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er 展示 Copilot+ PC 的應用,活動聚焦 AI PC 的數據分析與內容創作,讓參與者體驗 AI PC 帶來的效率提升,重新定義 AI 生產力。
生成式 AI 技術快速席捲全球,從文案撰寫、數據分析到影像創作,幾乎各行各業都迎來了新的數位工作型態。為讓更多內容創作者與工作者能夠真正理解「AI PC」的應用場景,Acer 特別舉辦「AI 新玩家集結!你的 AI DNA 從這裡開始」活動。
這場活動不只是一場產品展示會,而是將「AI PC」的應用深入日常工作情境,透過實際操作、專業講座、創作者交流,全面展現 Acer Copilot+ PC 的魅力與實力。從數據應用、內容創作到日常效率提升,參與者皆在親身體驗中,重新定義了什麼才是真正的 AI 生產力。讓我們一起重返現場,回顧這場充滿科技魅力的下午。
報到區以簡潔燈箱設計迎賓,情境區則佈滿視覺標語與「AI DNA」元素,讓人彷彿進入一場科技沉浸之旅。活動分為三大功能展示區,分別為 Copilot+ PC 展示區、效能強化體驗區、創意孵化艙,分別針對日常工作、自媒體創作與 AI 繪圖場景進行示範與體驗,讓參與者不論背景為商業或創作皆能找到共鳴。
在體驗的 Acer Copilot+ PC 中,除了有 TravelMate P6 及 TravelMate P4 商務筆電外,還有 Swift Go 14、Swift Go 14 AI、Swift Go 16 AI,以及於 Acer Day 宣布上市的 Swift Edge 14 AI。
各路創作者到場力挺,社群陣容堅強
本次活動吸引了多位來自不同領域的知名 KOL 與內容創作者參與,包括美食帳號「表弟吃喝娛樂」、生活風格的「下班女子的好人生」、攝影創作人「Vincent」、財經觀點的「財女珍妮」、還有語言教學 KOL「J樣學英文」等。橫跨旅遊、理財、語言、影音、生活等多元領域,為現場帶來極高討論熱度與交流活力。主持人袖竹也在活動一開場便點出,這場聚會不僅是產品體驗,更是一場創作力與數位工具交會的交流實驗。
樂咖老師:AI 數據分析不求人
在主題講座活動中,由「樂咖老師」率先開講,他以「數據自動化」為主題,展示如何透過 Copilot 快速完成 Excel 公式、資料統計與邏輯分析。無需程式背景,也能利用自然語言指令完成過去需要數小時的資料整理流程,讓現場許多經營自媒體或品牌帳號的創作者驚呼「效率提升數倍」!這讓不論是否有程式背景,都能體會 AI 讓資料處理變得直覺又高效的驚人轉變。
酒Ann老師:用 AI PC 打造高效內容產線
接著由內容顧問酒Ann 老師帶來「AI 高效產線」概念,她以「24 天賺進第一桶金」為開場,立即吸引現場的目光。她進一步分享在品牌設計與社群行銷中的真實經驗為例,說明如何整合 ChatGPT、圖像生成器與 Acer Swift Go 筆電進行快速素材產出與腳本撰寫。她強調:「再厲害的 AI 工具,也需要穩定、快速、適配 AI 的筆電,才撐得起創作者密集的工作節奏。」現場觀眾不僅學會工具搭配,更了解「設備選對了,AI 才能發揮最大效能」這一重要關鍵。
微軟講師 William:打造 Copilot+ PC 工作流程
來自微軟大中華區的產品專家 William Hsu,以專業視角解析 Copilot+ PC 規格,包括配備 NPU 可達 40TOPS AI 運算力、必備大容量記憶體與 SSD 儲存空間、設有實體 Copilot 鍵快速喚出 AI 助理、擁有長效電力,支援全天候創作需求。同時分享如何透過 Microsoft 365 與 Copilot 合作,大幅簡化工作流程。
這一區主打「辦公效率升級」,展出 TravelMate P4、P6 與 Swift GO 系列筆電,搭配 Teams 即時會議,體驗 Acer PurifiedView 自動對焦與視線校正功能,與 PurifiedVoice 噪音過濾技術。許多創作者表示,「在吵雜空間直播或會議真的很實用!」
而 Copilot+ PC 的內建 Copilot AI 助理,也提供即時問答與應用建議;搭配 Windows AI Search,一句話便能精準找出圖檔、文件與內文內容,大幅降低日常搜尋成本。Photos Image Creator 亦讓使用者透過輸入文字快速生成素材,現場充滿驚呼與拍照聲。
創意孵化艙:LiveArt、VisionArt、User Sensing、CoCreator
另一區則聚焦創作場景。LiveArt 提供 AI 去背與版型編輯,VisionArt 可快速生成符合風格的桌布;CoCreator 則結合繪圖與文字描述,自動補完使用者筆跡,完成一幅幅風格獨特的 AI 插圖。而 User Sensing 功能則可在使用者離席時自動關閉螢幕,提升資料保護等級,吸引不少創作者關注。
每位參與者皆親手操作筆電完成一個創作任務,現場不乏有 KOL 當場完成限動圖、影片封面與筆記模板,體現「創意即產出」的理想工作流。
自由取材開放,拍攝+操作一把抓
在結束分組體驗後,進入 1 小時的自由取材時間,參與者可以自由重返體驗區補拍內容、進一步試用筆電功能。不少創作者與 KOL 趁此機會進行深度拍攝、取材訪問,讓原本的展示空間轉變為一場創作盛會。從戶外情境牆、Copilot 體驗角、Swift Edge 展示機區,到「AI DNA」拍照背板,各式視覺裝置紛紛入鏡,轉化為社群內容的流量保證。
Acer 實戰體驗,打開 AI 生產力新時代
這場「AI 新玩家集結!」不只是 Acer 展示 Copilot+ PC 的新品場域,更是一場實用導向的 AI 實驗室,讓不同背景的參與者親手操作、即時創作,深入理解 AI 工具與 PC 設備如何互相成就、共構未來生產流程。
從數據處理、視訊優化、圖像生成到系統效率提升,Acer 所展示的不只是硬體規格,而是整合微軟軟體與自家 AI 解決方案的完整生態系。未來,當 AI 成為每個人的日常工作夥伴,Acer 已經準備好協助每位創作者寫下下一段數位創作的篇章。
自 Sony 推出 SEL2870GM 以來,在與業界同好交流時發現,大家對這顆鏡頭的表現,無論是畫質、對焦速度還是實用性都給予高度肯定。對我來說,SEL2870GM 最吸引人之處,是它擁有比 SEL2470GM II 更大一級的光圈,從 F2.8 跨越到 F2,這在以自然光為主要光源的婚禮攝影中,帶來十分顯著的優勢。
例如在光線昏暗的室內場景,可以用更高的快門速度準確凝結那些轉瞬即逝的感動瞬間;在拍攝靜物或細節時,也能藉由降低 ISO 感光度,換取更乾淨細膩的影像品質。甚至在執行海外婚紗案時,SEL2870GM 一鏡在手就能取代多顆定焦鏡,不僅大幅減輕行李重量,也省去頻繁更換鏡頭的不便,對於提升拍攝效率與機動性都有很大的幫助。
