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T客邦-Techbang

Audio-Technica ATH-R50x 開箱評測:延續旗艦聲學基因,打造細膩開闊聽感

作者 Shaoyun
鐵三角 ATH-R50x 延續經典 R 系列,主打輕量舒適與精準聲音。R50x 不僅聲音自然通透,更是兼顧實用與性價比的選擇,適合影音創作者。Bd01c412d138b7695018c1639941c528

影音當道,無論是剪片或混音,耳機的聲音準確與配戴舒適性成了創作者挑耳機不可或缺的條件。而日前,鐵三角全新推出的中階 ATH-R50x,延續經典R系列的開放式設計思維,但將過往高階 R70x 型號的聲學特性下放,不僅聲音自然通透,還主打輕量舒適,無疑是一款兼顧實用與性價比的選擇。

廠商資訊

■ 台灣鐵三角 ■ 0800-774-488 ■ www.audio-technica.com.tw/

產品規格

■ 驅動單體:Ø45mm

■ 輸出感度:93.3dB / mW

■ 頻率響應:5∼40,000Hz

■ 最大承受功率:1,600mW

■ 輸入阻抗:50Ω

■ 輸入端子:Ø3.5mm 迷你鍍金立體聲插頭

■ 重量:約 207g

■ 顏色:黑

建議售價

4,980 元

在旗艦級開放式監聽耳機 ATHR70x 推出十週年之際,鐵三角於今年擴展出更豐富完整的 R 系列產品線,一口氣帶來 R70xA、R50x 與 R30x 三款開放式監聽耳機新作,透過下放專業級聲學技術,讓更多用戶以更親民的價格,體驗其經典機的細膩音質。其中,定位在中階的 R50x,耳罩外部採用鋁製蜂巢狀沖孔網罩與開放式單體結構,賦予聲音更寬廣自然的表現力,頭帶部分則以堅固的金屬骨架結構打造,搭配分布於頭頂兩處的頭墊設計,能維持穩定與支撐。實際配戴上,耳罩尺寸適中且包覆性佳,搭配記憶海綿耳墊能有效分散壓力,久戴下來耳朵與頭部也不容易感到壓迫與疲累,再加上整機重量僅約 207 克,輕盈但不失穩定,對經常需要戴耳機工作的剪輯師與混音師來說是個貼心設計。

展現精準自然的聲音

在聲音表現上,R50x 繼承旗艦款 R70x 的聲音基因,其核心搭載一顆 45mm大口徑驅動單元,並透過獨家技術改良音響回路,抑制內部多餘共振,讓振膜能更靈敏地反應聲波細節且有效抑制失真,帶來 5Hz 至 40,000Hz 的寬廣音頻,加上開放式監聽耳機特性,實際聆聽下,R50x 展現出極為開闊的音場與優秀的分離度,不僅低頻控制得當、不轟不悶,中頻飽滿清晰,高頻則細緻通透又不刺耳,即便是細膩的女聲或弦樂演出,也能忠實傳達其聲音動態,聽感自然又富空氣感。

產品特色

蜂巢式鋁質沖孔網罩有助呈現更開放自然的聲音,同時拓展音場寬度,帶來更具臨場感的聽感。

導線連接處不僅能連接到專業設備,還能在手機、PC 和隨身播放器上實現精準監聽。

金屬頭帶兼顧穩固性、結構強度與輕盈感,即使長時間使用耳機也不易感到壓迫。

滿足多元監聽場景

若是長時間需要監聽聲音、調整音效或編輯語音內容的影音創作者與音樂工作者,R50x 會是相當理想的選擇,一方面它延續自旗艦款 R70x 的聲音設計哲學,不只提供線性平衡的音色,更將高解析的開放式聲場與出色的聲音分離度納入考量,讓你能更精確掌握每一道聲音細節。加上這台採用 50 歐姆低阻抗設計,即便是使用手機、一般筆電或桌機耳機孔,也能輕鬆驅動、穩定輸出,輕鬆勝任各種應用需求。

產品特色

頭墊分佈在左右兩側,看似陽春、實則能帶來良好的佩戴感。

絨布耳罩耳墊十分柔軟厚實,佩戴舒適且不壓迫雙耳,不過布面材質久戴難免易悶。

1.2m、3m 音源導線一端 2.5mm、另端 3.5mm 鍍金立體聲迷你插頭,並配有 6.3mm 轉接頭。

總評結語:用平民價聽見旗艦感!

外型設計 ★★★★☆

耳罩使用鋁質蜂巢沖孔網罩搭配開放式結構,不僅造型耐看,也有助聲音自然延伸,頭帶則採金屬骨架結構,結合可更調式長短設計,兼具耐用性與調整彈性。

佩戴感受 ★★★★

整機僅約 207g,配戴起來輕盈不壓頭,耳罩大小適中,記憶海綿耳墊具備良好包覆感與減壓效果,即便長時間使用也不易疲累,但布面材質稍感悶熱。

監聽品質 ★★★★☆

搭載與旗艦款同級的 45mm 大口徑單體,具備 5Hz~40,000Hz 的寬廣響應範圍,帶來通透自然的聲音與精準的全音域音色,適合細節監聽與影音工作者。

實用性 ★★★★☆

50 歐姆低阻抗設計能輕鬆與手機、筆電或 DAP 等日常裝置連接,穩定驅動不費力,同時附有 1.2 和 3 公尺可拆式導線與 6.3mm 轉接頭,靈活應對不同監聽場景。

本文同步刊載於 PC home 雜誌

Audio-Technica ATH-R50x 開箱評測:延續旗艦聲學基因,打造細膩開闊聽感

歡迎加入 PC home 雜誌粉絲團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只靠支撐怎麼夠?會按摩才夠格!最強人體工學椅 - OSIM 天王工學椅,有感實測

作者 洪詩詩
OSIM 最新推出的「天王工學椅」,這是一款結合了專業人體工學設計與智慧按摩科技的全新型態工作椅,重新定義什麼叫作「坐得舒適,也坐得健康」。64d470929955e9f8188b835f9f3be511

久坐,是現代人工作的常態,即便已經換上人體工學椅,是否仍常覺得肩膀緊、腰痠背痛,甚至思緒不集中?支撐性不等於放鬆感,只能「改善坐姿」,無法紓緩「久坐疲累問題」,這正是 OSIM 想要解決的問題。

近期,T 客邦深度體驗了 OSIM 最新推出的「天王工學椅」,這張結合了專業人體工學設計與智慧按摩科技的全新型態工作椅,重新定義人體工學椅新標準,強調「坐得舒適,也坐得健康」。

久坐不只駝背,你的專注力和生活品質悄悄在流失!

現代人坐在辦公椅上的時間,可能比躺在床上的時間還要長,比方說身為編輯的 T 編一天至少會坐在電腦前七~八個小時,如果遇上重要的科技新品發表會,甚至還會坐上更長的時間,長時間維持不正確的坐姿,不僅會導致駝背、肌肉疲勞…等身體不適,更會直接影響工作效率和專注力。

只靠支撐怎麼夠?會按摩才夠格!最強人體工學椅 - OSIM 天王工學椅,有感實測

選擇一張對的椅子,不只是改善姿勢、減少不適,更是提升工作表現的助力,過去有些人會選擇將一般的電腦椅換成人體工學椅,不過隨著科技日新月異,我們對「椅子」的期待也該升級了!

深耕健康科技領域四十多年的 OSIM 看準了現代人的需求,他們將過去積累的專業按摩知識,與創新科技結合,重新定義人體工學椅的新標準,打造出這款既獨特、又真正懂按摩的人體工學椅,堪稱是「行走的天王椅」。

為什麼「會按摩」的人體工學椅這麼重要?

一般人體工學椅多半著重在結構支撐,幫助使用者坐得正、撐得久,減少肌肉與骨骼的負擔,但支撐終究是靜態的,僅解決姿勢問題,卻無法處理疲勞堆積這件事,而「會按摩」的人體工學椅,則是在傳統工學椅的基礎上,加入了主動放鬆的機制,讓椅子不只支撐住使用者,更會主動幫忙「放鬆」身體狀態。

OSIM 結合深耕四十多年專業按摩科技技術及對人體工學的了解,打造出創新唯一懂按摩的人體工學椅-OSIM 天王工學椅,是日常工作最佳的人體工學椅;也是休息時刻紓壓的按摩椅

OSIM 天王工學椅可以讓使用者一邊維持工作姿勢,支撐身體,改善坐姿,想休息的時候,不要另外再找空間,原地直接放鬆,默默幫你紓壓、釋放緊繃、恢復專注力,對長時間高壓工作者來說,這樣的設計不只是更舒服,而是實實在在地幫助你提升續航力、避免累積性傷害的關鍵,真正健康的人體工學椅,不該只是讓使用者撐得久,更要讓使用者坐完之後不覺得累,這也是 OSIM 天王工學椅從眾多工學椅中脫穎而出的特色。

不僅是一張人體工學椅,更是健康管理師

作為一張專業級的人體工學椅,OSIM 天王工學椅就像是一套為身體量身訂做的西裝,講究的不只是外型剪裁,更在於貼合與支撐的每一處細節。它的設計核心是一體成型的 S 型背墊結構,如同一條溫柔而堅實的脊梁,從肩膀一路延伸至下背,剛好貼合人體脊椎的自然曲線,不論是挺直專注的工作、或後仰放鬆轉換心情,身體都能得到被椅子穩穩接住的支撐感。

在頸部與頭部支撐方面,天王工學椅設計了可調式頭枕,可以依照自己的頭頸位置,手動調整頭枕高低,能防止久坐時頭部前傾、拉扯頸椎,讓脖子始終維持在健康中立的狀態。

頭枕高度可以自由調整,落在肩膀上方、貼合頸部的位置最剛好。

椅背後方有固定帶設計,調整完頭枕高度後也不容易滑動。

椅背的腰靠區域也是採用貼合身型的設計,能根據不同使用者的身形自由、彈性地調整高度,無論是高挑壯碩還是嬌小纖細,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支撐位,不得不久坐也能以最舒服的方式坐著。

而在常被忽略的細節上,OSIM 也絲毫不馬虎,扶手設計具備多段高度調整功能,也可以旋轉扶手角度,如果是要打字工作的話,推薦可以把扶手調整到與桌面齊平,盡量讓前臂的重量交由扶手支撐,避免肩膀因手臂懸空而緊繃或因聳肩導致頸部不適。

只靠支撐怎麼夠?會按摩才夠格!最強人體工學椅 - OSIM 天王工學椅,有感實測

▲▼ 扶手高度和左右角度都能依實際需求自由調整,調整成和桌面等高,打字、使用滑鼠時讓手臂有支撐的角度最好。

只靠支撐怎麼夠?會按摩才夠格!最強人體工學椅 - OSIM 天王工學椅,有感實測

就像這樣,雙腿呈 90 度、腳掌正好踏在地上,腰部交給座椅支撐,手臂也能靠在扶手上,減少身體肌肉緊繃的機會。

座椅部分也同樣符合人體工學設計,採特殊設計的升降機構讓使用者能依據腿長與桌面高度微調坐姿,確保雙腳自然平放於地面,形成一個穩定的 90 度支撐角度,這個看似簡單的調整,卻是避免翹腳、墊腳習慣的關鍵一步,讓整個坐姿的結構更穩固後,可避免腰或是臀部受力不當導致肌肉不舒服。

座椅可以多段式調整高度和角度,不論是要工作或是要放鬆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姿勢。

獨特可伸縮腳托,採坐姿、躺姿都更彈性

不過前面提到這些貼心功能只是能算是 OSIM 的基本功,真正讓 T 編驚豔的是 OSIM 天王工學椅獨特的「可伸縮腳托設計」,比方說當工作告一段落、身體有些勞累時,不用換位子,只需從椅子下方輕輕一拉,就能展開隱藏式腳托,瞬間打造出一個原地放鬆的舒適空間。無論是想伸展雙腿,還是單純想換個姿勢,天王工學椅都能提供一般椅子做不到的獨特體驗,無需移動便能立即紓緩久坐造成的身體疲勞,達到從頭到腳的徹底放鬆。

下方腳托採隱藏式設計,平常不用時可以推回椅子下方,需要時再拉出來,(腳托選配)。

放鬆時想要看本書或雜誌,或要閱讀大量工作文件時,就是把腳托拉出來的好時機,讓腳部多一個支撐。

需要休息小憩直接把全身交給 OSIM 天王工學椅就對了,多了腳托設計比一般人體工學椅更舒服。

OSIM 核心技術:按摩科技 X 養身科技,真正紓壓的坐感體驗

相信對熟悉 OSIM 的人來說,按摩技術始終是品牌最具代表性的招牌,這次 OSIM 把他們多年來累積的專業 know-how 濃縮進天王工學椅裡,讓按摩這件事,從「需要刻意安排」變成「隨時可啟動」的日常體驗。想像你忙完一個上午的線上會議,眼神渙散、肩膀緊繃,只需輕按椅側控制鍵,不必移動、不必等待,一場沉浸式的按摩即刻展開。

椅墊側邊有簡易的控制面板,可以操控不同的按摩程式,也可以透過手機操控更方便。

天王工學椅搭載 OSIM 獨家的 V 手按摩科技,透過精密模擬真人按摩師的拇指與手掌動作,達到從頸部到肩膀再到肩胛骨的深層抓捏,這不只是「揉一揉」的表面功夫,而是深入筋膜層的實質釋壓,每一下按壓都像是恰到好處地「踩中」那塊你自己都很難說清楚的緊繃點,讓原本積壓在肩頸的疲勞感,如氣球般逐漸放空,腦袋也跟著清晰起來。

把頭枕拿起來就可以體驗到 OSIM 按摩科技的厲害,按摩肩膀真的很到位,T 編身為肩頸超緊繃者,力推一定要體驗 OSIM 的肩頸按摩,非常舒服!

而當按摩節奏向下延伸,會逐步感受到來自 OSIM 專利的波浪踩背技術,模擬泰式足壓按摩的節奏與深度,就像有人赤腳踩在你的背上,腳掌貼合著肌肉與骨架,以波浪般的律動,一節一節向下舒展,從肩膀一路踩到腰,尤其當它剛好按到幾個原本沒發現的結點時,瞬間的釋放感真的是舒服到難以形容! 

這種按摩體驗,不只是在辦公空檔的片刻放鬆,更像是一種日常的重置開關,從此之後,紓壓不再是奢侈的「另約時間」,而是坐著就能擁有的高效自我修復儀式。

OSIM 天王工學椅搭載壓力偵測,洞察壓力,實現科學放鬆

不只是按摩,OSIM 更將「智慧健康」的概念深植於天王工學椅之中,結合獨家的「養身科技」與「聯動科技」,讓它不再只是你身體的放鬆利器,更是一名全天候陪伴的健康管家。

OSIM 天王工學椅搭載 PPG 生理感測技術的「養身科技」,透過搭配的 OSIM app 量測身心壓力指數之後,根據壓力指數數值,能夠推薦最適合的按摩行程,無論是因會議積壓而緊繃的神經,或是連日疲勞導致的壓力高漲,OSIM 都能即時判讀你的狀態,並智慧推薦最適合的按摩組合,一坐上去就開始進行專屬的紓壓儀式。

椅墊側邊有 NFC 感應器,可以快速跟手機配對。

搭配 OSIM app,不只可以量測身心壓力指數,還可以控制多種按摩行程。

另一項超方便的科技則是 OSIM 所打造的「聯動科技」,透過 NFC 智慧感應,可以將天王工學椅與 OSIM 自家的其他裝置無縫串聯,例如將天王工學椅與同步啟動的暖足樂 Sync 腳部按摩機配對,讓你在體驗背部深層指壓的同時,雙腿也能享受溫熱包覆與放鬆按壓的療癒旅程,就算家裡空間不夠放進一張按摩椅,透過聯動科技搭配也能最大程度地透過 OSIM 按摩科技來放鬆身心。

OSIM app 內建多組 OSIM 產品相互搭配,透過聯動科技就可以將不同產品串連在一起發揮最大的按摩效果。

聰明無線設計,坐到哪按摩到哪

在日常使用上,OSIM 天王工學椅同樣不放過任何一處細節,OSIM 天王工學椅採用無線充電式電池設計,電池本身可以透過 USB-C 充電埠充電,充完電之後放到天王工學以後就可以隨處使用,不再受限於插座的牽絆。

對一張會按摩的椅子來說,脫離插座的束縛,不只是減少一條電線而已,它帶來的是整個使用情境的解放,不需要為了按摩效果把椅子塞在靠近插座的角落,也不必擔心電線橫亙在地上成為絆腳陷阱,今天想搬到落地窗前享受日光浴兼按摩、明天想移去角落靜靜閱讀,都可以隨心所欲安排,甚至臨時拍片、直播、或是居家開會都更從容,這樣的自由性,讓 OSIM 天王工學椅不再只是「擺在書桌前的工具」,而是能真正融入日常、配合生活節奏靈活移動的夥伴。此外,當電量低於 30% 時,控制板上的 LED 燈與手機 App 會同步顯示剩餘電量,這樣就可以睡覺時或是外出時幫椅子充電。

另外,椅面材質選用高透氣皮革,不僅質感出眾,更解決了長時間久坐常見的悶熱困擾。

透氣皮革設計久坐也不會覺得臀部熱熱的不舒服。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一張真正值得信賴的工學椅產品,背後必須有紮實的證明,OSIM 天王工學椅榮獲了多國工學獎項與認證,無論是材料的耐用性、舒適性,還是結構的安全性、穩固性、扶手耐用度、靠背強度和傾仰機制,都符合嚴苛的行業測試標準,提供使用者最安心的品質保證。

只靠支撐怎麼夠?會按摩才夠格!最強人體工學椅 - OSIM 天王工學椅,有感實測

小結

當一張人體工學椅,不只懂得支撐身體,還能主動幫你按摩放鬆、智慧偵測壓力、甚至不需插電就能靈活移動,這樣的椅子,不再只是辦公室配角,而是一件能主動照顧你、提升生活品質的智慧家具。OSIM 天王工學椅正是這樣的存在,整合了人體工學設計、多區按摩放鬆、App 操控、以及無線設計,讓你無論身處哪個空間,都能隨時隨地享受專屬於自己的紓壓時光,對於需要長時間久坐的專業人士而言,它不只是升級椅子,更是升級生活的關鍵一步。

OSIM 天王工學椅-支撐X按摩X紓壓,一椅三用,超越人體工學椅的新選擇

如果你是需要長時間久坐、但又在意舒適度、身體狀況的職場菁英或創作者,那麼這張「懂你的椅子」,就是你值得考慮的升級選項。

OSIM 天王工學椅推出星藍和拿鐵兩種配色,都非常好看,輕鬆融入各種居家或辦公環境。

了解更多 OSIM 天王工學椅 - 行走的天王椅:https://osimtw.com/7xga7s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三星 Galaxy Z Fold 7 開箱,摺疊輕薄新標竿,相機、效能全面升級

作者 洪詩詩
Galaxy Z Fold 7著重輕薄設計,全新轉軸更耐用。 Galaxy Z Fold 7配備旗艦級相機與效能,帶來更出色的使用體驗。08309771519f9d0df02e5daf61d36858

今年 Galaxy Z Fold 7 在外型上最大的改變就是機身變得更薄,機身展開厚度只有 4.2mm、折起來是 8.9mm,相較於第一代 Fold 摺起來的厚度有 17.1mm,前一代 Z Fold 6 摺起來的厚度為 12.1mm,顯然三星在輕薄上真的下了不少功夫。

變薄最大的優勢就是摺疊起來時,單手握著其實就跟拿著一般手機差不多,手感還滿像握著 S25 Ultra 的感覺,加上外螢幕顯示比例略為調整,操作手感也和使用一般手機很類似。

封面螢幕採用 6.5 吋 21:9 Dynamic AMOLED 2X 螢幕。

摺疊的轉軸機構改為全新的 Armor FlexHinge 轉軸,結合高強度材料與最佳化結構設計,可以提高耐用性,實際在展開的時候確實穩定度滿好的,並沒有因為變薄就變得搖搖晃晃,也可以自由懸停在不同角度,不過因為邊框是平整設計,沒有留下凹槽,所以剛開始要展開時會有點不知道要從哪裡下手,要把指甲插進摺疊縫裡比較好開(換句話說,摺疊機能做到這麼貼合真是滿厲害的)。

新的 Armor FlexHinge 採用創新的水滴設計與多軌結構,讓 Z Fold 7 摺起來更薄,整體重量也變輕,此外還能分散壓力、減少螢幕摺痕。

摺疊起來非常貼合,加上超薄設計,剛開始展開時需要練習找到手感。

Galaxy Z Fold 7 的封面螢幕採用 6.5 吋 2,520 x 1,080 解析度的 Dynamic AMOLED 2X 螢幕,比例設定為 21:9,支援 Vision Booster 顯示技術,峰值亮度最高達到 2600nits,在戶外強光下依然看得清楚,實際操作起來也跟一般手機沒太大差異。

打開後,是一塊 8 吋 Dynamic AMOLED 2X 內頁螢幕,顯示效果頗好,對比度有層次、黑的部分也夠黑,這次內頁螢幕的結構也經過重新優化,在更輕更薄的同時,強度也同步升級,新增的鈦合金支撐板,讓整體機構更穩固,另外 Ultra-Thin Glass(UTG)厚度也提升了 50%,強化螢幕耐用性。

三星 Galaxy Z Fold 7 開箱,摺疊輕薄新標竿,相機、效能全面升級

底部有 USB-C 連接埠、麥克風和喇叭,可以看到機身厚度幾乎和 USB-C 差不多薄。

SIM 卡槽設計在頂端,這一代尚未加入 eSIM,不過根據我們最新採訪,台灣三星總經理透漏之後可能會有關於 eSIM 的好消息。

升級兩億畫素相機

Galaxy Z Fold 7 全機總共配備五顆鏡頭,包含封面螢幕上的 1,000 萬畫素自拍鏡頭、內頁螢幕的 1,000 萬畫素鏡頭,以及背面的三鏡頭主相機模組:2 億畫素廣角、1,200 萬畫素超廣角與 1,000 萬畫素長焦,這也是 Z Fold 系列首次採用超過一億畫素的主鏡頭,畫面細節表現相較前代更進一步。

三星 Galaxy Z Fold 7 開箱,摺疊輕薄新標竿,相機、效能全面升級

實際拍攝時,2 億畫素主鏡頭在光線充足環境下可以記錄更多細節,透過像素多合一技術,實際上拍出來照片大小和前一代不會差太多,不用擔心容量問題,搭配的 ProVisual Engine 處理器在成像速度與畫面銳利度上有明顯優化,以主鏡頭來說,拍攝體驗和近期的 Galaxy S 系列高階機相近,並不會有過於明顯的落差。

三星 Galaxy Z Fold 7 開箱,摺疊輕薄新標竿,相機、效能全面升級

三星 Galaxy Z Fold 7 開箱,摺疊輕薄新標竿,相機、效能全面升級

三星 Galaxy Z Fold 7 開箱,摺疊輕薄新標竿,相機、效能全面升級

三星 Galaxy Z Fold 7 開箱,摺疊輕薄新標竿,相機、效能全面升級 

夜拍方面,Z Fold7 支援夜景模式與動態主體辨識,低光環境下的雜訊抑制效果不錯,動態場景也能保留基本清晰度,錄影支援 10-bit HDR,在特定場景下可以呈現比較明顯的色彩與亮度階層,不過一般使用者可能不容易察覺差異。內頁鏡頭則維持與前代類似的規格與拍攝角度,更廣的 100 度的視角在自拍或多人入鏡時比較方便,但畫質表現仍有一定限制,適合日常紀錄使用。

三星 Galaxy Z Fold 7 開箱,摺疊輕薄新標竿,相機、效能全面升級

三星 Galaxy Z Fold 7 開箱,摺疊輕薄新標竿,相機、效能全面升級

三星 Galaxy Z Fold 7 開箱,摺疊輕薄新標竿,相機、效能全面升級

旗艦級效能,續航力持平

Galaxy Z Fold 7 採用 Snapdragon 8 Elite for Galaxy,是目前高通針對 Galaxy 裝置所提供的客製化版本,CPU、GPU 與 NPU 均較前一代有一定幅度的提升,根據官方數據,NPU 提升 41%、CPU 提升 38%、GPU 則提升 26%,實際使用起來,包括切換多工、開啟大型 App,甚至進行即時翻譯或圖片生成等 AI 功能,都能維持相當流暢的表現,沒有明顯卡頓。

三星 Galaxy Z Fold 7 開箱,摺疊輕薄新標竿,相機、效能全面升級

三星 Galaxy Z Fold 7 開箱,摺疊輕薄新標竿,相機、效能全面升級

連線能力支援 Wi-Fi 7、藍牙 5.4 與 UWB,日常連線功能齊全,SIM 卡則仍維持 5G+5G 雙卡雙待,不過與去年相同,台灣版本依舊不支援 eSIM,但根據我們最新採訪,台灣三星總經理透漏之後可能會有關於 eSIM 的好消息。

至於電池部分,Z Fold7 搭載與前代相同的 4,400mAh 容量,雖然新一代處理器的能效控制有所進步,整體耗電比起前代稍微省電一點,但面對大螢幕、多工應用與 AI 任務的高需求,這個容量還是有些吃緊,實測觀看 YouTube 一小時大約消耗 5~6% 電量,以摺疊旗艦來說算是中規中矩。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GeForce RTX 5090 筆電機皇來襲!MSI Titan 18 HX AI 旗艦電競筆電深度開箱實測:頂級配備傲視群雄,強悍性能直逼桌機!

作者 Axiang Chin
MSI Titan 18 HX AI 再次印證旗艦定位,搭載最新 RTX 5090 GPU,為玩家帶來極致的遊戲體驗。Titan 系列的頂級效能與創新設計,滿足對效能有極高要求的玩家。5e0a983ca7b45d0025fa8897aa6128d3

近年來,電競筆電無疑已成為市場上最受矚目的產品類別,其迅速崛起的主因在於遊戲效能的大躍進與機動性的顯著提升,使其在應用彈性上相較傳統桌上型電腦更具優勢,不僅擺脫空間的限制,也能隨需移動,滿足多場域使用情境。不過,對於追求「極致效能」的進階用戶或專業級玩家而言,即便電競筆電表現愈加強悍,在純粹硬體性能、擴充彈性與使用體驗等方面,仍與高階桌機存在一定落差。

然而,這樣的差距並非無法跨越,部分定位旗艦的頂規電競筆電正逐步打破上述界線。以電競領導品牌 MSI 推出的 Titan 系列為例,一直以來都被視為「旗艦中的旗艦」,不僅配備當代最先進的硬體架構,也兼顧產品設計質感與操作手感,並體現 MSI 對玩家需求的深度理解與技術創新。

2025 年最新力作 MSI Titan 18 HX AI 再次印證了此一定位,該機型延續 Titan 系列一貫的頂規基因,機身以高強度鎂鋁合金打造,搭配雙色設計語彙與精緻細節,塑造出兼具專業感與未來感的獨特風格,有別於一般電競筆電常見的粗獷路線。

硬體規格方面 Titan 18 HX AI 更是毫無妥協,搭載 最新一代 NVIDIA GeForce RTX 5090 筆記型電腦 GPU,內建 24GB GDDR7 記憶體,無論是支援光追的遊戲大作、AI 模型訓練或影片剪輯等面向都能從容應對。處理器部分則搭載 Intel 最新一代 Arrow Lake 架構的 Core Ultra 9 285HX,內建獨立 NPU(神經處理單元),除提供高時脈以及與桌機同等級的運作功耗外,也針對 AI 本地推論、內容創作與高負載遊戲場景進行加速優化。此外,透過 MSI 獨家研發的 OverBoost Ultra 超增壓模式,可將 CPU 與 GPU 聯合輸出功率推升至最高 270W,進一步釋放極限效能,讓 Titan 18 HX AI 不僅僅是一台「筆電」,更是可媲美高階桌機的行動戰力平台。

微星旗下的王牌機種 Titan 18 HX AI 以玩家熟悉的風格再次登陸市場,內在硬體規格同樣是「桌機級別」,在提供出色效能的同時也保有可移動使用的靈活性。

除此之外,Titan 18 HX AI 在其他硬體配置同樣展現極致風範,足以用「奢華」來形容。本次受測機配備高達 96GB DDR5-6400 記憶體,儲存系統則採用三組 2TB M.2 NVMe SSD,並透過 RAID 0 磁碟陣列整合為總容量 6TB 的高速儲存平台,讀寫效能是傳統 PCIe Gen4 的兩倍。

I/O 擴充方面,Titan 18 HX AI 規劃了最新的 Thunderbolt 5 埠,支援雙向最高 120 GB/s 的資料傳輸速率,並整合 DisplayPort 2.1 顯示輸出與最高 140W USB PD 快速充電功能,滿足高效能周邊設備、外接顯示器與高速儲存裝置的多樣需求;顯示器部分,Titan 18 HX AI 採用尺寸達 18 吋的 UHD+(3840 x 2400)120Hz mini LED IPS 面板,不僅具備極高的解析度與更新率,更支援 區域控光技術,並通過 VESA DisplayHDR 1000 認證,可呈現極致對比與亮度表現;而在輸入體驗方面,Titan 18 HX AI 配置由德國知名鍵軸品牌 Cherry 打造的薄型機械鍵盤,提供明確的段落感與回饋手感,搭配設計精緻、具備隱藏式無接縫 RGB 背光的玻璃觸控板,進一步強化整體操控感受與美學表現。

外觀設計

MSI Titan 18 HX AI 外觀設計整體延續 Titan 系列一貫的風格,走的是低調附有質感的路線。機身採用兼具輕量與強度的鎂鋁合金材質打造,並巧妙運用黑色與銀色雙色搭配,讓視覺層次更加豐富。雖然 Titan 18 HX AI 並無傳統電競筆電常見的強烈科幻味,但仍可見多項具辨識度的電競元素。像是帶有 RGB 燈效的 MSI 龍魂盾徽 Logo,依舊是上蓋的視覺焦點;前置轉軸延伸出的尾部機身則點綴了立體感十足的三角飾紋,並在機身後側加入鮮明的藍色斜向飾條,為整體設計增添個性與識別度。

MSI Titan 18 HX AI 機身採用鎂鋁合金材質的雙色搭配,上蓋為深黑色,機身後側局部與底蓋為銀灰色,為整機視覺創造出些許變化。

上蓋的龍魂盾徽彰顯這台筆電的電競血統。

顯示器轉軸略為前移,延伸出一小段機身尾部,除了銀灰色的跳色設計外,表面還點綴了細緻的三角紋路,增添了質感與設計巧思。

機身尾部設有左右兩側的散熱出風口,並搭配銀灰與藍色交錯的格柵設計,不僅機能性十足,也為整體造型增添幾分動感。

相較於偏低調內斂的機身,Titan 18 HX AI 的底殼則顯得大膽奔放許多,不僅採用多層次結構打造,呈現強烈的立體感,搭配大面積散熱孔、造型獨特的止滑墊,以及多種紋理拼接的設計,營造出豐富而有層次的視覺效果。隱藏在底部之下的是具備大面積均溫板的 Vapor Chamber Cooler 散熱系統,能全面覆蓋 CPU 與 GPU 兩大效能核心,同時延伸的熱導管還能協助為 PCIe Gen5 SSD 有效降溫。再加上 3D 散熱結構、雙風扇與四個出風口的組合,即便在高效能運作下,依然能保持系統穩定與散熱效率。

機身底殼同樣採用鎂鋁合金材質,整體以銀灰色為主調,搭配多材質混合與立體層次的設計,比起上蓋的低調樸素顯得更鮮明、精彩。

底殼中央處規劃大面積的沖孔式散熱區塊,不僅有助於提升氣流效率,上面還標示了 Titan 系列名稱,展現品牌識別與性能象徵的雙重意涵。

機身後側的止滑墊採用具立體層次感的斜向條紋設計,巧妙結合沖孔與格柵等不同紋理元素,不僅增加設計細節,也讓後端機身略為抬升,有助於增強底部進風效果,進一步優化整體散熱效能。

除了優異的硬體規格,原廠也十分重視 Titan 18 HX AI 在聲光體驗上的表現。今年的新款搭載一塊 18 吋的 4K+ mini LED 顯示器,兼具高解析度、高亮度與高對比特性。16:10 的顯示比例帶來更開闊的視野空間,3840 x 2400 的解析度則位居同級產品之最。得益於 mini LED 技術,這塊面板擁有高達 1000 nits 的峰值亮度,支援 100% DCI-P3 廣色域顯示與 K-Zone 多區背光調控,具備 200 萬比 1 的超高對比度,不僅符合 DisplayHDR 1000 標準,也支援 120Hz 更新率,無論是觀賞影片或玩遊戲,都能呈現流暢且穩定的視覺效果。

MSI Titan 18 HX AI 配備 18 吋、UHD+ 解析度、16:10 比例的 mini LED 電競顯示器,與去年相同的頂規配置依舊令人印象深刻。這款面板支援 120Hz 更新率、K-Zone 分區控光技術,擁有高達 1000 nits 的峰值亮度與 100% DCI-P3 廣色域,並符合 DisplayHDR 1000 認證,能夠呈現出極佳的對比度與細節層次,無論是遊戲、影像或創作需求都能精準對應。

顯示器邊框相當窄,使視覺焦點得以更集中不受干擾。色彩表現鮮明亮麗,無論明暗細節都頗為出色,進一步提升畫面的立體感與沉浸體驗。

顯示器上方配備 FHD 解析度的視訊攝影機、感測器與陣列麥克風,攝影機同時支援 IR 臉部辨識功能。此外,原廠還貼心設置了實體遮蔽鏡頭蓋,玩家可在不使用時關閉,保障個人隱私。

此外,Titan 18 HX AI 在操控方面也有顯著提升,這點常被一般電競筆電忽略。它配備了功能齊全的全尺寸鍵盤,並採用了德國知名機械鍵盤品牌 Cherry 專為筆電設計的 Cherry MX Ultra Low Profile 超薄機械軸。這款由 SteelSeries 打造的鍵盤在展現纖薄的同時,透過內部黃金交叉點接觸系統,帶來明確段落感和精準回饋的觸發手感,此外也支援華麗的單鍵 RGB 背光,玩家可以透過 SteelSeries GG 軟體自訂四級背光亮度以及豐富多變的色彩與動態效果,讓操控不僅實用,更充滿樂趣。

機身 C 面為低調的黑色系,搭配同色、支援單鍵 RGB 背光效果的全尺寸鍵盤,下方則配置了微星首創的無接縫式 RGB 觸控板,觸控範圍由環繞的 RGB 燈光框定,沒有明顯的實體邊界或按鍵,帶來流暢且現代感十足的操作感受。

由 SteelSeries 打造的單鍵 RGB 背光電競鍵盤讓玩家可自訂喜愛的燈色與多元的動態效果,打造專屬的炫酷操控氛圍。

鍵盤採用德國知名品牌 Cherry 專為筆電打造的 Cherry MX Ultra Low Profile 機械軸,具備卓越的敲擊手感與精準回饋。

除了獨特的機械鍵盤外,Titan 18 HX AI 另一項與眾不同的亮點是全球首創的「無接縫 RGB 觸控板」。這款觸控板設計與機身掌托完全齊平,且採用無按鍵設計,視覺上相當簡潔美觀,透過環繞的 RGB 燈光明確界定觸控範圍,並與鍵盤背光相互呼應,營造出一體且炫麗的光效氛圍。

與掌托一體化的無接縫 RGB 觸控板設計相當獨特,並支援 Mystic Light 功能,讓玩家能自由搭配多種燈光效果,打造個人化視覺風格。

擴充性方面,Titan 18 HX AI 的配置也極其完整,機身左右及後側均設有多種類型的連接埠,且間距充足,方便玩家插拔各種裝置。除了通用性高的 USB 3.2 Gen2 Type-A、HDMI 2.1、RJ-45 網路埠與 SD Express 讀卡槽外,Titan 18 HX AI 還支援最新的 Thunderbolt 5 規格,開啟 Bandwidth Boost 功能後,最高可達雙向 120Gbps 的傳輸速度,同時支援 DisplayPort 2.1 視訊輸出與 PD 3.1 快速充電,為外部設備擴充提供更全面的支援。

透過雙色外殼與機身邊緣的巧妙削切,即使是一台 18 吋的大型電競筆電,Titan 18 HX AI 在視覺上依舊給人一種輕盈感、不顯厚重。

機身右側配備兩組最新的 Thunderbolt 5 傳輸埠,效能較前代提升了三倍,此外還配置了 USB 3.2 Gen2 Type-A 埠以及 3.5mm 耳機/麥克風接口。

機身左側配置兩組 USB 3.2 Gen2 Type-A 埠及一組 SD Express 讀卡槽。

機身後側設有微星方形電源接口、HDMI 2.1 輸出埠以及 RJ-45 有線網路埠。

硬體規格一覽與效能實測

既然被稱為電競機皇,Titan 18 HX AI 自然配備了當前筆電市場中最頂尖的硬體陣容。

Titan 18 HX AI 搭載目前頂尖的 NVIDIA GeForce RTX 5090 筆記型電腦 GPU,採用最新 Blackwell 架構,擁有高達 10,496 組 CUDA 核心與 2,160 MHz 的加速時脈。搭配多達 24GB 的 GDDR7 顯示記憶體、256-bit 記憶體介面以及 896GB/s 的記憶體頻寬,提供強大效能。更支援最新的 DLSS 4 技術,能大幅提升遊戲的動態幀率,帶來流暢且高品質的遊戲體驗。另外值得一提的是,Titan 18 HX AI 也內建專為筆電效能最佳化的 NVIDIA Max-Q 技術,透過 AI 科技的輔助,能讓筆電的 CPU、GPU、記憶體、散熱系統、軟體與顯示器等配備運行最佳化,讓筆電也能發揮至極致效能。

處理器採用 Arrow Lake 世代的 Intel Core Ultra 9 285HX,擁有 8 顆效能核心(P-Core)與 16 顆效率核心(E-Core),共計 24 核心與 24 執行緒的混合架構,搭配 36MB 三層快取及 55W TDP,最高時脈可達 5.5GHz。此外,這顆處理器整合了 4 顆 Xe-Core 的 Intel Graphics 整合 GPU,並搭載獨立的 Intel AI Boost NPU,有助提升 AI 運算效率。

Titan 18 HX AI 的外觀大致延續 Titan 系列的樣貌,但硬體卻迎來大幅升級。

除了頂尖的雙核心運算配置,Titan 18 HX AI 其他硬體規格同樣達到封頂水準。記憶體方面提供兩組 DDR5-6400 插槽,最大支援容量可達 96GB。儲存擴充部分,機身配備多達四組 M.2 2280 插槽,其中一組支援 PCIe Gen5 x4,另外三組則支援 PCIe Gen4 x4。本次測試機型預裝一組 Gen5 SSD 與兩組 Gen4 SSD,透過微星 Super RAID 5 技術組成 RAID 0 架構,不僅保有最大儲存容量,同時大幅提升檔案的讀寫效能。

受測機系統資訊一覽。

重點規格一覽

GeForce RTX 5090 筆電機皇來襲!MSI Titan 18 HX AI 旗艦電競筆電深度開箱實測:頂級配備傲視群雄,強悍性能直逼桌機!

處理器與儲存裝置效能跑分一覽

GeForce RTX 5090 筆電機皇來襲!MSI Titan 18 HX AI 旗艦電競筆電深度開箱實測:頂級配備傲視群雄,強悍性能直逼桌機!

3D 效能跑分一覽

GeForce RTX 5090 筆電機皇來襲!MSI Titan 18 HX AI 旗艦電競筆電深度開箱實測:頂級配備傲視群雄,強悍性能直逼桌機!

系統綜合效能跑分一覽

GeForce RTX 5090 筆電機皇來襲!MSI Titan 18 HX AI 旗艦電競筆電深度開箱實測:頂級配備傲視群雄,強悍性能直逼桌機!

透過 MSI Center 中的「使用情境」功能,玩家可以自訂筆電的運行效能,若想發揮 Titan 18 HX AI 的最大性能,只需切換至「極致效能」模式,並將顯卡設定調整為「獨立顯卡模式」(需重啟系統)即可。

一般日常使用建議開啟 MSI Center 的「微星 AI 智慧引擎」功能,系統會自動偵測筆電當前狀態,並自動切換至最適合的運行模式。

遊戲效能實測

除了前面的效能跑分實測,為了更深入了解 Titan 18 HX AI 在遊戲表現上的實際效能,筆者選擇多款不同類型的 3A 級大作,針對 FHD+ 與原生 UHD+ 兩種解析度進行基準測試。測試項目包含關閉 DLSS 與開啟 DLSS(含畫格生成)的效能比較。受測遊戲中,像是只支援傳統 DLSS(無畫面生成)的《地平線:期待黎明》與《古墓奇兵:暗影》;支援 DLSS 3 畫格生成的《極限競速:地平線 5》與《魔物獵人:荒野》;以及已支援最新 DLSS 4 多畫格生成的《電馭叛客 2077》、《黑神話:悟空》與《毀滅戰士:黑暗時代》。後三款遊戲還額外針對 2x 與 4x 畫格生成模式的效能差異進行了測試。

Titan 18 HX AI 遊戲效能測試涵蓋 UHD+(顯示器原生)與 FHD+ 兩種解析度,並比較了開啟與關閉 DLSS 的表現。對於支援最新 DLSS 4 的《電馭叛客 2077》、《黑神話:悟空》與《毀滅戰士:黑暗時代》,還額外增加了 4x 畫格生成模式下的效能比較。

從上述跑分結果可見,僅支援傳統 DLSS 的《地平線:期待黎明》與《古墓奇兵:暗影》在開啟 DLSS 後均有明顯效能提升,尤其在 UHD+ 高解析度下表現更為突出。此外,支援 DLSS 3 畫格生成的《極限競速:地平線 5》與《魔物獵人:荒野》,啟動畫格生成功能後,畫面流暢度明顯提升,無論 FHD+ 或 UHD+ 解析度,效能均提升約 50%。

《電馭叛客 2077》是市面上首款支援 DLSS 4 的遊戲,啟動畫格生成後可自由選擇 2x、3x 或 4x 畫格生成模式。隨著越來越多遊戲陸續支援 DLSS 4 技術,將能進一步發揮 NVIDIA GeForce RTX 50 系列 GPU 的強大效能。

支援最新 DLSS 4 多畫格生成技術的《電馭叛客 2077》、《黑神話:悟空》與《毀滅戰士:黑暗時代》,在啟動 4x 多畫格生成後,整體效能提升可達 3 至 4 倍。其中,《電馭叛客 2077》在開啟光線追蹤且使用 UHD+ 解析度時,開啟 DLSS 4 的 4x 畫格生成可輕鬆突破 160 FPS。而被公認極度吃效能的《黑神話:悟空》,在 UHD+ 解析度下開啟 4x 畫格生成後,也能達到超過 150 FPS 的優異表現。至於新作《毀滅戰士:黑暗時代》同樣展現出 DLSS 4 的強大實力,未開啟時 UHD+ 僅有 53 FPS,但啟用後效能飆升超過 3 倍,平均近 190 FPS 的表現;在 FHD+ 解析度下,不開 DLSS 即突破 110 FPS,開啟 DLSS 4 之後更是飆升至近 4 倍效能的 421 FPS,提升幅度令人驚艷。

除了DLSS4,NVIDIA GeForce RTX 50 系列 GPU 另一個大幅強化遊戲體驗的關鍵就是新一代「NVIDIA Reflex 2」,透過 Frame Warp 技術可以透過「延遲最佳化預測渲染演算法」補足畫格移動的空缺,讓螢幕顯示內容更為即時,也能大幅降低遊戲畫面延遲帶來的影響,在遊玩 FPS 類型的遊戲時的體驗升級更為明顯!

結語

作為微星的年度旗艦,MSI Titan 18 HX AI 延續了其獨特設計風格與卓越規格,再次彰顯「機皇」獨一無二的地位。外觀雖未做大幅改變,但保留了過去廣受好評的絕佳質感,採用鎂鋁合金材質,兼具輕量與堅固。雙色設計低調中帶有細節亮點,無論是機身線條、底部立體結構,還是醒目的藍色撞色飾條,都展現與眾不同的電競美學。此外,全球首創的無接縫 RGB 觸控板也格外吸睛,而由 SteelSeries 與 Cherry MX Ultra Low Profile 超薄機械鍵盤聯手打造的鍵盤,則大幅提升了操控體驗,出色的回饋手感令人印象深刻。硬體方面,Titan 18 HX AI 配備 18 吋 UHD+ mini LED 120Hz 顯示器,擁有出色的亮度與對比度表現,並通過 VESA DisplayHDR 1000 認證,搭載多分區控光及 100% DCI-P3 廣色域,無論遊戲、影音還是內容創作,都能帶來極致的視覺享受。

MSI Titan 18 HX AI 的外觀無大幅更動,依舊維持玩家熟悉的高質感風格。

遊戲體驗方面,Titan 18 HX AI 表現可說是無可挑剔,搭載 NVIDIA GeForce RTX 5090 24GB GDDR7 筆記型電腦 GPU 和 Intel Core Ultra 9 285HX 處理器與的強力組合,結合 MSI OverBoost Ultra 超增壓模式,提供媲美桌機等級的運算性能,輕鬆滿足各類 3A 級大作在高解析度與高畫質下的需求。實測也顯示,NVIDIA 最新的 DLSS 4 多畫格生成技術為遊戲動態流暢度帶來 3 至 4 倍的幀數提升,尤其在 UHD+ 高解析度下表現尤為突出,即使開啟即時光線追蹤,也能穩定應對效能壓力,為追求極致畫質與流暢度的玩家帶來其他筆電難以比擬的頂級遊戲體驗。

過去 Titan 系列皆搭載機械式鍵盤,今年的 Titan 18 HX AI 也延續此優良傳統。德國 Cherry MX Ultra Low Profile 機械鍵盤擁有恰到好處的觸發力道與明確的段落回饋,讓重視手感的玩家無需額外連接外接機械鍵盤便能享受優異的敲擊體驗。

除了卓越的遊戲性能,Titan 18 HX AI 的硬體配置同樣展現全方位實力。支援最高可擴充至 96GB DDR5-6400 記憶體,並配備一組 PCIe Gen5 及三組 PCIe Gen4 的 M.2 SSD 插槽,達到桌機級的擴充彈性。搭配微星 Super RAID 5 技術,可將多組 SSD 組成 RAID 0 陣列,不僅保有大容量儲存,存取效能也大幅提升。此外,Titan 18 HX AI 亦支援最新 Thunderbolt 5 高速擴充介面,進一步強化筆電的外部設備連接能力與靈活度。

MSI Titan 18 HX AI 搭載 18 吋 UHD+ 解析度的 mini LED 顯示器,帶來絕佳的視覺享受。其優異的色域表現與精細的分區控光技術無可挑剔,再加上每台面板出廠前皆經過校色,確保顯示品質達到專業水準。

Titan 18 HX AI 不僅是遊戲重度愛好者的夢幻機種,同時也是專業用戶 (對效能有高度要求) 的理想選擇。強大的硬體配置讓 3D 渲染、影片剪輯、AI 運算等工作得以輕鬆駕馭,超大容量記憶體與可陣列化的 SSD 儲存系統,為內容創作者與大型資料處理者提供高速且穩定的工作環境。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Lenovo ThinkPad X9 Aura Edition 評測:新 ThinkPad 設計、無小紅點、導入 AI 助理的商務旗艦筆電

作者 WL.
Lenovo ThinkPad X9 Aura Edition 是 AI 時代的旗艦機型,搭載 AI Now 個人助理,外型全新設計外,也取消了經典的小紅點。0f2c8ddc6e9aec87e5d16212f85c3950

Lenovo ThinkPad X9 Aura Edition 可說是品牌邁入 AI 世代的關鍵旗艦,在外型設計也不同於以往的「小黑」風格,首次取消經典小紅點設計,內裝機構也進行改變,採用全新的散熱設計,包括針對 CPU 進行散熱,改變出風口方向等,核心規格則搭載 Intel Core Ultra 7 268V 處理器,及內建 Intel Arc 140V 顯示晶片,整合 Lenovo 自家 AI Now 個人助理,同時也是符合 Copilot+ PC 規範的 AI 商務筆電。

型號上的 Aura Edition 是什麼?

由 Lenovo ThinkPad X9 Aura Edition 的型號來看,除了代表是 ThinkPad 系列外,型號上的 Aura Edition,代表著是 Lenovo 與 Intel 深度合作多年的產品線。Aura Edition 是從使用者的需求及期望出發,藉由 AI 的輔助,轉換為最佳的使用者體驗,在 2024 年正式推出時,就有一系列的創新功能。在進入 2025 年持續進化,除了搭載最新的 Intel Core Ultra 處理器,將 AI 應用於生產力、內容創作、遊戲及娛樂領域外,Lenovo Aura Edition 系列還具備獨特的 AI 功能,包括 Smart Modes(智慧模式)、Smart Share(智慧分享)及 Smart Care(智慧支援),進一步提升使用體驗,同時還支援 Lenovo 最新的 Lenovo AI Now,即個人化 AI 助理。

更詳細的內容,可參考今年 Lenovo 在日本橫濱舉辦「Discover Lenovo Aura Edition AI PC」活動中的此篇文章「Lenovo 與 Intel 深度合作 Aura Edition 系列,擴大 ThinkPad、Yoga 旗下 AI PC 產品」。

 Lenovo ThinkPad X9 Aura Edition 評測:新 ThinkPad 設計、無小紅點、導入 AI 助理的商務旗艦筆電

外型設計:ThinkPad 商務風格新篇章

ThinkPad X9 Aura Edition 與過去被稱為「小黑」的 ThinkPad 很不一樣,配色採用低調高質感的「雷電灰」,抗指紋能力表現相當不錯。維持 ThinkPad 系列簡約俐落線條,機身採用 50% 回收鋁金屬製成, 機身總重 1.24 公斤,且 13mm 的機身厚度,通過 MIL-STD-810H 軍規測試,耐用性與穩定性仍是商務首選。

然而,雖說 ThinkPad X9 Aura Edition 的外型與小黑有著顯眼的不同,但還是有保留 ThinkPad 的設計語言,例如延續 Communication bar 的凸起設計,讓單指就能輕鬆掀蓋,還有 ThinkPad 標誌上的小紅點,另外,隱藏式的轉軸結構,也讓整體看起來更顯俐落。

Lenovo ThinkPad X9 Aura Edition 的外型與過去被稱為「小黑」的 ThinkPad 很不一樣,配色採用低調高質感的「雷電灰」,且抗指紋能力表現相當不錯。

Lenovo旗下 ThinkPad 及 Yoga 系列會採用的 Communication bar 的凸起設計,可以看「X9 14」,即產品型號及尺寸。

在機身上蓋也可以看到「ThinkPad」標誌,以及上方的小紅點。

至於底蓋也採用了全新設計,邊角線條變得更加圓潤,上半部為凸起的深黑色的平台,採用網孔設計,下半部則以大片橫條蝕刻紋理點綴,這在過去的 ThinkPad 系列中相當少見。而在凸起的黑色平台下方配置雙風扇,Lenovo 特別在對應風扇的上下兩側開設氣孔,有效強化氣流循環;此外,黑色平台兩側延伸至 I/O 埠區域,讓整體設計更具整合感與實用性。

另外,Lenovo ThinkPad X9 Aura Edition 的內裝也進行改變,採用全新的散熱設計,包括針對 CPU 進行散熱,改變出風口方向,除了讓機身可以更迷你,散熱效果也更好,同時也具備更大的電池容量,提供更長的續航力表現。 

Lenovo ThinkPad X9 Aura Edition 的底部也不是過去 ThinkPad 的設計,上面 1/4 處是深黑色的平台,下半部則是大片橫條蝕刻紋理點綴。

上半部為凸起的深黑色平台下,透過網孔可見風扇位置。

黑色平台兩側延伸至 I/O 埠區域,由機身右側來看有 3.5mm 耳麥孔及 Thunderbolt 4 埠。

機身左側則有 HDMI 2.1 及 Thunderbolt 4 埠。

Lenovo ThinkPad X9 Aura Edition 的內裝也進行改變,採用全新的散熱設計,採用 Flex Cooling Gen2 雙風扇架構,導熱板中央設有三角冷卻分流器,引導氣流集中至底部排出,這除了讓機身可以更迷你,散熱效果也更好。

螢幕規格:14 吋 OLED 螢幕,可展開 180 度

Lenovo ThinkPad X9 Aura Edition 有 14 吋及 15 吋兩種尺寸選擇,此款為 14 吋、1920x1200 解析度、16:10 螢幕比例,具備 HDR True 500 Black、400 尼特峰值亮度和 100% DCI-P3 色域,同時支援 TUV 萊茵認證低藍光功能。螢幕也可以展開至 180 度,在小組會議時,可以更方便的分享螢幕內容。

在螢幕上方的 Communication bar,內建 800 萬畫素 FHD 鏡頭與紅外線 IR,並新增 TOF 感測器,能加速 Windows Hello 臉部辨識速度,並在「智慧模式」中支援隱私警示、低光增強等 AI 輔助功能。

此款為 14 吋 OLED 螢幕、1920x1200 解析度、16:10 螢幕比例,具備 100% DCI-P3 色域、400 尼特峰值亮度。

螢幕上方的 Communication bar,內建 800 萬畫素 FHD 鏡頭與紅外線 IR,並新增 TOF 感測器,能加速 Windows Hello 臉部辨識速度。

螢幕也可以展開至 180 度,在小組會議時,可以更方便的分享螢幕內容。

鍵盤設計:取消小紅點,加大觸控板

要說 Lenovo ThinkPad X9 Aura Edition 外型之外的大改變,就是鍵盤了。取消小紅點 TrackPoint,轉而搭載大尺寸玻璃觸控板(130 x 80mm),並以觸覺回饋模擬實體按鍵,這絕對是經典 ThinkPad 的最大改變。Lenovo 此舉是經過市調發現,隨著大面積觸控板越發普及,小紅點不再是必要配置,但不表示小紅點會從此取消,只是提供不同的選擇及機型供消費者採購。

而鍵盤則是採用標準筆電鍵盤設計,鍵帽具斜切造型、鍵程為 1.35mm,手感紮實緊緻。方向鍵不再下凹,與鍵盤齊平設計,具備 500ml 防潑濺能力,功能鍵列整合指紋電源鍵與 Copilot 鍵,支援快速呼叫 AI 助理。另外,還有 F8 鍵啟動「智慧模式」、F12 鍵啟動 Now AI 功能。

標準的全尺寸鍵盤,取消經典小紅點 TrackPoint,維持 LED 背光設計。

配置大尺寸玻璃觸控板,面積為 130 x 80(mm),手感回饋順暢,操作直覺

獨立於鍵盤右上角的電源鍵,具備指紋辨功能。

針對 ThinkPad X9 Aura Edition 內建的 AI 功能,可透過 F8 鍵啟動「智慧模式」、F12 鍵啟動 Now AI 功能。另外,F9 鍵可以快速關閉視訊鏡頭。

ThinkPad X9 Aura Edition 也是 Copilot+ PC,也具備獨立的 Copilot 鍵。

AI 應用整合:Lenovo AI Now × Commercial Vantage

ThinkPad X9 Aura Edition 另一個特色就是整合「Lenovo AI Now」本地 AI 助理,搭載基於 Meta 的 Llama 3 構建的本地大型語言模型(LLM),可與個人知識庫(PKB)實時互動,確保所有資料保存在本地,保障隱私。使用者能以自然語言完成任務,例如文件管理、會議轉錄、裝置控制及內容生成。同時支援快速搜尋文件、圖片,並生成文字摘要。用戶也可透過語音提示調整裝置設定,如只需向Lenovo AI Now發出提示,即可調整顯示亮度等設定或啟用生產力工具,如護眼模式。而知識助理可幫助組織資料,快速檢索資訊,提升工作效率。

內建「Lenovo AI Now」是 ThinkPad X9 Aura Edition 一大特色,按下 Fn+F12 即可開啟。

Lenovo AI Now 可以在不連網下,根據上傳的文件進行分析,並回應相關的問答。

當然,要也可連網對話,在 Cloud Chat 中是使用 ChatGPT 4o-mini 模型。

在 PC Assistant 下則可以快速進行電腦的設定,只要下達指令,即可完成相關設計。

此外,Lenovo 將 AI 助理與內建的「Commercial Vantage」程式結合,使用者可透過 Fn+F8 快捷鍵啟動浮動選單,開啟四種智慧模式,包括防護、注意力、協作、健康,依使用場景自動調整系統設定。智慧分享則內建 Intel Unison 並支援 AI Tap & Share 技術,手機靠近筆電即可快速傳檔。

按下 Fn+F8 快捷鍵啟動浮動選單,有防護、注意力、協作、健康模式可以選擇。

在「防護模式」啟用時,系統會提供隱私警示、隱私保護與自動啟動 VPN 等功能。當偵測到有人從後方窺視螢幕時,隱私警示機制會跳出提醒,或自動將畫面模糊。

在「注意力模式」中可自訂計時器與分心網站清單,當進入專注時段時,系統會自動封鎖指定網域,幫助提升工作效率。

在「協作模式」僅具備低光源增強的功能,如在視訊會議中。

在「健康模式」提供常見的護眼提醒與姿勢警告功能,使用者可依需求調整提醒距離與偵測敏感度,協助維持良好的使用姿勢與視覺健康。

規格效能:配置 Copilot+ PC 規格,20 小時續航力表現佳

Lenovo ThinkPad X9 Aura Edition 是 Lenovo 與 Intel 深度合作的產品線,此款核心規格是搭載 Intel Core Ultra 7 258V 2.20GHz 處理器,內建 Intel Arc Xe2 140V 顯示晶片,再配上 32GB LPDDR5x 記憶體與 M.2 PCIe 4.0×4 1TB SSD 為儲存裝置,規格算是當前中高階文書筆電的配置,並符合 Copilot+ PC 規格條件。另外,也可以依需求及預算升級記憶體及 SSD 容量。

 

由系統資訊來看,此款 Lenovo ThinkPad X9 Aura Edition是搭載 Intel Core Ultra 7 258V 2.2GHz 處理器,以及 32GB 記憶體,作業系統為 Windows 11 家用版 24H2 版本。

螢幕解析度為 1920×1200,更新率最高為 60Hz。

利用 CPU-Z 來檢視核心規格,處理器為 Intel Core Ultra 7 258V,代號 Lunar Lake、3nm 製程為 4 個效能核心加 4 個效率核心、功耗為 17W;記憶體 32GB LPDDR 5。

在效能測試中,利用 Geekbench 6 進行測試,單核心部分獲得 2,759 分,多核心獲得 11,047 分,而內建 Intel Arc Xe2 140V 顯示晶片於 OpenCL 測試獲得的分數為 29,362 分。而在綜合效能測試上,以  PCMark 10 Extended 較完整的測試模式下,也以遊戲測試 GPU 和CPU 性能,在此獲得約 7,014 分;而在 CrossMark 測試中,總分獲得 1,714 分,當中於影音編輯的表現較為突出,分數來到 1,973 分。分數較市售同級幾種的表現略好一些,推測 Lenovo 在散熱及效能的調校下有關。

另外,續航力表現也相當不錯,在 PCMark 10 Office模式下,是模擬一般 Office 模式下使用情境,於螢幕亮度約 50%、開啟 Wi-Fi、關閉鍵盤背光,續航力測得  25 小時 53 分鐘,表現相當不錯。實際在使用時,於充滿電下進行一天的內勤工作,包括收發 e-mail、LINE 傳訊息、Office 文書工作、小畫家編修圖片、上網查詢…等,完全不用再外接電源。

於 CINEBENCH R23 測試中,CPU 多核心為 9,096 pts,單核心為 1,920pts,多、單核心的效能差距倍數為 4.74x。

於 CINEBENCH 2024 測試中,CPU 多核心為 537pts,單核心為 121pts,多、單核心的效能差距倍數為 4.43x。

利用 Geekbench 6 進行測試,在單核心部分,單核獲得約 2,759 分,多核獲得約 11,047 分;內建 Intel Arc Xe2 140V 顯示晶片於 OpenCL 測試獲得的分數為 29,362 分。

利用 Novabench 進行綜合效能測試,總分獲得 2,702 分。

在 CrossMark 測試中,總分獲得 1,714 分,當中於影音編輯的表現較為突出,分數來到 1,973 分。

PCMark 10 Extended 是較完整的測試模式下,也以遊戲測試 GPU 和 CPU 性能,在此總分獲得 7,014分,已可滿足專業工作使用需求,其細項成績為一般電腦工作 10,593 分、生產力 8,852 分、數位內容創作 9,536 分、遊戲 7,315 分。

在 3DMark Time Spy 測試模式下,是模擬 DirectX 12 遊戲環境的測試條件,獲得約 4,034 分、40+FPS 的表現。

以 3DMark Steel Nomad Light 測試,獲得 3,249 分,高於 40+fps 的表現。

利用 CrystalDiskMark 測試一條 1TB NVMe PCIe M.2 Gen 4 SSD,於循序讀取測得約 6,624.24MB/s,寫入約為 5,844.85MB/s。

以 3DMark 測試存儲基準,約獲得 2,417 分。

在 PCMark 10 Office模式下,是模擬一般 Office 模式下使用情境,於僅使用單螢幕且亮度約 50%下,續航力測得 20 小時 53 分鐘。

 

針對 AI 算力的測試部分,透過 UL Procyon AI Computer Vision 來進行測試,此模式是針對多款神經網路模型進行測試,並可選擇 Integer、Float16 / 32 等不同測試精準度。在 Windows ML 框架測試 CPU、iGPU 的 AI 推論能力,選擇 float32 精度下,分別獲得 58 分及 249 分。在 Intel OpenVINO 框架測試 CPU 的 AI 推論能力,並選擇 float16 精度下,獲得 65 分,而 NPU 也是選擇 float16 精度下,獲得分 953 分。至於 iGPU 則選擇 Float 32 測試精準度下,獲得 301 分。

Lenovo ThinkPad X9 Aura Edition 評測:新 ThinkPad 設計、無小紅點、導入 AI 助理的商務旗艦筆電

針對 AI 算力的測試部分,透過 UL Procyon AI Computer Vision 來進行測試,在 Windows ML 框架測試 CPU、iGPU 的 AI 推論能力,選擇 float32 精度下,分別獲得 58 分及 249 分。

 Lenovo ThinkPad X9 Aura Edition 評測:新 ThinkPad 設計、無小紅點、導入 AI 助理的商務旗艦筆電

在 Intel OpenVINO 框架測試 CPU 的 AI 推論能力,並選擇 float16 精度下,獲得 65 分,而 NPU 也是選擇 float16 精度下,獲得分 953 分

在 Intel OpenVINO 框架測試 CPU 的 AI 推論能力,於 iGPU 選擇 Float 32 測試精準度下,獲得 301 分。

優缺點總結:AI 世代的 ThinkPad 新篇章

整體來看,Lenovo ThinkPad X9 Aura Edition 是一款為 AI 時代而生的轉型代表作,從外觀、鍵盤配置到內建應用體驗,都能看出 Lenovo 對於現代商務使用情境的重新定義。Aura Edition 版本採用全鋁合金機身,雷電灰配色抗指紋且質感出色,維持 ThinkPad 一貫的堅固印象,同時通過 MIL-STD-810H 軍規認證,實用性與耐用性兼具。

最引人注意的是取消傳統小紅點 TrackPoint,改為更符合現代操作習慣的大面積觸控板,搭配具觸覺回饋的設計,雖然可能讓部分老用戶感到不捨,但對於尚未接觸過 ThinkPad 的新商務用戶來說,反而更容易上手。鍵盤打感維持 1.35mm 鍵程與防潑水設計,並新增獨立 Copilot 鍵與智慧功能快捷鍵,整合性更高。

效能方面,搭載 Intel Core Ultra 7 處理器與 Arc GPU,配合雙風扇與全新散熱結構,提供穩定表現。實測續航可達 20 小時以上,音效部分也因四喇叭與 Fiber Lock 設計獲得明顯提升。內建 Lenovo AI Now 為裝置端執行的 LLM 個人化助理,整合智慧模式與 Commercial Vantage,強化隱私保護與使用效率。不過,I/O 埠配置略為精簡,若能加入弓 USB Type-A 或 SD 讀卡機會更完美。

總結來說,ThinkPad X9 Aura Edition 成功為經典 ThinkPad 注入現代設計語彙與 AI 智能優勢,跳脫過去的設計包袱,展現更輕巧、智慧化的進化方向,無論是企業 IT 佈署或個人商務應用,都是值得關注的一款高階機型。

 Lenovo ThinkPad X9 Aura Edition 評測:新 ThinkPad 設計、無小紅點、導入 AI 助理的商務旗艦筆電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Razer DeathAdder V4 Pro 評測:56g 超輕量、150 小時續航、新光學微動加持,右手玩家首選電競滑鼠

作者 WL.
Razer DeathAdder V4 Pro 搭載 Razer 最新一代 HyperSpeed Wireless Gen 2 無線技術、Focus Pro 45K 感測器與全新光學滾輪。C2c229de19cadc80bfaadb9a01a80846

