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月光博客-yeguangBoog

乌托邦的捷径:让AI治理“失败国家”

当今这个世界有不少“失败国家”:动不动政变、财政崩溃、医疗瘫痪、司法摆烂、年轻人没工作、老百姓没安全感。你说这些国家缺资源吗?也不是。非洲很多国家地大物博,拉美有石油矿产,甚至有些国家气候还不错,旅游资源也丰厚。但他们的问题不在资源,而在“人治”——制度腐烂、执行力低下、官僚体系靠裙带关系维持运转。更别说一些极不靠谱的失败国家,动不动就瞎折腾,把国家折腾得连起码的基础秩序都没有。

与其让这种制度在泥潭里不断内卷,不如干脆尝试一种全新的方式——让AI来治理。

我知道你可能会觉得“这也太反乌托邦了”“AI统治听起来就像赛博监狱”。但我们先别急着情绪化,稍微理性一点看看可能性。

什么是“失败国家”?

“失败国家”这个词听上去很不礼貌,却有现实意义。联合国与多家国际智库通常会把“无法为国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主权结构名存实亡”、“政府腐败与暴力横行”作为失败国家的基本指标。比如,南苏丹、索马里、阿富汗、海地,这些国家并不缺资源——南苏丹的石油储量惊人,海地有金矿与铝矿,阿富汗的稀土储量世界第一。问题不是物,而是人。或者说,是制度的失败、治理的失败。

具体点说,他们的问题集中在三点:

1、行政系统臃肿低效;

2、立法机制形同虚设;

3、司法体系被权贵或军阀控制。

而这些,恰恰是AI擅长处理的事情。

AI作为“国家大脑”的可能性

让AI全面接管行政、立法、司法听上去像科幻小说。但从技术架构角度分析,它不仅合理,而且现实中已有部分雏形。

比如,新加坡就曾用AI模型来优化交通与城市规划,日本政府也已用AI来辅助政策评估,沙特甚至在NEOM未来城中设想“AI主导城市管理”。虽然目前这些还只是“辅助角色”,但未来,让AI从“顾问”变“指挥”,只差一个授权的决定。

设想如下:

立法模型:AI基于全球数千年法律制度与执行结果进行海量模拟,识别适合当前国情的法制框架,并在每个周期自动更新——杜绝“落后法规”。

行政模型:AI可调配国家资源、人力、项目优先级,比如应对自然灾害、匹配就业资源、动态平衡城市发展。没有裙带关系、没有回扣。

司法模型:AI法官可实现同案同判、程序正义最大化。AI不会偏袒权贵,也不会“念人情”,它只运行规则与逻辑。

更理想的版本,是让AI在一个自构建的“虚拟地球”中进行上亿次的治理模拟,以演化出最优的政策输出路径。就像AlphaGo最终阶段抛弃了人类棋谱,仅靠自我博弈取得最强实力一样,AI国家模型也可以自我迭代,摆脱人类情绪与偏见的干扰。

成功案例:AlphaGo

AlphaGo 的进化,是人工智能走向“自主智能”的标志性事件,也是AI从模仿人类 → 超越人类 → 摒弃人类 → 自创知识体系的成功案例。

最初的 AlphaGo(2015)是由 DeepMind 开发,通过学习 30 万局人类棋谱,训练出策略网络和价值网络,再结合蒙特卡洛树搜索,成为首个击败职业棋手(樊麾)的围棋 AI。

2016 年,AlphaGo Lee 击败世界冠军李世石,以 4:1 的压倒性优势宣告 AI 正式超越顶级人类选手。尤其是第二局的“神之一手”,展示了 AI 对全局的非人类式理解。李世石仅在第四局获胜一局,被誉为“人类尊严的胜利”。

几个月后,AlphaGo Master 横空出世,在网络上连胜 60 场,击败包括柯洁、朴廷桓在内的顶级高手,其棋风灵动、招法新颖,已远超人类既有棋理。

真正的革命出现在 2017 年的 AlphaGo Zero,它完全不依赖人类棋谱,从零开始自我博弈,仅用三天便超越了 AlphaGo Lee,21 天后击败所有旧版本,它靠的是纯粹的“自学成才”——只依据胜负规则,通过重复自对弈来掌握围棋本质。

从模仿人类,到超越人类,再到完全摆脱人类经验独立进化,AlphaGo 系列不仅颠覆了围棋,这也让人类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如果AI可以在围棋中发现比人类更深层的规律,它是否也能在社会、法律、制度等“规则更复杂、目标更模糊”的系统中,找到人类未曾理解的最优解?

