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M 天王工學椅可以讓使用者一邊維持工作姿勢,支撐身體,改善坐姿,想休息的時候,不要另外再找空間,原地直接放鬆,默默幫你紓壓、釋放緊繃、恢復專注力,對長時間高壓工作者來說,這樣的設計不只是更舒服,而是實實在在地幫助你提升續航力、避免累積性傷害的關鍵,真正健康的人體工學椅,不該只是讓使用者撐得久,更要讓使用者坐完之後不覺得累,這也是 OSIM 天王工學椅從眾多工學椅中脫穎而出的特色。
不僅是一張人體工學椅,更是健康管理師
作為一張專業級的人體工學椅,OSIM 天王工學椅就像是一套為身體量身訂做的西裝,講究的不只是外型剪裁,更在於貼合與支撐的每一處細節。它的設計核心是一體成型的 S 型背墊結構,如同一條溫柔而堅實的脊梁,從肩膀一路延伸至下背,剛好貼合人體脊椎的自然曲線,不論是挺直專注的工作、或後仰放鬆轉換心情,身體都能得到被椅子穩穩接住的支撐感。
不過前面提到這些貼心功能只是能算是 OSIM 的基本功,真正讓 T 編驚豔的是 OSIM 天王工學椅獨特的「可伸縮腳托設計」,比方說當工作告一段落、身體有些勞累時,不用換位子,只需從椅子下方輕輕一拉,就能展開隱藏式腳托,瞬間打造出一個原地放鬆的舒適空間。無論是想伸展雙腿,還是單純想換個姿勢,天王工學椅都能提供一般椅子做不到的獨特體驗,無需移動便能立即紓緩久坐造成的身體疲勞,達到從頭到腳的徹底放鬆。
OSIM 核心技術:按摩科技 X 養身科技,真正紓壓的坐感體驗
相信對熟悉 OSIM 的人來說,按摩技術始終是品牌最具代表性的招牌,這次 OSIM 把他們多年來累積的專業 know-how 濃縮進天王工學椅裡,讓按摩這件事,從「需要刻意安排」變成「隨時可啟動」的日常體驗。想像你忙完一個上午的線上會議,眼神渙散、肩膀緊繃,只需輕按椅側控制鍵,不必移動、不必等待,一場沉浸式的按摩即刻展開。
天王工學椅搭載 OSIM 獨家的 V 手按摩科技,透過精密模擬真人按摩師的拇指與手掌動作,達到從頸部到肩膀再到肩胛骨的深層抓捏,這不只是「揉一揉」的表面功夫,而是深入筋膜層的實質釋壓,每一下按壓都像是恰到好處地「踩中」那塊你自己都很難說清楚的緊繃點,讓原本積壓在肩頸的疲勞感,如氣球般逐漸放空,腦袋也跟著清晰起來。
而當按摩節奏向下延伸,會逐步感受到來自 OSIM 專利的波浪踩背技術,模擬泰式足壓按摩的節奏與深度,就像有人赤腳踩在你的背上,腳掌貼合著肌肉與骨架,以波浪般的律動,一節一節向下舒展,從肩膀一路踩到腰,尤其當它剛好按到幾個原本沒發現的結點時,瞬間的釋放感真的是舒服到難以形容!
OSIM 天王工學椅搭載 PPG 生理感測技術的「養身科技」,透過搭配的 OSIM app 量測身心壓力指數之後,根據壓力指數數值,能夠推薦最適合的按摩行程,無論是因會議積壓而緊繃的神經,或是連日疲勞導致的壓力高漲,OSIM 都能即時判讀你的狀態,並智慧推薦最適合的按摩組合,一坐上去就開始進行專屬的紓壓儀式。
另一項超方便的科技則是 OSIM 所打造的「聯動科技」,透過 NFC 智慧感應,可以將天王工學椅與 OSIM 自家的其他裝置無縫串聯,例如將天王工學椅與同步啟動的暖足樂 Sync 腳部按摩機配對,讓你在體驗背部深層指壓的同時,雙腿也能享受溫熱包覆與放鬆按壓的療癒旅程,就算家裡空間不夠放進一張按摩椅,透過聯動科技搭配也能最大程度地透過 OSIM 按摩科技來放鬆身心。
對一張會按摩的椅子來說,脫離插座的束縛,不只是減少一條電線而已,它帶來的是整個使用情境的解放,不需要為了按摩效果把椅子塞在靠近插座的角落,也不必擔心電線橫亙在地上成為絆腳陷阱,今天想搬到落地窗前享受日光浴兼按摩、明天想移去角落靜靜閱讀,都可以隨心所欲安排,甚至臨時拍片、直播、或是居家開會都更從容,這樣的自由性,讓 OSIM 天王工學椅不再只是「擺在書桌前的工具」,而是能真正融入日常、配合生活節奏靈活移動的夥伴。此外,當電量低於 30% 時,控制板上的 LED 燈與手機 App 會同步顯示剩餘電量,這樣就可以睡覺時或是外出時幫椅子充電。
Lenovo ThinkPad X9 Aura Edition 是 AI 時代的旗艦機型,搭載 AI Now 個人助理,外型全新設計外,也取消了經典的小紅點。
Lenovo ThinkPad X9 Aura Edition 可說是品牌邁入 AI 世代的關鍵旗艦,在外型設計也不同於以往的「小黑」風格,首次取消經典小紅點設計,內裝機構也進行改變,採用全新的散熱設計,包括針對 CPU 進行散熱,改變出風口方向等,核心規格則搭載 Intel Core Ultra 7 268V 處理器,及內建 Intel Arc 140V 顯示晶片,整合 Lenovo 自家 AI Now 個人助理,同時也是符合 Copilot+ PC 規範的 AI 商務筆電。
型號上的 Aura Edition 是什麼?
由 Lenovo ThinkPad X9 Aura Edition 的型號來看,除了代表是 ThinkPad 系列外,型號上的 Aura Edition,代表著是 Lenovo 與 Intel 深度合作多年的產品線。Aura Edition 是從使用者的需求及期望出發,藉由 AI 的輔助,轉換為最佳的使用者體驗,在 2024 年正式推出時,就有一系列的創新功能。在進入 2025 年持續進化,除了搭載最新的 Intel Core Ultra 處理器,將 AI 應用於生產力、內容創作、遊戲及娛樂領域外,Lenovo Aura Edition 系列還具備獨特的 AI 功能,包括 Smart Modes(智慧模式)、Smart Share(智慧分享)及 Smart Care(智慧支援),進一步提升使用體驗,同時還支援 Lenovo 最新的 Lenovo AI Now,即個人化 AI 助理。
而鍵盤則是採用標準筆電鍵盤設計,鍵帽具斜切造型、鍵程為 1.35mm,手感紮實緊緻。方向鍵不再下凹,與鍵盤齊平設計,具備 500ml 防潑濺能力,功能鍵列整合指紋電源鍵與 Copilot 鍵,支援快速呼叫 AI 助理。另外,還有 F8 鍵啟動「智慧模式」、F12 鍵啟動 Now AI 功能。
AI 應用整合:Lenovo AI Now × Commercial Vantage
ThinkPad X9 Aura Edition 另一個特色就是整合「Lenovo AI Now」本地 AI 助理,搭載基於 Meta 的 Llama 3 構建的本地大型語言模型(LLM),可與個人知識庫(PKB)實時互動,確保所有資料保存在本地,保障隱私。使用者能以自然語言完成任務,例如文件管理、會議轉錄、裝置控制及內容生成。同時支援快速搜尋文件、圖片,並生成文字摘要。用戶也可透過語音提示調整裝置設定,如只需向Lenovo AI Now發出提示,即可調整顯示亮度等設定或啟用生產力工具,如護眼模式。而知識助理可幫助組織資料,快速檢索資訊,提升工作效率。
此外,Lenovo 將 AI 助理與內建的「Commercial Vantage」程式結合,使用者可透過 Fn+F8 快捷鍵啟動浮動選單,開啟四種智慧模式,包括防護、注意力、協作、健康,依使用場景自動調整系統設定。智慧分享則內建 Intel Unison 並支援 AI Tap & Share 技術,手機靠近筆電即可快速傳檔。