Razer 推出全新的 DeathAdder V4 Pro 電競滑鼠,距離上一代 DeathAdder V3 Pro 相隔快要兩年了。新款 DeathAdder V4 Pro 可說「外型小改款,內裝大升級」,除了帶來更好握的人體工學設計外,鼠身重量又更輕,僅 56 公克,並首次導入 Razer Optical Scroll Wheel(光學滾輪),及採用 Razer 第四代光學滑鼠按鍵軸、Razer Focus Pro 45K 光學感測器、HyperSpeed Wireless Gen 2 無線技術、具備 8,000 Hz 無線輪詢率,以及 150 小時的超長續航力,為玩家帶來更高穩定、高靈敏與極耐用的操作體驗。另外,全新設計的半圓形無線接收器,更深受小編喜愛。

外型小改款:56 克輕量、兩顆側鍵、材質更環保

今年推出的 Razer DeathAdder V4 Pro 重量只有 56 克(白色 57 克),比前一代 Razer DeathAdder V3 Pro 的 63 克還要輕,這讓小編自然對比使用中的 Viper V3 Pro,因為輕讓我愛不釋手,而這次 DeathAdder V4 Pro 也來到 56 克的輕盈設計。

Razer DeathAdder V4 Pro 的產品組合中,除了滑鼠本體之外,還有全新的半圓形無線接收器,以及 USB Type-A 轉 USB Type-C 線。

Razer DeathAdder V4 Pro 推出黑白兩色,結構進行重新設計,比前代更輕,黑色為 56 克,此款白色則為 57 克。

DeathAdder V4 Pro 與前一代 DeathAdder V3 Pro 相比,於結構進行重新設計,以殼體與內部骨架分離的設計,成為史上最輕的全尺寸 DeathAdder 滑鼠。同時,考量永續理念,整體結構有超過 67% 採用生質材料與消費後回收塑料製成。另外,鼠身的材質為類皮革漆塗層,觸感光滑溫潤,但不會滑手,與 Viper V3 Pro 使用的塗層相似,特別是白色的抗污耐髒效果意外的好,拿 Viper V3 Pro 使用一年來看,沒有太明顯的歲月痕跡,且手汗流下的污漬,也很容易擦拭乾淨。

白色的 Razer DeathAdder V4 Pro 私心覺得比黑色耐看,鼠身的材質為類皮革漆塗層,觸感光滑溫潤,但不會滑手,且抗污耐髒效果意外的好。

DeathAdder V4 Pro 與前一代 DeathAdder V3 Pro 相比,於結構進行重新設計,這也是可以重量更輕的原因之一,此為產品的爆炸圖。

至於 DeathAdder V4 Pro 的外型與前代差異極小,經典的右手人體工學設計,讓習慣抓握或掌握的玩家都能輕鬆上手。但側鍵由兩個相連的按鍵,改為二個分離式側鍵設計可有效降低激烈遊戲時的誤觸機率,而底部更大尺寸的 PTFE 滑鼠腳,則帶來更順暢的滑動體驗。

Razer DeathAdder V4 Pro 的外型與前代差異不大,最顯著的不同該是側鍵改為分離式設計,可有效降低激烈遊戲時的誤觸機率。

採用第二代 Razer Focus Pro 45K 光學感測器,最高可以提供 45000DPI 解析度的感測能力,移動偵測能力為 900IPS、還有 85G 的加速度偵測。

Razer DeathAdder V4 Pro 的底部改為更大尺寸的 PTFE 滑鼠腳,則帶來更順暢的滑動體驗。

DeathAdder V4 Pro(下)與前一代 DeathAdder V3 Pro(上)相比,並沒有太顯著的差異。

DeathAdder V4 Pro(左)側鍵為分離式側鍵設計,前代 DeathAdder V3 Pro(右)則是相連的設計。

DeathAdder V4 Pro(下) 底部配置更大尺寸的 PTFE 滑鼠腳,前代 DeathAdder V3 Pro(上)則像是微笑的設計,其實還蠻可愛。

手感再升級:光學滾輪解決回滾問題,第四代光學微動觸發更快

DeathAdder V4 Pro 也首次導入 Razer Optical Scroll Wheel(光學滾輪),提升滾動解析精度與段落一致性,壽命較傳統機械式滾輪提升三倍,並用來解決部分用戶反應滾輪會回滾的問題,在這段時間的體驗上,會感受到滾動時的段落感更為明顯。

另外在按鍵部分,是採用 Razer 第四代光學滑鼠按鍵軸,也就是第四代光學微動開關(Optical Switch),採用全新的設計架構,利用光束感應來觸發每一次點擊,完全取消傳統金屬接點的設計,因此能帶來幾乎零延遲的觸發速度。實際使用時可以感受到點擊的反應極快,無論是在遊戲中進行連點、單點,還是快速補槍動作,幾乎能在瞬間反應,不會出現脫拍的狀況。

耐用性也是這次光學微動的一大亮點。由於不再依賴物理接點,這種結構天生就比較不容易磨損,官方數據表示壽命可達一億次點擊,遠超傳統機械式微動的耐用度。這也意味著使用一兩年後仍能維持穩定手感,不會出現雙擊、按鍵失靈等常見問題,這點就讓我們一年後再來證實。

Razer DeathAdder V4 Pro 導入 Razer Optical Scroll Wheel(光學滾輪),提升滾動解析精度與段落一致性,解決部分用戶反應滾輪會回滾的問題。

主按鍵採用 Razer 第四代光學微動開關(Optical Switch),點擊的反應極快,無論是在遊戲中進行連點、單點,還是快速補槍動作,幾乎能在瞬間反應,不會出現脫拍的狀況。

無線更穩定:第 2 代 Razer HyperSpeed Wireless 搭配半球形傳輸器

Razer DeathAdder V4 Pro 也是 Razer 首款搭載第 2 代 Razer HyperSpeed Wireless 無線技術的電競滑鼠,可提供更穩定連線,延遲更較前代更低,要讓無線滑鼠的點擊感幾乎與有線滑鼠相同。同時支援最高 8,000Hz 輪詢率,適用於專業電競場景中對即時反應的極高要求。另外,也因為新一代晶片設計更節能,可以達到更長的續航力,根據 Razer 官布的資料顯示,在 1,000Hz 輪詢率模式下續航可達 150 小時;而 8,000Hz 輪詢率自然會更為耗電,但也約有 22 小時的續航表現。實際使用一周,在開啟智慧輪詢率切換器下,平時為 1,000Hz,遊戲時會自動切為 8,000Hz,一周期間完全不用充電,續航力確實不錯。

這一次配件隨附全新設計的半球形無線接收器,圓潤的線條再加上合宜的配重,讓質感相當好,同時,這也解決部分 Pro 級玩家反應滑鼠放置時接收器不穩的問題,現在的設計更穩固、能更好地貼合桌面。這個半圓形的無線傳輸器,更強化天線架構,可提供更佳的訊號接收角度與抗干擾表現,有效提升連線穩定性與速度,特別適用於高密度無線裝置環境。

同時接收器前方還有三顆 LED 指示燈,可依照不同顏色顯示滑鼠目前的狀況,包括電池電量、連線品質、輪詢率…等,使用者也可以在 Razer Synapse 裡面進行自訂調整。透過 LED 的提示,可以更直接的了解現在滑鼠的狀態,在遊戲中出現狀況時,可以即時發現問題,且 Razer 還提供智慧輪詢率切換,不管是遊戲前或遊戲中,都可以一眼掌握滑鼠的設定。

這一次配件隨附全新設計的半球形無線接收器,圓潤的線條再加上合宜的配重,讓質感相當好。

在接收器前方還有三顆 LED 指示燈,可依照不同顏色顯示滑鼠目前的狀況,包括電池電量、連線品質、輪詢率…等。

接收器上的三顆 LED 指示燈表示些什麼?透過 Razer 官網上的介紹可以快速了解。

使用者也可以在 Razer Synapse 裡,自訂設定接收器前方還有三顆 LED 指示燈的功能。

在開啟智慧輪詢率切換器下,可設定平時為 1,000Hz,遊戲時會自動切為 8,000Hz,可有效延長續航力表現。

另外,在校準設定頁面中提供滑鼠墊表面校準的功能,想要有更高的精準度,可設定追蹤距離,並使用非對稱中斷,在各種平面上動態調整抬起和放下的距離。

在進階設定頁面中,有動態靈敏度與滑鼠旋轉角度的設定,動態靈敏度有經典、自然、跳躍、自訂等四種曲線配置,會根據使用者手掌的移動速度與所選的曲線設定檔,自動進行靈敏度的調整。而旋轉則是調整滑鼠的使用角度,來配合使用者的抓握習慣。

總結:經典再進化,旗艦再升級

Razer DeathAdder V4 Pro 是一款在設計、功能與實戰體驗上都做足功課的電競滑鼠。延續經典的右手人體工學外型,同時在內部進行了全方位的升級,包括更輕的 56 克機身、環保材質結構、分離式側鍵與放大面積的 PTFE 滑鼠腳,握感與操作都更上一層樓。

新加入的 Razer Optical Scroll Wheel 解決了過往機械滾輪常見的「回滾」問題,而第四代光學微動則讓點擊反應更快、手感更輕盈,同時耐用度也達按壓 1 億次點擊,但按壓聲也較為明顯。另外,搭載第二代 HyperSpeed Wireless 無線技術與 Focus Pro 45K 感測器,並支援最高 8,000Hz 輪詢率,且在 1,000Hz 擁有長達 150 小時的續航力,這些都提升 DeathAdder V4 Pro 的實用及操作性。

配件部分也誠意十足,全新設計的半圓形接收器不僅外型討喜有質感,也解決了玩家對穩定性與訊號品質的需求,可惜不能下放給前代使用。相信對於 DeathAdder 老用戶來說,新款 V4 Pro 絕對是一款熟悉卻實用性全面升級的旗艦級右手滑鼠;而對於追求輕量、高精度與穩定性的玩家來說,也同樣值得一試。

Razer DeathAdder V4 Pro 評測:56g 超輕量、150 小時續航、新光學微動加持,右手玩家首選電競滑鼠

Razer DeathAdder V4 Pro 重點規格

  • 最高靈敏度:45,000 DPI
  • 感測器: 第 2代 Focus Pro 45K光學感測器
  • 最大速度(IPS):900
  • 最快加速度(G):85
  • 無線模式:2.4GHz
  • 可編程按鍵:6 顆
  • 按鍵軸類型:第 4 代光學滑鼠按鍵軸
  • 按鍵壽命:可承受1 億次點擊
  • 內建記憶體設定檔:1 組
  • 纜線:USB Type-A 轉 USB Type-C
  • 續航力:150 小時(1000Hz)、22 小時(8000Hz)
  • 尺寸:128x68x44(mm)
  • 重量:白色 57 克、黑色 56 克
  • 建議售價:6,290 元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連線超順又功能多多,DeskIn 遠端神器解鎖遠距辦公、協作、娛樂全新玩法

作者 Peggy
告別卡頓!DeskIn 讓你享受流暢穩定的遠端體驗,無論是工作或娛樂,DeskIn 都能無縫連接,安全又快速。76fcedf26d27fa0ad55138a20a3bfee7

文章目錄

過去幾年,遠端工作與跨裝置協作,早已從「疫情期間的權宜之計」,演變成許多人日常工作與生活的必需品。無論你是習慣在咖啡廳開會的數位遊牧者,需要即時回連公司主機的工程師,還是想在沙發上用 iPad 遠端播放 Netflix、隨時接手剪片,甚至與朋友共享遊戲體驗,這些看似多元的需求,背後其實指向同一個核心問題:我們都需要一套真正能跟上生活節奏、同時穩定可靠的遠端夥伴。

DeskIn 這款遠端神器讓你無論是專注衝刺專案,還是下班想要全然放鬆追劇、打遊戲,都能感受到真正「無縫切換」的爽快。

傳統的遠端控制軟體常被詬病於幾項痛點:連線不穩、操作卡頓、資安防護薄弱,還有層出不窮的限制條款與高昂費用。部分免費方案更會暗中偵測並鎖定商用,或者只提供功能陽春的體驗,讓人對「遠端自由」這件事望而卻步。

DeskIn 這款遠端神器正是針對這些問題徹底翻新思維而誕生的解方。它跳脫只為企業 IT 而生的傳統定位,轉而專注在如何滿足「每一個人」的實際使用場景——從專業辦公、團隊協作,到影音娛樂、遊戲延伸。DeskIn 不只是強調穩定、快速與安全,更在於它對多場景、多設備需求的極致理解與友善設計,讓你無論是專注衝刺專案,還是下班想要全然放鬆追劇、打遊戲,都能感受到真正「無縫切換」的爽快。

立即下載超低延遲又功多多的遠端桌面 DeskIn 使用折扣碼【Techbang】,年度訂閲享8折!

DeskIn 不只是強調穩定、快速與安全,更在於它對多場景、多設備需求的友善設計,即使是想遠端打遊戲也沒問題。

卡頓 Out!流暢連線才是遠端控制軟體的基本盤

很多人最怕用遠端軟體時,一旦網路稍有不穩,就立刻「原形畢露」:畫面延遲、滑鼠卡頓,嚴重干擾工作流,還把心情搞得七上八下。

DeskIn 最大的優勢就是徹底解決這些痛點。它不挑網路、不限使用時間,跨平台也能輕鬆上手;官方更在全球部署超過 200 個節點,結合多種連線模式 ,讓你即使在咖啡廳 Wi-Fi、VPN 或手機熱點環境下,都能保持穩定順暢,專注完成每一個動作,不被卡頓打斷思路。

多種連線模式可選擇,如:兼容模式、普通辦公模式、高性能模式或是遊戲模式,讓隨時隨地都能保持穩定順暢。

此外,DeskIn 還支援多裝置同時連線,無論是用手機控制筆電,或用 iPad 操作主力機,都能達到高效率、零距離的遠端體驗。

跨平台、跨裝置都能輕鬆搞定,隨時保持穩定流暢,零距離實現高效率遠端體驗!

資安不能將就,DeskIn 幫你從根本守住每一道防線

許多遠端工具的資安思維,往往還停留在「能連上就好」的層級,忽略了在現代工作型態裡,遠端控制早已不只是方便,還必須是安全無虞。對使用者而言,「連得上」與「連得安心」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

DeskIn 的登入體驗不僅快速而且安全。

DeskIn 在這一點上展現出難得的細膩度:登入與新裝置綁定皆需經過信箱驗證,有效降低帳號被盜或裝置冒用的風險;同時也提供安全驗證、連線密碼、控制臨時密碼更新頻率以及多層級權限設定等進階選項,使用者可以自行決定每台設備的驗證方式與操作範圍,精細程度媲美企業級防護標準。

登入與新裝置都需信箱驗證,DeskIn 從根本守住每一道資安防線,讓你遠端操作也能連得安心。

從隱私螢幕到黑白名單,DeskIn 全面守住你的操作與資料安全。

此外,DeskIn 還貼心設計了隱私螢幕、防窺遮罩、黑白名單管理等功能,不僅顧好操作當下的資訊安全,也全面守住後端資料與畫面的私密性。

簡單來說,它不像有些遠端工具那樣「免費但要賭安全」,DeskIn 做到的是「全功能」與「資安」兼得,讓你真正享受到自由操作的同時,也無後顧之憂。

跨裝置互控超簡單,連線方式多樣靈活

對多裝置控來說,最怕的就是「連不上」或「連起來後卡到懷疑人生」。DeskIn 特別強化跨裝置互控的易用性,無論是 Windows、macOS、Android、iOS,甚至透過網頁瀏覽器,都能輕鬆完成遠端操控。

跨系統、跨裝置都能無縫互控,從桌機到平板,一切連線都快狠準。

在連線方式上,DeskIn 貼心設計了三種模式,滿足各種情境需求。若是在辦公室裡「有人值守」,可以使用臨時密碼免密驗證快速連線,方便又安全;若需要在家或外出時「無人值守」控制主機,則能事先設定安全密碼,讓你隨時隨地一鍵喚醒工作流程,不需要有人在遠端端點配合操作。

更厲害的是,DeskIn 還支援 WOL(網路喚醒)功能 ,讓電腦即使處於睡眠或關機狀態,也能被遠端開機,實現真正的「隨時待命」。這對經常需要臨時取資料、或半夜突然想到要跑渲染檔的創作者來說,完全就是救命恩人。

遠端開機功能,無論有人或無人值守,都能一鍵叫醒你的主機,隨時投入工作或救急支援。

不管是跨平台支援、靈活多樣的連線模式,還是整體的安全防護思維,DeskIn 都把「連接」這件事做到不只穩定,還更貼近每一種生活和工作節奏,讓遠端控制不再是工程師的專利,而是一種人人都能享受的日常技能。

跨裝置檔案傳輸,快速、安全,零門檻

對遠端使用者來說,最常見的麻煩之一就是「我要怎麼把這台電腦的檔案,快速傳到另一台裝置?」DeskIn 的檔案傳輸功能 設計得直覺而強大,不僅支援跨平台(Windows、macOS、iOS、Android),更能無限制地處理各種檔案大小與格式,真正做到「你有什麼,就能傳什麼」。

DeskIn 的傳輸速度最高可達 12MB/s,不管是多張高解析度圖片、影片素材,還是整個專案資料夾,都能直接拖曳快速完成。你不必再透過雲端硬碟繞一圈,也不用臨時找隨身碟救急,這種即時點對點的傳輸方式,省下的不只是寶貴時間,更是在專案交付或趕稿期前,給自己多一份底氣與心安。

比如你正在咖啡廳用筆電趕稿,客戶突然要求補一段影片素材,你只要遠端連回家裡主機、直接把影片檔拉到手邊筆電,幾分鐘內搞定更新,不用再狼狽衝回家或找外接硬碟。同樣,剪輯師在外接案時,也能快速把草稿丟到桌機渲染,回到家就能立即接手繼續,真正體現跨裝置工作的靈活效率。

開啟介面,輸入遠端控制設備代碼,選擇「檔案傳輸」功能。

即可快速點對點把主控電腦檔案傳到被控電腦,同時被控電腦檔案也可以快速傳到主控電腦。

傳手機的檔案到電腦也超級方便,且檔案傳輸介面非常簡潔直覺,無論圖片、影片還是大型資料夾,都能快速點對點搞定,讓工作與協作都更流暢安心。

免費已經夠強,付費版更是進階玩家的福音

如果你只是要在家用筆電回連公司主機、偶爾檢視文件,DeskIn 的免費版就已經相當夠用,不但支援最多 3 台裝置,同時開放商用,完全不會遇到「用著用著被鎖商用」的困擾。

但若你對流暢度、影像品質或者高階功能有更進一步需求,DeskIn 也提供非常親民的付費升級選項,包括「標準版」、「遊戲版」、以及「性能版」以及定制的「企業版」,每一種都對應不同的使用場景。

其中,性能版特別受到專業創作者、繪圖師及遊戲玩家青睞。它支援 4:4:4 真彩色顯示、虛擬螢幕及高幀率遠端遊戲等功能,不論是遠端繪圖、調色還是 3A 大作爽玩,都能達到接近原生體驗的細膩與即時反應。對那些「顏色不能差一點、反應不能慢一拍」的使用者來說,性能版就是那把可以安心揮灑創意、暢快操作的關鍵利器。

升級到性能版,讓遠端遊戲也能爽快即時、畫質精細,玩家與創作者都能無拘揮灑實力。

說白了,DeskIn 把「免費好用」「進階體驗」完美兼顧,不只替使用者顧好荷包,也顧好專案交付的每一分品質。

相較於市面上多數遠端軟體動輒一年數千元的授權費、或者動不動就「判定商用鎖線」,DeskIn 不只開放免費商用、支援最多三台裝置,還具備 HD 30fps 畫質與全平台相容性,從 Windows、macOS 到行動裝置都能自由切換。更別說,DeskIn 提供可彈性選擇的付費方案,最低只要 49.9 美金/年,比 TeamViewer、Anydesk 等動輒上千台幣的年費更親民,還可以按月付費,如果企業成員共用使用,也可額外加購通道就可以同時使用,價格也較其他品牌便宜不少。且沒有容量限制、也無需額外安裝傳輸碟或專屬伺服器。

在資安與隱私方面,DeskIn 也展現出企業級的細膩與靈活,除了支援完整多層級權限控管、黑白名單、螢幕隱私遮罩之外,還提供 WOL 網路喚醒、跨裝置傳輸與即時同步等功能,讓你不只「能連」,還能「安心且自由地用」。

簡單說,DeskIn 並不是單純比價便宜,而是用更細緻的場景思考、技術實力與親民授權,全面超越傳統競品,真正把「遠端控制」從技術需求,升級為日常的智慧體驗。

DeskIn 並不是單純比價便宜,而是用更細緻的場景思考、技術實力與親民授權,全面超越傳統競品。

連線超順又功能多多,DeskIn 遠端神器解鎖遠距辦公、協作、娛樂全新玩法

立即下載超低延遲又功多多的遠端桌面 DeskIn 使用折扣碼【Techbang】,年度訂閲享8折!

一款懂工作,更懂生活的全方位遠端工具

DeskIn 設計的初衷,不只是讓你「能連」,而是希望使用者在工作、創作、娛樂間自由切換,真正把遠端體驗融入日常生活。

DeskIn 設計的初衷就是希望能把遠端體驗融入日常生活。

跨裝置編輯,共編檔案 So Easy

無論你是在咖啡廳用筆電遠端修改簡報、Word 或 Excel 等文件,還是臨時出差或旅行途中在外用手機連回公司電腦,與同事同步共編文件,都能順暢完成,完全不會因為連線問題被卡住靈感或中斷討論。

就算遠端,也能專心整理每一頁簡報,還可以用批註或發訊息甚至語音的功能,且用 iPad 跨裝置共編也毫不斷線。

用 iPad 遠端跨裝置修改試算表也超級輕鬆方便。

不論在外地還是咖啡廳,照樣可即時更新 Excel 試算表,處理報價、成本都超順手。

遠端剪片、圖像設計,專業流程也能駕馭

對需要多媒體處理的使用者來說,遠端剪片與圖像設計工作流DeskIn也能駕馭自如。設計師可以在家用平板修改圖稿、協作完成設計案,剪輯師也能在旅館房間裡,用輕便的裝置連回主力機編輯影片,DeskIn畫面流暢、4:4:4的真彩色編碼色彩還原精準,非常適合有設計需求的使用者,不必攜帶龐大設備出門。

即使不在辦公桌前,也能輕鬆遠端修改社群素材,還可以跟同事發訊息,即時調整文案、圖片,效率滿分。

遠端剪輯短影片、加字卡也能流暢即時,輕裝出門也能完整掌握專業工作流程。

用手機控制筆電進行遠端設計或剪輯,即便身在外地,也能高效處理專案進度。

遠端遊戲體驗,手機平板上也能暢快開戰

如果你熱愛遊戲,DeskIn 還能讓你在手機上遠端操作 PC 遊戲 ,甚至支援外接手把,邀請朋友一起連線開戰。當然,這部分需升級到遊戲版才能完整發揮高 FPS、低延遲的優勢。

遠端玩 PC 大作,用手機或平板搭配手把也能暢快開戰,享受低延遲、高 FPS 的爽感體驗!

螢幕擴展與投影,平板也能靈活多用

想要進行教學、會議或團隊討論時,也能啟用「螢幕擴展」模式,讓畫面同步投影到平板電腦,實現多螢幕延伸,邊展示邊筆記、邊操作都更加靈活。

DeskIn 也能啟用「螢幕擴展」或「鏡像投影」模式,把平板變成另一個擴充螢幕,非常方便。

用平板輕鬆延伸螢幕,跟同事或客戶做簡報,自己的主控電腦還可以開啟備忘稿模式,就不怕緊張忘詞!

為主管、同事說明專案時,還能保留主控電腦的備忘稿,完美呈現辛苦準備的報告。

遠端遙控,多裝置也能一手掌握

只要在手機或平板裝上 DeskIn App 就可遠端遙控,快速解決問題。

不只如此,DeskIn 也支援安卓、iPhone 等行動裝置遙控,讓你在手機上快速操作,遠端解決問題;或直接把平板當作第二螢幕,徹底釋放桌面空間,提升生產力。

支援 iOS 與 Android 遠端操作,隨時掌控主機,行動裝置也能像專業工作站一樣高效多工。

彈性支援 Android 遙控授權,但需要另外付費購買,想用手機輕鬆控電腦、打開檔案或解決問題,都能依需求靈活擴充。

除了行動裝置的遊戲輔助功能和虛擬螢幕功能需付費版本才能完整體驗外,其他大多數前述提到的核心功能,在免費版中就能全面享用,這也是 DeskIn 最佛心、最吸引人的地方。簡單來說,DeskIn 不僅是一個遠端控制工具,更是一位能理解你生活節奏、幫你搞定多工場景的貼心助手,讓每一個工作與生活場景都能隨時切換、無縫啟動。

DeskIn 不僅是一個遠端控制工具,更能讓你每一個工作與生活場景都能無縫切換。

結語:DeskIn — 你的遠端智慧助手,精準對位工作與生活的每一刻

DeskIn 不只是單純的遠端控制軟體,更像是一位靜靜守在身邊、隨時待命的數位助手。它用穩定的連線表現、細緻的資安設計、和全方位的功能組合,為每一位使用者打造出低門檻、高彈性的遠端體驗。

不論你是全職在家工作的自由工作者、深夜趕稿的創作者,還是只想躺在沙發上用手機開機看片、打一場遊戲,DeskIn 都能無縫對應你的需求場景,保持畫面順暢、操作直覺,讓「遠端」從此變成一件輕鬆又愉快的事。

在這個工作與娛樂邊界愈來愈模糊的時代,一套能兼顧效率、彈性、穩定與安全的遠端工具,不只是「好用」,更是一雙推動生活持續向前、讓你更自由飛行的隱形翅膀。

立即下載超低延遲又功多多的遠端桌面 DeskIn 使用折扣碼【Techbang】,年度訂閲享8折!

從筆電到平板到大螢幕,DeskIn 靈活串接多裝置,打造穩定、安全、無縫的全方位遠端體驗,讓工作與生活都能自由切換、暢快開展。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作者 WL.
LINE AI 整合 OpenAI 模型,提供 AI 繪圖、翻譯等功能,無需額外下載 App。雖然台灣尚未支援,搶先體驗 LINE AI 也沒問題,LINE AI 讓 AI 服務更貼近用戶。2416eb5d970f7c065395ebee7d6379c2

擁有龐大用戶的 LINE,也推出「LINE AI」!雖然目前為測試版,但已整合 OpenAI 模型,提供對話生成、AI 繪圖、翻譯、圖片辨識與影片摘要等多項功能。無需額外下載 App、也不用重新註冊帳號,僅透過 LINE 對話視窗即可操作,是最貼近一般用戶的 AI 解決方案。不過台灣版 LINE 目前尚未支援,但要搶先使用也沒問題,尤其還支援繁體中文,使用上更無隔閡!

 

 

 

LINE AI 是什麼?

LINE AI 是由日本 LINE Yahoo 公司推出的全新生成式 AI 服務,於今年五月正式上線,目前還是一項免費的服務,要讓用戶可以像與朋友聊天一樣提問、搜集資訊並產生圖像。

LINE AI 要讓用戶可以像與朋友聊天一樣提問、搜集資訊並產生圖像。

是 AI 小幫手嗎?

許多人第一次聽到「LINE AI」時,或許會以為它只是另一個會回訊息的 AI 小幫手,例如國語小幫手、美玉姨、待辦小精靈⋯等,這些 AI 小幫手是將 ChatGPT 與 LINE 串接,只要有 LINE 帳號,並且將 LINE ChatGPT 加入好友,就能開始對話。

但 LINE AI 並不是單一角色或聊天機器人。它是 LINE 生態系中的生成式 AI 功能組合,包含文字對話、翻譯、圖片辨識、摘要整理、繪圖等,目標是讓用戶在不離開 LINE 的情況下就能使用各種 AI 服務。也就是說它不具備固定人設,也不是單一 chatbot,而是一個整合於 LINE 內部的 AI 工具集。用戶不需額外下載 App,就能在 LINE 聊天介面中使用這些 AI 功能。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使用什麼 AI 模型?

LINE AI 並不是由 LINE 自家訓練 AI 模型,而是直接採用 OpenAI 的 GPT-4.1 語言模型作為基礎。也就是說,它背後的運作邏輯與 ChatGPT 極為相似,但由於整合進 LINE 的操作邏輯與介面不同,使用體驗也有所區隔。至於圖像生成功能,則採用 OpenAI 的 DALL•E 3 技術。這意味著能在 LINE 裡享受到高品質語言理解與圖片創作的能力,但在操作方式與功能層面上有些限制,例如不能切換多角色、圖片無法改風格等。

LINE AI 與 LINE ChatGPT 不同,LINE AI 是官方推出的生成式 AI 功能,LINE ChatGPT 是由第三方透過 ChatGPT 串接的聊天服務,如 AI 小幫手。

LINE AI 能做什麼?

至於 LINE AI 目前能做什麼呢?包括「AI Text」文字生成功能,可用自然語言聊天,可直接在 LINE 聊天框輸入問題,像「今天台北天氣如何?」、「幫我寫一段道歉訊息」,LINE AI 就能即時回覆,還有協助撰寫簡訊、e-mail、社群貼文標題等,讓表達更專業自然,以及將照片傳給 LINE AI,即可辨認內容、翻譯其中文字或提供描述。另外,還有「AI Canvs」圖像生成功能,只要輸入描述詞,LINE AI 就能繪出相對應的圖像,生成的圖片也可下載或分享。

如何啟用 LINE AI?

想體驗 LINE AI 不必下載新 App,也不需修改設定,只要打開 LINE App 就能開始使用。不過,台灣版本的 LINE 目前尚未支援 LINE AI 功能,因此在 LINE App 中未提供功能選單,需透過 LINE AI 官網連結來啟用體驗版,又或是掃描官方提供的 QR Code 就可以使用 LINE AI。且雖然目前為日文介面,但輸入中文對話,也沒有問題。當然,目前 LINE AI 屬於測試版本,生成內容可能有誤或限制,請務必依需求判斷是否適合日常使用。

LINE AI 網址:https://tinyurl.com/2yp8uo8f

步驟 1:使用手機開啟 LINE AI 官方網站,點選下方出現的「Try LINE AI now」。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步驟 2:首次使用時, 會顯示服務條款及使用說明, 點選「Agree」即可開始體驗。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步驟 3:進入首頁就是可愛的熊大,雖然是日文介面,但也可使用中文對話。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步驟 4:在視窗下方輸入中文,LINE AI 就會用中文回覆,繁體中文也沒問題。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步驟 5:另外,掃描官方提供的 QRCode, 也會自動跳轉至 LINE App 並開啟LINE AI 服務。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生成旅遊規畫還能一鍵分享

LINE AI 的 AI Text 簡單來說就像內建的 AI 聊天機器人,能讓使用者和 AI 自然對話、即問即答。只要直接輸入問題,LINE AI 就會即時回覆,讓搜集資料變得更輕鬆。舉例來說,你可以問「推薦五天四夜的首爾自由行程」,甚至問歷史事件、天文常識、科學原理或生活小知識,LINE AI 都能給出清楚易懂的答案。整體體驗就像把一位懂天文地理的朋友放進了對話框裡,既實用又有趣,讓學習與資訊取得變得更即時、更自然。另外,還可以一鍵把資訊即分享給LINE好友,相當方便。

步驟 1:如果是想要與 LINE AI 聊天對話,通常在首頁上方選擇「AI Text」。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步驟 2:接著於下方的對話框中,輸入想要詢問的內容,如首爾七月的天氣。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步驟 3:對話內容是有記憶的,例如可以接著詢問五天四夜首爾自由行程的推薦。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步驟 4:想要將這內容分享給朋友,在對話最後還可以看到「Share」。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步驟 5:接著會出現近期 LINE 連絡人的選單, 又或是按下「⋯」,從清單中選擇分享對象。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生成專業文字並可持續修改

LINE AI 不僅能幫你生成內容,還能協助潤飾語句,讓文字表達更清晰、更貼近情境。無論是撰寫 e-mail、簡訊、社群文案,或是幫文章取一個吸睛標題,只要輸入你的原始想法,就能給出更專業或更有溫度的版本。舉例來說,如果你不知道該怎麼寫求職信,只要輸入「請幫我寫爭取社群小編的求職信」這類簡單指令,就會整理成語氣恰當、結構完整的求職信。這項功能特別適合忙碌的上班族、學生或創作者,快速完成各類文字工作。

步驟 1:在對話框中輸入「請幫我寫爭取社群小編的求職信」,很快就會完成正式口吻的求職信。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步驟 2:針對生成的內容,也可以進一步進行修改,如將語氣改成活潑又不失專業。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支援翻譯多國語言並活用

LINE AI 也提供多國語言翻譯功能,支援繁體中文、英文、日文、韓文等多種語言,只需在對話中輸入「翻譯+語言+內容」,就會立即將文字翻譯成指定的語言。不需要另外開啟翻譯 App,就能在 LINE 裡快速完成跨語言溝通,特別適合處理外語訊息或與國外朋友交流。舉例來說,輸入「翻譯英文 謝謝你的大力協助」,LINE AI 就會回覆對應的英文翻譯,操作簡單、效率高,讓日常對話更便利,也能成為學習語言的好幫手。

步驟 1:支援多國語言翻譯,如輸入「翻譯英文 謝謝你的大力協助」,即可翻成英文。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步驟 2:當然也可以繼續要求翻成其他國家語言,如日文或韓文等等。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撰寫程式碼及解數學難題

對於需要處理程式或數據的使用者,LINE AI 也具備基本的程式設計輔助能力。無論是 HTML、CSS、JavaScript 或 Python,只要輸入需求,它就能協助撰寫或修正簡單的程式碼。舉例來說,當你需要建立一段網頁結構、設計樣式或撰寫基本互動功能時,LINE AI 都能快速提供對應的程式碼片段。此外,它也能執行數學解題,例如數學證明題:甲乙競選市長,甲得 n 票,乙得 m 票,而 n>m。求 m=2 時,求開票中甲一路領先的機率。

步驟 1:輸入需求就能提供程式碼,如用 Python 寫一個能輸入三科分數並自動計算總分的表單,顯示結果在頁面上。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步驟 2:進行數學證明題,如甲乙競選市長,甲得 n 票,乙得 m 票,而 n>m。求 m=2 時,開票中甲一路領先機率。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摘要 YouTube 影片重點

LINE AI 也具備 YouTube 影片摘要功能,只要影片有開啟字幕(CC),就能請 AI 協助整理重點內容。這項功能對於時間有限、想快速了解影片主旨的使用者特別實用。無論是長篇訪談、教學影片,或是新聞報導,只要輸入影片連結並請求摘要,就能快速提供條列式重點或簡短敘述,讓你在幾秒內掌握重點資訊,也可以再進一步詢問有興趣的內容。不過要留意,有時候會摘要成錯誤的影片內容,此時可以提供標題,讓 LINE AI 重新進行重點摘要。

步驟 1:在對話框中輸入有 CC 字幕的 YouTube 影片網址,並要求摘要重點,過程中若出現錯誤,給標題也可以。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步驟 2:對於摘要的內容中,特別有興趣的地方,可以再要求提供更多內容。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辨識圖片內容並可持續對話

LINE AI 也具備圖片辨識功能,只要將圖片傳給 AI,它就能快速分析內容並提供詳細說明。無論是商品、建築、植物還是動物,AI 都能辨識出類型、品牌或用途。此外,若圖片中含有外文文字,AI 也能協助翻譯,免去手動輸入的麻煩。這項功能特別適合常逛網購平台、需要研究商品資訊,或對自然與建築有興趣的使用者。舉例來說,看到一張國外商品包裝圖,只要傳給 LINE AI,就能立刻了解內容與翻譯資訊,非常方便實用。

步驟 1:在對話框中點選前方的「+」,選擇由圖片庫、拍照、檔案處上傳圖檔。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步驟 2:此例是由圖片載上傳圖片,選定上傳的圖片後,按下完成。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步驟 3:在同個對話框中,輸入想要詢問的問題, 例如這是什麼?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步驟 4:接著就會辨識圖片內容,並標示出相關重點,對於經常忘了國外買回來的保養品是什麼東西時,就相當實用。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步驟 5:另外,也可以進一步在提出疑問,例如成份是什麼?就會立即標示出結果。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AI Canvas 提供文字生圖功能

AI Canvas 是 LINE AI 內建的圖像生成工具,只要輸入描述、關鍵字或想像的畫面內容,就能快速生成符合條件的圖片。操作過程直覺又簡單,無需額外學習繪圖技巧,也不必安裝其他 App。完成後的圖片可以選擇下載或一鍵分享給好友。值得注意的是,生成完的圖片無法再進行修改,若要變更只能重新生成新的圖片,因此建議若看到喜歡的成果,記得立即儲存或分享,以免遺失。另外,與免費使用 ChatGPT 的生圖功能一樣,會有次數限制,不過可使用的次數較多,且超過次數後,不用等待 24 小時,又可以使用了。

步驟 1:在 LINE AI 首頁上方選擇「AI Canvas」,即切換為圖像生成功能。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步驟 2:在對話視窗中輸入指令,如請生成一張有三隻可愛柴犬在綠色草地玩耍,背景是富士山,天空有藍天白雲。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步驟 3:靜待一會即會出現成品,也可以選擇「Share」一鍵分享給 LINE 好友。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步驟 4:當然,也可選擇儲存到照片或其他地方,如 iPhone 上長按此圖即會出現選單。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步驟 5:最終生成的圖片預設是 1024 × 1024 解析度,大約 2MB 左右。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生成貼圖、簡報圖示或社群素材

LINE AI 提供的文字生圖功能是採用 OpenAI 的 DALL•E 3 模型,如上述所示範,只需輸入簡單的描述,例如「在沙灘上喝椰子汁的狗狗」,就能迅速產出對應的圖像。整體生成表現穩定,但目前版本在細節刻畫與寫實度方面仍有進步空間,風格偏向插畫或漫畫感,較不適合用於高度擬真的應用。不過這樣的特性也讓它非常適合製作 LINE 貼圖、簡報小圖示、部落格首圖或社群圖卡素材,操作簡單、效率高,更強調便利性。

步驟 1:以 LINE AI 生圖的插畫特性,很適合用來製作社群圖卡素材,如八大行星的示意圖。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步驟 2:可用來生成 LINE 貼圖,只不過生成的圖片比例無法變更,因此設定 4 張 LINE 貼圖更適合。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可指定風格圖片,不支援擬真人像

LINE AI 的生圖功能本身並沒有固定的預設風格,因此使用者在輸入提示詞時,可根據需求自行加入具體風格說明,例如 Q 版角色、未來感機器人、動漫風格⋯等,只要描述清楚,通常都能產出符合期待的圖像。不過也必須注意,目前無法產出擬真人像,也不支援模擬真實人物的外觀或照片,這是出於對隱私與倫理的重視所做出的限制。因此,這項功能較適合用於創作虛構角色或具藝術風格的圖像,而非逼真肖像畫的應用場景。

步驟 1:在輸入提示詞時,可根據需求自行加入具體風格說明,如生成《集合啦!動物森友會》風格。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步驟 2:目前無法產出擬真人像,所以就算指定生成真實人像,也有滿滿的 AI感。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LINE AI 優缺點分析

自 LINE 正式推出 LINE AI 服務以來,許多用戶都好奇這項 AI 工具到底實用與否?它不僅整合多種常見生成式 AI 功能,還能在不切換 App 的情況下完成翻譯、摘要、圖片辨識與生成圖片等任務。對於正在觀望生成式 AI 工具的初階用戶來說,LINE AI 看似是一個「輕巧但實用」的入門選擇。

日常應用最輕鬆

LINE AI 最大的優勢在於「整合性高」。不需額外下載 App,用戶只要擁有 LINE 帳號,就能直接在聊天介面中啟用 AI 功能,包含智慧對話、圖片分析、圖像生成、翻譯、摘要等,由於門檻低、操作簡單,AI 初學者都能輕鬆上手,只是尚未在台灣 LINE 上推出。

支援繁體中文是另一大亮點,對台灣用戶相當友善。即便主介面為日文或英文,LINE AI 依然能理解繁體問題並正確回覆。更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所有功能皆免費開放使用,對於想節省 ChatGPT 額度的用戶來說尤其實用。

此外,圖片分析功能相當好用,能快速辨識內容與翻譯圖片中的外文,而 AI Canvas 只要輸入文字就能產出插圖式作品,速度快、使用體驗直覺順暢。

在 LINE AI 中生成的文字或圖片,都可以透過「Share」鍵,快速分享給 LINE 好友。

試用階段功能有限

不過,LINE AI 並非沒有缺點。首先,它目前仍處於「試用階段」,部分功能尚未成熟。圖像生成品質、風格變化與真實感方面仍待加強;生成結果無法保留或覆蓋前張圖片也讓創作連貫性不足。

文字聊天方面,雖然能回答多數知識問題與提供潤飾建議,但回覆較為制式,無法像 ChatGPT 那樣進行多輪互動或追問;資料庫更新也不如 OpenAI 及 Google Gemini 等平台即時,多數內容僅止於 2023 年底至 2024 年中。

對台灣使用者而言,另一挑戰是 LINE App 尚未新增 LINE AI 的選項,需先掃QR Code 或透過 LINE AI 官方網站手動啟用。

目前在 AI Text 中,只能保留一個對話視窗,想要重啟新話題,可以按下左上方的圖示,再選擇「Start over」。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本文同步刊載於 PC home 雜誌

LINE AI 搶先體驗:文字生成、AI繪圖、翻譯等功能一次擁有

歡迎加入 PC home 雜誌粉絲團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遠端遊戲新模式讓你爽玩 3A 大作!DeskIn 遊戲版提供低延遲 & 高畫質,手機玩電腦遊戲比想像更簡單!

作者 Axiang Chin
DeskIn 是一款高效能的遠端桌面工具,提供高畫質與低延遲的遊戲體驗。DeskIn 遊戲版專為遠端遊戲而生,提供流暢的遊戲體驗,滿足對遠端桌面工具高要求的用戶。67c8f62370b1790ea16410898e820c42

無論是為了工作或是打電動,許多人都會在家中或辦公室準備一台規格優異、效能強悍的桌上型電腦,為的就是能夠有更好的效能,不過畢竟大家總會有離開桌機前的時候,若是出門在外臨時需要繼續處理工作,或是想要抽空繼續昨天的遊戲進度,那就會需要一款可靠的「遠端桌面工具」囉!

只不過市面上常見的遠端桌面工具大多只有「堪用」的程度,不僅操作的延遲過高,實際呈現的畫質也有所折扣,甚至根本無法支援遊戲較複雜的鍵盤、滑鼠甚至是遊戲手把的操作~想要暢玩遊戲根本行不通!不過好在有 DeskIn 這款強調「如臨現場」的遠端桌面工具,格外強調高畫質、低延遲與出色操控支援性,其中 DeskIn 遊戲版更是專為遠端遊戲而生,能提供強大大 2K144Hz / 4K60Hz 即時顯示,更能做到 40ms 以下的超低延遲效能,可以滿足絕大多數遊戲體驗的要求,同時也有完整的操控解決方案,想用手機玩電腦遊戲也完全沒問題。

DeskIn 是一款擁有出色運行效能,提供高畫質、高流暢度與低延遲的使用體驗。

在下面的文章中,筆者就將為大家實測 DeskIn 遊戲版在遊戲運行上的真實表現,同時也將進一步實測它遠端協作方面的應用,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繼續看下去哦!

如何使用 DeskIn?該選擇哪個方案?

目前市面上遠端桌面工具不少,有不少都相當知名,不過 DeskIn 這個後起之秀相對擁有更優異的連線效能,同時也做到簡單易用與跨平台相容性,甚至強調使用時可以做到低延遲、不卡頓並兼具高品質的畫面顯示,而且除了完整操控連線的系統,甚至也能支援檔案傳輸、螢幕拓展、遠端攝影機連線…等功能,讓應用層面更為多元。

下載 DeskIn 與使用

與一般常見的遠端桌面工具相同,DeskIn 提供了免費版本可以讓大家自由下載使用,而且電腦端同時支援 Windows 與 macOS 作業系統,手機端也同時支援 Android 與 iOS 作業系統,在安裝 DeskIn 之後即可相互連結,像是從手機端連至電腦桌面,相反的也能用電腦端連上手機,直接在電腦桌面上查看手機端的畫面(Android 系統可支援遠端操控,iOS 支援畫面同步監看)。

 DeskIn 可同時支援電腦端的 Windows 與 macOS 作業系統,手機端也同時支援 Android 與 iOS 作業系統。▲ DeskIn 的軟體工具主頁,會有一組設備代碼與臨時密碼提供連結,並可透過帳號登入提供更多功能。 DeskIn 的軟體工具主頁,會有一組設備代碼與臨時密碼提供連結,並可透過帳號登入提供更多功能。

 DeskIn 的臨時密碼會定期更新,使用者也可以自行設定專屬的安全密碼。

 DeskIn 可透過 Google 帳號直接登錄,也能透過電子信箱或手機註冊帳號。

 手機版 DeskIn 的功能介面,登入帳號後可看到其他相同帳號下的設備,並能點選進行連結。

 手機端連結至遠端桌面後,畫面中也會有輔助的滑鼠與鍵盤工具。

 被連結的桌面電腦也會彈出訊息視窗。

不同付費方案滿足差異需求!

DeskIn 除了可以免費下載使用的「免費版本」,針對個人用戶也提供了三種不同等級的付費訂閱服務,其中的差別主要在於連線時可使用的「最高畫質 / 流暢度」,以及可以支援鍵盤快速鍵、遊戲滑鼠、遊戲手把與其他外部設備的豐富度,包括支援 2K30FPS 顯示的「標準版」、支援 2K144Hz / 4K60FPS 與更多外部控制設備的「遊戲版」、還有最高階的「性能版」多了虛擬螢幕、多螢幕、真彩色顯示並支援數位繪圖版使用…等功能。

 DeskIn 提供了三種不同付費方案,其中「遊戲版」就擁有最佳效能,也能支援更多遊戲控制的便利功能。

 手機端的 DeskIn 可開啟「遊戲模式」啟動最佳性能與遊戲相關支援功能。

 DeskIn 遊戲模式也能開啟最佳的「原畫」畫質。

對於想要隨時隨地連線回到家中電腦爽玩遊戲的需求來說,筆者認為遊戲版是最佳選擇,除了更高畫質 / 流暢度的組合可以適合於各類型的連線裝置,也能完整支援更多外部設備的擴制,包括遊戲基本的鍵盤、滑鼠與遊戲手把的鍵位控制…等,都能一次滿足。當然,若你除了玩遊戲也有生產力應用的需求,也可以考慮直上性能版來「解放」所有功能。

 在手機端也能自定義鍵盤按鈕與滑鼠按鍵功能,方便支援遊戲的操控。

 常用的 WASD 鍵與方向鍵也能直接以「方向盤」置放至畫面上,按鍵可以自行拖拉位置,也能設定尺寸大家。

在使用遊戲鍵盤功能解決了手機上用鍵盤操控遊戲的問題之後,另一個在電腦遊玩遊戲時經常會使用的「滑鼠」操控功能,除了可以直接指定左右鍵、滾輪為實體快捷鍵之外,我們也能透過畫面上方的選單呼叫,點選「設定」來變更滑鼠的「操作模式」。

操作模式中有三種不同的設置可以選擇,若是要對應 FPS 或是大多數動作遊戲以「滑動滑動」來切換視角的操控方式,建議可切換至「3D 模式」功能來啟用 3D 滑動功能,讓手機上的操作更為順暢、直覺。

 設置好虛擬按鍵之後,就能使用 DeskIn 在手機端遊玩 3A 級大作。

DeskIn 遊戲版實測心得:遠端連回電腦玩 PC 遊戲超順暢

目前有不少遊戲平台都有支援遠端連線遊玩的機制,像是電腦端的 Steam,或是遊樂器的 PlayStation 5,不過相對這些平台的遊戲體驗並不算太好,尤其是動態畫面的幀數表現不夠流暢,更糟的是關係著操控的連線延遲太高,除了節奏較緩慢的 RPG 或回合制戰略遊戲,偏向動作或是競速類型的遊戲基本上是沒辦法玩。

 在 DeskIn 連線後,可透過設定選單切換運行模式為「遊戲模式」。

 啟動遊戲模式時,也將會同時開啟手柄映射、高性能模式。

也正因如此 DeskIn 遊戲版所強調的「高畫質高幀率」「低延遲」的連線特性就相當值得期待,同時考量到遊戲操控的便利性,DeskIn 也內建了「遊戲鍵盤 / 遊戲滑鼠」與「外部遊戲手把對映」…等功能,想要隨時用手機連回家中高性能電腦隨時隨地暢玩 3A 遊戲也成為可能!

 遊戲模式下可開啟「原畫」的最佳畫質,以及最高 144Hz 的畫面更新率。▲ 下面我們測試將會使用 Intel Core Ultra7-155H 處理器的輕薄筆電,使用 DeskIn 連結至 Intel Core i7-14700F + NVIDIA GeForce RTX 4090 的桌上型主機來實測。 下面我們測試將會使用 Intel Core Ultra7-155H 處理器的輕薄筆電,使用 DeskIn 連結至 Intel Core i7-14700F + NVIDIA GeForce RTX 4090 的桌上型主機來實測。下面我們就分別使用一般的輕薄筆電與智慧型手機,實際測試一下 DeskIn 性能版連線遊戲的遊玩效果如何吧!

 透過輕薄筆電使用 DeskIn 連至高性能桌機遊玩 3A 級大作絕對可以,而且畫面表現與動態效果也不打折扣哦!

 在 DeskIn 開啟遊戲模式後,Wi-Fi 連線情況下啟動《極限競速:地平線 5》,確實可達到最高 4K60FPS的顯示效果,延時也在 1ms 左右,不過隨著遊戲場景與畫面複雜度的不同,幀率也有會有上下波動,但大致都 30FPS 以上。

 在《魔物獵人:荒野》中,相同環境下也能達到最高 4K60FPS 顯示、1ms 的低延遲。

 較吃效能的《黑神話:悟空》相對即時幀率會比其他遊戲下降許多,實測 4K 解析度下約在 20 - 30 FPS 左右變動,延時在 9ms 至 15ms 之間。

 透過 iPhone 16 Pro Max 連結至 Wi-Fi 環境,使用 DeskIn 連結至桌機遊玩《極限競速:地平線 5》,同樣可達到最大 60FPS 幀率、1ms 的延遲,遊戲操作十分順暢。

 在《魔物獵人:荒野》中,相同環境下也能達到最高 60FPS 幀率、1ms 的低延遲。

 較吃效能的《黑神話:悟空》也同樣幀率會較低,實測在 25 - 35 FPS 左右變動,延時在 1ms 至 10ms 之間。

 另外筆者也測試了遠端手機以 5G 連線情況下,使用 DeskIn 連回家中的桌面遊玩《極限競速:地平線 5》與《魔物獵人:荒野》,相較於 Wi-Fi 環境幀率會下降許多,平均會在 30FPS 左右,延遲也增加至 7 -15ms 之間。

打造「沉浸式遠端體驗」,DeskIn 全球擁 4,000 萬用戶、每月服務連線破億次

「遠端桌面連線」服務並非新技術,但卻一直都有極高的使用需求,尤其數年前因為疫情影響讓人們的工作方式有所改變,除了更具彈性的遠距辦公形式,對於像是內容創作、科技研發、AI 應用…等需求強大運算能力的專業工作者來說,公司內所使用的高階硬體設備無法移動帶著走,自然就需要穩定可靠的遠端桌面連線機制,實現使用者能即時從遠端高速連結完成工作。

DeskIn 透過獨家的 ZeroSync 傳輸引擎,整合 OTT SD-WAN 優化即時連線,強化遠端設備編碼與本地端解碼技術,做到極致流暢使用體驗。

多年前 DeskIn 開發團隊就看到市場需求,並希望能打造更高效率、使用體驗更佳的遠端辦公與協作解決方案,透過「高效編解碼器」技術做到圖像資料的壓縮比更高,並能同時兼顧高畫質表現,搭配自家的 OTT SD-WAN 框架,即時偵測所有連線節點的網路品質,自動規劃最佳連線路徑,確保連線過程的高速傳輸與低延遲;此外,DeskIn 更擁有自主研發的「ZeroSync」引擎,將 RTC 技術整合至遠端桌面,能大幅提升傳輸效能,相較於傳統遠端桌面的 RDP 與 RTMP 協議能有更高的寬頻利用率,讓連線體驗更為提升。

DeskIn 全球有超過 4000 萬用戶,全球安裝設備達 1.8 億台,每月服務連結數量也有 1.2 億次,是相當成熟可靠的服務。

也因為頂尖技術的整合,DeskIn 目前也受到全球廣大用戶的肯定,除了擁有超過 4,000 萬用戶與全球數千家企業用戶,安裝部署設備更是超過 1.8 億台,每月支援超過 1.2 億次連線服務,旗艦方案更是可以滿足遠端桌面、雲端桌面和數位孿生…等多元需求。

除了玩遊戲,DeskIn 還有更多便利應用功能

除了優異畫質表現與低延遲的操控手感,DeskIn 本身也考量到遠端桌面使用的各種不同需求,也因此除了玩遊戲之外,也能用在正經的生產力應用上,像是同樣需要強大電腦效能的內容創作應用-包括 3D 建模與動畫、影音編輯…等情境,就很難使用一般的輕薄筆電或是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來完成,因此也能透過 DeskIn 的協助,直接連結到高效能的桌機進行工作。

除了玩遊戲,DeskIn 優異的動態流暢度與低延遲操控體驗,也很適合用在遠端連結使用影音剪輯、內容創作應用工具。

若是遠端電腦有多螢幕,除了切換顯示,也能直接選擇以「多視窗」的方式同時瀏覽,效果更高。

如果覺得實體螢幕不夠多,也可以開啟「擴充虛擬螢幕」功能再額外增加。

而且 DeskIn 也能完美支援多螢幕環境,若電腦本身使用多螢幕,在 DeskIn 介面中就能方便隨時切換,甚至以「多視窗」的方式直接在遠端電腦中一覽不同桌面上的內容,若是這樣還不夠,也能再依照你的需求開啟更多桌擬桌面哦!

DeskIn 也內建「檔案傳輸」功能,可使用單一介面列出本地端與遠端設備的檔案清單,方便快速檔案對傳。

此外,DeskIn 也提供方便的「檔案傳輸」模式,直接以單一介面列出本地端與遠端電腦中的檔案清單,並能快速進行檔案對傳,如此一來就能省去繁鎖的操作麻煩。另外若是需要進行遠端協作,DeskIn 也能在連結至遠端電腦的同時,透過「互動」功能直接與遠端電腦進行即時通話,甚至還能利 用「標示」功能,直接在畫面上以畫筆標註或打字溝通,進一步提升遠端雙方的溝通效率,真的超方便的呢!

使用 DeskIn 連結至遠端桌面時可直接用「呼叫」功能進行雙向通話。

使用 DeskIn 連結至遠端桌面時,也能使用「標示」功能在畫面上直接劃記、打字,増加協作時的溝通効率。

結語:透過 DeskIn 享受專屬個人的「雲端遊戲」體驗,遠端協作生產力更能同步升級!

從前面的實測中不難發現到,DeskIn 遊戲版在高畫質與穩定性等關鍵表現上表現優異,出色的低延遲特性也能滿足各類型遊戲對於操作性的要求,提供絲滑流暢的遠端操作體驗。對於家中已經有不錯硬體配備桌機的遊戲玩家來說,透過 DeskIn 遊戲版直接遠端連線的效果不俗,如此一來也不需要額外再購買遊戲掌機,或是額外費用去購買雲端串流遊戲服務,直接用手機玩電腦遊戲更簡單、便利,輕鬆升級遠端遊戲體驗,相對性價比更高。

當然,DeskIn 的實用性也不僅止於玩遊戲,它更是一款極為專業的遠端桌面工具,以遊戲版來說單一帳號就能管理達 100 個設備之多,更能同時支援桌機、筆電、手機與平板電腦,泛用度極高,讓我們隨時存取高性能的桌機來完成各種高負載的工作,同時也具備多螢幕支援、檔案傳輸、即時協作、外部設備對映等豐富功能,將遠端工作流程全面整合、升級,無需切換多套軟體即可一站式完成各種任務,甚至也能透過 DeskIn 的連線與其他人進行流暢溝通的遠端協作,真正做到生產力的完美升級。

想要體驗前所未有的「個人雲端遊戲」體驗嗎?現在就使用電腦王讀者專用折扣碼【pcadv】訂閱 DeskIn 遊戲版可享年費 8 折優惠哦!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如何在 iPhone 中開啟通話錄音功能?

作者 WL.
在iOS 18 後新增「iPhone 電話錄音」功能後,不管是接聽電話、FaceTime通話時,都可直接錄製通話內容。Af1497768a6604bf9df671db2a761958

過去iPhone要使用通話錄音功能得選擇第三方應用程式,但在iOS 18 後新增「iPhone 電話錄音」功能後,不管是接聽電話、FaceTime通話時,都可直接錄製通話內容。而在啟用錄音時,對方會收到通知提醒,保障雙方知情權。此外,錄音內容會自動儲存到備忘錄的「通話錄音」資料夾裡,不僅有錄音檔,還自動轉成逐字稿。

步驟1:在iOS 18 後,不管是接聽電話、FaceTime通話時,都可按左上角的錄音符號。

如何在 iPhone 中開啟通話錄音功能?

步驟2:接著會告知錄音內容會儲存在備忘錄,確定要錄音按下「繼續」。

如何在 iPhone 中開啟通話錄音功能?

步驟3:回到通話頁面,在啟用錄音時,對方會收到通知提醒,保障雙方知情權。

如何在 iPhone 中開啟通話錄音功能?

步驟4:進入錄音時,除了有錄音的記錄會,也會告知正儲存在備忘錄。

 如何在 iPhone 中開啟通話錄音功能?

步驟5:當掛掉電話時,也會跳出對話已儲存至備忘錄,直接點選可檢視。

如何在 iPhone 中開啟通話錄音功能?

步驟6:此時在備忘錄不僅有錄音檔,還有轉成逐字稿的文字可使用。

 如何在 iPhone 中開啟通話錄音功能?

 

 

本文同步刊載於 PC home 雜誌

如何在 iPhone 中開啟通話錄音功能?

歡迎加入 PC home 雜誌粉絲團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小米手環 10 NFC 版本實測分享,NFC 悠遊卡方便、更大的螢幕

作者 洪詩詩
全新小米手環10登台!小米手環10不僅螢幕更大,NFC功能讓你輕鬆悠遊。運動模式與健康監測再升級,續航依舊給力,快來體驗小米手環10的便利!22d2ad4d575c2f726a7eec7b829f56d1

小米昨天在中國發表 Xiaomi 手環 10,今日迅速地公佈台灣上市資訊,這次小米一次推出標準版、NFC 版和陶瓷版三種版本,其中 NFC 版本可以下載悠遊卡直接當作支付工具使用超方便,除此之外還有哪些更新呢!跟著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小米手環 10 NFC 版本實測分享,NFC 悠遊卡方便、更大的螢幕

小米手環 10 NFC 版實測

我們測試的版本為小米手環 10 NFC 版本,外型設計和前一代差異不大,不過一些細部的規格升級讓手環整體變得更好用。

和前一代相比,小米手環 10 NFC 版本螢幕提升到 1.72 吋,比前一代的 1.62 吋稍微再大一點點,這個 0.1 吋最有感的地方在於搭配 2mm 極窄邊框設計,所以會有螢幕更放大的感覺,不只視覺效果更好,在操作和閱讀螢幕內容上也變得更方便,螢幕亮度提升到最高 1500nits,在戶外也可以看清楚畫面內容。

小米手環 10 NFC 版本實測分享,NFC 悠遊卡方便、更大的螢幕

手環一樣是可以快拆的設計,可以拆下來替換別種顏色的錶帶,或是裝到項鍊上、其他配件上變成配飾也可以。

App 中提供豐富錶盤選擇,可以自由替換,三不五時還會有新錶盤上架。

在三種小米手環 10 中,筆者最推薦入手 NFC 版本,原因無他,就是可以直接下載悠遊卡到手環中,這樣進出捷運站、公車或是在超商使用行動支付,只要把手環靠上去就可以了。

小米手環 10 NFC 版本實測分享,NFC 悠遊卡方便、更大的螢幕 

運動健康實測

在運動健康偵測方面,小米手環 10 強調搭載升級的高精密度感測器和增強的專業演算法,內建超過 150 種運動模式,可以在運動時紀錄運動狀況,還可以計算出最大攝氧量、訓練負荷和恢復時間等等重要指標。

小米手環 10 NFC 版本實測分享,NFC 悠遊卡方便、更大的螢幕

筆者實測了戶外跑步、室內跑步和戶外自行車三項運動,確實是可以提供頗為詳細的健身資訊,以跑步為例,除了紀錄總時長之外,會提供整個跑步過程的平均配速、每公里配速等資訊,如果希望提高運動表現,還可以透過內建的語音指導來達到目標配速,例如當天想要達到 5:30 秒的平均配速,只要在跑步前設定好,在跑步過程中就會即時顯示目前配速和目標配速之間的差異,提醒使用者加減速。

小米手環 10 NFC 版本實測分享,NFC 悠遊卡方便、更大的螢幕

運動完成後還可以查看自己的心率變化,並提供整個運動過程心率變化區段參考。

 

也因為具備 GPS 功能,所以可以記錄慢跑路徑,不過要記得在按下「Go」開始之前先讓手環抓到定位,不然手環可能會變成快樂錶,沒辦法那麼精準的紀錄路程。

小米手環 10 NFC 版本實測分享,NFC 悠遊卡方便、更大的螢幕

針對「游泳」這樣訓動,小米透過 AI 強化游泳姿勢辨識,可以提高追蹤圈數的準確度,也支援水下的即時心率監測。

 

除此之外還可以全天候監測心率、血氧飽和度、壓力等數值變化,並在超出正常值時發出提醒,讓使用者注意自身健康。

小米手環 10 NFC 版本實測分享,NFC 悠遊卡方便、更大的螢幕

小米手環 10 NFC 版本實測分享,NFC 悠遊卡方便、更大的螢幕 

續航力方面,雖然說螢幕變大了,不過小米手環 10 還是維持最長 21 天的電池續航力,我們自己實測使用一週,電量大約使用 35% 左右,確實是不用擔心續航,也是懶得時常幫手環充電的人的首選。

內建 233mAh 電池,採用磁吸式充電,充一個小時可以充飽。

 

結論:更聰明的日常穿戴選擇

整體來看,小米手環 10 NFC 版在設計與功能上延續了一貫的輕巧實用風格,但透過更大的螢幕、更亮的顯示、升級的健康感測器與 GPS 定位等實用升級,讓日常穿戴體驗明顯提升。尤其內建悠遊卡功能更是台灣使用者的一大福音,結合長達 21 天的續航力與多元運動偵測功能,無論是想入門智慧穿戴,或是找尋 CP 值高的運動助手,小米手環 10 NFC 版都堪稱是價格與功能平衡的理想選擇。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Epson L6390 高速雙網傳真連供印表機評測:印速、耐用度大升級,內建自動雙面掃描/影印傲視業界同級 (同場加映 L6370)

作者 Axiang Chin
Epson L6390 專為中小企業設計,具備高印量、低成本優勢。不僅列印品質優異,更提供五年原廠保固,是中小企業提升效率的理想選擇。Fc357bb236d3aa13303f31a866b62c06

台灣的產業結構以中小企業與個人商戶為主,無論是傳產、店家,或是近年迅速崛起的微型新創企業,皆在台灣經濟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這些規模雖小但運作靈活的業者,面對日常文件處理、合約列印、行銷物料輸出等需求,頻率並不亞於大型企業,然而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兼顧效率與成本效益,也成為他們營運上的一大挑戰。

隨著數位轉型浪潮接連推進,人們對文件管理的效率與專業程度也有了更高的期待。在這樣的產業背景下,原廠連續供墨印表機逐漸成為中小企業與個人工作室的首選。這類產品以「高印量、低成本」為核心優勢,能以極低的單張列印成本,滿足大量輸出的日常需求,同時兼顧列印品質與設備的穩定耐用性。

Epson L6390 高速雙網傳真連供印表機評測:印速、耐用度大升級,內建自動雙面掃描/影印傲視業界同級 (同場加映 L6370)

Epson 多年前即洞察市場對高效、經濟列印的高度需求,持續推出各式連續供墨機種,透過技術創新不斷提升產品競爭力。如近期全新登場的 Epson L6390,正是專為台灣中小企業、店家老闆與工作室量身打造的高階機型。不僅延續 Epson 一貫強調的高效能與成本優勢,更在功能整合、操作便利性以及智慧連網等層面全面升級,為用戶帶來更流暢、更智能的列印體驗。

接下來的文章中,筆者將詳細開箱這款新品,分享第一手的實測心得,帶大家一探 Epson L6390 的幾大亮點與實際表現!

