過濾錄音檔的背景雜音,強化主講者的聲音,有助在活動現場、媒體聯訪等嘈雜環境中,仍能錄得清晰可辨的語音內容,相較於手機錄音品質更為穩定與乾淨,實測在一般會議室或教室等中小型空間已能達到不錯收音效果。然而,若進一步應用於大型演講廳或多人討論空間,例如會議室、演講廳、大型活動現場等,AI 錄音裝置的遠距收音表現仍會受到現場環境的吵雜度、麥克風收音距離限制,以及講者是否使用喇叭等擴音裝置影響,因此,建議將裝置越靠近要收錄的聲音來源越好,未來各大品牌也不排除會推出具備多點收音的「AI 會議型錄音盒」等裝置,來滿足各類錄音場景需求。

現行 AI 錄音器在指向型麥克風和噪音分離技術助益下,能盡可能強化錄音與辨識能力,基本上越靠近講者錄音品質也會越好。

Q 6:錄製後的語音內容會有隱私問題嗎?

許多人在選擇 AI 錄音裝置時,會存有裝置對使用者個資和錄音資料是否安全的疑慮,對此,以本次測試的三家品牌裝置來說,科大訊飛 SR302 Pro 採用全離線作業,機器能在無網路環境下進行即時轉寫,轉寫內容也會存在本機記憶卡空間,錄音作業不上傳雲端,僅能透過傳輸線存取檔案內容,單機作業較無安全隱憂;而 Philips 旗下產品則指出該裝置不需綁定個人帳號,也不強制註冊,用戶在操作時,不會因為登錄帳號或提供個人資訊而增加資料外洩風險,並表示錄音轉寫資料不會永久儲存在雲端,即使語音檔需透過雲端 AI 模型進行運算,資料上傳後經處理即會移除, 不會被儲存或追蹤,這類設計邏輯是將資料以「即時傳送、即時處理」的方式,避免長期留存於伺服器或第三方平台;至於 PLAUD 的產品設計理念則是在開發初期便將隱私安全納入設計考量,傳輸或儲存資料都會受到加密技術的保護,防止數據被未經授權的第三方獲取或查看,另也強調雲端資料都存放在 Amazon AWS、Google Cloud 或 Microsoft Azure 中,對於需處理敏感資訊的使用者,提供較高的資料保密保障。

錄音資料儲存與處理方式已成為選購 AI 錄音產品的考量之一,目前市面上品牌針對隱私議題採取多種解決方式,部分裝置主打單機離線操作,至於支援雲端轉寫的產品,則多半會透過加密技術與合規雲端儲存來提升資安。

Q 7:購機後,AI 服務需額外付費嗎?

許多消費者可能會好奇,將 AI 錄音裝置購買回來後,其內建的 AI 轉寫與其它進階功能是否需要額外付費訂閱?對此,目前各家的作法皆有所不同。以現有 AI 錄音裝置的品牌來看,大致分為 PLAUD、Philips 和科大訊飛三家,其中,科大訊飛的智能錄音筆主打全離線轉寫和即時同步翻譯功能,所有功能操作皆可在裝置端獨立運作完成,因此,購機後不必擔心有額外的加值服務和訂閱費用衍生。而 Philips 旗下的智能錄音裝置提供的錄音轉寫、即時翻譯和錄音模式皆為終身免費使用,不過其 AI 摘要總結功能僅提供前 6 個月不限次數免費用到飽,過後則需以月付 $390 或季付 $990 來解鎖該功能。至於 PLAUD 則因其 AI 功能較豐富,因此細分出免費方案、Pro 方案(月付 $420 / 年付 $2,600)和 Premium 方案(月付 $990 / 年付 $7,990),現階段所有方案皆具有錄音轉寫、轉譯、AI 摘要總結和心智圖分析功能,三者主要差異在於每月轉寫的時數上限、總結模板的種類限制,以及針對專業領域人士推出的進階應用服務,基本上免費方案已能滿足大多數語音轉錄需求,後續可視情況付費升級。

科大訊飛、PLAUD、PHILIPS旗下5款AI錄音裝置解析:轉錄成文字、摘要筆記、即時翻譯全搞定!

Q 8:選購時,須留意哪些要點?

隨著 AI 技術導入語音轉寫市場,錄音裝置已不再只是單純的聲音記錄工具,而是集語音辨識 AI 摘要、即時翻譯與逐字稿生成等多功能於一身的智慧裝置。在選購這類產品時,消費者可從下面幾個面向來綜合考量。

錄音品質與收音能力

根據前文內容所述,我們已知收音的清晰度會直接影響轉寫結果的準確度,對此,消費者可優先評估裝置採用的麥克風數量、方向性與抗噪能力。此外,裝置是否具備即時 AI 降噪與聲音分離技術,在嘈雜環境中能否保留主講者聲音,也是重要判斷依據。

語音轉寫精準度

AI 錄音裝置的核心價值在於語音轉文字的準確性和 AI 處理能力,當中,AI 模型的實力決定了語音轉文字與摘要的精準度,針對這部分,目前不同品牌的設備使用的 AI 語言模型有所不同,如 PLAUD 公開表示其產品使用 GPT-4o 與 Claude 3.5 兩大模型,而 Philips 雖然沒有具體指出是採用哪一款 AI 語言模型,不過強調在即時生成逐字稿後,可透過雲端進行再次轉寫與優化,並同於 PLAUD 一樣會定期更新與優化所使用的模型和詞庫資料,藉此強化語音辨識與專業詞彙的準確性。科大訊飛則是透過離線轉寫引擎,在錄製的同時即時記錄與顯示轉寫文字。另外,消費者也能觀察這些機種是否具有多語言識別,尤其需留意是否有支援常用到的語種,據了解目前現有的 AI 錄音機種均尚未導入台語(閩南語)方言語種,若有該語系錄音需求者,則需觀察未來廠商是否透過 App 軟體更新加入,至於專業領域域工作者也可留意是否有針對行業術語或詞彙提供詞庫支援。

消費者可透過產品支援的 AI 語言模型、語言種類或專業模板豐富度等判斷 AI 轉寫的實力,同時也要確認 AI 服務的收費模式,避免後續產生額外費用。(圖片來源:科大訊飛)

硬體穩定性與續航力

許多語音轉文字工具只是軟體程式,錄音時仍然需依賴手機或電腦,而 AI 錄音裝置則是針對專業錄音需求所設計的獨立硬體,基本上擁有更高的穩定性與更長的續航力。例如,手機在長時間錄音時可能因來電或通知而中斷,而 AI 錄音裝置則能確保錄音不中斷,並且無須擔心電量消耗過快。選購時,可確認設備是否支援長時間錄音或具有邊充電邊錄音功能,以及是否內建足夠的儲存空間來存放錄音檔案。

續航方面,若裝置支援 6 小時以上較能滿足全日講座錄音需求,另若能邊錄邊充,也可降低外出使用時的電量焦慮。

門市親自體驗

由於收音品質和語音轉寫精準度難以從規格表中完全體會,因此,選購 AI 錄音裝置前,最好能先行試用,以確保轉寫準確度符合需求。目前 PLAUD 產品將於今年 4 月初在台灣 3C 賣場上架,並設有展示櫃供消費者現場試用,另外消費者亦可前往代理商旺德電通北中南門市和三創攝癮集櫃位體驗 Philips 兩款 AI 錄音筆,科大訊飛 AI 錄音筆則可在 Thinking Group 西門誠品旗艦店試用,消費者可實際體驗比較後再購買。

品牌 1:iFLYTEK 科大訊飛

iFLYTEK 科大訊飛 SR302 Pro

科大訊飛、PLAUD、PHILIPS旗下5款AI錄音裝置解析:轉錄成文字、摘要筆記、即時翻譯全搞定!

■ 主力功能:單機錄音、即時轉寫

■ 支援語系:5 大語種轉寫(中 / 英 / 日 / 韓 / 俄)

■ 聲紋辨識:無

■ 麥 克 風:2 + 4 陣列麥克風

■ 降噪技術:有

■ 電池續航:2,000mAh,6 小時

■ 內建容量:32GB

■ 是否搭配 App:無

■ 訂閱收費服務:無

■ 售價:8,990 元

過去在翻譯筆和錄音筆領域擁有多年深厚技術累積的科大訊飛,近年結合硬體配置強項和強大的多語言即時翻譯能力,再度推出 SR302 Pro 智能錄音筆,整機採用精簡設計,機體輕巧便於攜帶,且配備 2,000mAh 鋰電池,可滿足 6 小時的錄音需求,機身也搭載了 2 吋觸控螢幕,整合操作按鍵與指示燈,使用上不僅相當直覺好上手,還能滿足即時操作與檔案檢視需求。由於這台主打全離線作業,無需連接網路即可完成錄音與同步文字轉換,故對於硬體規格也十分講究,其內建八核心處理器,搭載六麥克風系統,包含兩顆指向性麥克風與四顆全向性麥克風,最遠可收錄至 15 公尺距離,同時搭配 AI 降噪演算法,幫助降低背景雜音,優化語音清晰度,同時也能自動斷句、重點標記及針對數字格式調整,並支援中、英、日、韓、俄五種語言,比較可惜的是,雖然這台有支援方言,但僅針對中國地區,並未加入閩南語系。實測其即時轉寫速度相當不錯,基本上在正常語速下都能有八成以上的語音轉文字辨識率,不過當發生中英夾雜或雙語系轉換的情況,辨識效果仍稍弱一些,偶爾會出現以中文讀音相近的字來呈現英文單字,整體轉寫的文字內容可讀性中上,最棒的是,錄音與轉寫資料皆保存在本機內部,不依賴雲端服務,僅能透過有線方式存取,進一步強化資料的安全性與隱私保護,適用於會議紀錄、採訪、教學筆記或個人語音整理等多元場景。

這台搭載六麥克風系統,包含兩顆指向性麥克風與四顆全向性麥克風,支援 360 度收音,最遠可收錄至 15 公尺距離。

支援全離線轉寫技術,無需網路連線即可完成錄音和轉寫,並能在錄音過程中,在關鍵內容處添加標記,方便後續查找與整理。

品牌 2:PLAUD

PLAUD Note

科大訊飛、PLAUD、PHILIPS旗下5款AI錄音裝置解析:轉錄成文字、摘要筆記、即時翻譯全搞定!

■ 主力功能: 單機錄音、錄音轉寫(限時)、摘要總結、轉譯、心智圖、AI 建議、Ask AI(付費)、專業詞庫(付費)

■ 支援語系:112 種多國語言

■ 聲紋辨識:不限人數

■ 麥克風:雙 Knowles Sisonic MEMS 麥克風 + 單 VCS 感應器

■ 降噪技術:有

■ 電池續航:連續錄音 30 小時,待機 60 天

■ 內建容量:64GB

■ 是否搭配 App:PLAUD

■ 訂閱收費服務:有,Pro、Premium 方案

■ 售價:5,490 元

採用信用卡大小,可搭配隨附的 MagSafe 收納皮套吸附在手機機背進行電話錄音,亦可作為一般密錄機使用。

PLAUD NotePin

科大訊飛、PLAUD、PHILIPS旗下5款AI錄音裝置解析:轉錄成文字、摘要筆記、即時翻譯全搞定!

■ 主力功能: 單機錄音、錄音轉寫(限時)、摘要總結、轉譯、心智圖、AI 建議、Ask AI(付費)、專業詞庫(付費)

■ 支援語系:112 種多國語言

■ 聲紋辨識:不限人數

■ 麥克風:雙 Knowles Sisonic MEMS 麥克風

■ 降噪技術:有

■ 電池續航:連續錄音 20 小時,待機 40 天

■ 內建容量:64GB

■ 是否搭配 App:PLAUD

■ 訂閱收費服務:有,Pro、Premium 方案

■ 售價:10,990 元

採用輕量化穿戴式設計,可依需求佩戴於頸部、手腕、衣物或以磁吸方式固定,靈活支援各種使用情境。

目前,PLAUD 針對不同工作場景與使用需求推出了 Note 與 NotePin 兩款 AI 錄音裝置,兩者在核心 AI 功能上具有一致性,主要在硬體規格、操作方式與使用場景上有所不同。其中,PLAUD Note 外觀宛如名片般,機身採超薄鋁合金設計,厚度僅 0.29 公分,受惠於輕薄設計,還可搭配皮套與 MagSafe 吸在手機背後,攜帶方便,該款機身上配有錄音鍵和雙錄音模式推桿,往下推是環境錄音,可作為一般錄音機或密錄機,推桿往上撥則為電話錄音模式,透過共振原理來進行電話和通訊軟體通話錄製,而且不論手持與擴音都可以使用,適合重視外觀質感與便攜結合的商務人士、公司職員,或經常需要錄音通話的業務人員。而 PLAUD NotePin 則是以穿戴式 AI 裝置定位,機身體積再縮小 15%,支援衣夾、掛繩、手環等多種配戴方式,且在軟體 App 端新增「尋找我的裝置」功能,可隨時掌握 PLAUD NotePin 位置,適合數位遊牧、戶外採訪、醫療專業人員或靈感隨錄的創作者。

此外,兩款產品均內建雙麥克風陣列,可進行 1536 kbps CD 級的錄音品質,搭配 AI 降噪功能在錄音時過濾背景噪音,確保收音品質,再加上硬體均搭載 eMMC 快閃記憶體晶片,在操作、傳輸速度和轉寫處理上都頗為流暢。而在 AI 能力方面,PLAUD Note 採用 ChatGPT 語言模型,而 NotePin 則升級搭載 ChatGPT 中新型的 GPT-4o 和 Claude 3.5 Sonnet 兩款 AI 模型,使用者可以隨時錄音、轉寫,及搭配 PLAUD App 內建的會議紀錄、課堂精華與採訪筆記等多種模板,快速總結重點,甚至還能一鍵生成心智圖,協助使用者迅速掌握內容脈絡,實測將一段長度約 40 分鐘的錄音檔進行轉寫,整體錄音品質表現穩定清晰,語音轉寫具備時間軸標註,便於內容檢閱。而轉寫準確度整體良好,對中或英文語句辨識率滿高,但在處理部分專業術語、中英夾雜及不同說話者的語音特徵時,仍有誤判情形,需人工校對修正。另針對高階用戶與專業領域族群,PLAUD 也提供付費升級的專業與客製化模板、Ask AI 等進階服務。

應用程式中內建會議摘要、演講、採訪面試等多種總結模板,亦可付費解鎖根據特定行業量身訂製的專業模板,不過基本上免費版已能滿足多數使用族群。

除了能轉寫成逐字稿,也能搭配合適的模板自動歸納出總結,實測針對中英夾雜的發表會內容或採訪,其辨識精準度大約可達 8 成左右。

App 中也免費提供心智圖功能,透過視覺化要點整理可更有效的理解和釐清內容。

品牌 3:PHILIPS

PHILIPS VTR5010 Pro

科大訊飛、PLAUD、PHILIPS旗下5款AI錄音裝置解析:轉錄成文字、摘要筆記、即時翻譯全搞定!

■ 主力功能:單機錄音、即時轉寫、摘要總結、同步翻譯、音檔播放

■ 支援語系:24 種翻譯語言(繁體中文 / 英 / 日 / 韓 / 泰 / 越南 / 粵 /西 / 法 / 俄 / 德 / 葡 / 義 / 希臘 / 丹麥 / 瑞典 / 荷蘭 / 波蘭 / 芬蘭 / 捷克 / 羅馬尼亞 / 阿拉伯 / 匈牙利 / 愛沙尼亞)

■ 聲紋辨識:有,最多支援 4 人

■ 降噪技術:有

■ 電池續航:單獨使用約 7 小時,連接 App 約  4小時

■ 內建容量:16GB,約可存錄 64 小時

■ 是否搭配 App:VTR TW

■ 訂閱收費服務:AI 摘要總結功能免費 6 個月

■ 售價:5,990 元

該款配備螢幕和實體按鍵,操作上較為直覺外,同時內建喇叭可即時播放並同步檢視檔案。

PHILIPS VTR5900 小飛筆

科大訊飛、PLAUD、PHILIPS旗下5款AI錄音裝置解析:轉錄成文字、摘要筆記、即時翻譯全搞定!

■ 主力功能:單機錄音、即時轉寫、摘要總結、同步翻譯

■ 支援語系:24 種翻譯語言(繁體中文 / 英 / 日 / 韓 / 泰 / 越南 / 粵 /西 / 法 / 俄 / 德 / 葡 / 義 / 希臘 / 丹麥 / 瑞典 / 荷蘭 / 波蘭 / 芬蘭 / 捷克 / 羅馬尼亞 / 阿拉伯 / 匈牙利 / 愛沙尼亞)

■ 聲紋辨識:有,最多支援 4 人

■ 降噪技術:有

■ 電池續航:單獨使用約 8 小時,連接 App 約 7 小時

■ 內建容量:16GB,約可存錄 64 小時

■ 是否搭配 App:VTR TW

■ 訂閱收費服務:AI 摘要總結功能免費 6 個月

■ 售價:4,490 元

採用筆型設計,實現寫字、錄音一筆搞定,將所需資料完整記錄下來。

PHILIPS 旗下共推出 VTR5010 Pro 與 VTR5900 小飛筆兩款 AI 智慧錄音筆,其中,VTR5010 Pro 具備彩色 OLED 螢幕,理論上用起來會比較直覺,不過因螢幕不具備觸控功能需搭配按鍵手勢操控,初次使用仍需要一點時間學習才能上手。VTR5010 Pro 內部腔體設計與麥克風配置也經過優化,在收音品質上表現更為出色,較為特別的是,該款內建了喇叭播放功能,可以直接播放錄音內容和同步檢視相關檔案,本機端直接完成操作提升使用便利性,適合高階商務人士或需快速檢視紀錄內容的族群。相較之下,小飛筆則採用無螢幕的筆型設計,具備手寫筆和筆夾結構,主打寫錄一體,利於隨身攜帶低調使用,在錄音的同時,同步進行手寫筆記紀錄訪談重點,方便後續整理資料,該裝置還在筆頭處設計了 OTG 傳輸功能,無需連接網路即可將錄音檔轉移至電腦等其他裝置,進一步強化其行動效率與應用彈性,特別適合學生、記者、自由創作者等需靈活移動與即時手寫記錄的使用族群。

雖說兩款產品在外觀與操作介面上有所差異,但核心功能皆涵蓋即時語音轉寫、AI 摘要總結、多語即時翻譯、聲紋辨識與智慧降噪等實用特性,使用時可進行離線錄音,也可在錄音時搭配專屬 App,實現即時轉寫、同步翻譯,在錄音當下直接透過 App 看見轉錄的文字內容,錄音結束後,也能執行錄音轉文字工作,透過聲紋辨識和音色區分最多 4 位講者,並為斷句加入標點符號,整體錄音辨識率約達 70%,但在處理不同受訪者的語調或專業術語時,部分內容仍可能就會不太正確,必要時需透過回聽來修正,以確保轉寫結果的正確性。另外,轉寫完成後還能進行一鍵 AI 摘要總結,筆者個人覺得總結內容相當清楚,基本上受訪者所說的重點都能夠抓得出來,對於後續閱讀與整理素材能有效提升效率。此外,兩款裝置皆可邊充電邊錄音,單獨使用可達 7 至 8 小時,確保長時間紀錄不中斷,同時也強調資訊安全,所有語音資料皆不儲存於雲端,用戶無需註冊帳號即可使用。

錄音時,可在應用程式中即時顯示語音逐字稿轉寫,以及同步翻譯成 24 種語言,實測顯示內容多多少少會受講者咬字和收音環境影響。

後續使用 App 也能生成逐字稿,不過在主偵測語系為中文的設定下,若出現中英夾雜的語音內容,其僅能偵測英文人名或常見簡易詞彙,整體辨識完整度約為七成。

會後亦可將逐字稿內容一鍵歸納摘要總結,實測內容統整度還算滿精準,不過該功能僅提供半年免費使用,過後需付費升級才可用。

本文同步刊載於 PC home 雜誌

科大訊飛、PLAUD、PHILIPS旗下5款AI錄音裝置解析:轉錄成文字、摘要筆記、即時翻譯全搞定!

歡迎加入 PC home 雜誌粉絲團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口袋的攝影神器,隨身相機復興:6 大類型推薦,找到你的攝影風格

作者 August
相機市場在經歷很長一段時間的寒冬之後,近一、兩年開始出現復甦的趨勢,在手機攝影當道的今日,為什麼隨身相機又開始流行起來?如果想購買應該如何挑選?C7b916e021469caf61335d64b00fff5a

相機市場在經歷很長一段時間的寒冬之後,近一、兩年開始出現復甦的趨勢,不僅各大品牌無反相機的鎖售量逐漸加溫,就連隨身相機,尤其是帶有「復古」味的隨身機更是屢屢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況。在手機攝影當道的今日,為什麼隨身相機又開始流行起來?如果想購買應該如何挑選?本文將整理出分析與推薦,讓有意購買的玩家能有明確的參考依據。

文章目錄

 

 

隨身相機的定義

相機大致上可以分為「可交換鏡頭」和「不可交換鏡頭」兩大類。前者顧名思義是可以更換不同種類、焦段的鏡頭,目前以無反相機為主要產品,優點是使用者能夠依拍攝需求或用途銜接相對應的鏡頭,但缺點則是整體較佔空間,而且重量也會隨著攜帶的鏡頭數量、種類和等級有所增加。不可交換鏡頭相機最大特色就是廠商在研發相機時,直接將鏡頭設計在機身上,因此通常可以針對該相機進行最佳化調整,光學表現和體積重量能夠取得不錯的平衡,而且也較容易攜帶。

至於隨身相機的定義,廣義上是指方便隨身攜帶的相機。這類相機包括以下幾個特點:一、體積不會太大,頂多就是男生一個手掌的大小;二、重量亦不會太重,通常約介於 200g ~ 600g 之間,對大多數人來說,就算是進行連續數天的旅遊行程,也不會造成攜行上的負擔。而以目前市面上有在販售的相機來說,這類產品幾乎都是屬於「不可交換鏡頭相機」的範疇,原因就如前面所述。

與手機攝影之間的差異

或許會有人納悶,在手機攝影當道的今日,購買隨身相機的意義在哪裡?畢竟這一、兩年新推出的手機,尤其是旗艦級或主打攝影功能的手機,所拍出來的影像品質早已不可同日而語。不過對於一些更注重畫質的玩家來說,手機攝影即使已非吳下阿蒙,但因受限於某些原因,影質還是無法達到心中所認定的水準。一般而言,手機因為體積設計等考量,無法搭載如相機所採用的大尺寸感光元件(如:APS-C、4 / 3 片幅)以及光學性能優異的鏡頭,先天條件自然無法與相機匹敵,因此發展成藉由計算攝影來彌補畫質上的差異。

不過即便如此,依靠運算模擬出來的影像還是與真正光學特性有所差距,這也是隨身相機之所以銷量回春的主要原因之一。再者,手機畢竟是一款多用途的工具,並非完全針對拍照所設計;相機則不同,廠商當初在開發時就已經設定好使用的族群及產品定位,包括握感和按鍵布局皆有考慮進去,再加上部份機種更採用近年深受歡迎的復古外觀造型,讓真正喜愛攝影的玩家,拿著相機能更沉侵在拍照的喜悅當中。

 

隨身相機通常有著約男生手掌大小的體積,重量介於 200~600g 之間。

隨身相機與大多數可交換鏡頭的無反相機相比,其最大優勢就是方便攜帶。

現今隨身相機所搭載的感光元件,其尺寸都遠大於手機,硬體上有先天優勢。

手機功能全面,並非完全針對攝影所設計,對注重手感的玩家來說並非首選。

CMOS vs. CCD

說到隨身相機,相信應該也有不少人聯想到最近又開始重新炒熱的 CCD 相機。自從偶像藝人開始帶起這股風潮後,讓不少粉絲也跟風相競購買,連帶拉高二手 CCD 相機的售價。至於 CCD 和 CMOS 究竟有什麼不同?簡單來說,無論是 CCD 或是 CMOS,皆是相機所搭載的感光元件,兩者都是用來記錄光線變化的半導體,相當於傳統底片的功能。CCD 和 CMOS 最大差別在於結構和設計原理的不同。CCD 是將每個像素的類比訊號依序傳送到放大器,經過放大後再轉換成數位訊號;而 CMOS 則是每個像素都有自己的放大器,可各別將類比訊號放大再轉成數位訊號,因此造就這兩種感光元件有各自的優缺點。

CCD 的優點是雜訊較少、畫質較好,但缺點是比較耗電、讀取速度較慢,而且成本較高。CMOS 則剛好相反,擁有較快的讀取速度,同時也比較省電,而且成本較低;不過缺點則是雜訊較高。然而隨著半導體製程的進步,以及考量到相機性能的發展,例如連拍速度、高畫質錄影⋯等,如今 CMOS 的性能幾乎比 CCD 更加優秀。例如採用背照式設計的 CMOS,高 ISO 也擁有出色的低雜訊表現,若是再加上堆疊式設計,則會有更快的讀取速度。

常見的底片種類

雖然底片早已式微,不過既然談到隨身相機,就不能不提「底片隨身機」,畢竟它也是隨身相機的一種,而且還可以享受有別於數位相機的拍攝樂趣。以常見的 135 底片來說,主要有負片和正片兩種,兩者皆可拍照,也都能正常顯像,但各自的特色有所不同。負片是較常見的底片,價格較便宜,底片通常呈咖啡色,當透過燈箱或光線所看到底片成像色彩,會和一般所見相反,需要經過藥水沖先並投影在相紙上,才會呈現出正常的顏色。正片則相反,它較少見,價格也較高,底片一般為黑色,當透過燈箱直接觀看,影像就已經是正常的顏色,也因為可以直接投影欣賞,因此正片也被稱為幻燈片。

負片的特色寬容度較高,能呈現較多的明暗細節,換句話說也是對曝光的容錯率較高,比較適合攝影新手使用,沖洗出來的影像色彩也較柔和。正片對於光線比負片敏感,寬容度較低,因此拍攝時需要更精準的控制曝光,不過沖洗出來的影像普遍比負片銳利,顏色也更鮮豔飽和。

感光元件分為 CMOS 和 CCD 兩種,各自有優缺點,玩家可以依需求選擇相機。

負片上的影像通常以與真實相反的色彩呈現,正片則是直接呈現出直實的顏色。

用負片拍出來的照片對低比較低,曝光容錯率較高;正片則是色彩較鮮豔且對比高。

推薦 1:想要時下最流行

說到時下最流行的隨身相機,當屬富士最新推出的 X-M5 和理光的 GR 系列。其中 FUJIFILM X-M5 有著非常小巧的體積尺寸,搭配 XF 27mm F2.8 餅乾鏡就能隨身相機的便攜優勢。雖然這兩款系列相機都是定焦鏡頭,不過誰說拍照時就只能使用變焦鏡呢?使用固定焦距鏡頭除了可以大幅簡化拍攝時間外,更可達到訓練攝影眼的目的,進而在過程中能快速記錄到想要的精彩回憶。

FUJIFILM X-M5:功能強悍的入門隨身機

口袋的攝影神器,隨身相機復興:6 大類型推薦,找到你的攝影風格

●感光元件:2,610 萬畫素 APS-C 片幅 CMOS

●對焦技術:混合式 AF(425 點)

●連拍速度:12fps(機械快門)、30fps(電子快門)

●最高錄影:6.2K 30p

●廠商資訊:恆昶實業、02-2791-1188、www.fujifilm.com.tw

●建議售價:26,300 元(單機身)

富士 X-M5 雖然搭載 2,610 萬畫素 X-Trans CMOS 4,但卻內建最新的 X-Processor 5 影像處理器,因此第五代X相機擁有的規格 X-M5 幾乎都具備!包括新增的物件偵測自動對焦,可辨識與追蹤更多主體。最高錄影規格也來到至 6.2K 30P,並支援 4:2:2 10bit 內錄與 F-Log2 錄製,以及機頂設有軟片模擬轉盤且內建 20 種軟片模擬效果。此外,X-M5 更是富士第一款內建三顆麥克風和 9:16 模式的相機,不僅提供了前 / 後 / 前後 / 全方向的指向收音能力,並且可以透過 9:16 模式直接拍攝低位元率的直幅影片,讓用戶可以更容易將影片傳輸至智慧型手機編輯和分享。除了功能強悍之外,X-M5 最吸引人之處就是擁有相當輕巧的體積,僅重約 355g 非常易於隨身攜帶;儘管尺寸小巧,但它仍具有 X 系列相機經典且廣受好評的外觀設計,類旁軸的造型加上包含 KIT 鏡卻不到 3 萬元的售價(KIT 鏡組 29,600),使它成為一款高顏值且備受歡迎的產品。

RICOH GR III 系列:經典不敗的文青機

口袋的攝影神器,隨身相機復興:6 大類型推薦,找到你的攝影風格

●感光元件:2,424 萬畫素 APS-C 片幅 CMOS

●對焦技術:混合式 AF

●連拍速度:4fps(機械快門)

●最高錄影:FHD 60p

●廠商資訊:富堃、02- 2381-6132、www.pentax.com.tw

●建議售價:30,900 元(GR III)/ 31,900 元(GR IIIx)/ 33,900 元(GR III HDF)/ 34,900 元(GR IIIx HDF)

數位化的 GR 最早可追朔至 2005 年推出的 GR Digital,當時是採用 1 / 1.8 吋CCD,經過一段時間的演化,爾後理光在 2013 年推出搭載 APS-C 片幅 CMOS 的 GR,便開啟了該系列的高光時刻。GR III 系列從問世至今,理光共推出一般版的 GR III / GR IIIx,以及搭載高光擴散濾鏡的 GR III HDF / GR IIIx HDF 兩種版本,其中 GR III / GR III HFD 的鏡頭為等效 28mm F2.8,而 GR IIIx / GR IIIx HDF 則為等效 40mm F2.8。撇開鏡頭和濾鏡的差異,其核心規格皆是一樣的。GR III 系列均採用 2,424 萬畫素 APS-C 片幅 CMOS 和 GR ENGINE 6 影像處理器,能夠拍攝 14 bit RAW 以及支援最高 ISO 102400 的感光度,和三軸 4 級的防手震效果,就算在微光下也能輕鬆捕捉影像。同時,GR III 系列均支援人臉 / 眼睛偵測對焦功能,捕捉人像將會更為輕鬆。而搭載高光擴散濾鏡的 HDF 版本,可以拍出高光區域擴散,且周圍區域產生模糊效果的影像,該功能可以自行開啟或關閉,能為創作帶來更彈性的運用。

推薦 2:以全片幅為優先

雖然理論上感光元件尺寸對於機身體積有著重要的影響,但相信有些攝影愛好者還是會想要全片幅和隨身體積兼具,或許在過去這個願望不可能實現,但感謝科技的進步,這個願望終於化為現實。Sony 在 2012 年推出的 RX1,便是全球第一台搭載全片幅感光元件的隨身型相機,可惜該系列到 RX1R II 之後就沒有再更新了,不過沒關係,現在確實有更多的選擇。

Leica Q3 / Q3 43:隨身機最佳典範

口袋的攝影神器,隨身相機復興:6 大類型推薦,找到你的攝影風格

●感光元件:6,030 萬畫素全片幅 CMOS

●對焦技術:混合式 AF(315 區)

●連拍速度:15fps(機械快門)

●最高錄影:C8K 30P(無裁切)

●廠商資訊:台灣徠卡、02-2391-2593、leica-camera.com/zh-Hant

●建議售價:215,000 元(Q3)/ 240,000 元(Q3 43)

目前全片幅隨身相機的選擇比以往更多,而 Leica Q 系列正是代表之一。自從2015 年第一代 Leica Q 推出之後,其經典又品味兼具的外型,加上 28mm 的實用焦段,人氣就一直居高不下。之後 2019 年的 Q2、2023 年的 Q3,再到最新的 Q3 43,徠卡每一次推出 Q 系列的新產品,無不吸引眾人目光。Leica Q3 和 Q3 43 均沿用和 M11 相同的 6,030 萬畫素全片幅背照式 CMOS,最大不同之處是後者搭載徠卡系列首款 APO-Summicron 43mm f / 2 ASPH. 鏡頭,與 Q3 的 Summilux 28 f/1.7 ASPH. 鏡頭相比擁有更接近人眼的視角,對於人像、自然風景抓拍或街頭速寫無疑更加直覺。除此之外兩者其它功能皆相同,包括可拍攝 60MP(L)、36MP(M)、18MP(S)三種尺寸 DNG 和 JPEG 格式影像,讓使用者可以依需求靈活選用;以及最高可錄製 C8K 30p(8192 x 4320)的無裁切短片,並支援 H.265 和 Apple ProRes 等高效率的壓縮格式,搭配先進的 AI 辨識自動對焦系統,讓用戶可以輕鬆拍出高品質的動人影片。

Panssonic LUMIX S9:超輕巧全片幅隨身機

口袋的攝影神器,隨身相機復興:6 大類型推薦,找到你的攝影風格

●感光元件:2,420 萬畫素全片幅 CMOS

●對焦技術:混合式 AF(779 點)

●連拍速度:30fps(電子快門)

●最高錄影:6K 30p(無裁切)

●廠商資訊:台灣松下、0800-098-800、www.panasonic.com/tw

●建議售價:54,900 元(單機身)

雖然 LUMIX S9 是本文中唯一可交換鏡頭的相機,但是它的輕巧絕對會讓你感到不可思議!僅 403g 的重量在目前市面上同級產品中可說是名列前茅,再搭配專為其設計的 26mm F8 輕薄餅乾鏡,總重竟然不到 500g,讓 LUMIX S9 成為目前最適合隨身攜帶的全片幅相機。它主要搭載了與 LUMIX S5 II 相同的 2,420 萬畫素全片幅背照式 CMOS,以及 PDAF 相位式自動對焦,並內建最高五軸 5 級的機身防手震系統,即使微光環境手持拍攝時,也能夠減少相機晃動而造成的影像模糊。錄影方面,LUMIX S9 最可可錄製 6K 30p 與 C4K / 4K 60p 4:2:2 10bit 的影片,而且具備雙原生 ISO,不過最大的賣點是內建新的影片格式 MP4 Lite,可拍攝流量僅有 50Mbps 的 4K Open Gate 短片,搭配 LUMIX Lab App 能夠快速將作品分享至社群平台。最後,獨立的 LUT 鍵更是 LUMIX 系列所首創,可直接為影像 / 影片即時預覽、套用一系列的 LUT 色彩風格,同樣透過 LUMIX Lab App 最多可儲存 39 個 LUT 至相機中。

推薦 3:焦段方便是王道

雖說現今隨身相機均以採用定焦鏡設計為大宗,不過相信還是有習慣使用變焦鏡相機的用戶存在,畢竟變焦鏡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就是擁有可以 zoom in 和 zoom out 的光學變焦,其方便性絕對大勝定焦鏡相機,尤其是在拍攝距離或場地受限的環境,更能體會變焦鏡所帶來的便利性;而且採用光學變焦設計的關係,畫質通常也會勝過只有數位變焦的相機。

Sony Cyber-shot RX100 VII:口袋裡的攝影小鋼砲

口袋的攝影神器,隨身相機復興:6 大類型推薦,找到你的攝影風格

●感光元件:2,010 萬畫素 1 吋 CMOS

●對焦技術:混合式 AF(357 點相位式 + 425 點對比式)

●連拍速度:20fps(電子快門)

●最高錄影:4K 30p(裁切)

●廠商資訊:台灣索尼、02-449-9111、www.sony.com.tw/zh

●建議售價:34,980 元

RX100 VII 是 Sony 在 2019 年推出的第七代口袋隨身機,該系列之所以如此成功,除了產品設計有抓到消費者想要的點之外,不斷進化的硬體規格也是吸引玩家入手的主要原因。RX100 VII 雖然推出至今已經 5 年有餘,但至今卻仍然有在販售,由此便可以看出它受歡迎的程度。至於 RX100 VII 之所以如此廣受喜愛,就是 Sony 將當時的 Alpha 系列旗艦相機 A9 規格和功能下放到 RX100 VII,讓它有著「口袋裡的 A9」之美名,加上只有男生手掌大的隨身設計,可以說是一台性能優越的攝影小鋼炮。RX100 VII 最大特色就是採用與 A9 相同的 BIONZ X 影像處理器,以及 20fps 無黑屏高速連拍,並擁有 Real-time Tracking 即時追蹤對焦能力(無論拍照或錄影都支援),再加上 24-200mm,F2.8-4.5 的鏡頭焦段範圍,讓 RX100 VII 雖然是小小一台相機,但是可以拍攝的題材卻相當多元,相信對於注重相機性能和拍攝方便性的玩家來說,RX100 VII 絕對是值得擁有的隨身攝影工具。

Leica D-Lux 8:正宗徠卡味的隨身機

口袋的攝影神器,隨身相機復興:6 大類型推薦,找到你的攝影風格

●感光元件:1,700 萬畫素 4 / 3 片幅 CMOS

●對焦技術:對比式 AF(49 區)

●連拍速度:11fps(機械快門)

●最高錄影:4K 30p

●廠商資訊:台灣徠卡、02-2391-2593、leica-camera.com/zh-Hant

●建議售價:58,500 元

說到擁有光學變焦的隨身相機,不得不提到 Panasonic LUMIX LX100 系列,其最大特色就是採用 4 / 3 片幅大小的感光元件,並內建 Leica DC Vario-Summilux ASPH. 變焦鏡頭,以隨身相機來說,規格名列前茅。不過可惜該系列停產已久,但是一直與該系列為雙生機種的 Leica D-lux 系列則有最新的產品可供選擇。徠卡在 2024 年 5 月無預警發表的 D-Lux 8,就是一台延用前代 D-Lux 7 核心元件的新相機,也就是說它搭載與 D-Lux 7 / LX100 II 相同的 1,700 萬畫素 4/3 吋感光元件,以及等效 24-75mm F1.7-2.8 變焦鏡頭,無論是記錄出遊或生活點滴都相當適合。D-Lux 8 和歷代 D-Lux 系列相機最大不同之處在於完全去除了 LX100 系列的影子,包括正面、機頂、機背,尤其是機背的按鍵布局更是明顯往 LEICA Q3 靠攏,使得相機整體更有徠卡味;而且也支援徠卡 FOTOS App,與手機連線更方便。最後連接埠也改為 USB-C,相較前代的 Micro USB,實用性更高。

推薦4:重溫銀鹽的魅力

底片相機所帶來的拍攝魅力,不是現今數位相機或手機可以比擬的。由於底片相機無法在拍攝的當下即時看到成像,必須經過沖洗、放相等過程才能看到成品,再加上所使用的底片種類與沖印師傅技術的不同,讓人在等待拿到相片的過程中就有如期待開獎一樣。同時無形之中也能訓練攝影眼,期許每次都能在 36 張有限的底片中,提高自己滿意作品的數量。

PENTAX 17:享受半格機的拍攝樂趣

口袋的攝影神器,隨身相機復興:6 大類型推薦,找到你的攝影風格

●感光元件:135 底片

●對焦技術:手動對焦

●連拍速度:–

●最高錄影:–

●廠商資訊:富堃、02- 2381-6132、www.pentax.com.tw

●建議售價:17,800 元

在數位攝影當道的時代,還有品牌願意推出底片相機的確值得接受眾人的掌聲。PENTAX 17 的問世,對於喜愛銀鹽攝影的玩家來說,是底片相機幾乎絕跡的時代之一盞明燈。它採用傳統底片相機的經典設計,但卻又保有現代的時尚感,同時配置手動捲片桿與底片相機的相關機構,讓用戶可以盡情享受底片相機操作的樂趣。PENTAX 17 最大特色就是採用半幅格式設計,也就是每按一次快門可拍攝 35mm 底片的一半,故又稱半格相機。換句話說,就是一卷 36 張的 35mm 底片,共可獲得 72 張的作品,對於底片價格日漸昂貴的現今,對於節省拍攝成本多少可以帶來些許幫助。PENTAX 17 的另一項特色,就是採用垂直的觀景窗設計,雖說是為迎合半格底片的視角,但好處也是可以讓已經習慣使用手機拍照的年輕人,能夠更直覺的構圖取景。最後,PENTAX 17 內建 7 種拍攝模式,讓玩家可更容易拍到想要的題材畫面。

OLYMPUS mju II:經典底片隨身機

口袋的攝影神器,隨身相機復興:6 大類型推薦,找到你的攝影風格

●感光元件:135 底片

●對焦技術:自動對焦

●連拍速度:–

●最高錄影:–

●廠商資訊:元佑實業、02- 8751-5888、www.yuanyu.tw

●建議售價:約 5,000∼8,000 元(二手價)

說到 OLYMPUS mju II(喵兔),它幾乎是最受歡迎底片隨身相機的代名詞,或許你年輕的時候,家裡或者甚至是自己曾經擁有過 OLYMPUS mju II。在屬於底片相機時代末期 1997 年問世的 OLYMPUS mju II,短短三年竟然就創下 300 多萬台的銷售佳績,它之所以如此受歡迎的原因,最主要就是擁有輕巧的體積重量、快速的自動對焦鏡頭、實用的生活防水、便宜的售價四大特色。OLYMPUS mju II 是一款造型圓潤流線的底片隨身相機,只要將滑蓋向右拉開即可進入開機狀態,映入眼簾的是一顆等效 35mm F2.8 的大光圈定焦鏡頭以及上方的閃光燈,35mm 焦距非常適合生活隨拍或街頭速寫,而 F2.8 最大光圈就算在昏暗環境下拍攝也能提高成功機率。重點是,OLYMPUS mju II 的鏡頭對焦速度很快,而且成像清晰銳利,對於攝影新手或家庭成員來說非常容易上手,僅 135g 的重量和四級的防水能力,讓人可以無時無刻享受拍照樂趣。

推薦 5:想滿足特殊需求

說到隨身相機,除了前面推薦專門用來拍攝一般生活紀錄的產品之外,相信還是有特殊需求的玩家存在。例如習慣拍攝短影音生活紀錄與親友分享,又或者是戶外活動的愛好者,希望可以買台具有三防能力的輕巧隨身機,陪伴自己記錄每一趟出門的所見所聞等。為此,我們也有二台不同取向的隨身相機推薦給你,希望可以滿足這方面玩家的攝錄需求。

Canon PowerShot V10:掌上型 Vlog 相機

口袋的攝影神器,隨身相機復興:6 大類型推薦,找到你的攝影風格

●感光元件:1,310 萬畫 1 吋 CMOS

●對焦技術:對比式 AF(31 點)

●連拍速度:–

●最高錄影:4K 30p

●廠商資訊:台灣佳能、02-6630-6805、tw.canon/zh_tw

●建議售價:13,990 元

在 Vlog 和短影音盛行的今日,有不少人直接用手機拍攝影片素材,不過由於並不是專為長時間拍片而設計,無論是手感、功能或靈活性,怎麼看都不是最佳選擇,PowerShot V10 就是為此而生。為了讓用戶更容易上手,PowerShot V10 將僅有 211g 的機身設計成接近手機的尺寸,可以像直接握持操作,就算是單手也能夠穩定直幅或橫幅拍攝影片。此外,搭載的等效 19mm F2.8 超廣角鏡頭加上內建變形修正,不僅可多人入鏡也不用擔心兩旁的人會有明顯失真;而內建 5 級柔膚和 14 種濾鏡效果,可以讓影片更具色彩創意。在方便性方面,PowerShot V10 擁有最多 180° 的翻轉螢幕和可伸縮支架,免去額外攜帶三腳架的麻煩,可以直接在平面處進行拍攝,並有將近 60° 的角度可供調整,讓玩家都能以最滿意的視角進行拍攝。最後,PowerShot V10 搭配 Camera Connect App 還可以在社群平台直接進行高解析度的直播,讓玩家能有更彈性的創作運用。

OM SYSTEM Tough TG-7:戶外活動最佳夥伴

口袋的攝影神器,隨身相機復興:6 大類型推薦,找到你的攝影風格

●感光元件:1,200 萬畫素 1 / 2.3 吋 CMOS

●對焦技術:對比式 AF(25 點)

●連拍速度:20fps(機械快門)

●最高錄影:4K 30p

●廠商資訊:元佑實業、02- 8751-5888、www.yuanyu.tw

●建議售價:17,490 元

若是你正在尋找一台堅固耐用且擁有三防的隨身相機, 那麼 OM SYSTEM Tough TG-7 大概是目前市面上唯一的選擇了。該品牌的 Tough 系列一向都是以主打戶外嚴苛環境使用作為賣點,而且多年來亦深受該族群使用者的喜愛。TG-7 主要延續了前作 TG-6 的規格和性能,包括採用 1 / 2.33 吋 1,200 萬畫素背照式 CMOS 和 Truepic VIII 影像處理器,搭配等效等效 25-100mm F2-4.9 的大光圈鏡頭,有利於使用高速快門拍攝以減少主體模糊。此外,還擁有 1cm 的超近拍模式及最高 7x 的放大倍率,在戶外要捕捉肉眼難以清楚辨識的生態也不是問題。在拍攝功能之外,TG-7 最大賣點就是強悍的保護能力,包括 15m 的防水深度、-10°C 的耐寒能力、最高 2.1m 的防撞和 100kgf 的耐壓力,戶外拍攝完全無需擔心。除此之外,TG-7 還內建 GPS 和環境感應器、工程以及 Pro Capture 拍攝模式等,全方位的多元化功能,可以幫助玩家在任何嚴苛環境都能輕鬆拍到想要的畫面。

推薦 6:就是要玩 CCD

在數位相機剛興起的時候,市場幾乎都是 CCD 相機的天下,直到 2000 年Canon 推出第一台搭載 CMOS 的數位單眼相機開始,CMOS 相機才開始出現在世人的眼前,並隨著科技進步逐漸發展才現今的技術。不過對於 Z 世代或 Alpha 世代的年輕人來說,大多都沒有經歷過 CCD 相機,或許會好奇拍出來的影像究竟是什麼模樣?以下便是我們的推薦。

Sony Cyber-shot T77:超時尚美型卡片機

口袋的攝影神器,隨身相機復興:6 大類型推薦,找到你的攝影風格

●感光元件:1,010 萬畫素 1 / 2.3 吋 CCD

●對焦技術 :自動對焦(9 點)

●連拍速度:1.6fps(機械快門)

●最高錄影:640 x 480 30p

●廠商資訊:台灣索尼、02-449-9111、www.sony.com.tw/zh

●建議售價:約 6,000 ~ 8,000 元(二手價)