Razer DeathAdder V4 Pro 搭載 Razer 最新一代 HyperSpeed Wireless Gen 2 無線技術、Focus Pro 45K 感測器與全新光學滾輪。
Razer 推出全新的 DeathAdder V4 Pro 電競滑鼠,距離上一代 DeathAdder V3 Pro 相隔快要兩年了。新款 DeathAdder V4 Pro 可說「外型小改款,內裝大升級」,除了帶來更好握的人體工學設計外,鼠身重量又更輕,僅 56 公克,並首次導入 Razer Optical Scroll Wheel(光學滾輪),及採用 Razer 第四代光學滑鼠按鍵軸、Razer Focus Pro 45K 光學感測器、HyperSpeed Wireless Gen 2 無線技術、具備 8,000 Hz 無線輪詢率,以及 150 小時的超長續航力,為玩家帶來更高穩定、高靈敏與極耐用的操作體驗。另外,全新設計的半圓形無線接收器,更深受小編喜愛。
外型小改款:56 克輕量、兩顆側鍵、材質更環保
今年推出的 Razer DeathAdder V4 Pro 重量只有 56 克(白色 57 克),比前一代 Razer DeathAdder V3 Pro 的 63 克還要輕,這讓小編自然對比使用中的 Viper V3 Pro,因為輕讓我愛不釋手,而這次 DeathAdder V4 Pro 也來到 56 克的輕盈設計。
DeathAdder V4 Pro 與前一代 DeathAdder V3 Pro 相比,於結構進行重新設計,以殼體與內部骨架分離的設計,成為史上最輕的全尺寸 DeathAdder 滑鼠。同時,考量永續理念,整體結構有超過 67% 採用生質材料與消費後回收塑料製成。另外,鼠身的材質為類皮革漆塗層,觸感光滑溫潤,但不會滑手,與 Viper V3 Pro 使用的塗層相似,特別是白色的抗污耐髒效果意外的好,拿 Viper V3 Pro 使用一年來看,沒有太明顯的歲月痕跡,且手汗流下的污漬,也很容易擦拭乾淨。
至於 DeathAdder V4 Pro 的外型與前代差異極小,經典的右手人體工學設計,讓習慣抓握或掌握的玩家都能輕鬆上手。但側鍵由兩個相連的按鍵,改為二個分離式側鍵設計可有效降低激烈遊戲時的誤觸機率,而底部更大尺寸的 PTFE 滑鼠腳,則帶來更順暢的滑動體驗。
手感再升級:光學滾輪解決回滾問題,第四代光學微動觸發更快
DeathAdder V4 Pro 也首次導入 Razer Optical Scroll Wheel(光學滾輪),提升滾動解析精度與段落一致性,壽命較傳統機械式滾輪提升三倍,並用來解決部分用戶反應滾輪會回滾的問題,在這段時間的體驗上,會感受到滾動時的段落感更為明顯。
這一次配件隨附全新設計的半球形無線接收器,圓潤的線條再加上合宜的配重,讓質感相當好,同時,這也解決部分 Pro 級玩家反應滑鼠放置時接收器不穩的問題,現在的設計更穩固、能更好地貼合桌面。這個半圓形的無線傳輸器,更強化天線架構,可提供更佳的訊號接收角度與抗干擾表現,有效提升連線穩定性與速度,特別適用於高密度無線裝置環境。
同時接收器前方還有三顆 LED 指示燈,可依照不同顏色顯示滑鼠目前的狀況,包括電池電量、連線品質、輪詢率…等,使用者也可以在 Razer Synapse 裡面進行自訂調整。透過 LED 的提示,可以更直接的了解現在滑鼠的狀態,在遊戲中出現狀況時,可以即時發現問題,且 Razer 還提供智慧輪詢率切換,不管是遊戲前或遊戲中,都可以一眼掌握滑鼠的設定。
總結:經典再進化,旗艦再升級
Razer DeathAdder V4 Pro 是一款在設計、功能與實戰體驗上都做足功課的電競滑鼠。延續經典的右手人體工學外型,同時在內部進行了全方位的升級,包括更輕的 56 克機身、環保材質結構、分離式側鍵與放大面積的 PTFE 滑鼠腳,握感與操作都更上一層樓。
DeskIn 這款遠端神器正是針對這些問題徹底翻新思維而誕生的解方。它跳脫只為企業 IT 而生的傳統定位,轉而專注在如何滿足「每一個人」的實際使用場景——從專業辦公、團隊協作,到影音娛樂、遊戲延伸。DeskIn 不只是強調穩定、快速與安全,更在於它對多場景、多設備需求的極致理解與友善設計,讓你無論是專注衝刺專案,還是下班想要全然放鬆追劇、打遊戲,都能感受到真正「無縫切換」的爽快。
LINE AI 整合 OpenAI 模型,提供 AI 繪圖、翻譯等功能,無需額外下載 App。雖然台灣尚未支援,搶先體驗 LINE AI 也沒問題,LINE AI 讓 AI 服務更貼近用戶。
擁有龐大用戶的 LINE,也推出「LINE AI」!雖然目前為測試版,但已整合 OpenAI 模型,提供對話生成、AI 繪圖、翻譯、圖片辨識與影片摘要等多項功能。無需額外下載 App、也不用重新註冊帳號,僅透過 LINE 對話視窗即可操作,是最貼近一般用戶的 AI 解決方案。不過台灣版 LINE 目前尚未支援,但要搶先使用也沒問題,尤其還支援繁體中文,使用上更無隔閡!
LINE AI 是由日本 LINE Yahoo 公司推出的全新生成式 AI 服務,於今年五月正式上線,目前還是一項免費的服務,要讓用戶可以像與朋友聊天一樣提問、搜集資訊並產生圖像。
是 AI 小幫手嗎?
許多人第一次聽到「LINE AI」時,或許會以為它只是另一個會回訊息的 AI 小幫手,例如國語小幫手、美玉姨、待辦小精靈⋯等,這些 AI 小幫手是將 ChatGPT 與 LINE 串接,只要有 LINE 帳號,並且將 LINE ChatGPT 加入好友,就能開始對話。
但 LINE AI 並不是單一角色或聊天機器人。它是 LINE 生態系中的生成式 AI 功能組合,包含文字對話、翻譯、圖片辨識、摘要整理、繪圖等,目標是讓用戶在不離開 LINE 的情況下就能使用各種 AI 服務。也就是說它不具備固定人設,也不是單一 chatbot,而是一個整合於 LINE 內部的 AI 工具集。用戶不需額外下載 App,就能在 LINE 聊天介面中使用這些 AI 功能。
使用什麼 AI 模型?
LINE AI 並不是由 LINE 自家訓練 AI 模型,而是直接採用 OpenAI 的 GPT-4.1 語言模型作為基礎。也就是說,它背後的運作邏輯與 ChatGPT 極為相似,但由於整合進 LINE 的操作邏輯與介面不同,使用體驗也有所區隔。至於圖像生成功能,則採用 OpenAI 的 DALL•E 3 技術。這意味著能在 LINE 裡享受到高品質語言理解與圖片創作的能力,但在操作方式與功能層面上有些限制,例如不能切換多角色、圖片無法改風格等。
LINE AI 能做什麼?
至於 LINE AI 目前能做什麼呢?包括「AI Text」文字生成功能,可用自然語言聊天,可直接在 LINE 聊天框輸入問題,像「今天台北天氣如何?」、「幫我寫一段道歉訊息」,LINE AI 就能即時回覆,還有協助撰寫簡訊、e-mail、社群貼文標題等,讓表達更專業自然,以及將照片傳給 LINE AI,即可辨認內容、翻譯其中文字或提供描述。另外,還有「AI Canvs」圖像生成功能,只要輸入描述詞,LINE AI 就能繪出相對應的圖像,生成的圖片也可下載或分享。
如何啟用 LINE AI?
