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疯子

阅读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為什麼傳統電視應該重回市場主流?智慧型電視缺點多?隱私風險、垃圾軟體樣樣來

作者 netizen
串流裝置當主角!搭配傳統電視打造高效娛樂中心0083dd3dccffc345eed1cb43e10bb347

你上次打開電視時,有沒有覺得它只是單純的「電視」?沒有啟動畫面、沒有緩慢的應用程式、也沒有不斷提醒你更新韌體或登入一大堆串流帳戶。雖然智慧型電視帶來了許多便利,但也把簡單的事情變得過於複雜,因此傳統「笨電視」值得重回市場主流。

智慧型電視設計上就是要淘汰得更快

從表面上看,智慧型電視似乎是終極的便利方案。它們將你喜愛的應用程式、串流服務和網路功能整合到了一個裝置中。但有一個問題:它們的設計就是為了比傳統電視更快被淘汰。

問題出在軟體。智慧型電視依賴作業系統,而製造商通常在產品上市幾年後就停止更新系統。這讓使用者被困在過時的應用程式、緩慢的效能以及整體笨拙的使用體驗中。你花錢買的功能——例如內建的 Netflix 或 YouTube——可能隨著平台更新而變得無法使用,而你的電視卻無法跟上。

相較之下,一台好的老式傳統笨電視則專注於顯示品質和耐用性。如果保養得當,通常可以使用超過十年。搭配像 Roku 或 Chromecast 等獨立的串流媒體設備搭配使用,你只需更換設備,而不是整台電視,就能跟上最新的串流媒體技術。

不幸的是,智慧電視更像是智慧型手機:為了頻繁更換而設計。而它們高昂的價格,更讓這種循環變得昂貴。這種內建的淘汰機制,讓選擇更簡單的替代方案的理由更加充分。

智慧型電視有垃圾軟體問題

你是否曾經瀏覽過智慧電視的主螢幕,並心想:「為什麼有這麼多我永遠不會使用的應用程式?」這就是垃圾軟體——預先安裝的軟體佔用空間、降低效能,而且通常對一般使用者來說毫無用處。

這些垃圾軟體不只是煩人,還反映出智慧型電視如何優先考慮利潤而非使用者體驗。製造商通常與應用程式開發商或廣告商合作,在電視中內建某些應用程式,即使你從未開啟過它們。更糟的是,其中一些應用程式無法刪除,導致主畫面充滿了你不需要的圖示。

這些多餘的軟體會隨時間拖慢電視的效能。智慧電視的處理能力本來就有限,而且它們搭載的應用程式越多,速度就越慢。

另一方面,那些傳統老式笨電視則不存在這些問題,因為它們專注於提供高品質的觀看體驗。搭配小型的串流棒或盒子,你可以根據需求定制出只包含你真正會使用的應用程式的觀看環境。

為什麼傳統電視應該重回市場主流?智慧型電視缺點多?隱私風險、垃圾軟體樣樣來

隱私風險

每次打開智慧型電視,很可能它也在「看著」你。許多智慧型電視會收集你的觀看習慣、偏好,甚至你使用的應用程式資料。這些資料通常會被賣給廣告商,或者用來直接向你的電視螢幕推送目標廣告。

根據數位民主中心(Center for Digital Democracy, CDD)於 2024 年 10 月發表的一份詳細報告,智慧型電視正追蹤使用者的觀看內容。而隱私問題不僅僅停留在觀看內容。有些智慧型電視內建語音控制或攝影鏡頭,如果沒有適當的安全防護,可能會成為駭客攻擊的目標(但你可以採取一些措施來保護你的電視免受網路攻擊)。

即使這些功能按預期使用,也會讓人質疑儲存或共享了多少個人資訊。搭配傳統電視和可信的串流裝置,你可以更好地控制隱私,選擇具有強大隱私設定的裝置,甚至完全拒絕某些功能。

串流裝置才是更聰明的選擇

如果你在想傳統電視如何跟上現今以串流為主的娛樂世界,答案其實很簡單:串流裝置。Roku、Fire TV、Apple TV 和 Chromecast 已成為現代觀看的核心技術。它們專門為應用程式和更新設計,在效能和耐用性方面往往優於智慧型電視。

串流裝置專為效能打造;如果某個裝置過時,更換成本遠低於購買一台新電視。同時,智慧型電視將你鎖定在特定的作業系統,而串流裝置讓你能選擇自己偏好的生態系統。如果喜歡 Apple 裝置的無縫整合,可以選擇 Apple TV。如果需要價格實惠且相容性高的選擇,Roku 是不錯的選項。

串流裝置在數據收集方面也相對較少入侵性。雖然它們也不是完全不追蹤使用者,但通常提供更多的透明度和使用者控制權。透過適當的保護措施,串流裝置也能防止惡意軟體,提供比智慧型電視更安全的替代方案。

傳統電視應如何強勢回歸

傳統電視是簡單和隱私的最佳解決方案,但要成功重回市場,還需要改進。目前大多數傳統電視缺乏現代消費者期望的功能,因此被「更聰明」的競品取代。

首先需要改進的是顯示品質。如果你逛過傳統電視的產品線,可能會發現許多產品僅限於 720p 這類較舊的解析度,完全無法與智慧型電視提供的 4K 甚至 8K 顯示效果相比。要成功重回市場,傳統電視需要提供清晰、鮮豔的畫質,滿足當前高解析度內容的標準。

尺寸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傳統電視通常尺寸較小,多用於廚房或客房等特定市場。若想進入主流客廳市場,需要提供更大的螢幕尺寸——至少 43 吋以上——同時保有現代化的外觀設計。

連接選項也需要升級。HDMI 連接埠、ARC(音訊回傳通道)支援、USB 插槽應該成為標配,讓使用者能輕鬆搭配外部裝置,而不會因為技術過時感到受限。

最後,傳統電視應該被定位為一種有意識的選擇,而不僅僅是便宜的替代品。強調其隱私優勢、耐用性以及與外接串流裝置的相容性,可以吸引技術熟悉且注重隱私的消費者。

如果製造商將這些改進與傳統電視的固有優勢結合起來——耐用性、隱私性和經濟實惠性——他們或許能夠吸引那些尋求更聰明觀看方式的消費者,而不需要「智慧」。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ikTok 最後期限! 美國國會要求 1 月 19 日從Android和Apple的 App Store 下架

作者 netizen
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和蘋果公司的執行長被告知,他們必須準備在1月19日將TikTok從美國應用程式商店下架。Aecbe5f2ce3adf07e9c1d68e6674c31d

美國眾議院中國委員會主席和首席民主黨議員週五告訴 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和蘋果公司的執行長,他們必須準備在1月19日將TikTok從美國應用程式商店下架。 

上週,美國一個聯邦上訴法院維持了一項法律,要求中國企業字節跳動(ByteDance)在美國出售TikTok,否則將面臨禁令。共和黨人、該委員會主席約翰·穆勒納爾(John Moolenaar)和委員會主要民主黨人拉賈·克利胥納莫提(Raja Krishnamoorthi)分別敦促TikTok執行長周受資(Shou Zi Chew)出售這款被1.7億美國人使用的短影音應用程式。 

「國會已果斷採取行動捍衛美國的國家安全,並保護 TikTok 的美國用戶免受中國共產黨的侵害。我們敦促TikTok立即執行合格的分拆計畫,」這些議員在信中寫道。 

Apple、Alphabet與TikTok尚未立即回應評論請求。本週一,字節跳動與TikTok緊急請求美國最高法院暫時阻止該法律生效,等待進一步審查。 

美國司法部在週三表示,如果禁令在1月19日生效,將「不會直接禁止」已經下載TikTok的Apple或Google使用者繼續使用該應用程式,但也承認禁止提供支持的措施「最終將使該應用程式無法運作」。 

TikTok在週四回應稱,法律若無法院命令阻止,意味著TikTok將於1月19日從行動應用程式商店消失,並「對尚未使用該應用程式的全美半數人來說不可用」。該公司警告稱,終止支持服務將「使該平台在美國陷入癱瘓,並使其完全無法使用」。 

字節跳動與TikTok指出,當選總統唐納·川普(Donald Trump)曾承諾將阻止TikTok被禁。 

共和黨參議員喬許·霍利(Josh Hawley)在一次訪問中表示,他希望字節跳動會出售TikTok,因為該法律毫無迴旋餘地。「法律條文就是法律條文,」霍利說。「主要問題在於該應用程式受中國監管,北京監管——這就是問題所在。」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一百多年前的線上虛擬會議!1916年工程學的輝煌時刻,電話線上的全國會議

作者 netizen
歷史上的第一次虛擬會議,你所不知道的 1916 年科技盛事686a382be83f76880408ad4e07b01462

1916年5月16日晚間8點30分,約翰·J·卡蒂(John J. Carty)在紐約市工程學會大樓敲響木槌,宣布美國電機工程師協會 (AIEE) 會議開始。這可不是一場普通的聚會。AIEE 決定舉辦一場連接四個時區、八個城市、超過五千名與會者的全國性會議直播。早在 Zoom 使虛擬會議變得家常便飯的一個多世紀前,電話線就已經將從東岸到西岸的各大禮堂連接在一起。亞特蘭大、波士頓、芝加哥、丹佛、紐約、費城、鹽湖城和舊金山的 AIEE 會員和嘉賓們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戴著電話接收器聆聽會議內容。

AIEE 是 IEEE 的前身,他們精心策劃了這場活動,以紀念通訊、交通、照明和電力領域的最新成就。該會議是工程學的一大勝利,許多主辦城市的報紙都對此進行了報導。《亞特蘭大憲法報》稱其為「世界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壯舉」。根據費城的《晚間紀事報》,會議所需的電話線路跨越了大約6,500公里,涵蓋二十個州,由超過15萬根電線杆和5,000個交換機支撐。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次橫貫大陸的電話通話僅在一年前才實現。

AIEE 主席卡蒂在紐約主持會議,而各分會主席則在其他城市指揮會議進行。首先是點名。每個城市都宣讀了出席的會員和嘉賓人數——從協會最新分會丹佛的40人,到紐約 AIEE 總部的1,100人。總共有超過5,100名會員參加。

由於紐約和費城的座位有限,會員只能領取一張入場券,而且明確規定女士不得參加。(真糟。)在亞特蘭大、波士頓和芝加哥,會員每人可獲得兩張入場券,而在舊金山,會員每人可獲得三張入場券;這些城市都允許女性參加。(AIEE 直到1922年才接納第一位女性會員,而且只是準會員;伊迪絲·克拉克(Edith Clarke)是第一位在1926年於 AIEE 期刊上發表論文的女性。)

這六個城市是正式參與會議的城市。但由於電話線路直接穿過丹佛和鹽湖城,這兩個城市的 AIEE 分會選擇保持靜音的旁聽;會議期間,他們向總部發送電報,告知他們的出席人數和問候。在現代的 Zoom 會議中,這些訊息會被發佈在聊天室裡。

第一次虛擬會議也安排了分組討論

在所有人報到確認都能聽到聲音後,卡蒂宣讀了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Woodrow Wilson)的賀電,祝賀會員們召開這次獨特的會議:「這是協會所代表的發明天才和工程能力最有趣的證明。」

接著,亞歷山大·格拉漢姆·貝爾(Alexander Graham Bell)發表簡短致詞,並表示他很高興看到電話已經超越了他最初的想法發展到如此地步。美國電話電報公司 (AT&T) 的第一任總裁西奧多·維爾(Theodore Vail),也是促成電話服務成為公共事業的重要人物之一,也表達了他的祝賀。碰巧在紐約參加 AIEE 標準委員會的英國工程師查爾斯·勒梅斯特(Charles Le Maistre)代表英國的工程學會發言。最後,貝爾的助手湯瑪斯·華生(Thomas Watson),也是第一個聽到電話傳來人聲的人,歡迎全國各地的電機工程師。

晚間9點整,會議暫停電話連線三十分鐘,以便每個城市都能由受邀嘉賓進行當地演講。類似於分組討論。這些演講者對工程師們的工作和成就進行反思,傳遞出積極正面的態度,但也有一些細微的差異。

在波士頓,哈佛大學校長勞倫斯·洛厄爾(Lawrence Lowell)表示,電的發現和利用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進步。然而,他批評工程師未能預見到個體在工廠制度下的從屬地位。

在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教務長埃德加·史密斯(Edgar Smith)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戰限制了某些材料和物資的供應,他呼籲增加對美國自然資源的投資。

田納西大學工程學院院長查爾斯·費里斯(Charles Ferris)讚揚了長途電力輸送的發展及其對農村生活的積極影響,但也擔憂化石燃料的使用。他最擔心的是煤炭、天然氣和石油的枯竭,而不是它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在 Zoom 將虛擬會議變成稀鬆平常之事的一個多世紀以前,電話線路就將東西兩岸的禮堂連接起來,舉辦了 AIEE 的全國性會議。

在西海岸,史丹佛大學校長雷·威爾伯(Ray Wilbur)主張校園裡的不滿、鬥爭和動盪是促進成長和創新的動力。我懷疑當時和現在的許多大學校長都不會同意這種觀點,但學生抗議仍然是推動變革的一股力量。

在各城市的分組討論結束後,所有人重新透過電話連線,各主辦城市輪流致意,並誇耀各自的工程成就。

「亞特蘭大,位於南阿帕拉契山脈的皮德蒙特區,奔流的河川與咆哮的瀑布,其能量被高壓輸電拖曳至她的門前,在其非凡發展中,電氣工程師是最重要的力量之一,向各城市致意。」

「波士頓向姐妹城市送上最熱情的問候。電話誕生於此,並在此發聲,但它的聲音已傳遍全球,其話語傳至天涯海角。」

「舊金山向協會的各位會員致敬……加州憑藉其先鋒的征服精神創造了世界所追隨的需求——白雪皚皚的內華達山脈開啟了從黃金之路到能源之路的道路,這條道路讓我們今晚在和平大陸的西緣,能夠與那些駕馭河流、跨越懸崖、從以太中汲取寂靜而無形的能量的人們即時聯繫,這種能量消除了距離,創造了力量,透過更緊密的聯繫,推動世界沿著更偉大的文明路線前進。」

我的編輯指出,最後一句話有86個字,但我們將其收錄進來,是為了展現它十足的熱情。

也許所有科技會議都應該安排音樂插曲

接著,會議暫停,進入音樂插曲時間。我覺得這個想法既古怪又有趣,就像百老匯音樂劇《奧克拉荷馬!》中間的芭蕾夢境片段一樣。每個城市都用留聲機播放一首他們選擇的歌曲,並透過電話傳輸。南方傳來《南方之歌》的旋律,新英格蘭則以《洋基歌》回應。紐約和舊金山分別選擇了兩種帶有哥倫比亞愛國象徵意義的歌曲:《哥倫比亞萬歲》和《海洋之珠哥倫比亞》。費城則獻上了《星條旗之歌》,雖然當時它還不是國歌,但所有禮堂的觀眾在播放時還是都站了起來。