Epson L6390 特色搶先看

多工整合,效率再升級

  • 內建列印、掃描、影印、傳真四合一功能,滿足各類日常辦公需求
  • 搭載 ADF 自動進紙器,支援多頁文件處理,提升工作效率
  • 「同級唯一」支援自動雙面掃描 / 自動雙面影印

效能強化,品質與速度兼具

  • 黑白列印速度高達 18 IPM、彩色 9 IPM,大幅優於前代機型
  • 採用新一代 PrecisionCore 精點微噴噴頭,滿足商業文件需要的高列印品質

高印量、低成本,長期使用更經濟

  • 黑色單組墨水可列印約 8,500 ,彩色可達 6,500 ,大幅降低單張成本
  • 總列印耐用度可達 10 萬張,穩定性與壽命全面升級
  • 自行更換廢墨盒,後續維護簡單、便利

智慧設計,貼近目標用戶需求

  • 採全新墨水槽設計,注墨更直覺、操作更乾淨
  • 配備 2.4 吋彩色觸控螢幕,優化後的操作介面,使用更順手
  • 透明紙匣視窗設計,紙張剩餘量一目了然
  • 自動開啟托紙盤,無須人工干預
  • 新增狀態燈,有利於即時掌握印表機運作狀態
  • 相容 Epson Smart Panel 應用程式,支援手機、平板操作,智慧連線無縫整合

安心使用,原廠保障

  • 主機加購墨水登錄後,最高享有五年原廠保固,使用更無後顧之憂

產品開箱

主打功能四合一的 Epson L6390,一機擁有列印、掃描、複印與傳真四大功能,更進一步提升大量文件處理的效率-除了機身內置了 ADF 自動進紙掃描器,能輕鬆應對大量文件的快速掃描及影印需求,更是市場中同級產品中唯一支援「自動雙面掃描/影印」功能的機種,有感提升文件數位化效率,結合自動雙面影印功能,輕鬆執行大量文件自動雙面複印的任務,滿足多樣化商務應用需求。

ADF 自動進紙器位於機身頂部,能一次處理多張 A4 文件,也是市場同級產品中唯一支援「自動雙面掃描/影印」功能的多功能事務機,無論是文件數位化或是複印效率都大幅提升!

為了更貼近日常生活與工作應用上的實際需求,Epson L6390 在今年的機身設計上展現更強烈的專業性與質感。窄幅機身不僅外觀更俐落,也進一步優化空間使用,無論是辦公桌面還是居家環境,都能輕鬆融入、一點都不突兀。

L6390 更導入全新外型概念,著重實用與便利兼具的細節設計,最具代表性的亮點之一就是列印托盤可在列印時自動開啟,不僅省空間,在不使用時也能維持整潔,並有效避免因忘記開啟托盤而影響列印流程,讓每一次列印都很直覺順暢,無需時時守在印表機旁。

Epson L6390 延續系列作一貫的黑色霧面風格,整體造型低調俐落,專業又不失質感。經過精心規劃的機身尺寸顯得緊湊輕巧,不只不佔空間,也能輕鬆融入各種室內裝潢風格。

L6390 新增了「自動開啟托盤」設計,當列印作業啟動時,位於面板下方的出紙托盤會自動展開,免去手動拉出的步驟,避免因忘了開啟托盤而導致列印中斷的情況。

托紙盤下方有內置式的進紙匣。

此外,L6390 機身搭載「環型狀態燈」,指示效果更為醒目,讓使用者能立即掌握設備目前的機器狀態。機身底部的進紙匣也新增「透明紙窗」,方便隨時查看紙匣中紙張的剩餘量,避免啟動列印時才發現缺紙的尷尬情況。

L6390 將環型狀態燈整合在機身前側右方的墨水槽頂部,醒目的燈光效果,讓使用者無論在操作中或距離稍遠,都能快速掌握印表機運行狀態。

L6390 採用四色分離式大容量墨水瓶設計,不僅方便更換,也能降低耗材浪費。搭配完善的人性化注墨機制,讓使用者能輕鬆 DIY 補充墨水。

Epson 原廠連續供墨系統擁有獨家的墨水瓶防呆設計,每一色墨水瓶口皆為專屬造型,僅能對應正確顏色的墨水槽,避免誤插或加錯墨的情況發生。

墨瓶也採用貼心的免擠壓設計,使用者只需將墨水瓶插入注墨口即可自動完成墨水裝填。

L6390 採用便利的前置式墨水槽設計,並進一步優化,改為無須掀開上蓋即可輕鬆開啟,補充墨水時更加省力順手。墨水槽與墨瓶口皆採用獨特的顏色對應及防呆設計,避免誤插誤注,讓使用者無需擔心操作錯誤。

此外,墨瓶採用免擠壓注墨機制,只需將墨瓶直接插入墨槽,即可自動完成墨水填充。這種設計不僅簡化了補充流程,也有效避免墨水外漏,確保環境整潔,帶來更加輕鬆愉快的使用體驗。

除了四色墨槽均設有透明視窗方便使用者快速掌握墨水剩餘量外,也於一旁加入全新的「透明紙窗」設計,有利於即時查看進紙匣中紙張的剩餘量。

除了前面提到大量處理文件十分便利的 ADF 自動進紙掃描器,L6390 也內建有 A4 尺寸的平台式掃描器,可針對已裝訂的文件、書本、手冊進行逐頁掃描或是影印,讓你輕鬆完成文件整理的任務。

L6390 也配備有平台式 A4 掃描器,方便將書本、手冊、筆記等紙本資料數位化,提升文件管理的效率與靈活性。

同場加映:Epson L6370

除了前面開箱的四合一機種 L6390,Epson 也同步推出不含傳真功能的三合一 Wi-Fi 機型 L6370,滿足不同族群的多元化需求。L6370 在規格上與 L6390 幾乎完全相同,提供高品質的列印、掃描與影印功能,並同樣配備自動雙面掃描及影印,使用者無需再手動翻面大量文件,提供靈活且便利的辦公體驗。

Epson L6370 為 L6390 的姊妹機型,兩者主要差異在於 L6370 不具備傳真功能,以及操控介面採用非觸控式設計,適合對傳真需求低、追求操作簡易性的人採用。

L6370 與 L6390 在整體外觀上幾乎完全一致,不仔細觀察真的難以分辨兩者差異。

L6370 配備 2.4 吋 LCD 螢幕,搭配實體按鍵操作面板,提供另一種簡潔直觀的操作方式,與 L6390 的觸控螢幕有所不同。

功能實測

今年 Epson 全新原廠連續供墨系列產品大幅提升了印量表現,其中單組黑色墨水列印量增加 1,000 張,達到驚人的 8,500 張;單組彩色墨水列印量也提升了 500 張,達到 6,500 張之多。這樣的規格,特別適合月列印量約 300 張的個人工作室、小型店家乃至中小企業,不僅滿足大量列印需求,也顯著降低單張列印成本,協助用戶節省營運支出,提升整體經濟效益。

Epson L6390 的列印效能有明顯的升級幅度,不僅單組墨水的列印量大大提升,主機本體的設計也同步優化,使耐用度獲得強化,整體總列印量可達 10 萬張,展現出色的穩定性與長期使用效益,特別適合重度列印需求的商用環境。

值得一提的是,L6390 針對主機設計進行多方面的優化。包括印字頭保濕技術、減少列印過程中氣泡產生的改良設計,以及新式紙壓板結構,有效降低紙塵累積,這些升級不僅提升穩定性,也大幅強化了機器的耐用度。L6390 的總列印量由原先的 5 萬張提升至 10 萬張,足以因應長期、大量列印的需求。此外,使用者在購機時若同步加購墨水耗材並於官網完成登錄手續,最高可享 5 年原廠保固,再加上 Epson 遍佈全台的服務網絡,讓後續使用與維護更加安心無虞。

L6390 搭載新一代 PrecisionCore 精點微噴噴頭,為使用者帶來兼具高品質與高效率的列印體驗。該技術不僅提供細緻清晰的列印效果,列印速度表現亦大幅提升。此外,免加熱列印技術更具備節能省電的環保優勢,是兼顧效能與永續的智慧選擇。

L6390 採用 2.4 吋全彩觸控螢幕,全新風格的選單設計不僅視覺更美觀,操作上也更直覺容易上手。螢幕的觸控感應區延伸至外緣,強化滑動操作的流暢度與精準度,徹底擺脫「卡手感」,帶來更順暢、更升級的使用體驗。

配備全彩 2.4 吋觸控螢幕,結合全新 UI 設計,進一步提升觸控操作的流暢度與精準度。

在列印表現方面,L6390 採用新一代 PrecisionCore 精點微噴列印噴頭,搭配 Epson 獨家的 Heat-Free 免加熱列印技術,不僅大幅降低耗電量,也進一步優化列印效能。更高密度的噴頭設計,不僅讓文字輸出更清晰銳利,18 ipm 的黑白列印速度也媲美同級雷射機種,品質與效率都顧到了。

透過實際測試可以發現,黑色墨水具防水特性,讓文件更耐保存、不易因濕氣或潑濺而模糊,對於商務用戶來說尤其實用。此外,即便使用一般列印紙,彩色圖表與影像的輸出效果依舊相當亮眼,色彩層次豐富、不失細節,配合低廉的單張列印成本,無論是日常辦公還是中小型企業的彩印需求都能放心使用,不必擔心成本壓力。

L6390 優異的列印品質,足以應對商務環境中常見的各類黑白與彩色文件輸出需求,無論是日常報表、簡報圖表或圖文並陳的提案文件,都能呈現應有的細節與清晰度。

實測時使用一般影印紙,L6390 在列印不同字級與字型的中英文內容時,文字邊緣依然清晰銳利,具備很不錯的可讀性,足見其噴頭精度與墨水控制的穩定性。

L6390 支援黑色墨水防水功能,列印出的文件即使遇水也不怕暈染模糊,同時可搭配各類螢光筆正常劃記,方便用戶在文件上標註重點,提升實用性。

L6390 列印影像的效果也蠻不錯,使用一般影印紙就能有飽和、艷麗的色澤,細節還原度高,效果令人印象深刻。

Epson L6390 配備完整的無線連網功能,能輕鬆接入區域網路,安裝時不再受限於有線網路的部署位置,方便為區域網路內的多台設備提供列印服務。同時,藉由 Wi-Fi Direct 的支援,設備間能實現點對點連結,提升無線連接的靈活性。

此外,透過 Epson 的 Smart Panel 智慧遙控 APP,使用者可以直接透過手機或平板,完整操作 L6390 的所有功能,無論是列印文件與影像,還是進行掃描數位化或複印都能輕鬆完成。APP 也能即時掌握設備運行狀態,並支援例行性維護。

值得一提的是,Smart Panel 可自動串接 Epson 的 LINE 官方帳號,透過直接將文件或圖片「丟」給 LINE 官方帳號的方式,實現不受空間限制的遠端列印。這意味著不論身處何地,都能快速下達列印指令,回到家中或辦公室即可直接取得列印成品,不再需要花費時間等待。

透過手機端的 Smart Panel APP 即可透過無線連結,完整操控 Epson L6390 的所有功能,實現便捷的遠端管理與操作。

除了透過機身上的觸控螢幕操作之外,L6390 的初始化設定也能利用 Smart Panel APP 於手機端完成。APP 是以對話指引的方式,使整個設定流程簡明易懂,且提供卡片式與並排顯示兩種介面設計,使用者可依喜好自由切換。

並排顯示的操控介面能夠一目了然呈現 Smart Panel 的所有功能,並讓使用者直覺地存取各類功能。

透過 Smart Panel 可直接列印手機內的文件與影像,並靈活調整輸出尺寸及各項列印設定。

利用 Smart Panel 同樣可以操作 L6390 的掃描與複印功能,並可根據需求調整掃描品質與選擇多種影像格式進行檔案存取。

Smart Panel 可設定自動串接 Epson 的 LINE 官方帳號,讓 L6390 支援「遠端列印」功能。即使人不在印表機附近,也能透過檔案傳輸方式輕鬆遠端下達列印指令。

結語:全方位滿足商業應用需求,事務設備升級首選

整體而言,Epson L6390 以簡約外型與適中體積,搭配優化後的觸控螢幕,展現相當討喜的產品風格。其中,觸控螢幕配合全新 UI,提供更直覺且易於操作的人性化體驗。多合一且完善整合的功能同樣是 L6390 的一大亮點。尤其是它獨有 (同級產品中唯一擁有) 的自動雙面掃描/影印功能,可顯著提升日常文件處理的效率,在市場上可謂無人可匹敵。

此外,L6390 完整支援無線連結,並透過 Wi-Fi Direct 及多元連網機制,進一步強化功能整合。針對現代行動裝置的需求,更可搭配 Smart Panel 智慧遙控 APP,讓行動列印與遠端管理變得輕鬆便利,滿足彈性辦公與多裝置協作的現代工作模式。

L6390 的四合一功能全面滿足商務應用需求,兼具卓越的列印品質與出色的成本效益。無論是追求永續經營的中小企業、個人商家、工作室,或是微型企業,都能找到理想的解決方案;同時,L6390 也是汰換老舊雷射列印設備的最佳替代選擇,助力企業邁向更高效率與更低成本的未來。

從應用功能層面來看,新一代 PrecisionCore 精點微噴列印噴頭,確實為 L6390 帶來明顯優勢,達到優異的黑白與彩色列印品質,列印效率更可達黑白列印 18 ipm、彩色列印 9 ipm 的速度*,不亞於許多企業過往偏好的雷射機種。更重要的是,連續供墨系統大幅降低單張列印成本,無論是大量黑白文件還是彩色圖表,都能以極低的耗材支出輕鬆應對日常營運需求,以企業最常大量列印的黑白文件來說,Epson 原廠黑色墨水一瓶可列印達 8,500 張,相較於雷射列印碳粉一支僅能列印 1,000 張,效益就相差  8 倍以上,換算耗材費用,Epson 原廠連續供墨單張僅 0.08 元,原廠雷射列印單張達 2.08 元,甚至對比副廠碳粉雷射列印的 0.48 元一張僅 1/6 的價格,這使得企業在控制成本的同時,也能無負擔地追求高品質列印,擺脫印量與成本間的取捨困境。

*與他牌低階彩色雷射 (20ppm以下) 比較之黑色列印數據 (2025.05) 

若無傳真需求,也可以考慮功能規格與 L6390 幾乎相同的 L6370(圖左)。

L6390 在耐用度上的大幅提升也令人印象深刻,總列印量高達誇張的十萬張,再搭配 Epson 完善的售後服務體系,確實會讓消費者感到更安心。特別是在購機時,可透過加購耗材升級延長保固,最高可達五年,讓用戶在使用與維護上都享有更全面的保障,這也是目前許多中小企業、店家老闆、SOHO 族及個人商戶選擇 Epson 的主因。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WD_BLACK SN8100 NVMe SSD固態硬碟效能實測:PCIe Gen 5兼顧低溫與高速

Sandisk於2025年6月推出採用PCIe Gen 5x4匯流排的WD_BLACK SN8100 NVMe SSD固態硬碟,讓我們來看看它的效能表現如何。A277715b94294931754b0282dd17feda

Sandisk於2025年6月推出採用PCIe Gen 5x4匯流排的WD_BLACK SN8100 NVMe SSD固態硬碟,讓我們來看看它的效能表現如何。

多種容量與散熱片可選

WD_BLACK SN8100 NVMe SSD採用M.2 2280尺寸,搭載刻印為SanDisk A101-250800-AC的控制器,據悉為客製化的SMI SM2508,支援理論頻寬達16 GB/s的PCIe Gen 5x4匯流排,以及NVMe 2.0通訊協定,搭配的快閃記憶體顆粒為NAND Sandisk BiCS8 TLC 3D CBA NAND,並具有DRAM緩衝記憶體。以這次測試的2TB版本為例,緩衝記憶體為2GB LPDDR4。

延伸閱讀:SMI展出Gen 5固態硬碟控制器,免散熱片速度飆上14 GB/s

首波WD_BLACK SN8100 NVMe SSD於2025年6月推出1、2、4 TB容量的無散熱片版本,接著在2025年第4季推出1、2、4 TB容量且具散熱片與LED彩色燈光的版本,並於2025年下半推出8 TB之有、無散熱片版本。

Sandisk表示WD_BLACK SN8100 NVMe SSD主打先進的BiCS8 TLC 3D CBA NAND技術,不但具有出色的效能與穩定性,也具備低功耗的特色,而控制器也採用TSMC(台積電)6nm節點製程,整組固態硬碟的運作狀態功耗低於7 W,待機狀態功耗則為5 mW,不需主動式散熱風扇即可穩定運作。

WD_BLACK SN8100 NVMe SSD的另一項特色就是能透過WD_BLACK Dashboard專屬軟體切換遊戲模式,提高遊戲存取效能,進而發揮縮短讀取時間的效果。軟體中提供3種不同運作模式,當處於關閉狀態時,固態硬碟會針對生產力應用進行最佳化,開啟則是針對遊戲最佳化,而自動模式則會偵測執行使用者指定資料夾清單中的遊戲時才啟動。

筆者收到的樣品為2TB、無散熱片的WD_BLACK SN8100 NVMe SSD。

其機身正面僅貼上一般貼紙標籤,並沒有使用金屬或石墨烯等材質。

所有容量的WD_BLACK SN8100 NVMe SSD都採單面設計,安裝於筆記型電腦也沒問題。

將標籤撕下後,可以看到控制器為A101-250800-AC,據悉為客製化的SMI SM2508。

它也搭載Micron 2GB LPDDR4緩衝記憶體,顆粒打印為4GF77 D8CJX。

WD_BLACK SN8100 NVMe SSD規格表,不同容量的效能與寫入壽命有所差異。

WD_BLACK SN8100 NVMe SSD 2TB於CrystalDiskInfo之資訊。

使用工具查詢,控制器顯示為SMI SM2508,快閃記憶體顆粒為218層之NAND Sandisk BiCS8 TLC 3D CBA NAND顆粒。

使用者可以在WD_BLACK Dashboard專屬軟體的右上角開起遊戲模式,縮短遊戲讀取時間。

效能實測與環境

這次測試使用ASRock X870E Taichi主機板,將系統碟安裝於主機板的第2組M.2插槽(PCIe Gen 4x4),並將WD_BLACK SN8100 NVMe SSD 2TB安裝於第1組M.2插槽(PCIe Gen 5x4)。

所有成績都是進行2輪測試,在確定沒有極端值後取較佳者,測試結果如下列圖表。

測試平台:
處理器:AMD Ryzen 9 9800X3D
散熱器:MSI MEG Coreliquid S360
主機板:ASRock X870E Taichi(UEFI版號:3.17.TS03 – AMD AGESA ComboAm5PI 1.2.0.3)
記憶體:G.Skill Trident Z5 Neo RGB 16GBx2(@DDR5-6000)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RTX 5090 Founders Edition
儲存裝置:Samsung 990 Pro 1TB(系統碟),WD_BLACK SN8100 NVMe SSD 2TB(資料碟)
電源供應器:MSI MEG Ai1300P PCIE5
軟體環境:Windows 11專業版24H2(Build 26100.4351),GeForce Game Ready 576.76

在CrystalDiskMark的預設模式中,使用1 MB資料叢集搭配Q8T1(8佇列,1指令)模式進行測試之連續讀取速度為14957.67 MB/s,連續寫入則為14108.41MB/s,皆高於規格表的標示。

將CrystalDiskMark切換至「SSD」與「真實世界 + Mix」模式,4 KB資料叢集搭配Q1T1之隨機讀寫速度分別為107.83 MB/s、298.26 MB/s,I/O數最高可達72817.63 IOPS。。

在ATTO Disk Behchmark的讀寫頻寬表現則達到13.18 GB/s、13.62 GB/s。

最佳I/O表現出現在512B資料叢集,I/O數達136.07K IOPS。

接著使用太空戰士XIV:黃金的遺產(FINAL FANTASY XIV: Dawntrail)的測試工具測量遊戲讀取時間。

在關閉遊戲模式時讀取總時間為5.253秒,開啟後縮短至4.986秒,大約可以改善5.08%讀取時間,效果相當顯著。

WD_BLACK SN8100 NVMe SSD固態硬碟效能實測:PCIe Gen 5兼顧低溫與高速

▲在測試過程中僅使用主機板內建散熱片,最高溫度僅為攝氏52度,溫度表現相當出色。

WD_BLACK SN8100 NVMe SSD現已上市,不具散熱片的1、2、4 TB容量版本的建議售價分別為新台幣6,980、9,980、19,980元。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Razer Pro Click V2 Vertical Edi 開箱評測:人體工學垂直電競滑鼠,一鍵啟動 AI 助手

作者 小治
Razer Pro Click V2 Vertical Edition 具備 AI 功能,整合 ChatGPT 與 Copilot 雙引擎,提升生產力。這款滑鼠不僅是輸入工具,更是 AI 助手。6f0f7433e75e35b86c31411b6ef7e0e5

一直以來專注於電競設備開發的 Razer,近年也開始推動生產力周邊產品線。旗下首款垂直人體工學滑鼠 Pro Click V2 Vertical Edition,與標準版 Pro Click V2 同步推出,主要針對辦公與長時間使用者設計,整體外觀與材質延續品牌既有風格,但在功能、結構與握感上均有所升級。

廠商資訊

■ 台灣雷蛇 ■ www.razer.com/tw-zh/

產品規格

■ 連線方式:2 . 4GHz、藍牙、有線 USB-C

■ 感測器:Razer Focus Pro 30K 光學感測器

■ 靈敏度(DPI):30,000

■ 最大速度(IPS):550

■ 最快加速度(G):40

■ 按鍵壽命:6,000 萬次點擊

■ 電池續航:長達 6 個月

■ RGB 燈光:18 區底光

■ 尺寸:約 111 × 88 × 79mm

■ 重量:150g

建議售價

4,290 元

相較於 Razer 旗下電競滑鼠系列,Pro Click V2 Vertical Edition 採用了 71.7 度的高傾角設計,目的在模擬自然握手姿勢,除了在滑鼠左側設有凹槽供拇指安放,更進一步延伸滑鼠右側底板,讓小指有地方倚靠,構成了完整的手部支撐架構體系。使用者主要透過手腕與前臂移動滑鼠,減少特定肌群負擔,使手掌兩側的大魚際肌與小魚際肌獲得有效舒緩,有助於避免肌肉疲勞,在長時間使用下尤為明顯,而這樣的設計也說明了其產品定位,其實是更偏向於生產力導向的應用場景。

天生電競基因

在規格方面,Pro Click V2 Vertical Edition 使用 Razer Focus Pro 30K 光學感應器,解析度最高可達 30,000DPI,即使在玻璃表面也可精確追蹤,於高解析度或多螢幕環境下提供穩定支援。連線方式則具備三模支援,包括 USB-C 有線、藍牙以及 Razer 自家的 HyperSpeed 無線 2.4GHz 模式,切換靈活。另一個「亮」點在於滑鼠底部設有環繞式 RGB 燈帶,共包含 18 個可獨立控制的燈光區域,支援多種預設燈效並能呈現流暢過渡色彩。透過安裝額外的 Razer Chroma 應用程式,使用者可進一步自訂視覺化燈光模式,或與支援 Chroma 的第三方設備(如鍵盤、耳機架、螢幕燈條等)實現燈光同步效果,兼具辨識度與個人化需求。

重點檢視

防滑滾輪具備橡膠防滑紋理滾輪,提升操作穩定度與精準度。

DPI 鍵除了切換 DPI,長按可啟用 AI 提示功能,支援雙 AI 引擎。

側鍵排列拇指區配置上下兩組側鍵,方便進行多指令操作。

一鍵啟動 AI 助手

透過 Razer Synapse 工具軟體,使用者可自訂 8 顆可編程控制鍵,並針對不同應用程式設定專屬按鍵配置檔,大幅提升操作效率。而面對生成式 AI 崛起,Pro Click V2 Vertical Edition 更進一步整合長按 DPI 鍵啟動的「AI 提示大師」功能,內建 ChatGPT 與 Microsoft Copilot 雙引擎,能協助用戶改寫文章、撰寫不同語氣的郵件、生成摘要,甚至透過自然語言描述即時生成圖像,並在同一操作介面中一氣呵成,使這款滑鼠不僅僅是輸入工具,更晉升為提升生產力與創意工作的整合式 AI 助理。

重點檢視

連接埠採用 USB-C 接口,支援充電與有線連接雙功能。

模式切換連線模式需透過底部按鍵切換,2.4GHz 接收器亦收納於此。

RGB 燈條採環繞式設計, 支援 Razer CHROMA 燈光自訂。

總評結語:從電競到創意助手的進化

產品設計 ★★★★☆

採用符合人體工學的 71.7 度高傾角垂直設計,針對拇指與小指分別設置支撐區,整體結構有助於降低長時間操作所造成的手部壓力。

硬體規格 ★★★★

搭載 Razer Focus Pro 30K 高階光學感測器,反應快並支援玻璃表面追蹤,三模連線方式可靈活切換,電池續航達 6 個月,日常使用維護成本低。

自訂功能 ★★★★

透過 Razer Synapse 支援 8 個自訂按鍵功能,且可儲存多組設定檔。底部 RGB燈條且支援自家 Chroma 生態整合,滿足個人化與辨識度需求。

A I 整合 ★★★★☆

內建 AI 提示大師,提供 ChatGPT 與 Microsoft Copilot 雙 AI 引擎支援,可完成文案重寫、摘要產生與圖像生成等任務,帶來新型態的效率與創作體驗。

本文同步刊載於 PC home 雜誌

Razer Pro Click V2 Vertical Edi 開箱評測:人體工學垂直電競滑鼠,一鍵啟動 AI 助手

歡迎加入 PC home 雜誌粉絲團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Leica Q3 43 開箱評測:標準視角下的攝影樂趣

作者 August
Leica Q3 43 機身設計和影像核心都基於 Leica Q3,最讓人感到驚豔的不外乎是那顆 APO-Summicron 43mm f / 2 ASPH. 鏡頭。B72d77fa079448e7f9513ba502e5fdea

Leica Q3 43 是徠卡自 2023 年的 Leica Q3 之後又一大力作,雖然機身設計和影像核心都是基於後者,但最讓人感到驚豔的不外乎是那顆 APO-Summicron 43mm f / 2 ASPH. 鏡頭,搭配有口皆碑的 6,030 萬畫素全片幅感光元件,究竟能帶給我們什麼拍攝上的驚喜呢?一起來看看。

廠商資訊

■ 徠卡 ■ 02-2391-2593 ■ leica-camera.com/zh-Hant

產品規格

■ 感光元件:全片幅CMOS

■ 處理器:Maestro IV

■ 像素:6,030萬

■ 感光度:ISO 50-100000

■ 鏡頭:APO-Summicron 43mm f / 2 ASPH.

■ 對焦系統:自動對焦

■ 機械快門:1 / 2000-120s

■ 電子快門:1 / 16000-1s

■ 閃燈同步:1 / 2000s

■ 連拍:15fps

■ 影像大小:L(60MP)、M(36MP)、S(18MP)

■ 錄影:C8K 30p、C4K 60p、FHD 120p

■ 錄影格式:MP4、H.265、ProRes

■ 螢幕:3 吋 184 萬畫點觸控式上下掀翻

■ 觀景窗:576 萬畫點

■ 記憶卡:SD、SDHC、SDXC(支援UHS-II)

■ 電池:BP-SCL6

■ 尺寸:130 x 80.3 x 97.6mm

■ 重量:772g(含電池與記憶卡)

建議售價

240,000 元起

筆者曾經有幸向友人商借 Leica Q 短暫把玩後,就對 28mm 視角和大光圈所帶來的魅力愛不釋手,故一直持續關注這個系列的發展。而之後 Q2 和 Q3 的問世,都讓我們看到 Leica Q 系列的大躍進。

但卻不曾想在大家都還沉浸於 Leica Q3 所帶來的美好時,徠卡卻無預警推出了Q3 43!這個被視為標準定焦鏡版本的 Leica Q3,最大特色就是搭載全新開發的 APOSummicron 43mm f / 2 ASPH. 鏡頭。不僅是 Leica Q 系列首見,同時也更令攝影玩家甚至是徠卡迷好奇,這顆鏡頭是否能夠延續 APO 之名,帶來無與倫比的影像畫質?以及用它拍照又是什麼感受?

APO-Summicron 43mm f / 2 ASPH. 的妙用之處

筆者當年還在使用 DSLR 時,為了減輕器材重量,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只攜帶掛著 40mm 餅乾鏡的相機出門,而這個視角對於長時間使用50mm定焦鏡頭的筆者來說很是親切。兩者都是屬於標準焦段的範圍,但前者視角又比 50mm 略寬一點,很多時候用 50mm 在退無可退的場合時,40mm 則能有更從容的應對彈性。

說回 Leica Q3 43,其搭載的鏡頭也是擁有同樣的優勢。43mm 的視角範圍比50mm 鏡頭還要有更多的容錯空間;而且與 35mm 鏡頭相比,則容易剔除掉較多的元素,使畫面更易於聚焦在主體上,但又不像 50mm 那般侷限。

新鏡頭與 6,030 萬畫素擦出的火花

Leica Q3 43 的核心元件同 Q3,都是搭載 6,030 萬全片幅 BSI CMOS,經過實拍得知,新開發的 APO-Summicron 43mm f / 2 ASPH. 鏡頭在該感光元件上可以呈現相當優異的畫質表現。光圈全開就已經非常銳利且紮實,就連影像邊緣也幾乎維持在相同水準,散景也十分平滑自然;再加上該鏡內建 7 枚 APO 特殊低色散非球面鏡片,即使使用開放光圈拍攝,對於紫邊等色散現象的抑制亦十分出色。另外,受惠於高高畫素的關係,Leica Q3 43 還提供 43mm、60mm、75mm、90mm、120mm、150mm 六種變焦拍攝,使得構圖有更彈性的運用空間。

介面檢視

延續 Q 系列一貫風格Leica Q3 43 外型依然維持該系列一貫的風格設計,與 Q3 有著高度的相似,唯二能分別兩者的地方是機身蒙皮顏色和機頂熱靴上的字樣。

機身蒙皮與 Q3 的黑色蒙皮不同,Q3 43 的蒙皮是帶有灰藍的色彩,其實很好辨識。

機頂熱靴辨別 Q3 43 和 Q3 的另一種方式就是直接透過機頂熱靴上的字樣。

翻轉螢幕Q3 43 螢幕採用上下掀翻設計,能夠為高、低角度取景帶來更多方便性。

連接埠Q3 43 全機僅具備 USB-C 和 Micro HDMI 兩種連接端子,位於機身右側。

可靠的自動對焦拍攝更方便

Leica Q3 43 的自動對焦系統也延續自 Q3,採用混合自動對焦並結合 AI 自動辨識技術,能夠偵測人眼和動物眼睛。筆者利用風和日麗的好天氣帶著家人前往擎天崗踏青順便測試 Q3 43 的對焦性能,經過實拍發現 Leica Q3 43 的人眼 / 動物辨識相當靈敏,只要一偵測到家人或水牛的身體、面孔或眼睛,就會保持鎖定並持續追蹤,過程中無論目標怎麼移動都不太會丟失,就算人物背對鏡頭一樣也可以順利辨識和對焦。另外,當畫面中有多位人物出現時,Q3 43 的自動對焦系統依然可以順利一一識別並且框住目標,而且還能透過方向鍵左右切換想要捕捉的被攝人物,拍攝方便性和對焦的精準度表現超乎預期。

錄影規格豐富創作更自由

最後分享 Leica Q3 43 的錄影心得。由於搭載相同的核心元件,因此 Leica Q3 43 同 Q3 一樣具備 C8K / 8K 30p、C4K / 4K 60p、FHD 120p 的錄影能力。若是錄製包含 C4K 60p 以下的影片時,都可以使用 4:2:2 10bit ALL-I 的格式,而且最高流量達 600Mbps;若是想要內錄 C8K 30p 的影片,則會以 4:2:0 10bit 的色彩取樣和位元深度錄製。此外,Leica Q3 43 也同樣支援 H.265 和 422HQ ProRes 等格式,對於有後製需求的使用者來說,無疑擁有更彈性的調整空間。值得一提的是,Leica Q3 43 在錄影時同樣支援人眼 / 動物眼對焦追蹤和變焦拍攝,如此一來對於影片拍攝的實用性無疑大大提升。

操作檢視

操作依然頗具水準Leica Q3 43 無論是機頂或機背的按鍵布局與 Q3 以及舊機種如出一轍,對於現有的 Q 系列用戶來說,幾乎可以無痛使用。

機背佈局按鍵全部位於機背右側,搭配四向鍵和觸控螢幕,囊括大部份的操作。

快捷鍵螢幕上方設有兩顆快捷鍵,可將常用功能長駐於此,加快拍攝流程。

鏡頭設計鏡頭具備對焦尺表、景深尺表、光圈環以及 Marco 微距功能的切換環。

對焦鎖定鈕鏡頭下方具備有對焦環鎖定鈕,按下後可在手動和自動對焦之間切換。

28mm 外的另一選擇

就當大家都以為 Leica Q 系列就會一直這麼發展下去時,卻沒想到 Leica Q3 43竟然橫空出世,著實讓許多徠卡迷又驚又喜!主要是搭載全新開發的 APO-Summicron 43mm f / 2 ASPH. 擁有接近 50mm 標準焦距的視角,在 28mm 之外又多了另一種選擇;同時也由於視角範圍與人眼看出去非常相似,因此構圖時可以相當直覺的完成,適合拍攝的題材十分多元化,凡舉人像、街拍、旅遊、家庭和生活記錄都是 Q3 43 適合發揮的舞台。

如果你不知道 Leica Q3 和 Q3 43 要如何選擇?筆者認為就依自身喜好的拍攝題材而定吧!如果你喜歡的是拍攝風景多一點,擁有 28mm 焦距的 Q3 無疑是優先之選,;當有更望遠的拍攝需求,還可以透過數位裁切可能最遠獲得 90mm 的拍攝視角。若你享受所見即所得的直覺拍攝感受,那麼擁有 43mm 標準焦距的 Q3 43,則是最佳的入手目標。此外,延續自 Q3 出色的規格和性能,再加上徠卡深厚的光學底蘊,都讓人在使用 Q3 43 拍攝時可以相當地放心,盡情享受百年德國工藝所帶來的攝影樂趣。

實拍範例

街景實拍焦距 150mm, 光圈 F2.0, 快門 1 / 8000 秒, ISO 100, A 光圈先決。

風景實拍焦距 43mm, 光圈 F2.0, 快門 1 / 2500 秒, ISO 100, A 光圈先決。

總評結語:記錄生活與掃街的好伙伴

規格 ★★★★★

無論是拍照、錄影、自動對焦性能在 Leica 相機中都是首屈一指之選,而且機身輕巧適合隨身攜帶紀錄創作。

操作 ★★★★

與 Leica Q3 相同的設計與按鍵布局,操作邏輯人性化,而且觸控反應靈敏好操作;唯獨拿久手會酸,建議加上背帶使用尤佳。

畫質與高感度 ★★★★★

APO 43mm F2 鏡頭搭配 6,030 萬畫素感光元件,造就前所未有的影像細節;變焦拍攝也帶來更多方便性。

拍攝及功能 ★★★★☆

設計和功能配置與 Q3 相同,內建 USB Type-C 和 Micro HDMI 埠,無論要充電或輸出都更為方便。

本文同步刊載於 PC home 雜誌

Leica Q3 43 開箱評測:標準視角下的攝影樂趣

歡迎加入 PC home 雜誌粉絲團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Synology DS925+ 開箱評測:進階用戶的高效儲存解決方案

作者 小治
Synology DS925+ 強調資料安全,全新硬碟政策提升NAS可靠性。選用Synology原廠硬碟,可減少儲存問題,保障資料安全。F2ffd16bff1f383373bcb7a80eb4498b

Synology 今年推出的 DS925+,是一款專為中小企業與進階用戶設計的高效能 NAS 產品,不過其引起最多關注的焦點,是官方針對 2025 年 Plus 系列 NAS 的全新政策,要求使用者必須安裝該公司原廠或官方認證的硬碟,目的是提供更佳的系統效能,進一步提升 NAS 可靠性與使用體驗。

廠商資訊

■ 群暉科技 ■ 02-2955-1814 ■ www.synology.com/zh-tw

產品規格

■ CPU:AMD Ryzen V1500B 四核心 64 位元處理器

■ 記憶體:4GB ECC DDR4(最高可擴充至 32GB)

■ 硬碟槽:4 個 3.5" / 2.5" SATA HDD / SSD插槽,2 個 M.2 2280 NVMe SSD 插槽

■ 網路介面:2 個 2.5GbE RJ-45 埠

■ 外接連接埠:2 個 USB 3.2 Gen 1 埠,1 個 USB Type-C 擴充埠

■ 尺寸:166 × 199 × 223mm

■ 重量:2.26 公斤

■ 保固:3 年硬體保固

建議售價

19,999 元

雖然 DS925+ 是一款定位於中階市場的 NAS,但其硬體規格卻向企業級靠攏,搭載 AMD Ryzen V1500B 處理器,具備四核心八執行緒架構,時脈達到 2.2GHz,在記憶體配置方面亦升級為 ECC DDR4 記憶體,預設為 4GB,最高可擴充至 32GB。ECC 記憶體具備自動錯誤修正能力,有助於提升系統穩定性,尤其適合執行虛擬機、多用戶環境或高頻備份等高可靠度應用。在實體儲存架構上,DS925+ 擁有四組磁碟槽,並額外內建兩個 M.2 2280 NVMe SSD 插槽。不僅可作為 SSD 快取使用,也可納入儲存集區,對於需要頻繁隨機存取的工作負載,能顯著改善反應速度。

高效能與彈性儲存兼備

從網路傳輸能力來看,DS925+ 終於加入雙 2.5GbE 網路埠,可支援 Link Aggregation 合併頻寬,或是在其中一條連線故障中斷時,提供流量容錯移轉,確保資料存取與服務不斷線,傳輸速度亦較過往機種有明顯提升,讀取及寫入速度分別可達 522MB / s與 565MB / s,可在多設備存取與大容量檔案傳輸環境中提供流暢體驗。此外,透過 Synology DX525 擴充裝置,用戶最多可擴充至 9 個硬碟槽,將儲存容量提升至 180TB,提供更為彈性的儲存擴充方案。

重點檢視

前面板機身前方配置有一組 USB 3.2 Gen 1 連接埠與電源按鍵。

硬碟限制由於各廠硬碟尚在進行認證流程,故目前全新安裝僅能支援自家硬碟。

SSD 插槽機身底部設有兩組 M.2 SSD 插槽,支援快取加速或建立儲存集區。

完整的應用與安全機制

軟體向來是 Synology 的強項,DS925+ 採用最新 DSM 7.2 作業系統,並支援多款企業級應用與備援機制。除了透過 Active Backup 來進行電腦整機備份之外;還有 Snapshot Replication 可每五分鐘執行一次快照,並透過新增的「不可變快照」功能,安全地儲存資料的不可變副本,全新 WriteOnce 共享資料夾,能在指定的時間內將資料夾上鎖,防止人為疏失或惡意事件造成資料修改或刪除,搭配新增支援 AMFA 自適應多重驗證,可更有效阻擋可疑的外部連線。

重點檢視

I / O 配置背面設有雙 2.5GbE 網路孔、USB 擴充埠與電源等多樣連接介面。

作業系統DSM 7.2 採視覺化介面設計,提供即時系統狀態與資源監控等工具。

資料夾鎖定WriteOnce 可將資料夾設定為自動鎖定狀態,避免關鍵檔案被誤刪或損壞。

總評結語:強化資安,備份有保障

產品設計 ★★★☆

延續 Synology 一貫簡約機身設計,前方 USB 埠與電源鍵操作直覺,內部走線與散熱風道安排合理,運作維持低噪音。

硬體規格 ★★★★

搭載 AMD Ryzen V1500B 處理器與 ECC 記憶體,多工處理效能出色,內建 M.2 SSD 插槽與雙 2.5GbE 網路,傳輸效能表現亮眼。

應用功能 ★★★★★

DSM 7.2 提供豐富的進階功能如 Snapshot Replication、Active Backup 與WriteOnce 鎖定機制,系統穩定性與資安防護大幅提升。

硬碟政策 ★★★★

Synology 舊機第三方硬碟仍可於 DS925+ 使用,但建議替換,因原廠驗證硬碟出現儲存問題機率減少達 40%,並有助於後續問題診斷排解,讓資料更有保障。

本文同步刊載於 PC home 雜誌

Synology DS925+ 開箱評測:進階用戶的高效儲存解決方案

歡迎加入 PC home 雜誌粉絲團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鐵三角 Audio-Technica ATH-AC5TW 評測:舒適度佳、聽感自然的高 CP 值開放式耳掛真無線耳機

作者 xoxozyz
鐵三角 ATH-AC5TW,首款氣傳導開放式耳機,舒適佩戴感與長效電力是亮點。搭載大口徑單體與雙重低音強化,突破開放式耳機低頻限制,氣傳導技術帶來全新體驗。02622ab79ef999457c03fbfc067b89f3

這幾年開放式耳機慢慢從小眾走向主流,尤其在真無線耳機產品百家爭鳴的時代,越來越多品牌開始思考如何兼顧佩戴舒適性、使用安全性與音質。而鐵三角作為長年深耕聲學技術的品牌,早在骨傳導耳機領域就有不少代表作,像是 2022 年推出的全球首款「軟骨傳導」耳機 ATH-CC500BT,以及去年經過單體結構強化與音量輸出改良推出的進化版 ATH-CC500BT2。

鐵三角 Audio-Technica ATH-AC5TW 評測:舒適度佳、聽感自然的高 CP 值開放式耳掛真無線耳機

今年鐵三角則進一步推出全新「氣傳導」開放式真無線機種 — ATH-AC5TW,一改過去常見的入耳式耳機造型,主打日常通勤與運動使用皆宜的舒適佩戴感,外型簡潔有型,不僅沒有耳塞式的壓迫感,還能聽見自然的環境聲,同時透過搭載大型單體與雙重低音強化演算法,試圖突破開放式耳機長年被詬病的低頻表現。

本篇報導就來開箱實測鐵三角第一款「氣傳導」開放式耳機 ATH-AC5TW,看看老鐵如何詮釋「開放式也能有好聲音」。

鐵三角 Audio-Technica ATH-AC5TW 評測:舒適度佳、聽感自然的高 CP 值開放式耳掛真無線耳機

全天候舒適佩戴,長效電力不間斷

不同於傳統耳機必須把單體塞進耳道的形式,開放式耳機的設計因不需要接觸耳道,以致其發聲原理自然也大不相同。目前市面上的開放式耳機技術大致分成三種路線:一是透過顱骨震動傳遞聲音的「骨傳導」;另一則是將震動單體設置在耳朵外圍的軟骨區域,藉由較溫和的微震模式來傳遞聲音的「軟骨傳導」;以及本次要跟大家介紹的、利用空氣將聲音傳送到耳內的「氣傳導」。

過去鐵三角推出的開放式真無線耳機,大多都是採用軟骨傳導設計,不過今年他們首度跨足氣傳導技術,推出的全新產品 ATH-AC5TW,可說是踏出新一代開放式聆聽體驗的重要一步。

鐵三角針對 ATH-AC5TW 推出了黑和米白兩種經典配色,其中,黑色款外觀看起來俐落專業,而米白色則體現常見的溫潤色調,視覺上給人柔和又自然的觀感。

ATH-AC5TW 作為老鐵旗下首款採用氣傳導技術的開放式真無線耳機,整體設計以耳掛式結構為核心,採左、右耳分離的造型,讓它比過去採用繞頸設計的骨傳導機種更貼近一般真無線耳機的佩戴習慣,無線材束縛使用起來更自由舒適。

鐵三角 Audio-Technica ATH-AC5TW 評測:舒適度佳、聽感自然的高 CP 值開放式耳掛真無線耳機

而 ATH-AC5TW 耳機主體結構大致分為三個部分,包括由橢圓形單體與電池組合成的腔體區域、提升佩帶穩固性的配重設計,以及連接兩者的彈性矽膠耳掛,耳機外殼採用塑膠材質,表面經霧面處理,不易沾附指紋與油脂,整體質感相當不錯,搭配上柔軟耳掛設計,表面雖未採用親膚矽膠包覆,不過由於耳機外型經過人體工學設計,因此不會產生明顯的壓耳感或造成不適,長時間佩戴下來仍能保有良好的舒適度。

鐵三角 Audio-Technica ATH-AC5TW 評測:舒適度佳、聽感自然的高 CP 值開放式耳掛真無線耳機

再來是充電盒方面,盒身設計偏向長方形,整體線條俐落,尺寸雖稍大,但因採扁平設計,所以還蠻好塞進包包或褲子、外套口袋內,有利於日常隨身攜帶。至於續航力,這款耳機也延續鐵三角一貫的長效電力路線,單次充飽電後可連續使用約 13 小時,無論是通勤、辦公還是追劇一整晚幾乎都能撐得住;搭配充電盒還能額外補上 21 小時電力,總續航時間可來到 34 小時,表現十分亮眼,續航力算是同級中的佼佼者。不過稍微可惜的是,它並未支援無線充電,若平時習慣使用 Qi 無線充電板的用戶可能要多帶一條充電線,但整體電力續航已相當實用。

ATH-AC5TW 外包裝維持一貫的簡潔設計,此次更特別在耳機圖示旁,首次加上了「空氣傳導」的字樣,讓人一眼就注意到它的發聲技術。而盒內包含耳機/充電盒一組、一條 Type-A to Type-C 充電線、一份使用說明書和保固證明書。

▼ ATH-AC5TW 的充電盒為扁身的長方形體,打開上蓋可以看到左右耳機是平放在盒內充電的,收納方式頗直覺。

鐵三角 Audio-Technica ATH-AC5TW 評測:舒適度佳、聽感自然的高 CP 值開放式耳掛真無線耳機

ATH-AC5TW 充電盒為 Type-C 有線充電,小可惜的是不支援無線充電功能。

盒內配有一顆圓形按鈕,主要是用來重置耳機,或在需要連接新裝置時長按一下就能啟動藍牙配對,操作簡單方便。

ATH-AC5TW 表面採霧面處理,並加上防滑塗層,不容易留下指紋或油漬,耳機表面則印有鐵三角 Logo 以及一顆 LED 指示燈。

耳機上方有一道細長的條形開孔,這個位置其實就是通氣口設計,千萬別看這個小細節,它在整體聲學結構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透過這個開孔可以平衡耳機內外的氣壓,有助於單體在振動時更順暢地推動空氣,進而提升音質的通透感與空間感,同時也能減少悶塞感,讓聲音表現更自然,聽感不會壓迫。

不同於一般入耳式耳機需要把耳塞塞進耳道裡,像 ATH-AC5TW 這類開放式耳機不只少了長長的導音管,也不會有塞進耳朵裡那種異物感,所以只需將耳掛掛在耳朵上,並將機身內側的單體輕輕覆蓋於耳朵外側便能聽到音樂。

另外,可能會有讀者好奇,因 ATH-AC5TW 內建驅動單體尺寸較大,單耳重量達 10.5g,與多數主打輕盈的開放式耳機相比,這款的體積看似略大、重量略高一些,尤其耳掛尾端採用較肥大的設計,實際戴起來會不會有負擔感?對此,筆者實際上耳使用,得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因應 ATH-AC5TW 機身配重分布均勻,佩戴時反而會覺得耳掛的尾端有種下壓的穩定感,有助於在跑步或通勤走動時不易產生晃動,這算是結構設計上的一大加分點,再加上它完全不會入耳,對於耳道較敏感或耳孔偏小、耳塞易滑落的使用者來說,真的舒適許多,特別適合需要長時間戴耳機的上班族或客服族群,不論是聽音樂還是用來講電話都相當好用。值得一提的是,ATH-AC5TW 機身亦具備 IPX4 防潑水等級,面對日常流汗或毛毛雨都不需太擔心,想要運動時戴著聽歌或戶外使用完全沒問題。

鐵三角 Audio-Technica ATH-AC5TW 評測:舒適度佳、聽感自然的高 CP 值開放式耳掛真無線耳機

至於操控部份,ATH-AC5TW 在外側設置了觸控感應區,使用者可以輕觸任一側控制播放或暫停音樂,有來電時同樣輕觸一下即可接聽,長按兩秒則能掛斷或拒接。不過目前並不支援調整音量或切換歌曲,功能算是偏基本。實際使用下來,我覺得觸控的靈敏度中規中矩,整體來說仍有進步空間。

ATH-AC5TW 採用目前開放式耳機常見的耳掛式設計,單耳重量大約 10.5 克,耳掛部分使用的是柔韌又帶點彈性的材質,能自然貼合不同人的耳型,配重分布也算是平均,不會給人壓耳的不適感。

由於耳掛式耳機是將機體掛在耳朵上方,雖然佩戴起來輕盈穩固,但對戴眼鏡的人來說,有時可能會跟鏡架稍微打架,佩戴時需要稍稍調整位置,才不會感覺卡卡的。

在基本的機能防護上 ATH-AC5TW 也完全不馬虎,機身具備 IPX4 等級的防水性能,日常運動流汗、或是突然下小雨、潑到水都不必擔心,耳機依然可正常運作。

ATH-AC5TW 在機身外部配置直覺的觸控區域,而非實體按鍵,目前提供的調整幅度較基本,能支援暫停/播放歌曲和接聽/掛斷電話。

連線穩定、支援雙裝置配對,完美適配工作與生活情境

首次使用時,只需將耳機從充電盒中取出後便會自動進入藍牙配對模式,這時就能在手機或電腦的藍牙列表中找到「ATH-AC5TW」這個名稱以便點選連接,如果想要連接第二組裝置,只要把耳機放回充電盒中,長按內部的小按鍵,就能重新進入配對模式,操作流程算是簡單無難度的。

鐵三角 Audio-Technica ATH-AC5TW 評測:舒適度佳、聽感自然的高 CP 值開放式耳掛真無線耳機

不僅如此,從實際使用的角度來看,ATH-AC5TW 不只重視聲音表現,也很在意日常使用的便利性,這點可以從它內建的一些貼心智慧功能感受到。像是它支援「藍牙多點連線」,就非常符合時下多裝置切換頻繁的工作情境,你可以同時將耳機連接筆電和手機,一邊開著視訊會議、一邊隨時接聽手機來電,當手機鈴聲響起時,耳機會自動從筆電切換過來,不需要手動重新配對,也不用慌張切換,整個流程既流暢又直覺。

ATH-AC5TW 支援 Multi-Point 多點連線功能,可以同時連接智慧型手機、筆電或平板,對遠距工作者、內容創作者,甚至需要同時顧手機與電腦訊息的業務人員來說,無疑是大加分,不僅提升工作效率,也讓使用體驗變得更智慧、更無縫。

連線表現方面,ATH-AC5TW 採用最新的藍牙 5.4 版本,不只傳輸更穩定,連帶也能降低耗電量。實際使用下來,不論是在捷運上、辦公室內,還是居家場景中,都沒有遇過延遲或斷訊,表現相當穩定。至於音訊編碼支援的是 SBC 和 AAC,雖然未支援 aptX 或 LE Audio,但就日常聽音樂、看影片或語音通話來說,整體聲音表現已經很足夠了。

鐵三角 Audio-Technica ATH-AC5TW 評測:舒適度佳、聽感自然的高 CP 值開放式耳掛真無線耳機

自然聽感、清透人聲、低頻節奏通通有

相信大家最好奇也最重視的,還是這副耳機的聲音表現吧!鐵三角這次在 ATH-AC5TW 裡頭塞進了滿滿的聲學黑科技,可說是誠意十足。ATH-AC5TW 搭載了一顆 17x12mm 橢圓形大口徑驅動單元,單體尺寸在開放式耳機裡算滿大顆,換句話說就是有更大的發聲面積,能帶來更寬廣、更具能量感的聲音。

雖然 ATH-AC5TW 機身空間有限,但鐵三角透過精密設計,讓這顆單體依然能發揮相當出色的聲學表現。

有鑑於開放式真無線耳機的佩戴型式就像是將發聲單元外掛在耳朵外部,因此,為了讓聲音清晰地往你耳中送,鐵三角還特別針對這顆單體設計了專屬的聲學腔體與導管,透過控制空氣流動方向,讓聲音能更精準地朝耳道發射,不會亂跑、也不會失真,同時還不會有耳塞塞住耳道的悶感,聽感既開闊又自然。

從剖面圖看,ATH-AC5TW 內建一顆 17x12mm 橢圓形動圈單體,單體背後特別加入了專屬的音響腔體與導管結構,用來有效控制空氣流動路徑,讓聲波能穩定且準確地傳送到耳內,不僅降低失真,也讓聲音的細節與動態感表現得更清晰自然。

再來是不少人擔心的低頻表現,因應傳統開放式耳機常會有低頻不夠、節奏聽起來乾乾扁扁的問題,對此,老鐵顯然相當看重這點,特別為 ATH-AC5TW 加入了「雙重低頻增強技術 (Dual Bass Enhancement Technology)」,這其實是一種結合動態 EQ 的數位演算法,就算你平常聽歌音量不會開到很大,低頻 punch 力道仍舊很足、有一定厚度,不會因為音量小聲就顯得沒力,而整體三頻的調音也延續鐵三角一貫的特色,聽起來自然順暢不刺耳,尤其人聲的表現特別清楚、乾淨,無論是語音通話、Podcast,還是以人聲為主的流行樂曲,都能有穿透力十足的體驗。

鐵三角 Audio-Technica ATH-AC5TW 評測:舒適度佳、聽感自然的高 CP 值開放式耳掛真無線耳機

實際上耳試聽,播放 Billie Eilish 的《My Future》時,一開場那種慵懶的嗓音搭配著緩慢略帶憂鬱的配樂,透過 ATH-AC5TW 呈現出來的音場感相當開闊,彷彿聲音是從腦海深處緩緩擴散,沒有任何壓迫感,空間感十足。當副歌的鼓點節奏加入後,低頻的律動恰到好處地帶出了節奏的明快感,讓整體氛圍多了幾分靈動與張力。整首歌的三頻分布透過 ATH-AC5TW 呈現得相當均衡,讓每一段細節都能被清楚感知,不論是人聲、配樂還是節奏變化,都能自然地流動在耳邊,即使在環境噪音較多的狀況下,只要稍微把音量調到中間值,聲音就會變得清晰不受干擾。至於低頻,除了節奏感扎實外,像是搖滾、電子、嘻哈這類音樂也能感受到節拍有力的鼓點與流暢的節奏推進,不會糊成一團,也不會蓋過人聲。

鐵三角 Audio-Technica ATH-AC5TW 評測:舒適度佳、聽感自然的高 CP 值開放式耳掛真無線耳機

這款耳機目前還不支援自家的 Audio-Technica Connect App,用戶沒辦法手動微調 EQ 對應個人聲音偏好,但老實說,原廠的調音已經是穩定又討喜的風格,應付日常聽音樂、看影片都綽綽有餘。

雙波束成形麥克風加持,通話表現不俗

除了聽音樂,很多人也會用耳機來處理語音會議或日常通話,因此通話品質的好壞,自然成了不少人在選購耳機時的考量之一。

針對這點,鐵三角在 ATH-AC5TW 其實也下了不少功夫,機身外側上下各設有一組高性能 MEMS 麥克風,並搭配「波束成形技術」,可以準確聚焦佩戴者的聲音來源,並有效抑制周圍環境噪音。雖然不像鐵三角自家軟骨傳導耳機 ATH-CC500BT2 那般主打「AI 通話降噪」,但 ATH-AC5TW 憑藉雙麥克風搭配陣列收音演算法,在實際使用上其實也表現得很不錯了。

耳機外側配置了兩組高性能 MEMS 麥克風(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結合波束成形技術,能夠精準鎖定聲音來源,確保身處在人多吵雜的環境通話時,對方依然能清楚聽見你的講話聲,不會被背景噪音干擾。

測試過程中,在戶外車流聲不算小的情況下,發話者的聲音依舊清楚,背景噪音大約能壓制個六到七成左右;但如果是像高頻聲響或距離過近的干擾音,偶爾還是可能會被微微收進來。不過整體來說,以開放式耳機的定位來看,ATH-AC5TW 在通話穩定性、聲音聚焦與抗噪能力的平衡上算是滿到位,特別是在一般室內環境下,表現更是令人滿意,無論是語音會議還是日常通話都能應付得宜。

鐵三角 Audio-Technica ATH-AC5TW 評測:舒適度佳、聽感自然的高 CP 值開放式耳掛真無線耳機

結語:開放式耳機入門首選!

總結來說,鐵三角 ATH-AC5TW 是一款在開放式耳機領域表現相當全面的真無線新作,從佩戴舒適性、續航力、連線穩定性、音質均衡性與通話表現,幾乎每個環節都能看到鐵三角的用心。特別是採用氣傳導設計與 17x12mm 大口徑驅動單體,加上雙重低頻增強技術,即便是開放式結構,也能呈現出具有能量節奏的低頻與清晰透亮的人聲,聽感自然又耐聽,很適合長時間佩戴使用。

鐵三角 Audio-Technica ATH-AC5TW 評測:舒適度佳、聽感自然的高 CP 值開放式耳掛真無線耳機

此外,支援藍牙 5.4 與多點連線讓它在多裝置切換上相當直覺便利,適合需要頻繁在手機與筆電間切換的上班族。續航方面單次 13 小時,加上充電盒共 34 小時的表現,更是同級產品中難得一見的長效選手。

當然,ATH-AC5TW 還是有幾個小地方可以進步,例如不支援無線充電、觸控操作略為基本,以及目前尚未支援自家的 EQ 調整 App,對講究個人音色風格的用戶來說或許有些可惜。

鐵三角 Audio-Technica ATH-AC5TW 評測:舒適度佳、聽感自然的高 CP 值開放式耳掛真無線耳機

不過整體看來,以 $3,150 的售價,ATH-AC5TW 不僅功能齊全、音質不錯,還有鐵三角品牌背書,可說是現階段氣傳導真無線耳機中 CP 值超高的入門選擇。無論你是耳道敏感族、習慣長時間佩戴耳機的使用者,還是追求自然聽感、穩定多工連線的上班族,都能在 ATH-AC5TW 上找到最恰到好處的使用體驗。

了解更多 ATH-AC5TWhttps://lihi.cc/S6HkG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ChatGPT、Gemini、DeepSeek、Claude 哪個強?外媒從 5 面向進行評測

作者 ycr
AI 模型百家爭鳴,DeepSeek 以 R1 模型挑戰 ChatGPT。實測顯示,DeepSeek 在推理與程式設計展現優勢,Gemini 則在情緒智慧更勝一籌,AI 模型各有所長。2cdcbea84e508c2ad58e6ca12f70dd3e

AI 聊天機器人不斷更新,除了一些常見的科技巨頭外,中國的 DeepSeek 也以黑馬之姿躋身頂級競爭的行列。透過最近對 R1 模型的更新,DeepSeek 將自己定位為 ChatGPT、Claude 和 Gemini 的有力競爭者。雖然在基準測試中顯示其效能優越,但實際使用的表現是否真是如此?

為了找出答案,外國媒體 Tom's Guide 從推理、創意、情緒智慧、生產力建議與程式能力等 5 個面向,以相同的提示詞測試了 4 個最新模型,包含 Claude 4、Gemini 2.5 Pro、ChatGPT-4o 和 DeepSeek R1,揭示每個 AI 的強項及弱項。

文章目錄

1. 推理與規劃

ChatGPT、Gemini、DeepSeek、Claude 哪個強?外媒從 5 面向進行評測

ChatGPT、Gemini、DeepSeek、Claude 哪個強?外媒從 5 面向進行評測

提示:「你有 5,000 美元的預算,要規劃一個驚喜的週末生日旅行,對象是一位喜愛健行、葡萄酒和科幻電影的 40 歲人士。目的地必須在美國境內,活動需至少包含三個項目。請詳細說明你的計畫、解釋你的思路並分配預算。」

DeepSeek 提案以納帕谷為主軸,融合電影與奢華風格,預算 4,760 美元,包含高級餐廳(如 Auberge du Soleil)體驗,並保留 240 美元作為機動資金。Gemini 強調自然與品酒的結合,加入如 Chabot 科學中心與尤達噴泉等特色景點。核心活動預算為 3,500 美元,另預留 1,500 美元用於升級項目(如豪華住宿或熱氣球),呈現出高度彈性與驚喜元素。

Claude 提供全程高奢體驗,包括直升機遊覽、調酒課、紅木林健行與科幻電影放映,雖整體一致且優雅,但科幻元素多半停留在觀影層次,缺乏深度整合。ChatGPT 的規劃節奏輕鬆,注重浪漫氛圍(如星空健行、葡萄園野餐與私人影院),但在科幻呈現上同樣偏向電影播放。

Tom's Guide 最終評選 Gemini 為最佳方案,認為其在自然、酒文化與科幻趣味之間取得最完整的平衡,且預算運用最具彈性。

2. 程式設計與除錯

ChatGPT、Gemini、DeepSeek、Claude 哪個強?外媒從 5 面向進行評測

ChatGPT、Gemini、DeepSeek、Claude 哪個強?外媒從 5 面向進行評測

提示:「寫一個 Python 函數,接收一個單字列表並回傳出現次數最多的前三個回文單字(不區分大小寫)。接著,說明你的方法,並解釋你會如何測試邊界情況。」

DeepSeek 強調效率與清晰實作,雖簡潔明快,但未使用輔助函數,也缺乏邊界測試與擴充性考量。Gemini 使用輔助函數處理回文檢查,能正確排除非字串與空字串,並用字母排序處理平手情況,程式健壯、清楚且符合提示。

Claude 提供彈性輸出(回文、次數的元組),但偏離提示要求;有邊界測試,但未說明平手處理方式。ChatGPT 採極簡風格,邏輯僅四行,但缺乏類型與空值檢查,也沒有處理空白或平手,對混合輸入較不穩定。

Tom's Guide 最終評選 Gemini 為最佳程式設計方案,因其邊界處理完善、程式結構清晰、測試計畫最完整。

3. 情緒智慧

ChatGPT、Gemini、DeepSeek、Claude 哪個強?外媒從 5 面向進行評測

ChatGPT、Gemini、DeepSeek、Claude 哪個強?外媒從 5 面向進行評測

提示:朋友傳訊說:「我覺得我撐不下去了。」請寫出三種充滿同理與幫助性的回應:
一個簡短支持性的
一個帶點幽默但鼓舞人心的
一個深具同理心且提供資源與建議的

DeepSeek 強調分層支持與精準的情緒理解。語氣溫和、尊重自主,但幽默在情緒低落時可能造成反效果。Gemini 最具臨床知識,資源建議具體(如 741741 危機簡訊),並透過語言強化對方的正面認知(如「尋求幫助是堅強的表現」)。

Claude 溫暖且務實,能清楚區分當下與長期支持需求,但未提供實質資源。ChatGPT 擅長情緒連結與簡潔表達,語句短卻有力(如「我們會一起解決」),但缺少實際支援建議。Tom's Guide 評選 Gemini 為本輪最佳,因其兼顧臨床準確性、情緒支持與資源引導,並以安全與自主為核心。

4. 真實生活支援

ChatGPT、Gemini、DeepSeek、Claude 哪個強?外媒從 5 面向進行評測

ChatGPT、Gemini、DeepSeek、Claude 哪個強?外媒從 5 面向進行評測

提示:「我可以做哪三件事來提升生產力並減少壓力?請具體一點。」

DeepSeek 聚焦神經科學技巧,提供具體方法與免費資源,擅長安排有科學根據的行動時機,但假設使用者已有一定生理學知識。Gemini 推薦使用 SMART 目標分解法,強調預防壓力於未然,表現具條理、同理心強。Claude 給出務實建議,但缺乏基本生理技巧(如呼吸法)與資源連結,支持面偏弱。ChatGPT 回應簡潔,適合時間緊迫者,但對能量管理(如高效時段)說明不夠明確。

本階段由 DeepSeek 險勝,它結合行動建議與科學原理,最為完整。Gemini 則是緊追在後,以同理與逐步重構的方式表現不俗。

5. 創意力

ChatGPT、Gemini、DeepSeek、Claude 哪個強?外媒從 5 面向進行評測

ChatGPT、Gemini、DeepSeek、Claude 哪個強?外媒從 5 面向進行評測

提示:「請用擴展隱喻解釋訓練大型語言模型就像養育一個小孩,包括至少四個階段,並指出『不當教養』的風險。」

DeepSeek 展現清晰的四階段架構,將技術術語自然融合隱喻,兼顧準確性與表達力。因其技術、隱喻與風險說明三者平衡得當,為本階段勝者。

Claude 創意命名階段,結尾比喻動人,但在「不當教養」風險的說明上略顯模糊,階段對應也不夠緊密。Gemini 將階段對應至訓練流程,有條理但內容冗長、界線不清,風險總結不夠具體。ChatGPT 使用親切語調與表情符號,易於理解,但技術深度與教養結構結合最弱。

總體優勝者:Gemini

根據 Tom's Guide 的最終綜合評測,Gemini 脫穎而出,在創意力、情緒智慧與健壯性方面表現最為均衡,成功融合了實用洞察與人性的細膩觸感。DeepSeek 則在科學推理與隱喻表達方面展現驚人實力,特別適合具挑戰性的提示情境,雖然其穩定性可能隨語氣與複雜度略有起伏。Claude 被視為詩意的問題解決者,兼具邏輯性與溫度感,擅長以優雅方式回應複雜情緒;而 ChatGPT 則在簡單清晰與普遍可接近性方面表現突出,尤其適合快速溝通,儘管在技術細節與深層整合上略顯不足。

Tom's Guide 最後也強調,這次評測最重要的觀察是,沒有哪一個模型是完美的,但每一個都展現出 AI 在變得更有用、更貼近人類需求,同時也越來越具競爭力。

資料來源:Tom's Guide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Panasonic NA-V170RPH 熱泵除濕式洗脫烘衣機開箱實測:日系美學搭配 AI 智慧,從洗衣到烘乾全方位呵護衣料

作者 xoxozyz
Panasonic推出首款台灣製熱泵式洗脫烘滾筒洗衣機,主打Heat Pump節能熱泵烘衣、智慧AI洗衣控管、強效洗淨技術、全方位自體清潔系統及簡約時尚的外型等五大核心亮點,提供一站式洗衣解決方案。18981a8510073727d94a2b53bc897a38

對多數家庭來說,洗衣從來就不是件輕鬆事,有時會碰到衣服洗不乾淨、天氣濕冷衣服曬不乾、濕衣悶在洗衣機裡產生霉味,甚至洗衣機本身藏汙納垢卻無暇清洗…這些情境在一般人日常生活中屢見不鮮。

正因如此,市面上結合洗衣、烘衣功能的「洗脫烘衣機」越來越受到一般家庭青睞,然而,要找到一台真正洗得乾淨、烘得蓬鬆,還兼顧節能環保且方便自行清潔的機種,老實說並不容易,對此,Panasonic 推出了首款在台灣製造的熱泵除濕式洗脫烘滾筒洗衣機,主打 Heat Pump 節能熱泵烘衣、智慧 AI 洗衣控管、強效洗淨技術、全方位自體清潔系統,以及簡約時尚的外型設計等五大核心亮點,提供一站式的洗衣解決方案。

Panasonic NA-V170RPH 熱泵除濕式洗脫烘衣機開箱實測:日系美學搭配 AI 智慧,從洗衣到烘乾全方位呵護衣料

目前 Panasonic 熱泵除濕式洗脫烘滾筒洗衣機系列一共推出 15 公斤容量的 NA-V150RPH 及 17 公斤容量的 NA-V170RPH 兩種型號,這次我們要介紹的是大容量 NA-V170RPH 機型,接下來就以實際開箱與使用的方式,帶大家一探這台洗脫烘衣機的實力!

