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其他鏡頭規格,Xperia 1 VII 的 24mm 廣角主鏡頭維持 4800 萬畫素,並採用 1/1.35 吋的 Exmor T 感光元件,這與前代 Xperia 1 VI 的配置相同。而 85-170mm 的潛望式望遠鏡頭則為 1200 萬畫素,感光元件尺寸為 1/3.5 吋,以目前旗艦級智慧型手機的標準來看,望遠鏡頭採用如此尺寸的感光元件實在有點太過保守。
微距實拍測試
主鏡頭、長焦鏡頭實拍
加入 AI 錄影功能
錄影功能這次升級的幅度比較大,整合了 Alpha 相機技術以及 AI 輔助,新的 AI 錄影能夠精準地鎖定畫面中移動的拍攝主角,並智慧調整畫面視角,讓被攝者始終保持在中心位置,即使在手持拍攝或主角不規則移動的情況下,也能捕捉到穩定清晰的主體影像。
另一項創新的錄影功能則是「自動取景」,透過 AI 的即時主體追蹤能力,Xperia 1 VII 不僅能持續對焦主角,更能智慧分析畫面構圖,裁切並同步產出兩種不同的影片檔案,一個是包含完整場景的 4K 高畫質影片,另一個則是針對主角進行特寫的 1080p 影片,這項功能大幅提升了影片創作的彈性與豐富度,一次拍攝即可獲得多個不同視角的影片素材。
值得一提的是,Sony 在 Xperia 1 VII 上依舊保留了對 microSD 記憶卡擴充的支持,最高可擴充至 2TB,在眾多旗艦機紛紛取消記憶卡擴充功能的趨勢下,這項設計對於有大量資料儲存需求的用戶來說是一項相當貼心的設計。
Xperia 1 VII 在散熱設計上除了延續使用石墨烯散熱材質外,也加入了 VC 均熱板等更高效的散熱組件,從目前初步體驗來看,即使在運行高負載應用或進行長時間拍攝時,機身溫度控制也相當不錯,並未出現過熱的情況,這對於追求遊戲體驗或長時間影音創作的用戶來說還滿加分。
小結
整體而言,Sony Xperia 1 VII 在外觀設計上依舊延續了品牌的經典風格,羅蘭紫的強勢回歸更是為索粉注入了一劑情懷強心針,儘管在主鏡頭與望遠鏡頭的硬體規格上,Xperia 1 VII 相較於其他旗艦機似乎仍有進步空間,但新加入的 AI 錄影與自動取景功能,還是看得出 Sony 嘗試透過 AI 讓使用者能更簡單的拍出好品質的影片。
訊連科技宣布將於「COMPUTEX 2025 台北國際電腦展」中展示多項搭載 Intel Core Ultra 處理器平台的新一代 AI 創作應用。
訊連科技宣布將於「COMPUTEX 2025 台北國際電腦展」中展示多項搭載 Intel Core Ultra 處理器平台的新一代 AI 創作應用,包括旗下知名影片編輯軟體《威力導演 365》(PowerDirector 365)以及數位行銷工具《Promeo》的全新 AI 功能。透過邊緣運算與地端 AI 技術,打造高效、精準且具隱私保護的創作流程。
透過 AI 技術強化後,軟體可精準辨識並持續追蹤畫面中移動的人物或物件,並整合至如 AI 特效遮罩(AI Effect Masks)、AI 動態追蹤(AI Motion Tracking)等功能,使用者只需點擊一次,即可自動完成物件選取與套用,省去繁複手動編輯的麻煩,大幅提升創作效率。
不論是行銷影片中的商品追焦,或是日常生活中的高品質剪輯需求,這項 AI 技術都能為企業與一般使用者帶來更智慧且易用的創作體驗。
Promeo 推出 AI Marketing Advisor:從影像理解到文案生成一站搞定
延續去年推出首款地端生成式 AI 設計工具《AI Magic Designer》後,訊連科技今年將於 Promeo 中加入全新功能《AI Marketing Advisor》。該功能結合本地影像理解技術(Photo Understanding)與大型語言模型(LLM),能根據市場趨勢與消費者行為,自動生成精準的行銷文案。
透過 AI Marketing Advisor,用戶無需具備專業行銷或設計背景,即可輕鬆完成從產品圖像分析到行銷素材生成的整合流程,快速製作具備競爭力的數位行銷方案。