想體驗 LINE AI 不必下載新 App,也不需修改設定,只要打開 LINE App 就能開始使用。不過,台灣版本的 LINE 目前尚未支援 LINE AI 功能,因此在 LINE App 中未提供功能選單,需透過 LINE AI 官網連結來啟用體驗版,又或是掃描官方提供的 QR Code 就可以使用 LINE AI。且雖然目前為日文介面,但輸入中文對話,也沒有問題。當然,目前 LINE AI 屬於測試版本,生成內容可能有誤或限制,請務必依需求判斷是否適合日常使用。
步驟 1:使用手機開啟 LINE AI 官方網站,點選下方出現的「Try LINE AI now」。
步驟 2:首次使用時, 會顯示服務條款及使用說明, 點選「Agree」即可開始體驗。
步驟 3:進入首頁就是可愛的熊大,雖然是日文介面,但也可使用中文對話。
步驟 4:在視窗下方輸入中文,LINE AI 就會用中文回覆,繁體中文也沒問題。
步驟 5:另外,掃描官方提供的 QRCode, 也會自動跳轉至 LINE App 並開啟LINE AI 服務。
生成旅遊規畫還能一鍵分享
LINE AI 的 AI Text 簡單來說就像內建的 AI 聊天機器人,能讓使用者和 AI 自然對話、即問即答。只要直接輸入問題,LINE AI 就會即時回覆,讓搜集資料變得更輕鬆。舉例來說,你可以問「推薦五天四夜的首爾自由行程」,甚至問歷史事件、天文常識、科學原理或生活小知識,LINE AI 都能給出清楚易懂的答案。整體體驗就像把一位懂天文地理的朋友放進了對話框裡,既實用又有趣,讓學習與資訊取得變得更即時、更自然。另外,還可以一鍵把資訊即分享給LINE好友,相當方便。
步驟 1:如果是想要與 LINE AI 聊天對話,通常在首頁上方選擇「AI Text」。
步驟 2:接著於下方的對話框中,輸入想要詢問的內容,如首爾七月的天氣。
步驟 3:對話內容是有記憶的,例如可以接著詢問五天四夜首爾自由行程的推薦。
步驟 4:想要將這內容分享給朋友,在對話最後還可以看到「Share」。
步驟 5:接著會出現近期 LINE 連絡人的選單, 又或是按下「⋯」,從清單中選擇分享對象。
生成專業文字並可持續修改
LINE AI 不僅能幫你生成內容,還能協助潤飾語句,讓文字表達更清晰、更貼近情境。無論是撰寫 e-mail、簡訊、社群文案,或是幫文章取一個吸睛標題,只要輸入你的原始想法,就能給出更專業或更有溫度的版本。舉例來說,如果你不知道該怎麼寫求職信,只要輸入「請幫我寫爭取社群小編的求職信」這類簡單指令,就會整理成語氣恰當、結構完整的求職信。這項功能特別適合忙碌的上班族、學生或創作者,快速完成各類文字工作。
步驟 1:在對話框中輸入「請幫我寫爭取社群小編的求職信」,很快就會完成正式口吻的求職信。
步驟 2:針對生成的內容,也可以進一步進行修改,如將語氣改成活潑又不失專業。
支援翻譯多國語言並活用
LINE AI 也提供多國語言翻譯功能,支援繁體中文、英文、日文、韓文等多種語言,只需在對話中輸入「翻譯+語言+內容」,就會立即將文字翻譯成指定的語言。不需要另外開啟翻譯 App,就能在 LINE 裡快速完成跨語言溝通,特別適合處理外語訊息或與國外朋友交流。舉例來說,輸入「翻譯英文 謝謝你的大力協助」,LINE AI 就會回覆對應的英文翻譯,操作簡單、效率高,讓日常對話更便利,也能成為學習語言的好幫手。
步驟 1:支援多國語言翻譯,如輸入「翻譯英文 謝謝你的大力協助」,即可翻成英文。
步驟 2:當然也可以繼續要求翻成其他國家語言,如日文或韓文等等。
撰寫程式碼及解數學難題
對於需要處理程式或數據的使用者,LINE AI 也具備基本的程式設計輔助能力。無論是 HTML、CSS、JavaScript 或 Python,只要輸入需求,它就能協助撰寫或修正簡單的程式碼。舉例來說,當你需要建立一段網頁結構、設計樣式或撰寫基本互動功能時,LINE AI 都能快速提供對應的程式碼片段。此外,它也能執行數學解題,例如數學證明題:甲乙競選市長,甲得 n 票,乙得 m 票,而 n>m。求 m=2 時,求開票中甲一路領先的機率。
步驟 2:進行數學證明題,如甲乙競選市長,甲得 n 票,乙得 m 票,而 n>m。求 m=2 時,開票中甲一路領先機率。
摘要 YouTube 影片重點
LINE AI 也具備 YouTube 影片摘要功能,只要影片有開啟字幕(CC),就能請 AI 協助整理重點內容。這項功能對於時間有限、想快速了解影片主旨的使用者特別實用。無論是長篇訪談、教學影片,或是新聞報導,只要輸入影片連結並請求摘要,就能快速提供條列式重點或簡短敘述,讓你在幾秒內掌握重點資訊,也可以再進一步詢問有興趣的內容。不過要留意,有時候會摘要成錯誤的影片內容,此時可以提供標題,讓 LINE AI 重新進行重點摘要。
步驟 1:在對話框中輸入有 CC 字幕的 YouTube 影片網址,並要求摘要重點,過程中若出現錯誤,給標題也可以。
步驟 2:對於摘要的內容中,特別有興趣的地方,可以再要求提供更多內容。
辨識圖片內容並可持續對話
LINE AI 也具備圖片辨識功能,只要將圖片傳給 AI,它就能快速分析內容並提供詳細說明。無論是商品、建築、植物還是動物,AI 都能辨識出類型、品牌或用途。此外,若圖片中含有外文文字,AI 也能協助翻譯,免去手動輸入的麻煩。這項功能特別適合常逛網購平台、需要研究商品資訊,或對自然與建築有興趣的使用者。舉例來說,看到一張國外商品包裝圖,只要傳給 LINE AI,就能立刻了解內容與翻譯資訊,非常方便實用。
AI Canvas 是 LINE AI 內建的圖像生成工具,只要輸入描述、關鍵字或想像的畫面內容,就能快速生成符合條件的圖片。操作過程直覺又簡單,無需額外學習繪圖技巧,也不必安裝其他 App。完成後的圖片可以選擇下載或一鍵分享給好友。值得注意的是,生成完的圖片無法再進行修改,若要變更只能重新生成新的圖片,因此建議若看到喜歡的成果,記得立即儲存或分享,以免遺失。另外,與免費使用 ChatGPT 的生圖功能一樣,會有次數限制,不過可使用的次數較多,且超過次數後,不用等待 24 小時,又可以使用了。
LINE AI 提供的文字生圖功能是採用 OpenAI 的 DALL•E 3 模型,如上述所示範,只需輸入簡單的描述,例如「在沙灘上喝椰子汁的狗狗」,就能迅速產出對應的圖像。整體生成表現穩定,但目前版本在細節刻畫與寫實度方面仍有進步空間,風格偏向插畫或漫畫感,較不適合用於高度擬真的應用。不過這樣的特性也讓它非常適合製作 LINE 貼圖、簡報小圖示、部落格首圖或社群圖卡素材,操作簡單、效率高,更強調便利性。
步驟 1:以 LINE AI 生圖的插畫特性,很適合用來製作社群圖卡素材,如八大行星的示意圖。
步驟 2:可用來生成 LINE 貼圖,只不過生成的圖片比例無法變更,因此設定 4 張 LINE 貼圖更適合。
可指定風格圖片,不支援擬真人像
LINE AI 的生圖功能本身並沒有固定的預設風格,因此使用者在輸入提示詞時,可根據需求自行加入具體風格說明,例如 Q 版角色、未來感機器人、動漫風格⋯等,只要描述清楚,通常都能產出符合期待的圖像。不過也必須注意,目前無法產出擬真人像,也不支援模擬真實人物的外觀或照片,這是出於對隱私與倫理的重視所做出的限制。因此,這項功能較適合用於創作虛構角色或具藝術風格的圖像,而非逼真肖像畫的應用場景。
步驟 1:在輸入提示詞時,可根據需求自行加入具體風格說明,如生成《集合啦!動物森友會》風格。
步驟 2:目前無法產出擬真人像,所以就算指定生成真實人像,也有滿滿的 AI感。
LINE AI 優缺點分析
自 LINE 正式推出 LINE AI 服務以來,許多用戶都好奇這項 AI 工具到底實用與否?它不僅整合多種常見生成式 AI 功能,還能在不切換 App 的情況下完成翻譯、摘要、圖片辨識與生成圖片等任務。對於正在觀望生成式 AI 工具的初階用戶來說,LINE AI 看似是一個「輕巧但實用」的入門選擇。
日常應用最輕鬆
LINE AI 最大的優勢在於「整合性高」。不需額外下載 App,用戶只要擁有 LINE 帳號,就能直接在聊天介面中啟用 AI 功能,包含智慧對話、圖片分析、圖像生成、翻譯、摘要等,由於門檻低、操作簡單,AI 初學者都能輕鬆上手,只是尚未在台灣 LINE 上推出。