大約 2000 年前後數位相機興起,市場上隨身相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其中Sony Cyber-shot 系列絕對可在歷史中佔有一席之地。結合領先的硬體科技與功能,以及時尚的外型設計,讓 Sony Cyber-shot 系列成為當時討論度和買氣都很高的產品。其中 Cyber-shot T 系列由於主打纖薄時尚外型,再加上不俗的拍攝性能,可以說深受女性玩家的喜愛,而 2008 年推出的 T77 便是其中代表作。它最大賣點就是繼承了 T 系列相當標誌性的卡片般造型和滑蓋開關機設計,同時在僅有 15mm 的機身中卻塞入 4x 光學變焦能力的 Carl Zeiss Vario-Tessar 鏡頭,並具備光學防手震功能,但卻僅有 151g 的輕巧體積並內建 4GB 記憶體,再加上提供黑 / 銀 / 綜 / 蘋果綠 / 粉紅等多種時尚顏色可供選擇,在當時的確攻陷不少女性玩家的荷包。功能方面,T77 內建 iSCN 智能場景模式,並具備最快達 1 / 1000 秒的快門速度,要捕捉移動速度較快的主體也沒有問題。

Nikon Coolpix S3500:2000 萬畫素的口袋相機

口袋的攝影神器,隨身相機復興:6 大類型推薦,找到你的攝影風格

●感光元件:2,005 萬畫素 1 / 2.3 吋 CCD

●對焦技術:自動對焦(99 區)

●連拍速度:11.fps(機械快門)

●最高錄影:1280 x 720 30p

●廠商資訊:國祥貿易、02-2778-9966、www.coolpix.com.tw

●建議售價:約 6,000 ~ 7,000 元(二手價)

S3500 也是以輕巧隨身為主打賣點,雖說 20.5mm 的機身厚度不 Sony Cyber-shot T77 纖薄,但是卻搭載了 2,005 萬畫素 CCD 以及 7x 光學變焦的鏡頭,擁有等效 26-182mm 的焦段範圍,並具備 VR 光學防手震功能,不僅影像解析度更高,同時鏡頭焦段與後者的 35-140mm 相比泛用性也更好,而且 VR 光學防手震也能有效抑制室內或昏暗環境下拍攝時,因相機晃動而產生的影像模糊,無論是要用來捕捉生活片刻影像或旅遊時的點點滴滴都非常推薦。除此之外,S3500 更直接在機身內建多元化的影像編輯功能,除了延續自前作的「柔化肌膚」、「縮小臉部」、「增大眼睛」三種後製功能之外,還新增了包括「亮白臉部膚色」、「亮白眼睛」、「亮白牙齒」、「消除眼袋」以及「使臉頰泛起紅暈」等五種效果,表示用戶在拍攝完成後,便可以直接透過 S3500 的八種編輯功能進行更細部的影像編修,創造出符合心中預期的人像作品。

本文同步刊載於 PC home 雜誌

口袋的攝影神器,隨身相機復興:6 大類型推薦,找到你的攝影風格

歡迎加入 PC home 雜誌粉絲團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AI 按摩椅跟傳統按摩椅有什麼不同:精準舒緩你的疲勞、品牌特色、常見問題全解析

作者 Shaoyun
究竟什麼是 AI 按摩椅?跟傳統按摩椅有什麼不同?市面上按摩椅品牌眾多,功能、設計也越來越多元化,該如何選擇出一款適合自己且符合需求的 AI 按摩椅?05c7afa98955dd8bfa7a058993103ba8

現代人生活步調快、工作壓力大,許多人的身體經常處於疲憊狀態,日經月累之下,形成肩頸痠痛、腰部緊繃等不適症狀,這時若能有一台按摩椅,回到家便可輕鬆享受全身按摩,釋放一整天的壓力和疲勞,無疑是一種享受。如今,按摩椅不僅種類多元,隨著科技日新月異,更再次進化導入「AI 按摩科技」,強調以人為本,竭力帶來更精準到位的個人化按摩體驗。然而,究竟什麼是 AI 按摩椅?跟傳統按摩椅有什麼不同?市面上按摩椅品牌眾多,功能、設計也越來越多元化,該如何選擇出一款適合自己且符合需求的 AI 按摩椅?為此,本篇將為讀者釋疑 4 個關於 AI 按摩椅的常見問題,同時解析購買時需考量的重點,以及市面上四大按摩椅品牌的 AI 技術和推薦機種,協助讀者找到最適合的產品,讓居家按摩不再是奢侈,而是日常生活的一環。

 

文章目錄

 

4 個選購 AI 按摩椅留意要點

隨著按摩科技的進步,新一代 AI 按摩椅已不再是單純的舒壓放鬆工具,而是能提供更智能、個性化的按摩體驗,然而,目前 AI 按摩椅仍為較新型的產品,前幾大品牌都有推出相關機種,因此,選購前了解產品的核心功能與使用需求至關重要,為了確保投資的價值,購買前需仔細考慮功能實用性、個人預算、需求以及售後服務等因素,才能選擇到最合適的產品。

考量 AI 功能的實用性與準確性

市面上有越來越多標榜導入 AI 科技的按摩椅問世,選購前應事先了解該按摩椅所搭載的 AI 技術是否能真正帶來個性化體驗,如智能偵測身形、疲勞指數等,另也可以透過幾個小細節,來判斷是否為真正的 AI 按摩椅,像是 AI 偵測時使用者若起身離開,系統有沒有立即感應到而停止,或是每次偵測完的按摩時間是否都相同無任何差異,真 AI 才能真正達到放鬆效果,進而為每個人量身打造客製化的按摩行程。

機身結構與空間需求

AI 按摩椅機種選擇多元,每張按摩椅的大小、按摩範圍也有所差異,消費者仍須回歸到自己的需求面做選擇,例如購買前需考慮擺放位置與事前丈量自己家裡的空間大小,確認擺放空間是否足夠,再者,外觀方面也要確保按摩椅設計符合居家風格,當然也要將期望達到的按摩範圍,及按摩模式多樣化納入考量,才能滿足不同的按摩需求,例如是否要從肩頸腰背延伸到臀腿,或是需要涵蓋到手掌、手臂、足底和足跟,甚至需要拉伸、躺平等功能。

AI 按摩椅通常體積較大,這時不妨選擇具有腳蹬收納功能的機種,或是躺臥時機身整體向前的零牆距設計,有助擺放更靈活。

到店試坐體驗

個人對按摩椅的主觀感受也是影響購買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應每個人對於按摩的力道強弱偏好各異,以及不同型號的按摩椅提供的力度和手感也不盡相同,所以建議選購前實際到門市試坐感受,體驗過後更能了解每張按摩椅的特色和區別在哪裡,以及 AI 科技面的導入有什麼好處,比較過後再下決定。

耐用度與售後保固

最後,選購前仍不可忽略售後服務和按摩椅的材質等面向,我們知道沙發存在者耐用度的問題,比方說皮料品質的部分,按摩椅的「皮革」容不容易掉皮、龜裂,材質選擇上是否足夠耐用、好整理好清潔等,也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相信消費者都不希望用沒多久就壞掉,因此需要事先了解品牌的售後服務及保固期限,現階段大部分按摩椅品牌提供 1 至 2 年的全機身保固,另亦有針對皮革獨立提供 5 年保固的福利。

AI 按摩椅的價格範圍從入門到高端不等,通常功能越多、技術越先進,價格也越高,選購前需考慮長期使用價值,而不僅僅是當下的價格。

按摩椅進化論!4 個 AI 按摩椅的常見疑問

AI 人工智慧飛速發展至今,儼然成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存在,不過對於第一次接觸這類 AI 按摩椅的消類者來說,可能會感到些許陌生,甚至對其功能和技術有所疑惑,有鑒於此,了解其與傳統按摩椅的差異、是否值得投資、以及 AI 按摩功能的實際效果都相當重要。下文筆者將針對 4 個常見的 AI 按摩椅疑難雜症進行解答,幫助讀者對這類產品有更進一步的認識,選購時做出更明智的決定。

Q 1:什麼是 AI 按摩椅?

顧名思義是結合 AI 智能感知功能的按摩設備,能根據使用者當下的身體狀況和需求自動調整按摩手法,提供精準且客製化的按摩體驗,目前運用的面向包括「體型偵測」、「疲勞偵測」、「推薦按摩程式」、「體感自動調整」等幾個要點,其中,疲勞偵測就是透過 PPG 或 ECG 等感應裝置,來分析使用者的心率、血氧、疲勞指數等數據,藉此判斷使用者此刻的身體機能狀態,然後針對不同情境的疲勞點提供建議的按摩行程,例如重度疲勞就會對應較強的按摩手法,同時為了強化按摩過程的精準度,高階機型還整合了智慧身形偵測系統,調整滾輪機芯至更符合使用者的肩高位置、身形曲線或腿部伸縮等,讓整個按摩體驗更到位且貼近消費者當下的需求。

市面上的 AI 按摩椅主打 AI 智慧偵測系統, 能透過 ECG 手掌偵測或 PPG 手指偵測末梢迅速捕捉身體的疲勞點。

Q 2:AI 按摩椅與傳統按摩椅的差異?

AI 按摩椅與傳統按摩椅最大的差別在於智能分析和即時調整能力。因應傳統按摩椅的按摩手法較制式且機械結構位置通常是固定的,無法因應個人需求進行調整,只是針對特定部位提供基本的舒緩放鬆效果,因此不同身形或是不同疲勞狀態下使用時,感受到的體驗舒適度會有所差異。而 AI 按摩椅則透過智能感知技術,自動偵測使用者的身形、血氧和心率等數據,並根據這些資訊即時調整按摩力道、速度及範圍,讓按摩體驗更全面,甚至還能針對不同的疲勞部位提供客製化的按摩方案。此外,部分 AI 按摩椅還能記錄使用者的按摩偏好,例如力道大小、喜歡的按摩方案等,下次開機即套用,提供更符合個人需求的專屬按摩設定,進一步提升舒適度。

按摩椅透過 AI 按摩科技,連身形曲線、疲勞區域等都能偵測,並針對不同疲勞點調整按摩行程,做到客製化的安排,有效舒緩壓力。

Q 3:適合哪些族群選用?

AI 按摩椅適合各種不同需求的客群,無論是第一次選購按摩椅的使用者,或是已經有按摩習慣的人都能受益,尤其特別適合長期久坐的上班族、壓力大的勞動者、以及需要針對特定部位進行深層放鬆的人士,例如運動愛好者和高階商務人士,甚至年長者,都能借助 AI 按摩椅的智能偵測系統,依據個人體型與健康數據,享受個人化的按摩體驗,另外,對於重視健康管理的消費者來說,AI 按摩椅不僅能舒緩疲勞,還是一項健康投資。

Q 4:AI 按摩椅是否都為高價位產品?

事實上 AI 按摩椅的產品選擇相當多元,目前各大品牌針對不同需求的消費者提供了多種定位與功能的產品,舉例來說從入門款到旗艦機種,價格範圍大致在 5 萬到 25 萬元不等。雖然入門級產品也有搭載 AI 功能,但與頂規旗艦款相比,功能與細緻度仍有明顯差異,例如,旗艦機種雖然價位落在 20 萬元以上價格高昂,但由於結合更全面的 AI 技術與身形偵測,並具備更精準的數據追蹤、管理系統及更完整且細膩的按摩體驗,因此能帶來較為極致的按摩感受;中階機種的價格約在 10 萬左右,提供較好的 AI 應用,能夠滿足大部分日常需求,另外,雖然 AI 按摩椅的價格較傳統型按摩椅高出 1-2 成,但考慮其長期使用壽命與健康投資的價值,實際上具有更高的性價比。

目前 AI 按摩椅從入門機型到旗艦款應有盡有,不過隨著產品定位的不同,各款的 AI 功能豐富度、精準性和按摩結構設計也會有所差異。

AI 按摩椅跟傳統按摩椅有什麼不同:精準舒緩你的疲勞、品牌特色、常見問題全解析

FUJI 按摩椅系列:AI 科技結合雙摩球技術,精準滿足按摩需求

● FUJI 按摩椅 ● 0800-816-988 ● www.efuji.com.tw

不同於其他品牌,FUJI 按摩椅率先將旗下全系列按摩椅導入「AI 按摩科技」,運用 AI 偵測、AI 判別、AI 演算、AI 客製化 4 種智能核心技術,快速演算出最符合當下身體狀態的客製化按摩行程,使用者只須將手掌放在智能感知芯片上,便能迅速偵測身體疲勞點,並準確判別使用者肩高曲線定位,探索背部肌肉壓力來源,進而提供個人專屬按摩組合,就像有個懂你的私人按摩師隨時在身邊,想按就按。在機身結構部分,AI 雙摩球按摩技術是 FUJI 獨家的優勢,一般來說,雙輪機芯按摩椅的技術門檻高,須要軟硬體的精密配合,才能在按摩時準確觸及脊柱兩側,精確地刺激觸發相關穴位,而雙輪機芯結構優勢能夠模擬按摩師傅手腕前凸後縮、上下行走、輕重緩急等細膩的指壓動作,仿若雙手同時按到對稱的一對穴位,達到經絡按摩舒壓的效果。

雙 AI 極智椅 FG-8267

AI 按摩椅跟傳統按摩椅有什麼不同:精準舒緩你的疲勞、品牌特色、常見問題全解析

● 產品特點:台灣研發設計、雙 AI 智能系統、先進智能傳感器、疲勞探索追蹤、首創功能自選記憶模組

● 顏色:灰、駝、褐、黑

● 保固期:2 年

● 建議售價:198,000 元

FUJI 雙 AI 極智椅搭載「AI 智慧偵測 +AI 智能感知」系統,身體的疲勞按摩椅都知道,藉由三重智慧巡航偵測,精準追蹤頸、肩、背、腰人體四大疲勞區域,感知背部身體曲線並記憶使用者體態,自動偵測背肌壓力,由AI客製化演算出最佳按摩行程,針對疲勞點加強按摩。雙 AI 極智椅按摩行程共有 13,880 種手動按摩組合與 3,096 種自動按摩巡航組合,搭載 AI-5D 機芯系統,以專利 AI 雙摩球按摩技術重現老師傅的專業技法,讓日常累積的身心壓力獲得釋放。

雙 AI 摩術椅 FG-7450

AI 按摩椅跟傳統按摩椅有什麼不同:精準舒緩你的疲勞、品牌特色、常見問題全解析

● 產品特點:雙 AI 智能系統、疲勞程度追蹤、AI 雙摩球、溫感揉膝按摩、省空間翻轉收納、7 吋彩屏觸控平板螢幕

● 顏色:黑、灰、米

● 保固期:2 年

● 建議售價:158,800 元

FUJI 雙 AI 摩術椅最大的亮點,莫過於首創搭配專利 AI 雙摩球按摩技術,同時搭配品牌標配的 AI 智能感知偵測系統,能夠捕捉身體壓力疲勞區,客製化演算按摩手法、節奏和強度,這台也結合八大按摩手技包含揉捏、敲擊、揉敲、瑞典、指壓、拍打、行走與捶打,更具有膝腿部溫感按摩與背脊溫感功能的貼心設計,另外,液晶螢幕手控器能輕易切換五大 AI 模式,包含頸肩紓壓、頂臀拉伸、搖籃模式等,外觀則採用木質與布紋的巧妙拼接,營造出居家空間視覺上的層次。

AI 愛沙發 FG-940

AI 按摩椅跟傳統按摩椅有什麼不同:精準舒緩你的疲勞、品牌特色、常見問題全解析

● 產品特點:先進 AI 智能傳感器、AI 疲勞點偵測、5 大 AI 模式、全新 LED手控器、翻轉收納設計、現代工藝椅腳、安全防夾偵測

● 顏色:灰、黃、粉

● 保固期:2 年

● 建議售價:68,800 元

FUJI AI 愛沙發是一款帶來全新居家美學體驗的按摩椅,融合歐式典雅外型與多項設計巧思,像是現代工藝椅腳、舒壓托頸頭枕、圓潤細緻扶手和腿部翻轉收納功能,讓其不僅是一台能夠舒緩疲勞的 AI 按摩椅,也是一張質感沙發椅,亦是能滑手機與追劇放鬆的舒適工學椅,實現一椅多用,節省居家空間。在按摩功能方面,AI 愛沙發配備先進的 AI 智能傳感器,能夠根據身體疲勞點位,為使用者提供最佳按摩行程,另考量使用者對細節的感受,AI 愛沙發在腿部加入安全防夾偵測功能,使用起來更安心。

OSIM 養身椅系列:軟硬體全面升級,落實 AI 養身理念與多感官體驗

● 傲勝國際 ● 0800-099-060 ● www.osim.com.tw

OSIM 最大強項是不斷研發及升級產品軟硬體,持續將旗下全產品線按摩椅整合導入至專有的 OSIM Well-Being 應用程式,使用者能透過 App 更新加入新的按摩模式,並隨時追蹤身心健康狀況,讓產品永續呵護用戶的身心健康。另外針對產品面,近年 OSIM 亦提出「按摩減壓」與「健康管理」新觀點,顛覆一般市面上按摩椅只能紓緩身體酸痛的單一需求,導入獨家「數據 AI 養身科技」,甚至創新推出多重感官上的放鬆體驗,以自家獨創的 V 手按摩技術和 720 度按摩球,實現抓捏式手法和服貼身體曲線滾動的體感享受之外,還有 2 人 4 手按摩科技同時揉捏肩頸、腰背及按壓臀腿相互協調,短時間內雙倍紓緩使按摩效益事半功倍,最厲害的是,不只放鬆肌肉和大腦,旗艦機種更結合音樂、香氛和意境光,為你多方面調控情緒。

uDream Pro 5 感養身椅

AI 按摩椅跟傳統按摩椅有什麼不同:精準舒緩你的疲勞、品牌特色、常見問題全解析

● 產品特點:數據 AI 養身科技、One Touch 養身秘境、五感沉浸式體驗、溫感揉膝按摩、V 手 Pro 與獨家 2 人 4 手 Pro 按摩、隱藏式滾輪、可翻轉腳蹬

● 顏色:銅、紫、黑

● 保固期:45 個月

● 建議售價:268,000 元

OSIM uDream Pro 5 感養身椅是業界唯一運用「科技大數據」達到健康管理,同時紓壓解勞的按摩椅產品,運用獨家數據 AI 養身科技,使用者在輸入個人資料後,透過兩側扶手上的 ECG 生物傳感器,分析出「壓力指數、心臟年齡及呼吸頻率」,並根據檢測數值,提供個人化專屬的 5 感紓壓配方,不僅擁有真人手感 V 手 Pro 與獨家 2 人 4 手 Pro 按摩,帶來細緻、到位的按摩體驗,還結合獨家「One Touch 養身秘境」,打造「日落海灘」、「星夜極光」及「悠然森林」3 種專屬紓壓秘境,搭配「引導式心像法」以語音引導,透過影像、情境照明,讓使用者腦海中描繪出景象,再搭配香氛、音樂與按摩手法,帶來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感官上的全面放鬆體驗,後續還能透過 App 記錄隨時掌握健康狀況!

uLove 3 減壓養身椅

AI 按摩椅跟傳統按摩椅有什麼不同:精準舒緩你的疲勞、品牌特色、常見問題全解析

● 產品特點:雙 AI 智能系統、疲勞程度追蹤、AI 雙摩球、溫感揉膝按摩、省空間翻轉收納、7 吋彩屏觸控平板螢幕

● 顏色:黑、灰、紅、棕

● 保固期:45 個月

● 建議售價:198,000 元

OSIM uLove 3 減壓養身椅同樣搭載 AI 科技,使用者能透過座椅兩側扶手上的ECG 感應器,組合年齡、性別、身高、體重、心率、呼吸頻率與心率變異性等數值,藉由醫學大數據分析演算出「壓力指數」,接著再提供客製化的「減壓按摩」和「放鬆音樂」,並透過語音引導進行呼吸訓練,活化並平衡緊張的感官神經,提升睡眠品質,雖說這台也有獨家 4 手 Plus 按摩與專利 V 手 Plus 按摩、溫熱科技以及腿部反射按摩等功能,但與 5 感養身椅帶來的緩慢而穩定的油壓體感明顯不同的是,減壓養身椅主打節奏明快且技法深層的指壓按摩感受,藉此放鬆肌肉、緩解疲勞,另外,外觀設計更跨界與法拉利公司合作,打造極簡配色、義式風情和一體成型的流線月彎椅身造型。

TAKASHIMA 高島 AI 按摩椅系列:多元選擇與智能技術的完美結合

● 高島按摩椅 ● 0800-891-899 ● www.takashima.com.tw

高島按摩椅旗下 AI 按摩椅種類選擇多元,除了旗艦機種率先導入獨有的智能技術之外,近年也逐漸下放至部份中階和售價親民的入門機,而其主打的 AI 智能疲勞偵測技術,主要藉由指尖式感測器精準分析使用者的血氧、心率及疲勞指數,依據這些數據推薦合適的按摩模式,搭配智能身型偵測功能捕捉不同身型,進行三段式按摩間距調整,而高階機型更具備客製化功能,讓使用者靈活調整和紀錄按摩力度、節奏和個人偏好,給予最精準且全面的極致按摩享受。高島按摩椅未來也將持續提升擬真按摩手法,朝向更舒適的體感發展,例如引入雙腳分離伸展的功能,提升按摩效果,並有望結合香氛和空氣清淨功能,提供更多面向的感官放鬆體驗。

AI 超跑椅

AI 按摩椅跟傳統按摩椅有什麼不同:精準舒緩你的疲勞、品牌特色、常見問題全解析

● 產品特點:雙機芯、AI 疲勞智能偵測、智能身形偵測、腿部雙向伸縮、專利柔性導軌、跑車級通風座椅、智慧安全系統

● 顏色:灰

● 保固期:全機 2 年,線上登錄享皮革 5 年保固

● 建議售價:289,000 元

TAKASHIMA 高島全新旗艦級 AI 超跑椅 A-9300 集狂野的跑格外型與雙機芯結構、專利柔性導軌、AI 智能疲勞偵測等三大旗艦科技於一身,不僅拉伸效果比一般按摩椅顯著,還可以擁有接近 180 度的延展效果,享受近乎平躺的放鬆體驗,貼心的是,該款還具備防突發和防夾傷設計,為用戶帶來極致且安全的按摩饗宴。

星空椅 3.0

AI 按摩椅跟傳統按摩椅有什麼不同:精準舒緩你的疲勞、品牌特色、常見問題全解析

● 產品特點:4D 星雲柔感機芯、AI 智能疲勞追蹤、專利柔性導軌、感應伸縮小腿、全身環抱式衛星氣囊、恆星溫感功能

● 顏色:金星隕黑、銀河湛藍

● 保固期:全機 2 年,線上登錄享皮革 5 年保固

● 建議售價:212,000 元

星空椅 3.0 同樣集結高島兩大智能技術,透過 AI 檢測背脊曲線,並演算出最佳按摩體感,另外搭載新世代的氣囊運動結構,透過充氣帶動曲臂與滾輪的聯動,形成緩沖效果,藉此達到強勁與柔和兼具的擬真提拉、按壓效果,帶來多樣變化的按摩行程。

雙力士 AI 智能椅 A-8210

AI 按摩椅跟傳統按摩椅有什麼不同:精準舒緩你的疲勞、品牌特色、常見問題全解析

● 產品特點:橫綱級雙重 3D 按摩機芯、AI 智能疲勞偵測、智能身形偵測、智能聲控管家、24 手決勝式環繞氣壓、多達 20+2 種自動模式

● 顏色:黑、紅、藍

● 保固期:全機 2 年,線上登錄享皮革 5 年保固

● 建議售價:138,000 元

雙力士 AI 智能椅主打橫綱級雙重 3D 機芯,仿佛兩位按摩大師同時進行腰背與臀部按摩,細膩且深層的按摩手感,帶來雙倍舒適與滿足,加上 AI 智能疲勞偵測、智能聲控管家、決勝式環繞氣壓等多項智慧科技,享受量身按摩體驗。

iVoz Pro AI 沙發按摩椅 A-5203

AI 按摩椅跟傳統按摩椅有什麼不同:精準舒緩你的疲勞、品牌特色、常見問題全解析

● 產品特點:智能聲控系統、AI 智能疲勞偵測、便捷扶手式按鍵、6 大專業按摩手法、零重力體感、SL 級全覆式導軌、美型太空氣囊

● 顏色:紅、灰、黃

● 保固期:全機 2 年,線上登錄享皮革 5 年保固

● 建議售價:86,800 元

全新進化的 iVoz Pro AI 沙發按摩椅,保有一貫小巧、簡約時尚的外觀,按摩功能則是全面升級,六大專業按摩手法,搭配 AI 智能疲勞偵測、管家級聲控系統,無疑是小家庭的按摩椅首選。

Tokuyo 玩美椅系列:專為亞洲人而設!整合智能偵測與 4DX 手法

● 督洋生技 ● 0800-369-963 ● www.tokuyo.com.tw

Tokuyo 旗下按摩椅以 AI 智能感知功能為核心,利用 PPG 感測技術監測心率、血氧、微循環與疲勞指數,快速分析使用者的身體狀況,並結合 AI 體型感知技術,精準辨識使用者的身形,針對不同身材、需求與疲勞程度量身打造專屬的按摩方案,並為各類機型導入不同按摩技法,能依據身體反應即時調整按摩力道,並透過螢幕反饋即時監測,提供更細膩的按摩體驗。值得一提的是,tokuyo 擁有業界少見的研發實驗室,並與多個學術單位合作,致力開發放鬆與睡眠相關的智眠聲光 AVS 技術,利用助眠光波及雙耳頻差有效的導引大腦放鬆,用健康的方式擊退失眠,未來,tokuyo 也計劃結合 AI 與 App 聯網技術,推出更符合亞洲人需求的按摩設備。

玩美按摩椅 PRO 2 TC-780

AI 按摩椅跟傳統按摩椅有什麼不同:精準舒緩你的疲勞、品牌特色、常見問題全解析

● 產品特點:PPG 光學檢測、FST 跨界導軌、獨特 4DX-II 手法、Smart touch智能螢幕介面、星穹蛋型座艙

● 顏色:棕、紫、黑

● 保固期:全機 2 年,皮革 5 年保固

● 建議售價:169,900 元(棕、黑)/ 179,900元(紫)

Tokuyo 最新玩美按摩椅 PRO 2 看似與市面上同級 AI 產品相仿,運用 PPG 光學感測器來檢測心率、血氧、微循環和疲勞共四大數值,再根據疲勞等級規漸適合的功能,不過該款最大優勢是內建 135cm 的超長導軌,達到 166 度最大躺臥角度,平躺時亦可按摩到臀部,讓背脊至腿部完全的伸展與放鬆,實現泰式拉筋、瑜珈提斯等獨特技法,不僅如此,玩美按摩椅 PRO 2 更升級引進 4DX-II 機芯,按摩球前後突出量可達 10.5cm,能實現揉、捏、握、抓手技,還能打造多維度職人手感,此外,這台外型更以星穹蛋型座艙打造,時尚設計無論擺放在居家哪個角落都不突兀。

玩美按摩椅 MAX 2 TC-750

AI 按摩椅跟傳統按摩椅有什麼不同:精準舒緩你的疲勞、品牌特色、常見問題全解析

● 產品特點:氣囊柔感 4DX 機芯技術、雙 AI 體型與疲勞偵測、上掀式小腿、13 種自動程序、自動模式融合超強力技法

● 顏色:奶茶色

● 保固期:全機 2 年,皮革 5 年保固

● 建議售價:119,900 元

這款搭載 AI 體型感知與 AI 智能感知系統,身體的疲勞按摩椅都知道,利用科技創造出超越真人按摩的細膩手感,搭載氣囊柔感 4DX 機芯技術,從肩、背、腰、腿、足底完美深淺起伏揉壓,並加強深度指壓與撥筋技法,除了能做到前後左右、上下揉捏捶打外,更搭配具有輕重緩急的按摩手法,結合智能感知所制訂的按摩行程,按壓正確的筋膜和肌肉部位,把一天的酸痛一一緩解,最特別的是,這台配備上掀式小腿按摩結構設計,擴大腿部氣壓範圍到膝蓋,全方位顧到腿足區域,釋放腿部壓力,適合長時間久站的櫃姐、空姐等族群。

本文同步刊載於 PC home 雜誌

AI 按摩椅跟傳統按摩椅有什麼不同:精準舒緩你的疲勞、品牌特色、常見問題全解析

歡迎加入 PC home 雜誌粉絲團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電動牙刷選購重點與推薦:看刷頭也要看馬達,選對牙刷呵護口腔健康

作者 ycr
電動牙刷選購全攻略:選對牙刷,呵護口腔健康B7de1e243ed19e4ab3aeae3fdcb83694

電動牙刷真的能有效清潔牙齒嗎?為什麼有些電動牙刷用起來感覺不太一樣?選購電動牙刷除了看刷頭,還要注意哪些地方?本文將一一揭曉電動牙刷的選購秘訣,讓您輕鬆擁有健康潔白的牙齒。

電動牙刷之所以如此受歡迎,主要是因為其在清潔、保護牙齒和預防牙病方面具有顯著優勢。與普通牙刷相比,電動牙刷的清潔力更強。一項針對電動牙刷和手動牙刷的分析發現,振動式電動牙刷在減少牙菌斑和牙齦炎的短期和長期效果上都比手動牙刷更有效。使用電動牙刷 1 - 3 個月,牙齒上的牙菌斑減少 11%,超過 3 個月牙菌斑減少 21%;使用電動牙刷的人群,在 1 - 3 個月內牙齦炎減少了 6%,從長遠來看,牙齦炎減少了 11%。

當然,使用傳統牙刷一樣可以有很好的牙齒保護效果,只是人類習慣上都比較懶、不易養成良好的刷牙習慣,而電動牙刷具有方便、省力的特點。此外,電動牙刷有定時功能,擠好牙膏開啟放嘴裡直接刷就可以了,只需要手動移動牙刷位置就完成了刷牙,比普通牙刷方便省時省力。對於平常刷牙方法不對的人來說,使用電動牙刷可以保護牙釉質,大大減少因橫刷牙及刷牙力度過大導致的楔狀缺損。同時,很多電動牙刷擁有多種刷頭和刷頭振動方式,可以輕鬆應對各種牙齒問題和不同的刷牙需求,讓刷牙更加容易。

牙醫對於使用電動牙刷的態度通常是鼓勵的,因為電動牙刷可以更有效地去除牙菌斑和維護口腔健康。但牙醫也提醒消費者,在選擇和使用電動牙刷時需要注意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正確使用電動牙刷、定期更換刷頭以及定期檢查口腔健康。

文章目錄

電動牙刷選購要點 

(一)刷頭的重要性

刷頭作為電動牙刷直接接觸牙齒和口腔的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刷毛材質方面,常見的有尼龍刷毛、特殊纖維刷毛和矽膠刷毛等。尼龍刷毛清潔效果較好且使用壽命長;特殊纖維刷毛柔軟,適合敏感牙齒和牙齦;矽膠刷毛既柔軟又溫和,適合牙齒表面清潔。刷毛軟硬度需適中,過硬的刷頭容易損傷牙齦,過軟則可能導致刷不乾淨。刷毛磨圓率至少要超過 80%,成人電動牙刷磨圓率合格的刷毛頂端較為圓潤,能減少對牙齒和牙齦的刺激。刷頭尺寸也應根據個人需求選擇,成人使用的刷頭直徑一般為大約 7 - 8 毫米,長度為約 20 - 25 毫米,合適的尺寸能夠更好地適應牙齒的形狀,提供更全面的清潔效果。

(二)專業技術實力

專業品牌在電動牙刷性能調校方面具有顯著優勢。他們會對人群相容性匹配度、震頻均衡度、刷毛的磨圓率等百余項核心參數進行反復的調校與優化。相比之下,一些市場冒出來跟風的網紅品牌、跨界品牌缺乏口腔護理經驗和專業技術沉澱,往往更熱衷於炒作行銷,無法對電動牙刷的規格參數進行優化調教。這就導致其產品難以適配複雜多變的口腔環境,傷牙率較專業電動牙刷品牌高了 3 倍不止。專業品牌的電動牙刷能夠更好地滿足不同用戶的口腔需求,降低傷牙風險。

(三)電動牙刷類型選擇

目前市場上主要有掃振、旋轉、聲波式三種電動牙刷。掃振式和旋轉式電動牙刷清潔力尚可,但震感過於強烈,掃振角度高達 60°(牙醫推薦的掃振區間不超過 9°),會過度損傷牙齒牙齦,這種清潔強度僅適合部分口腔耐受度極高的歐美人群。而聲波式電動牙刷能夠兼具出色的清潔力與護牙度,其通過高頻震動產生的聲波,能在不接觸牙齦的情況下,深入牙縫清潔牙菌斑。同時,要注意聲波式電動牙刷的震頻穩定性和掃振角度,只有科學合理的調校才能更好地發揮其優勢,滿足國人的口腔護理需求。

(四)注意採用的馬達

有些電動牙刷採用空心杯馬達,雖然在技術上來講,這種馬達沒有傳統電機的鐵芯轉子,在結構上突破了一般電機的轉子形式。整體來說,空心杯馬達具有體積小、效率高、可控性高、噪音小、散熱效果好等優點。

但採用空心杯馬達的電動牙刷存在諸多弊端。空心杯馬達震頻忽高忽低,噪音大,使用壽命短,傷牙風險高。相比之下,磁懸浮馬達輸出穩定,噪音低,性能更強,更值得大家選擇。在選購電動牙刷時,應避免選擇內置空心杯馬達的產品,降低傷牙風險。

(五)掃振角度的選擇

電動牙刷的掃振角度控制在 3 至 9 度有諸多好處。如果掃振角度過大,會增加傷牙的風險,可能導致牙齦流血、牙疼牙酸等問題;但掃振角度太小,又會拉低電動牙刷的清潔性能。因此,將掃振角度控制在 3 - 9 度之間是比較科學合理的,可以在保證清潔效果的同時,最大程度地減少對牙齒和牙齦的傷害。

(六)使用情境的考量

適合越多情境的電動牙刷對於適應不同口腔環境至關重要。相容性好的產品通常具有檔位多、震頻跨度寬、刷頭種類豐富等特點。例如,震頻跨度需要有一定的寬度,才能為使用者在不同生活情境下提供合適的刷牙力度。

刷頭類型越豐富越好,優質產品會提供護牙、清潔、正畸等不同種類的刷頭,以滿足使用者不同的口腔護理需求。國人的口腔環境複雜多變,高相容性的電動牙刷能夠更好地應對各種情況,為使用者提供更優質的口腔護理體驗。

具體選購技巧

(一)看馬達和馬達振動頻率

電動牙刷的馬達是其核心部件之一,直接影響著清潔效果和使用體驗。推薦選擇磁懸浮馬達,這種馬達動力強勁且輸出穩定,能夠提供高效的清潔力。同時,可換擋的設計能讓使用者根據不同的牙齒牙齦狀態進行調整。例如,當牙齒較為敏感時,可以選擇低擋位,減少對牙齦的刺激;而當需要深度清潔時,則可以切換到高擋位。

一般來說,磁懸浮馬達的振動頻率較高,通常在每分鐘數萬次以上。以同同家電動牙刷 T9U 為例,其配備的創新升級的 3.5 代 “磁懸浮聲波馬達”,振動頻率達到 31800 轉 / 分鐘,能輕鬆清除牙齒縫隙的殘留物。力博得掃振聲波電動牙刷 S7 的內置伺服電機更是可提供高達 66000 次 / 分鐘的振動頻率,極大地提升了清潔效果。

(二)看刷毛刷頭

刷毛的品質對於電動牙刷的清潔效果和對牙齒牙齦的保護至關重要。刷毛應軟硬適中,太硬的刷毛容易損傷牙齒和牙齦,太軟則可能清潔不徹底。消費者可以去實體店親自體驗刷毛的品質,感受其柔軟度和彈性。

好的刷頭刷毛要軟硬適中,例如兒童聲波電動牙刷刷頭挑選技巧中提到,在選購牙刷刷頭時,可以用手指壓一下刷毛,如果刷毛變形,則表明太軟。同時,刷頭的形狀也很重要,適合口腔大小的刷頭形狀便於刷牙,能更好地達到清潔效果。

一般好的牙刷刷頭形狀要圓潤,不能太尖銳,否則會刺傷牙齦。此外,刷頭材質也不容忽視,兒童電動牙刷的刷頭材質應該是柔軟、安全、不刺激皮膚的,如抗過敏的軟膠刷毛,還可以在刷毛根部添加抑菌成分,有利於保護口腔健康。

(三)聽噪音

選擇噪音小的電動牙刷能帶來更舒適的使用體驗。聲波式電動牙刷的噪音因品牌而異,一般來說,專業技術實力強的品牌在降噪方面會做得更好。例如,扉樂 Filix 電動牙刷在運行時噪音較小,不僅清潔力超強且牙齒損傷率最低。而一些不專業的品牌可能會存在噪音過大的問題,影響使用體驗。噪音過大的產品內部結構的精密穩定性可能較差,整體品質也相對較低。優選噪音小的款式,能讓刷牙過程更加安靜舒適。

(四)看續航

關注電動牙刷的續航能力是很有必要的,這可以避免頻繁充電帶來的不便。一些優秀的電動牙刷具有較長的續航時間,比如有的電動牙刷宣稱續航時間長達 180 天,對於經常忘記充電或者出差旅行頻繁的人來說非常方便。

(五)看充電方式

有的電動牙刷採用有線方式充電,有的採用無線充電座充電。基本上採用無線充電會比較好,因為當你使用有線充電的話,牙刷一定需要給USB充電留一個插槽,就算是會採用橡膠蓋的設計來保護,其實當你每天在清潔牙刷的時候還是會需要特別注意。

五大挑選注意事項

1. 不追求暴力清潔,避免牙齒牙齦過度磨損。

很多人在挑選電動牙刷時,往往強調要刷得乾淨,容易被賣家宣傳的快速美白、深度清潔等功效所吸引。然而,這種急功近利的追求是不可取的。過度追求清潔力可能會導致牙齒和牙齦過度磨損。例如,一些電動牙刷的振動頻率過高,超出了牙齒和牙齦的承受能力,長期使用會對牙齒表面的牙釉質造成損傷,使牙齒變得敏感,還可能引起牙齦出血、萎縮等問題。

2. 不買低價電動牙刷,防止震感不適或刷不乾淨。

低價電動牙刷存在諸多問題。一方面,它們通常採用劣質空心杯電機,震感強烈且不穩定,不僅刷不乾淨牙齒,還會對牙齒和牙齦造成極大傷害。另一方面,低價電動牙刷的刷毛磨圓率低,一般低於 50%,甚至沒有磨圓處理,這會使刷毛尖銳,容易損傷牙齒和牙齦。此外,低價電動牙刷的電池品質差,續航時間短,動力衰竭明顯,可能使用三個月後震動頻率就會大幅降低,影響清潔效果。

3. 堅持科學使用方法和頻率,避免傷牙危害。

科學的使用方法和使用頻率對於電動牙刷的效果和牙齒健康至關重要。在使用電動牙刷時,應將刷頭與牙齒呈一定角度,一般為 45 度左右,輕輕貼合牙齒表面,讓電動牙刷自動完成清潔工作,不需要用力刷。刷牙時間一般為 2 分鐘左右,同時要注意每個區域的清潔時間,一般為 30 秒。此外,不要頻繁使用電動牙刷,每天使用 2 - 3 次為宜。如果刷牙方式不對、刷牙時間過長或頻率過多,都可能導致傷牙危害。

4. 重視刷毛磨圓率,保護牙齒牙齦。

刷毛磨圓率是指刷毛接觸牙齒的尖部的磨圓處理程度。磨圓率越高,對牙齒和牙齦的保護越好。按照國家標準,成人電動牙刷刷毛磨圓率不能低於 60%,一般來說,優質電動牙刷的刷毛磨圓率可以達到 80% 以上。高磨圓率的刷毛頂端較為圓潤,能夠減少對牙齒和牙齦的刺激,避免損傷牙齒表面和牙齦組織。在選購電動牙刷時,一定要關注刷毛磨圓率這一指標。

5. 不隨大流從眾,根據個人牙齒情況選擇。

個護產品具有個性化特點,不能隨大流從眾選擇電動牙刷。每個人的牙齒健康程度不同,口腔狀況也各異。例如,有的人牙齒敏感,需要選擇刷毛較軟的刷頭,減少對牙齒和牙齦的刺激;有的人牙齒較為堅固,但有牙漬問題,可能需要選擇清潔力較強的電動牙刷。因此,在選購電動牙刷時,要根據自己的牙齒情況、口腔需求來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

 

5 款電動牙刷推薦

Xiaomi 聲波電動牙刷 T302

電動牙刷選購重點與推薦:看刷頭也要看馬達,選對牙刷呵護口腔健康

小米聲波電動牙刷 T302 配備四個刷頭、提供四種清潔模式,包括:標準清潔模式,適用於日常清潔;細緻輕柔模式,適合新手和牙齦敏感者;牙齦按摩模式,透過交替刷毛動作輕柔清潔和按摩牙齦;以及美白拋光模式,通過改變刷頭震動頻率來去除牙菌斑,恢復牙齒亮白。

在細緻輕柔模式下,T302 電池續航力最長可達 150 天,標準清潔模式下則可達 65 天。此外,它還支援 2 分鐘緊急快速充電,方便在時間緊迫時使用。這款牙刷採用 DuPont 無銅抗菌刷毛,具有超過 99% 的抑菌率;刷毛設計採波浪形狀,搭配 10 度切角,能更有效清潔牙齒並呵護牙齦。小米相較他牌價格便宜許多,是許多人從傳統牙刷想嘗試使用電動牙刷的入門推薦。

產品規格:

  • 清潔模式:4 種
  • 續航:最長 150 天(細緻輕柔模式)/ 65天(標準清潔模式)
  • 防水等級:IPX8
  • 充電方式:360° 無線充電
  • 充電時間:約 4 小時
  • 售價:795 元(官網價格)

Oclean X Pro Elite 旗艦版電動牙刷

電動牙刷選購重點與推薦:看刷頭也要看馬達,選對牙刷呵護口腔健康

Oclean X Pro 旗艦版電動牙刷自帶智慧螢幕,可以直接顯示分區牙模,讓使用者清楚了解哪些區域沒有清潔乾淨,無需每次都查看手機 App。42000 轉/分的高速震動頻率,不僅能提供強勁的清潔力,同時確保刷牙的舒適感。此外,它還採用了降噪技術,刷牙時的噪音低於 37 分貝,提供更安靜的體驗。

在續航方面,電動牙刷支援無線快充技術,充電 3.5 小時即可提供長達 35 天的續航。此外,Oclean X Pro 旗艦版具備 IPX7 級防水,全身防水;採磁吸懸浮收納,搭配磁吸貼可以將牙刷懸掛在牆面上,方便瀝乾並防止細菌滋生。

產品規格:

  • 清潔模式:4 種
  • 續航:20 天(32 級力度)~40 天(1 級力度)
  • 防水等級:IPX7
  • 充電方式:無線充電式底座
  • 充電時間:約 3.5 小時
  • 售價:約 2880-4290 元(依各通路有所不同)

飛利浦 DiamondClean 亮白隨行智能鑽石音波電動牙刷

電動牙刷選購重點與推薦:看刷頭也要看馬達,選對牙刷呵護口腔健康

飛利浦 DiamondClean 亮白隨行智能鑽石音波電動牙刷採 Sonicare 音波流體潔力技術,每分鐘可產生 62,000 次震動,徹底清潔牙菌斑;配備全新升級的智能超效亮白 W3 刷頭,具有彈性矽膠包覆,能有效減緩刷牙時的震動力道,在提供深層清潔的同時,也能保護牙齒和牙齦。並提供四種潔牙模式,包括清潔、深度清潔、美白和護齦,以及三種震動強度,讓使用者可以根據個人需求選擇 12 種不同的潔牙方案。

DiamondClean 亮白隨行智能鑽石音波電動牙刷還搭載 BrushSync 智能識別功能,提供壓力智能提醒和刷頭更換提醒,確保使用者能獲得最佳的清潔效果。搭配 Sonicare 智能 App,使用者可以追蹤刷牙力道,並獲得智能數據報告,進一步改善刷牙習慣。

產品規格:

  • 清潔模式:4 種潔牙模式+ 3 種震動強度
  • 續航:14 天
  • 充電方式:直立式充電座
  • 售價:5990 元(官網價格)

Panasonic W 音波電動牙刷 EW-DP54

電動牙刷選購重點與推薦:看刷頭也要看馬達,選對牙刷呵護口腔健康

W 音波電動牙刷 EW-DP54」是一款由 Panasonic 推出的音波電動牙刷,採用獨特的 W 音波震動技術,透過雙馬達產生水平和拍打震動,可更有效地清潔牙周袋和牙縫中的污垢。它還配備了多種刷頭和清潔模式,以滿足不同的口腔護理需求。

清潔模式共有 5 種,分別是 W 清潔模式,可透過雙馬達產生的 W 音波震動,進行全方位護理;一般模式則利用水平震動深入清潔牙周袋;初次使用者或偏好輕柔力道者可使用溫和模式;牙齦敏感者還有敏感模式可選擇;W 護齦模式則能溫和按摩牙齦,幫助維持牙齦健康。

產品規格:

  • 清潔模式:5 種
  • 續航:完全充電後可使用約 22 天(約 90 分鐘)/充電 2 分鐘可使用 1 次(約 2 分鐘)
  • 防水等級:IPX7
  • 充電方式:懸掛式充電設計,底座兼充電器
  • 充電時間:1 小時快速充電
  • 售價:約 5890-6490 元(依各通路有所不同)

Oral-B iO9 微震科技電動牙刷

電動牙刷選購重點與推薦:看刷頭也要看馬達,選對牙刷呵護口腔健康

Oral-B 電動牙刷最經典的就是它的小圓頭,能夠 360° 包覆深入死角,加上 iO9 的微震刷毛潔牙技術,並配備 245 項專利的線性磁驅動系統,能將能量直接傳遞到刷毛,輕鬆清除高達 99.8% 的牙菌斑;三重超智能壓力感應則可提醒使用者避免過度用力刷牙,保護牙齦健康。此外,透過藍牙無線科技整合 App,使用者可以追蹤刷牙數據,獲得即時回饋和個人化建議,有效改善刷牙習慣。

Oral-B iO9 提供七大清潔模式,包括日常清潔、深層清潔、敏感專用、輕柔呵護、鑽白拋光、牙齦呵護和舌苔清潔,以滿足不同的口腔護理需求;還配備 2 分鐘智慧計時器,確保使用者達到牙醫建議的刷牙時間。充電採無線磁吸快充系統,還配有國際電壓充電旅行盒,方便旅行時使用。

產品規格:

  • 清潔模式:7 種
  • 續航:14天
  • 防水等級:IPX7
  • 充電方式:磁吸快充
  • 充電時間:3 小時
  • 售價:9,990 元(經銷商恆隆行網站價格)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AMD、Intel、Qualcomm 三大平台 Copilot+ PC 解析,Windows 11的 AI PC 筆電選購指南

作者 WL.
AMD、Intel、Qualcomm 三大平台都準備好了!Fe2420aeae2c36067ff5f06c9e3b37bc

當前 AI PC 成為全球電腦市場的重要指標,各科技大展及大廠,都圍繞 AI PC為發展趨勢,2024 年也成稱為 AI PC 元年。一年過去了,盤點目前筆電市場上的 AI PC,分別有採用 AMD、Intel、Qualcomm 處理器平台的機型可選擇,再加上微軟定義「Copilot+ PC」,且要符合規範的機型才能透過 Windows 11 系統更新一系列 AI 功能,因此,現在採購 AI PC,還得多留意有沒有達到 Copilot+ PC 規範才行。

 

文章目錄

AI PC 定義廣泛而多元

從 2023 年末崛起的 AI PC,在經過一年發展後,AI PC 的定義仍是百家爭鳴,Intel 說搭載 Core Ultra 處理器的電腦都叫 AI PC;微軟說 AI PC 要能執行 Copilot AI 功能,電腦也要有 Copilot 獨立按鍵;NVIDIA 說深度學習在訓練與推論的階段都需仰賴 GPU 加速,因此搭載 GPU 的電腦也就是 AI PC;而微軟又與高通合作推出 Copilot+ PC,又重新定義了 AI PC。 

AI PC 是 Copilot+ PC 嗎?