为什么失败国家是最好的试验田?

你可能会说:让AI治国太激进了。但如果是在人类已无力治理的地方,是否就值得一试?试想一个国家,数十年来没有良好的治理、没有稳定的货币、没有能用的司法系统,人民每日生活在动荡和饥饿中。在这种场景下,AI反而有空间大展拳脚。

最典型的例子是阿富汗,美国花了20年、2万亿美元,扶持了一个政府,折腾了20多年一无所成,最后塔利班卷土重来,一夜回到解放前,如果当时不是靠政客,而是让AI决策哪些地区可以自主管理、如何安排资源与军政预算,结局是否会不一样?

再比如索马里,它其实曾在冷战时期得到大量苏联与美国的援助,但援助资金大多被军阀贪污。假如这些资源的调配由AI完成,会不会就能建起医院,而不是军火库?

这些国家没有什么可以再失去的,也没有既得利益集团会反对新方案。他们的人民急切需要一个“不是人类”的治理者,AI或许是他们最接近乌托邦的希望。

AI治国的最大优势:它不靠爱,也不靠恨

人类治理的核心缺陷,恰恰来自人性。我们崇尚自由,却常常滥用自由;我们要求公平,却总在为自己谋取特权。“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这不是制度缺陷,而是人类做为一种动物的本质缺陷,而AI就治愈人类这种缺陷的钥匙。

AI不会撒谎、不会贪污、不会接受贿赂,也不会因情绪而迁怒某个地区、压制某类人群,它不会为了选票而讨好大众,也不会因意识形态而对抗异己,它只会执行一个目标函数——在最小代价下实现最大社会福祉。

AI治理不是乌托邦幻想,它是一个工具主义的选择:当人类不行了,就换个大脑来开车。至于是AI还是外星人,只要不喝酒误事,就值得试一试。

最后的问题:我们准备好被AI统治了吗?

这其实是AI治国的最大障碍——不是技术,不是算力,而是人类的自负与恐惧。

我们害怕AI强大到不受控,怕它成了斯诺登时代的“电子老大哥”,怕它冷酷无情,毁掉人情味,但说实话,失败国家里,已经没有人情味可言,那里的人们怕的不是冷漠的AI,而是温情背后的刀锋。

或许未来的某一天,一个国家真的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了AI,不再靠选票,不再靠强人,而是靠代码与算法,那时我们才会真正明白,“完美社会”并不需要完美的人类,只需要一个不犯错的执行者。

人类用几千年时间构建制度,却依然搞得一塌糊涂,也许,是时候让非人类试一试了。

✇月光博客-yeguangBoog

苹果AI的“路径错误”:为什么它在大模型时代掉队了?

如果你是一位iPhone用户,过去两年你可能经常在新闻里看到AI的爆炸性进展:ChatGPT天天在刷屏,谷歌的Gemini更新比安卓还勤快,微软的Copilot直接长在Office里了,Meta更是开放Llama搞“全民炼模型”。

但打开你的iPhone、Mac、iPad,Apple在哪儿呢?

这不是错觉——苹果确实在AI的大模型时代里掉队了。Siri在2024年才开始“换脑袋”,所谓的“Apple Intelligence”也基本只是系统功能的一次AI润色,看不到任何“突破性”产品或模型架构。

问题不是苹果没钱、没人、没芯片,而是它自己把自己困在了一个无法兼容AI生态的笼子里。

一、苹果AI的“后知后觉”不是偶然,是宿命

这两年,谷歌靠Gemini炫技、微软靠Copilot挣钱、Meta靠Llama圈地、亚马逊把AI当AWS的润滑剂在卖,连特斯拉都靠Dojo堆算力搞人形机器人了。苹果呢?还在说“我们不会看你的数据”。

看上去像是老年机用户在和全世界说:“你们不要太激进,稳一点才是王道。”

但AI不是摄像头,不是芯片,不是一个做工精良的铝合金机壳。AI拼的是数据吞吐、模型能力、云算力的迭代速度。苹果当然知道这一点,但它不愿也不敢放弃最根本的东西——用户隐私与封闭生态。

这就像用方程式赛车的规则在打自行车比赛,你永远都赢不了直道冲刺。

二、苹果在AI上的“三重信仰”:隐私、设备端、本地闭环

苹果的AI哲学简单粗暴地说,就是三句话:

1. 数据不出设备;

2. 算力不靠公有云;

3. 一切都得在苹果生态里闭环。

于是我们看到,“Apple Intelligence”这次大张旗鼓推出了一套PCC(Private Cloud Compute)系统,说它比云还安全,因为用户数据不会被存储,不会上传,不会留下任何痕迹——一句话总结:我们搞AI,不靠你那一堆脏数据。

问题是,不靠“脏数据”的AI,它还能强到哪儿去?