支援繁體中文是另一大亮點,對台灣用戶相當友善。即便主介面為日文或英文,LINE AI 依然能理解繁體問題並正確回覆。更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所有功能皆免費開放使用,對於想節省 ChatGPT 額度的用戶來說尤其實用。
此外,圖片分析功能相當好用,能快速辨識內容與翻譯圖片中的外文,而 AI Canvas 只要輸入文字就能產出插圖式作品,速度快、使用體驗直覺順暢。
試用階段功能有限
不過,LINE AI 並非沒有缺點。首先,它目前仍處於「試用階段」,部分功能尚未成熟。圖像生成品質、風格變化與真實感方面仍待加強;生成結果無法保留或覆蓋前張圖片也讓創作連貫性不足。
Apple 今年 3 月推出全新 MacBook Air,最大的升級就是 M4 晶片,以及提供全新的天藍色可選擇,其他還有外接兩個 Studio Display 螢幕時,MacBook Air 也可同時開啟使用,達到三螢幕輸出的效果,另外,雖然 Apple 沒有特別強調鍵盤的升級,但鍵盤的打字手感也比過去更好,鍵帽採用不易沾指紋的霧面設計,這些小地方的改變,倒像是 M4 版 MacBook Air 的小彩蛋。當然,比過去 M3 版 MacBook Air 推出時更便宜 1,000 元的售價,更是規格升級外的優勢。
要說 M4 版 MacBook Air 外型上的最大特色,莫過於新增「天藍色」配色。這次 Apple 繼續維持四種顏色選擇,包括銀色、星光色與午夜色,而原本深受歡迎的太空灰則悄悄退出配色行列,讓「天藍色」成為最受矚目的新選擇。這個新色其實早已在近年的 iPhone 與 iPad 系列中登場,如今首度應用在 MacBook Air 上,讓整體視覺感受更為清新、年輕,且抗指紋的效果相當好,很適合手指較易出汗及出油的用戶選購。
雖然名為天藍色,但實際上這款藍色帶有細緻的金屬質感,呈現一種低調而優雅的光澤。與今年稍早推出的 iPad Air M3 藍色類似,不過 MacBook Air 的天藍色略深,光線下則會根據角度顯現出銀、藍交錯的效果,有時甚至會讓人誤以為是銀色。這樣的色彩變化也讓天藍色在實機上看起來更具層次感,無論是日常使用或搭配穿搭都相當百搭。
更貼心的是,Apple 為了配合這款新色,隨附的 MagSafe 充電線也特別選用同樣的天藍色系,從主機到配件都展現一致的設計語言。這樣細膩的配色搭配不僅提升整體質感,也讓追求美學細節的用戶更加滿意。對於喜歡個性化設計的用戶來說,M4 MacBook Air 的天藍色絕對是值得入手的新選擇。
M4 晶片有別,並有 13 及 15 吋可選
目前在 Apple 的官網上,MacBook Air 只有 M4 晶片版本可以選擇,並分別有 13 吋及 15 吋兩種尺寸。
M4 晶片是 Apple 在 2024 年推出時,採用第二代 3 奈米技術打造而成,CPU最高有 10 核心,包括 4 個效能核心及 6 個而節能核心,GPU 最高則有 10 核心,當時首款搭載的機型為 iPad Pro M4 版本。但 Apple 向來會在基本款中,鎖住 CPU 或 GPU 核心,以提供相對經濟的價格,因此,iPad Pro M4 的 256GB 及 512GB 版本的 M4 晶片是「9 核心CPU 加 10核心 GPU」的組合,而 1TB 及 2TB 版本的機型,才是「10 核心 CPU 加 10 核心 GPU」的組合。
想體驗最新 Gemini 技術嗎?Google AI Pro 訂閱服務整合 Gemini Pro,提供進階 AI 功能,讓你在 Google 生態系中享受更強大的 Gemini。
隨著各類 AI 工具不斷湧現,由於運算資源與維運成本高昂,許多平台無法全面免費開放,改以訂閱制提供進階功能。Google 的 Gemini 便是其中之一,近期不僅持續推出新功能,付費用戶更能搶先體驗最新技術。不過,進階版的 Gemini 無法單獨取得,而是綁定在 Google AI Pro 訂閱服務中。本文將從方案內容、附加服務到實際使用情境切入,全面解析 Google AI Pro 是否值得升級。
Google AI Pro 是 Google 推出的 AI 訂閱服務。訂閱後,不僅能使用 Gemini Pro(前身為 Gemini Advanced),還能解鎖多項 Google 生態系中的 AI 進階功能。
獲得更多儲存空間的訂閱服務
其實 Google AI Pro(前身為 Google One AI Premium)是隸屬於 Google One 訂閱服務的一環。Google One 最初的主要用途,是在 Google 帳戶原本免費提供的 15GB 空間之外,提供額外的雲端儲存容量,讓使用者可擴充在 Google 雲端硬碟、Gmail 和 Google 相簿中的使用空間。隨著服務逐步發展,Google One 也整合了更多功能,例如家人共享、額外支援服務等,在近期更是加入了 AI。
Google One 根據儲存空間分成多種訂閱等級,包括基本版 100GB(65 元/月)、標準版 200GB(90 元/月)、進階版 2TB(330 元/月),成為會員後也可再依需求往上升級。若想使用 Gemini Pro,則需訂閱每月 650 元的「Google AI Pro」方案,該方案是以 2TB 儲存空間為基礎,額外解鎖所有進階 AI 功能,提供更完整的生成式 AI 體驗。另外還有更高階的 Google AI Ultra,除包含 Pro 所有服務外,還加贈高達 30TB 雲端儲存空間,以及 YouTube Premium 個人版等,不過目前僅在美國提供。
在 Google 生態系中使用 AI 功能
Google AI Pro 中最主要的就是擁有 Gemini Pro,能夠使用最新的 AI 模型,處理更長、更複雜的資訊,以及搶先體驗到新功能,包括不久前開放的影片生成模型 Veo 2。此外,Gemini 也整合於 Gmail、Google 文件、試算表與簡報中,協助完成撰寫、摘要與改寫工作。
訂閱者還能升級使用 NotebookLM Plus、解鎖 Google Workspace 的進階功能,如更長視訊會議時限、進階日曆安排等,並無限制使用 Google 相簿中的魔術修圖工具。
後續我們將針對這些功能逐一介紹其使用方式與應用場景,並分析是否值得升級,提供實用的選擇建議。
Gemini Pro 進階 AI 模型強化資訊處理效率
Gemini Pro 搭載了 Google 最先進的 AI 模型,截至截稿前的版本為 Gemini 2.5 Pro(預覽版)。此模型屬於「思考模型」,在邏輯推理、資料分析、程式設計等能力上,相較於前一代皆有所提升,適合需要處理大量資料、複雜任務的使用者。以下是兩項最具實用性的核心特色。
支援 100 萬個 token 上下文長度
Gemini Pro 具有 100 萬個符記的上下文窗口,可以同時處理多達 1,500 頁的文字內容,或是大約 30,000 行程式碼,這代表它能一次讀取並理解完整的研究報告、法規條文、商業簡報、技術白皮書等大量內容,不需分段輸入或重複整理。
同時 2.5 Pro 模型也支援 Deep Research 功能,只需要輸入欲研究的主題,Gemini 便會自動上網搜尋相關資訊,並根據使用者需求彙整出一份完整的研究報告。過往可能需要幾個小時才能閱讀整理完的內容,現在透過 AI 在幾分鐘內即可快速完成,能夠大幅節省前期篩選大量文本的時間。
可上傳程式碼與試算表檔案
另外,相較於先前以及免費版大多都只能上傳文字資料,現 Gemini Pro 也支援更多元的檔案形式了。首先是可以上傳存放程式碼的資料夾,Gemini 便能讀取其中的內容,並進行分析、解釋、給予修正建議等,使用者便能以更便捷的方式調整程式碼,獲得更佳的效能。或是可以從 Google 雲端硬碟或裝置中上傳 Google 試算表、CSV 和 Excel 檔案,透過 AI 協助處理、分析表格資料,甚至是製作成圖表,更快取得洞察報告。
不過仍要再次提醒,目前 AI 尚無法避免幻覺問題,且實驗版意即在性能方面還不穩定。實際使用後也發現,確實 Gemini 偶爾無法順利讀取到檔案內容,尤其是表格相關類型的資料,又或是在產出結果中穿插各種語言,因此在採納回應結果前,務必自行判斷與確認其準確性。