婚禮不僅是一連串儀式的集合,對新人與家屬來說,更是人生中極具意義的時刻。身為攝影師,我始終相信,每個關鍵時刻都必須被確實記錄,才不會辜負客戶的委託和期許。然而,婚禮拍攝總是充滿變數,不僅流程緊湊,場地與光線條件也往往難以預測,相當考驗攝影器材的自動對焦性能。以我使用 SEL2870GM、SEL50150GM 搭配 α1 II 與 α9 III 拍攝多場婚禮下來的經驗,整體表現可說是讓人非常安心,對焦迅速、精準且穩定,幾乎能做到「想到哪、對到哪」的程度,讓我即使身處混亂場景中,也能全心專注在捕捉情感與故事本身。
有一張照片讓我印象非常深刻。記得某場婚宴的流程即將進入尾聲、現場氣氛逐漸升溫時,我突然靈光一閃,想拍出類似演唱會的視覺氛圍,於是請工作人員將會場燈光暫時關閉,然後請賓客拿出手機開啟 LED 燈並圍繞著新人。在這幾乎全靠手機微光支撐的嚴苛環境下,原以為可能要多番嘗試才有機會成功,沒想到 SEL2870GM 搭配 α1 II 的組合居然迅速果斷地完成對焦,並準確鎖定新人的臉部,最終拍下的畫面不但銳利清晰,也極具感染力,重點是有拍到情感濃度高、猶如電影場景般的動人瞬間。這就是我一直強調的、也是專業拍攝中最需要的:「器材反應快、性能穩」,才能讓攝影師全神貫注在現場與情緒上。
媲美定焦鏡畫質,以實戰驗證 G Master 新鏡實力
從過去經驗看,Sony G Master 鏡頭在銳利度、散景或色彩風格始終維持頂尖的水準。而 SEL2870GM 與 SEL50150GM 作為 G Master 二代大三元之後問世的高階變焦鏡,延續 G Master 的光學基因,畫質肯定有過之而無不及,經長時間實戰測試,成果也印證了我的預期。
▲▼ SEL400800G 搭配 α1 II 或 α9 III 優異的連拍功能,都能輕鬆捕捉鳥類起飛的精彩瞬間。這不僅歸功於相機的預拍功能與強大的追焦性能,鏡頭本身優異的自動對焦表現同樣功不可沒。(上:Sony α9 III + SEL400800G,400mm、F6.3、1/500、ISO 400,小白鷺〔看大圖〕|下:Sony α9 III + SEL400800G,659mm、F8、1/3200、ISO 3200,煤山雀〔看大圖〕)
▲▼ SEL400800G 搭配 α1 II 和 α9 III 等高階機身時的對焦表現,讓蘇亮宇印象深刻。他表示,有好幾次在背景相當複雜的環境中拍攝飛行中的鳥類時,對焦框竟絲毫不受干擾,始終穩穩鎖定被攝目標,讓他對這組合的對焦能力感到十分驚豔。(上:Sony α9 III + SEL400800G,445mm、F8、1/4000、ISO 8000,東方毛腳燕〔看大圖〕|下:Sony α9 III + SEL400800G,800mm、F8、1/3200、ISO 1000,紅尾伯勞〔看大圖〕)
攝影師韋琪分享 Sony SEL400800G 如何成為風景、旅遊攝影的得力助手。對於風景和旅遊攝影愛好者來說,SEL400800G 鏡頭絕對是不可錯過的選擇。
在風景與旅遊攝影領域中,焦距與畫質往往決定能否捕捉那些稍縱即逝、壯麗且難得一見的瞬間。一顆兼具遠距拍攝能力、靈活變焦與高畫質表現的鏡頭,始終是創作者夢寐以求的理想夥伴。Sony 最新推出的 FE 400-800mm F6.3-8 G OSS,不僅具備實用的 400-800mm 焦段與輕量化設計,更重新定義了「一鏡多用」的可能性。無論是遼闊的自然風光,或旅途中難得的生態畫面,都能透過它精準捕捉,呈現出不同於常人的獨特視角。
長久以來,我始終仰賴 Sony Alpha 系列的高畫素相機捕捉世界各地風景中最細膩精緻的細節。從 α7R III、α7R V、α1 到 α7C R,每一款機身在畫質細膩度與色彩還原上的表現,都讓我印象深刻。而 α1 II 更讓我對 Sony 的影像科技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它不只擁有 5,010 萬畫素,還搭載了 AI 自動對焦、預拍、連拍加速、無黑屏 30fps 高速連拍,以及最高 8.5 級的五軸防手震…等功能,幾乎集結了 Sony 現階段所有的黑科技於一身,簡直就像是為我這樣的攝影師量身打造的得力助手。
雖然飛羽攝影並不是我平常主要接觸的攝影題材,但在 Sony 的 AI 辨識、預拍和連拍加速等功能幫助下,讓我也能輕鬆在詩情畫意的北國捕捉到這些精彩的生態畫面。
▲▼ 面對可預期的重要時刻,韋琪建議善用連拍加速功能捕捉關鍵影像,如此一來不僅能節省記憶卡空間,也可降低事後挑圖的負擔。(上:Sony α1 II + SEL700200GM2 + SEL20TC,140mm、F5.6、1/1600s、ISO 2000〔看大圖〕|下:Sony α1 II + SEL700200GM2 + SEL20TC,394mm、F5.6、1/2500s、ISO 640〔看大圖〕)
AI 自動對焦大幅提升拍攝效率
α1 II 的「AI 自動對焦」具備極快的辨識速度與高度精準度,即使在背景複雜、或畫面中有多個主體的情況下,也能迅速且準確地鎖定目標。這對旅行攝影來說,既可提升效率,又能大幅提升拍攝的成功率與照片品質。
像我在日本岩手縣北上的展勝地就有一次印象深刻的拍攝經驗,記得當時一場春雨剛停,一輛馬車緩緩駛入畫面,α1 II 的 AI 自動對焦立刻辨識出動物 (馬匹) 與人物兩個主體,讓我能依拍攝需求自由選擇對焦目標。無論是聚焦在馬匹,強調牠奔馳時的動作與速度感;還是轉而對準人物,突顯人與自然間細膩的互動都能輕鬆掌握,不必擔心因對焦錯誤而錯過這短暫、動人的寶貴瞬間。
在北海道拍攝野生動物或鳥類時,α1 II 的 AI 自動對焦更是發揮了關鍵作用。不管是體型嬌小的北長尾山雀、松鼠,或是擅長飛行的虎頭海鵰、低頭緩步的赤狐,甚至是生性害羞偶爾才探頭的飛鼠,我都能藉由 AI 自動對焦順利拍到牠們可愛的身影。畢竟拍攝野生動物時,經常會遇到前景、背景的干擾,以往使用沒有 AI 自動對焦的相機,總容易對錯焦,讓焦點落在不該落的位置,但有了 AI 自動對焦後,這些困擾便迎刃而解,讓我能更專注在觀察與捕捉動物的自然神態。
▲▼ 野生動物通常警覺性高,不會輕易接近人類。但當你有了 AI 自動對焦的輔助,就不必擔心對焦點落在錯誤的位置。即使你遇到的是神出鬼沒或受前景遮擋的動物,仍能拍到準焦的照片。(上:Sony α1 II + SEL400F28GM,F2.8、1/2000s、ISO 100〔看大圖〕|下:Sony α1 II + SEL400F28GM,F2.8、1/1250s、ISO 100〔看大圖〕)
高畫素帶來的雙重優勢:極緻細節與構圖自由
我一直以來都堅持使用高畫素相機,不單單只是在意影像細節,也希望為後續的修圖爭取更多的調整空間與彈性。以我的標準來看,α1 II 搭載的 5,010 萬畫素全片幅堆疊式背照感光元件,不僅擁有極高的解像力,更具備一種能忠實保留大自然脈動與光影細節的能力。
像前陣子帶著 α1 II 造訪北海道,有一張在十勝地區拍攝的雪地日出照,就將 α1 II 高畫質的實力展現得淋漓盡致。當太陽躍出地平線的那一刻,現場的明暗反差非常大,然而 α1 II 仍以超高的動態範圍,真實還原當下我肉眼所見的美與細膩,讓我深感驚艷。