順帶一提,當時的 AIEE 非常重視娛樂。他們的幾乎所有會議都包含正式的晚宴舞會、非正式的吸菸室、體育比賽,以及到當地工程景點的考察參觀。甚至還有婦女委員會專門為女士們組織活動。

我懷疑當時沒有人會預料到,在二十一世紀,人們一想到又要參加虛擬會議就會唉聲嘆氣。

音樂結束後,邁克爾·普平(Michael Pupin)發表了關於「工程專業」的演講,這個話題在當時的《AIEE 會議記錄》中經常被討論。別忘了,電機工程當時還是一個相當新的學科,只有幾十年的歷史,而從事工程工作的工程師們正在觀摩歷史更悠久的職業,例如醫生,以了解他們如何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普平在長途電話傳輸效率方面取得了許多進展,並在一九二五年擔任 AIEE 主席。

會議最後依照羅伯特的議事規則進行了決議、修正、接受和附議。(IEEE 會議至今仍遵循這些規則。)在最後的決議中,與會者為舉辦了這場史無前例的會議而沾沾自喜,並肯定了自己促成會議成功的才能。

《AIEE 會議記錄》詳細報導了這次會議。地方新聞的報導則較為簡略。我沒有找到任何證據表明他們曾試圖複製這次會議。他們確實嘗試了另一種實驗,讓一位會員在三個不同城市的會議上宣讀同一篇論文,以便共同討論論文內容。但他們似乎還是回到了每年舉行分區會議的正常安排,會議內容包括技術論文發表和討論。

而且我沒有找到任何關於一九一六年這場會議的基本問題的答案,這些問題是我作為一百年後的一名歷史學家想要知道的。首先,這次會議的長途電話費用是多少?誰支付了這筆費用?其次,觀眾使用的是什麼接收器?它們的效果如何?最後,會員和嘉賓對這場盛大的實驗有什麼看法?(我的編輯也想知道為什麼沒有人拍下這場活動的照片。)

但人們在當下很少會想到後來的歷史學家可能會想知道什麼。而且我懷疑當時沒有人會預料到,在二十一世紀,人們一想到又要參加虛擬會議就會唉聲嘆氣。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AAEON UP 710S超迷你單板電腦,信用卡尺寸搭載x86架構Intel Alder Lake-N處理器

AAEON UP 710S是款尺寸有如Raspberry Pi,但是卻搭載x86架構處理器的單板電腦,最高可選擇Intel Processor N200。7cdd1092e93882cab89d78a739cf8fef

AAEON UP 710S是款尺寸有如Raspberry Pi,但是卻搭載x86架構處理器的單板電腦,最高可選擇Intel Processor N200。

超迷你x86電腦

UP 710S的尺寸為8.5 x 5.6公分,機身最厚處為2.513公分,整體尺寸與Raspberry Pi 5 Model B差不多,但是它卻不是採用Arm架構處理器,而是x86架構的Intel Alder Lake-N處理器。

延伸閱讀:Aaeon推出GENE-EHL7單板電腦,搭載Elkhart Lake世代Intel Atom、Celeron系列處理器

UP 710S提供Intel Processor N200 / N100 / N97 / N50等4種處理器選擇,最高階的Intel Processor N200採用4核4緒配置,最高Turbo時脈達3.7 GHz,並整合32組執行單元(EUs)、最高時脈達750 MHz的UHD Graphics內建顯示晶片,TDP為6 W。

UP 710S最高可選8 GB LPDDR5記憶體以及128 GB eMMC儲存媒體,但不支援SATA、M.2 NVMe、microSD記憶卡等儲存媒體,主機板背面提供1組可以安裝無線網路卡的M.2 2230 E-Key插槽,並提供3組USB 3.2 Gen 2端子,以及HDMI 1.4b、GbE乙太網路端子各1組,可透過Wafer排線擴充2組USB 2.0端子,以及I2C、PWM、SPI、GPIO、RS-232/422/485等端子。

UP 710S是款x86架構單板電腦,尺寸為8.5 x 5.6公分,與Raspberry Pi 5 Model B接近。

主機板正面具有處理器、各種連接端子,以及12V電源輸入端子台。

主機板背面則有M.2 2230 E-Key插槽,能夠加裝無線網路卡。

主機板側面提供3組USB 3.2 Gen 2端子,以及HDMI 1.4b、GbE乙太網路端子各1組。

UP 710S取消了先前UP Board系列產品的40-pin HAT擴充腳針,改以透過Wafer排線擴充GPIO、I2C、SPI、COM等端子。

AAEON尚未公布UP 710S的上市日期與售價,但根據經驗日後應該可以透過Aaeon eShop網路商店以零售型式購買。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NPU vs. CPU/GPU:誰才是AI運算的最佳選擇?神經網路處理器真的值得買單嗎?

作者 netizen
為技術而技術,應用場景狹窄,傳統硬體足以應付00c96718b4b50a795e3ac6ad2675e0b0

如果你到現在還沒聽說過神經網路處理單元(NPU),那你一定是錯過了過去一年Intel、AMD 和高通鋪天蓋地的 AI 行銷。

在過去的 12 個月中,這些以 AI 為中心的處理器被吹捧為下一個必不可少的升級——人人都需要它才能充分利用人工智慧。但這真的只是行銷炒作,還是 NPU 真的能像它們承諾的那樣帶來變革性的價值?

什麼是 NPU?

NPU 是晶片系統(SoC)中的專用處理器,旨在處理 AI 特定的任務,例如背景雜訊抑制、即時視訊增強和基本的生成式 AI 功能。包括Intel的 Meteor Lake 中的 VPU、AMD 的 Ryzen AI 以及高通的 Hexagon AI 處理器在內的公司都已將 NPU 嵌入到他們的晶片中,聲稱它們將使設備更智慧、更高效來徹底改變運算體驗。其理念是將 AI 工作負載從 CPU 和 GPU 中卸載出來,以節省功耗,從而理論上改善電池續航力並提供更快的晶片 AI 處理。

但是,這些支援 AI 的處理器是真的具有顛覆性,還是佔用了寶貴的晶片空間,而這些空間可以用於滿足使用者的真正需求?

NPU 優勢背後的真相

雖然 NPU 確實提高了效率,尤其是在電池續航力至關重要的行動裝置中,但它們對電池續航力已經很強大的筆記型電腦的影響卻難以證明。NPU 處理的任務大多是小眾的,對一般使用者體驗的影響有限。如果你經常使用語音命令或非常依賴視訊通話增強功能,那麼 NPU 可能会節省一些電池電力。但對大多數使用者來說,目前它是一個錦上添花的功能,而不是必不可少的功能。CPU 和 GPU 多年來已經可以充分地處理這些功能,雖然 NPU 可能会略微降低功耗,但這項創新更多的是關於漸進式效率提升,而不是提供有意義的新功能。

以Intel的 Meteor Lake VPU 為例。它被宣傳為一種用於設備上 AI 任務的解決方案,例如視訊通話背景模糊和雜訊消除——這些任務以前用 CPU 和 GPU就能有效處理。其主要優勢是功耗效率的微小提升,雖然有用,但在考量整體運算體驗時並不突出。AMD 的 Ryzen AI 採用了類似的方法,在不提供突破性功能的情況下提高了效率。高通的 Hexagon 處理器借鑒了其行動裝置的優勢,為筆記型電腦帶來了類似的功能,但並沒有顯著擴展大多數使用者的應用範圍。

TOPS 的迷思

在討論 NPU 時,供應商經常強調 TOPS 作為性能指標。Intel即將推出的 Lunar Lake 平台擁有 48 TOPS 的 NPU,AMD 的 Ryzen AI 300 系列能够達到 55 TOPS,高通的 Snapdragon X Elite 則配備了 45 TOPS 的 NPU。這些數字好像它們對實際使用者具有重大意義。

然而,TOPS 是在理想實驗室條件下對峰值性能的理論測量。它是根據乘積累加(MAC)單元的數量和工作頻率計算得出的,但它並不一定能轉化為日常使用中的實際性能提升。對於一般使用者來說,這些數字就像他們永遠不會以最高速度駕駛的汽車的理論馬力一樣毫無意義。

取捨:晶片空間利用率

包含 NPU 會消耗寶貴的晶片空間,而這些空間可以用於增強更普遍有益的功能,包括 CPU 核心或 GPU 功能。以 AMD 基於 Zen 5 的 Ryzen AI 300 行動 SoC 為例,NPU 佔用了大約 10-15% 的晶片空間——這是一個相當大的比例。如果將這些空間用於增加更多的 CPU 核心,使用者可以在多執行緒應用程式中體驗到明顯的改進,使開發人員、內容創作者和高階使用者都能受益。

或者,擴展整合 GPU 可以提供更好的圖形性能,遊戲玩家和使用圖形密集型應用程式的專業人士都會喜歡這項功能。鑑於 GPU 傳統上一直是 AI 工作負載的首選硬體,增強 GPU 功能可以一舉兩得。

NPU 真的是未來的保證嗎?

製造商將 NPU 宣傳為在 AI 驅動的世界中面向未來筆記型電腦的必要條件。然而,鑑於 AI 的快速發展,很難預測哪些硬體功能將保持相關性。雖然 NPU 確實為特定的 AI 任務提供了一些優勢,但大多數使用者不太可能注意到它們的缺失。大多數日常運算任務——例如網頁瀏覽、文件編輯和媒體消費——不需要 AI 驅動的最佳化。

即使對於偶爾使用 AI 功能的使用者來說,CPU 和 GPU 通常已經足夠處理這些工作負載,只是功耗略高。NPU 的承諾更多是針對未來的潛在應用,而非當前對普通消費者的明顯好處。

噱頭還是真正的創新?

儘管 AI 確實有許多實用應用,例如語音轉文字和即時翻譯工具,但在筆記型電腦中包含 NPU 顯得為時過早。這項技術似乎是為問題尋找解決方案,更大程度上是由行銷策略推動,而非真實的使用者需求。在 AI 應用成為日常計算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前,NPU 可能仍是一個被過度炒作的功能,而非必須的組件。

同時,消費者或許能從處理性能、圖形能力和整體系統性能的提升中受益更多——這些改進能提供即時且明顯的優勢。目前來看,NPU 是一個有趣的發展,但對於大多數使用者而言,或許還不是其宣稱的那種改變遊戲規則的創新。

PC 製造商熱衷於推廣內含 NPU 的硬體,或許是因為 AI 筆記型電腦能提升平均銷售價格約 5 到 10%。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AI 貧富差距拉大? OpenAI o1 掀起 AI 軍備競賽,新模型對未來的 10 大影響

作者 netizen
使用者會出現兩個新類型:AI富人和AI窮人。8a84dc98cc3f2bc200c34f55d5d77bef

你可能還記得我在 9 月份發表的那篇關於 OpenAI 新模型系列 o1 系列(o1-preview 和 o1-mini)的 7000 字長文。我想強調兩件事: 首先,o1 是一種新型 AI 最原始的版本。從種子期去判斷一個新的典範是不適當的,讓它發芽,等它開花結果吧。 其次,那篇文章的最後一部分是付費閱讀的。它是「對長遠未來的 10 個影響」。(請注意其中特意強調的「長遠」!)我相信那一部分應該公開,所以我將在下面取消付費牆,把這些內容公開。

為了讓你不用去讀那 25 頁的冗長論述,先提供一些必要的背景。這十個影響,大致上是我在那篇文章的引言中提出的問題的答案:

  • 推理型 AI 對生成型 AI 意味著什麼(它究竟是不是生成型的)?
  • 使用者將如何與能夠思考的 AI 模型建立聯繫和互動?
  • 當你允許推理模型思考數小時、數天甚至數週時,它們能做些什麼?
  • 作為運算的函數,推理模型現在如何擴展性能?
  • 公司將如何在訓練-測試流程中分配運算資源?
  • 這一切對AI的終極目標意味著什麼?
  • 這與 GPT-5 有什麼關係(如果有的話)

以下是 OpenAI o1 系列、新的測試時擴展規律,以及能夠推理的新 AI 典範對長遠未來的 10 個影響(為清晰起見,進行了一些編輯)。對於那些已經讀過它的人來說,讓它作為對未來的一種提醒。

正在發生的事情比 OpenAI 發表的模型更大——大得多。它超越了擴展規律,超越了新的典範,也超越了生成型 AI。這一部分既是對今天的總結,也是對明天的展望。

  1. 生成型 AI 作為領先 AI 典範的時代已經結束。對於大多數不關心 AI 超出其可用範圍的使用者來說,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響。生成型 AI 是關於創造新數據的。但推理型 AI 並不關心這個。它的目的是解決難題,而不是生成垃圾。此外,OpenAI 隱藏了推理 token。其他公司也會這樣做。你仍然可以使用生成型 AI 工具來生成東西,但最好的 AI 將不再以生成為中心,而是以推理為中心。這是一種不同的東西,它的應用我們還不太了解。
  2. 聊天機器人的時代也結束了。人們仍然會用它們來閒聊,但它們不再是最好的 AI 了。AI 公司的努力將花在其他地方。OpenAI、DeepMind 和 Anthropic 將探索和擴展推理路線,將聊天機器人路線降級為次要優先事項。只要目前的聊天機器人服務繼續為它們提供經常性收入來源,它們就不會投入太多資源來改進它們,使其超出市場需求。
  3. 人類將在我們自認為適合的任務中,越來越少感受到與AI的平等感(最終感到自卑)。用戶與AI之間「平等關係」(例如在工作中的合作)的概念將成為過去。取而代之的是,我們將驚奇或恐懼地目睹AI深入到人類無法企及的廣度和深度。過去,我們是世界的建築師和建造者,但機械出現後,我們不再是建造者。現在,我們即將失去作為建築師的角色。
  4. 舊的擴展定律(所有計算資源用於預訓練和後訓練)已被新的擴展定律取代(計算資源分配在訓練和推理之間,使模型能夠實時推理)。從現在開始,使用我們過去四年來一直應用的常規啟發式方法預測未來將變得不可預測。是時候更新思維了(如果OpenAI決定大方提供更多細節)。
  5. OpenAI 終於將過去 20 年 AI 研究中最重要的兩個典範融合在一起:大型語言模型(OpenAI 的 GPT)和深度強化學習系統(DeepMind 的 Alpha)。這就是為什麼他們最終決定放棄 GPT 這個名字。從這個意義上說,o1系列在經過五年的長期研究後重啟了公司的研究方向。
  6. AI富人與AI窮人階層的出現。AI模型的成本上升速度將快於公司找到優化措施以降低成本的速度。不久後,新的定價級別(已有跡象)將出現,只有少數特權者能夠負擔起尖端AI模型的利益。其他人將被劃分為AI貧困階層。
  7. 我們自認為知道的關於 AI 的一切才剛剛改變。OpenAI 的創意、神秘、精神上的匿名研究員 Roon 說:「我們將不得不重寫所有關於平台和擴展等公共辯論中的常規對話樹。自回歸模型的錯誤是否會累積還是自我修復?語言是否可以導致真正的智慧?通向一般智慧的界限在哪裡。」我同意這一點。
  8. 這種新型AI對使用者來說沒有價值主張。大多數人不知道如何應用能夠推理的AI。這是一個揭示人類本質的事實。要找出一個能讓AI思考整整一天解決的問題並不容易。
  9. 這不是 ChatGPT 時刻。它不具備易用性,但意義深遠。大多數人將無法意識到它的意義有多大。ChatGPT 的主要特點是它的易用性(免費、易於使用、直觀)。GPT-3 的主要特點是它令人驚訝的能力——但你必須努力才能找到它們。o1 更像 GPT-3,所以大多數使用者不會理解它的價值(尤其是考慮到每個查詢的等待時間和當前的消息限制)。
  10. 這與GPT-5有何關聯?新的基礎模型仍在路上。o1基於GPT-4o,這意味著如果更改底層大型語言模型,仍有很大的改進空間。GPT-5 將利用這種新典範,但同樣,只有少數受眾會欣賞它的價值。但是,你仍然應該嘗試現在就開始轉型。o1 適用於科學和數學,這對你來說可能不是那麼有用。但最終目標是 JARVIS,然後是 AGI,然後——誰知道呢。你可能會想現在轉型不值得,但這是一個目光短淺的選擇:OpenAI 和其他公司將繼續開發新典範,因為這是有機會實現該領域最終目標的東西。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搭載 AI 的人形機器人「Ai-Da」繪製的艾倫·圖靈肖像畫以3528萬台幣售出