透過 Veo 2 模型生成 8 秒的 AI 影片
除了使用最先進的模型外,Google AI Pro 訂閱者還可以搶先體驗新推出的Gemini 功能和實驗模型,也就是才剛發布不久的影片生成模型 Veo 2。使用者只需要在對話框中輸入簡短的文字,Veo 2 便能創建出解析度 720p、寬高比 16:9 的 8 秒影片片段,並可透過連結分享至 Facebook、X 等社群平台,或是以 MP4 檔案格式下載。在安全性措施的部分,Google 也表示,所有用 Veo 2 生成的影片都印有 SynthID,標記該影片是由 AI 生成的。
不過若不是付費用戶想要體驗 AI 影片生成,Google AI Studio 似乎正在陸續免費開放給所有有帳號的人使用,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再去嘗試看看。
步驟 1:想要使用影片生成模型 Veo 2,第一步先從 Gemini 的型號下拉選單中切換。
步驟 2:接著就可以直接在對話框中輸入提示詞,打繁體中文也是可以的。
步驟 3:等待差不多一分鐘左右影片就會成功生成,點擊右上角可以將其下載到裝置中。
步驟 4:另外,非現實世界會出現的場景亦可生成,大家可以多多發揮想像力。
步驟 5:如果想要調整成直式影片,或是改變影片長度,則可以到 Google AI Studio 中使用 Veo 步驟 2 模型。
在 Gmail、Google 文件等服務中使用Gemini
前面介紹的是 Gemini 在應用程式中的各項功能,不過其實 Google AI Pro 也已將 Gemini 整合至多項 Google 服務;也就是說,使用者現在可以直接在 Gmail、Google 文件、Google 簡報、Google Meet 等平台上使用 Gemini。接下來將介紹四項主要功能:幫我寫、幫我摘要、幫我繪圖、幫輔助通話。
功能 1:幫我寫
文字生成可說是多數人對 AI 最直觀的想像之一。當 Gemini 被整合進 Gmail和 Google 文件後,使用者會在介面旁看到「Help me write/幫我寫」的圖示,只需輸入簡單的提示詞,如「面試後的感謝信」或「生日派對邀請函」,系統就能快速產出相關草稿。如此一來,不用再擔心起草時沒有靈感,也可以省去在各程式中來回切換的麻煩。不過,目前「幫我寫」功能僅支援英語、法語、德語、義大利語、日語、葡萄牙語和西班牙語,尚未支援中文。
功能 2:幫我摘要
無論是否升級至 Google AI Pro,近期有在使用 Google 服務的使用者,應該都會陸續在各種介面中看到代表 Gemini 的星號標誌。以 Google 雲端硬碟為例,只要選取任一檔案,不論是 Google 文件、Word 檔或試算表,上方都會出現「生成這個檔案的摘要」選項。點擊後,畫面右側會開啟側邊面板,顯示該文件的大綱內容;即使一次選取多個檔案,也同樣支援摘要功能。
除了上述提到的多項 AI 功能外,Google AI Pro 還包含一系列的附加服務,例如協助整理與理解大量資料的 NotebookLM Plus、更直覺聰明的 Google 相簿魔術修圖工具、支援線上預約的 Google 日曆進階功能,以及最多可與 5 位家庭成員共享的 2TB 雲端儲存空間等。以下將逐一介紹這些功能,並提供是否值得訂閱的參考建議。
NotebookLM Plus
NotebookLM 是 Google 開發的 AI 筆記工具,使用者可上傳文字檔、音檔,甚至影片等多種形式的資料,並針對內容提出問題或下指令,NotebookLM 會根據提供的內容進行摘要、問答與脈絡整理,不僅更能貼合個人需求,也有助於減少 AI 幻覺問題的發生。
Google One 最初的設計目的就是提供雲端儲存空間,因此最後也來說說儲存空間該如何使用。訂閱 AI 進階版方案後,使用者可獲得 2TB 的空間,可在 Google 相簿、Google 雲端硬碟、Gmail 等服務中使用,並最多與 5 位家庭成員共享,也就是最多 6 人共用同一個儲存方案,其中 1 人為管理員。即使是共享方案,每位成員的檔案仍會保有隱私,彼此之間無法互相查看。
另外,根據 Google 公告,在 2025 年 6 月 30 日以前,如果家庭方案管理員訂閱 AI 進階版方案,家庭方案成員則不需額外付費即可使用 AI 進階版功能。
推薦 Google 生態系重度用戶訂閱
如今 AI 已成為許多工作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而 Google AI Pro 正是將Gemini 深度整合進旗下各項服務,讓使用者無需額外開啟應用程式,即可直接在熟悉的介面中使用 AI,有效提升整體工作的流暢度與效率。
不過目前 Gemini Pro 無法單獨訂閱,若僅是想搶先體驗如 Veo 2 影片生成等特定功能,或只是日常輕度使用者,每月 650 元的訂閱費對部分人而言可能不算便宜。因此較建議有大量資訊處理需求,或希望全面提升 Google 生態系工作效率的使用者再考慮升級。另外,Google 也提供每個帳號 1 個月的免費試用,部分指定 Pixel 裝置則可享有長達 1 年的使用權限,有興趣的讀者可進一步查詢相關資訊。
從 2023 年開始,高通和聯發科陸陸續續在處理器架構上強化 NPU,也就是神經網路處理器的運算能力,比方說中高階以上的高通驍龍處理器就具備 Hexagon NPU、聯發科天璣處理器則有 AI 處理單元 APU,搭配上足夠的記憶體來支援複雜的運算需求,以及大大小小的語言模型來最佳化產出結果,使用者就能在手機端直接執行生成式 AI 任務,不需要依賴雲端伺服器。
手機內建的語言模型正快速發展,除了非常積極發展各種大小 Gemini 模型的Google 之外,開發者們正積極開發更小、更高效的 SLM(小型語言模型),以便在手機等行動裝置上運行,例如微軟的 Phi 系列、Meta 的 MobileLLM 等都是,此外,手機品牌也持續開發自家語言模型,例如三星有生成式 AI 模型 Samsung Gauss、vivo 有藍心大模型、小米則有 MiLM 等,之所以要投入開發自己的語言模型主要是因為透過不同模型設計,AI 產出的效率和效果差異化很大,為了要能在 AI 手機市場佔有一席之地,除了引入外援之外,鞏固自身實力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手機裡的 AI 應用
在經過一兩年的發展後,目前手機裡主要的 AI 應用可以分成三面向,影像和影片處理、生產力工具、日常應用加入 AI 功能,以影像和影片處理來說,目前大部分 AI 手機都有搭載 AI 橡皮擦功能,讓使用者可以去除照片中不想存在的元素,並透過生成式 AI 產出更自然的畫面填補,生產力 AI 工具則是以 AI 錄音並搭配重點整理為大宗,可以把手機錄到的聲音轉成文字檔,並透過 AI 整理口語化的文字檔,更方便掌握談話重點。
不過由於各家在 AI 應用上導入的速度不一,因此這篇我們將以這次選定的機種都有的 AI 功能來看看各家的生成效果如何,同時也提供給讀者參考目前 AI 手機的發展到什麼程度了。
AI 影像工具:路人或雜物消除、畫質修復
早在 AI 開始發展以前,各品牌就在手機內導入「橡皮擦」功能,讓使用者可以消除畫面中不必要的元素,但在導入 AI 技術後,消除的效果比以前好非常的多,不只在物體辨識和圈選上更精準,而且還能生成自然地填補畫面,如果去除比較大面積的內容,甚至還能生成全新物體,讓整體構圖更完整。
應用 AI 發展的頗實用的還有畫質修復功能,透過 AI 辨識畫面內容後,可以調整亮度、對比、降低噪點,甚至是補強照片細節,讓模糊的照片變清晰、低解析度的照片畫質提升等等。
AI 消除實測
在消除落地窗前的人物這組比較中,五款手機在辨識人物時都非常精準,可以快速的框起人物,消除效果除了華碩之外都表現得還不錯,但畢竟華碩的 AI 消除仍處 Beta 測試階段,待正式版上線效果理論上會更好,OPPO 雖然生成的物體稍微不自然,但如果反覆操作幾次仍可得到還不錯的結果。