攜手 Intel 引領地端 AI 創作革新,實現 AI PC 新世代
本次展出亦展現訊連科技與 Intel 深化合作的成果,作為其 AI 加速器聯盟夥伴與獨立軟體供應商(ISV),訊連科技共同總經理林昭宏表示:「我們很高興在 COMPUTEX 2025 再度攜手 Intel,展出結合邊緣運算與 AI 的創新應用,不僅免除雲端成本負擔,也兼顧編輯效能與資訊安全,為用戶提供最完整的地端 AI 創作體驗。」
訊連科技誠摯邀請業界與創作者蒞臨 5 月 20 至 5 月 23 日於南港展覽館一館 1 樓服務技術區 J0306 展位,現場體驗 AI 結合 Intel 處理器平台的強大應用,搶先見證地端生成式 AI 的創作未來。
AI 處理能力也是這次的新重點。天璣 9400e 支援最新版本的天璣 AI 開發工具包(NeuroPilot SDK),可在手機端執行多種主流的大型與小型語言模型,包括 DeepSeek-R1-Distill、Qwen1.5B、Llama7B、Llama8B,以及支援多模態處理的 Gemini Nano、LlaVA-1.5 7B 等。晶片也整合了強化的推理解碼技術(Speculative Decoding+),以提升生成式 AI 應用的運算效率。
在攝影與音訊方面,天璣 9400e 配備 18-bit RAW ISP 影像處理器,支援 AI 圖像語意分割技術,可達到 16 層的語意辨識。此外,也支援三麥克風同時錄音與高動態降噪處理,讓手機能夠在錄製影像與聲音時取得更清晰的素材。
在 Dynabook 慶祝創立 40 週年創新發表會上,推出旗下首款 Copilot+ PC,就是 Portégé Z40L-N,主打極致輕薄,重量僅950g。核心規格是搭載最新 Intel Lunar Lake 處理器,具備高達 47 TOPS 的 AI 算力,更符合Intel Evo Edition設計,電池續航時間可達 11 小時以上,輕薄機身也通過 MIL-STD-810H美國軍規防護測試認證。
此外,可強化 Windows Copilot 的AI加速效能,幫助使用者在寫作、設計、決策等場景大幅提升效率,實現更順暢的工作流程。而同步發表的 AI 應用軟體包括 Dynabook Assistant 具備離線 AI 能力,支援翻譯、摘要、聊天與資料查詢;AI 安全偵測系統,可提升資料保護與裝置安全;AI耗能管理系統,最佳化效能與電池續航。
DynaEdge XR1 智慧眼鏡亮相,強化沉浸式工作體驗
另一焦點為全新 AR 智慧眼鏡「DynaEdge XR1」,延續 2018 年推出 Windows 10 Pro AR 眼鏡的創新精神。XR1 針對商務、教育、物流與維修等場景提供全新互動方式,整合 AI 運算與穿戴技術,打造沉浸式智慧應用體驗,如穿透式 AR 顯示技術,具備高解析疊加資訊,免除多工干擾;AI 智慧輔助能支援語音控制、翻譯、影像與手勢辨識。此外,整合 DynaEdge C1 控制器,能夠提供直覺式多模操作與 AI 強化功能。
Interrupt使用Raspberry 2 Zero W開發板作為硬體核心,機身正面具有1組尺寸與解析度分別為3.5吋、480 x 320的IPS面板電容觸控液晶螢幕,以及QWERTY實體鍵盤,提供GPIO、microSD讀卡機、Wi-Fi 5、藍牙等功能,並內建容量達2000mAh的3.7 V鋰聚合物電池,
Apple 在今年 3 月發表 iPad Air M3,也就是市場泛稱的 iPad Air 7,距離前一代 iPad Air M2 相隔不到一年,創下 Air 系列有史以來最快的更新節奏,且快的有點讓人意外,畢竟過去從 iPad Air M1 到 iPad Air M2 可是相隔二年之久。此次 M3 版本的 iPad Air,究竟在效能、螢幕、連線、配件與日常使用體驗上帶來了哪些關鍵進化?它是否依然穩守介於入門 iPad 與旗艦 iPad Pro 之間的黃金定位?不同需求的用戶又該如何評估這次升級的價值?