另外,α1 II 的高 ISO 表現也讓我印象深刻。還記得那是在日本宮城縣的白石川堤拍攝「一目千本櫻」,當時我一直待到傍晚,天色逐漸轉暗,忽然間飄起細雨。就在這時,一列火車從遠方緩緩駛來,車頭燈筆直地穿透雨霧,照亮整排鐵道。這樣的場景,對相機的動態範圍和高感光度畫質絕對是極大考驗。為了在低光源環境中盡量凝結火車動態,我將感光度拉高到 ISO 6400,讓人驚喜的是,即便在這樣的設定下,照片依舊保有很棒的細節與豐富的色彩層次。畫面中既有雨中柔和的光線,也保留了火車行進中的速度感與氛圍,但又不至於使火車太模糊而失去焦點,效果令人滿意。
▲▼ 儘管 α1 II 擁有高達 5,010 萬畫素的解析度,但高感光度下的畫質表現依然可圈可點。就算在微光環境使用 ISO 6400 拍攝,經過適度除噪後,影像仍保有豐富的細節,讓韋琪讚賞不已。(Sony α1 II + SEL400F28GM,F2.8、1/2000s、ISO 100)(看大圖)
而這時,α1 II 的五軸防手震就顯得格外關鍵!它在影像中央提供高達 8.5 級、邊緣達 7 級的快門補償效果,讓我即使在低光環境中使用 SEL2870GM 以 0.5 秒快門速度手持拍攝,也能穩定捕捉到清晰的畫面。因此無論是拍攝日落後的夜櫻,還是在搖晃的船上追拍虎頭海鵰 與白尾海鵰,α1 II 出色的防手震表現,成功讓每一張作品都能保持銳利、絲毫不模糊。
▲▼ 許多國內外旅遊勝地其實並不適合使用腳架,但 α1 II 搭載最高可達 8.5 級的五軸防手震補償,讓韋琪即使身處微光環境或在顛簸的船上,也能放心手持拍出清晰的作品。(上:Sony α1 II + SEL2870GM,70mm、F2.8、1/60s、ISO 2000〔看大圖〕|下:Sony α1 II + SEL70200GM2 + SEL20TC,258mm、F5.6、1/3200s、ISO 800〔看大圖〕)
四軸翻轉螢幕有利於挑戰極限構圖角度
在機身設計方面,我特別喜歡 α1 II 配備的四軸多角度翻轉螢幕。像我經常要進行全景接圖或挑戰一些刁鑽的拍攝角度,有了這樣靈活的螢幕設計,不管是高角度還是低角度,橫拍或豎拍,都能輕鬆構圖。而且這些特殊角度要手持拍攝通常都較難以維持平衡,所幸有了多角度翻轉螢幕 + 防手震的雙重加持,讓拍攝過程可以更加順暢且有效率。此外,α1 II 的握把與快門角度也更符合人體工學,大幅提升握持的穩定度與操作手感,對我這種每次出門都是從早拍到晚的創作者來說,長時間使用也不易感到疲勞。
而 Sony α1 II 就是這樣的存在。它的高畫素、智慧對焦、靈活操作與穩定性,全面提升拍攝自由度,妳需要做的就是放心將腦中所有的創意交由它來實現。特別是在旅途中,它讓拍照變得直覺、輕鬆,當心中浮現一個畫面,下一秒 α1 II 馬上準確地協助捕捉。就這樣,一段段旅程中的精彩與獨特,也都被好好地留存下來了。
Sony FE 400-800mm F6.3-8 G OSS憑藉卓越的焦段彈性、輕巧的設計、出色的畫質以及精準的對焦性能,深受飛羽攝影師陳承光肯定。透過獨家專訪,帶大家深度探索這顆鏡頭的表現與優勢。
飛羽攝影對不少人來說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題材,除了有賴豐富的拍攝經驗外,選擇一顆合適的鏡頭更是關鍵。Sony FE 400-800mm F6.3-8 G OSS(SEL400800G)憑藉卓越的焦段彈性、輕巧的設計、出色的畫質以及精準的對焦性能,深受知名飛羽攝影師陳承光的肯定,是他在拍攝野鳥時的得力助手。本次我們就透過獨家專訪,讓陳承光帶大家深度探索這顆鏡頭的表現與優勢。
關於|陳承光
擁有長達 28 年的飛羽攝影資歷。現任 Sony Alpha 官方合作攝影師、「攝影家手札」網站鳥類版版主、台灣「數字視野」網站評議委員。曾出版《台灣飛羽:台灣野鳥生態之美》、《台灣賞鳥鳥景 22 點》…等攝影著作。2019 年在國際級攝影大賽杜拜「哈姆丹國際攝影獎」(HIPA)一般類組(GENERAL)的彩色類別奪下首獎。
現在這個年代喜歡拍鳥的人很幸運,受惠於科技的日新月異,新推出的器材不僅越來越輕,性能也越來越出色,而 Sony 顯然是當中的佼佼者。對於初接觸飛羽攝影的新手來說,除了購買一台性能不錯的相機,鏡頭往往讓大多數人難以抉擇。一來是拍鳥經驗有限,不知道該優先入手什麼鏡頭才恰當;二來是拍鳥用的超望遠鏡頭通常要價不菲,很少人會願意一次拿出這麼多預算。
作為 Sony 技術與影像性能的巔峰代表,α1 II 不僅在速度、畫質與對焦上全面升級,更帶來近乎人機一體的直覺操控體驗。以下透過專業婚禮攝影師良大的實戰體驗,一探 α1 II 的強大之處。
什麼樣的相機,才能讓職業攝影師展現百分百的實力、不錯過任何精采瞬間?對婚攝良大而言,Sony α1 II 正是一台能將創作潛能發揮到極致的旗艦機種。作為 Sony 現階段技術與影像性能的巔峰代表,α1 II 不僅在速度、畫質與對焦上全面升級,更帶來近乎「人機一體」的直覺操控體驗。究竟它是如何成為專業婚禮攝影師的得力助手?以下就透過良大的實戰體驗,帶大家一探 α1 II 的強大之處。
我剛進入業界的時候還是底片時代,隨著數位崛起,攝影師當然也要順應潮流將吃飯工具轉換成數位單眼系統。記得當時 Sony 率先推出全片幅無反相機,讓我意識到這可能是一個新的突破!深入研究後發現 Sony 的無反光鏡相機用起來很直覺,拍照時所見即所得,能直接掌握畫面的明暗和色溫變化,再加上有翻轉螢幕的設計,需要特殊角度取景時可以避免以往只能盲拍的問題。此外 Sony 的追焦技術也很強大,特別是在拍攝婚禮這種不可控的場景時,Sony α 系統讓我更容易獲得精準的畫面,不會因為對焦慢或對不準而錯失關鍵的瞬間。
從技術突破這點能感覺到,Sony 是真的用心在經營專業攝影師這個市場。
將器材都更換成 Sony α 系統後,我陸續使用過 α9 II、α7R IV 和 α1。在 α1 發表前,我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把 α7R IV 設定為拍婚禮 / 婚紗的主力器材,雖然我很喜歡它的高畫素和高畫質表現,但連拍速度和追焦能力相較旗艦機還是稍微慢一些。而且我發現 α1 集結了 α7R IV 的高畫質和 α9 II 的高速性能,能同時滿足婚禮與婚紗的拍攝需求。
從握感、預拍到連拍加速,全方位有感升級
身為 α1 的長期使用者,一拿到 α1 II,首先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握感上的進步。其實 α1 的握感已經算不錯了,然而 α1 II 的表現真的又更上一層!實際比較這兩台相機的握把可以發現,α1 II 的設計更符合人體工學,不僅加深而且加厚,讓每次抓取相機時的手指和手掌都能更服貼在握把上,不需要出太多力就能輕鬆握持。不得不說這點對職業攝影師來說很重要,因為舒適的握感能有效減輕長時間握持的疲勞,進而大幅提升拍攝效率。
▲▼ 與預拍相反的是「連拍加速」,主要用來捕捉可預期的瞬間影像。在必要時透過 C5 快捷鍵開啟該功能以提升連拍速度,能將關鍵畫面片段分解的更細,從而挑出最精彩的作品。(Sony α1 II + SEL2870GM,50mm、F2.0、1/1000s、ISO 200)(看大圖)