除了前兩項五款手機共有 AI 修圖工具外,三星和小米還有多了 AI 擴充照片功能,三星的做法是,只要調整照片水平,旋轉後畫面不足之處就會透過 AI 生成內容來填補,以此取代裁切畫面,小米則是可以自由放大照片到最高 200%,擴充的內容都由 AI 生成,兩者生成效果都還滿自然的。
Samsung Galaxy S25 Ultra
Xiaomi 15
AI 摘要比一比:網頁摘要、筆記摘要都可行
AI 摘要主要分為網頁內文摘要和筆記摘要兩種,其中以三星發展的最完整,同時提供網頁摘要和筆記摘要功能,而且還可以選定要提供標準版的摘要結果或是詳細摘要;OPPO 在網頁中可以提供網頁內容摘要,在筆記中則是提供潤色、續寫、縮短篇幅、調整口語化或是正式語氣等功能,華碩僅有網頁可以使用 AI 摘要功能,摘要結果做得不錯,而且排版清晰易懂;vivo 和小米現階段在台灣尚未提供網頁摘要功能,不過有筆記內的文章摘要功能,但兩者的摘要方式已經幾乎到了改寫文章的程度,如果能更精確的區分「摘要」和「改寫」的差異會更好。
AI 文章摘要
Samsung Galaxy S25 Ultra
vivo X200 Pro
Xiaomi 15
OPPO Find X8 Pro
ASUS Zenfone 12 Ultra
AI 錄音轉文字:轉成逐字稿後再提供摘要
在我們這次測試的五款手機中,小米和華碩可以在錄音的同時就提供文字稿,小米幾乎做到了同步語音和文字的程度,華碩則是大約每 30 秒提供前 30 秒的語音轉文字結果,另外三款手機則是在錄音結束後才能將錄音檔轉為文字稿。就錄音辨識效果來說,五款機型表現都差不多,中英文交錯大多可以準確辨識,準確率最高的以 vivo 和 OPPO 掛帥,小米和華碩次之,三星則是意外的偶爾會出現同音異詞。以摘要結果來說,三星、華碩和 OPPO 會將語音內容做成條列式的摘要,摘要完整度以三星的最高,小米和 vivo 的摘要方式比較類似短文章的結構,小米提供的摘要結果有點過於簡化,vivo 對於對話內容整理得還不錯,容易快速抓到對話重點。
MSI MEG Ai1600T PCIE5 電源供應器使用全模組線材介面,使用金色線框與文字標示不同供電線材要安裝的區塊,使用者可以根據設備所需的接頭自行決定安排供電線材安裝。
較為特別的是畫面右半邊設有一個 USB Type-C 插槽,該插槽使用配件中的 MSI Gaming Intelligence 線材連接主機板 USB 2.0 9-Pin 插槽後,就可以在 MSI Center 軟體內進行即時電源監控,可以看到電源的輸出功率與 DC 輸出電壓等相關資訊,並額外記錄下來。
MSI MEG Ai1600T PCIE5 標榜通過了 80 PLUS、PPLP(PSU Performance Level Plan)、Cybenetics 三家轉換率測試,在測試報告中顯示該電源皆通過了 TITANIUM 鈦金認證,但不知為何僅有 80 PLUS 無法在列表中查詢到關於 MSI 的電源報告,透過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查詢型號,也可以看到該型號由廣州貴冠科技有限公司(CWT 僑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代工。
Play 圖書是 Google 推出的電子書服務平台,擁有大量的外文書資源,涵蓋文學、商業、旅遊等多元主題,對於英文閱讀者來說相當豐富;而且平台上也提供不少中文電子書可供選購或租閱。此外,Google 圖書的電子書售價通常比其他網路書店更親民,對預算有限的讀者來說是一大優勢,而且部分書籍也有提供「租書」功能,但平台只有為 Android 裝置規劃租書專區讓使用者選購,網頁版必須從電子書的標價比一般來的低判斷可能有提供租借功能,整體在選擇所要租閱的書籍過程中較為麻煩。
特色與優點
• Google Play 圖書租書功能支援 Android 與 iOS 平台,用戶可透過手機、平板或網頁版跨裝置閱讀,並享有雲端同步進度
• 部分漫畫、小說及電子書支援短期租閱,讓用戶以更彈性的方式取得所需資料,同時節省購書支出
使用限制
• 蘋果裝置(如 iPhone 或 iPad)雖然可以下載 Google Play 圖書 App,但無法直接在 App 內購買或租閱電子書,只能先試閱,再到 Google Play 商店完成購買。相較之下,Android 裝置則可直接在 App 中租購書,操作更便利
另外,此款適合身高為 160~190 公分,提供的最低高度也很適合女生,比起 Fujin Pro 標示適合身高 170~190 公分,Iskur V2 X 讓身高 158 公分的小編,有可以自由踩地的真實感。當然,在椅子的下方也有提供高度調整。而另一個可以手動調整的椅背傾斜角度,提供至 152 度,但在調整時回彈的力道有點大,在藉由身體施力或阻檔時,除了要有心理準備,也要注意安全。
以累積過去 Razer Iskur、Fujin Pro 的乘坐經驗,Iskur V2 X 算是一款定位精準、取捨得宜的產品。它或許不是功能最全面、可調整選項最多元的電競椅,但在核心的舒適度、穩定性、材質質感以及品牌體驗上,都具有不俗的表現。特別是喜愛 Razer 品牌的用戶,且對電競椅功能有著務實需求的玩家而言,Iskur V2 X 無疑提供一個極具吸引力的選擇。
至於其他鏡頭規格,Xperia 1 VII 的 24mm 廣角主鏡頭維持 4800 萬畫素,並採用 1/1.35 吋的 Exmor T 感光元件,這與前代 Xperia 1 VI 的配置相同。而 85-170mm 的潛望式望遠鏡頭則為 1200 萬畫素,感光元件尺寸為 1/3.5 吋,以目前旗艦級智慧型手機的標準來看,望遠鏡頭採用如此尺寸的感光元件實在有點太過保守。
微距實拍測試
主鏡頭、長焦鏡頭實拍
加入 AI 錄影功能
錄影功能這次升級的幅度比較大,整合了 Alpha 相機技術以及 AI 輔助,新的 AI 錄影能夠精準地鎖定畫面中移動的拍攝主角,並智慧調整畫面視角,讓被攝者始終保持在中心位置,即使在手持拍攝或主角不規則移動的情況下,也能捕捉到穩定清晰的主體影像。
另一項創新的錄影功能則是「自動取景」,透過 AI 的即時主體追蹤能力,Xperia 1 VII 不僅能持續對焦主角,更能智慧分析畫面構圖,裁切並同步產出兩種不同的影片檔案,一個是包含完整場景的 4K 高畫質影片,另一個則是針對主角進行特寫的 1080p 影片,這項功能大幅提升了影片創作的彈性與豐富度,一次拍攝即可獲得多個不同視角的影片素材。
值得一提的是,Sony 在 Xperia 1 VII 上依舊保留了對 microSD 記憶卡擴充的支持,最高可擴充至 2TB,在眾多旗艦機紛紛取消記憶卡擴充功能的趨勢下,這項設計對於有大量資料儲存需求的用戶來說是一項相當貼心的設計。
Xperia 1 VII 在散熱設計上除了延續使用石墨烯散熱材質外,也加入了 VC 均熱板等更高效的散熱組件,從目前初步體驗來看,即使在運行高負載應用或進行長時間拍攝時,機身溫度控制也相當不錯,並未出現過熱的情況,這對於追求遊戲體驗或長時間影音創作的用戶來說還滿加分。
小結
整體而言,Sony Xperia 1 VII 在外觀設計上依舊延續了品牌的經典風格,羅蘭紫的強勢回歸更是為索粉注入了一劑情懷強心針,儘管在主鏡頭與望遠鏡頭的硬體規格上,Xperia 1 VII 相較於其他旗艦機似乎仍有進步空間,但新加入的 AI 錄影與自動取景功能,還是看得出 Sony 嘗試透過 AI 讓使用者能更簡單的拍出好品質的影片。
Apple 在今年 3 月發表 iPad Air M3,也就是市場泛稱的 iPad Air 7,距離前一代 iPad Air M2 相隔不到一年,創下 Air 系列有史以來最快的更新節奏,且快的有點讓人意外,畢竟過去從 iPad Air M1 到 iPad Air M2 可是相隔二年之久。此次 M3 版本的 iPad Air,究竟在效能、螢幕、連線、配件與日常使用體驗上帶來了哪些關鍵進化?它是否依然穩守介於入門 iPad 與旗艦 iPad Pro 之間的黃金定位?不同需求的用戶又該如何評估這次升級的價值?