根據 Apple 公布的訊息以及一些基準測試,M3 相比 M2 在 CPU 和 GPU 效能上都有提升,CPU 約提升 15~20%,與 M1 晶片相比則提供約 35~50%。至於 GPU 的效能測試中,分數成長較多,特別是與 M1 相比,可以提升至 38%,在 3D Mark Solar Bay 模式下更可高達 76.5%。
雖然 iPad Air M3的 GPU 核心數(9 核)比標準 M3(10 核,用於部分 Mac)少了一核心(這點類似 iPad Air M2 的情況),但其效能依然強悍,足以應對絕大多數平板電腦的使用場景,甚至能媲美一些筆記型電腦。對於從iPad Air M1 或更舊機型升級的用戶來說,效能提升會相當有感。
iPad Air M3、iPad Air M2 、 iPad Air M1 效能比一比
iPad Air 7 (M3)
iPad Air 6 (M2)
iPad Air 5 (M1)
M3 較 M1 升級幅度
M3 較 M2 升級幅度
AnTuTu
2,160,411
1,994,467
1,117,986
93.20%
8.30%
Geekbench 6
CPU-Single Core
3,025
2,596
2,284
32.40%
16.50%
CPU-Multi Core
11,785
10,050
8,134
44.90%
17.30%
GPU
45,847
41,703
33,121
38.40%
9.90%
3DMark
Wild Life Extreme
5,713、34.2fps
5,133、30.7fps
5,018、30.0fps
13.80%
11.30%
Steel Nomad Light
2,524、18.7fps
2,232、16.5fps
1,735、12.9fps
45.50%
13.10%
Solar Bay
10,696、41.7fps
6,666、38.1fps
6,058、29.fps
76.50%
60.40%
在實際使用體驗中,整體效能表現與 iPad Air M2 差異並不顯著。無論是執行《原神》、《Pokémon UNITE》或《天堂2:革命》等高需求遊戲,皆能流暢運行;即便是陸續登陸 iPhone 與 iPad 平台的 3A 級大作,如《刺客教條:幻象》與《惡靈古堡4 重製版》,亦能順利執行。若搭配遊戲控制器使用,將進一步強化操作體驗與沉浸感。在內容創作應用方面,使用《Procreate》進行繪圖時,即使啟用數十個圖層,系統仍維持高度流暢性。而於《Planner 5D》這類 3D 室內設計軟體中,無論是空間規劃、家具配置,或視角切換與旋轉檢視,都能迅速反應、順暢操作,並支援即時切換至 AR 模式,帶來更為逼真的視覺呈現。
特色 2:13 吋視覺感受更好
在尺寸設計上,iPad Air M3 延續 iPad Air M2 開始的兩種尺寸,分別有 11 吋和 13 吋可以選擇。
不過,雖說是標示為 11 吋,但以對角線量測時,11 吋 iPad Air 機型為 10.86 吋;至於 13 吋 iPad Air 則為 12.9 吋,兩款相差 30% 的螢幕空間。另外,不論是 11 吋或是 13 吋的 iPad Air 皆採用 Liquid Retina 顯示器,具備抗反射螢幕圖層、原彩技術、高亮度顯示,並支援 P3 廣色域顯示。其中有差異的是 11 吋螢幕 SDR 亮度最高為 500 尼特,13 吋 SDR 亮度最高為 600 尼特。另外,螢幕更新率依然是 60Hz,對於習慣 iPad Pro 或 iPhone Pro 的 120Hz ProMotion 高更新率下,在滑動畫面或玩支援高幀率的遊戲時,流暢度會有差距,而這也是區隔 Air 與 Pro 系列的重要規格差異。
Apple 也同步推出專為 iPad Air M3 設計的 新款巧控鍵盤(Magic Keyboard),帶來更接近筆電的使用體驗,對於重度文字工作者、學生或移動辦公者而言,這款配件不再只是輸入工具,而是一套完整的操控方案。同時也相容於 iPad Air M2 使用。