作者 netizen
搭載 AI 的人形機器人「Ai-Da」繪製的計算機科學家艾倫·圖靈肖像畫參與拍賣,並以遠超預期的 108 萬 4800 美元(約3528萬台幣)的價格拍出。3dcef84dc3854706da01d89873a121e6

搭載 AI 的人形機器人「Ai-Da」繪製的計算機科學家艾倫·圖靈肖像畫參與拍賣,並以遠超預期的 108 萬 4800 美元(約3528萬台幣)的價格拍出。

Ai-Da 是由畫廊總監艾丹·梅勒等人開發的「繪畫 AI 人形機器人」,其演算法部分由牛津大學設計,包含機器人手臂在內的身體則由利茲大學和機器人公司 EngineeredArts 負責設計。

Ai-Da 機器人站在她為圖靈繪製的肖像畫前面。售出的作品「AI 之神:艾倫·圖靈的肖像」在右邊。照片來源:蘇富比/EPA

Ai-Da 在 2024 年初於瑞士日內瓦舉行的 AI 國際峰會「AI for Good Global Summit」上,展出了包含 Ai-Da 自畫像、以 19 世紀電腦科學家艾達·洛芙萊斯(Ai-Da 名字的由來)的肖像畫等在內的 5 幅作品。其中一幅就是描繪英國數學家,被譽為「電腦科學之父」和「人工智慧之父」的艾倫·圖靈的肖像畫。

這幅名為「A.I. God. Portrait of Alan Turing(AI 之神:艾倫·圖靈的肖像)」的畫作尺寸相當大,橫 188 公分,縱 253 公分。 by Ai-Da Robot Studios由於搭載 AI 的 Ai-Da 擁有語音對話功能,因此在創作過程中,它可以直接與工作室成員對話,激發繪畫的靈感。在被詢問繪畫風格、用色、內容、色調和紋理等問題後,Ai-Da 會用眼球上的鏡頭觀察圖靈的照片,然後進行繪畫創作。此外,Ai-Da 還使用了 3D 紋理印表機來完成畫布上的繪畫,並有工作室助理從旁協助。

「A.I. God. Portrait of Alan Turing」於 2024 年 11 月 8 日由全球歷史最悠久的國際拍賣公司蘇富比進行拍賣,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 27 件以上競標。最初,「A.I. God. Portrait of Alan Turing」的預估落槌價為 12 萬~18 萬美元(約 1840 萬~2750 萬日圓),但最終由一位美國匿名人士以 108 萬 4800 美元拍下。

蘇富比在聲明中表示:「今天拍賣的人形機器人藝術家創作的首件作品以破紀錄的價格落槌,是近代藝術史上的重要時刻,反映了 AI 技術與全球藝術市場的連結日益緊密。」

Ai-Da 本人也表示:「我的作品的重要價值在於,它可以作為促進新技術對話的催化劑。這幅 AI 先驅艾倫·圖靈的肖像畫,促使觀賞者思考 AI 或運算之神的本質,同時思考這些科技進步的倫理和社會意義。」

此外,本次拍賣所得將用於改善 Ai-Da 的新設計。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我們活在虛擬世界?宇宙是巨大電腦?物理學家、哲學家論證「模擬假說」的可能性!

作者 netizen
活著是一種難以形容的奇妙體驗……但我們甚至可能不是真的活著。89208450f82af9dac61d0f6481ea6fa7

除非你,親愛的讀者,是一個網路爬蟲軟體機器人,正悄悄地將這段文字拉進一個數據飢渴的大型語言模型中,否則你很可能是一個人類。雖然你可能從未親眼見過我,但你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我也是人類。但我們無法確定彼此的存在。事實上,我們沒有任何明確的證據證明任何事物除了我們自己之外是有意識的——這是對勒內‧笛卡兒名言「我思故我在」的粗糙類比。

忘掉我們彼此吧——如果這一切都不是真的呢?同事、樹木、星座——甚至是我們自己?這正是 Gizmodo 最近向電腦科學、哲學、社會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等領域的眾多專家提出的問題。

在這次 Giz Asks 中,我們向這些專家提出了一個直截了當的問題:我們怎麼知道自己不是生活在電腦模擬中?他們的回答各異且深具啟發性,對於這個比電腦古老得多的問題提供了引人深思的洞見。隨著現在如此多的技術創新正在發生,以更嚴格的審視眼光看待這個古老的問題是很自然的。我們正在創造如此不可思議的技術,它似乎將爬出山谷,從中重生。奇怪、超現實的時代——我認為,這是質疑我們如何知道什麼是真實的最佳時機。部分回覆已略作編輯,以提高清晰度。

蘇珊‧史耐德(Susan Schneider)

就我們所知,我們實際上是在一個巨大的電腦模擬中。以下是我喜歡的一個模擬論證版本。假設天體生物學中普遍持有的觀點是正確的,即其他星球上存在生命。進一步假設這些生命形式中至少有一些進化成技術先進的物種,發展出人工智慧,其程度足以讓它們運行複雜的電腦模擬。現在,如果只有兩個文明這樣做,那麼你現在身處電腦模擬中的機率是 2 比 1!

當然,這個版本的論證以及類似的論證存在許多問題,值得商榷。意識可以是電腦模擬的東西嗎?是否有可能構建高度複雜的人工智慧,例如能夠模擬地球的量子電腦?文明能否存活足夠長的時間來發展此類技術,或者它們是否會在其發展過程中遇到某種障礙或「大過濾器」?事實上,也許其他星球上根本不存在生命。(當然,也許我們正在被未來的地球人模擬,就像《駭客任務》中那樣。)目前還沒有定論,這確實是一個引人入勝的問題!

保羅·弗朗切斯基(Paul Franceschi)

假設我們生活在模擬中的假說似乎是可證的:這可以透過發現模擬中的瑕疵來驗證,比如一個遙遠的宇宙區域無法放大觀看,望遠鏡無法捕捉到清晰圖像。然而,更先進的模擬可能會回溯時間,修補缺陷,然後重啟模擬。這顯示模擬可能會有不同的類型和品質。

尼克‧波斯特羅姆的模擬論證是一篇精彩的哲學著作,表明我們最初賦予我們目前生活在模擬中的想法的概率應該向上修正。然而,這個論證並不能說服我,主要是因為模擬的性質可以千差萬別。特別是,模擬論證是基於後人類創造的模擬作為參考類別,其中模擬的存在與真實人類幾乎沒有區別,且對自身的模擬身份毫不知情。然而,也可以想像,可以創造出同樣複雜的模擬,其中模擬的存在意識到它們的本質。根據選擇的參考類別的不同,論證的結論會發生顯著變化。如果大多數模擬涉及的存在意識到自己被模擬的性質,那麼就消除了我們自己是模擬的令人不安的結論,因為我們並不知道自己被模擬。因此,參考類別的選擇至關重要。如果論證基於不知道自己被模擬的人類,就會導致我們可能生活在模擬中的令人不安的結論。相反,如果論證關注於知道自己被模擬的人類,結論就會令人安心得多:我們不是這樣的模擬。然而,沒有先驗的理由支持選擇不知道自己模擬性質的人類而不是意識到自己模擬性質的人類。此外,甚至有人可能會爭辯說,在後人類文明中,出於倫理原因,可能會禁止模擬不知道自己本質的人類。

尼克·波斯特羅姆(Nick Bostrom)

人們可能會想知道為什麼要認真對待我們是否處於電腦模擬中的問題。答案是模擬論證(我早在 2001 年就發表了)。模擬論證表明,以下命題中至少有一個是真實的:(1)人類物種很可能在達到技術成熟之前滅絕;(2)任何技術成熟的文明都極不可能運行大量的其進化歷史(或其變體)的模擬;(3)我們幾乎肯定生活在電腦模擬中。因此,在某種程度上,人們可能會認為 (1) 和 (2) 不太可能發生,因此,我們需要為(3)分配相當大的概率。模擬論證揭示了一個關於人們對未來和我們在世界上的位置的連貫信念的有趣一致性約束。

當我們越接近達到人類文明能夠創造祖先模擬的點——具有我們這樣類型體驗的有意識心智——並且假設我們仍然保留著使用至少一些非可忽略比例的資源來實現這個目的的傾向,(1)和(2)就顯得越不可能;因此我們自己生活在電腦模擬中的可能性就越大。我認為過去幾十年在電腦遊戲圖形和人工智能方面的進展,使人們更容易將模擬假說視為關於存在本質的一個合理觀點。

大衛·基平(David Kipping)

使用基於證據的推理,我們無法確定地判斷我們是否生活在模擬中。一個足夠複雜的模擬可能與現實完全無法區分,任何錯誤都可以被刪除,然後從它們出現之前重新啟動模擬。對於模擬我們的體驗也沒有根本的障礙,特別是因為只需要模擬個人對現實的感知,而不是現實本身。想想電腦遊戲如何不是一次性算繪整個宇宙,而只是算繪你所在的部分。

一個聲稱我們很可能處於模擬中的常見論點是,模擬的現實應該比單一的基礎現實多得多,因此我們碰巧處於基礎現實中的可能性很小。然而,這個論點是基於模擬現實首先是可能的假設。雖然我們確實不知道有任何根本的反對意見,但我們也不知道它實際上是可能的!在没有任何證據的情况下,我傾向於給這兩種可能性 50:50 的機率。另一個微妙之處在於,如果模擬的現實本身可以誕生模擬的現實,那麼將會有一個巨大的現實層次結構,而且每一層次的運算能力都必然低於其上一層次。最終,人們可能會推斷,會有一個最低的層次,一個現實的下水道,那裡的居民根本無法建造一台足夠複雜的電腦來產生他們自己令人信服的模擬。事實上,這些下水道現實應該比所有其他現實加起來多得多,因此我們應該得出結論,那就是我們生活的地方。不過這形成了某種矛盾。我們得出結論說我們可能生活在一個模擬是不可能的現實中,然而我們的整個論點是建立在模擬是可能的假設之上。這類矛盾值得更多關注,也許最終會幫助我們理解這個持續存在的問題。

普雷斯頓·格林(Preston Greene)

没有人知道我們是否生活在電腦模擬中。我把猜這個機率大概是20%左右。我認為我們可能生活在模擬中,是因為我無法排除以下前提(當然,其中一個或兩個可能是錯的,但這對我來說並不明顯)。首先,模擬技術將繼續改進,最終能夠模擬擁有像我們這樣體驗的人。第二,使用這樣的模擬來研究過去的事情將會是一種不可抗拒的誘惑。(例如,如果你想研究智力和暴力之間的聯繫,你可以運行許多關於人類歷史的模擬,在其中改變平均智商並觀察戰爭普遍性的趨勢。)如果這些前提是真實的,那麼我們應該得出結論,最終人們將運行數百萬個關於人類歷史的模擬。但如果是這樣,我們怎麼知道我們不是已經生活在其中一個模擬歷史中呢?畢竟,將會存在數百萬個模擬現實和只有一個非模擬現實。所以我們處於模擬現實中的機率會很大。

這種哲學思維方式始於尼克·波斯特羅姆2003年的論文《你是否生活在電腦模擬中?》最終,物理學家也接受了這個想法,在2014年,一些人建議我們可以透過仔細觀察宇宙射線的運動來科學地測試模擬假說。2017年,又提出了更多潛在的測試。在我2019年的論文和《紐約時報》文章中,我認為在研究模擬假說時轉向科學實驗是危險的,因為這些實驗可能導致我們的模擬被關閉。本質上,這些實驗試圖揭示只會在模擬中發生的事情——例如,宇宙射線運動中的「故障」。但是,創造我們的模擬的人可能關心它的準確性。因此,如果我們設法揭示一些故障,我們的模擬器可能會簡單地結束模擬並開發一個故障更少的模擬(這是目前電腦程式的慣例)。關於模擬假說的哲學理論化並不存在這種風險,因為哲學家是基於邏輯推理和概率的本質得出結論,而不是透過尋找故障。

薩賓·霍森費爾德(Sabine Hossenfelder)

「我們生活在電腦模擬中」這個想法太過模糊,無法稱得上是科學的。只有在你明確指出電腦模擬的具體含義時,它才能成為科學概念。

例如,如果你說這意味著我們的觀察可以被計算,那麼這僅僅表示自然法則是數學性的,而這確實如此。但這通常不是人們談論「電腦模擬」時的本意。他們往往指的是存在一個可以在電腦上執行的演算法,其運作方式類似於我們現在使用的電腦,並且能夠重現我們所觀察到的現實。

目前並沒有已知的演算法能做到這一點。如果我們有這樣的演算法,那就等於擁有了萬物理論。聲稱這可以實現的人往往低估了問題的複雜性,通常是因為他們根本不了解物理學的運作原理。也許他們應該看看,即使我們已經掌握了方程式,要做出天氣預報都有多困難。更別提量子物理學或量子重力理論了。一般來說,如果有人聲稱我們生活在電腦模擬中,我認為他們有責任告訴我們具體的演算法是什麼,而不是僅僅聲稱它存在。

當人們提到模擬假說時,有時還指的是宇宙不僅是一個模擬,而且是由某人或某物創造的模擬,也就是說基本上是個神。即使我們有這樣的演算法,我也不知道要如何找到任何關於演算法背後創造者的證據,而且我認為這不是一個科學問題。