時至今日,究竟什麼才是 AI PC?其實還是沒有絕對嚴格的定義。廣泛來說,能夠訓練 AI 與應用 AI 的電腦,都可以稱為 AI PC。對一般消費者而言,也就是你我所使用的桌機或筆電,其 AI 應用大都是快速存取 AI 模型中的神經網路節點,進而生成相關的內容,因此需要連網才能進行,如 Copilot AI、ChatGPT、Gemini 所提供的文字生成、即時翻譯、重點摘要等功能。而為了執行類神經網路運算所設計的晶片為 NPU(Neural Processing Unit,神經網路處理器),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說到 AI PC,就會提到 NPU。

再加上微軟於五月重新定義「Copilot+ PC 為 AI PC 的規範中,最重要一項是NPU 要具備 40 TOPS(Tera Operations Per Second,每秒兆次運算)算力,之後才能透過 Windows 11 系統更新一系列 AI 功能,也才能成為 Copilot+ PC。因此,搭載 Windows 11 系統的筆電,當前不管是 AMD、Intel、Qualcomm(高通)處理器新平台,其 NPU 都具備超過 40 TOPS 的條件。至於之前 NPU 未達 40 TOPS 算力的 AI PC,當然就不是 Copilot+ PC。

以當前市售的 AI PC 來看,不是每台 AI PC 都是 Copilot+ PC,但 Copilot+ PC一定是 AI PC。

NPU 是 AI PC 的重要規格,而在 Copilot+ PC 的定義中,較為嚴格條件是 NPU 至少得具備 40 TOP 算力。

一定要買 AI PC 嗎?

那麼,現在選購新筆電時,是否一定要選擇 AI PC 呢?由於市場趨勢的推動,當前新款處理器推出時,都會強調 NPU 的性能,並將其產品定位為 AI PC。但其實AI早已融入處理器的設計中,如 Intel 在 2018 年推出的 Intel DL Boost 技術,就是為了加速 AI 運算而生,並成為現今的基礎。換句話說,AI PC 不再是一個選項,而是當前的趨勢,也成了標準配置,目前市場上已有搭載 AMD、Intel、高通新平台的機型可選擇,甚至會看到同樣的機型,分別搭載不同的平台推出。

AMD、Intel、Qualcomm 三大平台 Copilot+ PC 解析,Windows 11的 AI PC 筆電選購指南

AMD Ryzen AI 300 系列處理器:AI 專用行動處理器,升級效能與續航力

AMD 繼去年推出第一代 Ryzen AI 產品,今年代號為 Strix Point 的 Ryzen AI 300 系列行動版處理器,則是第三代 Ryzen AI 處理器。顧名思義,就是為 AI 打造,強調在整體生態系的相容性、支援微軟 Copilot 以及第三方的 AI 應用,在維持高效能的同時,也具備全天電池續航力表現等特色。

NPU 至少 50 TOPS

Ryzen AI 300 系列是採用 Zen 5 核心,搭配 Zen 5c 的大小核設計,並都能支援SMT(多執行緒)功能。最高規格內建 12 個核心、24 個執行緒,搭配 XDNA 2 架構的 NPU,其 NPU 效能可達到 50 TOPS,達到微軟 Copilot+ PC 要求 NPU 至少要有 40 TOPS 算力的要求,在七月發表的當時,可說是優於高通、Intel 等處理器 NPU 的效能,不過隨著其他平台的更新,這已不再是最大優勢。

AMD Ryzen AI 平台能讓電腦同時執行聊天機器人、影像強化、物件辨識等多種 AI 應用程式。

內顯強化電力效率

至於內建顯示晶片採用 RDNA 3.5 繪圖運算架構,最多具備 16 個計算單元,並針對電力效率進行最佳化,不但提高消耗每瓦電力所帶來的繪圖效能,也提升記憶體的使用效率,讓行動平台整體能有更好的效能與續航力表現。而與前代 RDNA 3 架構相比,在功耗同為 15W 的情況下,於 3DMark Timespy 與 Night Raid 等測試項目的效能與電力效率表現,分別領先 32% 及 19%。

在功耗同為 15W 下,RDNA 3.5 顯示架構與前代 RDNA 3 相比, 帶來最高達 32% 的效能提升。

商用 Ryzen AI Pro 300 系列

另外,AMD 也擴大第三代 Ryzen AI 處理器陣容,近日再發表 Ryzen AI Pro 300系列商用處理器,以滿足企業對 AI PC 的需求。且支援 AMD Pro 的商用 PC 規格,更強調提供企業 IT 人員需要的簡化管理及穩定性,並且支援多層的安全性設計。目前預計推出 Ryzen AI 7 Pro 360、Ryzen AI 9 HX Pro 370、Ryzen AI 9 HX Pro 375 三款,搭配 AMD Radeon 880M 或 890M 顯示晶片,內建 NPU 具備最高達 55 TOPS 算力。

AMD、Intel、Qualcomm 三大平台 Copilot+ PC 解析,Windows 11的 AI PC 筆電選購指南

Acer Swfit 14 AI(SF14-61T)

市場售價:45,900 元起

Asus Zenbook S 16 OLED(UM5606)

市場售價:59,900 元起

金屬機身設計,重量 1.5 公斤,厚度 1.19~1.29 公分,以 16 吋筆電來說,算是極輕薄設計。搭載 AMD Ryzen AI 9 HX 370 處理器,並配上 32GB LPDDR 5x 記憶體和 1TB SSD 為儲存裝置,在效能表現屬中階文書機,內建的 AMD Radeon 890M 顯示晶片,讓遊戲效能表現較高通平台的 Copilot+ PC 來得好。且 NPU 具備 55 TOPS 算力,已符合 Copilot+ PC 的規範。

MSI Prestige 16 AI+

市場售價:47,900 元起

定位在商務筆電,搭載 AMD Ryzen Al 9 365 處理器,32GB LPDDR 記憶體,以及 1TB NVMe M.2 PCIe Gen4×4 SSD 為儲存裝置。螢幕為 16 吋 OLED、100% DCI-P3 色域,高對比色彩讓黑與白更加鮮明,至於機身厚度為 1.69~1.73 公分,重量為 1.9 公斤。另外,透過 AI 智慧引擎,能針對使用情境並自動調整硬體設定,以實現最佳效能表現。

MSI Stealth 16 AI+

市場售價:59,900 元起

為電競與創作者需求打造,以 AMD Ryzen AI 9 365 處理器,再搭載 NVIDIA GeForce RTX 4060 獨立顯示晶片,再加入了獨立 NPU 單元有最高 50 TOPS 的 AI 算力,能在低耗能下支援 AI 應用的加速,同時也符合微軟 Copilot+ PC 對 NPU 的要求,另外,利用獨顯也可支援在本機端運行生成式 AI 應用工具,如微星免費提供的圖像生成工具 MSI Artist 。

MSI Summit 16 AI+

市場售價:54,900 元起

是螢幕可以翻轉的二合一筆電,螢幕為 16 吋、2560×1600 解析度、165Hz 螢幕更新率、100% DCI-P3 色域,當然也支援專屬 MSI Pen 2 手寫筆。核心規格則是搭載 AMD Ryzen Al 9 365 處理器,具備 10 核心、20 執行緒,再配上 AMD Radeon 880M 顯示晶片,NPU 具備 50 TOPS 算力,也符合微軟 Copilot+ PC 的標準。

Intel Ultra 200V 系列處理器:為 AI 應用而生,產品選擇多元

今年 Intel 為 AI PC 推出代號 Lunar Lake 的 Core Ultra 200V 系列處理器,也大幅翻新 GPU、NPU 架構,並移除已推出 22 年的 Hyper-Threading 技術,力求成為有史以來能源效率最好的 x86 處理器。因此,在維持高效運作下,整體功耗降低 50%,帶來超長續航力表現,並且藉由軟體高度相容性對應各類運算使用需求。

處理器整合記憶體設計

Intel Core Ultra 200V 系列除了是 Inte l首款完全使用 TSMC 台積電製程的處理器產品,還首次把 DRAM 記憶體顆粒封裝在處理器上,最大優勢就是透過減少傳輸路徑的設計,在啟用記憶體時所需的功耗會減少 40%,同時也能簡化主機板的設計,可同時達到減少功耗又能縮小主機板面積,但也表示無法自再行擴充記憶體使用。目前已發表的 Intel Core Ultra 200V 系列處理器中,分別有 Ultra 9、Ultra 7、Ultra 5,共計有 9 款。

高達 120 TOPS 的 AI 效能

在 GPU 部分,採用 Xe2 架構的顯示運算單元,最高有 8 組執行單元(EUs),能夠帶來較前代提升 1.5 倍的效能表現。此外,也加入了 XMX(Xe Matrix Extensions,矩陣擴展)加速單元,能夠帶來高達 68 TOPS 的 AI 運算峰值效能。至於與 AI 息息相關的 NPU,帶來最高 48 TOPS 的算力,可說是優於前代 4 倍的 AI 運算效能。

以 CPU、GPU、NPU 分別提供 5、67、48 TOPS 的 AI 運算峰值效能來看,加總高達 120 TOPS,不但高於前代的 34 TOPS,也高於微軟對 Copilot+ PC 規範的 40 TOP S。

Intel Core Ultra 200V 系列的 CPU、GPU、NPU 分別能提供 5、67、48 TOPS 的 AI 運算峰值效能,加總高達 120 TOPS。

AMD、Intel、Qualcomm 三大平台 Copilot+ PC 解析,Windows 11的 AI PC 筆電選購指南

Acer Swfit 14 AI(SF14-51)

市場售價:44,900 元起

螢幕為 14 吋、WUXGA OLED,並有 Intel Core Ultra 7 和 Ultra 5 處理器,及16/32GB 記憶體和 512GB SSD 可選擇,也支援 Wi-Fi 7、藍牙 5.4 規格。另外,支援 Acer PurifiedView 2.0 和 PurifiedVoice 2.0 以提升視訊品質,Acer Assist 用來文件搜尋及摘要,還有 AcerSense 一鍵存取 Acer LiveArt 等 AI 功能。

Asus Zenbook S 14 OLED(UX5406SA)

市場售價:49,900 元起

機身表面是採用電漿陶瓷鋁合金材料(Ceraluminum),手感非常接近石材,並維持機身厚度為 1.1 公分,重量為 1.2 公斤的薄型設計。核心規格會有 Intel Core Ultra 7 和 Ultra 5 處理器,分別配上 32GB 及 16GB 記憶體,以及 1TGB SSD 的規格。透過 Asus AiSense 攝影機及 Asus 3D 降噪(3DNR)技術,可提升視訊會議品質,另外,內建「Story Cube」工具,為一站式 AI 媒體中心。

Asus ExpertBook P5(P5405)

市場售價:41,900 元起

為商務系列 AI PC,機身採用全鋁合金打造,外型走向極簡設計,同時也具備軍規防護認證。核心規格將有 Core Ultra 7 及 Core Ultra 5 可選擇,內搭 AI ExpertMeet 應用程式,具備多款人工智慧應用功能,包含摘要會議重點、文件內容摘要、聲音降噪、在文件自動加上浮水印,以及語音轉文字或更進階搜尋等功能。

MSI Prestige 13 AI+ Evo

市場售價:51,900 元起

MSI 旗下的 Prestige AI 系列新機中,Prestige 13 AI+ Evo 搭載 Intel Core Ultra 9處理器推出,也是首批搭載 Intel 新平台處理器筆電中,規格最高階的機型。機身重量維持 990 公克的輕量,在纖薄機身中依舊配置 75Whr 的大容量電池,能提供全天候不間斷的電池續航力。而針對 AI 的應用,也提供微星 AI 智慧引擎,能根據使用情境,自動調整硬體設定。

MSI Summit 13 AI+ Evo

市場售價:51,900 元起

MSI 旗下定位在高階商務筆電的 Summit 13 AI+ Evo,也推出搭載 Core Ultra 7處理器的規格,並延續螢幕可 360 度翻轉的特性,可因應需求而彈性變化不同的模式使用,再搭載 MSI Pen 2 多功能觸控簡報筆,支援最新 MPP 2.6 通訊協定,不管要手寫或繪圖都更加便利。除了支援人臉及指紋辨識外,透過 Tobii Aware 技術,在偵測背後有人時,會將螢幕變暗或模糊。

高通 Snapdragon X 系列處理器:Arm架構處理器,Copilot+ PC 先發

高通在 2023 年 Snapdragon 高峰會中,就已發表 Snapdragon X Elite 處理器,是在筆電上使用 Arm 架構處理器,並標榜專為 AI 打造,可於裝置上運行超過 130 億個參數的生成式 AI 模型,其後也再推出 Snapdragon X Plus 處理器。

Elite 及 Plus 系列

因此,現在 Snapdragon X 系列處理器有兩個系列,共計 5 款處理器,分別為Snapdragon X Elite 下有 4 款處理器,在 Snapdragon X Plus 下有 1 款,而在定位上又以 Elite 系列較 Plus 系列更為高階。

另外,高通處理器也可以由型號上分辨處理器的系列及定位,以 Snapdragon XIE-84-100 來說,Snapdragon X 為品牌;1 為第一代;E 為 Elite 系列,若是 P 則為 Plus 系列;84 為等級,數字愈高愈好,目前最高為 00,即 100 的意思;最後的 100 則為特殊標示。

首批 Copilot+ PC

但這不是高通第一次推出筆電上使用的 Arm 架構處理器,早在 2017 年就推出 Snapdragon 835 處理器,一直到高通 Snapdragon 8cx 運算平台正式推出後,搭載 Arm 架構處器的筆電才變多一些,只是軟體相容性問題,一直是 Arm 架構筆電最大的問題,畢竟過往大多數的電腦軟體,大都是為 x86 架構的系統進行開發,所以當這些程式改由 Arm 處理器執行時,自然會出現一些無法支援的窘況。

而現在與微軟深度合作,成為 Copilot+ PC 當前獨家的硬體廠商,可以搶先使用 Widnows 11 的 AI 功能,包括即時翻譯、進階工作室效果、小畫家的 Cocreator、自動超級解析度、重新設計影像及建立新影像⋯等功能。

Copilot+ PC 的小畫家中加入 AI 生成圖片的 Cocreator 功能,只要簡單畫出草稿,AI 就會自動生成精美的圖片。

AMD、Intel、Qualcomm 三大平台 Copilot+ PC 解析,Windows 11的 AI PC 筆電選購指南

 

Surface Laptop 第 7 版

市場售價:33,999 元起

微軟全新 Surface Laptop 第 7 代,提供 Snapdragon X Elite 和 Snapdragon X Plus 兩種處理器規格,NPU 提供 45 TOPS 算力,可解鎖全新的 AI 體驗。目前推出 13 及 15 吋兩種尺寸,13.8 吋螢幕提供比傳統 14 吋螢幕更大的可視區域,15 吋螢幕可提供更大的視覺效果,且 PixelSense Flow 觸控螢幕支援高達 120Hz 更新率。

Surface Pro 第 11 版

市場售價:34,888 元起

採用二合一設計的 Surface Pro 11 也有推出 Snapdragon X Elite 和 Snapdragon X Plus 處理器兩種規格。螢幕為 13 吋,並可選購 HDR OLED 版本,以提供更高的峰值亮度和更優秀的色彩表現。前置鏡頭則升級到 Quad-HD 超廣角,微軟稱為 Surface 迄今最好的鏡頭。 另外,Surface Slim Pen 也具有全新的 AI 體驗,以 4,096 階感壓和內建的觸覺引擎,帶來更自然的書寫體驗。

Acer Swift 14 AI(SF14-11T-X5F7)

市場售價:45,900 元起

採用 14.5 吋、WQXGA 解析度螢幕,並具備 120Hz 螢幕更新率,Acer 也在輕薄的機身上印有特殊的 AI 圖示,觸控板上也新增同樣的圖示呼應 AI,且只要是由 NPU 運算時,圖示的燈號就會亮起,如開啟 Copilot 功能時就會自動亮起。核心規格也有 Snapdragon X Elite 和 Snapdragon X Plus 處理器兩種版本,可完整支援 Windows 11 新 AI 功能。

Asus Vivobook S 15(S5507)

市場售價:37,900 元起

是華碩首款導入最新 Windows AI 功能的 Copilot+ PC,核心規格將搭載Snapdragon X Elite 和 Snapdragon X Plus 處理器,內建 Qualcomm Hexagon NPU 可在裝置端進行高速 AI 處理,節省能源、確保資料安全。同時也內建自家 AI 應用程式 StoryCube,可透過 AI 排序及管理電腦中及雲端的影音檔案,自動創建個人故事。

Lenovo ThinkPad T14s Gen6

市場售價:52,797元起

為 Lenovo 首款專為商務人士設計的商用 Copilot+ PC,搭載 Snapdragon X Elite處理器、配備整合式 Adreno GPU 以及內建 AI 引擎,NPU 具備 45 TOPS 算力。而機身採用薄型設計,並配置 14 吋窄邊框螢幕,內建 FHD 加 MIPI 紅外線鏡頭,搭配防窺鏡頭蓋提升隱私性。另外,透過更節能的低功耗顯示面板,實測可達近 24 小時續航力。

本文同步刊載於 PC home 雜誌

AMD、Intel、Qualcomm 三大平台 Copilot+ PC 解析,Windows 11的 AI PC 筆電選購指南

歡迎加入 PC home 雜誌粉絲團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5種進化中的真無線耳機功能:AI助手、翻譯、當助聽器...?多功能真無線耳機大解析

作者 Shaoyun
拜科技進步所賜,近年真無線耳機逐漸發展出「第二技能」,可玩性大增!本篇彙整了 5 個真無線耳機的特異功能,一同帶讀者揭開真無線耳機的新趨勢。7f99625c3589263ad60d7a374542b54f

真無線耳機自問市迄今已有 8 年之久,這些年隨著無線技術的成熟、音質表現的提升、通話品質的優化、主動式降噪和通透模式的加入和配戴舒適度的升級等,今日,真無線耳機已能提供更加愉悅的使用體驗,然而,若從應用面切入,真無線耳機除了用來聽音樂之外,還有什麼其他厲害之處?

拜科技進步所賜,近年真無線耳機逐漸發展出「第二技能」,可玩性大增!本篇彙整了 5 個真無線耳機的特異功能,一同帶讀者揭開真無線耳機的新趨勢。

 

文章目錄

充電盒變身多功能遙控器

說到真無線耳機的變異,除了聚焦在耳機本體衍伸出的多功能之外,令人大開眼界的是充電盒也玩出了新花樣。自 2023 年 JBL 首度在 CES 消費性電子大展上亮相自家高階真無線耳機 Tour Pro 2 後,引起討論的不是耳機本身,而是原廠為這小小的充電盒進行了一些不同的設計嘗試。

自帶觸控螢幕

一般來說,真無線耳機搭配的充電盒唯一用途就是為耳機續電和收納保存,而JBL 率先打破了固有思維,重新賦予充電盒新功用,首創在盒子的正面外部導入一塊 LED 觸控螢幕,使其變身為「智慧充電盒」,如今已有不少耳機大廠跟進,目前常見的型態大多為盒身上搭載全彩觸控螢幕,或將顯示螢幕做在充電盒內,並搭配觸控條來操作,由於螢幕尺寸與智慧手錶十分接近,實際用起來就像在操作精簡版智慧手錶般直覺,打破藍牙耳機附屬於行動裝置的刻板印象,讓充電盒搖身一變多功能遙控器,點按盒身小螢幕即可遠端控制耳機的多種功能,省去不時掏出手機、進入耳機專屬應用程式設定的麻煩。

充電盒外的觸控螢幕能快速控制耳機各項功能,大幅提升了使用耳機的效率與靈活性。

無縫操控耳機

讀者們一定會好奇,智慧充電盒上的螢幕能做到什麼事?現階段行動裝置能對耳機做到的功能操控,幾乎都能透過這塊螢幕實現,舉凡音樂的播放 / 暫停 / 歌曲切換、通話管理、音訊控制設定和電池電量檢視等都能做到,甚至不必開啟 App 就能無縫切換 EQ、遙控手機拍照、尋找耳機或設定鬧鐘等功能,無需依賴手機,讓操作變得更加直觀和便利,未來隨著技術進步,這類觸控螢幕還有望支援更多進階功能,使耳機的使用體驗更加智能與個性化。

現階段智慧充電盒所搭載的螢幕分為全彩觸控螢幕,以及一般顯示螢幕搭配觸控條兩種。

現有哪些產品選擇?

截至截稿前,市面上配有螢幕的智慧充電盒產品包括 JBL TOUR PRO 2、JBL TOUR PRO 3、JBL Live Beam 3、Cleer ARC3 和 ikko ActiveBuds AB02 皆具備全彩觸控螢幕充電盒,而 soundcore Liberty 4 Pro 耳機充電盒雖然也導入螢幕設計,但與上述機種不同的是,該款在充電盒中搭載黑白顯示螢幕,並搭配觸控條進行操作。

JBL Live Beam 3

5種進化中的真無線耳機功能:AI助手、翻譯、當助聽器...?多功能真無線耳機大解析

● 藍牙版本 : 5.3

● 音訊編碼:SBC、AAC、LDAC

● 驅動單體:10mm

● 單耳重量:5g

● 續航力:最長約 12 + 36 小時

● 建議售價:7,490 元

Cleer ARC 3

5種進化中的真無線耳機功能:AI助手、翻譯、當助聽器...?多功能真無線耳機大解析

● 藍牙版本 : 5.4

● 音訊編碼:aptX Lossless、aptX Adaptive、aptX Adaptive Voice、AAC、SBC、LDAC、LHDC、LE Audio

● 驅動單體:16.2mm 動圈揚聲器

● 單耳重量:12g

● 續航力:10 + 40 小時

● 建議售價:6,980 元

Soundcore Liberty 4 Pro

5種進化中的真無線耳機功能:AI助手、翻譯、當助聽器...?多功能真無線耳機大解析

● 藍牙版本 : 5.3

● 音訊編碼:SBC、AAC、LDAC

● 驅動單體:10.5mm + 4.6mm 同軸雙動圈

● 單耳重量:5.5g

● 續航力:最長 10 + 40 小時

● 建議售價:4,990 元

藍牙 Auracast 廣播中繼站

隨著藍牙演進到 5 . 2 以上版本, 藍牙技術聯盟(Bluetooth SIG)於 2022 年間正式引入新一代藍牙音訊技術 LE Audio,促使市面上的藍牙耳機都能夠享受到 LE Audio 帶來的省電和穩定連線之外,其重點革新項目還包含 LC3 編解碼器、多重串流音訊和 Auracast 廣播音訊等優勢,如今,越來越多藍牙耳機導入 LC3 無線音訊編碼或通過 Auracast 的認證,雖然硬體端已就緒,但不難發現實際在生活應用層面的泛用度並不普及,導致這些耳機有大材小用之勢,功能仍侷限在單純的音樂聆賞,然而,現有廠商打破現況,為耳機端的 Auracast 技術迎來實質應用。

Auracast 是什麼?可以做到那些事?

簡單來說,Auracast 廣播音訊是一項新的藍牙功能,它使音訊發射器能夠向數量不限的接收器進行音訊傳遞。其中,發射器可以是智慧手機、筆記型電腦、電視,甚至公共廣播或音響系統;接收器則可是耳機、揚聲器,甚至助聽器等終端設備,過去藍牙技術聯盟所展示的 Auracast 生活應用場景中,只要使用者擁有一台相容 Auracast 的耳機和一個裝有 Auracast 用程式的智慧手機,就能掃描、接收和播放配有 Auracast 發射器的設備內容,例如用自己的耳機收聽健身房、餐廳或機場休息室的無聲電視、聆聽美術館的導覽內容,又或是與周遭其他人共享音訊,輕鬆與人分享音樂等。

透過 Auracast 廣播音訊功能,用戶可使用自己的 Auracast 耳機接收各種擁有獨立 Auracast 發射器的設備音訊,例如在公共場所中收聽過去被靜音的電視內容。

充電盒導入 Auracast 發射器

隨著相容 Auracast 廣播音訊的設備數量日益增加,我們已知未來會有越來越多人使用自帶設備連接公共場所中的廣播音訊,創造更完整與便利的使用體驗,然而單就目前台灣地區來說,Auracast 並未實際落實到日常生活場景中,諸如博物館、美術館、大眾運輸工具或演講中心等公共場所,皆對 Auracast 功能的泛用度和普及率並不高,導致大眾對 Auracast 廣播音訊無感,未能實際享受其帶來的音訊傳輸便利,這點十分可惜。對此,日前 JBL 活用旗下部分智慧充電盒可獨立操作特性,首次將 Auracast 發射器裝在自家耳機充電盒內,讓使用者利用 USB Type-C to USB Type-C 傳輸線連結充電盒和播放裝置如手機、平板、電腦,就能將音訊內容快速分享給附近同樣支援 Auracast 的任何設備,也可以設定四位數密碼建立自有的廣播社群,而且不侷限於同品牌耳機產品才能接收音訊,只要裝置支援 Auracast 均可實現。

目前許多新型手機、筆電和耳機產品均已支援 Auracast,想要收聽周遭設備分享的廣播內容,則需先至手機藍牙裝置設定中,選擇可使用的 Auracast 音訊。

JBL Tour Pro 3 的智慧充電盒亦可充當 Auracast 中繼站,只需透過手機將聲音以有線方式傳遞至智慧充電盒後,即可使其它支援 Auracast 的藍牙耳機、藍牙音箱接收音樂。

類比音訊轉數位藍牙播放

如前文所述,JBL 旗下特定耳機機種配有的智慧充電盒,除了可作為 Auracast中繼站分享音訊之外,還有一項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類比音訊轉成數位藍牙播放」新應用,該功能主要利用充電盒內建的高傳真原音發射器,讓用戶將 3.5mm 立體聲轉 USB Type-C 連接線的兩端分別接到類比音源裝置與耳機充電盒,即可讓智慧充電盒再度擔當起中繼角色來將聲音傳遞至耳機,諸如不具備藍牙的無損音樂播放機、飛機上娛樂系統,或只支援特定耳機的遊戲機等,都能藉此方式來轉換音訊到真無線耳機上聆聽,再加上設備本身走的是 LC3 編解碼格式,所以在無線傳輸的過程中,等於間接提高了音訊解析度。

現有耳機機種的智慧充電盒不僅可以輸出數位訊號,還可傳輸類比訊號,只要搭配原廠隨附的 3.5mm 轉 USB-C 線材即可,相當於數位、類比通吃。

現有哪些產品選擇?

目前唯有 JBL Tour Pro 3 真無線耳機的智慧充電盒,支援獨特的類比轉數位藍牙播放與 Auracast 廣播模式。

JBL TOUR PRO 3

5種進化中的真無線耳機功能:AI助手、翻譯、當助聽器...?多功能真無線耳機大解析

● 藍牙版本 : 5.3

● 音訊編碼:SBC、AAC、LDAC

● 驅動單體:10mm動態單元(動圈)+ 5.1mm x 2.8mm平衡電樞(動鐵)

● 單耳重量:5.6g

● 續航力:最長約11 + 33小時

● 建議售價:7,990 元

結合 Gemini 與 ChatGPT 的 AI 耳機

一年前,ChatGPT 橫空出世,讓生成式 AI 應用從軟體到智慧終端,從醫療、教育、法律、行銷、影視到遊戲,滲透到各個產業和領域,然而,在萬物皆 AI 的浪潮下,日常生活中總會接觸到各式各樣的AI產品,其中以硬體設備來說,除了 AI 手機、AI 筆電、AI 顯示器,現在,AI 耳機也來了。

什麼是 AI 耳機?

以往我們看到耳機所強調的 AI 技術,大多用於降噪或通話方面,讓耳機能依據所處環境的不同,自動進行降噪強度的調整,無需時時拿起手機開啟 App 進行調整,又或是導入智慧通話降噪技術準確拾取聲音細節,不過這些功能優化的達成,似乎與我們現在對 AI 人工智慧的定義有所不同。那到底什麼是AI耳機呢?目前對 AI 耳機普遍的共識是將耳機整合 ChatGPT 和 Genmini 等 AI 聊天機器人,使用者可以直接透過語音或觸控耳機的方式來啟動並與之互動,隨時隨地掌握新資訊。

市面上已出現整合 ChatGPT 和 Genmini 等 AI 聊天機器人的真無線耳機。

耳機上的 AI 應用?

對於 AI 耳機的問世,相信很多人第一個出現的想法是,它能做什麼?目前耳機無論是結合 OpenAI 的 ChatGPT 或 Google 的 Gemini,都可以直接透過觸控耳機設備呼叫 AI 聊天機器人,並開始自然對話、提出問題和尋求幫助,由於 ChatGPT 和 Gemini 擁有能處理更複雜問題的查詢能力,同時也能更好地理解用戶的語境,甚至可以像與真人對話般插話打斷 AI 的回應,並接續提出新問題,因此,可較以往純粹使用手機的語音助理來得更智慧、直覺,舉例來說,要求 Gemini 推薦 YouTube Music 的音樂、設定口頭提醒、傳訊息給特定聯絡人,或是說出手邊有的食材,詢問 ChatGPT 是否有建議的食譜等都可順利達成,而它與一般耳機連接手機後在 ChatGPT APP 使用這些 AI 聊天機器人最大的不同是,過程中不必操作手機介面,即使手機放在口袋也沒問題,只需透過 AI 耳機啟動便能與 ChatGPT 或 Gemini 即時對談,享受免持、免視的幫助。

借助耳機整合的 ChatGPT 和 Gemini AI 語音助理,能更順利且直覺地激發靈感並引導找到問題答案。

AI 耳機的使用限制

現階段導入 ChatGPT 或 Gemini 語音助理應用的 AI 耳機,都需要搭配相應的行動設備才能使用,例如 Nothing Ear 和 Nothing Ear (a) 真無線耳機,需連接於自家Phone (2)、 Phone (1) 或Phone (2a) 手機,並在其專屬 App 中完成設定,才能使用 ChatGPT 的 AI 聊天功能,Google Pixel Buds Pro 2 也需要搭配相容的 Pixel 手機,同時完成應用程式端的安裝設置等前置作業才得以啟用 Gemini,不過有一例外是,ikko ActiveBuds AB02 耳機雖然也支援 ChatGPT,不過由於該款充電盒配備顯示螢幕、喇叭麥克風和 Wi-Fi 網路,甚至能插卡連接 4G 網路,並內建 Android 特製系統,宛若是一台獨立的手機裝置,因此基本上該耳機能直接透過充電盒設定啟動 ChatGPT 功能,不受限使用同體系品牌手機才能啟用。

在使用 ChatGPT 或 Gemini AI 聊天助理之前,別忘了先到專屬 App 進行設定,方能順利啟用。

現有哪些產品選擇?

目前包含 ikko ActiveBuds AB02、Nothing Ear (open)、Nothing Ear和Nothing Ear (a) 等真無線耳機均結合 ChatGPT,透過耳機喚醒後,即可與 AI 聊天機器人互動對話、提出問題或尋求幫助,至於 Google Pixel Buds Pro 2 則整合 Gemini 和 Gemini Live 功能,同樣不必動手就能與 AI 助理聊天。

Google Pixel Buds Pro 2

5種進化中的真無線耳機功能:AI助手、翻譯、當助聽器...?多功能真無線耳機大解析

● 藍牙版本 : 5.4

● 音訊編碼:AAC、SBC

● 驅動單體:特製 11mm 動態喇叭單體

● 單耳重量:4.7g

● 續航力:最長約 12 + 36 小時

● 建議售價:7,490 元

Nothing Ear

5種進化中的真無線耳機功能:AI助手、翻譯、當助聽器...?多功能真無線耳機大解析

● 藍牙版本 : 5.3

● 音訊編碼:AAC、SBC、LDAC、LHDC 5.0

● 驅動單體:11 mm 陶瓷動圈單體

● 單耳重量:4.62g

● 續航力:最長 8.5 + 32 小時

● 建議售價:4,990 元

ikko ActiveBuds AB02

5種進化中的真無線耳機功能:AI助手、翻譯、當助聽器...?多功能真無線耳機大解析

● 藍牙版本 : 5.3

● 音訊編碼:NA

● 驅動單體:10mm

● 單耳重量:86g(耳機 + 充電盒)

● 續航力:6 + 24 小時

● 建議售價:10,758 元

能聽音樂的即時翻譯機

過去隨身口譯機與 Google 翻譯等語言翻譯工具的出現,打破了跨國界、跨語系的溝通藩籬,讓人人都能用自己擅長的語言和世界溝通,而身處在語音翻譯軟硬體普及的今日,真無線耳機主打的 AI 即時翻譯功能與過往這些同類型產品又有何不同?

雙向對話與單向聽譯都在行

早年的 Googoe 翻譯或語音翻譯機大多採用單向翻譯技術,使用者需要對著手機或翻譯設備說出一段話翻譯給對方看,或將文字輸入翻譯後給對方閱讀,這種方式在雙向溝通時不夠流暢,需要不斷切換翻譯對象。而現今真無線耳機主打的 AI 即時翻譯功能,其運作原理仰賴語音識別、機器翻譯和語音合成等技術。首先,耳機上的麥克風會收集使用者的語音,透過語音識別技術將聽到的聲音轉換成文字,並傳送到 AI 雲端伺服器處理。接著,伺服器使用機器翻譯技術將該文字翻譯成所需的目標語系,再將翻譯後的結果回傳至耳機,最後,耳機透過語音合成技術將翻譯的文字轉換為語音,讓使用者可以直接聽到翻譯內容。現階段的耳機翻譯已能對應不同的使用情境,提供合適的翻譯模式,例如適用於雙人對談情境的即時「對話翻譯模式」,自己和對方各戴一支耳機來進行語句翻譯,同時也能搭配手機顯示的翻譯文字紀錄來對照,另外,也有針對外語演講、國外課程的翻譯場景,設計出「聽譯模式」,這時耳機會變成接收裝置,在說話者講話時持續翻譯。

當耳機不再只是聽音樂的工具,而是能成為實用的生活化翻譯利器,一機多用大幅提升使用價值。

AI 通話翻譯也辦得到

現有的翻譯耳機不僅能解決面對面的翻譯場景,部分翻譯耳機甚至還可應用於通話、線上會議、觀看影片、直播帶貨等多種場景,功能更為多元。目前提供此項功能的品牌包含 VoicePie 旗下的 TransBuds 系列耳機機種,其保有基本的語音翻譯功能之餘,同時還能通用在第三方應用軟體,支援使用 WhatsApp、LINE、微信、Zoom、Webex、Teams 等程式時進行雙向通話翻譯,雙方進行通話時只需有一方配戴使用 VoicePie 翻譯耳機,並搭配 VoicePie 專用的應用程式,便能在通話的過程中,捕捉語音且透過自研晶片分析上下流的音訊,讓 AI 模型轉譯成文字後即時顯示在螢幕上,接著再將該段文字翻譯成指定語言,最後將翻譯後的文字唸出來給通話的另外一方聽,解決遠端的語言溝通障礙。

OpenPie 旗下 Transbuds 翻譯設備支援各種通訊 App 和影音平台的即時翻譯,同時,也可選擇多種翻譯引擎,如 Microsoft、Amazon、Google 和 OpenAI 等。

現有不少耳機的翻譯功能可滿足多場景需求,像是旅遊時的訂房、點餐,商務電話會議或線上交流,以及觀看外語串流影片的即時翻譯。

翻譯耳機的未來性

目前主流的 AI 翻譯模型如 Microsoft、Google 等,已經具備相當廣泛的詞彙量,涵蓋許多領域的專業術語,不論是旅行時與當地人社交交流、沉浸式語言學習或商務溝通,這些模型皆可應對大部分的翻譯需求。然而,在涉及高度專業化的領域如醫學、法律、科技等,通用模型的翻譯準確度可能不夠理想,容易出現誤譯或詞不達意的情況,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部分翻譯耳機大廠的做法是,讓使用者預先將特定領域的專業術語和對應的翻譯添加到自定義詞彙表中,幫助 AI 模型在翻譯時優先參考這些詞彙,提高翻譯的準確性和一致性。另一方面,由於現階段真無線耳機的語音翻譯功能都還處於初始階段,大多能滿足的情境以日常生活場景為主,放遠未來,現有耳機廠商鎖定特定的族群,將特有的 AI 算法整合到耳機中,例如導入醫療科技公司獨有的 AI 算法,幫助曾因中風導致說話不清楚的病人,透過耳機的 AI 演算,翻譯出正常話語。

現有哪些產品選擇?

目前包含 Samsung Galaxy Buds3 Pro、Timekettle M2、ikko ActiveBuds AB02 等耳機在內,皆可做到即時對談翻譯的情境,不需要翻譯時,也能當一般正常耳機聽歌、講電話,不過要注意的是,Galaxy Buds3 Pro 需搭配相容的三星手機裝置,才可支援智慧即時翻譯和通話即時翻譯等功能。而不同於上述的面對面即時翻譯功能,VoicePie 旗下的 TransBuds 系列耳機更相容第三方應用程式,可在使用各種通訊軟體和影音平台時進行即時翻譯。

Samsung Galaxy Buds3 Pro

5種進化中的真無線耳機功能:AI助手、翻譯、當助聽器...?多功能真無線耳機大解析

● 藍牙版本 : 5.4

● 音訊編碼:AAC、SBC、SSC (Samsung Seamless Codec)、SSC-UHQ

● 驅動單體:10.5mm 中音 + 6.1mm 高音單體

● 單耳重量:5.4g

● 續航力:最長約 7 + 30 小時

● 建議售價:7,490 元

VoicePie TransBuds TWS 真無線耳機

5種進化中的真無線耳機功能:AI助手、翻譯、當助聽器...?多功能真無線耳機大解析

● 藍牙版本 : 5.2

● 音訊編碼:AAC、SBC

● 驅動單體:10mm 動圈單體

● 單耳重量:4.2g

● 續航力:最長 6 + 48 小時

● 建議售價:未定,台灣預計明年上市

非處方用途的助輔聽器

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和噪音暴露等因素,聽力健康已成為全球公共衛生的重要議題。這一問題不僅影響老年人,還跨越了各年齡層,引起了廣泛關注。鑒於聽力損失人群持續增長,大眾對聽力健康的關注度也隨之提升,使得能夠輔助聽損者進行溝通與交流的助聽器設備有了嶄新的發展機遇,尤其是近年興起的 OTC 助聽器(Over-the-counter),也就是「非處方助聽器」,自 2022 年 8 月起,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其為一種新的助聽設備類型,讓消費者能夠在無需醫生處方的情況下直接購買,為聽力輔助設備的普及和便利性帶來了新的契機。

耳機如何達成 OTC 助聽器應用條件?

因應大眾對聽力健康的高度關注、FDA OTC 助聽器的新規定和真無線耳機的蔚為流行,在多種因素的疊加之下,現有不少耳機大廠跨入助輔聽領域,讓真無線耳機搖身一變成為「輕中度聽損者」可用的聽力輔助工具。當中,不得不提高級音響品牌 Sennheiser 在 2022 年被瑞士助聽器巨頭 Sonova 收購其消費級耳機業務後,便引入了協助使用者加強接收聲音清晰度且可充當助聽器的真無線藍牙耳機,讓耳機能根據環境背景的噪音情況,自動調整噪聲強度和語音聲量,幫助聽損人士屏蔽噪音的同時,匹配更適合的語音增強程度。無獨有偶,Apple 日前也宣布將在 iOS 18.1 韌體更新後,為 AirPods Pro 2 導入一套先進的聽力健康功能,讓用戶能以 iPhone 或 iPad 進行 5 分鐘聽力測試,該測試的原理是播放一系列不同頻率的音調,並提示使用者做出反應,這與聽力學家進行的臨床聽力測試非常相似,並將測試結果儲存在健康 App 中,使用者便能相應地調整 AirPods Pro 2 的音訊設定,即時幫助使用者聽到特定的聲音,或更清楚地聽到環境音。

這些非處方助輔聽耳機採用真無線技術,因此連線操作容易,且外型就是正常耳機樣貌,價格也相對便宜,成為不少輕中度聽損者的聽力輔助選擇。

Apple 即將在今年 10 月底前透過 iOS18.1、更新 AirPods Pro 2 韌體,為耳機加入助聽器功能,目前該功能已獲美國 FDA 的授權,但截至截稿前,仍未通過台灣食藥局核准。

非處方助輔聽耳機有哪些優勢?

隨著 OTC 助輔聽耳機的興起,這些新型的非處方聽力輔助設備將更貼近市場,由於外觀上與一般耳機無異,提升了聽力損傷人士的配戴意願,還能夠以較低的成本獲得聽力輔助,解決了傳統助聽器價格高昂和驗配流程繁瑣的問題,改善生活品質並減少長期健康負擔,為輕、中度聽損患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選擇,這些不僅有助於提升助聽器的普及率,也能有效降低因聽力損失所帶來的一系列健康問題風險。

對比耳機通透模式有何不同?

在現代外觀設計方面,非處方助輔聽耳機與正規助聽器相似,均包含麥克風、處理晶片(處理器)、喇叭、耳管 / 耳塞、電源和外殼等六大構造,其常見的運作方式是藉由 AI 情境判斷與神經網絡持續學習,提升輔聽增益的效果與情境判斷能力,補償感音神經型聽力損失,藉此幫助聽損者更清晰地聽見聲音,其與一般具備通透模式的真無線耳機相比,雖然同樣具備麥克風、接收器和喇叭等元件,能夠放大聲音,但其主要設計目的是為了在特定情況下幫助聽力正常的人增強環境音量,需要手動操控環境音量,但不具備像 OTC 助聽器那樣提供個人化聲音補償等基礎助聽功能。

作為非處方助聽器的耳機與一般真無線耳機一樣具備麥克風、處理晶片等結構,不過耳機的通透模式僅限於放大周遭所有的聲音,而 OTC 非處方耳機則能根據用戶的聽力健康狀態和周圍環境音,自動且即時調整聽到特定的聲音,並可進行個人化軟體設定。

現有哪些產品選擇?

目前 Sennheiser Conversation Clear Plus 和 AirPods Pro 2 均標榜支援助輔聽用途,然而,AirPods Pro 2 仍需待台灣食藥署核准與 iOS 18.1 軟體更新導入助聽功能方可使用。

Sennheiser Conversation Clear Plus

5種進化中的真無線耳機功能:AI助手、翻譯、當助聽器...?多功能真無線耳機大解析

● 藍牙版本 : 4.2

● 音訊編碼:NA

● 驅動單體:6mm 動圈單體

● 單耳重量:5.6g

● 續航力:最長約 9 + 18 小時

● 建議售價:34,790 元

Apple AirPods Pro 2

5種進化中的真無線耳機功能:AI助手、翻譯、當助聽器...?多功能真無線耳機大解析

● 藍牙版本 : 5.3

● 音訊編碼:SBC、AAC

● 驅動單體:Apple 特製的長衝程驅動單體

● 單耳重量:5.3g

● 續航力:最長約 6 + 24 小時

● 建議售價:7,490 元

本文同步刊載於 PC home 雜誌

5種進化中的真無線耳機功能:AI助手、翻譯、當助聽器...?多功能真無線耳機大解析

歡迎加入 PC home 雜誌粉絲團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電暖器安全使用指南:擺放位置、用電注意事項、保養維護全攻略

作者 janus
電暖器安全使用指南:擺放位置、用電注意事項、保養維護全攻略2ef399dadecb60bb158653e8b791a4e4

寒冬將至,電暖器成了許多家庭必備的取暖神器。它能迅速為室內帶來溫暖,驅散寒意。然而,電暖器的使用也潛藏著許多安全隱患。若是不慎,輕則燙傷,重則釀成火災。因此,正確地使用電暖器,保障自身及家人的安全,就顯得尤為重要。

這篇文章將為您詳細解說電暖器的安全使用知識。從電暖器的擺放位置、用電注意事項,到日常的清潔保養,再到使用環境的要求,透過這篇文章,您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電暖器的使用規範,從而安全、放心地享受溫暖的冬季。 

文章目錄

電暖器擺放位置大有學問,避免火災隱患

在使用電暖器的時候,大家可得格外留意擺放位置,一定要將它放置在遠離棉被、窗簾等易燃物的地方。這是因為電暖器在工作時,機體溫度會變得非常高,為了避免高溫引發火災隱患,和易燃物之間的距離最好保持在 1 公尺以上。

同時,也要讓電暖器遠離太陽直射的地方,以防局部溫度過高,增加危險係數。另外,潮濕的環境或者地板傾斜處也不適合放置電暖器,而且周圍要留夠足夠的空間,這樣有助於空氣對流,能讓電暖器更好地散熱,進一步保障使用安全呢。 

電暖器安全使用指南:擺放位置、用電注意事項、保養維護全攻略

浴室、臥室放電暖器?這些地方要注意!