AI 自動對焦進化帶來絕對的安心
α1 II 在自動對焦上的提升讓人非常有感。其實 α1 作為旗艦機,自動對焦性能已經很優秀了,但改款後的 α1 II 我認為更可靠,畢竟我主要是拍攝人像,而兩者一對比無論是人眼辨識速度抑或是成功率,α1 II 的表現都略勝一籌。再加上 α1 II 因為有 AI 處理單元的加持,還能透過人體姿態辨識技術針對軀幹、四肢達到更精確的辨識結果,這意味當拍攝時,即便新人沒有面對鏡頭,α1 II 仍能順利追蹤、捕捉,不只方便還很可靠。
▲▼ α1 II 的自動對焦性能為良大帶來莫大的信心,不管現場前景或背景有多少干擾元素,甚至是新人完全沒看向鏡頭,都不妨礙 α1 II 辨識出人物並牢牢的鎖定和追蹤,拍攝過程只需確認新人表情是否到位、光線是否理想即可。(上:Sony α1 II + SEL2870GM,70mm、F2.0、1/200s、ISO 400(看大圖) | 下:Sony α1 II + SEL2870GM,69mm、F2.0、1/500s、ISO 400)(看大圖)
1/400 閃燈同步是拍出乾淨膚色的關鍵
除了採用全域快門的 α9 III 之外,α1 II 和 α1 應該是目前擁有最快閃燈同步速度的機種,對婚禮拍攝能帶來極大的好處。畢竟相較婚紗攝影,拍攝婚禮的過程中有更多不可控的情況,尤其是面對光源複雜的場景,新人的膚色絕對會被嚴重干擾,而這時有經驗的攝影師,就會利用閃光燈去壓現場的光線。
▲▼ 良大十分肯定 α1 II 的 1/400 閃燈同步功能,在面對不討喜的人造光源環境時,可以透過 1/400 秒的閃燈同步速度壓掉現場複雜的光線色溫,順利獲得膚色乾淨的作品。(Sony α1 II + SEL2870GM,43mm、F5.0、1/400s、ISO 1000)(看大圖)
但如果閃燈同步速度不夠快的話,畫面多少還是會吃到現場複雜的光源,對膚色的後製會比較麻煩。而 α1 II 支援 1/400 秒閃燈同步速度為婚禮拍攝帶來的最大優勢,就是可以用較高的快門速度加機頂閃燈去壓掉現場多種色溫的複雜光線,以確保獲得膚色乾淨的影像。
「細節」和「二次構圖」是高畫素的真正價值
我對影像細節十分要求,這也是為什麼我曾經有段時間會以 α7R IV 作為工作主要器材,後來 α1 推出,因為有 5,010 萬畫素和更優異的性能表現,我二話不說決定升級至 α1。α1 II 具備和 α1 相同的畫素,雖然比 α7R IV 少了 1,000 萬,但畫質表現已經符合我內心設定的標準了。將畫面放大檢視可以發現,不管是新人的眼睛、白紗的細節都相當銳利、清晰,當然,前提是要搭配 Sony 原廠鏡頭,才能相得益彰,達到最佳的畫質。
▲▼ α1 II 的 5,010 萬畫素全片幅背照疊堆式感光元件擁有出色的畫質表現,搭配 Sony 自家 G Master 鏡頭更能 100% 呈現解像力的優勢。(Sony α1 II + SEL2870GM,70mm、F2.0、1/800s、ISO 200)(看大圖)
此外,高畫素對婚禮或婚紗攝影帶來的另一大好處是「二次構圖」,尤其是分秒必爭的婚禮攝影流程,不可能每一次的構圖都能抓得很精準,而 α1 II 的 5,010 萬畫素則為攝影師提供更多的裁切餘裕,甚至還能因應不同社群平台的照片比例重新裁切,而且裁切後還能保有一定的畫素與解析度,就算要放大輸出也沒有問題。
防手震讓紀實和創作都能獲得穩定畫面
談到機身防手震,α1 II 也有長足的進步,從五軸 5.5 級進化到五軸 8.5 級,邊角也有 7 級的防手震效果補償,這對婚禮攝影絕對有很大的幫助。因為婚禮拍攝過程總會面臨到光線不夠明亮的場景,但有時又想拍一些保有現場氛圍的照片,這時會選擇吃現場光直接拍攝,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有防手震的協助,感光度就不用拉太高,一來可以有效控制雜訊,二來也能提升影像畫質。
▲▼ 良大表示在拍攝這組照片時其實正在下著大雨,為了保留當下氛圍故選擇以較慢快門速度硬吃現場光。再加上由於跟時間賽跑,在按下快門的剎那因為自己的著急而導致相機輕微晃了一下,沒想到事後檢視放大照片卻發現影像依然十分銳利沒有產生模糊,才讓他意識到 α1 II 的中央 8.5 級防手震果然沒有誇大。(上:Sony α1 II + SEL2870GM,45mm、F2.0、1/60s、ISO 1250(看大圖) | 下:Sony α1 II + SEL2870GM,31mm、F2.0、1/80s、ISO 1250)(看大圖)
另外,有時候除了紀實的拍攝手法外,也會想要在婚禮上採取比較創作性質的拍法,例如以較慢的快門速度捕捉坐在化妝台前的新娘、親友則在旁走動的畫面,以動、靜同框的敘事讓作品散發出跟一般照片不太一樣的視覺感受。通常這樣的畫面大多會採用 1/60 秒或 1/30 秒拍攝,而 α1 II 升級後的防手震,能讓這類拍攝的成功機率提升甚多。當然,如果是拍攝婚紗,在確保新人不會亂動的前提下,α1II 的防手震甚至能以更慢的快門速度捕捉具震撼感的動靜並存畫面。
四軸多角度翻轉螢幕,實現拍攝無死角
必須說,α1 II 的四軸多角度翻轉螢幕是很貼心的設計,之前用 α1 只能上下掀翻,當碰到需要直幅構圖的低角度取景就只能盲拍碰運氣。而 α1 II 螢幕我覺得很棒的一點就是它結合了上下掀翻和側翻的設計,因此無論是要採橫幅或直幅的高低角度取景,都能從容不迫、輕鬆完成。
▲▼ 從 α1 到 α1 II 另一個讓良大相當有感的進化就是四軸多角度翻轉螢幕。它克服了 α1 只能上下掀翻的問題,無論是要橫、直幅的高、低角度取景通通難不倒它。
從底片暗房時代就開始接觸攝影的兩位老師,幾十年來用過的器材不計其數,完整走過底片轉數位、再從數位邁向如今 AI 時代這段歷程,對於現今影像科技的進步,林炳存和蘇益良都不約而同抱持著勇於接受、嘗試的心態去面對。林炳存甚至是台灣第一位將數位影像應用於工作的職業攝影師,相比那時候許多同行還固守在傳統底片拍攝,他對新科技的接受程度似乎超乎你我的想像。
有更方便、快速的新科技能讓拍攝工作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那有什麼理由不去面對和接受呢? - 林炳存
蘇益良則是在很早以前就與 Sony α 系統結緣。眾所皆知,自從進入無反時代,Sony 始終走在影像科技的最前沿,而他表示自己對新科技、新器材一直以來都非常好奇,所以當 Sony 推出 α7 時便開始關注。
由於經常要拍攝商案,蘇益良在工作時使用的器材是以主打高畫素、高畫質的 α7R 系列為主,從 α7R II 用到 α7R V,可以說是一路見證 Sony 的成長。在訪談中他有感而發提到,這幾年密切與 Sony α 系統相處下來,發現它每一代的進化都是巨大的,每當熟悉手上的器材後,新一代 α 相機的黑科技又緊接而來,為拍攝帶來更出色的便利性與信賴感。