根據 Apple 公布的訊息以及一些基準測試,M3 相比 M2 在 CPU 和 GPU 效能上都有提升,CPU 約提升 15~20%,與 M1 晶片相比則提供約 35~50%。至於 GPU 的效能測試中,分數成長較多,特別是與 M1 相比,可以提升至 38%,在 3D Mark Solar Bay 模式下更可高達 76.5%。
雖然 iPad Air M3的 GPU 核心數(9 核)比標準 M3(10 核,用於部分 Mac)少了一核心(這點類似 iPad Air M2 的情況),但其效能依然強悍,足以應對絕大多數平板電腦的使用場景,甚至能媲美一些筆記型電腦。對於從iPad Air M1 或更舊機型升級的用戶來說,效能提升會相當有感。
iPad Air M3、iPad Air M2 、 iPad Air M1 效能比一比
iPad Air 7 (M3)
iPad Air 6 (M2)
iPad Air 5 (M1)
M3 較 M1 升級幅度
M3 較 M2 升級幅度
AnTuTu
2,160,411
1,994,467
1,117,986
93.20%
8.30%
Geekbench 6
CPU-Single Core
3,025
2,596
2,284
32.40%
16.50%
CPU-Multi Core
11,785
10,050
8,134
44.90%
17.30%
GPU
45,847
41,703
33,121
38.40%
9.90%
3DMark
Wild Life Extreme
5,713、34.2fps
5,133、30.7fps
5,018、30.0fps
13.80%
11.30%
Steel Nomad Light
2,524、18.7fps
2,232、16.5fps
1,735、12.9fps
45.50%
13.10%
Solar Bay
10,696、41.7fps
6,666、38.1fps
6,058、29.fps
76.50%
60.40%
在實際使用體驗中,整體效能表現與 iPad Air M2 差異並不顯著。無論是執行《原神》、《Pokémon UNITE》或《天堂2:革命》等高需求遊戲,皆能流暢運行;即便是陸續登陸 iPhone 與 iPad 平台的 3A 級大作,如《刺客教條:幻象》與《惡靈古堡4 重製版》,亦能順利執行。若搭配遊戲控制器使用,將進一步強化操作體驗與沉浸感。在內容創作應用方面,使用《Procreate》進行繪圖時,即使啟用數十個圖層,系統仍維持高度流暢性。而於《Planner 5D》這類 3D 室內設計軟體中,無論是空間規劃、家具配置,或視角切換與旋轉檢視,都能迅速反應、順暢操作,並支援即時切換至 AR 模式,帶來更為逼真的視覺呈現。
特色 2:13 吋視覺感受更好
在尺寸設計上,iPad Air M3 延續 iPad Air M2 開始的兩種尺寸,分別有 11 吋和 13 吋可以選擇。
不過,雖說是標示為 11 吋,但以對角線量測時,11 吋 iPad Air 機型為 10.86 吋;至於 13 吋 iPad Air 則為 12.9 吋,兩款相差 30% 的螢幕空間。另外,不論是 11 吋或是 13 吋的 iPad Air 皆採用 Liquid Retina 顯示器,具備抗反射螢幕圖層、原彩技術、高亮度顯示,並支援 P3 廣色域顯示。其中有差異的是 11 吋螢幕 SDR 亮度最高為 500 尼特,13 吋 SDR 亮度最高為 600 尼特。另外,螢幕更新率依然是 60Hz,對於習慣 iPad Pro 或 iPhone Pro 的 120Hz ProMotion 高更新率下,在滑動畫面或玩支援高幀率的遊戲時,流暢度會有差距,而這也是區隔 Air 與 Pro 系列的重要規格差異。
Apple 也同步推出專為 iPad Air M3 設計的 新款巧控鍵盤(Magic Keyboard),帶來更接近筆電的使用體驗,對於重度文字工作者、學生或移動辦公者而言,這款配件不再只是輸入工具,而是一套完整的操控方案。同時也相容於 iPad Air M2 使用。
這代巧控鍵盤最明顯的變化之一,就是加入 14 顆實體功能鍵,能快速執行調整亮度、音量、播放控制、搜尋等常用操作,這些快捷鍵與 MacBook 鍵盤布局幾乎一致,對 Mac 用戶來說幾乎無需適應。另外,導入了更大面積的玻璃觸控式軌跡板,支援完整的 iPadOS 游標操作,可在文書處理時更精準地選取段落、調整表格;在進行多工切換時,透過熟悉的「多點觸控」手勢如三指滑動、四指切換,操作順暢直覺,不需再抬手點螢幕。
不過,13 吋版本的鍵盤重量約為 750 克,加上 iPad Air 自身重量,總重接近 1.3 公斤,比 13 吋 MacBook Air 的 1.24 公斤還重,對於追求輕便的用戶而言,可能稍顯沉重。
當然,如果平時會手寫繪圖,iPad Air M3 也支援 Apple Pencil Pro 及 Apple Pencil(USB-C)。在 Apple Pencil Pro 上可雙指按壓、觸覺回饋、側轉功能,以更直覺及精準地方式進行創作。此外,也支援尋找功能,透過「尋找」App,能夠輕鬆定位到 Apple Pencil Pro 的位置。
特色 4:提供 4 種容量選擇,價格維持不變
今年 iPad Air M3 推出的容量選擇,與去年 iPad Air M2 相同,由 128GB 起跳,還有 256GB、512GB、1TB,一共四種容量可選擇,且售價與前代 iPad Air M2 推出時的價格相同。在選擇容量時,建議評估自己未來 2~3 年的使用需求,考慮到 App 和系統更新會佔用空間,以及影音檔案越來越大的趨勢,預留一些空間總是好的。以下為容量的建議:
整體來說,iPad Air M3 延續了 Air 系列「恰到好處」的定位。它性能強勁,足以應對未來幾年的主流應用,同時也提供兩種尺寸滿足不同需求,以及支援最新的配件生態。雖然 60Hz 螢幕是個遺憾,但考量到其價格區間,這依然是一款在效能、功能和價格之間取得極佳平衡的產品,是大多數不需要攻頂 Pro 系列用戶的理想選擇。
螢幕上方配置 FHD 1080p 視訊鏡頭,並內建 IR 紅外線攝影機,提供更安全的臉部辨識登錄功能,支援 Windows Hello。除此之外,AORUS MASTER 16 還搭載了創新的 AI Privacy 技術。這項功能可以在 GiMATE 軟體中的「AI Privacy」選單中自訂,當啟用 AI Privacy 功能後,螢幕會根據設定的頻率自動偵測是否有使用者在場,若無人時,會自動啟動隱私保護模式,防止他人窺視螢幕內容。
前面提到的 GiMATE AI 應用程式,是 GIGABYTE 在 2025 年推出的全新 AI 助理,可說整合過去的 GIGABYTE Gaming Center、GIGABYTE Control Center,以及去年推出的 AI Nexus,讓使用者可以在同一個應用程式裡,完成所有相關的硬體及 AI 設定。
GiMATE 內建本地端大語言模型(LLM),用戶可以透過文字或語音與它互動,輕鬆調整筆電的效能模式與設定。這款 AI工具整合了多種先進技術,包括 AI Power Gear II,能夠有效延長續航時間,AI Boost II 進一步強化遊戲效能,AI Cooling 自動調控散熱,AI 抗噪、AI 語音識別與 AI 保密隱私等功能,全面提升使用體驗。
GiMATE 的 AI 系統涵蓋了多項智慧功能。AI Power 能夠根據需求自動調整為節能模式,平衡效能與續航;AI Performance 提供精確的超頻控制,提升遊戲與工作效能;AI Cooling 根據負載動態調節散熱,維持穩定與靜音運行。音效方面,AI Audio 根據環境條件調整最佳化輸出,並且 AI Voice 技術能夠降噪,保證通話清晰。最後,AI Privacy 功能則是搭配視訊攝影機使用,能偵測到視線異常,主動提供隱私保護,確保用戶資訊安全。
針對創作者,GiMATE Creator 支援最新的 AI 影像生成技術,結合開源 AI 模型平台 Hugging Face,可在此下載各種訓練好的 AI 模型並支援隨時切換,讓使用者可以無縫地運用各種創作工具,打造更智慧且流暢的工作流程,而預載的模型以 FLUX.1 和 StableDiffusion 3.5 為主。
Galaxy A56 採用 6.7 吋 Full HD+ Super AMOLED O 極限(Infinity-O)全螢幕設計,螢幕顯色表現出色,能呈現豐富的色彩,用戶也可以從設定中依照自身需求調整畫面,看是要以鮮豔或者自然方式顯色,手機還提供螢幕白平衡調整,無論是偏好暖調或冷調的螢幕色彩都可進行個人化設定。
以下面這兩張在松菸文創園區拍攝的照片為例,拍攝的當下 Model 前方沒有任何正對著臉部的光源,不過在新演算法的輔助下,還是能拍得超明亮。
使用前鏡頭錄影時也能獲得一樣的效果!即使在微光環境中依舊能拍出品質不錯的影片。
豐富實用的 AI 應用
擁有三星 Awesome Intelligence 加持的 Galaxy A56,可以使用像三星與 Google 一同開發的搜尋圈(Circle to search)功能,只要長按首頁鍵,圈選畫面上的任何圖片或文字,就可以得到對應的 Google 搜尋結果。
舉例來說,用手指圈選照片中 Model 戴在手腕上的手鍊,AI 就會自動截圖並透過 Google 搜尋,快速找出相同或相似的手鍊款式。除此之外也能用來辨識歌曲,當你在餐廳吃飯時突然聽到不錯的歌曲但一時之間想不起歌名,這時只要長按首頁鍵後,點選音樂圖案就可以讓 AI 來幫你辨識,更厲害的是,即使是用清唱的方式,就算唱走音還是能辨識出來,不得不說真的超聰明!
