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T客邦-Techbang

GeForce RTX 5090 筆電機皇來襲!MSI Titan 18 HX AI 旗艦電競筆電深度開箱實測:頂級配備傲視群雄,強悍性能直逼桌機!

作者 Axiang Chin
MSI Titan 18 HX AI 再次印證旗艦定位,搭載最新 RTX 5090 GPU,為玩家帶來極致的遊戲體驗。Titan 系列的頂級效能與創新設計,滿足對效能有極高要求的玩家。5e0a983ca7b45d0025fa8897aa6128d3

近年來,電競筆電無疑已成為市場上最受矚目的產品類別,其迅速崛起的主因在於遊戲效能的大躍進與機動性的顯著提升,使其在應用彈性上相較傳統桌上型電腦更具優勢,不僅擺脫空間的限制,也能隨需移動,滿足多場域使用情境。不過,對於追求「極致效能」的進階用戶或專業級玩家而言,即便電競筆電表現愈加強悍,在純粹硬體性能、擴充彈性與使用體驗等方面,仍與高階桌機存在一定落差。

然而,這樣的差距並非無法跨越,部分定位旗艦的頂規電競筆電正逐步打破上述界線。以電競領導品牌 MSI 推出的 Titan 系列為例,一直以來都被視為「旗艦中的旗艦」,不僅配備當代最先進的硬體架構,也兼顧產品設計質感與操作手感,並體現 MSI 對玩家需求的深度理解與技術創新。

2025 年最新力作 MSI Titan 18 HX AI 再次印證了此一定位,該機型延續 Titan 系列一貫的頂規基因,機身以高強度鎂鋁合金打造,搭配雙色設計語彙與精緻細節,塑造出兼具專業感與未來感的獨特風格,有別於一般電競筆電常見的粗獷路線。

硬體規格方面 Titan 18 HX AI 更是毫無妥協,搭載 最新一代 NVIDIA GeForce RTX 5090 筆記型電腦 GPU,內建 24GB GDDR7 記憶體,無論是支援光追的遊戲大作、AI 模型訓練或影片剪輯等面向都能從容應對。處理器部分則搭載 Intel 最新一代 Arrow Lake 架構的 Core Ultra 9 285HX,內建獨立 NPU(神經處理單元),除提供高時脈以及與桌機同等級的運作功耗外,也針對 AI 本地推論、內容創作與高負載遊戲場景進行加速優化。此外,透過 MSI 獨家研發的 OverBoost Ultra 超增壓模式,可將 CPU 與 GPU 聯合輸出功率推升至最高 270W,進一步釋放極限效能,讓 Titan 18 HX AI 不僅僅是一台「筆電」,更是可媲美高階桌機的行動戰力平台。

微星旗下的王牌機種 Titan 18 HX AI 以玩家熟悉的風格再次登陸市場,內在硬體規格同樣是「桌機級別」,在提供出色效能的同時也保有可移動使用的靈活性。

除此之外,Titan 18 HX AI 在其他硬體配置同樣展現極致風範,足以用「奢華」來形容。本次受測機配備高達 96GB DDR5-6400 記憶體,儲存系統則採用三組 2TB M.2 NVMe SSD,並透過 RAID 0 磁碟陣列整合為總容量 6TB 的高速儲存平台,讀寫效能是傳統 PCIe Gen4 的兩倍。

I/O 擴充方面,Titan 18 HX AI 規劃了最新的 Thunderbolt 5 埠,支援雙向最高 120 GB/s 的資料傳輸速率,並整合 DisplayPort 2.1 顯示輸出與最高 140W USB PD 快速充電功能,滿足高效能周邊設備、外接顯示器與高速儲存裝置的多樣需求;顯示器部分,Titan 18 HX AI 採用尺寸達 18 吋的 UHD+(3840 x 2400)120Hz mini LED IPS 面板,不僅具備極高的解析度與更新率,更支援 區域控光技術,並通過 VESA DisplayHDR 1000 認證,可呈現極致對比與亮度表現;而在輸入體驗方面,Titan 18 HX AI 配置由德國知名鍵軸品牌 Cherry 打造的薄型機械鍵盤,提供明確的段落感與回饋手感,搭配設計精緻、具備隱藏式無接縫 RGB 背光的玻璃觸控板,進一步強化整體操控感受與美學表現。

外觀設計

MSI Titan 18 HX AI 外觀設計整體延續 Titan 系列一貫的風格,走的是低調附有質感的路線。機身採用兼具輕量與強度的鎂鋁合金材質打造,並巧妙運用黑色與銀色雙色搭配,讓視覺層次更加豐富。雖然 Titan 18 HX AI 並無傳統電競筆電常見的強烈科幻味,但仍可見多項具辨識度的電競元素。像是帶有 RGB 燈效的 MSI 龍魂盾徽 Logo,依舊是上蓋的視覺焦點;前置轉軸延伸出的尾部機身則點綴了立體感十足的三角飾紋,並在機身後側加入鮮明的藍色斜向飾條,為整體設計增添個性與識別度。

MSI Titan 18 HX AI 機身採用鎂鋁合金材質的雙色搭配,上蓋為深黑色,機身後側局部與底蓋為銀灰色,為整機視覺創造出些許變化。

上蓋的龍魂盾徽彰顯這台筆電的電競血統。

顯示器轉軸略為前移,延伸出一小段機身尾部,除了銀灰色的跳色設計外,表面還點綴了細緻的三角紋路,增添了質感與設計巧思。

機身尾部設有左右兩側的散熱出風口,並搭配銀灰與藍色交錯的格柵設計,不僅機能性十足,也為整體造型增添幾分動感。

相較於偏低調內斂的機身,Titan 18 HX AI 的底殼則顯得大膽奔放許多,不僅採用多層次結構打造,呈現強烈的立體感,搭配大面積散熱孔、造型獨特的止滑墊,以及多種紋理拼接的設計,營造出豐富而有層次的視覺效果。隱藏在底部之下的是具備大面積均溫板的 Vapor Chamber Cooler 散熱系統,能全面覆蓋 CPU 與 GPU 兩大效能核心,同時延伸的熱導管還能協助為 PCIe Gen5 SSD 有效降溫。再加上 3D 散熱結構、雙風扇與四個出風口的組合,即便在高效能運作下,依然能保持系統穩定與散熱效率。

機身底殼同樣採用鎂鋁合金材質,整體以銀灰色為主調,搭配多材質混合與立體層次的設計,比起上蓋的低調樸素顯得更鮮明、精彩。

底殼中央處規劃大面積的沖孔式散熱區塊,不僅有助於提升氣流效率,上面還標示了 Titan 系列名稱,展現品牌識別與性能象徵的雙重意涵。

機身後側的止滑墊採用具立體層次感的斜向條紋設計,巧妙結合沖孔與格柵等不同紋理元素,不僅增加設計細節,也讓後端機身略為抬升,有助於增強底部進風效果,進一步優化整體散熱效能。

除了優異的硬體規格,原廠也十分重視 Titan 18 HX AI 在聲光體驗上的表現。今年的新款搭載一塊 18 吋的 4K+ mini LED 顯示器,兼具高解析度、高亮度與高對比特性。16:10 的顯示比例帶來更開闊的視野空間,3840 x 2400 的解析度則位居同級產品之最。得益於 mini LED 技術,這塊面板擁有高達 1000 nits 的峰值亮度,支援 100% DCI-P3 廣色域顯示與 K-Zone 多區背光調控,具備 200 萬比 1 的超高對比度,不僅符合 DisplayHDR 1000 標準,也支援 120Hz 更新率,無論是觀賞影片或玩遊戲,都能呈現流暢且穩定的視覺效果。

MSI Titan 18 HX AI 配備 18 吋、UHD+ 解析度、16:10 比例的 mini LED 電競顯示器,與去年相同的頂規配置依舊令人印象深刻。這款面板支援 120Hz 更新率、K-Zone 分區控光技術,擁有高達 1000 nits 的峰值亮度與 100% DCI-P3 廣色域,並符合 DisplayHDR 1000 認證,能夠呈現出極佳的對比度與細節層次,無論是遊戲、影像或創作需求都能精準對應。

顯示器邊框相當窄,使視覺焦點得以更集中不受干擾。色彩表現鮮明亮麗,無論明暗細節都頗為出色,進一步提升畫面的立體感與沉浸體驗。

顯示器上方配備 FHD 解析度的視訊攝影機、感測器與陣列麥克風,攝影機同時支援 IR 臉部辨識功能。此外,原廠還貼心設置了實體遮蔽鏡頭蓋,玩家可在不使用時關閉,保障個人隱私。

此外,Titan 18 HX AI 在操控方面也有顯著提升,這點常被一般電競筆電忽略。它配備了功能齊全的全尺寸鍵盤,並採用了德國知名機械鍵盤品牌 Cherry 專為筆電設計的 Cherry MX Ultra Low Profile 超薄機械軸。這款由 SteelSeries 打造的鍵盤在展現纖薄的同時,透過內部黃金交叉點接觸系統,帶來明確段落感和精準回饋的觸發手感,此外也支援華麗的單鍵 RGB 背光,玩家可以透過 SteelSeries GG 軟體自訂四級背光亮度以及豐富多變的色彩與動態效果,讓操控不僅實用,更充滿樂趣。

機身 C 面為低調的黑色系,搭配同色、支援單鍵 RGB 背光效果的全尺寸鍵盤,下方則配置了微星首創的無接縫式 RGB 觸控板,觸控範圍由環繞的 RGB 燈光框定,沒有明顯的實體邊界或按鍵,帶來流暢且現代感十足的操作感受。

由 SteelSeries 打造的單鍵 RGB 背光電競鍵盤讓玩家可自訂喜愛的燈色與多元的動態效果,打造專屬的炫酷操控氛圍。

鍵盤採用德國知名品牌 Cherry 專為筆電打造的 Cherry MX Ultra Low Profile 機械軸,具備卓越的敲擊手感與精準回饋。

除了獨特的機械鍵盤外,Titan 18 HX AI 另一項與眾不同的亮點是全球首創的「無接縫 RGB 觸控板」。這款觸控板設計與機身掌托完全齊平,且採用無按鍵設計,視覺上相當簡潔美觀,透過環繞的 RGB 燈光明確界定觸控範圍,並與鍵盤背光相互呼應,營造出一體且炫麗的光效氛圍。

與掌托一體化的無接縫 RGB 觸控板設計相當獨特,並支援 Mystic Light 功能,讓玩家能自由搭配多種燈光效果,打造個人化視覺風格。

擴充性方面,Titan 18 HX AI 的配置也極其完整,機身左右及後側均設有多種類型的連接埠,且間距充足,方便玩家插拔各種裝置。除了通用性高的 USB 3.2 Gen2 Type-A、HDMI 2.1、RJ-45 網路埠與 SD Express 讀卡槽外,Titan 18 HX AI 還支援最新的 Thunderbolt 5 規格,開啟 Bandwidth Boost 功能後,最高可達雙向 120Gbps 的傳輸速度,同時支援 DisplayPort 2.1 視訊輸出與 PD 3.1 快速充電,為外部設備擴充提供更全面的支援。

透過雙色外殼與機身邊緣的巧妙削切,即使是一台 18 吋的大型電競筆電,Titan 18 HX AI 在視覺上依舊給人一種輕盈感、不顯厚重。

機身右側配備兩組最新的 Thunderbolt 5 傳輸埠,效能較前代提升了三倍,此外還配置了 USB 3.2 Gen2 Type-A 埠以及 3.5mm 耳機/麥克風接口。

機身左側配置兩組 USB 3.2 Gen2 Type-A 埠及一組 SD Express 讀卡槽。

機身後側設有微星方形電源接口、HDMI 2.1 輸出埠以及 RJ-45 有線網路埠。

硬體規格一覽與效能實測

既然被稱為電競機皇,Titan 18 HX AI 自然配備了當前筆電市場中最頂尖的硬體陣容。

Titan 18 HX AI 搭載目前頂尖的 NVIDIA GeForce RTX 5090 筆記型電腦 GPU,採用最新 Blackwell 架構,擁有高達 10,496 組 CUDA 核心與 2,160 MHz 的加速時脈。搭配多達 24GB 的 GDDR7 顯示記憶體、256-bit 記憶體介面以及 896GB/s 的記憶體頻寬,提供強大效能。更支援最新的 DLSS 4 技術,能大幅提升遊戲的動態幀率,帶來流暢且高品質的遊戲體驗。另外值得一提的是,Titan 18 HX AI 也內建專為筆電效能最佳化的 NVIDIA Max-Q 技術,透過 AI 科技的輔助,能讓筆電的 CPU、GPU、記憶體、散熱系統、軟體與顯示器等配備運行最佳化,讓筆電也能發揮至極致效能。

處理器採用 Arrow Lake 世代的 Intel Core Ultra 9 285HX,擁有 8 顆效能核心(P-Core)與 16 顆效率核心(E-Core),共計 24 核心與 24 執行緒的混合架構,搭配 36MB 三層快取及 55W TDP,最高時脈可達 5.5GHz。此外,這顆處理器整合了 4 顆 Xe-Core 的 Intel Graphics 整合 GPU,並搭載獨立的 Intel AI Boost NPU,有助提升 AI 運算效率。

Titan 18 HX AI 的外觀大致延續 Titan 系列的樣貌,但硬體卻迎來大幅升級。

除了頂尖的雙核心運算配置,Titan 18 HX AI 其他硬體規格同樣達到封頂水準。記憶體方面提供兩組 DDR5-6400 插槽,最大支援容量可達 96GB。儲存擴充部分,機身配備多達四組 M.2 2280 插槽,其中一組支援 PCIe Gen5 x4,另外三組則支援 PCIe Gen4 x4。本次測試機型預裝一組 Gen5 SSD 與兩組 Gen4 SSD,透過微星 Super RAID 5 技術組成 RAID 0 架構,不僅保有最大儲存容量,同時大幅提升檔案的讀寫效能。

受測機系統資訊一覽。

重點規格一覽

GeForce RTX 5090 筆電機皇來襲!MSI Titan 18 HX AI 旗艦電競筆電深度開箱實測:頂級配備傲視群雄,強悍性能直逼桌機!

處理器與儲存裝置效能跑分一覽

GeForce RTX 5090 筆電機皇來襲!MSI Titan 18 HX AI 旗艦電競筆電深度開箱實測:頂級配備傲視群雄,強悍性能直逼桌機!

3D 效能跑分一覽

GeForce RTX 5090 筆電機皇來襲!MSI Titan 18 HX AI 旗艦電競筆電深度開箱實測:頂級配備傲視群雄,強悍性能直逼桌機!

系統綜合效能跑分一覽

GeForce RTX 5090 筆電機皇來襲!MSI Titan 18 HX AI 旗艦電競筆電深度開箱實測:頂級配備傲視群雄,強悍性能直逼桌機!

透過 MSI Center 中的「使用情境」功能,玩家可以自訂筆電的運行效能,若想發揮 Titan 18 HX AI 的最大性能,只需切換至「極致效能」模式,並將顯卡設定調整為「獨立顯卡模式」(需重啟系統)即可。

一般日常使用建議開啟 MSI Center 的「微星 AI 智慧引擎」功能,系統會自動偵測筆電當前狀態,並自動切換至最適合的運行模式。

遊戲效能實測

除了前面的效能跑分實測,為了更深入了解 Titan 18 HX AI 在遊戲表現上的實際效能,筆者選擇多款不同類型的 3A 級大作,針對 FHD+ 與原生 UHD+ 兩種解析度進行基準測試。測試項目包含關閉 DLSS 與開啟 DLSS(含畫格生成)的效能比較。受測遊戲中,像是只支援傳統 DLSS(無畫面生成)的《地平線:期待黎明》與《古墓奇兵:暗影》;支援 DLSS 3 畫格生成的《極限競速:地平線 5》與《魔物獵人:荒野》;以及已支援最新 DLSS 4 多畫格生成的《電馭叛客 2077》、《黑神話:悟空》與《毀滅戰士:黑暗時代》。後三款遊戲還額外針對 2x 與 4x 畫格生成模式的效能差異進行了測試。

Titan 18 HX AI 遊戲效能測試涵蓋 UHD+(顯示器原生)與 FHD+ 兩種解析度,並比較了開啟與關閉 DLSS 的表現。對於支援最新 DLSS 4 的《電馭叛客 2077》、《黑神話:悟空》與《毀滅戰士:黑暗時代》,還額外增加了 4x 畫格生成模式下的效能比較。

從上述跑分結果可見,僅支援傳統 DLSS 的《地平線:期待黎明》與《古墓奇兵:暗影》在開啟 DLSS 後均有明顯效能提升,尤其在 UHD+ 高解析度下表現更為突出。此外,支援 DLSS 3 畫格生成的《極限競速:地平線 5》與《魔物獵人:荒野》,啟動畫格生成功能後,畫面流暢度明顯提升,無論 FHD+ 或 UHD+ 解析度,效能均提升約 50%。

《電馭叛客 2077》是市面上首款支援 DLSS 4 的遊戲,啟動畫格生成後可自由選擇 2x、3x 或 4x 畫格生成模式。隨著越來越多遊戲陸續支援 DLSS 4 技術,將能進一步發揮 NVIDIA GeForce RTX 50 系列 GPU 的強大效能。

支援最新 DLSS 4 多畫格生成技術的《電馭叛客 2077》、《黑神話:悟空》與《毀滅戰士:黑暗時代》,在啟動 4x 多畫格生成後,整體效能提升可達 3 至 4 倍。其中,《電馭叛客 2077》在開啟光線追蹤且使用 UHD+ 解析度時,開啟 DLSS 4 的 4x 畫格生成可輕鬆突破 160 FPS。而被公認極度吃效能的《黑神話:悟空》,在 UHD+ 解析度下開啟 4x 畫格生成後,也能達到超過 150 FPS 的優異表現。至於新作《毀滅戰士:黑暗時代》同樣展現出 DLSS 4 的強大實力,未開啟時 UHD+ 僅有 53 FPS,但啟用後效能飆升超過 3 倍,平均近 190 FPS 的表現;在 FHD+ 解析度下,不開 DLSS 即突破 110 FPS,開啟 DLSS 4 之後更是飆升至近 4 倍效能的 421 FPS,提升幅度令人驚艷。

除了DLSS4,NVIDIA GeForce RTX 50 系列 GPU 另一個大幅強化遊戲體驗的關鍵就是新一代「NVIDIA Reflex 2」,透過 Frame Warp 技術可以透過「延遲最佳化預測渲染演算法」補足畫格移動的空缺,讓螢幕顯示內容更為即時,也能大幅降低遊戲畫面延遲帶來的影響,在遊玩 FPS 類型的遊戲時的體驗升級更為明顯!

結語

作為微星的年度旗艦,MSI Titan 18 HX AI 延續了其獨特設計風格與卓越規格,再次彰顯「機皇」獨一無二的地位。外觀雖未做大幅改變,但保留了過去廣受好評的絕佳質感,採用鎂鋁合金材質,兼具輕量與堅固。雙色設計低調中帶有細節亮點,無論是機身線條、底部立體結構,還是醒目的藍色撞色飾條,都展現與眾不同的電競美學。此外,全球首創的無接縫 RGB 觸控板也格外吸睛,而由 SteelSeries 與 Cherry MX Ultra Low Profile 超薄機械鍵盤聯手打造的鍵盤,則大幅提升了操控體驗,出色的回饋手感令人印象深刻。硬體方面,Titan 18 HX AI 配備 18 吋 UHD+ mini LED 120Hz 顯示器,擁有出色的亮度與對比度表現,並通過 VESA DisplayHDR 1000 認證,搭載多分區控光及 100% DCI-P3 廣色域,無論遊戲、影音還是內容創作,都能帶來極致的視覺享受。

MSI Titan 18 HX AI 的外觀無大幅更動,依舊維持玩家熟悉的高質感風格。

遊戲體驗方面,Titan 18 HX AI 表現可說是無可挑剔,搭載 NVIDIA GeForce RTX 5090 24GB GDDR7 筆記型電腦 GPU 和 Intel Core Ultra 9 285HX 處理器與的強力組合,結合 MSI OverBoost Ultra 超增壓模式,提供媲美桌機等級的運算性能,輕鬆滿足各類 3A 級大作在高解析度與高畫質下的需求。實測也顯示,NVIDIA 最新的 DLSS 4 多畫格生成技術為遊戲動態流暢度帶來 3 至 4 倍的幀數提升,尤其在 UHD+ 高解析度下表現尤為突出,即使開啟即時光線追蹤,也能穩定應對效能壓力,為追求極致畫質與流暢度的玩家帶來其他筆電難以比擬的頂級遊戲體驗。

過去 Titan 系列皆搭載機械式鍵盤,今年的 Titan 18 HX AI 也延續此優良傳統。德國 Cherry MX Ultra Low Profile 機械鍵盤擁有恰到好處的觸發力道與明確的段落回饋,讓重視手感的玩家無需額外連接外接機械鍵盤便能享受優異的敲擊體驗。

除了卓越的遊戲性能,Titan 18 HX AI 的硬體配置同樣展現全方位實力。支援最高可擴充至 96GB DDR5-6400 記憶體,並配備一組 PCIe Gen5 及三組 PCIe Gen4 的 M.2 SSD 插槽,達到桌機級的擴充彈性。搭配微星 Super RAID 5 技術,可將多組 SSD 組成 RAID 0 陣列,不僅保有大容量儲存,存取效能也大幅提升。此外,Titan 18 HX AI 亦支援最新 Thunderbolt 5 高速擴充介面,進一步強化筆電的外部設備連接能力與靈活度。

MSI Titan 18 HX AI 搭載 18 吋 UHD+ 解析度的 mini LED 顯示器,帶來絕佳的視覺享受。其優異的色域表現與精細的分區控光技術無可挑剔,再加上每台面板出廠前皆經過校色,確保顯示品質達到專業水準。

Titan 18 HX AI 不僅是遊戲重度愛好者的夢幻機種,同時也是專業用戶 (對效能有高度要求) 的理想選擇。強大的硬體配置讓 3D 渲染、影片剪輯、AI 運算等工作得以輕鬆駕馭,超大容量記憶體與可陣列化的 SSD 儲存系統,為內容創作者與大型資料處理者提供高速且穩定的工作環境。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直擊《MSI 龍魂城解鎖行動》!四大亮點沉浸體驗、限定筆電搶先看,還有女神陪你解任務拿好禮!

作者 Axiang Chin
三創《MSI 龍魂城解鎖行動》盛大展開!現場體驗最新筆電與掌機,感受 AI 旗艦效能。購買指定MSI 筆電,還有高質感週邊贈送,千萬別錯過 MSI 龍魂城!Ef6aee96b34fcdc4050a1805adb8ba6b

炎炎夏日不知何處去?這個週末(7/12 - 7/13)不妨走一趟台北三創生活園區的《MSI 龍魂城解鎖行動》活動現場,一次飽覽設計獨特的潮流聯名筆電,親自動手試玩效能強大的 AI 旗艦,更有輕巧高效的商務與創作者筆電、能隨時暢玩 3A 遊戲大作的遊戲掌機一字排開,四大沉浸式主題場景與精采的實境闖關活動,絕對讓你大乎過癮!

活動現場也邀請到超人氣的女神名人進駐龍魂城與大家近距離互動,一同挑戰各類任務;完成主題關卡任務,更能獲得精美體驗禮!當然,如果你剛好想要入手電競新機,活動期間只要購買指定 MSI 筆電或電競掌機,還有高質感的品牌週邊免費贈送,真的超好康!

《MSI 龍魂城解鎖行動》本週末就在台北三創生活園區戶外廣場展開!豐富的產品體驗區與闖關任務等你來挑戰,還有熱鬧的舞台活動千萬別錯過!

接下來就一起跟著 T 客邦特派員的腳步,搶先為大家帶來《MSI 龍魂城解鎖行動》的活動現場實況!

MSI 龍魂城解鎖行動 四大亮點搶先看

《MSI 龍魂城解鎖行動》選在人潮熙攘的台北三創園區戶外廣場,現場精心佈置了四個主題情境展示專區,一次展出 MSI 最新的筆電與掌機,其中更包括還未上市的聯名特仕版筆電。同時在各展區也設計了值得探索的闖關任務,只要完成任務就有機會獲得精美好禮,別忘了隨時注意四周圍是否有 Lucky 的蹤跡哦!

T 客邦特派員帶大家一探《MSI 龍魂城解鎖行動》中有哪些不可錯過的精采內容!

龍魂博物館:限定聯名筆電搶先看,感受潮流與藝術的完美融合

進入 MSI 龍魂城之後,首先抵達的是「龍魂博物館」,陳列了 MSI 多款珍藏聯名與特仕版筆電,其中包括以北歐神話為背景、搭配精緻手繪龍紋圖騰設計的 Titan 18 HX 北歐神話龍魂典藏限定版,呈現神話美學與極致效能。

「龍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就是這台 Titan 18 HX 北歐神話龍魂典藏限定版!除了機皇等級的規格,外觀更融合北歐神話元素與精湛的造機工藝!

Titan 18 HX 北歐神話龍魂典藏限定版擁有獨樹一格的手繪龍紋圖騰,非凡的氣勢十足吸睛。

此外,在 COMPUTEX 2025 大放異彩的 Prestige 13 AI+ 浮世繪特仕版筆電也在現場精采現身,筆電上蓋以葛飾北齋舉世聞名的浮世繪木刻版畫《神奈川沖浪裏》為設計元素,將極具震撼力的畫作忠實還原,完美詮釋傳統與創新的結合。

Prestige 13 AI+ 浮世繪特仕版筆電也是龍魂博物館中的一大焦點。

纖薄的機身搭配色彩鮮明的浮世繪圖樣,讓科技產品也能顯露不凡的藝術氣息。

喜愛豪車的朋友,千萬不能錯過 MSI 與 Mercedes-AMG 跨界合作打造的兩款全新聯名力作:Stealth A16 AI+ Mercedes-AMG Motorsport 及 Prestige 16 AI+ Mercedes-AMG Motorsport,質感優異的筆電機身配上 AMG 經典廠標,再加上聯名週邊同步登場,展現奢華與性能融合的設計精神!

MSI 再次攜手 Mercedes-AMG,這次除了電競筆電 Stealth A16 AI+ Mercedes-AMG Motorsport,也推出了商務筆電 Prestige 16 AI+ Mercedes-AMG Motorsport,展露出眾的奢華質感。

龍魂城機密實驗室:極致效能現場體驗,AI 運算與完美遊戲體驗親身感受

龍魂城中另一個重點展區是「龍魂城機密實驗室」,這裡絕對是追求高效能玩家、創作者與 AI 使用者的天堂,現場展示最新 NVIDIA GeForce RTX 50 系列 GPU 的高階筆電,更提供大家親身體驗,其中絕不能錯過 MSI 頂級機皇 Titan 18 HX AI,除了 CPU 與 GPU 最大加總輸出功率可達 270W 的極致效能,更配置超大的 18 吋 4K Mini LED 顯示器,頂尖的 120Hz 更新率為玩家帶來極致流暢的遊戲體驗。

龍魂城機密實驗室展示 MSI 效能優異的各系列電競筆電。

透過 MSI 電競筆電就能輕鬆享受 3A 級遊戲大作極致的聲光效果。

此外,Raider A18 HX 除了規格優異,更擁有辨識度極高的 Mystic Light 全景炫光燈效,讓玩家能輕鬆打造專屬個人的視覺效果。外型低調但規格配置頂尖的 Vector 16 HX AI 不僅是遊戲玩家的好夥伴,也能滿足重度 AI 運算和 3D 內容設計所需要的穩定效能。另外在現場也同步展出配置主流 RTX 5060 / RTX 5070 顯示卡的 Crosshair、Katana 系列電競筆電,來龍魂城機密實驗室一趟都能動手試玩!

除了不凡的遊戲體驗,配置頂級 GPU 的 MSI 筆電也能滿足流暢運行各類本地端 AI 應用的需求。

龍魂城機密實驗室也展示一般人平常看不到的科技創新!直接將 MSI 各類型電競筆電所採用的先進散熱系統一字排開,解密為何筆電雖空間有限但仍能做到穩定高效的散熱。

龍魂辦公室:專為行動辦公而生,體驗生產力全新境界

除了熱血的電競遊戲,在「龍魂辦公室」中,也展示專為高效行動辦公量身打造的各式配備,除了輕巧易攜的行動力,內在更擁有強悍的硬體效能,同時還透過 MSI AI 智慧引擎助力,自動為用戶帶來最佳化的效能表現。

除了熱血的電競筆電,「龍魂辦公室」則展出 MSI 類型豐富的商務筆電,為你我的生產力加分!

在這裡也有不少筆電產品值得一看,其中包括具備翻轉觸控功能的 Summit 13 AI+ Evo,除搭載 AI 加速效能的 Intel Core Ultra 處理器、提供達 40 AI TOPS 的 NPU 加速效能,更同時兼顧續航力,還支援 MSI Pen2 多功能觸控簡報筆,一體式 ID 設計不僅是觸控手寫筆,更能透過石墨筆尖在一般紙面上便利書寫,讓數位與實體創作無縫接軌。此外,重量僅 990g 的 Prestige 13 I+ Evo 以全新 ATT 製程實現無縫金屬機身,所配備的 OLED 面板更能呈現色彩與對比度完美的鮮明影像。

極致輕巧的商務筆電大大提升行動力,包括重量不到 1Kg 的 Prestige 13 I+ Evo,還有具備靈活翻轉觸控的 Summit 13 AI+ Evo。

展現質感設計與專業性的 Venture 14 AI 不僅結合 AI 技術,更配備頂級攝影機與卓越音效,內建全功能連接埠更滿足各類設備的擴充需求,為商務與行動工作者提供滿滿生產力。

Summit 13 AI+ Evo 也能支援 MSI Pen2 多功能觸控簡報筆,除了順暢的數位書寫體驗,石墨筆尖也能在一般紙張上使用。

龍魂城機場:隨時隨地暢玩遊戲,體驗移動娛樂新潮流

筆電之外,MSI 近兩年主推的 MSI Claw 電競掌機以兼具便攜性和絕佳效能受到玩家的熱烈愛戴。「龍魂城機場」這個區域邀請玩家實際體驗 MSI Claw 優異的遊戲效能,完成賽車競速挑戰,解鎖最終任務的線索!

最後一站來到「龍魂城機場」,帶著 MSI Claw 電競掌機自在出遊,隨時隨地享受遊戲之樂!

現場可以體驗到 Claw 8 AI+ 極地風暴限定版,精緻優雅的白色外型搭配 UV 塗層,能大幅提升散熱效果,視覺感受也很與眾不同。Claw A8 則以繽紛多彩的設計概念,讓玩家有更豐富的選擇。

Claw 8 AI+ 極地風暴限定版擁有出色的效能,精緻的純白外觀搭配 UV 塗層處理,兼顧視覺美感的同時,更強化掌機散熱效能。

Claw A8 搭載 AMD 處理器,外型繽紛多彩,也是很不錯的選擇。

週末精采活動連發,女神城主與你近距離互動

更棒的是,《MSI 龍魂城解鎖行動》於 7/12 ~ 7/13 每日 15:00 ~ 19:00 的整點都準備精采的舞台活動,由人氣實況主 JOJO 啾啾擔任主持人,並邀請女神級 YouTuber 丘涵與啦啦隊女神一粒擔任一日龍魂城主,與現場玩家近距離互動,更別提還有限量好禮大放送,想成為現場最幸運的玩家嗎?現在就把時間空下來,加入這場科技娛樂盛會吧!

直擊《MSI 龍魂城解鎖行動》!四大亮點沉浸體驗、限定筆電搶先看,還有女神陪你解任務拿好禮!

體驗四個互動場景後,玩家只要蒐集到所有線索,就能完成 MSI龍魂城解鎖行動,獲得精美的體驗禮一份,另外還能挑戰進階任務,有機會獲得《會動的浮世繪》展覽門票一張(價值新台幣 350 元),數量有限送完為止,一定要把握機會!

完成《MSI 龍魂城解鎖行動》的四個互動場景的任務之後,別忘了在出口處試試手氣,有許多精美體驗禮可以讓你帶回家哦!

7/12 ~ 7/13 活動期間,於光華、八德商圈之 MSI 授權實體經銷門市選購指定產品,憑發票即可至服務台兌換加碼好禮。另外活動期間也是一年一度的「微星寵粉節」,凡曾購買 MSI 筆電或電競掌機並完成產品登錄之會員,即日起憑產品序號資訊完成表單登記,經審核確認身分後,即可至活動現場兌換 VIP 寵粉禮「Lucky 購物袋 + 造型杯蓋」!