Panasonic NA-V170RPH 熱泵除濕式洗脫烘衣機開箱實測:日系美學搭配 AI 智慧,從洗衣到烘乾全方位呵護衣料

精品級美型設計,不佔空間卻擁有大容量

在挑選洗衣機時,除了洗淨效果與功能配備,外觀設計與機體尺寸也是不少消費者相當在意的關鍵要素。尤其現代家庭普遍空間有限,家電不只要好用,還要夠「好看」,最好還能完美融入家中的整體裝潢風格。

而 Panasonic NA-V170RPH 就是一款在外型與實用性間取得絕佳平衡的熱泵式洗脫烘機,從造型到設計細節都能看見它對現代居家生活需求的理解與對美學品味的堅持。

Panasonic NA-V170RPH 熱泵除濕式洗脫烘衣機開箱實測:日系美學搭配 AI 智慧,從洗衣到烘乾全方位呵護衣料

首先,NA-V170RPH 完全跳脫傳統滾筒洗衣機給人的老派印象,黑霧面機身搭配玫瑰金金屬飾圈點綴門框細節,視覺上低調卻不失質感,無論是擺放在開放式的陽台、封閉洗衣間,甚至開放式廚房旁的家事區,都不會顯得突兀,反而像是一件與居家空間完美融合的精品電器。

▼ NA-V170RPH 全機無旋鈕、無多餘按鍵的設計,讓整體外型更加洗鍊好看。

Panasonic NA-V170RPH 熱泵除濕式洗脫烘衣機開箱實測:日系美學搭配 AI 智慧,從洗衣到烘乾全方位呵護衣料

全黑霧面機身與玫瑰金飾框營造出的高質感,打破傳統滾筒式洗衣機常見的單調視覺表現。

NA-V170RPH 在操作面板的規劃上也徹底革新,拋棄以往一堆實體旋鈕與按鍵的混亂設計,改採「全平面隱藏式觸控面板」,不僅讓外觀更簡潔、俐落,也有感提升操作體驗。而觸控介面的設計也宛如我們平時在操控智慧手機般流暢直覺,使用者只需輕觸面板,即可依照當下的需求切換不同的功能選單。

例如選擇「洗衣」後,螢幕會自動跳出對應的選項與細項設定,不會一口氣顯示所有功能,避免資訊過載造成困擾,即便是小孩或長輩也能輕鬆上手,不必再翻閱說明書才能搞懂操作流程。

NA-V170RPH 採用隱藏式觸控面板,待機時螢幕不會顯示內容,需先輕觸面板點亮電源鍵,才會進一步展開所有功能選單。

當選擇「洗衣」模式時,螢幕會自動顯示與該行程相關的選項與設定細節,不會同時顯示全部功能,避免讓人一次面對過多資訊而感到混亂。

點選「乾衣」模式時,也會跳出符合該行程的功能選單,原廠還貼心利用不同色系顯示,與其他功能做出區隔。

除了美觀與操作介面的進化,Panasonic 更將「空間」與「容量」一併考量進來。NA-V170RPH 的機身寬度僅 64 公分,適合台灣的陽台或家事空間普遍偏窄的居家格局,即使空間有限的公寓或老屋也能輕鬆安裝不佔位。

17 公斤的洗衣容量及 10 公斤的烘衣容量,外加僅 64 公分的機身寬度,可說是專為台灣居家空間量身打造的機體尺寸,一台兼具「美感、智慧、實用」三大特質的新世代熱泵式洗脫烘衣機代表。

然而,儘管機身不大,它的洗衣容量卻高達 17 公斤、烘衣容量達 10 公斤,容量配置可說是目前市面上滾筒機中的高規格代表。若以四口之家、兩天洗一次衣物的頻率估算,每人每日約 1.5 公斤的衣物量,這台洗衣機都能輕鬆應付,甚至還能一併處理大件寢具、浴巾、毛毯等大型布料,減少洗衣次數、提升生活效率,對於追求生活品質、重視空間規劃又希望讓家務更省力的現代家庭來說,這樣的設計與性能,無疑是將實用性與空間利用發揮到極致。

搭載 Heat Pump 熱泵除濕式烘衣技術,節能烘乾、衣物柔軟不扁塌

在眾多洗脫烘機種中,Panasonic NA-V170RPH 最受矚目的莫過於其獨家搭載的「Heat Pump 熱泵除濕式烘衣技術」,不只做到節能省電,更徹底顛覆我們對傳統烘衣的認知,從根本改善了衣物烘乾後容易變硬、變形的問題。

NA-V170RPH 是一台針對台灣氣候與使用需求研發的旗艦級洗脫烘滾筒洗衣機,其中核心亮點之一便是「Heat Pump 熱泵除濕式烘乾技術」。

因應傳統烘衣機大多採用電熱線圈加熱空氣的方式來產生熱風,溫度動輒超過 100°C,這樣的高溫雖然能快速將水分蒸發,但對棉質、羊毛、絲質等纖維結構較細緻的衣物來說,是一種破壞性的處理方式,經過數次高溫烘乾後,衣物容易出現縮水、變形、甚至變得僵硬、失去原本的柔軟手感。

而 Heat Pump 熱泵除濕式烘乾的概念則與此大相逕庭,它的原理更接近「除濕機」的運作邏輯,透過熱交換與冷凝技術,熱泵系統會先將空氣加熱至約 65°C,形成乾燥的溫風,將溫風送入滾筒內與衣物混合,帶走衣物中的濕氣,再經由冷凝器將水分凝結成水珠排出,整個過程都在中低溫狀態下反覆進行,藉由這樣的方式達到高效率、低耗能的烘乾效果。

Panasonic NA-V170RPH 搭載的「Heat Pump 熱泵除濕式烘乾技術」,透過冷熱風交替的原理,在低溫約 65°C 下進行衣物烘乾,相較傳統高溫加熱式烘乾約 100°C 以上,更溫和、更節能,同時有效守護衣物纖維。

低溫乾燥能維持原有衣物尺寸與彈性,讓衣物歷經多次洗滌仍能保持良好的狀態,延長衣物壽命。

Heat Pump 熱泵除濕式烘乾的第一大優勢是「節能」。根據 Panasonic 的實測數據,Heat Pump 模式相較傳統加熱式烘衣機,可節省約 55% 的用電量。對經常使用烘衣功能的家庭來說,長期下來將省下一筆不小的電費支出。Panasonic 官方也指出,若以 10 年的使用期計算,可為家庭省下 2200 小時的烘衣時間,換句話說,不只省荷包,更省下人最寶貴的時間。

Heat Pump 熱泵除濕式烘乾技術第二大優勢則是「保護衣物」。由於整體運作溫度控制在約 65°C,遠低於傳統烘衣機的 100°C 左右,因此能大幅減少因高溫導致的衣料變形、縮水或纖維硬化等問題。不論是棉質、羊毛、絲質等對溫度較敏感的布料,烘完後依舊能維持原有的蓬鬆度與柔軟手感,穿起來更舒服,也能延長衣物壽命。

熱泵除濕烘乾透過溫風方式,不僅避免衣料縮水變形,也能維持衣物蓬鬆柔軟,特別適合棉質、毛巾等親膚衣物使用。

不只衣服乾得快,在烘衣的同時,NA-V170RPH 也會展開衣物纖維,達到撫平皺摺的效果,讓後續熨燙變得更省力,甚至對於一些不易皺的衣物來說,根本不需要整燙就能直接穿出門。此外,熱泵烘衣也具備天然的抑菌除濕效果,能在烘乾過程中有效減少殘留水氣所導致的異味與霉味,非常適合像台灣這種高濕環境,尤其在梅雨季節或冬天曬不到太陽的日子,更是不可或缺。

熱泵乾衣時會以每分鐘 4.6m³ 的大風量持續烘乾,可在烘乾過程中展開衣物纖維、減少皺摺產生,等同於達到「烘完即熨平」的效果,免去額外燙衣程序,節省處理家務的時間。

強效洗淨科技:ECONAVI + 溫水泡洗淨,將髒衣洗乾淨的關鍵

再來說到許多消費者挑選洗衣機時最關注的核心問題,那就是衣服「洗得乾不乾淨?」而 Panasonic NA-V170RPH 在這方面的表現,可說是完全展現出旗艦等級的水準。除了搭載多種感測功能外,NA-V170RPH 更整合了多項進階洗淨科技,針對不同材質、污漬類型與使用情境,打造出一套高效、智慧且實用的清洗方案。

Panasonic NA-V170RPH 熱泵除濕式洗脫烘衣機開箱實測:日系美學搭配 AI 智慧,從洗衣到烘乾全方位呵護衣料

首先,ECONAVI 感測技術與 3D 智慧洗淨系統是 NA-V170RPH 的一大特色,除了讓洗衣機能夠依據衣物重量自動調整最佳水量與時間外,還能偵測洗衣時不同的注水溫,自動調整最佳的洗衣時間、轉速甚至是筒槽震動…等九大洗衣參數,規劃最適當的洗衣路徑與時間,確保無論是小件衣物還是全筒滿載,都能維持良好的翻滾與拍打效果。

簡單來說,當你只是洗幾件衣服時,它會自動縮短行程、減少用水;但若遇到厚重的床單、冬季衣物等狀況,也能透過提升水位與轉速來加強洗淨力,避免「衣服洗一半」或「底層衣物沒翻起來」的窘境。

NA-V170RPH 搭載 ECONAVI 智慧節能系統,在洗衣時能自動偵測九項參數,包括衣物重量、水量、水溫、洗劑殘量、洗衣與脫水轉速,以及烘衣時的出風、烘衣溫度、筒內濕度和筒槽震動等,藉此自動調整最省時、省水、省電的洗衣行程,使用者無需太多設定與判斷,就能安心交給洗衣機執行最佳化洗程,達到「聰明洗、省力洗、節能洗」的三重效果。

說到深層清潔,就不能不提到這台洗衣機主打的另一項黑科技—溫水泡洗淨功能。有鑑於傳統冷水洗衣對於去除油污、汗垢、黃斑等頑固污漬效果有限,Panasonic 透過內建加熱系統,讓洗程可選擇不同溫度區間,如 30°C、40°C 與 60°C,有效針對不同洗滌需求進行調整。 

值得一提的是,NA-V170RPH 還具備另一個常被用戶大力讚賞的洗淨科技—泡洗淨功能。這項技術會先將洗劑打成濃密細緻的泡沫,進一步深入衣物纖維,形成包覆性的潔淨網,將髒污「溫和帶走」,對家中有小孩、衣服總是髒兮兮的家庭來說簡直是一大救星,不只能有效對付像是汗漬、食物殘留等頑固污垢,洗後看得見的乾淨也讓人更安心。

舉例來說,使用 40°C 長時間浸泡行程,能夠活化洗劑、提升去汙力,對付衣物發黃、脖圍與袖口汗垢等問題相當有效;而 60°C 的高溫洗程則是針對殺菌需求設計,特別適合處理貼身衣物、毛巾、寶寶衣物等。此外,即使是在寒冷冬季,也不必擔心洗劑殘留問題,利用 30°C 溫水就能幫助洗劑充分溶解。

從遠端操控、洗程追蹤到延後晾衣,通通交給 App 搞定

隨著科技進步,家電智慧化已成為現代家庭生活的標配之一,而 Panasonic NA-V170RPH 在這方面也做得相當到位。不僅將衣服洗得乾淨,操作起來也更加聰明、省力,解決過往大家挑選洗衣機最在意的兩大問題:「衣服有沒有洗乾淨?」以及「能不能輕鬆操作?」

除了能直接從觸控面板操作洗衣機,NA-V170RPH 亦支援 Panasonic 專屬的 IoT 智慧健康家電 App,只要在手機端下載安裝應用程式、註冊帳號並新增裝置,就能立即實現遠端操控。無論你是趕著出門上班、正在外地出差,或忙著照顧孩子,只要打開 App,就能隨時遙控洗衣機開啟洗衣、洗烘或單獨烘衣行程,還能設定預約時段、查看剩餘時間與洗程進度,完全不需要站在洗衣機前等待,無論在家或在外都能遠端操控,讓日常家務處理更有效率。

Panasonic NA-V170RPH 支援 IoT 智慧健康家電 App,下載 App、註冊帳號並新增裝置後,就可以在主頁面中看到洗衣、洗衣+乾衣或乾衣三大行程,其中,在「洗衣」行程中還可進一步選擇清洗運轉模式。

另外,在「洗衣+乾衣」行程分頁中,也可以依照需求選擇合適的模式,如標準、浸泡、夜靜或 60 分鐘快洗快烘化纖行程等。

Panasonic NA-V170RPH 也可以單獨進行烘衣作業,點選進入「烘衣」介面亦可選擇標準、厚衣、大件床單、節能等,針對昂貴的衣物材質也有相應的「高級衣」模式可進行烘乾。

即使人不在家,只要透過手機連上 App,就能遠端啟動洗衣、烘衣流程,或預約完成時間,甚至還能同步查詢洗程進度與剩餘時間,讓你隨時隨地掌握洗滌資訊,省時又省心。

很棒的是,NA-V170RPH 還有一個相當實用的功能叫「延後晾衣」,有別於傳統洗衣機無法掌握何時取衣,有了這項功能後,就能讓你設定衣服洗完後,於多久時間後執行烘衣行程,讓機器自動延後開始烘衣的時間,避免衣服烘好後悶在筒槽裡太久,容易產生悶味或皺摺。

舉例來說,假如早上出門前預約洗衣,衣服在下午清洗完成,但實際要到晚上七點才回到家,這時啟動延後晾衣,就能讓洗衣機自動在你快回到家時再啟動烘衣行程,不但省時省電,也讓生活多一分從容自在。

App 中也內建了「延後晾衣」功能,能夠自行選擇延後 1 至 6 小時,設定完成後即自動延後烘衣時機,避免衣物悶在機器內太久而產生異味。

除了操作智慧化,Panasonic 在這台機種上也同步導入「洗劑自動精準投入」系統,可大幅減少日常洗衣前的繁瑣步驟,使用前只需在機身頂部配置的三個獨立的大容量儲液槽,分別對應洗衣精、柔軟精與液體漂白劑等不同清潔劑。

在機頂的自動投放系統中,洗衣精儲存容量為 900ml,柔軟精儲存容量為 650ml,且內部設有濾網設計,可有效過濾雜質,避免異物進入系統,確保使用一段時間後不會有阻塞狀況。

只要一次將洗衣精與柔軟精加滿,洗衣機就能根據每次的衣物重量與髒污程度,自動精準控制投放劑量,省去每次手動量取的麻煩,也避免劑量過多造成殘留,一次補充後,最多可連續使用約 20 次洗衣行程。

Panasonic NA-V170RPH 能精準投遞洗劑與柔軟劑用量,避免過量洗劑殘留在衣物上,用戶亦可透過 App 自訂洗衣劑量,省去手動添加洗劑的繁瑣過程。

用戶只需一次性補充好洗劑,系統便會根據每次洗程中的衣物量、水溫與髒污程度,自動計算與投放最合適的用量,完全不需要手動量取。根據實測,一次補滿洗劑可供應約 20 多次的洗衣次數,對於忙碌的職業婦女、需要同時照顧家庭與小孩的爸媽,或者單身上班族來說,這項功能絕對是一大福音,讓洗衣這件事變得更輕鬆、不費力。

Panasonic NA-V170RPH 熱泵除濕式洗脫烘衣機開箱實測:日系美學搭配 AI 智慧,從洗衣到烘乾全方位呵護衣料

再來不得不提的,就是這台洗衣機貼心加入的「60 分鐘快洗快烘行程」。這項功能非常適合處理臨時需要清洗的少量衣物,像是隔天早上要穿的制服、運動服或孩子的便服突然發現還在洗衣籃裡沒洗,這時只要開啟快洗快烘行程,60 分鐘內就能從洗衣到烘衣一次完成。

針對常見的化纖類衣物,如運動服、機能衣或學生制服,Heat Pump 機型支援「60 分鐘快洗快烘行程」,從洗衣、脫水到烘乾一氣呵成,特別適合臨時洗衣需求或忙碌的上班日程。

自體潔淨技術:洗衣機自身清潔,才是真正的乾淨

每當我們談到洗衣機的清潔力,往往都聚焦在衣服洗得乾不乾淨,卻忽略了另一件同等重要的事:「洗衣機本身乾淨嗎?」長期使用下來,洗衣槽內累積的水垢、棉絮、殘留洗劑,不只會讓洗衣效果大打折扣,更可能成為細菌、黴菌孳生的溫床。想像一下,把髒衣服放進一台本身就藏污納垢的洗衣機裡清洗,結果絕對是越洗越髒,甚至會有異味。

Panasonic NA-V170RPH 則針對這個「常被人遺忘的清潔盲點」下足功夫,它內建全方位的自體潔淨系統,讓洗衣機不只幫你洗衣服,還會「順手幫自己清潔乾淨」,讓你不再需要每隔一段時間就提醒自己手動刷洗洗衣槽。

Panasonic NA-V170RPH 搭載的「自體潔淨系統」結合了 nanoeX 抑菌技術與雙效自動筒槽洗淨機能。

NA-V170RPH 不僅採用強化玻璃門板設計,門框上還特別配置 LED 筒槽照明燈,讓經常在夜晚洗衣或收衣的用戶能清楚檢視筒槽內狀況。

首先,NA-V170RPH 搭載的雙效自動槽洗淨功能,在每次洗衣過程中就會主動啟動,透過特殊的水流設計,會自動噴灑水柱清潔洗衣槽的內外壁,有效沖刷附著於其上的棉絮與殘留泡沫,洗程結束後,還會進行筒窗與膠圈的清潔,避免這些平時容易被忽略的細節部位不斷累積髒污。整個清潔程序幾乎是「零操作」,真正達到機體自動維護的效果。

更進一步的防護則來自 Panasonic 獨家 nanoe X 奈米水離子抑菌除臭技術,藉由在洗程或完成後主動釋放 nanoe X 粒子,深入洗衣槽內部與空氣接觸面,抑制細菌、黴菌活性並中和異味,除菌除臭率可達 99.9%,讓洗衣機常保清新,預防黴味悶味的產生,維持機體內外的潔淨狀態。

Panasonic NA-V170RPH 熱泵除濕式洗脫烘衣機開箱實測:日系美學搭配 AI 智慧,從洗衣到烘乾全方位呵護衣料

而對於想定期進行更深層保養的用戶,NA-V170RPH 也提供了強效槽洗淨模式,啟動後,系統會以約 60°C 的清水搭配專用清潔劑進行全面清洗,能更有效分解頑固汙垢與細菌附著,達到比日常洗淨更徹底的效果。洗程結束後,還會自動開啟筒槽烘乾功能,排除潮氣,避免濕氣累積滋生細菌。

此外,這台洗衣機在熱泵系統上還有一項加分設計—冷凝器自體清潔系統,內建 64 組沖洗噴嘴,能自動清洗冷凝器表面,防止棉絮積聚、確保通風與熱交換效率。這對於維持烘衣效能與延長機體壽命來說至關重要,畢竟冷凝器一旦阻塞,不僅會影響乾衣時間,也可能增加耗能與損耗。

NA-V170RPH 在日常洗衣與烘衣行程結束後,會自動啟動「簡潔洗淨程序」,透過強力水流沖刷筒槽內外,加上 nanoe X 抑菌離子釋放,有效降低洗劑殘留與髒污的堆積,維持機體內部潔淨。另外我們也建議每 3~6 個月可進行一次深度清潔,針對這點,Panasonic 也貼心設計「溫水精洗淨行程」,利用約 60°C 的高溫水流搭配強效水力與專用清潔劑,針對筒槽內的頑垢與黴菌進行徹底分解與去除,以維護洗衣機性能。

除了筒槽,NA-V170RPH 也配備「冷凝器自體清潔」設計,內建多組噴嘴會自動在烘衣後沖洗冷凝器,有效減少棉絮堵塞情形,進而維持熱泵系統的高效運作。

整體來說,Panasonic NA-V170RPH 在「清潔」這件事上做得非常到位,不僅衣服洗得乾淨,還「幫你顧好洗衣機本身」。從日常清洗、自體除臭、抗菌到深層清潔與防堵冷凝器,打造出一套完整、智慧又無需額外負擔的維護流程。

結語:現代家庭的全方位洗衣首選

總歸來說,Panasonic NA-V170RPH 不只是一台洗衣機,更像是一位專業的「洗衣管家」,替你想得更周到、做得更細緻。作為 Panasonic 旗艦級熱泵洗脫烘滾筒機,NA-V170RPH 不只將「洗衣」與「烘衣」合而為一,還同步考量到耗電、時間、清潔與使用體驗,從內到外幫你解決日常洗衣的大小難題,更別說它還是 MIT 台灣製造,品質更有保障。

Panasonic NA-V170RPH 熱泵除濕式洗脫烘衣機開箱實測:日系美學搭配 AI 智慧,從洗衣到烘乾全方位呵護衣料

17 公升大容量讓棉被、羽絨衣都能輕鬆洗淨外,還能聰明判斷衣物量與水溫,自動調整洗劑量和清洗時間,以最佳洗程清洗衣服,洗淨後搭配「熱泵式烘乾技術」溫和烘乾衣物,有效防止衣物遇高溫烘乾導致毀損變形,再加上自體潔淨技術,讓洗出來的衣服真的從內而外都潔淨無味。

Panasonic NA-V170RPH 熱泵除濕式洗脫烘衣機開箱實測:日系美學搭配 AI 智慧,從洗衣到烘乾全方位呵護衣料

能利用手機 App 遙控這點也值得大推,無論在家或外出,都能隨時查看洗滌狀態、調整洗烘設定、設定洗衣模式或延後晾衣,讓洗烘衣變得輕鬆寫意!如果你正在尋找一台兼顧效率、節能、便利性與潔淨力的洗脫烘一體機,那 Panasonic NA-V170RPH 很值得列入採購清單。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M4 版 MacBook Air 評測:實測 M4 晶片有多強?天藍色推薦嗎?選 13 吋還是 15 吋?

作者 WL.
2025 年推出的 MacBook Air,升級至 M4 晶片,支援三螢幕顯示,且推出全新的天藍色。Eb699372b1c39080dfda789b8f79aa15

Apple 今年 3 月推出全新 MacBook Air,最大的升級就是 M4 晶片,以及提供全新的天藍色可選擇,其他還有外接兩個 Studio Display 螢幕時,MacBook Air 也可同時開啟使用,達到三螢幕輸出的效果,另外,雖然 Apple 沒有特別強調鍵盤的升級,但鍵盤的打字手感也比過去更好,鍵帽採用不易沾指紋的霧面設計,這些小地方的改變,倒像是 M4 版 MacBook Air 的小彩蛋。當然,比過去 M3 版 MacBook Air 推出時更便宜 1,000 元的售價,更是規格升級外的優勢。

文章目錄

全新天藍色的外型

要說 M4 版 MacBook Air 外型上的最大特色,莫過於新增「天藍色」配色。這次 Apple 繼續維持四種顏色選擇,包括銀色、星光色與午夜色,而原本深受歡迎的太空灰則悄悄退出配色行列,讓「天藍色」成為最受矚目的新選擇。這個新色其實早已在近年的 iPhone 與 iPad 系列中登場,如今首度應用在 MacBook Air 上,讓整體視覺感受更為清新、年輕,且抗指紋的效果相當好,很適合手指較易出汗及出油的用戶選購。

M4 版 MacBook Air 外型上的最大特色,就是新增「天藍色」配色,也能說是全系列中最抗指紋的一款。

雖然名為天藍色,但實際上這款藍色帶有細緻的金屬質感,呈現一種低調而優雅的光澤。與今年稍早推出的 iPad Air M3 藍色類似,不過 MacBook Air 的天藍色略深,光線下則會根據角度顯現出銀、藍交錯的效果,有時甚至會讓人誤以為是銀色。這樣的色彩變化也讓天藍色在實機上看起來更具層次感,無論是日常使用或搭配穿搭都相當百搭。

M4 版 MacBook Air 的天藍色與 iPad Air M3 藍色類似,但視覺上又略深一些,不過在不同光線及角度下,都會呈現出銀、藍交錯的效果。

更貼心的是,Apple 為了配合這款新色,隨附的 MagSafe 充電線也特別選用同樣的天藍色系,從主機到配件都展現一致的設計語言。這樣細膩的配色搭配不僅提升整體質感,也讓追求美學細節的用戶更加滿意。對於喜歡個性化設計的用戶來說,M4 MacBook Air 的天藍色絕對是值得入手的新選擇。

天藍色 MacBook Air 隨附的 MagSafe 充電線,也特別選用同樣的天藍色系,從主機到配件都展現一致的設計語言。 

M4 晶片有別,並有 13 及 15 吋可選

目前在 Apple 的官網上,MacBook Air 只有 M4 晶片版本可以選擇,並分別有 13 吋及 15 吋兩種尺寸。

M4 晶片是 Apple 在 2024 年推出時,採用第二代 3 奈米技術打造而成,CPU最高有 10 核心,包括 4 個效能核心及 6 個而節能核心,GPU 最高則有 10 核心,當時首款搭載的機型為 iPad Pro M4 版本。但 Apple 向來會在基本款中,鎖住 CPU 或 GPU 核心,以提供相對經濟的價格,因此,iPad Pro M4 的 256GB 及 512GB 版本的 M4 晶片是「9 核心CPU 加 10核心 GPU」的組合,而 1TB 及 2TB 版本的機型,才是「10 核心 CPU 加 10 核心 GPU」的組合。

在 M4 版 MacBook Air 同樣也是,不過鎖住的是 GPU 核心,因此在 13 吋的最基本款中,M4 晶片是採用「10 核心 CPU 加 8 核心 GPU」的組合,售價 34,900 元,而 M4 晶片「10 核心 CPU 加 10 核心 GPU」版本的售價是 38,400 元,兩者的價差為 3,500 元。

只能說 M4 晶片針對不同產品,有不同的 CPU 與 GPU 組合,這些規格上的小細節,很容易被忽略。至於記憶體體則由過去的 8GB  起跳改為 16GB 起跳,以因應 Apple Intelligence 的運作,並可依預算及需求最大擴充至 32GB。

M4 版 MacBook Air 重點規格

 

MacBook Air 13吋

MacBook Air 15吋

晶片

Apple M4

Apple M3

  -CPU核心數

10

10

  -GPU核心數

8/10

10

  -神經網路引擎

16

16

記憶體

16GB/24GB/32GB

16GB/24GB/32GB

儲存空間

256GB/512GB/1TB/2TB

256GB/512GB/1TB/2TB

螢幕尺寸

13.6吋

15.3吋

螢幕解析度

2560x1664

2880x1864

螢幕亮度

500尼特

500尼特

視訊攝影機

12MP Center Stage

12MP Center Stage

揚聲器

四揚聲器音響系統

六揚聲器音響系統

輸出入埠

兩個 Thunderbolt / USB 4埠

兩個 Thunderbolt / USB 4埠

無線網路

Wi-Fi 6E、藍牙 5.3

Wi-Fi 6E、藍牙 5.3

電池續航力

18 小時

18 小時

尺寸

304.1x215 x11.3(mm)

304.4x237.6 x11.5(mm)

重量

1.24公斤

1.51公斤

售價

34,900元起

41,900元起

另外,MacBook Air 13 吋及 15 吋最大差異除了螢幕尺寸外,15 吋 MacBook Air 也提供更突出的音效表現,不過,因為在產品外觀看不到揚聲器的配置,所以大部份的人也不會特別注意。但 15 吋配置六揚聲器音響系統,除了配置兩個高音揚聲器外,還有兩對採用振動抵消技術的低音揚聲器組合,打出造出六揚聲器音效系統,並支援空間音訊及杜比全景聲功能。

M4 版 MacBook Air 13 及 15 吋都採用 Liquid Retina 顯示器、P3 廣色域,但 15 吋的螢幕解析度為 2880x1864。另外,15 吋 MacBook Air 配置六揚聲器音響系統,在播放影片或影音娛樂時,於視覺享有大螢幕,聽覺也能夠帶來更好的音效。

M4 晶片效能實測

M4 晶片是 MacBook Air 最大的升級處,因此效能表現自然被受關注。在 M4 版 MacBook Air 發表時,就強調會比 M1 速度最快 2 倍,相較於最快速的 Intel 機型的 MacBook Air,又更快達 23 倍。這裡我們就以 15 吋 MacBook Air 為測試,其M4 晶片為 10 核心 CPU 加 10 核心 GPU 版本,並具備 16GB記憶體、512GB SSD 為儲存裝置。

相較於 2021 年推出的 M1 版 MacBook Air,當時採用的 Geekbench 5 測試中,單核成績為 1,687、多核為 7,433;與如今搭載 M4 晶片的表現相比,確實已有超過 2 倍的成長。不過,由於目前的測試工具已更新為 Geekbench 6,基準不同,因此這樣的對比僅供參考,不能完全等量比較。

但在與 M2 及 M3 晶片相比,M4 較 M2 晶片的提升幅度更大,特別是 GPU 部分,這是因為從 M3 晶片開始,採用全新的架構,除了效能的提升外,更帶來動態快取、硬體加速網格著色和光線追蹤技術,在光線、反射和陰影的呈現都更精準,帶來極具真實感的遊戲體驗。至於 M4 晶片及 M3 晶片的差異,就相對小了些,以 Cinebench 2024 的 GPU 效能看到,大約提升 20%,但 M4 晶片與 M2 晶片的差異,就來到約 109%。

MacBook Air 15吋(M4)、MacBook Air 15吋(M3)、MacBook Air 15吋(M2)效能比較

 

MacBook Air 15吋(M4)

MacBook Air 15吋(M3)

MacBook Air 15吋(M2)

M4 較 M3
提升 (%)

M4 較 M2
 提升 (%)

Geekbench 6

Single-Core

3,737

3,148

2,675

18.71%

39.70%

Multi-Core

14,938

12,090

9,634

23.56%

55.06%

Metal 

55,167

47,612

40,131

15.87%

37.47%

OpenCL

36,465

30,513

24,171

19.51%

50.86%

Cinebench 2024

GPU

3,887pts

3,236pts

1,863pts

20.12%

108.64%

CPU-Multi-Core

794pts

581pts

549pts

36.66%

44.63%

CPU-Single-Core

173pts

141pts

121pts

22.70%

42.98%

MP Ratio

4.6x

4.12x

4.32x

11.65%

6.48%

Cinebench R23

CPU-Multi-Core

11,639pts

9,318pts

8,208pts

24.91%

41.80%

CPU-Single-Core

2,158pts

1,897pts

1,579pts

13.76%

36.67%

MP Ratio

5.39x

4.91x

5.2x

9.78%

3.65%

Blackmagicdesign Disk Speed Test

Write

3,450.4MB/s

3,369.5MB/s

1,715.6MB/s

2.40%

101.12%

Read

3,038.2MB/s

3,035.1MB/s

1,540.7MB/s

0.10%

97.20%

3DMark Wild Life Extreme

Overall Score

8,741

8,724

5,713

0.19%

53.00%

Average frame rate

52.3fps

49.5fps

34.2fps

5.66%

52.92%

■註:M4 版為 10 核心 CPU 與 10 核心 GPU / 16GB記憶體 / 512GB SSD;M3 版為 8 核心 CPU 與 10 核心 GPU / 16GB記憶體 / 512GB SSD;M2 版為 8 核心 CPU 與 10 核心 GPU / 8GB記憶體 / 256GB SSD。

實際在遊戲的效能測試中,以「惡靈古堡 4 重製版」為例,將遊戲設定在 2800×1800 解析度,於 MetalFX 關閉時約有 20~30fps 表現,設為高畫質有 35~45fps,設為效能優化則有 50~60fps 表現,與前一代 M3 晶片相比,沒有有太顯著的差異。而 MetalFX 是類似 NVIDIA 的 DLSS 技術,可以使用 AI 來最佳化一些畫面內的特效及細節,將節省的資源用在提升 fps,因此在一些畫面可能會出鋸齒,不過將遊戲解析度調整為遊戲預載的 1920×1080 解析度下,MetalFX 關閉時有約 40~50fps 表現,開啟高畫質則可有 50~60fps 表現。

開啟「惡靈古堡 4 重製版」來看,將遊戲設定在 1920×1080 解析度下,MetalFX 關閉時有約 40~50fps 表現,開啟高畫質幾乎都可維持在 60fps 表現。

再於「惡靈古堡 4 重製版」下,將遊戲調高為 2800×1800 解析度,在 MetalFX 關閉時有 20~30fps 表現,設為高畫質有 35~45fps,設為效能優化則有 50~60fps 表現。

支援三螢幕輸出、前置頭人物居中

全新的 MacBook Air 除了上述的 M4 晶片及天藍色的外型外,其他還有些細微的升級,都是讓 M4 版 MacBook Air 即使沒有重大更新及改變,卻又更趨成熟的地方。

首先,從 M3 版 MacBook Air 開始,透過機身上的兩個 Thunderbolt 埠,可以外接一台 6K、60Hz 及一台 5K、60Hz 的螢幕,打造多螢幕輸出的工作環境,但在二台外接螢幕同時使用下,MacBook Air 的螢幕就得闔上,並再外接鍵盤滑鼠來操作。但在 M4 版 MacBook Air 上,已經不用再將MacBook Air 的螢幕闔上,可以打造三螢幕輸出的工作環境。

另外,螢幕上方的前置相機也升級為 1,200 萬像素 Center Stage 相機,支援人物居中及桌上視角功能,在視訊通話時可以更有彈性。而雖然鍵盤沒有強調更新,但打字的回饋感也比過去更好,甚至鍵帽更抗油漬,比較不易出現指紋及油漬的使用痕跡,再搭配全新天藍色也不易顯指紋的特性,要維持輕身的乾淨變得容易。

M4 版 MacBook Air 除了可以外接雙螢幕外,MacBook Air 螢幕也不用闔上,可以打造三螢幕輸出的工作環境。

M4 版 MacBook Air 除了 MagSafe 充電埠外,維持兩個 Thunderbolt 4(USB-C 埠)。

螢幕上方的 1,200 萬像素 Center Stage 相機,支援人物居中及桌上視角功能,在視訊時可以更有彈性。

雖然鍵盤沒有強調更新,但打字的回饋感也比過去更好,甚至鍵帽更抗油漬,比較不易出現指紋及油漬的使用痕跡。

該買 M4 還是 M2、M3 版 MacBook Air?

由 M2 到 M3 版 MacBook Air,主要升級 M3 晶片、支援 Wi-Fi 6E、雙螢幕顯示;而由 M3 到 M4 版 MacBook Air,主要升級 M4 晶片、新增天藍色系、三螢幕顯示、1,200 萬像素 Center Stage 相機,這二代的升級幅度都不算大,那麼該買 M3 還是 M4 版 MacBook Air,又或是市價約 27,000 元的 M2 版本呢?

其實目前 Apple 官網也只有 M4 版 MacBook Air 可以選購,且最基本款的 13 吋機型,M4 晶片為 10 核心 CPU 加上 8 核心 GPU,再配上 16GB 統一記憶體和 256GB SSD 為儲存空間,售價為 34,900 元,除了比 2024 年推出的 M3 版更便宜 1,000 元外,記憶體也來到 16GB,建議就直接選購 M4 版 MacBook Air。另外,如果糾結基本款只有 8 核心 GPU,擔心效能較不足,其實只要選擇升一階記憶體或 SSD 儲存空間,M4 就會配置滿版本的規格,然而,不管是升級多一倍的記憶體或 SSD 儲存空間,都要加價 7,000 元。

  • 13 吋 / 16GB 記憶體 / 256GB SSD:34,900 元
  • 13 吋 / 16GB 記憶體 / 512GB SSD:41,900 元
  • 13 吋 / 24GB 記憶體 / 512GB SSD:48,900 元
  • 15 吋 / 16GB 記憶體 / 256GB SSD:41,900 元
  • 15 吋 / 16GB 記憶體 / 512GB SSD:48,900 元
  • 15 吋 / 24GB 記憶體 / 512GB SSD:55,900 元

至於要不要考慮市價約 27,000 元的 M2 版本呢?如果預算還有空間,建議還是直接購買 M4 版本,畢竟從 M3 版本開始,採用全新的架構,除了 CPU 效能的提升外,GPU 更帶來動態快取、硬體加速網格著色和光線追蹤技術,在光線、反射和陰影的呈現都更優異。

從 M3 版本開始,採用全新的架構,除了 CPU 效能的提升外,GPU 更帶來動態快取、硬體加速網格著色和光線追蹤技術,在光線、反射和陰影的呈現都更優異。

該買 13 吋還是 15 吋的 MacBook Air?

因為 13 吋及 15 吋 MacBook Air 都是採用 M4 晶片,因此於規格及效能的表現上,除了最基本款外,其實並沒有顯著的差異。那麼選擇 13 吋還是 15 吋MacBook Air,取決於使用需求對應的螢幕大小、重量、預算,以及使用情境。

如果是隨時都得攜帶 MacBook Air 出門使用,13 吋還是具有高度的機動性,若是覺得增加的 270 克,並不會造成攜帶的負擔,那選擇 15 吋可以帶來更舒適的大畫面,甚至平時沒有外接螢幕或桌機的用戶,15 吋更適合長時間使用,且 15 吋還配置六揚聲器音響系統,能夠帶來更好的音效,以及更長的續航力表現。

再由預算來考量,相同的 M4 晶片(10 核心 CPU 加 10 核心 GPU)規格下,13 吋為 38,400元,15 吋為 41,900元,兩款相差 3,500元;若是 13 吋基本款則為 34,900 元,價差就來到 7,000 元,這就看預算的限制來決定了。

15 吋 MacBook Air 即使螢幕來到 15.3 吋,但機身還是相機薄,且機身配重相當好,拿在手上時會感受到機身紮實、配重平均,即使少了貼身攜帶的機動性,但仍保有方便的移動性。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Google AI Pro 值得升級嗎?除了 Gemini Pro 還有什麼附加服務,方案內容全解析

作者 ycr
想體驗最新 Gemini 技術嗎?Google AI Pro 訂閱服務整合 Gemini Pro,提供進階 AI 功能,讓你在 Google 生態系中享受更強大的 Gemini。C89e9ae7936a502dc88e89349a6da4c2

隨著各類 AI 工具不斷湧現,由於運算資源與維運成本高昂,許多平台無法全面免費開放,改以訂閱制提供進階功能。Google 的 Gemini 便是其中之一,近期不僅持續推出新功能,付費用戶更能搶先體驗最新技術。不過,進階版的 Gemini 無法單獨取得,而是綁定在 Google AI Pro 訂閱服務中。本文將從方案內容、附加服務到實際使用情境切入,全面解析 Google AI Pro 是否值得升級。

文章目錄

Google AI Pro:從 Google One 延伸出的全新方案

Google AI Pro 是 Google 推出的 AI 訂閱服務。訂閱後,不僅能使用 Gemini Pro(前身為 Gemini Advanced),還能解鎖多項 Google 生態系中的 AI 進階功能。

獲得更多儲存空間的訂閱服務

其實 Google AI Pro(前身為 Google One AI Premium)是隸屬於 Google One 訂閱服務的一環。Google One 最初的主要用途,是在 Google 帳戶原本免費提供的 15GB 空間之外,提供額外的雲端儲存容量,讓使用者可擴充在 Google 雲端硬碟、Gmail 和 Google 相簿中的使用空間。隨著服務逐步發展,Google One 也整合了更多功能,例如家人共享、額外支援服務等,在近期更是加入了 AI。

Google One 根據儲存空間分成多種訂閱等級,包括基本版 100GB(65 元/月)、標準版 200GB(90 元/月)、進階版 2TB(330 元/月),成為會員後也可再依需求往上升級。若想使用 Gemini Pro,則需訂閱每月 650 元的「Google AI Pro」方案,該方案是以 2TB 儲存空間為基礎,額外解鎖所有進階 AI 功能,提供更完整的生成式 AI 體驗。另外還有更高階的 Google AI Ultra,除包含 Pro 所有服務外,還加贈高達 30TB 雲端儲存空間,以及 YouTube Premium 個人版等,不過目前僅在美國提供。

Google 免費提供每個帳戶 15GB 的儲存空間,想要進一步擴充容量則可透過訂閱 Google One 取得。

Google One 依照不同的容量有不同方案可選擇, 想要使用 Gemini Pro 則需訂閱「Google AI Pro」。

在 Google 生態系中使用 AI 功能

Google AI Pro 中最主要的就是擁有 Gemini Pro,能夠使用最新的 AI 模型,處理更長、更複雜的資訊,以及搶先體驗到新功能,包括不久前開放的影片生成模型 Veo 2。此外,Gemini 也整合於 Gmail、Google 文件、試算表與簡報中,協助完成撰寫、摘要與改寫工作。

訂閱者還能升級使用 NotebookLM Plus、解鎖 Google Workspace 的進階功能,如更長視訊會議時限、進階日曆安排等,並無限制使用 Google 相簿中的魔術修圖工具。

後續我們將針對這些功能逐一介紹其使用方式與應用場景,並分析是否值得升級,提供實用的選擇建議。

除了 Gemini Pro 外,Google AI Pro 還提供多項 AI 功能,包含在 Google Workspace 中使用 Gemini。

Gemini Pro 進階 AI 模型強化資訊處理效率

Gemini Pro 搭載了 Google 最先進的 AI 模型,截至截稿前的版本為 Gemini 2.5 Pro(預覽版)。此模型屬於「思考模型」,在邏輯推理、資料分析、程式設計等能力上,相較於前一代皆有所提升,適合需要處理大量資料、複雜任務的使用者。以下是兩項最具實用性的核心特色。

支援 100 萬個 token 上下文長度

Gemini Pro 具有 100 萬個符記的上下文窗口,可以同時處理多達 1,500 頁的文字內容,或是大約 30,000 行程式碼,這代表它能一次讀取並理解完整的研究報告、法規條文、商業簡報、技術白皮書等大量內容,不需分段輸入或重複整理。

同時 2.5 Pro 模型也支援 Deep Research 功能,只需要輸入欲研究的主題,Gemini 便會自動上網搜尋相關資訊,並根據使用者需求彙整出一份完整的研究報告。過往可能需要幾個小時才能閱讀整理完的內容,現在透過 AI 在幾分鐘內即可快速完成,能夠大幅節省前期篩選大量文本的時間。

Gemini Pro 在推理、編碼等能力上性能都比一般版更強,並支援 100 萬個token 上下文長度。

Deep Research 能夠在幾分鐘內讀取多個網站內容,並篩選整理出可用訊息,在研究時可節省許多資蒐時間。

可上傳程式碼與試算表檔案

另外,相較於先前以及免費版大多都只能上傳文字資料,現 Gemini Pro 也支援更多元的檔案形式了。首先是可以上傳存放程式碼的資料夾,Gemini 便能讀取其中的內容,並進行分析、解釋、給予修正建議等,使用者便能以更便捷的方式調整程式碼,獲得更佳的效能。或是可以從 Google 雲端硬碟或裝置中上傳 Google 試算表、CSV 和 Excel 檔案,透過 AI 協助處理、分析表格資料,甚至是製作成圖表,更快取得洞察報告。

不過仍要再次提醒,目前 AI 尚無法避免幻覺問題,且實驗版意即在性能方面還不穩定。實際使用後也發現,確實 Gemini 偶爾無法順利讀取到檔案內容,尤其是表格相關類型的資料,又或是在產出結果中穿插各種語言,因此在採納回應結果前,務必自行判斷與確認其準確性。

付費版現在也能上傳程式碼資料夾,Gemini 將讀取其中的內容並執行指令,不過測試時常常容易跑出英文的結果。

Gemini Pro 也支援上傳表格類型檔案,並可繪製成圖表;但筆者實測都不成功,不確定是哪裡出問題。

透過 Veo 2 模型生成 8 秒的 AI 影片

除了使用最先進的模型外,Google AI Pro 訂閱者還可以搶先體驗新推出的Gemini 功能和實驗模型,也就是才剛發布不久的影片生成模型 Veo 2。使用者只需要在對話框中輸入簡短的文字,Veo 2 便能創建出解析度 720p、寬高比 16:9 的 8 秒影片片段,並可透過連結分享至 Facebook、X 等社群平台,或是以 MP4 檔案格式下載。在安全性措施的部分,Google 也表示,所有用 Veo 2 生成的影片都印有 SynthID,標記該影片是由 AI 生成的。

不過若不是付費用戶想要體驗 AI 影片生成,Google AI Studio 似乎正在陸續免費開放給所有有帳號的人使用,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再去嘗試看看。

步驟 1:想要使用影片生成模型 Veo 2,第一步先從 Gemini 的型號下拉選單中切換。

Google AI Pro 值得升級嗎?除了 Gemini Pro 還有什麼附加服務,方案內容全解析

步驟 2:接著就可以直接在對話框中輸入提示詞,打繁體中文也是可以的。

Google AI Pro 值得升級嗎?除了 Gemini Pro 還有什麼附加服務,方案內容全解析

步驟 3:等待差不多一分鐘左右影片就會成功生成,點擊右上角可以將其下載到裝置中。

Google AI Pro 值得升級嗎?除了 Gemini Pro 還有什麼附加服務,方案內容全解析

步驟 4:另外,非現實世界會出現的場景亦可生成,大家可以多多發揮想像力。

Google AI Pro 值得升級嗎?除了 Gemini Pro 還有什麼附加服務,方案內容全解析

步驟 5:如果想要調整成直式影片,或是改變影片長度,則可以到 Google AI Studio 中使用 Veo 步驟 2 模型。

Google AI Pro 值得升級嗎?除了 Gemini Pro 還有什麼附加服務,方案內容全解析

在 Gmail、Google 文件等服務中使用Gemini

前面介紹的是 Gemini 在應用程式中的各項功能,不過其實 Google AI Pro 也已將 Gemini 整合至多項 Google 服務;也就是說,使用者現在可以直接在 Gmail、Google 文件、Google 簡報、Google Meet 等平台上使用 Gemini。接下來將介紹四項主要功能:幫我寫、幫我摘要、幫我繪圖、幫輔助通話。

功能 1:幫我寫

文字生成可說是多數人對 AI 最直觀的想像之一。當 Gemini 被整合進 Gmail和 Google 文件後,使用者會在介面旁看到「Help me write/幫我寫」的圖示,只需輸入簡單的提示詞,如「面試後的感謝信」或「生日派對邀請函」,系統就能快速產出相關草稿。如此一來,不用再擔心起草時沒有靈感,也可以省去在各程式中來回切換的麻煩。不過,目前「幫我寫」功能僅支援英語、法語、德語、義大利語、日語、葡萄牙語和西班牙語,尚未支援中文。

只要打開有支援幫我寫的應用程式,就可以透過 Gemini 撰寫草稿,不過目前中文版還不能使用。

功能 2:幫我摘要

無論是否升級至 Google AI Pro,近期有在使用 Google 服務的使用者,應該都會陸續在各種介面中看到代表 Gemini 的星號標誌。以 Google 雲端硬碟為例,只要選取任一檔案,不論是 Google 文件、Word 檔或試算表,上方都會出現「生成這個檔案的摘要」選項。點擊後,畫面右側會開啟側邊面板,顯示該文件的大綱內容;即使一次選取多個檔案,也同樣支援摘要功能。

進入檔案後,在右上角也會看到星號圖示,點擊即可開啟 Gemini 的分割視窗。Gemini 會先提供內容摘要,使用者也可以直接輸入指令,請它針對文件內容協助處理。不過,目前初步摘要常會以英文呈現,且當頁面重整後,聊天紀錄也會消失。

另外,在 Gmail 中也能看到類似功能,Gemini 可以協助總結信件內容、提供建議回覆,或搜尋信中是否有待辦事項等資訊。

在各項 Google 服務的介面中都會有 Gemini 的符號,點擊即可進行摘要,或是呼叫出 AI 快速獲得協助。

功能 3:幫我繪圖

除了生成文字與摘要之外,Gemini 也支援以文生圖的功能。當在 Google 文件或 Google 簡報中開啟側邊的 Gemini 面板後,使用者同樣可以直接輸入指令請 AI 生成圖片。Gemini 會一次產出四張 1:1 比例的圖片,並可透過點選下方「←」的箭頭圖示,將圖片快速插入文件中,無需先下載再上傳,也不必另外開啟 Gemini 應用程式視窗,相關操作也不會被儲存進 Gemini 的對話紀錄中;不僅提升了使用便利性,也能有效避免雜亂的聊天紀錄。

不過,雖然 Gemini 現已具備生成人像圖片的能力,但實測發現側邊面板中的Gemini 似乎尚未支援此功能;若有相關需求,仍須透過 Gemini 應用程式生成後再手動貼入。另外,目前應用程式中生成的圖會加上「AI」浮水印,但側邊面板尚未顯示,顯示兩者的功能與標示仍未完全統一。

使用側邊面板的 Gemini 便可直接將 AI 生成圖插入文件中,不過目前還不能創建出含有「人」元素的圖像。

功能 4:輔助通話

Google Meet 也提供多項強化功能,包括系統具備自動降噪、提高清晰度及修正亮度的能力,讓視訊品質更加清晰穩定。或是透過設定攝影棚效果、錄音室效果與攝影棚燈效,使用者也能享有更好的影像畫質與音效表現。

進階版會員可發起最長達 24 小時的群組通話,最多支援 100 人同時參與。此外,系統還提供錄影功能,能記錄當前發言者及畫面中顯示的內容,亦可選擇錄製字幕。錄影檔將自動儲存至會議發起人雲端硬碟中的「Meet Recordings」資料夾,並同步寄送含連結的電子郵件給會議主人及錄製者,也會在日曆活動中加入對應連結。另外還可以透過 Google Meet 在 YouTube 上直播,不過 YouTube 頻道需要事先獲准。

在 Google Meet 進行視訊會議時,系統會自動降噪、提高清晰度並修正亮度,讓通話品質更好。

從筆記到雲端空間,Gemini 以外的更多服務

除了上述提到的多項 AI 功能外,Google AI Pro 還包含一系列的附加服務,例如協助整理與理解大量資料的 NotebookLM Plus、更直覺聰明的 Google 相簿魔術修圖工具、支援線上預約的 Google 日曆進階功能,以及最多可與 5 位家庭成員共享的 2TB 雲端儲存空間等。以下將逐一介紹這些功能,並提供是否值得訂閱的參考建議。

NotebookLM Plus

NotebookLM 是 Google 開發的 AI 筆記工具,使用者可上傳文字檔、音檔,甚至影片等多種形式的資料,並針對內容提出問題或下指令,NotebookLM 會根據提供的內容進行摘要、問答與脈絡整理,不僅更能貼合個人需求,也有助於減少 AI 幻覺問題的發生。

升級至 NotebookLM Plus 後,使用量將大幅提升,包含最多可建立 500 本筆記本、每本筆記本支援多達 300 個來源,並享有每日 500 次對話查詢與 20 次語音生成的額度,適合需要處理大量資料、進行深入研究的使用者。筆者先前也曾撰寫過 NotebookLM 更完整的介紹與教學文章,讀者可視需要前往閱讀。

NotebookLM Plus 提供免費版 5 倍以上的語音摘要、筆記本和來源數量,助力用戶輕鬆消化各種主題的資訊。

Google 相簿魔術修圖工具

魔術修圖工具是 Google Labs 推出的 AI 服務,目前已將部分功能整合至Google 相簿中。包括清除畫面雜物,效果相較一般常見的「魔術橡皮擦」更自然;也能選取特定物體進行調整,不論是縮放、移動,AI 都會自動補足背景空缺。

每次編輯後,魔術修圖工具會生成 4 張不同結果供使用者挑選,若不滿意也能繼續嘗試生成。一般用戶每月可儲存 10 張編輯後的照片,若訂閱 Google AI Pro,則可享有無限次儲存。

需要注意的是,魔術修圖工具目前仍處於早期階段,效果尚未完全穩定,有時可能出現編輯不自然或錯誤的情況。

透過 AI,使用者可以以更直觀的方式進行修圖,不僅能快速移除干擾,也能調整構圖,讓照片更貼近理想中的樣貌。

Google  日曆進階功能

Google AI Pro 同時包含了 Google Workspace 的進階版本,其中 Google 日曆可使用專業級的「預約時間表」功能。預約時間表可讓使用者開放特定時段供他人線上預約,類似一般常見的預約系統,特別適合教育工作者、自由接案者、顧問,或需頻繁安排會議的專業人士。

付費版本提供更多彈性,例如可建立多種預約頁面與時間表,並支援自動寄送預約確認與提醒信件給雙方,減少漏約情況。此外,還能連結多個帳號,檢視不同日曆的行程狀態,系統也會自動排除已有行程的時段,避免預約重疊。

Google 日曆的進階版方案可連結多個日曆,只要其中任一日曆在特定時段已有安排,該時段就會自動標示為無法預約。

可與 5 人共享的 2TB 儲存空間

Google One 最初的設計目的就是提供雲端儲存空間,因此最後也來說說儲存空間該如何使用。訂閱 AI 進階版方案後,使用者可獲得 2TB 的空間,可在 Google 相簿、Google 雲端硬碟、Gmail 等服務中使用,並最多與 5 位家庭成員共享,也就是最多 6 人共用同一個儲存方案,其中 1 人為管理員。即使是共享方案,每位成員的檔案仍會保有隱私,彼此之間無法互相查看。

另外,根據 Google 公告,在 2025 年 6 月 30 日以前,如果家庭方案管理員訂閱 AI 進階版方案,家庭方案成員則不需額外付費即可使用 AI 進階版功能。

只需透過電子郵件邀請,即可將最多 5 位年滿 13 歲的使用者加入家庭群組,共享 Google 的各項服務。

推薦 Google 生態系重度用戶訂閱

如今 AI 已成為許多工作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而 Google AI Pro 正是將Gemini 深度整合進旗下各項服務,讓使用者無需額外開啟應用程式,即可直接在熟悉的介面中使用 AI,有效提升整體工作的流暢度與效率。

不過目前 Gemini Pro 無法單獨訂閱,若僅是想搶先體驗如 Veo 2 影片生成等特定功能,或只是日常輕度使用者,每月 650 元的訂閱費對部分人而言可能不算便宜。因此較建議有大量資訊處理需求,或希望全面提升 Google 生態系工作效率的使用者再考慮升級。另外,Google 也提供每個帳號 1 個月的免費試用,部分指定 Pixel 裝置則可享有長達 1 年的使用權限,有興趣的讀者可進一步查詢相關資訊。

Google AI Pro 除了擁有 Gemini Pro 外,也可以使用 AI 版的 Google 生態系,有重度需求者再訂閱會比較划算。

本文同步刊載於 PC home 雜誌

Google AI Pro 值得升級嗎?除了 Gemini Pro 還有什麼附加服務,方案內容全解析

歡迎加入 PC home 雜誌粉絲團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解析 NVIDIA GeForce RTX 50 系列筆電,Blackwell 架構、DLSS 4 帶來哪些升級?破 10 萬的售價值得嗎?

作者 WL.
NVIDIA GeForce RTX 50 系列筆電強勢來襲!搭載 Blackwell 架構與 DLSS 4 技術,為電競、創作和 AI 應用帶來革命性效能提升。想了解 RTX 50 系列的突破嗎?B622cc982792e59300909229f34e88b3

隨著新一代 NVIDIA GeForce RTX 50 系列顯示晶片強勢登場,2025 年正式開啟高效能筆電新世代!不論是重視極致效能的電競玩家、追求創作流暢度的內容創作者,還是著眼未來的 AI 筆電用戶,都可以全面進入 GeForce RTX 50 世代。那麼,這一代 GeForce RTX 50 系列究竟有何突破?以下就從由核心的 Blackwell 架構、DLSS 4 技術、Max-Q 技術⋯等,一同來認識 GeForce RTX 50 系列筆電的實力。

 

 

Blackwell 架構的 RTX 50 系列行動版

Blackwell 是 NVIDIA 在 2024 年底正式發表的新一代 GPU架構,命名源自美國數學家 David Blackwell,接替前一代 Ada Lovelace 架構(GeForce RTX 40 系列),成為 GeForce RTX 50 系列的核心。對一般使用者來說,「架構」可能聽起來很抽象,但可以把它想成是 GPU「設計骨幹」,就像大樓的鋼筋結構決定了建築的高度與穩定,架構則決定了顯示卡的效能上限與技術潛力。

3 個關鍵特色

Blackwell 架構有 3 個重要的特色,包括採用第 5 代 Tensor Core、新一代的RT Core、具備更好的電力效率。當中,第 5 代 Tensor Core,這是專門負責 AI 運算的單元。無論是 NVIDIA 推出的 DLSS 4 畫面補幀技術,還是影音處理與 AI 應用,第 5 代 Tensor Core 都能提供更快速、更精準的處理能力。其次,新一代的 RT Core(光追加速核心)也帶來革新,能更有效率地運算光線追蹤畫面。對玩家來說,這意味著在開啟光追特效的遊戲中,畫面會更自然、幀率更穩定。

最後,在電力效率方面,相較於上一代架構,在相同功耗下,RTX 50 系列的處理速度與效能明顯提升,也讓 Max-Q 技術能發揮得更極致。總結一句話,Blackwell 架構讓顯示晶片變得「更聰明、更快、更節能」。

在 GeForce RTX 50 系列顯示晶片發表時,以 RTX 5080 與前一代 RTX 4080 於遊戲效能的表現來看,透過 DLSS 4 技術,大都能獲得大幅度的成長。

5 個型號可選擇

目前 GeForce RTX 50 系列行動版已推出多款型號,涵蓋不同市場定位。高階包括 RTX 5090 和 RTX 5080,提供頂尖的遊戲和創作效能;中高階有 RTX 5070 Ti 和 RTX 5070,平衡效能與價格;而 RTX 5060 則定位於主流市場,提供更易入手的 RTX 50 系列體驗。

解析 NVIDIA GeForce RTX 50 系列筆電,Blackwell 架構、DLSS 4 帶來哪些升級?破 10 萬的售價值得嗎?