電暖器最好放在不容易被碰觸到的地方哦。比如放置的時候,電暖器的背後距離牆面要有 20 公分左右,這樣能保證空氣正常流通,利於散熱。

要是打算在浴室裡使用電暖器,那電源插座一定要安裝在浴室外,並且電暖器的電線得有絕緣橡膠保護起來,避免其與水接觸,防止出現漏電等危險情況。總之,選擇合適的位置擺放電暖器,是保障我們安全使用它的重要一環呀。

避免電暖器超載,保障用電安全

電暖器屬於高功率小家電,在使用時對於插座的選擇可不能馬虎。同時,如果你使用延長線的話,還要注意插座的位置,不要將它放置在電暖器的正上方,電暖器在運行過程中會散發出大量的熱,要是插座在正上方,熱量容易燒燙電源,進而引發一些意外狀況。

一般情況下,最好不要將電暖器和其它大功率電器一起使用哦。大家想一想,要是多種大功率電器同時工作,總的功率就會過大,很容易超出家庭電路的承載能力,這樣就可能會引起斷電情況,甚至還會引發其他意想不到的意外呢。

為了更穩妥地使用電暖器,建議大家使用帶有過流保護裝置的插座,或者選用穩壓電源,它們能夠在電流出現異常時發揮作用,保障用電安全,讓我們可以安心地使用電暖器來取暖啦。

電暖器烘乾衣物?小心這些隱患!

在寒冷潮濕的天氣裡,很多人想著用家裡的電暖器來烘乾衣物,覺得方便又實用,不過這裡面可大有講究哦。其實,除了部分葉片式電暖器可以用來烘乾某些衣物外,其他大多數類型的電暖器是不可以掛衣物烘烤的。

就算像那種設有專用烘衣架的電暖器,使用時也得小心,一定要先把衣物的水儘量擰乾,這是因為如果水滴不小心落在機身上就很容易造成短路等危險情況,嚴重的還可能引發火災,可千萬不能大意呀。

電暖器安全使用指南:擺放位置、用電注意事項、保養維護全攻略

避免直吹身體

使用電暖器的時候,可不要為了貪圖一時的暖和,就把電暖器直接對著身體吹,也別把手、腳放在散熱器上。要知道,電暖器工作時溫度是比較高的,長時間這樣近距離接觸,皮膚很容易被灼傷燙傷呢。所以在使用時,要與身體保持適當的距離,一般建議電暖器距離身體 1 公尺為宜,同時還要經常變換電暖器的位置,避免長時間照射單一部位。

要是感覺皮膚發熱發燙了,那就說明電暖器溫度過高或者距離太近啦,得趕緊調整一下,防止燙傷情況發生哦。

定期檢查維護,確保電暖器安全運行

做好清潔保養很關鍵

當我們要對電暖器進行清潔時,一定要先確保機體已經完全冷卻下來了,這可是保障我們操作安全的重要前提。清潔電暖器的外部,最好是用軟布蘸取一些家用洗滌劑或者肥皂水來輕輕擦洗,這樣能有效去除電暖器表面的灰塵和污漬。

這裡要特別提醒大家,千萬不能使用去漬油、甲苯等這類有機溶劑哦,因為它們很容易腐蝕電暖器的外殼,導致外殼受損,影響電暖器的美觀不說,還可能讓其更容易生銹呢。

另外,電暖器的縫隙比較容易藏灰,也是需要我們重點關注、仔細擦拭的部位。而到了換季不用電暖器的時候,同樣得做好清潔工作哦,先把電暖器清潔乾淨,然後晾乾,收納前最後一次給它加熱一下,去除潮氣,再拔掉電源,等它稍微有點溫熱的時候,將它套入密封的塑膠袋中,把空氣排淨紮緊口,放置到陰涼乾燥的地方存放起來。這樣妥善存放,能避免電暖器的零件生銹,等來年再使用的時候,它還能正常為我們發揮取暖作用呢。

定期檢查維護

為了能安全又順暢地使用電暖器,定期檢查維護可不能少哦。每次使用電暖器之前,都得詳細地檢查一下它的電源線以及其他配件,看看有沒有出現損壞的情況,比如電源線有沒有破損、插頭有沒有鬆動等等。要是發現電源線有破皮等問題,那可就有漏電風險,得趕緊停止使用。

而且,在使用過程中,如果發現電暖器出現漏油、發出異響等異常情況,也要馬上停止使用,千萬別想著自己動手修理呀,一定要聯繫專業的維修人員來進行處理。我們自行拆卸的話,不但可能修不好,還容易造成更嚴重的損壞,甚至引發安全事故。

電暖器使用環境的影響,你不可不知

保持通風換氣

電暖氣分耗氧與不耗氧兩類哦,像燈管式、陶瓷式就屬於耗氧型,而葉片式、電膜式等屬於不耗氧類型。

不管是哪種類型的電暖氣,使用時都儘量不要在完全密閉的空間裡呀。因為如果室內太封閉,空氣無法及時流通,耗氧型的電暖氣容易造成缺氧情況,甚至可能引發一氧化碳中呢;就算是不耗氧型的,長時間在密閉環境使用,也會讓室內空氣變得污濁,影響咱們的呼吸健康。

所以建議大家在使用電暖器的時候,記得把門窗留些空隙,讓新鮮空氣能進來,濁氣可以排出去,這樣就能防止出現缺氧、一氧化碳中毒等危險情況啦,保障我們可以安全又舒適地使用電暖器取暖呀。

電暖器安全使用指南:擺放位置、用電注意事項、保養維護全攻略

 

開了電暖器就不用除濕機?

在使用電暖器的過程中,還有個容易被大家忽視的問題,那就是室內濕度。

 

很多人直觀地認為,電暖器會讓室內空氣愈發乾燥。然而,台電曾在臉書粉絲專頁發文揭示了背後的科學奧秘:空氣濕度與溫度緊密相連。開啟電暖器後,室溫升高,空氣中可容納的水汽量增大,相對濕度反而降低,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感覺沒那麼潮濕。而關閉暖器,室溫回落,空氣容納水汽能力下降,相對濕度升高,潮濕感便又捲土重來。

事實上,無論電暖器是否開啟,水汽始終在室內,只是形態有所轉變。所以,電暖器並不能真正去除室內水汽,若想有效除濕,一台專業的除濕機才是正解。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吸塵器 vs 洗地機 vs 掃拖機器人:到底該怎麼挑?大掃除優勢盤點,地板清潔家電選擇指南

作者 洪詩詩
吸塵器、洗地機、掃拖機器人該怎麼選?6c7b158001a22283f8eabec9d157b651

懶人經濟當道,這幾年在「科技始終來自於惰性」的影響下,清潔家電的市場蓬勃發展,特別是地板清潔家電,從吸塵器、掃地機器人發展到拖地機器人、洗地機、掃拖機器人等等商品,琳瑯滿目的選擇,到底哪一個能真正解決家中地板清潔的問題?這次特別企劃我們將從居家環境與清潔習慣開始,分享吸塵器、洗地機、掃拖機器人到底哪一項適合自家使用。

 

文章目錄

地板清潔家電怎麼選?

根據知名市調機構 Statista 調查,全球清潔家電市場從 2013 年的 2.9 兆美元規模,預計到 2026 年會有 1.5 倍以上的成長,達到約 4.7 兆美元的規模,顯見全球對於清潔家電的需求逐年成長。在各式清潔家電中,最受到消費者歡迎清潔家電分別為:吸塵器、洗地機以及掃拖機器人,過去這三種清潔家電的功能壁壘分明,不過隨著技術進步,現在已經有可以濕拖的吸塵器、洗地機也兼具吸塵功能,掃拖機器人更是可以自由決定要掃地、要拖地或是邊掃邊拖,不再像以前一樣需要購置兩台裝置,那既然如此,在選購清潔家電時有哪些方向可以做為選擇時的參考呢?

清潔家電市場規模從 statista 市調機構資料看得出來,全球清潔家電規模逐年成長。

依照地板材質來挑選

在選購清潔家電時,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依照家裡地板材質來挑選了,如果家中大量使用地毯、實木地板等相對比較怕水的材質,選購時當然就是以吸塵器和掃拖機器人為優先了,雖然說現在大多數洗地機會配備地毯模式,使用比較少的水或是不使用水來清潔地板,但洗地機買的就是它的水洗地功能,如果不用水來清潔地板就浪費了,至於其他硬質地板包含磁磚、塑膠、石塑或是水泥粉光等地板材質,這三種地板清潔產品都很合適。

地板清潔家電選擇繁多如果要達成最好的清潔效果,還是要多台清潔裝置混搭,但若預算有限,就只能從最重要的使用需求取捨。

依照家庭地形複雜度來選

另一種選擇方式則是依照家庭地板的複雜度來選,如果家中坪數不大,或是地板面積被傢俱切割的比較零碎的話,掃地機器人可能會有掃不到或是被傢俱、電線卡住的情況發生,使用上相對會比較不方便,吸塵器和洗地機則是依照選購的機型不同,有些可以貼近地面深入

傢俱縫隙清潔,有些則是配備不同吸頭或配件來輔助使用者清潔複雜環境,像這類的清潔家電就比較適合家庭地形複雜的人選用。

當然,清潔家電不是一次只能買一台,有不少人家裡一次就同時擁有吸塵器和掃拖機器人或是洗地機和掃地機器人來滿足不同情境使用,不過如果真的預算有限或是空間有限,可以參考以上選購方式來初步篩選。

吸塵器 vs 洗地機 vs 掃拖機器人:到底該怎麼挑?大掃除優勢盤點,地板清潔家電選擇指南

吸塵器挑選重點,濕拖功能是必備嗎?

目前市面上的吸塵器以無線手持吸塵器為大宗,而無線吸塵器裡又分為純粹吸塵的產品,以及可以濕拖的濕拖吸塵器,那這麼兩類品項在挑選時,有什麼該注意的重點呢?

吸力和吸頭種類都很重要

一般在挑選吸塵器時,很多人會先從吸力大小開始挑起,雖說理論上吸力數值比較大吸塵會比較乾淨,但實際上吸頭的差異對於清潔程度影響也是很大,設計得好的吸頭密封性較強,吸塵器機身馬達產生的吸力可以有效傳遞到地面,讓清潔效果事半功倍,針對不同的地面也需要搭配不同的吸頭,比方說如果家裡有鋪地毯就比較適合使用毛刷類的吸頭,若家裡是磁磚或木頭等硬地板,就比較適合滾刷類型的刷頭。

在談及吸力時,電池也是需要考量的一環,如果是不可替換電池的機種,在電池壽命減弱時吸力也會跟著下滑,因此在選擇吸塵器時最好是選擇可換電池的機種,不只可以確保吸力穩定輸出,能替換電池也能延長電池的使用壽命。

多樣化吸頭和其他地板清潔產品相比,吸塵器最大的優勢在於替換吸頭之後就可以拿來做為床墊或沙發清潔等其他用途,應用彈性更大。

有集塵袋的吸塵器更好用

吸塵器的清潔方式也是在選購吸塵器時可以考量的一項指標,傳統無線吸塵器通常要使用者自己手動清潔集塵筒,近幾年則是有些吸塵器額外設計了集塵袋或是集塵底座,在清潔灰塵時可以免沾手、直接將集塵袋拿起來丟垃圾桶就好了,對於會過敏的人來說不用忍受灰塵飛揚是一大加分,而通常設計有集塵袋的機型,機身濾網相對不容易卡灰塵,長時間使用下來濾網效率可以維持得比較好,又不用擔心濾網沒清潔或是清潔不完全發臭,只不過通常具備集塵袋的機型價格會比較高一些,也需要考慮集塵袋的耗材費用。

集塵袋雖說集塵袋是耗材,但對於會過敏的人來說,有集塵袋的設計可以減少碰到灰塵的機率,比較不會引發過敏。

濕拖吸塵器的必要性

目前市面上的濕拖吸塵器大多是吸塵器配件額外附上濕拖吸頭,由於本質上還是一台吸塵器,即使換上濕拖吸頭也不能直接吸水,因此可以視為純拖地的配件,到底要不要購買濕拖吸塵器看要看自己的清潔需求,如果習慣吸完地板後再濕拖一次地板,像這樣的應用情境就很適合購買濕拖吸塵器,但如果不想要做兩次工,且可能會時常有吸水的需求,那麼改買洗地機會是比較合適的選擇。

如果想選購濕拖吸塵器的話,有些機型提供免手洗的設計,使用者不用自己拆卸拖布清洗,只要將拖布配件放上清潔槽上即可自動洗淨,對於不想弄髒手或是想要更懶人清潔的話,自動清潔功能就很重要。

自動清潔選購濕拖吸塵器時如果想要節省自己清潔的麻煩,可以選擇有自動清潔的機種,這樣就不用碰到髒汙。

無線吸塵器與濕拖吸塵器推薦

Dyson V15 Detect Absolute 無線吸塵器

吸力:230AW ● 重量:2.6 公斤 ● 電池續航力:最長 60 分鐘 ● 集塵方式:0.54L 集塵筒 ● 價格:26,900 元

Panasonic 不卡毛無線吸塵器 MC-SB85K

吸力:150W ● 重量:2 公斤 ● 電池續航力:最長 85 分鐘 ● 集塵方式:0.3L 集塵筒 ● 價格:18,900 元

伊萊克斯極適家居 700 輕量無線濕拖吸塵器

吸力:250W ● 重量:1.9 公斤 ● 電池續航力:最長 40 分鐘 ● 集塵方式:0.3L 集塵筒 ● 價格:15,900 元

LG CordZero A9 TS 蒸氣濕拖無線吸塵器

吸力:220W ● 重量:2.55 公斤 ● 電池續航力:最長 60 分鐘 ● 集塵方式:2L 集塵袋 ● 價格:36,900 元

地板清潔黑馬,洗地機成新興清潔工具

洗地機是這幾年頗熱門的清潔家電,跟濕拖吸塵器相比,洗地機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直接吸走濕的髒污,例如果汁、咖啡、打翻的珍奶等等,而不像濕拖吸塵器一樣不能吸水只能拖地,在遇到溼答答的垃圾時,就只能手動清潔,也因為洗地機有不分乾濕垃圾都可清潔的特性,頗受到家裡有小孩或是養寵物的家庭青睞,那麼在選購洗地機時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音量與重量

相較於吸塵器,洗地機在使用時音量大很多,在選購時可以以低噪音款為優先考量,其次是因為洗地機重量較重,如果不想太費力去推拉洗地機的話,選購時可以機身重量為選擇指標之一,或是選擇具備自動牽引或是雙向牽引款式,這樣在清潔時會相對不費力。此外,考量到有時候可能會清潔到一半需要放下洗地機去解決突發事件,這時如果洗地機能有自動站立功能,操作起來也會更方便。

水箱容量與吸力

由於洗地機在清潔過程中會需要大量用水,因此可以特別注意洗地機的清水槽、汙水槽容量,容量太小就得要比較頻繁的加水和倒掉髒水,會讓清潔效率下降,就跟電池續航力長短會影響清潔效率的概念一樣,但也要注意由於大水箱伴隨著的會是洗地機的體積變大、重量提高,所以也不是越大越好,還是要依照自己可以接受的重量去挑選;有些洗地機可以加入自己習慣的清潔劑進水箱裡清潔,有些則是只能使用原廠推出的清潔劑或是只能使用清水,因此在選擇時可以考量一下有沒有一定要用清潔劑的需求。

水箱大小 洗地機機身具備水箱,若水箱太小就得要多幾次加水和倒水,使用上比較麻煩,影響清潔效率。

自動清潔與烘乾功能

目前最新的洗地機通常會具備滾刷自動清潔以及滾刷烘乾功能,這兩項功能都非常重要,滾刷自動清潔可以大幅減少使用者將滾刷上纏繞的毛髮或髒汙清潔掉的時間,滾刷烘乾功能則是可以確保滾刷不會發臭,但由於有些機種烘乾時間較短,或是說自己所處的環境可能濕度較高,需要更長的烘乾時間,若是滾刷刷毛沒辦法真正乾透的話,時間一久還是會有異味產生,因此選購時可以看看烘乾時間是否能自訂長短,或是說有沒有自動感應濕度拉長烘乾時間等功能。

此外,有些洗地機具備除菌功能,像是透過電解水或銀離子模組來除菌,這也可以列入選購的考量內,具備除菌功能的洗地機可以減少汙水箱和滾刷產生異味的可能性,也相對能讓地板清潔更全面,減少看不見的細菌留在地板上的機率。

自動牽引洗地機重量通常較重,建議選擇有自動牽引的機種才不會清潔得很費力。

清潔角度若有深入清潔家電需求,也需要注意洗地機高度以及手把可彎折角度。

洗地機推薦

Dyson V12s Detect Slim Submarine 乾濕全能洗地吸塵器

吸力:140AW ● 水箱:300ml 淨水箱、360ml 汙水箱 ● 電池續航力:60 分鐘 ● 自清潔:無 ● 價格:29,900 元

海爾雙動力智慧洗地機 X9

吸力:18000Pa ● 水箱:800ml 淨水箱、600ml 汙水箱 ● 電池續航力:35 分鐘 ● 自清潔:自清滾刷 ● 價格:16,999 元

小米高溫無線洗地機 W10 Ultra

吸力:未公布 ● 水箱:745ml 淨水箱、640ml 汙水箱 ● 電池續航力:35 分鐘 ● 自清潔:自清滾刷、自烘乾 ● 價格:20,995 元

石頭科技 DYAD PRO 無線三刷乾溼洗地機

吸力:17000Pa ● 水箱:900ml 淨水箱、770ml 汙水箱 ● 電池續航力:43 分鐘 ● 自清潔:自清滾刷、自烘乾 ● 價格:12,880 元

最懶人地板清潔選擇,掃拖機器人挑選技巧

在所有地板清潔家電中,掃拖機器人是其中最懶人的一款,可以全自動清潔地面,省去自己手動清潔的麻煩,目前掃地機器人有單純掃地、單純拖地以及掃拖二合一的機型,由於每個品牌對於掃拖機器人設計的差異非常大,掃地機器人的價差也很大,因此在挑選時有很多眉角要注意。

高度和形狀很重要

由於掃拖機器人是自動清潔的產品,得要先到得了要清潔的地方才能發揮作用,因此在選購時務必注意高度,一般掃地機器人高度落在 10 公分左右,如果家裡傢俱較矮的話的話,就得入手薄型掃地機器人才能發揮它的作用。目前市面上掃地機器人多以圓形為主,但圓形掃地機器人在邊角的清潔力比較差,因此就得看邊刷設計是否夠長、能否夠搆得到邊角灰塵,以及機身尺寸是否夠小、能否進的去畸零空間清潔。

機身形狀和高度目前市場主流為圓形機身,但方形機身比較能真正貼齊邊角清潔,角落清潔效果較好。

吸力和導航能力缺一不可

掃地機器人最主要就是依靠吸力來清潔,搭配底部的邊刷如果是異材質結合,像是膠刷與毛刷二合一,通常可以有比較好的清潔效果,在清潔時掃地機器人依靠的是機身內建的導航和路徑規劃功能來清潔,因此若是配備像是 LDS 雷達的機型通常定位精準度較高、其次則是 dToF 雷達技術,有些則是透過配備鏡頭來達成視覺導航,但由於視覺導航受到的限制較多,因此導航能力就沒那麼理想;目前大多數掃地機器人具備 SLAM 即時定位地圖構建功能,可以較好的規劃出清潔路徑,挑選時建議以具備此功能的機種為優先選擇。

底部毛刷掃地機器人刷毛有非常多種,各種刷毛清潔特性不同,混合式刷毛通常清潔效果較全面。

拖地功能是必要的嗎?

雖然說吸力夠大的掃地機器人就足以勝任大多數的地板清潔工作,但如果想要達到「咕溜咕溜」的觸感的話,就得加上拖地功能了,若要選擇掃拖二合一的機器人,可以注意有沒有拖布自動清潔的功能,最好以有自清潔功能的機種為優先選擇,這樣才不會從頭到尾只用同一塊拖布清潔,反到把一處的髒污帶到家裡其他地板,除此之外,也要考慮有無拖布烘乾功能,就像洗地機一樣,溼答答的拖布容易發臭或滋生細菌,若有拖布烘乾功能可以大幅降低此情況發生。

高階的掃拖機器人有些還具備清水和污水自動進排水的功能,只要在第一次安裝時拉好管線,等於是讓地板清潔完全自動化,若家裡管線安排許可且預算許可的話,完全自動化的掃拖機器人可以大幅省去人工清潔地板的麻煩,使用上真的方便非常多。

拖布抬升若要選擇有拖地功能的機器人,可注意有無拖布抬升功能,避免弄濕地毯或影響吸塵清潔效果。

掃拖機器人推薦

科沃斯 Deebot X2 OMNI

吸力:8000Pa ● 導航:半固態光達、AIVI 3.0 導航 ● 拖布抬升高度:15mm ● 自動清潔:熱水洗淨、自動烘乾 ● 價格:36,888 元

追覓 L20 Ultra

吸力:17000Pa ● 導航:LiDAR 導航、AI 視覺、結構光 ● 拖布抬升高度:10.5mm ● 自動清潔:自動洗淨、自動烘乾 ● 價格:29,580 元

石頭科技 S8 Pro Ultra

吸力:6000Pa ● 導航:LiDAR 導航 ● 拖布抬升高度:5mm ● 自動清潔:自動洗淨、自動烘乾 ● 價格:42,999 元

本文同步刊載於 PC home 雜誌

吸塵器 vs 洗地機 vs 掃拖機器人:到底該怎麼挑?大掃除優勢盤點,地板清潔家電選擇指南

歡迎加入 PC home雜誌粉絲團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遊戲投影機推薦:大畫面還不夠,留意這些細節臨場對戰才不會「掉漆」!

作者 小治
大畫面還不夠,留意這幾項規格細節92818f6a047e760218564f2c4cf9d8ff

隨著遊戲體驗不斷朝著多面向進行升級,也使得玩家對視覺效果,特別是針對沉浸感的要求越來越高,許多玩家開始尋求能夠提供更大畫面、更高解析度和更流暢遊戲體驗的設備。在此前提之下,市面上開始出現專為遊戲而設計的投影機,不過遊戲投影機究竟該怎麼選?臨場對戰時才不會「掉漆」呢?

 

文章目錄

選遊戲投影機先看「輸入延遲」

投影機作為一種顯示設備,本來就能夠連接各種影音播放機、電腦,自然也包含了遊戲主機,那麼這是否代表,市面上的每一台投影機,都能夠用來玩遊戲呢?這個問題既可以說對,但是也不完全正確。畢竟只要是玩遊戲,就無法忽略輸入延遲可能帶來的影響。

什麼是輸入延遲?

輸入延遲是指從信號進入投影機,到投影機顯示出來之間的時間差。這種延遲通常在高速變換畫面的遊戲或影片中比較明顯,從而會導致畫面與使用者的操作出現不同步的狀況。輸入延遲以毫秒(ms)為單位,延遲越短,遊戲畫面就能更加精確反應玩家的操作,使用者的體驗當然也更好。

對於多數使用者而言,選購投影機的主要目的,無非就是為了那動輒百吋以上的沉浸大畫面,由於電影本身不需要像遊戲那樣的即時互動,所以一般投影機即使存在些許的延遲,觀眾也不太容易察覺到,影響幅度較小。投影機的平均輸入延遲通常在 30 毫秒到 60 毫秒之間,具體數值會根據投影機的型號和用途有所不同。但以遊戲投影機來說,輸入延遲規格至少要在 30 毫秒以下,而對於需要高速反應的賽車或 FPS 遊戲,可選擇 10~20 毫秒的投影機產品,隨著技術發展,10 毫秒以下的機種現在亦不罕見。

用投影機玩遊戲的優勢之一,就是與朋友同樂時,分割畫面依然比一般電視還大。

針對競技類型遊戲,輸入延遲如果太高,就會出現射擊或跳躍無法與玩家的操作同步的狀況。

輸入延遲並非恆定不變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任何投影機所標示的輸入延遲,都不是恆定值,它會隨著投影機的顯示模式而產生變化,影響輸入延遲的因素很多,其中最直接的一項就是解析度,越高的影像解析度,也代表需要傳輸更多的數據,因此即使投影機的原生解析度可達 4K,若要獲得最理想的輸入延遲數值,通常會建議調整至 1080p 才能達到。不僅如此,任何額外的圖像處理,包括梯形校正、數位變焦,甚至是 HDMI 埠的 ARC / eARC 功能⋯等,也都會對輸入延遲造成影響,因此部分遊戲投影機會加入專用模式設定,除了針對各別遊戲類型調色,還會幫助使用者自動關閉一些非必要的圖像處理功能。

部分遊戲投影機會設置遊戲專用的 HDMI 接口,以方便玩家能在最適合的模式下進行遊戲。

4K 解析度與 120Hz 更新率不可得兼

以往的投影機主要用途在於觀影,而電影或電視大多是以 24Hz 或者 30Hz 的幀率進行拍攝,因此投影機也不需要過高的畫面更新率,不過遊戲畫面因為成像原理不同,是透過顯示卡一張一張渲染出的靜止圖像,來組成連續的影像,如果畫面更新率低於 60Hz 的話,人眼就很容易察覺到畫面的卡頓,對於一些強調高速動態的遊戲,甚至需要達到 120Hz,才能讓畫面更加流暢,觀看體驗也更好。

仍受 HDMI 頻寬限制

高更新率對目前的投影機技術來說,並不難達成,目前在消費級投影機的兩大主流投影技術:DLP 以及 3LCD,均已推出支援最高 240Hz 更新率的機種,但需限定在 1080p 解析度之下才能啟用,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受到了 HDMI 頻寬限制所影響。即使是遊戲專用投影機,多數 I / O 接口依然沿用 HDMI 2.0 規格,頻寬為 18Gbps,因此最高只能支援傳輸 4K@60Hz 或者 1080p@240Hz 影像,對於採用 HDMI 2.1 介面的本世代遊戲主機 PS5 和 Xbox Series X/S 來說,自然無法以 4K@120Hz 的最佳狀態來遊玩,這雖屬於投影機硬體方面的侷限,但無法單靠升級 HDMI 2.1 接口就輕易達成,高解析度搭配高更新率所帶來的熱量、供電以及光源損耗,都需要納入通盤考量,對於畫面有所要求的玩家,目前比較折衷的方案,是看看投影機是否能額外支援 1440p@120Hz 輸出,如此一來,無論是在畫質或更新率方面,都相對平衡許多。

由於 HDMI 2.0 頻寬限制,因此 2K@120Hz 成為目前最佳的折衷方案,但要注意並非所有投影機都能支援此項此格式。

依照使用情境決定機型

最後一點需要考慮的,還是要回歸到使用者的使用情境,若環境中比較容易有光源的干擾,在亮度規格上就需特別留意,最好選擇 3000 ANSI 流明以上的機種;若房間空間較小,或是希望能放在客廳大家一起玩,則可選擇短焦機種或者雷射電視。另外,遊戲投影機多需要另外連接 PC 或遊戲主機,因此佈線的方便性也須考慮,然後,行有餘力,外接一組多聲道 Soundbar 或至少配副不錯的無線耳機,那麼你就會發現投影機帶來的巨幕遊戲體驗,是任何家用顯示設備都無法比擬的。

遊戲投影機未必會提供智慧系統,若有觀影的需求,也可將是否內建 Google TV 納入考慮。

除了遊戲相關格式支援,遊戲投影機對於室內光源、空間大小和牆面等會影響投影的因素,則與一般投影機相同。

6 款遊戲投影機推薦

遊戲投影機雖以遊戲體驗為出發,不過其功能並非單單侷限在遊戲層面,而是在既有的投影機技術基礎上,延伸出額外的遊戲相關應用,本質上依舊是專為各類影音內容的播放用途而服務的。如果你仍不確定自己是否適合遊戲投影機,不妨也可以透過文末的適性評量表,檢視看看自己的需求狀態是什麼。

BenQ X3100i:全方位高階遊戲影音一體機

遊戲投影機推薦:大畫面還不夠,留意這些細節臨場對戰才不會「掉漆」!

● 解析度:3840 × 2160    ● 亮度:3300 ANSI 流明

● 對比度:600,000 : 1    ● 投射比:1.15 ~ 1.50

● 輸入延遲:最低 4.16ms

● 廠商資訊:BenQ  ● 0800-027-427  ● www.benq.com/zh-tw/

● 建議售價:75,900 元

今年初 BenQ 大動作發表新一代 X 系列遊戲投影機,其中的旗艦機型X3100i,為去年度 X3000i 的升級版,採用 4LED 光源技術,色彩表現能力達到 100% 的 DCI-P3 色域,亮度也由去年的 3000 ANSI 流明提升至 3300 ANSI 流明,對比度亦較前代為高,並且這次 X3100i 還新增鏡頭位移功能,透過旋鈕支援 40~60% 的垂直鏡頭位移,提供更大的安裝靈活性。遊戲方面具備自動遊戲模式,可偵測並識別連接的遊戲主機,即時調整指定的遊戲模式,包含 RPG、運動、射擊、賽車等多種遊戲類型,在 1080p@240Hz 之下,輸入延遲最低僅有 4.16 ms,忠實反饋玩家的任何操作反應,搭配 FPS 準心功能,即是在超大畫面下也能輕易瞄準。

ViewSonic LX700-4K:Xbox 認證 4K 雷射遊戲投影機

遊戲投影機推薦:大畫面還不夠,留意這些細節臨場對戰才不會「掉漆」!

● 解析度:3840 × 2160  ● 亮度:3500 ANSI 流明

● 對比度:3,000,000 : 1  ● 更新頻率:最高 240Hz

● 輸入延遲:最低 4.2ms

● 廠商資訊:優派國際  ● 0800-899-880  ● www.viewsonic.com/tw/

● 建議售價:52,900 元

繼去年 ViewSonic 與 Xbox 共同開發「專為 Xbox 設計」的投影機系列,獲得市場與玩家雙雙好評之後,今年 ViewSonic 接力推出該系列首款採用雷射光源的遊戲投影機 LX700-4K。採用第三代雷射光源技術,亮度提升至 3500 ANSI 流明,且由於同樣獲得 Xbox 認證,因此可支援 Xbox 獨家 1440p@120Hz 的解析度和更新率組合,也能透過開啟「超快速輸入」功能來獲得輸入延遲的最佳化。LX700-4K 本身雖無內建智慧電視系統,不過仍提供許多貼心設計,包括支援 5V / 1.5A 供電的 USB-A 接口,可為外接電視棒提供電源,除了內建 15W 揚聲器,當然也支援透過 HDMI eARC 輸出音源訊號至第三方音響系統,更有支援 12V 輸出的觸發器接口,可用於電動升降螢幕或電動窗簾的開機連動。

OVO K9:內建 K 歌功能的 4K 無框電視

遊戲投影機推薦:大畫面還不夠,留意這些細節臨場對戰才不會「掉漆」!

● 解析度:3840 × 2160  ● 亮度:2600 ANSI 流明

● 對比度:1,000,000 : 1  ● 更新頻率:最高 60Hz

● 輸入延遲:最低 28ms

● 廠商資訊:展雋創意  ● www.ovotv.com/zh-tw/

● 建議售價:46,980 元

在台灣銷量一直不錯的 OVO 智慧投影機,今年帶來規格大幅升級的旗艦真 4K無框電視 K9,亮度達到 2,600 ANSI 流明,還可搭配 OVO 自家的抗光幕達到進一步的亮度增益。OVO 一貫的核心概念就是家裡老幼都能享受,因此 OVO 這次在 K9 中內建了新一代的 K 歌系統,支援去人聲功能,點開 YouTube 的歌曲影片就能隨播隨唱,雖然 K9 主要定位並非遊戲專用,不過針對孩子們的遊戲需求,OVO 把輸入延遲控制在 28ms 左右,遊玩普通動作遊戲沒有問題,勝在功能多元,全家皆能同樂。

Optoma Wave 120SK:輕便小巧,搭載高亮度雷射光源

遊戲投影機推薦:大畫面還不夠,留意這些細節臨場對戰才不會「掉漆」!

● 解析度:3840 × 2160  ● 亮度:3500 ANSI 流明

● 對比度:2,300,000 : 1  ● 更新頻率:最高 240Hz

● 輸入延遲:最低 4.2ms

● 廠商資訊:奧圖碼  ● 0800-880-876  ● www.optoma.com.tw

● 建議售價:59,900 元

奧圖碼是最早推出具備低輸入延遲、高更新率遊戲投影機的廠商之一,在技術方面佔有優勢,今年度的家用新機 Wave 系列,共有 120SK 與 130RK 等兩款機型,在外殼方面採用 50% 的再生材質,兼顧環保訴求。其中 120SK 為短焦設計,僅需 1.1 公尺就能投射出百吋畫面,亦為奧圖碼至今最小巧的 4K UHD DualCore 雷射投影機之一,除了使用密封式雷射光源,Wave 系列也將輸入延遲縮減到最少 4.2 毫秒(1080p@240Hz),而在 4K@60Hz 下,輸入延遲約為 17 毫秒,另外亦可支援 1440p@120Hz 格式,遊戲玩家能獲得更即時的操作體驗。

Acer Predator GD711:超值的平價遊戲投影方案

遊戲投影機推薦:大畫面還不夠,留意這些細節臨場對戰才不會「掉漆」!

● 解析度:3840 × 2160  ● 亮度:1450 ANSI 流明

● 對比度:2,000,000 : 1  ● 更新頻率:最高 240Hz

● 輸入延遲:最低 5ms

● 廠商資訊:Acer  ● 0800-258-222  ● www.acer.com/tw-zh/predator

● 建議售價:32,900 元

Acer 今年推出的全新遊戲投影機 Predator GD711,外型充滿電競風格,包括金屬材質機身,還有以對角線分割的紋路設計特徵,雖然採用 LED 光源,亮度規格並不是那麼亮眼,不過卻也帶來了相對平價的優勢。除此之外,遊戲必備的相關規格完整,支援最高 240Hz 高更新率 Full HD 畫面,以及最低 5ms 的輸入延遲,並達到 125% 的 REC709 色域覆蓋,GD711 還有一項特別之處在於支援 VRR 可變更新率,能避免畫面撕裂。不過較可惜的是內建軟體市集為第三方的 Aptoide,不過若真有觀看影片需求,其實直接透過 PS5 或 Xbox 內建的 App 即可。

Epson EH-LS650:4K 電玩雷射大電視

遊戲投影機推薦:大畫面還不夠,留意這些細節臨場對戰才不會「掉漆」!

● 解析度:3840 × 2160  ● 亮度:3600 ANSI 流明

● 對比度:2,500,000 : 1  ● 更新頻率:最高 240Hz

● 輸入延遲:小於 20ms

● 廠商資訊:Epson  ● 02-2165-3138  ● www.epson.com.tw

● 建議售價:74,900 元

雷射電視其實本就屬於投影機的分支之一,不過這類產品大多聚焦在客廳的視聽影音用途上,而 Epson 於去年底推出的 EH-LS650,除了在既有的產品上進行升級外,也特別關注於遊戲玩家們的娛樂需求,特別針對輸入延遲進行控制,使範圍縮小至 20ms 以內,兩組 HDMI 均支援 HDCP 2.3,能夠完美匹配家用娛樂主機。EH-LS650 在亮度方面亦有所提升,由於 Epson 所採用的是 3LCD 投影技術,因此彩色的亮度可與白色亮度一致,色彩對比看起來會比同級的 DLP 機種更好一些。此外聲音亦是 EH-LS650 的強項,內建 YAMAHA 2.1 聲道喇叭,透過兩個 5W 及一個 10W 功率的低音喇叭,呈現豐富的環繞效果,也讓遊戲體驗更加完善。

遊戲投影機推薦:大畫面還不夠,留意這些細節臨場對戰才不會「掉漆」!

本文同步刊載於 PC home 雜誌

遊戲投影機推薦:大畫面還不夠,留意這些細節臨場對戰才不會「掉漆」!

歡迎加入 PC home 雜誌粉絲團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解析Intel AI PC 新一代平台:Core Ultra 200V 系列來襲,整合記憶體設計、最高 120 TOPS 的 AI 算力

作者 WL.
新 Core Ultra 200V 處理器上市,筆電 AI 算力最高 120 TOPS, CPU 及 GPU 效能也向上提升,整體功耗降低 50%。F57238d18ae105ca48c0c4506bec8792

在微軟發表 Copilot+ PC 之後,AI PC 進入比拚 NPU 算力時代,繼  Qualcomm Snapdragon X 系列與 AMD Ryzen AI 300 系列處理器推出後,Intel 也正式推出 Core Ultra 200V 系列處理器,除了提升 AI 效能,CPU 及 GPU 效能也向上提升,更強調整體功耗降低 50%,帶來超長續航力表現,因此,現在要選擇 Intel 平台的 AI PC,一定要看懂全新的 Intel Core Ultra 200V 系列處理器。

 

 

搭載 Core Ultra 處理器都是 AI PC?

微軟定義「Copilot+ PC」的規範中,最重要的一項是 NPU(Neural Processing Unit,神經網路處理器),要具備 40 TOPS(Tera Operations Per Second,每秒一兆次操作)。因此,去年 Intel 代號為 Meteor Lake 的行動版 Core Ultra 系列處理器,因為 NPU 為 11.5 TOPS,就不符合 Copilot+ PC 的規範。但 Intel 則強調,只要搭載 Core Ultra 處理器的機型,都稱為 AI PC。看來 AI PC 市場上,各廠商都有自己的定義。

Intel Lunar Lake 平台,目標最強 x86 行動處理器

而今年 Intel 為 AI PC 推出代號「Lunar Lake」的新一代 Core Ultra 200V 系列處理器,標榜為有史以來最高效率的 x86 架構運算平台,設定在維持高效運作下,以低耗電特性帶來長續航時間,並且藉由軟體高度相容性對應各類運算使用需求。且 NPU 至少具備 40 TOPS,因此 CPU、GPU 與 NPU 整體平台算力高達 120 TOPS,能夠以極低的功耗完成高效且複雜的 AI 運算,搭配一系列電源管理與相關技術,進而滿足全天電池續航力。這樣的規格,也符合了微軟 Copilot+ PC 的規範。

去年 Intel 推出 Core Ultra 時,就強調 AI PC 是透過 CPU、GPU、NUP 三種不同運算單元,滿足不同類型的 AI 運算,新一代 Core Ultra 200V 系列也是同樣的定位。

微軟定義的 Copilot+ PC 中,NPU 要具備 40 TOPS 算力,Core Ultra 200V 系列的 NPU 至少已具 40 TOPS 算力,可說是符合規範。

Intel 與 AMD 結盟,捍衛 x86 架構生態系

另外,在 Core Ultra 200V 系列行動版處理器與 Core Ultra 200S 系列桌機處理器(代號 Arrow Lake)相繼上市後,Intel 與 AMD 也宣布成立 x86 生態系統諮詢小組。正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面對 Arm 架構的市場威脅,兩大處理器競爭對手將共同維持 x86 架構產業的穩定,目標是強化軟體及硬體之間的相容性,並加速客戶自新功能中受益的能力,同時簡化架構指南以提升軟體的一致性,並標準化 Intel 與 AMD 的 x86 產品介面,讓新功能能夠更廣泛、更有效率地整合到作業系統、框架及應用程式中。

雖然搭載 Intel Core Ultra 200V 系列處理器已符合 Copilot+ PC 規範,但還是沒有提供 Windows 11 新的 AI 功能,如小畫家的 Cocreator,還需得等待微軟推送系統更新。

Intel 與 AMD 合作成立 x86 生態系統諮詢小組,成員還包括主要的硬體供應商、網路硬體供應商、軟體以及服務供應商等。

Intel Core Ultra 200V:整合記憶體設計、內顯效能升級 1.5 倍,最高 120 TOPS 的 AI 算力

代號為 Lunar Lake 的 Intel Core Ultra 200V 系列處理器,最初的設計目標是能和「Apple Silicon 競爭的 x86 架構 SoC」,因此與去年推出代號為 Meteor Lake 的 Intel Core Ultra 系列處理器架構有所差異。除了是 Intel 首款完全使用 TSMC 台積電製程的處理器產品,還首次把 DRAM 記憶體顆粒整合到處理器,並移除已推出 22 年的 Hyper-Threading 技術,也大幅翻新 GPU、NPU 架構,力求成為有史以來能源效率最好的 x86 處理器。

處理器整合記憶體設計

不同於前代 Meteor Lake 由 Compute Tile 運算晶片塊、SoC Tile 單晶片塊、Graphics Tile 繪圖晶片塊、I/O Tile 連接晶片塊,一共四個晶片塊所組成。Lunar Lake 僅畫分為 Compute Tile 運算晶片塊及 Platform Control Tile 平台控制晶片塊,並透過 Foveros 3D 堆疊進行封裝。

最最特別的是,在處理器上封裝 2 顆通道寬度為 4x16bit 的 LPDDR5X 記憶體顆粒(即單通道模式),支援 16GB 及 32GB 容量。而把記憶體封裝在處理器的最大優勢,就是透過減少傳輸路徑的設計,在啟用記憶體時所需的功耗會減少 40%,同時也能簡化主機板的設計,也就是說可同時達到減少功耗又能縮小主機板面積,因此可以讓筆電朝向更小更薄的設計,又或是在多餘的空間中,可加入散熱或其他設計。當然,記憶體封裝在處理器上的設計,也表示未來無法再進行記憶體的擴充。

代號為 Lunar Lake 的 Intel Core Ultra 200V 系列處理器,封裝 2 顆通道寬度為4x16bit 的 LPDDR5X 記憶體顆粒,且最大為 32GB。

因為 Intel Core Ultra 200V 系列處理器體積縮小,又整合記憶體模組,因此可以讓筆電朝向更小更薄設計,又或是加入散熱系統等設計。

P-Core 加 E-Core 更重功耗表現

再由細部來看,Compute Tile 裡包含 CPU Core、GPU、NPU 三大運算單元,其中 CPU 可以分成效能較高的「效能核心」(Performance Core,簡稱 P-Core),與較為省電的「效率核心」(Efficient Core,簡稱 E-Core),已發布的 CPU 都為 4 個 P-Core 加 4 個 E-Core 的組合。這與上一代不同的是,取消 Low Power E-Core(低功耗 E-Core),但在 P-Core 及 E-Core 的架構及性能上都有提升。

P-Core 採用代號為 Lion Core 的新核心設計,每組叢集由 4 個核心構成,各核心具有專屬 2.5MB L2 快取記憶體,叢集中的 4 個核心共享最高 12MB L3 快取記憶體。另外,Lion Core 架構最大改變就是不支援已推出 22 年的 Hyper-Threading 超執行緒技術(以下簡稱 HT),因為 HT 在提高 30% IPC(Instruction per Clock Cycle,每時脈可執行指令數)下,會消耗 20% 電力,但為了追求更高的電力效率與縮小晶片尺寸,Intel 選擇捨棄 HT,改以針對電力效率進行最佳化,進而提高 5% 電力效率,並在同效能的前提下縮小 15% 晶片尺寸。

E-Core 採用代號為 Skymont 的新核心設計,同樣由 4 個核心構成 1 組叢集,共享 4MB L2 快取記憶體,但沒有 L3 快取記憶體。在大幅改動分枝預測、解碼器、亂序執行引擎等架構後,對比前代 Meteor Lake 的 LP E-Core(低功耗 E-Core),單核成長 1.68 倍,性能提升 2.9 倍,最高性能則差了 4 倍,這也表示整體能耗表現有顯著提升。

也因為 E-Core 效能取得大幅進步,因此能夠彌補 P-Core 取消 HT 功能所損失的多工效能表現,提供兼顧使用體驗、效能、續航力的綜合表現。

Core Ultra Series 2 的 Skymont E-Core 比前一代提升 68% 的 IPC 效能,而 P-Core Lion Core 則提升 14% 的 IPC 效能。

Intel Core Ultra 200V 系列的 CPU、GPU、NPU 分別能提供 5、67、48 TOPS 的AI 運算峰值效能,加總高達 120 TOPS。

GPU 採用 Xe2 架構提升 1.5 倍效能

在 GPU 部分,採用 Xe2 架構的顯示運算單元,最高有 8 組執行單元(EUs),並搭載 8 組光線追蹤運算單元與 8MB 快取記憶體,能夠帶來較前代提升 1.5 倍的效能表現。此外,也加入了 XMX(Xe Matrix Extensions,矩陣擴展)加速單元,能夠帶來高達 68 TOPS 的 AI 運算峰值效能。

在媒體引擎、顯示引擎、影像處理器(IPU)等元件部分,則是新增支援 VVC(H.266)格式影片硬體解碼與 eDP 1.5 影像傳輸介面。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元件都整合於 Compute Tile 運算晶片塊之中,而不像 Meteor Lake 放置於 SoC 晶片塊。

Intel 也將提供整合多種功能的 AI Playground 應用程式,並具備最佳化效能表現。

在 Intel Core Ultra 200V 系列處理器上市後,Intel 同步更新 Intel Evo Edition 平台規範。

高達 120 TOPS 的 AI 效能

與 AI 息息相關的 NPU,同樣位在 Compute Tile 運算晶片塊之中,且將神經運算引擎由先前的 2 組提升至 6 組,並搭載 9MB 快取記憶體,帶來最高 48TOPS 的算力表現,最多可優於前代 4 倍的 AI 運算效能。

以代號為 Lunar Lake 的I ntel Core Ultra 200V 系列處理器而言,其 CPU、GPU、NPU 分別能提供 5、67、48 TOPS 的 AI 運算峰值效能,加總高達 120 TOPS,不但高於前代 Meteor Lake 的 34 TOPS,也高於微軟對 Copilot+ PC 規範的 40 TOPS 效能需求。

另一方面,Intel 也提供 AI Playground 應用程式,讓使用者能夠直接使用Stable Diffusion 圖像生成、具 RAG(Retrieval Augmented Generation,檢索增強生成)功能的大型語言模型,以大幅度簡化安裝程式與模型的流程。

解析Intel AI PC 新一代平台:Core Ultra 200V 系列來襲,整合記憶體設計、最高 120 TOPS 的 AI 算力

 

新 Intel 平台 AI 筆電上市,輕薄筆電、二合一筆電可選擇

隨著 Intel Core Ultra 200V 系列處理器的推出,市場陸續有搭載 Core Ultra 9、Core Ultra 7、Core Ultra 5 處理器的筆電上市,想要搶先體驗新一代 Intel 處理器的 AI 筆電,目前已有產品可選擇,不過數量還不多,大都以輕薄筆電及強調薄型設計的二合一筆電為主,售價與前一代相比,大約貴 5,000 元左右。