MSI 龍魂城解鎖行動》實境互動體驗活動資訊

時間:2025/07/12(六) - 07/13(日) 13:00 - 20:00

地點:三創生活園區戶外廣場(台北市中正區市民大道三段2號)

活動內容:

【闖關體驗】

完成解鎖行動任務,即可獲得精美體驗禮乙份,挑戰進階任務再贈《會動的浮世繪》展覽門票乙張(價值 NT$350),數量有限,贈送完畢為止。

【購機加碼贈】

2025/7/12-7/13 活動期間,於光華、八德商圈之 MSI 授權實體經銷門市選購指定產品,憑發票即可至服務台兌換加碼好禮。任一款 MSI 筆電或電競掌機,贈送「質感盥洗收納包」(市價 NT$990)與「龍魂擺飾」(市價 NT$2,690)。指定 RTX 50 系列筆電,再加碼送「MSI 超長滑鼠墊」(市價NT$1,280)。

【VIP寵粉禮】

凡曾購買 MSI 筆電或電競掌機並完成產品登錄之會員,即日起憑產品序號資訊完成表單登記,經審核確認身分後,即可至活動現場兌換 VIP 寵粉禮「Lucky 購物袋 + 造型杯蓋」(市價 NT$980)乙份。數量有限,送完為止,登記網址:https://msi.gm/S9B252F5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為什麼你該參加2025通訊大賽?近幾年優勝團隊分享,參加通訊大賽帶來的商業機會與資源連結

作者 Axiang Chin
想知道如何透過通訊大賽鏈結產業資源、開創商業機會嗎?通訊大賽不僅是競賽,更是加速團隊成長的平台。把握通訊大賽機會,讓你的創新技術被世界看見。Cbce23f43f2767e1e81ece921641cc2b

2025年的通訊大賽Mobileheroes Global已經開始線上報名。為了讓大家了解為什麼應該來參加通訊大賽?本篇文章邀訪了過去四年的四個獲獎團隊來現身說法,聊聊在通訊大賽這個平台上,所獲得商業機會與各種資源。

文章目錄

用強大技術進軍國際市場,Ataya為企業用戶帶來快速、低成本的5G專網解決方案

2024年通訊大賽Mobileheroes Global國際賽冠軍

成立於2021年的Ataya,主力產品Ataya Chorus訴求讓5G專網可以簡易安裝達成零接觸部署,就像Wi-Fi一樣簡單。他們在2024年參加通訊大賽國際賽並拿到冠軍。從創業開始,國際市場一直是他們的目標,目前Ataya團隊正持續深化產品技術並拓展全球市場。

該團隊的核心產品Ataya Chorus已正式上市,歐美、日韓等國際市場是他們積極拓展的目標,並與多家國際級指標性夥伴進行合作,包括日本大型通訊技術代理商Marubun、美國分散式無線網路解決方案商Mosolabs,以及韓國P5G領導廠商 Qucell Networks,成功將Ataya Chorus推向全球私有 5G 應用市場。

這些合作不僅提升了Ataya Chorus在不同應用場景(例如智慧工廠、園區網路等等)中的可行性與曝光度,也展現了團隊技術與產品在全球市場中的高度競爭力。接下來也會持續深化與全球夥伴的合作關係,並加速產品在不同區域的部署與落地。 

Ataya Chorus協助企業用戶快速建置5G專用網路。

Ataya在2024年參加通訊大賽時,產品已經商業化,即使如此,參賽過程仍然有相當的收穫。像是主辦單位與贊助企業提供了非常實用且具有價值的資源,也協助團隊更聚焦於產品定位與市場策略。來自業界與投資界(VC)的導師與評審團在比賽期間針對產品、技術路線以及商業模式提供了具體且專業的建議,幫助他們在早期階段即釐清市場需求與發展重點。此外,大賽過程中累積的業界曝光與人脈資源,也對後續與合作夥伴的接洽起了正面作用。

參加通訊大賽,為未來的商業機會打開大門

Ataya在通訊大賽中獲得冠軍,同時也得到寶貴的行銷曝光機會,成功吸引來自產業界與媒體的關注,顯著提升了品牌與產品的能見度。此外,也開啟了與多位導師所屬企業進一步合作的機會,為他們後續的產品導入與市場驗證奠定基礎。可見通訊大賽這樣的平台不僅是一個競賽,更是一個幫助新創團隊加速成長、連結產業生態的重要機會。對於正在起步的團隊而言,是一個非常值得投入的舞台。 

Ataya在2024年參加通訊大賽國際賽獲得冠軍。

目前 Ataya Chorus已有多家企業機構展開產品測試,並回饋了許多正面評價。這些合作不僅提升其技術的可信度,也大幅加速了產品落地的節奏。這些實質的商務連結與市場回饋,是參賽過程中最有價值、也最值得推薦給其他團隊的收穫。

回想當初參加通訊大賽的初衷,是希望讓更多人看見 Ataya 所打造的核心技術,藉由這個競賽平台獲得更多來自媒體與產業界的曝光機會,並與潛在合作夥伴建立連結。對他們來說,這不只是展示產品的舞台,更是將技術原型轉化為可商業化解決方案的重要里程碑。在參賽期間,Ataya收穫了來自學界、業界與投資界的珍貴回饋,這些建議對他們後續調整產品定位與市場策略有極大幫助。

對於即將參賽的團隊來說,Ataya提醒大家:務實地面對評審與導師的提問與建議,勇於分享團隊的願景與挑戰,你會發現這是一個非常寶貴的過程,不僅提升團隊的產品成熟度,也有機會為未來的合作與資源打開更多可能性。

Ataya的領導團隊來自台灣與美國,圖右為執行長Rajesh Pazhyannur,左為商務長Chris Swan。

搭上5G專網需求高速列車,為用戶提供更安全與高效的解決方案

Ataya也分享了5G市場的觀察,從參賽到現在,明顯感受到市場上對於輕量化、可快速部署的5G專用網路解決方案的需求持續上升,特別是在企業場域、臨時部署場景與關鍵任務通訊等應用。Ataya Chorus做為一套攜帶式的5G專網解決方案,也因應了這些市場變化,積極推動與關鍵周邊技術的整合。例如,團隊近期與Kyocera、Ecrio合作,打造完整的端到端關鍵通訊專網解決方案,提升在高可靠性場域的應用能力;同時,也與國際大廠Palo Alto Networks建立合作,強化Ataya Chorus的零信任安全機制,來回應用戶對於專網資安日益升高的需求。

未來,Ataya將持續強化 Ataya Chorus在垂直應用市場(例如製造、能源、醫療等等)的可適應性,推動更深層次的應用整合與在地部署,加速專網落地的規模與速度。

學生團隊ToFEye從比賽舞台走向技術實證場域:藉由通訊大賽邁出關鍵第一步,讓更多人看到學生的未來潛力

2023年通訊大賽聯網未來挑戰賽冠軍

在2023年通訊大賽中,來自學界的張萬榮教授帶領學生組成「山豬豆腐」隊,以作品ToFEye參賽,憑藉結合非接觸式測距技術與智慧判讀系統的作品脫穎而出,勇奪「聯網未來挑戰賽」的冠軍,同時也成功地讓這個以偵測浴室跌倒、異常久留…等危及病人安全問題的技術,從單純的學生團隊專題研究,逐步走進醫院的實證場域,目前更與企業攜手合作,將此技術推動成為完整商品,也成為「從學校出發,成功走進市場」的最佳典範。

張萬榮教授在2023年帶領學生組成「山豬豆腐」隊,拿下當年通訊大賽冠軍。

而ToFEye在通訊大賽的成功並非一蹴可及,實際上張萬榮教授多年前就持續帶領學生團隊勇於挑戰,多次參與了通訊大賽這個國內重要的資通訊領域競賽,最早在2017年就推出將智慧眼鏡搭配智慧手杖所建構的物聯網視障行走輔具,爾後在2018年也針對視障者服藥時辨識不易的痛點,推出專屬的藥物辨識系統,並在2019年推出結合智慧眼鏡的升級版本,大幅提升這套系統的可用性。

張教授與學生團隊多次參加通訊大賽,主題都在醫療照護領域,例如2019年的作品可用智慧眼鏡來辨識藥物。

比賽不只是技術高低的比拼,更要驗證商業可行性

談起為什麼選擇參加通訊大賽,張萬榮教授坦言:「相較於校內的專題競賽,通訊大賽不僅要求技術創新,更強調實用性與市場潛力。」正是這樣的特性,讓他決定帶領學生一起挑戰這個更接近產業需求的賽事。當然,通訊大賽的賽事要求也確實更貼近業界,包括提出說明商業模式的簡報,也需要直接面對企業評審,過程中更能就實際參與成果展與業界交流,每一個環節都考驗團隊將技術商品化、落地應用的能力。

而這些過程,對學生來說並不容易,但卻是極為寶貴的經驗,尤其是未來有意願持續推動相關技術研發、最終邁入市場的學生來說,更是必經之路。張教授也認為,很多學生的作品停留在實驗室階段,最終無法走進市場的原因,就是缺乏「證明自己的機會」,而通訊大賽正是一個提供檢驗技術實際可行性的舞台,過往他帶領過的學生團隊,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逐步調整技術、釐清市場需求,找到商品化的方向。

企業合作機會成為商品化加速器

張教授也提到,以 ToFEye 這項作品來說,研發之初就鎖定高齡社會下的醫療機構與照護機構的需求,未來的應用潛力也倍受期待,後來也因為參與了通訊大賽,讓 ToFEye 團隊不僅獲得更多曝光機會,更成功媒合企業合作夥伴,展開商品化與實證場域的推動。目前這款產品已經在醫院場域實地測試,未來也將陸續拓展到其他照護機構。

ToFEye的感測器可廣泛的應用在醫院與照護機構。

有別於單純的技術展示,ToFEye 團隊從一開始就鎖定實際需求,結合企業資源,讓產品真正走進應用場域,也因為透過通訊大賽獲得與企業實際合作的機會,過程累積的豐富經驗,讓團隊在後續的產品開發與市場拓展上更具信心。目前 ToFEye 團隊也持續強化產品的穩定性與準確性,透過更多實證場域拓展應用版圖,張教授認為「市場需求一直在變,我們也要跟著變。」,唯有技術不斷的優化,才能真正把作品從學術成果,轉變為解決現實問題的商品。

有志於市場開拓,通訊大賽會是佳「起點」

作為技術研發的「實務派」,張萬榮教授也以帶領學生團隊多年的經驗提出建議:「若你不僅止於學術研究領域,而是希望自己研究的主題能被社會看見、被產業認可,成為真正投入應用的技術,請一定要參加通訊大賽」。不同於其他類型的競賽,通訊大賽多年來接軌產業界,對於學生來說,是一次可以接受產業實戰洗禮的寶貴機會,無論是簡報的準備、與評審面對面的交流,到實際與企業對話、探索需求,每一個不同環節,都可能成為讓團隊持續成長、找到未來方向的動力。

而ToFEye團隊也用自身的經驗證明,透過通訊大賽的歷練,即使是學生團隊,也能實際走入市場,解決產業現實的痛點,創造實際的價值,而這一切的起點,也正是從通訊大賽所開始。

從災防科技轉身 ESG 碳管理,可澍科技:從通訊大賽開始,我們找到活下來的方式

2022年通訊大賽聯網未來挑戰賽優秀獎

在 2022 年,集結了遙測影像處理博士、全端工程師、商業模式開發者的三人團隊 Compass Arrow,以氣候變遷環境下實現 ESG 生活為目標參加了通訊大賽,並藉由一套整合無人機空拍、雲端運算與 3D 即時建模技術的「即時交互式 3D 救災圖資系統」獲得「聯網未來挑戰賽」優秀獎,並從競賽過程累積對於市場未來發展、行銷模式的寶貴經驗。

在三年後,Compass Arrow 也以全新的公司名稱「可澍科技」出發,以「讓樹有水,使環境茁壯」呼應公司願景與品牌精神,同時公司的核心業務也從「災防應用場景」轉型成為「 ESG 永續應用解決方案提供者」,成為台灣少數聚焦於自然資源監測與碳投資評估的技術平台。在受訪中,可澍科技執行長林迪詒坦言,公司創業過程不易,但好在從通訊大賽起步讓我們站得更穩,透過比賽不僅取得後續發展的資源,也進一步找到未來發展的方向與潛在客戶,讓 Compass Arrow 蛻變成為現在的可澍科技。

團隊在2022年參加通訊大賽並進入決賽。

不願發展受限,跟上 ESG 浪潮找到新出路

可澍科技原先聚焦於無人機拍攝為基礎的即時圖資分析,主要為政府提供災害現場的立體建模與救災支援,然而團隊很快就發現到,這類應用需求多半以公部門為主,案源不穩定,也讓商業規模受限。而後在 2023 年隨著 ESG 法規上路、碳盤查需求爆發,他們也敏銳地觀察到「企業種樹」的風潮與相關數據的監測與統計需求,因而決定轉向打造「森林碳管理平台」,為企業提供植樹監測、碳匯預評估等服務。

而過往企業種樹往往流於「在植樹節拍照,將相關素材寫進 ESG 報告」的形式。可澍科技認為,讓這些被種下的樹真正被追蹤、管理,變成可以量化的自然資產更具意義,也因此後續發展出協助企業建立森林碳數據資料庫,包括存活率、樹種分布、生長曲線,甚至未來碳權投資前的影像分析評估,真正體現 ESG 所創造的價值。

目前這個平台結合無人機拍攝、衛星遙測與 AI 分析技術,協助企業實踐 ESG 報告中最難處理的「E(環境)」項目,真正做到「不只種樹,還要讓它們『被有效看見』」。而這樣的切入點也讓可澍科技進入 ESG 生態中重要的「數據供應鏈」中,協助投資人或企業完善碳權相關的投資評估。目前他們已與多家企業、顧問公司合作,使用多來源影像進行自然資產數據建模,也正拓展海外如東南亞的森林碳市場。

可澍科技的解決方案之一:Inforest 森林資源調查(資料來源)。

參加通訊大賽,真正的收穫並非獎項,而是「機會」

談到參加通訊大賽之後的收穫,林迪詒認為,他們和所有剛邁向創業道路的新創團隊都一樣,起心動念之初都有想要努力的方向,但實際開始之後,往往會出現「找不到出路」的窘境,而通訊大賽,毫無疑問成為關鍵的「指路人」。

對於可澍科技團隊來說,獲得通訊大賽獎項的肯定除了更多媒體曝光與初期啟動資金,更為重要的是比賽過程中專業評審給予的實戰建議與後續人脈的引薦,林迪詒也提到,在比賽中有一位來自高通的評審主動關注我們,後來也將我們推薦到另一個國際競賽,後續也協助我們牽線給數位部和其他潛在客戶,讓可澍有機會接觸到市場真正的需求。

他也特別強調「評審的視野往往比市場當下的發展更長遠」,因此更能看得懂新創團隊正在努力的事情是否有潛力與價值,更能引導團隊與政府和企業對接,而這些寶貴的資源,並不是單純透過遞交簡報提案就能取得,唯有經過通訊大賽這樣的實戰,這樣的實力才能被慢慢鍛練出來。

執行長林迪詒在2024年通訊大賽校友返校日活動中分享創業之路與現況,並與台下的評審、業師互動。

與產業、社會、市場對話,未來的路更寬廣

回顧過往的創業之路,林迪詒認為整個過程最困難的不是技術發展,而是「溝通」,以可澍所聚焦的 ESG 產業來說 ,客戶常常連自己要什麼都還不確定,這也讓他們需要花更多時間了解、分析客戶的需求。也因為過往通訊大賽的經歷,讓可澍科技累積更多溝通的機會,他也鼓勵新創團隊將通訊大賽視為一個與產業、社會和市場對話的機會,並試著從「產品導向」轉為「需求導向」,先審視自己的技術「誰會用?為何要用?」,準備好數據與實證結果去說服對方。

同時他也建議新創團隊盡早建立完善的「商業思維」與流暢的「簡報能力」,畢竟技術力強悍的人有很多,但若是無法將自己的技術講清楚、說明白、賣出去,就無法創造價值。

從實驗室邁向產業實戰!陽明交大WiSDON 團隊以通訊大賽成就創業之路

2021年通訊大賽聯網未來挑戰賽亞軍

曾經在 2021 年通訊大賽榮獲「聯網未來挑戰賽亞軍」、「高通企業特別獎」與「仁寶企業特別獎」肯定的陽明交通大學團隊 WiSDON,聚焦於 5G 通訊的 O-RAN 架構,打造出多個創新功能模組,不僅獲得比賽肯定,也取得國際專利,並被認為在 5G 時代的企業專網應用領域有很大的潛力。也獲得多家廠商簽約合作,讓這個原本是大學內實驗室的師生團隊,搖身一變成為打造具市場價值產品的新創企業。

WiSDON 團隊的指導教授伍紹勳與趙禧綠老師認為,當初帶領學生參與通訊大賽的目的並非是為了獲獎,而是希望能有一個「舞台」能夠驗證過往在學術研究中的理念,是否能夠落地成為可以商用的產品服務。之後一路走來,也證明當初參賽的決定非常正確,WiSDON 團隊除了獲得陽明交通大學的全力支持,也在教育部、國科會與經濟部的支持下,逐步累積足夠的技術能量與實驗場域經驗,讓研究不只是停留在書面報告之中,而是能夠透過實際驗證的方式,打造出未來實際能夠應用的技術。

在2021年通訊大賽獲得聯網未來挑戰賽亞軍、高通企業特別獎與仁寶企業特別獎的肯定。

通訊大賽讓學生參與競爭、面對挑戰、建立信心

在受訪中,WiSDON 團隊的兩位指導老師再次回顧了 2021 年參加通訊大賽的整個過程,他們認為學校本身的環境相較於業界較為輕鬆,因此能夠讓學生盡情發揮,從研究中創造出新的技術發展;但只是待在學校中,在沒有受到實際驗證的情況下,這些研究不見得能夠走到「開花結果」的這一步,而通訊大賽也成為非常好的舞台,透過競賽讓學生們真正經歷技術開發「從無到有」的過程,在參與競爭的過程中面對真正的業界評審,並試著證明自己的理念、自己的作品有商業價值,也讓學生親身體驗到,自己的作品被看見、被肯定的感覺,進而建立對於技術發展的信心,這種獲得認同的感覺,是待在學校中所沒有的。

WiSDON 團隊的兩位老師也提到,陽明交大的學生都十分優秀,許多人甚至在未畢業之前,就已經提前被企業「預約」了,而學生也容易因為高薪的延攬而不願意投入新創發展的行列,而 WiSDON 透過通訊大賽讓學生實際參與一場挑戰,最終也打出名號、做出成績,自然也能讓學生對於團隊有歸屬感,相對更願意「留下來」,繼續挑戰新創的未來之路,對於台灣的新創環境來說也有更多正面影響。

WiSDON 團隊於2021年通訊大賽展示智能 O-RAN 聯網服務架構。

從比賽出發,找到創業的動能與方向

除了單純想要試一試,WiSDON 團隊也坦言當初的參賽動機,其實已經設定未來會走向「創業」的目標,抱著試一試的態度,來看看自己的技術是否有在產業中落地的機會。後來也拜通訊大賽之賜,參加比賽讓 WiSDON 團隊獲得龐大的媒體曝光與產業關注,也讓團隊與更多潛在合作方建立連結。透過成果展、簡報與業師對談,團隊有機會進行商業模式檢視,也更能理解技術在市場上的潛力與限制。

伍紹勳老師認為,學生的創意十足,但通常想法都不夠成熟,或對市場沒有足夠的了解,而這些問題其實都能在競賽的過程中,被逐步引導、被修正、被磨練,也正因為參加了通訊大賽,讓整個團隊透過實戰獲得了寶貴的經驗,處於過去從未有過的視野來了解產業,也成為後續邁向新創之路的動能。

AI 不只是輔助開發工具,更將成為驅動新創的核心動力

在過往的研究開發過程中,WiSDON 團隊就深刻體會到 AI 在企業專網與 O-RAN 架構中的實質應用價值,尤其企業專網中,有許多情境是服務無人機器與自動化系統,因此更需要系統具備即時調整與預測能力,而這正是 AI 能大顯身手的領域。

目前 WiSDON 團隊也進一步利用生成式 AI 建立數位雙生環境,模擬企業場域中不同空間的無線電傳播情境,並搭配自研的 AI 控制演算法,在布建前預測通訊品質、布建後持續優化系統效能。這樣的技術不僅讓 5G 應用更貼近實際需求,也提升布建效率與穩定性,解決過往傳統演算法無法克服的挑戰。

對於 WiSDON 團隊而言,AI 不只是輔助開發的工具,更是驅動整個新創商業模式的核心引擎;他們也期待學生們能夠將 AI 落實到技術研發的環節之中,掌握這樣跨領域能力,即使是像 WiSDON 這樣的師生團隊,也能在產業中打造屬於自己的技術舞台。

2025通訊大賽正在招募參賽團隊,徵求 AI、5G、ESG創新解決方案

今年的通訊大賽依然主打國際賽 Mobileheroes Global,全程使用英文,每一年都有台灣團隊參加。參與國際賽的好是認識國外團隊,學習不同文化觀察問題與提出解方的思維,也有機會找到開拓國外市場的合作伙伴。目前已有國際團隊與台灣的廠商簽訂備忘錄,帶來不同的技術與服務,準備在台灣市場大展身手。

以下影片是今年主辦單位經濟部產業發展署與贊助企現身說法,談到通訊大賽如何協助團隊獲得更多資源,值得了解。

2024年通訊大賽在10月下旬舉行決賽暨頒獎典禮。進入決賽的全球多家新創團隊在現場熱烈交流,今年的競賽舞台期待更多團隊來參加。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遠端遊戲新模式讓你爽玩 3A 大作!DeskIn 遊戲版提供低延遲 & 高畫質,手機玩電腦遊戲比想像更簡單!

作者 Axiang Chin
DeskIn 是一款高效能的遠端桌面工具,提供高畫質與低延遲的遊戲體驗。DeskIn 遊戲版專為遠端遊戲而生,提供流暢的遊戲體驗,滿足對遠端桌面工具高要求的用戶。67c8f62370b1790ea16410898e820c42

無論是為了工作或是打電動,許多人都會在家中或辦公室準備一台規格優異、效能強悍的桌上型電腦,為的就是能夠有更好的效能,不過畢竟大家總會有離開桌機前的時候,若是出門在外臨時需要繼續處理工作,或是想要抽空繼續昨天的遊戲進度,那就會需要一款可靠的「遠端桌面工具」囉!

只不過市面上常見的遠端桌面工具大多只有「堪用」的程度,不僅操作的延遲過高,實際呈現的畫質也有所折扣,甚至根本無法支援遊戲較複雜的鍵盤、滑鼠甚至是遊戲手把的操作~想要暢玩遊戲根本行不通!不過好在有 DeskIn 這款強調「如臨現場」的遠端桌面工具,格外強調高畫質、低延遲與出色操控支援性,其中 DeskIn 遊戲版更是專為遠端遊戲而生,能提供強大大 2K144Hz / 4K60Hz 即時顯示,更能做到 40ms 以下的超低延遲效能,可以滿足絕大多數遊戲體驗的要求,同時也有完整的操控解決方案,想用手機玩電腦遊戲也完全沒問題。

DeskIn 是一款擁有出色運行效能,提供高畫質、高流暢度與低延遲的使用體驗。

在下面的文章中,筆者就將為大家實測 DeskIn 遊戲版在遊戲運行上的真實表現,同時也將進一步實測它遠端協作方面的應用,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繼續看下去哦!

如何使用 DeskIn?該選擇哪個方案?

目前市面上遠端桌面工具不少,有不少都相當知名,不過 DeskIn 這個後起之秀相對擁有更優異的連線效能,同時也做到簡單易用與跨平台相容性,甚至強調使用時可以做到低延遲、不卡頓並兼具高品質的畫面顯示,而且除了完整操控連線的系統,甚至也能支援檔案傳輸、螢幕拓展、遠端攝影機連線…等功能,讓應用層面更為多元。

下載 DeskIn 與使用

與一般常見的遠端桌面工具相同,DeskIn 提供了免費版本可以讓大家自由下載使用,而且電腦端同時支援 Windows 與 macOS 作業系統,手機端也同時支援 Android 與 iOS 作業系統,在安裝 DeskIn 之後即可相互連結,像是從手機端連至電腦桌面,相反的也能用電腦端連上手機,直接在電腦桌面上查看手機端的畫面(Android 系統可支援遠端操控,iOS 支援畫面同步監看)。

 DeskIn 可同時支援電腦端的 Windows 與 macOS 作業系統,手機端也同時支援 Android 與 iOS 作業系統。▲ DeskIn 的軟體工具主頁,會有一組設備代碼與臨時密碼提供連結,並可透過帳號登入提供更多功能。 DeskIn 的軟體工具主頁,會有一組設備代碼與臨時密碼提供連結,並可透過帳號登入提供更多功能。

 DeskIn 的臨時密碼會定期更新,使用者也可以自行設定專屬的安全密碼。

 DeskIn 可透過 Google 帳號直接登錄,也能透過電子信箱或手機註冊帳號。

 手機版 DeskIn 的功能介面,登入帳號後可看到其他相同帳號下的設備,並能點選進行連結。

 手機端連結至遠端桌面後,畫面中也會有輔助的滑鼠與鍵盤工具。

 被連結的桌面電腦也會彈出訊息視窗。

不同付費方案滿足差異需求!

DeskIn 除了可以免費下載使用的「免費版本」,針對個人用戶也提供了三種不同等級的付費訂閱服務,其中的差別主要在於連線時可使用的「最高畫質 / 流暢度」,以及可以支援鍵盤快速鍵、遊戲滑鼠、遊戲手把與其他外部設備的豐富度,包括支援 2K30FPS 顯示的「標準版」、支援 2K144Hz / 4K60FPS 與更多外部控制設備的「遊戲版」、還有最高階的「性能版」多了虛擬螢幕、多螢幕、真彩色顯示並支援數位繪圖版使用…等功能。

 DeskIn 提供了三種不同付費方案,其中「遊戲版」就擁有最佳效能,也能支援更多遊戲控制的便利功能。

 手機端的 DeskIn 可開啟「遊戲模式」啟動最佳性能與遊戲相關支援功能。

 DeskIn 遊戲模式也能開啟最佳的「原畫」畫質。

對於想要隨時隨地連線回到家中電腦爽玩遊戲的需求來說,筆者認為遊戲版是最佳選擇,除了更高畫質 / 流暢度的組合可以適合於各類型的連線裝置,也能完整支援更多外部設備的擴制,包括遊戲基本的鍵盤、滑鼠與遊戲手把的鍵位控制…等,都能一次滿足。當然,若你除了玩遊戲也有生產力應用的需求,也可以考慮直上性能版來「解放」所有功能。

 在手機端也能自定義鍵盤按鈕與滑鼠按鍵功能,方便支援遊戲的操控。

 常用的 WASD 鍵與方向鍵也能直接以「方向盤」置放至畫面上,按鍵可以自行拖拉位置,也能設定尺寸大家。

在使用遊戲鍵盤功能解決了手機上用鍵盤操控遊戲的問題之後,另一個在電腦遊玩遊戲時經常會使用的「滑鼠」操控功能,除了可以直接指定左右鍵、滾輪為實體快捷鍵之外,我們也能透過畫面上方的選單呼叫,點選「設定」來變更滑鼠的「操作模式」。

操作模式中有三種不同的設置可以選擇,若是要對應 FPS 或是大多數動作遊戲以「滑動滑動」來切換視角的操控方式,建議可切換至「3D 模式」功能來啟用 3D 滑動功能,讓手機上的操作更為順暢、直覺。

 設置好虛擬按鍵之後,就能使用 DeskIn 在手機端遊玩 3A 級大作。

DeskIn 遊戲版實測心得:遠端連回電腦玩 PC 遊戲超順暢

目前有不少遊戲平台都有支援遠端連線遊玩的機制,像是電腦端的 Steam,或是遊樂器的 PlayStation 5,不過相對這些平台的遊戲體驗並不算太好,尤其是動態畫面的幀數表現不夠流暢,更糟的是關係著操控的連線延遲太高,除了節奏較緩慢的 RPG 或回合制戰略遊戲,偏向動作或是競速類型的遊戲基本上是沒辦法玩。

 在 DeskIn 連線後,可透過設定選單切換運行模式為「遊戲模式」。

 啟動遊戲模式時,也將會同時開啟手柄映射、高性能模式。

也正因如此 DeskIn 遊戲版所強調的「高畫質高幀率」「低延遲」的連線特性就相當值得期待,同時考量到遊戲操控的便利性,DeskIn 也內建了「遊戲鍵盤 / 遊戲滑鼠」與「外部遊戲手把對映」…等功能,想要隨時用手機連回家中高性能電腦隨時隨地暢玩 3A 遊戲也成為可能!

 遊戲模式下可開啟「原畫」的最佳畫質,以及最高 144Hz 的畫面更新率。▲ 下面我們測試將會使用 Intel Core Ultra7-155H 處理器的輕薄筆電,使用 DeskIn 連結至 Intel Core i7-14700F + NVIDIA GeForce RTX 4090 的桌上型主機來實測。 下面我們測試將會使用 Intel Core Ultra7-155H 處理器的輕薄筆電,使用 DeskIn 連結至 Intel Core i7-14700F + NVIDIA GeForce RTX 4090 的桌上型主機來實測。下面我們就分別使用一般的輕薄筆電與智慧型手機,實際測試一下 DeskIn 性能版連線遊戲的遊玩效果如何吧!

 透過輕薄筆電使用 DeskIn 連至高性能桌機遊玩 3A 級大作絕對可以,而且畫面表現與動態效果也不打折扣哦!

 在 DeskIn 開啟遊戲模式後,Wi-Fi 連線情況下啟動《極限競速:地平線 5》,確實可達到最高 4K60FPS的顯示效果,延時也在 1ms 左右,不過隨著遊戲場景與畫面複雜度的不同,幀率也有會有上下波動,但大致都 30FPS 以上。

 在《魔物獵人:荒野》中,相同環境下也能達到最高 4K60FPS 顯示、1ms 的低延遲。

 較吃效能的《黑神話:悟空》相對即時幀率會比其他遊戲下降許多,實測 4K 解析度下約在 20 - 30 FPS 左右變動,延時在 9ms 至 15ms 之間。

 透過 iPhone 16 Pro Max 連結至 Wi-Fi 環境,使用 DeskIn 連結至桌機遊玩《極限競速:地平線 5》,同樣可達到最大 60FPS 幀率、1ms 的延遲,遊戲操作十分順暢。

 在《魔物獵人:荒野》中,相同環境下也能達到最高 60FPS 幀率、1ms 的低延遲。

 較吃效能的《黑神話:悟空》也同樣幀率會較低,實測在 25 - 35 FPS 左右變動,延時在 1ms 至 10ms 之間。

 另外筆者也測試了遠端手機以 5G 連線情況下,使用 DeskIn 連回家中的桌面遊玩《極限競速:地平線 5》與《魔物獵人:荒野》,相較於 Wi-Fi 環境幀率會下降許多,平均會在 30FPS 左右,延遲也增加至 7 -15ms 之間。

打造「沉浸式遠端體驗」,DeskIn 全球擁 4,000 萬用戶、每月服務連線破億次

「遠端桌面連線」服務並非新技術,但卻一直都有極高的使用需求,尤其數年前因為疫情影響讓人們的工作方式有所改變,除了更具彈性的遠距辦公形式,對於像是內容創作、科技研發、AI 應用…等需求強大運算能力的專業工作者來說,公司內所使用的高階硬體設備無法移動帶著走,自然就需要穩定可靠的遠端桌面連線機制,實現使用者能即時從遠端高速連結完成工作。

DeskIn 透過獨家的 ZeroSync 傳輸引擎,整合 OTT SD-WAN 優化即時連線,強化遠端設備編碼與本地端解碼技術,做到極致流暢使用體驗。

多年前 DeskIn 開發團隊就看到市場需求,並希望能打造更高效率、使用體驗更佳的遠端辦公與協作解決方案,透過「高效編解碼器」技術做到圖像資料的壓縮比更高,並能同時兼顧高畫質表現,搭配自家的 OTT SD-WAN 框架,即時偵測所有連線節點的網路品質,自動規劃最佳連線路徑,確保連線過程的高速傳輸與低延遲;此外,DeskIn 更擁有自主研發的「ZeroSync」引擎,將 RTC 技術整合至遠端桌面,能大幅提升傳輸效能,相較於傳統遠端桌面的 RDP 與 RTMP 協議能有更高的寬頻利用率,讓連線體驗更為提升。

DeskIn 全球有超過 4000 萬用戶,全球安裝設備達 1.8 億台,每月服務連結數量也有 1.2 億次,是相當成熟可靠的服務。

也因為頂尖技術的整合,DeskIn 目前也受到全球廣大用戶的肯定,除了擁有超過 4,000 萬用戶與全球數千家企業用戶,安裝部署設備更是超過 1.8 億台,每月支援超過 1.2 億次連線服務,旗艦方案更是可以滿足遠端桌面、雲端桌面和數位孿生…等多元需求。

除了玩遊戲,DeskIn 還有更多便利應用功能

除了優異畫質表現與低延遲的操控手感,DeskIn 本身也考量到遠端桌面使用的各種不同需求,也因此除了玩遊戲之外,也能用在正經的生產力應用上,像是同樣需要強大電腦效能的內容創作應用-包括 3D 建模與動畫、影音編輯…等情境,就很難使用一般的輕薄筆電或是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來完成,因此也能透過 DeskIn 的協助,直接連結到高效能的桌機進行工作。

除了玩遊戲,DeskIn 優異的動態流暢度與低延遲操控體驗,也很適合用在遠端連結使用影音剪輯、內容創作應用工具。

若是遠端電腦有多螢幕,除了切換顯示,也能直接選擇以「多視窗」的方式同時瀏覽,效果更高。

如果覺得實體螢幕不夠多,也可以開啟「擴充虛擬螢幕」功能再額外增加。

而且 DeskIn 也能完美支援多螢幕環境,若電腦本身使用多螢幕,在 DeskIn 介面中就能方便隨時切換,甚至以「多視窗」的方式直接在遠端電腦中一覽不同桌面上的內容,若是這樣還不夠,也能再依照你的需求開啟更多桌擬桌面哦!