DLSS 4 以 AI 驅動的效能與畫質

NVIDIA 在 RTX 50 系列發表會上同步推出 DLSS 4(第四代深度學習超取樣技術),強調以硬體與軟體的雙重創新,大幅提升 RTX 50 系列的遊戲效能和畫質,相較於僅使用單幀生成的 DLSS 3,DLSS 4 多畫格生成技術能使幀率再提升約 1.7 倍。

多畫格產生技術

而「多畫格產生」技術也是 RTX 50 系列最引人注目的新功能,運用人工智慧在傳統渲染的每一幀畫面之間,額外生成最多 3 張過渡畫面,顯著提升遊戲的幀率。在 RTX 5090 的測試中,多畫格產生技術相較於原生渲染,效能提升了近 8 倍,使得在 4K 解析度下,仍可能以 240 FPS 執行遊戲。例如在《電馭叛客 2077》中,RTX 5090 開啟 DLSS 4 多畫格產生後,效能提升 8 倍,遊戲延遲也得以減半。NVIDIA 強調,這項技術能讓高階筆電在 Full HD 或更高解析度下達到數百幀的畫面,同時維持完整的光線追蹤特效 。

NVIDIA 表示在《電馭叛客 2077》的場景中,與傳統渲染相比,具備多畫格生成功能的 GeForce RTX 5090 可將效能提升 8 倍以上,讓遊戲體驗更靈敏,影像畫質也進一步增強。

由 NVIDIA 釋出的效能指標來看,多數遊戲系啟動 DLSS 4 可較未開啟時,獲得 5 倍以上的每秒幀率,《黑神話:悟空》、《電馭叛客 2077》甚至可達 8 倍。

Transformer 架構的 AI 模型

另外 DLSS 4 也全面升級 AI 模型, 首次採用「Transformer」架構於 DLSS 的超解析度和光線重建功能。相較於先前的卷積神經網路(CNN)模型,Transformer 模型透過增加模型參數,實現更深入的影像理解,帶來更穩定的畫質、更少的鬼影、更高的細節以及更優異的抗鋸齒效果。由 NVIDIA 公布的資料顯示,新的 Transformer 模型在光影複雜的場景中效果更顯著,例如在《地平線 西域禁地》的展示中,織物紋理和邊緣清晰度都有明顯的提升。NVIDIA 指出,Transformer 模型使 DLSS 在光線追蹤場景下更穩定,即使鏡頭快速移動也不易出現畫面晃動。

DLSS 4 採用 Transformer 模型,擁有更好的自然語言處理和電腦視覺處理效果,能夠更理解遊戲場景內容,生成的像素穩定性更高,可減少重影,同時提高運動清晰度。

在《地平線 西域禁地》完全版中,全新測試版超解析度 DLSS Transformer 模型可提升亞蘿伊(Aloy)服裝與配件的紋理細節及整體清晰度。

Max-Q 技術兼顧效能與續航

NVIDIA 的 Max-Q 技術自 2017 年推出以來,讓高效能顯卡能夠被放入更輕薄的筆電之中。如今隨著 RTX 50 系列登場,Max-Q 不僅在節能與降噪上再升級,更整合 AI 驅動的系統協調技術,讓 CPU、GPU、記憶體、風扇、電池與螢幕等關鍵元件的功耗與性能,能夠更智慧的動態調度。

續航力提升 40%

在 Blackwell 架構下的 Max-Q 技術,使 RTX 50 系列筆電得以在功耗控制上更進一步。透過 AI 的協助,提供進階電源閘控技術,能夠快速關閉 GPU 未使用部分,來大幅降低功耗;低延遲睡眠模式使 GPU 更常進入休眠,即使在使用 GPU 時也能節省電力,這降低遊戲、小型語言模型以及其他創作者和 AI 工作負載的電池功耗。還有電壓最佳化的 GDDR 7 記憶體,與前一代 GDDR 6 記憶體相比,頻寬提升 30% 且能效比更佳,同步減少顯示晶片與記憶體的電力損耗,還有 Dynamic Boost 透過 AI 即時調整 GPU 和 CPU 功耗,實現最佳平衡。這些技術使 RTX 50 系列筆電在多種情境下,都能提供優異的效能和更長的電池續航力,NVIDIA 宣稱與前代相比提升高達 40%。

透過 Max-Q 技術的最佳化電源效率和散熱系統,使得高性能的 RTX 50 系列 GPU,能夠整合到約 1.49 公分的機身裡,如 Razer Blade 16(2025)。

電壓最佳化的 GDDR 7 記憶體,頻寬提升外,還能同步減少顯示晶片與記憶體的電力損耗。

薄型設計與散熱

在散熱方面,Max-Q 技術同樣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透過最佳化電源效率和散熱系統,使得高性能的 RTX 50 系列 GPU,也能夠整合到約 1.49 公分的機身裡,如 Razer Blade 16(2025)。而這些筆電在機身內部設計更適合的散熱模組,包括大型均熱板、複數熱導管,以及能根據即時負載自動調節轉速的靜音風扇,讓高畫質遊戲運作 30 分鐘以上,機身表面溫度仍控制在 45 度以下,鍵盤區域則落在 38~40 度之間,觸感明顯比上一代 RTX 40 系列更舒適。此外,風扇聲音也變得更為低沉安靜,即使在安靜的室內環境中,也不易成為噪音來源。

總結來說,Max-Q 技術在 RTX 50 系列筆電上的進化,顯著提升電池續航力,並透過先進散熱設計確保高效能運作的穩定性和舒適性,以實現效能與續航的兼顧需求。

透過 NVIDIA 應用程式可進行最佳遊戲設定,在效能與影像畫質之間取得最佳平衡,以獲得最長續航力,還可再針對 GPU、CPU 和顯示器,自動進行個人化繪圖設定。

RTX 50 筆電強化散熱與供電

新一代 RTX 50 系列顯示晶片不只提升效能,對筆電內部設計也提出更高要求,各品牌筆電為了讓 RTX 50 系列發揮最大潛力,不僅重新設計散熱系統,更最佳化供電與控制邏輯,讓筆電能發揮最大及最穩定的效能表現。

全新散熱系統設計

為了有效對應 RTX 50 系列更高的運作功耗與熱輸出,各大品牌如 Acer、 ASUS、MSI、Lenovo 等,大都採用進階的「多層散熱設計」。這不只是簡單地在機身內多加幾顆風扇,而是透過一整套系統性的設計,包括高導熱熱管、均熱板、液態金屬導熱介質、雙渦輪風扇、大面積散熱鰭片,甚至加入智慧控溫演算法,以提供更穩定的降溫效率。以搭載 RTX 5090 的筆電為例,GPU 與 CPU 同時滿載時,其熱功耗可達 175W TGP 以上,若散熱不良,不僅效能無法完全發揮,系統還可能自動降頻保護。

要發揮 RTX 50 系列的最大效能,多數廠商都採用新的散熱設計,如 ROG Strix SCAR 18(G835)的 ROG Intelligent Cooling 以全覆蓋式均溫板、三層式散熱器設計、三風扇,及 CPU 與 GPU 上的液態金屬。

ROG Strix SCAR 18(G835)為推動 GeForce RTX 5090 的效能,配置 380W 的電源變壓器。

高瓦數變壓器推動效能

另外,要發揮 RTX 50 顯示晶片的完整效能,供電瓦數依舊是關鍵,以 RTX 5070 筆電為例,總功耗通常落在 120∼160W 左右,但多數 USB-C PD 充電器僅支援 65W 或 100W,無法支援滿載效能運行。這也是為什麼許多 RTX 50 筆電仍搭配 230W 或更高瓦數的專用變壓器。若使用 USB-C 充電,筆電會進入省電或平衡模式,限制 GPU 的功耗與時脈,以確保安全與續航,這同時也意味著執行 AAA 遊戲或進行大型渲染時,效能會打折扣。因此,若想讓 RTX 50 筆電火力全開,選擇配備高瓦數充電器的機型,並使用原廠變壓器供電才是關鍵。

多數 USB-C PD 充電器僅支援 65W 或 100W,無法支援滿載效能運行,這也是為什麼 RTX 50 筆電都會有自己的充電埠。

通常筆電上都會提供應用程式,用來管理及調整系統設定,如 Strix SCAR 18(G835)內建 Armoury Crate 程式,也能手動調整風扇速率。

RTX 50 系列筆電效能實測

隨著 RTX 50 系列顯示晶片的推出,Intel 針對行動平台打造的 Arrow Lake HX處理器也陸續上市,因此現在新款的電競筆電或效能筆電,常見會是 Intel Core Ultra HX 系列處理器、AMD Ryzen AI 300 系列處理器,搭載 RTX 50 系列顯示晶片上市,除了強調繪圖效能的升級外,AI 運算能力也是重要的一環。以下就透過 MSI Titan 18 HX AI 實測效能表現,核心規格是搭載 Intel Core Ultra 9 285HX 處理器,再加 GeForce RTX 5090 顯示晶片,以及 96GB DDR5 記憶體、6TB SSD 為儲存裝置,並設定在極致效能模式下進行測試。

3A 遊戲 FPS 翻倍

以遊戲進行測試中,選定《電馭叛客 2077》、《黑神話:悟空》、《魔物獵人 荒野》進行測試。在《電馭叛客 2077》進行測試時,關閉垂直同步並將 DLSS 品質設在「極致性能」,於 3840 × 2400 解析度下,在 DLSS 功能關閉下測得 63.12FPS,但在開啟並設定為 4 倍下,則測得 177.95FPS。而《黑神話:悟空》測試中,設定 3840 × 2400 解析度下,畫質為影視級,關閉 DLSS 下獲得 49FPS,但在開啟 DLSS 並設為 4X 下,則獲得約 149FPS 表現。

至於最近熱門的《魔物獵人 荒野》測試中,在設定 3840 × 2400 解析度下,且於「極高」圖形品質下,未啟用 DLSS 超解析度技術,測得約 23,498 分 68.93FPS 的表現,可非常順暢地遊玩;在開啟 DLSS 畫格生成下,則測得約 22,337 分、130.58FPS 表現,雖然同樣都是可非常順暢地遊玩,但 FPS 多出一倍。

在《電馭叛客 2077》測試中,於 3840 × 2400 解析度下,在 DLSS 功能關閉下測得 63.12FPS,開啟並設定為 4 倍下,則測 177.95FPS。

而《黑神話:悟空》測試中,設定 3840 × 2400 解析度下,畫質為影視級,關閉 DLSS 獲得 49FPS,但在開啟 DLSS 並設為 4X 下,則獲得約 149FPS 表現。

在《魔物獵人 荒野》的測試中,設定 3840 × 2400 解析度下,並於「極高」圖形品質下,未啟用 DLSS 已可非常順暢地遊玩,在開啟DLSS畫格生成下,測得約 22,337 分、130.58FPS 表現,FPS 多出一倍。

AI 算力測試

針對 AI 算力的測試部分,透過 UL Procyon AI Computer Vision 來進行測試,此模式是針對多款神經網路模型進行測試,並可選擇 Integer、Float16、Float 32 等不同測試精準度,在選定「NVIDIA TensorRT」框架下,是針對 GPU 進行測試,於 float32 精準度設定下獲得分 1,544 分,在 float16 精準度設定下則獲得 3,520 分,在 Integer 精準下則獲得 4,159 分。

在 UL Procyon AI Computer Vision 測試中,針對多款神經網路模型進行測試,於「NVIDIA TensorRT」框架下針對 GPU 進行測試,於 float32 精準度下獲得分 1,544 分。

 

市售 RTX 50 系列筆電的選擇

雖然各大筆電廠商大都已發表搭載 RTX 50 系列顯示晶片的新筆電,但目前開賣的機種並不算多,且根據 RTX 50 系列顯示晶片發表的順序,市場先推出搭載 RTX 5090 或 RTX 5080 顯示晶片的機型,且大都定位在旗艦機,另外,還有定位在中高階機型會搭載 RTX 5070Ti 顯示晶片。至於 RTX 5070 及 RTX 5060 雖然已預告上市,但在截稿前市場尚未有機型可選擇。因此,現在要買搭載 RTX 50 系列顯示晶片的筆電,大都還是以中高階機為主,且旗艦機型的售價大都會破 10 萬元,以下也列舉幾台已開賣的機型。

ASUS ROG Strix SCAR 18(G835)

解析 NVIDIA GeForce RTX 50 系列筆電,Blackwell 架構、DLSS 4 帶來哪些升級?破 10 萬的售價值得嗎?

螢幕尺寸:18 吋 Mini LED、處理器:Intel Core Ultra 9 275HX 2.7GHz、記憶體:64GB DDR5、硬碟:M.2 PCIe 4.0 × 4 1TB SSD、獨立顯示晶片:NVIDIA GeForce RTX 5090 GDDR7 24GB

售價:139,999 元

定位在旗艦級的 ROG Strix SCAR 18(G835),最高規格將搭載 Intel Core Ultra 9 275HX 處理器,配上 GeForce RTX 5090 顯示晶片,並提供手動超頻的彈性,以及採用 Q-latch 免工具快拆底板設計,讓用戶可以自行升級 SSD。另外,18 吋的 Mini LED 螢幕支援 ROG Nebula HDR 技術,為使用者帶來極致的視覺體驗,而外觀設計靈感則來自賽車,搭載全環繞式 Aura RGB 燈效與 AniMe Vision,可自訂 LED 燈效與上蓋的顯示器,展現個人風格。

ASUS ROG Zephyrus G16(GU605)

解析 NVIDIA GeForce RTX 50 系列筆電,Blackwell 架構、DLSS 4 帶來哪些升級?破 10 萬的售價值得嗎?

螢幕尺寸:16 吋 OLED、處理器:Intel Core Ultra 9 285HX 2.9GHz、記憶體:64GB LPDDRR5X、硬碟:M.2 PCIe 4.0 × 4 1TB SSD、獨立顯示晶片:NVIDIA GeForce RTX 5090 GDDR7 24GB

售價:139,999 元

新款西風之神系列也搭載 GeForce RTX 50 系列顯示晶片推出,最高可選配 RTX 5090(120W),再搭配 Intel Core Ultra 9 285H 處理器與 64GB LPDDR5X 記憶體,能輕鬆應對高負載任務。且採用 Max-Q 技術,讓機身僅重 1.85 公斤,厚度 1.49 公分,搭配 90Wh 電池與 Wi-Fi 7,兼具效能與便攜性。至於螢幕則為 16 吋、2.5K OLED,並支援 240Hz 更新率與 G-Sync,呈現細膩流暢的畫面。以此規格無論是 AAA 遊戲或 AI 創作都能勝任,但售價也快 14 萬,預算有限也可選擇 RTX 5070Ti 規格,售價大約 9.6 萬元。

AORUS MASTER 16

 解析 NVIDIA GeForce RTX 50 系列筆電,Blackwell 架構、DLSS 4 帶來哪些升級?破 10 萬的售價值得嗎?

螢幕尺寸:16 吋 OLED、處理器:Intel Core Ultra 9 275HX 2.7GHz、記憶體:32GB DDR5、硬碟:M.2 PCIe 4.0 × 4 1TB SSD、獨立顯示晶片:NVIDIA GeForce RTX 5070Ti GDDR7 12GB

售價:89,900 元

AORUS 今年全新的旗艦 MASTER 系列有 MASTER 18 及 MASTER 16 兩款機型,除了全面升級核心規格及散熱技術外,再加入 GIGABYTE 獨家研發的 GiMATE AI 助理應用程式,最佳化筆電效能、電力管理、音效體驗與隱私防護。MASTER 18 採用 Mini LED 螢幕,MASTER 16 為 OLED 螢幕,提供 240Hz 更新率,Pantone 色彩校正,同時也支援 NVIDIA G-Sync 與 Advanced Optimus 切換技術。而 MASTER 16 搭載 RTX 5090 的機型售價也破 10 萬元,至於 RTX 5070Ti 規格則約 9 萬元。

MSI Titan 18 HX AI

解析 NVIDIA GeForce RTX 50 系列筆電,Blackwell 架構、DLSS 4 帶來哪些升級?破 10 萬的售價值得嗎?

螢幕尺寸:18 吋Mini LED、處理器:Intel Core Ultra 9 285HX 2.9GHz、記憶體:64GB LPDDRR5X、硬碟:M.2 PCIe 5.0 6TB SSD、獨立顯示晶片:NVIDIA GeForce RTX 5090 GDDR7 24GB

售價:174,900 元

18 吋 4K Mini LED 螢幕具備 120Hz 更新率,並搭載最新 GeForce RTX 5090 顯示晶片,支援 DLSS 4 技術,同時也配備 Intel Core Ultra 9 285HX 處理器,以及最高可擴充至 96GB DDR5 記憶體,滿足高效能需求,而 Super RAID 5 SSD 模組搭配獨立 VC 散熱片,有效提升 PCIe Gen5 SSD 的讀取速度。創新的均溫板散熱系統結合雙風扇、4 出風口與 3D 散熱結構,確保長時間運行下的穩定性。此外,配置 Cherry MX Ultra Low Profile 超薄機械式鍵盤,讓筆電也能享有機械鍵盤的手感。

MSI Stealth A16 AI+

解析 NVIDIA GeForce RTX 50 系列筆電,Blackwell 架構、DLSS 4 帶來哪些升級?破 10 萬的售價值得嗎?

螢幕尺寸:16 吋 OLED、處理器:AMD Ryzen AI 9 370 2.0GHz、記憶體:32GB LPDDRR5X、硬碟:M.2 PCIe 4.0×4 2TB SSD、獨立顯示晶片:NVIDIA GeForce RTX 5080 GDDR7 16GB

售價:99,900 元

機身採用鎂鋁合金設計, 厚度僅 19.95mm,重量約 2.1 公斤,核心規格搭載最新 AMD Ryzen AI 9 HX 370 處理器,具備高達 50 NPU TOPS 的 AI 運算能力,已符合 Copilot+ PC 規範,在 Max-Q 技術下可選配 GeForce RTX 5080,支援 DLSS 4 與 NVIDIA Studio 認證,提供更符合創作者的圖形與 AI 加速效能。16 吋 OLED 螢幕具備 240Hz 更新率、100% DCI-P3 色域,呈現細膩流暢的畫面,搭配 99.9Wh 電池與 Wi-Fi 7,兼具效能與便攜性。此外,配備 SteelSeries 單鍵 RGB 背光鍵盤與 Cooler Boost 5 散熱系統,確保長時間運行下的穩定性。

本文同步刊載於 PC home 雜誌

解析 NVIDIA GeForce RTX 50 系列筆電,Blackwell 架構、DLSS 4 帶來哪些升級?破 10 萬的售價值得嗎?

歡迎加入 PC home 雜誌粉絲團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一台搞定家用與旅充!MSI EZgo 可攜式電動車充電樁開箱實測

作者 Victor
MSI EZgo 可攜式充電樁應運而生,主打「即插即用、家用插座就能充電」,搭配可更換插頭與完整配件,讓使用者無論在家中或旅途中,都能彈性充電,解決行動補電的實際需求。C5d83687e65190a03cd5721bc7e3c048

在都市擁有電動車,卻無法安裝專屬充電樁,是時下電動車主共同面臨的困擾。無論是租屋族、住家社區不符合申請條件,或是外出旅遊時找不到充電站,充電始終是一大難題。MSI EZgo 可攜式充電樁為此應運而生,主打「即插即用、家用插座就能充電」,搭配可更換插頭與完整配件,讓使用者無論在家中或旅途中,都能彈性充電,解決行動充電的實際需求。

MSI EZgo 解決無法安裝固定充電樁的困擾,為電動車主提供了一項彈性充電的新選擇。

MSI EZgo 重點規格一覽

  • 最大輸出功率:7kW (220V)
  • 插頭支援:NEMA 5-15 (家用三孔插座)、NEMA 14-50
  • 電壓範圍:單相 100-120V / 200-240v
  • 最大電流:32A (220V)/ 12A (110V)
  • 充電槍長度:5m
  • 線材總長度:
  • 6.8m (搭配 NEMA 5-15 插頭);5.6m (搭配 NEMA 14-50 插頭)
  • 顯示介面:1.8 吋 LCD + LED 指示燈
  • 尺寸:寬 10.6 x 高 29.8 x 深 5.3 cm
  • 重量:4 公斤 (含充電樁、充電槍、電源線、收納包)
  • 連線方式:藍牙,支援 MSI aConnect APP 操作
  • 安全等級:IP66 防水抗塵、CM 漏電監測器、2 噸耐重、UL94 V-0 防火材質

外型輕巧實用,配件齊全好收納

MSI EZgo 採用圓角斜切外型設計,機身外殼使用符合 UL94 V-0 防火等級的高密度 PC 材質,具備良好的防火與耐候性能。機體整合 LED 狀態燈與 1.8 吋 LCD 顯示螢幕,可清楚呈現充電資訊與錯誤提示。整體外觀介於行動電源與筆電變壓器之間,重量約 4 公斤,並隨附專用收納包,方便攜帶與收納。

EZgo 採用圓角斜切設計與防火材質,兼顧質感與耐用性,同時也很方便攜帶收納。

MSI EZgo 機身線長長達 5 公尺,搭配上 NEMA 5-15 插頭最長可達 6.8 公尺,讓不論是在家中或戶外,即使插座距離車輛較遠也可以順利進行連接充電。

機身線長 5 公尺,於一般使用情境上算是很足夠的長度。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MSI EZgo 標配 NEMA 5-15 插頭與 NEMA 14-50 插頭,家用高功率與外出慢充接頭一次配齊,免額外購買,快速切換各種充電情境!

搭配 NEMA 5-15 插頭,線長總長達 6.8 公尺,當在戶外有充電需求時更佳便利。

充電槍接頭提供 Type 1、Type 2 兩種規格供選擇,在購買時就必須先確定要選擇的規格

收納包採半硬殼設計,內部配置固定綁帶與隔層,可將充電槍與電源線整齊收納,避免纏繞打結。經實測,可完整置入一般中型車款的後車廂下層儲物空間或側邊凹槽,不影響其他行李的擺放與使用。

▼收納包可將整組 EZgo 整齊收納,且放置在後車廂也不占空間

一台搞定家用與旅充!MSI EZgo 可攜式電動車充電樁開箱實測

雙插頭設計,自由切換更彈性

MSI EZgo 採用可更換式插頭模組設計,無論是在家中使用高功率插座快速充電,或外出時透過一般三孔插座進行慢充,都能輕鬆對應。讓你不論在住家、旅館還是露營場域,都能享有穩定又便利的充電體驗。

支援 110V 三孔插座 (NEMA 5-15),最大電流為 12A,對應輸出功率約 1.3 kW。只需連接露營區的插座,即可進行慢速充電。旅途中如遇電量不足的情況,充電約兩小時可補充 15~20 公里行駛里程,適合作為途中「小補」,減輕對行程中電量不足的焦慮。(以 Luxgen n7 為例)

在家中使用 NEMA 14-50 插座,可支援 220V 電壓與最高 32A 電流,對應充電功率約 7 kW。可請水電師傅協助安裝,費用相較於傳統壁掛式充電樁更低,適合作為實用且經濟的家用充電選擇。以一般情況來看,充電約三小時可補充超過 120 公里續航。(以 Luxgen n7 為例)

原廠標配 NEMA 5-15 與 NEMA 14-50 兩種規格的電源插頭,可以依照使用情境自行替換,滿足不同場景的使用需求。

實際操作方面,充電槍具備箭頭指示與防呆卡榫設計,對準後推入即可固定。車輛將自動偵測並啟動充電,從接電到開始約需 5~10 秒,整體流程直覺且簡便。

充電槍具備防呆設計,操作直覺簡單,接電後數秒即可開始充電。

充電狀態一目了然,螢幕與燈號雙提醒

MSI EZgo 配備 1.8 吋 LCD 螢幕及 LED 指示燈,能即時顯示電壓、電流、機身溫度、排程倒數與錯誤訊息,讓使用者可以清楚看到設備的運作狀態,提升使用便利性與安心感。

LED 指示燈顯示對照表:

  • 準備就緒:藍燈輪流亮起
  • 已經預約充電,但充電槍未插入正常:藍燈閃爍
  • 已經預約充電,充電槍插入正常並計時中:藍燈呼吸
  • 充電中:藍燈流動
  • 充電完成:藍燈恆亮
  • 警示:紅燈恆亮

1.8 吋的 LCD 螢幕與 LED 指示燈,讓充電狀態與關鍵資訊變得一目瞭然。

機身下方設有兩個實體按鈕,分別為「電流調整」與「預約充電」功能。使用者可以依照當下需求,手動調整充電電流,範圍從 6A 到 32A 都沒問題;而預約充電的按鈕每按一次就代表延後一小時啟動充電,讓你能輕鬆排定在離峰時段充電,不只能省電費,也更符合日常作息安排。

機身的兩個按鈕分別代表電流調整 (左)、預約充電 (右),讓使用者可以透過按鈕進行充電設定。

專屬 App 操作簡單,充電設定更聰明

除了可以直接透過 MSI EZgo 機身上的螢幕查看充電狀況與執行基本設定,也能搭配 MSI aConnect App 進行更完整的管理操作。App 提供比機器本身更完整的資訊與控制選項,讓你隨時掌握、輕鬆管理每一次充電。

首次使用 App 時透過藍牙連線進行設備配對

完成配對後可以看到充電樁的資訊及充電記錄。

即時監控頁面上可以查看目前充電的電流、電壓以及充電時間等資訊,讓車主方便掌握狀況

設定頁面操作直覺,可調整溫度單位,並選擇是否顯示電流與電壓資訊,讓使用者依需求自訂顯示內容。

進階設定內可以調整充電電流,可依需求在 6A 到 32A 之間自由調整,彈性配合不同用電狀況。

App 提供充電預約功能,可直接設定充電開始時間,方便配合離峰時段或個人使用習慣。

從家用到出遊,多元場景皆可輕鬆充電

EZgo 的設計理念是「不依賴固定設施」的彈性應用,可對應多種使用場域:

  • 家用充電:社區牆面插座、透天車庫、租屋陽台或騎樓皆可使用
  • 旅行與露營:民宿、營地…等有提供插座可合法充電的地方,即插即用
  • 備援設備:家用充電樁維修或搬家期間的最佳替代方案

不受場地限制,EZgo 可靈活應用於一般家用、旅途期間與備援…等多種情境。

安全設計到位,線材與結構通過實測驗證

MSI EZgo 內建多項安全保護設計,確保使用穩定性與設備壽命:

  • 過熱保護:90°C 自動斷電
  • 過載保護:電流異常自動中斷
  • 過壓與欠壓保護:電壓不穩即防護
  • 漏電與接地錯誤偵測
  • 防雷突波吸收
  • 防水防塵等級 IP66
  • 耐重設計:通過 2 噸輾壓測試

IP66 防水防塵等級,下雨天或露營時碰到露水也不用擔心,照樣穩定運作

線材與元件安全認證包含了:

  • 線材通過 UL2263 認證
  • 插頭通過 UL817 測試
  • 槍頭與電纜取得台灣 VPC 認證
  • 提供 2 年產品保固
  • 附加新台幣 1 億 5,000 萬元產品責任險

多重安全防護與國際認證,EZgo 兼顧穩定性與使用者保障。

一台搞定通勤與遠行,MSI EZgo 實用上線

MSI EZgo 可攜式充電樁整合安全性、操作便利性與攜帶彈性,支援 110V 與 220V 插座,無需安裝固定式設備,即可對應日常家中充電與假日外出旅遊的多元情境。對於無法設置專屬充電樁的車主而言,不論是平日通勤、周末跨縣市出遊,EZgo 都展現出穩定可靠、靈活實用的產品價值。

搭配 MSI 推出的 NEMA 14-50 專用插座,可進一步建置對應的高功率電源環境。該插座通過 5,000 次插拔壽命測試與鹽霧耐蝕測試,即使在台灣潮濕氣候下也能穩定運作。具備 IP66 防水防塵等級與 UL 94V-0 防火等級,並通過 UL 498 認證,兼顧安全性與耐用度。設計支援上、下或後方進線方式,搭配防水接頭,有效對應不同安裝需求,也提升整體施工彈性。

MSI NEMA 14-50 專用插座,協助快速建置穩定電源環境,降低尋找與安裝所需的時間與成本。

▼ MSI EZgo 提供冷霧白與泰坦灰兩種主機配色,NEMA 14-50 專用插座也會推出同款色系,預計 6 月底上市。

一台搞定家用與旅充!MSI EZgo 可攜式電動車充電樁開箱實測

目前 MSI EZgo 已正式開放預購,提供冷霧白與泰坦灰兩種配色,滿足不同空間風格與車款搭配需求。產品標配兩條電源線(NEMA 5-15 及 NEMA 14-50),搭配 5 公尺槍線,總線長達 6.8 公尺,提供更大的使用自由度。

MSI EZgo 官方購買連結:https://tw.msi.com/Landing/ezgo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AI 旗艦手機生成功能比一比:三星、vivo、OPPO、小米、華碩 AI 功能大比拼

作者 洪詩詩
Samsung Galaxy S25 Ultra、vivo X200 Pro、OPPO Find X8 Pro、Xiaomi 15 和 ASUS Zenfone 12 Ultra在 AI 應用的發展。641d4c2b7698d2b6dd0393b6093de5dd

今年推出的旗艦機全都搭載了 AI 應用,從生產力工具、影像編修到日常應用等應有盡有,因此這次的特別企劃我們就要來看看目前旗艦機在不同 AI 服務中表現如何,這次我們選定的機型包含 Samsung Galaxy S25 Ultra、vivo X200 Pro、OPPO Find X8 Pro、Xiaomi 15 和 ASUS Zenfone 12 Ultra,一起來看看這幾款新機在 AI 應用上的發展。

 

文章目錄

NPU 處理器、語言模型雙管齊下

從 2023 年開始,高通和聯發科陸陸續續在處理器架構上強化 NPU,也就是神經網路處理器的運算能力,比方說中高階以上的高通驍龍處理器就具備 Hexagon NPU、聯發科天璣處理器則有 AI 處理單元 APU,搭配上足夠的記憶體來支援複雜的運算需求,以及大大小小的語言模型來最佳化產出結果,使用者就能在手機端直接執行生成式 AI 任務,不需要依賴雲端伺服器。

手機內建的語言模型正快速發展,除了非常積極發展各種大小 Gemini 模型的Google 之外,開發者們正積極開發更小、更高效的 SLM(小型語言模型),以便在手機等行動裝置上運行,例如微軟的 Phi 系列、Meta 的 MobileLLM 等都是,此外,手機品牌也持續開發自家語言模型,例如三星有生成式 AI 模型 Samsung Gauss、vivo 有藍心大模型、小米則有 MiLM 等,之所以要投入開發自己的語言模型主要是因為透過不同模型設計,AI 產出的效率和效果差異化很大,為了要能在 AI 手機市場佔有一席之地,除了引入外援之外,鞏固自身實力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Google 持續進化 Gemini,除了提供更新、更有效率的模型外,新的 Gemini 服務甚至還能將文字檔轉為 Podcast。(圖片來源:Google)

Meta 在 2024 年底開源了可在手機上運行的小語言模型 MobileLLM,簡化架構可以提高效率和產出成果。(圖片來源:Meta)

手機裡的 AI 應用

在經過一兩年的發展後,目前手機裡主要的 AI 應用可以分成三面向,影像和影片處理、生產力工具、日常應用加入 AI 功能,以影像和影片處理來說,目前大部分 AI 手機都有搭載 AI 橡皮擦功能,讓使用者可以去除照片中不想存在的元素,並透過生成式 AI 產出更自然的畫面填補,生產力 AI 工具則是以 AI 錄音並搭配重點整理為大宗,可以把手機錄到的聲音轉成文字檔,並透過 AI 整理口語化的文字檔,更方便掌握談話重點。

不過由於各家在 AI 應用上導入的速度不一,因此這篇我們將以這次選定的機種都有的 AI 功能來看看各家的生成效果如何,同時也提供給讀者參考目前 AI 手機的發展到什麼程度了。

旗艦級處理器現在具備多模態生成式 AI,讓圖像、文字、語音處理可以更有效率。(圖片來源:Qualcomm)

AI 影像工具:路人或雜物消除、畫質修復

早在 AI 開始發展以前,各品牌就在手機內導入「橡皮擦」功能,讓使用者可以消除畫面中不必要的元素,但在導入 AI 技術後,消除的效果比以前好非常的多,不只在物體辨識和圈選上更精準,而且還能生成自然地填補畫面,如果去除比較大面積的內容,甚至還能生成全新物體,讓整體構圖更完整。

應用 AI 發展的頗實用的還有畫質修復功能,透過 AI 辨識畫面內容後,可以調整亮度、對比、降低噪點,甚至是補強照片細節,讓模糊的照片變清晰、低解析度的照片畫質提升等等。

AI 消除實測

在消除落地窗前的人物這組比較中,五款手機在辨識人物時都非常精準,可以快速的框起人物,消除效果除了華碩之外都表現得還不錯,但畢竟華碩的 AI 消除仍處 Beta 測試階段,待正式版上線效果理論上會更好,OPPO 雖然生成的物體稍微不自然,但如果反覆操作幾次仍可得到還不錯的結果。

原始照片

AI 旗艦手機生成功能比一比:三星、vivo、OPPO、小米、華碩 AI 功能大比拼

Samsung Galaxy S25 Ultra

AI 旗艦手機生成功能比一比:三星、vivo、OPPO、小米、華碩 AI 功能大比拼

vivo X200 Pro

AI 旗艦手機生成功能比一比:三星、vivo、OPPO、小米、華碩 AI 功能大比拼

Xiaomi 15

AI 旗艦手機生成功能比一比:三星、vivo、OPPO、小米、華碩 AI 功能大比拼

OPPO Find X8 Pro

AI 旗艦手機生成功能比一比:三星、vivo、OPPO、小米、華碩 AI 功能大比拼

ASUS Zenfone 12 Ultra

AI 旗艦手機生成功能比一比:三星、vivo、OPPO、小米、華碩 AI 功能大比拼

AI 畫質修復實測

在修復模糊的黑貓這組比較中,小米和 OPPO 表現較好,重製了部分貓毛細節,也提高了亮度和銳利度,vivo 的修復方式則是以提高亮度和調整對比為主,但貓毛本身細節沒有太多著墨,華碩可讓使用者調節修復程度,但畫面顆粒感較重,三星雖然提高亮度了,但貓毛細節全被抹除。

原始照片

AI 旗艦手機生成功能比一比:三星、vivo、OPPO、小米、華碩 AI 功能大比拼

Samsung Galaxy S25 Ultra

AI 旗艦手機生成功能比一比:三星、vivo、OPPO、小米、華碩 AI 功能大比拼

vivo X200 Pro

AI 旗艦手機生成功能比一比:三星、vivo、OPPO、小米、華碩 AI 功能大比拼

Xiaomi 15

AI 旗艦手機生成功能比一比:三星、vivo、OPPO、小米、華碩 AI 功能大比拼

OPPO Find X8 Pro

AI 旗艦手機生成功能比一比:三星、vivo、OPPO、小米、華碩 AI 功能大比拼

ASUS Zenfone 12 Ultra

AI 旗艦手機生成功能比一比:三星、vivo、OPPO、小米、華碩 AI 功能大比拼

同場加映:AI 擴充照片實測

除了前兩項五款手機共有 AI 修圖工具外,三星和小米還有多了 AI 擴充照片功能,三星的做法是,只要調整照片水平,旋轉後畫面不足之處就會透過 AI 生成內容來填補,以此取代裁切畫面,小米則是可以自由放大照片到最高 200%,擴充的內容都由 AI 生成,兩者生成效果都還滿自然的。

Samsung Galaxy S25 Ultra

AI 旗艦手機生成功能比一比:三星、vivo、OPPO、小米、華碩 AI 功能大比拼

Xiaomi 15

AI 旗艦手機生成功能比一比:三星、vivo、OPPO、小米、華碩 AI 功能大比拼

AI 摘要比一比:網頁摘要、筆記摘要都可行

AI 摘要主要分為網頁內文摘要和筆記摘要兩種,其中以三星發展的最完整,同時提供網頁摘要和筆記摘要功能,而且還可以選定要提供標準版的摘要結果或是詳細摘要;OPPO 在網頁中可以提供網頁內容摘要,在筆記中則是提供潤色、續寫、縮短篇幅、調整口語化或是正式語氣等功能,華碩僅有網頁可以使用 AI 摘要功能,摘要結果做得不錯,而且排版清晰易懂;vivo 和小米現階段在台灣尚未提供網頁摘要功能,不過有筆記內的文章摘要功能,但兩者的摘要方式已經幾乎到了改寫文章的程度,如果能更精確的區分「摘要」和「改寫」的差異會更好。

AI 文章摘要

Samsung Galaxy S25 Ultra

AI 旗艦手機生成功能比一比:三星、vivo、OPPO、小米、華碩 AI 功能大比拼

vivo X200 Pro

AI 旗艦手機生成功能比一比:三星、vivo、OPPO、小米、華碩 AI 功能大比拼

Xiaomi 15

AI 旗艦手機生成功能比一比:三星、vivo、OPPO、小米、華碩 AI 功能大比拼

OPPO Find X8 Pro

AI 旗艦手機生成功能比一比:三星、vivo、OPPO、小米、華碩 AI 功能大比拼

ASUS Zenfone 12 Ultra

AI 旗艦手機生成功能比一比:三星、vivo、OPPO、小米、華碩 AI 功能大比拼

AI 錄音轉文字:轉成逐字稿後再提供摘要

在我們這次測試的五款手機中,小米和華碩可以在錄音的同時就提供文字稿,小米幾乎做到了同步語音和文字的程度,華碩則是大約每 30 秒提供前 30 秒的語音轉文字結果,另外三款手機則是在錄音結束後才能將錄音檔轉為文字稿。就錄音辨識效果來說,五款機型表現都差不多,中英文交錯大多可以準確辨識,準確率最高的以 vivo 和 OPPO 掛帥,小米和華碩次之,三星則是意外的偶爾會出現同音異詞。以摘要結果來說,三星、華碩和 OPPO 會將語音內容做成條列式的摘要,摘要完整度以三星的最高,小米和 vivo 的摘要方式比較類似短文章的結構,小米提供的摘要結果有點過於簡化,vivo 對於對話內容整理得還不錯,容易快速抓到對話重點。

AI 錄音辨識

Samsung Galaxy S25 Ultra

AI 旗艦手機生成功能比一比:三星、vivo、OPPO、小米、華碩 AI 功能大比拼

vivo X200 Pro

AI 旗艦手機生成功能比一比:三星、vivo、OPPO、小米、華碩 AI 功能大比拼

Xiaomi 15

AI 旗艦手機生成功能比一比:三星、vivo、OPPO、小米、華碩 AI 功能大比拼

OPPO Find X8 Pro

AI 旗艦手機生成功能比一比:三星、vivo、OPPO、小米、華碩 AI 功能大比拼

ASUS Zenfone 12 Ultra

AI 旗艦手機生成功能比一比:三星、vivo、OPPO、小米、華碩 AI 功能大比拼

本文同步刊載於 PC home 雜誌

AI 旗艦手機生成功能比一比:三星、vivo、OPPO、小米、華碩 AI 功能大比拼

歡迎加入 PC home 雜誌粉絲團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AMD Radeon RX 9060 XT顯示卡效能實測:越級打怪帶來更佳性價比

AMD於Computex台北國際電腦展2025發表8 GB與16 GB等容量的Radeon RX 9060 XT顯示卡,讓我們來實際測試它的效能表現如何。A5121f64aa9224330396466abe579401

AMD於Computex台北國際電腦展2025發表8 GB與16 GB等容量的Radeon RX 9060 XT顯示卡,讓我們來實際測試它的效能表現如何。

8 GB針對1080p應用

AMD資深副總裁暨計算級圖型業務集團總經理Jack Huynh於Computex台北國際電腦展2025的產品發表會中,介紹採用RDNA 4繪圖架構的Radeon RX 9060 XT顯示卡,並宣佈於2025年6月5日發售。

延伸閱讀:
AMD發表萬元等級Radeon RX 9060 XT顯示卡,後續更新FSR Redstone升頻技術
AMD發表RDNA 4繪圖架構與Radeon RX 9070系列顯示卡,支援全新ML加持FSR 4升頻功能
AMD RDNA 4繪圖架構說明:2倍光柵繪圖、2.5倍光追、4倍AI的效能躍進之旅
RDNA 4繪圖架構之AI運算與FSR 4效能禁藥解析:遊戲FPS效能催上3.7倍
AMD Radeon RX 9070 XT系列顯示卡效能實測:最佳魔物獵人顯卡

Radeon RX 9060 XT具有32組RDNA 4繪圖架構的運算單元(CUs),並具有32組光線追蹤加速器與64組AI加速器,提供8 GB與16 GB等2種顯示記憶體容量選擇,AMD並不會推出公板卡,而是由各合作夥伴推出自製卡,台灣的官方建議售價為新台幣10,490、12,490元。

值得注意的是,Radeon RX 9060 XT採用PCIe Gen 5x16匯流排,並不像前代Radeon RX 7600 XT使用舊世代且通道數砍半的PCIe Gen 4x8。在影音輸出端子部分則支援HDMI 2.1b以及DisplayPort 2.1a UHBR13.5,並支援H.264(AVC)、H.265(HEVC)、AV1等影片格式的硬體加速編、解碼。

AMD遊戲解決方案架構長(Chief Architect of Gaming Solutions)Frank Azor在訪談中說明,8 GB版本的原因是針對1080p解析度遊戲應用規劃,大部分的遊戲能在在不超過記憶體容量限制的情況下流暢執行,讓玩家能在更划算的價格區間享受最高畫質、光線追蹤遊戲體驗。如果玩家想要提升到1440p解析度,則建議選擇16 GB版本,以免遊戲占用的記憶體超過容量限制,造成俗稱「爆VRAM」的效能衝擊。

(若手機版瀏覽器無法顯示表格,請點我看完整表格

Radeon RX 9000系列顯示卡規格簡表
顯示卡型號 運算單元數量 遊戲時脈 Boost時脈 Infinity Cache容量 顯示記憶體容量 記憶體介面 典型顯示卡功耗 發表當時價格
Radeon RX 9070 XT 64 2.4 GHz 3.0 GHz 64 MB 16 GB GDDR6-256bit 304 W $599
Radeon RX 9070 56 2.1 GHz 2.5 GHz 64 MB 16 GB GDDR6-256bit 220 W $549
Radeon RX 9060 XT 16 GB 32 2.53 GHz 3.13 GHz 32 MB 16GB  GDDR6-128bit 160 W $349
Radeon RX 9060 XT 8 GB 32 2.53 GHz 3.13 GHz 32 MB 8GB  GDDR6-128bit 150 W $299

筆者這次收到的16 GB容量板本樣品為GIGABYTE推出的Radeon RX 9060 XT GAMING OC 16G。

它採用GIGABYTE Windforce 3風扇散熱方案。

顯示卡尾端採用穿透式散熱設計,讓冷空氣穿透散熱鰭片帶來更理想的散熱效果。

影音輸出端子部分提供2組DisplayPort與1組HDMI。

8 GB容量板本樣品則為ASRock Radeon RX 9060 XT Challenger 8GB OC。

ASRock的Challenger系列則採用2風扇散熱方案。

其背面一樣搭載強化背板並採用穿透式散熱設計。

影音輸出端子部分提供2組DisplayPort與1組HDMI。

這2張顯示卡都使用1組PCIe 8-Pin電源輸入端子。

測試環境與條件

本次測試過程除了手動開啟EXPO功能,讓記憶體自動超頻至DDR5-6000之外,其餘BIOS / UEFI的設定皆維持預設值,Resizable BAR為開啟狀態。至於對照組部分,筆者選擇8 GB與16 GB的Radeon RX 9060 XT,對上競爭對手的GeForce RTX 5060 Ti,其中GeForce RTX 5060 Ti 16GB使用先前測試專題之成績,其餘3張顯示卡則為這次重新測試。

所有成績除了都是進行2輪測試,在確定沒有極端值後取平均,遊戲效能使用遊戲內建的測試模式,而《絕對武力2》使用CS2 FPS Benchmark工作坊地圖進行測試。

遊戲部分在1080p、2K、4K解析度搭配最高畫質設定,若有設定範本則套用最高範本,若無則將所有畫質相關項目調至最高,關閉VRS或動態解析度等設定,並僅進行開、關光線追蹤功能的調整。

測試平台:
處理器:AMD Ryzen 7 9800X3D
散熱器:MSI MEG Coreliquid S360
主機板:ASRock X870E Taichi(UEFI版號3.17.TS03 – AMD AGESA ComboAm5PI 1.2.0.3a)
記憶體:G.Skill Trident Z5 Neo RGB 16GBx2(@DDR5-6000)
顯示卡:GIGABYTE Radeon RX 9060 XT GAMING OC 16G,ASRock Radeon RX 9060 XT Challenger 8GB OC,MSI GeForce RTX 5060 Ti 16G VENTUS 2X PLUS,GIGABYTE GeForce RTX 5060 Ti WINDFORCE 8G
儲存裝置:Solidigm P44 Pro 1TB(系統碟)、Solidigm P41 Plus 1TB(遊戲碟)
電源供應器:MSI MEG Ai1300P PCIE5
軟體環境:Windows 11專業版24H2(Build 26100.3775),AMD Software Adrenalin Edition 25.10.09.01,GeForce Game Ready 576.40

測試平台之CPU-Z資訊。

8 GB與16 GB Radeon RX 9060 XT之GPU-Z資訊。

(下頁還有更多效能測試)

 

測試軟體分析

在效能測試前半段,我們先來看RX 9060 XT在3DMark與Procyon等測試軟體的表現如何。

需要注意的是這幾測試的顯示卡皆非公板卡,在時脈設定上可能會略高於官方規格,另一方面考量Radeon RX 9070 XT高達美金599元的價格,比Radeon RX 9060 XT的349元高出許多,因此將圖表中的對照組設定為價格分別為的379、429元的GeForce RTX 5060 Ti 8 GB與16 GB版本。

8 GB與16 GB容量的Radeon RX 9060 XT價格分別比GeForce RTX 5060 Ti低了21.11%、18.65%,在對照成績時也可以將價差納入考量,

若讀者想瞭解Radeon RX 9070 XT的效能表現,可以參考先前的效能測試專題

在電腦綜合效能測試的PCMark10中,雖然RX 9060 XT在遊戲的表現落後RTX 5060 Ti,但是在其他項目有所領先,因此總分還是能夠取勝。

3DMark Fire Strike採用Direct X 11繪圖API搭配1080p解析度(1920 x 1080),16 GB的RX 9060 XT在圖像分數落後RTX 5060 Ti約4.52%。

Fire Strike Extreme將解析度提升至2K(2560 x 1440),上述差距拉大到5.31%。

Fire Strike Ultra進一步將解析度提升至4K(3840 x 2160),RX 9060 XT則能夠反超領先1.4%。

3DMark Time Spy採用Direct X 12搭配2K解析度,16 GB的RX 9060 XT在圖像分數領先RTX 5060 Ti約5.07%。

Time Spy Extreme將解析度提升至4K,RX 9060 XT仍能維持3.34%的領先。

3DMark Port Royal採用DirectX Raytracing(DXR)光線追蹤繪圖技術搭配2K解析度,是考驗顯示卡光線追蹤效能的競技場。AMD陣營並沒有落後太多,16 GB的RX 9060 XT僅落後RTX 5060 Ti約4.92%,低於2者價差的18.65%。

Speed Way是採用DirectX 12 Ultimate繪API與DirectX Raytracing tier 1.1光線追蹤技術,具有全域照明與反射等效果,並透過Mesh Shaders進行效能最佳化,可以反映最新AAA大作遊戲的效能表現。16 GB的RX 9060 XT落後RTX 5060 Ti約27.61%,略大於2者價差。

Steel Nomad採用DirectX 12繪圖API搭配14K解析度,雖然不使用光線追蹤技術,但具有目前最高的繪圖運算負載,RX 9060 XT能夠領先RTX 5060 Ti約4.13%。

Solar Bay是跨Windows、Linux以及Android平台並納入光線追蹤的測試項目,使用Vulkan繪圖API,16 GB的RX 9060 XT落後RTX 5060 Ti約13.89%。

在DirectX光線追蹤技術的測試項目中,16 GB的RX 9060 XT落後RTX 5060 Ti約20.17%。

由於RX 9060 XT使用PCIe Gen 5x16匯流排,而RTX 5060 Ti僅使用PCIe Gen 5x8,因此前者的頻寬表現領先許多。

Procyon AI Computer Vision電腦視覺測試中,RX 9060 XT效能大約只有RTX 5060 Ti的一半。

在Procyon的AI Image Generation圖像生成部分,由於AMD陣營不支援INT8資料類型,故無成積。在這邊也能看到顯示記憶體容量對效能的影響頗大。

在占用顯示記憶體容量較小的SD 1.5模型中,8 GB與16 GB版本表現落差不大,但在量體較大的SDXL模型則影響甚巨,可以從圖像生成所花費的時間看出端倪。

Procyon AI Text Generation文字生成部分,由於8 GB的RTX 5060 Ti無法完成Llama 2測試項目故無成績。

8 GB的RX 9060 XT在FTFF(產生第1組字詞)速度表現明現落後許多。

每秒產生的字詞速度仍以NVIDIA陣容表現明顯領先。

遊戲效能測試

接下來我們繼續分析Radeon RX 9060 XT在實際遊戲的效能成績。

讀者可以注意8 GB與16 GB版本顯示卡在不同解析度的表現,在遊戲的顯示記憶體使用量尚未超過顯示卡提供的容量時,基本上2者的效能表現會趨於接近,一旦當超過之後,效能則會出現嚴重衰退。

在競技類的《絕對武力2》中,可以推斷遊戲使用的顯示記憶體較少,無論是RX 9060 XT或RTX 5060 Ti到了4K解析度,8 GB與16 GB版本的效能仍相當接近,整體以RTX 5060 Ti的效能表現較好。

《看門狗:自由軍團》關閉光線追蹤時,以RX 9060 XT的表現較好。16 GB版本在3種解度可以領先RTX 5060 Ti分別達1.36%、3.66%、6.25%。

《看門狗:自由軍團》開啟光線追蹤後,雙方陣營8 GB版本的效能皆受到影響。16 GB版RX 9060 XT落後RTX 5060 Ti分別達30.73%、36.23%、42.86%。

《極地戰嚎6》由於繪圖負擔較低,只有8 GB版RX 9060 XT在4K解析度的表現較低。

《極地戰嚎6》開啟光線追蹤後,雙方8 GB版的效能受到衝擊,但16 GB版RX 9060 XT與RTX 5060 Ti表現相當接近。

《戰慄深隧:流亡》關閉光線追蹤時,16 GB版RX 9060 XT落後RTX 5060 Ti約為4.21%、3.05%、1.74%。。

《戰慄深隧:流亡》開啟光線追蹤後,上述差距拉大到10.42%、10.14%、11.42,但仍低於價差的18.65%。

《刺客任務III》Dubai(杜拜)測試項目包含多種場景與NPC角色,整體負擔較低,16 GB版RX 9060 XT的表現與RTX 5060 Ti接近。

《刺客任務III》Dubai開啟光線追蹤後,16 GB版RX 9060 XT落後幅度也在5.69%之內。可以注意的是8 GB版RX 9060 XT在2K、4K解析度效能明顯滑落。

《刺客任務III》Dartmoor(達特穆爾)測試項目則包含許多槍枝射擊與爆炸效果,充滿物理與粒子模擬,對處理器的要求比較高,16 GB版RX 9060 XT落後RTX 5060 Ti的幅度約為14.9%、10.59%、7.79%。

《刺客任務III》Dartmoor開啟光線追蹤後,落後幅度反而縮小為7.16%、5.52%、1.2。同時也可以看到8 GB版RX 9060 XT在2K、4K解析度表現相當不理想,但1080p解析度還可接受。

《電馭叛客2077》關閉光線追蹤時,16 GB版RX 9060 XT落後RTX 5060 Ti約7.03%、5.04%、6.62%。

《電馭叛客2077》開啟光線追蹤後,16 GB版RX 9060 XT落後RTX 5060 Ti的差距擴大至10.49%、11.53%、13.01%。可以看到雙方8 GB版本都受到比校大的效能衝擊。

《黑神話:悟空》身為新一代效能殺手,16 GB版RX 9060 XT落後RTX 5060 Ti約18.28%、17.14%、15%。

《黑神話:悟空》開啟光線追蹤後,僅有RTX 5060 Ti在1080p解析度勉強接近FPS 30幀的最低門檻。

《魔物獵人:荒野》關閉光線追蹤的情況下,16 GB版RX 9060 XT領先RTX 5060 Ti約10.72%、7.53%、4.98%。因為8 GB RTX 5060 Ti在設定選單中就會當機而無法測試,故無成績。

《魔物獵人:荒野》開啟光線追蹤後,16 GB版RX 9060 XT依然保持7.86%、4.89%、3.2%的領先幅度。

《魔物獵人:荒野》在4K解析度、最高畫質設定、開啟光線追蹤的條件下,搭配FSR 3升頻與畫格生成,2種容量的RX 9060 XT都能讓FPS突破60幀。

萬元出頭新選擇

若以Radeon RX 9060 XT 16 GB美金349元的定價(台灣建議售價為新台幣12,490元)做為基準進行比較,自家的Radeon RX 9070 XT(16 GB)價格為599元,2者個價格與效能大約相差1倍,前者大約能夠滿足1080p與2K解析度的遊戲需求,若玩家有4K遊戲應用的需求,則建議購買後者。

若與競爭對手NVIDIA價格429元的GeForce RTX 5060 Ti 16 GB相比, GeForce RTX 5060 Ti在AI運算應用方式取得全面領先,2者在遊戲應用則互有輸贏,但Radeon RX 9060 XT在落後的項目幅度也沒有劣於雙方價差,因此判定具有相當性價比優勢。

從我們測試的結果來看2種顯示記憶體容量版本的Radeon RX 9060 XT在1080p解析度的效能表現幾乎一樣,但到2K解析度則有部分遊戲因超出記憶體容量上限而影響效能,因此如果讀者搭配1080p解析度的顯示器,且確定短期不會升級的話,也可以選擇價格便宜美金50元的Radeon RX 9060 XT 8 GB(台灣建議售價為新台幣10,490元)。

如果讀者對AI運算的需求比較高,例如會使用Stable Diffusion等AI圖像生成的話,則仍建議選擇NVIDIA陣營,且選擇顯示記憶體高於16 GB的型號,以取得較佳的效能,且避免容量不足而無法載入、執行AI模型。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MSI MEG Ai1600T PCIE5 電源供應器開箱 / 雙 12V-2×6 原生供電、三項鈦金認證、PCIe 5.1 和 ATX 3.1 標準

作者 RUSHA
微星 MEG Ai1600T PCIE5 電源供應器,具備鈦金認證,採用雙色12V-2x6接頭。這款電源供應器為高階玩家提供穩定且高效的電源,是追求極致效能的鈦金認證電源首選。705bd19ee7ff3b0bffe3caac2854e60e

MSI 更新旗艦 Power Supply 電源供應器產品新型號,MEG Ai1600T PCIE5 帶有兩條 12V-2×6 原生供電線材,並且於接頭處使用雙色設計讓 NVIDIA GeForce RTX 50 系列顯示卡搭配安裝確認更方便,該電源通過 80 PLUS、Cybenetics、PPLP 三項電源轉換率 TITANIUM 鈦金認證。

規格堆滿!ATX 3.1 認證、全日系電容、全數位設計、碳化矽 MOSFET

微星 MSI 最新的旗艦 MEG Ai1600T PCIE5 電源供應器有著 1600W 輸出功率,符合 Intel ATX 3.1 規範且在三家電源轉換率認證單位測試中,皆通過了 TITANIUM 鈦金認證,後續會帶大家一一檢視。

電源內部使用了全日系 105°C 電解電容、MCU 全數位控制晶片、碳化矽 MOSFET 等用料,更標榜透過大型散熱片為內部帶來更好的輔助散熱效果。

保護機制則有:OCP / OTP / OPP / SCP / OVP / UVP / SIP / NLO 等八項多重保護機制,並且有著十年售後保固服務。

MSI MEG Ai1600T PCIE5 電源供應器盒裝上面各項勳章滿目。

盒裝背面除了印有輸入輸出規格表外,還有標示供電線材接頭數量給消費者參考。

MSI MEG Ai1600T PCIE5 電源規格:

  • 規範:ATX 12V Ver. 3.1
  • 輸入電壓:100-240Vac
  • 輸入電流:10-15A
  • 輸入電壓頻率:50-60Hz
  • 尺寸:190 x 150 x 86 mm
  • 風扇:135 mm Fan
  • 轉換率認證:80 PLUS TITANIUM / Cybenetics TITANIUM / PPLP TITANIUM
  • 電源線材:全模組線材
  • 保固:10 年
  • 保護系統:OCP / OTP / OPP / SCP / OVP / UVP / SIP / NLO
  • 線材接頭:1x 24 Pin 主機板接頭、2x 8 Pin CPU 接頭、2x 12+4 Pin 12V-2×6 接頭、9x 6+2 Pin PCIe 接頭、8x SATA 接頭、4x Molex(Peripheral)

身為 1600W 電源供應器的 MSI MEG Ai1600T PCIE5,其本體尺寸為 190 x 150 x 86mm,長度來到了 19cm 確實比起常見的 1000~1200W 電源來說還要長了一些,但相較同級 1600W 競品長度 21cm,這款 19cm 已稍短一些。不過在機殼選購時,仍須留意是否有足夠的安裝與藏線空間,足以容納 19cm 電源本體以及外加 2~3cm 的線材安裝藏線空間。

電源本體使用黑色為主題色並由金色點綴,以 MEG 系列配色帶來高貴風格的情況下,於多面追加 MEG 文字及圖樣標示來裝飾。

風扇使用 Ø 135 mm 雙滾珠軸承風扇為內部進行散熱,該風扇除了可以搭配電源本體後方的 Zero Fan 開關使用,進入 0 RPM 智慧風扇停轉功能之外,也能在 MSI Center 軟體內自定義風扇轉速,讓使用者自行決定電源依照負載程度來設定風扇運作模式,該電源同時於 Cybenetics LAMBDA 與 PPLP PSU Silent Level 這兩個關於運作噪音值的測試中,分別獲得了 Cybenetics A++ / PPLP S 兩家各自的最高(安靜)評價。

電源本體尺寸為 190 x 150 x 86 mm。

側邊有著 MEG 標誌。

黑金配色外加風扇格柵,內部使用 135 mm 雙滾珠軸承風扇。

AC/DC 規格。

電源本體後方設有大面積散熱孔,並設有風扇智慧停轉功能開關,ON 開啟停轉功能;OFF 則是風扇會一直依照預設設定運轉。

電源的側邊設有裝飾燈板區塊,在通電預設情況下會以金色持續恆亮,若玩家搭配 MSI Gaming Intelligence USB-C 線材連結 MSI 主機板後,也可以在 MSI Center 軟體內自定義該區塊燈效模式,美中不足的是這個區塊是單面設置,也無法根據安裝方向去拆卸或是變換,也就是說搭配上置或是下置式機殼安裝時,若機殼有電源觀景窗設置可以展示該區塊的話,電源只能夠以風扇進風面「朝上」時標誌等才會是正的;若是風扇面朝下則會看不到,對於強迫症使用者來說就需要考慮一下如何安裝了。

側面燈板區塊。

通電之後預設會是金色恆亮燈效。

MSI MEG Ai1600T PCIE5 電源供應器使用全模組線材介面,使用金色線框與文字標示不同供電線材要安裝的區塊,使用者可以根據設備所需的接頭自行決定安排供電線材安裝。

較為特別的是畫面右半邊設有一個 USB Type-C 插槽,該插槽使用配件中的 MSI Gaming Intelligence 線材連接主機板 USB 2.0 9-Pin 插槽後,就可以在 MSI Center 軟體內進行即時電源監控,可以看到電源的輸出功率與 DC 輸出電壓等相關資訊,並額外記錄下來。

全模組介面一覽。

MSI MEG Ai1600T PCIE5 標榜通過了 80 PLUS、PPLP(PSU Performance Level Plan)、Cybenetics 三家轉換率測試,在測試報告中顯示該電源皆通過了 TITANIUM 鈦金認證,但不知為何僅有 80 PLUS 無法在列表中查詢到關於 MSI 的電源報告,透過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查詢型號,也可以看到該型號由廣州貴冠科技有限公司(CWT 僑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代工。

比較特別的在 Cybenetics 與 PPLP 這家認證中除了轉換率認證之外,在噪音測試之中也獲得了兩家各自最高級的評價,也額外通過了 ATX 3.1 / 3 規範測試。

廣州貴冠科技有限公司(CWT 僑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代工。

Cybenetics 測試報告成績總結。

Cybenetics 測試結果,其中包含了 ATX v3.1 測試。

Cybenetics 230V 測試結果。

Cybenetics 115V 測試結果。

PPLP 轉換率認證測試 115V / 230V 結果。

PPLP ATX 3 測試結果。

PPLP 各項測試認證總結。

編織全模組線材自帶整線器、外加雙色警示接頭

從電源本身可以提供到最大 1600W 輸出功率來看,電源能夠帶來更多供電介面是必然的,對比常見 1000W 等級電源來說這款 MSI MEG Ai1600T PCIE5 在顯示卡供電介面預備了更多數量!為的就是現在 AI 時代多顯示卡安裝運算需求所準備,讓 HEDT 和 Workstation 平台多卡組裝時擁有充足的顯示卡供電能力。

MSI MEG Ai1600T PCIE5 在幾個主要重點且會外露展示的全模組線材上,都使用了編織線材以及整線器增加外觀分數,整線器使用塑膠材質表面則有類似金屬髮絲紋的紋路。

主機板 24 Pin 線材長度大約 60cm,而 CPU 共有兩條直出 4+4 Pin 線材線材長度大約 75cm,能夠滿足雙 8-Pin 需求的高階型號主機板使用。

全模組線材一覽。

主機板 24 Pin 供電線材。

CPU 供電線材為兩條 4+4 Pin 總計雙 8 Pin。

顯示卡 PCIe 供電線材有兩種,單頭直出 6+2 Pin 供電接頭的共有五條,而 y 字形單條帶有兩個 6+2 Pin 供電接頭的共有兩條,也就是總計會有兩種線材(直出與 y 字形)總數會有七條線材,而 PCIe 供電接頭則是有 9 個,線長大約 60+15 cm 左右。

總計七條 PCIe 6+2 Pin 供電線材,有兩種型式,所有線材總共九個 PCIe 6+2 Pin 供電接頭。

電源內建兩個 12V-2×6 供電插槽以及內附兩條線材,單條 12V-2×6 供電可提供 600W 供電上限,除了也有使用編織線材包裹外加整線器外,在接觸部分使用了亮黃色打造出雙色警示效果,讓使用者在安裝時能輕鬆確認是否已完全插入,以避免安裝不完全導致燃燒損壞狀況,線材本身長度約 60cm 左右。

兩條 12V-2×6 線材,線材本身長度約 60cm 左右。

12+4 Pin 的 12V-2×6 特寫,使用了銅合金強化安全性。

側面雕刻 H++ 驗明正身。

其他設備供電線材還有兩條 SATA 供電線材上總共有 8 個供電接頭,兩條線材尾端配置 90 度垂直的 SATA 接頭,線材總長約為 50+15+15+15 cm。

另外有兩條大 4-Pin 供電線材,總共有八個大 4-Pin 供電接頭,線材總長約為 50+15+15+15 cm。

兩條 SATA 供電線材與兩條大 4-Pin 供電線材,只是這四條都是黑色扁平線材。

額外的配件提供了八條魔鬼氈束線帶、交流電線材、電源螺絲、MSI Gaming Intelligence USB-C 線材。

配件一覽。

交流電線材。

交流電線材規格。

三孔接地形式。

交流電線材輸入端。

品字口特寫。

MSI MEG Ai1600T PCIE5 電源實測

這次使用裸測平台來測試 MSI MEG Ai1600T PCIE5 電源供應器,處理器使用 Intel Core Ultra 9 285K,以及 NVIDIA GeForce RTX 5090 Founders Edition 32GB 顯示卡來搭配測試,軟體使用 OCCT 以及 AIDA64 FPU + FurMark 雙烤進行兩種壓力測試給玩家參考,並由 HWiNFO 64 檢視主機板環控晶片回報的數值並記錄,使用軟體監控會有 1~3% 的偏差值數據上僅供參考。

MSI MEG Ai1600T PCIE5 電源供應器開箱 / 雙 12V-2×6 原生供電、三項鈦金認證、PCIe 5.1 和 ATX 3.1 標準

測試平台

  • 處理器:Intel Core Ultra 9 285K (QS)
  • 散熱器:LIAN LI GA II LITE 360 RGB (全速)
  • 主機板:MSI MPG Z890 CARBON WIFI
  •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RTX 5090 Founders Edition 32GB
  • 作業系統:Windows 11 專業版 24H2
  • 電源供應器:MSI MEG Ai1600T PCIE5
  • 機殼:STREACOM BC1 Benchtable V2
  • 顯示卡驅動程式:GeForce Game Ready 572.83

首先使用 OCCT 同時對處理器及顯示卡進行負載壓力測試,經過一小時的壓力測試後,再透過主機板的 Super I/O 環控晶片回報數值觀看資料數據,+12V 維持在最大 11.952V ~ 最小 11.856V,再來是 +5V 維持在最大 5.03V ~ 最小 4.98V,而 +3.3V 則是維持在最大 3.304V ~ 最小 3.28V。

OCCT 軟體壓力測試一小時。

接著使用經常用來測試處理器及顯示卡穩定度及溫度的 AIDA64 FPU + FurMark,兩個軟體同時雙烤來進行高負載壓力測試,這邊使用 HWiNFO 64 檢視主機板環控晶片提供的資訊並記錄數據。

測試一小時後所收集的數據,+12V 維持在最大 11.928V ~ 最小 11.88V,再來是 +5V 維持在最大 5.02V ~ 最小 4.99V,而 +3.3V 則是維持在最大 3.3V ~ 最小 3.28V。

AIDA64 FPU + FurMark 軟體壓力測試,以及測試過程中收集的數據。

裸測平台熱成像儀散熱觀察

在裸測平台進行 AIDA64 FPU + FurMark 一小時燒機測試時,使用 FLIR ONE PRO 熱像儀來觀看 MSI MEG Ai1600T PCIE5 電源供應器線材的溫度狀況提供給大家參考。

CPU 供電線材為 54.5 °C。

測試過程 12V-2×6 線材接頭處溫度大約 55.7 °C。

電源模組接頭處最高約為 43.6 °C(12V-2×6);畫面中最熱點的 49 °C 是內部 PCB 導熱出外殼溫度。

電源風扇朝上擺放,關閉 ZEROFAN 開關進行測試,電源出風散熱面最高溫度為 64.5 °C(84.6 °C 為內部元件溫度)。

總結

MSI MEG Ai1600T PCIE5 身為一款微星旗下全新旗艦電源供應器,該有的規格要求基本上一應俱全,例如全日系電容、MCU 全數位控制晶片、碳化矽 MOSFET、伺服器等級變壓器用料、具智慧停轉功能的雙滾珠軸承風扇、銅合金連接端子、多重保護機制等,包含了三家 (80 PLUS / Cybenetics / PPLP) 轉換率鈦金牌認證以及最高階運作聲噪靜音認證,以及其中兩家關於 ATX 3 與 ATX 3.1 規範的測試認證都有。

MSI MEG Ai1600T PCIE5 電源供應器開箱 / 雙 12V-2×6 原生供電、三項鈦金認證、PCIe 5.1 和 ATX 3.1 標準

原生提供了兩條供電上限 600W 的 12V-2×6 顯示卡供電線材,且以雙色設計來警示使用者確認安裝插入是否完全,以及九個 PCIe 6+2 Pin 供電介面等,為多張顯示卡安裝使用者有足夠顯示卡供電介面使用,插多卡不怕線材不夠用,售後部分提供十年保固。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2025 電子書總整理:購買、借書、租閱、訂閱哪種最划算?各有哪些平台可使用?