談及 α1 II 的錄影性能,擁有豐富 MV 創作和導戲經驗的林炳存很是推崇,無論是 8K 30p、4K 60p、4K 120p 4:2:2 10bit、S-Log3…等,在這次創作皆有使用到,而獲得的高解析度和寬廣動態範圍,為後製帶來相當大的調整空間。此外,α1 II 的四軸多角度翻轉螢幕和動態積極模式,對於臨時需要手持捕捉不同角度畫面確實很方便,不僅取景時更具彈性,抑制手震的效果也十分顯著。如此一來便能省去加裝、校正穩定器的時間,在凡事都講求效率的現今,能帶來不小的幫助。
實至名歸的動、靜皆宜
訪談過程中,林炳存、蘇益良兩位大師難掩對 Sony α1 II 黑科技的讚賞。5,010 萬畫素呈現出的細膩影像畫質,經得起商案的考驗;有 AI 處理單元加持的自動對焦系統,面對無論怎麼移動以及再複雜的場景,都能聰明且有效的追蹤被攝目標;高畫素結合 30fps 高連連拍,能更輕鬆捕捉到最精彩的高畫質瞬間;8K 30p / 4K 120p 4:2:2 10bit 格式,以及支援 S-Log3、S-Cinetone、Lut 輸入 / 監看等功能,要用 α1 II 執行高品質影片拍攝完全不成問題。甚至這一代新增的連拍加速和預拍功能,對於新聞、體育競技瞬間畫面的捕捉,抑或是拍攝飛羽起飛瞬間這類不可預期的畫面也都能帶來很大的幫助。
▲▼ Sony 持續聆聽使用者回饋並適時做出調整,為的就是提供用戶更優質的拍攝體驗。α1 II 相較前作更符合人體工學的握持和操控設計便是最好的證明!無論是直接握持或加裝 VG-C5 垂直手把,手感都很不錯;此外全機可以指派自訂功能的按鍵相當多,能夠在最短時間內將常用的功能設定在熟悉的位置,讓拍攝達到人機一體的感受。
總結來說,α1 II 帶給林炳存和蘇益良的感受可說是相當美好,規格頂尖、性能優異、系統可靠並值得信賴,無論是工作用途或個人創作都是不可多得的好工具,如果還嫌不足,那就是自己的問題了。
談到接觸 Sony Alpha 系統的契機,我印象中是有一次在 TVC 拍攝現場進行側拍記錄,由於不能干擾收音所以需要找一台能完全靜音拍攝的相機,於是便用到堪稱那時候當紅炸子雞的 Sony α7 III。我發現不用像 DSLR 必須裝上又重又貴的滅音箱,只要切換到電子快門就能實現完全靜音拍攝,甚至對焦性能在當時也是同級產品中的佼佼者,用過之後驚為天人,於是就和 Sony Alpha 結下不解之緣。
SEL2870GM 幾乎涵蓋了人像題材最常用的四個焦段,可依拍攝需求快速切換焦距視角,如此一來除了能省去不少更換鏡頭的時間,也讓拍攝工事得以一氣呵成,不會中斷模特兒已經醞釀好的情緒和氛圍,拍攝流程絕對是更順暢。同時與 α7R V 搭配時的自動對焦快速、準確且穩定,期間幾乎沒有發生 miss 或跑焦的狀況,就算突然要拍攝特寫畫面,也能快速完成對焦,不得不說這種紮實的信賴感真的很棒。
對多數熱愛風景 / 旅遊的攝影人來說,「畫質」通常是選購相機時的首要考量,另外,「重量」也是他們相當重視的一環,畢竟有些景點並不是開車就能抵達,途中甚至還得跋山涉水,因此器材輕巧與否確實得審慎評估。而本次報導聚焦的 Sony α7C R 正是一款主打畫質和輕巧兼具的相機,究竟利用它來拍攝創作能獲得哪些好處?就讓風景旅遊攝影達人米米恩來告訴大家。
必須說我真的有被 α7C R 的重量給驚豔到,它除了輕巧,還是輕巧!這個亮點太太太大了!由於我平時使用的是 α7R III,而同樣是主打高畫素的 α7C R,重量卻只有 α7R III 的七成左右,加上外觀部分 α7C R 採沒有軍艦部的設計,體積也明顯比 α7R III 還小,攜帶上無疑更輕鬆方便。我相信光是這點就對不少攝影玩家極具吸引力,畢竟在同樣都擁有高畫素、高畫質和優異對焦性能的情況下,體積及重量若更有優勢,絕對會優先獲得青睞。
6,100 萬畫素的細節描繪能力無與倫比
正因為我非常重視影像畫質表現,所以當初才會購入 α7R III 作為記錄旅行的主要工具。而在深度體驗 α7C R 後發現,它不僅更輕巧,感光元件畫素也比 α7R III 更高來到 6,100 萬,再搭配 Sony 最新發表的 G Master 和 G 鏡,絕對能輕鬆拍到無比銳利且充滿細節的影像。
將我分享的作品進行 100% 裁切就能清楚看到 α7C R 搭載的那片 6,100 萬畫素全片幅 Exmor R CMOS 驚人的畫質表現,不只能重現旅行當下看見的每一幅美景,事後回放作品時心中仍舊是感動不已,它的細節描繪力用無與倫比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
▲▼ 拜 6,100 萬畫素 Exmor R 背照式感光元件所賜,α7C R 的畫質表現無庸置疑,如這張在九份拍攝的阿妹茶樓夜景,經過 100% 裁切放大檢視,依然能清楚看到建築物屋簷、牆面以及燈籠上的紋理,甚至連牌樓上的雕花和匾額文字都清晰可辨。(上:Sony α7C R + SEL1625G,25mm、F2.8、1/80s、ISO 400(看大圖) | 下:上圖 100% 裁切)
高畫素還有一個優勢就是讓你更有餘裕去進行二次裁切。說實話大部分女性攝影師的體力有限,每次出去拍照不會帶太多鏡頭,所以如果遇到像遠方山景、燈塔、動物或飛羽…這類的畫面,當鏡頭焦距不足,通常會透過二次裁切來獲得更理想的構圖。而 α7C R 的畫素高達 6,100 萬,比之前使用的 α7R III 還多了將近 2,000 萬畫素,除了畫質表現更細膩外,二次裁切的調整空間也更有彈性。
AI 自動對焦的輔助,讓風景作品更具生命力
為了讓作品能散發生命力與溫度,我經常在照片中加入一些元素,如路人、動物、來往車輛。不過除非是花時間刻意等待,否則很多時候這些元素都是突然出現在畫面中的,而 α7C R 因為有 AI 自動對焦這個功能,在面對突然其來的狀況時,讓我不僅能從容進行拍攝,藉由 AI 自動對焦出色的辨識和追蹤性能,我甚至只需要做好專心構圖這件事,剩下的一切就放心交給 α7C R,然後在最適當的時機按下快門即可。另外我個人覺得 α7C R 的暗部對焦能力也有所提升,拍夜景或在較昏暗的環境下拍攝時,能感受到 α7C R 的對焦成功率明顯高出許多。
就算不拍 RAW,「風格外觀」也能協助呈現絕佳色彩
我認為風格外觀對於不是那麼擅長後製的攝影玩家而言是個非常方便的功能。說實話不是每個人都會拍 RAW 格式進 Photoshop 或 Lightroom 修圖,這時直接套用風格外觀確實能省下大把時間及麻煩。α7C R 內建的風格外觀多達 10 種,加上每一種風格外觀都還可以依需求進一步調整對比、明暗、飽和及銳利度…等細項,我想無論如何都能找到至少一種符合自己審美的色彩才是。
以我自己來說,「VV2」和「IN」是我很愛的兩種風格外觀。VV2 的整體色彩比較鮮豔、明亮,暗部能呈現較多的細節,我通常會應用在拍風景類的照片時,使亮暗部和色彩能夠更清晰;至於 IN 按照手冊上的解說,是透過抑制對比度和飽和度來建構帶有磨砂紋理的影像,不過就我實際拍攝的感受,簡單說就是清新淡雅的日系風格,我比較常用來捕捉人像或寵物的題材,整體色調讓人感到很舒服。
「五軸 7 級防手震」、「翻轉螢幕」大幅提升便利性