DeskIn 也內建「檔案傳輸」功能,可使用單一介面列出本地端與遠端設備的檔案清單,方便快速檔案對傳。

此外,DeskIn 也提供方便的「檔案傳輸」模式,直接以單一介面列出本地端與遠端電腦中的檔案清單,並能快速進行檔案對傳,如此一來就能省去繁鎖的操作麻煩。另外若是需要進行遠端協作,DeskIn 也能在連結至遠端電腦的同時,透過「互動」功能直接與遠端電腦進行即時通話,甚至還能利 用「標示」功能,直接在畫面上以畫筆標註或打字溝通,進一步提升遠端雙方的溝通效率,真的超方便的呢!

使用 DeskIn 連結至遠端桌面時可直接用「呼叫」功能進行雙向通話。

使用 DeskIn 連結至遠端桌面時,也能使用「標示」功能在畫面上直接劃記、打字,増加協作時的溝通効率。

結語:透過 DeskIn 享受專屬個人的「雲端遊戲」體驗,遠端協作生產力更能同步升級!

從前面的實測中不難發現到,DeskIn 遊戲版在高畫質與穩定性等關鍵表現上表現優異,出色的低延遲特性也能滿足各類型遊戲對於操作性的要求,提供絲滑流暢的遠端操作體驗。對於家中已經有不錯硬體配備桌機的遊戲玩家來說,透過 DeskIn 遊戲版直接遠端連線的效果不俗,如此一來也不需要額外再購買遊戲掌機,或是額外費用去購買雲端串流遊戲服務,直接用手機玩電腦遊戲更簡單、便利,輕鬆升級遠端遊戲體驗,相對性價比更高。

當然,DeskIn 的實用性也不僅止於玩遊戲,它更是一款極為專業的遠端桌面工具,以遊戲版來說單一帳號就能管理達 100 個設備之多,更能同時支援桌機、筆電、手機與平板電腦,泛用度極高,讓我們隨時存取高性能的桌機來完成各種高負載的工作,同時也具備多螢幕支援、檔案傳輸、即時協作、外部設備對映等豐富功能,將遠端工作流程全面整合、升級,無需切換多套軟體即可一站式完成各種任務,甚至也能透過 DeskIn 的連線與其他人進行流暢溝通的遠端協作,真正做到生產力的完美升級。

想要體驗前所未有的「個人雲端遊戲」體驗嗎?現在就使用電腦王讀者專用折扣碼【pcadv】訂閱 DeskIn 遊戲版可享年費 8 折優惠哦!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Epson L6390 高速雙網傳真連供印表機評測:印速、耐用度大升級,內建自動雙面掃描/影印傲視業界同級 (同場加映 L6370)

作者 Axiang Chin
Epson L6390 專為中小企業設計,具備高印量、低成本優勢。不僅列印品質優異,更提供五年原廠保固,是中小企業提升效率的理想選擇。Fc357bb236d3aa13303f31a866b62c06

台灣的產業結構以中小企業與個人商戶為主,無論是傳產、店家,或是近年迅速崛起的微型新創企業,皆在台灣經濟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這些規模雖小但運作靈活的業者,面對日常文件處理、合約列印、行銷物料輸出等需求,頻率並不亞於大型企業,然而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兼顧效率與成本效益,也成為他們營運上的一大挑戰。

隨著數位轉型浪潮接連推進,人們對文件管理的效率與專業程度也有了更高的期待。在這樣的產業背景下,原廠連續供墨印表機逐漸成為中小企業與個人工作室的首選。這類產品以「高印量、低成本」為核心優勢,能以極低的單張列印成本,滿足大量輸出的日常需求,同時兼顧列印品質與設備的穩定耐用性。

Epson L6390 高速雙網傳真連供印表機評測:印速、耐用度大升級,內建自動雙面掃描/影印傲視業界同級 (同場加映 L6370)

Epson 多年前即洞察市場對高效、經濟列印的高度需求,持續推出各式連續供墨機種,透過技術創新不斷提升產品競爭力。如近期全新登場的 Epson L6390,正是專為台灣中小企業、店家老闆與工作室量身打造的高階機型。不僅延續 Epson 一貫強調的高效能與成本優勢,更在功能整合、操作便利性以及智慧連網等層面全面升級,為用戶帶來更流暢、更智能的列印體驗。

接下來的文章中,筆者將詳細開箱這款新品,分享第一手的實測心得,帶大家一探 Epson L6390 的幾大亮點與實際表現!

Epson L6390 特色搶先看

多工整合,效率再升級

  • 內建列印、掃描、影印、傳真四合一功能,滿足各類日常辦公需求
  • 搭載 ADF 自動進紙器,支援多頁文件處理,提升工作效率
  • 「同級唯一」支援自動雙面掃描 / 自動雙面影印

效能強化,品質與速度兼具

  • 黑白列印速度高達 18 IPM、彩色 9 IPM,大幅優於前代機型
  • 採用新一代 PrecisionCore 精點微噴噴頭,滿足商業文件需要的高列印品質

高印量、低成本,長期使用更經濟

  • 黑色單組墨水可列印約 8,500 ,彩色可達 6,500 ,大幅降低單張成本
  • 總列印耐用度可達 10 萬張,穩定性與壽命全面升級
  • 自行更換廢墨盒,後續維護簡單、便利

智慧設計,貼近目標用戶需求

  • 採全新墨水槽設計,注墨更直覺、操作更乾淨
  • 配備 2.4 吋彩色觸控螢幕,優化後的操作介面,使用更順手
  • 透明紙匣視窗設計,紙張剩餘量一目了然
  • 自動開啟托紙盤,無須人工干預
  • 新增狀態燈,有利於即時掌握印表機運作狀態
  • 相容 Epson Smart Panel 應用程式,支援手機、平板操作,智慧連線無縫整合

安心使用,原廠保障

  • 主機加購墨水登錄後,最高享有五年原廠保固,使用更無後顧之憂

產品開箱

主打功能四合一的 Epson L6390,一機擁有列印、掃描、複印與傳真四大功能,更進一步提升大量文件處理的效率-除了機身內置了 ADF 自動進紙掃描器,能輕鬆應對大量文件的快速掃描及影印需求,更是市場中同級產品中唯一支援「自動雙面掃描/影印」功能的機種,有感提升文件數位化效率,結合自動雙面影印功能,輕鬆執行大量文件自動雙面複印的任務,滿足多樣化商務應用需求。

ADF 自動進紙器位於機身頂部,能一次處理多張 A4 文件,也是市場同級產品中唯一支援「自動雙面掃描/影印」功能的多功能事務機,無論是文件數位化或是複印效率都大幅提升!

為了更貼近日常生活與工作應用上的實際需求,Epson L6390 在今年的機身設計上展現更強烈的專業性與質感。窄幅機身不僅外觀更俐落,也進一步優化空間使用,無論是辦公桌面還是居家環境,都能輕鬆融入、一點都不突兀。

L6390 更導入全新外型概念,著重實用與便利兼具的細節設計,最具代表性的亮點之一就是列印托盤可在列印時自動開啟,不僅省空間,在不使用時也能維持整潔,並有效避免因忘記開啟托盤而影響列印流程,讓每一次列印都很直覺順暢,無需時時守在印表機旁。

Epson L6390 延續系列作一貫的黑色霧面風格,整體造型低調俐落,專業又不失質感。經過精心規劃的機身尺寸顯得緊湊輕巧,不只不佔空間,也能輕鬆融入各種室內裝潢風格。

L6390 新增了「自動開啟托盤」設計,當列印作業啟動時,位於面板下方的出紙托盤會自動展開,免去手動拉出的步驟,避免因忘了開啟托盤而導致列印中斷的情況。

托紙盤下方有內置式的進紙匣。

此外,L6390 機身搭載「環型狀態燈」,指示效果更為醒目,讓使用者能立即掌握設備目前的機器狀態。機身底部的進紙匣也新增「透明紙窗」,方便隨時查看紙匣中紙張的剩餘量,避免啟動列印時才發現缺紙的尷尬情況。

L6390 將環型狀態燈整合在機身前側右方的墨水槽頂部,醒目的燈光效果,讓使用者無論在操作中或距離稍遠,都能快速掌握印表機運行狀態。

L6390 採用四色分離式大容量墨水瓶設計,不僅方便更換,也能降低耗材浪費。搭配完善的人性化注墨機制,讓使用者能輕鬆 DIY 補充墨水。

Epson 原廠連續供墨系統擁有獨家的墨水瓶防呆設計,每一色墨水瓶口皆為專屬造型,僅能對應正確顏色的墨水槽,避免誤插或加錯墨的情況發生。

墨瓶也採用貼心的免擠壓設計,使用者只需將墨水瓶插入注墨口即可自動完成墨水裝填。

L6390 採用便利的前置式墨水槽設計,並進一步優化,改為無須掀開上蓋即可輕鬆開啟,補充墨水時更加省力順手。墨水槽與墨瓶口皆採用獨特的顏色對應及防呆設計,避免誤插誤注,讓使用者無需擔心操作錯誤。

此外,墨瓶採用免擠壓注墨機制,只需將墨瓶直接插入墨槽,即可自動完成墨水填充。這種設計不僅簡化了補充流程,也有效避免墨水外漏,確保環境整潔,帶來更加輕鬆愉快的使用體驗。

除了四色墨槽均設有透明視窗方便使用者快速掌握墨水剩餘量外,也於一旁加入全新的「透明紙窗」設計,有利於即時查看進紙匣中紙張的剩餘量。

除了前面提到大量處理文件十分便利的 ADF 自動進紙掃描器,L6390 也內建有 A4 尺寸的平台式掃描器,可針對已裝訂的文件、書本、手冊進行逐頁掃描或是影印,讓你輕鬆完成文件整理的任務。

L6390 也配備有平台式 A4 掃描器,方便將書本、手冊、筆記等紙本資料數位化,提升文件管理的效率與靈活性。

同場加映:Epson L6370

除了前面開箱的四合一機種 L6390,Epson 也同步推出不含傳真功能的三合一 Wi-Fi 機型 L6370,滿足不同族群的多元化需求。L6370 在規格上與 L6390 幾乎完全相同,提供高品質的列印、掃描與影印功能,並同樣配備自動雙面掃描及影印,使用者無需再手動翻面大量文件,提供靈活且便利的辦公體驗。

Epson L6370 為 L6390 的姊妹機型,兩者主要差異在於 L6370 不具備傳真功能,以及操控介面採用非觸控式設計,適合對傳真需求低、追求操作簡易性的人採用。

L6370 與 L6390 在整體外觀上幾乎完全一致,不仔細觀察真的難以分辨兩者差異。

L6370 配備 2.4 吋 LCD 螢幕,搭配實體按鍵操作面板,提供另一種簡潔直觀的操作方式,與 L6390 的觸控螢幕有所不同。

功能實測

今年 Epson 全新原廠連續供墨系列產品大幅提升了印量表現,其中單組黑色墨水列印量增加 1,000 張,達到驚人的 8,500 張;單組彩色墨水列印量也提升了 500 張,達到 6,500 張之多。這樣的規格,特別適合月列印量約 300 張的個人工作室、小型店家乃至中小企業,不僅滿足大量列印需求,也顯著降低單張列印成本,協助用戶節省營運支出,提升整體經濟效益。

Epson L6390 的列印效能有明顯的升級幅度,不僅單組墨水的列印量大大提升,主機本體的設計也同步優化,使耐用度獲得強化,整體總列印量可達 10 萬張,展現出色的穩定性與長期使用效益,特別適合重度列印需求的商用環境。

值得一提的是,L6390 針對主機設計進行多方面的優化。包括印字頭保濕技術、減少列印過程中氣泡產生的改良設計,以及新式紙壓板結構,有效降低紙塵累積,這些升級不僅提升穩定性,也大幅強化了機器的耐用度。L6390 的總列印量由原先的 5 萬張提升至 10 萬張,足以因應長期、大量列印的需求。此外,使用者在購機時若同步加購墨水耗材並於官網完成登錄手續,最高可享 5 年原廠保固,再加上 Epson 遍佈全台的服務網絡,讓後續使用與維護更加安心無虞。

L6390 搭載新一代 PrecisionCore 精點微噴噴頭,為使用者帶來兼具高品質與高效率的列印體驗。該技術不僅提供細緻清晰的列印效果,列印速度表現亦大幅提升。此外,免加熱列印技術更具備節能省電的環保優勢,是兼顧效能與永續的智慧選擇。

L6390 採用 2.4 吋全彩觸控螢幕,全新風格的選單設計不僅視覺更美觀,操作上也更直覺容易上手。螢幕的觸控感應區延伸至外緣,強化滑動操作的流暢度與精準度,徹底擺脫「卡手感」,帶來更順暢、更升級的使用體驗。

配備全彩 2.4 吋觸控螢幕,結合全新 UI 設計,進一步提升觸控操作的流暢度與精準度。

在列印表現方面,L6390 採用新一代 PrecisionCore 精點微噴列印噴頭,搭配 Epson 獨家的 Heat-Free 免加熱列印技術,不僅大幅降低耗電量,也進一步優化列印效能。更高密度的噴頭設計,不僅讓文字輸出更清晰銳利,18 ipm 的黑白列印速度也媲美同級雷射機種,品質與效率都顧到了。

透過實際測試可以發現,黑色墨水具防水特性,讓文件更耐保存、不易因濕氣或潑濺而模糊,對於商務用戶來說尤其實用。此外,即便使用一般列印紙,彩色圖表與影像的輸出效果依舊相當亮眼,色彩層次豐富、不失細節,配合低廉的單張列印成本,無論是日常辦公還是中小型企業的彩印需求都能放心使用,不必擔心成本壓力。

L6390 優異的列印品質,足以應對商務環境中常見的各類黑白與彩色文件輸出需求,無論是日常報表、簡報圖表或圖文並陳的提案文件,都能呈現應有的細節與清晰度。

實測時使用一般影印紙,L6390 在列印不同字級與字型的中英文內容時,文字邊緣依然清晰銳利,具備很不錯的可讀性,足見其噴頭精度與墨水控制的穩定性。

L6390 支援黑色墨水防水功能,列印出的文件即使遇水也不怕暈染模糊,同時可搭配各類螢光筆正常劃記,方便用戶在文件上標註重點,提升實用性。

L6390 列印影像的效果也蠻不錯,使用一般影印紙就能有飽和、艷麗的色澤,細節還原度高,效果令人印象深刻。

Epson L6390 配備完整的無線連網功能,能輕鬆接入區域網路,安裝時不再受限於有線網路的部署位置,方便為區域網路內的多台設備提供列印服務。同時,藉由 Wi-Fi Direct 的支援,設備間能實現點對點連結,提升無線連接的靈活性。

此外,透過 Epson 的 Smart Panel 智慧遙控 APP,使用者可以直接透過手機或平板,完整操作 L6390 的所有功能,無論是列印文件與影像,還是進行掃描數位化或複印都能輕鬆完成。APP 也能即時掌握設備運行狀態,並支援例行性維護。

值得一提的是,Smart Panel 可自動串接 Epson 的 LINE 官方帳號,透過直接將文件或圖片「丟」給 LINE 官方帳號的方式,實現不受空間限制的遠端列印。這意味著不論身處何地,都能快速下達列印指令,回到家中或辦公室即可直接取得列印成品,不再需要花費時間等待。

透過手機端的 Smart Panel APP 即可透過無線連結,完整操控 Epson L6390 的所有功能,實現便捷的遠端管理與操作。

除了透過機身上的觸控螢幕操作之外,L6390 的初始化設定也能利用 Smart Panel APP 於手機端完成。APP 是以對話指引的方式,使整個設定流程簡明易懂,且提供卡片式與並排顯示兩種介面設計,使用者可依喜好自由切換。

並排顯示的操控介面能夠一目了然呈現 Smart Panel 的所有功能,並讓使用者直覺地存取各類功能。

透過 Smart Panel 可直接列印手機內的文件與影像,並靈活調整輸出尺寸及各項列印設定。

利用 Smart Panel 同樣可以操作 L6390 的掃描與複印功能,並可根據需求調整掃描品質與選擇多種影像格式進行檔案存取。

Smart Panel 可設定自動串接 Epson 的 LINE 官方帳號,讓 L6390 支援「遠端列印」功能。即使人不在印表機附近,也能透過檔案傳輸方式輕鬆遠端下達列印指令。

結語:全方位滿足商業應用需求,事務設備升級首選

整體而言,Epson L6390 以簡約外型與適中體積,搭配優化後的觸控螢幕,展現相當討喜的產品風格。其中,觸控螢幕配合全新 UI,提供更直覺且易於操作的人性化體驗。多合一且完善整合的功能同樣是 L6390 的一大亮點。尤其是它獨有 (同級產品中唯一擁有) 的自動雙面掃描/影印功能,可顯著提升日常文件處理的效率,在市場上可謂無人可匹敵。

此外,L6390 完整支援無線連結,並透過 Wi-Fi Direct 及多元連網機制,進一步強化功能整合。針對現代行動裝置的需求,更可搭配 Smart Panel 智慧遙控 APP,讓行動列印與遠端管理變得輕鬆便利,滿足彈性辦公與多裝置協作的現代工作模式。

L6390 的四合一功能全面滿足商務應用需求,兼具卓越的列印品質與出色的成本效益。無論是追求永續經營的中小企業、個人商家、工作室,或是微型企業,都能找到理想的解決方案;同時,L6390 也是汰換老舊雷射列印設備的最佳替代選擇,助力企業邁向更高效率與更低成本的未來。

從應用功能層面來看,新一代 PrecisionCore 精點微噴列印噴頭,確實為 L6390 帶來明顯優勢,達到優異的黑白與彩色列印品質,列印效率更可達黑白列印 18 ipm、彩色列印 9 ipm 的速度*,不亞於許多企業過往偏好的雷射機種。更重要的是,連續供墨系統大幅降低單張列印成本,無論是大量黑白文件還是彩色圖表,都能以極低的耗材支出輕鬆應對日常營運需求,以企業最常大量列印的黑白文件來說,Epson 原廠黑色墨水一瓶可列印達 8,500 張,相較於雷射列印碳粉一支僅能列印 1,000 張,效益就相差  8 倍以上,換算耗材費用,Epson 原廠連續供墨單張僅 0.08 元,原廠雷射列印單張達 2.08 元,甚至對比副廠碳粉雷射列印的 0.48 元一張僅 1/6 的價格,這使得企業在控制成本的同時,也能無負擔地追求高品質列印,擺脫印量與成本間的取捨困境。

*與他牌低階彩色雷射 (20ppm以下) 比較之黑色列印數據 (2025.05) 

若無傳真需求,也可以考慮功能規格與 L6390 幾乎相同的 L6370(圖左)。

L6390 在耐用度上的大幅提升也令人印象深刻,總列印量高達誇張的十萬張,再搭配 Epson 完善的售後服務體系,確實會讓消費者感到更安心。特別是在購機時,可透過加購耗材升級延長保固,最高可達五年,讓用戶在使用與維護上都享有更全面的保障,這也是目前許多中小企業、店家老闆、SOHO 族及個人商戶選擇 Epson 的主因。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Toshiba Canvio Flex 第二代開箱體驗!PC、Mac、行動裝置檔案傳輸需求一次搞定!

作者 Axiang Chin
知名儲存品牌 Toshiba 推出的第二代 Canvio Flex,能夠無縫接軌常見的 Windows、MacOS、iOS 與 Android,讓使用者能夠更自由地在不同設備間進行資料存取。081b954aafc146635d12ed243ebbce1b

身處數位時代的我們,每天都會接觸甚至產生大量的數位檔案,從工作文件、照片、影片到各類型的檔案…等多不勝數,也正因如此,數位資料的保存與管理變得至關重要。而且雖說雲端儲存的便利性高,但需要仰賴網路連線才能存取檔案的使用形式仍舊不如實體儲存裝置來得重要,尤其是大家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數位裝置非常多樣,也經常需要在不同裝置間切換使用,完成各類工作與學習上的任務,也正因如此,選擇一款能夠輕鬆跨平台、相容於不同系統設備的的儲存裝置就顯得尤為重要。

為了滿足這樣的需求,知名儲存品牌 Toshiba 所推出的第二代 Canvio Flex 正是為此而生,尤其是強調具備強大跨平台支援能力,能夠無縫接軌常見的 Windows、MacOS、iOS 與 Android ,甚至連較少見的 ChromeOS 與 Fire OS 作業系統也能一體適用,讓使用者能夠更自由地在不同設備間進行資料存取。

Toshiba Canvio Flex 第二代行動硬碟延續了前一代的簡約時尚設計,並同樣擁有大容量與跨平台支援的使用便利性。


在接下來的文章中,筆者也將為大家帶來 Toshiba Canvio Flex 的將開箱實測,進一步帶大家深入了解這款行動硬碟的特色與實際應用價值。

Toshiba Canvio Flex 第二代開箱體驗!PC、Mac、行動裝置檔案傳輸需求一次搞定!

第二代 Toshiba Canvio Flex 行動硬碟特色搶先看

  • 提供 1TB、2TB、4TB 三種容量選擇,滿足不同使用需求
  • 同時支援 PC、Mac、平板與手機,適用於多種設備
  • 完整相容 Windows、MacOS、iOS、Android、ChromeOS、Fire OS,無需重新格式化
  • 採用時尚鈦空銀外殼,設計輕薄便攜,適合隨身攜帶
  • 側面 LED 透光線條新設計,提升科技感
  • 內附 USB-C 與 USB-A 兩種傳輸線,確保更廣泛的設備兼容性
  • 支援 USB 3.2 Gen1 傳輸介面,高速穩定
  • Toshiba 三年保固更安心

產品開箱介紹

全新第二代 Toshiba Canvio Flex 維持了與前一代相同的科技簡約風格設計,全機以高質感的鈦空銀色飾面搭配全新的側面 LED 透光線條造型形塑更具獨特性的視覺效果,同時小巧輕薄的體積也滿足了使用者能夠便於隨身攜帶的使用需求,更是能輕鬆與各類型的數位裝置搭配使用。

外包裝盒採用白、紅色主色,搭配代表 Canvio Flex 的橘色做點綴 ,行動硬碟本體採用具科幻風格的鈦空銀色飾面外殼。

盒內除了 Toshiba Canvio Flex 本體與說明書,也同時附贈了 USB Type-A 與 USB Type-C 兩種傳輸線材,可滿足不同規格設備的連結使用需求。


除此之外,Toshiba Canvio Flex 也提供了 1TB、2TB 與 4TB 三種不同容量可以選擇,能滿足超大容量檔案攜帶的需求,同時盒內也貼心地附贈了 USB Type-A 與 USB Type-C 兩種傳輸線材,可依照使用裝置的不同搭配使用,像是一般的桌機、筆電就能透過 USB Type-A 的連結,而輕薄型的筆電、平板電腦甚至是智慧型手機,就可以透過 USB Type-C 存取,無論是舊款或是新款的數位裝置都能隨插即用,享受便利且高速的檔案傳輸體驗,真的非常方便呢!

Toshiba Canvio Flex 本體十分小巧,圓弧邊角設計更具現代感。

Toshiba Canvio Flex 的機身厚度也相當薄,1TB 與 2TB 的版本只有 14.3 mm 厚。

Toshiba Canvio Flex 的連結埠採用了 USB micro-B 介面整合了資料傳輸與電源供應。

Toshiba Canvio Flex 的 1TB、2TB 版本厚度相同(如上圖左),但 4TB 版容量較大因此厚度也略為增加一些(如上圖右)。

實際應用心得分享

不同於一般的外接硬碟以 USB Type-A 為主要的連結介面,Toshiba Canvio Flex 提供了 USB Type-C 的連接線,除了能相容於一般常見的桌上型主機或是筆記型電腦,也能適用於採用 USB Type-C 規格的平板電腦或是智慧型手機,預設採用 exFAT 磁區格式也確保不同作業系統的跨平台支援性,讓我們無需進行硬碟磁碟分割與磁區格式的轉換就能直接使用。

目前無論是 Windows 或是 MacOS 的電腦都具備有 USB Type-C 的連結介面,因此可透過單一規格的線材連結使用,非常方便。

透過 Windows 11 作業系統連結 Toshiba Canvio Flex 2TB 版本並使用 CrystalDiskinfo 來查看詳細的規格數據。

也因為 Toshiba Canvio Flex 完善的跨平台支援性,讓這款行動硬碟能夠適用於各種不同的場域,也能符合不同類型使用者的需求。像是經常會需要運用不同裝處理工作任務的上班族,就可以利用這款行動硬碟保存重要的工作進度,直接在不同平台的設備上存取,隨時保持工作檔案在最新進度。

第二代的 Toshiba Canvio Flex 在外觀上的特色之一就是側邊的 LED 透光線條設計,在硬碟連結至裝置啟動時可以看到燈光穿透的效果。

透過 Toshiba Canvio Flex 可以輕鬆地攜帶各類型的專案資料,隨時透過手邊有的裝置進行檔案的編輯處理。

Toshiba Canvio Flex 本身小巧輕薄的設計,也能很輕鬆地收納至隨身的公事包或電腦包中攜帶。


當然,Toshiba Canvio Flex 本身就具備穩定快速的資料傳輸效率,實測USB-C能提供每秒143MB的檔案傳輸速度,可以成為內容創作者快速轉換檔案的便利工具,像是使用手機拍攝的專業格式影音,就能直接連結這款行動硬碟轉存,後續傳輸出至電腦端使用,相較於將手機連結至電腦轉檔要更為快捷,同時也能在拍攝完成的第一時間就進行備份,讓重要的創作資料能夠妥善保存。此外,Toshiba Canvio Flex 除了常見的 Windows 作業系統,也能相容於 MacOS 作業系統的電腦,而行動端也是 iOS 與 Android 通吃,甚至較少見的 Chrome OS 或是 Fire OS 也能相容使用。

除了一般的個人電腦、筆電,Toshiba Canvio Flex 也能完整支援 iOS 與 Android 作業系統的行動裝置,而且即插即用非常便利。

Toshiba Canvio Flex 也能支援像是 iPad 這樣的平板電腦,除了檔案的保存,也能直接透過觸控螢幕瀏覽檔案內容。

透過 Toshiba Canvio Flex 的跨平台支援,可以很方便地將手機、平板中的照片、影片資料轉移至電腦平台使用專業軟體進行編輯處理。

此外,對於學生族群與一般使用者來說,Toshiba Canvio Flex 的大容量也能讓人放心地將大多數檔案集中保存於其中,尤其像是手機拍攝數量龐大的照片或是錄製的影片,都能隨時備份到行動硬碟中,不僅能夠快速分享,也能進一步釋放手機寶貴的儲存空間。

體積小巧卻擁有大容量的 Toshiba Canvio Flex 能夠讓不同需求的使用者放心地將檔案集中保存其中。

結語

作為一款訴求易於攜帶、使用的行動硬碟,第二代的 Toshiba Canvio Flex 在外型方面同樣採用簡約、輕薄的設計風格,且擁有獨特的時尚質感,更加入了具科幻風格的 LED 透光線條元素,營造出視覺上的亮點。當然,Toshiba Canvio Flex 也延續了系列作「彈性使用」的出色支援性,擁有 USB Type-A 與 USB Type-C 兩種傳輸線材能夠同時支援新、舊規格的裝置,也擁有 exFAT 檔案格式能夠完美實現多作業系統的跨平台應用,甚至是桌面端與行動端設備都能適用,不僅滿足了大容量檔案集中保存的需求,也實現了不同平台檔案交換的便利性。

Toshiba Canvio Flex 本身「彈性使用」的設計,讓不同裝置之間的檔案集中管理、跨平台共享成為一件簡單的任務。

此外, Toshiba Canvio Flex 也同樣擁有 1TB、2TB 與 4TB 三種不同容量的規格,可依照不同使用需求來選擇,同時實測傳輸速度表現也相當穩定,搭配行動裝置使用也無需額外連結電源即可驅動,即插即用更省去繁複的操作程度,讓使用更無負擔。

Toshiba Canvio Flex 擁有三種不同容量規格,最大可達 4TB,可以滿足各類型裝置資料集中保存的需求。

整體來說, Toshiba Canvio Flex 非常適合需要在不同裝置之間傳輸資料,或是希望能將多樣裝置中的檔案集中保存、備份需求的使用者,透過這款行動硬碟的效率更高。同時對於商務人士、內容創作者或是學生族群來說, Toshiba Canvio Flex 也是能便利攜帶大量資料的一大利器,無論是重要的專案資料,或是珍貴的創作內容或是重要的學習資料,都能透過超大儲存容量集中保存、隨時取用,除了穩定可靠,原廠也提供長達三年的保固服務,讓使用更為安心哦!