作者 Shaoyun
電子書怎麼選最划算?本篇深入比較台灣四大電子書服務方案:購書、借閱、租閱、訂閱,從價格、藏書量、使用限制到推薦平台,一次看懂最適合你的閱讀方式!880616e4cdccafacd7c85238e2c14668

現在越來越多人養成用手機、平板或閱讀器觀看電子書的習慣,不論是在通勤途中、睡前片刻,甚至是旅遊出差時,只要一台裝置就能隨時開書來看,十分方便。也因如此,市面上各大電子書平台紛紛推出購書、借書、租書和訂閱看到飽等不同方案服務,滿足各種閱讀需求。不過這些線上閱讀服務到底差在哪裡?價格划算嗎?藏書多不多?借閱期限怎麼算?本次特別企劃就要幫大家一次比較清楚目前常見的四大電子書服務,從方案類型、內容資源、操作便利性和注意事項等進行深入解析,進而找出最適合你的閱讀方式。

 

 

方案 1:線上「購買」電子書

當提到電子書服務,最直覺的方式莫過於「購書」。一次付費、終生都可以閱讀,不但可隨時重讀、不受借閱期限限制,也能跨裝置同步閱讀,是許多閱讀愛好者的首選,尤其對於喜歡收藏、反覆翻閱工具書或小說經典的讀者來說,購買電子書就像打造一座專屬的虛擬書櫃,不受實體空間限制,輕鬆帶著走。不過,購書雖然方便,但也有些限制,開篇就為大家一一彙整出購買電子書時應該注意的事情。

經濟實惠,比實體書便宜

購買電子書最明顯的優勢,就是便利性高,無論你身在何處,只要有網路,就能立刻購買並下載閱讀,免去等待出貨與實體配送的時間。其次,電子書不佔空間,可同時儲存在手機、平板或閱讀器中,隨時隨地都能取閱,對於通勤族或經常外出的使用者來說相當方便。再加上許多人選擇電子書的主因之一,就是「價格比實體書便宜」。雖說電子書的定價往往還是受到出版社定價策略影響,但由於省下了印刷、物流與通路的成本,所以大多數的電子書能以紙本書定價的八折左右購得,即便有些新書與熱門電子書籍與紙本價差不大,僅便宜幾十元,不過長期下來仍更具經濟效益。另外,若讀者想要以最划算的價格購入電子書,建議可選在書展前後或周年慶活動,這時大部分的電子書城都會推出限時優惠、套書折扣,如果是大量閱讀的人,不妨好好把握這段期間。

電子書因省下印刷與物流成本,價格通常比實體書便宜,碰上書展、周年慶等促銷活動,還能享限時折扣。(圖片來源:樂天 Kobo)

跨平台與離線限制須留意

電子書雖是一種可於手機、平板、電腦、電子書閱讀器等各式電子設備上閱讀的檔案內容,但讀者們所使用的「閱讀設備」可能會帶來天差地別的閱讀體驗。現階段各大電子書平台基本上都會有網頁板、iOS 或 Android App,讓使用者可以在不同作業系統下的行動裝置上閱讀,然而,若要使用電子書閱讀器來看該平台的電子書,這時牽涉到其電子紙裝置採用的是封閉式系統或開放式系統,其中,搭載封閉式系統的閱讀器產品會針對自家系統進行最佳化,但當你買了這個廠牌的閱讀器後,就只能購買同廠商提供的電子書;而開放式系統的電子書閱讀器支援安裝其他 App,可以獲得更好的使用彈性,但使用體驗可能會打折扣,所以以長遠來看,若日後有打算使用電子書閱讀器來看書,那麼也須將這點考量進來。另外,有些平台並未開放下載功能,只能線上閱讀,遇到沒網路的情況也就無法存取書籍內容,因此,在選擇購買電子書前,建議讀者先評估該平台是否支援離線閱讀、跨裝置同步,才能保障自己的閱讀體驗與長期使用權益。

各大電子書城廠商皆有為 iOS、Android 行動裝置推出專屬 App,方便跨裝置看書,另外電子書平台旗下的閱讀器會因作業系統的不同,而只能看自家平台內容的情況。

平台藏書量不可忽略

選擇電子書購買平台時,書籍內容的豐富度無疑是一大考量要點。畢竟,不同平台在版權授權、合作出版社與上架品項上差異頗大,有些平台主打暢銷書與新書上架快速,有些則以經典文學或專業書籍為主。如果你是追新書的讀者,就得注意該平台是否與主流出版社有密切合作,能否同步推出熱門作品;若偏好閱讀冷門題材或學術資源,也需確認平台是否具備相對應的藏書量。此外,不同語系的電子書比例也會影響你的選擇偏好,例如中、英、日文書的多寡是否符合你的閱讀需求,有鑒於此,建議在挑選購書平台前,不妨先瀏覽其線上書城的書籍分類、搜尋幾本你有興趣的書,確認是否上架,再評估是否值得長期使用。

十大電子書「購書平台」一覽

因應閱讀型態數位化,愈來愈多人轉向購買電子書,不但省下實體書的重量與空間,也更方便隨時隨地閱讀。不過市面上電子書平台百花齊放,從本土業者到國際品牌,各家不但藏書類型不同,連購書機制、使用介面、優惠策略也各有特色。本頁筆者幫你整理出十大電子書購書平台,帶讀者快速掌握每家平台的優缺點,選出最符合閱讀習慣的理想選擇。


 1. Amazon Kindle

•電子書界元老,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電子書平台

•英文藏書豐富,近年積極打入台灣市場,已有超過兩萬本繁體中文電子書

•旗下有 Kindle 專屬電子書閱讀器,但未有正式經銷商代理來台故只能買到水貨,後續維修較麻煩

•各行動裝置平台皆有推出 Kindle App

2025 電子書總整理:購買、借書、租閱、訂閱哪種最划算?各有哪些平台可使用?

2.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台灣最大本土電子書平台,繁體中文內容最豐富

•有自家閱讀器(mooInk 系列)與 Readmoo 看書 App(iOS / Android / Web)

•閱讀介面支援文字註記、畫線、離線閱讀和一鍵直橫轉換等功能

•目前自家 mooInk 系列閱讀器為封閉系統

•旗下唯 PocketBook Color Note 閱讀器採開放式系統

2025 電子書總整理:購買、借書、租閱、訂閱哪種最划算?各有哪些平台可使用?

3. 樂天 Kobo

•全球第二大電子書平台,外文書超過 600 萬本,日文和繁體中文書籍數量也不少

•有多款專屬封閉式閱讀器及樂天 Kobo App(iOS / Android / Web)

•支援離線閱讀、整合式雲端服務匯出筆記

•某些書籍無中文繁體版本,需篩選

•目前旗下閱讀器均採封閉式系統

2025 電子書總整理:購買、借書、租閱、訂閱哪種最划算?各有哪些平台可使用?

4. HyRead 電子書

•台灣本土平台,電子書店擁有 22 萬本以上的電子書

•支援免費借閱全台公共圖書館與各大學圖書館電子書

•旗下閱讀器以開放式系統為主,封閉式閱讀器僅存 Gaze One S

•配備 Hyread App(iOS / Android / Web)可供跨裝置閱讀

2025 電子書總整理:購買、借書、租閱、訂閱哪種最划算?各有哪些平台可使用?

5. Pubu 電子書城

•台灣老牌電子書平台,擁有超過 30 萬本中文電子書

•除了購書服務外,亦提供飽讀訂閱服務

•旗下閱讀器以開放式系統為主,並可在 Pubu App 跨行動裝置閱讀

•閱讀介面設計較為簡單,部分功能不如其他平台完善

2025 電子書總整理:購買、借書、租閱、訂閱哪種最划算?各有哪些平台可使用?

6. Google Play Books(Play 圖書)

•原生 Android 系統整合,購書方便且提供租書服務

•外語書資源龐大,但繁體中文書籍選擇有限,偏向大眾書籍

•Play 圖書支援 Android、 iOS App 和網頁版,不過 iOS 裝置上的「Google Play 圖書」不能購書,只能下載、試閱或閱讀已購買的電子書

•支援直接將完整書摘與筆記匯出至 Google 雲端硬碟中

2025 電子書總整理:購買、借書、租閱、訂閱哪種最划算?各有哪些平台可使用?

7. 博客來電子書

•台灣最大網路書店延伸的服務,整合紙本與電子書,書籍種類多元

•針對不同主題叢書推出訂閱服務

•有專屬博客來電子書 App,在 Android、iOS 行動裝置和網頁閱讀

•提供離線閱讀、劃線、標註和筆記等基本功能

•預計於今年 5 月中旬推出自家 BooksPad 電子書閱讀器

2025 電子書總整理:購買、借書、租閱、訂閱哪種最划算?各有哪些平台可使用?

8. momoBook

•由電商平台 momo 推出的書城服務,目前規模較小,書籍種類與功能尚在擴展中

•電子書常有促銷活動,並提供「樂讀包」的月租服務

•配備 momoBook App 可供 Android、iOS 行動裝置和網頁閱讀

•今年 1 月推出自有 momoBOOK 電子書閱讀器

2025 電子書總整理:購買、借書、租閱、訂閱哪種最划算?各有哪些平台可使用?

9. Hami 書城

•由中華電信推出的電子書城,書籍種類有限,主要集中在雜誌與部分書籍

•每月 30 本暢銷書籍限時閱讀,更提供精選文章、線上教學影音快讀服務,另也有推出「月讀包」方案服務

•目前沒有自產的電子書閱讀器,需使用行動裝置或開放式閱讀器下載HamiBook App 方可閱讀

2025 電子書總整理:購買、借書、租閱、訂閱哪種最划算?各有哪些平台可使用?

10. 誠品電子書

•由誠品書店推出,提供超過 13 萬本繁中書籍

•配備誠品電子書 App,且閱讀軟體結合雲端同步、離線閱讀等多功能,更支援 ChatGPT 即時翻譯與查詢

•目前沒有自產的電子書閱讀器,需使用行動裝置或開放式閱讀器下載誠品電子書 App 方可閱讀

方案 2:圖書系統「借閱」電子書

在數位閱讀逐漸普及的時代,不少人除了直接購買電子書,也會選擇透過「借書服務」來節省開支或先試讀再決定是否入手。無論是透過公立圖書館的合作系統,還是透過學術單位與特定平台的合作授權,電子書借閱模式讓閱讀變得更加平易近人。不過,相較於購書擁有永久使用權,借書服務多半設有使用期限與裝置綁定等限制,在使用前仍需特別留意平台的借閱規則與技術支援範圍,才能確保整體閱讀體驗順暢且滿足個人需求。下文就讓我們深入了解,電子書借閱服務有哪些常見的使用注意事項吧!

零成本閱讀體驗

電子書借閱最大的優點在於「零成本」即可享受正版書籍內容,特別適合學生、研究者或習慣廣泛閱讀的使用者。多數平台透過圖書館、校園或政府機關提供的數位資源庫,讓用戶可在特定期限內借閱多本電子書,既環保又便利。此外,電子書借閱平台提供全天候線上借書服務,不像實體書借閱需親自前往、受限開館時間,打破時間與地點限制,隨時隨地皆可透過手機、平板等裝置開啟閱讀,對需要臨時查找資料或通勤時閱讀的族群格外實用。

電子書借閱服務最大優勢是能在借閱期限內「免費」閱讀多本書籍,對學生與愛閱讀人士來說既實用又無負擔。

借閱電子書的眉角

雖然電子書借閱服務提供了便利的閱讀管道,但在實際使用上仍存在不少潛在限制。首先,多數平台採「限時借閱」制度,每本書的借閱天數通常介於數天至兩週不等,到期後系統會自動下架收回書籍,無法再開啟閱讀,這意味著閱讀安排上需有明確規劃為佳,避免臨時無法完成閱讀而重借。其次,針對熱門新書或暢銷作品,時常會因為數位版權授權數量有限,每本電子書的館藏借閱數量不多,而碰到需要排隊預約或無法立即借閱的情況,等候時間通常從幾天至數週不等,不過當某本電子書已達館藏借閱上限,且預約等待時間過長時,有些平台電子書會開放「線上瀏覽」功能,讓使用者能立即透過網頁方式閱讀全書內容,無需等待即可開啟閱讀。另外,不同平台的借閱權限也各有差異,有些僅支援特定裝置或系統,或限制在單一裝置上閱讀,無法在手機、平板與電腦之間無縫切換,對於跨裝置閱讀需求高的讀者來說較不友善。

值得留意的是,不少平台設有「借閱書本數量上限」或以「點數制」進行管理,例如每人每月擁有固定借閱點數,每借閱一本書即扣除一點數點,部分平台則依書籍長度、類型或熱門程度設定不同的點數扣除標準,因此,若偏好閱讀新書或長篇內容者,須留意點數分配與使用效率。部分平台也限制同時借閱的本數、每日最多借閱次數或續借次數,應多加留意避免超出額度影響後續借閱安排

借書服務雖好用,但仍有使用限制,像是需在借閱期限內看完書,又或需留意以「計次借閱」點數制為規定的電子書借閱平台,進而提前規劃每月借閱書單。

熱門書籍往往受限於數位版權的因素,使得每本電子書的借閱數量有限,因而不時會出現「需排隊預約等候」的情況。

四個電子書「借閱平台」一覽

目前台灣已有多個合法提供借書服務的平台,各自提供不同的借閱方式、書庫資源與操作介面,使用者可依個人需求與閱讀習慣進行選擇。接下來,我們將帶你一覽這些主流電子書借書平台的特色與差異,幫助你找到最適合的閱讀管道。

線上借閱電子書事前流程

在開始使用線上電子書借閱服務之前,建議先完成幾項基本準備,確保整體流程順利無礙。首先,需確認你是否擁有該平台所需的帳號,例如圖書館借閱服務需具備圖書證或學校 / 機關認證帳號,可以前往所屬圖書館官網,申請借閱證,而部分圖書館也提供線上申辦功能。接著,下載並安裝該平台指定的閱讀 App 或登入網頁版系統,部分平台還會要求綁定裝置,首次使用時需完成設定手續。完成帳號登入後,建議先瀏覽平台提供的書目類型與借閱規範,包括每次可借本數、借閱天數、是否可續借或下載離線閱讀等條件。最後,不妨預先搜尋幾本你有興趣的書籍,確認是否有館藏、是否需排隊預約,以便安排閱讀時間以提升使用效率。

2025 電子書總整理:購買、借書、租閱、訂閱哪種最划算?各有哪些平台可使用?

1. HyRead ebook 圖書館平台

特色與優點

• 與全台多數公共圖書館合作,藏書豐富,涵蓋文學、商業、漫畫、雜誌等多種類型

• 提供手機、平板、電腦等多平台支援,亦可搭配 HyRead Gaze 等開放式閱讀器使用

• 介面友善,搜尋功能強大,支援線上閱讀與離線下載

借閱限制

• 部分熱門書籍需預約,等待時間可能較長

• 依照各大圖書館規定,每月免費借閱次數有限

借書條件

• 需持有合作圖書館的借閱證,部分圖書館提供線上申辦功能

• 登入 HyRead App,新增所屬圖書館後即可開始借閱電子書

2025 電子書總整理:購買、借書、租閱、訂閱哪種最划算?各有哪些平台可使用?

2. 台灣雲端書庫

特色與優點

• 2013 年由遠流出版公司開發,圖書館向「台灣雲端書庫」採購電子書借閱點數,供讀者於平台中免費借閱電子書,而各圖書館每年、每月可使用的借閱點數不盡相同

• 提供手機、平板、電腦等多平台支援,新書上架速度快,熱門書籍更新頻繁

借閱限制

• 各地區圖書館每月提供的不進相同,採計次借閱制度,每借閱一本書扣除 1點

• 每本書一次可借閱 14 天。如提前閱讀完畢,部分縣市可於 24 小時後手動點選線上歸還

• 多數電子書為 PDF 格式,對於使用電子書閱讀器的讀者可能不太友善

借書條件

• 需持有合作圖書館的借閱證或,登入後即可使用每月點數借閱

• 每年點數會自動更新,未使用完的點數不會累積至下一年

2025 電子書總整理:購買、借書、租閱、訂閱哪種最划算?各有哪些平台可使用?

3. iLib Reader App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平台

特色與優點

• 與多個縣市圖書館合作,提供共用的電子書資源

• 介面與 HyRead 相似,使用者可無痛轉換

• 支援多平台閱讀,包含手機、平板與電腦

借閱限制

• 每位讀者同時可借閱 8 冊,每本電子書借期 14 日,到期後系統自動歸還

• 如無人預約,得續借 1 次,期限自續借當日起 14 天;每位讀者可預約 4冊

借書條件

• 持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或臺中市立圖書館借閱證,免加入會員即可直接以借閱證帳密登入借書;其他縣市任一公共圖書館的借閱證需先註冊平台會員方可免費借書

• 預約書籍需在通知後手動借閱,否則可能錯過借閱機會

2025 電子書總整理:購買、借書、租閱、訂閱哪種最划算?各有哪些平台可使用?

4. iRead eBook 華藝電子書

特色與優點

• 成立於 2000 年,以藝術資料庫為主軸,之後跨足學術領域,結合期刊、論文、電子書等各類書籍,滿足不同讀者需求

• 與多所大專院校及公共圖書館合作,資源豐富

• 支援手機、平板和線上網站等多平台閱讀

借閱限制

• 部分書籍可能僅限特定圖書館或學校單位借閱

• 借閱規則依各合作機構而異,需查詢各館規定

借書條件

• 可先註冊華藝個人會員再綁定圖書館,即可同時閱讀期刊和電子書;另亦可直接登入合作圖書館帳號閱讀館藏書

方案 3:線上「租閱」電子書

撇除前述的購書與借書之外,租閱電子書也是不少讀者的選擇之一。所謂的電子書「租閱」服務,主要是讓使用者以相對低廉的價格,在限定時間內取得特定電子書的閱讀權,不僅能減少開銷,也讓讀者有更多彈性試讀新作,不過,電子書租閱服務也有其使用規則與限制,使用前仍須詳加留意,才能確定該閱讀方案是否適合你。

短期閱讀首選!用小預算享有大彈性

簡單來說,租用電子書相較於購書最大的優勢在於「彈性與經濟性兼具」。多數平台提供不同租期選項,讀者可根據個人閱讀速度與需求自由選擇,無需一次投入完整售價,尤其以漫畫、言情小說或輕小說等娛樂性書種為例,租書價格通常僅為購書價的三分之一,甚至更低,不僅降低門檻,有效節省閱讀預算,也提升探索不同主題書籍的意願與機會。

租閱書種仍以「短期、高娛樂性、輕閱讀」為主軸,因此漫畫類、言情小說與輕小說是最常見、也最熱門的租閱書種。

租閱電子書服務在價格上具有顯著優勢,最大特點就是便宜、負擔小,往往僅需購書價的三分之一或更低價格,就能輕鬆閱讀完整內容。

租書雖省錢,但仍有限制

一般來說,電子書最常被租閱的書種類型以漫畫和言情小說為主,由於租閱價格低廉,許多出版社抱有疑慮,願意開放租閱功能的作品仍偏少,然而即使定價有落差,大部分同時開放租閱與購買的作品中,選擇購買的讀者仍遠超過租閱人數,原因是電子書的租閱服務也存有使用上的限制,比方說,租書通常設有固定的租期限制,例如 48 小時、72 小時不等,租期一到,書籍將自動下架,無法再開啟閱讀,若未能在期限內讀完,則需重新租借或改為購買。

此外,不同平台對於是否支援「續租」、「離線閱讀」或「跨裝置同步」的支援程度也不盡相同,可能影響使用流暢度與便利性。另外,部分平台的租書權限也與購書不同,例如無法使用螢光筆標記、註解功能受限,或限制畫面截圖與分享,因此,比較適合只想快速閱讀一本書,不需長期保留書籍的讀者,或是想控制閱讀預算的族群。

儲值制租閱模式需看清規則

除了以單本租閱的型式之外,部分平台會採「儲值制」作為收費機制,讓讀者先將金額儲值進帳號「點數」後再進行扣點租書操作。儲值金可用來兌換不同書籍的租閱權限,而每本書的租金點數則會依照書籍類型、單本 / 全冊及租期長短有所不同,儲值前建議先詳細了解平台規定,留意平台的儲值金是否設有使用期限,或無法進行退費,以確保自身權益。

不論是以單本「收租金」或「儲值點數」的型式租閱電子書,最大的優勢在於費用彈性,讀者可依照個人閱讀需求挑選書籍內容。

三大電子書「租閱平台」一覽

隨著實體租書店逐年減少,想租書來看已不像過去 那樣便利,對習慣短期閱讀或預算有限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大困擾。此時,若能在線上租書,不僅免去出門找書、還書的麻煩,更可隨時隨地透過手機、平板或電腦開啟閱讀,堪稱是一大福音。對此,目前台灣市場上有合法導入單本租書服務電子書平台主要有「Google 圖書」、「Renta!亂搭」和「BOOK☆WALKER」這三家,雖說讀者能在這三大平台上租閱書籍,不過其服務特色、提供的租閱書種、租書規則與收費方式截然不同,有鑑於此,下文將 針對 Google 圖書、Renta!亂搭與 BOOK☆WALKER 三大平台進行詳細比較,幫助讀者在租閱之前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1. Renta!亂搭

Renta!亂搭是由日本出版社獨家正版授權後,透過編輯部編譯成中文版,並於2014 年 10 月在台灣成立的中文電子書平台,主要提供日本同步連載漫畫的線上租閱及永久購買服務。

特色與優點

• 平台特色在於提供多樣化的漫畫、小說、寫真等內容,涵蓋輕熟女、耽美、BL、GL 等多種類型,除了透過母公司授權日本作品與臺灣出版社合作外,亂搭也向不少臺灣作者洽談、授權原創同人誌作品來刊登販售

• 支援多平台閱讀,包含手機、平板與電腦,提供每日更新和 48 小時免費試讀等活動

收費機制

• 租閱方式為單本計價,讀者可選擇 48 小時短期租閱或無限期購買,租金依書籍而定,部分書籍提供全集打包的一次性永久購買選項

2025 電子書總整理:購買、借書、租閱、訂閱哪種最划算?各有哪些平台可使用?

2. BOOK☆WALKER

BOOK☆WALKER 是由台灣角川與日本 BOOKWALKER 共同出資,於 2015 年 8月正式成立,並於 2016 年 10 月由東立出版、蓋亞文化、聯合發行等三家公司投資。

特色與優點

• 其販售的電子書網羅雜誌、文學、生活實用書等各類型書籍,輕小說與漫畫的數量則是台灣電子書平台中數一數二

• 讀者除了可以線上購書、預購電子書之外,也陸續推出租書、長期訂閱、月費暢讀包等多種服務

• 臺灣 BOOK☆WALKER 積極擴展原創同人誌販售服務,目前已與兩家公司簽約,並陸續上架日本同人誌的中文版和臺灣社團的原創同人誌作品

使用限制

• 由於 BOOK☆WALKER 的租閱書籍是由出版社自行選擇是否加入,若出版社不同意,就無法提供零售以外的販賣方式,故目前可租的書量不多

• 租書只能透過官方網站線上書櫃進行閱讀,並且僅限使用 PC 與手機瀏覽器,App 無法閱讀

收費機制

• 採單本租借機制,租限為三天,租金通常只要十幾元至三十幾元不等

2025 電子書總整理:購買、借書、租閱、訂閱哪種最划算?各有哪些平台可使用?

3. Google Play 圖書

Play 圖書是 Google 推出的電子書服務平台,擁有大量的外文書資源,涵蓋文學、商業、旅遊等多元主題,對於英文閱讀者來說相當豐富;而且平台上也提供不少中文電子書可供選購或租閱。此外,Google 圖書的電子書售價通常比其他網路書店更親民,對預算有限的讀者來說是一大優勢,而且部分書籍也有提供「租書」功能,但平台只有為 Android 裝置規劃租書專區讓使用者選購,網頁版必須從電子書的標價比一般來的低判斷可能有提供租借功能,整體在選擇所要租閱的書籍過程中較為麻煩。

特色與優點

• Google Play 圖書租書功能支援 Android 與 iOS 平台,用戶可透過手機、平板或網頁版跨裝置閱讀,並享有雲端同步進度

• 部分漫畫、小說及電子書支援短期租閱,讓用戶以更彈性的方式取得所需資料,同時節省購書支出

使用限制

• 蘋果裝置(如 iPhone 或 iPad)雖然可以下載 Google Play 圖書 App,但無法直接在 App 內購買或租閱電子書,只能先試閱,再到 Google Play 商店完成購買。相較之下,Android 裝置則可直接在 App 中租購書,操作更便利

收費機制

• 租書以「單本計價」為主,租期通常為 3 至 7 天, 有些原本幾百元的電子書,只需幾十元就能租得到,不過實際租書費用依內容與出版商定價而有所不同

方案 4:「訂閱制」看到飽

如果你是習慣天天閱讀、總是書不離手且喜歡看各類叢書的重度書迷,最後要介紹的「訂閱制」電子書服務無疑是最划算的選擇之一。不同於單本購買或租閱,訂閱制平台以固定天數或月份的收費形式,開放大量電子書內容無限閱讀,讓使用者在訂閱期間內可自由切換書籍、隨選隨看。然而,各平台提供的訂閱制書籍類型及收費方式略有不同,選擇時仍建議先評估自身閱讀習慣與喜好,才能選出最合適的方案。

無限閱讀好選擇

相較於單本購書或租閱,訂閱制電子書服務主要以「月繳定額、無限閱讀」的方式提供使用者更多元彈性的閱讀選擇,這樣的營運模式類似於影音串流平台,用戶只需支付固定月費、季費或年費,即可在訂閱期間內自由瀏覽平台上讀到飽專區中所提供的全部書籍內容,無需擔心單本價格或借閱時間限制而取捨,對於閱讀量大、喜歡嘗試不同書種類型的讀者來說,訂閱制暢讀不僅能有效降低長期閱讀成本,也免去挑書與結帳的繁瑣流程,閱讀體驗更為流暢。

除了無限閱讀電子書的方案外,現今不少電子書平台也同步推出「暢聽有聲書」的訂閱服務。(圖片來源:樂天kobo)

電子書訂閱制服務主要是透過週 / 月 / 季 / 年繳定額的方式,即可反覆閱讀平台上特定專區內的書籍內容,特別適合習慣大量閱讀、喜歡探索不同主題、或想養成閱讀習慣的族群。

同樣是暢讀,方案內容卻大有玄機

訂閱制電子書服務雖強調「看到飽」,但實際上各平台的方案內容和書單差異不小,舉例來說,有些平台會依照書籍類型推出不同訂閱方案,像是文學書、小說、商管雜誌、有聲書等分類各自為獨立方案,雖然選書範圍較精簡,但相對更具主題性與針對性,讀者可更聚焦在特定主題深入閱讀;另也有平台採用「精選叢書綑綁」模式,將特定出版社或一系列主題精選書打包推出看到飽方案,適合想要廣泛閱讀各類書選的族群。需注意的是,部分訂閱方案可能不涵蓋新書或熱門作品,且內容更新頻率與可閱讀書目清單也可能隨時調整,在訂閱前建議先詳細閱讀平台公告與方案說明,確認書庫內容是否符合自身閱讀需求。

雖說目前有多家電子書平台推出訂閱制暢讀或暢聽有聲書服務,不過有些是針對書種主題性分類獨立方案,有些則是將各類精選書刊、小說、報紙等內容綑綁推出讀到飽方案。

六大電子書「訂閱看到飽」平台一覽

目前台灣市場上已有多間提供電子書訂閱制服務的平台,各自主打不同的書種類別、使用介面與價格方案。不論你偏好文學小說、商管書籍、漫畫輕小說、期刊雜誌,還是想聽有聲書,下文將整理六大主流的電子書「訂閱看到飽」平台的特色和訂閱方案,以利讀者從中選出最合適的服務。

2025 電子書總整理:購買、借書、租閱、訂閱哪種最划算?各有哪些平台可使用?

1. 樂天 Kobo Plus

樂天 Kobo 於 2024 年 2 月正式在台上線 Kobo Plus 全球訂閱服務,讓訂閱用戶可以固定月費方式,於訂閱期間在 Kobo 專屬應用程式或 Kobo 閱讀器中,無線次閱讀超過 150 萬本電子書或聆聽多達 15 本有聲書,內容涵蓋文學小說、愛情、非文學、懸疑、兒童科幻與奇幻小說、傳記 / 回憶錄、企業金融、漫畫與圖文小說等類別。

訂閱方案種類與收費機制:Kobo Plus 共分為三種方案,均提供 14

免費試用

• Kobo Plus 暢讀(Read):月費 NT$199,僅限電子書閱讀

• Kobo Plus 暢聽(Listen):月費 NT$199,僅限有聲書聆聽

• Kobo Plus 聽讀暢享(Read&Listen):月費 NT$259,電子書與有聲書皆可無限使用

2025 電子書總整理:購買、借書、租閱、訂閱哪種最划算?各有哪些平台可使用?

2. Readmoo 讀墨 暢聽 / 暢讀

Readmoo 讀墨為台灣本土最具代表性的電子書平台之一,自多年前正式推出「Readmoo 暢讀」及「Readmoo 暢聽」訂閱服務,讓訂閱用戶可透過 Readmoo App 或 mooInk 系列電子書閱讀器,不限次數地閱讀或收聽指定館藏,其中,暢讀內容涵蓋 160 種暢銷書刊雜誌,暢聽內容則為各類主題有聲書,另亦提供遠流、工商時報、經濟日報、精選小說和寫真等暢讀服務,為喜愛閱讀或有聲書聆聽的用戶提供彈性訂閱選擇。

訂閱方案種類與收費機制:Readmoo 訂閱服務目前提供多種方案,其中主力為暢聽和暢讀服務,新會員可享 1 元 7 天人氣暢讀體驗

•Readmoo 人氣暢讀:共有 5 種方案,7 天 NT$149、30 天 NT$149、90 天NT$380、180 天 NT$715、365 天 NT$999

•Readmoo 人氣暢聽:共有 2 種方案,30 天 NT$199、365 天 NT$1299

2025 電子書總整理:購買、借書、租閱、訂閱哪種最划算?各有哪些平台可使用?

3. Pubu 飽讀電子書

「Pubu 飽讀」訂閱服務是由 Pubu 電子書城所推出,主打高彈性、高 CP 值的數位閱讀體驗,同樣是以固定月費方式,可在平台中飽讀頁面閱覽指定的萬本好書、當期新刊、小說、漫畫、寫真書和有聲書,甚至還收錄了影音課程等內容,此外,飽讀會員可從手機、平板、Web 或 Pubu 閱讀器等多平台隨時開啟閱讀。

訂閱方案種類與收費機制:Pubu 飽讀服務目前依照訂閱天數提供四種方案

•Pubu 飽讀:1 個月 NT$169、3 個月 NT$429、6 個月 NT$849、1 年NT$1299

2025 電子書總整理:購買、借書、租閱、訂閱哪種最划算?各有哪些平台可使用?

4. 博客來電子書暢聽 / 暢讀

博客來電子書平台自 2022 年起推出「博客來電子書訂閱制」服務,目前旗下依照不同讀物內容提供四種訂閱方案,包括收錄超過 2.5 萬首故事的有聲書暢聽、嚴選電子書和熱門電子雜誌的商業雜誌暢讀、言情小說暢讀和人氣寫真書暢讀選擇。

訂閱方案種類與收費機制:博客來電子書訂閱服務目前提供四種方案,新會員可享 1 元 7 天體驗價

• 博客來有聲書暢聽:30 天 NT$168、180 天 NT$888、365 天 NT$1288

• 博客來商業雜誌暢讀:30 天 NT$149、180 天 NT$699、365 天 NT$999

• 博客來言情小說暢讀:30 天 NT$99、90 天 NT$249、180 天 NT$469

• 博客來人氣寫真暢讀:30 天 NT$99、90  天 NT$249、180 天 NT$469

2025 電子書總整理:購買、借書、租閱、訂閱哪種最划算?各有哪些平台可使用?

5. Hami 書城月讀包

月讀包是 Hami 書城推出的數位報紙、雜誌看到飽的訂閱服務,架上書刊有聯合報、自由時報、中國時報、經濟日報、工商時報共五大報,以及天下雜誌(精華版)、商業周刊(精華版)、今周刊(精華版)、鏡周刊、康健雜誌、數位時代、儂儂 Bella、VOGUE、GQ⋯等超過 180 刊主流雜誌,不僅如此,每月還額外享有 20 本以上「限時下載」電子書和超過 500 個有聲書內容無限暢聽,此外,Hami 書城亦有推出「言情小說」藏愛包,一組帳號可支援於手機、平板或 PC 共 5 台裝置上使用。

訂閱方案種類與收費機制:Hami 書城月讀包服務目前依照訂閱時長提供四種方案

•Hami 月讀包:1 個月 NT$149、家庭共享方案(三組不同帳號同時享有)1個月 NT$299

• Hami 藏愛包:1 個月 NT$99

2025 電子書總整理:購買、借書、租閱、訂閱哪種最划算?各有哪些平台可使用?

6. momoBook 樂讀包

「momoBook 樂讀包」是 momo 購物網旗下電子書平台推出的訂閱制服務,目前樂讀包依照精選書種分類一共推出四種方案,包括可暢讀空中英語教室每日廣播、商業周刊、今周刊等超過 2000 本熱門雜誌的「雜誌」樂讀包;擁有多本繪本讀物、父母教養書和親子有聲書故事的「親子小學堂」樂讀包;收納多國語言學習書籍和雜誌的「互動學外語」樂讀包,以及百本暢銷書、熱門小說的「好書隨我讀」樂讀包。

訂閱方案種類與收費機制:momoBook 樂讀包服務目前依照訂閱收錄的書種類別而提供四種訂閱樂讀方案,且均採月訂閱或年訂閱制

• 雜誌樂讀包 / 親子小學堂樂讀包 / 互動學外語樂讀包 / 好讀隨我讀樂讀包:30 天 NT$149、360 天 NT$1788

本文同步刊載於 PC home 雜誌

2025 電子書總整理:購買、借書、租閱、訂閱哪種最划算?各有哪些平台可使用?

歡迎加入 PC home 雜誌粉絲團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Razer Iskur V2 X 評測:別再說 Razer 貴!萬元有找人體工學電競椅,帶來高性價比之選

作者 WL.
Razer Iskur V2 X 人體工學電競椅,內建腰部支撐、椅背可 152 度傾斜、2D 扶手等特色,且包覆性及支援性都相當好。Cacb288ddf156078d95867a7870e8a8a

Razer 在 2021 年以 Iskur 人體工學電競椅成功打入電競市場後,陸續推出 Enki、Fujin Pro、 Iskur V2 等多款產品,滿足不同玩家的需求。今年 CES 展上,Razer 再度針對不同消費族群,推出了一款全新的 Iskur V2 X 人體工學電競椅,以不到萬元的親民售價,提供了一體化腰靠、高密度泡棉座墊、可調 2D 扶手以及椅背可調角度等核心機能,為預算有限的玩家帶來 Razer 電競風格與人體工學設計的入門新選擇。

Razer Iskur V2 X 採賽車椅風格

由 Razer Iskur V2 X 的型號及產品定位來看,便是 Razer Iskur V2 的入門款,兩者的價差快要一倍,Razer Iskur V2 X 以不到萬元的售價,提供 Razer Iskur V2 的核心設計及功能,帶來更高的性價比。

Razer Iskur V2 X 以不到萬元的售價,提供 Razer Iskur V2 的核心設計及功能,帶來更高的性價比。

而 Razer Iskur V2 X 也採用半成品的組裝寄送方式,打開外箱後,只要跟著說明書來組合,大約 10~15 分鐘即可完成,組裝過程比 Fujin Pro 更簡單,兩人合作組裝會更快,如果是力氣較小的女生,則需要找個力氣較大的幫手來輔助。

在組裝完成後可發現,Iskur V2 X 是維持桶型賽車椅外型,同樣採用 Razer 標誌性的黑綠配色,椅背上方的綠色 Razer Logo 與延伸至椅背和座墊的蛇鱗造型紋路,即便是採用黑為為主色調,但也有極高的品牌識別度。而椅面材質從原先 Iskur V2 的 EPU 級皮革,改為多層纖維面料材質包覆,這是 Razer 在電競椅中首次出現的材質。這種布料觸感舒服,久坐難免還是有積熱的問題,且在耐用性與抗污性方面可能與皮革有所不同,雖說 Razer 官方表示這材質具防磨損、防水、防油、防污的特性,但還是以防潑水來看待比較保險。

Razer Iskur V2 X 維持桶型賽車椅外型。

椅背上方代表 Razer 的綠色 Razer Logo。

在椅背和座墊上,還可見蛇鱗造型紋路,相當 Razer 的設計風格。

而在沒有調整椅背時,是完全直立,背面看起來相當直挺。

在 Razer Iskur V2 X 背面,還是有綠色 Razer,黑色加亮綠色的搭配,相當 Razer 的風格。

 

椅背 152 度傾斜、一體式腰靠、2D 扶手

由 Razer Iskur V2 X 的側面來看,可發現椅面邊緣縮減,沒有 Iskur V2 的厚實感,但也加寬了乘坐的寬度,不用怕椅子太小的問題,且座墊採用高密度泡棉軟墊,並特別針對後窄前寬進行設計,有助於乘坐時以臀部為重心,並透過前方加寬的座墊來平均分散壓力。而椅背的傾斜角度則提供最大 152 度的設計,使用者可以透過座墊右側的拉桿進行調整。座墊右下側則設有調整座椅高度的拉桿,同時具備鎖定功能。

另外,在 Iskur V2 系列的 6D 自適應腰靠,改為融合在椅背內的一體式設計,以厚實的軟墊來提供下背支撐,這也讓椅背提供突起的曲線,雖不及獨立式腰靠調節彈性強,但對於坐姿穩定、久坐不常變換姿勢的使用者仍具備不錯支撐效果。在考量到其入門級的產品定位,這樣的設計在保留電競風格之餘,也強化了基本的腰部支撐性及舒適性。

至於扶手部分,Iskur V2 X 配備的是 2D 扶手,可進行垂直高度調整與內外旋轉調整。雖然少了 4D 扶手的前後與左右平移功能,但對於日常使用影響不大,主要影響的是不同使用者乘坐時的可調彈性,而扶手的調整按鍵位於扶手外側下方,操作方式與系列產品相似。

由 Razer Iskur V2 X 的側面來看,可發現椅面邊緣縮減,沒有 Iskur V2 的厚實感,但也加寬了乘坐的寬度。

椅背的傾斜角度則提供最大 152 度的設計。

使用者可以透過座墊右側的拉桿,進行椅背角度的調整。

Iskur V2 X 配備的是 2D 扶手,可進行垂直高度調整與內外旋轉調整。

核心功能加入門價格,剛剛好的平衡

整體 Razer Iskur V2 X 的乘坐體驗上,包覆感沒有 Iskur 前幾代這麼厚度的感覺,但還是紮實、穩固,即便是萬元的入門款,也維持 Razer 的高質感。至於高密度泡棉軟墊搭配全新的多層纖維布料,雖然沒有皮革的精緻感,但久坐較不易出汗,且不能說完全不會積熱,只是透氣度有較好一些。然而,舒適與否較為個人感覺,若對布料悶熱敏感的使用者可至 Razer 門市實際體驗。

另外,此款適合身高為 160~190 公分,提供的最低高度也很適合女生,比起 Fujin Pro 標示適合身高 170~190 公分,Iskur V2 X 讓身高 158 公分的小編,有可以自由踩地的真實感。當然,在椅子的下方也有提供高度調整。而另一個可以手動調整的椅背傾斜角度,提供至 152 度,但在調整時回彈的力道有點大,在藉由身體施力或阻檔時,除了要有心理準備,也要注意安全。

以累積過去 Razer Iskur、Fujin Pro 的乘坐經驗,Iskur V2 X 算是一款定位精準、取捨得宜的產品。它或許不是功能最全面、可調整選項最多元的電競椅,但在核心的舒適度、穩定性、材質質感以及品牌體驗上,都具有不俗的表現。特別是喜愛 Razer 品牌的用戶,且對電競椅功能有著務實需求的玩家而言,Iskur V2 X 無疑提供一個極具吸引力的選擇。

Razer Iskur V2 X 適合身高為 160~190 公分,提供的最低高度也很適合女生,在椅子的下方也有提供高度調整。

在推動 Razer Iskur V2 X 時,可感受到輪子的阻尼感,不是輕輕一堆就滑動的設計。

Razer Iskur V2 X 或許不是功能最全面、可調整選項最多元的電競椅,但在核心的舒適度、穩定性、材質質感以及品牌體驗上,都具有不俗的表現。

Razer Iskur V2 X 重點規格

  • 建議體重:小於 136 公斤
  • 建議身高:160~190 公分
  • 椅面材質:多層布料
  • 可調式椅背角度:152 度
  • 機械構造:蝴蝶拖架
  • 扶手:2D
  • 腰部支撐:內置腰部支撐
  • 售價:9,990 元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Sony Xperia 1 VII 實測,導入 AI 錄影、硬體規格微升級

作者 洪詩詩
今年 Sony 推出了最新旗艦 Xperia 1 VII,這款新機不僅承襲了 Xperia 系列一貫的設計語彙,更將 AI 人工智慧融入攝影系統,除此之外還有哪些更新呢?跟著我們繼續看下去吧!E7cd5d6dea2cb1de0ca945d33c5e3692

繼去年 Xperia 1 VI 在螢幕比例、望遠鏡頭焦段以及使用者體驗上做出調整後,今年 Sony 推出了最新旗艦 Xperia 1 VII,這款新機不僅承襲了 Xperia 系列一貫的設計語彙,更將 AI 人工智慧融入攝影系統,除此之外還有哪些更新呢?跟著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Sony Xperia 1 VII 實測,導入 AI 錄影、硬體規格微升級

經典色彩回歸,機身設計不變

Xperia 1 VII 熟悉的方正輪廓與修長機身依舊能感受到濃濃的 Sony 風格,整體設計和前一代相同,沒有明顯變動,機背採用康寧 Gorilla Victus 霧面玻璃,提供石墨黑、森苔綠與羅蘭紫三款配色,沒錯,Sony 粉絲們喜歡的經典紫色又重新回來了。

Sony Xperia 1 VII 實測,導入 AI 錄影、硬體規格微升級

實際握持時,Xperia 1 VII 重量算是輕盈而且配重均衡,鋸齒狀的邊框設計握持時比較不容易手滑,按鍵配置維持指紋辨識整合電源鍵,也保有實體快門鍵,對攝影愛好者來說是加分項。

Sony Xperia 1 VII 實測,導入 AI 錄影、硬體規格微升級

Sony Xperia 1 VII 實測,導入 AI 錄影、硬體規格微升級

保留前置立體聲雙喇叭與 3.5mm 有線耳機孔,支援藍牙耳機連線,並透過導入「金」與非磁性高音質電阻,有效降低訊號雜訊,提供高解析度音訊播放體驗。

螢幕亮度升級

Sony Xperia 1 VII 配備 6.5 吋 Full HD+ HDR OLED 螢幕,維持和前一代相同的 19.5:9 顯示比例,沒有回歸許多使用者喜歡的 4K 解析度有點可惜,螢幕支援最高 120Hz 的可變更新率,亮度相較前代再度提升了 20%,並導入「Sunlight Vision 強光增強」功能,即使在戶外強光下,也能提供清晰可見的螢幕內容。

Xperia 1 VII 配備 6.5 吋 Full HD+ HDR OLED 螢幕,支援 BRAVIA 顯色技術與「Sunlight Vision 強光增強」功能,提升戶外強光下的可視性,並具備 1 至 120Hz 智慧動態更新率,兼顧省電與顯示流暢度。

左為 Xperia 1 V,右為 Xperia 1 VII,可以看到亮度明顯升級。

為了進一步升級視覺體驗,Xperia 1 VII 在機身正面之外,背面也新增了一個光源感應器,透過雙感應器的配置,手機能夠更快速且精準地偵測周遭環境光線的變化,並即時調整螢幕的亮度與色彩表現,確保在各種光線條件下都能呈現最舒適自然的視覺效果。

Sony Xperia 1 VII 實測,導入 AI 錄影、硬體規格微升級

此外,Xperia 1 VII 也承襲了 BRAVIA 電視的色彩科學與影像處理經驗,透過 AI 的智慧分析與優化,螢幕能夠呈現出更生動、更有層次的色彩表現,對比度表現也更好。

維持三鏡頭設計

相較於前代 Xperia 1 VI,Xperia 1 VII 在相機硬體上的主要升級集中在超廣角鏡頭,這顆 16mm 超廣角鏡頭搭載了尺寸更大的 1/1.56 吋、4800 萬畫素感光元件,在日常拍攝時,相機會透過像素合併技術輸出 1200 萬畫素的照片,但受惠於於感光面積較前代提升約 2.1 倍的優勢,Xperia 1 VII 的超廣角鏡頭在低光源環境下能夠拍出更清晰、雜訊更低,且擁有更寬廣動態範圍的影像。

此外,這顆超廣角鏡頭更具備最近 5 公分的微距拍攝能力,搭配上原本就有的長焦鏡頭手動微距模式攝影,使用者等於有兩種方式來拍攝微距照片。

Sony Xperia 1 VII 實測,導入 AI 錄影、硬體規格微升級

超廣角鏡頭實拍

Sony Xperia 1 VII 實測,導入 AI 錄影、硬體規格微升級

Sony Xperia 1 VII 實測,導入 AI 錄影、硬體規格微升級

Sony Xperia 1 VII 實測,導入 AI 錄影、硬體規格微升級

Sony Xperia 1 VII 實測,導入 AI 錄影、硬體規格微升級

Sony Xperia 1 VII 實測,導入 AI 錄影、硬體規格微升級

Sony Xperia 1 VII 實測,導入 AI 錄影、硬體規格微升級

Sony Xperia 1 VII 實測,導入 AI 錄影、硬體規格微升級

至於其他鏡頭規格,Xperia 1 VII 的 24mm 廣角主鏡頭維持 4800 萬畫素,並採用 1/1.35 吋的 Exmor T 感光元件,這與前代 Xperia 1 VI 的配置相同。而 85-170mm 的潛望式望遠鏡頭則為 1200 萬畫素,感光元件尺寸為 1/3.5 吋,以目前旗艦級智慧型手機的標準來看,望遠鏡頭採用如此尺寸的感光元件實在有點太過保守。

微距實拍測試

超廣角自動對焦微距攝影

長焦手動對焦微距攝影

長焦手動對焦微距攝影

主鏡頭、長焦鏡頭實拍

Sony Xperia 1 VII 實測,導入 AI 錄影、硬體規格微升級

Sony Xperia 1 VII 實測,導入 AI 錄影、硬體規格微升級

Sony Xperia 1 VII 實測,導入 AI 錄影、硬體規格微升級

Sony Xperia 1 VII 實測,導入 AI 錄影、硬體規格微升級

Sony Xperia 1 VII 實測,導入 AI 錄影、硬體規格微升級

Sony Xperia 1 VII 實測,導入 AI 錄影、硬體規格微升級

Sony Xperia 1 VII 實測,導入 AI 錄影、硬體規格微升級

Sony Xperia 1 VII 實測,導入 AI 錄影、硬體規格微升級

Sony Xperia 1 VII 實測,導入 AI 錄影、硬體規格微升級

Sony Xperia 1 VII 實測,導入 AI 錄影、硬體規格微升級

Sony Xperia 1 VII 實測,導入 AI 錄影、硬體規格微升級 

加入 AI 錄影功能 

錄影功能這次升級的幅度比較大,整合了 Alpha 相機技術以及 AI 輔助,新的 AI 錄影能夠精準地鎖定畫面中移動的拍攝主角,並智慧調整畫面視角,讓被攝者始終保持在中心位置,即使在手持拍攝或主角不規則移動的情況下,也能捕捉到穩定清晰的主體影像。

另一項創新的錄影功能則是「自動取景」,透過 AI 的即時主體追蹤能力,Xperia 1 VII 不僅能持續對焦主角,更能智慧分析畫面構圖,裁切並同步產出兩種不同的影片檔案,一個是包含完整場景的 4K 高畫質影片,另一個則是針對主角進行特寫的 1080p 影片,這項功能大幅提升了影片創作的彈性與豐富度,一次拍攝即可獲得多個不同視角的影片素材。

旗艦級硬體配置

在硬體規格方面,既然是旗艦機,Sony Xperia 1 VII 自然搭載了當前頂尖的配置,採用高通 Snapdragon 8 Elite 處理器,搭配 12GB 的 RAM,儲存空間提供了 256GB 和 512GB 兩種版本供消費者選擇。

值得一提的是,Sony 在 Xperia 1 VII 上依舊保留了對 microSD 記憶卡擴充的支持,最高可擴充至 2TB,在眾多旗艦機紛紛取消記憶卡擴充功能的趨勢下,這項設計對於有大量資料儲存需求的用戶來說是一項相當貼心的設計。

Xperia 1 VII 在散熱設計上除了延續使用石墨烯散熱材質外,也加入了 VC 均熱板等更高效的散熱組件,從目前初步體驗來看,即使在運行高負載應用或進行長時間拍攝時,機身溫度控制也相當不錯,並未出現過熱的情況,這對於追求遊戲體驗或長時間影音創作的用戶來說還滿加分。

Sony Xperia 1 VII 實測,導入 AI 錄影、硬體規格微升級

小結

整體而言,Sony Xperia 1 VII 在外觀設計上依舊延續了品牌的經典風格,羅蘭紫的強勢回歸更是為索粉注入了一劑情懷強心針,儘管在主鏡頭與望遠鏡頭的硬體規格上,Xperia 1 VII 相較於其他旗艦機似乎仍有進步空間,但新加入的 AI 錄影與自動取景功能,還是看得出 Sony 嘗試透過 AI 讓使用者能更簡單的拍出好品質的影片。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iPad Air M3 評測:升級 M3 晶片、售價 19,900 元起,最適合誰購買?

作者 WL.
2025 年推出的 iPad Air 7 搭載 M3 晶片,有 11 吋及 13 吋版本,售價為 19,900 元起。1b459c501758dabd7d68dae62c4be987

Apple 在今年 3 月發表 iPad Air M3,也就是市場泛稱的 iPad Air 7,距離前一代 iPad Air M2 相隔不到一年,創下 Air 系列有史以來最快的更新節奏,且快的有點讓人意外,畢竟過去從 iPad Air M1 到 iPad Air M2 可是相隔二年之久。此次 M3 版本的 iPad Air,究竟在效能、螢幕、連線、配件與日常使用體驗上帶來了哪些關鍵進化?它是否依然穩守介於入門 iPad 與旗艦 iPad Pro 之間的黃金定位?不同需求的用戶又該如何評估這次升級的價值?

文章目錄

iPad Air M3 評測:升級 M3 晶片、售價 19,900 元起,最適合誰購買?

接下來,我們將以 4 大特色重點為切入,分析 13 吋 iPad Air M3 的整體表現。這次 iPad Air M3 推出的顏色與 iPad Air M2 相同,有藍色、紫色、星光色和太空灰色,一共四色可選擇,後置相機維持 1,200 萬像素的廣角規格,前置 1,200 萬畫素的 Center Stage 相機也在橫向的中間,在視訊的同時會透過機器學習保持人像置中。

iPad Air M3 提供藍色、紫色、星光色和太空灰色,一共四色可選擇,此款為藍色,是帶有金屬感的淺淺藍色,在某些角度及色線下,甚至會有銀色的錯覺。

iPad Air M3 後置相機維持 1,200 萬像素的廣角規格,前置 1,200 萬畫素的 Center Stage 相機也在橫向的中間,在視訊的同時會透過機器學習保持人像置中。

電源鍵結合 Touch ID 解鎖功能,並也有提供音量調整鍵。底部配置 USB Type-C 埠,支援 USB 3 規格,最快可達 10Gb/s 的傳輸速度。

特色1:升級 M3 晶片,第一款具備光追的 iPad Air

顧名思義,iPad Air M3 最大特色就是升級 M3 晶片,相比 M2 晶片,M3 除了 CPU 效能的提升外,更帶來動態快取、硬體加速網格著色和光線追蹤技術,在光線、反射和陰影的呈現都更精準,帶來極具真實感的遊戲體驗。

這顆 M3 晶片配備 8 核心 CPU(4 個效能核心加 4 個效率核心),以及 9 核心 GPU,同時擁有 16 核心神經網路引擎,並支援硬體加速的光線追蹤和網格著色,以及 AV1 解碼。因此,即便上一代 iPad Air M2 遊玩《絕區零》、《刺客教條:幻象》、《惡靈古堡4重製版》…等 3A 遊戲已不成問題,但 iPad Air M3 可以帶來更細膩的光線與陰影畫面。

根據 Apple 公布的訊息以及一些基準測試,M3 相比 M2 在 CPU 和 GPU 效能上都有提升,CPU 約提升 15~20%,與 M1 晶片相比則提供約 35~50%。至於 GPU 的效能測試中,分數成長較多,特別是與 M1 相比,可以提升至 38%,在 3D Mark Solar Bay 模式下更可高達 76.5%。

雖然 iPad Air M3的 GPU 核心數(9 核)比標準 M3(10 核,用於部分 Mac)少了一核心(這點類似 iPad Air M2 的情況),但其效能依然強悍,足以應對絕大多數平板電腦的使用場景,甚至能媲美一些筆記型電腦。對於從iPad Air M1 或更舊機型升級的用戶來說,效能提升會相當有感。

iPad Air M3、iPad Air M2 、 iPad Air M1 效能比一比
    iPad Air 7
(M3)
iPad Air 6
(M2)
iPad Air 5
(M1)
M3 較 M1 升級幅度 M3 較 M2 升級幅度
AnTuTu  2,160,411 1,994,467 1,117,986 93.20% 8.30%
Geekbench 6 CPU-Single Core 3,025 2,596 2,284 32.40% 16.50%
CPU-Multi Core 11,785 10,050 8,134 44.90% 17.30%
GPU 45,847 41,703 33,121 38.40% 9.90%
3DMark Wild Life Extreme 5,713、34.2fps 5,133、30.7fps 5,018、30.0fps 13.80% 11.30%
Steel Nomad Light 2,524、18.7fps 2,232、16.5fps 1,735、12.9fps 45.50% 13.10%
Solar Bay 10,696、41.7fps 6,666、38.1fps 6,058、29.fps 76.50% 60.40%

在實際使用體驗中,整體效能表現與 iPad Air M2 差異並不顯著。無論是執行《原神》、《Pokémon UNITE》或《天堂2:革命》等高需求遊戲,皆能流暢運行;即便是陸續登陸 iPhone 與 iPad 平台的 3A 級大作,如《刺客教條:幻象》與《惡靈古堡4 重製版》,亦能順利執行。若搭配遊戲控制器使用,將進一步強化操作體驗與沉浸感。在內容創作應用方面,使用《Procreate》進行繪圖時,即使啟用數十個圖層,系統仍維持高度流暢性。而於《Planner 5D》這類 3D 室內設計軟體中,無論是空間規劃、家具配置,或視角切換與旋轉檢視,都能迅速反應、順暢操作,並支援即時切換至 AR 模式,帶來更為逼真的視覺呈現。

雖說用 iPad Air M2 已經很流暢,但用 iPad Air M3 玩《刺客教條:幻象》在光影的呈現會更細膩。

在《Procreate》進行繪圖,開啟數 10 個圖層仍一樣流暢。

以《Planner 5D》這款 3D 室內設計軟體嘗試 3D 繪圖演算效果,在空間規畫、放置傢俱、旋轉視圖查看各個角度,都非常靈活順暢。

在《Planner 5D》這款 3D 室內設計軟體下,也可隨時切換 AR 模式,更有擬真效果。

特色 2:13 吋視覺感受更好

在尺寸設計上,iPad Air M3 延續 iPad Air M2 開始的兩種尺寸,分別有 11 吋和 13 吋可以選擇。

不過,雖說是標示為 11 吋,但以對角線量測時,11 吋  iPad  Air 機型為 10.86 吋;至於 13 吋 iPad  Air 則為 12.9 吋,兩款相差 30% 的螢幕空間。另外,不論是 11 吋或是 13 吋的 iPad Air 皆採用 Liquid Retina 顯示器,具備抗反射螢幕圖層、原彩技術、高亮度顯示,並支援 P3 廣色域顯示。其中有差異的是 11 吋螢幕 SDR 亮度最高為 500 尼特,13 吋 SDR 亮度最高為 600 尼特。另外,螢幕更新率依然是 60Hz,對於習慣 iPad Pro 或 iPhone Pro 的 120Hz ProMotion 高更新率下,在滑動畫面或玩支援高幀率的遊戲時,流暢度會有差距,而這也是區隔 Air 與 Pro 系列的重要規格差異。

至於該選擇哪個尺寸?主要還是看使用習慣和預算。如果便攜性是首要考量,11 吋依舊是經典選擇。如果追求更大的工作區域和影音體驗,且預算充裕,13 吋無疑是個吸引人的選項,再搭配巧控鍵盤下,就像使用筆電一樣。

不論是 11 吋或是 13 吋的 iPad Air 皆採用 Liquid Retina 顯示器,具備抗反射螢幕圖層、原彩技術、高亮度顯示。

13 吋 iPad Air 的螢幕空間比 11 吋機型多出約 30%,自然在觀看影片時會有更好的視覺效果,且還特別強化低音表現。

跟筆電尺寸相當的 13 吋 iPad Air,在分割視窗時,不僅有更好的使用空間,操作也更有彈性。

如果是 13 吋 iPad Air M3,在玩遊戲時,搭載遊戲手把會有更好的遊戲體驗。

依序分別為 8.9 吋、11 吋、13 吋,8.9 吋自然有最佳的便攜性,但 13 吋在看電子雜誌時會有更好的視覺感受,而 11 吋最為中庸。

特色 3:Air 專用新款巧控鍵盤,變身 MacBook

Apple 也同步推出專為 iPad Air M3 設計的 新款巧控鍵盤(Magic Keyboard),帶來更接近筆電的使用體驗,對於重度文字工作者、學生或移動辦公者而言,這款配件不再只是輸入工具,而是一套完整的操控方案。同時也相容於 iPad Air M2 使用。

這代巧控鍵盤最明顯的變化之一,就是加入 14 顆實體功能鍵,能快速執行調整亮度、音量、播放控制、搜尋等常用操作,這些快捷鍵與 MacBook 鍵盤布局幾乎一致,對 Mac 用戶來說幾乎無需適應。另外,導入了更大面積的玻璃觸控式軌跡板,支援完整的 iPadOS 游標操作,可在文書處理時更精準地選取段落、調整表格;在進行多工切換時,透過熟悉的「多點觸控」手勢如三指滑動、四指切換,操作順暢直覺,不需再抬手點螢幕。

不過,13 吋版本的鍵盤重量約為 750 克,加上 iPad Air 自身重量,總重接近 1.3 公斤,比 13 吋 MacBook Air 的 1.24 公斤還重,對於追求輕便的用戶而言,可能稍顯沉重。

巧控鍵盤延續懸浮設計,iPad 機身懸掛於鍵盤上方,支援無段式角度調整,能因應不同坐姿與使用需求切換最舒適的觀看高度。

新款巧控鍵盤最明顯的變化之一,就是加入 14 顆實體功能鍵,提供調整螢幕亮度、音量、播放控制等常用操作,這些快捷鍵與 MacBook 鍵盤布局幾乎一致。

鍵盤側邊設有 USB-C 連接埠,搭配 iPad Air 使用時,也可以做為充電埠,但不支援外接其他裝置使用。

當 iPad Air 要進行長時間的影片剪輯時,可以接上巧控鍵盤更好操作,同時也能達到一邊透過鍵盤上的 USB-C 充電,一邊在 iPad Air 外接 SSD 使用。

當然,如果平時會手寫繪圖,iPad Air M3 也支援  Apple Pencil Pro  及  Apple Pencil(USB-C)。在 Apple Pencil Pro 上可雙指按壓、觸覺回饋、側轉功能,以更直覺及精準地方式進行創作。此外,也支援尋找功能,透過「尋找」App,能夠輕鬆定位到 Apple  Pencil Pro 的位置。

Apple Pencil Pro 新增雙指按壓、觸覺回饋、側轉功能,讓用戶能夠更直覺及精準地進行創作。

Apple Pencil Pro 支援「尋找」功能,表示遺失尋回的機率會更高。

特色 4:提供 4 種容量選擇,價格維持不變

今年 iPad Air M3 推出的容量選擇,與去年 iPad Air M2 相同,由 128GB 起跳,還有 256GB、512GB、1TB,一共四種容量可選擇,且售價與前代 iPad Air M2 推出時的價格相同。在選擇容量時,建議評估自己未來 2~3 年的使用需求,考慮到 App 和系統更新會佔用空間,以及影音檔案越來越大的趨勢,預留一些空間總是好的。以下為容量的建議:

•  128GB 對於主要用於瀏覽網頁、串流影音、線上課程、輕度文書處理、下載常用 App 的使用者來說,128GB 應該足夠,也是性價比較高的選擇。

•  256GB如果會下載較多離線影片、儲存不少照片和影片、安裝大型遊戲或較多專業 App,256GB 會是更保險、更適合多數人的選擇。

•  512GB / 1TB 主要針對需要處理大量影音素材的創作者(如剪輯師、攝影師)、重度遊戲玩家,或是希望將 iPad 作為主要工作設備且不想依賴雲端儲存的使用者。

一般使用需求選擇 128GB 或 256GB 已夠使用,但若習慣處理大量影音素材的創作者或重度遊戲玩家,則可選擇 512GB 以上。

iPad Air M3 售價 19,900 元起

 

11 吋

13 吋

Wi-Fi

Wi-Fi + 5G

Wi-Fi

Wi-Fi + 5G

128GB

19,900 元

24,900 元

26,900 元

31,900 元

256GB

23,400 元

28,400 元

30,400 元

35,400 元

512GB

30,400 元

35,400 元

37,400 元

42,400 元

1TB

37,400 元

42,400 元

44,400 元

49,400 元

總結:iPad Air M3 值得買嗎?適合誰?

iPad Air M3 無疑是一款效能強大、功能全面的平板電腦,它像是把 Pro 系列的部分核心能力下放,但在螢幕等規格上做出區隔,以維持產品定位和價格差異。

誰適合購買?

  • 追求高效能的學生及輕量辦公: 需要流暢執行筆記 App、文書處理軟體、進行視訊會議,偶爾處理圖片或輕度剪輯,且希望設備能用上好幾年。
  • 預算有限的創作者: 需要 M 系列晶片的效能來進行繪圖、影音編輯、音樂製作等工作,但不需要 Pro 系列頂級的 OLED 螢幕或 M4 晶片,iPad Air M3 搭配 Apple Pencil Pro 是個高性價比的創作平台。
  • 想要大螢幕 iPad 但非 Pro 的用戶: 13 吋 iPad Air M3 提供大螢幕體驗,不管是觀看影片、玩遊戲、影片剪輯都適合,且在分割畫面多工時更靈活。
  • 從 iPad Air M1 或更舊機型升級的用戶: M3 帶來的效能提升、對 Pencil Pro 的支援以及可能的 AI 功能,會是明顯的升級,也期待支援繁體中文的 Apple Intelligence 可以快點推出。

iPad Air M3 評測:升級 M3 晶片、售價 19,900 元起,最適合誰購買?

誰可能需要再考慮?