别忘了,GPT-4o每天吞噬无数token;Gemini 2.5 Pro能跨图、文、表格、语音做推理;Meta的Llama 3.3即便“半开源”,社区也已经卷疯了。你用个iPhone 15 Pro,靠A17芯片自己跑大模型,那不是在挑战摩尔定律,而是在挑战市场耐心。

三、苹果为什么偏要走这条难走的路?

说穿了,这是苹果这家公司长期形成的一种“美学洁癖”——什么都要自己做、什么都要保密、什么都要集成得无缝丝滑。

过去它在软硬件上靠这种方式赢麻了:自研芯片、封闭系统、统一设计。每一代iPhone都能稳稳卖货。但AI是个不讲“美”的战场,它更像是黑客文化 + 云原生思维的产物:先迭代,后打磨;先上线,后反思。

Ben Thompson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苹果在AI上的“滞后”,是因为它仍然用“完美产品思维”来应对一个“持续服务演化”的技术范式。

这就像是你写代码还非要写出“优雅代码”,结果旁边那位开发者早就用Copilot“Ctrl+Enter”一气呵成。

四、苹果不是没招,只是“AI基因”太稀薄

苹果其实也知道自己短板在哪儿。

所以这次Apple Intelligence看似很硬气,其实背后把ChatGPT集成进了系统。Siri一旦回答不了问题,就会礼貌地“请出ChatGPT同学”来救场,甚至不需要登录账户。

这算是务实吗?当然。但从战略上看,苹果已经默认了:“我家模型不够强,得借外援。”

这种模式短期内可以缓解压力,但长期看,是不是把自己的AI主权让出去了?毕竟用户习惯一旦建立,你再想让人用回自己家模型就难了。

这不就像Siri当年输给Alexa和Google Assistant后一路沉寂一样——“天王盖地虎”的智能助手,成了“翻日历、放天气”的语音开关。

五、苹果的困局:闭环系统与开放AI的冲突

说到底,AI时代的领导者,大多选择了“开放”。

谷歌开放Gemini SDK,微软把Copilot嵌进GitHub、M365、甚至Windows系统底层,Meta直接“开源+部署+整合社交平台”,这些都是典型的“走出去”打法。

而苹果始终走的是“请进来”战略——你要在我这里运行AI,得先通过我的审核、我的硬件、我的API、我的隐私政策。

这种“防火墙式”的设计思路,到了AI时代就显得格格不入。开源模型的世界里,没有一家公司能靠“控制入口”来定义智能体验了。

最讽刺的是,当你拿着iPhone用ChatGPT时,真正强大的部分,其实是云、是OpenAI、是Azure算力——而不是苹果。

六、结语:苹果AI不是不行,只是选错了路

很多人说,苹果AI滞后,是因为保守、因为慢半拍、因为芯片资源被Vision Pro占了。其实我更倾向于另一个观点:苹果不是没做AI,而是押错了方向。

它想做的是“用户隐私下的个人智能助理”,而不是一个全能、全知、无所不能的“超级AI”。

但问题在于,大部分用户现在追求的正是“我能不能一句话让AI帮我写完PPT、拍出Vlog、规划旅行、甚至开个公司”。这不是“够用”的AI,而是“越强越好”的AI。

当整个行业都在向通用智能狂奔时,苹果在慢慢打磨一个“懂你的Siri”,这注定不是一个对等的竞赛。

未来苹果要么承认这条路走不通,快速转向;要么就得用足够强的设备端AI能力把体验做出“质的惊艳”,否则,AI这场战争里,它真的会被“闭环”困死。

✇月光博客-yeguangBoog

中文互联网内容正在逐步消失

这两天有篇文章很火,刷屏了社交媒体,文章标题叫《中文互联网正在加速崩塌》。文章内容主要讲的是,以前那个年代曾经红火过的中文网站的内容正在消失,中文互联网正在迅速崩塌,移动互联网出现之前的中文互联网内容,已经几乎消失殆尽。