就連行動裝置也能輕鬆連結 Toshiba Canvio Flex 存取與備份資料,對於喜歡使用行動裝置拍照、錄影的使用者來說,更能輕鬆釋出裝置內的儲存空間。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MSI Summit A16 AI+ 商務筆電實測:搭載 AMD Ryzen AI 9 365 處理器、能優化工作生產力的 Copilot+ PC

作者 Axiang Chin
Summit A16 AI+ 在效能方面展現其作為新世代 AI+ PC 的諸多優勢,在 Copilot+ PC 各項 AI 應用陸續到位後,預期將為使用者帶來更豐富、便利的體驗。0a52640fecff2e80850e4a8cc1fb10ce

回顧 2024 年電腦市場最大的變革,無疑就是正式邁入全新的「AI PC」時代。特別是筆電,不僅幾乎全面換上具備強大 AI 運算能力的 AI 處理器,這些處理器的技術迭代週期也明顯加快。除了上半年一馬當先的 Intel Core Ultra Series 1 系列,時至年底,AI PC 的發展更進一步,全新 Intel Core Ultra Series 2 及 AMD Ryzen AI 300 系列處理器相繼登場,效能相比前一代提升高達三倍。不只強化筆電的整體運算能力,更大幅提升 AI 工作負載的本地端運行效率,為使用者帶來更即時、更安全的運作體驗。

而持續推出多元產品的 MSI,在進入 AI+ PC 時代後也不斷擴增旗下產品陣容,類型覆蓋電競、創作者及商務生產力,其中強調出眾質感與全方位安全防護的 Summit 系列自然不例外,如全新的 MSI Summit A16 AI+ 就是該系列規格最頂尖的旗艦代表。

Summit A16 AI+ 配備的觸控螢幕支援 360 度翻轉,能快速轉換成多種形態,符合當下使用情境,上一秒是筆電,下一秒就變身成適合分享簡報或觀賞影片的模式。

除了配備 Summit 系列中最大的 16 吋螢幕,Summit A16 AI+ 也首度搭載 AMD Ryzen AI 300 系列處理器,在兼顧續航力的同時,展現優異的運算效能,處理器更整合高效能的 AMD Ryzen AI 核心,能提供高達 50 TOPS 的 AI 效能,不僅符合 Windows 11 定義的 Copilot+ PC 標準,效能亦可滿足本地端運行生成式AI、大型語言模型的需求。

MSI Summit A16 AI+ 特色搶先看

  • 內建 AMD Ryen AI 9 365 處理器,獨立 AMD Ryzen AI 核心提供高達 50 NPU TOPS ,73 總和 AI TOPS 運算效能
  • 內建 16 吋 QHD+ (2560 x 1600) 16:10 黃金比例觸控螢幕,支援 165Hz 更新率, 100% DCI-P3 顯示效果,IPS 等級面板,支援 MSI Pen 2 多功能觸控簡報筆
  • 擁有僅 2.1 Kg、約 16.9mm ~ 17.35mm 的輕巧纖薄機身
  • 內建 USB 4 Type-C,提供高速數據傳輸、無縫視訊輸出與強悍充電…等全方位功能
  • 支援 Windows Hello 人臉辨識、指紋辨識功能
  • 視訊攝影機支援智慧守護功能,可透過偵測快速啟動或鎖定螢幕
  • 支援 TPM 信賴平台模式技術…等企業等級資安防護
  • 通過 MIL-STD-810H 同級軍規耐用度測試
  • 內建 Wi-Fi 7 無線網路規格
  • 獨家微星 AI 智慧引擎可針對當下使用情境自動切換至最佳效能模式
  • AI Noise Cancellation Pro 可優化線上會議品質

沉穩內斂、彰顯品味的經典外型

Summit A16 AI+ 延續 Summit 一貫的商務定位,整機外型偏沉穩內斂,墨水黑色調的金屬外殼看似低調,但仍無法掩蓋其媲美精品的高質感。相較同級產品,這台商務筆電相對輕薄些,機身最薄處約 16.9mm,全機重量更僅有 2.1Kg,讓商務人士能輕鬆將大螢幕隨身帶著走。

Summit A16 AI+ 通過美國軍規 MIL-STD-810H 同級耐用度測試,可確保在不同環境下使用的穩定性,隨身攜帶更有保障。

筆電的上蓋有一枚亮面材質 MSI Logo。

一體成型的機身底殼,四邊透過向內削切的設計手法,讓機身看起來更纖薄。

底殼上半部為沖孔式散熱區,隱約可見內部的 Cooler Boost 5 散熱系統。

機身底部左右兩側分別設置了揚聲器開口。

顯示器方面,Summit A16 AI+ 配備的是 16 吋 16:10 黃金長寬比的 QHD+(2560 x 1600 px) IPS 等級螢幕,窄邊框設計成功讓視野變得更開闊,非常適合用來長時間工作。此外,這片螢幕具備 100% DCI-P3 顯色能力,不僅視覺效果出眾,更新率更高達 165Hz,在顯示動態內容時能更加清晰、穩定。

打開上蓋,能看到艷麗清亮的窄邊框大螢幕。

這塊螢幕擁有 QHD+ 解析度,畫質呈現優異,同時具備 100% DCI-P3 顯色能力,提供更為出色的視覺效果,支援 165Hz 高更新率也讓動態顯示效果更清晰。

上方邊框處設置了具備 Windows Hello 臉部辨識功能的 IR FHD 視訊攝影機,支援 HDR 模式與 3D Noise Reduction+ 的視訊降噪技術,原廠也貼心設計了遮蔽蓋,不使用鏡頭時可手動關閉。

做為一台 16 吋中大型筆電,機身 C 面肯定要配置全尺寸鍵盤和大尺寸無鍵式觸控板,右側則有完整的九宮格數字鍵,鍵帽內建白色背光,方便商務人士在光源不足的環境使用 (如飛機上、會議室內)。

鍵盤左側設置了額外的麥克風,可強化收音效果。

觸控板右側有獨立的指紋辨識器。

鍵盤設置有獨立的 Copilot 鍵,可一鍵啟動 Windows 11 的 Copilot 助理。

機身 C 面左下可以看到 AMD Ryzen AI 9 處理器與整合 AMD Radeon 顯示晶片的標籤貼紙。

在商務族群相當注重的連接埠方面,Summit A16 AI+ 雖力求輕薄,但仍配置得相當完善。包括高泛用性的 USB 3.2 Gen2 A 埠、HDMI 2.1 埠,與兩組支援 40Gbps 高速傳輸、PD 3.0 充電與視訊輸出的 USB 4 Type-C 埠,同時也和 Thunderbolt 4 相容,另外機身上也有配置 microSD 讀卡槽,能更方便地存取外部資料。

從側面這個角度能明顯看出 Summit A16 AI+ 有多纖薄。

機身左側配置兩組支援 40Gbps 高速傳輸、PD 3.0 充電與視訊輸出的 USB 4 Type-C 埠。

機身右側配置 HDMI 2.1 埠、USB 3.2 Gen2 A 埠、microSD 讀卡槽與 3.5mm 耳機/麥克風二合一接口。

可翻轉螢幕提供四種型態,還支援 MSI Pen 2 多功能觸控簡報筆

Summit A16 AI+ 延續 Summit 系列作廣受好評的「可 360 度翻轉觸控螢幕」設計,除了常見的筆電模式外,隨時能依照各種情境及需求,迅速切換成最合適的形態。

筆電型態絕對是使用頻率最高的模式。

當處在通勤途中或呈現站立的狀態,不妨將 Summit A16 AI+「對摺」,變身平板模式,透過觸控達到更直覺的操作體驗;另外像商務人士經常會遇到與客戶、同事面對面洽公討論的情境,這時也能將 Summit A16 AI+ 切換成機身反摺、以 C 面做為基底的「簡報模式」,讓與會者能更好的聚焦在螢幕呈現的內容。

方便手持觸控使用的平板模式。

適合雙人或小組對談的簡報模式。

觀看影片時,建議將機身反摺架立於桌面上形成「帳篷模式」,讓螢幕與揚聲器呈現最佳展示角度,藉此獲得最優質的視聽效果。

最適合用來看電影、追劇的帳篷模式。

除了透過手指觸控,Summit A16 AI+ 也支援微星自家的 MSI Pen 2 多功能觸控簡報筆,不僅尺寸符合一般原子筆的使用型態,內建最新的 Microsoft MPP 2.6 觸覺反饋技術,接觸到螢幕時會產生觸覺反饋,提供更逼真的書寫體驗。此外,MSI Pen 2 採用獨特的石墨筆尖,除了作為觸控筆也能像是一般鉛筆於紙上書寫,但用在螢幕上卻也不會刮傷螢幕。

Summit A16 AI+ 可搭配 MSI Pen 2 多功能觸控簡報筆使用。

可透過磁吸功能將 MSI Pen 2 吸附在機身 C 面左側,方便隨取即用。

搭載 AMD Ryzen AI 300 系列處理器,獨立 NPU 運算效能優異

相較於一般商務筆電,Summit A16 AI+ 硬體規格層面最大的賣點就是採用最新的 AMD Ryzen AI 300 系列處理器,不僅擁有最新的 AMD Zen 5 與 Zen 5c 核心架構,更整合了高效的 AMD Radeon 800M 系列 GPU 與獨立的 AMD Ryzen AI 核心,效能表現更上一層樓,先進的台積電 4nm 製程也展現出色的能耗控制,符合移動使用時最重要的續航力表現。

MSI Summit A16 AI+ 受測機系統資訊一覽。

此次實測的 Summit A16 AI+ A3HMTG 搭載 AMD Ryzen AI 9 HX 365 處理器,採用 10 核心 20 執行緒架構,並搭配了 24MB 的三階快取,最高功耗設計達 54W。整合顯示晶片方面採用的是 12 核心的 AMD Radeon 880M GPU,圖像處理效能相當出色,同時能支援光線追蹤技術。而處理器核心中的 NPU 單元也擁有高達 50 TOPS 的 AI 運算效能,處理器總處理效能更高達 73 TOPS,相較過往的 AI 處理器效能提升足足 2.8 倍,不僅能滿足 Windows 11 作業系統 Copilot+ PC 相關功能的需求,甚至能支援生成式 AI 應用的運行。

CPU-Z 與 GPU- Z 的整合 GPU 詳細資訊。

除了 AI 處理器,Summit A16 AI+ 還配備了 32GB LPDDR5X-7500MHz 記憶體與 1TB 的 PCIe Gen4 x4 SSD,確保多工任務與高負載應用能流暢運行。此外,筆電中還內建最新的 Wi-Fi 7 無線網路與藍牙 5.4 規格,搭配支援的設備就能感受高速穩定的連線體驗。

重點規格一覽

MSI Summit A16 AI+ 商務筆電實測:搭載 AMD Ryzen AI 9 365 處理器、能優化工作生產力的 Copilot+ PC

處理器與儲存設備效能跑分一覽

MSI Summit A16 AI+ 商務筆電實測:搭載 AMD Ryzen AI 9 365 處理器、能優化工作生產力的 Copilot+ PC

3D 效能跑分一覽

MSI Summit A16 AI+ 商務筆電實測:搭載 AMD Ryzen AI 9 365 處理器、能優化工作生產力的 Copilot+ PC

系統綜合效能跑分一覽

MSI Summit A16 AI+ 商務筆電實測:搭載 AMD Ryzen AI 9 365 處理器、能優化工作生產力的 Copilot+ PC

MSI Center S 一站式系統工具整合度高,使用更便利

Summit A16 AI+ 中也內建了介面全新的 MSI Center S 一站式系統工具,不僅優化相關資訊與功能的呈現排列,讓閱讀性更佳外,也一次整合系統模式設定與各類優化設定,其中當然包括微星 AI 智慧引擎,在開啟後可交由系統自動偵測當下使用需求,自動切換至最佳運行模式,省去了手動操控的繁瑣。

MSI Center S 整體介面更精簡,整合度更高,透過主畫面就能掌握絕大多數筆電運行的系統資訊,也能透過使用情境模式優化系統運行,包括啟動微星 AI 智慧引擎,帶來完全自動化的系統效能優化。

MSI Center S 中的 AI 智慧引擎功能也可以在進階設定中調整細部設定,像是使用電池狀態自動切換至節能靜音模式,同時各個不同的智慧模式也能新增對應的程式設定檔,達到執行程式時自動切換最佳優化模式的功效。

AI 智慧引擎啟動時,在執行對應程式時會自動切換不同的優化模式,畫面右下角也會顯示模式資訊。

MSI Center S 歸納整合出實用的「AI 專區」,提供完善的 AI 工具與設定功能。

很棒的是 MSI Center S 將所有 AI 應用整合至專屬頁面,讓使用者能輕鬆掌握、使用各項智慧功能。其中包括 AI 智能降噪,可提升視訊通話品質;工作室效果,提供更專業的影像與音效優化;以及智能亮度,可根據環境光源自動調整螢幕亮度。此外,AI 網管中心內建無線網路流量分析與頻寬監控,確保穩定的網路效能,而智能守衛則能強化系統安全防護。這些強大功能皆可一鍵啟用,帶來更智慧、流暢的使用體驗。

AI 智慧降噪功能可有效消除喇叭與麥克風的背景噪音,讓通話效果更清晰。

AI 網管功能能分析環境中無線網路訊號的品質。

結語

透過前文的詳細實測,不難發現 Summit A16 AI+ 在效能方面展現其作為新世代 AI+ PC 的諸多優勢,其中 AMD Ryzen AI 300 系列處理器強大的 AI 運算能力令人印象深刻,在 Copilot+ PC 各項 AI 應用陸續到位後,預期將為使用者帶來更豐富、便利的體驗,進一步強化工作效率,甚至能以更低功耗的狀態滿足本地端的 AI 應用需求,對商務人士來說,這意味能透過筆電執行更複雜的 AI 應用,無需仰賴雲端計算,如此一來更可有效保障機敏資料不會有外流的疑慮。

MSI Summit A16 AI+ 商務筆電實測:搭載 AMD Ryzen AI 9 365 處理器、能優化工作生產力的 Copilot+ PC

整體來說,Summit A16 AI+ 適合追求高度行動力與渴望獲得 AI 輔助加持的商務族群採用,特別是經常需要進行多工處理、會議簡報與影像編修的專業工作者,另外也能滿足平時工作以影像處理為大宗的設計師、攝影師的需求。其他像是經常需要外出跑客戶、出差的行銷人員、業務與企業管理者,Summit A16 AI+ 的輕薄機身、高效處理器、觸控翻轉設計以及完整擴充性,都能夠在各種環境下提供適當的輔助效果。如果你正在尋找一款能提升效率的 AI 筆電,Summit A16 AI+ 絕對值得列入口袋清單!

MSI Summit A16 AI+ 商務筆電實測:搭載 AMD Ryzen AI 9 365 處理器、能優化工作生產力的 Copilot+ PC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MSI Creator A16 AI+ 深度評測:迎接全新 AI 世代必備的創作者專用筆電!

作者 Axiang Chin
Creator A16 AI+ 搭載全新 AMD Ryzen AI 9 HX 370 可支援 AI 運算所需的效能,NPU 本身的算力 50 TOPS,全平台總計 80 TOPS 的 AI 運算效能。9d1f0db67dbd488dcf4dc43fa2639235

去年全球筆電市場掀起一波「AI PC」熱潮,x86 架構下首款內建 NPU 單元的 Intel Core Ultra 系列處理器讓市場看見新的可能性,且除了上半年推出 Meteor Lake 世代的 Series 1 系列處理器之後,陸續也有 Lunar Lake 世代的 Series 2 系列處理器,帶來更強勁的 AI 運算效能,同樣成為市場注目的焦點。與此同時,x86 處理器另一巨頭 AMD 同樣推出整合 NPU 的全新 AMD Ryzen AI 300 系列處理器搶佔筆電市場,相關產品也於 COMPUTEX 首度亮相,全新 XDNA 2架構 AI 引擎、Zen 5 架構都將提供更出色的運算效能,因而受到不少消費者期待。

在筆電領域堪稱領頭羊的微星,2024 年可謂火力全開,旗下包括電競、創作者與商務生產力…等各系列筆電新品,都換上最新的 AI 處理器,其中自然也包括搭載 AMD Ryzen AI 300 系列的新品,讓消費者有 Intel Core Ultra 之外的選擇。而過往受到不少內容創作者喜愛的 MSI Creator 系列,近期也首度推出搭載 AMD Ryzen AI 300 系列處理器的最新力作 Creator A16 AI+,除了最高配備 AMD Ryzen 9 HX 系列處理器,能提供高達 50 TOPS AI 運算效能的出色表現,更採用高效能的 NVIDIA GeForce RTX 4070 筆記型電腦 GPU,提供更高效的 321 TOPS AI 運算效能,可輕鬆應對各類 AI 應用程式並優化效能,甚至能在本地端佈署各種生成式 AI 應用。

首度搭載 AMD Ryzen AI 300 系列 AI 處理器的 MSI Creator A16 AI+,將為創作者帶來耳目一新的效能體驗。

外型方面,Creator A16 AI+ 延續系列作一貫的輕巧及高質感,像是以鎂鋁合金材質打造的機身,以及同級產品中 (配備16 吋大螢幕) 更纖薄、輕盈的身段,展現優異的行動力,讓使用者輕鬆將強大性能隨身帶著走;此外,Creator A16 AI+ 更配備效果出眾的 4K Mini LED 顯示器,具備專業的 100% DCP-P3 色域顯示效果、流暢的 120Hz 更新率與 VESA DisplayHDR 1000 認證的高動態對比內容支援性,符合創作者對視覺表現的高標準。

MSI Creator A16 AI+ 特色搶先看

  • 搭載 AMD Ryzen AI 9 HX 370 處理器,內建獨立 NPU 具備 50 TOPS AI 運算效能,處理器總和 80 TOPS AI 運算效能
  • 搭載 NVIDIA GeForce RTX 4070 筆記型電腦 GPU,擁有 8GB GDDR6 視訊記憶體、321 TOPS AI 運算效能
  • NVIDIA Studio 認證筆電,預載 Studio 驅動程式與獨家 AI 應用工具
  • Copilot+ PC 認證,能支援 Windows 11 系統整合的各類 Copilot AI 應用功能
  • 內建微星 AI 智慧引擎,能依照使用情境自動調整系統設定,實現效能最佳化
  • 鎂鋁合金機身,融入航太工業級的 AZ91D 合金
  • 配備 16 吋 UHD+(3840 x 2400 px)16:10 黃金比例螢幕,採 Mini LED 顯示技術,支援 120Hz 更新率,100% DCI-P3 顯色能力,True Color 出廠逐台校色
  • 顯示器具備 1,000 Nits 峰值亮度,100 萬:1 對比度,K-Zone 調光技術,符合 VESA DisplayHDR 1000 認證
  • 機身僅 19.95mm,重量僅 2.1Kg
  • Dynaudio 獨家打造高音質六揚聲器音響系統
  • 全新 Cooler Boost 5 動態散熱模組 (雙風扇搭配 5 散熱導管組成)
  • 內建IR FHD 紅外線視訊鏡頭,並自帶視訊鏡頭遮罩
  • 內建 99.9Whr 大容量電池

經典外型設計

搭載 AMD Ryzen AI 300 系列處理器的 Creator A16 AI+ 在外型方面與先前開箱過的 MSI Creator 16 AI Studio 完全相同,透過能兼顧輕量化、高質感與耐用度的鎂鋁合金來打造機身外殼,並融入航太工業級的 AZ91D 合金,比一般鋁合金材質更堅固,獨特的月岩灰配色略顯低調,延續 MSI Creator 系列既有的風格,迎合專業人士的品味及喜好。

Creator A16 AI+ 整體外型與先前搭載 Intel Core Ultra 版本的 MSI Creator 16 AI Studio 基本完全相同,鎂鋁合金一體成型機身質感出眾,月岩灰配色相當低調、內斂、散發專業氣質。

機身上蓋的龍魂盾徽象徵內在具備絕佳效能表現。

底殼同樣是以鎂鋁合金材質打造。

底殼上半部為大面積沖孔式散熱區塊。

底殼左右兩側皆設置揚聲器開口。

機身後側的飾板上可以看到 Creator 字樣,表明其創作者系列血統。

機身 C 面同為月岩灰配色,搭配黑色鍵帽的孤島式全尺寸鍵盤,右側設置有獨立九宮格數字鍵。

鍵盤配備單鍵 RGB 背光,可透過系統中控軟體 MSI Center 中的 MysticLight 自行調整色彩與動態效果。

機身 C 面左下角有 AMD Ryzen AI 9 HX 與 NVIDIA GeForce RTX Studio 的標章貼紙。

螢幕視野開闊,Mini LED 顯示技術符合專業標準

Creator A16 AI+ 配備的是 16 吋 16:10 大型螢幕,經窄化的邊框有效放大視覺效果,即便長時間觀看仍有一定的舒適度,而達 4K+ 的 3840 x 2400 px 高解析度,搭配 Mini LED 顯示技術,則提供更高的峰值亮度與畫面對比度,同時具備完美的 100% DCI-P3 色域顯示效果,值得注意的是面板在出廠前已進行逐台校色、色彩準確度 Delta E < 2 以及 VESA DisplayHDR 1000 認證,力求滿足專業創作者對視覺表現的高標準。

16:10 長寬比的窄邊框 16 吋螢幕因顯示範圍大,顯示效率自然較一般筆電來的出色。

4K+ 解析度搭配 Mini LED 顯示技術能提供出色的畫質與色彩表現。

Mini LED 顯示技術帶來 1000 nits 峰值亮度,K-Zone 控光技術則讓對比表現更佳,更不用說通過 VESA DisplayHDR 1000 認證,也使這台創作者筆電能完美呈現高動態範圍內容。

顯示器的色彩經 MSI True Color 技術強化,每台筆電出廠前更是逐台校色,包括 100% DCI-P3 與 Delta E < 2 的色彩準確性都符合專業創作所需。

螢幕上緣整合 FHD 的 IR 視訊攝影機與感測器,更配備攝影鏡頭遮蔽蓋,在不使用視訊功能時可手動遮蔽鏡頭,確保個人隱私受到完整保護。

擴充性完備,滿足各類外接連結需求

對創作者來說,筆電最在意的一大重點就是「擴充性」,而 Creator A16 AI+ 當然不會讓人失望,在纖薄的外型下,仍規劃完整的連結埠陣容,其中包括泛用性高的 USB 3.2 Gen2 A 與高速全功能的 USB 4 Type C 埠 (相容於 Thunderbolt 4),以及支援 8K 60Hz 或 4K 120Hz 顯示能力的 HDMI 2.1 埠,另外還有 2.5 GbE 規格的 RJ-45 乙太網路埠。比較可惜的是,相較 Intel 版本 (MSI Creator 16 AI Studio),Creator A16 AI+ 少了一組 USB 3.2 Gen2 C 埠與一組 UHS-III 規格的 microSD 讀卡槽,但整體來說連接埠算是非常完整了。

雖然是一台 16 吋中大型筆電,但 Creator A16 AI+ 還是能將厚度控制在 2 公分內。

機身右側配置方型電源接頭、USB 3.2 Gen2 A 埠、USB 4 Type C 埠與耳機 / 麥克風二合一接口。

機身左側配置 2.5GbE 的 RJ-45 乙太網路孔、HDMI 2.1 埠與另一組 USB 3.2 Gen2 A 埠。

AI 處理器效能出眾,硬體配置面面俱到

硬體規格方面,Creator A16 AI+ 最大的賣點無疑是搭載全新的 AMD Ryzen AI 300 系列處理器,此次實測機的型號為 A3XVGG,採用 AMD Ryzen AI 9 HX 370 處理器,規格是 12 核心 (4P 核 + 8E 核)、24 執行緒,具備 24MB 的三階快取。記憶體採用的是 32GB LPDDR5x-7500MHz 規格,並搭配容量達 2TB 的 PCIe Gen4 x4 SSD。

本次受測的 MSI Creator A16 AI+ 型號為 A3XVGG,上圖為系統資訊。

顯示晶片方面,除了與處理器整合的 AMD Radeon 890M GPU,Creator A16 AI+ 還配備效能更好的 NVIDIA GeForce RTX 4070 筆記型電腦 GPU,擁有 8GB 視訊記憶體,在筆電中算是中階定位,已能滿足多數 AI 應用要求的運算效能,想運行 3A 遊戲也能勝任。

透過 CPU-Z 查看 AMD Ryzen AI 9 HX 370 處理器、主機板與記憶體的詳細資訊。

透過 GPU-Z 查看整合式的 AMD Radeon 890M 顯示晶片與獨立顯卡 NVIDIA GeForce RTX 4070 筆記型電腦 GPU。

重點規格一覽

MSI Creator A16 AI+ 深度評測:迎接全新 AI 世代必備的創作者專用筆電!

處理器與儲存設備效能跑分一覽

MSI Creator A16 AI+ 深度評測:迎接全新 AI 世代必備的創作者專用筆電!

3D 效能跑分一覽

MSI Creator A16 AI+ 深度評測:迎接全新 AI 世代必備的創作者專用筆電!

系統綜合效能跑分一覽

MSI Creator A16 AI+ 深度評測:迎接全新 AI 世代必備的創作者專用筆電!

Creator A16 AI+ 在 MSI Center 中內建「微星 AI 智慧引擎」,啟動後即可讓系統依據當下需求自動切換至最佳效能模式,省去手動操控的繁瑣。

用戶可在 MSI Center 中的「使用情境」手動切換不同的運行模式,也能自定顯卡模式,包括效能最強的「獨立顯卡模式」。

遊戲效能實測

除了上述的常規性能跑分,因 Creator A16 AI+ 配置高效能獨立顯示卡,因此筆者另選擇幾款 3A 遊戲並使用基準性能模式來測試其效能表現,各款遊戲會分別開啟 DLSS 與畫格生成功能,並運行 FHD、QHD 與 UHD 三種解析度,詳細列出跑分平均 FPS 的比較,供大家參考。

Creator A16 AI+ 遊戲效能一覽,同一款遊戲以 FHD、QHD 與 UHD 三種解析度分別測試,畫質均開啟到高以上,並啟動 DLSS 與畫格生成功能。

從跑分數據不難發現 Creator A16 AI+ 都能在 QHD 解析度、畫質高或超高的設定下穩定運行,除非是極度消耗硬體效能的遊戲如《電馭叛客 2077》、《黑神話:悟空》或最新的《魔物獵人:荒野》。若解析度調整至 FHD 的情況下,所有遊戲都能保持在 70 FPS 以上的高流暢度。

結語

作為一款強調高規硬體與出色效能的高階筆電,Creator A16 AI+ 實際表現算是可圈可點,整台筆電最大的亮點自然是加入 AMD 體系的 AI 處理器。相較先前推出的 Intel Core Ultra 9 版本,搭載全新 AMD Ryzen AI 9 HX 370 處理器的 Creator A16 AI+ 整體效能確實略勝一籌,由 4 組 Zen 5 與 8 組 Ezn 5c 核心組成的 12 核 24 執行緒架構具備更優異的效能,最高功耗更可達 54W,同時 RDNA 3.5 架構的 Radeon 890M 整合顯示 GPU 效能表現也不俗。

Creator A16 AI+ 採用內建 NPU 的 AI 處理器,擁有不俗的 TOPS 效能表現,獨立 GPU 更使其能充分因應各類專業應用情境。

AMD Ryzen AI 9 HX 370 處理器也內建 XDNA 2 架構的 NPU 可支援 AI 運算所需的效能,NPU 本身的算力已達 50 TOPS,全平台更是有總計 80 TOPS 的 AI 運算效能,因此完全符合 Copilot+ PC 的標準,能支援 Windows 11 系統整合的各類 Copilot AI 應用功能,大幅提升日常使用的效率與生產力。

Creator A16 AI+ 採用亮度、對比度都更上層樓的 Mini LED 顯示技術,相較一般 LCD 螢幕有著更立體的影像效果,能完美演繹 HDR 格式內容。

MSI Creator A16 AI+ 深度評測:迎接全新 AI 世代必備的創作者專用筆電!

整體來說,AI 處理器與 NVIDIA 獨立顯示卡充分強化 Creator A16 AI+ 在 AI 應用面的泛用性,能為使用者帶來最直接的助益!而作為一台功能堪稱全方位的高效能創作型筆電,除了主要面向的專業創作族群外,也很適合重視品味、追求高效能的商務人士。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在家上網「行動切 Wi-Fi」,大可輕鬆做永續!

作者 Axiang Chin
本文解析「在家上網的正確方式」,探討一般人平時上網不會注意到的小細節,告訴你為什麼「行動切 Wi-Fi」這個小動作能讓上網體驗更順暢,還能輕鬆做環保!316cf9bd8e66b0613baa7e446f2dad6c

什麼!在家上網的方式,竟然和地球環境永續息息相關?真的沒騙你~現代人幾乎離不開手機上網,甚至回到家也習慣直接使用行動網路,畢竟在台灣行動網路普及率高,上網吃到飽的月租費相較鄰近國家十分親民,不少人乾脆就以行動網路取代家用寬頻費用。不過,你有沒有想過,如果回到家改變一個習慣切 Wi-Fi,不但訊號更穩更好,提升基地台運作效率的同時,也還能為地球節能減碳盡一份力!

本次圖說科技就詳細解析「在家上網的正確方式」,探討一般人平時上網不會注意到的小細節,告訴你為什麼「行動切 Wi-Fi」這個小動作能讓上網體驗更順暢,還能輕鬆做環保!

Wi-Fi 就在你家!最佳收訊大可不必捨近求遠!

俗話說的好「遠親不如近鄰」,上網也是同樣的道理,追求穩定的收訊品質何必捨近求遠呢?很多人在使用行動網路時,都會發現一旦移動到了室內,收訊品質可能多少受到影響,原因除了行動網路基地台位置較遠,訊號傳送也難以避免地受到鄰近建築物的遮蔽而導致訊號干擾。

在家上網「行動切 Wi-Fi」,大可輕鬆做永續!

相對的,Wi-Fi 訊號源自無線路由器,而設備通常是放在家中最核心的位置,不只能穩定覆蓋整個室內空間,也不會受到外部建築物的阻礙,收訊自然更穩更高效。此外,與行動網路動輒數百公尺甚至數公里的傳輸距離相比,Wi-Fi 訊號在室內傳輸距離短、環境單純、也無須跨越外部障礙,反應速度自然較快,若再依室內樓層、坪數適當配置 Wi-Fi 路由器,延伸訊號至家中各個角落,更能感受全室覆蓋的順暢網路,不必擔心網路體驗被中斷!

【科普小教室】

現行的 5G 行動網路採用 Sub 6 規格,主流為 3500Mhz 頻段搭配 2600MHz 與 2100MHz 的頻段傳輸,相較 4G 行動網路的頻率更高,致使室內環境的穿透效果不佳,需要搭配原本 4G 的低頻段透過動態頻譜共享技術才能顧及室內收訊品質,相比之下,Wi-Fi 在室內環境基本上能暢行無阻,想要有穩定順暢的網路品質,切 Wi-Fi 就是正解!

在家用 Wi-Fi 獨享頻寬,大可享受快又穩的上網體驗!

5G 行動網路大幅提高網路頻寬的上限,在收訊良好的前提下,網速甚至可與光纖網路一較高下,但行動通訊基站的使用者並非固定,單一基站若同時有多人使用,難免會影響到連網速度。

在家上網「行動切 Wi-Fi」,大可輕鬆做永續!

反觀家中的 Wi-Fi 搭配的是固網寬頻,不受無線電波傳播衰減影響,傳輸頻寬僅由家中的使用者獨享,概念就好比一條私人道路只有你或你家人的車在行駛一般,無論何時都不必擔心會發生塞車的狀況,因此可以提供更高的網路傳輸速度,使網路體驗更流暢,讓你獨享大頻寬的美好!

Wi-Fi 不斷線超夠力!大可提供眾多設備同時穩定連網

雖然智慧型手機具備「無線熱點」功能,但很多人可能忽略了一點,小小一台手機畢竟功率有限,若想要同時連接多台設備,Wi-Fi 會是更理想的選擇。

在家上網「行動切 Wi-Fi」,大可輕鬆做永續!

Wi-Fi 路由器的設計上就考量了多設備同時連線的需求,以 Wi-Fi 6 規格來說,多半可提供數十台設備同時連線的負載量,即使家中使用者眾、設備繁多也完全不用擔心會撐不住!更重要的是,Wi-Fi 路由器能實現「全時穩定連線不中斷」,如果你有打算要建置智慧家庭系統,那麼 Wi-Fi 更是不二之選!

Wi-Fi 功率低、連線不費力,大可節約電力助地球永續!

在家中確實能透過手機的行動網路上網,但比起直接連接家中的 Wi-Fi 訊號,後者更能提升行動基地台與終端裝置的運作效率!就如同前面提到的,行動網路基地台通常距離你所在位置較遠 (相對 WiFi AP 距離使用者的距離,其實是超遠),為了讓你能穩定接收訊號,基地台需要增加功率才能把訊號電波盡可能發送到遠處,如此一來便會耗費大量的電力;另一方面,手機端為了要保持連線,同樣也需要「努力」調整到更高的發射功率才能滿足順利連線的需求,換句話說,如果你處在收訊不佳的室內空間中,手機耗電量可能要比一般狀況大上許多。

在家上網「行動切 Wi-Fi」,大可輕鬆做永續!

反觀 Wi-Fi 路由器本就是設計讓你近距離傳輸使用,因此無線訊號發送的功率遠比行動網路基站低,正因為室內收訊品質足夠穩定,所以連上網的設備不需要特別提升功率就能穩定連線,自然比你更節能省電囉。重點是,透過節省電力還能進一步降低碳排放量,不知不覺也對地球永續貢獻實質的助益!

在家上網「行動切 Wi-Fi」,大可輕鬆做永續!

好速成双讓上網「兩全其美」!選擇大不同,輕鬆做永續!

在家上網「行動切 Wi-Fi」,大可輕鬆做永續!

總結來說,在家上網,切 Wi-Fi 就是聰明兼環保的好選擇!只不過對於小資族、小家庭用戶而言,除了每個月的行動網路月租費外,還得額外支出一筆光纖寬頻的開銷,的確是不小的負擔!不過好在台灣大哥大「好速成双」方案讓絕佳上網體驗與環保永續能夠「兩全其美」,不但「快穩全能,還能省錢節能」 !

在家上網「行動切 Wi-Fi」,大可輕鬆做永續!

「好速成双」方案讓你用 5G 吃到飽的資費再加 $200,就能外出使用台灣大哥大不限流量的 5G 行動網路滿足隨時隨地連網的便利性,同時還能享受家中光纖 1Gbps 的大頻寬。回到家輕鬆切換到 Wi-Fi,不只上網體驗更優、費用更省、還能同時做到節能減碳、環保愛地球。過去沒想到,現在做還來得及!上網選擇小改變,地球永續將大大不同!讓我們一起攜手大可愛地球,共創地球大可愛吧!