此外,在相簿裡如果點選下方的 Galaxy AI 按鈕,手機會自動判斷當下的那張照片適合套用哪種 AI 功能或是修圖效果來讓照片呈現出的效果更好。
舉例來說,如果拍照時不小心閉眼的話,就可以透過 Galaxy AI 裡的「選擇最佳臉部表情」,選出一張好看的表情替換到照片中,如果要使用最佳臉部表情功能的話,記得要在拍照前開啟動態相片,這樣才有足夠的表情可供記錄替換。
物件橡皮擦功能在導入 AI 之後,現在可以更精準的圈選路人或是不想要出現在畫面中的雜物,清除之後還可以自動辨識場景內容,生成自然的內容填補,讓照片更臻完美。
如果你正在尋找一款兼具完整功能與實惠價格的 AI 智慧型手機,那 Galaxy A56 絕對值得納入購機清單,因為它不僅承襲 Galaxy S 系列多項強大的功能,如 Vision Booster 螢幕技術、AI 智慧拍攝、Circle to Search 搜尋圈功能,還加入許多貼近日常生活的實用升級,包括 5,000mAh 電池、120Hz Super AMOLED 螢幕、IP67 防塵防水,以及 AI 物件橡皮擦及超好用的智慧影音剪輯…等等。
展館座落於會場中央「寧靜之森」的一隅,獨特之處在於它沒有屋頂、沒有牆壁,而是以森林的生態系統象徵人類共享數據、共創未來社會的願景。身為製作人的慶應義塾大學教授宮田裕章認為,未來我們將不再爭奪有限資源,而是思考如何共享;不再因界線分裂,而是學習尊重每個個體,並建立深層連結。因此,展覽以「生命共鳴」為核心,啟發參觀者對「共生」的思考。展館提供獨特的「共鳴」體驗,透過手持具備 3D 觸覺技術的「共鳴石」,參觀者能感受到彼此連結的感官刺激,隨著層層遞進的三大共鳴體驗,相互交織、呼應,共同勾勒未來社會的藍圖。
由日本經濟產業省策劃的日本館,緊扣萬博主題精神,以「生命與生命之間」為主題,並採用「循環」的表現形式。展館採用環狀建築設計,同時本身也是一座微型發電廠,透過實地分解萬博會場所產生的垃圾,轉化為能源供應館內運作,實現永續與自給自足的理念。展出內容兼具科技與趣味,參觀者將驚喜發現,Hello Kitty 和哆啦 A 夢化身解說員,陪伴觀眾深入了解展區內容。展館亦展示了由日本南極觀測隊發現、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火星隕石,象徵日本在太空探索與科學研究上的卓越成果。
10 大阪醫療保健館
參觀時間:約 60 分
入館規則:事前預約、當日登錄、自由入館
集結日本多家企業的大阪醫療保健館,以「重生」為主題,探討未來有關醫療、保健、飲食以及城市生活等眾多面向,展館內區域各有特色:「REBORN 體驗」可根據個人現場測定的生理數據,建立 25 年後的虛擬化身;「魔物獵人 Bridge」則結合 360 度影像、音響、震動地板與 AR 裝置,打造沉浸式魔物獵人世界。「生命之湧泉」以地球為意象,展示水耕栽培與陸上養殖的循環型生產系統,展館中庭甚至還有一台科技感十足的「人類洗濯機」(洗澡機),揭示了醫療照護科技的未來發展。
11 TECH WORLD
參觀時間:約 30 分
入館規則:事前預約、當日登錄、先到先進
台灣本屆以「玉山數位科技株式會社」名義參展,建築外觀以台灣群山意象打造,並集結華碩、友達等科技大廠及新創技術,透過三大劇場(生命、自然、未來)以沉浸式體驗展示嶄新科技,包括運用 560 支全彩智慧顯示系統與參觀者互動,並透過 360 度環景效果,以及打造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和心感等六感體驗,展現臺灣的生物多樣性、自然之美與人類未來世界。此外,參觀者所配戴的智慧手環,將運用 AI 技術把參觀體驗的感受數據生成專屬的「心動曲線」,並依此建立客製化的臺灣推薦觀光行程。
展館外觀結合韓國傳統的韓山苧麻織物與數位媒體外牆設計,以「With Hearts(與心同行)」為主題,著重展示韓國在永續發展、人工智慧與未來移動等領域的創新技術,並展望 20 年後的韓國樣貌,透過三個展廳構築對未來社會的想像。第一展廳「匯聚聲光,眾志成城」將結合觀眾聲音並以 AI 轉化為演出的素材,打造互動式體驗;第二展廳主題為「從城市廢墟到生命再生」,展示象徵現代文明的混凝土和日常用品,探討文明與自然的平衡;第三展廳則透過三面全景螢幕,呈現一段祖孫間深厚情感的音樂劇。
17 美國館
參觀時間:約 25 分
入館規則:事前預約、當日整理券、自由入館
以「慶祝美國的卓越」為主題,展現美國的學習、創新、文化與探索精神。展館佔地約 2,880 平方公尺,由兩棟木質外牆的三角建築與一座懸浮立方體組成,其設計靈感來自日式「侘寂」美學,融合簡約與自然素材,象徵美國的多元與包容。兩側大型 LED 螢幕播放美國地標與象徵影像,營造出如峽谷般的入口意象,引導觀眾走入開放式中庭與多個主題展區。懸浮立方體在夜間散發柔光,引領訪客進入中庭表演舞台,來自全美各地的音樂家、藝術家、講者與主廚將在此分享文化、創意與故事。
全新第二代 Toshiba Canvio Flex 維持了與前一代相同的科技簡約風格設計,全機以高質感的鈦空銀色飾面搭配全新的側面 LED 透光線條造型形塑更具獨特性的視覺效果,同時小巧輕薄的體積也滿足了使用者能夠便於隨身攜帶的使用需求,更是能輕鬆與各類型的數位裝置搭配使用。
除此之外,Toshiba Canvio Flex 也提供了 1TB、2TB 與 4TB 三種不同容量可以選擇,能滿足超大容量檔案攜帶的需求,同時盒內也貼心地附贈了 USB Type-A 與 USB Type-C 兩種傳輸線材,可依照使用裝置的不同搭配使用,像是一般的桌機、筆電就能透過 USB Type-A 的連結,而輕薄型的筆電、平板電腦甚至是智慧型手機,就可以透過 USB Type-C 存取,無論是舊款或是新款的數位裝置都能隨插即用,享受便利且高速的檔案傳輸體驗,真的非常方便呢!
實際應用心得分享
不同於一般的外接硬碟以 USB Type-A 為主要的連結介面,Toshiba Canvio Flex 提供了 USB Type-C 的連接線,除了能相容於一般常見的桌上型主機或是筆記型電腦,也能適用於採用 USB Type-C 規格的平板電腦或是智慧型手機,預設採用 exFAT 磁區格式也確保不同作業系統的跨平台支援性,讓我們無需進行硬碟磁碟分割與磁區格式的轉換就能直接使用。
Summit A16 AI+ 在效能方面展現其作為新世代 AI+ PC 的諸多優勢,在 Copilot+ PC 各項 AI 應用陸續到位後,預期將為使用者帶來更豐富、便利的體驗。
回顧 2024 年電腦市場最大的變革,無疑就是正式邁入全新的「AI PC」時代。特別是筆電,不僅幾乎全面換上具備強大 AI 運算能力的 AI 處理器,這些處理器的技術迭代週期也明顯加快。除了上半年一馬當先的 Intel Core Ultra Series 1 系列,時至年底,AI PC 的發展更進一步,全新 Intel Core Ultra Series 2 及 AMD Ryzen AI 300 系列處理器相繼登場,效能相比前一代提升高達三倍。不只強化筆電的整體運算能力,更大幅提升 AI 工作負載的本地端運行效率,為使用者帶來更即時、更安全的運作體驗。
Summit A16 AI+ 中也內建了介面全新的 MSI Center S 一站式系統工具,不僅優化相關資訊與功能的呈現排列,讓閱讀性更佳外,也一次整合系統模式設定與各類優化設定,其中當然包括微星 AI 智慧引擎,在開啟後可交由系統自動偵測當下使用需求,自動切換至最佳運行模式,省去了手動操控的繁瑣。
很棒的是 MSI Center S 將所有 AI 應用整合至專屬頁面,讓使用者能輕鬆掌握、使用各項智慧功能。其中包括 AI 智能降噪,可提升視訊通話品質;工作室效果,提供更專業的影像與音效優化;以及智能亮度,可根據環境光源自動調整螢幕亮度。此外,AI 網管中心內建無線網路流量分析與頻寬監控,確保穩定的網路效能,而智能守衛則能強化系統安全防護。這些強大功能皆可一鍵啟用,帶來更智慧、流暢的使用體驗。
結語
透過前文的詳細實測,不難發現 Summit A16 AI+ 在效能方面展現其作為新世代 AI+ PC 的諸多優勢,其中 AMD Ryzen AI 300 系列處理器強大的 AI 運算能力令人印象深刻,在 Copilot+ PC 各項 AI 應用陸續到位後,預期將為使用者帶來更豐富、便利的體驗,進一步強化工作效率,甚至能以更低功耗的狀態滿足本地端的 AI 應用需求,對商務人士來說,這意味能透過筆電執行更複雜的 AI 應用,無需仰賴雲端計算,如此一來更可有效保障機敏資料不會有外流的疑慮。
整體來說,Summit A16 AI+ 適合追求高度行動力與渴望獲得 AI 輔助加持的商務族群採用,特別是經常需要進行多工處理、會議簡報與影像編修的專業工作者,另外也能滿足平時工作以影像處理為大宗的設計師、攝影師的需求。其他像是經常需要外出跑客戶、出差的行銷人員、業務與企業管理者,Summit A16 AI+ 的輕薄機身、高效處理器、觸控翻轉設計以及完整擴充性,都能夠在各種環境下提供適當的輔助效果。如果你正在尋找一款能提升效率的 AI 筆電,Summit A16 AI+ 絕對值得列入口袋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