據過往的經驗,並非所有拍攝地點都適合或允許使用三腳架,尤其在空間有限的室內或遊客眾多的熱門景點,就只能完全靠手持拍攝,這時候,相機的防手震功能可不可靠就顯得異常重要。α7C R 具備最高五軸 7 級的防手震效果,相較 α7R III 的最高五軸 5.5 級進步不少,就實際使用的感受來說,α7C R 的防手震不只夠力而且相當實用,舉例來說,有天傍晚我和朋友登上象山六巨石旁的木棧平台捕捉台北 101 夜景,其中一張是使用 200mm 端並以 1/20 秒的快門速度手持拍攝,事後檢視照片發現在 6,100 萬如此高的畫素下,竟然連一點點的微震都沒有出現,影像非常銳利且紮實,讓我及友人共同見證 α7C R 機身防手震的威力。
▲▼ 在一些不方便使用三腳架的場景,α7C R 的五軸 7 級機身防手震能有效提升手持拍攝的成功率。如這張在象山六巨石旁平台拍攝的 101 夜景,因現場地面為木棧道,就算使用三腳架也容易產生晃動,於是乾脆直接手持拍攝,即使畫素高達 6,100 萬,仍舊能拍出極清楚的影像。(上:Sony α7C R + SEL70200GM2,200mm、F2.8、1/20s、ISO 2000(看大圖) | 下:上圖 100% 裁切)
此外,我也很喜歡 α7C R 的翻轉螢幕,它主要是採側翻式設計,相較 α7R III 的螢幕只能上/下掀,α7C R 螢幕可翻轉的角度使用起來明顯更有彈性,要拍攝直幅低角度照片時特別好用,否則以前只能選擇直接趴在地上或蹲得很低並彎著腰用很克難的姿勢拍攝,方便性不可同日而語。
▲▼ 側翻式觸控螢幕是風景攝影師的一大福音。米米恩提到無論是要進行橫、直幅的低角度構圖都比以往方便許多,像這張在落羽松大道路邊拍攝帶有前景的低角度照片,就是善用 α7C R 翻轉螢幕拍出的絕佳範例。(Sony α7C R + SEL70200GM2,200mm、F4.5、1/125s、ISO 100)(看大圖)
Creators' app 簡單連線,輕鬆分享與交流作品
最後,我也想分享使用 α7C R 時,另一個大推的功能 Creators' app。因為旅途中難免會拍到想要馬上與親友分享的照片,這時可以透過手機裡安裝的 Creators' app,簡單幾個步驟就能快速與 α7C R 建立連線,接著便能輕鬆將照片上傳至手機快速分享,或取代快門線進行遙控拍攝,相當方便!
此外,Sony 相機用戶註冊之後還能免費獲得 25GB Creators' Cloud 雲端空間,能用來備份珍貴的影像檔案,甚至與全世界的 Sony 創作者進行交流,讓作品被更多人看見,或透過欣賞全球各地攝影師利用 Sony α 創作的影像,來激發自己的創意與靈感。
α7C R 搭配 G Master 和 G 系列鏡頭,輕巧、畫質兼具的保證
這次我帶著 α7C R 跑了不少地方,包括大溪落羽松大道、月眉人工濕地、桃園新總圖、南寮漁港、竹圍漁港、象山六巨石和九份等地,搭配的鏡頭主要是 SEL1625G 和 SEL70200GM2 這兩顆。我喜歡用超廣角捕捉壯麗的風光,也喜愛透過望遠鏡頭的壓縮感來營造視覺美感,而 SEL1625G 和 SEL70200GM2 都同時具備輕巧和畫質出色的優勢,我認為和 α7C R 搭配起來非常恰當,尤其對女性攝影者來說很是友善,背出門一整天也不會感覺是沉重的負擔。而且不只輕巧,對焦也相當快速,搭配 6,100 萬畫素的 α7C R 能呈現極細膩的畫質,這樣的組合是每次出遊拍攝的絕佳伙伴。
α7C R 的輕巧讓我走得更遠,捕捉更多風景
人們常說:「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而我認為:「拍照,是為了看更遠的風景」。
因為對風景/旅遊攝影有超乎想像的熱情,所以無論目的地路程多遠都還是想帶著相機、鏡頭前往拍攝,而當器材輕巧到讓你願意隨時背著它們出門、走更多的路,才能親眼見證更遙遠的美景。Sony α7C R 就是一台這樣的相機,在輕巧之餘還具備高畫素、高畫質以及優異的 AI 自動對焦性能,可以說簡直是專為女性、年長者族群量身訂做的相機。
除此之外,它也很適合作為專業影像工作者的第二台相機,因為通常職業攝影師對畫質都毫不妥協,但假日又不想背太重的器材出門,而 α7C R 則能讓這群人以最輕鬆的心情記錄生活中的美好點滴。
也因為頻道經營遇到相當多檔案儲存的困擾,除了雲端儲存空間不足、成本過於高昂之外,更需要一套完整可靠的檔案備份解決方案,於是徐海莉決定選擇搭配大容量的硬碟建置 NAS 作為頻道檔案儲存與共享的核心,雖說在初期會需要花費一筆預算購買硬體設備,但就長期使用來說,相較於雲端儲存的訂閱費用會更為節省。
也因為要儲存的主要內容包括了影音創作的原始素材、剪輯影音成品與最終上傳頻道的影音內容,因此徐海莉格外重視存設備的穩定性與可靠性,也因此硬碟選擇了具品牌知名度與優異口碑的 Toshiba 所出品的 NAS 專用硬碟 N300 系列,並搭配國內知名品牌 ASUSTOR 華芸的 AS5404T 4 Bay NAS 來建置工作室的儲存中心。
當初之所以會將團隊的主力器材轉換到 Sony α 系統,首要考量就是輕量化和教育成本。我是個勇於嘗試新科技的人,只要是對拍攝工作有幫助而且符合需求,都會毫不猶豫更換成最新器材。當年各品牌重心都還在單眼系統的時候,Sony 是第一家推出全片幅無反相機系統的品牌,後來 α9 問世,在體驗過後發現機身性能已經可以滿足婚紗 / 婚禮拍攝的需求,於是決定將公司所有器材全部轉換成 Sony α 系統。
光是從單眼相機到無反相機重量上的減輕,對我們這種經常需要長時間拍攝的工作者來說,換來的機動性和肩上負擔的減輕就有相當明顯的感受;而且 G Master 鏡頭一直都是畫質的保證,尤其發展到二代鏡,體積和重量又更縮減。再者,Sony α 系統的自定義鍵和可指派功能相當多,好處是可以將全公司的 Sony α 系統設定一致化,再加上具備單眼相機沒有的「所見即所得」優勢,不用再去猜想拍出來的結果,在內訓或團隊互相討論時能有效降低溝通和教育成本,大家一起獲得成長。
另外我特別想聊一下,SEL85F14GM2 相較一代鏡,鏡筒尾端改成階梯式設計這點讓團隊攝影師們讚不絕口。因為我們很常在拍攝空檔用單手握住鏡尾與機身接環處進行短暫的交流或者休息。一代鏡因為鏡筒尾端較胖的關係,除了男生的手指比較會卡住,女性攝影師握起來也比較吃力。而二代鏡的階梯式設計改良無論是男、女攝影師都能比以往更輕鬆握穩相機與鏡頭,不得不說,從這種細微處的改善就能感受到 Sony 的細心以及對用戶反饋的重視。
從影像中央到邊緣,無懈可擊的銳利度
Sony G Master 鏡頭一向都是畫質保證,其實我們過去經常使用的一代鏡已經表現的很好了,因此團隊攝影師們都非常期待 SEL85F14GM2 還能展現什麼樣的進步幅度。而在歷經一段時間的深度、徹底體驗後,我們發現二代鏡的光學性能確實優於前代,而且還挺顯著的。
近期仰築裝修設計採用 Epson LW-600P 智慧型藍牙手寫標籤機和 Epson LW-K600 手持式高速列印標籤機,對於本來就有使用標籤習慣的弘 A 來說,他直言簡直就像換上了神兵利器。