了解更多:https://reurl.cc/qn9RYq

*好速成双專案優惠內容及活動時間依台灣大哥大官網公告為準。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手機上網族注意!5 個理由告訴你為何在家應該改用 Wi-Fi 連網

作者 Axiang Chin
在家使用 Wi-Fi 更穩定的連線、更低的耗電量、更優質的使用體驗,還能滿足多裝置同時連網!最重要的是,Wi-Fi 能有效減少用電、降低碳排放,是相對更環保的上網方式9fa86661283e51dcc2aee85dadc2c005

現代人的生活與網路密不可分,網路就像料理中不可或缺的調味料,少了它就變得平淡無奇!相較過去如今上網便利許多,如居家、辦公環境與公共空間多半有提供 Wi-Fi 無線網路,搭配行動網路的普及,無論你身在何處,手機大多能維持「Always online」的狀態。

此外,台灣除了連線品質不俗的 4G 行動網路,已開台超過 4 年的 5G 行動網路也有極高的覆蓋率,網速更是直逼家用寬頻,下載速度輕鬆就能飆上 500M 甚至 1G 等級,這也不禁讓人思索似乎能用行動網路取代傳統家用固網寬頻。然而,便利的行動網路,與家用 Wi-Fi 無線網路,從功能設計的出發點就有不同,而且這件事為何還跟「環境永續」息息相關呢?

更多你不知道的事情,本篇專題報導就為大家一一揭露!

居家上網,為何 Wi-Fi 比行動網路更優?

就如同上面的前情提要,有不少人著眼於便利性,或基於省錢的理由,在家上網仍使用手機行動網路,而非建置 Wi-Fi 無線連網的環境,尤其是經常搬家的人、小資上班族,或成員較少的小家庭更是如此。

手機上網族注意!5 個理由告訴你為何在家應該改用 Wi-Fi 連網

相信你一定也有這樣的疑問,行動網路、Wi-Fi 不都是網路嗎?到底有何區別?為什麼居家上網選擇 Wi-Fi 才是正解呢?

一、Wi-Fi 路由器直接擺家中,在家使用訊號更穩定

眾所皆知,行動網路的訊號來自於戶外網路基站,通常與居家環境相隔一定的距離,使得行動網路訊號無可避免地受到如建築物或其他障礙物的阻隔或干擾,影響室內收訊,這對一些即時性網路服務如視訊直播、線上遊戲…等,就會造成影響。

行動網路在室內的收訊多半會受建築物遮蔽而有所減弱,因此有時會需要靠近窗戶才能有穩定的訊號。

反觀安裝於家中的 Wi-Fi 無線網路就完全沒有這個問題。無線路由器直接連接家中的固網寬頻,訊號穩定,干擾少,無需跨越外部障礙,訊號即能輕鬆覆蓋整個居家空間,且因訊號傳輸距離短、環境單純,反應時延也較低,對於線上遊戲、視訊通話和其他對延遲敏感的應用來說非常重要,能讓使用者獲得更好的即時性體驗。

二、家中 Wi-Fi 更能實現「頻寬獨享」,網路體驗更流暢

行動網路的訊號來自於行動通訊的基站,而這些基站的使用者是隨時間變化而流動的,單一基站有時甚至可能要同時服務上千名使用者,因此難以保證隨時都維持最佳網速。相對的,家中 Wi-Fi 連結的寬頻網路網速相對穩定,不受外部無線電訊號環境變化影響,使用上不用擔心網路頻寬會有太大的落差,確保「頻寬獨享」的使用體驗。這意味著看 Netflix、Disney+、Max 等串流影音平台,不但能享受 4K 高畫質,還有無卡頓、不模糊的完美體驗。遠端視訊會議,也不易出現畫面停格或聲音斷續的情況,使網路體驗更流暢,效率也大幅提升。

行動網路需與其他使用者共享頻寬,並非個人專屬,導致網速可能因用戶數多寡而有所浮動。

三、在家就連 Wi-Fi,較長時間連行動網路更節能省電!

不少人因為行動網路使用便利,習慣外出、回家都持續透過行動網路連網,但卻忽視了手機在室內時,為了維持收訊品質,得加大天線功率,手機長期處於「高負載運行」的狀態,這不僅會加速電池消耗,使續航力下降,若同時連接充電器,還可能讓機身長期處於較高溫度,因而影響電池的健康狀況。

在室內時,手機為了維持穩定的訊號,需要提高天線功率,導致裝置長時間處於高能耗狀態。長時間下來讓手機承受不小的負擔,顯而易見的狀況就是電力消耗快速。

相對的,Wi-Fi 路由器本就是專為家用、及長時間高效運作而設計,能全時連線不斷線,對家中設有物連網裝置的人來說更無後顧之憂,整體使用體驗更加流暢。

四、Wi-Fi 更適合大量設備同時連線、建置智慧家庭系統

Wi-Fi 路由器的設計就是專為家用、及長時間高效運作而設計,可同時提供數十台設備連線,可穩定支援多數智慧家庭設備,家中使用者眾、設備繁多也完全不用擔心會撐不住!充分滿足消費者日益增加的物聯網需求,使居家生活更便利。

 想組建由完善的智慧家庭系統,穩定的 Wi-Fi 環境必不可少!

五、在家使用 Wi-Fi,更能提升行動基地台運作整體效率

「設備節能的效益」是行動網路與 Wi-Fi 無線網路的比較中經常被大家忽略的一點,由於行動網路訊號涵蓋範圍廣大,有時需要穿越重重阻礙穿透多個阻隔物,因此網路基站需要使用較大功率發出訊號,而手機端接收訊號同樣需要「很用力」才能讓訊號連線穩定,若處在訊號不佳的區域,往往會發現設備耗電量異常的高;相對的,Wi-Fi 路由器本就是設計給近端設備使用,因此功率更低更節能,手機與其他連網設備也能在更「省力」的情況下連上網路,自然就較能省電節能囉。

為了同時滿足龐大使用者的連網需求,行動網路的基站需要使用較大功率運作,手機設備端也會因收訊狀況的不同而加大功率運作,造成額外的耗電狀況!

所以如果到室內能一指切換轉 Wi-Fi,不僅能減少對行動網路基站的電力消耗,也可有效降低個人終端裝置的用電量,進一步減少碳足跡,可謂是一舉兩得!

Wi-Fi 上網什麼都好,就荷包受不了?

一連串分析下來,不難發現居家上網選擇 Wi-Fi 的好處甚多,不過就如同前面提到,會選擇用行動網路替代家中寬頻網路的人,不少是受制於「荷包」,畢竟每個月得支付行動上網的月租費,又要額外申辦寬頻網路,再加上建置 Wi-Fi 環境衍生的設備成本…這林林總總加起來費用可不少!如果你也為此苦惱,那台灣大哥大推出的「好速成双」專案就是很不錯的解方!不但「快穩全能,還省錢節能」! 

「好速成双」專案整合 5G 行動網路與光纖上網,一張帳單就搞定外出及居家的上網需求!

簡單說,「好速成双」最大的亮點就是結合 5G 行動網路與家用 Wi-Fi 的雙重優勢,用戶只需支付一筆行動網路的月租費,就能順帶在家享受高速光纖上網服務!以月付 1,399 元的方案為例,除了原本的 5G 行動上網吃到飽資費,還另外包含家用寬頻光纖 300Mbps!此外,好速成双也破天荒送上「5G 熱點無限享」這份大禮,當外出使用行動網路時,可隨時開啟熱點分享高速網路給其他設備使用,完全沒有流量限制,而且在指定的區域新申裝服務,還能享有免加價升級 Mesh Wi-Fi 6 的好康!

如果一次簽定合約 36 個月,還能享有好禮加碼二選一,像是 MyVideo 直接送你免費看 12 個月,再額外加贈看片金 3,000 元;或選擇額外獲得 2 台 Mesh Wi-Fi 6 子機與 MyVideo 月租 3 個月加看片金 500 元,有了子機延伸 Wi-Fi 6 訊號,輕鬆打造無死角的居家無線網路體驗!

小結:選擇對的上網方式,為地球永續盡一分力!

看到這裡,相信大家都認同在家使用 Wi-Fi 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更穩定的連線、更低的耗電量、更優質的使用體驗,還能滿足多裝置同時連網!最重要的是,Wi-Fi 能有效減少用電、降低碳排放,是相對更環保的上網方式,何樂而不為呢?

申辦「好速成双」,在外用 5G,回家切 Wi-Fi ,同享高速上網,全家人一起展現永續生活態度!小改變讓你大可愛地球,地球大可愛!

了解更多:https://reurl.cc/oVlE9g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Acer Predator Orion 7000 電競桌機實測:搭載次世代 AI 處理器與頂尖獨顯,強悍散熱打造穩定高效能!

作者 Axiang Chin
Acer Predator Orion 7000 憑藉 Intel Core Ultra Series 2 處理器與 NVIDIA GeForce RTX 4090 GPU ,提供遊戲玩家頂尖效能5431776aab9e7ec317757c100761bc8e

對於追求極致遊戲體驗的玩家而言,電腦的硬體規格配置至關重要,尤其當前的環境與 AI 人工智慧技術緊密相連,因此更需新世代硬體作為後援,同時,可靠的散熱解決方案也是不可或缺,以便讓電腦裝置在高速運行時維持系統的高效穩定。

近期由 Acer 推出的 Predator Orion 7000 系列電競桌上型主機,一次滿足進階玩家最全方位的需求。除了全新 Arrow Lake 世代的 Intel Core Ultra Series 2 處理器提供優異多工處理性能並完整支援 AI 相關應用,最高搭載 NVIDIA GeForce RTX 4090 GPU 也提供頂尖的圖像處理效能、支援 AI 驅動的 DLSS 技術更大幅提升高解析度影像的動態流暢度,滿足玩家對視聽效果的期待。此外主機也具備高速連網能力,包括內建 40 Gbps 的 Thunderbolt 4 連結埠,以及支援最新的 Wi-Fi 7 無線網路。

Acer Predator Orion 7000 是現階段頂級電競桌上型主機的代表機種。

Predator Orion 7000 整體設計也兼顧電競氛圍與機能性,其中全新打造的 Predator CycloneX 360 系統風扇,透過先進的三合一風扇與獨特的導流通道設計,創造最大的氣流、氣壓,提升熱能排出的效率;搭配 CPU 水冷式散熱系統,擁有 360mm 大尺寸散熱器與特製網格,結合強氣流的高效能散熱與更厚的 CPU 冷版提供卓越熱管理,確保機箱內的關鍵零組件維持穩定均溫,相較上一代機型,散熱效率升級 15%。

此外,Predator Orion 7000 內建的 PredatorSense 4.0 系統整合工具,讓玩家可輕鬆自定系統設定與效能優化,甚至能快速完成超頻設定,搾出系統最大效能,當然也能依個人喜好,自定機箱內不同分區的燈效,展現獨特的個人風格。

Acer Predator Orion 7000 特色搶先看

  • 搭載 Arrow Lake 新世代 Intel Core Ultra Series 2 處理器,內建獨立 NPU 提供 AI 運算效能
  • 最高搭載 NVIDIA GeForce RTX 4090 GPU,提供高達 1321 AI TOPS 運算能力,並支援 AI 與 RTX 加速的創意應用程式
  • 最高搭載 120GB DDR5 記憶體
  • 配備全新 Predator CycloneX 360 散熱系統,透過獨特風扇與開放流導結構提升冷卻效果
  • 360mm 尺寸的 CPU 水冷系統,將散熱器結合網格最大化氣流,更厚的 CPU 冷板強化熱量吸收、增加輻射冷卻面積,搭配 3400 RPM 轉速的升級幫浦,提升冷卻效率
  • 支援 Wi-Fi 7 與 Thunderbolt 4 等高速連線規格
  • 採用永續環保的 PCR 材質
  • 內建 M.2 SSD 熱插拔支架,輕鬆升級儲存設備
  • 全機多達五個 RGB 照明區域,可精確控制燈光色彩與動態效果,總計 12 種全域照明模式

外型設計

全新世代的 Predator Orion 7000 電競桌機延續過往 Orion 系列桌機科幻兼硬派的風格,直立塔式機箱採用兩層式設計,機身前側略為突出,黑色玻璃與網孔進氣區搭配三組大尺寸風扇能順暢地將冷空氣導入機箱中,同時風扇本身自帶 ARGB 燈光,開機後炫目的燈光與內部格柵造型的 Predator 掠奪者 Logo 形成豐富的視覺層次。

Acer Predator Orion 7000 採直立塔式機箱設計,機身正面與側面皆以黑色透明玻璃材質打造,在未開機時就能感受到玻璃背後多層次的立體感。

開機後,RGB 燈效十分亮眼吸睛,機身正面有三組大尺寸的系統風扇整合了 ARGB 燈效,側面也能一眼看到包括水冷系統、處理器水冷頭和記憶體模組的燈效。

機身正面可以看到整合 Predator 掠奪者 Logo 的格柵造型設計,搭配背後的系統風扇燈效營造出獨特的科幻氛圍。

另外機箱頂部也保留水冷系統的出風口,讓內部的散熱器與特製網格能有效排出熱空氣,而外層的保護殼則使用永續 PCR 塑膠材質,兼顧耐用性與環保效益。

機箱頂部還設置了前置 I/O 埠,提供三組 USB 3.2 Gen2 A、一組 USB 3.2 Gen2 C 與獨立耳機、麥克風接口,方便玩家快速連結外部週邊設備,另外比較特別的是此處也規劃了一個獨立的 M.2 SSD 支架接口,支援熱插拔功能,讓玩家能進行 SSD 擴充,或快速取下 SSD 額外外接使用,這使得攜帶、交換資料變得非常便利。

機箱正面略為突出,四邊都以沖孔式處理保留正面進氣的通道,頂部也可看到方型立體內凹設計的電源開關。

機箱頂部下方為水冷排的散熱孔,上方的保護殼採用 PCR 塑膠材質,以六角蜂巢造型呈現。

支架接口支援熱插拔,可向上抽出一個 M.2 SSD 外接盒,並能透過 USB C 外接至其他電腦使用。

機身後側的系統風扇與下方局部都有六角蜂巢造型的出風口設計。

上半部為主機板的 I/O 接口。

下半部為獨立顯卡的視訊接口,下方為電源供應器的電源線與獨立開關。

機身後側的上方可以看到主機板所提供的 I/O 區塊,提供了另外三組 USB 3.2 Gen2 A 埠/ 兩組 USB 2.0 Type A 埠與一組 40Gbps 的 Thunderbolt 4 埠可運用,另外也有 2.5GbE 規格的乙太網路接口,以及獨立左右聲道的喇叭與麥克風接口。機身後側下方則是獨立顯卡所提供的視訊連結埠,共提供三組 DisplayPort 1.4a 埠與一組 HDMI 2.1 埠可以使用。

卸除螺絲後可透過卡榫扳動來卸下玻璃側透,方便進行零組件保養、維護或升級。

機身頂部為 360mm 的冷卻器並搭配了三組風扇,機身後側的系統風扇也是相同尺寸,且都整合了 ARGB 燈光效果。

水冷系統的水冷頭上也設計了 Predator Logo 造型的 RGB 燈效,一旁的記憶體模組同樣配置 RGB 燈條,這些燈光都能透過 PredatorSense 4.0 整合工具中的 Pulsar 燈光控制功能來調校。

機身左側為透明玻璃側板,並壓印了 Predator Logo,能完整展現機箱的「內在美」,而除了剛才提到前側的三組自帶 ARGB 燈效的風扇,包括機身頂部 360mm 水冷排三組、機箱後側一組的系統風扇也都有 ARGB 燈效,其他像是 CPU 的水冷頭、記憶體模組與顯卡區域,都設置了可自定色彩與動態效果的發光區,讓玩家能自行設定出獨特風格。

主機板上有兩組 M.2 SSD 插槽,無需拆卸顯卡就能夠安裝。

此次受測的 Predator Orion 7000 搭配的是 NVIDIA GeForce RTX 4080 SUPER 的獨立顯卡,這台主機最高可支援 RTX 4090。

機箱右下角設計了兩組可快速安裝的 3.5 吋硬碟槽,標配的硬碟固定架無需工具即可完成硬碟安裝。

Predator Orion 7000 電競桌機具備出色的擴充性,在主機板上提供兩組 M.2 PCIe 的插槽,可支援高速的 NVMe SSD,機身底部也規劃了兩組 SATA 介面的 3.5 吋硬碟擴充槽,讓玩家可透過硬碟支撐架安裝並直接推入連結 SATA 介面,快速完成硬碟的擴充。

Predator Orion 7000 隨附專屬的鍵盤與滑鼠,同樣也有 RGB 燈光效果。

透過內建的 PredatorArc 工具可設定滑鼠鼠身按鍵對應功能。

PredatorArg 工具也能設定鍵盤背光的色彩效果。

效能實測

除了極具特色的機箱外觀、完整的散熱系統與便利的主機升級擴充設計,Predator Orion 7000 的硬體規格配置也是目前數一數二的,其中最核心的硬體升級就是 Arrow Lake 世代的 Intel Core Ultra Series 2 處理器,不僅整合獨立的 Intel AI Boost 的 NPU 核心,採用台積電 3nm N3B 製程也進一步強化處理器的整體效能,以此次受測機配置的 Intel Core Ultra 9 258K 來說,即採用 8 P-Core + 16 E-Core 的 24 核心、24 執行緒架構,搭配 36MB 的三階快取與 125W 的 TDP,最大超頻可達 5.7GHz 的運作時脈,效能表現相當優異。

此次受測的 Predator Orion 7000 型號為 PO7-660,圖為系統資訊。

玩家最看重的獨立顯卡方面,Predator Orion 7000 搭配的是旗艦級的 NVIDIA GeForce RTX 4080 SUPER,具備 16GB GDDR6X VRAM,提供高達 836 AI TOPS 的運算效能,不僅能流暢運行 3A 遊戲大作,更能滿足各類 AI 應用的運算要求,也支援各種創作應用程式的加速,讓需求各異的用戶都能享有最佳的使用體驗。

上圖可以看到 Predator Orion 7000 處理器(圖左)與獨立顯卡(圖右)的詳細資訊。

重點硬體規格一覽

Acer Predator Orion 7000 電競桌機實測:搭載次世代 AI 處理器與頂尖獨顯,強悍散熱打造穩定高效能!

處理器與儲存設備效能跑分一覽

Acer Predator Orion 7000 電競桌機實測:搭載次世代 AI 處理器與頂尖獨顯,強悍散熱打造穩定高效能!

3D 效能跑分一覽

Acer Predator Orion 7000 電競桌機實測:搭載次世代 AI 處理器與頂尖獨顯,強悍散熱打造穩定高效能!

系統綜合效能跑分一覽

Acer Predator Orion 7000 電競桌機實測:搭載次世代 AI 處理器與頂尖獨顯,強悍散熱打造穩定高效能!

遊戲實測

緊接著我們透過四款 3A 大作內建的效能基準測試工具來實測 Predator Orion 7000 的遊戲運行效果,其中包括最新上市的《魔物獵人:荒野》,眾所皆知這款遊戲對效能的要求極高,其他像是《黑神話:悟空》也是很吃重硬體的動作型遊戲,另外還有競速類遊戲《極限競速:地平線 5》以及強調高自由度的開放世界大作《電馭判客 2077》。

《魔物獵人:荒野》以預設的極高畫質和 4K 解析度運行效能基準測試工具,平均幀率可達 104.14 FPS,評定可順暢地遊玩。

《魔物獵人:荒野》同樣是預設極高畫質與 4K 解析度,但將即時光線追蹤效果開啟至高,跑分會略為降低,但平均幀數仍舊有 98.28 FPS 的高水準。

《黑神話:悟空》在開啟最高「影視級」畫質設定,並在 4K 解析度下運行效能基準測試,平均幀率可達 96 FPS 的高水準。

《黑神話:悟空》同樣在影視級畫質與 4K 解析度,但同時將全景光線追蹤開啟至高來運行效能基準測試,平均幀率仍有 76 FPS,仍舊是可以流暢運行的水準。

《極限競速:地平線 5》在 Full HD 解析度下,畫質設置「極端」,可達 183 FPS 的成績;相同設置若將 DLSS 畫格生成開啟,更能達到 279 FPS 的超高水準。

《極限競速:地平線 5》在 4K 解析度下,畫質設置「極端」,可達 128 FPS 的成績;相同設置若將 DLSS 畫格生成開啟,成績可提升至 159 FPS。

《電馭判客 2077》在 Full HD 解析度並將畫質與光線追蹤品質設定至最高,可獲得平均 86.11 FPS 的成績;若採相同的設定再開啟 DLSS 畫格生成功能,效能基準成績可提升至近兩倍的 157.80 FPS。

《電馭判客 2077》在 4K 解析度並將畫質與光線追蹤品質設定至最高,可獲得平均 51.98 FPS 的成績;相同的設定再開啟 DLSS 畫格生成功能,效能基準成績可提升至近兩倍的 90.27 FPS。

PredatorSense 4.0 系統工具

Predator Orion 7000 電競桌機內建專為 Predator 電競系列產品量身打造的「PredatorSense 4.0」系統工具,將玩家所需要的系統監控、效能優化、燈效調校與功能設定…等需求一次整合,讓玩家能依照個人需求,打造出專屬的個人化使用環境。 

PredatorSense 4.0 的主畫面可直觀地看到目前主機的運行模式、各類型系統資源的負載狀況,也有方便快速調校的小工具常駐於畫面右側。

在「情境」分頁中,提供四種運行模式,分別對應不同的效能設定。

玩家也能自定 CPU 與 GPU 的風扇運行狀態,滿足不同使用狀態的散熱需求。

在 Pulsar 燈光功能中,玩家可以指定機箱全域或五個不同區域的燈光色彩與多達 12 種的動態效果。

在進階設定中,可開啟 Acer TrueHarmony 音效優化功能,針對不同遊戲、使用模式切換音場效果。

在「監控」功能中,可查看 CPU、GPU 的資源負載與溫度趨勢,也能監控系統溫度、記憶體、乙太網路與無線網路的使用狀態。

在「應用程式中心」可透過分類方式快速找到安裝於系統中的應用程式。

結語:效能頂尖,整體使用體驗也屬上乘

作為一款頂級定位的電競桌機,Acer Predator Orion 7000 絕對稱得上是目前的佼佼者,憑藉最新的 Arrow Lake 世代 Intel Core Ultra Series 2 處理器與最高 NVIDIA GeForce RTX 4090 GPU 的強勁組合,能透過 AI 技術進一步強化遊戲運行效果,其中包括 DLSS 與畫格生成技術能顯著提升遊戲動態流暢度,NVIDIA Reflex 技術更對降低操作延遲有不小的助益。

Acer Predator Orion 7000 電競桌機實測:搭載次世代 AI 處理器與頂尖獨顯,強悍散熱打造穩定高效能!

此外,強強聯手的「CPU + GPU 雙核心」更是專為 AI 世代量身打造,不僅滿足電競應用所需,強大的 AI TOPS 運算效能也符合時下主流 AI 應用運行的基本要求,而針對內容創作應用的加速 (包括影音剪輯、3D 渲染與影像處理...等專業應用), NVIDIA RTX 技術也能顯著縮短處理時間,進一步提升作業效率。

Predator Orion 7000 的整體設計確實充分考量擴充性與便利性,如方便拆卸的透明側板,能快速進行內部零件的維護與升級,而機箱頂部的 M.2 SSD 插槽也滿足高效儲存的「無縫擴充」,甚至是檔案交換或攜帶的利器,可說是相當有創意的設計。而機箱內的 M.2 SSD 插槽與免工具即可安裝的 3.5 吋硬碟擴充設計,也讓使用者能以最簡單快速的方式自由配置儲存設備。

Acer Predator Orion 7000 電競桌機實測:搭載次世代 AI 處理器與頂尖獨顯,強悍散熱打造穩定高效能!

最後再提一下散熱,不得不說 Predator Orion 7000 在這塊相當用心,主打的 Predator CycloneX 360 散熱系統結合 360mm CPU 水冷排與高效能風扇配置,使整機在高負載運行下依舊保持穩定,確保系統能持續輸出最高性能。再加上機箱本身優異的氣流設計,不僅能很有效率地將機箱內熱能排出,系統風扇運行時也算蠻安靜的,即便全速運轉也不會有超惱人的噪聲。整體來說,無論是遊戲愛好者、內容創作者或需要高效運算的 AI 應用,Predator Orion 7000 都是一款很具吸引力的旗艦電競桌機,有興趣的人不妨參考看看。

Acer Predator Orion 7000 電競桌機實測:搭載次世代 AI 處理器與頂尖獨顯,強悍散熱打造穩定高效能!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Acer Predator Connect T7 Wi-Fi 7 電競路由器實測:BE11000 超大頻寬與 MLO 技術,支援 Mesh 網狀網路系統

作者 Axiang Chin
Acer Predator Connect T7 電競路由器有了 MLO 和多重連接網狀技術,不管是遊戲還是串流,都能享有 Wi-Fi 7 提供的超快速度、超低延遲,以及超穩定的可靠度。329782fca007274a8e3b1d28bbb37bcc

深受全球玩家喜愛的 Acer 電競品牌 Predator 掠奪者,除了主力發展的電競筆電、電競桌機與電競顯示器…等產品外,為提升遊戲體驗,近年也致力於多元化發展,其中就包括了「無線路由器」相關產品。

繼 2023 年推出首款 Wi-Fi 6 與 Wi-Fi 6E 電競路由器後,2024 年末接續帶來首款 Wi-Fi 7 電競路由器 Predator Connect T7,不僅配置新世代 Wi-Fi 7 連網規格,如多重連結(MLO)、4K QAM 並支援 2.4GHz、5GHz 與 6GHZ 三頻高效能。嶄新的外觀設計也讓人耳目一新,同時 Predator Connect T7 也具備 Mesh Wi-Fi 網狀網路架構支援性,能依照使用者需求自由擴充,增加更多使用上的彈性。

Predator Connect T7 是 Acer 首款 Wi-Fi 7 規格的無線路由器,外觀設計相當好看。

此外,Predator Connect T7 也採用高通專為 Wi-Fi 7 路由器量身打造的「Qualcomm Immersive Home 326」平台,擁有專屬的資料處理引擎,可支援 QoS 流量管理並透過強大的四核心 CPU 進行連線裝置的管理與控制,另外也支援「多重連結網狀技術(Multi-Link Mesh)」,可讓網狀網路同時運用多個連線,進而提升資料傳輸量,並大幅降低延遲,提供更穩定的網路效能,充分滿足即時連線遊戲、高畫質視訊或 XR 等應用。

Acer Predator Connect T7 特色搶先看

  • 支援 Wi-Fi 7 三頻段(2.4GHZ、5GHz 與 6GHz )無線網路
  • 支援 Wi-Fi 7 尖端功能,包括多重連接模式 MLO,320MHz 通道
  • BE11000 規格,無線總頻寬達 1.34 GB/s
  • 採用 Qualcomm Immersive Home 326 平台,配備 ARM Cortex 1.5GHz 四核心處理器,1GB RAM 與 512MB ROM 
  • 支援 Intel Killer Prioritization Engine 技術,強大 Hybrid QoS 功能,能智慧調整網速優先順序
  • 支援 Trend Micro 安心終生防護,防範惡意網站與虛擬攻擊
  • 支援 Predator Connect APP,透過手機可輕鬆完成初始化與各項功能設定
  • 支援 Mesh Wi-Fi 網狀網路連結與多重連結網狀網路(Multi-Link Mesh)
  • 內建一組 2.5 Gbps 網路埠、2 組 1 Gbps 埠,其中包括 1 個遊戲專用連結埠
  • 內建 USB 2.0 Type C 埠,可連結儲存設備並透過區網分享

產品開箱

不同於之前推出的 Wi-Fi 6 與 Wi-Fi 6E 無線路由器,Predator Connect T7 整體外觀更加簡約、俐落、極具現代感,四方柱狀的無天線式設計搭配無彩的白黑色相間機身看來十分有型,機身頂部的隱藏式燈光不僅巧妙透出 Predator 掠奪者的 Logo 造型,也為這款無線路由器增添了恰到好處的電競感。

Predator Connect T7 的外盒精緻小巧,包裝設計蠻有科技感。

盒內物品一覽,包括 Predator Connect T7 機身本體、說明書、網路線與供電器。

Predator Connect T7 採無天線設計,四方柱體造型,俐落的線條配上大面積的純白配色,看起來有種高級感。

機身正面下方設置了一組指示燈,玩家可透過指示燈即時判別路由器的運作狀態。

連結埠方面,Predator Connect T7 提供了一組 2.5 GbE 規格的 WAN 埠與兩組 GbE 的 LAN 埠,其中更有一組專門提供遊戲裝置連結使用的埠口,並提供了 USB-C 埠可連結外接式儲存裝置,搭配無線路由器透過 SMB 進行區網檔案的存取分享。

機身頂部設計了隱藏式的 LED 燈號,排列成 Predator 掠奪者的 Logo 造型,在路由器斷線時會顯示紅色,正常連線時會顯示藍色。

路由器底部規劃了散熱孔,標籤上有預設的 SSD 名稱、密碼與管理者密碼。

機身後側可以看到 WPS 按鈕,一組 2.5GbE 規格的 WAN 埠,兩組 GbE 規格的 LAN 埠,其中一組為遊戲專用,另外也提供了一組 USB 2.0 Type-C 埠與電源連結口。此處也有一組 QRCode,可以在初始化設定時,直接透過 Predator APP 掃描快速綁定裝置。

專屬手機 APP 即可完成初始安裝與網路管理

Predator Connect T7 依舊延續先前 Predator 無線路由器簡單好上手的設計理念,用戶只需透過手機端的 Predator APP 即可完成所有設定,輕鬆掌握居家網路運行狀態!

下載、安裝 Predator APP 後,註冊並登入帳號即可新增裝置。

在型號選單中找到 Predator Connect T7,並選擇「路由器」操作模式。

依照介面指示連結數據機、開啟設備電源,並透過手機連上 Predator Connect T7 的預設 SSID。

開啟 Wi-Fi 列表,可以看到 Predator Connect T7 不同頻段的 SSID,選擇 2.4GHz 後輸入機身底部的預設密碼。

接著輸入 Admin 的預設密碼 (同樣能在機身底部的貼紙上找到),再依家中網路設定選擇 WAN 的形式。

再來看到 Wi-Fi 的設定,包括 SSID 的名稱與密碼,都可自行設定,此處也能額外開啟 MLO 模式,開啟後會再多一個 MLO 名稱的 SSID。

設定完成後,再重新連到設定後的 SSID,即完成設定。

接下來依指示更改 Admin 的管理員密碼,就能進入到 Predator APP 的裝置清單、找到 Predator Connect T7。

進入裝置後可在儀表板看到裝置運作的狀態、連結設備數量、操作模式與 SSID 清單…等資訊,下方則可切換至用戶端列表,APP 會依照設備連結頻段的不同來分類設備,方便管理。

Predator Connect T7 內建遊戲加速功能,系統預設為「最大流量」,用戶可自行切換至「Hybrid QoS」來啟動優化設定,將遊戲運行的設備設置成最高優先權,並自由配置其他連線設備存取網路資源的順序,整個流程操作起來還蠻直覺好懂的。

Predator APP 也可進行路由器的基本設定,並能開啟內建的 Trend Micro 安全功能。

本次我們利用 Acer Swift 14 AI 這台 Copilot+ PC 筆電來搭配 Predator Connect T7 進行實測,可以看到這款筆電配備高通的 FastConnect 7800 Wi-Fi 7 無線網路卡,完美契合採用高通 Immersive Home 326 平台的 Predator Connect T7。

Acer Swift 14 AI 連結至 Predator Connect T7 的 MLO 模式網路下的詳細資訊。

透過 SpeedTest 實測,下載與上傳的速度基本上可以達到測試環境 1G / 600M 的滿速狀態。

網頁管理後台同樣簡單好上手

除了手機端的 Predator APP,Predator Connect T7 也支援網頁版管理後台,在裝置連結至 Predator Connect T7 無線網路的情況下,開啟瀏覽器並輸入網址「acer-connect.com」就會自動進入後台系統的登入頁面,無需手動輸入路由器的內網 IP,將使用流程化繁為簡。

Predator Connect T7 網路後台的登入畫面。

登入後的儀表板可以看到 Predator Connect T7 的連線狀態與目前上下傳的速度和網路用量趨勢變化。

同時也能看到目前 Predator Connect T7 開放的 SSID 列表、開機時間、訪客 Wi-Fi 與實體連接埠的使用狀態。

網頁後台左方的選單可點選彈出,找到更多設定功能。

像是 Hybrid QoS 功能在網路後台中也能進行設定,而且還有更完整的功能使用說明哦!