Acer Swfit 14 AI(SF14-51)

解析Intel AI PC 新一代平台:Core Ultra 200V 系列來襲,整合記憶體設計、最高 120 TOPS 的 AI 算力

● 螢幕:14 吋、2.8K OLED

● 處理器:Intel Core Ultra 7 258V

● 顯示晶片:Intel Arc 140V GPU

● 記憶體:32GB LPDDR5X

● 儲存空間:512GB SSD

● 建議售價:49,900 元

Acer Swift 14 AI(SF14-51)為 14 吋、WUXGA OLED 螢幕,並有 Intel Core Ultra 7 和 Ultra 5 處理器,及 16 / 32GB 記憶體和 512GB SSD 可選擇,也支援 Wi-Fi 7、藍牙 5.4,售價為 44,900~49,900 元。機身採用薄型設計,符合美國軍規 MIL-STD 810H 認證,及內建 Microsoft Pluton 安全處理器,具備指紋和臉部辨識功能。另外,支援 Acer PurifiedView 2.0 和 PurifiedVoice 2.0 以提升視訊品質,Acer Assist 用來文件搜尋及摘要,還有 AcerSense 一鍵存取 Acer LiveArt 等 AI 功能。

Asus ZenBook S 14 OLED(UX5406SA)

解析Intel AI PC 新一代平台:Core Ultra 200V 系列來襲,整合記憶體設計、最高 120 TOPS 的 AI 算力

● 螢幕:14 吋、2.8K OLED

● 處理器:Intel Core Ultra 7 258V

● 顯示晶片:Intel Arc 140V GPU

● 記憶體:32GB LPDDR5X

● 儲存空間:1TB SSD

● 建議售價:54,900 元

機身表面是採用電漿陶瓷鋁合金材料(Ceraluminum),手感非常接近石材,並維持機身厚度為 1.1 公分,重量為 1.2 公斤的薄型設計。核心規格會有 Intel Core Ultra 7 和 Ultra 5 處理器,分別配上 32GB 及 16GB 記憶體,以及 1TGB SSD 的規格。透過 Asus AiSense 攝影機及 Asus 3D 降噪(3DNR)技術,可提升視訊會議品質。另外,內建「Story Cube」工具,為一站式 AI 媒體中心,可收集來自不同設備和雲端平台的照片、影片與音檔,藉由 AI 辨識不同的人物或場景,進行整理與分類。

Asus ExpertBook P5(P5405)

解析Intel AI PC 新一代平台:Core Ultra 200V 系列來襲,整合記憶體設計、最高 120 TOPS 的 AI 算力

● 螢幕:14 吋、2.5K OLED

● 處理器:Intel Core Ultra 7 258V

● 顯示晶片:Intel Arc 140V GPU

● 記憶體:32GB LPDDR5X

● 儲存空間:1TB SSD

● 建議售價:48,900 元

是 Asus 旗下 ExpertBook 商務系列當中的新產品線,將會透過一般零售通路販售,但享有與其它 ExpertBook 相同的保固,同時 BIOS 採用商用級 NIST-155 安全性。機身採用全鋁合金打造,外型走向極簡設計,同時也具備軍規防護認證。核心規格將有 Core Ultra 7 及 Core Ultra 5 可選擇,並配置豐富的輸出入埠,另外,內搭 AI ExpertMeet 應用程式,具備多款人工智慧應用功能,包含摘要會議重點、文件內容摘要、聲音降噪、在文件自動加上浮水印,以及語音轉文字或更進階搜尋等功能。

HP OmniBook Ultra Flip 14-fh0021TU

解析Intel AI PC 新一代平台:Core Ultra 200V 系列來襲,整合記憶體設計、最高 120 TOPS 的 AI 算力

● 螢幕:14 吋、2.8K OLED

● 處理器:Intel Core Ultra 7 258V

● 顯示晶片:Intel Arc 140V GPU

● 記憶體:32GB LPDDR5

● 儲存空間:1TB SSD

● 建議售價:69,900 元

HP OmniBook Ultra Flip 14 是款二合一筆電,螢幕可以 360 度翻轉,並依需求變換不同的模式使用,同時機身還維持在厚度為 1.5 公分,重量為 1.35 公斤的薄型設計。也因為搭載 Intel Core Ultra 7 258V 處理器,成為 HP 第一款二合一的 AI PC,續航力最高可達 20 小時,使用 65W USB-C 充電器,45 分鐘能充 50% 的電量。而機身上配置 900 萬像素視訊攝影機,支援 Auto Switch HDR 和硬體級的暗光加強功能。也將內建 HP AI Companion 用來進行 AI 聊天、搜尋行為分析、最佳化電腦效能等。

Lenovo Yoga Slim 7i Aura Edition

解析Intel AI PC 新一代平台:Core Ultra 200V 系列來襲,整合記憶體設計、最高 120 TOPS 的 AI 算力

● 螢幕:15.3 吋、2.8K OLED

● 處理器:Intel Core Ultra 7 258V

● 顯示晶片:Intel Arc 140V GPU

● 記憶體:32GB LPDDR5

● 儲存空間:1TB SSD

● 建議售價:48,504 元

Lenovo 的 Aura Edition 系列,除了搭載  Intel Core Ultra 200V 系列處理器外,再提供智慧模式、智慧分享、智慧支援功能,要讓筆電學習用戶習慣,提供最佳化的設定。而 Yoga Slim 7i Aura Edition 則是搭載 Core Ultra 7 258V 處理器,同時也具備 Wi-Fi 7 和藍牙 5.4 的無線通訊規格。至於螢幕則為 15.3 吋 PureSight Pro 顯示器,具備 120Hz 高更新率與 500 尼特峰值亮度,顯像能力相當不錯,另外,配備 70WHr 電池,要讓長時間創作的用戶可在不插電的情況下持續使用。

MSI Prestige 13 AI+ Evo

解析Intel AI PC 新一代平台:Core Ultra 200V 系列來襲,整合記憶體設計、最高 120 TOPS 的 AI 算力

● 螢幕:13.3 吋、2.8K OLED

● 處理器:Intel Core Ultra 9 288V

● 顯示晶片:Intel Arc 140V GPU

● 記憶體:32GB LPDDR5X

● 儲存空間:1TB SSD

● 建議售價:51,900 元

MSI 旗下的 Prestige AI 系列新機中,Prestige 13 AI+ Evo 搭載 Intel Core Ultra 9處理器推出,也是首批配置 Intel 新平台處理器筆電中,規格最高階的機型。機身重量維持 990 公克的輕量,在纖薄機身中依舊配備 75Whr 的大容量電池,能提供全天候不間斷的電池續航力。而針對 AI 的應用,也提供微星 AI 智慧引擎,能根據使用情境,自動調整硬體設定。另外,Prestige 全系列皆升級搭載 500 萬像素視訊鏡頭,可為線上會議呈現清晰畫面。

MSI Summit 13 AI+ Evo

解析Intel AI PC 新一代平台:Core Ultra 200V 系列來襲,整合記憶體設計、最高 120 TOPS 的 AI 算力

● 螢幕:13.3 吋、2.8K OLED

● 處理器:Intel Core Ultra 7 258V

● 顯示晶片:Intel Arc 140V GPU

● 記憶體:32GB LPDDR5X

● 儲存空間:1TB SSD

● 建議售價:51,900 元

MSI 旗下定位在高階商務筆電的 Summit 13 AI+ Evo,也很快的搭載 Core Ultra 7處理器推出,並延續螢幕可 360 度翻轉的特性,再搭載屬 MSI Pen 2 多功能觸控簡報筆,支援最新 MPP 2.6 通訊協定,不管要手寫或繪圖都更為便利。針對商務所強調的安全性,除了支援人臉及指紋辨識外,透過 Tobii Aware 技術,在偵測背後有人時,會將螢幕變暗或模糊。當然,也提供微星 AI 智慧引擎,能根據使用情境,自動調整硬體設定。

本文同步刊載於 PC home 雜誌

解析Intel AI PC 新一代平台:Core Ultra 200V 系列來襲,整合記憶體設計、最高 120 TOPS 的 AI 算力

歡迎加入 PC home 雜誌粉絲團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超大容量戶外行動電源推薦:儲能行動電源怎麼選?露營、停電都好用、可以當UPS不斷電系統嗎?

作者 洪詩詩
近年來市面上越來越多儲能行動電源,不只可以幫行動裝置充電,有些行動電源上面設計有插座,可以插上電器使用,有些還能幫汽車供電,在挑選這類儲能行動電源時該注意哪些重點呢?Be60ba97550475eecba0ceb3ffbe6ec6

現在各種隨身設備都要用到電,因此很多重度使用者都會攜帶行動電源,不過一般行動電源通常只適合個人幫手機或平板充電使用,有沒有行動電源是可以幫家電供電的呢?當然有囉,近年來市面上越來越多儲能行動電源,不只可以幫行動裝置充電,有些行動電源上面設計有插座,可以插上電器使用,有些還能幫汽車供電,那麼在挑選這類儲能行動電源時該注意哪些重點呢?

文章目錄

什麼是儲能行動電源?

在專題的一剛開始,要先定義什麼是儲能行動電源,現階段主流的行動電源還是以幫行動裝置充電的行動電源為主,容量從早期的 5,000mAh 發展到現在最受消費者青睞的 10,000mAh,考量到使用者的攜帶方便性以及使用場景,行動電源最大容量大多做到 20,000mAh 而已,因為再更大容量就無法帶上飛機,那麼超過 20,000mAh 的就會稱為儲能行動電源嗎?

目前市場上對於儲能行動電源還沒有明確的定義出多大容量以上的行動電源稱為儲能行動電源,不過普遍來說這類儲能行動電源通常要能夠為手機以外的裝置供電,像是筆電、投影機、或是電風扇等等電器,也有人將儲能行動電源命名為手提式行動電源,因為體積大,通常都具備手提設計方便攜帶。

儲能行動電源使用情境

你或許會好奇,有什麼情境下會使用到儲能行動電源呢?除了幫手機和行動裝置充電之外,儲能行動電源的使用情境還滿多元化的,比方說到野外露營時,如果想要享受露天電影院,帶個投影機接上儲能行動電源,就可以和親朋好友在戶外享受大螢幕劇院,又或是釣魚時想要幫新鮮的魚穫保冰,也可以使用儲能行動電源幫冰箱供電,甚至有些儲能行動電源就直接設計了冰箱功能,不只可以冰魚獲還能冰飲料,此外在突然斷電時,有些儲能行動電源可以做為 UPS 不斷電系統使用,多爭取一些時間保存資料,或是發生天災斷電時儲能行動電源也能做為備援電力,使用情境非常豐富。

儲能行動電源一次可以幫多個裝置充電,比起行動電源一台一台裝置慢慢充來的有效率。(圖片來源:雙全國際)

有些儲能行動電源結合冰箱設計,既可以冷藏使用又可以幫其他裝置充電。(圖片來源:Anker)

儲能行動電源專為停電等情境設計,機身通常設計有燈光可以照明,要在停電期間正常使用其他家電也可以。(圖片來源:Anker)

儲能行動電源選購重點

如果要選購一款儲能行動電源的話,除了剛剛提到的安全性之外,有哪些挑選準則呢?筆者建議可以從行動電源的容量、使用情境、行動電源本身的功能來選擇。

選購時安全性為最高要求

儲能行動電源本質上還是一款行動電源,因此標示方式和一般行動電源相似,選購前還是要看清楚標示規格是否符合自己需求,最重要的標示莫過於檢驗認證了,畢竟大容量的行動電源安全性更重要,在台灣銷售的行動電源一定要通過經濟部標準檢驗局的 BSMI 認證,此項認證主要是針對 EMI(電磁輻射干擾防護)、EMS(靜電防護)和安全規範進行檢測,確保相關安全性符合台灣政府要求。除此之外,如果行動電源本身就有多重安全防護的話那就再好也不過了,像是本身有設計短路保護、高溫保護、低壓保護、過放保護、過載保護,或甚至有防水防塵設計等,都可以讓儲能行動電源使用更安全。

從容量選擇

過往大家熟悉的行動電源容量標示多以 mAh(毫安時),比方說前面提到的5,000mAh 行動電源或是 10,000mAh 行動電源,但由於毫安時這個單位對於儲能行動電源來說太「小」了,就算是小型的手提式行動電源可能都會是近十萬毫安時,因此儲能行動電源大多會以 Wh(瓦時)來標示。

目前小型的機種容量大約落在 400 至 600Wh,中型的機種容量大約為1,000Wh,大型的機種容量大概落在 2,000Wh 左右,這樣的容量大概是什麼樣的概念呢?以 600W 的儲能行動電源為例,大概可以幫 iPhone 15 Pro 充飽 20 次電,6W 左右的電風扇可以吹 75 個小時,六人份的大同電鍋大約可以使用一小時。

假如是第一次購買的話,可以以中型的機種為優先,600W 至 1,000W 的容量可以符合大部分的使用情境,等到真的不敷使用了再升級也可以。

從使用情境選擇

如果不知道該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儲能行動電源容量,也可以從使用情境思考,不同儲能行動電源的功能性不同,有些儲能行動電源設計有兩孔或三孔插座,對於想要外接電器使用的人來說,有插座就是必備的考量,有些人購買儲能行動電源是為了幫車子的電瓶充電,或是在電動車沒電時成為車的備援,這種時候有車充功能就很重要,有些人的使用情境則是複合式的,有時候只需要常見的 USB-A 或USB-C 連接埠,有時候會需要插座,有時候又會用到車充插孔,那最好就找供電方式多元一些的行動電源,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行動電源的重量也是選購時需要考量的要點之一,通常容量越大的行動電源體積跟重量也會跟著增加,比方說 600W 的行動電源重量大多落在 6 公斤上下,1,000W 的行動電源重量可能會超過 10 公斤重,因此購買時也要考慮攜帶時的方便性,容量不一定是越大越好。

若是想將儲能行動電源作為防災或是緊急情境使用的話,最好挑選可以使用車充或是使用太陽能板充電的機型,此外,有些機型設計有手電筒功能,停電時也能作為照明使用,甚至還有附加 SOS 求救功能,受困時還可以使用行動電源上的 SOS 閃燈,增加獲救機會。

在使用儲能行動電源時務必注意電器和儲能行動電源可供應的最高功率是否相符。(圖片來源:Anker)

一般來說儲能行動電源插孔越多越好,這樣要使用時就不用再搭配轉接線使用。(圖片來源:雙全國際)

為了方便移動,小型的儲能行動電源大多會設計提把直接帶著走。(圖片來源:雙全國際)

大型的儲能行動電源由於重量重,通常會直接設計滾輪讓使用者像行李箱一樣拉著移動。(圖片來源:Anker)

行動電源的安全性非常重要,務必注意標示,須符合台灣規範。

有些儲能行動電源設計有螢幕可以查看剩餘電量以及不同電器使用的功率。

5 個儲能行動電源的選購 Q&A

看完了關於儲能行動電源的使用情境和選購重點後,我們也準備了個關於選購儲能行動電源可能會有的疑問,希望可以為讀者解惑。

Q1:儲能行動電源怎麼充電?

因應不同情境使用,儲能行動電源的充電方式非常多元,除了基本的使用家用插座充電之外,通常還會再提供其他充電方式,最常見的就是支援太陽能板充電、汽車充電孔充電,有些則是可以透過 USB-C 連接埠來充電。充電效率則是依照不同品牌設計而定,但由於儲能行動電源電池容量非常大,因此充電至少都需要五小時以上才能充飽,為了加快充電速度,有些機型則設計支援同時兩種輸入方案,來讓充電時數縮短一些,有些品牌則是會在充電晶片上設計電池管理系統,來調整電量輸出入的瓦數,進而提高電池續航力。

如果要作為救災用,建議另外購買太陽能板,災害發生時能利用太陽能發電(圖片來源:Philips)

Q2:可以當 UPS 不斷電系統使用嗎?

目前有不少儲能行動電源內建 UPS 技術,在電力中斷時可以在 0.02 秒內啟動,讓重要的電器不斷電,和傳統 UPS 相比,由於過往的入門級的 UPS 大多是設計給電力突然中斷時使用,雖然有內建電池,但比起儲能行動電源的容量通常比較小,僅能提供大約五到十分鐘的緩衝時間供設備進行正常的關機程序,如果想要將儲能行動電源做為 UPS 使用的話,建議可以依照搭配的電器來選擇行動電源的容量,在意外斷電時可以多爭取一些時間讓設備正常運作。

通常大容量的儲能行動電源可作為 UPS 不斷電系統使用,若有重要不能斷電的設備可搭配使用。

Q3:儲能行動電源常標榜輸出正弦波,這是什麼意思?

平常台電電網輸出的交流電波型就是正弦波,若是標榜可以輸出正弦波的儲能行動電源,就代表它可以輸出和平常電器使用的交流電波形相同,因此可以相容於大多數的家用電器,或是幫筆電等行動裝置充電也行,有些大型行動電源還強調輸出的是「純」正弦波,代表可以降低電力損耗,也不傷電器。大部分在台灣販售的儲能行動電源輸出的功率和電流規格都符合台灣需求,不過如果會插上國外購買的電器,就要注意一下電壓和輸出頻率是否相符,有相關需求的人務必要注意此規格。

Q4:電池容量那麼大會不會有爆炸的風險呢?

每當提到行動電源,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會不會爆炸,為了防止這種意外發生,除了購買行動電源時看清楚廠商標明的安全設計之外,最好選擇經過標檢局 BSMI 認證的產品,在安全性上比較有保障,坊間許多人購買行動電源可能遇到額定電容量與實際充電量不同,或是充電電池的電壓與輸出的 USB 電壓不符等問題,多了政府的認證至少是一項把關,此外也可以看看是否有經過 UL 認證,UL 是提供各種產品安全認證的第三方公正機構,針對行動電源也規範出一套檢驗方案,確保產品使用是安全的。當然,消費者日常的使用方式也很重要,基本上使用儲能行動電源的方式跟在家使用插座或是使用一般行動電源的概念是相似的,只要注意安全使用起來就比較不容易發生意外。

有些儲能行動電源雖然可以作為車充,但不用時建議不要放車上,避免高溫造成危險。

Q5: 儲能行動電源存放時有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嗎?

儲能行動電源本質就是電池,因此在放置的時候,大多數電池產品需要注意的事項,其實也都適用於儲能行動電源上,比方說放置的時候應該保存在乾燥的環境中,在濕氣過高的環境下容易對內部的電路造成影響,不要放在溫度過高或是過低的環境,比方說有些人可能會想將儲能行動電源當成車輛電瓶的備援,但在夏天太陽曝曬下,車內溫度會提高,可能會傷害電池,因此不適合長時間放在車子裡,同時也盡量不要放在易燃物品的旁邊。雖說目前行動電源採用的鋰電池電芯幾乎沒什麼記憶效應,不過還是建議最好不要讓電池過充或過放,換句話說,如果確定長時間不會用到儲能行動電源時,不用充到 100% 才存放,充到 80% 至 90% 即可,存放的過程中也可以每季或每半年拿出來看一下,讓最低電量最好不要低於 40%,這樣儲能行動電源使用壽命會比較長。

電池類產品存放時建議定期拿出來充放電,讓電池壽命得以延長。

儲能行動電源推薦

PHILIPS 600W 儲能行動電源 DLP8093C

超大容量戶外行動電源推薦:儲能行動電源怎麼選?露營、停電都好用、可以當UPS不斷電系統嗎?

● 電池容量:156,000mAh

● 最大總輸出:600W

● 連接埠:二孔插座、USB-C、USB-A、車充

● 特殊設計:UPS 不斷電設計、照明燈

● 尺寸:175 x 260 x 172 mm

● 重量:5.92 公斤

● 售價:18,900 元

RIVER 2 Pro 戶外電源

超大容量戶外行動電源推薦:儲能行動電源怎麼選?露營、停電都好用、可以當UPS不斷電系統嗎?

● 最大總輸出:800W

● 連接埠:三孔插座、USB-C、USB-A、車充

● 特殊設計:UPS 不斷電設計、照明燈

● 尺寸:270 x 260 x 226 mm

● 重量:7.8 公斤

● 售價:20,999 元

Shell 殼牌儲能行動電源 MP1000

超大容量戶外行動電源推薦:儲能行動電源怎麼選?露營、停電都好用、可以當UPS不斷電系統嗎?

● 電池容量:270,000mAh

● 最大總輸出:1000W

● 連接埠:三孔插座、USB-C、USB-A、車充、無線充電

● 特殊設計:接地設計支援特斯拉直接充電、照明燈

● 尺寸:290 x 194 x 200 mm

● 重量:7.5 公斤

● 售價:39,888 元

BLUETTI EB55 野獸級戶外行動電源站

超大容量戶外行動電源推薦:儲能行動電源怎麼選?露營、停電都好用、可以當UPS不斷電系統嗎?

● 電池容量:168,000mAh

● 最大總輸出:700W

● 連接埠:二孔插座、USB-C、USB-A、車充、無線充電

● 特殊設計:照明燈

● 尺寸:275 x 194 x 195 mm

● 重量:6.5 公斤

● 售價:28,900 元

enerpad 萬用 AC 行動電源

 

超大容量戶外行動電源推薦:儲能行動電源怎麼選?露營、停電都好用、可以當UPS不斷電系統嗎?

● 電池容量:94,000mAh

● 最大總輸出:300W

● 連接埠:三孔插座、USB-C、USB-A

● 尺寸:257 x 160 x 92 mm

● 重量:3.18 公斤

● 售價:24,900 元

Acer Power Bar 儲能行動電源

超大容量戶外行動電源推薦:儲能行動電源怎麼選?露營、停電都好用、可以當UPS不斷電系統嗎?

● 電池容量:1,024Wh

● 最大總輸出:1500W

● 連接埠:三孔插座、USB-C、USB-A、無線充電

● 尺寸:385 x 215 x 333 mm

● 重量:15 公斤

● 售價:36,900 元

70 邁儲能行動電源 tera1000

超大容量戶外行動電源推薦:儲能行動電源怎麼選?露營、停電都好用、可以當UPS不斷電系統嗎?

● 電池容量:1,030Wh

● 最大總輸出:1200W

● 連接埠:三孔插座、車充、USB-C、USB-A

● 尺寸:300 x 225 x 280 mm

● 重量:12.3 公斤

● 售價:32,000 元

本文同步刊載於 PC home 雜誌

超大容量戶外行動電源推薦:儲能行動電源怎麼選?露營、停電都好用、可以當UPS不斷電系統嗎?

歡迎加入 PC home 雜誌粉絲團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關於「AI電視」的5個疑問:比智慧電視更聰明的新物種,到底把AI放在哪裡?

作者 小治
人工智慧不僅在全球範圍內引起了廣泛關注,也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與產業發展,並融入筆電、手機等 3C 產品,其中當然也包含了電視行業。51c46d2eb1454ffa99c22739726b2c38

說到今年度的科技關鍵字,除了「AI」之外應當不做第二人想,人工智慧不僅在全球範圍內引起了廣泛關注,而且也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與產業發展,並融入筆電、手機等 3C 產品,其中當然也包含了電視行業。我們發現,幾乎所有的一線電視製造商,今年不約而同地皆在產品文案中,把「AI」放在了最醒目的位置,但究竟什麼是 AI 電視?我們真的需要在電視裡也放入 AI 嗎?事實上,相較於以往智慧電視所強調的多樣化整合功能,AI 電視所試圖解決的,可能是更貼近於使用者的感官體驗升級。

文章目錄

 

 

關於 AI 電視的 5 個常見疑問

隨著 AI 電視的推出,作為市場的新寵兒,可能會讓許多準備採購電視的消費者感到疑惑,這裡就條列出幾個一般消費者常見的問題,並在接下來的篇幅以品牌為劃分,介紹各家 AI 功能與產品。

Q 1:什麼是 AI 電視?

業界對於「AI 電視」尚無明確的定義,但 AI 電視的能力取決於其搭載的處理晶片,則是毫無疑問的,藉由處理器的神經網路和機器學習技術,現在的AI電視能針對畫面影像及聲音進行即時分析,並結合現場環境動態進行調整,而不是像過去一樣,單純套用廠商的預設值設定,因此提升效果更為顯著。

處理晶片作為 AI 電視的大腦核心,運用 AI 技術創造動態色調,提高圖像清晰度,還能讓聲音更加清晰與立體。

Q 2:AI 電視與智慧電視的差異?

智慧電視的名稱由來,是因為其搭載的智慧系統,能夠連接網際網路並安裝應用程式,提升電視的功能性和互動性,但這並不代表它聰明,因為所有設定與功能,都還需要使用者自行手動完成。而 AI 電視則是在智慧電視的基礎上,進一步應用人工智慧技術,達到自動化、客製化的使用體驗,除了可因應不同使用情境自動調整,還能自動學習並適應使用者的需求。

Q 3:AI 電視的具體功能是什麼?

目前 AI 電視的優勢主要聚焦於兩大層面,分別是影音品質和使用體驗的升級。而各家所著墨的重點亦有所差異,例如在畫質的提升上,雖然都提供 AI 升頻技術,不過三星會以 AI 動態捕捉技術來增強運動賽事的動態清晰度、LG 則具備 AI 導演情境最佳化功能,用以還原創作者的氛圍感。未來可能你也不需要訂閱 Netflix 的高畫質方案了,直接用電視做 AI 升頻即可,既省訂閱費又省網路流量;而在使用層面上,除了導入自然語音以代替特定的語音指令,AI 電視還能夠偵測環境光線、播放的內容,自動調節畫質和音質,使用者無須多花時間調校,就能獲得更好的觀看體驗。

台灣三星電子總經理梁準原認為,AI 除了將開啟智慧顯示器新紀元,更要在安全隱私的基礎下,提供個人化的視聽饗宴。

Q 4:AI 電視的未來願景?

逐漸引入更多生成式 AI 技術,可以預見將會是 AI 電視的下一階段發展趨勢,例如電視可以偵測畫面中人物的對話,進行即時翻譯並生成字幕,就算觀看國外的即時直播節目,也不用擔心語言的隔閡,而在電視中明星身穿的衣服、手上拿的產品,只要打開語音助理問一下,藉由畫面元素的偵測,就能幫你找到哪裡有賣,並幫你開啟商店購物連結;當然,AI 電視也能跨越既有平台的搜尋限制,直接找到最符合你觀影口味的電影或劇集,即使是你從未登入過那個串流平台。

Q 5:AI 電視是否會有隱私顧慮

AI 電視雖貴為新一代的產品,但由於機身內建了更多感測用的裝置,例如麥克風、攝影機等等,加上強調客製化體驗,免不了會收集和分析用戶數據,因此在隱私安全方面問題,確實有可能會更嚴重,除了要選擇值得信任的品牌,最好還是仔細閱讀官方隱私政策,並透過電視設定介面,選擇適合自己的隱私設置,才能降低隱私外洩的機率。

LG 家庭娛樂影音系列:落實「個人化專屬 AI」目標

● 台灣樂金 ● 0800-898-899 ● www.lg.com/tw

韓系家電大廠,同時亦是 OLED 陣營龍頭的 LG,今年推出的新品系列包含 LG OLED evo M4、G4、C4,以及 OLED B4、QNED 在內的多款智慧顯示器,以 AI 及影像處理的性能來區分,大致可以劃分為搭載 α11 AI 4K 晶片的 M4 及 G4 系列、搭載 α9 Gen7 AI 4K 晶片的 C4 系列,以及搭載 α8 AI 4K 晶片的 B4 和 QNED91 系列。

除了影像、聲音方面的逐年提升之外,LG 也相當重視使用者與裝置的互動、偏好及行為模式等資訊,並據此來增強使用方面的體驗,如 AI 智慧專屬設定,能根據環境及影像內容調整音效與亮度,並根據喜好客製化畫面呈現,個人化影像設定精靈則透過分析 8,500 萬筆真實使用數據,提升畫面清晰度、對比度和色彩,還有 AI 音律辨識能根據人聲哼唱進行辨識並搜尋相關內容,家中的每位成員,均可透過電視的 webOS 系統建立個人帳戶,AI 將依據每位使用者的觀看習慣與行為模式,推薦適合的觀影內容和功能設定。

LG OLED evo M4 真無線系列

關於「AI電視」的5個疑問:比智慧電視更聰明的新物種,到底把AI放在哪裡?

● 尺寸選擇:77”

● 面板及解析度:OLED,4K Ultra HD

● HDR 相容:HDR10、HLG、Dolby Vision

● 揚聲器:4.2 聲道,60W

● 建議售價:199,000 元

作為 LG 指標性的旗艦系列,今年度的 M4 同樣僅推出 77 吋機種,其最主要的特色是業界首創的 4K 144Hz 真無線影音傳輸技術,產品由電視本體搭配無線 4K 影音傳輸盒組成,HDMI 外接訊號源皆可獨立連接至傳輸盒,不必直接連接到電視上,讓配線與佈線上更具彈性。M4 除了換裝專為 OLED 設計的 α11 AI 4K  影音處理晶片,藉由智慧增亮引擎 MAX 與支援 MLA 技術的 OLED 面板,搭配 AI 增亮透鏡與亮度智慧升級演算法,使峰值亮度可提升多達 150% 之多,音效也同樣用上 AI 技術,可提供虛擬 11.1.2 的環繞音效,還可透過分析音訊內容,達到人聲增強的效果。

LG OLED evo G4 零間隙藝廊系列

關於「AI電視」的5個疑問:比智慧電視更聰明的新物種,到底把AI放在哪裡?

● 尺寸選擇:55”、65”、83”

● 面板及解析度:OLED,4K Ultra HD

● HDR 相容:HDR10、HLG、Dolby Vision

● 揚聲器:4.2 聲道,60W

● 建議售價:79,000 元起

G4 是專為平貼牆面壁掛所設計的高階系列,在主要硬體規格上與 M4 幾乎一致,差別在於沒有分離式的無線影音傳輸盒,而是採取常規的 I / O 接駁設計,且在尺寸方面避開了 M4 的 77 吋規格,提供 55”、65”、83”等款式,由於搭載相同的 α11 AI 4K 影音處理晶片,AI 效能提升高達 6.7 倍、影像運算能力增加 7.7 倍,且 CPU 效能增強 2.8 倍,藉由 AI 影像 Pro 技術,能判斷影像類型並進行超解析與降噪,達到 AI 智慧升頻及 AI 動態色彩調節等功能,新加入的 AI 主體強化、及 AI 導演情境最佳化等技術,均將畫面質感提升了不只一個檔次。

LG OLED evo C4 極緻系列

關於「AI電視」的5個疑問:比智慧電視更聰明的新物種,到底把AI放在哪裡?

● 尺寸選擇:42”、48”、55”、65”、77”、83”

● 面板及解析度:OLED,4K Ultra HD

● HDR 相容:HDR10、HLG、Dolby Vision

● 揚聲器:2.2 聲道,40W(42”為2.0 聲道,20W)

● 建議售價:49,900 元起

極緻系列向來是位居 LG 中階的主力擔當,今年一共推出 6 款尺寸規格,依然有照顧到小空間的用戶需求,處理晶片亦升級為 α9 第七代 AI 影音處理晶片,AI 表現效能及影像運算都有大幅提升,也搭載了完整的 AI 智慧專屬設定功能,包括只要從系統中選擇圖片範例,AI 便會依照選擇結果,自動將畫質設定調整為使用者喜歡的口味,在 AI 音效方面,則可模擬出 9.1.2 多聲道的環繞效果。對於遊戲玩家來說,今年的 C4 也同步將更新率由過去的 120Hz 升級為 144Hz,並兼容於 G-Sync 與 FreeSync 兩大主流技術,不論是主機或家機玩家,皆能享有最完整的遊戲體驗。

LG OLED evo B4 經典系列

關於「AI電視」的5個疑問:比智慧電視更聰明的新物種,到底把AI放在哪裡?

● 尺寸選擇:55”、65”

● 面板及解析度:OLED,4K Ultra HD

● HDR 相容:HDR10、HLG、Dolby Vision

● 揚聲器:2.0 聲道,20W

● 建議售價:54,900 元起

LG 經典系列的定位,向來是針對那些觀望 OLED 電視的使用者,提供一個最佳的入門選擇,故在強調功能與畫質的同時,也特別看重 CP 值,以 5 萬出頭的平易價格,就能擁有 55 吋的 LG 4K OLED 電視,搭配新增的 AI 功能,以及與 LG 智慧家電生態圈的整合能力,還是相當具有吸引力的。即使是與 C4 相比,B4 同樣可支援杜比視界及杜比全景聲,而 AI 影像升頻、電影製片人模式等進階功能亦沒少,也同步支援 Nvidia G-Sync、AMD FreeSync 技術,並給到 4 組 HDMI 2.1 接口,雖然更新率仍為 120Hz,但也已經是相當有誠意了。

LG QNED MiniLED 系列

關於「AI電視」的5個疑問:比智慧電視更聰明的新物種,到底把AI放在哪裡?

● 尺寸選擇:65”、75”、86”

● 面板及解析度:Mini LED,4K Ultra HD

● HDR 相容:HDR10、HLG、Dolby Vision

● 揚聲器:2.2 聲道,40W

● 建議售價:64,900 元起

作為 OLED 之外的產品系列,LG 今年也推出新一代的 QNED 量子奈米智慧顯示器系列,採用雙重面板技術,也就是量子點增色結合一奈米濾色的設計,並聚焦於中大型電視尺寸。即使此系列並非 OLED 面板,但透過 LG QNED 極致控光科技,能減少光暈,亦能展現豐富的色彩表現,色彩還原度受到了 Intertek 認可。其搭載與 B4 相同的 α8 AI 4K 影音處理晶片,大幅提昇運算效能,不僅 AI 影像 Pro 和 AI 智慧升頻功能齊備,也支援 AI 動態色彩調節技術 Pro 及 AI 音效 Pro 的模擬 9.1.2 環繞音效,而內建的 webOS 作業系統,當然也享有與上述所有機型一致的 5 年升級保證。

Samsung AI 智慧顯示器系列:唯一涵蓋8K 及 4K 機種

● 台灣三星 ● 0800-329-999 ● www.samsung.com/tw/

今年最早在台發布 AI 電視的三星,如同往年般,一舉發表了旗下十餘個系列,總共將近 50 款電視新機,不愧為蟬聯 18 年全球電視銷售第一名的霸主,不過在採購之前要注意的是,為了進行市場的區隔,三星搭載新款 NQ4 AI Gen2 處理器的 4K 電視以中高階款式為主,分辨的方式也很簡單,只需看看在產品型號之前,是否有掛上「AI」的字眼即可。此外,三星也是今年唯一一家推出 8K AI 電視的品牌,藉由最新的 NQ8 AI 第三代處理器,即使是低解析度的內容,也能升頻至類 8K 等級的畫質。而除了以 AI 改進影像與聲音之外,三星還透過 AI 進行動態捕捉,目的在重點強化運動賽事的畫面呈現,連球類的動態都有專門的演算法進行處理,適逢今年體育盛會巴黎奧運即將到來,更可說是一拍即合。

Samsung Neo QLED 8K AI QN900D

關於「AI電視」的5個疑問:比智慧電視更聰明的新物種,到底把AI放在哪裡?

● 尺寸選擇:65”、75”

● 面板及解析度:量子Mini LED,8K(7680×4320)

● HDR 相容:HDR10+

● 揚聲器:6.2.4 聲道,90W

● 建議售價:319,900 元起

今年再度推出 8K 電視的三星,僅有 QN900D 系列才搭載了針對8K機型研發的全新 NQ8 AI 第三代高效處理器,AI 神經網絡較前代翻了一倍,透過多達 512 個 AI 神經網絡,可將影像內容提升為類 8K 解析度,無論是 OTT 串流影音服務、電玩遊戲或是體育直播,都能對其進行影像和音效的最佳化,除此之外,AI 動態捕捉技術則能清楚捕捉快速移動的影像,有助於直播賽事的呈現。在遊戲方面,除了支援 Freesync Premium Pro 技術,能以 4K / 240Hz 進行遊戲外,透過 AI 助理功能,還可自動辨識遊戲類型,並提供最適合的遊戲設定。

Samsung Neo QLED 4K AI QN90D

關於「AI電視」的5個疑問:比智慧電視更聰明的新物種,到底把AI放在哪裡?

● 尺寸選擇:43”、50”、55”、65”、75”、98”

● 面板及解析度:量子Mini LED,4K Ultra HD

● HDR 相容:HDR10+

● 揚聲器:4.2.2 聲道,60W(依尺寸有所差異)

● 建議售價:49,900 元起

在三星主力的 Neo QLED 系列 4K 電視中,共區分 QN90D、QN87D 以及QN85D 三個系列,全數皆搭載 NQ4 AI 第二代高效處理器,內建 20 組 AI 神經網絡,可支援 4K 影像升頻,而即使是原生 SDR 的內容,也能透過 AI HDR 的自動優化技術,將影片轉換為類 HDR 的內容,不過在規格方面,僅 QN90D 系列可達到 4 組 HDMI 2.1 介面皆支援 4K / 144Hz 畫面,也只有 QN90D 才導入了與 8K 機種同級的抗反光究極黑面板,能進一步呈現三星金屬量子點面板的顯色實力,避免環境光的干擾。

Samsung OLED 4K AI S95D

關於「AI電視」的5個疑問:比智慧電視更聰明的新物種,到底把AI放在哪裡?

● 尺寸選擇:55”、65”、77”

● 面板及解析度:OLED,4K Ultra HD

● HDR 相容:HDR10+、HLG

● 揚聲器:2.1 聲道,40W

● 建議售價:79,900 元起

除了搭載三星自家新一代 QD-OLED 面板,具備純黑、高對比及多層次的飽和色彩特性,並使用獨家抗反光真星黑面板來降低環境光源干擾,其精準的顯色能力,亦獲得 PANTONE 機構的色彩官方認證。在高動態範圍顯像技術方面升級為 OLED HDR Pro,除了亮度表現提昇外,再搭配 NQ4 AI 第二代高效處理器,進一步以動態色調映射技術針對每個畫面場景進行調校,進而增強畫面對比呈現,其立體景深強化技術還可分析影像的前後景,帶來近似裸視 3D 的效果。

Samsung OLED 4K AI S90D

關於「AI電視」的5個疑問:比智慧電視更聰明的新物種,到底把AI放在哪裡?

● 尺寸選擇:48”、55”、65”、77”、83”

● 面板及解析度:OLED,4K Ultra HD

● HDR 相容:HDR10+、HLG

● 揚聲器:2.1 聲道,40W(依尺寸有所差異)

● 建議售價:54,900 元起

今年三星在 OLED 電視同樣有 2 個系列,而 S90D 為相對平價的版本,並提供更多尺寸選擇,不過在最大的 83”及最小的 48”機型,所使用的為 LG 供貨的 WOLED 面板,其餘尺寸則選用與去年 OLED 旗艦 S95C 同級的 QD-OLED 面板,在動態範圍顯像技術方面,48”為標準 OLED HDR,其餘尺寸為進一階的 OLED HDR+,不過同樣都有抗反光究極黑面板並搭載相同的 NQ4 AI 第二代高效處理器,在 AI 功能方面亦完整支援立體景深強化技術、4K 升頻、智慧抗噪及 AI 迴聲定位技術等等。

Samsung QLED 4K AI Q80D

關於「AI電視」的5個疑問:比智慧電視更聰明的新物種,到底把AI放在哪裡?

● 尺寸選擇:55”、65”、77”

● 面板及解析度:QLED,4K Ultra HD

● HDR 相容:HDR10+

● 揚聲器:2.2 聲道,40W

● 建議售價:44,900 元起

針對入門款式的 QLED 電視,三星共有 Q80D、Q70D、Q60D 等三條產品線,與 Neo QLED 系列的差別在於使用一般的 LED 直下式背光,不過當中只有 Q80D 系列,才有搭載新的 NQ4 AI 第二代高效處理器,為三星旗下最入門的 AI 電視首選,提供 5 5吋、65 吋及 77 吋等主流尺寸規格,也具備立體景深強化技術、AI 迴聲定位等功能。4 組 HDMI 2.1 連接埠皆支援 4K / 120Hz 影像,還可透過多重視窗,同時在電視上觀看影音並顯示手機畫面。

Sony Bravia 家庭視聽娛樂系列:最貼近人類認知方式的處理技術

● 台灣索尼 ● 449-9111 ● www.sony.com.tw

Sony 投入 AI 辨識技術其實已逾 10 年,並且很早就將其運用在名為「超解析」的畫質升頻技術上,不過在 2021 年推出新世代 XR Processor 影像處理晶片之後,Sony Bravia 正式走入了「認知處理」的全新概念,據官方所稱,這種影像處理方式比起 AI 更為先進。其核心是仿照人類在真實世界中觀看及聆聽的認知方式,在電視上進行還原並呈現,它能了解人們在觀看畫面時所關注的焦點,除了強化該部分的影像,還會分析並產生景深對應,增強前景深度並調整背景,讓畫面能更加貼近真實的立體感,今年度的 XR 處理器,也針對場景與人臉的辨識進行升級,例如能辨識數以萬計的樹木所構成的森林,提高清晰度,而即使是多人的場景,也能正確偵測到人臉,讓膚色表現更為自然。今年 Sony 共推出 4  個新系列,除命名方式大改,也更強調觀影時的視覺聽覺體驗。

Sony Bravia 9

關於「AI電視」的5個疑問:比智慧電視更聰明的新物種,到底把AI放在哪裡?

● 尺寸選擇:65”、75”、85”

● 面板及解析度:Mini LED,4K Ultra HD

● HDR 相容:HDR10、HLG、Dolby Vision

● 揚聲器:2.2.2 聲道,70W

● 建議售價:99,900 元起

作為 Sony 今年的旗艦電視產品,即使是最小的 65 吋款式,價格也達到將近10 萬元,雖採用 Mini LED 背光的量子點抗反射面板,但加入了許多 Sony 獨有的黑科技,對比他牌 OLED 機種也絕不遜色,其中一項即為 Sony 全新開發的 LED 驅動晶片,由於其體積比芝麻粒更小,故在背光模組有限的空間之內,能夠置入更多驅動晶片,進而實現更多的分區控光,搭配 XR 處理器的背光控制技術和高峰值亮度技術,其分區控光數量去比起去年的旗艦 X95L 多達 3 倍。

此外在聲音方面,Bravia 9 亦是 Sony 首次、也是唯一內建雙波束高音揚聲器的機型,藉由向上發射的音波,經天花板反射後,能夠在使用者的周圍實現更清晰的環繞音場與定位,讓音效的來源能夠更精準的對應畫面。而 AI 聲源解析技術 Voice Zoom 也升級至 3.0 版本,能以 AI 辨識人聲並提高清晰度,而不是單純的將中頻部分放大而已。

Sony Bravia 8

關於「AI電視」的5個疑問:比智慧電視更聰明的新物種,到底把AI放在哪裡?

● 尺寸選擇:55”、65”、77”

● 面板及解析度:OLED,4K Ultra HD

● HDR 相容:HDR10、HLG、Dolby Vision

● 揚聲器:2.1 聲道,50W(77 吋為 56W)

● 建議售價:64,900 元起

由於在 Mini LED 面板顯示技術上的突破,因此今年Sony僅推出一款 OLED 機型 Bravia 8,雖然官方並未明說,不過 Bravia 8 應該使用的是 LG 的 WOLED 面板,亦即今年 Sony 確認不會推出 QD-OLED 系列的接續機型。結合 OLED 的纖薄特性,Bravia 8 採用了一體成型的面板設計,邊框幾乎隱形,這也讓 Bravia 8 可與牆面融為一體,可說是專為壁掛而生的機種。搭配 XR 對比增強技術,可透過高亮度面板和溫度感測器精準控光線,讓場景畫面更加明亮鮮明。另外,Bravia 8 也具備 Sony OLED 機型專屬的平面聲場技術進階版,除了運用 2 組致動器讓螢幕發聲之外,今年更增加 2 組高音揚聲器來改善環繞音場,當然,Bravia 8 也有支援 AI 聲源解析技術 Voice Zoom 3.0。

Sony Bravia 7

關於「AI電視」的5個疑問:比智慧電視更聰明的新物種,到底把AI放在哪裡?

● 尺寸選擇:55”、65”、75”、85”

● 面板及解析度:OLED,4K Ultra HD

● HDR 相容:HDR10、HLG、Dolby Vision

● 揚聲器:2.0 聲道,40W

● 建議售價:56,900 元起

同採 Mini LED 面板的 Bravia 7,相比旗艦等級的 Bravia 9 來說,提供更容易入手的價格,其差異主要取決於硬體規格的高低,包括在分區控光數量有所縮減,以及降低揚聲器的配置等等,不過 Bravia 7 依然具備完整的 AI 功能支援,並提供與 Bravia 9 和 Bravia 8 同樣的專業電影工作室校正功能,其中 Netflix 校色模式升級自適應功能,可根據房間環境條件來調整畫面亮度,年內還將透過韌體的更新,再加入 Prime Video 校正模式,當然,已更名為 Sony Pictures Core 的自家高畫質串流平台,也有專屬的校正模式,若畫質校正數據有所變動,在播放串流影片時也會同步更新,確保提供最符合「創作者意圖」的影院體驗。

Bravia 專屬配件:Bravia Cam

對於 Bravia 產品熟悉的人,應該不會漏掉 Bravia Cam 這款外接式的攝影機配件,作為增強使用者體驗的一環,Bravia Cam 除了能為 Bravia 電視增加手勢控制、接近警示、自動省電模式與視訊聊天等實用功能外,更重要的是補完了 Bravia 電視的「智慧環境聲光感測技術 Pro」。經由 Bravia Cam 識別觀看者位置之後,系統就能自動進行亮度、聲道平衡的調整。另外,今年在 Bravia 9 與 Bravia 7 上還增加了「光反射智慧校正」功能,能偵測室內的牆壁顏色,並調節影像明暗平衡,降低眩光造成的可視度落差。不過,今年無論是哪一款機型均無內附 Bravia Cam,需要自行另外購買。

關於「AI電視」的5個疑問:比智慧電視更聰明的新物種,到底把AI放在哪裡?