這代巧控鍵盤最明顯的變化之一,就是加入 14 顆實體功能鍵,能快速執行調整亮度、音量、播放控制、搜尋等常用操作,這些快捷鍵與 MacBook 鍵盤布局幾乎一致,對 Mac 用戶來說幾乎無需適應。另外,導入了更大面積的玻璃觸控式軌跡板,支援完整的 iPadOS 游標操作,可在文書處理時更精準地選取段落、調整表格;在進行多工切換時,透過熟悉的「多點觸控」手勢如三指滑動、四指切換,操作順暢直覺,不需再抬手點螢幕。
不過,13 吋版本的鍵盤重量約為 750 克,加上 iPad Air 自身重量,總重接近 1.3 公斤,比 13 吋 MacBook Air 的 1.24 公斤還重,對於追求輕便的用戶而言,可能稍顯沉重。
當然,如果平時會手寫繪圖,iPad Air M3 也支援 Apple Pencil Pro 及 Apple Pencil(USB-C)。在 Apple Pencil Pro 上可雙指按壓、觸覺回饋、側轉功能,以更直覺及精準地方式進行創作。此外,也支援尋找功能,透過「尋找」App,能夠輕鬆定位到 Apple Pencil Pro 的位置。
特色 4:提供 4 種容量選擇,價格維持不變
今年 iPad Air M3 推出的容量選擇,與去年 iPad Air M2 相同,由 128GB 起跳,還有 256GB、512GB、1TB,一共四種容量可選擇,且售價與前代 iPad Air M2 推出時的價格相同。在選擇容量時,建議評估自己未來 2~3 年的使用需求,考慮到 App 和系統更新會佔用空間,以及影音檔案越來越大的趨勢,預留一些空間總是好的。以下為容量的建議:
整體來說,iPad Air M3 延續了 Air 系列「恰到好處」的定位。它性能強勁,足以應對未來幾年的主流應用,同時也提供兩種尺寸滿足不同需求,以及支援最新的配件生態。雖然 60Hz 螢幕是個遺憾,但考量到其價格區間,這依然是一款在效能、功能和價格之間取得極佳平衡的產品,是大多數不需要攻頂 Pro 系列用戶的理想選擇。
網際智慧純臺灣口音的 AI 語音「VoAI 絕好聲創」,提供超過 40 位不同聲線、不同年紀、不同語氣的台灣口音高擬真 AI 配音員;只要輸入文字、筆記,就能生成出 AI Podcast 節目。
Google 先前更新 NotebookLM「語音摘要」服務,可以將筆記、資料快速轉換為對話形式的中文 Podcast 內容,引起使用者大量的討論。不過 NotebookLM 目前僅內建兩位固定音色的主持人,使用場景較為受限。為此,臺灣本土語音創新科技公司「網際智慧」因應市場需求推出純臺灣口音的 AI 語音「VoAI 絕好聲創」,提供超過 40 位不同聲線、不同年紀、不同語氣的台灣口音高擬真 AI 配音員。
「VoAI 絕好聲創」的線上語音生成平台「VoAI 聲音創造所」,使用者只要輸入文字、筆記,甚至提供一張圖片或拍照上傳,就可以生成各種風格的 AI Podcast 對話主題。「VoAI 聲音創造所」提供多元化的主題範本,包含新聞摘要、論文筆記、兒童故事、廣告行銷、心靈導師、美食評論等各種實用及娛樂相關主題可供選擇,不同的範本有不同的聲音呈現形式。
目前「VoAI 絕好聲創」擁有超過 40 位台灣口音的 AI 聲優,涵蓋男女老幼、不同年紀、各種情緒與語氣,讓使用者能夠選擇最符合需求的聲音風格,目前臺灣口音 AI 聲優的數量仍在持續增加中。此外,絕好聲創也利用人工智慧技術,為不同的使用者客製化個人的 AI 聲音模型,讓企業或創作者在使用 AI 聲音時,能有不同於別人的強烈風格,同時能強化品牌形象。
針對企業端,「VoAI 絕好聲創」還提供 Voice API 與落地離線版服務,讓企業能將高擬真臺灣口音中文 AI 聲音安全整合至自有系統,如語音客服與虛擬人應用。離線版特別針對資安敏感場景設計,無需依賴雲端連線,確保語音數據全程留存於企業內部,降低資料外洩風險,滿足高隱私需求的產業如金融、醫療等。
「VoAI 絕好聲創」也預告將於五月下旬推出「聲音複製(Clone)」服務,讓使用者透過 AI 輕鬆快速的複製個人音色,拓展聲音創作可能,同時維持嚴格的資安標準,為企業與使用者提供安全、創新的語音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