後台也有「快速設定」可以切換 Predator Connect T7 的運行模式與 Mesh 網路建構的詳細說明。

當然,MLO 模式也能在網頁後台開啟,並進一步設定多頻段整合的形式。

網頁後台中也可以查看內建 Trend Micro 的網路安全設定與功能詳細說明。

透過 Predator Connect T7 上的 USB 連結外接儲存裝置後,可在網路後台開啟共享功能。

網頁後台也有 LED 燈號的詳細說明,包括不同顏色、動態所對應的功能狀態。

效能實測心得

實測方面,筆者選擇將 Predator Connect T7 安裝在一個 40 坪左右的空間中,並針對 4 個距離不同的位置使用 SpeedTest 進行網速測試,同時透過 Wi-Fi 分析器來查看這幾個位置的三頻網路收訊狀況,供大家參考。

此次實際的空間平面圖,同時標示了 Predator Connect T7 安裝的位置與四個不同距離位置的測速點。

測速點 A(圖左)與測速點 B(圖右)的網路下載與上傳速度一覽。

測速點 C(圖左)與測速點 D(圖右)的網路下載與上傳速度一覽。

測速點 A 的 2.4GHz 訊號強度約 -20dBm,5GHz 訊號強度約 -20dBm,6GHz 訊號強度約 -20dBm。

測速點 B 的 2.4GHz 訊號強度約 -20dBm,5GHz 訊號強度約 -32dBm,6GHz 訊號強度約 -38dBm。

測速點 C 的 2.4GHz 訊號強度約 -48dBm,5GHz 訊號強度約 -38dBm,6GHz 訊號強度約 -52dBm。

測速點 D 的 2.4GHz 訊號強度約 -47dBm,5GHz 訊號強度約 -58dBm,6GHz 訊號強度約 -75dBm。

小結:外型出眾,具備完整 Wi-Fi 7 技術與優異效能表現!

Predator Connect T7 整體設計延續 Acer 無線路由器產品的理念-力求功能使用簡單、操作直覺,沒有太多複雜的設定流程,透過手機端專屬 APP 的指引就能輕鬆完成安裝設定,這對消費者來說確實很友善。外觀方面,Predator Connect T7 也有不小的突破,在風格上擺脫「電競 = 硬派、科幻」的刻板印象,高質感、簡約時尚的風貌,反倒更容易融入於各類型的居家、辦公空間中。

Predator Connect T7 的外型好看、體積適中,無論擺放在家中、辦公室中哪個位置都能自然融入。

效能方面,經實測能發現 Predator Connect T7 具備一定的水準,完整支援 2.4GHz、5GHz 與 6GHz 三頻段,收訊優異,頻寬也更充裕,同時也能啟動 MLO 多重連結模式強化不同頻段連線傳輸的效益。此外,支援 HYBRID QoS 則能有感提升遊戲網路連線效能,透過簡單的設定即可指定不同裝置存取網路的優先順序,同時也能與 Intel Killer Prioritization Engine 相容,在連線端設備支援此項技術的情況下,達到不同應用傳輸封包的優化,大幅降低連線遊戲的延遲,使遊戲體驗大大提升!

效能之餘,Predator Connect T7 也充分考量網路安全防護,用戶可透過內建的 Trend Micro 家用安全引擎功能,主動欄截惡意網站與網路攻擊,並確保 IoT 設備不受入侵。家中若有未成年成員,透過「家長監控」功能,可指定設備快速套用內容過濾器,確保子女不會接觸到不適宜的網路資訊,或可封阻即時通訊、P2P 下載甚至是串流媒體內容。

Acer Predator Connect T7 Wi-Fi 7 電競路由器實測:BE11000 超大頻寬與 MLO 技術,支援 Mesh 網狀網路系統

整體來說,Predator Connect T7 擁有完整的 Wi-Fi 7 規格技術,各種功能的實際體感也頗到位,不只能滿足玩家對於遊戲連線的高標準,高易用性也很適合一般用戶,價位也算是平易近人,並能支援 Mesh Wi-Fi 的擴充性,對於有意升級 Wi-Fi 7 新世代無線網路的人來說會是值得納入清單的好選擇之一!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企業管理大師不藏私!四招教你打造企業高效率辦公環境

作者 Axiang Chin
Epson 免加熱微噴影印機單張列印所需的耗材費用低,對比同級雷射列印設備耗電量不到 1/10,更可抵五台雷射列印設備,「集中列印」思維將帶你走向高效率與永續發展並進的美好未來。9293a736c8a66221ec192f8c7010a183

在企業經營的各個層面中,與組織效率和成本控管最息息相關的,莫過於「列印設備」的選擇,隨著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經營者不僅面臨成本攀升的問題,更要同時考量節約資源浪費之類的現實挑戰,再加上 ESG 永續發展成為共識,對企業而言是無可迴避的社會責任,更是公司轉型的契機。

面對如此多難題,管理者想同時兼顧「高效率」與「高效益」,關鍵就在所選用的列印設備是否「與時俱進」!究竟選擇列印設備該注意哪些重點呢?本次我們請到企業管理大師「節省哥」現身說法,用這「四招」輕鬆打造高效辦公環境,同時解決企業營運痛點,一起看下去吧!

省成本:設備精簡成本自然降,開創列印新經濟!

拼經濟效益,不妨先從「省成本」做起!Epson 免加熱微噴影印機不僅一機整合多功能,更具備超大印量,一台可抵多台,將列印設備化繁為簡,減少後續維護負擔,重點是黑白單張僅 0.3 元遠優於傳統雷射列印的 1.33 元*1,做到真正的「越印越省」,有感降低成本開銷,讓公司以更少的投入創造更高的產出!

*1參考 Epson 官網,詳細計算請見熊省精算師:http://w3.epson.com.tw/epson/powersaving

企業管理大師不藏私!四招教你打造企業高效率辦公環境

省電:Heat-Free 免加熱技術,列印也很節能省電

在辦公室內趕工印報告時,總覺得室內溫度明顯上升,讓人汗流浹背無比煩躁嗎?這絕對不是你的錯覺,而是傳統雷射列印難以避免的「副作用」!當雷射影印機全速運作時,需要透過高溫與碳粉進行熱轉印,耗電量最高竟然能達到 1900W,這不只會讓辦公室內溫度上升,隨之而來的更是可觀的電費支出*1!相較之下,Epson 免加熱微噴技術就成了扭轉局勢的關鍵!獨家 PrecisionCore 精點微噴技術每秒高達 50,000 次墨點定位,造就最高每分鐘 100 頁的列印效率,免加熱的列印過程更具備低耗能效益,全速列印耗電量不到同級雷射列印的 1/10,誰說列印不能同時兼顧節能省電?

*1參考 Epson 官網,以 Epson WF-C21000 為例對比同級機種,每日使用 3 小時,待機時間 5 小時,平均電費 4.78 元 / 度計算〔以 113 年 4 月 1 日起實施簡易型時間電價(二段式)為例〕。

企業管理大師不藏私!四招教你打造企業高效率辦公環境

省空間:一台就夠「印」!讓包租婆超頭痛的傢伙

對企業來說,「辦公空間」在營運成本中多半佔了蠻大的比例,正因如此,如何做到妥善控制空間成本、增加坪效比就成了企業營運管理的重要課題!1 台 Epson 免加熱微噴影印機除了取代 1 台傳統雷射影印機外,更可抵四台傳統雷射印表機的印量,不僅騰出四台傳統雷射印表機的空間,讓空間能獲得妥善運用,也能節省房租成本開銷*1

*1參考 Epson 官網,詳細計算請見熊省精算師:http://w3.epson.com.tw/epson/powersaving

企業管理大師不藏私!四招教你打造企業高效率辦公環境

此外,Epson 免加熱微噴影印機還支援為企業量身定制的列印解決方案,除了提升 IT 人員的管理效率,也能針對不同使用者、各部門進行細膩的權限控管,甚至是配額管理,並定期彙整完整使用報表,讓管理者輕鬆掌握設備效率與成本,只需一台就能輕鬆創造滿滿生產力!

企業推動 ESG,就從「集中列印」開始!

想擁有高效率,企業得善用每一分資源,尤其當 ESG 躍升為企業經營理念,經營者更需將目標集中在環保、永續層面。除了採用低耗能設備、減少資源浪費,低碳排、低碳足跡的產品與製造方式,更需要著力於工作環境的全面改善,藉此打造可靠、高效的管理模式。

從企業最基礎的列印需求來看,「集中列印」絕對是協助推動 ESG 的概念之一,透過「免加熱技術」這樣的科技獲取最佳效率,減少同類型設備的投資,進一步簡化設備持有與維護成本,並兼顧低耗能與優質辦公環境雙重效益,協助企業打造友善辦公環境,列印成本大幅降低,也有利於成本控管,讓組職穩步朝永續發展目標邁進,簡而言之,就是善用「綠色經濟」為企業帶來正面賦能。 

企業管理大師不藏私!四招教你打造企業高效率辦公環境

結語:高效率與環保永續不再對立,新科技實現「雙贏局面」

在過去,企業追求高效率,總與環保、永續站在對立面,反之亦然。但隨著科技進展,高效率與綠色概念不再是有你就沒有我的局勢,就如同企業對列印的需求,即可透過 Epson 免加熱微噴影印機實現「雙贏局面」!

Epson 免加熱微噴影印機除了有更低的維護成本,單張列印所需的耗材費用也更低,能為企業帶來實質的成本效益;拜免加熱技術所賜,對比同級雷射列印設備耗電量不到 1/10,不僅有效改善辦公環境的舒適性,每年也可節約可觀的用電量,對環境友善做出貢獻。更別提一台 Epson 免加熱微噴影印機可抵五台雷射列印設備,這讓辦公室設備建置得以更簡化,解決辦公空間擁擠、甚至能降低租金成本*1!只要願意做出改變,「集中列印」思維將帶你走向高效率與永續發展並進的美好未來。 

*1參考 Epson 官網,詳細計算請見熊省精算師:http://w3.epson.com.tw/epson/powersaving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小而美又環保的「精緻辦公室」為何能讓企業營運效率提升?

作者 Axiang Chin
「精緻辦公室」的趨勢不可避免!當空間運用的概念改變,「選用設備」的邏輯也得一併更新!Epson 免加熱微噴影印機複合功能搭配集中列印概念,將小型辦公室的空間價值發揮到極致。F20a1cc2b09654f9d82d9d3a0c38c39a

隨著數位轉型浪潮持續襲來,企業的運作模式和辦公空間需求也發生顯著的變化,尤其在經歷新冠疫情的洗禮後,大大改變了人們一直以來的工作模式,其中最大的落差,就是「集中式辦公」被「遠距辦公」或「混合辦公」所取代,也正因如此,讓企業不得不重新思考,什麼樣的辦公空間才更符合現況。

相較過去主流的「大型集中式辦公室」,現今企業大量導入數位化工作流程與設備,不見得要將所有員工集中在同一個空間才能運作,因此空間小、使用靈活的「精緻辦公室」就成了滿足混合式辦公需求的首選,不只相對更節省空間成本,也迎合時下企業追求節能減碳、妥善管理資源的目標。

在混合辦公蔚為風潮的現今,規模小、空間運用更靈活的辦公空間已成主流。

「精緻辦公室」有哪些特點?企業又該如何著手設計符合新數位時代需求的精緻辦公室呢?接下來的篇幅就為大家點出幾個重點方向。

小而美、環保節能的「精緻辦公室」有哪些特徵?

邁入後疫情時代,「混合辦公」是不少企業積極採行的新工作模式,除了可以依照工作任務屬性的差異與需求,在遠端辦公與實體辦公之間彈性切換,搭配各類型數位工具的輔助也證實有助於生產力輸出。雖說目前也是有不少企業主希望全面回歸以往的實體辦公形式,但遠距工作模式看來是勢不可擋,比例可望持續成長。

調查報告顯示,多數企業高階主管認為混合與完全遠距模式將持續成長(圖片來源:哈佛商業評論)

美國亞特蘭大聯邦儲備銀行、芝加哥大學與史丹佛大學在 2023 年 7 月針對 500 家美國各行業與地區企業高階主管進行的商業不確定性調查 (The Survey of Business Uncertainty) 報告指出,絕大多數的高階主管認為遠距與混合工作模式將會持續成長,而這樣的態勢也成為推動企業辦公室轉型的主要驅動力。過去企業喜愛選擇高樓層商辦、固定座位的集中辦公模式,雖然更具規模效應,但靈活性與成本控制都不如「精緻辦公室」。

具體來說,所謂「精緻辦公室」,會具備以下幾個核心特徵:

#更靈活與模組化的空間設計

辦公空間採模組化設計,包括選用的家具或設備都是以發揮最高坪效為主要訴求,能依照員工數量與使用需求自由搭配,高效支援員工之間的協作。

以軟家具、隔板與多功能底座構成的模組化辦公空間,可依員工實際需求彈性搭配使用(圖片來源:BAZAAR)

#非固定式工位

為因應混合辦公模式 (員工非每天固定進辦公室) 的空間需求,精緻化辦公室傾向採「非固定式工位」概念來規劃整體空間,除了可避免員工堆積過多的個人物品佔用辦公空間,也能透過預約方式控管辦公空間的使用效益,較以往更妥善地分配辦公室資源。

IKEA 北亞區辦公室的員工區,採事先預約的非固定式工位(圖片來源:經理人)

#設備高度整合,單一設備可滿足多元需求

選擇辦公事務設備時,建議以具備複合功能的設備取代單一功能設備,例如多功能複合機或影印機(取代功能單一的印表機、傳真機與掃描機),如此一來不只能減少設備佔用的空間,也讓設備的使用與維護更單純好管理,最重要的是避免出現設備重複投資的情形,節省不必要的成本開支。

精緻辦公室適合採用「一台就能滿足多重需求」的設備。

#選擇符合環保節能的設備

為了使公司營運管理達到最佳效益,在規劃精緻辦公室時必須審慎挑選最合適的設備,以符合 ESG 為前提,首選具備環保節能標章、符合綠色低碳足跡的標的,實現環保與經濟的雙重效益。

最適合精緻辦公室的影印機

如同前面提到的,適合擺在精緻辦公室裡的設備必須具備高效率、省成本、節能、功能全面這幾個條件,同時又要符合永續發展理念,這樣看來,持續專注於免加熱微噴列印技術的 Epson,就與精緻辦公室理念不謀而合。

對比傳統雷射列印,噴墨列印的程序更精簡,且相較一般噴墨技術,Epson 免加熱微噴技術是採取壓電式噴墨控制,省電效益更佳。

從功能面來看,Epson 免加熱微噴影印機具備完善的複合式功能,一機即可滿足列印、影印、掃描、傳真…等各式事務處理需求,而且不僅列印速度快,單一組耗材的印量也更大、成本更低 (黑白列印單張僅 0.3 元,比同級雷射影印機低 1 元左右*1),換句話說能達到「以一抵多」的效果,在有限的辦公空間內發揮最大效益,提升空間運用的靈活性。

*1參考 Epson 官網,詳細計算請見熊省精算師:http://w3.epson.com.tw/epson/powersaving

Epson 免加熱微噴技術能為企業提供省電 85%、減碳 85%、省耗材 59% 的多重效益。

Epson 免加熱微噴影印機最大的優勢在於採用流程更精簡、更環保節能的「Heat-Free免加熱技術」,全速運作時的耗電量僅 170W 左右,比起傳統雷射印表機 (採碳粉熱轉印式) 的 1900W,耗電量只有 1/10 不到,一整年使用下來可節省 85% 的電力,減少的碳排量達到 737 kg*1,在中小型辦公空間裡使用不用擔心會污染環境。

*1參考 Epson 官網,以 Epson WF-C21000 為例對比同級機種,每日使用 3 小時,待機時間 5 小時,平均電費 4.78 元 / 度計算〔以 113 年 4 月 1 日起實施簡易型時間電價(二段式)為例。〕

小結

拜科技發展與工作流程變革所賜,「精緻辦公室」的趨勢似乎不可避免!辦公空間的精緻化意味空間設計必須更著重在靈活性與高效利用,解決過去大型辦公空間對能源與資源過度依賴的狀況,進而滿足企業對空間與節約的雙重需求。

當空間運用的概念改變,「選用設備」的邏輯也得一併更新!像 Epson 免加熱微噴影印機這類具備環保效益的事務設備,就是打造精緻辦公室不可或缺的一環,複合功能搭配集中列印概念,將小型辦公室的空間價值發揮到極致。

整體看來,打造精緻辦公室絕對不是單純應對混合辦公趨勢的一項策略,更是提升企業競爭力與品牌形象的關鍵一步。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AI 無所不在,連「詐騙」也不例外?趨勢科技《AI 防詐達人》破解詐騙新招才能有效自保!

作者 Axiang Chin
AI 無所不在,連「詐騙」也不例外?趨勢科技《AI 防詐達人》破解詐騙新招才能有效自保!Afd9f17a85725c91133ef3a14f3827bd

近幾年「生成式 AI 」技術的蓬勃發展,為人們的生活帶來前所未有的便利性,許多新科技也都圍繞著這項技術發展,但相對的,讓人們深惡痛絕的詐騙事件,似乎也搭著這股新勢力扶搖直上。根據商業周刊專題報導指出,2023 年生成式AI 的出現,就讓相關的詐騙案件年增達 23%,尤其串流平台上的詐騙廣告更是增加近 6 成;而中央社報導也指出,刑事局發現詐騙集團利用生成式 AI 技術低成本製作大量精密詐騙內容,包括釣魚信件、假冒親友電話、假冒名人影音…等,讓民眾難以辨識,提醒民眾注意以投資管理為名的相關廣告資訊。

此外,受到生成式 AI 技術詐騙所害的大宗人群,不見得都是大家印象中的長輩或是資訊能力不足的使用者,根據德勤發佈的 2024 年互聯消費者調查指出,美國「Z 世代」消費者每日上網時 間高達 8 小時以上,其中有高達 48% 過去一年至少經歷過一次安全漏洞的詐騙問題,甚至有近 1/3 受訪者的社交帳號遭駭客入侵。知名資安防護決方案品牌趨勢科技也公佈 2025 年資安年度預測報告指出,駭客將持續利用 AI 技術加速攻擊效率、攻擊規模,尤其生成式 AI 的進步讓駭客攻擊更隱匿、高效,面對不可逆的 AI 進程,全球資安風險與壓力勢必加劇。

網路問題多多,除了惱人的病毒與駭客,更令人防不甚防的就是各類型的詐騙,而且近幾年的詐騙更走向「AI 科技化」了!

揭露詐騙手法:生成式 AI 的濫用與現狀分析

生成式 AI 技術的持續發展,讓詐騙集團的手法逐漸真假難辨辨,其中「深偽技術(Deepfake)」更成為假借名人進行詐騙活動的利器,其中最常見的莫過於「假冒名人影片」聲稱有高回報的投資機會,用以取信社交媒體的使用者主動資訊,透騙受害者投資;另外也有歹徒透過深偽技術生成假音頻,冒充投資名人直接與受害者通話,誘騙受害者相信虛假的投資計劃或產品。此外,網路與社群媒體上也充斥更多利用深偽技術製作的假廣告,吸引潛在受害者點擊並參與投資。

許多投資名人都受到深偽技術所訪冒,成為詐騙集團吸引民眾上當的誘因(圖片來源:UDN 新聞網)

除了假冒名人,深偽技術現今也被落實在企業內部的滲透,據 CNN 報導指出,香港一家跨國公司的財務人員,就被使用深偽技術的駭客,在線上視訊會議中冒充該公司財務長,成功詐取達 2500 萬美元的金額,而在香港的相關案例也有高達 20 起以上。

深偽技術猖獗,哪一天接到自己打來的視訊電話也不用太驚訝!除了深偽技術,生成式 AI 目前也普遍被使用在傳統的釣魚網站或是詐騙電郵的生成,像是過去的釣魚郵件通常會使用固定的模板與格式,也會使用共同的網域或是連結,整體郵件內容與風格較為統一,因此容易被安全軟體標記與攔截,相對的透過生成式 AI 就能快速地創建獨特且針對性的內容,進一步提升內容的真實度。

等等~你要輸入帳號密碼的這個網站…真的沒問題嗎?在過去,面對各類型的詐騙手法,我們總被告知「保持警惕,小心辨別真假」,但事實上在生成式 AI 時代,單純依靠用戶保持資安意識,是難以應對「技術含量」更高的生成式 AI 型詐騙,相對更迫切需要有專業型的工具輔助辨別,而趨勢科技全新推出的《AI 防詐達人》正是因此而生。

AI 詐騙,就用 AI 科技來反製!趨勢科技的 《AI 防詐達人》來得正是時候!

趨勢科技《AI 防詐達人》:用 AI 技術擊敗 AI 詐騙!

熟悉資安防護解決方案的朋友,對於「趨勢科技」應該都不陌生,對吧?除了多年前就導入 AI 技術作為防毒防駭核心的《PC-cillin》系列,也提供了為數眾多的資安工具守護大家的數位安全,像是著力於個資隱私防護的「個資保鑣」,或是能夠守護上網安全的「安全 VPN」工具,都獲得使用者的普騙好評。

趨勢科技的 《AI 防詐達人》是專為行動裝置打造的防詐利器。

而近期全新推出的《AI 防詐達人》,就是針對逐漸泛濫的「生成式 AI 詐騙」反制的最佳利器,同時也是為智慧型手機量身打造,能同時提供「詐騙查證」、「簡訊過濾」、「AI 換臉視訊偵測」與「阻擋詐騙網站」這四個核心功能,透過專業的 AI 技術結合多層次防護功能,確保使用者能夠快速辨識各類型的 AI 詐騙手法,而且過程簡單,完全不費功夫!

AI 換臉詐騙偵測,讓你一眼識破 AI 深偽詐騙

我們生活中經常會使用視訊通話與親友聯絡感情,或是在工作時作為溝通協作的主要方式,不過就如同前面所提到,近幾年的 AI 深偽技術愈來愈精進,,所謂「眼見為憑」的時代已經過去!單純從影響或是聲音根本難以辨識對方身份的真假,在通話當下也難以使用其他方式查證,該怎麼辦呢?


《AI 防詐達人》內建的「換臉詐騙偵測」,可在接聽到視訊來電時即時啟動偵測功能。《AI 防詐達人》內建的「換臉詐騙偵測」,就能讓你快速進行即時檢查,只需在視訊通話的過程中,啟動換臉詐騙偵測的功能,就能自動辨識畫面上的視訊內容是否有深為假造的風險,讓我們當下就能判斷,並進行更積極的防堵作為。

開啟偵測功能後,選擇螢幕直播功能並切換至「Trend Micro ScamCheck」功能。 ▲ 若偵測到視訊內容異常,畫面上也會有明確的警示訊息,讓我們可以進行後續的處理。若偵測到視訊內容異常,畫面上也會有明確的警示訊息,讓我們可以進行後續的處理。

詐騙查證工具,助你精準辨識錯假訊息

經常會收到來自於朋友或是長輩分享的好康廣告或是活動訊息,雖然其中有不少一眼就能辨認出是詐騙的假訊息,但還是有很多訊息讓人覺得真假難辨,如果要查證還得花上大量時間,真的讓人十分困擾,這時候如果有一個隨伺在側的專家可詢問,是不是就太完美了啊?《AI 防詐達人》內建的「詐騙查證工具」,就能滿足你的需求!透過大語言模型訓練的 AI 聊天機器人,可以讓我們快速貼上網址、廣告內容或是訊息,甚至直接貼上截圖就能快速進行內容查核,解析可能的詐騙內容以及判別方式,同時也能針對可疑風險提供對應的安全警示與處理的行動建議。

《AI 防詐達人》內建的「詐騙查證工具」可以利用對話形式輸入想要辨識的問題或網站,提供可能的安全風險警示。 ▲ 我們也能使用截圖方式上傳想要查詢的訊息內容,若判定為詐騙也會有詳細的解析與後續處理建議哦!我們也能使用截圖方式上傳想要查詢的訊息內容,若判定為詐騙也會有詳細的解析與後續處理建議哦!

簡訊過濾與網站防護功能,不再受詐騙訊息轟炸所苦

除了社群平台上充斥的假訊息,手機使用者最為困擾的就是每天都會接到「海量」的廣告簡訊,而且其中更夾雜不少真假難辨的釣魚簡訊、詐騙資訊,雖然很多「老招」一眼就能輕鬆辨認,但難保哪一天不小心眼斜手歪就點到訊息中的釣魚連結,成為詐騙的受害者…難道沒有可以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嗎?當然有~《AI 防詐達人》內建的簡訊過濾與網站防護功能,就能解決你的所有困擾!

《AI 防詐達人》的「簡訊過濾」功能只需要一次設定,就能自動化完成簡訊內容的分類,讓你不再面對惱人的垃圾與詐騙簡訊!透過簡訊過濾的功能,除了可以透過「智慧過濾」自動封鎖各類型的騷擾與詐騙簡訊內容,也能指定想要過濾掉的常見詐騙關鍵字-例如「投資」、「飆股」、「明牌」…等,讓你直接「眼不見為淨」。此外,《AI 防詐達人》內建的「網站防護」功能,也能主動封鎖不安全的網址,就算不心到有問題的連結,也不用擔心會「誤入岐途」,自動封鎖功能可以讓你更安心!

《AI 防詐達人》也同時兼具垃圾電話阻檔功能,讓你不受詐騙電話侵擾!

PC-cillin 2025 雲端版:全面升級資安防護更安心

當然,前面推薦大家使用的 《AI 防詐達人》,是專為新世代生成式 AI 詐騙所量身打造的防護工具,對於極度重視資訊安全的使用者來說,更全面性的資安防護解決方案也是絕對必要,也因此「系出同門」的趨勢《PC-cillin 2025 雲端版》自然也成為全面升級資安防護的首選!

除了生成式 AI 詐騙的防範,想要有更全方位的資安防護,《PC-cillin 2025 雲端版》絕對能讓你更安心!

PC-cillin 2025 雲端版四大特色

  1. AI 智能防毒:透過雲端截毒技術,主動防範未知病毒與詐騙網站。
  2. 防範網路詐騙:防範社群、網站、簡訊、電郵…等不同來源的詐騙網站,與 165 防詐騙專線合作,資料庫最齊全。
  3. 守護身份隱私:有效防範網站收集敏感個資,內建 AI cookie 辨識模型,避免網路行為被掌握,也有社群帳號資用/異常警示與安全密碼管理、暗網監控及通報…等功能。
  4. Wi-Fi 連線安全:保障公共網路使用時的隱私不外洩,也有 Pro 版本提供安全 VPN,做到上網全程「隱身」。

《PC-cillin 2025 雲端版》不只保護電腦端,行動裝置也能獲得最完善的資安保護。

上網別再像「踩地雷」一樣,隨時曝露在風險之中,《PC-cillin 2025 雲端版》的自動防護機制讓你輕鬆避開危險網頁!

不只上網安心,《PC-cillin 2025 雲端版》也能同時防範個資隱私外流,使用 Wi-Fi 連網也更安心!

同時值得一提的是,趨勢科技也有推出可以一次獲得《PC-cillin 2025 雲端版》與 《AI 防詐達人》雙重保護的《PC-cillin AI 防詐特偵組》,讓你可以一次守護所有的數位平台,無論是電腦端的防毒防駭、身份隱私與連線安全,或是手機行動端的全方位資安防護,都能讓你完全安心!

趨勢科技的《PC-cillin AI 防詐特偵組》同時提供《PC-cillin 2025 雲端版》與 《AI 防詐達人》兩大資安防護工具。

結語

生成式 AI 技術的快速發展,不僅革新了生活方式,也讓詐騙手法更趨多樣化-從深偽技術假冒名人影片,到 AI 生成高度仿真的釣魚信件,詐騙者的手法更新穎多變,也讓受害者防不勝防。也正因如此,想要針對這些技術的不斷精進的詐騙手法,善用「與時俱進」的防範工具也絕對必要,而趨勢科技全新的《AI 防詐達人》也成為破解上述生成式 AI 詐騙手法的最佳解方!

面對生成式 AI 技術加持的各類新型態詐騙,趨勢科技全新的《AI 防詐達人》是強而有力的解決方案。從前面的文章介紹,不難發現到《AI 防詐達人》內建的四大核心功能,可以有效對抗生成式 AI 詐騙的威脅。包括透過 AI 換臉詐騙偵測功能,能即時識別視訊通話中的深偽內容,從源頭杜絕假冒威脅;詐騙查證工具則利用大語言模型,幫助用戶快速辨別廣告、簡訊或其他資訊的真偽,節省時間並提升辨識準確度。此外,簡訊過濾與網站防護功能進一步保障用戶免於詐騙簡訊與惡意網站的侵擾,提供全方位的防護機制。

對於喜歡網路購物的使用者來說,《PC-cillin 2025 雲端版》帶來全方位的安全防護,讓你在網路上使用信用卡、金融服務更為安心!

此外,除了針對生成式 AI 詐騙的專業工具,《PC-cillin 2025 雲端版》也以其全面升級的資安功能,滿足用戶對數位安全的更高需求,也能與《AI 防詐達人》形塑更完善的防護機制,防堵詐騙手法更滴水不漏!

《PC-cillin 2025 雲端版》與《AI 防詐達人》提供使用者跨平台且全方位的資安防護選項。面對日益複雜的詐騙手段,保持高度的資安意識固然重要,但單靠個人警覺已難以應對生成式 AI 所帶來的挑戰。結合《AI 防詐達人》等專業工具,用戶才能在不斷變化的數位世界中,從容應對新興詐騙威脅,以新技術為數位安全構築堅實堡壘,讓每一位用戶都能安心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同時免於詐騙風險的侵擾。

不想成為生成式 AI 詐騙受害者?趕緊來看看: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QNAP TS-216G 開箱實測:超高性價比擁有 2.5GbE 高速傳輸與大容量,輕鬆釋放 Google 相簿、手機內寶貴儲存空間!

作者 Axiang Chin
從規格與功能面來說,QNAP 的 TS-216G 稱得上是目前個人應用的入門級 NAS 中性價比數一數二的選擇,同時也擁有 QNAP 完善的軟體應用支援。就能透過這台 NAS 做到完美的「無縫轉移」!F9ed3f2500d756831724c5b3a0dd02c3

對於現代人來說,數位化科技帶來了生活上的便利性,但相對的,每天接觸、產出的數位資料量也愈來愈龐大,無可避免地需要設想妥善的資料備份方案。雖說檔案儲存的工具選擇不少,但相對都有其缺點-像是大家所熟悉的硬碟、隨身碟工具,雖然取得容易、成本低,但相對使用不便利,也沒有額外的備援機制。若是改用雲端儲存方案,雖說只要連線就能存取資料,但想要擁有更大容量的儲存空間,需要額外支付更多的訂閱費用,長期下來的成本也不低。

考量到上面所提到的問題,對於使用者來說能夠「一勞永逸」的最佳方式就是「自建雲端」,也因為目前 NAS 產品夠普及,相對取得的成本與技術門檻也不高,對於初入門的使用者來說算是十分友善的選擇。不過,不同品牌、規格的 NAS 產品,不見得能夠 100% 符合使用者的需求,尤其是在軟體方面的功能整合更是一大關鍵。


價格友善,功能完整同時易於使用的 QNAP TS-216G,讓使用者輕鬆打造專屬於自己的「個人雲」,能滿足現有雲端相簿、手機照片的備份需求。


從規格與功能面來說,QNAP 的 TS-216G 稱得上是目前個人應用的入門級 NAS 中性價比數一數二的選擇,同時也擁有 QNAP 完善的軟體應用支援。以許多人都會遇到的「雲端相簿」和「手機照片」的備份需求為例,就能透過這台 NAS 做到完美的「無縫轉移」!


在接下來的文章中,筆者也將為大家帶來詳細的開箱與功能實戰!