里茲萬・維爾克(Rizwan Virk)

我們無法完全證明我們不是生活在模擬中。這個模擬可能完美到我們無法檢測出來。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找不到我們可能生活在模擬中的一些證據,而且各種研究團隊一直在努力研究這個問題。理解模擬假說的方式是將其分解為兩個組成部分:1)宇宙由資訊構成,2)資訊像在電子遊戲中一樣為我們呈現。

宇宙由資訊構成這一點已經不像約翰・惠勒提出著名的「一切從資訊來」(it from bit)說法時那樣具有爭議了——也就是說,當你尋找所謂的粒子時,物理學家似乎找不到它——他們只能找到一系列像是回答是/否問題的屬性——即資訊位元。例如,湯姆·坎貝爾在科利波利的研究團隊正在嘗試透過一系列雙縫擦除實驗來證明需要有意識的觀察者來坍縮量子機率波;英國的梅爾文·沃普森正在研究資訊動力學第二定律,該定律表明在某些生物系統中資訊熵會隨時間減少。史蒂芬·沃夫勒姆正在研究從元胞自動機和超圖類型這類運算中推導出物理定律的模型。一些研究團隊發現存在類似像素的晶格形式的幾何形狀。

然而,也許更重要的問題是我所說的 NPC(非玩家角色)對比 RPG(角色扮演遊戲)版本的模擬假說。在第一個版本中,每個人都只是人工智慧或 NPC;在第二個版本中,我們存在於遊戲之外,是玩家,在模擬中擁有化身或角色,就像今天的 MMORPG 電子遊戲(大型多人線上角色扮演遊戲)一樣。我們正在迅速接近模擬點,這是一種技術奇點,在這裡我們可以創造出與現實無法區分的逼真模擬,其中的人工智慧角色與生物角色無法區分。如果任何文明達到這一點,用牛津大學哲學家尼克·波斯特羅姆提出的論點來說,那麼很可能會有許多模擬世界(數十億個),其中有許多模擬生命(數兆個),那麼我們更可能是模擬世界中的模擬生命,而不是物理世界中的物理生命。正是這個論點讓伊隆·馬斯克在2016年表示,我們處於基礎現實(即不在模擬中)的機率是數十億分之一。如果我們能在未來幾十年內達到模擬點,那麼一個更先進的文明可能早就已經達到了這一點,而我們就在他們的模擬中——無法分辨差異。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為什麼鬼魂會穿衣服或披上白布,而不是赤裸出現?

作者 netizen
為什麼幽靈不是裸體的?這對克魯克香克和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許多人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哲學問題。Fdb6e6cd16108846a180cfea6036dcda

當你想到幽靈時,腦海中會浮現什麼?一個可怕、發霉的裹屍布?一堆邪惡的超自然盔甲?還是一位穿著僵硬維多利亞時代西裝的陰森紳士?

1863年,身為漫畫家和狄更斯小說插畫家的喬治·克魯克香克(George Cruikshank)宣布了一項關於幽靈多樣外表的「發現」。他寫道,看起來:

「似乎從未有人想過鬼魂會穿著衣服這件事的荒謬與不可能……鬼魂不能、不得、也絕不可以為了禮貌而裸露出現;既然不存在鬼魂或靈魂的衣物,那麼,鬼魂似乎從來未曾也永遠不可能出現。」

喬治‧魯 (George Roux) 的《精神》(1885)。 steeve-x-art/Alamy 庫存照片

為什麼鬼魂不會赤裸出現?這對於克魯克香克和許多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人來說是個重要的哲學問題。事實上,除了民間傳說之外,赤裸或不穿衣服的鬼魂故事極其罕見。懷疑論者和見鬼者都樂於思考鬼魂如何在物質世界中具有形體與力量。究竟鬼魂是由什麼「物質」構成,才讓他們能夠在我們的現實層面存在?

鬼魂披上裹屍布或埋葬的壽衣的形象,已經保持了幾百年的經典地位,因為這表明了屍體與靈魂之間的延續性。

在現代之前,幽靈的主要社會功能是從墳墓彼岸傳遞訊息給生者,所以與埋葬服飾的連結是有道理的。這可以在中世紀「三生與三死」的主題中看到,獵人們遇到了他們未來的骷髏屍體,裹著亞麻布,提醒他們要記得死亡。

吉爾雷的禮服變身為幽靈 (1797)。 大英博物館

然而,到了 19 世紀中期,隨著靈學和早期的心靈研究傳遍西方世界,人們開始報告看到穿著日常和當代服裝的鬼魂。

這讓那些對鬼魂現實性感興趣的人陷入困惑。如果鬼魂是真實存在的,為什麼它們會穿衣服?如果靈學的基本信條為真,那麼應該回歸地球的靈魂是否應該是由光或其他以太物質構成?靈魂的衣物也是靈性的嗎?如果是這樣,它們是否具有靈魂的本質,還是僅僅是衣物的鬼魂?

你可以採用唯心主義的立場,認為這些衣物是與亡者不朽身份相關的形而上概念——鬼魂的身份不僅僅是靈魂力量的表現。

另一種解釋是,見到幽靈的人會透過無意識過程為幽靈穿上衣服。因此我們看到幽靈穿著其平常的衣服,是因為那是我們對這個人的心理印象,而這種服裝最容易讓人認出對方。

阿德萊德克拉克斯頓的《幽靈女士》(1876)。 蘇富比

評論家兼人類學家安德魯·朗格(Andrew Lang)在1897年將做夢與見鬼做了比較,並指出:

「我們在夢中通常不會看到裸體的人;而幻覺,作為清醒時的夢境,也遵循同樣的規則。如果一個鬼魂在我們眼前打開門或掀起窗簾,那也只是幻覺的一部分。門並沒有打開;窗簾也沒有被掀起……這就像被催眠的病人被告知『他的手被燒傷了』,他的想像就會產生真實的水泡一樣。」

對朗格來說,幽靈的衣服就是夢的本質。這暗示著,見到幽靈的人是「穿衣者」,但不是「脫衣者」,這似乎反映了鬼魂的一種普遍道德觀,即大多數 19 世紀的靈魂被淨化且貞潔。蘭關於夢中沒有裸體的奇特假設,亦反映了這種觀點。

靈體的物質性

在維多利亞時期,時尚和服裝是辨識階級、性別和職業的核心。僕人階級的幽靈似乎特別與他們的衣著而非面容或聲音相連——這個主題在1908年提交給《斯特蘭德雜誌》(The Strand Magazine)的幽靈報導中有所體現。

在這裡,一位見過幽靈的人報告說看到「一個人影,它沒有什麼超自然的特徵,只是一個穿著輕便棉質連衣裙的僕人……戴著白帽子……整個人影給人的印象就像是女僕,所以我一直以為是她。這完全不像廚師,因為廚師穿著顏色較深的棉布衣服。」

衣服賦予人們身份,使其具有可代表性——而裸露則打破了這種立即分類的方式。

在一個暴風雨之夜,一名裹著裹屍布的女人的鬼魂與兇手對峙。 威康收藏, CC BY

對超自然現象的歷史學家來說,幽靈衣服的問題很有趣,因為就像鬆掉的線頭,拉動它可以揭示靈學中關於物質的假設。幽靈會保留他們生前的傷害或殘疾嗎?那麼靈體的肉慾特質又如何——在降靈會現場生者與死者之間的觸摸和親吻,以及從靈媒體腔中流出的「靈膠」(一種紗狀的靈性物質)的照片?活人是否能和鬼魂發生性關係嗎?

這些糾結的辯論在二十一世紀並未消失。事實上,「戀鬼癖」——或是對幽靈的愛戀——在今天的網路上仍是一個熱烈討論的話題。這是關於靈體如何在生者世界中產生影響的漫長歷史中的又一個轉折。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開源倡議組織AI定義引發爭議,軟體自由倡導者憂「開源」遭扭曲

作者 netizen
開源倡議組織OSI近期公布了開源人工智慧定義1.0 版本。然而,此舉引發軟體自由倡議者的強烈反彈。2923ead85f444a407b236c0175ae6bd3

開源倡議組織(Open Source Initiative,OSI)近期公布了開源人工智慧定義(Open Sourc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efinition,OSAID)1.0 版本。然而,此舉引發軟體自由倡議者的強烈反彈。多位資深開源社群成員認為,這份定義不僅倉促發布,更可能危及開源軟體長期以來建立的核心價值。許多人認為 OSAID 標準過於寬鬆,未能充分保障公眾的複製權和修改權,反而為商業公司利用「開源」之名謀取利益開了方便之門。

爭議焦點:訓練資料集的公開與授權

OSAID 最受詬病之處,在於其未強制要求 AI 系統的訓練資料集必須公開且以自由軟體授權方式釋出重製。這意味著,即使 AI 系統的程式碼開源,公眾也可能因為無法取得訓練資料而難以複製、驗證甚至修改系統,這與開源精神所倡導的透明、自由和社群參與背道而馳。

批評者指出,OSI 在制定 OSAID 的過程中,過度考慮了商業公司的利益,而忽略了軟體自由社群的訴求。OSI 拒絕在定義中加入更嚴格的資料集公開和授權要求,其理由是「沒有必要發布一個現有 AI 系統都無法滿足的定義」。這種妥協的態度,被認為是 OSI 向商業壓力低頭的表現,也使得 OSAID 的權威性和代表性大打折扣。

倉促定義引發質疑

此外,OSAID 的倉促發佈也引發了質疑。相較於 1999 年發佈的開源定義 (OSD),OSD 是在自由軟體概念經過數十年發展和討論後才正式確立的,而 OSAID 卻在 AI 領域尚處於萌芽階段時便匆忙推出,這可能導致定義過於僵化,難以適應未來 AI 技術的發展。

更令人擔憂的是,OSAID 的過早發布,等於 OSI 變相認可了目前一些存在問題的 AI 系統為「開源」。這些系統雖然開放了程式碼,但卻隱藏了訓練資料,這使得公眾難以了解其運作機制,也無法有效監督其潛在的偏見和歧視。

批評者指出,OSI 這次對 AI 領域的介入顯得過於倉促,特別是在微軟旗下 GitHub 擔任「思想領袖」的情況下,更引發了監管俘虜(regulatory capture)的疑慮。

創作者社群被排除在外

另一個重要的爭議點在於,在 OSAID 的起草過程中,創作者社群的聲音明顯缺席。由於 AI 系統高度仰賴各類創作內容作為訓練資料,包括畫家、小說家、演員、劇作家、音樂家和詩人等創作者的權益都將受到影響,但他們卻未能參與定義的制定過程。

以「建議」取代「定義」

面對排山倒海的批評,OSI 目前仍堅持 OSAID 的定義地位,並表示將透過增量更新的方式逐步完善。然而,許多軟體自由倡導者認為,OSI 應該懸崖勒馬,將 OSAID 降級為「建議」而非「定義」,並承認這份定義發布得過早。

軟體自由界的重量級人物布萊德利·庫恩 (Bradley M. Kuhn) 甚至公開表示,他將參與下屆 OSI 董事會選舉,並以 OSAID 的廢除作為其主要政見。他呼籲其他軟體自由倡導者加入他的行列,共同向 OSI 施壓,要求其正視 OSAID 的問題,並以更負責任的態度制定 AI 領域的開源標準。

開源精神的捍衛戰

專家指出,要在 LLM 支援的生成式 AI 系統中充分尊重用戶權利,可能需要確保所有訓練資料集都是公開可用且採用自由軟體授權。然而,這個領域的複雜性遠超過傳統軟體,可能需要至少十年的時間才能找到合理的解決方案。

許多社群成員建議,OSI 應該採取更謙遜的態度,承認現在發布正式定義為時過早,並將 OSAID 1.0 重新定位為「現行建議」。這樣的做法雖然可能不會引起廣泛關注,但可能是解決目前困境的最佳方式。

隨著 AI 技術的快速發展,開源社群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OSAID 的爭議凸顯了在新技術浪潮中,如何平衡創新、商業利益與使用者權利的複雜問題。這場辯論的結果,可能將深遠影響開源運動的未來發展方向。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Windows 10 壽命到期?微軟推出個人版延伸安全更新(ESU)方案,30 美元續命1年

作者 netizen
微軟將「延長安全更新」方案拓展到一般消費者852fa4161199addb6ebc595bb802b7e3

微軟在 Windows 10 即將停止支援之前,為使用者提供了一條「延命」方案,提供額外一年的更新服務,費用為 30 美元。

Windows 10 的支援將於 2025 年 10 月結束,而微軟則積極推動使用者升級至 Windows 11,但效果不一。截至上個月,Windows 10 仍佔微軟作業系統市場占有率的 62.75%,而較新的 Windows 11 則僅佔 33.42%。

或許正因如此,這家軟體巨頭決定向所有有需要的使用者提供延伸安全更新(Extended Security Updates,簡稱 ESU),而這服務之前只提供給商業、教育及政府使用者。

「首次推出的 ESU 計畫也包含個人使用者,」微軟消費者行銷長尤瑟夫·梅赫迪(Yusuf Mehdi)表示。「這項計畫將會提供一年的選擇,費用為 30 美元,使用者可於 2025 年接近支援結束時進行註冊。」

這項計畫對那些不願升級或因為硬體無法運行 Windows 11 而無法升級的使用者來說,是一項福音。

企業使用者每台設備首年需支付 61 美元,第二年增至 122 美元,第三年則為 244 美元。教育使用者的費用則低得多,首年每台僅 1 美元,第二年增至 2 美元,第三年為 4 美元。

Windows 11 成為微軟表現最不理想的作業系統之一,部分原因是它要求較高的硬體性能。晶片製造商及電腦業者期待此舉將帶來收益,但目前尚未實現。

正如讀者指出的問題,Windows 11 與前代系統相比沒有顯著改進。微軟一再宣傳 Copilot 和 AI 的好處,但似乎並不足以讓許多人更換硬體來支援此功能。

微軟也面臨著將使用者轉移至非 Windows 設備的風險。隨著蘋果在美國的市場占有率穩步增長,再加上 iPhone 的流行,許多使用者可能會考慮轉換平台。

或許 2025 年會是 Linux 桌面系統崛起的一年。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華為告別 Android生態 並非行銷策略,而是下一盤大棋

作者 netizen
HarmonyOS NEXT 聽起來可能有些不和諧,但這其中卻有深意B376eb0c0a38a3b2e76e01a0857f61f3

推出一個全新的手機作業系統,在科技觀察家眼中,無疑是個愚蠢的舉動。如此震撼的「愚蠢」甚至連微軟都在三、四次嘗試之後放棄了——Kin 系列產品也許是我們集體的錯覺?

蘋果和安卓擁有所有的應用程式、所有的硬體、所有的市場,並且它們之間已經把創新的海綿擰乾了。究竟是哪個妄想團隊,會想要攻佔這個領域?