還有這些品牌亦值得關注:功能、品牌差異化逐漸成形

除了上述介紹的 LG、三星以及 Sony 三家之外,其他電視品牌亦積極推展人工智慧技術,畢竟電視這項產品,在許多已開發國家市場已面臨飽和,為了增強產品的競爭力,並創造額外的附加價值,AI 便成為最佳的切入點。透過 AI 晶片的機器學習技術,即可在既有硬體條件的限制下,帶來更多影音體驗上的升級,若再結合智慧化的操作系統,還可進一步整合自家的生態系,從而拓展產品的應用場景。

此外,由於機器學習需要經過大量的資料訓練,並非是依靠購買晶片、進行組裝就能憑空生出的,因此對於像 Panasonic、Philips、Toshiba 這些長期浸淫於影音家電事業的品牌來說,更具有一定的發展利基,由於各家據以訓練的資料庫差異,透過 AI 所展現出的影像風格差異化也會漸趨明顯,十分值得期待。

Philips OLED809

關於「AI電視」的5個疑問:比智慧電視更聰明的新物種,到底把AI放在哪裡?

● 尺寸選擇:55”、65”

● 面板及解析度:OLED,4K Ultra HD

● HDR 相容:HDR10、HDR10+、HLG、Dolby Vision

● 揚聲器:2.1 聲道,70W

● 市場售價:59,900 元起

● 飛利浦 ● 0800-231-099

今年度 Philips 發表不少新品,可惜國內並未引進旗艦的 OLED+959 機型,改推適合中階市場的 OLED809 系列,採用 LG 的 OLED EX 面板,峰值亮度達 1000 尼特以上,不過慶幸的是,OLED809 系列搭載了 Philips 最新的第八代 P5 AI 處理晶片,加入新的環境智能 V3 功能,可根據環境光線水準最佳化 HDR 設置,即使在明亮的觀看條件下也能保持出色的 HDR 表現,而 Game Bar、144Hz VRR(包括 Dolby Vision Gaming)的加入,也增強了在遊戲方面的性能。

Hisense 65A6K

關於「AI電視」的5個疑問:比智慧電視更聰明的新物種,到底把AI放在哪裡?

● 尺寸選擇:65”

● 面板及解析度:LED,4K Ultra HD

● HDR 相容:HDR10、HDR10+、HLG、Dolby Vision

● 揚聲器:2.0 聲道,20W

● 建議售價:34,999 元

● 海信台灣 ● 449-8123 ● www.hisense.com.tw

做為全球電視出貨量排名第二名的海信,在台灣的銷售策略偏向保守,機型選擇不多,且主要偏向入門市場,唯一一款 65 吋規格的產品為 65A6K,雖為普通的直下式背光 LED 面板,但支援的影音格式尚稱完整,包括俗稱雙杜比的 Dolby Vision / Atmos。搭載海信全新 Hi-View 影像處理引擎,運用神經網路透過逐一幀級分析的方式來最佳化影像,並提供電影製片人模式以及 4K 升頻功能,搭配「Pixel Tuning」技術,可調整細節,使影片達到最佳效果。

Panasonic Z95A

關於「AI電視」的5個疑問:比智慧電視更聰明的新物種,到底把AI放在哪裡?

● 尺寸選擇:55”、65”

● 面板及解析度:OLED,4K Ultra HD

● HDR 相容:HDR10、HDR10+、HLG、Dolby Vision IQ

● 揚聲器:陣列式單體,160W

● 建議售價:請洽廠商資訊

● 台灣松下電器 ● 0800-098-800 ● www.panasonic.com/tw/

於今年初的 CES 正式公開的 Panasonic 旗艦電視機型 Z95A,採用了 LG 最新的 MLA-OLED 面板,藉由微透鏡陣列技術讓亮度大幅提昇,再整合 Panasonic 獨家開發的散熱結構,使 OLED 的發光效率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在影像處理方面,搭載了新一代的 HCX Pro AI 處理器 MK II,能夠偵測使用者正在觀看的內容,無論是電影、演唱會或是運動賽事,都可自動調節至最適合的圖像與音效呈現。此外,今年 Panasonic 也與 Amazon 進行深度合作,在旗下電視搭載 Fire TV 系統,將帶來與過去 Google TV 截然不同的功能體驗,就期待台灣盡快公布上市資訊了。

BenQ J-760

關於「AI電視」的5個疑問:比智慧電視更聰明的新物種,到底把AI放在哪裡?

● 尺寸選擇:55”、65”、75”

● 面板及解析度:QLED,4K Ultra HD

● HDR 相容:HDR10、HLG、Dolby Vision IQ

● 揚聲器:2.0 聲道,20W

● 建議售價:29,900 元起

● BenQ ● 0800-027-427 ● www.benq.com

BenQ 今年針對家庭共享推出的電視新品 J-760 系列,採用量子點液晶面板與直下式背光,擁有 144Hz 的滿配規格,ALLM 自動低延遲模式、AMD FreeSync Premium,不僅強調遊戲體驗升級,也支援 Dolby Vision IQ、Dolby Atmos 等影音格式,透過 BenQ 獨家 AI 光動態演算技術,能獨立調校畫面各區域的對比與參數,還可一鍵強化人物與背景的立體感,此外還提供四種 GAME ZONE 遊戲快捷功能,完整支援遊戲主機所需規格。

TCL C855

關於「AI電視」的5個疑問:比智慧電視更聰明的新物種,到底把AI放在哪裡?

● 尺寸選擇:65”、75”、85”

● 面板及解析度:QD-Mini LED,4K Ultra HD

● HDR 相容:HDR、HDR10+、HLG、Dolby Vision IQ

● 揚聲器:2.1.2 聲道,90W(85 吋為 2.2.2 聲道,120W)

● 建議售價:55,900 元起

● 群光電子(代理) ● 0800-623-666 ● www.tcl-shop.com.tw

TCL 在今年引進了 C855 系列 QD-Mini LED 4K 智慧電視,於本月正式出貨,其特色為 97% 的 DCI-P3 色域覆蓋率,以及 3500 尼特的 HDR 峰值亮度。在分區控光方面,85 吋機型的調光區域高達了 2304 區,即使是 65 吋機型也有 1344 區,其所搭載的 AiPQ PRO 處理器,能最佳化動態對比、消除雜訊升頻 4K 影像、對畫面中快速動作導致的模糊與撕裂畫面進行即時補償,還能依照各場景進行智慧分類,並依照分類動態調整影像,對於遊戲愛好者來說,TCL C855 系列也提供了 FreeSync Premium Pro 認證、144Hz VRR 或 240Hz DLG 高更新率設定,確保遊戲過程中的流暢度和反應速度,提供無殘影、無撕裂的遊戲體驗。

本文同步刊載於 PC home 雜誌

關於「AI電視」的5個疑問:比智慧電視更聰明的新物種,到底把AI放在哪裡?

歡迎加入 PC home 雜誌粉絲團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MSI 微星筆電解析!一次看懂全系列筆電成員,告訴你如何挑選適合你的真命天機!

作者 Axiang Chin
一次了解微星旗下三大體系的筆電產品的系列分類與定位,本篇文章將為大家帶來詳細的解析,讓大家快速掌握選購要訣,絕對能讓你找到最適合的「真命天機」啦!B4cb37d336485f45ec2a2cdc7e69ed73

在今年正式邁入成立 20 週年的微星筆電事業部門,除了在大家所熟知的電競筆電領域稱霸之外,近幾年更持續開拓創作者與商務類型的筆電,而且同樣成果豐碩,而這三大體系的筆電產品也漸漸「開枝散葉」,有著更為多元的產品線發展。

而微星主打產品多樣性的策略,對於眾多使用需求各異的消費者來說,更能夠按照自己的需求、功能性與預算…等考量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的產品,為數眾多的產品系列不免也讓人看到「眼花撩亂」,甚至完全不知道該如何下手,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困擾呢?

為了幫助大家能夠一次了解微星旗下三大體系的筆電產品的系列分類與定位,本篇文章將為大家帶來詳細的解析,讓大家快速掌握選購要訣,絕對能讓你找到最適合的「真命天機」啦!

微星電競筆電系列

回顧微星在筆記型電腦產業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到「電競筆電」可以說是微星在筆電發展史上「留名」的重要關鍵,畢竟在此之前,市場上並未有所謂的電競筆電產品出現,也正因為是「創始者」,微星的電競筆電自然也就不斷因應市場需求而創新,多年來也發展出六個主要的產品系列,下面我們也來快速認識這幾個不同系列產品的重要特定與市場定位!

MSI 微星筆電解析!一次看懂全系列筆電成員,告訴你如何挑選適合你的真命天機!

旗艦奢華,規格頂天:Titan 系列

微星開始打造電競筆電的初衷,就是為了追求極致的重度玩家而生,而其中的 Titan 系列更是集結所有頂尖規格、最新功能於一身的「機皇」級旗艦,從過去的 GT 系列,到 2024 年最新的 Titan 18,在硬體規格上選用了當年度的最新獨立顯卡與處理器,並透過像是 MSI OverBoost Ultra 超增壓模式的獨家技術,提供足以比擬桌機等級的效能表現,甚至也勇於嘗試將更多頂級規格融入電競筆電之中,像是 NVIDIA SLI 的雙顯卡技術、機械軸體電競鍵盤、以及 4K / 144Hz 電競級 Mini LED 面板的採用,皆為全球首創,超奢華的規格配置絕對超越玩家的預期!

MSI Titan 系列以「頂天」的硬體配置與技術著稱,「傲視群雄」的姿態可說電競筆電中的獨一無二的存在。

纖薄俐落,效能與顏值兼備:Stealth 系列

主打纖薄、俐落又有型的 Stealth 系列,同樣也是微星電競筆電中具代表性且發展歷史最悠久的產品線,也打破了大家「電競筆電因為配置高效能硬體,只能又厚又重」的刻板印象,在維持優異效能的同時,也兼顧了可以攜帶的便利性,而採用鎂鋁合金打造也能確保機身輕量化的同時,提供堅固的耐用性。同時 Stealth 系列也擁有從 14 吋、15 吋、16 吋與 17 吋的完整尺寸選擇,可依照使用者需求自由選擇最適合的尺寸。

擁有高階硬體規格與相對更輕薄外型的 MSI Stealth 系列除了受到遊戲玩家喜愛,偏低調的外觀設計也能同時滿足創作者與專業工作者的青睞。

主流效能,功能全方位:Raider 系列

微星的 Raider 系列是專為對遊戲體驗不妥協,同時又追求極具科幻風格與獨特性外型設計的玩家所量身打造,除了硬體規格配置與效能表現皆為市場上主流表現,更擁有全方位的內建功能,外型更是特立於市場上的其他產品,辨識度數一數二。提到 Raider 系列就不得不聯想到機身前側獨特的 Matrix Light Bar「矩陣式燈條 」設計,真正做到讓人「一眼難忘」!

MSI Raider 系列擁有旗艦級的硬體規格,機身正面的矩陣式炫光燈條設計也成為招牌特色。

低調質感,效能不妥協:Vector 系列

相較於微星其他電競筆電,Vector 系列可說是其中作為較為低調,功能應用更偏向「斜槓」的一個產品線,外型風格不張揚、不走吸睛路線,而是以低調、質感風格著稱,同時內建硬體配置卻兼顧了優異效能和穩定性,除了電競遊戲應用,也更強調在 STEM 與科學工程運算…等應用領域之中,是一款適合娛樂、同時也能兼作專業用途的電競筆電。

MSI Vector 除了強調遊戲效能,低調沉穩的外型也很適合用在 STEM 學習、科學工程運算…等領域,可說是微星電競筆電中的「斜槓族」。

遊戲專屬,設計有型:Crosshair / Pulse / Sword / Katana 系列

滿足絕大多數玩家需求、同時定位偏向中階規格的 Crosshair / Pulse 系列可以說是為遊戲玩家量身打造的系列產品,外型設計走沉穩但具獨特亮點的風格,擁有出色的硬體效能與可靠的散熱設計,能滿足絕大多數 3A 級大作流暢運行的需求,提供玩家更具性價比的選擇性。此外,Sword / Katana 系列的定位也與 Crosshair / Pulse 系列類似,皆為中階規格但設計風格有所不同,提供玩家更多樣性的選擇。

MSI Crosshair 在外型設計上有著濃厚的電競科幻風格,過往也曾推出過與遊戲聯名的機型,帶來十足吸睛的視覺效果。

MSI Pulse 同樣也擁有出色的外型設計,也提供玩家更多不同的風格選擇。

滿足遊戲日常:Cyborg / Thin GF 系列

Cyborg / Thin GF 同樣為主打纖薄、易於攜帶的外型設計,但相較高階的 Stealth 系列更偏向入門定位,也因此價位更平易近人,在設計上 Thin GF 偏向低調沉穩,Cyborg 更主打具科幻、賽柏龐克風格,這兩種款式同時擁有高階處理器和獨立顯示卡,相較於同樣體積尺寸的一般筆電擁有更出色的效能表現,能滿足遊戲運行需求,也能應付日常使用需求。

MSI Cyborg 可說是微星電競筆電中數一數二輕巧易攜的系列,再加上價格友善,因此也成為不少小資族、學生黨的最愛。

不同玩家需求,這些系列怎麼挑選?

電競筆電共同的特點肯定就是「硬體規格」的配置優於一般筆電,效能更能滿足遊戲流暢運行的需求,同時也整合了電競玩家所重視的細節功能,不過就如同一般在選擇桌上型電腦一樣,不同的需求、不同的預算規模都將決定你能買到電競筆電的規格配置,因此會建議玩家確認好自己對於使用的需求,再來決定哪幾個系列能夠列入考量清單之中。

選擇電競筆電之前,仍需要先確認自己需要遊玩哪些等級的遊戲、可配置的預算範圍與實際應用的需求。

舉例來說,若是單純希望追求最高效能、沒有經常攜帶筆電到其他地方使用的需求,同時可以配置的預算充足,Taitan / Raider 系列就會是不二的選擇。若是筆電使用也會有攜帶性的要求,依照預算的多寡可選擇 Stealth 或是 Cyborg / Thin GF 系列。若是希望筆電除了玩遊戲之外,也能在其他專業工作場合也能使用,或許可以考慮 Vector 系列。

微星創作者筆電系列

繼電競筆電之後,微星另一個帶起市場「新浪潮」的產品就是「創作者筆電」,而這樣的需求也正是從原本的電競筆電用戶族群而來,主要原因在於內容創作者所使用的應用工具同樣也需要足夠優異的硬體效能與穩定性要求,因此有不少創作者會選擇購買微星電競筆電用於專業創作。而微星也同樣依循專業創作者的需求,量身打造所需要的筆電規格,甚至硬體功能如螢幕的畫質、顯色、色彩準確度…等表現都經過優化,甚至還開發了專屬的觸控筆工具來搭配,為的就是讓創作者的工作能事半功倍。

經過數年的產品更迭,微星的創作者筆電也有不同的系列之分,下面我們也來進一步認識這些不同系列的產品與其定位。

MSI 微星筆電解析!一次看懂全系列筆電成員,告訴你如何挑選適合你的真命天機!

工作站等級,專業創作者首選:CreatorPro X 系列

就如同電競筆電的 Titan 系列,微星的 CreatorPro X  系列定位為創作作筆電中的頂級旗艦,整體規格與效能表現都比擬專業的工作站桌機,能滿足各類型高負載的設計應用需求,包括工程繪圖、建築製圖與物理性模擬、程式開發與 3D 動畫建模…等,整體規格配置可說是為專業創作者量身打造。 

MSI CreatorPro X 稱得上是微星創作者系列中的旗艦機皇,效能表現也直逼桌機等級。

效能強悍與科技美學融合:Creator Z / CreatorPro Z 系列

對於追求專業工作的高效率、同時又希望設計符合專業職人品味,微星的 Creator Z / CreatorPro Z 系列可以說是「科技美學」的完美體現!由 CNC 一體成型鋁合金材質打造的纖薄機身呈現了時尚且具現代感的風格,同時內部的硬體配置也堪稱旗艦級,同時透過 Vapor Chamber Cooler 均溫板散熱技術,更能做到在相對纖薄的體積之下提供長時間高負載運行的穩定性。

MSI Creator Z / CreatorPro Z 可說是微星創作者筆電中的「最高顏值」之選。

此外,Creator Z / CreatorPro Z 系列也獨家支援觸控筆,能透過 4096 階的壓力感測技術完美還原真實筆觸,並支援傾斜、旋轉感應,讓手感表現更佳,也更能在螢幕上精準書寫、繪畫如同紙本。

MSI Creator Z / CreatorPro Z 系列也能支援感壓細膩、手感絕佳的 MSI Pen 觸控筆,更能輕鬆在螢幕上書寫、繪畫。

效能可靠,更具備攜帶性:Creator M / CreatorPro M 系列

Creator M / CreatorPro M 系列主打優異效能與攜帶性兼備,可完美搭配內容創作者更彈性、更自由的工作方式,更便於隨時隨地展開創作,同時筆電也通過 ISV 獨立軟體供應商認證,能夠確保專業創作工具可以順暢、穩定運行,更高效率地完成創作任務。

對於需求攜帶性的創作者來說,MSI Creator M / CreatorPro M 系列可說是其中的首選。

為 AI 時代而生:Creator AI / CreatorPro AI

隨著 Intel 推出 Intel Core Ultra 系列 AI 處理器,微星創作者筆電也同步推出了對應的 Creator AI / CreatorPro AI 系列,除了強調行動工作站等級的效能,處理器也能兼顧優異效能表現與更為省電的能耗控制效益,搭配專業繪圖卡 NVIDIA RTX 5000 系列更能滿足創作者的專業工作需求。

搭配了 Intel Core Ultra 系列處理器的 MSI Creator AI / CreatorPro AI 擁有更好的 AI 支援性,同時也能兼顧節能與長續航。

不同創作者需求,這些系列怎麼挑選?

據微星官方的說明,創作者筆電中的三個主要系列,對應了專業創作者的不同需求,其中 CreatorPro X 提供最頂級的規格配置,效能表現可以與專業的工作站級電腦比擬,適合日常創作使用高負載應用程式的專業級內容創作者。而 Creator Z / CreatorPro Z 系列同樣擁有出色的硬體配置,同時在設計上也力求滿足創作者的品味需求,同時支援觸控筆功能也提供創作者更多不同的使用彈性,甚至直接以數位化取代日常的紙本工作形式。新世代的 Creator AI / CreatorPro AI 因為配置了內建 NPU 的 AI 處理器,因此有部份的 AI 應用可以透過處理器協同處理,並兼顧省電效益,對於沒有固定工作場合的創作者來說會更為便利。

對於創作者來說,除了對於效能的追求,筆電外型設計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環,這也是為什麼 MSI Creator Z / CreatorPro Z 會成為眾多創作者喜愛的重要理由之一。

至於 Creator M / CreatorPro M 系列主要訴求更為輕薄的機身設計,可滿足創作者日常攜帶的便利性,對於經常喜歡更換工作地點來激發靈感的創作者來說,絕對是更適合的選擇。而 Creator M / CreatorPro M 系列也通過 ISV 獨立軟體供應商的認證,對於運行相關應用工具的穩定性也更有保障。

微星商務與生產力系列

不同於其他市場上常見的筆電廠商的發展路線,微星筆電走的可以說是一條「由上而下」的道路,過往多年累積打造高階筆電的技術,近幾年也被運用在商務與生產力系列筆電產品之中,也讓微星的商務筆電產品顯得更眾不同-除了比擬高階筆電的優異效能,設計、用料也毫不妥協,進而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產品發展之路。

MSI 微星筆電解析!一次看懂全系列筆電成員,告訴你如何挑選適合你的真命天機!

目前微星的商務與生產力筆電也有愈來愈多不同的產品系列出現,下面我們也來幫大家盤點一下並進行快速解析。

纖薄精巧,安全可靠:Summit 系列

不同於過往商務筆電只重視實用性的定位,微星的商務筆電 Summit 系列更進一步強調在外型設計兼顧美學與耐用度的高標準,除了以鎂鋁合金材質搭配現代感的簡約、時尚設計,機身也更纖薄、輕巧且堅固耐用,同時也提供 360 度翻轉螢幕的二合一設計,提供商務人士在不同使用情境之下的使用需求。

出色的質感、 更優異的效能表現可說是 MSI Summit 更優於一般商務筆電的重點特色。

MSI Summit 系列中也有不少可翻轉螢幕設計的二合一機種,更能滿足不同場合的使用需求。

質感纖薄,效能全面:Prestige 系列

原本是微星美型設計筆電的 Prestige 系列,在保留了具美感的外型與質感纖薄設計之後融入了商務筆電系列之中,能夠完美結合行動商務的使用需求,系列中甚至有重量僅 990g 的 Prestige 13 Evo,除了符合高效能表現,更兼顧了大容量電力續航的優勢,成為行動工作者的最佳選擇。

極致輕薄是 MSI Prestige 的主打特色,對於「行動派」商務人士來說會是「絕配」。

滿足日常生產力需求:Modern 系列

同樣也是主打外型質感設計的 Modern 系列,也成為商務系列中定位入門、可滿足日常使用需求的全功能型筆電,效能可以滿足專業工作需求,在生活中也能更為靈活地成為使用者的左右手,質感出色的外型也能成為展現個人風格的時尚配件之一。

MSI Modern 系列雖然定位入門,但不俗的外型設計更能符合絕大多數筆電用戶的喜好,效能表現也十分優異。

永續環保,高生產力綠色筆電:Commercial 系列

微星商務筆電中的新面孔-Commercial 系列,如同其名稱一般,正是為了商務領域的需求而生,整體規格更優於一般常見的商務筆電,同時也整合了微星獨特的應用功能,包括 MSI Center 的一鍵優化、可選配 NFC 感應、智慧讀卡機…等商務領域中常見的身份認證機制,同時也通過美國軍規耐用度的同級測試,並擁有包括 Intel vPro、TPM 2.0 等企業級安全防護。此外,Commerical 系列的設計也以「永續環保」為訴求理念,機身中部份材質採用 PCR 再生材質打造,同時產品包裝也融入綠色永續材料,並獲得能源之星認證,可說是企業體 ESG 價值的最佳選擇。

MSI Commercial 系列可說是偏向企業採購需求的一款商務筆電,同時也擁有不俗的規格配置,能滿足絕大多數商務應用需求。

不同商務需求,這些系列怎麼挑選?

微星的商務與生產力筆電系列產品,很明確地依照了「使用者」的不同進行明確的系列分類,其中專攻頂級商務人士的莫過於兼具效能、質感與功能性的 Summit 系列,非常適合層峰階級的商務使用者。而對於經常在外差旅、跑業務形態的商務人士來說,訴求纖薄易攜、高行動力的 Prestige 系列就會是其中的首選,讓你更能輕裝出門、高效 率完成任務。

不同領域、工作型態的商務人士對於筆電的需求各有不同,微星的四個商務與生產力系列筆電也最大化的提供豐富的選擇性,不過若是要強調功能性的完備,MSI Summit 系列應該會是首選,尤其是可翻轉螢幕的二合一機種更尤為推薦。

至於一般的小資上班族或是學生族群,可以選擇效能滿足日常生產力需求,外型質感不俗的 Modern 系列,不僅符合需算考量,更能彰顯個人特色。另外 Commercial 系列也是微星商務與生產力筆電中定位最為特殊的一個-訴求環保永續,主要面向的是企業採購需求,除了滿足員工使用需求,符合綠色永續的定位更能成為企業落實 ESG 永續經營策略的一大關鍵。

微星開學季,筆電升級就趁現在!

開學季迎接新挑戰,你準備好了嗎?微星讓你輕鬆升級配備,不論課業或娛樂都能一機搞定!開學季活動期間購買微星指定款筆電,登錄送 888 元電子現金!RTX 4090 旗艦筆電送限量 20 週年龍模型!電競筆電指定系列還能加價 99 元升級安裝 16GB 記憶體,讓你遊戲、學習都超順暢! 

MSI 微星筆電解析!一次看懂全系列筆電成員,告訴你如何挑選適合你的真命天機!

心動不如馬上行動!趕快上微星官網了解更多活動詳情:https://tw.msi.com/Promotion/2024BTS/nb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二合一空氣清淨機好用嗎:有哪些類別,分開買會不會比較好?9款新品推薦

作者 洪詩詩
現正於盛夏時期,一台兼具清涼舒爽和潔淨空氣的清淨機讓許多消費者趨之若鶩,本篇整理了選購「涼風空氣清淨機」時8 個常見的疑難雜症,讓你可以更加認識與瞭解這類產品的優勢和特點,進而挑選到最適合自己的產品。05090fa5b1d8a7ef22915412b5c3b365

在現今城市生活中,室內空氣品質對於健康至關重要,因應現代人大部分時間都在室內度過,居住環境是否擁有良好的空氣品質漸漸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特別是小宅族群除了追求潔淨空氣,同時也期望空間利用最大化,這時多功能的空氣清淨機成為不二之選,例如主打「乾燥」+「潔淨」的空氣清淨除濕機,或是配備「循環扇」功能的涼風清淨機等,一機雙效對於居住空間有限的家庭環境來說,是更為理想的選擇。

文章目錄

尤其現正於盛夏時期,一台兼具清涼舒爽和潔淨空氣的清淨機讓許多消費者趨之若鶩,對此,本篇將點出選購「涼風空氣清淨機」時,8 個常見的疑難雜症,幫助讀者釋惑後,更加認識與瞭解這類產品的優勢和特點,進而挑選到最適合自己的產品。

Q 1:什麼是涼風空氣清淨機?有哪些類型?

常見的空氣清淨機主要做法都是透過後進風或下進風,將周圍的空氣吸進來通過濾網過濾後,再將乾淨空氣從機器上方出風,把空氣往天花板方向傳送再向四周沉降,不過涼風扇清淨機則是透過不同方式將由下至上的風向轉彎對準人吹拂,一般來說可分為三種作法:第一種的外觀構造類似傳統型清淨機,同樣採用下進風、上出風方式,使用單一風扇馬達吸入外圍空氣後,在頂部出風口處利用導風扇葉來變更出風的方向,讓風能以水平風向進行左右擺動,藉此變換出風方位,另也有採用相同概念的機型,不過結構上有些微不同的是,機頂處結合包覆式風罩,而非百葉,利用物理方式讓風達到不同角度的轉彎效果,確保清淨機送出的涼風都是經過完整過濾。

另外,第二種則是以窄身設計,如 Dyson TP09 和 LG 風革機等機種,主要利用下進風將空氣吸入機器,並經由底部的濾網過濾後再藉由內置的無葉風扇將潔淨空氣從氣孔吹送出去,而在吹送的同時也會帶動後方空氣從中間往前吹出,所以會混合到些微未過濾的空氣;第三種則是透過內置在底部的風扇馬達將外部空氣吸入進行過濾後,接著由配置在頂部的風扇朝斜上方吹出去,例如 Dyson BP03 / BP04、LG PuriCare 系列、Acerpure 等機型皆屬於此類,由於風扇運作時仍會捲入後方的空氣,因此,這類機種多多少少會混合到未過濾的空氣。

無論是採用出風口結合百葉或風罩設計的涼風清淨機,都能確保百分之百輸出潔淨空氣。

第二類涼風清淨機主打窄身設計,將空氣由下方吸入並過濾,再藉由內置無葉風扇將潔淨空氣從氣孔吹送出去。(圖片來源:LG / Dyson)

第三種型態的涼風清淨機則是先利用底部的風扇馬達將外部空氣吸入進行過濾後,接著由配置於頂部的風扇朝斜上方吹送出去。(圖片來源:Acer)

Q 2:涼風清淨機有哪些優缺點?

一般而言,空氣清淨機透過下進風、上吹風的運作方式得以獲得最佳空氣潔淨效果,然而,涼風型清淨機因將出風方向由垂直變成水平,在這個轉彎的過程中會使風量損失、變小,多少也會影響空氣清淨效率,算是物理限制下帶來的非戰之罪,而且相較於一般風扇,涼風清淨機多了一道濾網過濾機制,進而產生阻力且運作音量增加,因此,在同樣的風量感受下,音量無可避免也會比風扇大一些。不過優點是,對於空間有限的租屋族或小坪數住宅,涼風清淨機一樣可做到二合一的效果,在同樣的佔地面積下享受到清淨和涼感,更可加強室內潔凈空氣循環,尤其在有配裝冷氣的客廳或環境下使用還能提高冷房效果來省電,值得關注的是,現也有針對大空間環境設計推出的二合一涼風清淨機,不過因應機身寬度、濾網大小與清淨能力形成正相關,這類機種透過加大機身通道的方式來增加進氣量和清淨力,因此,相較之下體積也會略顯龐大。

Q 3:涼風清淨機會比使用獨立風扇涼嗎?

基本上涼風清淨機的機構設計大致可分為循環和對吹兩種,舉例來說 Dyson BP03 / BP04、LG PuriCare 系列、Acerpure 等機型,大多是在機頂處加裝類風扇的裝置將風往斜上方吹送,因此這類機種會偏循環作用,產生出來的風力大多屬於微風,而非直吹強風,能增加室內潔淨空氣對流、降低悶熱,體感上可能不比單獨使用風扇直吹身體涼爽,不過像是 LG 風革機、Dyson TP09 和伊萊克斯極適家居 500 全淨涼風清淨機等機型則能將風水平對著某處直接吹送,體感上會更接近風扇帶來的吹拂效果,而且這類二合一機型也會配備不同檔位大小的風段調整,可再視需求調整風力大小,當然,風力越大伴隨而來的噪音也會越大,總歸來說仍建議將這類機種,視為將清淨循環風傳送到家中更遠角落的用途為佳。

一般來說,涼風清淨機主要仍是用來帶動室內潔淨空氣流通、增加空氣循環,建議搭配冷氣一起使用,才能達到最好的涼感效果。(圖片來源:Dyson)

Q 4:會有揚塵的問題嗎?

因應部分涼風清淨機多了頂部風扇的構造,乍看下難免會讓人這類機種在運作時是否會將地面灰塵吹起來,造成揚塵問題,實際上答案是否定的。如前文提及,因應這類二合一清淨機種的風扇機構是以斜上方設計角度吹佛為主,即使將風量開至最大,其風力也不像傳統風扇或工業電扇般強勁,落風到地面上時,其風力也相當微弱,不至於會造成把地面上的微塵捲起來到空氣中的問題。

無論是結合風扇或百葉結構的二合一涼風空氣清淨機,在最大風力運作下,都不至於會有揚塵的情況發生。(圖片來源:LG)

Q 5:CADR 與 CASR 指標是什麼?CMM 和 CMH 單位不同有差嗎?

在選購空氣清淨機類型的產品時,一定要留意產品所標示的 CADR 與 CASR 數值,因兩者是用來判斷空氣潔淨效能表現的指標,雖然是兩個數值,但基本上概念一樣,只是單位與檢驗的標準略有不同。一般常見的 CADR 清淨空氣輸出率是 Clean Air Delivery Rate 的縮寫,代表每小時可清淨多少立方公尺的空氣,單位是 CMH(m³ / h, 立方公尺 / 小時),不過很多清淨機的規格表會以 CMM 標示,原因是台灣的國家標準(CNS)是採取 CMM(m³ / min, 立方公尺 / 分鐘)為單位,其換算公式是 CMH=CMM x 60,所以在採購比較時,就要稍微細心一點。

另外,CASR 潔淨空氣提供率是 Clean Air Supply Rate 的縮寫,指的是每分鐘可清淨的立方公尺,雖說 CADR 和 CASR 兩者看似只差在每分鐘與每小時,但事實上兩者在測試時,採用的溫度與濕度基準並非完全相同,因此無法直接換算,以免產生誤差。

一般來說,這些數據都是在機器全速運轉下測量出來的最大數值,而目前幾乎各機器都有 2 到 4 段的不同風速設計,出風量也不同,例如標示不同模式下的出風量(m³ / min)包含 3.8、2.1、1 三種,這代表在低速運轉時,每分鐘只有 1 立方公尺的風量,換算成 CMH 就只有 60,是否可以滿足住家空間所要的換氣量,就要自己斟酌空間的大小和需求。

總歸來說,CADR 數值越高,表示空氣清淨機的淨化效能越高,但最高的 CADR卻未必是最佳選擇,應該保有「夠用就好」的選購心態,否則往往要以運轉噪音和濾網費作為代價。

Q 6:其它重要規格怎判讀?CCM 值又代表什麼?

由於產品大多來自不同國家的進口產品,有時規格會出現難以判讀的標示方式,例如,韓國品牌可能會標示由韓國空氣淨化協會(CA)認證的規格,像是適用面積(CA, m2),就是由 CA 認證,以平方公尺為單位的意思,換算成台灣的坪數=平方公尺 X 0.3025 即可得數值。值得一提的是,除了 CADR 值與 CASR 值之外,代表濾網持續淨化力的 CCM 數值,也是評估空氣清淨機的參考標準之一,主要用來判斷濾網壽命,定義是指濾網的濾淨效能剩 50% 時,總共可攔阻到多少重量的污染物,一般分為「顆粒物」和「甲醛」兩類,CCM 值越高的空氣清淨機,表示濾網使用壽命越長,也代表著清淨效能越不容易下降,相反的,如果濾網的 CCM 值較低,就表示必須更勤快地更換濾網,相對更花錢。

二合一涼風清淨機除了自動模式之外,還具有不同檔位的風力強度可手動調整。

選購空氣清淨機時,別忘了留意其 CADR 值與 CASR 值,判斷該機種的空氣潔淨效率,也建議挑選適用坪數稍大於實際使用空間的機型,若適用坪數相同,則優先挑選 CASR 數值較大者,以確保能快速將家中汙染物質過濾乾淨,可從規格表標示的適用坪數選用合適機種。

Q 7:濾網也是清淨力的關鍵?

濾網是空氣清淨機的核心部件之一,對於室內空氣的潔凈表現有著關鍵作用,以現今市面上的涼風空氣清淨機而言,過濾系統主要分為三階段,像是第一層配置「前置濾網」來清除灰塵、毛髮⋯ 等大型雜質,接著再以「HEPA 濾網」捕捉 PM2.5 甚至是 0.3 微米的懸浮微粒,要注意的是,HEPA 的規格不同、濾效就有差異,一般來說,能有效過濾大於等於 0.3 微米(μm)的空氣微粒,且必須滿足過濾效過達到 99.7% 以上,才能稱為 HEPA 濾網,而 HEPA 根據最易穿透粒徑可再區分為許多等級,越高等級的 HEPA 濾網過濾效果越強,是因為其纖維的孔隙排列越密,其中,HEPA 13 等級的過濾效果可達 99.95% 以上,對於一般家庭的使用需求已相當夠用,所以也是市面上濾網型空氣清淨機的常見標配。然而,因應 HEPA 濾網無法處理有害氣體,所以多數機種會在配備活性碳濾網,一顆顆的活性碳本身密布孔洞縫隙構造,對有害的化學氣體有很強的吸附力,主要用來吸附異味、甲醛與空氣中有害污染物質。另外,部分涼風清淨機還會配置「光觸媒」和「負離子」,前者是一種利用光能,進行催化反應的觸媒,使用時需在物體表面塗層,透過光能催化,並與附著物體表面的物質產生氧化或還原,即可除污、殺菌、抑菌或清潔物體表面,不過使用一段時間後,塗層就會附著髒污物質,功能會隨著使用時間失效,濾效也相當有限;至於負離子是一種帶負電的離子,能與空氣中的各物質結合,聚集包覆成更大的顆粒物質後,自然沉降至地面,強化清淨效果。

二合一涼風清淨機種大多採用濾網式過濾, 除了前置濾網外,還會配備 HEPA濾網和活性碳濾網來達到有效過濾,不過久用之後會因為微粒累積增加風阻,導致空氣清淨機的效能變差,因此需要定期更換。(圖片來源:伊萊克斯)

Q 8:運作噪音會很大嗎?如何從數據上判別?

任何家電設備難免會產生運轉音量(dB),尤其在高速運轉時,對於噪音較敏感的人,就要注意一下規格表中標示的噪音值, 一般來說,當空氣清淨機全速運轉時,噪音可達 60 分貝以上,相當於置身人聲嘈雜的辦公室,而一般人體可以接受的音量標準大多落在 45~50 分貝,因此,可盡量挑選這個音量區間以內的機種,若光看數值感受不出實際的音量大小,也建議可親自到店試聽涼風清淨機全速運轉和一般風速時的聲音狀態。

一般來說,人體對噪音的接受度為 50 分貝左右,適眠音量則是落在 42 分貝以下,選購前不妨留意一下規格表中是否有標示不同模式下的噪音表現。

涼風清淨機新品一覽

了解了以上的二合一涼風清淨機選購心法後,接下來我們為大家整理了近一兩年新推出的幾款涼風清淨機。如果不知道該如何挑選,不妨參考我們的推薦。

伊萊克斯極適家居 500 全淨涼風清淨機

二合一空氣清淨機好用嗎:有哪些類別,分開買會不會比較好?9款新品推薦

● 智慧 App 遠控:有,Electrolux App

● 監測數據:家中懸浮微粒(PM1、PM2.5、PM10)濃度、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TVOC)濃度、濕度、溫度、室外空氣品質狀況

● 其它特色:、兒童安全鎖、睡眠模式、空氣品質燈號

● 風段調整:循環扇 / 清淨風 5 段風速

● 清淨適用坪數:16 坪

● 過濾系統:Pureprotect 五重過濾(前置濾網+HEPA 13 濾網+抗菌層+活性碳濾網+負離子)

● 過濾表現:去除高達 99.99% 受測細菌與高達 99% 的受測病毒,並可濾除小至 0.3 微米的懸浮微粒,以及常見溶劑、黏著劑與油漆等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

● CASR值:5.75m3 / min

● 最低運作音量:40 分貝

● 尺寸:41 x 25.6 x 64.6(cm)

● 重量:9.8 公斤

● 顏色:灰、白

● 建議售價:18,900 元

Acerpure Cool AC551-50W 二合一空氣循環清淨機

二合一空氣清淨機好用嗎:有哪些類別,分開買會不會比較好?9款新品推薦

● 智慧 App 遠控:有,Acerpure Life App

● 監測數據:家中懸浮微粒濃度、揮發性有機化合物(TVOC)濃度、室外溫度等

● 其它特色:兒童安全鎖、睡眠模式、空氣品質燈號

● 風段調整:循環扇:10 檔、清淨風:4 檔

● 清淨適用坪數:7~14 坪

● 過濾系統:四合一 HEPA 濾網(前置防護濾網+淨防護抗病菌塗層+HEPA13濾網+活性碳除臭濾網)

● 過濾表現:隔絕空氣中的 PM2.5、PM1.0 及 99.97% 的 0.3 微米以上懸浮微粒,可有效去除空氣中的病菌、有害氣體與過敏原

● CASR 值:307 CMH

● 最低運作音量:25 分貝

● 尺寸:25.3 x 25.3 x 85(cm)

● 重量:6.34 公斤

● 顏色:白

● 建議售價:10,990 元

Coway 噴射循環型空氣清淨機 AP-1516D

二合一空氣清淨機好用嗎:有哪些類別,分開買會不會比較好?9款新品推薦

● 智慧 App 遠控:無

● 監測數據:空氣品質

● 其它特色:定時、空氣品質燈號

● 風段調整:循環扇:4 檔、清淨風:4 檔

● 清淨適用坪數:10~20 坪

● 過濾系統:四階段過濾(前置濾網+強禦濾網(加購)+蜂巢式活性碳除臭濾網+Green HEPA 綠淨力濾網)

● 過濾表現:可抑制 A、B 型流感、冠狀病毒(229E)活性 99.99% 與空中懸浮微粒、99.97% 過敏原,並吸附微塵、異味、揮發性有機化合物

● CASR 值:7.16 CMM

● 最低運作音量:25 分貝

● 尺寸:41 x 24 x 76.5(cm)

● 重量:12.6 公斤

● 顏色:白

● 建議售價:21,800 元

Dyson Purifier Gen1 二合一涼風空氣清淨機  TP10

二合一空氣清淨機好用嗎:有哪些類別,分開買會不會比較好?9款新品推薦

● 智慧 App 遠控:有,My Dyson App

● 監測數據:家中懸浮微粒 PM10 / PM2.5 濃度、溫度、濕度等

● 其它特色:夜間模式、空氣品質燈號

● 風段調整:NA(每秒產生超過 290 公升平穩而強勁的氣流)

● 清淨適用坪數:中小坪數

● 過濾系統:全機密封二合一過濾系統(HEPA H13 濾網+活性碳濾網)

● 過濾表現:可捕捉 99.95% 小至 PM0.1 的微粒,並可淨化氣味和有害氣體

● CASR 值:NA

● 最低運作音量:NA

● 尺寸:105 x 22 x 22(cm)

● 重量:4.73 公斤

● 顏色:白

● 建議售價:16,900 元

Dyson Purifier Cool Formaldehyde 二合一甲醛偵測空氣清淨機 TP09

二合一空氣清淨機好用嗎:有哪些類別,分開買會不會比較好?9款新品推薦

● 智慧 App 遠控:有,My Dyson App

● 監測數據:家中懸浮微粒濃度、溫度、濕度等

● 其它特色:淨化與涼風、Dyson Cryptomic 分解甲醛科技、空氣品質燈

● 風段調整:NA(每秒產生超過 290 公升平穩而強勁的氣流)

● 清淨適用坪數:中小坪數

● 過濾系統:全機密封二合一過濾系統(Dyson 360° 玻璃纖維 HEPA+活性碳濾網+SCO 催化濾網)

● 過濾表現:可捕捉 99.95% 小至 PM0.1 的微粒,並可淨化氣味和有害氣體,同時能持續捕捉甲醛分子,並將其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

● CASR 值:NA

● 最低運作音量:NA

● 尺寸:105 x 12 x 20.4(cm)

● 重量:4.85 公斤

● 顏色:白金色、鎳金色

● 建議售價:25,900 元

Dyson Purifier Big+Quiet Formaldehyde 強效極靜甲醛偵測空氣清淨機 BP04

二合一空氣清淨機好用嗎:有哪些類別,分開買會不會比較好?9款新品推薦 

● 智慧 App 遠控:有,My Dyson App

● 監測數據:監測空氣中微粒、氣體、甲醛和二氧化碳濃度

● 其它特色:一級能效、永久消滅甲醛、空氣品質燈號

● 風段調整:NA

● 清淨適用坪數:30 坪

● 過濾系統:三重全密封過濾系統(HEPA H13 濾網+富鉀碳濾網+SCO 催化濾網)

● 過濾表現:可捕捉 99.95% 污染微粒,包括微細至 0.1 微米的灰塵和過敏原,也能夠捕捉苯、家居氣味和二氧化氮且有效消滅甲醛

● CASR 值:NA

● 最大運作音量:56 分貝

● 尺寸:83 x 43.4 x 41.5(cm)

● 重量:11.9 公斤

● 顏色:普魯士藍及金色

● 建議售價:31,900 元

LG PuriCare AeroTower Hit 風革機(二合一涼風系列清淨機)

 二合一空氣清淨機好用嗎:有哪些類別,分開買會不會比較好?9款新品推薦

● 智慧 APP:有,LG ThinQ App

● 監測數據:家中懸浮微粒濃度、異味、溫度、濕度等

● 其它特色:睡眠模式、空氣品質燈號

● 風段調整:10 段風速 / 自動 / 渦輪 / 睡眠

● 清淨適用坪數:NA

● 過濾系統:三階段過濾系統(毛髮專用濾網+HEPA13 濾網+活性碳濾網)+UVnano

● 過濾表現:可過濾 99.9% 微細粉塵、細菌及病毒

● CASR 值:3.01CMM

● 最低運作音量:23 分貝

● 尺寸:26.5 x 26.5 x 112(cm)

● 重量:9.7 公斤

● 顏色:象牙白、奶茶棕

● 建議售價:13,990 元

LG PuriCare 360° 空氣清淨機寵物功能增加版二代(雙層旗艦版)

二合一空氣清淨機好用嗎:有哪些類別,分開買會不會比較好?9款新品推薦

● 智慧 APP:有,LG ThinQ App

● 監測數據:家中懸浮微粒濃度、異味等

● 其它特色:兒童安全鎖、睡眠模式、寵物模式、嬰兒模式、空氣品質燈號

● 風段調整:循環扇 / 清淨風:5 級速(自動 / 弱 / 中 / 強 / Turbo)

● 清淨適用坪數:32 坪

● 過濾系統:360˚ 寵物版濾網(毛髮專用濾網+HEPA13 濾網+光觸媒活性碳濾網)+UVnano

● 過濾表現:多重過濾系統可捕捉 99.999% 懸浮微粒、灰塵、細菌、病毒、過敏原和異味成分

● CASR值:12.8 CMM

● 最低運作音量:26 分貝

● 尺寸:37.7 x 37.7 x 110(cm)

● 重量:6.34 公斤

● 顏色:石墨綠

● 建議售價:42,800 元

LG PuriCare 360° 空氣清淨機寵物功能增加版二代(單層專業版)

二合一空氣清淨機好用嗎:有哪些類別,分開買會不會比較好?9款新品推薦

● 智慧 APP:有,LG ThinQ App

● 監測數據:家中懸浮微粒濃度、異味等

● 其它特色:兒童安全鎖、睡眠模式、寵物模式、空氣品質燈號

● 風段調整:循環扇 / 清淨風:5 級速(自動 / 弱 / 中 / 強 / Turbo)

● 清淨適用坪數:19 坪

● 過濾系統:360˚ 寵物版濾網(毛髮專用濾網+HEPA13 濾網+光觸媒活性碳濾網)+UVnano

● 過濾表現:隔絕空氣中的 PM2.5、PM1.0 及 99.97% 的 0.3 微米以上懸浮微粒,可有效去除空氣中的病菌、有害氣體與過敏原

● CASR 值:8.11 CMM

● 最低運作音量:26 分貝

● 尺寸:34.7 x 34.7 x 61.2(cm)

● 重量:12.5 公斤

● 顏色:奶茶棕

● 建議售價:26,800 元

本文同步刊載於 PC home 雜誌

二合一空氣清淨機好用嗎:有哪些類別,分開買會不會比較好?9款新品推薦

歡迎加入 PC home 雜誌粉絲團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2024 年電動機車推薦:換電系統為關鍵,3款入門、5款進階電動機車介紹、購車輔助怎麼領?