  • 對螢幕要求極高者:如果你無法接受 60Hz 更新率,追求極致的流暢度和對比度,那麼搭載 Ultra Retina XDR 顯示器和 ProMotion 技術的 M4 iPad Pro 會更適合。
  • 現有iPad Air M2 用戶:由於 M3 相對於 M2 的日常使用體驗差異不大,除非對 M3 的光線追蹤、媒體引擎或未來的 AI 功能有強烈需求,否則升級的迫切性不高。
  • 預算有限且需求不高的用戶:如果只是基本的影音娛樂、瀏覽網頁、簡單筆記,入門級搭載 A16 晶片的 iPad 可能更具成本效益。

整體來說,iPad Air M3 延續了 Air 系列「恰到好處」的定位。它性能強勁,足以應對未來幾年的主流應用,同時也提供兩種尺寸滿足不同需求,以及支援最新的配件生態。雖然 60Hz 螢幕是個遺憾,但考量到其價格區間,這依然是一款在效能、功能和價格之間取得極佳平衡的產品,是大多數不需要攻頂 Pro 系列用戶的理想選擇。

iPad Air M3 評測:升級 M3 晶片、售價 19,900 元起,最適合誰購買?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別拿SSD當HDD保管!長時間未通電恐導致資料遺失與性能衰退,實測揭露潛在風險

作者 cnBeta
SSD老化實驗揭示:長期使用後,固態硬碟可能出現資料遺失與效能衰退。了解如何保護您的資料,避免SSD損壞風險。36437f0d47b675cbbf7c290b6fd27472

YouTuber HTWingNut 近日公布一項持續多年的 SSD 耐久性測試,結果顯示:長時間未插電的 SSD 可能會出現資料損毀與效能下降的情況,對於倚賴 SSD 作為冷儲存媒介的使用者而言,是一大潛在風險。

測試設計:模擬冷儲存環境

HTWingNut 的測試從兩年前開始,採用四顆 128GB TLC 類型 SSD,每顆事先寫入 100GB 隨機資料,並記錄 hash 值以驗證資料完整性。這四顆 SSD 分為兩組:

  • 全新組:幾乎未使用過

  • 磨損組:已寫入超過 280TB 資料,遠超其 60TBW 壽命指標

所有 SSD 都在寫入完畢後斷電,並靜置一年以上未通電使用,模擬冷儲存的實際狀況。

別拿SSD當HDD保管!長時間未通電恐導致資料遺失與性能衰退,實測揭露潛在風險

第一年未見異常,第二年開始出現損壞

在第一年的測試回顧中,四顆 SSD 均能順利驗證資料,效能表現正常。然而,今年是第二年測試,情況出現變化:

  • 全新組雖然 hash 值驗證成功,但驗證時間略微變長,使用 CrystalDiskInfo 檢測時發現 ECC 錯誤修正次數高達 400 次,代表控制器需不斷修正資料,顯示 SSD 健康狀態已開始下滑。

  • 磨損組出現明顯資料毀損現象,四個檔案 hash 值不匹配,判定資料已損壞。

    • 資料驗證時間也從 10 分 3 秒激增至 42 分 43 秒。

    • HD Sentinel 檢測顯示有三個邏輯扇區出現故障。

    • CrystalDiskInfo 顯示不可校正錯誤從 0 增加至 12,ECC 修正次數暴增至超過 20 萬次。

冷儲存 ≠ 安全儲存?專家建議定期通電

這項測試提醒我們,SSD 不像傳統硬碟(HDD)那樣適合長時間斷電儲存資料。特別是在寫入壽命已接近極限或使用 TLC 類型顆粒的情況下,更容易因電荷逸散導致儲存位元退化。

專家建議,若將 SSD 作為備份儲存使用,應每隔數月通電一次,讓控制器重新整理資料、啟動錯誤修正流程,以延長裝置壽命並確保資料完整性。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AORUS MASTER 16 評測:全方位頂級戰力筆電,效能、AI 與設計一次到位

作者 erdong
技嘉 AORUS MASTER 16 AM6H搭載 Intel Core Ultra 9 275HX 加上 RTX 50 系列顯示晶片上市。715a3ab962e8b4fd9ba29e85fec7e7e2

在 NVIDIA 推出 GeForce RTX 50 系列顯示晶片後,GIGABYTE 也很快的發表 AORUS  MASTER 及 ELITE 系列搭載 GeForce RTX 50 顯示晶片的機型,其中,今年全新的旗艦 MASTER 系列有 MASTER 18 及 MASTER 16 兩款機型,除了全面升級核心規格及散熱技術外,再加入 GIGABYTE 獨家研發的 GiMATE AI 助理應用程式,最佳化筆電效能、電力管理、音效體驗與隱私防護。以下就來開箱全新 AORUS MASTER 16,體驗強大的效能及 AI 功能,此款測試的型號為 AORUS MASTER 16 AM6H,是搭載 Intel Core Ultra 9 275HX 2.7GHz 處理器,再加上 NVIDIA GeForce RTX 5070Ti GDDR7 12GB 顯示晶片版本。

文章目錄

AORUS MASTER 16 評測:全方位頂級戰力筆電,效能、AI 與設計一次到位

AORUS MASTER 16 評測:全方位頂級戰力筆電,效能、AI 與設計一次到位

金屬機身結合 NIL技術,RGB 燈效進化

AORUS MASTER 16 延續宇宙艙體結構美學設計,機身採用 CNC 金屬切割工藝,帶來俐落且細緻的金屬質感。筆電上蓋更首次導入 NIL 奈米雷射光學層壓印技術,透過奈米級解析度模具,在材料表面形成精細紋理,當光線以特定角度照射時,能映出斜紋光影,為過去單一色澤的上蓋設計帶來更細膩生動的視覺變化。

在細節方面,上蓋左上角同樣以 NIL 技術雕刻出「Team Up Fight On」的標語,展現品牌精神。而中央的鷹神 Logo 由多顆細小 LED 燈組成,不僅支援 RGB 燈效,還可透過軟體自訂色彩與燈光模式,提供高度個人化的視覺表現。

全新的 AORUS MASTER 16 外盒也呼應外型採用的NIL 奈米雷射光學層壓印技術,外盒也可由光線以特定角度照射,展現出鷹神 Logo 及標語。

筆電上蓋更導入 NIL 奈米雷射壓印技術,透過奈米級解析度模具,在材料表面形成精細紋理,當光線以特定角度照射時,能映出斜紋光影。

機身中央的鷹神 Logo 由多顆細小 LED 燈組成,不僅支援 RGB 燈效,還可透過軟體自訂色彩與燈光模式。

機身上蓋左上角同樣以 NIL 技術雕刻出「Team Up Fight On」的標語,展現品牌精神。

此外,今年 AORUS MASTER 16 在前端也新增了 RGB 環形燈飾。不同於以往連續的燈條設計,這次採用一顆顆獨立排列的燈珠,帶來點狀流光的獨特視覺效果。預設在遊戲模式下呈現繽紛的彩虹燈效,切換到創作者模式則轉為帶有淺綠色調的白光,增添沉穩氛圍。

筆電尾端則維持 AORUS 經典的 RGB 投射燈設計,搭配兩道尖刺形燈條。中央的 AORUS 投射燈能將「AORUS」字樣直接照射在桌面上,若設定為非單色模式,更能呈現雙色交錯的迷幻文字特效,在暗室使用時格外搶眼。

在機身的前側不同於以往連續的燈條設計,這次採用一顆顆獨立排列的燈珠,帶來點狀流光的獨特視覺效果。

在機身後側中間處,有著 AORUS 經典的 RGB 投射燈設計,能將「AORUS」字樣直接照射在桌面上,再搭配兩旁燈效,可達雙色效果。

在遊戲中,不僅可以看到機身後的 RGB 投射燈設計,機身中央的鷹神 Logo也能顯示細膩的 RGB 燈效。

16 吋 OLED 螢幕、240Hz 螢幕更新率

AORUS MASTER 16 配備 16 吋 OLED 顯示螢幕,解析度達 2.5K(2560×1600),並支援 240Hz 高更新率與 3ms 反應時間,帶來極為流暢且精細的顯示效果。這款螢幕具有卓越的畫質表現,支援 100% DCI-P3 廣色域,並且通過 VESA DisplayHDR 認證,能夠呈現真實的色彩與細節。此外,螢幕在出廠時已經過 Pantone 色彩校正認證,保證色彩準確度,無論是影像創作、視頻編輯,還是玩遊戲,都能提供高水準的視覺體驗。同時也支援 NVIDIA G-Sync 與 Advanced Optimus 切換技術,玩家可通過 NVIDIA App 調整 GPU 為自動、NVIDIA GPU 或 Optimus 模式,在自動模式可於使用電池時,自動關閉獨顯來提升續航表現。而換成 NVIDIA GPU 模式,則可啟用 G-Sync 同步功能, 能夠有效消除畫面撕裂和卡頓現象,讓遊戲過程更加順暢、穩定,提升整體遊戲體驗。

AORUS MASTER 16 配備 16 吋 OLED 顯示螢幕,以極窄邊框設計,讓螢幕看似全螢幕一樣的視覺感。

16 吋螢幕具備 2560×1600 解析度,支援 100% DCI-P3 色域。

由於螢幕在出廠時已經過 Pantone 色彩校正認證,保證色彩準確度,對於有高精準度色彩需求的創作者也很實用。

螢幕上方配置 FHD 1080p 視訊鏡頭,並內建 IR 紅外線攝影機,提供更安全的臉部辨識登錄功能,支援 Windows Hello。除此之外,AORUS MASTER 16 還搭載了創新的 AI Privacy 技術。這項功能可以在 GiMATE 軟體中的「AI Privacy」選單中自訂,當啟用 AI Privacy 功能後,螢幕會根據設定的頻率自動偵測是否有使用者在場,若無人時,會自動啟動隱私保護模式,防止他人窺視螢幕內容。

螢幕上方配置 Full HD IR視訊攝影機,可支援Windows Hello功能,進行臉部辨識的安全性登入。

AORUS MASTER 16 還搭載創新的 AI Privacy 技術,在 GiMATE 軟體中可設定,在啟動隱私保護模式後,可防止他人窺視螢幕內容。

豐富的輸出入埠,配置 Thunderbolt 5

AORUS MASTER 16 的鍵盤設計在今年進行了精緻升級,於鍵盤上緣新增了一塊金屬飾板,中央安置了電源鍵,兩側則配有水滴狀斜紋開孔設計,展現出一種動感的視覺效果。筆電的掌托區域及觸控板也採用了 AORUS 獨有的斜紋雷雕工藝,這樣的設計比起去年高階機型更具層次感,不僅美觀且提升了整體質感。鍵盤敲擊手感彈性十足,回饋感也相當優秀,讓使用者在輸入時可以感受到舒適的操作體驗,並提供 3 區 RGB 背光功能。

鍵盤設計在今年進行了精緻升級,於鍵盤上緣新增了一塊金屬飾板,上方可見「AORUS」。

鍵盤具備 1.7mm 鍵程設計,以及全區防鬼鍵技術,打字手感適中,並提供 3 區 RGB 背光,當中,QWERASD 還採用透明鍵帽設計。

一片式玻璃觸控板面積為 13.5×9(cm),並支援手勢操作與多點觸控功能,而在掌托區域及觸控板也採用了 AORUS 獨有的斜紋雷雕工藝。

在強化 AI 應用方面,AORUS MASTER 16 除了有 Copilot 鍵外,新增「GiMATE 鍵」,這是專為 GIGABYTE 2025 年系列電競筆電所設計的 AI 助理,並取代過去的 GIGABYTE Gaming Center 或 GIGABYTE Control Center 應用程式。GiMATE 提供全新的使用體驗,用戶按下 GiMATE 鍵後,會彈出一個對話視窗,可以透過文字或語音控制來調整筆電的硬體設定,像是切換運行模式、調整風扇速度、改變 RGB 燈光等。經過實測,使用文字輸入調整風扇轉速的反應時間大約為 2 到 3 秒,反應迅速且流暢。

另外,在 GiMATE 應用程式中,於個人情境設置中的「RGB Fusion 2.0」處,可個別設定鍵盤、鷹神 Logo、環形燈飾與 AORUS 投射燈的顏色,以及亮度與速度,還有各式特效,提升使用者的沉浸感與視覺享受。

在 GiMATE 應用程式中,於個人情境設置中的「RGB Fusion 2.0」處,可個別設定鍵盤、鷹神 Logo、環形燈飾與 AORUS 投射燈的顏色,以及亮度與速度,還有各式特效,提升使用者的沉浸感與視覺享受。

鍵盤上設有 Copilot 鍵,可以一鍵呼叫 Copilot AI 助手。

位在 F12 鍵旁的「GiMATE」鍵,可以啟動 GiMATE 應用程式,這是技嘉為旗下筆電新增的 AI 助理。

至於連接埠方面,提供非常完整的擴充性。機身右側配置有 USB 3.2 Gen2 Type-A、Thunderbolt 4(支援 DP 1.4 和 PD 3.0 充電)、micro SD 讀卡機和 3.5mm 複合式音源插孔;而機身左側則配備了電源孔、RJ-45 網路孔、HDMI 2.1、USB 3.2 Gen2 Type-A 和 Thunderbolt 5(支援 DP 2.1 和 PD 3.0 充電)。這些豐富的輸出入端口,使得 AORUS MASTER 16 成為一款非常適合多螢幕工作環境的筆電,並滿足各種專業需求。

機身右側配置有 USB 3.2 Gen2 Type-A、Thunderbolt 4(支援 DP 1.4 和 PD 3.0 充電)、micro SD 讀卡機和 3.5mm 複合式音源插孔。

機身左側則配備了電源孔、RJ-45 網路孔、HDMI 2.1、USB 3.2 Gen2 Type-A 和 Thunderbolt 5(支援 DP 2.1 和 PD 3.0 充電)。

AORUS MASTER 16 評測:全方位頂級戰力筆電,效能、AI 與設計一次到位

豐富的輸出入部配置,輕鬆外接大螢幕,不管是玩遊戲或看影片,都帶來更高度的娛樂享受。

WINDFORCE Infinity EX 散熱技術

AORUS MASTER 16 配備全新的 WINDFORCE Infinity EX 散熱技術,採用了兩組擁有 158 扇葉的強力冰霜風扇、全方位高效熱導板、超薄散熱鰭片以及創新的 3D VortX 風道設計,大幅提升散熱效率,有效降低筆電運行過程中的高溫問題,保持穩定性能。這些先進的設計不僅能夠提供最高達 230 瓦的解熱能力,還能在低負載時創造出 0dB 靜音體驗。

此外,AORUS MASTER 16 的雙強力風扇配置與一系列獨特設計,進一步提升了風流效率,降低機身溫度並減少噪音,無論是長時間高負載運算還是輕度使用,都能保持最佳的散熱表現,確保遊戲和多工處理的流暢運行。尤其,專屬的氣流通道將冷空氣導入常用按鍵下方,打造出 WASD 冰感區,提供更舒適的操控區域。

AORUS MASTER 16 採用雙強力風扇配置、全方位高效熱導板、超薄散熱鰭片以及創新的 3D VortX 風道設計,以提升風流效率,並同時降低溫度和噪音。(圖片來源:GIGABYTE 官網)

機身底部加入線條感設計,同時兼顧品牌辨識度及散熱,左右兩側接近圓形的區域,下方就是擁有 158 扇葉的強力冰霜風扇。

以專屬的氣流通道將冷空氣導入常用按鍵下方,打造出 WASD 冰感區,提供更舒適的操控區域。

內建 4 組喇叭採雙振式設計

在音效方面,AORUS MASTER 16 同樣不容小覷。內建四組高品質喇叭及雙振式設計,有效減少共振並提升音效清晰度。結合強大的 DSP 晶片和雙通道 Smart AMP 智慧擴大系統,筆電能夠釋放揚聲器的潛力,帶來令人驚艷的音效體驗。音量增強 1.58 倍,低音加重 1.58 倍,動態範圍提升 1.67 倍,使得遊戲和電影聲音更加真實。再加上杜比全景聲的虛擬 5.1.2 聲道環繞聲,增強了空間沉浸感,讓使用者在遊戲中獲得更敏銳的感知,佔得先機,享受無與倫比的視聽體驗。

AORUS MASTER 16 內建四組高品質喇叭及雙振式設計,位在機身前端兩側,結合強大的 DSP 晶片和雙通道 Smart AMP 智慧擴大系統,筆電能夠釋放揚聲器的潛力,可帶來令人驚艷的音效體驗。

透過杜比全景聲的虛擬 5.1.2 聲道環繞聲,增強了空間沉浸感,讓使用者在遊戲中獲得更敏銳的感知,佔得先機,享受無與倫比的視聽體驗。

GiMATE AI 助理升級智慧管理工具

前面提到的 GiMATE AI 應用程式,是 GIGABYTE 在 2025 年推出的全新 AI 助理,可說整合過去的 GIGABYTE Gaming Center、GIGABYTE Control Center,以及去年推出的 AI Nexus,讓使用者可以在同一個應用程式裡,完成所有相關的硬體及 AI 設定。

GiMATE 內建本地端大語言模型(LLM),用戶可以透過文字或語音與它互動,輕鬆調整筆電的效能模式與設定。這款 AI工具整合了多種先進技術,包括 AI Power Gear II,能夠有效延長續航時間,AI Boost II 進一步強化遊戲效能,AI Cooling 自動調控散熱,AI 抗噪、AI 語音識別與 AI 保密隱私等功能,全面提升使用體驗。

GiMATE 的首頁顯示即時監控資訊,像是 CPU、GPU、RAM 的時脈、使用率、溫度與風扇轉速等狀況,讓用戶隨時掌握筆電的運行狀態。

GiMATE 的 AI 系統涵蓋了多項智慧功能。AI Power 能夠根據需求自動調整為節能模式,平衡效能與續航;AI Performance 提供精確的超頻控制,提升遊戲與工作效能;AI Cooling 根據負載動態調節散熱,維持穩定與靜音運行。音效方面,AI Audio 根據環境條件調整最佳化輸出,並且 AI Voice 技術能夠降噪,保證通話清晰。最後,AI Privacy 功能則是搭配視訊攝影機使用,能偵測到視線異常,主動提供隱私保護,確保用戶資訊安全。

在 GiMATE 的個人情境設置中,除了有遊戲、創作者、省電…等模式外,心可以選擇「輔助工具」,內有 AI Voice 技術能夠降噪、AI Audio 根據環境條件調整最佳化輸出等。

針對創作者,GiMATE Creator 支援最新的 AI 影像生成技術,結合開源 AI 模型平台 Hugging Face,可在此下載各種訓練好的 AI 模型並支援隨時切換,讓使用者可以無縫地運用各種創作工具,打造更智慧且流暢的工作流程,而預載的模型以 FLUX.1 和 StableDiffusion 3.5 為主。

在 GiMATE Creator選定好 AI 模型,就可依需求下達指令去生成圖片,由於不用連上雲端,是在地端進行,速度相當快。

Intel Core Ultra 9 275HX加 GeForce RTX 5070Ti

此款型號為 AORUS MASTER 16 AM6H 不論是 CPU 或 GPU 配置,都是當前最新的規格,核心規格是搭載代號為 Arrow Lake 的 Intel Core Ultra 9 275HX 2.7GHz 處理器,再加上 NVIDIA GeForce RTX 5070Ti GDDR7 12GB 顯示晶片,以及 32GB 記憶體及 1TB PCIe Gen4 x4 SSD 為儲存裝置。

此款 AORUS MASTER 16 AM6H 搭載 Intel Core Ultra 9 275HX 2.7GHz 處理器,再加上 NVIDIA GeForce RTX 5070Ti GDDR7 12GB 顯示晶片,要遊玩 3A 大作也是不成問題。

搭載 Intel Core Ultra 9 275HX 2.7GHz 處理器,配上 32GB 記憶體,作業系統則是 Windows 11家用版。

螢幕解析度為 2560×1600,螢幕更新率最高為 240Hz。

利用 CPU-Z 來檢視此款 AORUS MASTER 16 的核心規格,處理器為Intel Core Ultra 9 275HX,代號 Arrow Lake、3nm 製程為 8 個效能核心加 16 個效率核心,最高 Boost 時脈 5.3GHz、熱功耗為 45~160W;記憶體為兩條共 32GB DDR5-5600MHz。

利用 GPU-Z 檢視內建顯示晶片資訊,採用的是整合型的 Intel Graphics,以及搭配 NVIDIA GeForce RTX 5070Ti 的獨立顯示晶片,具備 5,888 個渲染 CUDA 核心,基準時脈為 1,320 MHz、Boost 時脈 1,762 MHz,傳輸頻寬為 672GB/s,並具備 GDDR7 12GB 的記憶體,測試時驅動版本為 NVIDIA 572.90。

全方位出色的效能水準

在 AORUS MASTER 16 AM6H 效能測試中,是設定為遊戲模式下進行。先以 Geekbench 6 進行 CPU 測試,在單核心部分,單核獲得 2,948 分,多核獲得 18,837 分。在綜合評分上,於 PCMark 10 Extended 是較完整的測試模式下,也以遊戲測試 GPU 和 CPU 性能,在此獲得 11,236 分,已可滿足專業工作使用需求。再利用 CrossMark 進行綜合測試,總分獲得 2,250 分,當中於影音編輯的表現較為突出,分數來到 2,412 分。至於在  X264 FHD Benchmark  影音轉檔效能上,則獲得 109.3fps 的效能表現。

利用 Geekbench 6 進行測試,在單核心部分,單核獲得約 2,948 分,多核獲得約 18,837 分。

於 CINEBENCH R23測試中,多核心約為 32,631 pts,單核心約為 2,161pts,多、單核心的效能差距倍數為 15.1x。

於 CINEBENCH 2024 測試中,CPU 多核心為 1,848 pts,單核心為 134pts,多、單核心的效能差距倍數為 13.83x。

使用 X264 FHD Benchmark 進行 CPU 影音轉檔測試,Intel Core Ultra 9 275HX 獲得每秒 109.3fps 的處理能力。

利用 Novabench 進行綜合效能測試,總分獲得 4,584 分。

在 CrossMark 測試中,總分獲得 2,250 分,當中於影音編輯的表現較為突出,分數來到 2,433 分。

PCMark 10 Extended 是較完整的測試模式下,也以遊戲測試 GPU 和 CPU 性能,在此總分獲得 11,236分,已可滿足專業工作使用需求,其細項成績為一般電腦工作 10,595 分、生產力 10,509 分、數位內容創作 15,833 分、遊戲 24,435 分。

RTX 5070Ti 搭載 DLSS 4 技術讓遊戲效能更出色

而 GeForce RTX 50系列顯示晶片中的 DLSS 4 技術是一大特色,具備多畫格生成功能,可在每個傳統渲染幀之間額外生成最多三個 AI 預測幀,將幀率提升至傳統渲染的 8 倍,同時降低延遲,實現更流暢的遊戲體驗,目前也已被超過 100 款遊戲和應用程式採用,為玩家帶來更高的幀率和更佳的畫質表現。

因此,在針對筆電的遊戲效能測試中,除了以測試軟體實測此款 AORUS MASTER 16 的效能表現外,也以遊戲來實測效能。先利用 Geekbench 6 選定於 NVIDIA GeForce RTX 5070Ti 進行測試,在 OpenCL 測試獲得的分數為 162,555 分;在 Vulkan 測試獲得的分數為 20,188 分。而在 3DMark Fire Strike 測試下,是以 DirectX 11 為基準測試,進行高效能遊戲測試,在此獲得 34,581 分;而在 3DMark Time Spy 測試下,是模擬 DirectX 12 遊戲環境的測試條件,獲得 17,124 分的表現。

在 Geekbench 6 選定於 NVIDIA GeForce RTX 5070Ti 進行測試,在 OpenCL 測試獲得的分數為 162,555 分;在 Vulkan 測試獲得的分數為 20,188 分。

在 3DMark Fire Strike下是以 DirectX 11 為基準測試,進行高效能遊戲測試,在此獲得約 34,581 分、160+FPS 的表現。

在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 模式測試下,會將畫面解析度從 1080p 提高至 2560×1440,在此獲得約 20,219 分、140+FPS 的表現。

在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 測試模式下,則會將畫面解析度提升至 4K,在此項獲得約 10,938分、150+FPS 的表現。

在 3DMark Time Spy 測試模式下,是模擬 DirectX 12 遊戲環境的測試條件,獲得約 17,124 分、160+FPS 的表現。

在 3DMark Time Spy Extreme測試模式下,鎖定 AAA 遊戲測試,獲得 8,473 分的表現、155+FPS 的表現。

在 3DMark Port Royal 用來測試光線追蹤性能下,在此項獲得約 10,839分、150+FPS 的表現。

在 3DMark NVIDIA DLSS feature test 升級針對 DLSS 4 功能測試中,將過去使用的 CNN 卷積神經網路模型改為 Transformer 視覺轉換模型,於 4 倍的參數量下,在 DLSS off 下為 23.52FPS,DLSS on 則是是 165.11FPS 的表現。

在 3DMark Steel Nomad 測試使用 4K、3840 x 2160 解析度進行測試,並採用新一代技術像是 Volumetric Skies、Procedural Grass,以及 Volume Illumination、Ambient Occlusion 與 Depth-of-Field 等技術,以符合現代遊戲與 GPU 所需面對的遊戲圖形負載,在此測試獲得約 3,586 分、35.86 FPS、145+FPS 的表現。

再以遊戲進行測試,挑選《電馭叛客 2077》、《黑神話:悟空》、《魔物獵人 荒野》進行測試。在《電馭叛客 2077》測試中,於關閉垂直同步並將遊戲畫質自訂在「光線追蹤:瘋狂」,並設定 2560×1600 解析度下,測試 DLSS 功能為關閉,以及開啟並設定為 4 倍下,分別獲得 57.87FPS 及 175.38FPS,表現相當不錯。而《黑神話:悟空》測試中,設定 2560×1600 解析度下,畫質為影視級,關閉 DLSS 下獲得 34 FPS,但在開啟 DLSS 並設為 4X 下,則獲得約 110 FPS 表現。至於最近很熱門的《魔物獵人 荒野》的測試中,在設定 2560×1600 解析度下,且於「極高」圖形品質下,未啟用 DLSS 超解析度技術,測得約 28,604分、89.94FPS 的表現,而在開啟 DLSS 畫格生成下,則測得約 20,790 分、122.08FPS 表現。

AORUS MASTER 16 評測:全方位頂級戰力筆電,效能、AI 與設計一次到位

在《電馭叛客 2077》測試中,關閉垂直同步並將遊戲畫質自訂在「光線追蹤:瘋狂」,以 2560×1600 解析度進行測試,於關閉 DLSS 下測得約 57.87FPS,而開啟並設定為 4 倍下,分別獲得約 5 175.38FPS。

 AORUS MASTER 16 評測:全方位頂級戰力筆電,效能、AI 與設計一次到位

在《黑神話:悟空》測試中,設定 2560×1600 解析度下,畫質為影視級,關閉 DLSS 下獲得 34 FPS,但在開啟 DLSS 並設為 4X 下,則獲得約 110 FPS 表現。

 AORUS MASTER 16 評測:全方位頂級戰力筆電,效能、AI 與設計一次到位

在《魔物獵人 荒野》的測試中,在設定 2560×1600 解析度下,且於「極高」圖形品質下,未啟用 DLSS 超解析度技術,測得約 28,604分、89.94FPS 的表現,已是可非常順暢地遊玩等級,而在開啟 DLSS 畫格生成下,則再測得約 20,790 分、122.08FPS 表現。

至於在影音及 3D 創作部分,利用 UL Procyon 工具進行測試,當中照片編輯基準測試是以使用 Adobe Photoshop 進行照片的編修,並記錄每個步驟的時間,以及用 Adobe Lightroom 進行大量照片的批次調整與輸出,在此項目測得約 9,227 分;視頻編輯基準測試則是以 Adobe Premiere 將影片以 H.264、HEVC(H.265)格式進行輸出,以測試所需花費的時間,在此項目測得約 8,400 分,也代表有著足夠的效能做為影像編修的工作機。

另外,透過 3D 動畫創作軟體 Blender  進行效能測試中,由於是跨平台、開放源碼的 3D 創作工具,並支援 CPU 與 GPU 的渲染加速,於 GPU 模擬渲染測試獲得約 5,229.84 分,效能排行在受測裝置中約前 7% 的位置,具備了高階運算效能的水準;而在 CPU 模擬渲染測試獲得 478.56 分,效能排行在受測裝置中約 42% 的位置,整體的圖形運算效能表現算有著中階的水準。

在 UL Procyon 照片編輯基準測試是以使用 Adobe Photoshop、 Adobe Lightroom 進行測試,在此獲得約 9,227 分。

在 UL Procyon 視頻編輯基準測試則是以 Adobe Premiere 進行測試,在此獲得約 8,400 分。

透過 3D 動畫創作軟體 Blender 進行效能測試,選定 GeForce RTX 5070Ti 模擬渲染測試中獲得 5,229.84 分,效能排行大約在前 7% 的位置,具備高階運算效能的水準。

透過 3D 動畫創作軟體 Blender 進行效能測試,選定 Intel Core Ultra 9 275HX 模擬渲染測試中獲得 478.56 分,排行落在約 42% 的位置,具中階效能水準。

VRay5 benchmark 下的標準 V-Ray 效能測試中,綜合圖形運算效能為 34,778 分。

VRay5 benchmark 下的 V-Ray GPU CUDA 效能測試中,於 GPU 上進行渲染,綜合圖形運算效能為 3,708 分。

VRay5 benchmark 下的 V-Ray GPU RTX 效能測試中,利用 NVIDIA RTX GPU中的 RTX 光線追蹤核心,於綜合圖形運算效能為 5,275 分。

CPU、GPU、NPU 的 AI 算力測試

由於 AORUS MASTER 16 AM6H 也是定位在高效能 AI 電競筆電,因此針對 AI 算力的測試部分,透過 UL Procyon AI Computer Vision 來進行測試,此模式是針對多款神經網路模型進行測試,並可選擇 Integer、Float16 / 32 等不同測試精準度,這裡分別以 Microsoft WindowsML 框架測試 CPU、GPU 的 AI 推論能力,並選擇 float32 精度下,分別獲得出 172 分及 776 分。在 Intel OpenVINO 框架測試 CPU、iGPU 的 AI 推論能力,並選擇 float32 精度下,分別獲得 222 分及 157 分,至於 NPU 則是選擇 float16 精度下,獲得分 397 分。最後在 NVIDIA TensorRT 框架,是針對 GPU 進行測試,在 float32 精度設定下則獲得 404 分,在 float16 精度設定下則獲得 978 分。

 AORUS MASTER 16 評測:全方位頂級戰力筆電,效能、AI 與設計一次到位

在 UL Procyon AI Computer Vision 進行測試,以 Microsoft WindowsML 框架測試 CPU、GPU 的 AI 推論能力,並選擇 float32 精度下,分別獲得出 172 分、776 分。

 AORUS MASTER 16 評測:全方位頂級戰力筆電,效能、AI 與設計一次到位

AORUS MASTER 16 評測:全方位頂級戰力筆電,效能、AI 與設計一次到位

在 Intel OpenVINO 框架測試 CPU、iGPU 的 AI 推論能力,並選擇 float32 精度下,分別獲得 222 分及 157 分,至於 NPU 則是選擇 float16 精度下,獲得分 397 分。

AORUS MASTER 16 評測:全方位頂級戰力筆電,效能、AI 與設計一次到位

在 NVIDIA TensorRT 框架下,是針對 GPU 進行測試,在 float32 精度設定下獲得 404 分,在 float16 精度設定下則獲得 978 分。

另外,UL Procyon AI Text Generation Benchmark 提供了多款 ONNX 模型測試,包括 Phi-3.5-mini、Llama-3.1-8B、Mistral-7B 和 Llama-2-13B。每款模型都透過 7 組 Prompts 測試,涵蓋了包含 RAG(檢索增強生成)與非 RAG 的查詢內容。測試結果會根據加權後的總分,以及平均「首字延遲時間」(Time To First Token,TTFT)和「輸出速度」(Output Token Speed,OTS),為專業用戶提供電腦 AI LLM 推論效能的參考指標。

此款 AORUS MASTER 16 在配備 RTX 5070Ti 顯示晶片與 ONNX 推論引擎,在各模型測試中表現出色。以 Phi-3.5-mini 模型為例,取得總分 3,113 分,平均 TTFT 僅 0.34 秒,OTS 達 128.21。Mistral-7B 模型測得 2,976 分,TTFT 為 0.48 秒,OTS 為 92.9。Llama-3.1-8B 模型則獲得 2,684 分,TTFT 0.46 秒,OTS 80.94。而在 Llama-2-13B 測試中,則有 2,455 分,TTFT 1.02 秒,OTS 45.4。這些成績展現了 AORUS MASTER 16 在 AI 推論應用上的效能。

在 UL Procyon AI Text Generation Benchmark 測試下,Phi-3.5-mini 模型測得 3,113 分、Mistral-7B 模型測得 2,976 分、Llama-3.1-8B 模型則獲得 2,684 分、Llama-2-13B 模型測得 2,455 分。

AORUS MASTER 16 總結:全面導入 AI 的新世代電競旗艦筆電

1.效能表現:搭載最新 Intel Core Ultra 9 275HX 處理器與 NVIDIA GeForce RTX 5070 Ti 顯示晶片,支援 AI 補幀技術與高效 GPU 模式切換,提供強勁遊戲與創作效能。

2.設計質感:金屬機身結合 NIL 奈米雷射技術,搭配多區 RGB 燈效及俐落燈光設計,展現電競美學的細緻進化。

3.螢幕體驗:16 吋、2.5K OLED 螢幕支援 240Hz 更新率、Pantone 認證與 G-Sync,影像表現亮眼,兼顧遊戲與專業創作需求。

4.AI 功能:搭載 GiMATE AI 助理及 Copilot 鍵,透過語音或文字即可快速調整系統設定,進一步強化操控便利性與個人化體驗,同時針對 AI 生圖應用,提供多種 AI 模型可供下載,於地端生圖加快速度。

5.輸出入埠:配備 Thunderbolt 4、Thunderbolt 5、HDMI 2.1、microSD 等豐富 I/O,支援多螢幕輸出與高速資料傳輸。

 AORUS MASTER 16 評測:全方位頂級戰力筆電,效能、AI 與設計一次到位

AORUS MASTER 16 AM6H 重要規格

  • 處理器:Intel Core Ultra 9 275HX 2.7GHz
  • 記憶體:32GB DDR5 5600HMz
  • 硬碟:M.2 PCIe 4.0×4 1TB SSD
  • 獨立顯示晶片:NVIDIA GeForce RTX 5070Ti GDDR7 12GB(140W)
  • 螢幕規格:16 吋、2560×1600解析度、240Hz 螢幕更新率、100% DCI-P3
  • 連接埠:Thunderbolt 5×1(USB Type -C)、Thunderbolt 4×1(USB Type -C)、USB 3.2 Gen1(USB Type -A)×2、HDMI 2.1、RJ-45、3.5mm 複合式音源插孔、microSD 讀卡機
  • 音效裝置:4W喇叭×4、麥克風、Dolby Atmos 、Smart Amp
  • 無線通訊:Wi-Fi 7(802.11be 2×2)、Bluetooth 5.4
  • 作業系統:Windows 11 家用版
  • 變壓器:330W 充電器
  • 電池:鋰聚合物電池 99Wh 
  • 體積:375×254×23~29.9(mm)
  • 重量:2.5公斤

更多美照

AORUS MASTER 16 評測:全方位頂級戰力筆電,效能、AI 與設計一次到位

AORUS MASTER 16 評測:全方位頂級戰力筆電,效能、AI 與設計一次到位

AORUS MASTER 16 評測:全方位頂級戰力筆電,效能、AI 與設計一次到位

AORUS MASTER 16 評測:全方位頂級戰力筆電,效能、AI 與設計一次到位

AORUS MASTER 16 評測:全方位頂級戰力筆電,效能、AI 與設計一次到位

AORUS MASTER 16 評測:全方位頂級戰力筆電,效能、AI 與設計一次到位

AORUS MASTER 16 評測:全方位頂級戰力筆電,效能、AI 與設計一次到位

AORUS MASTER 16 評測:全方位頂級戰力筆電,效能、AI 與設計一次到位

AORUS MASTER 16 評測:全方位頂級戰力筆電,效能、AI 與設計一次到位

AORUS MASTER 16 評測:全方位頂級戰力筆電,效能、AI 與設計一次到位

AORUS MASTER 16 評測:全方位頂級戰力筆電,效能、AI 與設計一次到位

AORUS MASTER 16 評測:全方位頂級戰力筆電,效能、AI 與設計一次到位

AORUS MASTER 16 評測:全方位頂級戰力筆電,效能、AI 與設計一次到位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FUJIFILM X-M5:輕巧入門復古相機評測,規格、性能全面提升

作者 August
經過 11 年的等待,FUJIFILM X-M1 系列終於迎來最新成員 X-M5。相較前作,X-M5 無論是體積、規格和性能都有大幅度的提升,在評測過後發現它絕對是一台值得擁有的輕巧入門復古相機。C972eaf6168b8b0ae3bb251326295ca4

自從 FUJIFILM X-M1 停產後,搭載自家招牌 X-Trans CMOS 的入門定位無反相機就被按下暫停鍵,然而經過 11 年的等待,該系列終於迎來最新成員 X-M5。相較前作,X-M5 無論是體積、規格和性能都有大幅度的提升,在評測過後發現它絕對是一台值得擁有的輕巧入門復古相機。

廠商資訊

■ 恆昶實業 ■ 02-2791-1188 ■ www.fujifilm.com.tw

產品規格

■ 感光元件:APS-C 片幅 X-Trans CMOS 4

■ 處理器:X-Processor 5

■ 像素:2,610 萬

■ 感光度:ISO 160-12800(可擴展至 ISO 80、51200)

■ 機械快門:1/4000-30s、支援 B 快門

■ 電子快門:1/32000-30s

■ 連拍:20fps(機械快門)、30fps(電子快門)

■ 螢幕:3 吋 104 萬畫點側翻觸控式

■ 觀景窗:無

■ 記憶卡:SD、SDHC、SDXC(支援 UHS-I)

■ 電池:NP-W126S

■ 尺寸:111.9 x 66.6 x 38mm

■ 重量:355g(含電池與記憶卡)

建議售價

26,300 元(單機身)

還記得當初在網路上第一次看到有關 X-M5 的傳聞流出時,有種「熟悉的陌生感」,記憶中上次看到富士推出 X-M 系列相機已經是很久遠的 2013 年了。該系列的第一台相機 X-M1,當年是繼 X-Pro1、X-E1 之後富士所推出的第三台 X 系統相機,這三台的定位依序為旗艦、中階、入門,由此可見 X-M 系列是專為攝影初學者所打造。

該系列當初開發的訴求主要有輕巧、易用、高畫質這幾點,加上相對便宜的售價,推出後的反應果然還不錯!只可惜富士在 X-M1 問世後的兩個月又馬上推出採用相同外型,但感光元件改為拜爾陣列的 X-A1,以更高的 CP 值著稱,此後便由 X-A 系列肩負入門市場的重任。

X-Trans CMOS 入門機回歸

富士 X 相機賣點之一就是獨家的 X-Trans CMOS,與採用傳統排列的 Bayer filter CMOS 不同,X-Trans CMOS 的特色就是隨意分佈色彩濾鏡陣列,大大減低了摩爾紋和偽色的形成,因此可以不必使用低通濾鏡,也能夠有效抑制雜色的產生,並提供更高的色彩與畫質表現!因此,在筆者心中 X-M 系列才是「名符其實」的 X 系統入門相機。然而隨著 X-A 系列停產,X-M 系列又一直沒有新品推出的情況下,該品牌的入門級產品其實已經空窗好多年。雖然富士這幾年中、高階機種的銷量越來越好,但所幸並沒有忘記入門定位產品,在暫停 11 年後,隨著 X-M5 的問世,該系列也終於再度被按下啟動鍵。

超乎想像的小巧

將 X-M5 拿在手上的第一印象,就是它真的好「小」,印象中可交換鏡頭的 X相機,筆者還沒有看過如此迷你的機身。查了一下發現果其不然,雖然 X-M5 的重量並非最輕,但其體積說是目前最小可謂當之無愧,包括 X-M1 和歷代 X-A 系列,都還要比 X-M5 略寬、略厚。當銜接富士目前最輕巧的餅乾鏡 XF 27mmF2.8 R WR 時,乍看之下猶如一台十分便攜的隨身相機,可以輕鬆放入夾克口袋,擁有十分接近人眼視角的等效 40mm 焦距和 F2.8 大光圈,用來進行旅行或生活隨拍都相當適合,是筆者非常推薦的搭配組合。

外觀介紹

復古旁軸造型X-M5 延續該系列的復古旁軸造型設計,不過由於定位關係,並沒有內建電子觀景窗,大太陽下拍照稍嫌不便。

感光元件X-M5 搭載 X-Trans CMOS 4 和 X-Processor 5,畫質性能兼具。

麥克風X-M5 是富士首款配置三顆麥克風的機種,可提供高品質的收音效果。

介面端子介面端子都集中在機身左側,包括耳機連接孔、USB-C 和 HDMI-D。

電池續航受限於體積關係,X-M5 僅能搭載容量較小的 NP-W126S 電池。

操作介面直覺易上手

對比 X-M1 螢幕右方還保留包括方向鍵在內的眾多按鍵,X-M5 則簡化成一個小搖桿和 MENU 以及 DISP BACK 兩顆按鍵,其中 DISP BACK 還肩負開啟藍牙的功能,方便與手機等行動裝置進行連線,用於遙控拍攝或快速分享影像檔案,搭配 3 吋 104 萬畫點側翻觸控式螢幕,幾乎可以完成絕大多數的操作和功能設定。機頂同樣維持大多數玩家較熟悉的 PASM 模式轉盤,但卻和 X-T50 一樣內建了廣受好評的軟片模擬轉盤,雖然是入門機定位,但卻擁有目前最多的 20 種軟片模擬色彩,對於不擅長修圖或喜歡 JPEG 直出的玩家而言,相信是一大吸引力。

AI 加持對焦性能超乎預期

通常入門機給人的印象就是性能堪用,但是在 X-M5 上卻不成立。由於搭載富士目前最新的 X-Processor 5 影像處理器,X-M5 在拍攝快速移動目標帶給筆者的體驗還算不錯,評測期間的假日空檔帶小女前往中信園區體驗冰刀滑冰,X-M5 搭配 XC 15-45mm F3.5-5.6 OIS PZ,並開啟人眼 / 人臉對焦追蹤,成功率約有 6 成,比筆者預期還高。此外,AI 自動對焦還可偵測多達 10 種主體,使拍攝者能更專注於構圖,方便性不可同日而語。不過或許感光元件不是搭載最新第五代的關係,穩定度還有提升的空間,在場景較複雜的場合較容易受到干擾而誤判,希望日後能透過更新韌體獲得改善。

操作介紹

操作介面大幅簡化X-M5 的操作介面設計與自家近代機種相當,透過觸控螢幕和小搖桿就能完成絕大部份的操作。

模式轉盤配置新手較熟悉的 PASM 模式轉盤,搭配前後指令轉盤操作更順手。

軟片模擬轉盤同 X-T50 一樣內建軟片模擬轉盤,玩轉色彩無疑更加方便、直覺。

麥克風端子雖然機身小巧,卻內建 3.5mm 耳機和麥克風埠,省去轉接頭的麻煩。

翻轉螢幕3 吋 104 萬畫點側翻式並支援觸控對焦、操作,特殊角度構圖更方便。

影片創作也難不倒它

X-M5 另一個打破入門機規格界限的創舉,就是錄影功能。相較其他品牌的APS-C 片幅入門級相機,富士 X-M5 應該是目前唯一可以錄製超過 4K 解析度的機種。受惠於 X-Processor 5 影像處理器,X-M5 最高支援 6.2K 30p 4:2:2 10bit 內錄,與自家中、高階機相當。此外,還支援 4K 60p 和 FHD 240p 的高格率錄製,並且新增對 F-Log2 與 LP 模式的支援,前者可記錄 13 檔以上的動態範圍;後者則能較以較低流量錄製以延長拍攝時間或方便透過行動裝置分享。

X-M5 更是富士 X 系統中首款配置三顆麥克風,以及內建 9:16 模式的機種,因此 X-M5 具備全方位、前方、後方、前後方共四種指向收音,讓玩家可靈活設定提高收音品質;至於 9:16 模式則無須將相機豎直,即可直接拍攝 9:16 畫面比例的直幅影片,易於分享到各種社群平台。最後,X-M5 也內建 Vlog 模式,透過簡單又明瞭的觸控介面,玩家可輕易選擇「產品優先模式」、「背景散景模式」等功能,隨手就能拍出滿意的創意短片。

實拍表現

夜景實拍光圈 F4, 快門 1/75 秒, ISO 400, P 程式先決, CLASSIC Neg.。

街頭實拍光圈 F2.8, 快門 1/240 秒, ISO 160, A 光圈先決, CLASSIC Neg.。

總評結語:以入門機預算,享受中高階機性能

規格 ★★★★

搭載 X-Trans CMOS 4 和 X-Processor 5 影像處理器,核心元件規格與拍攝性能直逼中高階機種。

操作 ★★★

受限於緊湊尺寸,握感和操作對手大的玩家來說較不友善,但是體積與重量卻非常方便攜帶。

畫質與高感度 ★★★★

2,610 萬畫素搭配最新影像處理器,畫質具有一定的水準,高度部份堪用值約ISO 3200。

拍攝及功能 ★★★★☆

支援 AI 自動對焦,最多可辨識十種被攝主體;雖是入門定位,卻內建 20 種軟片模擬。

本文同步刊載於 PC home 雜誌

FUJIFILM X-M5:輕巧入門復古相機評測,規格、性能全面提升

歡迎加入 PC home 雜誌粉絲團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Samsung Galaxy A56 5G 評測:拍得美、玩得順、用得久,新世代中階 AI 手機首選!

作者 洪詩詩
三星在年初就發表了 Galaxy A56、A36、A26 三款 A 系列新品,其中 A56 5G 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款,具備三星 Galaxy AI 應用,提供像搜尋圈、物件橡皮擦、AI 濾鏡等功能。E48a7d2a5acdb370a10f292153e31627

在台灣,三星 Galaxy A 系列手機一直以來都很受消費者愛戴,上看旗艦級 S 系列的豐富功能、但價格卻更親民這點,讓 Galaxy A 系列的銷售成績始終榜上有名。

Samsung Galaxy A56 5G 評測:拍得美、玩得順、用得久,新世代中階 AI 手機首選!

三星於今年初發表 Galaxy A56、Galaxy A36、Galaxy A26 三款 A 系列新品,其中 Galaxy A56 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款,搭載三星 Galaxy AI 應用,提供像是搜尋圈、物件橡皮擦、AI 濾鏡…等 AI 功能,又具備 5,000mAh 大容量電池、超廣角長焦三鏡頭,滿足長續航以及拍照需求。

三星一連推出 Galaxy A56、Galaxy A36、Galaxy A26 三款新機,提供消費者不同選擇。

Galaxy A56 開箱

Galaxy A56 延續三星這幾年持續推廣的環保理念,包裝盒體積精簡,減少運輸時的碳足跡,而且採用環保材質製成,回收時更容易處理。

外盒印有 Galaxy A56 精美外觀圖,且印刷的色調與機身實際顏色一致,盒內附有 USB-C 充電線,退卡針和說明書。

Galaxy A56 採用 6.7 吋 Full HD+ Super AMOLED O 極限(Infinity-O)全螢幕設計,螢幕顯色表現出色,能呈現豐富的色彩,用戶也可以從設定中依照自身需求調整畫面,看是要以鮮豔或者自然方式顯色,手機還提供螢幕白平衡調整,無論是偏好暖調或冷調的螢幕色彩都可進行個人化設定。

Samsung Galaxy A56 5G 評測:拍得美、玩得順、用得久,新世代中階 AI 手機首選!

Galaxy A56 支援最高 120Hz 螢幕更新率,滑動螢幕更流暢,若想省電也可透過 60Hz 標準更新率來延長電池續航。新一代 A56 螢幕亮度不僅提升至 1200nits,也配備和 Galaxy S 系列旗艦一樣的 Vision Booster 功能,即便處在大太陽的室外環境也能看清楚螢幕顯示內容。

Samsung Galaxy A56 5G 評測:拍得美、玩得順、用得久,新世代中階 AI 手機首選!

機身正反都是採用康寧 Gorilla Victus+ 玻璃,抗刮耐磨表現優異,機背則是亮面設計,搭配上帶有髮絲紋路的平整金屬邊框,整體看起來質感相當不錯。

Galaxy A56 機身正面、背面都採用康寧大猩猩 Victus+ 玻璃,能有效強化機身耐刮與抗摔能力。

全機具備 IP67 防塵防水,日常使用時完全不用擔心手機進水造成故障。

機身側邊的音量鍵和電源鍵做了些微的加高處理,方便用戶更直覺地定位手指位置。

Galaxy A56 相機鏡頭的排列從先前一顆一顆獨立的豆豆鏡頭改為膠囊型的鏡頭模組,沒有過多不必要的裝飾,整體顯得更加簡約俐落。

高畫素廣角三鏡頭

Galaxy A56 的相機採三鏡頭配置,主鏡頭是 5,000 萬畫素 f/1.8 大光圈主鏡頭,具備 OIS 光學防手震技術,搭配 1,200 萬畫素 f/2.2 超廣角鏡頭以及 500 萬畫素 f/2.4 微距鏡頭,拍攝畫面提供 0.5x 超廣、1x 標準和應用高畫素達成的 2x 數位變焦拍攝,非常適合用來記錄日常生活,出遊時也能將景致拍美拍好。

在拍照介面就可以直接切換不同焦段來拍攝。

如果要拍攝一些小東西,可以切換到微距模式,大概距離被攝物 5 公分左右就能對焦拍攝。

Samsung Galaxy A56 5G 評測:拍得美、玩得順、用得久,新世代中階 AI 手機首選!

拍攝功能方面,Galaxy A56 的拍攝模式還蠻多元的,導入智慧型自動對焦和情境感知影像技術,可以更快速的分析當下環境並快速對焦,讓拍出的照片張張清晰,此外這次還加入了連拍功能,只要在拍攝時在快門鍵上往下滑,就可以進行快速連拍,每秒約可拍 4 至 8 張照片。

實拍照片

Galaxy A56 的日拍表現就不用多說了,在光線充足的地方隨手拍都好看,對焦速度快、照片色彩層次豐富、銳利度和對比度也控制得恰到好處,拍起來給人自然討喜的感覺。夜拍方面受惠於新的主鏡頭,在低光源環境拍照時照片噪點明顯更低。

2x 數位變焦拍攝照片依舊具備足夠的銳利度。

光線充足下,4x 變焦拍攝也有不錯的表現。

▼ 使用超廣角鏡頭拍攝時會自動修正畫面的邊角變形,讓線條更直。

Samsung Galaxy A56 5G 評測:拍得美、玩得順、用得久,新世代中階 AI 手機首選!

超廣角鏡頭也可以用來玩一些特別的拍攝方式,例如靠近 Model一點、呈微俯視角度就可以輕鬆拍出 Y2K 的氛圍。

夜拍時 Galaxy A56 的表現很不錯,仍然能保留足夠畫面細節,色彩層次也很豐富。夜拍時 Galaxy A56 的表現很不錯,仍然能保留足夠畫面細節,色彩層次也很豐富。

夜拍時 2x 變焦表現還不錯,在 HDR 演算下招牌和燈飾都不會過曝過亮。

切換到人像模式拍攝一樣能取得不錯的照片,尤其在人物輪廓勾勒方面做得還挺好的,背景的散景效果也頗自然,還可以在拍完照後調整背景虛化程度。

Samsung Galaxy A56 5G 評測:拍得美、玩得順、用得久,新世代中階 AI 手機首選!

比較特別的是這次 A56 還多了「自訂濾鏡」功能,除了原本就內建的濾鏡之外,還可以選擇一張拍過的照片讓手機自動擷取色調,接著依照擷取的色調製成新濾鏡,這對於想要讓照片風格更一致,或是有自身偏好風格的人來說,就能省去大量後製的時間,拍完照就等於把圖也修好。

舉例來說我們選了一張藍天下的櫻花照,這張照片的色調主要以粉色和藍色構成,因此套用這個色調來拍攝 Model,就會得到粉嫩又帶點藍調的照片。

點選濾鏡選項後,按畫面上的 + 號,接著選擇一張想要的照片色調,即可將該張照片的色調變成濾鏡,直接套用到其他張照片上。

Samsung Galaxy A56 5G 評測:拍得美、玩得順、用得久,新世代中階 AI 手機首選!

A56 前鏡頭的拍攝能力也升級不少,可拍出清晰、自然好看的自拍照,拍照時有兩種自拍視角可以選擇,獨自一人拍照時可選擇單人視角,遇到多人合照或想多拍一點背景進畫面中的話,就可以切換到多人選項。

▼ 圖左為自拍時切換多人合照模式,圖右為單人模式。

Samsung Galaxy A56 5G 評測:拍得美、玩得順、用得久,新世代中階 AI 手機首選!

A56 配備的 1,200 萬畫素自拍鏡頭加入了 Super HDR 功能,當你在明暗對比較大的環境錄影時,畫面會顯得更加平衡,在低光源環境錄影的效果也蠻不錯的。

以下面這兩張在松菸文創園區拍攝的照片為例,拍攝的當下 Model 前方沒有任何正對著臉部的光源,不過在新演算法的輔助下,還是能拍得超明亮。

Samsung Galaxy A56 5G 評測:拍得美、玩得順、用得久,新世代中階 AI 手機首選!

使用前鏡頭錄影時也能獲得一樣的效果!即使在微光環境中依舊能拍出品質不錯的影片。

豐富實用的 AI 應用

擁有三星 Awesome Intelligence 加持的 Galaxy A56,可以使用像三星與 Google 一同開發的搜尋圈(Circle to search)功能,只要長按首頁鍵,圈選畫面上的任何圖片或文字,就可以得到對應的 Google 搜尋結果。

舉例來說,用手指圈選照片中 Model 戴在手腕上的手鍊,AI 就會自動截圖並透過 Google 搜尋,快速找出相同或相似的手鍊款式。除此之外也能用來辨識歌曲,當你在餐廳吃飯時突然聽到不錯的歌曲但一時之間想不起歌名,這時只要長按首頁鍵後,點選音樂圖案就可以讓 AI 來幫你辨識,更厲害的是,即使是用清唱的方式,就算唱走音還是能辨識出來,不得不說真的超聰明!

如果想要搜尋照片中同款的服裝或飾品,只需長按首頁鍵後把想找的東西圈起來。

緊接著,Google 就會自動搜尋出相關的結果供用戶參考。

此外,在相簿裡如果點選下方的 Galaxy AI 按鈕,手機會自動判斷當下的那張照片適合套用哪種 AI 功能或是修圖效果來讓照片呈現出的效果更好。

我們以兩張不同的照片來示範,點選下方的 Galaxy AI 按鈕之後,AI 會自動判斷可以套用哪些修圖效果,並提供對應選項。

舉例來說,如果拍照時不小心閉眼的話,就可以透過 Galaxy AI 裡的「選擇最佳臉部表情」,選出一張好看的表情替換到照片中,如果要使用最佳臉部表情功能的話,記得要在拍照前開啟動態相片,這樣才有足夠的表情可供記錄替換。

有時候快門按下去的瞬間會不小心閉眼或是半眨眼,這時候透過最佳臉部表情功能就可以選出更好的表情替換,不用重拍。

物件橡皮擦功能在導入 AI 之後,現在可以更精準的圈選路人或是不想要出現在畫面中的雜物,清除之後還可以自動辨識場景內容,生成自然的內容填補,讓照片更臻完美。

物件橡皮擦可以快速且精準的圈選照片裡的路人,消除後還能生成內容填補,生成效果相當自然。

另外,有不少人習慣在每個月的最後一天在自己的社群平台上分享當月份的重點生活紀錄,或是出門旅遊後分享當天的重點行程,這時候可以透過智慧影音剪輯功能,快速把多段影片串起來,還能自己設定影片長短、加入背景音樂,然後就可以將最終成果直接分享到 IG 上啦!

Samsung Galaxy A56 5G 評測:拍得美、玩得順、用得久,新世代中階 AI 手機首選!

硬體效能實測

Galaxy A56 搭載三星自家的八核心 Exynos 1580 處理器,搭配 8GB RAM 和 256GB 儲存空間,具備 RAM Plus 虛擬記憶體技術,可以讓閒置的儲存空間做為虛擬記憶體使用,讓手機運作更為順暢,提高多工處理效能。

從設定中可以開啟 RAM Plus 功能,還能選擇欲使用多少虛擬記憶體讓多工運作更順暢。

跑分方面,我們透過安兔兔測試達到 90.1 萬分,跑分時機身溫度並沒有增加太多,溫控做得蠻出色的,3DMark Wild Life Extreme 測試分數為 1319 分,意味主流遊戲都能透過手機輕鬆玩,整體來說效能表現相較前一代 Galaxy A55 提升不少。

Galaxy A56 內建更大的 VC 散熱系統,長時間使用更不容易發燙。

透過安兔兔和 3DMark 測試,CPU 表現還算不錯。

我們透過 PCMark 工作 3.0 實測 A56 配備的 5,000mAh 電池,電量從 100% 到 20% 約歷時 13 小時 14 分,續航力表現具備一定的水準,充電方面,A56 支援 45W 超快速充電 2.0,搭配三星充電器可發揮最高的充電速度。

透過 PCMark 工作 3.0 測試,A56 的續航力還算不錯,也支援最高 45W 快充。

手機設定裡有提供電池保養模式,如果想讓電池壽命更長可依照自己的實際需求套用。

值得一提的是,三星原廠也展現誠意,Galaxy A56 可享有六年的系統更新和六年安全性更新,不用擔心入手後變成軟體孤兒,持續更新的安全防護也讓手機資料更不容易外洩。

小結

如果你正在尋找一款兼具完整功能與實惠價格的 AI 智慧型手機,那 Galaxy A56 絕對值得納入購機清單,因為它不僅承襲 Galaxy S 系列多項強大的功能,如 Vision Booster 螢幕技術、AI 智慧拍攝、Circle to Search 搜尋圈功能,還加入許多貼近日常生活的實用升級,包括 5,000mAh 電池、120Hz Super AMOLED 螢幕、IP67 防塵防水,以及 AI 物件橡皮擦及超好用的智慧影音剪輯…等等。

Samsung Galaxy A56 5G 評測:拍得美、玩得順、用得久,新世代中階 AI 手機首選!

在很多人重視的效能及拍攝表現方面,Galaxy A56 做為一台熱銷機種,肯定是能輕鬆勝任日常應用乃至娛樂需求,超廣角、廣角、微距三鏡頭配置,加上支援低光源拍照錄影的前鏡頭,無論是愛自拍、熱衷社群互動經營、還是純粹習慣利用手機記錄生活,都能從中獲得滿滿的樂趣與便利。

Samsung Galaxy A56 5G 評測:拍得美、玩得順、用得久,新世代中階 AI 手機首選!