弘 A 說明,早期仰築裝修設計團隊會去書局買標籤,然後再用手寫的方式完成分類。因為怕標籤濕掉,他們習慣先將標籤護貝後再貼到需要標示的物品上,坦白說整個過程有點麻煩,但自從使用 Epson 標籤機後只要在手機上輸入文字,即可快速印出標籤貼紙,不用裁切、也省下繁瑣、耗時的程序,想貼哪裡就貼哪裡,確實能更機動地完成「分類」這個看似不起眼卻至關重要的任務。
在工地案場裡,弘 A 則是會改用 Epson LW-K600 手持式標籤機,因為方便隨身攜帶,拎著就能趴趴走!加上機身上直接內建輸入鍵盤,操作起來就像打字機一樣,不用和手機配對就能隨時使用,更棒的是它內建多種字型以及能支援 100 組內容,分類管理資料更有效率,對比以往用手寫的標籤,有些師傅的字比較潦草難以辨識,或是有時候突然想不起某個字該怎麼寫,有了標籤機這些問題都迎刃而解。
在裝修設計領域已耕耘十載的弘 A 坦言近幾年看到越來越多同業會使用標籤機這樣的工具,讓現場工作更井然有序。對仰築裝修設計團隊來說,標籤機已經是工作時不可或缺的工具,許多人常會想,到底標籤機這樣的產品能用在什麼地方?有必要嗎?然而透過弘 A 的實際應用與心得分享,相信不難明白,像過去手寫貼在冷氣上的標籤、貼在電箱裡的標籤、或是標註在不同電線上的標籤,現在全都可以用標籤機列印出來的標籤紙來統一標示,看起來確實更清楚美觀,保存期限也更長,未來一旦有更新標示的需求,處理起來絕對是輕鬆又快速的。
Epson 標籤機不只外型好看、攜帶方便,也有推出不同尺寸的機種型號以便滿足不同案場的用途,再加上防水、不殘膠、可搭配的標籤帶選擇多…等等特性,只能說非常適合裝修、設計這個行業使用,弘 A 在訪談尾聲也強調會推薦同業嘗試看看,用過之後那種方便性真的會讓人再也回不去。
當我開始接觸飛羽攝影的時候,早已進入數位單眼時代。最初都是接手父親因升級器材而汰換下來的相機、鏡頭,直到 2005 年我才入手人生第一台數位單眼相機,並在後來升級至全片幅的機種。就這麼拍攝了好多年,之後基於性能和重量考量,於是改採無反相機系統。當時經過多方評估,審視預算、相機性能和鏡頭焦段…等因素,最後決定入手 Sony α7 IV 以及 SEL200600G。
▲▼ 要成功捕捉野生飛羽的美妙英姿,相機自動對焦性能、最高連拍速度以及是否有預拍功能都相當重要!當器材和攝影師個人經驗相輔相成,才能讓拍飛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上:Sony α9 III + SEL300F28GM + SEL20TC,F5.6、1/16000s、ISO 3200(看大圖) / 下:Sony α9 III + SEL300F28GM,F2.8、1/5000s、ISO 5000(看大圖))
「無黑屏 120fps 高速連拍」輕鬆捕捉飛羽最美的瞬間姿態
Sony α9 III 算是我的「頂級無反相機」初體驗,記得第一次帶著它到戶外測試時,就被它的連拍速度給驚豔到了!我發現 α9 III 主打的功能之一「無黑屏 120fps 高速度連拍」真的是毫無疑問的黑科技,真的不誇張。過程中無論是 EVF 或螢幕完全都不會出現黑畫面,連拍流暢度不是過去用過的任何機種可以比擬的!而且 120fps 可以將鳥類展現的所有動作都分解到很細,讓我能輕鬆從中挑出最棒的照片。
▲▼ 蘇亮宇於北海道拍攝的白尾海鵰,透過 α9 III 最高 120fps 的無黑屏高速連拍所合成的 GIF 動畫;而這個功能對拍攝飛羽的好處是能將連續動作分解的很細,讓拍攝者可以從中篩選出最佳照片。例如下圖就是利用 120fps 高速連拍捕捉,再選出展翅角度最好看的一張。(Sony α9 III + SEL300F28GM + SEL20TC,F5.6、1/4000s、ISO 1600)(看大圖)
不過這個功能在一開始使用的時候卻造成困擾,因為才沒拍多久,不知不覺就快把 Sony CFexpress Type A 的 160GB 記憶卡 (CEA-G160T) 給拍滿了。後來意識到若按照這種方式拍下去,記憶卡肯定不夠用,於是就把連拍速度設為 60fps,然後最關鍵的時刻再搭配「連拍加速」功能,這樣就能確保記憶卡不會太快拍滿,而且還能記錄下最精彩的畫面。
「自動對焦」不只快,也兼顧穩定與可靠
必須說,我對 α9 III 自動對焦性能的驚訝程度並不亞於無黑屏 120fps 高速連拍。相較於我自己的 α7 IV 和其他入門級 APS-C 片幅無反相機,α9 III 的自動對焦明顯就是更快、更準!
一拿到 α9 III 沒多久,我就帶著它去了一趟北海道。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有一天運氣欠佳,幾乎整天都被濃霧所壟罩,突然我發現海岸邊有一整排丹氏鸕鶿正停在礁岩上休息,於是馬上拿起 α9 III 拍攝,這時候重點來了,我發現就算在濃霧嚴重干擾的情況下,α9 III 和 SEL300F28GM 這個組合還是能順利辨識出目標並完成對焦。
不得不說,α9 III 的自動對焦系統無形中提升了我的信心,讓我在拍攝時心裡踏實很多,尤其是在「複雜的環境拍攝飛羽」時特別明顯。例如有些警覺性較高的小型鳥類習慣出沒在灌叢或較茂密的植被,像這次在北海道拍到的蘆鵐、黑喉鴝和長尾山雀皆屬這類的飛羽,我挑出印象最深刻的二張作品跟大家分享一下心得。
第一張是蘆鵐停留在蘆葦上的照片。其實拍攝當下我正面臨著霧氣和複雜背景的雙重干擾,而且蘆鵐本身的毛色和背景又非常相近,然而 α9 III 的自動對焦依舊能快速辨識出被攝主體,這點相當厲害。另一張同樣在北海道拍攝的作品,從中可以看出 α9 III 在層層樹枝、茂葉等前景的干擾下,仍然可以辨識出正在樹幹上的大赤啄木並快速完成自動對焦動作,這般優異的表現我必須給予高度肯定。
▲▼ α9 III 因具備先進的 AI 辨識與自動對焦,讓蘇亮宇深切感受頂級相機所帶來的拍攝便利性有多麼迷人。像這兩張作品,其中蘆鵐的毛色不僅與背景相近,加上還有周遭複雜元素的干擾;而另一張停在樹幹上的大赤啄木,與亮宇之間同樣有層層樹枝與茂葉的干擾,然而 α9 III 即便面對這種棘手的狀況仍快速辨識出目標並完成對焦。(上:Sony α9 III + SEL300F28GM + SEL20TC,F5.6、1/1600s、ISO 4000(看大圖) / 下:Sony α9 III + SEL300F28GM + SEL20TC,F5.6、1/6400s、ISO 6400(看大圖)
▲▼ 蘇亮宇大讚 α9 III 在低光源環境下的對焦能力,他表示像這張黑冠麻鷺的作品是在幾乎沒有路燈照明的環境下拍攝,重點是同時受到背景明亮的物體及光源干擾,但是將影像放大看可以發現,α9 III 面對這種嚴苛的環境還是有辦法順利辨識出目標並且對焦成功。(上:Sony α9 III + SEL300F28GM,F2.8、1/250s、ISO 16000(看大圖) / 下:對焦處 100% 裁切)
「預拍」+「連拍加速」大幅提升飛羽拍攝成功率
α9 III 拍飛羽之所以有如此高的成功率,歸功於「預拍」、「連拍加速」這兩項功能。雖然像我們這種從小就開始賞鳥、拍鳥的攝影師,對大多數飛羽的習性已經算相當有經驗了,但人類的反應速度終究有其極限,甚至也會有判斷錯誤的時候,而預拍和連拍加速就相當於為拍攝增添一層保障。