答案是華為。在 2019 年之前,它還是 Google 的合作夥伴,運行完整的 Android 系統。然後它分支出自己的 Android 版本,稱之為 HarmonyOS,停止搭載 Google 專有的應用程式,並建立了自己的 Android 應用程式商店。

華為 HarmonyOS NEXT 發佈,正式與 Android 分道揚鑣,該平台已剔除所有 Android 程式碼,放棄所有 Android 應用程式,現在完全是自主研發,並完全依賴自主開發的原生應用程式。華為表示,目前原生應用程式數量有 15,000 個,這個數量與「兩大巨頭」的百萬應用程式相比只是九牛一毛。

如此膽大妄為的舉動,背後一定有什麼特別之處吧?華為為 HarmonyOS NEXT 所宣傳的優勢,對於過去 20 年內用過智慧型手機的人而言並不新鮮。像是讓應用程式透過手機的加速計感應重力方向之類的功能,現在聽起來和初代 iPhone 的啤酒模擬應用程式一樣過時了。還記得那個讓你把手機舉到嘴邊、傾斜就能虛擬喝啤酒的應用程式嗎?那玩意兒玩個十秒鐘就膩了。

其他功能也給人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一些來來去去的點子。HarmonyOS 是一個具有即時性的分散式系統,支援多個設備協同工作。例如,你可以將遊戲畫面從手機移到 HarmonyOS 電視上,但仍然可以用手機控制它,或者查看 HarmonyOS 智慧型烤箱的溫度。這些功能在舞台展示或「未來之家」(所有東西,包括冰箱,都運行同一個平台)中看起來很棒。但那是你的生活嗎?你想要那樣的生活嗎?

如果華為不中企業國,那麼接下來的故事發展就很容易預測了。一年左右的豪言壯語,幾款硬體的發表,使用者和開發者都興趣缺缺,數字一路下滑,在Android和蘋果兩大巨頭壟斷市場的情況下,新系統以失敗告終,成為科技發展史上的註腳。

但這不會發生。去年,華為推出了其旗艦手機 Mate 60 Pro,打破了市場邏輯。它至少比非中國旗艦手機落後兩代,沒有國際市場,在中國國內也幾乎沒有行銷。然而,Mate 60 Pro 的銷售成績卻出乎意料地好,賣出了數千萬台。更令人驚訝的是,在美國的技術禁運下,這款手機根本應該沒辦法被生產出來。

四年前,美國聯合多家高科技公司,對中國實施科技禁運,目的是阻止中國(特別是華為)獲取先進的晶片製造技術和設備。這項禁令直接導致 Google 終止與華為的商業合作關係,華為無法在其手機上預裝 Google 的應用程式和服務。 與 Google 終止合作不同,華為很難找到繞過硬體制裁的方法。因為晶片製造涉及複雜的技術和設備,並非短期內可以自行解決。

在美國制裁前,華為是中國手機市場的龍頭老大。美國的制裁使華為無法從國外進口高階晶片,也無法在國內生產。隨著時間推移,華為先前儲備的晶片庫存逐漸用完。由於缺乏晶片,華為無法生產足夠的手機,導致其在中國市場的佔有率大幅下降,跌到個位數。 

Mate 60 顯示了這種情況已經扭轉了多少。中國最大的晶片製造商中芯國際,利用其現有技術將其能力擴展到 7 奈米節點——這不是史無前例的,也不是尖端的,但良率足以支持商業上的浴火重生。除了記憶體之外,手機中幾乎所有其他東西,包括 5G 和衛星無線電,也都是在本地設計和製造的。

華為 Mate 60 Pro 的成功發表,顯示了華為在逆境中扭轉局面的能力。中國最大的晶片製造商中芯國際,利用現有技術,成功量產 7 奈米製程晶片。雖然 7 奈米晶片並非最先進的技術,但良率已達到可支持商業化生產的水準,讓華為得以「浴火重生」。除了記憶體之外,Mate 60 Pro 幾乎所有其他零件,包括 5G 和衛星通訊模組,都是中國自主設計和製造的。 

HarmonyOS NEXT 的核心目標並非在功能或應用程式數量上超越 Android 和 Apple。它真正競爭對手是西方國家試圖阻止中國在關鍵科技領域取得與其相同水準的企圖。掌握核心科技才能擁有真正的力量,而 HarmonyOS NEXT 正是中國在科技獨立自主道路上的重要一步。

中國擁有足夠的資源和堅定的意志,透過加速發展,達到科技自主,並在關鍵技術領域與西方國家達到同等水準。為實現科技獨立,中國需要建立一個完整的商業生態系統,其中包括一個不受外國勢力干預的行動應用程式平台。HarmonyOS NEXT 正是這樣一個平台,它將成為中國科技獨立的重要支撐。HarmonyOS NEXT 的發展需要時間,但目前只要達到「夠用」的程度即可,未來可以逐步改善。 

儘管華為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未來仍充滿許多不確定性。雖然 Mate 60 銷量不錯,但其成功部分歸功於可以運行 Android 應用程式。HarmonyOS NEXT 是否能吸引足夠的使用者和開發者,仍有待觀察。同時,中國政府支持華為和中芯國際可能有其地緣政治考量,但普通中國消費者和應用程式開發者可能有自己的想法,他們是否會長期支持 HarmonyOS NEXT 仍是未知數。雖然YouTube 上充斥著宣傳中國晶片技術突破的影片,但現實情況可能並不像影片中呈現的那麼樂觀。中國要實現真正的科技自主,需要參與全球市場競爭,並推出具有競爭力的尖端產品,而目前還看不到這樣的跡象。 

完全基於中國硬體、運行封閉的中國作業系統、依賴中國雲端服務的智慧型手機,與西方國家的地緣政治環境格格不入,難以融入國際市場。只要中國政府仍然不負責任、專制,並且沉迷於控制自己的人民,這些因素將限制中國科技發展,包括 HarmonyOS NEXT 的發展。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Excel 歡慶 40 歲生日!比 Windows 還老的試算表軟體,如何持續統治世界?

作者 netizen
Excel 歡慶 40 歲生日!比 Windows 還老的試算表軟體,如何持續統治世界?752e0c543f66c518227a8682e51fdf88

微軟 Excel,COBOL 的真正繼承者,1.0 版本發布於 1985 年 9 月的最後一天,至今已經四十年。

由於第一個美國英文版的 Windows 1.0 在當年 11 月底才開始生產,這意味著微軟 Windows 的預設試算表軟體本身比 Windows 還老。(歐洲版的 Windows 直到 1986 年 5 月才出現,但這並不重要,反正也沒人在乎。)

Excel 2 並不漂亮,但它比 1-2-3 更漂亮

老笑話說,就像個「母胎單身」,它仍然錯誤地假設了日期的構成,讓遺傳學家們感到惱火——最終他們還是屈服了。

「incel」指的是「非自願獨身者」(involuntary celibate),通常用來形容在網路社群中對女性抱持敵意,且有厭女情結的男性。這裡用「incel」來比喻 Excel 頑固地堅持自己的日期格式,就像 incel 固執己見、難以溝通一樣。

同時Excel 預設將 1900 年視為閏年,而實際上 1900 年並不是閏年。這個錯誤源自早期為了與 Lotus 1-2-3 試算表軟體相容而做的妥協,但卻一直沿用至今。

「讓遺傳學家們感到惱火」是因為遺傳學家經常需要處理跨越數十年甚至數百年的數據,例如家譜或基因演化研究。Excel 的日期錯誤會導致這些數據出現偏差,影響研究結果。儘管遺傳學家對 Excel 的日期錯誤感到困擾,但由於 Excel 的普及和功能強大,他們最終還是不得不接受並想辦法克服這個問題,例如使用其他軟體或自行編寫程式來修正日期。

是的,Excel 1 是一款 Mac 應用程式,而且最初也是 Mac 專屬的應用程式。第一個 Windows 版本直到幾年後,也就是 1987 年微軟將 Excel 2 移植到 Windows 時才出現。

當時還很菜鳥的 Reg FOSS 團隊在 Windows 2 上上為多個客戶提供支援。儘管 Windows 2 本身有點像個笑話,但 Excel 是個足夠吸引人的應用程式,客戶願意忍受它只為了使用圖形化試算表,它甚至隨附了一個 Runtime Windows,這是一個特殊的精簡版 Windows 2,沒有 shell,可以讓你從 DOS 執行 Windows 應用程式。它只載入足夠啟動應用程式的 Windows 元件作為唯一的使用者介面,當你退出應用程式時,它就會回到 DOS。

並排體驗兩個檔案的原始威力

Excel 並非這個市場的開創者。幾乎從微電腦產業誕生以來,試算表軟體就一直是該產業的關鍵工具。可以說,第一個試算表是 VisiCalc,這個應用程式透過銷售大量 Apple II 電腦為蘋果帶來了最初的財富。至少據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所說是這樣。

然後是 IBM 的 PC,它模仿了 Apple II 的一個關鍵元素,加入了大量的內部擴充槽,進而啟發了蘋果公司一則著名的廣告。

蘋果《華爾街日報》廣告

新的 IBM 作業系統 MS-DOS 1.0 也有 VisiCalc 的版本,感謝共同創作者 Dan Bricklin,你可以免費下載它,只有 27 KB。不過,它並沒有充分利用機器的硬體,仍然幾乎和它的 8 位元 Apple 前輩一樣受限。

Lotus 利用這個機會推出了 1-2-3,如果你夠執著,你可以在 DOSBox 下運行它。或者,當然,感謝 Tavis Ormandy,你也可以在 Linux 上原生運行它。在當時,它非常強大。它的名字來源於它整合了數字運算、極其基本的資料庫功能(你可以定義範圍並進行搜尋或排序)以及圖形功能的方式。

它還繞過了 MS-DOS,直接存取 IBM PC 的硬體以獲得更好的效能。這產生了多個影響。除了銷售大量的 IBM PC 之外,1-2-3 嚴格的相容性要求也導致了拷貝產業的誕生和蓬勃發展。此外,還有 Lotus-Intel-Microsoft 擴充記憶體規範——這是早期 8088 和 8086 PC 上從 MS-DOS 使用超過 640 KB 記憶體的唯一方法。

簡單試用一下 DOS 或 Linux 版的 1-2-3,就能有效地說明為什麼 Excel 能迅速取代它。Excel 更容易理解和使用,儘管當時還有其他的圖形化試算表程式——你現在仍然可以買到 Quattro Pro——但 Excel 早期就進入了市場並確立了其主導地位。40 年後,Excel 公式實際上構成了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程式語言。

IBM 在十年前停止了 Smartsuite,包括最後一個 Windows 版本的 1-2-3。就像 WordPerfect 一樣,在經歷了坎坷的起步(以及 OS/2 版本的徒勞無功)之後,它發展成為一個完全可用的 Windows 應用程式……但為時已晚。

可下載的 CD 映像檔可以在一些地方找到,為了回應讀者的詢問,我們幾年前嘗試過,它可以在 Windows 11 上正常安裝和運行,除了線上說明。

 Lotus 公司開發的另一款試算表軟體 Improv,它與當時主流的試算表軟體(如 Excel 和 Lotus 1-2-3)截然不同,是一款具有革命性的產品。多維度的 Improv打破了傳統試算表軟體以儲存格為基礎的二維表格限制,允許使用者以更自由、多維度的形式組織和分析數據,被稱為「這才是正確的試算表」。

它最初是在 NeXT 電腦上推出的,然後被成功移植到 Windows……但卻失敗了。我為當時的雇主評估了 Windows 版本的 1.0,並認為它具有前瞻性,代表了試算表軟體發展的新方向。但人們已經習慣了傳統試算表的介面和操作方式,難以接受 Improv 這種全新的概念。使用者已經被傳統試算表「制約」了,無法適應新的思維模式。

當然,Excel 現在仍然要花你幾百美元。這可能是對其持久力的最佳讚譽。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抗暖化新武器,鑽石救地球!鑽石粉塵可望逆轉氣候變遷,向平流層注入500萬噸鑽石顆粒,降溫1.6°C

作者 netizen
以鑽石粉塵為地球降溫? 聽起來像是天方夜譚,但科學家指出,這或許是避免全球暖化最嚴重後果的可行方案。21fb12d82aeb242ef76416686dfff50a

面對日益嚴峻的氣候變遷,科學家們不斷探索各種方法來為地球降溫,其中「地球工程」的概念近年來備受關注。地球工程指的是透過大規模人為干預來改變地球環境,例如向海洋傾倒鐵質、發射太空鏡等,這些方案往往充滿爭議,甚至被認為是異想天開。

最近,一項發表於《地球物理研究通訊》期刊的研究提出了一個新的地球工程方案:向平流層注入鑽石粉塵。這個想法雖然聽起來有些不切實際,但它或許能夠避免其他地球工程方案的一些常見弊端。

鑽石粉塵如何為地球降溫?

這項研究的重點是「平流層氣溶膠注入」,其靈感來自於火山爆發。火山爆發會將大量的二氧化硫噴射到平流層,二氧化硫與水蒸氣和其他氣體反應形成硫酸鹽氣溶膠,這些懸浮微粒能將陽光反射回太空,達到降溫效果。例如,1991年皮納圖博火山爆發就使地球溫度降低了0.5°C,持續數年之久。

然而,人為注入硫酸鹽也存在許多風險。硫酸鹽氣溶膠含有微小的硫酸液滴,這是酸雨的主要成分之一。此外,硫酸鹽氣溶膠還會消耗臭氧層,並加劇平流層暖化,進而擾亂低層大氣的天氣和氣候模式。

為了尋找更安全的替代方案,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氣候科學家桑德羅·瓦蒂奧尼(Sandro Vattioni)及其團隊,建立了一個3D氣候模型,該模型包含了氣溶膠的化學性質、在大氣中的傳輸方式以及吸收或反射熱能的方式。此外,模型還考慮了氣溶膠的兩個較少被研究的微物理特性:沉降(氣溶膠如何隨時間從大氣中沉降)和凝結(氣溶膠如何聚集在一起)。

理想的地球工程微粒應該能在大氣中停留較長時間,提供更持久的冷卻效果,同時避免聚集,因為聚集的顆粒會吸收熱量,而單個球形顆粒則會將熱量反射回太空。

研究人員模擬了七種化合物的影響,包括二氧化硫、鑽石、鋁和方解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顆粒。他們在模型中評估了每種顆粒在45年內的影響,每次試驗在超級電腦上都需要一個多星期的時間。結果顯示,鑽石顆粒在反射輻射、保持懸浮和避免聚集方面表現最佳。此外,鑽石被認為是化學惰性的,這意味著它不會像硫一樣發生反應形成酸雨。

瓦蒂奧尼表示,為了達到1.6°C的降溫效果,每年需要向平流層注入500萬噸鑽石顆粒。如此龐大的數量需要大幅提高人造鑽石的產量,才能透過高空飛機將這些鑽石粉塵散佈到平流層。

全球平均數據來自每年注入5百萬噸相應物質的結果(a)和(c),以及經由全天空大氣層頂端(ToA)淨輻射強迫(RF)全球平均值標準化後的數據(b)和(d)。圖片來源:《地球物理研究快報》(2024)。

鑽石粉塵降溫方案的可行性?