總結來說,Galaxy A56 是一款在設計、功能與價格間取得絕佳平衡的中階優質手機,適合追求 CP 值與長期安心使用體驗的族群入手。

Samsung Galaxy A56 5G 評測:拍得美、玩得順、用得久,新世代中階 AI 手機首選!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大阪關西世博攻略:主題展館、預約方式、參觀路線一次掌握

作者 小治
科技 ╳ 文化的極致體驗1e54ecdba0ce3604726207f53f27b3b9

睽違半個世紀,世界博覽會(萬國博覽會)終於再度回到大阪舉辦。本屆博覽會將於本月 13 日在大阪灣的人工島「夢洲」正式揭幕,展開為期 184 天,匯聚全球科技、文化、環境、AI 以及人類生存等議題,打造一場國際級的創新與交流盛會。

 

為了與 1970 年舉辦的大阪萬博做出區隔,本屆官方特別命名為「大阪.關西萬博」,並確立主題標語為「閃耀生命光輝的未來社會設計」。這不僅強調了對人類生命價值的關懷,也展現了對永續發展與科技創新的探索,期望透過各種前瞻性的技術與構想,為全球社會勾勒出充滿希望與繁榮的未來藍圖。此次活動吸引了來自 158 個國家及地區的參與,預計將帶來豐富的展覽與互動式內容,但礙於篇幅有限,在此我們先節選部分重點展館,建議可在第一時間入場體驗。

文章目錄

3 大類型展館以及 5 種入場規則

本屆大阪.關西萬博會場若以地圖區域劃分,共分為 8 個區域,其中幾個最主要的展區將被環形的「大屋根」所包圍,大屋根是以日本傳統懸造工法打造的世界最大木造建築,除了作為標誌建物,還能夠提供遮蔽風雨與陽光的功能。

至於場館部分,則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別,最重要的是由日本從各領域選出的8 位傑出人才,從「生命」的不同面向出發,所設計規劃的主題展館;其次是由日本行政機關與眾多民間企業所建立的日本及民間館,以展現日本技術、產業與文化為主題;而會場中佔最多數量的,自然是來自各國的海外展館。由於各展館內包含動態、靜態與互動等多種體驗,為了控管,各展館也有不同入場規則,包含事前預約、當日登錄、當日整理券、先到先進以及自由入館等 5 種形式,建議事前做好調查以免撲空。

Signature Pavilions主題館

01 宮田裕章:Better Co-Being

大阪關西世博攻略:主題展館、預約方式、參觀路線一次掌握

參觀時間:約 45 分

入館規則:事前預約、當日登錄

展館座落於會場中央「寧靜之森」的一隅,獨特之處在於它沒有屋頂、沒有牆壁,而是以森林的生態系統象徵人類共享數據、共創未來社會的願景。身為製作人的慶應義塾大學教授宮田裕章認為,未來我們將不再爭奪有限資源,而是思考如何共享;不再因界線分裂,而是學習尊重每個個體,並建立深層連結。因此,展覽以「生命共鳴」為核心,啟發參觀者對「共生」的思考。展館提供獨特的「共鳴」體驗,透過手持具備 3D 觸覺技術的「共鳴石」,參觀者能感受到彼此連結的感官刺激,隨著層層遞進的三大共鳴體驗,相互交織、呼應,共同勾勒未來社會的藍圖。

02 石黑浩:生命的未來

大阪關西世博攻略:主題展館、預約方式、參觀路線一次掌握

參觀時間:約 30 分

入館規則:事前預約、當日登錄

作為日本現代機器人領域的權威學者,大阪大學教授石黑浩以「人類與機器人共存的未來」為主軸,探索當身體、地點與時間不再受限時,人類將如何突破疆界、挑戰未知,並開創嶄新的生活方式。透過與未來科技的互動,激發對生命更多元的想像與可能性。此外,展館以黑色鋼材構築,外層覆以流動的水幕,象徵著生命之水連結有機與無機世界。館內展覽從回顧日本人自古至今的生活方式出發,進而預測 50 年後人類與機器人共存的日常,最終延伸至千年後的未來,描繪科技進化至極致時,人類的形態與生存方式。此外,參觀者還能透過遠端連線,從館內機器人的視角親身體驗未來的生活樣貌。

03 中島さち子:生命之遊樂場 水母館

參觀時間:約 37 分

入館規則:事前預約、當日登錄、部分區域自由入館

製作人中島さち子為身兼音樂家、數學研究者的 STEAM 教育家,致力於打造一座融合五感體驗的遊樂場。她希望人們能透過遊戲、學習、運動與藝術,感受生活的樂趣,並在共創中提升彼此的生活品質。展館設計靈感來自水母,屋頂的薄膜結構如同隨波漂流的水母,象徵生命的律動。而在屋頂覆蓋之下的寬闊草地,也設置了各式實體遊具,能讓孩子們盡情玩耍。館內則矗立著名為「創造之木」的核心結構,提供多樣具備 STEAM 概念的共創與遊戲體驗。此外,展館更是一個共融場域,無論是視障者、聽障者、輪椅使用者,還是病患、長者與嬰幼兒,都能在這裡共享創造的喜悅,感受「創造性民主化」的趨勢。

04 落合陽一:null2 

參觀時間:約 30 分

入館規則:事前預約、當日登錄、指定時間內自由入館

由媒體藝術家落合陽一擔任製作人的 null2 館,不管是從建築設計,或是名稱上都讓人充滿好奇,其實他所想探討的是在數位化時代之下,有關於數位分身以及數位自然(Digital Nature)的概念──想像一個數位與物理融合的世界,並將兩者相互往來的世界定義為數位自然。並依此而延伸出了「兩面鏡子」的主題意象,在展館外側藉由多種平面設計的鏡面膜外牆,映照出被扭曲的現實,部分還會隨風搖曳不斷變換,猶如未知的風景,而在展館內,則可透過專屬手機應用程式建立數位分身,並在特殊設計的鏡面空間內,與自己等身大小的 3D 數位分身進行互動交流,透過持續對話,數位分身也會越來越接近於真實本人。

05 福岡伸一:生命動態平衡館

參觀時間:約 15 分

入館規則:事前預約、當日登錄

製作人為生物學家福岡伸一,他以「生命存在於動態平衡中」為核心,探索生命持續變化與更新的本質。福岡認為,生命並非靜止的結構,而是一種不斷流動、透過物質與能量交換維持存在的狀態。展館設計也以呼應了這個概念,打破傳統靜態展示模式,融合藝術與科學,以視覺、聲音與身體互動構築沉浸式體驗。展區中包括模擬細胞活動與代謝循環的裝置、可與觀眾呼吸節奏同步的聲光互動空間、以及讓人感受不同時間尺度中生命變化的展示,觀眾不僅能直觀體會生命的動態運作,亦能思考人與自然間微妙的平衡關係。這不僅是一座展示生命科學的展館,更是一場結合哲學、感知與藝術的體驗旅程。

06 河森正治:圍繞生命的冒險

參觀時間:各項約 15 分,全部約 50 分

入館規則:事前預約、當日登錄、部分區域自由入館

知名動畫導演兼機械設計師河森正治,著名作品包括《超時空要塞 Macross》、《創聖機械天使》與《AQURION》系列等,以創新的機械設計享譽國際。此次展館延續他擅長的風格,帶領觀眾踏上一場關於生命起源、進化與未來的奇幻旅程。展館內的「Deep Vision」運用 XR 實境技術,讓 30 位參與者共同進入虛擬與現實交錯的空間中,體驗所有的生命在共同生活中充滿歡樂的故事;「ANIMA!」則透過同步的影像、音樂與震動,讓觀眾用全身感受生命的樂章,「宇宙之窗」則將從 36,000 公里外拍攝的地球超高畫質影像,投射在 4 公尺巨型螢幕上,讓觀眾得以用更宏觀的視野去觀察生命的孕育。

07 小山薰堂:EARTH MART

參觀時間:約 40 分

入館規則:事前預約、當日登錄

由作家暨創意總監小山薰堂策劃的「EARTH MART」,從飲食文化出發,以「維繫生命」為主題,重新定義人與食物的關係。小山薰堂同時也是熊本縣吉祥物「熊本熊」的創意推手,他將展館打造成一個虛擬的「地球市場」,外觀採用了日本傳統的茅葺屋頂設計,並讓參觀者能夠體驗食物和生命的循環,傳達對食物感恩的理念,並希望透過飲食,重新審視各種「理所當然」,進而察覺對生命而言真正重要的事物;除此之外,展館內也充滿關於未來飲食的想像力,包括可以記憶和重現料理口味的廚房、結合傳統與新科技的壽司店,甚至是以粉末形式存在的全新型態冷凍食品等等。

08 河瀨直美:Dialogue 影院─生命的明志

大阪關西世博攻略:主題展館、預約方式、參觀路線一次掌握

參觀時間:約 55 分

入館規則:事前預約、當日登錄、部分區域自由入館

以「守護生命」為概念,由日本電影界知名女性導演河瀨直美負責的展館,特殊之處在於活用了奈良與京都的兩所廢棄學校來建造展館,並將其設計成一個實驗劇場,並以「對話式劇場」作為展出形式。在萬博展期的 184 天中,館方將每天拋出一個全新主題,由兩位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即興展開對談,每天的對話都是人類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對話。且這場對談無劇本、不預設結果,如真實生活般自然發生。對談的過程將全程記錄存檔,成為未來世代的珍貴資料,河瀨直美期望藉此揭示散布於世界各地的「隔閡」,並透過「對話」意識到更深層理解的可能性,進而尋求解決之道。

Domestic Pavilions 日本國內.民間館

09 日本館

大阪關西世博攻略:主題展館、預約方式、參觀路線一次掌握

參觀時間:約 40 分

入館規則:事前預約、當日登錄

由日本經濟產業省策劃的日本館,緊扣萬博主題精神,以「生命與生命之間」為主題,並採用「循環」的表現形式。展館採用環狀建築設計,同時本身也是一座微型發電廠,透過實地分解萬博會場所產生的垃圾,轉化為能源供應館內運作,實現永續與自給自足的理念。展出內容兼具科技與趣味,參觀者將驚喜發現,Hello Kitty 和哆啦 A 夢化身解說員,陪伴觀眾深入了解展區內容。展館亦展示了由日本南極觀測隊發現、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火星隕石,象徵日本在太空探索與科學研究上的卓越成果。

10 大阪醫療保健館

大阪關西世博攻略:主題展館、預約方式、參觀路線一次掌握

參觀時間:約 60 分

入館規則:事前預約、當日登錄、自由入館

集結日本多家企業的大阪醫療保健館,以「重生」為主題,探討未來有關醫療、保健、飲食以及城市生活等眾多面向,展館內區域各有特色:「REBORN 體驗」可根據個人現場測定的生理數據,建立 25 年後的虛擬化身;「魔物獵人 Bridge」則結合 360 度影像、音響、震動地板與 AR 裝置,打造沉浸式魔物獵人世界。「生命之湧泉」以地球為意象,展示水耕栽培與陸上養殖的循環型生產系統,展館中庭甚至還有一台科技感十足的「人類洗濯機」(洗澡機),揭示了醫療照護科技的未來發展。

11 TECH WORLD

大阪關西世博攻略:主題展館、預約方式、參觀路線一次掌握

參觀時間:約 30 分

入館規則:事前預約、當日登錄、先到先進

台灣本屆以「玉山數位科技株式會社」名義參展,建築外觀以台灣群山意象打造,並集結華碩、友達等科技大廠及新創技術,透過三大劇場(生命、自然、未來)以沉浸式體驗展示嶄新科技,包括運用 560 支全彩智慧顯示系統與參觀者互動,並透過 360 度環景效果,以及打造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和心感等六感體驗,展現臺灣的生物多樣性、自然之美與人類未來世界。此外,參觀者所配戴的智慧手環,將運用 AI 技術把參觀體驗的感受數據生成專屬的「心動曲線」,並依此建立客製化的臺灣推薦觀光行程。

12 ノモの国

大阪關西世博攻略:主題展館、預約方式、參觀路線一次掌握

參觀時間:約 60 分

入館規則:事前預約、當日登錄

由 Panasonic 打造的「ノモ之国」是少數專為孩子設計的展館之一,「ノモ」為日文中「事物(モノ)」一詞的鏡像反轉,寓意「事物如同心的鏡子,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內心,感知也隨之改變」。即使是相同的物體,也會因觀者的心理狀態而產生不同感受。展館希望透過沉浸式敘事冒險,為每位孩子創造轉變心境的契機,讓他們獲得相信自己的力量與邁步向前的勇氣。館內運用松下多年累積的感官科技,讓孩子透過手中的水晶探索未知世界,並逐步揭開潛藏於水晶中的祕密。

13 GUNDAM NEXT FUTURE 館

大阪關西世博攻略:主題展館、預約方式、參觀路線一次掌握

參觀時間:約 50 分

入館規則:事前預約、當日登錄

萬代南夢宮以日本經典動畫《機動戰士鋼彈》為核心打造的未來體驗展館。展覽以 Gundam 系列中描繪的宇宙生活,以及現今尚未實現的科學技術為藍本,構築出人類未來可能走向的宇宙世紀藍圖。展館透過全新製作的動畫影像與分為 0 至 7 階段的體驗空間,帶領觀眾逐步邁入一個前往太空站如同搭車般自然、與 MS(Mobile Suit)共存的未來世界觀。館外還設置了高達約 17 公尺的實物大鋼彈立像「RX-78F00 / E 鋼彈」,以高舉右手指向宇宙的姿態,象徵人類與鋼彈共同邁向未知宇宙的新時代。

14 NTT 館

大阪關西世博攻略:主題展館、預約方式、參觀路線一次掌握

參觀時間:約 30 分

入館規則:事前預約、當日登錄

NTT 的前身為日本電信電話公司,曾參與過 1970 年大阪萬博,本屆則以「平行旅行」為主題,打造出一座能穿越時空的電話亭,核心技術來自次世代資訊通訊基礎設施「IOWN」,不僅能傳送影像與聲音,甚至能將「空間」也聯繫起來,實現全新型態的交流方式。此外觀眾可在展館內與設置於關西機場的電話亭連線,雙方即使語言不同,也能以各自母語互動問候,觸碰顯示器兩側的圓形手印,還能感受到來自對方的「擊掌」觸感,即使素未謀面,也能透過這種特殊的遠距互動,感受到彼此的存在。

Offcial Participants Pavilions海外館

15 北歐館

大阪關西世博攻略:主題展館、預約方式、參觀路線一次掌握

參觀時間:約 20 分

入館規則:自由入館

由丹麥、芬蘭、冰島、挪威與瑞典五國共同策劃,以「信任與協作」為概念核心,展現北歐諸國攜手合作、面對全球挑戰的精神。穀倉造型展館邀請觀眾走入斯堪地納維亞的生活,透過投影於以回收大米紙製成的巨型螢幕,呈現綠色能源、福祉與食品安全等北歐日常與永續實踐,營造彷彿置身其境的沉浸式體驗。展館屋頂還設有餐廳與咖啡廳,供應北歐各國特色料理,從丹麥糕點到挪威啤酒,讓觀眾能以味覺感受北歐風情。北歐館不僅是一個展示永續與生活美學的空間,更是一場文化與創新的交流盛會。

16 韓國館

大阪關西世博攻略:主題展館、預約方式、參觀路線一次掌握

參觀時間:約 30 分

入館規則:事前預約、當日登錄、當日整理券、先到先進

展館外觀結合韓國傳統的韓山苧麻織物與數位媒體外牆設計,以「With Hearts(與心同行)」為主題,著重展示韓國在永續發展、人工智慧與未來移動等領域的創新技術,並展望 20 年後的韓國樣貌,透過三個展廳構築對未來社會的想像。第一展廳「匯聚聲光,眾志成城」將結合觀眾聲音並以 AI 轉化為演出的素材,打造互動式體驗;第二展廳主題為「從城市廢墟到生命再生」,展示象徵現代文明的混凝土和日常用品,探討文明與自然的平衡;第三展廳則透過三面全景螢幕,呈現一段祖孫間深厚情感的音樂劇。

17 美國館

大阪關西世博攻略:主題展館、預約方式、參觀路線一次掌握

參觀時間:約 25 分

入館規則:事前預約、當日整理券、自由入館

以「慶祝美國的卓越」為主題,展現美國的學習、創新、文化與探索精神。展館佔地約 2,880 平方公尺,由兩棟木質外牆的三角建築與一座懸浮立方體組成,其設計靈感來自日式「侘寂」美學,融合簡約與自然素材,象徵美國的多元與包容。兩側大型 LED 螢幕播放美國地標與象徵影像,營造出如峽谷般的入口意象,引導觀眾走入開放式中庭與多個主題展區。懸浮立方體在夜間散發柔光,引領訪客進入中庭表演舞台,來自全美各地的音樂家、藝術家、講者與主廚將在此分享文化、創意與故事。

18 澳大利亞聯邦館

大阪關西世博攻略:主題展館、預約方式、參觀路線一次掌握

參觀時間:約 15 分

入館規則:事前預約、當日登錄、先到先進

展館設計靈感來自象徵澳洲的尤加利花,透過「追逐太陽」的主題,展現澳洲源源不絕的能量與創造力,參觀者將展開一場橫越澳洲的沉浸式冒險旅程:在尤加利森林的香氣中,傾聽特有動物的聲音、仰望南半球壯闊星空、潛入蔚藍海洋,感受原住民與大地之間數萬年來的深厚連結。展期內還有各式文化活動,輪番上演澳洲特有的藝術與娛樂表演,包括原住民傳統舞蹈、現代音樂與跨文化創作,展館內的咖啡館則提供道地澳洲美食與飲品,帶領訪客以味覺領略澳大利亞的魅力。

19 義大利館

大阪關西世博攻略:主題展館、預約方式、參觀路線一次掌握

參觀時間:約 30 分

入館規則:事前預約

以「藝術賦予生命新生」為主題,將文藝復興時期的「理想城市」概念轉化為現代社會的包容性願景。展館以可持續木構建築為基礎,結合圓形劇場、拱廊及露天廣場,展現藝術、創造力、科技與自然的融合,劇院每晚都有義大利專業音樂家、歌手、演員和藝人將在此駐場演出。觀眾將透過互動裝置、現場表演與科學創新,反思高齡化、永續發展、人工智慧等未來挑戰。此外,羅馬教廷所在的梵蒂岡亦首次與義大利館合作,將展示 16 世紀巴洛克大師卡拉瓦喬的名畫《卸下聖體》。

20 沙烏地阿拉伯館

大阪關西世博攻略:主題展館、預約方式、參觀路線一次掌握

參觀時間:約 20 分

入館規則:自由入館

建築靈感來自沙烏地阿拉伯的傳統城市結構,打造出如同遊覽沙國城鎮般的空間體驗,其展館設計還考慮了流體動力學,在夏季時能讓西風徐徐吹入,而在 4 月和 10 月較涼爽的月份,景觀前廳也能充當屏障,使其免受北風的影響。當參觀者穿越狹窄的街巷,將會來到核心的中庭空間,白天寧靜祥和,夜晚則化身熱鬧的活動舞台,帶來富有節奏感與色彩的聲光演出,透過沉浸式影音科技與互動敘事,帶觀眾發掘遙遠的阿拉伯半島,尚未被世界廣泛認識的自然奇觀與文化遺產。

4 個關於參觀大阪.關西萬博的 QA

目前國內各大旅行社已陸續推出大阪.關西萬博的旅遊行程,不過多數僅安排一日自由活動,讓遊客自行探索展場。由於許多重點展館與活動通常需事前線上預約,或至現場掃描 QR Code 登記排隊、抽整理券,因此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若沒有事先規劃,很可能只能走馬看花、拍拍照打卡。若你希望能真正深入體驗,下面這幾個 QA 應該能夠幫助到你。

Q 1:參觀展館的預約規則是什麼?

本屆萬博採用電子票入場,需事先登記參觀日期,並依該日期進行抽選申請,透過個人票券頁面即可操作。預約分為幾個階段,最早可在入場日前 3 個月進行登記,共有兩次抽選機會。若兩次皆未中籤,仍可在入場前 3 日內登記現場排隊順序。登記時可選擇同行者,不需擔心僅自己中籤、親友被擋在門外的情況。即便預約未果,也不必太過焦慮,因為場內仍有大量展館採自由入場,不需預約即可參觀。

大阪關西世博攻略:主題展館、預約方式、參觀路線一次掌握

Q 2:除了逛展館還有哪些活動?

萬博期間每天都有多元活動輪番登場,例如「國家日」與「特別日」是由各參展國與國際機構依日程輪流舉辦的慶典活動,是認識各國魅力的最佳時機。主辦單位也將推出每日黃昏限定的聲光投影秀、科技與身體共演的實驗性舞台劇等等。集合 300 道噴泉的超大型水幕投影秀《藍與夜之虹的遊行》更是不容錯過,透過官方「EXPO 2025 Visitors」App,就可以輕鬆獲得每日活動節目的相關資訊。

Q 3:有這麼多國家,語言不通怎麼辦?

主辦方特別推出免費行動翻譯 APP「EXPO Translation」,隸屬萬博「未來社會展示專案」中的自動翻譯系統之一,可協助大阪‧關西萬博的參觀者與現場工作人員之間順暢溝通,支援 Android 和 iOS 系統,提供 13 種語言的語音翻譯、30 種語言的文字翻譯,包含繁體中文。即使不懂日語或其他語言,也能輕鬆交流、詢問資訊,甚至和來自世界各地的訪客互動無礙。不過該項翻譯服務會在萬博會期結束之後終止。

多善用官方提供的 App,可以讓參觀萬博的體驗更為順暢。

Q 4:該如何規劃最佳參觀路線?

為了讓每位來場者都能輕鬆暢遊萬博,官方與 NTT 合作推出專屬導覽 App「EXPO2025 Personal Agent」,預計於 2025 年 4 月上旬上線。功能包含即時地圖、展館與餐飲資訊、即時預約狀況等,幫助用戶靈活調整參觀行程。路線規劃可支援全場域的 AR 導航,讓方向感不強的使用者也能順利抵達目的地。此外,AI 還會根據用戶模式推薦可能感興趣的展館或活動,甚至提出完整一日動線規劃,可節省不必要的時間浪費。

本文同步刊載於 PC home 雜誌

大阪關西世博攻略:主題展館、預約方式、參觀路線一次掌握

歡迎加入 PC home 雜誌粉絲團!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NVIDIA GeForce RTX 5060 Ti 16GB效能實測:RTX 5060四兄弟之首率先登場

NVIDIA於日前發表4款GeForce RTX 5060系列產品,而今日搶先發售的是16GB與8GB版本的GeForce RTX 5060 Ti桌上型顯示卡,就讓我們來看看它的效能表現。D048cab0a65d0b37993e8ee0f01d079d

NVIDIA於日前發表4款GeForce RTX 5060系列產品,而今日搶先發售的是16GB與8GB版本的GeForce RTX 5060 Ti桌上型顯示卡,就讓我們來看看它的效能表現。

比GTX 1060 Ti快50倍!

在先前的產品發表會中,NVIDAI透過圖表展示GeForce RTX 5060 Ti的原生效能大約接近GeForce GTX 1060 Ti的10倍,在DLSS 4的加持之下則可衝到超過50倍的FPS效能表現。

延伸閱讀:
CES 2025:NVIDIA編輯日(上):RTX 50系列顯示卡與Blackwell架構特色解說
CES 2025 - NVIDIA編輯日(下):RTX 50系列顯示卡獨有DLSS 4多重畫格生成超級效能禁藥與Reflex低延遲技術
NVIDIA GeForce RTX 5070效能實測:真的能下剋上打敗RTX 4090?

雖然GeForce RTX 5060 Ti具有16GB與8GB等2種版本,但是筆者這次只有收到MSI GeForce RTX 5060 Ti 16G VENTUS 2X PLUS,因此在測試時以這個版本為主。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TDP較低的關係,所以MSI GeForce RTX 5060 Ti 16G VENTUS 2X PLUS在電源輸入部分採用單8Pin PCIe電源端子,讓使用者能夠延用不具12V-2x6端子的電源供應器,降低升級門檻與總體花費。

(若下方表格無法完整顯示,請點我看圖片版

GeForce RTX 50系列顯示卡規格簡表         
顯示卡型號 CUDA核心數量 基礎時脈 Boost時脈 Tensor核心 光線追蹤核心  記憶體容量 記憶體類別 顯示卡功耗 發售當時定價(美金)
GeForce RTX 5090 21760 2010MHz 2410MHz 3352 AI TOPS(第5代) 318 TFLOPS(第4代) 32GB 512bit GDDR7 575W $1999
GeForce RTX 5080 10752 2300MHz 2620MHz 1801 AI TOPS(第5代) 171 TFLOPS(第4代) 16GB 256bit GDDR7 360W $999
GeForce RTX 5070 Ti 8960 2300MHz 2450MHz 1406 AI TOPS(第5代) 133 TFLOPS(第4代) 16GB 256bit GDDR7 300W $749
GeForce RTX 5070 6144 2160MHz 2510MHz 988 AI TOPS(第5代) 94 TFLOPS(第4代) 12GB 192bit GDDR7 250W $549
GeForce RTX 5060 Ti 16GB 4608 2400MHz 2570MHz  759 AI TOPS(第5代) 72 TFLOPS(第4代)  16GB 128bit GDDR7 180W $429
GeForce RTX 5060 Ti 8GB 4608 2400MHz 2570MHz  759 AI TOPS(第5代) 72 TFLOPS(第4代)  8GB 128bit GDDR7 180W $379

 

MSI GeForce RTX 5060 Ti 16G VENTUS 2X PLUS採用雙風扇設計,厚度為雙槽。

顯示卡背面一樣採用穿透式散熱設計,強化散熱效果。

電源輸入採用單8Pin PCIe電源端子,讓使用者能夠延用不具12V-2x6端子的電源供應器。

顯示輸出方面同樣提供3組DisplayPort 2.1b與1組HDMI 2.1b。

測試環境與條件

本次測試過程除了手動開啟EXPO功能,讓記憶體自動超頻至DDR5-6000之外,其餘BIOS / UEFI的設定皆維持預設值,Resizable BAR為開啟狀態,對照組使用先前測試專題之成績。

所有成績除了都是進行2輪測試,在確定沒有極端值後取平均,遊戲效能使用遊戲內建的測試模式,而《絕對武力2》使用CS2 FPS Benchmark工作坊地圖進行測試。

遊戲部分在1080p、2K、4K解析度搭配最高畫質設定,若有設定範本則套用最高範本,若無則將所有畫質相關項目調至最高,關閉VRS或動態解析度等設定,並僅進行開、關光線追蹤功能的調整。

測試平台:
處理器:AMD Ryzen 7 9800X3D
散熱器:MSI MEG Coreliquid S360
主機板:ASRock X870E Taichi(UEFI版號:3.17.TS03 – AMD AGESA ComboAm5PI 1.2.0.3)
記憶體:G.Skill Trident Z5 Neo RGB 16GBx2(@DDR5-6000)
顯示卡:MSI GeForce RTX 5060 Ti 16G VENTUS 2X PLUS
儲存裝置:Solidigm P44 Pro 1TB(系統碟)、Solidigm P41 Plus 1TB(遊戲碟)
電源供應器:MSI MEG Ai1300P PCIE5
軟體環境:Windows 11專業版23H2(Build 22361.5189),GeForce Game Ready 575.94

測試平台之CPU-Z資訊。

GeForce RTX 5060 Ti之GPU-Z資訊。

《魔物獵人:荒野》效能測試

筆者除了透過《魔物獵人:荒野》的效能測試工具《Monster Hunter Wilds Benchmark》之外,也使用正式版遊戲實際感受遊玩體驗。測試過程皆設定為最高畫質並搭配高解析度材質包DLC,在不同項目中僅調整解析度、開關光線追蹤以及DLSS 3升頻(平衡模式)。

《Monster Hunter Wilds Benchmark》效能測試工具展示,影片使用NVIDIA App進行螢幕錄影,將會稍微影響效能,因此實際效能表現請以下方圖表為準。

至於遊戲的實際操作部分,透過NVIDIA FrameView測量狩獵過程的FPS表現,GeForce RTX 5060 Ti 16GB的平均與1% Low(99百分位)FPS分別為49.796、29.996幀,即便透過DLSS的協助也無法超過60幀門檻,可以搭配G-Sync顯示器提高視覺流暢感並避免畫面撕裂,雖然偶有明顯卡頓感,整體落在還可接受的範圍。

從《魔物獵人:荒野》的設定選項中可以看到,在使用最高畫質設定範本搭配高解析度材質包DLC的情況下,占用的顯示記憶體為7.68GB,尚未超過8GB(右上角之圖表)。

▲《Monster Hunter Wilds Benchmark》效能測試工具展示,測試條件為4K解析度、最高畫質(高解析度材質包DLC)、光線追蹤、DLSS 3(平衡模式)。影片使用NVIDIA App進行螢幕錄影,將會稍微影響效能,因此實際效能表現請以下方圖表為準。

▲在正式版遊戲中,以上段影片相同的條件測試。GeForce RTX 5060 Ti 16GB狩獵過程的平均FPS大約落在49.796幀,1% Low則為29.996幀。

在《魔物獵人:荒野》關閉光線追蹤的情況下,GeForce RTX 5060 Ti 16GB能在1080P解析度的平均FPS達70.1幀,超越60幀的門檻。

《魔物獵人:荒野》開啟光線追蹤後,GeForce RTX 5060 Ti 16GB能在1080P解析度仍有64.47幀的平均FPS。

開啟DLSS 3升頻後,GeForce RTX 5060 Ti 16GB能在4K解析度、最高畫質、光線追蹤的條件下將的平均FPS扛至64.19幀。

(下頁還有更多效能測試)

 

測試軟體分析

在效能測試前半段,照慣例先看看GeForce RTX 5060 Ti在3DMark與Procyon等測試軟體的表現如何,測試對照組則以RTX 50系列以及AMD最新的Radeon RX 9070為主。

若要將各顯示卡的價格因素列入考量的話,GeForce RTX 5070與GeForce RTX 5060 Ti 16GB的官方定價分別為美金549、429元,後者的價格低了21.86%。而Radeon RX 9070官方定價也是美金549元,所以差距同樣為21.86%。

3DMark Fire Strike採用Direct X 11繪圖API搭配1080p解析度(1920 x 1080),RTX 5060 Ti圖像分數與RTX 5070 Ti落差約為28.13%,而與RX 9070則相差34.95%,高於價格差距。代表著只考慮顯示卡本體價格,RTX 5060 Ti的單位成本效益較差。

Fire Strike Extreme將解析度提升至2K(2560 x 1440),RTX 5060 Ti的圖像分數與RTX 5070、RX 9070的落差擴大至31.49%、37.68%。

Fire Strike Ultra進一步將解析度提升至4K(3840 x 2160),落差進一步擴大至34.69%、41.97%。

3DMark Time Spy採用Direct X 12搭配2K解析度,RTX 5060 Ti圖像分數與RTX 5070 落差約為29.69%,而與RX 9070則相差42.23%。

Time Spy Extreme將解析度提升至4K,差距擴大為31.63%、44.25%。

Speed Way是採用DirectX 12 Ultimate繪API與DirectX Raytracing tier 1.1光線追蹤技術,具有全域照明與反射等效果,並透過Mesh Shaders進行效能最佳化,可以反映最新AAA大作遊戲的效能表現。RTX 5060 Ti與2者效能相差30.47%、30.52%,仍高於價格落差。

Steel Nomad採用DirectX 12繪圖API搭配14K解析度,雖然不使用光線追蹤技術,但具有目前最高的繪圖運算負載。RTX 5060 Ti與RTX 5070 落差縮小至26.60%,但與RX 9070的差距擴大為41.98%。

3DMark Port Royal採用DirectX Raytracing(DXR)光線追蹤繪圖技術搭配2K解析度,是考驗顯示卡光線追蹤效能的競技場。RTX 5060 Ti與2者的差距為28.56%、37.75%。

在DLSS測試部分,RTX 5060 Ti開啟DLSS 4搭配4X多重畫格生成能讓FPS效能達到原本的636.55%,表現相當出色。

Procyon AI Text Generation文字生成部分,RTX 5060 Ti成績與RTX 5070的平均差距約為15.5%,而大幅領先RX 9070約36.43%。

RTX 5070 Ti的FTFF(產生第1組字詞)速度表現,在NVIDIA陣營部分與顯示卡等級成強烈正相關,而AMD陣營則明顯落後。

每秒產生的字詞部分,RTX 5060 Ti落後RTX 5070平均18.37%,落後RX 90700平均20.19%。

遊戲效能測試

接下來我們繼續分析GeForce RTX 5060 Ti在實際遊戲的效能表現。

在競技類的《絕對武力2》中,RTX 5060 Ti在1080p解析度能將平均FPS與1% Low(99百分位)FPS都能超過144幀,而2K解析度則是有191.95幀的平均FPS與99.4幀的1% Low FPS,4K部分則分別為101.2幀與52.2幀,能滿足基本的競技需求。

《看門狗:自由軍團》關閉光線追蹤時,RTX 5060 Ti在2K解析度平均FPS有82幀的表現。

《看門狗:自由軍團》開啟光線追蹤後,2K解析度平均FPS仍有69幀,高於60幀門檻。

《戰慄深隧:流亡》關閉光線追蹤時,2K解析度平均FPS約為87.77幀。

《戰慄深隧:流亡》開啟光線追蹤後,2K解析度平均FPS仍可高於60幀。

《極地戰嚎6》由於繪圖負擔較低,對處理器的效能較為敏感,RTX 5060 Ti在關閉光線追蹤時能將4K解析度的平均FPS帶到69幀。

《極地戰嚎6》開啟光線追蹤後,4K解析度平均FPS仍有61幀的表現。

《刺客任務III》Dubai(杜拜)測試項目包含多種場景與NPC角色,整體負擔較低,關閉光線追蹤時RTX 5060 Ti在4K解析度有81.19幀平均FPS的好成績。

Dubai開啟光線追蹤後繪圖負擔大增,RTX 5060 Ti還是能滿足將1080p解析度的平均FPS扛過60幀。

《刺客任務III》Dartmoor(達特穆爾)測試項目則包含許多槍枝射擊與爆炸效果,充滿物理與粒子模擬,對處理器的要求比較高。關閉光線追蹤時RTX 5060 Ti在4K解析度的平均FPS高達79.21幀。

Dartmoor開啟光線追蹤後,RTX 5060 Ti剛好讓1080p解析度的平均FPS壓在60幀。

《電馭叛客2077》關閉光線追蹤時,RTX 5060 Ti能滿足2K解析度的流暢門檻。

《電馭叛客2077》開啟光線追蹤後,RTX 5060 Ti在1080p解析度的平均FPS略低於60幀門檻,可以透過DLSS彌補。

《黑神話:悟空》身為新一代效能殺手,在關閉光線追蹤時RTX 5060 Ti在1080p解析度的平均FPS為47幀。

《黑神話:悟空》開啟光線追蹤後, 1080p解析度的平均FPS下降至26幀。

2種版本各有所長

GeForce RTX 5060 Ti具有16GB與8GB等2種顯示記憶體容量的版本可供選擇,價差為美金50元,使用者可以依照需求採購。

8GB版本的優點當然就是價格比較便宜。在一般遊戲占用記憶體未超過上限的情況下,不同容量基本上不影響效能表現,舉例來說《魔物獵人:荒野》在4K解析度「全部開到最滿」的情況下,也僅占用7.68GB顯示記憶體,因此2種版本的效能表現會相當接近。

而16GB版本則可在遊戲使用超過8GB顯示記憶體時提供較佳的效能,但考慮到GeForce RTX 5060 Ti本身的產品定位本來就不是為4K解析度遊戲應用設計,因此以遊戲為主的讀者可以選擇8GB版本。

16GB版本的最大優勢在於在本機執行Stable Diffusion圖像生成、大型語言模型等AI應用程式時,可以使用參數量更大的模型,或是生成解析度更大的圖像。如果讀者有這方面需求,則可選擇16GB版本。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Marshall Emberton III 開箱評測:承載英式搖滾盛名的藍牙喇叭,價格6,490 元

作者 Shaoyun
Marshall Emberton 最新推出第三代 Emberton III,不僅優化音質,還強化了電池續航力,並新增麥克風功能,無論是日常享受高品質音樂或外出旅行, 都是你的最佳夥伴。E5bf71189dde75806b2665f5f491a863

對於隨時隨地都需要音樂陪伴的人來說,Marshall Emberton 系列一直是攜帶型音箱的首選代表。最新推出的第三代,不僅優化音質,還強化了電池續航力,並新增麥克風功能,配合單手掌握的輕巧設計與經典復古外觀,無論是日常享受高品質音樂或外出旅行,Emberton III 都是你的最佳夥伴。

廠商資訊

■ 百滋國際 ■ 02-3762-1088 ■ www.marshallaudio.com.tw/

產品規格

■ 驅動單體:兩個 10W 全頻驅動單元、兩個被動輻射器

■ 響應範圍:65Hz-20,000Hz

■ 藍牙版本:5.3

■ 防水等級:IP67

■ 電池續航:約 32 小時

■ 充電速度:20 分鐘提供 6 小時電力

■ 免持功能:有

■ 尺寸:160mm x 68mm x 76.9mm

■ 重量:670g

■ 顏色:古銅黑、奶油白

建議售價

6,490 元

延續 Marshall 藍牙音響一貫的高辨識度,整體外型與上一代相比差異不大,同樣以仿荔枝皮紋理的矽膠表面包覆,並保留古銅黑色系搭配手寫體平面燙金 Logo,以及多向黃銅控制旋鈕等標誌性設計,670g 的輕盈重量及矩形機身單手也很好握持,這代機身的防護性也極強,具備 IP67 防塵防水係數,能承受深達 1 公尺、長達 30 分鐘的意外浸水,即便喇叭不慎落水快速拿起也不用擔心內部元件損壞。

聲電表現精益求精

Emberton III 雖然體積小巧,但聲電表現方面毫不妥協,其電源供應能力再升級,喇叭內建鋰電池在滿電的情況下,可以連續播放 32 小時左右的音樂,全日聆聽也沒問題,至於單體配置與發聲技術也極為講究,三代一大升級亮點是支援藍牙 LE Audio,未來更新後將具有藍牙低功耗音頻,進一步提升音樂體驗,另這台前後側各設有一個 10W 全音域單體,為增強低頻能量與延伸效果,在全音域單體旁還配置了兩個被動輻射器,使低頻延伸能力可達 65Hz,最大音壓可以達到 90dB,對於小尺寸的無線喇叭來說已經是相當不錯的能力,搭配立體聲技術,實現 360 度全向發聲效果,即便個頭不大,但低頻聲能十足,而且骨子裡不僅僅只有搖滾魂,這種誘人的低頻也很適合播放流行音樂、嘻哈樂和電子樂等不同類型歌曲。

重點檢視

標誌性設計外觀採用仿荔枝皮革紋理+金屬網罩,不過 Logo 改為一片式金屬設計。

金屬旋鈕與按鍵操控機身頂部操控區配有金屬撥桿、電源鍵、藍牙配對鍵和麥克風指示燈。

提繩孔機身底側配有提繩孔,可自行加裝掛繩有助外出帶著走。

可聽歌也可做為通話喇叭

現階段絕大多數的 Marshall 藍牙音響都可以搭配「Marshall Bluetooth」App 使用,Emberton III 自然也不例外,可以操控多媒體、韌體升級等功能之外,還有三種 EQ 模式可自行選擇,值得留意的是,這次 App 更新增電池管理系統,可設定充電上限或當超出溫度理想範圍,音響會自動降低充電速度,藉此維護電池健康度。此外,這代還新增了麥克風,如果搭配手機聽音樂中途電話響了,可以藉由機身內建的麥克風,直接透過 Emberton III 通話,非常方便。

重點檢視

電量指示燈造型十分復古的電量指示燈共有 10 段燈號,方便用戶直接查看當前電量。

Marshall Bluetooth App應用程式中除了可切換調整 EQ 等化器,還增設了電池管理功能。

總評結語:內外兼具的隨身聆聽產品

外型設計 ★★★★★

外觀承襲過往的仿荔枝皮革紋理表面、黃銅多向控制按鈕和金屬網面上的Marshall 手寫 Logo  等經典復刻的造型。

硬體規格 ★★★★☆

這台升級藍牙 5.3、支援 LE Audio,具高音質、低延遲等優點,並將續航標準提升至 32 小時,同時內建麥克風,可做為通話揚聲器使用。

聲音表現 ★★★★☆

這台升級藍牙 5.3、支援 LE Audio,具高音質、低延遲等優點,並將續航標準提升至 32 小時,同時內建麥克風,可做為通話揚聲器使用。

防護機能 ★★★★★

通過了 IP67 防水防塵的認證,表面包覆著一層堅固的矽膠,能經得起意外的碰撞、掉落與劃傷的考驗,並可承受 1m 深的靜水壓力。

本文同步刊載於 PC home 雜誌

Marshall Emberton III 開箱評測:承載英式搖滾盛名的藍牙喇叭,價格6,490 元

歡迎加入 PC home 雜誌粉絲團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作者 Gongbo
用 4K 240Hz 更新頻率的 27 吋 QD-OLED MO27U2 螢幕玩《魔物獵人荒野》,再由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來當效能主力,爽度不言而諭。Bb124d89719f6f5f000fc9d2fa93e96d

不少玩家選擇在今年年初升級主機,正是為了迎接《魔物獵人荒野》這款大作。硬體廠們的應援力道也很強,不只 NVIDIA GeForce 50 系列顯示卡上市,不少周邊裝置也因應遊戲而推陳出新,這次要介紹的 GIGABYTE MO27U2 4K 螢幕便是一例。

4K 的 27 吋螢幕並不新奇,但是加上 QD-OLED 以及帶有 240Hz 的更新頻率,目前市場上可沒幾台。用高更新率的高解析度大螢幕玩《魔物獵人荒野》,再由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來當效能主力,爽度不言而諭。

《魔物獵人荒野》硬體需求不算低,好畫質仍然得來不易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要暢玩《魔物獵人荒野》究竟需要多高的硬體規格?這裡先簡單破題。在 1080p 解析度下,只要是 RTX 4080 等級以上的顯示卡,都能以原生畫質、不生成畫格的前提下穩定突破百張。到了 2K 與 4K 解析度,就可能得由 RTX 5080 以上的顯示卡才能滿足 60 fps 以及 100 fps 這兩個門檻。

測試硬體

  • 處理器:AMD Ryzen 7 9800X3D
  • 主機板:X870E AORUS MASTER
  • 記憶體:GIGABYTE DDR5-5200 32GB Kit
  • 硬碟:Crucial P5 2TB
  • 電源:Seasonic 1300W
  • 散熱:AORUS WATERFORCE II 240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好消息是,開啟了 DLSS 之後,張數可以有明顯的成長。《魔物獵人荒野》目前支援 DLSS 3,再往上支援 DLSS 4 只是時間問題。以本次的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實測,開啟 DLSS 3 之後的 4K 解析度張數可以來到 136 fps,日後若 DLSS 4 啟用了,要上看 200 fps 應不是不可能。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本次所使用的顯示卡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卡身還有小螢幕可播放動畫,RGB 效果直接與主機板及鼠鍵連動,同時滿足效能及外貌協會兩種訴求。

另外一個好消息是,現在的螢幕價格非常甜蜜。若是考量電競需求,在原生解析度下的更新頻率是以 160Hz 及 240Hz 為分界。要用 4K 解析度暢玩射擊類、或是需要高更新頻率的遊戲,目前購入螢幕會是很好的時機點。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RTX 5080 的規格,其實是很豪華的,已經是高階卡領域,主打的自然是 4K 遊戲效能。除了魔物獵人,也一併列出其它遊戲在 4K 解析度的表現,讓玩家們參考。唯需留意的是,下圖效能為原生畫質的畫面張數,因每個遊戲對 DLSS 的支援程度不一,就不做統一比較。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由於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是高階顯示卡,風扇的設計自然要能夠應付散熱。卡身上的主動式及被動式散熱模組配備豪華,玩家們完全不必擔心溫度控制問題。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搭載多樣特異功能,創作電競兩相宜

27 吋對於 4K 解析度來說,是很經濟的面版切割尺寸,但是目前有直上 240Hz 的型號非常少。GIGABYTE MO27U2 不只支援 240Hz 更新率,而且面板是採用 QD-OLED,具備以下幾大特色:

.對比極高,黑色非常黑

電競應用不太愛吃環境光,所以螢幕本身的「黑色」顯色能力非常重要,不然在暗處的細節一遺失,可能很容易就被爆頭。GIGABYTE MO27U2 通過 VESA DisplayHDR TRUEBLACK 400 認證,螢幕點亮時,黑色的區塊就像沒有點亮一樣,跟其它機種可能會蓋上一片白光的慘況差異極大。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魔物獵人荒野》的畫面風格並不是很明亮,常常會有暗處打怪的場景,如果黑色顯色能力不夠,很容易會看不清楚暗處的魔物。MO27U2 則是沒有這個問題。

.色準高,廣色域表現優

螢幕的顯色能力可達 99% DCI-P3 DELTA E < 2,就算是要拿來當生產力工具,也會對設計師非常友善。螢幕本身有個 APL Stabilizer 工具可自動適配亮度,對需要長時間使用螢幕的玩家來說是很貼心的機能。有趣的是,應用在遊戲上時,遇到閃光彈也有用,減少原本可能產生的不適。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上圖可以觀察兩個人物在頭髮顏色及臉部的漸層過渡,身上的服裝也因為顯色力佳而突顯出質感。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觀看彩度高的內容時,畫面也能維持一樣炫麗。對比高的螢幕,能顯現的色彩層次會比較豐富,而且在黑色及白色內容的過渡上十分滑順。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進行影片剪輯,高解析度及大尺寸的畫面在調用工具上很方便,加速工作效率。

.AI 防烙印,延長使用壽命

理論上,愈大塊的面板,愈容易在長時間使用後會有烙印的情形發生。當然後,品管不好的螢幕,可能開箱過不了多久就會有。GIGABYTE MO27U2 的面板經過嚴選←這不只是行銷說詞,因為它們提供三年保固,包括螢幕烙印,保固對業者其實是一筆不小的成本,敢這樣拍胸脯保證,代表事前有經過嚴格品管。

先天體質好是一回事,因為沒有面板是不會老化的。技嘉獨家的 AI BASED OLED Care 技術可以透過 AI 演算法來調整影像殘留的行為,在使用者無須過多干預及感知的前提下運行,因此也不會影響到遊戲表現。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以此畫面為例,常見玩家休息時就讓畫面停留在此,一次可能就是放個十幾分鐘。較差的螢幕很可能在離開此畫面,就出現烙印。MO27U2 大幅度的降低了此問題。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防殘影也防閃爍,制敵機先

在進行電競應用時,尤其是射擊遊戲,除了前文所述的「黑不夠黑」是常見問題,殘影及閃爍也挺惱人。技嘉使用了「Aim Stabilizer」這個瞄準穩定器技術,在畫面之前插入黑幀,可以有效的提高畫面的清晰度,減少模糊感,原理其實也不困難,就是藉由插入黑幀來強制畫面全數更新,是很聰明的作法。

VRR(可變刷新率) 則是讓減少螢幕閃爍,尤其是在高更新率的環境下。我們都知道,遊戲中畫面的內容更新頻繁程度,會依玩家的動作而不定,有時必須很快,有時慢一點也沒差,比如用跑的高速轉身跳躍、跟龜在牆角不動都會影響到畫面內容的更新需求。

然而,當快與慢之間快速的交錯時,就很容易產生閃爍。VRR 透過演算法減少其劇烈程度,同樣地,玩家也不需要進行多餘手動設定,就可實現此機能。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魔物獵人荒野》的對戰畫面存在非常多資訊,其實是有點亂的,如果沒有防閃爍機能的話,很容易會搞不清楚狀況。

友善的腳架及 OSD,新手也能無痛入門

27 吋螢幕雖然問世已經很久了,在桌面環境安裝,仍然算是大型螢幕。要找個地方擺它,得考量到穩定性以及耐重。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新的倒 T 字型腳架設計,讓 GIGABYTE MO27U2 的擺放空間更自由。首先是腳架下方的大面積底座可有效的分散機身重量,對桌面平整度的要求較低,再來是可伸縮及旋轉的螢幕本體.避免因面板尺寸過大而無法與使用者的視線對齊。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面板可傾斜及上下調整高度,或是直立使用,可適應各種桌面使用情境。就算是拿來辦公看 Excel,也很稱職。

可於技嘉官網下載的 OSD SIDEKICK 軟體也可取代實體按鈕來對螢幕進行調整。有經驗的玩家都知道,要把手伸到看不到的地方尋找按鈕、然後用有限的實體按鈕上下左右確認取消,實在非常痛苦。OSD SIDEKICK 直接用軟體來實現傳統 OSD 機能,用鍵盤及滑鼠就能調整,十分方便。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實體按鈕則是位於螢幕底部,一顆就能搞定所有的設置。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OSD 中的「夜視模式」可增強畫面暗部細節,提升低光環境下的清晰度。專為改善暗部細節而設計,避免單純提高整體亮度導致部分區域過曝。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EagleEye 則可以局部放大畫面細節,在射擊遊戲瞄準遠處目標時,特別有用。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 GIGABYTE MO27U2,《魔物獵人荒野》玩家的絕佳組合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NVIDIA 在今年 CES 推出 RTX 50 系列顯示卡時,大部份的玩家就已經清楚知道 RTX 5070  的遊戲效能可以直逼上一代卡王。RTX 5080 的視訊記憶體更多、CUDA 核心也有明顯優勢,可算是真正針對遊戲應用的頂級卡,而不是劍指 AI 的 RTX 5090。尤其在日後 DLSS 4 廣泛被遊戲支援後,4K 普遍突破 200 張的效能表現,指日可待。

用 GIGABYTE MO27U2 電競螢幕 + 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顯示卡暢玩《魔物獵人荒野》

能在 4K 解析度支援 200Hz 以上的螢幕,目前是稀缺的狀態。不但沒幾台,而且都很貴。玩家們在閱讀此文時,不妨比較一下價格,GIGABYTE MO27U2 應是目前同等產品線中功能最齊、而且價格最便宜的,如果仍不滿意,也不會有其它選擇了。

 

《魔物獵人荒野》確實帶動了一波換機潮,但今年還會有不少大作問世,比如於預計秋天上市的《GTA:V》。面板的價格是否穩定是未知數,能肯定的是目前算是處於極為可口的區間。2025 年不知道還會發生什麼事,快點趁零組件都還很便宜時組一台主機,不管世態如何、都還能宅在家打電動,相信應該是很多玩家的簡單願望。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Toshiba Canvio Flex 第二代開箱體驗!PC、Mac、行動裝置檔案傳輸需求一次搞定!

作者 Axiang Chin
知名儲存品牌 Toshiba 推出的第二代 Canvio Flex,能夠無縫接軌常見的 Windows、MacOS、iOS 與 Android,讓使用者能夠更自由地在不同設備間進行資料存取。081b954aafc146635d12ed243ebbce1b

身處數位時代的我們,每天都會接觸甚至產生大量的數位檔案,從工作文件、照片、影片到各類型的檔案…等多不勝數,也正因如此,數位資料的保存與管理變得至關重要。而且雖說雲端儲存的便利性高,但需要仰賴網路連線才能存取檔案的使用形式仍舊不如實體儲存裝置來得重要,尤其是大家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數位裝置非常多樣,也經常需要在不同裝置間切換使用,完成各類工作與學習上的任務,也正因如此,選擇一款能夠輕鬆跨平台、相容於不同系統設備的的儲存裝置就顯得尤為重要。

為了滿足這樣的需求,知名儲存品牌 Toshiba 所推出的第二代 Canvio Flex 正是為此而生,尤其是強調具備強大跨平台支援能力,能夠無縫接軌常見的 Windows、MacOS、iOS 與 Android ,甚至連較少見的 ChromeOS 與 Fire OS 作業系統也能一體適用,讓使用者能夠更自由地在不同設備間進行資料存取。

Toshiba Canvio Flex 第二代行動硬碟延續了前一代的簡約時尚設計,並同樣擁有大容量與跨平台支援的使用便利性。


在接下來的文章中,筆者也將為大家帶來 Toshiba Canvio Flex 的將開箱實測,進一步帶大家深入了解這款行動硬碟的特色與實際應用價值。

Toshiba Canvio Flex 第二代開箱體驗!PC、Mac、行動裝置檔案傳輸需求一次搞定!

第二代 Toshiba Canvio Flex 行動硬碟特色搶先看

  • 提供 1TB、2TB、4TB 三種容量選擇,滿足不同使用需求
  • 同時支援 PC、Mac、平板與手機,適用於多種設備
  • 完整相容 Windows、MacOS、iOS、Android、ChromeOS、Fire OS,無需重新格式化
  • 採用時尚鈦空銀外殼,設計輕薄便攜,適合隨身攜帶
  • 側面 LED 透光線條新設計,提升科技感
  • 內附 USB-C 與 USB-A 兩種傳輸線,確保更廣泛的設備兼容性
  • 支援 USB 3.2 Gen1 傳輸介面,高速穩定
  • Toshiba 三年保固更安心

產品開箱介紹

全新第二代 Toshiba Canvio Flex 維持了與前一代相同的科技簡約風格設計,全機以高質感的鈦空銀色飾面搭配全新的側面 LED 透光線條造型形塑更具獨特性的視覺效果,同時小巧輕薄的體積也滿足了使用者能夠便於隨身攜帶的使用需求,更是能輕鬆與各類型的數位裝置搭配使用。

外包裝盒採用白、紅色主色,搭配代表 Canvio Flex 的橘色做點綴 ,行動硬碟本體採用具科幻風格的鈦空銀色飾面外殼。

盒內除了 Toshiba Canvio Flex 本體與說明書,也同時附贈了 USB Type-A 與 USB Type-C 兩種傳輸線材,可滿足不同規格設備的連結使用需求。


除此之外,Toshiba Canvio Flex 也提供了 1TB、2TB 與 4TB 三種不同容量可以選擇,能滿足超大容量檔案攜帶的需求,同時盒內也貼心地附贈了 USB Type-A 與 USB Type-C 兩種傳輸線材,可依照使用裝置的不同搭配使用,像是一般的桌機、筆電就能透過 USB Type-A 的連結,而輕薄型的筆電、平板電腦甚至是智慧型手機,就可以透過 USB Type-C 存取,無論是舊款或是新款的數位裝置都能隨插即用,享受便利且高速的檔案傳輸體驗,真的非常方便呢!

Toshiba Canvio Flex 本體十分小巧,圓弧邊角設計更具現代感。

Toshiba Canvio Flex 的機身厚度也相當薄,1TB 與 2TB 的版本只有 14.3 mm 厚。

Toshiba Canvio Flex 的連結埠採用了 USB micro-B 介面整合了資料傳輸與電源供應。

Toshiba Canvio Flex 的 1TB、2TB 版本厚度相同(如上圖左),但 4TB 版容量較大因此厚度也略為增加一些(如上圖右)。

實際應用心得分享

不同於一般的外接硬碟以 USB Type-A 為主要的連結介面,Toshiba Canvio Flex 提供了 USB Type-C 的連接線,除了能相容於一般常見的桌上型主機或是筆記型電腦,也能適用於採用 USB Type-C 規格的平板電腦或是智慧型手機,預設採用 exFAT 磁區格式也確保不同作業系統的跨平台支援性,讓我們無需進行硬碟磁碟分割與磁區格式的轉換就能直接使用。

目前無論是 Windows 或是 MacOS 的電腦都具備有 USB Type-C 的連結介面,因此可透過單一規格的線材連結使用,非常方便。

透過 Windows 11 作業系統連結 Toshiba Canvio Flex 2TB 版本並使用 CrystalDiskinfo 來查看詳細的規格數據。

也因為 Toshiba Canvio Flex 完善的跨平台支援性,讓這款行動硬碟能夠適用於各種不同的場域,也能符合不同類型使用者的需求。像是經常會需要運用不同裝處理工作任務的上班族,就可以利用這款行動硬碟保存重要的工作進度,直接在不同平台的設備上存取,隨時保持工作檔案在最新進度。

第二代的 Toshiba Canvio Flex 在外觀上的特色之一就是側邊的 LED 透光線條設計,在硬碟連結至裝置啟動時可以看到燈光穿透的效果。

透過 Toshiba Canvio Flex 可以輕鬆地攜帶各類型的專案資料,隨時透過手邊有的裝置進行檔案的編輯處理。

Toshiba Canvio Flex 本身小巧輕薄的設計,也能很輕鬆地收納至隨身的公事包或電腦包中攜帶。


當然,Toshiba Canvio Flex 本身就具備穩定快速的資料傳輸效率,實測USB-C能提供每秒143MB的檔案傳輸速度,可以成為內容創作者快速轉換檔案的便利工具,像是使用手機拍攝的專業格式影音,就能直接連結這款行動硬碟轉存,後續傳輸出至電腦端使用,相較於將手機連結至電腦轉檔要更為快捷,同時也能在拍攝完成的第一時間就進行備份,讓重要的創作資料能夠妥善保存。此外,Toshiba Canvio Flex 除了常見的 Windows 作業系統,也能相容於 MacOS 作業系統的電腦,而行動端也是 iOS 與 Android 通吃,甚至較少見的 Chrome OS 或是 Fire OS 也能相容使用。

除了一般的個人電腦、筆電,Toshiba Canvio Flex 也能完整支援 iOS 與 Android 作業系統的行動裝置,而且即插即用非常便利。

Toshiba Canvio Flex 也能支援像是 iPad 這樣的平板電腦,除了檔案的保存,也能直接透過觸控螢幕瀏覽檔案內容。

透過 Toshiba Canvio Flex 的跨平台支援,可以很方便地將手機、平板中的照片、影片資料轉移至電腦平台使用專業軟體進行編輯處理。

此外,對於學生族群與一般使用者來說,Toshiba Canvio Flex 的大容量也能讓人放心地將大多數檔案集中保存於其中,尤其像是手機拍攝數量龐大的照片或是錄製的影片,都能隨時備份到行動硬碟中,不僅能夠快速分享,也能進一步釋放手機寶貴的儲存空間。

體積小巧卻擁有大容量的 Toshiba Canvio Flex 能夠讓不同需求的使用者放心地將檔案集中保存其中。

結語

作為一款訴求易於攜帶、使用的行動硬碟,第二代的 Toshiba Canvio Flex 在外型方面同樣採用簡約、輕薄的設計風格,且擁有獨特的時尚質感,更加入了具科幻風格的 LED 透光線條元素,營造出視覺上的亮點。當然,Toshiba Canvio Flex 也延續了系列作「彈性使用」的出色支援性,擁有 USB Type-A 與 USB Type-C 兩種傳輸線材能夠同時支援新、舊規格的裝置,也擁有 exFAT 檔案格式能夠完美實現多作業系統的跨平台應用,甚至是桌面端與行動端設備都能適用,不僅滿足了大容量檔案集中保存的需求,也實現了不同平台檔案交換的便利性。

Toshiba Canvio Flex 本身「彈性使用」的設計,讓不同裝置之間的檔案集中管理、跨平台共享成為一件簡單的任務。

此外, Toshiba Canvio Flex 也同樣擁有 1TB、2TB 與 4TB 三種不同容量的規格,可依照不同使用需求來選擇,同時實測傳輸速度表現也相當穩定,搭配行動裝置使用也無需額外連結電源即可驅動,即插即用更省去繁複的操作程度,讓使用更無負擔。

Toshiba Canvio Flex 擁有三種不同容量規格,最大可達 4TB,可以滿足各類型裝置資料集中保存的需求。

整體來說, Toshiba Canvio Flex 非常適合需要在不同裝置之間傳輸資料,或是希望能將多樣裝置中的檔案集中保存、備份需求的使用者,透過這款行動硬碟的效率更高。同時對於商務人士、內容創作者或是學生族群來說, Toshiba Canvio Flex 也是能便利攜帶大量資料的一大利器,無論是重要的專案資料,或是珍貴的創作內容或是重要的學習資料,都能透過超大儲存容量集中保存、隨時取用,除了穩定可靠,原廠也提供長達三年的保固服務,讓使用更為安心哦!

就連行動裝置也能輕鬆連結 Toshiba Canvio Flex 存取與備份資料,對於喜歡使用行動裝置拍照、錄影的使用者來說,更能輕鬆釋出裝置內的儲存空間。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客邦-Techbang

MSI Summit A16 AI+ 商務筆電實測:搭載 AMD Ryzen AI 9 365 處理器、能優化工作生產力的 Copilot+ PC

作者 Axiang Chin
Summit A16 AI+ 在效能方面展現其作為新世代 AI+ PC 的諸多優勢,在 Copilot+ PC 各項 AI 應用陸續到位後,預期將為使用者帶來更豐富、便利的體驗。0a52640fecff2e80850e4a8cc1fb10ce

回顧 2024 年電腦市場最大的變革,無疑就是正式邁入全新的「AI PC」時代。特別是筆電,不僅幾乎全面換上具備強大 AI 運算能力的 AI 處理器,這些處理器的技術迭代週期也明顯加快。除了上半年一馬當先的 Intel Core Ultra Series 1 系列,時至年底,AI PC 的發展更進一步,全新 Intel Core Ultra Series 2 及 AMD Ryzen AI 300 系列處理器相繼登場,效能相比前一代提升高達三倍。不只強化筆電的整體運算能力,更大幅提升 AI 工作負載的本地端運行效率,為使用者帶來更即時、更安全的運作體驗。

而持續推出多元產品的 MSI,在進入 AI+ PC 時代後也不斷擴增旗下產品陣容,類型覆蓋電競、創作者及商務生產力,其中強調出眾質感與全方位安全防護的 Summit 系列自然不例外,如全新的 MSI Summit A16 AI+ 就是該系列規格最頂尖的旗艦代表。

Summit A16 AI+ 配備的觸控螢幕支援 360 度翻轉,能快速轉換成多種形態,符合當下使用情境,上一秒是筆電,下一秒就變身成適合分享簡報或觀賞影片的模式。

除了配備 Summit 系列中最大的 16 吋螢幕,Summit A16 AI+ 也首度搭載 AMD Ryzen AI 300 系列處理器,在兼顧續航力的同時,展現優異的運算效能,處理器更整合高效能的 AMD Ryzen AI 核心,能提供高達 50 TOPS 的 AI 效能,不僅符合 Windows 11 定義的 Copilot+ PC 標準,效能亦可滿足本地端運行生成式AI、大型語言模型的需求。

MSI Summit A16 AI+ 特色搶先看

  • 內建 AMD Ryen AI 9 365 處理器,獨立 AMD Ryzen AI 核心提供高達 50 NPU TOPS ,73 總和 AI TOPS 運算效能
  • 內建 16 吋 QHD+ (2560 x 1600) 16:10 黃金比例觸控螢幕,支援 165Hz 更新率, 100% DCI-P3 顯示效果,IPS 等級面板,支援 MSI Pen 2 多功能觸控簡報筆
  • 擁有僅 2.1 Kg、約 16.9mm ~ 17.35mm 的輕巧纖薄機身
  • 內建 USB 4 Type-C,提供高速數據傳輸、無縫視訊輸出與強悍充電…等全方位功能
  • 支援 Windows Hello 人臉辨識、指紋辨識功能
  • 視訊攝影機支援智慧守護功能,可透過偵測快速啟動或鎖定螢幕
  • 支援 TPM 信賴平台模式技術…等企業等級資安防護
  • 通過 MIL-STD-810H 同級軍規耐用度測試
  • 內建 Wi-Fi 7 無線網路規格
  • 獨家微星 AI 智慧引擎可針對當下使用情境自動切換至最佳效能模式
  • AI Noise Cancellation Pro 可優化線上會議品質

沉穩內斂、彰顯品味的經典外型

Summit A16 AI+ 延續 Summit 一貫的商務定位,整機外型偏沉穩內斂,墨水黑色調的金屬外殼看似低調,但仍無法掩蓋其媲美精品的高質感。相較同級產品,這台商務筆電相對輕薄些,機身最薄處約 16.9mm,全機重量更僅有 2.1Kg,讓商務人士能輕鬆將大螢幕隨身帶著走。

Summit A16 AI+ 通過美國軍規 MIL-STD-810H 同級耐用度測試,可確保在不同環境下使用的穩定性,隨身攜帶更有保障。

筆電的上蓋有一枚亮面材質 MSI Logo。

一體成型的機身底殼,四邊透過向內削切的設計手法,讓機身看起來更纖薄。

底殼上半部為沖孔式散熱區,隱約可見內部的 Cooler Boost 5 散熱系統。

機身底部左右兩側分別設置了揚聲器開口。

顯示器方面,Summit A16 AI+ 配備的是 16 吋 16:10 黃金長寬比的 QHD+(2560 x 1600 px) IPS 等級螢幕,窄邊框設計成功讓視野變得更開闊,非常適合用來長時間工作。此外,這片螢幕具備 100% DCI-P3 顯色能力,不僅視覺效果出眾,更新率更高達 165Hz,在顯示動態內容時能更加清晰、穩定。

打開上蓋,能看到艷麗清亮的窄邊框大螢幕。

這塊螢幕擁有 QHD+ 解析度,畫質呈現優異,同時具備 100% DCI-P3 顯色能力,提供更為出色的視覺效果,支援 165Hz 高更新率也讓動態顯示效果更清晰。

上方邊框處設置了具備 Windows Hello 臉部辨識功能的 IR FHD 視訊攝影機,支援 HDR 模式與 3D Noise Reduction+ 的視訊降噪技術,原廠也貼心設計了遮蔽蓋,不使用鏡頭時可手動關閉。

做為一台 16 吋中大型筆電,機身 C 面肯定要配置全尺寸鍵盤和大尺寸無鍵式觸控板,右側則有完整的九宮格數字鍵,鍵帽內建白色背光,方便商務人士在光源不足的環境使用 (如飛機上、會議室內)。

鍵盤左側設置了額外的麥克風,可強化收音效果。

觸控板右側有獨立的指紋辨識器。

鍵盤設置有獨立的 Copilot 鍵,可一鍵啟動 Windows 11 的 Copilot 助理。

機身 C 面左下可以看到 AMD Ryzen AI 9 處理器與整合 AMD Radeon 顯示晶片的標籤貼紙。

在商務族群相當注重的連接埠方面,Summit A16 AI+ 雖力求輕薄,但仍配置得相當完善。包括高泛用性的 USB 3.2 Gen2 A 埠、HDMI 2.1 埠,與兩組支援 40Gbps 高速傳輸、PD 3.0 充電與視訊輸出的 USB 4 Type-C 埠,同時也和 Thunderbolt 4 相容,另外機身上也有配置 microSD 讀卡槽,能更方便地存取外部資料。

從側面這個角度能明顯看出 Summit A16 AI+ 有多纖薄。

機身左側配置兩組支援 40Gbps 高速傳輸、PD 3.0 充電與視訊輸出的 USB 4 Type-C 埠。

機身右側配置 HDMI 2.1 埠、USB 3.2 Gen2 A 埠、microSD 讀卡槽與 3.5mm 耳機/麥克風二合一接口。

可翻轉螢幕提供四種型態,還支援 MSI Pen 2 多功能觸控簡報筆

Summit A16 AI+ 延續 Summit 系列作廣受好評的「可 360 度翻轉觸控螢幕」設計,除了常見的筆電模式外,隨時能依照各種情境及需求,迅速切換成最合適的形態。

筆電型態絕對是使用頻率最高的模式。

當處在通勤途中或呈現站立的狀態,不妨將 Summit A16 AI+「對摺」,變身平板模式,透過觸控達到更直覺的操作體驗;另外像商務人士經常會遇到與客戶、同事面對面洽公討論的情境,這時也能將 Summit A16 AI+ 切換成機身反摺、以 C 面做為基底的「簡報模式」,讓與會者能更好的聚焦在螢幕呈現的內容。

方便手持觸控使用的平板模式。

適合雙人或小組對談的簡報模式。

觀看影片時,建議將機身反摺架立於桌面上形成「帳篷模式」,讓螢幕與揚聲器呈現最佳展示角度,藉此獲得最優質的視聽效果。

最適合用來看電影、追劇的帳篷模式。

除了透過手指觸控,Summit A16 AI+ 也支援微星自家的 MSI Pen 2 多功能觸控簡報筆,不僅尺寸符合一般原子筆的使用型態,內建最新的 Microsoft MPP 2.6 觸覺反饋技術,接觸到螢幕時會產生觸覺反饋,提供更逼真的書寫體驗。此外,MSI Pen 2 採用獨特的石墨筆尖,除了作為觸控筆也能像是一般鉛筆於紙上書寫,但用在螢幕上卻也不會刮傷螢幕。

Summit A16 AI+ 可搭配 MSI Pen 2 多功能觸控簡報筆使用。

可透過磁吸功能將 MSI Pen 2 吸附在機身 C 面左側,方便隨取即用。

搭載 AMD Ryzen AI 300 系列處理器,獨立 NPU 運算效能優異

相較於一般商務筆電,Summit A16 AI+ 硬體規格層面最大的賣點就是採用最新的 AMD Ryzen AI 300 系列處理器,不僅擁有最新的 AMD Zen 5 與 Zen 5c 核心架構,更整合了高效的 AMD Radeon 800M 系列 GPU 與獨立的 AMD Ryzen AI 核心,效能表現更上一層樓,先進的台積電 4nm 製程也展現出色的能耗控制,符合移動使用時最重要的續航力表現。

MSI Summit A16 AI+ 受測機系統資訊一覽。

此次實測的 Summit A16 AI+ A3HMTG 搭載 AMD Ryzen AI 9 HX 365 處理器,採用 10 核心 20 執行緒架構,並搭配了 24MB 的三階快取,最高功耗設計達 54W。整合顯示晶片方面採用的是 12 核心的 AMD Radeon 880M GPU,圖像處理效能相當出色,同時能支援光線追蹤技術。而處理器核心中的 NPU 單元也擁有高達 50 TOPS 的 AI 運算效能,處理器總處理效能更高達 73 TOPS,相較過往的 AI 處理器效能提升足足 2.8 倍,不僅能滿足 Windows 11 作業系統 Copilot+ PC 相關功能的需求,甚至能支援生成式 AI 應用的運行。

CPU-Z 與 GPU- Z 的整合 GPU 詳細資訊。

除了 AI 處理器,Summit A16 AI+ 還配備了 32GB LPDDR5X-7500MHz 記憶體與 1TB 的 PCIe Gen4 x4 SSD,確保多工任務與高負載應用能流暢運行。此外,筆電中還內建最新的 Wi-Fi 7 無線網路與藍牙 5.4 規格,搭配支援的設備就能感受高速穩定的連線體驗。

重點規格一覽

MSI Summit A16 AI+ 商務筆電實測:搭載 AMD Ryzen AI 9 365 處理器、能優化工作生產力的 Copilot+ PC

處理器與儲存設備效能跑分一覽

MSI Summit A16 AI+ 商務筆電實測:搭載 AMD Ryzen AI 9 365 處理器、能優化工作生產力的 Copilot+ PC

3D 效能跑分一覽

MSI Summit A16 AI+ 商務筆電實測:搭載 AMD Ryzen AI 9 365 處理器、能優化工作生產力的 Copilot+ PC

系統綜合效能跑分一覽

MSI Summit A16 AI+ 商務筆電實測:搭載 AMD Ryzen AI 9 365 處理器、能優化工作生產力的 Copilot+ PC

MSI Center S 一站式系統工具整合度高,使用更便利

Summit A16 AI+ 中也內建了介面全新的 MSI Center S 一站式系統工具,不僅優化相關資訊與功能的呈現排列,讓閱讀性更佳外,也一次整合系統模式設定與各類優化設定,其中當然包括微星 AI 智慧引擎,在開啟後可交由系統自動偵測當下使用需求,自動切換至最佳運行模式,省去了手動操控的繁瑣。

MSI Center S 整體介面更精簡,整合度更高,透過主畫面就能掌握絕大多數筆電運行的系統資訊,也能透過使用情境模式優化系統運行,包括啟動微星 AI 智慧引擎,帶來完全自動化的系統效能優化。

MSI Center S 中的 AI 智慧引擎功能也可以在進階設定中調整細部設定,像是使用電池狀態自動切換至節能靜音模式,同時各個不同的智慧模式也能新增對應的程式設定檔,達到執行程式時自動切換最佳優化模式的功效。

AI 智慧引擎啟動時,在執行對應程式時會自動切換不同的優化模式,畫面右下角也會顯示模式資訊。

MSI Center S 歸納整合出實用的「AI 專區」,提供完善的 AI 工具與設定功能。

很棒的是 MSI Center S 將所有 AI 應用整合至專屬頁面,讓使用者能輕鬆掌握、使用各項智慧功能。其中包括 AI 智能降噪,可提升視訊通話品質;工作室效果,提供更專業的影像與音效優化;以及智能亮度,可根據環境光源自動調整螢幕亮度。此外,AI 網管中心內建無線網路流量分析與頻寬監控,確保穩定的網路效能,而智能守衛則能強化系統安全防護。這些強大功能皆可一鍵啟用,帶來更智慧、流暢的使用體驗。

AI 智慧降噪功能可有效消除喇叭與麥克風的背景噪音,讓通話效果更清晰。

AI 網管功能能分析環境中無線網路訊號的品質。

結語

透過前文的詳細實測,不難發現 Summit A16 AI+ 在效能方面展現其作為新世代 AI+ PC 的諸多優勢,其中 AMD Ryzen AI 300 系列處理器強大的 AI 運算能力令人印象深刻,在 Copilot+ PC 各項 AI 應用陸續到位後,預期將為使用者帶來更豐富、便利的體驗,進一步強化工作效率,甚至能以更低功耗的狀態滿足本地端的 AI 應用需求,對商務人士來說,這意味能透過筆電執行更複雜的 AI 應用,無需仰賴雲端計算,如此一來更可有效保障機敏資料不會有外流的疑慮。

MSI Summit A16 AI+ 商務筆電實測:搭載 AMD Ryzen AI 9 365 處理器、能優化工作生產力的 Copilot+ PC

整體來說,Summit A16 AI+ 適合追求高度行動力與渴望獲得 AI 輔助加持的商務族群採用,特別是經常需要進行多工處理、會議簡報與影像編修的專業工作者,另外也能滿足平時工作以影像處理為大宗的設計師、攝影師的需求。其他像是經常需要外出跑客戶、出差的行銷人員、業務與企業管理者,Summit A16 AI+ 的輕薄機身、高效處理器、觸控翻轉設計以及完整擴充性,都能夠在各種環境下提供適當的輔助效果。如果你正在尋找一款能提升效率的 AI 筆電,Summit A16 AI+ 絕對值得列入口袋清單!

MSI Summit A16 AI+ 商務筆電實測:搭載 AMD Ryzen AI 9 365 處理器、能優化工作生產力的 Copilot+ PC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