文章的作者举例,如果在百度上搜索“马云”这两个字,把时间设定在1998年到2005年,能搜出来的信息,大概有多少条呢?结果是1条。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中文互联网正在加速崩塌》这篇文章发布了不到24小时,也从中文互联网上消失了。

那么,事实到底是不是这样呢?下面,我们通过各种具体数据来分析一下。

一、历史数据分析

有个名为“Web Techmology Surveys”的网站,根据全球网站使用的语言,统计了从2013年到2024年这些年来,主要网站页面内容语言使用的历史趋势,从这个表格可以看出,中文网页的数量从2013年的4.3%降低到2024年的1.3%,十年间下降了70%,目前,全球的中文网页数量仅仅略高于印尼语和越南语,而低于波兰语和波斯语。

从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上看,从2018年12月到2023年12月,中国的网站数量从544万个下降到388万个,五年时间内下降近30%,这一数据反映了中文网站数量减少的严峻形势。

中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网民数占全球的19%,而可以看的中文网页仅占全球网页的1.3%,更可怕的是,这个趋势是长期的,中文网页的数量在10年间下降了70%,中文网站数量在5年间下降了30%,这的确说明,中文内容网站正在迅速减少,并逐步消亡。

Historical yearly trends in the usage statistics of content languages for websites

This report shows the historical trends in the usage of the top content languages since January 2013.

  2013
1 Jan
2014
1 Jan
2015
1 Jan
2016
1 Jan
2017
1 Jan
2018
1 Jan
2019
1 Jan
2020
1 Jan
2021
1 Jan
2022
1 Jan
2023
1 Jan
2024
1 Jan
English 54.9% 55.4% 55.6% 53.9% 52.3% 51.2% 54.0% 56.8% 60.4% 63.6% 57.7% 52.2%
Spanish 4.6% 4.5% 4.7% 4.8% 5.0% 5.1% 4.9% 4.6% 4.0% 3.6% 4.5% 5.5%
German 6.5% 6.0% 6.0% 5.8% 5.4% 5.6% 6.0% 4.1% 2.4% 2.0% 3.9% 4.7%
Japanese 4.5% 4.9% 5.0% 5.0% 5.7% 5.5% 3.4% 2.9% 2.1% 1.9% 3.2% 4.3%
French 4.6% 4.0% 4.0% 4.1% 4.0% 4.1% 4.0% 3.3% 2.6% 2.5% 3.9% 4.3%
Russian 5.5% 6.1% 5.8% 6.2% 6.4% 6.8% 6.0% 7.6% 8.6% 7.0% 5.3% 4.5%
Portuguese 2.3% 2.3% 2.4% 2.6% 2.6% 2.6% 2.9% 2.5% 1.3% 0.7% 1.8% 3.1%
Italian 1.6% 1.8% 1.9% 2.1% 2.3% 2.4% 2.3% 1.5% 0.8% 0.7% 1.7% 2.3%
Dutch, Flemish 1.1% 1.3% 1.3% 1.4% 1.4% 1.3% 1.2% 0.9% 0.6% 0.5% 1.2% 1.8%
Turkish 1.3% 1.3% 1.4% 1.6% 1.6% 1.4% 1.2% 2.2% 3.6% 3.9% 2.6% 2.1%
Polish 1.7% 1.7% 1.7% 1.9% 1.7% 1.7% 1.7% 1.3% 0.6% 0.5% 1.2% 1.6%
Persian 0.8% 0.8% 0.8% 1.1% 1.5% 1.7% 2.0% 2.4% 3.0% 3.5% 2.2% 1.5%
Chinese 4.3% 3.6% 2.8% 2.1% 2.0% 2.1% 1.7% 1.4% 1.4% 1.3% 1.6% 1.3%
Indonesian 0.4% 0.5% 0.4% 0.5% 0.5% 0.4% 0.3% 0.5% 0.7% 0.8% 0.6% 1.1%
Vietnamese 0.4% 0.4% 0.4% 0.6% 0.6% 0.6% 0.7% 1.0% 1.7% 1.9% 1.4% 1.2%
Czech 0.6% 0.7% 0.7% 0.8% 0.8% 0.9% 1.0% 0.7% 0.3% 0.2% 0.6% 0.9%
Korean 0.3% 0.4% 0.6% 0.7% 0.9% 1.0% 0.9% 0.8% 0.6% 0.5% 0.7% 0.8%
Ukrainian 0.1% 0.1% 0.1% 0.1% 0.1% 0.2% 0.2% 0.3% 0.4% 0.6% 0.6% 0.6%
Hungarian 0.4% 0.3% 0.3% 0.4% 0.4% 0.5% 0.5% 0.4% 0.2% 0.1% 0.3% 0.5%
Arabic 1.1% 0.9% 0.8% 0.8% 0.8% 0.7% 0.6% 0.8% 1.1% 1.2% 0.9% 0.6%