作者 耕陶
從平價的入門車款到高階的性能車款,甚至還有特殊功能取向的跑旅車款可選擇。想要買電動機車,或許今年正是好時機。6cde425e47dabcf511beb1fec3198070

電動化與智慧化,是目前各種交通工具的發展趨勢,來到 2024 年,各廠商無不傾力推動油轉電,就以電動機車來看,車款的選擇更豐富,從平價的入門車款到高階的性能車款,甚至還有特殊功能取向的跑旅車款可選擇。另外,資費優惠與補助也較過去更多,想要買電動機車,或許今年正是好時機。

 

文章目錄

 

從油轉電,勢不可擋

根據 IEK 產業情報網的數據指出,全球電動機車銷量逐年增長,佔比由 2018年的 0.8% 上升至 2023 年的 7.8%,其中又以亞洲市場佔全球銷售高達 9 成。台灣電動機車自 2016 年至 2020 年增長迅速,但 2021 年因為疫情影響開始增速放緩。然而,2024 年 2 月開始出現回升跡象,其中,Gogoro 品牌在市場占比高達 75%,Kymco、宏佳騰等品牌也呈現正向成長。

車種選擇更豐富

縱觀來看,今年的電動機車更多元、產品差異性更大來推進,從年初起各家品牌就陸續發表新品與優惠,現在出現了更高階的性能車款,像是年初 Gogoro 推出了旗艦性能車款 Pulse,主打超越同級距的配備與性能。更平價的入門車型也新款,三月 Gogoro 推出入門綠牌車款 JEGO,搶攻通勤族群市場,對手品牌 Kymco 也推出 Many 馬卡龍特仕版,以鮮豔的色彩與可愛的外觀為最大的亮點。甚至宏佳騰也在三月宣布將在今年第三季推出以特殊功能取向的跑旅車款 EV-C1,整體選擇性變高,涵蓋的功能範圍也更廣,能夠觸及到更多不同的使用者。

宏佳騰宣布將在今年第三季發表全新跑旅電車 EV-C1,成為第一款電動跑旅機車車款。

Gogoro 在年初推出全新旗艦車款 Pulse,全新的電機可輸出 9000W,將電動機車的性能天花板再度提高。

Gogoro 3 月也推出入門車款 JEGO,成為綠牌級距中配備最豐富的車款。(圖:Gogoro)

資費優惠與補助更多

資費方面,各家都推出了新購方案做優惠,Gogoro 推出了單電池月費 199 元與雙電池月費 499 元的優惠資費方案,光陽也推出「168 哩多惠」的單電池優惠資費方案。廠商以優惠刺激買氣,消費者就能從中得利,加上政策方面的補助也都還在,這在這個時候新購電動機車,或者從油轉電,都是個不錯的時機。

挑選電動機車的關鍵:功能、價格、換電系統

當選購電動機車時就會發現,台灣的電動機車車款比你想得來的多,怎麼選?怎麼買?才能買到真正符合自己需求又喜歡的車款,實在是一大難題。當然,功能及價格是採購電動機車最核心的關鍵,還有 Ionex 及 PBGN 換電系統的便利性也得考慮,至於特殊需求則是因人而異,相信只要掌握這幾個面向,就可以挑選到最適合自己的動電機車。

功能:騎乘需求及目的

功能性是選擇車輛的重要指標,以短程通勤為主的話,會推薦從入門車款下手,而如果要長途騎乘,進階車款會更加適合。

如果經常在車輛繁多的都會區或是菜市場使用,建議選擇車體較小的車款,這樣的車有較小的迴轉半徑,在車陣中穿梭比較容易,例如 Kymco Many 馬卡龍特仕版、i-One Air 等車款,整體的靈活性就很好,很適合有這樣需求的使用者。

需要長時間騎乘的話,就建議選擇車體較大的車型,在乘坐的舒適度上會有明顯的提升,若是可以搭配較大的輪胎尺寸,行駛路感相對來說會更加平穩,例如宏佳騰 Ai-3 Lite,採用 12 吋輪胎,整體車格也較大,置物空間與乘坐舒適性都有所提升。

若是使用上會經過比較多的上下陡坡、彎道等等,甚至對於速度有一定的追求,那就建議購買性能較佳、輪胎採用 12 吋以上的車款。例如 Kymco S7R、Gogoro Pulse 這樣的車款,都是比較偏性能與操駕感受取向的車款,動力比較強勁,適合對於性能有需求的使用者。

Kymco Many 馬卡龍特仕版車體小,整體操駕靈活,適合在需要在小區域使用的消費者。

價格:以 6 萬區分入門及進階

價格一直是選購商品不可或缺的一環。電動機車的價格區間帶大致上可以分為比較入門的 5~6 萬,以及 6 萬以上屬於進階款的價格,此指建議售價,尚未扣除補助金前的售價。

5~6 萬這個價格區間帶屬於較入門及平價的產品,主打的是短程通勤的客群,車身尺寸通常比較小巧,具有靈活、輕巧的特性,騎乘上也不會太有壓力。短程通勤中需要的空間及配備,也可以在這個價位帶找到適合的車款,像是 Gogoro JEGO、Kymco Many 馬卡龍特仕款,都是這個價位帶中不錯的選擇。

6 萬以上屬於進階型的車款,適合需要較長距離通勤或是長途騎乘的消費者。這個級距的車款眾多,通常車體較大,有比較好的騎乘舒適性以及雙載的便利性。另外,性能與配備通常是這個級距的主打特色,配備 12 吋或以上的輪胎以達到操控性能較佳的特性,動力輸出也會是充沛飽滿。同時,可以有更大的置物空間、更大的乘坐空間,但相對犧牲的就是車輛的靈活性及車重上會比較重。

選擇 12 吋輪胎的車款,在長途騎乘的穩定性上,比 10 吋輪胎的車款要好。

換電系統:Ionex v.s. PBGN

目前國內換電式電動機車分為兩大系統,分別是由光陽開發的 Ionex,以及Gogoro 與宏佳騰、YAMAHA 所使用的 PBGN 系統。

PBGN(Powered by Gogoro Network)系統是各品牌基於 Gogoro 的核心部件、換電系統所各自開發的車輛,包含動力系統、電控系統、電池、換電平台等都跟 Gogoro 共用,而其他車輛部件則由各品牌開發,旗下品牌包括 eMOVING(中華電動車)、eReady(SUZUKI 電動車)、PGO(摩特動力)、宏佳騰、YAMAHA 與威速登都屬於 PBGN 系統。根據官方資料顯示,Gogoro 系統共有 2,588 個換電站,平均每個換電站也有 45 個插槽可用,便利性上略勝於其他系統。

Ionex 則是 Kymco 本身自家研發的系統,適用於 Kymco 自己的電動機車,根據官方資料顯示,目前全台換電站已達到 2,966 站,但 Ionex 的換電站機櫃通常比較小,能夠換到的電池數量也略少於 Gogoro,有的換電站只有 5 顆電池,但相對的,Ionex 透過廣設小型充電站的方式,將換電站密度提高,因此就換電站總數而言,Ionex 還是多於 Gogoro 一點點。

兩者相比,PBGN 系統下可選擇的車款與品牌較多,但 Ionex 在換電站數量上較多,這表示 Ionex 的換電站分佈較廣,可能在尋找換電站上會比 PBGN 容易一點。兩者各有優缺點,因此,除了選擇車款、品牌之外,可以去經常使用車輛的區域走走,查看哪個充電站比較多,比較出符合自身需求的系統。

以 Gogoro 為主的 PBGN 系統,與 Gogoro 共用電池、換電站等,再由各個品牌設計各自不同的車款,讓 PBGN 系統在車輛與品牌選擇性勝過 Ionex 系統。

其他特殊需求

如果使用者有其他特殊需求,也有一些相對應的車款可以選擇。例如想要有充沛的動力,不想侷限於較小的車體與空間,但本身身形比較嬌小的話,Gogoro Delight 會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他是面向女性消費者所設計的車輛,透過輪胎尺寸的縮小,將座高降低,但搭配的車體也是偏大,因此可在比較輕鬆騎乘的方式下,擁有比較大的置物與乘坐空間。

另外如果有載物需求,Gogoro Viva Mix 或者 Gogoro Crossover 都有比較多的配件可以加掛,包含斜板前的置物籃、座椅後方的加掛置物箱、側邊可用於綑綁的防撞桿等等,原廠都有推出相對應的零配件。

自電動機車在台灣開始流行之後,各家車廠都出了非常多各式各樣的車款,不管是任何使用情境或是特殊需求,基本上都能滿足消費者,可以多看看多找找,一定能找到適合自己使用的車輛。

特殊需求都有相對應的車款可以做選擇, 如果有多樣載物需求,Gogoro Crossover 就是個不錯的選項。(圖:Gogoro)

Gogoro JEGO 標榜前腳踏區域寬敞,可放下 28 吋行李箱。(圖:Gogoro)

電車補助!最高可領 24,500 元

電動機車補助主要分為中央與各地方政府補助,且分為汰舊換新與新購兩種方案。汰舊換新的中央補助由環境部提供,而新購的補助則由經濟部發展署提供,整體算下來,最高補助是在台北市以汰舊換新購買電動機車,分別可以獲得環境部補助 2,500 元,再加上台北市政府補助 22,000 元,共計可領到24,500元的補助。

汰舊換新補助

在汰舊換新的部分,可申請的補助有行政院環境部與各縣市政府環保局。

環境部的補助又分為兩種,一種是減碳獎勵,分別是車籍為台南市的電動機車,由台南市政府獎勵 1,500 元,以及不限車籍的電動機車由竹科管理局獎勵 1,500 元。另一種是空污補助,分別由環境部獎勵 1,000 元,車籍為新竹縣、新竹市與苗栗縣者可再由竹科管理局獎勵 2,200 元,車籍為台南市政府者可再由台南市政府獎勵 2,000 元。相關條件與資格依各單位公佈為準。

各縣市政府對汰舊換新的資格及金額有所不同,補助最高的縣市為台北市以二行程機車汰舊換新為普通重型電動機車,金額高達 22,000 元。其他縣市補助依各縣市公布之金額、資格與時間為準。

今年不論中央或地方政府,都還有不少的補助可以領取,詳細補助可上「電動機車產業網」查詢。

新機購車補助

新購補助的單位有兩個,分別是經濟部發展署與各縣市政府環保局。

經濟部發展署的補助分別為普通重型與普通輕型第 1 級補助 7,000 元,其他級距車款補助 5,100 元,購買國產電池芯車款可再加碼補助 3,000 元。

各縣市政府對新購的補助金額有所不同,補助最高的縣市為台北市與金門縣對新購普通重型電動機車補助高達 10,000 元。其他縣市補助金額與相關限制依各縣市政府公布之規定為準。

2024 年電動機車推薦:換電系統為關鍵,3款入門、5款進階電動機車介紹、購車輔助怎麼領?

3 款入門電動機車推薦

入門車款這邊推薦三款車型,分別是屬於 Ionex 系統的 Kymco Many 馬卡龍特仕版、Kymco i-One Air 與 Gogoro JEGO。其中 Kymco i-One Air 是近年綠牌車款的銷售冠軍,而 Gogoro JEGO 是最新發表的車款,配備相當充足。

Kymco Many 馬卡龍特仕版

2024 年電動機車推薦:換電系統為關鍵,3款入門、5款進階電動機車介紹、購車輔助怎麼領?

● 馬達出力:4200W

● 座高:760mm

● 長寬高:1730 × 670 × 1070(mm)

● 車重:87kg

● 前 / 後輪尺碼:90 / 90-10 / 90 / 90-10

● 煞車:前碟後鼓

● 價格:68,800 元

Kymco i-One Air

2024 年電動機車推薦:換電系統為關鍵,3款入門、5款進階電動機車介紹、購車輔助怎麼領?

● 馬達出力:2000W

● 座高:738mm

● 長寬高:1795 × 700 × 1100(mm)

● 軸距:1285mm

● 車重:79kg

● 前 / 後輪尺碼:90 / 90-10 / 90 / 90-10

● 煞車:前碟後鼓

● 價格:49,800 元

Gogoro JEGO

2024 年電動機車推薦:換電系統為關鍵,3款入門、5款進階電動機車介紹、購車輔助怎麼領?

● 馬達出力:2500W

● 座高:745mm

● 長寬高:1827 × 685 × 1230(mm)

● 軸距:1340mm

● 車重:97kg

● 前 / 後輪尺碼:90 / 90-10 / 90 / 90-10

● 煞車:前後碟煞

● 價格:57,980 元

5款進階電動機車推薦

進階車款推薦五輛車型,分別是 Aeon Ai-3 Lite、Kymco S7R、Gogoro Pulse、Yamaha EMF、Yamaha EC-05。進階車款配備相對更高階,動力也比較充沛,尤其是年初新發表的 Gogoro Pulse 動力達到 9000W,相當吸睛。

Aeon Ai-3 Lite

2024 年電動機車推薦:換電系統為關鍵,3款入門、5款進階電動機車介紹、購車輔助怎麼領?

● 馬達出力:6000W

● 座高:744mm

● 長寬高:1850mm × 730 ×1 050(mm)

● 軸距:1310mm

● 車重:103kg

● 前 / 後輪尺碼:100 / 90-12 / 110 / 70-12

● 煞車:前後碟煞

● 價格:74,980 元

Kymco S7R

2024 年電動機車推薦:換電系統為關鍵,3款入門、5款進階電動機車介紹、購車輔助怎麼領?

● 馬達出力:8300W

● 座高:770mm

● 長寬高:1810 × 690 × 1115(mm)

● 軸距:1280mm

● 車重:101kg

● 前 / 後輪尺碼:110 / 70-13  / 110 / 70-12

● 煞車:前後碟煞

● 價格:100,800 元

Gogoro Pulse

2024 年電動機車推薦:換電系統為關鍵,3款入門、5款進階電動機車介紹、購車輔助怎麼領?

● 馬達出力:9000W

● 座高:770mm

● 長寬高:1855 × 796 × 1240(mm)

● 軸距:1332 mm

● 車重:137kg

● 前 / 後輪尺碼:120 / 70-12 / 130 / 70-12

● 煞車:前後碟煞

● 價格:109,800 元

Yamaha EMF

2024 年電動機車推薦:換電系統為關鍵,3款入門、5款進階電動機車介紹、購車輔助怎麼領?

● 馬達出力:7600W

● 座高:785mm

● 長寬高:1740 × 765 × 1110(mm)

● 軸距:1305mm

● 車重:114kg

● 前 / 後輪尺碼:100 / 90-10 / 130 / 70-10

● 煞車:前後碟煞

● 價格:102,800 元

Yamaha EC-05

2024 年電動機車推薦:換電系統為關鍵,3款入門、5款進階電動機車介紹、購車輔助怎麼領?

● 馬達出力:7000W

● 座高:768mm

● 長寬高:1880 × 670 × 1180(mm)

● 軸距:1300mm

● 車重:129kg

● 前 / 後輪尺碼:100 / 80-14 / 110 / 70-13

● 煞車:前後碟煞

● 價格:90,800 元

同場加映:鋰電池充電車款

SYM e-Woo

2024 年電動機車推薦:換電系統為關鍵,3款入門、5款進階電動機車介紹、購車輔助怎麼領?

● 馬達出力:2300W

● 座高:750mm

● 長寬高:1765 × 625 × 1070(mm)

● 軸距:1245mm

● 車重:80kg

● 前 / 後輪尺碼:90 / 90-10 / 90 / 90-10

● 煞車:前後鼓煞

● 價格:69,500 元

本文同步刊載於 PC home 雜誌

2024 年電動機車推薦:換電系統為關鍵,3款入門、5款進階電動機車介紹、購車輔助怎麼領?

歡迎加入 PC home 雜誌粉絲團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2025】冷氣選購與使用攻略:變頻、定頻差異、CSPF指標、省電技巧全解析

作者 ycr
現在市面上的冷氣機分為「定頻」和「變頻」兩大派別,差異在於壓縮機運轉方式的不同,但省電與否卻會依使用情境而定。Decbd221b262c31563e65195c18b4f9c

現在市面上的冷氣機分為「定頻」和「變頻」兩大派別,差異在於壓縮機運轉方式的不同,但省電與否卻會依使用情境而定。

其次,政府最新推行的冷氣季節性能因數(CSPF),取代了過往的能源效率比(EER),做為讓消費者判定冷氣省電與否的新標準。然而購買了冷氣之後,要如何設定才有辦法節省電力,同時兼顧冷房效果,就得從使用習慣下手,才有辦法有效控制夏日的電費支出。

文章目錄

冷氣壓縮機的運作,定頻與變頻的差異

排除掉窗型冷氣或分離式冷氣的區別,現代冷氣基本上分成兩種,一個是變頻,另一個則是定頻,此兩者間最大的差異,在於壓縮機運作的方式。在市面上通常較為便宜的定頻冷氣,在最初啟動時壓縮機會以全速方式進行運轉,為房間注入冷風,等到空間下降至指定溫度後,定頻冷氣的壓縮機則會「完全停止」,節省電力,直到房間溫度重新回升,壓縮機才會再次啟動。

變頻冷氣的運作方式則有些不同,剛開始定頻壓縮機同樣會以全速進行運轉,當室內下降到指定溫度後,壓縮機不會完全停止,而是以「較低轉速」持續運轉,時刻監控室內溫度來調整壓縮機的轉速。有趣的是,雖然變頻冷氣的壓縮機是持續運轉,但因為定頻冷氣重新啟動壓縮機的瞬間耗電量較大,這也使得消費者若是經常開冷氣,且每次使用時間都較長的話,變頻冷氣反而會比較省電。只不過,若是家中使用冷氣的時間不長,較為便宜的定頻冷氣,反倒是較好的選擇。

【2025】冷氣選購與使用攻略:變頻、定頻差異、CSPF指標、省電技巧全解析

節能省電參考指標,EER 與 CSPF 的意義

過去消費者挑選冷氣時,除了研究室內坪數及匹配的冷氣「噸數」之外,通常還會參考「能源效率標示」上的能源效率比(EER)。EER 的基本計算方式為冷氣的冷房能力(kW)除以使用電力(W),當算出來的數值越高,代表冷氣的能源效率越好且較為省電。但是自2017年開始,能源局改用冷氣季節性能因數(CSPF)取代了 EER。

CSPF 相對於 EER,不僅考量了台灣人開冷氣的季節性需求,更將各種不同的運轉條件納入考量,不像 EER 僅抓取了兩個固定的數值來計算,CSPF 對於冷氣的使用量估計更複雜,但也因此更加精確,貼近台灣民眾實際使用冷氣的情況。對於消費者來說,雖然 EER 與 CSPF 的計算方式不同,但不變的是,只要冷氣機的 CSPF 數字越高,同樣代表能源效率越高且較為省電,在選購邏輯上不需要進行改變。不過就廠商而言,有了 CSPF 當作參考,就能為台灣消費者打造更符合在地氣候的冷氣,甚至做出更省電的產品。

2017開始,能源效率標示上的 EER 欄位被 CSPF 正式取代,但是選購原則沒有改變,CSPF 仍是越大越好。

冷氣該怎麼開才省電?

除了購買本身就具有省電特質的冷氣外,消費者的使用習慣更是影響電費高低的關鍵。很多人都知道,將冷氣的溫度調高一些,可以減少壓縮機運轉的機會,藉此達到省電需求,這樣的觀念是沒有太大問題的。除了調高溫度外,借助冷房輔助工具,如循環扇、電風扇,快速讓室內降溫,使得冷氣運轉時間縮短,也是省電的有效方式。

由於壓縮機啟動瞬間會消耗大量電力的特性,除了別將冷氣開開關關之外,若只是短暫外出,於自動模式下讓冷氣自行調控壓縮機的運轉和風速,反而會比關掉冷氣再打開來得省電。晚上睡覺時,善用冷氣機的定時關閉功能,不僅可以避免因為吹冷氣過久導致的身體不適,更能減少長時間的電力消耗。

最具效益的冷房家電配置提案:客廳、書房、臥房,怎樣搭配最涼最省電?

雖然說每個人家中的環境都不盡相同,所採用的冷房方案需要依預算、格局來進進行多方考量,但消費者依然可以遵循簡單的原則,配置家中各種冷房家電。基本上,小空間所放的家電最好能夠不佔空間,並且讓涼風直吹時感到舒適;而大空間除了配置冷氣之外,擺放輔助家電來加速室內進行降溫,也可以有效節省電力。本次特別企劃列出的情境僅供參考,設定的空間大小分別為10坪的客廳、6坪的臥房和3坪的書房,同時建議讀者各項冷房電器的位置該怎麼擺,才能夠有最佳效果。這裡列出的建議並不是絕對,讀者實際應用時應該視個人情況進行調整,甚至是多次嘗試,找出省錢、省電又透心涼的解決方案!

想要客廳涼得快,冷氣機配循環扇

對於如客廳這種坪數較大,而且會有許多人聚集在一起的空間,筆者建議以冷氣做為主要冷房措施,並利用循環扇做為輔助,加強空氣對流讓空間降溫的速度加快,減少冷氣壓縮機的運轉消耗,藉此達成節能的目的。由於客廳的空間比較大,放置水冷氣其實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如果能搭配冷氣機一同使用,同樣也具有快速冷房的效果。電風扇放置於客廳雖然是目前許多人選擇的方案,但如果家庭成員較多,大家都擠在客廳的話,電風扇能「照顧」到的人就相對變少,買大台的電扇又會佔空間,不如透過循環扇讓整個空間涼起來,每個人的平均感受還比較有感。至於循環扇和冷氣的相對位置,可以將循環扇擺在冷氣出風口下方,捲入涼空氣後打到相對角落的牆壁上,使冷熱空氣形成循環;當整個客廳的溫度都下降了之後,讀者就可以考慮關閉冷氣機,讓冷風持續循環一陣子,延長涼爽的感覺。

【2025】冷氣選購與使用攻略:變頻、定頻差異、CSPF指標、省電技巧全解析

由於客廳是家中成員聚集的場所,專注於讓整體空間溫度下降,會比起只是用電風扇直吹人體來得更加舒適和有效率。

臥房舒眠很重要,冷氣電扇合著用

在空間中等的臥房中,筆者不建議擺放水冷氣及循環扇;前者是因為體積太大,加上會使臥房加濕,所以並不推薦;後者則是因為風壓太強,且不能直吹人體,而且噪音較大會使人難以入眠,所以最好不要將循環扇放在臥室中。之所以讓冷氣與電風扇在臥房中互相搭配,主要在於延長人體涼爽的感受;剛要開始睡覺時,由於臥房較熱,筆者建議將冷氣及電風扇同時開啟,但風扇的強度不要太高,冷氣溫度適中即可;接著就可以設定冷氣的定時開關,在睡眠的中後段關閉冷氣讓電風扇接手,藉此獲得整夜的涼爽睡眠,同時節省電費。若是讀者早上醒來覺得臥房太熱,可以幫冷氣追加「定時開啟」的設定,於醒來前半小時先讓空間涼起來,起床會更有精神。至於電風扇擺放的位置,建議在冷氣出風口下方,但基本上還是得以吹得到人為先決條件較適宜。

【2025】冷氣選購與使用攻略:變頻、定頻差異、CSPF指標、省電技巧全解析

臥房最在意的冷房重點即在於是否能讓人舒服入眠,冷氣調得過冷對身體反而負面效果,適當控制冷氣時間和透過電風延長涼意,才能使人睡個好覺。

水冷氣擺書房,免用冷氣也很涼

對於一個僅有三坪的小空間來說,放置循環扇未免會大材小用,而且聲音過大亦會破壞需要安靜的工作空間。在濕度控制得宜,且空間足夠的狀況下,筆者會建議將水冷氣擺在書房中,代替冷氣機做為冷房工具的首選;若是空間不足,電風扇則是另一個替代選擇。筆者認為,如果純粹擺放電風扇,空氣會無法有效降溫,若是採用擁有過濾空氣效果,並且可以降溫的水冷氣,放在書房中人體會感覺比較舒適。另一個可行方案是,透過水冷氣可以移動的特性,當書房空間降溫後,再將電風扇搬進書房中,雖然麻煩了一點,但不僅可以節省電費,空間佔用也會少一些。至於水冷氣或電風扇擺放的位置,直接對著人體吹拂是沒有問題的。

【2025】冷氣選購與使用攻略:變頻、定頻差異、CSPF指標、省電技巧全解析

空間較小的書房做為讀書及工作的空間,擺放電風扇雖然是個好選擇,但若沒有對外窗又要散去熱氣,能對著人吹的水冷氣,就是個可以考慮的冷房家電。

5 款小坪數變頻冷氣推薦

前面也有提到,挑選冷氣時會需要注意室內坪數及匹配的冷氣「噸數」,而噸數並非越大就越好、越省電,不論是過大或過小都有可能造成更耗電的問題。冷氣的噸數與坪數換算,可參考政府機關及學校節約能源填報網站的計算表。

由於現代人房子越買越小,還可能會需要將空間再區分成客廳、臥室、書房等區域,因此後面就來推薦 5 款小坪數的變頻冷氣。

【大金 DAIKIN】經典 V 系列 RHF/FTHF25VAVLT

【2025】冷氣選購與使用攻略:變頻、定頻差異、CSPF指標、省電技巧全解析

大金一對一變頻分離式經典 V 系列型空調採用 Coanda Effect 康達效應技術,可使天花板上產生氣流,促使空氣散佈到整個房間,讓空調氣流更為舒適;加上超廣角出風口,無論室內機安裝在房間的哪一個角落,空調都能以寬廣的氣流涵蓋整個空間。另外,空調也具備防霉運轉,當停止冷房運轉或除濕時,會自動運行風扇運轉一小時,使室內機的內部乾燥,以減少發霉和異味的產生,該功能也可以手動操作。

而透過大金空調手機 APP 可以遠距操控空調機,出門忘記關也不用怕,或回家時能馬上有個舒適的空調環境。即使人在外面,也可以很容易地監控和設定調整空調,例如空調運轉狀態、房間溫度或啟動和停止所有空調。

  • 冷房能力/暖房能力:2.5 kW/2.5 kW
  • 適用坪數:3-4 坪
  • 價格:27,000 - 32,780 元左右(參考燦坤線上購物,實際價格以各通路為準)

【三菱電機】靜音大師 GA 系列 MUZ/MSZ - GA22NJ

【2025】冷氣選購與使用攻略:變頻、定頻差異、CSPF指標、省電技巧全解析

三菱靜音大師 GA 系列冷暖變頻空調,以其極致靜音表現著稱,最低運轉音量僅約 19 分貝,非常適合需要安靜環境的臥室或書房使用。該機型採用獨家奈米複合塗層與防汙技術,還可選購高效電漿淨化裝置(Plasma Quad Connect),能有效抑制過敏原、病毒及細菌,並維持空氣清新,對於注重健康與空氣品質的用戶尤其適合。

配合 150 度特寬氣流及長達 12 公尺的送風距離,能快速且均勻調節室內溫度,即使是寬敞的客廳也適用。另外還有內部乾燥功能,透過由下至上的氣流帶走室內機體內部的水氣,抑制室內機機體內黴菌滋生及異味產生;以及可配合生活型態的週間定時等功能,讓使用上更加便利。

  • 冷房能力/暖房能力:2.2 kW/2.5 kW
  • 適用坪數:2-4 坪
  • 價格:34,900 元(此為全國電子網路價,實際價格以各通路為準)

【Panasonic 國際牌】UX 旗艦系列 CS-UX22BA2 / CU-UJ22BHA2

【2025】冷氣選購與使用攻略:變頻、定頻差異、CSPF指標、省電技巧全解析

Panasonic 國際牌 UX 旗艦系列冷氣擁有 6 大省電技術,包括全新風迴路設計,讓吸風量增大、效能更提升;並搭載 DC 直流變頻馬達,使消耗功率降低,而獨家新型專利的高效熱交換器,也能提升熱交換率。另 Panasonic AI 控頻制御系統晶片更新、原廠高效率壓縮機進化,能降低消耗功率,使得省電效率提高,室外機部分也讓風迴路加大,提升散熱效果。

國際牌 UX 旗艦系列還擁有nanoe X 健康科技,能主動分解 PM2.5 等有害物質,也可更快速抑制空氣中各種有害物質,包含寵物過敏原抑制率 99%。同也也有與日本技術同步道自體淨、開機全室淨化、關機全機防霉等功能,適合注重空氣品質、節能及智慧操控的用戶。

  • 冷房能力/暖房能力:2.2 kW/2.7 kW
  • 適用坪數:3-4 坪
  • 價格:33,200 元(此為全國電子網路價,實際價格以各通路為準)

【SAMPO 聲寶】PF 系列 AU-PF22DC1+AM-PF22DC1

【2025】冷氣選購與使用攻略:變頻、定頻差異、CSPF指標、省電技巧全解析

SAMPO 聲寶 PF 系列頂級變頻冷暖空調擁有一級變頻能效,搭載 HEPA 級空氣清淨濾網,能過濾 PM2.5 微粒,加上奈米光觸媒濾網,有效提升室內空氣品質。急凍雙洗淨功能能避免異味產生,維持冷氣機內部清潔。4D大方吹設計則是搭配上下左右自動擺頭扇葉,加強空氣對流,快速將冷暖空氣循環至全室。全機防鏽升級,室內外機皆具防護,適合台灣潮濕氣候使用。

而透過「我的最愛」專利遙控器,可事先設定一組特定功能,日後只要按一下就能一鍵啟用所有設定。當然也配有常見的靜音、省力、強力便利鍵,以及預約定時開、關機等功能。

  • 冷房能力/暖房能力:2.3 kW/2.6 kW
  • 適用坪數:3-5 坪
  • 價格:29,200 元(此為 SAMPO 官網建議售價,實際價格以各通路為準)

【HITACHI 日立】變頻冷專窗型冷氣 RA-28QR

【2025】冷氣選購與使用攻略:變頻、定頻差異、CSPF指標、省電技巧全解析

小坪數的房間很可能會遇到空間不夠,無法放室外機的情況,又或是老屋、租屋處等沒辦法換成分離式,因此最後來介紹一款窗型冷氣。日立變頻冷專窗型冷氣 RA-28QR 採用左吹出風設計,搭配凍結洗淨功能及高分子光觸媒濾網,能有效抑制霉菌與異味,維持室內空氣清新。機體防霉新增吹送時間選擇,可依環境濕度、季節及使用者需求可自行調整 10、20、30、45、60 分鐘,操控更具彈性。

在省電方面表現,CSPF 達 5.17,年耗電量約 644 度。另購智慧型雲端模組,還可結合手機 GPS 定位設定智慧排程,或依智慧排程同時啟動多項產品,並支援 Google 智慧音箱控制。日立 RA-28QR 窗型冷氣外型尺寸為寬 600 × 高 400 × 深 775 mm,重量約 47 公斤,安裝尺寸寬 620 × 高 410 mm,適合多數窗型安裝需求。

  • 冷房能力:2.8 kW
  • 適用坪數:3-5 坪
  • 價格:28,290 元(此為全國電子網路價,實際價格以各通路為準)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空氣清淨除濕機選購推薦:二合一機種實用嗎?壓縮機式、除濕輪式類型有何不同?7 大選購注意事項

作者 洪詩詩
如果想同時有效改善室內空氣品質,還能去除潮濕,二合一空氣清淨除濕機是很好的選擇。本篇特別釐清二合一機型與單工型機種的差異,並列出 7 大選購注意事項,讓讀者在購買前釐清需求,挑選出最適合的產品。D6b83e8bb757a4445d8240de60d022eb

近年來空氣危機日益嚴重,空氣品質逐漸成為現代人關注的議題之一。以台灣地區來說,每年 10 月至 3 月便受春霧秋霾影響,家中隱藏的空氣危害與污染源也不可輕忽,再加上地理位置與氣候關係,春夏兩季適逢春雨鋒面、梅雨及颱風季節,導致連日雨不停的潮濕問題,再再讓空氣清淨機與除濕機成為不可或缺的家電產品之一。

因應都會區小宅化趨勢,寸土寸金的空間如果要擺放兩台機器各司其職,可能顯得擁擠、佔空間,因此,許多人會進而尋找「二合一空氣清淨除濕機」,不僅能有效改善室內空氣品質,還能去除潮濕,為居住環境帶來更多舒適性。然而,市面上各品牌和型號的二合一空氣清淨除濕機眾多,難免眼花繚亂,為此,本篇為讀者釐清二合一機型與單工型機種的差異,並列出7大選購注意事項,讓讀者在購買前釐清需求,挑選出最適合的產品。

文章目錄

Q 1:要買純空氣清淨機、除濕機,還是二合一機型?

因應台灣四面環海經常下雨,除了氣候潮濕,還會遇到梅雨季、颱風季,中部以北地區更是全年有雨,有時還會遇到雨下不停的情況,導致不少人深受家中濕氣重或衣服曬不乾的困擾,不僅如此,濕度高對健康容易造成影響,由於潮濕的空氣比起乾燥的空氣流動更慢,不易流動的濕空氣會使空汙更容易留在家中,潮濕空氣中的水分子也較易和其他物質結合,所以潮濕空氣更有可能存在更多的懸浮微粒,經年累月下來不但造成生活環境不舒適,還可能引發過敏等健康危害,因此,「除濕機」和「空氣清淨機」已是絕大多數家庭不可或缺的家電產品。

不過目前市面上不乏單一功能的「除濕機」、「空氣清淨機」,或主打二合一的「空氣清淨除濕機」,讀者們可能會心生疑惑,到底該分開購買除濕機和空氣清淨機搭配?還是選擇一台抵兩台的清淨除濕二合一機器?基本上仍視「空間、預算和期望成效」等需求而定,假設家中空間寬廣、沒有預算限制,而且想要有效提高室內空氣清潔度或更快地降低空氣中的濕度,那麼選購單純除濕功能的機種和空氣清淨機來各司其職,自然能發揮最高效益,相反的,如果受限於居住空間狹小,想要節省家中空間,或是希望能省下購置兩台家電的費用,那麼只要買一台機器,就能同時使用兩種功能的「除濕清淨二合一機種」會是更合適的選擇。

不過要注意的是,目前二合一的機構設計主要都是圍繞著除濕功能為主、空氣清淨為輔,所以有些機體可能無法同時使用兩種功能,或日常想要純清淨時卻不支援單一功能等情況,其除濕力、濾網等級和濾網大小也不可避免比起專機專用的機種稍打折扣,清淨除濕機雖然有體積小的優勢,但也有需要使用者考量的幾個地方,下文將帶讀者進一步了解。

受到全球空汙危機和台灣高溫多雨的天氣型態影響,身居其中的我們不可輕忽空氣中的溼氣和懸浮微粒對身體造成的危害。(圖片來源:克立淨)

二合一空氣清淨除濕機最大的賣點就是節省家中空間,適合小宅家庭或租屋族使用。

空氣清淨除濕機選購推薦:二合一機種實用嗎?壓縮機式、除濕輪式類型有何不同?7 大選購注意事項

Q 2:二合一空氣清淨除濕機有哪些種類?

如前文所述,目前市面上的二合一空氣清淨除濕機大多以除濕為主、清淨功能為輔,也就是在除濕機裡多安裝一片濾網,若以運作原理來說,大致可分為壓縮機式和除濕輪式兩種。其中,壓縮機式是目前市面上較常見的機型,其原理與冷氣的製冷原理非常相似,主要將濕度高的空氣從吸風口經濾網過濾後,再經由冷媒壓縮製冷後冷卻蒸發器的表面,遇冷使空氣達到露點而凝結成露,並將水露收集到除濕機的水箱或接上排水管排出,最後再吹出乾燥後的空氣來達到除濕和清淨的功效,現下包含伊萊克斯、Panasonic、Sharp、Philips、HITACHI等品牌在內都有推出相應的機型,款式選擇最多元且除濕力較強,不過壓縮機運作聲音也較大。

而另種採用除濕輪式的機種,在機器內部中會有一個陶瓷或沸石製成的吸水性材質滾輪,當濕冷空氣從進風口經由濾網過濾後,再通過熱交換器進入除濕輪,除濕輪可將空氣中吸附的水分吸收,吸飽水分後轉往熱交換器加熱,讓水氣蒸發至水箱中或由排水管排出,乾燥的除濕輪再繼續吸收空氣中的水分,藉此達到循環作用,由於這個方法不是透過冷凝,所以即使室溫很低,也可以使用除濕輪式的除濕機,不過也因為使用加熱器來烘乾水分,故通常較耗電外,可能還會伴隨室內溫度升高及除濕力有限(大多以一日 10 公升為限)等留意點,反之,優點是免冷媒、無壓縮機,符合環保觀念,輕巧又靜音,目前 3M 有此類產品選擇。總歸來說,不論是除濕輪式或壓縮機式的除濕機都經過原廠縝密設計、各有優缺,並無孰好孰劣之分,端看適不適合自己的生活環境和使用需求。

壓縮機式清淨除濕機主要是將濕度高的空氣經由濾網吸入機器中,並透過冷凝方式來進行除濕,進而排出乾燥潔淨空氣。(圖片來源:伊萊克斯)

除濕輪式是以沸石或陶瓷等具吸水性材質製成的滾輪來吸收潮濕空氣,當除濕輪吸飽水分會先後透過加熱器和熱交換器蒸發、收集水分,進而排出乾爽空氣。(圖片來源:3M)

空氣清淨除濕機選購推薦:二合一機種實用嗎?壓縮機式、除濕輪式類型有何不同?7 大選購注意事項

Q 3:除濕力與適用坪數如何判斷?

除濕力與適用坪數是判斷除濕效能的重要指標,通常會以「L / 日」的規格標示,假設看到 8L 的數值規格,代表當日最高除濕量為 8 公升,當除濕力越高代表每日可排除的水量越多,而適用坪數則是經由換算後,幫助消費者能一眼快速掌握該除濕機是否符合住家空間的除濕需求,但許多人會問除濕力與適用坪數是否越大越好?其實不然,基本上會建議依照家中要除濕的區域坪數大小來估算,並從估算結果中選擇比實際坪數稍大一點的除濕力,例如坪數加上 2~4 公升左右較為適當,應避免選擇除濕效能過低導致室內除濕表現不理想,又或是除濕效能過高造成電力浪費。

目前根據經濟部能源局提供的「需求公升數」公式「擺放空間坪數 x 3.3 x 0.24」來看,其主要是按照每平方公尺每天除濕 0.24 公升做為基準,假設房間面積為 8 坪,並以 1 坪約 3.3 平方公尺設定,8 坪 x 0.24 x 3.3 平方公尺四捨五入後得出 6.3(公升 / 日)的除濕能力,因此,8 坪大小的空間建議挑選至少配備 6.3 公升除濕力的規格。

一般來說,主打雙效合一的清淨除濕機若僅標示單一適用空間,那麼基本上該數值指的是除濕適用坪數。(圖片來源:惠而浦)

為了降低人力頻繁倒水的麻煩,建議可挑選配有儲水容量較大的水箱,或是可連接管線連續排水的機種。

Q 4:空氣清淨坪數大有玄機?

針對這類複合功能的機種,要特別注意「除濕」與「清淨」可運用的坪數不一致,兩者計算方式不同,因此需分開判讀,一般來說,假設產品規格資料表中僅標示適用坪數,並無明確指出是除濕適用坪數或清淨適用坪數的情況時,該數字大多代表「除濕適用坪數」,前文也提到,這類二合一機型較適合在小坪數,或是空氣污染較低的環境使用,因此,若家中房間或客廳剛好適用於除濕坪數,那麼同空間下的清淨力度將不如預期,選購前務必詳細閱讀規格表,了解產品除濕和清淨各別適合的坪數是多少坪,若規格表中未標示清淨,可自行用廠商提供的 CADR / CASR 值進行換算。

除濕適用坪數不等於清淨適用坪數,兩者應分開看待,選購前應仔細查看產品規格表。(圖片來源:Panasonic)

Q 5:CADR / CASR 與 CCM 值重要嗎?怎麼判讀?

CADR 與 CASR 是常用來作為空氣品質潔淨表現的指標,基本上兩者是一樣的概念,只是單位與檢驗的標準略有不同。一般常見的 CADR 清淨空氣輸出率是 Clean Air Delivery Rate 的縮寫,代表每小時可清淨的立方公尺;而 CASR 潔淨空氣提供率是 Clean Air Supply Rate 的縮寫,指的是每分鐘可清淨的立方公尺,雖說兩者只差在每分鐘與每小時,但並非可以直接互相換算的數值,因為兩者在測試時,採用的溫度與濕度基準並非完全相同,如直接換算則會有誤差產生。

CADR 值與 CASR 值是檢視空氣清淨機或複合式清淨除濕機潔淨效能不可缺少的條件之一,數值越大、適合越大的空間,不過一昧追求最高 CADR 值的機種,隨之而來的耗電量與噪音問題,終將影響你對這台機器的看法,那麼 CADR 值究竟該落在多少範圍才合乎需要?以普遍標準來說,空氣清淨機平均每 12~20 分鐘會潔淨一次空氣,相當於每小時淨化 3~5 次,簡單換成公式來算,將 CADR ÷ 2.8 公尺樓板高度 ÷ 5 次循環 × 0.3(平方公尺轉換坪數),所得數值即為適用坪數的低標;CADR ÷ 2.8 公尺樓板高度 ÷ 3 次循環 × 0.3(平方公尺轉換坪數),所得數值即為適用坪數的高標。

再者,若以 CASR 為標準的建議使用面積而言,根據國家標準的定義,CASR ×5.19 即為清淨機的適用面積(m2),但若要以熟悉的「坪數」作為計算單位的話,則可套用 CASR 值 × 1.57 = 適用空間坪數的公式。除了 CADR 值與 CASR 值之外,CCM 空氣清淨機累積淨化量也是評估空氣清淨機的參考標準之一,其數值是濾網壽命的代表性指標,一般分為「顆粒物」和「甲醛」兩類,CCM 值越高的空氣清淨機,表示濾網使用壽命越長,也代表著清淨效能越不容易下降,因此,假設產品的 CADR 值高、CCM 值低,表示淨化空氣的效率快,但濾網使用壽命較短,需要經常換濾網。有鑑於此,延續前頁內容,消費者應分開判讀除濕適用坪數和清淨適用坪數,才能購買到符合需求的產品。

若平日裡也常會用到清淨功能,這時可參考規格表是否標示清淨適用坪數,或是從 CADR 值(乾淨空氣輸出率,立方公尺 / 每小時)與 CASR 值(潔淨空氣提供率,立方公尺 / 每分鐘)判斷該機種的空氣潔淨效率。(圖片來源:3M)

多數二合一空氣清淨機除了雙效模式之外,還具有純清淨模式,讓用戶不需要除濕時也能作為一台空氣清淨機使用。

Q 6:濾網也是清淨力的關鍵嗎?

除了高 CADR 值,若想要有效率的清除空氣中的固體與氣體汙染,那麼機器所使用的濾網也很重要,目前二合一機種與一般空氣清淨機所使用的淨化空氣方式雷同,最常見的是利用「HEPA 濾網式」或「靜電集塵式」來過濾空氣中的物質,只不過由於二合一機種因受限機身空間,過濾系統相較一般清淨機簡化,通常僅會有一個前置濾網和一片 HEPA 濾網與活性碳複合濾網,藉由前置濾網來濾除空氣中大粒子的灰塵、棉絮、寵物毛屑及浮游物質,而 HEPA 濾網可去除 PM2.5 和小至 PM0.1 的細懸浮微粒,有些會再搭配活性碳濾網來處理臭氧與甲醛等氣體,另少數機種則會藉由前置濾網搭配靜電集塵板,同樣是先利用前置濾網過濾大型顆粒,接著透過靜電式吸附空氣中的灰塵,將帶正電的微粒附著在帶負電的集塵版上,最後再將乾淨空氣吹送出去。

有些二合一機種的過濾系統僅有一張單純的前置濾網加上負離子或光觸媒,實際上並無法去除空氣中的固體微粒,務必挑選如圖所示使用 HEPA 濾網式或靜電集塵式,才能有效清除空氣中的懸浮微粒。(圖片來源:伊萊克斯)

Q 7:二合一機種會很耗電嗎?噪音大嗎?