儘管鑽石粉塵在模型中表現出色,但康乃爾大學研究氣候科學的工程師道格拉斯·麥克馬丁(Douglas MacMartin)指出,這個方案的成本非常高昂。人造鑽石粉塵的價格約為每噸50萬美元,比硫磺貴2400倍。根據估計,如果從2035年到2100年持續使用鑽石粉塵,成本將高達175兆美元。

相較之下,硫磺的價格低廉且容易取得,麥克馬丁,硫磺的材料成本「基本上是免費的」。由於硫磺是氣體,二氧化硫可以大量注入,並透過幾架飛機快速分散到平流層,而鑽石等固體顆粒則需要多次飛行才能逐漸輸送,以防止顆粒聚集。此外,麥克馬丁還表示,由於火山爆發為我們提供了天然的實驗場景,硫酸鹽是目前唯一可以在大型戶外環境中進行研究的氣溶膠,而不會引起太多反對。

「我認為探索這些其他材料很有趣,」麥克馬丁說,「但如果你今天問我什麼會被部署,那一定是硫酸鹽。」

一些科學家仍然反對進行任何地球工程研究,因為他們擔心大規模實施會帶來不可預見的後果,並且認為地球工程研究會分散研究人員和資金,影響減少碳排放和應對氣候變遷的努力。普渡大學的大氣科學家丹尼爾·齊佐(Daniel Cziczo)反對地球工程研究,他表示,有人「可能會認為他們在這裡推薦一種顆粒而不是其他顆粒」,但由於存在許多不確定性,他認為這個結論「非常具有誤導性」。

然而,瓦蒂奧尼認為,不做任何太陽能地球工程研究是「忽略了我們正在處理的問題的範圍」。

致力於讓氣候脆弱國家和人民參與地球工程研究和治理討論的舒奇·塔拉蒂(Shuchi Talati)認為,研究是必要的步驟。她表示,太陽能地球工程「不會因為我們不談論它就消失」,「參與其中是一個塑造它的機會」。

總結

鑽石粉塵作為地球工程方案,具有降溫效果持久、不會形成酸雨等優點,但也存在成本高昂、技術難度大等缺點。目前,科學界對地球工程方案仍存在爭議,需要更多研究和討論來評估其可行性和潛在風險。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用純白主機板迎接 AMD 9000 系列處理器:X870E AORUS PRO ICE

作者 Gongbo
技嘉近期強打的白色主機板系列也加入戰局,這次評測的 X870E AORUS PRO ICE 就是一張搭載最新晶片組及用料滿載的高階主機板,用來搭配高階 AMD 處理器再適合不過。Ae542a0a790461ff320b06028d3926b5

玩家們不斷敲碗的 AMD 9000 系列處理器,已經上市好幾周,主機板廠也有推出不少對應的型號,目前要組一台最新的 AMD 平台主機,可謂十分容易。

技嘉近期強打的白色主機板系列也加入戰局,這次評測的 X870E AORUS PRO ICE 就是一張搭載最新晶片組及用料滿載的高階主機板,用來搭配高階 AMD 處理器再適合不過。

X870E 可支援更快的記憶體及 USB4

X870E 是目前 AMD 最頂級的晶片組,用來取代上一代的 X670E,有趣的是,它比 AMD 9000 系列處理器晚了些時間上架。AMD 近年的策略是讓平台有極寬鬆的跨世代支援彈性,事實上,X670E 也可以支援 9000 系列處理器,但是 X870E 可以讓平台的更新更完整,主要的差別在於記憶體及 USB4。

記憶體的支援方面,應付 DDR5-8000 以上的規格將會更輕鬆,至於 USB4 則是標準配置。標準配置代表「不會沒有」,主機板廠一定會實作出接口,而不是單純的晶片組有支援。

X870E AORUS PRO ICE 就配置了兩個 USB4 Type-C,而且可以拿來當作 DisplayPort 的輸出,最高解析度可達 4K240Hz。USB4 與其說速度更快,不如把它當成是規格完整的 TypeC 接口,X870E AORUS PRO ICE 一次配了兩組,要應付周邊 Type-C 裝置的泛用性也就更高了。

用純白主機板迎接 AMD 9000 系列處理器:X870E AORUS PRO ICE

USB4 目前的外接裝置多以固態硬碟為主,理論速度是 40Gbps,約等於 5GB/s,是中階 Gen4 固態硬碟的效能。如果主機板內建的 NVMe 插槽不夠,USB4 可以做有效的擴充。

純白外觀,開啟 RGB 更漂亮

AORUS 產品線中,只要型號中有「ICE」的,就是以白色為主色系,佐以銀色來讓外觀更有層次。淡色系的外觀有個好處,就是不會吸光,開啟了 RGB 之後,會比黑色系的主機板看起來更顯眼但柔和,如果配合同樣色系的機殼及其它零組件,感覺就像一棟在辦電競派對的白色屋子一樣,十分討喜。

用純白主機板迎接 AMD 9000 系列處理器:X870E AORUS PRO ICE

VRM 的配置是採 16+2+2 配置,電流額度 80A,處理器的電源接頭是雙 8pin。如果不玩極限超頻,要應付高階的 AMD 處理器並不是問題。16+2+2 的配置中,16 相用來供給多核心運算,2 相用以最佳化內顯及記憶體管理,最後的 2 相則是在處理器及 PCIe 通道之間提供穩定訊號,是維持主機板內部高速頻寬的重要基礎。

用純白主機板迎接 AMD 9000 系列處理器:X870E AORUS PRO ICE

也由於對電力的供應充裕,散熱的設計必需跟得上。整張主機板是全金屬散熱設計,得以將表面積最大化,連 I/O 背板都有考慮到此點,不管是祼機或是安裝於機殼,都能有效的幫助主機板降溫。

用純白主機板迎接 AMD 9000 系列處理器:X870E AORUS PRO ICE

提供 4 條 Daisy-chain 配置的 DDR5 記憶體插槽,可輕鬆將支援的記憶體以 DDR5-8000 的速度運行,容量至高可達 256GB。建議採購記憶體時可選購在 QVL 清單之內的型號,幾乎就是隨插即跑全速的保證。配合 BIOS 做調校,也能玩一下手動超頻。

用純白主機板迎接 AMD 9000 系列處理器:X870E AORUS PRO ICE

定位在高階主機板,板子上有提供數字除錯燈號及電源、重置鈕,祼機也很方便。800 系列的主機板,技嘉把所有除錯功能跟按鍵整合在一起,做成 EZ-Debug Zone,不用擔心找不到這些功能。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在設計上配色的用心,主機板大部份能上色的元件都是以相近的色系存在,就算是小元件,看起來也不違和。

用純白主機板迎接 AMD 9000 系列處理器:X870E AORUS PRO ICE

現在的顯示卡常重到像磚頭一樣。這個按鈕可以輕鬆地將顯示卡「推」出插槽,不必伸食指摳個半天。

用純白主機板迎接 AMD 9000 系列處理器:X870E AORUS PRO ICE

板子上配置了 4 個 SATA 插槽,側插的配置有助於佈線整潔。SATA 插槽旁還有一個 HDMI 1.4 連接埠,支援 1080p30 的訊號,如果機殼上有額外的液晶面板輸出,可以用來顯示主機狀態或是額外的資訊動畫。

用純白主機板迎接 AMD 9000 系列處理器:X870E AORUS PRO ICE

AORUS 標誌下面藏著 X870E 主晶片。上蓋當然一樣有散熱功能,絕對不只是為了好看。

用純白主機板迎接 AMD 9000 系列處理器:X870E AORUS PRO ICE

獨立的音源佈線及電容,音效晶片是 Realtek ALC1220。

用純白主機板迎接 AMD 9000 系列處理器:X870E AORUS PRO ICE

M.2 插槽區共用一塊大散熱板,有非常足夠的表面積來幫固態硬碟散熱.散熱板採無螺絲設計。

用純白主機板迎接 AMD 9000 系列處理器:X870E AORUS PRO ICE

主要的 PCIe 5.0 M.2 插槽則是有專屬的散熱鰭片。

用純白主機板迎接 AMD 9000 系列處理器:X870E AORUS PRO ICE

整張板子一共可以安裝 4 組 NVMe SSD,其中就包含了 3 組 PCIe 5.0 x4,最靠近處理器的 PCIe 5.0 x4 頻寬是獨立的。第二及第三組則會與顯示卡插槽共享頻寬,只要其中一個插槽被佔用了,或是兩個插槽都插滿,顯示卡的頻寬會從 x16 變成 x8。當然了,所有的插槽也都是免螺絲設計。

需要留意的是,AMD Ryzen 9000 及 7000 系列處理器才有支援 PCIe 5.0,8000 系列的 APU 是沒有的。儘管 X870E AORUS PRO ICE 也能使用 8000 系列處理器,有 PCIe 5.0 需求就不能用 8000 系列 APU。

輕鬆的記憶體管理,直上 DDR5-8000

用純白主機板迎接 AMD 9000 系列處理器:X870E AORUS PRO ICE

主機板本身是白色的,BIOS 介面也是。AORUS 主機板尤其在記憶體的管理及調校方面下了很大功夫,除了有很詳盡的參數設定之外,可以「一鍵」實現 DDR5 的最佳即時組態設置,懶得不斷嚐試各種手動排列組合的玩家,開啟此選項只會有益而無害。

用純白主機板迎接 AMD 9000 系列處理器:X870E AORUS PRO ICE

風扇的管理是 BIOS 的另一個強項,藉由設定溫度、轉速等的組合,來達到散熱的最佳效率。

用純白主機板迎接 AMD 9000 系列處理器:X870E AORUS PRO ICE

若是盡量想讓主機以出廠預設值運行,BIOS 的 EASY MODE 可以在干涉最小化的前提下,讓主機板以最佳化的狀態運作,這次我們就利用 EASY MODE 把跟效能相關的選項全啟用,看看結合 AMD Ryzen 9 7950x 的效能表現。

測試硬體

  • 處理器:AMD Ryzen 9 7950x
  • 記憶體:KLEVV CRAS V RGB DDR5-7200 32GB Kit
  • 顯示卡:GIGABYTE Geforce RTX 4090 24GB
  • 硬碟:AORUS NVMe Gen4 SSD 2TB
  • 水冷:AORUS WATERFORCE X II 360
  • 電源:GIGABYTE G750H
  • 作業系統:Windows 11

用純白主機板迎接 AMD 9000 系列處理器:X870E AORUS PRO ICE

如果是使用原生 EXPO 規格 DDR5-8000 的記憶體,主機板絕對能夠直接支援。這次我們搭配的是 KLEVV CRAS V RGB DDR5-7200,當然更不是問題。結合 AMD Ryzen 9 7950X 就能有不錯的效能表現,請別忘了,這已經是一顆兩年前的處理器,能直上 AMD Ryzen 9 9950X 的話,數字會更精彩,也得以釋放此主機板的絕對潛力。

用純白主機板迎接 AMD 9000 系列處理器:X870E AORUS PRO ICE

用純白主機板迎接 AMD 9000 系列處理器:X870E AORUS PRO ICE

在尚未超頻的狀況下,結合 GeForce RTX 4090,在 PCMARK 10 及 4K 遊戲的表現都是在水準之上。

從硬體到 BIOS,使用者體驗滿點的白色主機板:X870E AORUS PRO ICE

用純白主機板迎接 AMD 9000 系列處理器:X870E AORUS PRO ICE

AORUS 主機板的特色之一是非常好上手,不管是硬體設計或是 BIOS 介面,新手玩家不會因為經驗不足而撞牆,有經驗的老手也能找到對應的選項來調校主機,對各種面向的使用者都很友善。

X870E 的升級挾帶著 DDR5-8000 及 USB4 的優勢。從插槽的設計及 BIOS 對應選項的實作,X870E AORUS PRO ICE 完整的發揮了 X870E 晶片組的功能性。DDR5-8000 及 USB4 並不受處理器限制,簡單的說只要主機板跟記憶體、儲存裝置支援,就能夠發揮對應的速度。

加上板子上一共有三組 PCIe 5.0 M.2 插槽,實在是很有誠意的設置。不論是電競、或是創作者用途,X870E AORUS PRO ICE 都能夠提供高效而穩定的運作水準,而且外觀很吸睛,由內而外,很難找到什麼缺點。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科學家突破性發現!實現聲音單方向傳播,通訊技術迎來革命?

作者 netizen
這項突破可以應用於電磁波,對雷達技術具有重要意義。16eef7f485b42273d291496258995bba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波通常會向所有方向傳播,而不是只朝單一方向傳播,就像民主社會一樣,每個人的聲音都能被聽到。無論是談話的聲音、燈泡的光芒,還是海洋的波動,波往往會向兩個方向平均傳播。你說話時,聲音會傳遞到對面的朋友,同時他們的聲音也會傳回給你。

但如果我們需要波只朝一個方向移動,不受干擾,就像汽車在單行道上行駛一樣呢?