二、为什么会减少

为什么会出现中文网站内容快速减少这种情况呢,我觉得主要原因有:

平台垄断

中文互联网市场被少数几家大型科技公司所垄断,这些巨头公司通过资本和技术优势,控制了大量的流量和用户资源。平台垄断不仅限制了内容的多样性,还进行内容控制,使得通过常规手段难以访问这些平台的内容,只能通过这些平台专有的软件才能访问,搜素引擎等外部系统无法获取到这些内容,这也使得互联网上的可以直接访问的中文网页数量逐渐减少。

与此同时,小型网站和独立博客在这种竞争中难以为继,许多网站因为流量不足、广告收入减少而被迫关闭。

用户习惯变化与内容生产转型

随着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媒体形式的兴起,用户的内容消费习惯发生了显著变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抖音、快手等平台上消费内容,而传统的文字和图文形式的网页逐渐被冷落。内容生产者为了适应这一趋势,也纷纷转向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减少了传统网页内容的创作和发布。

广告收益下降

近年来,互联网广告市场竞争激烈,广告收益普遍下降。许多中文网站依靠广告收入维持运营,但随着广告市场的萎缩,许多网站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特别是中小型网站,无法承受运营成本,最终选择关闭或减少内容更新。此外,广告主更倾向于投放在大平台和热门应用上,进一步加剧了中小网站的生存困境。

监管加强与内容审查

监管部门对互联网内容的监管和审查力度不断加强,例如网站的备案制度实施等,让许多网站由于无法符合监管要求而被迫关闭或减少内容发布。

三、带来的影响

互联网上的中文网页数量逐渐减少,虽然这种变化有其复杂的原因,但其影响已经显现,并将在多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后果。以下是中文网页减少带来的主要影响:

信息获取的难度增加

中文网页数量的减少直接导致了信息来源的减少。用户在寻找特定信息时,可能面临可供参考的网页数量不足的困境,尤其是在一些小众或专业领域。信息的可得性降低,使得用户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来获取所需资料。这种状况不利于知识的传播和积累,可能影响到教育、科研等领域的效率和效果。

内容多样性的下降

随着中文网页的减少,互联网内容的多样性也在下降。许多小型网站和独立博客因为无法维持运营而关闭,导致一些独特的、非主流的内容逐渐消失。内容的同质化问题进一步加剧,用户能够接触到的信息类型和观点变得更加单一,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受到削弱。

小型企业和创作者的生存压力

中文网页的减少对小型企业和独立内容创作者带来了生存压力。许多依靠互联网进行业务推广和内容创作的小型企业和个人,由于流量和曝光率的下降,面临收入减少的困境。大平台和热门应用的垄断地位,使得中小型网站难以获得足够的用户和广告支持,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文化多样性的丧失

中文互联网曾是文化交流和多样性展示的重要平台,然而,随着网页数量的减少,许多地方文化、民间艺术、传统知识等内容面临消失的风险。互联网不再是多元文化展示和传承的乐园,文化的单一化倾向可能导致传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边缘化和遗忘。

学术研究的挑战

学术研究依赖于丰富的资料来源和多样的信息渠道。中文网页的减少对学术研究产生了不利影响,研究人员在进行资料收集和文献综述时,可能面临信息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研究领域,缺乏多元化的信息来源,会影响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搜索引擎结果的单一化

随着中文网页数量的减少,搜索引擎提供的结果也变得单一化。用户在搜索特定信息时,可能频繁遇到相同或相似的内容,搜索体验下降。这不仅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也可能导致信息茧房效应,使用户接触到的信息更加片面和有限。

结语

总的来说,互联网上中文网页数量的迅速减少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来看,这一趋势在短期内无法改变,互联网上中文网页数量的减少带来了诸多影响,从信息获取的难度增加到文化多样性的丧失,到搜索引擎结果的单一化,再到学术研究的挑战,这些影响可能对中文互联网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