產品開箱介紹

QNAP TS-216G 是一款定位入門取向的 NAS 產品,擁有相對更平易近人的價格,同時也提供了 2-Bay 的硬碟儲存空間。雖說是偏向入門的機型,但 TS-216G 的硬體規格相對於其他品牌的同級機型,擁有更為完善的硬體規格,像是標配了 2.5GbE 的網路傳輸規格,相較於一般常見的 1 GbE 能有更高的存取效率,只需搭配 2.5GbE 網卡或是 Thunderbolt 網路轉換器,以及 2.5GbE 網路交換器,即可升級至 2.5 倍的網路傳輸速度;同時 TS-216G 也採用了低功耗的 ARM 架構處理器、4GB 的記憶體與內建 NPU,整體效能的表現不俗,還能進一步強化 AI 應用的運算能力,並提供精準且快速的智慧相簿人臉辨識效能。


TS-216G 的外箱採用白色設計,與 NAS 本體的配色相符,視覺風格很有現代感。


外箱背面可以看到 NAS 詳細的規格與功能特色介紹。


盒內所有物品一覽-包括 NAS 本體,供電器、電源線、RJ-45 網路線、硬碟槽鎖鑰匙與說明手冊。


在外型設計方面,TS-216G 的體積小巧,機身採用無彩色的深灰與白色搭配,視覺感十分低調,也更易於融入不同風格的空間之中。另外 TS-216G 的硬碟槽也易於插拔,硬碟安裝採用免工具設計,沒有螺絲需要固定,讓安裝更為便利。


TS-216G 全機以白色作為主色,正面的面板搭配了深灰色區塊,讓燈號顯示區、按鈕與前置 USB 插槽更易於辨識。


NAS 啟動狀態下,面板的燈號區可以查看開機、網路連結與硬碟存取的狀態。


正面面板的實體按鈕包括電源、一鍵啟動備份(搭配下方的 USB Type-A 埠連結外部儲存設備),右方的硬碟槽也可以看到鎖孔,可搭配鑰匙鎖定硬碟槽,無法隨易拆卸下來。


機身頂部可以看到 NAS 的重點規格標示,側面則有雲端安裝的提示,以及對應安裝的 Cloud Key。


機身後側可以看到兩組 RJ-45 網路埠,其中編號 1 是 2.5 GbE 規格,編號 2 為 1 GbE 規格,下方還有兩組 USB Type-A 埠可搭配連結外部設備,下方則有 12V 的電源連結口。


TS-216G 的硬碟槽內有托盤,無需工具即可將左右側的邊條拆下來,直接安裝 3.5 吋的硬碟。


托盤邊條有對應固定的孔位,可直接將硬碟穩固在托盤上,而無需額外的螺絲,這樣的設計非常便利。


硬碟槽的托盤安裝完成後可再輕推覆位,即可完成硬碟安裝。


透過隨附的鑰匙,可將硬碟槽上鎖,避免其他人隨易開啟取出硬碟。


前面提到的一鍵備份鍵也是 TS-216G 相當便利的功能,在連結隨外接儲存裝置後,即可透過這個功能快速將資料備份至 NAS 內。

 

輕鬆搞定雲端相簿、手機照片備份需求!QTS 系統必備 APP 一手掌握!

除了規格不俗,QNAP TS-216G 真正的厲害之處還是在於「軟體整合」所帶來易用性,而其中的關鍵就是兼顧效能、安全性與友善介面設計的 QTS 5.2 作業系統,在初始化啟用 NAS,可以直接透過官方提供的「線上安裝」網站,自動搜尋同一個區域網路內的 QNAP NAS,並透過圖像化的引導完成所有的設定,即可進入到 QTS 系統之中。


TS-216G 安裝好硬碟並連結網路後,使用同一網域的其他電腦,以瀏覽器開啟 QNAP 的線上安裝網站,即可自動偵測到 TS-216G 並進行安裝指引。


系統安裝的過程十分簡易,基本上沒有什麼難度。


智慧安裝完成後,即可重啟 NAS 並透過網頁介面登入 QTS 系統,圖像化的介面也非常容易上手。


在進入 QTS 系統後,我們需要先針對已安裝的硬碟進行初始設定,透過「儲存與快照總管」,進一步建立「儲存池」,並依照資料存取與保護的需求,選擇適合的磁碟區類型,即可完成最基本的檔案系統建置。同時 QTS 系統也能支援「資料快照」功能,方便我們建立更多資料還原點,確保重要的資料萬無一失。


完成 QTS 系統安裝後,第一件事當然就是透過「儲存與快照總管」完成儲存池的建立,如此一來才能開始將資料保存至硬碟中。


系統中也能隨時查看硬碟的詳細狀態,還可以透過系統工具進行效能測試與健康監控。


磁碟區建立精靈可以依使用需求自定磁碟型態與空間配置。


除此之外,QTS 中也提供了功能類型多元且高實用性的「App Center」,讓我們可以選擇符合需求的應用工具搭配使用,接下來我們就針對雲端相簿、手機照片備份的需求,為大家推薦適合的應用工具與使用方式喲!


完成儲存區的建置後,下一步就是透過內建的 App Center 選擇需要的應用工具,為 NAS 添加更多實用功能囉!

 

MARS 備份工具:Google 相簿同步備份好容易

過往許多人都選擇使用 Google 相簿作為手機照片的備份方案,不過自從 Google 相簿取消了不限容量上傳備份的方案之後,照片備份都得額外花錢支付儲存空間的訂閱方案,長久算下來也是一不小的開銷。也正因如此,自行架設 NAS 成為相對省錢又便利的解決方案。


想要快速將 Google 相簿大量的照片搬移到 NAS 中,不需要透過打包功能了! TS-216G 中可搭配「MARS」備份應用工具,與 Google 相簿完成連結,並自動化完成照片備份!

 

不過在建置好 NAS 之後,如何將 Google 相簿中龐大的照片轉存到 NAS 就會讓人有點頭疼,雖說可以透過 Google Takeout 的功能,將 Google 相簿整個打包下載,再解壓縮轉存到 NAS 上也不是不行,但過程就會非常麻煩且耗時,不過好在 QNAP TS-216G 的 QTS 系統中可以免費下載 「MARS(Multi-Application Recovery Service」 APP ,實現完全自動化備份 Google 相簿到 NAS 中的便利操作。


在 MARS 中預設就有針對 Google 相簿的備份服務,可直接透過 Google 帳號的登入完成綁定。

而且除了一次轉移 Google 相簿中的所有資料,也能設定週期性自動備份任務,讓我們可以透過 Google 相簿作自動備份機制,額外加入「手動」備份或「特定時間」自動備份到 NAS 的機制,也讓資料儲存更萬無一失哦!


綁定好 Google 相簿帳號後,即可建立備份任務,啟動資料的備份工作,我們也能設置自動排程的備份任務,讓 NAS 定期為我們建立 Google 相簿的備份哦!

 

手機端安裝 Qfile Pro 直通 NAS!還能自動備份所有照片、影片!

除了透過瀏覽器登入 QTS 作業系統來控制 QNAP TS-216G,針對行動裝置 QNAP 也有提供完整的 APP 工具可以使用,想要用手機遠端存取 NAS 檔案,只需要安裝「Qfile Pro」就能透過手機輕鬆掌握 NAS 中儲存的所有資料。


當然,許多人喜歡使用手機拍照、錄影,自然也需要備份手機上的龐大資料囉! TS-216G 也沒問題,透過 Qsync 與手機端的 Qflie Pro 就能輕鬆完成!


TS-216G 中可以安裝「Qsync」為 NAS 設定多裝置的資料同步機制。

 

除了遠端存取 NAS,Qfile Pro 也整合了 Qsync 的檔案同步功能,設定完成後,即可開啟手機與 QNAP NAS 之間的檔案同步,也能針對照片或影片啟動「自動上傳」機制,如此一來,手機內只要有新增拍攝的照片、影片,都會在手機連結網路的時候自動上傳備份至 NAS,真的超方便,也能取代付費的 Google 相簿或其他雲端的備份功能!


手機端安裝 Qfile Pro,初次啟動時需要登入與 TS-216G 綁定的 QNAP 帳號,並選取同步的裝置。


接下來在 Qfile Pro 中的「傳輸」分頁,可以啟動「自動上傳設定」,即可選擇自動上傳照片與影片的儲存目錄。


接下來我們可以細部設定自動上傳的規則、檔案命名與上傳的時機,確認後即可啟動自動備份任務,初次使用會先掃描手機中已經有的照片與影片,並安排進行自動上傳備份。


自動上傳功能可以背景執行,並可以在 Qfile Pro 中查看上傳的進度,同時上傳的資料也可以透過 Qfile Pro 的主頁查看喲!

 

QuMagie 智慧相簿更好用!內建 AI 辨識技術找照片更容易

除了備份儲存 Google 相簿或手機拍照的龐大照片內容,相信許多人也希望可以妥善管理、分享這些照片內容,像是可以輕鬆分類照片的主題內容、拍攝的主角是誰、在哪裡拍攝…等相關資訊,這時候就會需要一套功能夠強大的相簿管理工具,而 QNAP NAS 也能透過免費的「QuMagie」實現上述的需求,而且透過先進的 AI 引擎,各類型的影像內容也能輕鬆辨識,讓你輕鬆做好分類管理!


上傳至 TS-216G 中的照片,也推薦大家使用「QuMagie」這款智慧相簿工具來管理。


QuMagie 相簿的操作介面十分簡單易懂,與大家熟悉的網路相簿應用大同小異。


值得一提的是,QuMagie 採用的 QNAP AI Core 影像辨識引擎可支援多種加速模組,像是本篇文章開箱的 QNAP TS-216G 所採用的處理器就內建 NPU,就能增強 AI Core 影像辨識引擎的處理速度,讓使用體驗更為流暢!


透過 QNAP AI Core 影像辨識引擎工具的支援, TS-216G 可以自動進行影像內容的辨識,包括人臉分類,也能查看更多不同類型的照片,像是 iPhone 動態的原況照片,或是全景相機拍攝的 360 度相片。


透過「人物」即可以 AI 辨識出來的人臉快速索引有哪些照片出現過特定的人物。


此外,AI 也能幫我們辨識多物件,甚至像是「服裝與配件」這樣細項的元素,可以查看衣服、 皮包、鞋子或眼鏡…等不同分類方式。

 

Qsirch 搜尋引擎,NAS 檔案再多也不怕找不到!

對於許多使用過 NAS 的朋友來說,雖然可以集中儲存大量的資料非常方便,但經常遇到的困擾應該就是「找不到想要的檔案」,不過若是使用 QNAP NAS 就不用擔心會有這樣的問題~只需要在 QTS 系統中安裝「Qsirch」,就像是幫 NAS 加裝了 Google 搜尋引擎一般,可以直接透過關鍵字搜尋 NAS 中的文件、圖片、影片、音樂甚至是電子郵件…等各式檔案,同時也能啟用 AI 語音搜尋功能,直接用自然語言敘述要搜尋的圖片。


Qsirch 是 QNAP NAS 中「Google 搜尋引擎」一般的存在,讓我們可以用關鍵字來查找檔案。


像是圖片也能透過 Qsirch 進行分類搜尋。

 


甚至翻拍的文件、手機螢幕截圖上的文字也能透過 Qsirch 搜尋到。


透過 Qsirch 也能以區分不同地點拍攝的照片,並以地圖形式呈現。

 

myQNAPcloud 實現雲端化管理 NAS 超便利

除了透過區域網路使用 NAS,相信許多人也希望能夠隨時隨地存取到 NAS 中保存的所有資料。過去想要讓 NAS 「雲端化」不見得非常容易,可能得要透過各種設定方式才能讓原本身處於內網的 NAS 能透過遠端連線控制,不過 QNAP 所提供的「myQNAPcloud」可說是大大降低了遠端存取 NAS 的門檻,我們只需要連上 myQNAPcloud 的官方網站,即可透過登入 QNAP ID 的方式,「轉接」至綁定的 NAS 設定,讓我們可以輕鬆存取 NAS 上的檔案,也能像一般雲端空間一樣,透過連結遠端分享檔案,真的超方便!


透過 myQnAPcloud,可以直接登入 QNAP ID 來查看已綁定的 NAS 設備,並進行遠端存取。


遠端登入 NAS 後,即可直接瀏覽 NAS 中儲存的檔案資料,並進行下載分享。

 

結語

就如同文章開頭提到,對於身處於數位時代的我們來說,龐大數位檔案的備份、整理是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雖說可以選擇的方式多,但考量到使用彈性與成本效益,選擇透過 NAS 打造一片「個人雲」會是最理想的解決方案。


對於擁有大量數位資料備份需求的使用者來說,QNAP TS-216G 會是初次嘗試建立「個人雲」的不錯選擇。


當然,對於初次接觸 NAS 的用戶來說,設備取得的成本、系統建置與使用是否有技術難度也是入門的一大門檻,而目前市面上的入門級 2-Bays NAS 中,QNAP TS-216G 是少數擁有完善規格與功能性的選擇,尤其是標配了進階的 2.5GbE 網路傳輸規格,能實現更高速傳輸的效能表現,同時價格極為親民,成為值得推薦入手的選擇。


手機經常因為大量拍照而容量不足嗎?有了 TS-216G 就不用擔心這個問題,透過自動同步備份功能,就能幫你釋放更多寶貴的儲存空間。


此外,隨著 Google 相簿取消免費無上限空間的政策,意謂著手機與其他裝置日常照片、影片集中備份的成本更高,為了讓雲端儲存空間的利用更有效益,透過 QNAP TS-216G 搭配 MARS 應用工具快速進行 Google 相簿的搬家,大大降低了資料轉移過程的麻煩,同時也能設定自動化的定期備份工作,讓雲端上的照片也有完整的資料備援。當然,QNAP TS-216G 也有更多可以靈活搭配使用的應用工具,能夠實現與 Google 相簿一樣的自動化備份功能,像是手機端透過 Qfile Pro 即可開啟自動備份,當手機中新增照片或影片時,手機在連線狀態下即可自動完成備份任務,妥善保存你寶貴的回憶;另外 QNAP TS-216G 也支援 AI 加持的 QuMagie 智慧相簿,能夠快速索引分類照片,同時也有人臉辨識功能,讓你快速找到照片。


TS-216G 的體積小巧,但功能十分完整,尤其在同價位帶產品之中更擁有內建 NPU 處理器的高效能與標配 2.5 GbE 網路傳輸規格更是一大優勢。


同時面對 NAS 中龐大的儲存資料,也能搭配 Qsirch 搜尋工具,以關鍵字搜尋方式找到不同類型的檔案,也讓集中儲存的資料發揮最大效益。當然,QNAP TS-216G 的應用方式也不僅止於此,透過 QTS 系統內建的 App Center,也可以將 NAS 輕鬆打造成家中的多媒體中心,或是成為適合多人協作、資料共享的平台,也能支援更多不同平台的資料備份需求。


對於多人協作或是專業工作者來說, TS-216G 也能成為檔案共享的最佳平台。


整體而言,這台 NAS 的靈活性與效能,無疑是入門用戶邁向專業數位生活的最佳選擇。透過 QNAP TS-216G 打造的個人雲端儲存,享受高效率、安全且具經濟效率的資料管理體驗,真的比你想像更簡單!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AI 手機的下一步?三星新一代 Galaxy S 系列預料將開展 AI 個人應用新時代

作者 Axiang Chin
Galaxy Unpacked 將於台灣時間 1/23 凌晨 02:00 舉行,全新 Galaxy S 系列會端出什麼樣的新菜色樹立行動 AI 體驗的標竿呢?F2603de8b6bb2603c0403729e0f50bc9

回顧 2024 年的智慧型手機市場,三星推出主打「Galaxy AI」的旗艦機 Galaxy S24 系列,讓世界看見人工智慧技術與各種應用功能相互整合後帶來的新「化學效應」,推升行動 AI 領域的全面發展成為領導 AI 手機發展的品牌,包括原本就擁有 Gemini AI 技術的 Google 持續將更多功能導入手機平台,而蘋果也與全球 AI 大廠 OpenAI 攜手合作,推出專屬於蘋果生態系的 Apple Intelligence 應用,雖說目前僅在北美地區推出,但也受到眾多果粉的期待。

綜觀 2024 整年度,Galaxy AI 可說是不斷進化,例如夏天問世的 Galaxy Z Fold6 與 Z Flip6 摺疊機,便同步更新了豐富的 AI 應用功能,讓用戶享受較以往更便利的手機體驗。隨著三星全新 Galaxy S 系列即將推出,加上 AI 熱潮,使得新機關注度較往年熱絡許多,世人都在看 Galaxy AI 將如何重新定義智慧型手機應用。

三星官方目前已經宣佈,將在台灣時間 1/23 凌晨 02:00 舉行 Galaxy Unpacked 發表會,預告新一代 Galaxy S 系列的登場!(點此觀看直播)

在接下來篇幅中,筆者就帶大家一覽目前網路上的相關消息,讓你搶先掌握三星年度旗艦系列手機呼聲最高的重點特色!

三星啟動 One UI 7 測試版計劃,提前揭露 Galaxy AI 的進化?

照慣例,伴隨 Galaxy S 新旗艦的推出,三星自家使用者介面系統 One UI 將同步迎來重大的版本更新,想必今年也不例外。早在去年 12 月初,三星就搶先啟動新版本 One UI 7 的 Beta 測試計劃,除了全面更新使用者介面的設計,更整合 Galaxy AI 的核心功能,為用戶量身打造AI 應用的最佳體驗,讓眾多星粉十分期待。

目前 One UI 7 的 Beta 測試已在幾個特定國家展開,從目前流出的資訊來看,大致可以歸納出幾個更新重點如下:

全新「Now Bar」功能更直覺便利

一直以來,One UI 就以簡潔、美觀、好上手…作為設計的核心原則,新版本的 One UI 7 自然也也延續這樣的概念。正因為整個系統都充分考量與 AI 功能的相互整合性,所以也加入能快速叫喚出各類型功能、且方便控制的新設計:「Now Bar」。

Now Bar 被整合在鎖定螢幕靠近底側的位置,用戶可以很順手地透過拇指觸控,並採用縱向滑動切換的形式操作,可快速切換翻譯助理、音樂播放器、語音錄製、碼錶、運動統計…等資訊類工具,讓個人常用功能「一觸可及」。

One UI 7 新加入的「Now Bar」功能提供更直覺、更方便使用的應用互動。

文字處理 AI 工具與系統深度整合,更方便使用

在 Galaxy AI 的功能裡,透過人工智慧協助用戶處理文字的輔助工具,被許多人認為是實用性最高的一類功能,不過過往這些功能被分散在三星鍵盤與特定的應用程式中,使用起來的便利性稍嫌不足,而 One UI 7 也完美地解決這個問題!相關 AI 功能已整合至系統層級,只要是手機上可處理文字的功能區塊,都能啟動 Galaxy AI 的文字處理工具,協助執行內容摘要、文法與拼字檢查、語氣風格的切換…等任務,免除操作時需反覆切換的麻煩,將功能化繁為簡。

在 One UI 7 中,將文字處理 AI 工具深度整合於系統中,讓實際的應用更直覺。

超實用的通話轉錄功能,除了錄音也有文字記錄功能

過去在講電話時,常常因為需要臨時記錄下通話內容而手忙腳亂地找紙筆嗎?現在 One UI 7 全新加入的「通話轉錄」功能可以完全解決這個麻煩!除了支援多達 20 種語言辨識能力,通話時一鍵啟動錄音的同時還能自動將語音轉換為文字,在通話結束後立即就能掌握談話重點,就如同虛擬秘書隨侍在旁般從容自在。

One UI 7 新加入的「通話轉錄」功能,可將通話內容自動轉錄為文字。

圖像生成功能加入更多藝術風格

Galaxy AI 提供的圖像生成式功能可說是備受用戶肯定,包括能透過簡單的隨筆手繪生成出精美圖樣的「塗鴉轉圖像」,或是將人像轉為風格大頭貼的「人像棚拍」,而這些功能也隨著 One UI 7 更新後變得更有趣多變,可供選擇的藝術風格類型更多元,預期將為樂於透過 AI 來創作的族群帶來更多驚喜。

Galaxy AI 還有哪些進化的可能性?

除了 One UI 7 Beta 測試計劃官方流出的 Galaxy AI 新功能,相信許多星粉對 Galaxy AI 的期待不僅止於此,對吧?畢竟三星的主要對手 Google 與蘋果都相繼提出更多新的 AI 功能,三星肯定不會落於人後,以下筆者就整理一些可能會在全新 Galaxy AI 中實現的功能!

AI 個人化推薦應用情境

在三星先前針對 One UI 7 Beta 測試計劃所釋出的新聞資訊中,提到新一代 Galaxy S 系列將持續追求 AI 個人化應用,除了前面提及的個人隱私防護機制的升級,更希望打造「前所未有的智慧互動」,讓 AI 真正成為助力個人日常生活的一環。

三星的官方新聞資料中提到,One UI 7 加入了個人化建議的整合型功能,可依照用戶使用情境的不同,自動提供適合的應用程式與推薦的功能。

雖然目前還不確定這類功能的確切運行方式,不過從功能敘述可以看出,手機能依據用戶出國的行程,自動化建置捷徑資料夾,將所有必要的應用程式納入,包括機場航班查詢、音樂播放清單、天氣預報、以及會自動整理相機拍攝的照片…等等,讓用戶無需自行匯整資料或切換不同的應用,由 AI 提供當下最合適的行動建議。

將有更多 AI 應用可允許離線運行

目前的 Galaxy AI 功能中,有部份是允許手機在離線狀態、於本地端直接運行,像是即時翻譯,只要事先將對應語系的資料下載至手機,即可離線啟用。而先前國外爆料者在疑似 Galaxy S25 的程式碼中,發現有其他的 AI 應用似乎也會開放本機離線運行,如目前需要透過連線至雲端才能運行的「生成式編輯器」,在新 Galaxy S 系列手機上可望以離線方式運行,如此一來,對於重視個人隱私資料、不希望資料上傳雲端曝光的人來說,便利性顯著提升。

爆料者從疑似 Galaxy S25 系列流出的程式碼中發現有 AI 功能「ON DEVICE」的註記,表示可能允許離線本地端運行。

更多圖片生成功能

對比 Galaxy AI 現階段的主要對手如 Google Gemini、Apple Intelligence,都有提供更完整的圖片生成功能,像是文字生成圖片、圖片生成圖片,目前 Galaxy AI 則暫時沒有相同的功能 (類似的功能只有「塗鴉轉圖像」),但理論上文字生成圖片的門檻並不高,因此有很高的機率會在新 Galaxy S 系列上看到此功能。

語言大模型加持的語音助理

同樣的,目前 Google Gemini 有提供語言模型強化的語音助理功能,而未來 Apple Intelligence 也將升級 Siri 的語言理解功能,預料這一塊會是行動 AI 接下來主要的競爭重點之一,因此有外媒研判,三星將會透過整合自家 Gauss 語言模型與 Bixby 語音助理,提供具備智慧功能的 Bixby AI 助理,不過是否會在新 Galaxy S 系列一上市就內建此功能,尚待更明確的消息證實。

資安防護全面升級 Knox Matrix!打造更完善的資安防護

眾所皆知,「Knox 安全平台」透過軟硬體整合方式,為三星行動裝置用戶提供嚴密的個人隱私與資安防護,包括完善的連線與資料安全傳輸,以及堪稱手機保險金庫的「安全資料夾」功能都廣受好評。

而此次 One UI 7 也將三星裝置的資安防護升級至全新境界! 先前在 MWC 上曝光的新世代防護功能 Knox Matrix 正式登場,不僅採用安全私密區塊鏈監控機制「信任鏈」,專屬的控制台也能強化連網設備的資安透明度,讓用戶能直覺判別裝置是否處於風險中。同時 One UI 7 也提供全新的進階資料防護功能,透過三星雲端與加密驗證機制,用戶可保障連網裝置的資料同步與安全性,同時更方便地將私人資料轉移至新裝置使用。另外,Knox Matrix 還加入全新的「密鑰」機制,能控管個人身份與憑證,讓用戶安全快速地登入三星帳戶、應用程式與裝置,甚至是其他三星生態系的設備。

One UI 7 整合了全新的 Knox Matrix 安全平台,能較以往更完整掌握設備的安全狀態。

值得一提的是,One UI 7 更新強化了「安全限制功能」,會自動控管連線的安全性,能在裝置鎖定時封鎖 USB 連線,避免有心人士獲取裝置內資訊;而全新的「安全下載」(Safe Install) 則可以避免用戶不慎安裝未經授權的高風險 app,同時 One UI 7 也加入「失竊防護鎖」、「離線裝置鎖定」與「遠端鎖定」…等功能,避免裝置遺失之後可能的資料外洩。

新 Galaxy S 系列的硬體規格會有哪些升級?

除了聚焦在 Galaxy AI 相關功能的進化之外,新 Galaxy S 作為三星旗艦系列,硬體規格的提升幅度絕對是消費者關注的焦點,而目前也確實有許多網傳的馬路消息,提前曝光新 Galaxy S 系列的硬體規格,以下就快速整理其中幾個重點!

螢幕更堅固,同樣擁有低反射特性

去年的 Galaxy S24 Ultra 採用了康寧的 Gorilla Armor 來保證螢幕的耐用度,同時玻璃表層也採用「抗反射塗層」設計,此舉使 S24 Ultra 成為螢幕耐用度數一數二且視覺效果頂尖的手機。

知名爆料者也在 X 平台上預告,即將推出的 Galaxy S25 Ultra 將採用「升級版本」的康寧 Gorilla Armor 二代,螢幕耐用度獲得強化,同時頗受好評的抗反射塗層也依舊存在,並讓螢幕的視覺效果更亮麗、降低外在光源對螢幕觀看效果的影響。

搭載台積電 3nm 製程處理器,效能更優、功耗表現更出色

相較以往三星 Galaxy S 系列會同時採用自家 Exynos 與高通 Snapdragon 處理器,今年的 Galaxy S 系列可能會打破這樣的「慣例」,全系列將完全搭載高通新一代 Snapdragon 8 Elite,雖然可能因此導致成本的上揚,但相對的,台積電 3nm 製程也提供更優異的效能與更出色的功耗控制。

高通 Snapdragon 8 Elite 首度採用客製化的 Oryon CPU 架構,並以高時脈設定,效能表現相較前一代更優異。

Snapdragon 8 Elite 也是高通首度將自家客製化的 Oryon 處理器架構運用在行動平台上,更高時脈的大核心設計勢必大大提升效能,GPU 與 NPU 的運算能力較前一代也有大幅度的升級。

主相機的超廣角鏡頭終於升級至 5,000 萬畫素

大家一定都認同,Galaxy S 系列就是三星家族中相機功能最全面的手機,尤其 Ultra 系列更是搭載了極其完整的鏡頭焦段與優異的感光元件,包括主鏡頭頂尖的 2 億畫素感光元件,以及同時具備兩個不同焦段的長焦望遠鏡頭,實現 10 倍無損、100 倍數位變焦的拍攝能力。

而全新 Galaxy S 系列在相機規格方面似乎也有升級,根據外媒報導指出,頂規的 Galaxy S25 Ultra 將迎來超廣角鏡頭的升級-感光元件改為三星 ISOCELL JN3,規格為 5,000 萬畫素,進一步提升畫質與感光度表現。

爆料者完整揭露了 Galaxy S25 Ultra 的所有鏡頭焦段與感光元件型號,可以發現超廣角鏡頭升級了!

因應 AI 效能需求,主記憶體全面升級

除了處理器升級,為滿足順暢運行行動 AI 應用的需求,新 Galaxy S 系列的主記憶體預料將有所升級。根據外媒引述爆料者的消息指出,Galaxy S25 系列最低配的規格為 12GB / 256GB,而高規格的 Galaxy S25 Ultra 的高儲存容量版本,記憶體將升級至 16GB,除提升 AI 應用的處理效能,對手機多工處理能力也有明顯助益。

結語

三星官方日前已正式宣佈 Galaxy Unpacked 將於台灣時間 1/23 凌晨 02:00 舉行 (點此觀看直播),屆時我們將第一手見證新 Galaxy S 系列的問世,可以預見這款旗艦新機的重心絕對圍繞在 Galaxy AI 新的進化,這讓人非常期待 Galaxy AI 的躍進,究竟會為人類日常生活與互動帶來哪些改變?全新 Galaxy S 系列又會端出什麼樣的新菜色樹立行動 AI 體驗的標竿呢?

更多 Galaxy S 系列最新資訊請鎖定 T 客邦即時新聞,也別忘了把 Galaxy Unpacked 活動直播加入行事曆~還有,記得登錄三星官方活動還有機會抽中大獎唷!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GeForce NOW 鈦金方案再升級,花點小錢就能隨時隨地享受 GeForce RTX 4080 等級效能與 DLSS 3、4K 120FPS 遊戲效果!

作者 Axiang Chin
只要你所處的環境擁有穩定的網路連線,就能透過 GeForce NOW 雲端遊戲服務,使用各式各樣的裝置設備暢玩你最愛的遊戲,一般的文書型電腦、輕薄型筆電、MacBook 甚至是手機、平板都能玩!27a5a80639171b39dbbb2b197e092d53

熱愛 3A 級遊戲大作,但沒有太多預算升級頂規硬體配置?使用的是蘋果作業系統?家裡有電競級設備但經常出差不方便帶出門?無論你是因為何種原因導致玩遊戲處處受限,現在都能透過台灣大哥大代理的 GeForce NOW 雲端遊戲服務一次解決。可以這麼說,GeForce NOW 絕對是現階段「隨時隨地玩遊戲」最好的解決方案。只需要透過一般文書級的電腦桌機、筆電,甚至是手機、平板,就能輕鬆暢玩時下最熱門的遊戲,享受極致的聲光體驗!

令人欣喜的是,GeForce NOW 先前推出的「鈦金方案」(支援 1440p 120FPS 運行效能) 在近期也迎來全面升級,提供規格更優異的 GeForce RTX 4080 等級 GPU,能實現最高 4K 120FPS / Full HD 240FPS 顯示模式,也完整支援新世代的 DLSS 3 與 NVIDIA Reflex 技術,一舉將遊戲體驗進階至另一個全新次元。  

由台灣大哥大技術支持的 GeForce NOW「鈦金方案」於 2024 年 12 月進行全面升級,提供次世代等級的硬體效能,讓遊戲體驗有了飛躍性的提升。

升級版 GeForce NOW 鈦金方案特色搶先看

  • 使用 GeForce RTX 4080 等級伺服器
  • 支援 DLSS 3 顯示技術,兼具優異畫質與動態流暢度
  • 支援 RTX ON,即時光線追蹤效果更震撼
  • 支援 NVIDIA Reflex 技術,降低延遲,操控反應能比對手快一步
  • 顯示能力升級至 4K 120FPS 或 Full HD 240FPS 規格
  • 極低延遲,如同於本地端運行的流暢體驗
  • 支援 Steam、Ubisoft Connect、EPIC、EA、Battle.net、Xbox PC Game Pass、GOG…等主流平台超過 2,000 款以上的遊戲

GeForce NOW 方案多元,任君挑選

簡單來說,GeForce NOW 就是一個提供「雲端運算」的遊戲服務,可以把它想像成是一台能替代你的電腦運行 3A 級大作的主機,而玩家則是透過「遠端連線」的方式取得雲端運算後的精美畫面與音效,就像在觀賞 Netflix 或 Disney+ 上的高畫質影視節目一般,只是過程可以進行流暢的即時操作,跟在本地端玩遊戲沒有什麼差別。

透過 GeForce NOW 雲端遊戲服務,即便裝置沒有電競等級的硬體陣容,依舊能感受絕佳的遊戲聲光效果。

也因為 GeForce NOW 提供的是雲端運算服務,所以遊玩前必須先取得遊戲的擁有權,接著再透過設定功能將 GeForce NOW與常見的線上遊戲平台如 Steam、EPIC、Ubisoft Connect、Battle.net,或 Xbox 的 XGP 遊戲訂閱服務…等進行帳號串接同步就能開始玩了,完全省去遊戲下載、安裝的麻煩,對玩家來說相對更省時省力!

透過 GeForce NOW 的設定功能,可連結多個支援的遊戲平台。

連結遊戲平台後,在 GeForce NOW 的遊戲頁面中就可以看到「我的遊戲庫」,並能選擇遊玩。

如果還沒接觸過 GeForce NOW,台灣大哥大也很佛心地提供免費的「基本方案」讓玩家嘗鮮,不過免費版會有排隊等待進入遊戲的限制,每次進行遊戲的時間也只有 30 分鐘。若體驗後覺得 GeForce NOW 很不錯,可以馬上付費訂閱進階版本,像基本的「白金方案」最近也有升級,顯示效果從原先的 1080P / 60FPS 提升至 1440P / 60FPS,還能享受 5.1 環繞聲道與遊戲內繪圖設定儲存功能,每次遊戲時間長達 6 或 10 個小時,方案也挺彈性的,可選擇以日訂、月訂、季訂或年訂的方式付款。

GeForce NOW 有多個方案可供選擇,「基本方案」雖然完全免費,但使用上限制較多;付費方案則可區分為「白金方案」和「鈦金方案」,兩者的差別在於硬體規格、效能以及遊玩時數。

如果你很重視聲光效果,那「鈦金方案」毫無疑問是最推的,除了能透過 GeForce RTX 4080 等級的伺服器來運行遊戲,每次遊戲時間更長達 10 個小時,同時還能支援 4K 120FPS 或 Full HD 240FPS 的顯示效果,以及 DLSS 3、NVIDIA Reflex 這類更進階的遊戲顯示技術,不用花大錢升級電腦就能感受最頂級的遊戲效果!