先說「預拍」,我認為這個功能很適合運用在拍攝飛羽從「靜止不動」到「起飛」的那一瞬間,畢竟很多時候你無法預測牠何時會突然起飛,而透過 α9 III 的「預拍」+「無黑屏 120fps 高速連拍」這兩項功能,可以高機率成功捕捉到鳥類起飛的瞬間。因為 α9 III 的「預拍」可以記錄按下快門前 0.005~1 秒的畫面,所以就算是看到正要起飛的剎那才按下快門,都還是能成功拍到想要的畫面。
▲▼ α9 III的「預拍」功能可以捕捉按下快門前0.005~1秒的畫面,能大幅提升拍到起飛瞬間的成功率。像這兩張分別在野柳拍攝的灰頭鷦鶯(上)和北海道拍攝的長尾山雀(下)離開樹枝展翅飛行的瞬間,就是最好的證明。(上:Sony α9 III + SEL300F28GM + SEL20TC,F6.3、1/16000s、ISO 4000(看大圖) / 下:Sony α9 III + SEL300F28GM + SEL20TC,F5.6、1/16000s、ISO 3200(看大圖)
▲▼ 這是另一組蘇亮宇利用 α9 III 的「預拍」+「無黑屏 120fps 高速連拍」捕捉到褐頭鷦鶯起飛瞬間的精彩作品。他表示由於自己喜歡拍攝山林田野中最自然的飛羽樣貌,因此很多時候都必須靠運氣才能夠拍到最關鍵的畫面,而 α9 III 因為多了以往機種所沒有的「預拍」功能,能夠讓他大幅提升捕捉關鍵時刻畫面的成功率。(上:Sony α9 III + SEL300F28GM + SEL20TC,F5.6、1/10000s、ISO 6400(看大圖) / 下:褐頭鷦鶯起飛瞬間的高速連拍畫面)
由於 α9 III 是全球首款搭載全域快門的全片幅無反相機,因此在拍攝動態影像時,完全不需要擔心會出現果凍效應。不過我個人倒是覺得以飛羽攝影的角度來看,如果今天拍攝是為了「真實記錄」,α9 III 的全域快門可以讓你獲得完全不會扭曲變形的影像;若是以「影像創作」的角度作為拍攝目的,那麼 α9 III 當然也能拍攝意向性的影像作品,帶來不同的加分效果。
另外,α9 III 全域快門除了可以抑制果凍效應外,也能夠完全避免在人造光源環境拍攝時出現擾人的橫條紋現象,尤其是在都會區拍攝夜行性的飛羽時別有幫助。畢竟有橫條紋的照片很不好處理,而 α9 III 的全域快門能有效抑制這個現象,方便性有目共睹。
α9 III + SEL300F28GM + SEL20TC兼顧性能、速度、畫質與機動性
SEL300F28GM 這顆鏡頭不僅相當輕巧,對焦性能和畫質也都讓我愛不釋手。尤其我自己很喜歡在山林、田野等大自然環境捕捉飛羽各種樣貌,拍攝時幾乎不用腳架,所以輕不輕巧和機動性對我來說非常重要,而 α9 III + SEL300F28GM 這樣的組合,對比我之前使用的 α7 IV + 200600G 真的輕巧太多,就算再加上 2x 增距鏡,重量上還是有絕對優勢,更別說還有最大光圈、散景和對焦速度的優勢。
至於畫質,老實說一開始我有點擔心,因為它的感光元件畫素只有 2,460 萬,再加上拍鳥有很多時候都需要裁切,很怕 α9 III 的表現不符合我的預期。但是經過這陣子的實際體驗,發現之前的擔心都是多餘的,我大多數時候都是使用 α9 III 搭配 SEL300F28GM 再加上 2x 增距鏡拍攝,無論是對焦速度或影像銳利度通通都能滿足我對品質的要求。
▲▼ α9 III 的感光元件畫素雖然只有 2,460 萬,但是搭配 SEL300F28GM 甚至再加上 2x 增距鏡,依然擁有不俗的畫質。例如這張以 ISO 2000 拍攝的寬嘴鶲,經過 100% 放大裁切後檢視可以發現,眼睛、喙以及身上的羽毛細節都清晰可辨。(上:Sony α9 III + SEL300F28GM + SEL20TC,F5.6、1/125s、ISO 2000(看大圖)/ 下:對焦處 100% 裁切 )
就算是使用高 ISO 拍攝也有出色的畫質表現,尤其幾張在夜晚都會區公園拍攝的黑冠麻鷺作品,感光度已經飆到 ISO 12800,拍攝 RAW 檔再經後製處理,影像中依舊能清楚看見鳥類眼睛、喙、羽毛,甚至是被叼在嘴裡的蚯蚓身上的細節與紋理,代表 α9 III 這片感光元件確實有良好的影像寬容度。
▲▼ 僅藉由遠方路燈照明拍攝的黑冠麻鷺照片,在 α9 III 那片背照堆疊式感光元件的捕捉下,以 RAW 檔拍攝後經後製降噪亦有不錯的影像細節;而且全域快門亦能完美抑制人造光源的橫條紋閃爍,大大節省後製時間。(上:Sony α9 III + SEL300F28GM,F2.8、1/250s、ISO 16000(看大圖)/ 下:對焦處 100% 裁切)
「四軸多角度翻轉螢幕」和「五軸 8 級 IBIS」讓拍飛羽變得輕鬆自在
接著來聊一下「四軸多角度翻轉螢幕」和「五軸 8 級防手震」這兩個我個人蠻推的設計。α9 III 的四軸多角度翻轉螢幕結合垂直翻掀和側翻兩種形式的優點,可以隨時因應現場環境將螢幕調整到最佳的取景角度。而五軸 8 級 IBIS則在低光源環境下拍攝夜行性飛羽時相當實用,如前面提到的黑冠麻鷺就是一例。
Sony α9 III 給我最鮮明的感受就是「快」,無論是自動對焦、高速連拍、連拍加速或預拍,都和「快」脫不了關係。α9 III 的自動對焦不僅快速,而且相當穩定、可靠,和我使用過的無反相機完全是不同檔次。擁有「無黑屏 120fps 高速連拍」的 α9 III,就是我至今使用過連拍速度最快的相機,視情況搭配「預拍」或「連拍加速」功能一起使用,不僅能大幅提高拍攝成功率,抓住飛羽最精彩的瞬間畫面也是輕而易舉。
我的器材使用史相信和大多數攝影愛好者一樣,一開始都是從最入門的相機用起,之後逐步升級至中階乃至於專業機種,而每一次的升級我都能深深體會到一分錢一分貨的道理。整體而言,Sony α9 III 各方面性能表現帶給我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雖然常會聽到人家說「拍照重要的是相機後面的腦袋」,但不可否認像飛羽、運動這類題材就真的很吃器材的等級,即使你再厲害,若器材的性能跟不上被攝目標,一切都是枉然。
而 α9 III 正是為拍攝這些題材而生的相機,其全域快門所帶來的諸多特點,完美詮釋「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這句話,可以這麼說,它絕對是飛羽攝影愛好者現階段最值得擁有的相機。
A: eVPD(Echo Vision Paper Display)是瀚宇彩晶開發的一種特殊反射式液晶技術。其目標是讓一般的反射式液晶(RLCD)也能達到類似紙張的顯示效果。eVPD 技術提高了反射式液晶的對比度和色彩飽和度,使顯示效果更接近紙張。同時反射層使用銀作為材料,提高了反射率。在色彩部分,eVPD 追求的是一個自然的顯色系統(Nature Color System),目標是呈現出大自然中可以看到的色彩,而不是過度飽和或人工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