一般人在選購除濕機時,也會在意耗電量的問題,畢竟不論是作為除濕用途或清淨機使用,機器都是長時間運作,所以為了避免電費過高,在挑除濕機時建議可先檢視產品是否有能源標章,瞭解其所標示的耗電量、EF 能源因數值與能效等級,現由經濟部能源局所推行的「能源效率等級」分成 1~5 級,等級數字越小代表越節能,因此建議可選購能源效率一至二級的機種,才可達到節能省電的目標。

另外機器的運作音量也是選購留意要點之一,比方說壓縮機式的清淨除濕機,啟動時會因壓縮機的運轉而較易出現嗡嗡聲,對聲音很敏感的人,選購時,可到賣場實體店了解最高轉速下噪音的分貝大小,盡量挑選 60 分貝以下的產品,該分貝相當於普通講話聲,或亦可考慮選擇除濕輪式的機種,以免生活品質受到噪音影響。

若想找一台省電的清淨除濕機,不妨了解一下機器標示的能效等級與 EF 能源因數值,能效等級數字越低且 EF 值數值越大,則代表機器越省電。

許多節能家電享有政府補助,除濕機雖不在此補助範圍內,但在 2025 年 6 月14 日前購買符合規定的除濕機,仍可以向財政部申請貨物稅的「退稅補助」。

二合一清淨除濕機新品一覽

看完了以上的二合一清淨除濕機選購心法,接下來我們整理了幾款這一兩年新推出的清淨除濕機型,如果不知道該從何挑起,不妨參考我們的推薦。

【除濕輪式】3M FD-A70W 雙效空氣清淨除濕機

空氣清淨除濕機選購推薦:二合一機種實用嗎?壓縮機式、除濕輪式類型有何不同?7 大選購注意事項

● 功能特色:濕度除濕模式、乾衣模式、定時設計

● 除濕力:7L / 日

● 水箱容量:2L

● 除濕能效:一級

● 除濕適用坪數:9 坪

● 清淨適用坪數:5.4 坪

● 濾網類型:靜電

● CADR 值:65CFM(110CMH)

● 噪音:35 分貝(低速運轉)

● 尺寸:24 x 35.8 x 54cm

● 重量:8.5 公斤

● 建議售價:12,900 元

【壓縮機式】Whirlpool 惠而浦 Puri-Pro 清淨除濕機DS202HDTW

空氣清淨除濕機選購推薦:二合一機種實用嗎?壓縮機式、除濕輪式類型有何不同?7 大選購注意事項

● 功能特色:第六感智能模式、乾衣模式、除濕模式、夜間模式、定時功能

● 除濕力:10L / 日

● 水箱容量:6L

● 除濕能效:一級

● 空氣清淨能效等級:NA

● 除濕適用坪數:13 坪

● 清淨適用坪數:3 坪

● 過濾系統:前置奈米銀離子濾網 + 抗菌塗層 + HEPA 濾網 + 活性碳多重濾網 + 負離子

● CASR 值:NA

● 噪音:NA

● 尺寸:40 x 59 x1 9cm

● 重量:13 公斤

● 建議售價:13,600 元

【壓縮機式】HITACHI 除濕清淨型 RD-22FC

空氣清淨除濕機選購推薦:二合一機種實用嗎?壓縮機式、除濕輪式類型有何不同?7 大選購注意事項

● 功能特色:智慧模式、低溫乾燥、乾衣模式、空氣清淨

● 除濕力:11L / 日

● 水箱容量:5L

● 除濕能效等級:一級

● 空氣清淨能效等級:一級

● 除濕適用坪數:NA

● 清淨適用坪數:NA

● 濾網類型:高密度平織空氣濾網 + HEPA 濾網 + 活性碳濾網

● CASR 值:2.21CMM

● 噪音:NA

● 尺寸:36.5 x 62.5 x 23.5cm

● 重量:16 公斤

● 建議售價:10,990 元

【壓縮機式】克立淨 CS100 超能電神空氣清淨除濕機

空氣清淨除濕機選購推薦:二合一機種實用嗎?壓縮機式、除濕輪式類型有何不同?7 大選購注意事項

● 功能特色:智能調節除濕、高效空氣清淨、電漿濾網技術、雙濾淨風道技術、絕對氣密設計、定時設計、以空氣清淨為主除濕為輔

● 除濕力:12L / 日

● 水箱容量:NA

● 除濕能效:NA

● 空氣清淨能效等級:NA

● 除濕適用坪數:15 坪

● 清淨適用坪數:20 坪

● 過濾系統:前置濾網 + 活性碳濾網 + HEPA 濾網 + 電漿滅菌艙 + HEPA H13濾網

● CASR值:NA

● 噪音:19 分貝(低速運轉)

● 尺寸:39 x 35 x 83cm

● 重量:21.5 公斤

● 建議售價:59,800 元

【除濕輪式】SHARP 自動除菌離子清淨除濕機 DW-P12FT-W

空氣清淨除濕機選購推薦:二合一機種實用嗎?壓縮機式、除濕輪式類型有何不同?7 大選購注意事項

● 功能特色:舒適模式、保濕模式、空清模式、衣物乾燥、連續除濕模式、定時設計

● 除濕力:12L / 日

● 水箱容量:3L

● 除濕能效:一級

● 空氣清淨能效等級:四級

● 除濕適用坪數:NA

● 清淨適用坪數:6 坪

● 過濾系統:前置濾網 + HEPA 濾網 + 活性碳濾 + Plasmacluster 動除菌離 除菌脫臭

● CASR 值:NA

● 噪音:25 分貝(低速運轉)

● 尺寸:36 x 27.1 x 59.5cm

● 重量:14 公斤

● 建議售價:14,900 元

【壓縮機式】Panasonic 變頻清淨型除濕機 F-YV40MH

空氣清淨除濕機選購推薦:二合一機種實用嗎?壓縮機式、除濕輪式類型有何不同?7 大選購注意事項

● 功能特色:濕度除濕模式、乾衣模式、烘鞋功能、定時設計、空氣清淨、手機 App 操控

● 除濕力:20L / 日

● 水箱容量:5.5L

● 除濕能效:一級

● 空氣清淨能效等級:四級

● 除濕適用坪數:25 坪

● 清淨適用坪數:5~11 坪

● 濾網類型:nanoe X + 奈米銀抗菌清淨濾網 + HEPA 濾網 + 活性碳濾網

● CADR 值:NA

● 噪音:NA

● 尺寸:68 x 38 x 32cm

● 重量:20 公斤

●建議售價:27,290 元

【壓縮機式】Philips 清淨除濕機 DE5206

空氣清淨除濕機選購推薦:二合一機種實用嗎?壓縮機式、除濕輪式類型有何不同?7 大選購注意事項

● 功能特色:空氣清淨模式、自動除濕模式、乾衣模式、連續除濕模式

● 除濕力:13L / 日

● 水箱容量:4L

● 除濕能效:一級

● 空氣清淨能效等級:NA

● 除濕適用坪數:16 坪

● 清淨適用坪數:NA

● 過濾系統:前置濾網 + HEPA 抗敏濾網

● CADR 值:270m3 / h

● 噪音:15.5 分貝(低速運轉)

● 尺寸:34.3 x 31.8 x 61.7cm

● 重量:15 公斤

● 建議售價:32,390 元

【壓縮機式】伊萊克斯 極適家居 700 清淨除濕機

空氣清淨除濕機選購推薦:二合一機種實用嗎?壓縮機式、除濕輪式類型有何不同?7 大選購注意事項

● 功能特色:雙效模式、乾衣模式、清淨模式、睡眠模式、智慧模式、定時設計、手機 App 操控、升級使用 R-290 環保冷媒

● 除濕力:16L / 日

● 水箱容量:4.8L

● 除濕能效:一級

● 空氣清淨能效等級:四級

● 除濕適用坪數:20 坪

● 清淨適用坪數:13 坪

● 過濾系統:前置濾網 + 抗菌層 + HEPA 濾網+負離子

● CASR 值:5.25

● 噪音:25 分貝(低速運轉)

● 尺寸:37 x 27.6 x 60cm

● 重量:18.9 公斤

● 建議售價:20,900 元

本文同步刊載於 PC home 雜誌

空氣清淨除濕機選購推薦:二合一機種實用嗎?壓縮機式、除濕輪式類型有何不同?7 大選購注意事項

歡迎加入 PC home 雜誌粉絲團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2024】家用投影機選購指南:4大類型遊戲、劇院、雷射、微型投影機有何不同?

作者 小治
4 大類型產品,有何不同?E9d261bc92e2eafdbe6345e38328ea0e

近幾年家用投影機的銷量開始顯著成長,其實在電視這一塊,我們可以簡單把它看做是一種需求面臨飽和的現象,但是投影機的興起,則反映出這項產品在某些層面上,確實遞補了電視所未能觸及的面向,這也導致今年度市場上投影機相關產品,相較前幾年確實來得豐富許多,並產生更明顯的類型劃分。

透過本篇企劃,我們就來梳理一下目前市售家用投影機的四大類型。

文章目錄

  

類型 1:遊戲專用投影機:重視低延遲以提升遊戲體驗

其實廠商很早就注意到龐大的玩家族群,並嘗試在遊戲領域開拓市場,幾年前當電競產業風行時,市面上就出現過不少主打「電競」用途的機種。作為一種顯示設備,投影機本來就能夠連接各種家用主機、電腦,不過早期的遊戲專用投影機,主要以有別於傳統投影機的外型設計,和以超越百吋畫面的臨場感為賣點,而經常忽略一項重要規格,那就是「輸入延遲」。對於強調操作精準度的遊戲來說,延遲是否夠低可謂至關重要。

高更新率與低輸入延遲

隨著近年投影機的更新率規格已突破 60Hz 到 120Hz、144Hz 以上,除了觀影體驗的升級之外,流暢的畫面表現也對遊玩體驗更加分,不過由於玩遊戲不同於看電影,並非單方面的接收畫面而已,玩家亦會透過控制器操作遊戲角色,因此還需額外考慮延遲的問題。所謂的「輸入延遲」,即意指當投影機接收到訊源的訊號後,到針對訊號產生投影畫面的這段時間,以毫秒(ms)為單位,時間越短則代表延遲越低,也代表遊戲畫面越能夠即時跟上玩家的動作。

此外,當投影機處於不同顯示狀態之下,其輸入延遲的高低也會有所差異,包括連梯形修正、色彩模式都會有所影響,即使該產品號稱能夠把輸入延遲壓得很低,但也要仔細看看看與之搭配的解析度、更新率規格,是否在自己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

遊戲專用投影機推薦

ViewSonic X2-4K

● 投影技術:DLP

● 解析度:3840×2160

● 更新率:240Hz

● 光源類型:LED,2900 流明

● 輸入延遲:4.2ms

建議售價:新台幣 56,900 元

Optoma UHZ50+

【2024】家用投影機選購指南:4大類型遊戲、劇院、雷射、微型投影機有何不同?

● 投影技術:DLP

● 解析度:3840×2160

● 更新率:240Hz

● 光源類型:雷射,3000 流明

● 輸入延遲:4.0ms

建議售價:新台幣 89,900 元

BenQ X3000i

【2024】家用投影機選購指南:4大類型遊戲、劇院、雷射、微型投影機有何不同?

● 投影技術:DLP

● 解析度:3840×2160

● 更新率:240Hz

● 光源類型:LED,3000 流明

● 輸入延遲:4.16ms

建議售價:新台幣 62,900 元

類型 2:家庭劇院投影機:追求電影院般的影音享受

在家用投影機市場當中,劇院型投影機算是比較廣義的一種分類,因此產品的選擇相對也多一些,畢竟藉由投影機投射的大畫面,很容易就能夠在家裡創造出類似電影院的氛圍,但要獲得最佳的影音效果,還是要回歸到最基本的規格層面來檢視。

建議入手 4K 機型

投影機基本規格包括了亮度、解析度以及其所使用的投影成像技術。其中亮度規格會直接影響到畫面的色彩呈現。為了降低耗材成本,目前家用投影機幾乎已不使用汞燈、氙燈等傳統燈泡作為光源,改以壽命長的 LED 或雷射光源為主,其實採用雷射光源的機種未必比 LED 機種更亮,主要還是依使用情境而定,若聚焦於家庭劇院用途,那麼普遍大約會落在 2000 至 4000 流明左右。而在解析度規格上,由於目前的 4K 影音內容已經相當普遍,因此建議優先選擇 4K 投影機種,並需注意原生解析度及支援解析度的差異,如果僅僅標示為支援播放 4K 訊源,並不代表它就是一台 4K 投影機,千萬別被宣傳用語給誤導了。

為獲得最佳的感官享受,有些人甚至會在家中為劇院投影機設置獨立的視聽空間。

長焦或短焦

相較於電視,投影機的空間限制性會更高一些,至少要有一面空白牆面,否則就需要安裝額外的升降式投影布幕,如果房內空間較小,則短焦機種會比長焦機種更適合,短焦所對應的規格為投射比,比值小於 1 即稱為短焦機,代表能夠在較短的距離內投射出更大的畫面,不過短焦投影機由於成像距離短,需透過高曲率的透鏡進行折射,就光學原理來說,畫面也比較容易發生變形。長焦機一般會安裝於天花板等高處,以避免受到前方家具等物體的遮檔,如果因為裝潢或租屋等關係無法安裝,可選擇具備鏡頭位移或支援水平梯形校正功能的機種,以側投方式進行投影,不管是長焦或短焦,在選購前必先檢視自家空間適合哪種配置。

投影機的鏡頭有長焦、短焦、超短焦的分別,在相同的硬體基礎上,長焦機的畫質表現會更好。

考慮音響的搭配

雖然近些年投影機對於內建揚聲器越來越講究,甚至引入 Harman Kardon 調校的喇叭,但對於重視還原劇院環繞效果的用戶來說,肯定是不太夠用的。電視產業其實更早注意到這方面的需求,許多 Soundbar 與環繞式多聲道產品的推出,正好也能嘉惠投影機的使用者,如果日後有為劇院投影機升音響系統的打算,下手採購前建議把 ARC / eARC 規格也納入考量,ARC 即「音訊回傳通道」的縮寫,能透過 HDMI 介面傳送高品質的音源訊號至其他音響設備上,這樣就不必透過投影機內建的小瓦數喇叭發聲。

提供側投或鏡頭位移的機種,對於室內空間受限的環境來說更為友善。

家庭劇院投影機推薦

Optoma UHC63LV

【2024】家用投影機選購指南:4大類型遊戲、劇院、雷射、微型投影機有何不同?

● 投影技術:DLP

● 解析度:3840×2160

● 光源類型:雷射,4800 流明

● 對比:2,800,000:1

● 投射比:1.39∼2.22

建議售價:新台幣 129,000 元

XGIMI Horizon Ultra

【2024】家用投影機選購指南:4大類型遊戲、劇院、雷射、微型投影機有何不同?

● 投影技術:DLP

● 解析度:3840×2160

● 光源類型:雷射 +LED,2800 流明

● 對比:無提供

● 投射比:1.2∼1.5

建議售價:新台幣 69,800 元

ViewSonic X100-4K+

【2024】家用投影機選購指南:4大類型遊戲、劇院、雷射、微型投影機有何不同?

● 投影技術:DLP

● 解析度:3840×2160

● 光源類型:LED,2900 流明

● 對比:4,000,000:1

● 投射比:1.2∼1.44

建議售價:新台幣 59,900 元

BenQ W4000i

【2024】家用投影機選購指南:4大類型遊戲、劇院、雷射、微型投影機有何不同?

● 投影技術:DLP

● 解析度:3840×2160

● 光源類型:LED,3200 流明

● 對比:2,000,000:1

● 投射比:1.15∼1.5

建議售價:新台幣 86,900 元

類型 3:雷射電視:既是電視,也是投影機的雙重變體

近幾年較常聽到的雷射電視,探究其發展,竟也超過 10 年以上了。就本質上而言,它其實是一台投影機,但為了達到近似家用電視的使用體驗,廠商在軟硬體方面皆採用了較為不同的設計,其規格上最主要的兩個特色,就是採用雷射光源以及超短焦鏡頭設計。

搭載超短焦鏡頭

相對於前面提到的長焦與短焦機型,當投射比的數值落在 0.6 以下,則會被定義為超短焦機種,以往超短焦投影機多應用在教學及商業用途,能在距離牆面不到 30 公分的距離,就可投射出 100 吋左右的畫面,承襲這項特性的雷射電視,甚至能直接擺放在原有的電視櫃上,方便接駁其他的影音播放機與遊戲主機,也不像普通投影機一樣要考慮佈線,比起同級尺寸的液晶電視來說,雷射電視的重量尺寸更加輕巧,不用擔心進不了電梯的窘境。對於想要在家裡實現巨幕觀影環境的用戶來說,雷射電視是相對輕鬆容易的方案。

藉由超短焦設計,雷射電視能在離牆很近的地方投射出大畫面,搭配適合的電視櫃,即可一次解決投影機拉線以及安裝的問題。

壽命長、開機快

一如其名,雷射電視均採用雷射作為投影光源,原因在於雷射光機的光源輸出亮度較穩定,不太容易衰弱、無須暖機、開機速度可比擬液晶電視等等,且壽命至少可達 2 萬小時以上,就算每天都使用 8 小時,也能撐至少 6 年之久,等於在使用者更換下一台電視之前,都無須擔心更換耗材的問題。不過檢視一下市面產品,你應該也發現了,雷射電視的亮度規格並不比普通投影機高出多少,如果說要取代電視,在不關燈使用的狀態下,亮度不是應該更亮才對嗎?這就帶出了雷射電視的另一項特殊之處:需要搭配特殊的「抗光幕」。

近幾年電視尺寸越來越大,搬運、安裝的困難度也提高不少,而畫面更大的雷射電視,就沒有這些困擾。

抗光幕為標準配件

抗光幕有兩個主要功能:首先,它能有效聚焦和反射雷射電視的光源,提供亮度的增益;其次,它能降低周圍環境光對畫面的干擾。雷射電視的光源是由下而上投射,而環境光多來自於上方的燈具,抗光幕使用特殊光學技術避免兩種光源混合,藉此提高影像品質。專為雷射電視設計的抗光幕有黑柵式和菲涅爾式兩類,黑柵式能吸收來自上方的環境光並反射投影光,但難以阻擋來自於側邊的環境光;而菲涅爾式使用同心圓結構,可吸收四面八方的環境光,同時提高光源聚焦,影像效果更佳。早期菲涅爾抗光幕多為硬式,雖需打孔掛牆,不過好清潔也易保養,現在也有方便運送及搬運的柔性菲涅爾抗光幕可選擇。要注意的是,抗光幕本身價格較高,因此在購買雷射電視時需同時考慮抗光幕成本。

抗光幕能讓投影機的光源聚焦並投射至正前方的觀看者,但依抗光幕產品等級,會有可視角大小的問題。

雷射電視推薦

Epson EpiqVision Ultra EH-LS800B

【2024】家用投影機選購指南:4大類型遊戲、劇院、雷射、微型投影機有何不同?

● 投影技術:3LCD

● 解析度:3840×2160

● 光源類型:雷射,4000 流明

● 對比:2,500,000:1

● 投射比:0.16

建議售價:新台幣 129,000 元

Optoma CinemaX D2 Premium

【2024】家用投影機選購指南:4大類型遊戲、劇院、雷射、微型投影機有何不同?

● 投影技術:DLP

● 解析度:3840×2160

● 光源類型:雷射,3500 流明

● 對比:2,000,000:1

● 投射比:0.25

建議售價:新台幣 129,000 元

BenQ V5000i

【2024】家用投影機選購指南:4大類型遊戲、劇院、雷射、微型投影機有何不同?

● 投影技術:DLP

● 解析度:3840×2160

● 光源類型:雷射,2500 流明

● 對比:2,500,000:1

● 投射比:0.25

建議售價:新台幣 119,000 元

ViewSonic X2000L-4K

【2024】家用投影機選購指南:4大類型遊戲、劇院、雷射、微型投影機有何不同?

● 投影技術:DLP

● 解析度:3840×2160

● 光源類型:雷射,2000 流明

● 對比:3,000,000:1

● 投射比:0.22

建議售價:新台幣 78,800 元

類型 4:微型投影機:打破定點侷限,天花板、帳棚皆可投

微型投影機在當前的市場中,屬於更新週期最快,產品選擇也最多的一種類型,由於使用場合更加多元化,加上消費者對於亮度、音質以及續航力的需求變高,過去業界把 1 公斤以下的機種,定義為微型投影機的說法,如今已經不再適用,只要重量、尺寸相對來說容易攜帶,對於架設地點與投影面的寬容程度高,即使本身沒有內建鋰電池,也能稱為是微型投影機,畢竟現在的露營場地,幾乎都有提供市電。

自動對焦及梯型校正

微型投影機以方便攜帶為特點,因此每次投影機的擺放位置、高度可能都有所差異,甚至連投影面也未必是布幕,無論是天花板、地板或是帳棚等等,在享受大畫面之前,必然都需要經過一些設定的手續,包括調焦、對焦、畫面變形的修正等等。在這些使用情境下,產品是否具備「自動化」的影像校正功能,就成為一項非常重要的採購指標。要注意的是,所謂的自動對焦或者自動梯形校正,其實也有程度上的分別,例如投影機是否內建距離及移動感測器,能在開機或調整位置時自動進行測量並對焦,無須重複按壓對焦鍵;而自動梯形校正亦分為水平以及垂直兩種方向的校正補償,某些平價機種可能只具備自動垂直梯形校正功能,而水平梯形校正仍須手動調整等等。

在串流服務的盛行之下,內建智慧系統已經可以說是現在微型投影機的必備條件了。

適合偏暗環境下使用

由於機身尺寸必須維持迷你,微型投影機無論是在解析度、亮度方面,均受到硬體的限制,無法與普通投影機相比,特別是在亮度方面,廠商常會標以數值較高的 LED 流明亮度,而取代一般投影機所常用的 ANSI 或 ISO 流明標準,對於不熟悉的消費者來說,可能就會因此產生誤解。實際上 LED 流明與 ASNI 流明之間並不能直接換算,但如果要粗略估計的話,1000LED 流明大約等於 400ANSI 流明亮度。目前的微型投影機雖在亮度方面已有提升,不過仍建議在偏暗的環境下使用,才可獲得最佳的色彩表現。值得寬慰的是,今年度的新品大多已經升級為 1080p 解析度,甚至已有採用雷射光源的機種出現。

如今微型投影機的用途早已不僅止於露營神器,在家中的各個角落,其實都有它發揮所長的空間。

複合用途更好玩

除了手機與電視之外,微型投影機可能是另一個產品越做越大的例子,為了將影音娛樂整合於一身,除了要內建智慧系統之外,微型投影機也逐漸開始往多功能結合方向前進,許多廠商都開始內建雙揚聲器,即使不投影也能做為藍牙喇叭使用。此外,情境式投影也是微型投影機近年獨有的應用之一,透過在牆面投射照片、動態萬花筒或窗景,就能為屋內創造煥然一新的氣息。

情境光源的功能,是近兩年微型投影機所發展出的新應用之一,或許未來還會帶動新一波的市場成長。

微型投影機推薦

Asus ZenBeam Latte L2

【2024】家用投影機選購指南:4大類型遊戲、劇院、雷射、微型投影機有何不同?

● 投影技術:DLP

● 解析度:1920×1080

● 光源類型:LED,960 LED 流明

● 電池容量:65Wh

建議售價:請洽廠商

Sansung The Freestyle 2nd Gen

【2024】家用投影機選購指南:4大類型遊戲、劇院、雷射、微型投影機有何不同?

● 投影技術:DLP

● 解析度:1920×1080

● 光源類型:LED,550 LED 流明

● 電池容量:無內建

建議售價:新台幣 28,900 元

BenQ GP100

【2024】家用投影機選購指南:4大類型遊戲、劇院、雷射、微型投影機有何不同?

● 投影技術:DLP

● 解析度:1920×1080

● 光源類型:LED,1000 ANSI 流明

● 電池容量:無內建

建議售價:新台幣 29,900 元

OVO U8

【2024】家用投影機選購指南:4大類型遊戲、劇院、雷射、微型投影機有何不同?

● 投影技術:DLP

● 解析度:1920×1080

● 光源類型:LED,1500 LED 流明

● 電池容量:15,000mAh

建議售價:新台幣 29,990 元

Optoma OMA-S

【2024】家用投影機選購指南:4大類型遊戲、劇院、雷射、微型投影機有何不同?

● 投影技術:DLP

● 解析度:1920×1080

● 光源類型:雷射,1500 HK 流明

● 電池:無內建

建議售價:新台幣 34,900 元

本文同步刊載於 PC home 雜誌

【2024】家用投影機選購指南:4大類型遊戲、劇院、雷射、微型投影機有何不同?

歡迎加入 PC home雜誌粉絲團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2024】運動藍牙耳機推薦:耳掛式、入耳式怎麼挑?低頻強化、音訊品質需注意

作者 Shaoyun
想要一款運動、防水的運動藍牙耳機?六大重點有助在茫茫耳機海中去蕪存菁購買到合適的運動耳機產品。F385e680ec32501ac3c91c5914103a1d

越來越多人重視身體健康狀態和體態保養,隨著運動風氣盛行,無論是從事居家重訓、有氧伸展或戶外健走、路跑、游泳等項目,都不可或缺一款耳機來提升運動表現。

文章目錄

挑選運動耳機的原則,較一般日常音樂耳機和商務耳機不同,除了首重穩固舒適性之外,機能性、續航力和連線穩定度等規格也至關重要,有鑑於此,本期採購專題將為讀者一一點出選購藍牙運動耳機的六大重點,有助在茫茫耳機海中去蕪存菁購買到合適的運動耳機產品。

選購重點1:藍牙耳機「配戴形式」影響穩定度與舒適性

以運動為使用導向的耳機設備,建議以「藍牙無線」作為主要選購方向,原因無他,就是為了避免冗長的線材在跑動中晃動形成干擾,甚或是拉扯導致耳機脫落的問題,因此,無線耳機會是最佳的選擇,不論是藍牙無線耳機或真無線耳機,皆可比有線耳機提供更自由無束縛的配戴感受,確保耳機在活動時不會掉落或故障。除此之外,考量到一般無線耳機也具備不同的「配戴形式」,比如耳掛式、頸掛式、入耳式和帶有鯊魚鰭耳翼的設計,這時除了可以依照個人偏好的配戴方式進行挑選,以確保舒適性之外,另也可以衡量平時從事的運動強度來選擇最穩固與適當的配戴方式,進而降低耳機脫落的風險。 

高強度運動首選耳掛式或頸掛式耳機

以高強度運動來說,假設每週運動頻率高且多半從事費力程度高的活動,例如馬拉松、半馬、游泳、一日北高雙塔、超級鐵人等項目時,建議選擇擁有高穩定度「耳掛式耳機」或「頸掛式耳機」,這一類耳機除了具有一般耳塞結構之外,還會加裝掛勾,前者耳掛式可讓耳機像眼鏡般掛在外耳廓上,藉此讓耳機配備耳塞本身的支撐力,同時還有掛勾的輔助固定效果,不過利弊相生,對於眼鏡族來說耳掛的存在會形成異物感;而後者頸掛式耳機通常會以一條線材來連接雙耳耳機主體,雖然後頸處仍可感受到一條線的存在,但也因為有線串連兩邊耳機,所以可比真無線耳機更不怕弄丟,再加上通常頸掛式耳機會配有磁力扣設計,當雙耳疲累時也能取下耳機,讓耳機如項鍊般掛於脖子上,即便運動時間長也不必擔心收納或弄丟問題, 甚至還可比其它藍牙耳機擁有更高的續航力,使用便利性大大加分,穩定性亦比普通耳塞式耳機出色許多。

耳掛式耳機可提高運動配戴穩定性,使得進行高強度運動時更安心自在。

中低強度運動適合鯊魚鰭和入耳式耳機

穩固貼合的配戴感受是運動耳機的首要任務,一副配戴穩定度高且舒適度好的運動耳機,會讓你在運動時更專注在活動當下,甚至忘記有戴耳機,而前文提到從事高強度運動時,適合挑選耳掛式與頸掛式耳機,至於進行中低強度運動如慢跑、自行車騎行、健走、重訓、有氧運動等項目,當然也能選用上述兩種類型的藍牙耳機,只不過考量到舒適性方面,通常帶有鯊魚鰭耳翼的款式或入耳式耳機則能在配戴牢固性和舒適性中取得平衡,鯊魚鰭耳塞的設計是在入耳式軟性耳塞之上多出像魚鰭的構造來推進耳勾,讓耳機更加穩固的放在耳朵裡,由於不論是入耳式或入耳式加上鯊魚鰭耳翼款,都是將耳塞放在耳道中,為了避免鬆脫或長時間配戴造成耳朵壓迫感,務必要更換至合適的耳塞尺寸來做使用。

運動耳機的配戴形式多元,建議高強度運動族群選用頸掛式或耳掛式,中低強度運動人士可選擇兼具穩定和舒服感受的鯊魚鰭耳翼款。

無論是入耳式或鯊魚鰭耳翼款的耳機,都會配有不同的耳塞尺寸,建議取用適合自己耳道大小的耳塞,以防過鬆或過緊的問題。

選購重點2:認識「防水性能」確保耳機遇水不故障

有鑒於水是電子產品的天敵,大多數電子產品遇水之後容易造成性能下降或故障問題,而又考量到許多運動會在戶外進行,碰到雨天淋濕設備的機率較一般情境高出許多,遑論運動後時常是大汗淋灕的情況,除了水分之外,汗水中還參雜著鹽分和油脂等物質,滲入耳機接縫處則容易形成腐蝕性,若後續未清理得當,就會直接影響產品使用壽命,因此,運動耳機的防護「機能性」顯得尤為重要,其中,防塵防水性能成為選購時必要指標,當然,不同的防護等級代表著耳機可抵擋惡劣環境中固體異物和液體進入的能力,而通常這個防護標誌會用 IPXX 等級來表示。 

耳機機身的防塵防水等級與防汗機能性,均是選購藍牙運動耳機不可或缺的準則。

防塵係數

異物防護等級(Ingress Protection Rating)又簡稱為 IP,主要是用來定義機械或電子設備對物體、水、粉塵侵入或偶爾意外接觸時,具有一定程度的防護能力,不過要注意是防潑抗水與防塵功能非永久狀態,仍可能隨日常使用造成的耗損而下降。而IP後面的第一個數字代表「防塵」係數,也就是固體異物的防護水準、第二個數字代表「防水」係數,相當於設備對液體滲透的防護力。其中,固態微粒的防護數字單位從0至6個級別,若設備等級達到IP6X意味著具有完全防塵能力,能避免沙子或塵土對機器造成影響,適用於戶外艱鉅的環境條件。 

防水係數

另一液態滲透防護力則分為0到8個等級,同樣數字越大、防水性能越高,當中,一般 IPX4代表生活防潑水程度,可以應對室外小雨或少許汗水的程度,所以運動耳機至少要擁有 IPX4的防潑水程度;若是容易流汗的人、需要長時間從事強度高的運動或有水洗耳機設備的需求,這類情況建議選擇 IPX5等級以上的耳機,可以抵擋低壓水柱噴濺到設備長達3分鐘的時間,防護力更上一層;至於如果想在泳池游泳使用,基本上建議選用具有 IPX7以上認證且標榜適用於游泳的款式為佳,其具備水下1公尺處維持30分鐘的機能性,此外,為了實現在水中聽音樂的音質、連線穩定性等表現,選擇內建記憶體的游泳耳機,才得以在水下享受高品質的音訊。

想要在游泳時聽音樂,那麼耳機得具備 IPX7以上的防水能力,搭配耳掛設計降低水中行進的衝擊力,同時兼具容量達1GB的音樂播放器功能較為理想。(圖片來源:JBL)

IPXX防塵防水等級

防塵性

防水性

0

無法防止外物接處或入侵

0

無法防止進水

1

防止直徑大於50mm的異物侵入

1

防垂直滴水10分鐘

2

防止直徑大於12.5mm的異物侵入

2

防15度傾斜滴水10分鐘

3

防止直徑大於2.5mm的異物侵入

3

防60度內噴霧10分鐘

4

防止直徑大於1公釐的異物侵入

4

防任何角度對裝置噴水潑濺10分鐘

5

可部分防止灰塵侵入,但仍會對設備的正常運作造成影響

5

抵抗低壓水槍(6.3mm)達3分鐘以上

6

完全密封防塵

6

抵抗高壓水槍(12.5mm)達3分鐘以上

 

 

7

抵抗在1公尺水深達30分鐘

 

 

8

抵擋在超過1公尺水深持續浸泡1小時以上

選購重點3:依照運動頻率留意耳機「續航力」

耳機的電池續航力往往是許多人忽略的規格之一,由於無線藍牙耳機需仰賴電池供電,所以無法像有線耳機般插上手機裝置就能使用,所以假設不想要頻繁為耳機充電,那麼可以依照平時「運動頻率」與「運動時間」來計算,例如一週運動3次、一次平均1至2小時,那麼可以挑選耳機續航力至少6小時以上的機種,如此一來,大約1到2周充一次電即可,另外若耳機具有快充功能的話,也能大幅降低急用時,充電的等待時間。再者,如果要應用在某些長時間的運動賽程上,那麼也可事先預估自己平時所花的時長,比如已知個人全程馬拉松最多會花上8小時完賽,那麼至少挑選擁有相對電量的耳機,才得以撐完一次或多次的運動訓練。

針對無線運動耳機的「電池續航力」部分,可參照平常個人運動頻率與時間來作為挑選依據。

若耳機具備快充功能,則可大幅降低充電等待時間。

 

 

選購重點4:環境音模式的必要性

市面上部分真無線耳機產品具有主動式降噪和環境音模式,然而相較於主動式降噪,對於運動族群來說,環境音模式更加重要,由於目前多數真無線耳機大多採用入耳式設計,只要耳塞挑選得當,便可以對耳道形成良好的密封,阻隔大部分的外界噪音,但是對於時常在戶外路跑或騎行自行車的人而言,物理密封隔音效果過好反而容易增高室外運動的危險性,而且當需要與人交談的時候,還需要拿下耳機,才能聽清楚別人說話,在使用體驗上較為麻煩,因此,為了提高環境感知能力,選購時可以留意運動型真無線耳機是否具備環境音/通透模式,透過耳機外部的麥克風接收和增強,讓使用者可以聽到來自周遭環境的聲音,安全的在市區中穿行,另一方面,主動式降噪模式雖然是非必要的功能,但若是耳機配備 ANC降噪,也有助於室內健身房訓練時,大幅降低吵雜的環境噪音,進而提升運動專注度,算是加分的作用。

若想要確保在戶外活動時,對周遭車流或環境有一定感知,那麼可以選購具有環境音/通透模式的真無線運動耳機。

選購重點5:低頻強化特色與藍牙音訊品質

對於音樂播放設備來說,聲音表現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擁有好音質的耳機產品能大幅提升聽覺感受,讓人沉浸在震撼好聲中,進而獲得滿滿動能。而影響一副耳機聲音的好壞,除了各大品牌調音風格之外,也與音訊編解碼器、耳機材質和構造息息相關,選購前不妨作為初期的篩選要件,實際前往門市試聽確認播放品質後再下決定。 

重低音強化&EQ等化器

因應許多年輕人和運動人士偏好聆聽節奏感強或重拍強勁的流行樂與電子音樂,藉由充滿律動感的樂曲來激勵和振奮精神,無形中甚至能減低訓練帶來的疲憊感,把運動水平推向高峰,可說是一種加成運動效果的強化劑,有鑑於此,運動耳機普遍在低音的深度還有律動上都有不錯的表現,不過考量到低音沉重的耳機調音會直接影響人聲的還原性,因此,每家耳機廠商在低中高頻的調音風格上也會出現濃淡區別,再加上耳機的單體和腔體等硬體結構的差異,也會影響最終呈現的聲音表現,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去先試聽,挑選自己喜歡的風格,當然,假設運動耳機具備 EQ等化器的功能,那麼還能直接透過專屬App選擇特定音效或自訂等化器,打造個人化音樂。

大多數運動耳機主打重低音強化技術,滿足運動人士喜愛聆聽節奏感強的音樂特性,另也能透過EQ調校方式客製想要的聽感。

音訊編解碼格式與音質的關係

除了出廠前原廠預設調校的聲音風格之外,以無線藍牙連接方式為主的運動耳機,還需探究「藍牙版本與無線音訊編解碼器」,兩者之於使用體驗,最直接的影響除了音質之外,不同規格的編解碼器和藍牙晶片也會產生不同的延遲和穩定性,以「藍牙規格」來看,從早期的藍牙4.2版本到主流的藍牙5.0/藍牙5.1,以及最新的藍牙5.2,簡言之,通常版本越新,其傳輸距離、資料傳輸量與傳輸速度則越好,建議盡量選擇藍牙5.0以上的規格。

再來,目前常見的「編解碼器格式」包含標準的SBC、擁有較高壓縮率比的A AC、高通晶片廠主推的編解碼技術 aptX、Sony 自研的 LDAC 和台灣盛微先進科技開發的 LHDC高 音質藍牙編解碼格式。其中,aptX 具有媲美 CD 等級的16bit位元深度,而升級版 aptX HD 格式則可提供48kHz/24bit的高音質;Sony 自行研製的 LDAC 編碼技術,最高支援96kHz/24bit音質,可達到「近乎」無損傳輸藍牙音訊的程度;另更有台灣廠商開發的 LHDC (Low-Latency Hi-Definition Audio Codec)高音質藍牙編解碼方案,可以實現最高達900kbps的藍牙連接,傳輸24bit/96kHz的串流音訊,可與 aptX HD 和 LDAC 相匹敵。

需要留意的是,如果要發揮該類編碼器最佳效果,那麼播放音訊的智慧手機或平板、與接收音訊的喇叭必須達到一致的規格才行,因此選購前可以了解個人的播放設備和欲購買的喇叭最高支援的編解碼器是否相同,目前 iOS 設備僅支援 SBC 與 AAC,而多數 Android 設備可支援全類型的編碼,至於 LHDC 則大多為大陸手機品牌,如小米所搭載。

LC3編解碼器可以降低傳輸頻寬需求,對省電也很有幫助。

常見的藍牙音訊編解碼格式

音訊編碼器

最大傳輸率

最大位元深度

最大取樣率

延遲時間

SBC

328kbps

16bits

48kHz

150-250ms

AAC

264kbps

16bits

96kHz

140-200ms

aptX

384kbps

16bits

48kHz

130-180ms

aptX HD

576kbps

24bits

48kHz

40-100ms

LDAC

990kbps

24bits

96kHz

160-210ms

LHDC

900kbps

24bits

96kHz

N/A

Audio-Technica ATH-SPORT90BT兼具配戴安定感與MP3音樂播放功能

【2024】運動藍牙耳機推薦:耳掛式、入耳式怎麼挑?低頻強化、音訊品質需注意

規格:
● 配戴形式:頸掛式、入耳鯊魚鰭耳塞
● 重量:約22g
● 續航力:最長約8小時
● 快充功能:無
● 防塵防水等級:IPX5
● 藍牙版本:5.0
● 驅動單體:6mm動圈型
● 頻率範圍:20Hz-25,000Hz
● 音訊編解碼格式:SBC、AAC
● 通透/ANC降噪模式:無
● 內建記憶體:4GB

廠商資訊:●台灣鐵三角 ●02-8772-8608 ●http://www.audio-technica.com.tw/ 

建議售價:新台幣 4,980元

鐵三角 ATH-SPORT90BT 藍牙運動耳機雖然不是旗下最新產品,但卻一直都是功能完善且價格實惠的架上暢銷款,此款採用入耳式聽筒,還搭配了鯊魚鰭支撐、頸掛式設計等多重防掉落措施,完全不必擔心運動途中遺失耳機,耳塞也配備多種尺寸選擇,能夠選用到符合個人耳型的耳塞大小以保舒適度,相當適合用於跑步、自行車或健行等需要持續移動的運動項目,機身防護性方面,這副耳機具備 IPX5防水認證可全機水洗,運動完後就算沾滿汗水與皮脂,也能以流動清水清理污垢。而 ATH-SPORT90BT 一大亮點是內建4GB記憶體,以歌曲的平均檔案大小3MB計算,約可儲存1,200首音樂,即使不透過藍牙連接其他設備,也能有聽不完的曲目輪播,在MP3模式下可以最長可聽8小時音樂,使用藍牙傳輸則最長可播放5小時,搭配藍牙5.0規格,聽歌時流暢不卡頓,享受鮮明紮實的低音與乾淨清脆的人聲表現。

TaoTronics SoundElite 72:享有輕量化與高音質的運動伴侶

【2024】運動藍牙耳機推薦:耳掛式、入耳式怎麼挑?低頻強化、音訊品質需注意 

 

規格:
● 配戴形式:頸掛式、入耳鯊魚鰭耳塞
● 重量:約14g
● 續航力:最長約14小時
● 快充功能:無
● 防塵防水等級:IPX6
● 藍牙版本:5.0
● 驅動單體:NA
● 頻率範圍:NA
● 音訊編解碼格式:SBC、AAC、aptX、 aptX HD
● 通透/ANC降噪模式:無
● 內建記憶體:無

廠商資訊:●智選科技 ●02-2242-0605 ●https://www.witsper.com

建議售價:新台幣 1,499元

TaoTronics SoundLite 72整體定位為入門型的輕量化運動耳機,這副同樣採用入耳鯊魚鰭耳翼,搭配頸掛式的配戴方式,不過因耳機體積小巧,並且多了頸掛配件分擔傳輸線的重量,對比其他類型戴起來更加輕盈無感一些,再加上左右耳機尾端還配有磁吸設計,取下不使用時可將它們相連形成一個頸圈,不論行走或奔跑都不易滑動脫落,此外,這款以不到1500元的價格來說,音質與連線穩定度在同級水準之上,其搭載藍牙5.0規格與最高支援 aptX HD 無線音訊編碼格式,雖然官方為標榜使用多大尺寸的單體,不過實際聽下來,這款在調音上特別注重細膩、乾淨的中高頻,低頻適中不過量,同時還提供 Bass、Normal、Treble 共三種 EQ設定,可增益個人喜愛的音域,同時結合14小時長效續航與 IPX6防水能力,對預算有限的運動用家是高性價比的選擇。

JBL Endurance Dive:游泳和高強度運動均不受限

【2024】運動藍牙耳機推薦:耳掛式、入耳式怎麼挑?低頻強化、音訊品質需注意 

規格:
● 配戴形式:頸掛式、耳掛設計
● 重量:NA
● 續航力:最長約8小時
● 快充功能:快充10分鐘,可使用1小時
● 防塵防水等級:IPX7
● 藍牙版本:4.2
● 驅動單體:10mm
● 頻率範圍:20Hz-20kHz
● 音訊編解碼格式:NA
● 通透/ANC降噪模式:無
● 內建記憶體:1GB

廠商資訊:●英大貿易 ●06-291-4751 ●http://jbl-tw.com/

建議售價:新台幣 5,150元

對於游泳好手或熱衷於馬拉松等高強度運動的用戶,想要購買一副可下水使用的藍牙耳機,選擇性可說是屈指可數,而 JBL Endurance Dive 則是在有限的選擇裡表現突出的產品,雖然該款已推出一段時間,不過至今依舊受到許多運動族群青睞。Endurance Dive 在配戴穩定度上數一數二,其以軟膠頸掛加上 PowerHook 貼合掛耳設計,不僅可以保證運動過程的牢固性,還能享有戴上耳機自動開機、取下耳機自動關閉電源的人性化設置,而且耳機本體具備IPX7防水性能,可在水下1公尺深的泳池持續使用30分鐘無虞,只不過因應耳掛的結構,導致耳機大部分會突出於耳殼之外,游泳時難免會受到阻力干擾,但整體而言,這款適用於大多數運動場景與克服較差的天氣條件,而且內建了1GB儲存空間,可直接將喜愛的音樂安裝在耳機內,隨時隨地收聽音樂,是喜好游泳的消費者首選。

Beats Fit Pro:熱愛運動健身的果粉最佳首選

【2024】運動藍牙耳機推薦:耳掛式、入耳式怎麼挑?低頻強化、音訊品質需注意 

規格:
●配戴形式:真無線、入耳式耳鉤設計
●重量:5.6g
●續航力:耳機最長7小時+充電盒30小時(降噪關)
●快充功能:快充5分鐘,可使用1小時
●防塵防水等級:IPX4
●藍牙版本:NA
●驅動單體:NA
●頻率範圍:NA
●音訊編解碼格式:NA
●通透/ANC降噪模式:有
●內建記憶體:無 

廠商資訊:●先創國際●02-8792-8855●https://www.esentra.com.tw/

建議售價:新台幣 6,500元

作為 Apple 一份子的 Beats 耳機品牌,可說是整合了各種蘋果獨家技術,包括擁有與 Apple 手機的簡易配對方式、動態空間音訊效果與H1晶片所帶來的聲控Siri等優點,而這款 Beats Fit Pro真無線運動耳機的問世,則補足了運動產品線的定位,成為喜愛健身運動的果粉最佳選擇。這部耳機外觀設計承襲Beats標誌性風格,機身上配有醒目的「b」按鍵,搭配一體感的彈性耳翼及精細小巧的體積,單耳重量控制在5.6g,佩戴時機身也不會凸出來很大一塊,大幅加強了安定度和舒適性。此外,Fit Pro 還支援與 AirPods Pro 同級的主動降噪功能,並可動態偵測環境聲阻隔外部噪音,當於戶外跑步時也能切換通透模式,提高對周遭人事物的警覺性,至於聽感方面,結合了 Apple 特有的適應性 EQ功能,提供最佳化音質,加上 Beats 主打的強勁重低音,正好切中運動用家的取向,非常適合收聽節拍強的音樂與流行樂曲。

Bose Sport Earbuds:低音巨砲與高穩定性雙享

【2024】運動藍牙耳機推薦:耳掛式、入耳式怎麼挑?低頻強化、音訊品質需注意 

規格:
● 配戴形式:真無線、入耳式鯊魚鰭設計
● 重量:6.75g(單耳)
● 續航力:耳機5小時+充電盒10小時
● 快充功能:快充15分鐘,可使用2小時
● 防塵防水等級:IPX4
● 藍牙版本:5.1
● 驅動單體:NA
● 頻率範圍:NA
● 音訊編解碼格式:SBC、AAC
● 通透/ANC降噪模式:無
● 內建記憶體:無 

廠商資訊:●博士音響 ●02-2514-7977 ●https://www.bose.tw/zh_tw/index.html

建議售價:新台幣 6,200元 

Sport Earbuds 是 Bose 專為喜愛健身鍛煉的族群打造的真無線運動耳機,這款採用宛如鵝卵石般的小巧耳機外殼,並搭配經特別改良的耳塞,由前端傘狀入耳式耳塞結構與一體成形的鯊魚鰭耳翼組成,耳塞材質屬於軟Q的質感,總共有3種耳塞尺寸可供更換,單耳重量約為6.75g還算輕巧,此外,機身更具備 IPX4生活防水、防汗的耐候能力,不論在健身或跑步過程中均能安穩的配戴於雙耳之中。針對聽感體驗方面,Bose Sport Earbuds 耳機集結專利聲學導氣孔設計與高效驅動單體,高中低音均衡分布,中低頻的量感也十分充足,當詮釋不同曲風的音樂時,均可帶來足夠的感染力。雖然此款並未搭載主動降噪與通透功能,但因是入耳式設計,只要搭配到適合個人耳道大小的耳塞,便具備基本物理降噪效果,能將部分環境雜聲隔絕,即使在吵雜的健身房裡,只要稍微加大音量,同樣能沈浸在強烈的音樂節奏中。

Jabra Elite 4 Active配備降噪與通透功能的TWS運動耳機

【2024】運動藍牙耳機推薦:耳掛式、入耳式怎麼挑?低頻強化、音訊品質需注意 

規格:
● 配戴形式:真無線、入耳式設計
● 重量:5g(單耳)
● 續航力:耳機7小時+充電盒21小時
● 快充功能:快充10分鐘,可使用1小時
● 防塵防水等級:IP57
● 藍牙版本:5.2
● 驅動單體:6mm
● 頻率範圍:NA
● 音訊編解碼格式:SBC、aptX
● 通透/ANC降噪模式:有
● 內建記憶體:無

廠商資訊:●先聲數位 ●02-2704-3883 ●https://www.enso.com.tw/

建議售價:新台幣 3,990元 

目前 Jabra 旗下新款真無線運動耳機有 Elite 4 Active 與 Elite 7 Active 兩款選擇,當中 Elite 4 Active 除了擁有價格優勢之外,攤開規格來看,也有著與進階款 Elite 7 Active 相近的共通點,這款耳機在結構上呈現三角形無耳翼設計,單耳重量約5kg,小巧機身搭配入耳式設計,使它整體配戴感非常輕盈貼耳,搭配適宜的耳塞尺寸穩固性還不錯,機身具備 IP57防塵防水等級,有足夠的防水和防汗抗腐蝕能力,適合運動、健身使用,但不適用於游泳情境。在規格方面,這款搭載最新藍牙5.2,無線音頻解碼格式支援 SBC 和高通 aptX,內建6mm揚聲器,高音具延伸感、中頻效果溫潤且低音量感有做到,雖說整體音場不算太大,但人聲與配樂間的分離度滿好的,再加上可透過 App 設定個人化 EQ,同時也兼具 ANC 主動降噪功能與 HearThrough 通透模式,降噪程度適中、環境音接收清晰,室內外運動均適用。

本文同步刊載於PC home雜誌
 
Sony Ear Duo- 無線開放式耳機內建語音助理
歡迎加入PC home雜誌粉絲團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