升級版 GeForce NOW 鈦金方案使用心得

緊接著來感受一下全面升級的 GeForce NOW 鈦金方案效能有多出色吧!不過為了享有最佳的遊戲體驗,建議大家在遊玩時使用官方的 GeForce NOW 應用程式來運行遊戲,同時可透過設定功能中的「網路測試」選項,確認當下的網路頻寬、封包遺失率與延遲…等數據,看看是否符合流暢串流遊戲的要求。

運行 GeForce NOW 前建議先跑一下網路測試,確認目前的串流品質。

在 GeForce NOW 應用程式中,可透過「串流品質」這個選項來調整最佳的畫面串流效果,而且除了預設的三個模式,還能「自訂」調整想要的畫面解析度、播放速率…等設定。當然,在遊玩時使用的硬體平台是否有支援對應的解析度與畫面更新率也是一大重點,設定時需要格外留意。

GeForce NOW 可透過串流品質的設定切換均衡、資料節流與競爭三種預設模式。

透過自訂串流品質可調整畫面解析度、畫面播放速率與串流時的最大位元率,另外也能開啟 NVIDIA Reflex 效果與 HDR 顯示功能。

在設備有支援的情況下,可進一步調整最高 Full HD 240FPS 或 4K 120FPS 的顯示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GeForce NOW 雲端遊戲服務雖能支援多種平台,但提供原生應用程式的只有 Windows、MacOS 與 Android 三個平台,能完整支援所有的解析度與更新率模式(在設備端有支援的情況下),相對的像是 iPhone 或 iPad 是沒有對應的 iOS 應用程式,只能透過 Safari 瀏覽器來啟動服務,但由於解析度與更新率的支援不夠完全,即便是使用 iPhone 16 Pro Max 這種支援 120Hz 顯示器的手機,也無法切換至最高解析度與最高更新率來運行。

無論是 iPhone 16 Pro Max 或 Galaxy S24 Ultra 都能完美運行 GeForce NOW 並享受到與電腦平台一致的頂尖聲光效果。

在行動裝置上啟動 GeForce NOW 時,可以開啟螢幕上的虛擬手把或是使用觸控、鍵盤來操控遊戲,不過由於操控介面佔用畫面的範圍較大,再加上按鈕配置的方式較不利於左右鍵(L、R 鍵位)的操控,因此較不適合很吃操作的 FPS 或動作類型遊戲,想要有更流暢的遊玩體驗,建議還是另搭配手把會更適合些!

利用平板運行 GeForce NOW 搭配虛擬搖桿操控,畫面空間會更有餘裕一些。

遊戲實測 :3A 大作高解析度、開光追毫無壓力,視聽效果超驚艷

2024 年 Q4 可說是 3A 大作齊發的一季,而 GeForce NOW 選在年末「壓軸」升級鈦金方案對 3A 遊戲愛好者而言來得正是時候,因此本次實測 GeForce NOW 升級版鈦金方案,我們特別挑選了近期幾款重量級話題之作,包括現象級的《黑神話:悟空》、調性黑暗且寫實科幻的《浩劫殺陣2:車諾比之心》、老牌美式 RPG 重量級新作《闇龍紀元:紗障守護者》,以及多人開放世界生存大作《Once Human》…等。

透過 Galaxy Tab S9+ 平板也能順跑《黑神話:悟空》,絕佳的畫面效果讓人邊玩邊驚嘆。

利用升級版鈦金方案運行《黑神話:悟空》的視覺效果十分優異,除了畫質表現可以開至最高的「影視級」,也能開啟全景光線追蹤特效,享受極為逼真的場景光影效果,完美重現遊戲製作團隊對細節的深入刻劃!

《黑神話:悟空》快節奏的 BOSS 戰鬥,在升級版鈦金方案的效能強化下顯得極其流暢,若開啟 DLSS 3 的畫格生成功能,動態幀數則會大幅提升,操控時也幾乎感受不到一絲延遲!且更棒的是,由於吃重效能的圖像運算都是在 GeForce NOW 的雲端伺服器上完成,即便設備效能普通仍能順跑遊戲,經實測,設備也沒有發燙、或耗電過快的狀況!

玩過《黑神話:悟空》的人都知道這是一款華麗、細緻、硬體相當吃重的高檔遊戲,尤其快節奏的戰鬥過程更大大考驗著玩家的反應速度,而實際透過 GeForce NOW 升級版鈦金方案遊玩可以感受到,GeForce RTX 4080 等級的效能果然不同凡響!在 DLSS 3 技術的輔助之下,以這款遊戲吃重效能的程度來說,在 4K 解析度、影視級畫質與即時光線追蹤效果全開狀態仍維持高流暢動態效果,畫面呈現的細節也是栩栩如生,讓人瞬間就沉浸在遊戲團隊精心打造的中式奇幻世界中。

透過平板就能輕鬆享受 3A 遊戲大作的頂級聲光效果,目前也只有 GeForce NOW 鈦金方案能做得到!

《浩劫殺陣2:車諾比之心》是一款極度重視氛圍感的 FPS 動作遊戲,透過 GeForce NOW 鈦金方案提供的旗艦級硬體效能,讓玩家能更沉浸於其中。

GeForce NOW 鈦金方案支援《浩劫殺陣2:車諾比之心》開啟 4K 超高解析度與全史詩級的畫質設定,真實呈現遊戲描繪的末日世界與戰後破敗死寂的場景。

在《浩劫殺陣2:車諾比之心》充滿輻射變異的末世場景中,GeForce NOW 鈦金方案同樣帶來最極致的視覺效果!能在 FPS 最不容忽視的視角轉換以及戰鬥時的射擊瞄準…等動作上,提供沒有一絲延遲的流暢體驗,更不用說 RTX ON 所帶來的環境光源照射、積水與玻璃的反射效果也極為擬真,不得不說沉浸感真的很棒。

《闇龍紀元:紗障守護者》是美式 RPG 中的經典續作,戰鬥系統融入了更多動作與策略元素。

運行 4K 等級的超高解析度、且畫質全部開到最高設定,流暢的動態效果讓戰鬥過程的爽度爆表。

升級版鈦金方案完美支援 RTX ON 即時光線追蹤效果,以最逼真的狀態將《闇龍紀元:紗障守護者》的奇幻氛圍展現在玩家眼前。

美式作風的《闇龍紀元:紗障守護者》在節奏上不會過於緊迫盯人,不過全新的戰鬥模式仍需要不錯的即時反應,同樣考驗玩家對遊戲視角的操控能力,透過升級版鈦金方案遊玩的過程可說是十分流暢,高解析的視覺效果也鉅細靡遺地展現場景細節。

透過升級版鈦金方案運行《Once Human》的速度超快,加上無需花時間下載安裝遊戲,短時間就能快速進入遊戲。

透過升級版鈦金方案的演繹,《Once Human》無論場景或人物細節都是臨場感十足。

用手機玩《Once Human》的效果不只流暢,畫面表現還更出色,尤其遊戲中的晝夜與氣候變化相當擬真,給人極強的代入感。

多人生存遊戲《Once Human》融合了多樣性的 PvE 玩法,遊戲中豐富的環境場景與超大的開放世界提供玩家更深度的探索樂趣,但相對的遊戲佔用的儲存容量也很可觀,因此非常適合透過 GeForce NOW 來玩,如此一來就能省去下載遊戲的等待時間,也不必擔心電腦儲存空間被灌爆!

以《浩劫殺陣2:車諾比之心》的場景為例,圖上為 GeForce NOW 升級版鈦金方案的畫質,圖下為 GeForce NOW 升級後的白金方案的畫質,可以看出細微處的材質紋理、光影變化仍有所差異。

同樣是《浩劫殺陣2:車諾比之心》的場景,圖上為 GeForce NOW 升級版鈦金方案的畫質,圖下為 GeForce NOW 升級後的白金方案的畫質,可以明顯看出光影與地面積水的反光效果有層次上的差異。

除了實際的畫質表現,我們也透過遊戲內建的效能基準測試,來檢視 GeForce NOW 升級版鈦金方案的主機效能表現如何。

《黑神話:悟空》開啟 4K 解析度與影視級畫質,平均幀率可達 74 幀/秒,整個實測過程都保持一致的穩定性。

《電馭叛客 2077》開啟 4K 解析度與即時光線追蹤、並啟動 DLSS 光線重構效果,平均 FPS 可達 89.77,同時兼顧了出色的畫面表現與流暢性。

《極限競速:地平線 5》開啟 4K 解析度、調整畫質至極端、開啟即時光線追蹤,平均幀率為 122 FPS,整體表現無異於頂級電競主機。

結語

極致聲光效果是大多數玩家共同追求的目標,不過吃重硬體規格的 3A 大作卻大幅提高了遊戲體驗的門檻,除了花大錢升級硬體外,GeForce NOW 雲端遊戲服務絕對是更輕鬆的圓夢方式,只要你所處的環境擁有穩定的網路連線,就能使用各式各樣的裝置設備暢玩你最愛的遊戲,你沒聽錯,一般的文書型電腦、輕薄型筆電、MacBook 甚至是手機、平板都能玩!

即使沒有高階硬體,你也能利用 GeForce NOW 雲端遊戲服務跨裝置運行 3A 遊戲!

Mac 筆電也能透過 GeForce NOW 暢玩主流遊戲。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鈦金方案,原本的白金方案也同步升級,提供更高的 1440P 與 60FPS 的顯示效果,適合遊戲時數較長的玩家,訂閱費用相對低一些,是 CP 更高的選擇。當然,對重度玩家來說,鈦金方案仍是首選,不僅比購買一台同等級電腦划算許多,也省下下載、安裝遊戲所付出的時間成本,只要有網路,隨時隨地都能玩 3A 遊戲! 

一台平板搭配藍牙遊戲手把,打 Game 完全不受地域與硬體規格的限制。

訂閱 GeForce NOW 雲端遊戲服務的流程非常簡單,到台灣大哥大官網就能輕鬆註冊,筆者建議可以先透過基本方案免費體驗之後再決定要訂閱哪一種方案,目前除了白金與鈦金兩種高品質方案可以選擇外,也能依照個人需求決定以單日、單月、包季或包年方式訂閱服務!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水星網路 Halo H47BE Wi-Fi 7 BE9300 Mesh 網狀路由器開箱實測:升級 Wi-Fi 7 就是最佳聖誕禮!享受三頻網路飆速、全屋訊號零死角體驗真的很容易!

作者 Axiang Chin
水星網路 Halo H47BE Wi-Fi 7 BE9300 Mesh 網狀路由器開箱實測:升級 Wi-Fi 7 就是最佳聖誕禮!享受三頻網路飆速、全屋訊號零死角體驗真的很容易!A7ac80d52b0b93dbbd2ec1b9e6d84a39

在去年(2023)第四季,台灣正式開放了 6GHz 的頻段,隨即也宣告了無線網路正式進入 Wi-Fi 7 的新世代,不過在當時僅有 TP-Link 一家迅速推出相關產品搶佔市場先機,但今年不難發現到,各家品牌也都「火力全開」,隨著更多支援 Wi-Fi 7 的終端設備如智慧型手機、筆記型電腦甚至是電視遊樂器…等陸續推出,讓不少消費者也都考慮是否應該要升級家中的無線網路規格,不過「價格」或許是讓不少人猶豫不決的主要原因。

環顧目前的無線路由器市場,相對平價的 Wi-Fi 6 規格仍舊是主流,不過今年可就有些不同,許多品牌的 Wi-Fi 7 路由器以「規格」切分出不同的產品線,其中入門款 Wi-Fi 7 無線路由器的價格與 Wi-Fi 6 中高階規格相去不遠,雖然同為 2.4GHz 與 5GHz 的雙頻機型,但支援 Wi-Fi 7 最新技術如 4K-QAM 與 MLO 多重連接模式,能帶來傳輸效能與低延遲的升級,也成為不少使用者的選擇。

即將到來的聖誕佳節與 2025 新年,是不是該送自己一個科技新好禮?除了前不久最熱門的新款遊戲主機 PlayStation 5 Pro,也別忘了一併升級 Wi-Fi 7 無線網路才能享受 PS5 Pro的極致遊戲體驗!水星網路 Halo H47BE 就是幫你省荷包又能輕鬆進入 Wi-Fi 7 世代的最佳選擇!

不過若是希望擁有能完整支援 6GHz 的 Wi-Fi 7 無線路由器,目前大部份品牌的機型價格仍舊偏高,但唯獨「水星網路」一家例外!一直以來水星網路就是無線路由器市場中的「價格破壞者」,在 Wi-Fi 7 世代產品的佈局也同樣走相同策略,除了前面提到入門級的雙頻機種單機價格甚至做到新台幣 2,000 元有找,完整支援三頻的 Wi-Fi 7 機種也下殺到其他品牌的入門 Wi-Fi 7 級別產品價格帶,而本篇文章將為大家帶來開箱實測的「Halo H47BE Wi-Fi 7 BE9300 Mesh 網狀路由器」可說是其中性價比最高的選擇,除了支援 Wi-Fi 7 三頻段並提供高達 9214 Mbps 速率,更是完整的 Mesh Wi-Fi 系統,2 機一組的配置可提供 180 坪的訊號覆蓋範圍,甚至要跨樓層連結也不成問題。

Halo H47BE WiFi 7 BE9300 Mesh 網狀路由器特色搶先看

  • 支援 2.4GHz、5GHz 與 6GHz 三頻段,提供 9214 Mbps 的總頻寬,滿足 4K / 8K 影音串流、AR / VR 遊戲需求與極速下載
  • 支援最新 Wi-Fi 7 技術,包括 320MHz 頻道、4K-QAM、MLO…等連線技術,效能表現更為提升
  • 採用強大的無縫漫遊和Mesh技術,不用擔心訊號斷線或延遲問題
  • 支援多重連接模式 MLO,提高網路吞吐量,減少延遲並提高穩定性
  • 單機提供 3 組 2.5 Gbps 連接埠,並支援 WAN / LAN 自動切換功能
  • 2 入組可提供高達 180 坪的訊號覆蓋範圍
  • 使用手機 MERCUSYS APP 即可快速完成所有的路由器安裝與網路設定
  • 內建家長監護功能,輕鬆管理孩子上網時間和內容

開箱與外觀介紹

一直以來,水星網路的 Halo 系列在外型上就挺獨樹一格的,雖然同樣是內建天線的外觀形式,但卻跳脫了一般較常見的「柱型」設計,取而代之的是「方型盒子」的簡約設計。而今年全新的 Halo H47BE 也承襲了這樣的設計思維,但造型上採用了前高後低的梯型設計,與過往有些許不同,但純白色的外型依舊美觀,也能自然地融入至居家空間之中,而不會有絲毫突兀感。

水星網路 Halo H47BE 的外盒採用品牌一貫的紅、黑對比配色,視覺上十分搶眼。 ▲ 外盒背面可以看到 Halo H47BE 所主打的產品特色與規格,而台灣發售的 2 入組也提供 180 坪的網路覆蓋範圍,且能適用於大坪數、跨樓層的使用環境。 ▲ 盒內物品一覽,包括 Halo H47BE 兩台、兩組供電器、一組扁型網路線與說明書。外盒背面可以看到 Halo H47BE 所主打的產品特色與規格,而台灣發售的 2 入組也提供 180 坪的網路覆蓋範圍,且能適用於大坪數、跨樓層的使用環境。盒內物品一覽,包括 Halo H47BE 兩台、兩組供電器、一組扁型網路線與說明書。此次開箱實測的是 Halo H47BE 的 2 入組版本,提供兩台 Mesh Wi-Fi 路由器設備,沒有區分主機或衛星子機,因此設備的外型與規格完全一致。在機身正面設置有指示燈,後側則為大面積的散熱孔與連接埠。值得一提的是,Halo H47BE 單機提供了三組有線連接埠,且全部皆為速度更高的 2.5 Gbps規格,且設計為 WAN / LAN 自動偵測設計,在使用上能避免使用者連接線材時發生錯誤,也能提供包括桌機或是 NAS 更大的傳輸頻寬!


Halo H47BE 同樣採用內建天線的方型設計,但仔細看可以發現機身採前高後低的梯型設計。

機身正面可以看到水星網路 MERCUSYS 的 LOGO 與指示燈號,在開機進入可設定狀態為藍燈閃爍,正常運行時為白燈恆亮,若發生連線問題則會顯示紅燈。

Halo H47BE 的機身背面可看到大面積散熱孔,下方有電源接口、三組 2.5 GbE 的網路埠並支援 WAN / LAN 自動偵測,同時也設置有 RESET 設定用的重置孔。

機身底部也設置大面積的散熱孔,每個邊角都有穩固置放的止滑腳墊,中間的標籤也提供了預設連結的 SSID 與主機的序號與網路 MAC 碼。

初始安裝設定

與先前水星網路出品的無線路由器相同,Halo H47BE 的安裝流程也是力求簡單易上手-透過手機端的 MERCUSYS APP 就能輕鬆完成所有的設定程序,而且過程真非常容易,對於沒有接觸過網路設備的新手用戶來說也十分友善。除此之外,Halo H47BE 進行 Mesh Wi-Fi 串接的過程也是「完全自動化」,在主路由設定完成後,只需要將另一台 Halo H47BE 在訊號範圍內就定位並連結電源,在開始後即可自動串連成為 Mesh 網路,進一步擴大無線網路的覆蓋範圍。

Halo H47BE 的安裝方式十分簡單,連結電源開機,並準備好你的手機下載 MERCUSYS APP 即可依指示完成! ▲ 安裝 MERCUSYS APP 並註冊 / 登入帳號後,即可依照指示設定新設備,這裡我們選擇 Halo 系列。 ▲ 接下來畫面會提示我們進行相關設備狀態的確認,其中包括 Halo H47BE ,在連結電源開機後等待指示燈閃爍藍色狀態後,即可進入下一步設定,並將手機開啟 Wi-Fi 以連結至初始 SSID。 ▲ 依畫面指示加入 Halo H47BE 初始的 SSID,並完成連結。安裝 MERCUSYS APP 並註冊 / 登入帳號後,即可依照指示設定新設備,這裡我們選擇 Halo 系列。接下來畫面會提示我們進行相關設備狀態的確認,其中包括 Halo H47BE ,在連結電源開機後等待指示燈閃爍藍色狀態後,即可進入下一步設定,並將手機開啟 Wi-Fi 以連結至初始 SSID。依畫面指示加入 Halo H47BE 初始的 SSID,並完成連結。

接下來可設定 Halo H47BE 擺放的位置以方便管理,另外系統會自動偵測網路連線方式,若是自行選擇符合的連線類型。一般家用網路通常會設定由數據機進行 PPPoE 連結並自動指派 IP,這裡可設定「浮動IP」。

接下來設定想要的網路 SSID 與密碼,並確認路由器自動檢查更新的時間。


完成設定之後,即可開始使用網路,這時 APP 也會提醒我們可以新增其他 Halo 子機,只需要將機器就定位並開始,約莫 2 分鐘後即會自動進串聯。不過若是在 2 入組之外還要加入其他 Halo H 系列的設備,仍需透過 APP 的新增設備進行。

 

Halo H47BE 的機身體積不大、沒有外露的天線,很適合放在櫃子、層架或是桌面上使用。

 

MERCUSYS APP 功能介紹

除了初始安裝,Halo H47BE 也提供了完整的路由器運行狀態監控與設定功能,我們可以直接透過手機開啟 MERCUSYS APP ,在「網路」主頁看到目前網路的 Mesh 節點狀態,同時也能看到目前已經連結設備的上傳與下載數據,甚至是連線的頻段資訊都一目了然。另外在 MERCUSYS APP 中也提供完整的路由器設定功能,提供包括 Wi-Fi 設定、訪客網路、網路優化與進階設定…等功能,同時也內建有家長監護、QoS 流量控制、每月報告等附加功能,可進一步管理上網成員/裝置和網路安全。


Halo H47BE 的 MERCUSYS APP 區分為「網路」與「更多」兩個分頁,分別提供網路運行狀態監控與功能設定。


在 Wi-Fi 設定中可分別設置 2.4GHz 與 5GHz 以及 6GHz 網路的開關與 SSID 和密碼,也能啟動 MLO 多重連接模式功能,直接由系統進行三頻網路的自動連結。


訪客網路功能也可區分為雙頻與獨立的 6GHz 網路,而內建的「網路優化」功能也能提供自動化的網路連線頻道優化。


在進階設定中也提供更多網路相關設定,提供更多彈性自定功能的空間,另外 APP 中也提供 QoS 流量控制的功能,可讓使用者指派優先存取網路的設備。


MERCUSYS APP 也內建有完整的「家長監護」功能,可自定子女的設定檔以管控孩子的上網存取內容與時間。


設定檔的過濾層級區分為四種不同等鈒,各自可指派封鎖內容類別或是手動加入封鎖網站清單,另外時間管理方面可設置每日上網時間,並可區分平日與週末的不同。


就寢時間也可以單獨設定,在指定區間內即斷開網路,設定完成後就可以指定控制的設備。

 

網路實測

為了進一步了解 Halo H47BE 在收訊與網速的實際表現,此次筆者也在兩層樓的空間中,實際部署 Halo H47BE 的雙機,以無線回程的方式串接成為 Mesh 網路,並在每一層樓的兩個位置進行網路速度與三頻段網路收訊強弱表現的實測,提供給大家參考!


近期新發售的 PS5 Pro 也支援了 Wi-Fi 7 無線網路,升級 Halo H47BE 之後就能享受到更快、更穩定的連線品質與下載速度囉!


此次實測 Halo H47BE 的兩層樓平面圖,每個樓面的面積約 14 坪左右,Halo H47BE 主路由安裝於樓層一並連結 1G / 600M 的光纖固網,另一台 Halo H47BE 以 Mesh 子機方式設置於樓層二的樓梯間位置,並使用三星 Galaxy S24 Ultra 作為終端設備實測,相對位置圖可參考上圖的配置。


上圖為樓層一測速點 A(圖左)與測速點 B(圖右)的 SpeedTest 實際測速結果,均可達到接近固網「滿速」的效能表現。


上圖為樓層二測速點 B(圖左)與測速點 C(圖右)的 SpeedTest 實際測速結果,雖然是以無線回程方式實測,但可發現到在網速方面的表現仍有不錯的水準。


上圖為樓層一測試點 A 的網路收訊測試結果,圖左 2.4GHz 頻段的收訊約為 -45 dBm,圖中 5GHz 頻段的收訊約為 -43dBm,圖右 6GHz 頻段的收訊約為 -26dBm。


上圖為樓層一測試點 B 的網路收訊測試結果,圖左 2.4GHz 頻段的收訊約為 -46 dBm,圖中 5GHz 頻段的收訊約為 -38dBm,圖右 6GHz 頻段的收訊約為 -45dBm。


上圖為樓層二測試點 C 的網路收訊測試結果,圖左 2.4GHz 頻段的收訊約為 -47 dBm,圖中 5GHz 頻段的收訊約為 -38dBm,圖右 6GHz 頻段的收訊約為 -45dBm。 可以發現到,樓層二的 Halo H47E 透過無線連結的方式帶來不俗的收訊品質,也讓不同樓層的使用體驗保持一致。


上圖為樓層二測試點 D 的網路收訊測試結果,圖左 2.4GHz 頻段的收訊約為 -52 dBm,圖中 5GHz 頻段的收訊約為 -38dBm,圖右 6GHz 頻段的收訊約為 -48dBm。 可以發現到,Halo H47E 透過無線連結至樓層二的訊號,在房間內的收訊品質也同樣穩定。

 

結語:迎接飆網新未來!年末升級 WI-Fi 7 無線網路最佳選擇!

對於現代人來說,生活中無處不需要穩定高效的網路連線,才能滿足生活中的全方位需求,包括日常任務的處理、工作、學習與娛樂…等,其中尤其是我們長時間身處的居家空間,為了滿足各類型設備的連結需要,無線網路的品質絕對不容忽視,而今年已經正式進入到 Wi-Fi 7 的時代,隨著更多設備開始支援這個新規格,也意味著消費者們應該考慮家中無線網路的升級。


Halo H47BE 的外型簡約時尚,白色機身更能輕易融入不同類型的空間風格之中。


不同於過往 Wi-Fi 6 時代無線路由器在市場普及的速度較為緩慢,這個世代的 Wi-Fi 7 可以發現到相關產品的推陳出新速度就像搭火箭一般高效率,今年的無線路由器市場已經有非常多 Wi-Fi 7 規格的產品可以選擇,不過大部份價格仍舊讓一般使用者忘之卻步,相對主打價格實惠、高性價比的水星網路 Wi-Fi 7 系列產品就成為絕大多數家庭用戶能夠接受的最佳選擇,尤其對於居家空間較大、多樓層透天厝環境的使用者來說,本篇文章帶來的「Halo H47BE WiFi 7 BE9300 Mesh 網狀路由器」稱得上是最佳選擇。


今年有愈來愈多筆記型電腦支援 Wi-Fi 7 規格,升級 Halo H47BE 更能享受到高速傳輸、低延遲且穩定的上網品質。


Halo H47BE 在價格上貼近一般品牌入門級 Wi-Fi 7 無線路由器的定位,但卻提供完整 Wi-Fi 7 三頻段與 BE9300 的中階頻寬支援,稱得上是「以下犯上」的規格,同時更是 2 入一組的 Mesh Wi-Fi 系統,能夠進一步擴增家中無線網路訊號的覆蓋範圍,做到真正的「無死角」與「無縫連網」體驗,而且也能提供更多設備同時連網的穩定性,也更適合需要穩定連線頻寬的高畫質影音串流,需要低延遲的 AR / VR 應用與連網遊戲。


Halo H47BE 的 Mesh 網狀網路架構也能確保居家空間擁有完善的收訊品質,無論在家中任何角落都能享受到穩定高效的無線網路。


除了規格方面的全方位與價格上的平易近人,Halo H47BE 也擁有簡易安裝、好上手的功能設計,只需透過手機端的 MERCUSYS APP 即可完成所有的操作,沒有複雜的設定,同時也提供完整的網路調校功能,也提供家長監控、QoS 流量管控…等附加功能,讓你輕鬆管理居家網路!


Halo H47BE 擁有完整 Wi-Fi 7 三頻規格,BE9300 的充足頻寬與 2.5 Gbps 的連接埠更能確保各類型設備的高效連網,再加上實惠的價格,除了自用,也是聖誕節與新年送禮的好選擇~讓親朋好友們一起進入 Wi-Fi 7 的飆網新世代吧!

可以預期在明年會有更多終端設備全面支援 Wi-Fi 7,升級居家無線網路規格也成為大勢所趨,而支援完整 Wi-Fi 7 規格且效能表現不俗的 Halo H47BE 就會是家庭用戶的最佳選擇,也非常適合趁著聖誕佳節與新年當作禮物贈送給自己或是親朋好友,讓大家在迎接 2025 年的同時,也能全面升級至新世代無線網路!

 

好康報報

  • MERCUSYS 水星網路 Halo H47BE BE9300 三頻 Wi-Fi 7 Mesh 路由器 2 入組只要 NT$6,999 元,聖誕新年好禮首選 👉 https://lihi.cc/EGdI9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MSI DATAMAG 20 Gbps 磁吸外接式 SSD 輕鬆啟動 4K 120fps ProRes 模式,iPhone 16 必備錄影神器!

作者 Axiang Chin
iPhone 16 Pro 系列支援 4K 120fps ProRes 錄製格式,但高畫質錄製模式勢必會佔用儲存空間,MSI DATAMAG 20 Gbps 磁吸外接 SSD 正是創作者的最佳後援。B3c70985f2cbc76ea5516d83a6f68d01

今年 iPhone 16 系列在硬體規格上帶來不少升級,其中讓人最有感的莫過於更進階的相機錄影功能,尤其是 iPhone 16 Pro 系列升級了專為影音創作者量身打造的 ProRes 格式,可提供兼顧高解析度與高幀數的 4K 120fps 格式,音頻處理也加入全新「混音模式」,讓創作者能更靈活地打造影音作品。

正因 4K 120fps 的 ProRes 格式影音會佔用大量儲存空間,所以勢必得搭配外接式的儲存設備才能啟用,可以發現市面上出現愈來愈多方便 iPhone 連接使用的外接式 SSD,甚至連電競大廠 MSI 也推出便利的「MSI DATAMAG 20Gbps 磁吸式外接固態硬碟」,可針對 iPhone 16 系列與其他行動裝置擴充儲存容量,並能透過磁吸方式固定於機身上,便利性的表現確實相當不錯。

亮眼外型:科技感與實用性兼具的絕佳設計

MSI 推出的產品外型特別強調所謂的「科技美學」,而 MSI DATAMAG 20 Gbps 磁吸外接 SSD 當然也遵循了這樣的產製理念,全機外殼以高質感鋁合金打造,不僅更堅固耐用,也兼具高效散熱能力;外型採獨特的幾何造型、細膩的同心圓紋理與鑽石切邊處理,營造出與眾不同的視覺效果。

MSI DATAMAG 20 Gbps 磁吸外接式 SSD 輕鬆啟動 4K 120fps ProRes 模式,iPhone 16 必備錄影神器!

內在規格方面,DATAMAG 20 Gbps 磁吸外接 SSD 採用群聯的 PHISON PS2251-U18 主控晶片,可支援 USB 3.2 Gen2 x2 傳輸規格,傳輸速度最高 20 Gbps,經實測可達 1600 MB/s 讀取、1500 MB/s 寫入的高效率,能滿足絕大多數儲存應用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DATAMAG 20 Gbps 磁吸外接 SSD 完善支援蘋果的 MagSafe 磁吸功能,可輕鬆吸附固定於 iPhone手機機背,搭配 USB-C 短線連結即時傳輸大量資料,手持使用相當直覺;另外,隨附的金屬磁吸環也允許使用者隨心搭配更多設備,更輕鬆地展現磁吸固定所帶來的便利性。

MSI DATAMAG 20 Gbps 磁吸外接式 SSD 輕鬆啟動 4K 120fps ProRes 模式,iPhone 16 必備錄影神器!

卓越效能:滿足 iPhone 16 Pro 系列專業影音創作需求

搭載 USB-C 介面的 DATAMAG 20 Gbps 磁吸外接 SSD 可與 iPhone 15、iPhone 16 搭配即插即用,瞬間為 iPhone 額外增加 1TB、2TB 甚至是 4TB 的儲存容量,同時也支援 iPhone 16 Pro 系列 USB 3.2 Gen2 x2 的 20Gbps 傳輸速度,4GB 單檔僅 2 秒就能完成傳輸,滿足 iPhone 16 Pro 系列最新的 4K 120fps ProRes 格式-就拿 1TB 容量來說,可錄製長達 36 分鐘,若是一般格式的錄製更是能保存達 17 小時以上。

MSI DATAMAG 20 Gbps 磁吸外接式 SSD 輕鬆啟動 4K 120fps ProRes 模式,iPhone 16 必備錄影神器!

主打「磁吸功能」的 DATAMAG 20 Gbps 磁吸外接 SSD 能輕鬆固定在手機背面,適合平時習慣輕裝上陣的行動創作者,手持拍攝時能更加自在、完全不會遮擋到鏡頭,鋁合金機身外殼也確保手機遭外力撞擊或摔落時內存資料得以安全無虞;更棒的是品牌還提供五年保固,為使用者增添額外的保障。

跨平台相容:強化各類設備間的儲存擴充性

除了專為 iPhone 16 系列量身打造的便利性,DATAMAG 20 Gbps 磁吸外接 SSD 也能完美相容於其他設備平台,高速傳輸的 USB 3.2 Gen2 x2 介面可支援最高 20Gbps 的傳輸效率,標配的 USB-C 連結線能相容於絕大多數的 Android 手機或各類型平板電腦、筆記型電腦及家用遊戲機等。

MSI DATAMAG 20 Gbps 磁吸外接式 SSD 輕鬆啟動 4K 120fps ProRes 模式,iPhone 16 必備錄影神器!

同時 DATAMAG 20 Gbps 磁吸外接 SSD 也提供 USB-C to USB-A 的轉接頭,讓這款外接儲存設備能適用更多元的設備,甚至有利於整合不同設備間的檔案傳輸,大大省去檔案移轉的麻煩。

小結:簡單好上手,新世代創作者不可或缺的利器!

對於偏好使用行動裝置拍攝素材的影音創作者而言,iPhone 16 Pro 系列支援畫質與流暢度更高的 4K 120fps ProRes 錄製格式無疑是一大福音,除了能以最佳品質保留完整的影像細節,也提供更大的剪輯後製彈性,但相對的這樣的高畫質錄製模式勢必會佔用海量的儲存空間,也正因如此,MSI DATAMAG 20 Gbps 磁吸外接 SSD 正是這類創作者的最佳後援,不僅擁有高速的傳輸效能及更大的儲存容量,USB-C 介面即插即用與 MagSafe 磁吸固定的設計,也讓 iPhone 容量擴充變得更輕鬆寫意,可說是更大程度地提升了手機拍攝的便攜優勢。

以鋁合金材質打造也是 MSI DATAMAG 20 Gbps 磁吸外接 SSD 的一大亮點,不只展現出色的質感、與值得信賴的耐用度,金屬外殼更確保 SSD 長時間高速運行時的穩定性,再搭配 MSI 原廠提供的五年保固,確實是創作者保存寶貴創作素材的可靠夥伴。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