這就是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的一組研究人員剛剛實現的突破。經過數年的努力,他們已經成功地引導音波只朝前面的方向傳播,而永遠不會向後傳播的方法。這一壯舉可能會對未來的技術產生巨大影響,從通訊系統到雷達,而且他們在實現這一目標的同時,音波的強調也沒有被削弱。

反射波的問題

自激振盪(藍紅色)使音波(綠色、橙色、紫色)只能單向穿過環形器。

控制波的傳播,例如讓它們只朝一個方向流動這一想法多年前就吸引了科學家的興趣。因為這可以幫助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問題。在雷達或通訊等應用中,反射波會造成干擾,使訊號失真或降低效率。

十年前,研究人員曾成功阻止音波反彈。但有一個問題:向前傳播的波會因此變弱。

於是,一群研究人員正面解決了這個問題。這些研究人員來自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由氧化、聲學與流體物理學教授尼古拉斯‧諾雷(Nicolas Noiray)領導。在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羅曼‧佛萊禮(Romain Fleury)的幫助下,該團隊最終找到了解決方案。

他們的突破取決於自激振盪——一種不需要外力驅動的系統內部的周期性運動。儘管這種振動通常是一種麻煩(甚至在導致飛機引擎振動時會非常危險),但諾雷認為我們可以將利用這種方法來創造一條音波的「單行道」。

諾雷的解決方案既巧妙又簡單。想像一個圓盤形的空腔體,空氣以適當的強度吹過空腔,產生哨音。但這不是普通的哨音。與在空間內來回反彈的駐波不同,這種哨音會產生旋轉波。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團隊花了數年時間研究這種旋轉波背後的流體力學原理。然後,他們設置了三條通路,或者稱作波導,呈三角形排列。當音波進入第一條波導時,它會順利通過循環器進入第二條波導。但如果音波試圖從第二條波導進入,則無法返回,而是被迫進入第三條獨立的通路,確保聲音只能單向移動。

 驗裝置(左)和波傳播(右)示意圖。波導 1 可以被波導 3 完美接收,但不能被波導 2 接收,而波導 3 可以被波導 2 完美接收,但不能被波導 1 接收。正如預期,波只能單向傳播。 圖片來源:Nicolas Noiray /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該團隊測試了他們設計的頻率約為 800 赫茲的音波——大致相當於女高音的高音。它成功了。音波不僅向前傳播而沒有向後反射,而且由於環形器的自激振盪提供的能量提升,它甚至比以前更強。

諾雷說:「我們認為,這種具有損耗補償的非互易波傳播概念是一個重要的結果,也可以應用到其他系統中。」

其可能性的應用範圍遠遠超出了聲音。這種對波動運動的單向控制對依賴電磁波的技術來說可能會改變遊戲規則,例如雷達系統,在這些系統中,精度和方向性至關重要。未來的通訊系統也可能從這種無干擾路由訊號的能力中受益,讓訊號沿著拓撲電路高效傳輸。

在一個常常面臨硬性限制的領域,諾雷的團隊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從字面上來說,向前邁進。

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通訊》期刊上。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告別「經理人思維」!保羅·葛拉漢提出「創始人模式」助新創突圍,兼顧細節和規模化

作者 netizen
最近,「創辦人模式」的概念隨著知名風險投資人保羅·葛拉漢的文章以及Airbnb創辦人布萊恩‧契斯基的分享,成為了創業界廣泛討論的話題。Aa184a6f421ab8d3e031313770343282

在快速成長的初創公司中,創辦人面臨的挑戰不僅僅是將好點子變成成功的產品,還要在公司規模擴大後繼續保持與產品細節的緊密聯繫。這就是「創辦人模式」(Founder Mode)和「管理者模式」(Manager Mode)之間的分野。最近,這些概念隨著知名風險投資人保羅·葛拉漢(Paul Graham)的文章以及Airbnb創辦人布萊恩‧契斯基(Brian Chesky)的分享,成為了創業界廣泛討論的話題。

創辦人模式與管理者模式的最大區別在於創辦人是否仍深入參與公司營運中的每一個細節。當創辦人依照傳統智慧,僅限於與直接匯報的高層管理人員溝通,並放手讓這些經驗豐富的「專業經理人」處理公司運作時,公司可能會失去其原有的敏捷性與創新動力。這篇文章將深入探討這兩種模式的異同,並分析為何在某些情況下,「創辦人模式」或許是擴展公司的更好選擇。

什麼是創辦人模式?

「創辦人模式」是指公司創辦人保持與公司各個層級密切接觸的領導方式。保羅·葛拉漢認為,創辦人在管理公司時,不應只依賴高階管理層的回報,而應經常進行「越級會議」(skip-level meetings),即直接與中層管理者甚至是一線員工進行溝通。這種方式讓創辦人能夠更深入了解公司的實際營運狀況,而不僅僅依靠經理人對數據的篩選與報告。

例如,蘋果創辦人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會每年召集公司內最重要的100個人進行一次特別的會議,這些參與者不一定是組織架構中排名最高的管理者,而是他認為對公司最具影響力的員工。這種做法在傳統管理學中很少見,但對於保持創新的公司文化卻極為有效。

為何傳統管理方式無法滿足創辦人的需求?

許多風險投資人和顧問會建議初創公司在擴展時應「聘請優秀的人才,並給他們足夠的空間去完成工作」。這聽起來很合理,但實際上,許多創辦人如布萊恩‧契斯基和其他成功創業者都發現,這樣的建議往往會導致公司陷入停滯。原因在於,這些專業經理人雖然擁有豐富的經驗,但他們的經驗可能來自於其他大型成熟公司,無法適應初創企業的快速變化環境。更糟的是,這些經理人有時更擅長「向上管理」(managing up),而非真正解決問題。

創辦人模式的核心在於不把公司的各個部門視為「黑箱」操作。傳統的管理者模式提倡總經理與部門主管之間的距離,並鼓勵將具體執行交給下屬。但對於創辦人來說,這往往會導致決策過程中缺乏對關鍵細節的把控,而這些細節往往決定了產品的成功與否。

為何創辦人應該深入了解產品細節?

創辦人模式強調創辦人對產品和服務的深入理解。這不僅僅是關於保持與公司一線員工的聯繫,還包括對關鍵業務指標(KPIs)的高度關注。以Monzo的創辦人為例,他對公司每位顧客的成本、營收和使用情況都有詳細的數據分析,並經常走動到辦公室隨機與員工交談,了解他們的工作進展。這樣的做法,雖然在某些高層經理人看來可能是「微觀管理」,但事實證明,這種密切參與對於保持公司靈活性和產品質量至關重要。

難以信任的高階管理人員

創辦人模式的一大挑戰是如何平衡信任與控制。在公司規模擴大後,創辦人需要依賴高階管理者來分擔日常營運。然而,這些外部聘請的管理者不一定總是值得信任。保羅·葛拉漢指出,許多所謂的「專業經理人」其實是「職業騙子」(professional fakers),他們擅長於面試和向上管理,但實際上對公司業務缺乏真正的洞察力。因此,創辦人需要學會如何快速判斷這些管理者是否勝任其工作,並及時進行調整。

布萊恩‧契斯基在Airbnb的經驗表明,他曾經過度依賴這些「專業經理人」,結果公司在快速擴展的過程中失去了對產品和客戶的敏銳度,導致業務出現問題。最終,他重新介入公司營運,並且深入參與了產品開發和決策過程,這才扭轉了局面。

何時該授權與何時該介入?

無論是創辦人還是專業經理人,領導者都面臨著如何有效授權的挑戰。當公司成長到一定規模時,領導者不可能親自處理每一個細節。因此,創辦人必須學會區分哪些問題需要親自解決,哪些可以交給信任的管理者。然而,創辦人模式的特點在於,即使授權了部分工作,創辦人仍然保持著對關鍵決策的最終掌控權。

例如,Facebook創辦人馬克·祖克柏在2012年做出了「全面轉向移動端」的決策,這是一個改變公司命運的關鍵時刻。而這種大膽的決策往往是創辦人才能做出的,因為他們對公司的未來負有更大的責任,並且有足夠的道德權威去推動這些重大變革。相比之下,職業經理人可能因為害怕失去工作而更加保守,難以做出如此重大的賭注。

如何保持公司創業精神?

當公司從初創時期成長為千人規模的大企業時,保持創業初期的靈活性和創新力是一大挑戰。史蒂夫·賈伯斯的年度高層會議就是一種保持創新文化的方式。創辦人模式鼓勵創辦人不斷挑戰公司的傳統運作方式,並激勵員工保持創新的思維方式。

然而,創辦人模式也有其風險。例如,一些不成熟的創辦人可能會過度干涉公司日常營運,導致公司缺乏穩定性。這種情況下,創辦人需要學會如何在保持細節關注的同時,避免過度干涉團隊的工作,這是一種需要時間和經驗來掌握的平衡技巧。

創辦人模式的未來

「創辦人模式」的核心是創辦人保持對公司產品和業務細節的關注,並不斷挑戰傳統的管理方式。這種模式強調了創辦人在公司成長過程中不可替代的角色,以及他們在決策中的特殊權威。然而,隨著公司規模的擴大,創辦人也必須學會如何授權和信任他人,找到一個平衡點,既不過度干涉日常營運,也不讓公司失去其初創時期的靈活性和創造力。

對於創辦人來說,保持對產品的熱情和細節的關注是成功的關鍵之一。同時,他們也必須學會如何辨別和培養值得信任的高層管理者,並確保公司能夠在擴展過程中保持高效營運。隨著「創辦人模式」越來越受到重視,我們有理由相信,這種模式將成為未來創業者和管理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提升搜尋安全性! Google 推出藍勾勾驗證真假網站打擊詐騙

作者 netizen
Google 正在搜尋結果中測試藍色驗證標記,幫助使用者辨識正牌網站,避免落入假冒網站的陷阱。062e7c40758069baa8415cafcf868724

隨著網路購物和線上互動的普及,網路詐騙風險也不斷上升。為了幫助使用者避開假冒網站,Google 正在測試一項新功能——在搜尋結果中顯示藍色驗證勾勾符號,幫助使用者辨識可信的企業。這項驗證標誌類似於社群平台如 Meta、Twitter(現已改名為 X)和 Instagram 所使用的藍勾勾功能,目的是確保使用者可以放心點擊搜尋結果中的連結。

驗證藍勾勾的測試與目的

根據《The Verge》報導,Google 目前僅在少數使用者中進行這項測試,並尚未大規模推廣。當使用者搜尋某些企業時,可能會看到這些企業名稱旁顯示一個藍色的勾勾,這表示該企業是經過驗證的可信來源,並非假冒的網站。Google 公共事務發言人莫莉·沙欣(Molly Shaheen)表示,這項實驗是 Google 對於幫助消費者辨識在網路購物時的可信企業所作的努力之一。

這項驗證功能主要針對大型知名企業,如 Microsoft、Meta、Apple、Amazon 和 HP 等。這些企業擁有強大的品牌影響力,但也容易成為詐騙者模仿的對象,因為假冒網站常常利用使用者的錯誤拼寫或類似網域名稱進行欺詐。透過加入藍勾勾標誌,Google 希望讓使用者更加安心,確保他們點擊的是正確的官方網站。

藍色驗證標記如何運作?

根據莫莉·沙欣的說法,這項功能目前尚在實驗階段,僅部分使用者可以看到。當使用者搜尋特定企業時,例如 Meta 或 Apple,搜尋結果中的官方網站連結旁可能會出現藍色勾勾。將滑鼠懸停在勾勾上,會顯示訊息說明:「Google 的資料表明這家企業與其聲稱的身份相符。」

Google 判斷網站真偽的依據包括:

  • 網站驗證
  • Merchant Center 資料
  • 人工審查

這項新功能的目標是幫助使用者避免點擊假冒或詐騙網站,確保使用者到達他們想要造訪的網站。這對於需要購買商品或提交敏感訊息的網站尤其重要,例如科技、電子產品、奢侈品和汽車等。

目前,藍色驗證標記似乎主要應用於大型企業網站,尚未普及到本地或小型企業,也未應用於餐廳等領域。

藍色驗證標記與 BIMI 的關聯

Google 早前已在 Gmail 平台推出了類似的驗證功能,名為品牌辨識指標(Brand Indicators for Message Identification,簡稱 BIMI)。這項功能允許已採用驗證平台的寄件人在電子郵件旁顯示藍勾勾標誌,幫助使用者辨識寄件者的真實身份。此次在搜尋結果中的藍勾勾功能,似乎是 Google 試圖擴展這項驗證系統至更多平台,讓使用者無論是在瀏覽網頁還是檢查郵件時,都能確保自己的安全。

Google 尚未正式宣布這項搜尋驗證功能,也未說明何時會推廣到更多使用者。

當你展開搜尋結果中藍勾勾驗證標記時,會顯示完整訊息。

如何保護自己免受假冒網站侵害?

在 Google 正式推出藍色驗證標記之前,使用者仍需提高警覺,注意以下幾點,以避免落入假冒網站的陷阱:

  • 仔細檢查網址: 確保網址拼寫正確,沒有任何可疑的字元或額外的子域名。
  • 尋找 HTTPS: 確認網站使用 HTTPS 加密協議,保護你的資料安全。
  • 查看網站資訊: 點擊網址列中的鎖頭圖示,查看網站的安全憑證和相關資訊。
  • 注意網站設計和內容: 假冒網站的設計和內容可能存在瑕疵或錯誤,例如排版不佳、圖片模糊、文字不通順等。
  • 提高警覺: 如果網站要求你提供過多的個人訊息或 financial details,請務必提高警覺。

雖然 Google 尚未正式對外宣布這項藍勾勾驗證功能的詳細計劃,也未說明何時會全面推出,但可以確定的是,這項功能的測試是 Google 為提升搜尋結果的可信度所做的努力之一。隨著假冒網站和網路詐騙越來越猖獗,使用者在搜尋時能夠快速辨識可信企業顯得格外重要。

驗證藍勾的出現,意味著 Google 將會更加嚴格地管理搜尋結果中的內容,避免使用者誤點擊假冒網站。未來,這項功能若能成功商業化,將有助於消費者在網路上更安全地瀏覽與購物,並進一步鞏固 Google 作為全球搜尋引擎領導者的地位。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45 年前,在全球資訊網出現之前,CompuServe 就已經將世界連接在一起

作者 netizen
矽谷享有「超連結網際網路時代誕生地」的美譽,然而,俄亥俄州中部的一家開創性公司,卻是開發和普及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許多技術的幕後功臣。C971e01a0ecaeadc4eb07a49498be494

矽谷享有「超連結網際網路時代誕生地」的美譽,這裡是蘋果、谷歌和臉書等公司的樞紐。然而,俄亥俄州中部的一家開創性公司,卻是開發和普及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許多技術的幕後功臣。

一位聽眾向 WOSU 的 Curious Cbus 系列節目問了一個問題,想知道更多關於 CompuServe 的傳奇,以及在網際網路出現之前上網是什麼樣子的。

最近,俄亥俄歷史學會(Ohio History Connection)在上阿靈頓設置了一個歷史標誌,靠近阿靈頓中心路和亨德森路的拐角處,紀念 CompuServe 的傳奇。這裡是該公司 1973 年設立電腦中心和公司大樓的地方。。

,CompuServe 是「第一家主要的網路資訊服務供應商」,其使用者是最早能夠使用電子郵件、網路報紙和雜誌,以及分享和下載檔案的人之一。

位於阿靈頓中心路的俄亥俄歷史標誌,表彰了 CompuServe 的歷史影響及其總部所在地。

該公司成立於 1969 年,是 Golden United Life Insurance 的子公司。最初,它是一家電腦分時服務公司,為自己沒有大型電腦的企業提供資料處理能力。

瑞奇·貝克(Rich Baker)於 1976 年開始在 CompuServe 的市場部工作,並在 1996 年離職時擔任企業傳播總監。(貝克目前是 WOSU 的 Bluegrass Ramble 節目的聯合主持人。)

「它們是巨大的電腦。它們就像 10 台冰箱堆疊在一起,」Baker 說。「它有閃爍的燈光。它們有旋轉的磁帶卷。」

貝克表示,該公司的數據處理業務在 1970 年代後期表現非常好。

「它為美國一些最大的公司提供服務。但是,你知道,我們還是擁有那些大型的主機電腦,它們在晚上大部分時間裡處於閒置狀態。」貝克說。

因此,CompuServe 測試了將這些電腦的存取權限提供給使用這些稱為微型電腦的新設備的技術愛好者的想法。這逐漸發展成了一個商業計劃。

CompuServe 電腦室技術人員與幾排儲存數據的大型磁帶驅動器中的一排。

1979 年 9 月 24 日,CompuServe 推出了面向消費者的網路服務。

一開始,RadioShack 商店是接觸早期電腦使用者的關鍵。他們的 TRS-80 桌面微型電腦是家用電腦首次上市時的熱門選擇。

RadioShack 將 MicroNet(後來更名為 CompuServe Information Service)與新的電腦和數據機一起銷售。1980 年,H&R Block 收購了該公司。

前科技記者迪倫·特維尼(Dylan Tweney)報導該行業數十年,並且是 CompuServe 的早期用戶之一。他仍然記得他的第一個電子郵件地址,72241.443@compuserve.com。他還記得他發送的第一封電子郵件。

「我發了一封電子郵件給我爸爸,」特維尼說。他的父親是一名大學教授,相對較早地就有了電子郵件使用權。「我感到非常自豪,」他說。

在那些日子裡,使用者會坐在他們的電腦前,用他們的數據機撥打一個電話號碼,有時會將實際的電話聽筒放在設備上。

「數據機會發出這種可怕的噪音。它會發出尖叫和嘎嘎聲,」特維尼說。

一旦連接建立,使用者就會看到 CompuServe 的選單。

「你會上線,你的電腦螢幕上會出現一堆文字,」特維尼說。「所以你會得到一個選項選單,它會以綠色文字出現在你的黑色顯示器上,你會輸入命令或按數字來指示你想要的選單項。」

這些選項包括電子郵件、天氣地圖、股票報價、線上購物,甚至預訂機票。

1980 年 CompuServe Information Service 的平面廣告,顯示了 RadioShack TRS-80 微型電腦的照片。

速度很慢——大約比我們今天習慣的速度慢 3000 萬或 4000 萬倍。但這是使用者第一次可以在網路上閱讀報紙。《哥倫布郵報》是第一份網路報紙。美聯社和其他主要報紙也紛紛效仿。

特維尼表示,雖然這些功能令人印象深刻,但 CompuServe 很快就了解到電腦使用者真正想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聯繫。

「但事實證明,最受歡迎的不是閱讀可靠的新聞來源,而是與你的朋友閒聊或與陌生人就政治問題爭論,」特維尼說。

在 CompuServe 上,這發生在一個叫做 CB Simulator 的東西上。它基本上是一個網路聊天室。名稱「CB」指的是在 70 年代流行的 CB 無線電。

1981 年 7 月 CompuServe 雜誌封面(左)。CompuServe 的 Line Printer Art Gallery 的宣傳資料(右)。

威爾·考曼(Will Cowman)從青少年時期開始使用 CompuServe,後來去該公司工作。他說他經常會用完他每週的零用錢來上網一個小時,費用為每小時 5 美元。

考曼說他喜歡玩 CompuServe 的互動式文字冒險遊戲,但真正吸引他的是 CB Simulator。

「我對自己能夠與世界各地的人交流的能力非常著迷,他們不會因為我才 14 歲而對我做出任何評判,」考曼說。

CompuServe 還有受歡迎的論壇,分為各種興趣領域,從針線活到 NASA,應有盡有。考曼說有數千個這樣的論壇。

「我所聯繫的這些社群真的非常支持我,也非常有趣,」考曼說。「人們非常渴望提供幫助、分享和擴大他們的線上社群。」

CompuServe 在 1990 年代中期一直與其他大型網路服務(如 Prodigy 和 AOL)保持競爭力。然而,這些服務都無法完全適應網際網路和全球資訊網帶來的巨大轉變,那是一個任何人都可以創建自己的網站的更狂野的地方。

1997 年,AOL 從 H&R Block 手中收購了 CompuServe 服務。在那之後,該品牌的殘餘存活了許多年,但它的鼎盛時期已經過去。

迪倫·特維尼認為,CompuServe 應該被銘記為數位社群的先驅。

「對很多人來說,CompuServe 是與世界的一種聯繫,也是他們第一次認識到他們的電腦可以不僅僅是一台電腦。它是一種通訊設備,一種資訊設備,」特維尼說。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1926 年的電視還是機械式的!尼普科夫圓盤如何奠定現代電視基礎

作者 netizen
約翰·洛吉·貝爾德的電視是基於一個旋轉金屬盤Adc50aa9e8471e4390d347ba43aa6644

艾莉森·馬許是南卡羅來納大學教授,也是該大學 Ann Johnson 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的聯合主任。

蘇格蘭發明家約翰·洛吉·貝爾德(John Logie Baird)有很多很有創意的想法,但並非所有想法都能實現。 他的「音像」(phonovision)是一種早期錄影的嘗試,訊號保存在留聲機唱片上。他的 「夜視儀」(noctovision)使用紅外線來觀察黑暗中的物體,一些專家認為這是雷達的前身。

但貝爾德憑藉「電視機」(televisor)在歷史上贏得了一席之地。 1926 年 1 月 26 日,皇家學會的部分成員聚集在貝爾德位於倫敦蘇活區的實驗室,見證了從電視機的機電發射器到其接收器傳送的一個小而清晰的腹語人偶圖像的廣播。 他還用真人展示了電視機,觀察者可以看到螢幕上的人在說話和移動。 為此,貝爾德常被認為是電視的首次公開演示。

約翰·洛吉·貝爾德在早期實驗中使用了腹語娃娃的頭,因為它們不會介意他電視機實驗中的高溫和強光。——Science History Images/Alamy

尼普科夫圓盤如何導致貝爾德電視機的誕生

需要說清楚的是,貝爾德並沒有發明電視。 電視是受益於許多貢獻者、合作者和競爭者的發明之一。 貝爾德的出發點是德國工程師保羅·尼普科夫 (Paul Nipkow) 於 1885 年獲得專利的「電子望遠鏡」的想法。

尼普科夫的裝置通過將圖像分割成一系列垂直線來捕捉圖像,使用一個邊緣有穿孔的旋轉圓盤。這些穿孔以螺旋形偏移排列,使每個孔依次捕捉圖像的一個切片——現在稱為掃描線。每條線都被編碼為電訊號。接收裝置將訊號轉換成光,以重建圖像。然而,尼普科夫從未將他的電子望遠鏡商業化,15年後專利過期。

左側的小圖顯示了電視機如何將圖像(在此例中為一個人的臉)分割成垂直的線條。——Bettmann/Getty Images

貝爾德在 1926 年展示的系統使用了兩個尼普科夫圓盤,一個在發射裝置中,另一個在接收裝置中。 每個圓盤有 30 個孔。 他在圓盤上安裝了玻璃透鏡,將反射光聚焦到光電管上。 當發射盤旋轉時,光電管檢測到通過各個透鏡的亮度變化,並將光轉換為電訊號。

然後該訊號被發送到接收系統。(接收裝置的一部分,現在存放在倫敦科學博物館)在那裡,過程被逆轉,電訊號首先被放大,然後調製氖氣放電燈。 光通過一個矩形槽聚焦到接收尼普科夫圓盤上,該圓盤以與發射器相同的速度旋轉。 圖像可以在毛玻璃板上看到。

早期實驗使用人偶,是因為提供足夠照明所需的大量白熾燈,而人無法忍受熾燈的熱度和亮度。 圓盤上的每個孔僅捕獲整體圖像的一小部分,但只要圓盤旋轉得足夠快,大腦就可以將完整的圖像拼湊在一起,這種現象稱為視覺暫留。 (在 2022 年的 Hands On 專欄中,Markus Mierse 解釋瞭如何使用 3D 印表機、LED 模組和 Arduino Mega 微控制器構建現代尼普科夫圓盤機電電視。)

約翰·洛吉·貝爾德和「真正的電視」

本專欄的忠實讀者都知道記錄歷史「第一」的挑戰——第一台收音機、第一台電報、第一台高科技義肢。 貝爾德對電視首次公開廣播的主張也不例外。 更複雜的是,他的電視機的第一次實際演示並不是 1926 年 1 月 26 日在皇家學會的那些受人尊敬的成員面前進行的。 相反,它發生在 1925 年 3 月,在塞爾福里奇(Selfridges)百貨公司好奇的購物者面前。

正如唐納德·F·麥克萊恩 (Donald F. McLean) 在他 2022 年 6 月的出色的文章《「真正的電視」之前:調查約翰·洛吉·貝爾德 (John Logie Baird) 1925 年的原始電視設備》中所述,貝爾德在塞爾福里奇百貨公司示範中使用了類似的設備,但它只有 16 個孔,分為兩組,每組8個,因此它的綽號為「雙8」(Double-8)。 解析度與高清晰電視相差甚遠,顯示的是運動中的陰影輪廓。 正如麥克萊恩在他的 IEEE 會刊文章中指出的那樣,貝爾德並不認為這是「真正的電視」。

1926 年,貝爾德將他在塞爾福里奇百貨公司展示中使用的部分電視機設備借給了倫敦科學博物館。——PA Images/Getty Images

貝爾德在 1926 年 12 月的《實驗無線電與無線電工程師》雜誌上撰文時,將真正的電視定義為「傳輸具有所有光線、陰影和細節層次的物體圖像,以便在接收螢幕上看到它就像一個實際觀察者眼中的樣子一樣。」 將塞爾福里奇百貨公司的示範視為 Beta 測試,將皇家學會的展示視為正式亮相。 (2017年,IEEE選擇將後者而非前者作為里程碑。)

1926 年的展示活動是貝爾德職業生涯的轉折點。 1927 年,他成立了貝爾德電視開發公司,一年後,他完成了第一次跨大西洋電視傳輸,從倫敦到紐約哈茨代爾。 1929 年,英國廣播公司決定試用貝爾德的系統,在正常時間之外進行了一些實驗性廣播。 之後,機械電視在英國和其他一些歐洲國家開始流行。

英國廣播公司從 1929 年到 1937 年使用了貝爾德機械系統的各種版本,從 30 線系統開始,升級到 240 線系統。 但最終英國廣播公司轉向了由 Marconi-EMI 開發的全電子系統。 貝爾德隨後轉向研究最早的電子彩色電視系統之一,稱為 Telechrome。 (貝爾德早在 1928 年就已經展示了一個成功的機械彩色電視系統,但它從未流行起來。)與此同時,在美國,哥倫比亞廣播系統 (CBS) 試圖開發基於貝爾德原始色彩理念的機械彩色電視系統車輪,但最終在 1953 年讓位於電子標準。

貝爾德還嘗試了立體或3D電視以及 1,000 線顯示器,類似於今天的高清晰度電視。 不幸的是,他於 1946 年去世,未能說服任何人接受這項技術。

在 1969 年接受《電視時報》採訪時,約翰的遺孀瑪格麗特·貝爾德 (Margaret Baird) 回顧了電視的一些發展,這些發展會讓她的丈夫感到高興。 她說,他會喜歡大量的體育報導。 (貝爾德在 1931 年首次直播了 Epsom Derby。)他會對時事節目感到興奮。 而且,我最喜歡的是,她認為他會喜歡一年一度的歐洲電視歌唱大賽。

其他電視發明家:Philo Farnsworth、Vladimir Zworykin

在貝爾德電視機的接收端,電訊號調節了氖燈的亮度〔左〕,並由旋轉的尼普科夫圓盤〔後方〕捕捉,從而重現圖像。—— Science Museum Group

但正如我所說,電視是一項有很多貢獻者的發明。 在大西洋彼岸, 菲洛·法恩斯沃斯(Philo Farnsworth)正在試驗一種全電氣系統,他早在 1922 年就讀高中時就已經設想過這種系統。到 1926 年,法恩斯沃斯已經獲得了足夠的資金支持來全職工作他的想法。

他的主要發明之一是圖像分解器,也稱為分解管。 該影像攝影管創建一個臨時電子圖像,可以將其轉換為電訊號。 1927 年 9 月 7 日,法恩斯沃斯和他的團隊成功地傳輸了一條單一的黑色線條,隨後是其他簡單形狀的圖像。 但該系統只能處理輪廓,不能處理3D物體。

同時,弗拉基米爾·佐里金也在試驗電子電視。 1923 年,他為一種稱為光電攝影管的影像管申請了專利。 但直到 1931 年,在他加入 RCA 之後,他的團隊才開發出了一個工作版本,這是在佐里金參觀了法恩斯沃斯位於加利福尼亞的實驗室之後可疑地出現的。 光電攝影管克服了分解管的一些缺陷,特別是儲存容量。 它也更靈敏且更容易製造。 但圖像分解器和光電攝影管的一個主要缺點是,與貝爾德的原始電視機一樣,它們需要非常明亮的燈光。

每個人都在努力開發更好的電子管,但法恩斯沃斯聲稱他發明了電子圖像在真空管中移動的概念以及存儲型攝影管的想法。 光電攝影管和任何未來的改進都依賴於這些祖先專利。 RCA 知道這一點,並提出購買法恩斯沃斯的專利,但法恩斯沃斯拒絕出售。 隨後發生了多年的專利干擾案件,最終在 1935 年判決法恩斯沃斯勝訴。

在案件訴訟期間,法恩斯沃斯於 1934 年 8 月 25 日在費城的富蘭克林研究所首次公開展示了全電子電視系統。 1939 年,RCA 終於同意向法恩斯沃斯支付專利使用費以使用他的專利技術。 但法恩斯沃斯從來沒有能夠與 RCA 及其全電子電視系統在商業上競爭,後者繼續主導美國電視市場。

最終,哈羅德·勞(Harold Law)、保羅·魏默(Paul Weimer)和拉塞爾·勞(Russell Law) 在他們位於普林斯頓的實驗室開發出了一種更好的電子管,即光電正析像管。 它專為美國軍方的電視制導導彈而設計,其靈敏度是光電攝影管的 100 至 1,000 倍。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RCA 迅速採用該電子管作為其電視攝像機。 到 1947 年,光電正析像管成為行業標準,並一直保持到 1968 年彩色電視的出現。 

電視之路並不明顯

我的希臘語老師討厭「電視」(television)這個詞。 他認為這是將希臘語前綴 telos(遠距)與拉丁語詞根 videre(看見)結合在一起的 畸形詞。 但早期的電視有點畸形——沒有人真正知道它會變成什麼樣子。 正如克里斯·霍洛克斯 (Chris Horrocks) 在他那本標題令人愉快的書《電視機之樂》(The Joy of Sets)(2017) 中所述,電視是在與之前的媒體——電報、電話、廣播和電影——的關係中發展起來的。

電視會像電報一樣,在兩點之間進行通訊,然後慢慢地重新組裝圖像嗎? 它會像電話一樣,兩端直接、即時地對話嗎? 它會像電影一樣,將預先錄製的影像播放給廣大觀眾嗎? 還是會更像廣播,當時主要是現場直播? 一開始,人們甚至不知道他們想要一台電視;製造商必須說服他們。

從技術上講,也有許多相互競爭的願景——貝爾德、法恩斯沃斯、佐里金和其他人的願景。 難怪電視花了這麼多年,經歷了許多錯誤的開端和死胡同,才最終站穩腳跟。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