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 — 2025年7月8日首页

中國大模型爆出抄襲門?華為盤古大模型被指與阿里Qwen「高度相似」,華為回應強調創新

作者 NetEase
2025年7月7日 15:30
華為盤古大模型被指與Qwen模型結構相似,引發抄襲爭議。儘管華為否認,但模型相似度引人關注,盤古與Qwen的相關性仍待釐清。E34732ab9410287d42f628d222d81a73

華為在 2025 年 6 月 30 日宣布開源盤古7B參數的稠密模型與盤古Pro MoE 72B混合專家模型,並公開其基於昇騰晶片的模型推論技術。不過,一篇由「HonestAGI」研究團隊發布在 GitHub 上的研究指出,華為的盤古大模型在結構上與阿里巴巴的 Qwen-2.5 14B 模型高度相似,平均相關係數達 0.927,遠高於業界類似模型間通常不超過 0.7 的標準,引發是否「抄襲」的質疑。

中國大模型爆出抄襲門?華為盤古大模型被指與阿里Qwen「高度相似」,華為回應強調創新

HonestAGI 強調,兩個模型在多層注意力參數上呈現極高一致性,在深度學習模型訓練具有高度隨機性的前提下,這樣的重合幾率極低,認為值得進一步調查。

華為盤古團隊隨後在 GitHub 上回應,否認抄襲並質疑該研究方法的科學性。他們以相同方法比較其他模型組合,也呈現類似高相似度,指出這顯示該方法本身缺乏有效性。例如:

  • 盤古-72B 與 Qwen2.5-14B 的相關係數為 0.92

  • 百川2-13B 與 Qwen1.5-14B 為 0.87

  • 百川2-13B 與 盤古-72B 為 0.84

HonestAGI 則回應指出,盤古仍是相似度最高的案例,而且這只是初步篩選的工具。他們並非只靠注意力參數做判斷,未來將以完整數據與程式碼投稿至 ICLR 等國際會議。

同時,有人發現盤古Pro 模型的原始碼中標註使用了 Qwen 團隊與 HuggingFace 開發的「transformers」元件,標明該元件遵循 Apache 2.0 授權條款,這也讓部分網友認為是「實錘」抄襲。

中國大模型爆出抄襲門?華為盤古大模型被指與阿里Qwen「高度相似」,華為回應強調創新

不過,業界人士指出這是常見的開源程式碼使用行為,標註出處是法律義務,無法構成抄襲證據。

針對爭議,華為旗下的諾亞方舟實驗室也在 7 月 5 日正式發布聲明澄清,強調盤古Pro MoE 模型是基於昇騰平台原生訓練,非建立在其他模型之上,並提出「分組混合專家模型(MoGE)」作為創新設計,致力於提升大規模訓練效率。

中國大模型爆出抄襲門?華為盤古大模型被指與阿里Qwen「高度相似」,華為回應強調創新

另外有內部消息指出,華為團隊表示模型使用的 Llama 和 Qwen 元件本身即為開源內容,未涉不當使用。

目前尚無明確證據證實華為盤古模型抄襲 Qwen。HonestAGI 所採用的評估方法尚未經完整驗證,其研究報告目前也已下線。不過他們表示,是為了讓正式研究報告上線前的準備。

不過,業界認為,即便盤古模型部分參考 Qwen 的開源組件,只要遵守授權條款,應該不構成抄襲。這場爭議更多反映了大型語言模型開源後,模型評估標準與知識產權界線仍有待明確釐清。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昨天以前首页

打羽毛球也難不倒!研究團隊用 NVIDIA RTX 訓練四足機器人打球奔跑全靠 AI 學會

作者 NetEase
2025年6月29日 11:00
打羽毛球也難不倒!研究團隊用 NVIDIA RTX 訓練四足機器人打球奔跑全靠 AI 學會185306d1cbdc283010700857fe7f8f52

還記得《波士頓動力》機器人翻滾、跳舞的驚人畫面嗎?現在,機器人又學會了一項新技能:打羽毛球。由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研究團隊主導的最新研究,透過機器學習訓練四足機器人進行羽毛球比賽,展現出驚人的身體協調與即時反應能力。

這次的主角是標準款的 ANYmal-D 四足機器人,由 ANYbotics 公司設計,主要應用於工業環境中的巡檢與救援任務。而這場羽球實驗,則透過加裝 DynaArm 機械手臂與 NVIDIA 的 Isaac Gym 虛擬模擬器,在不需太多額外硬體修改的前提下,讓機器人展現前所未有的運動能力。

訓練過程中,研究團隊使用 RTX 2080 Ti 顯示卡,在約 5 小時內執行超過 7500 次訓練迭代,透過強化學習模型讓機器人學會包括起跳、擊球、後退、奔跑、回位等複雜連貫動作,全程不需人為手把手教導。甚至當羽毛球飛出立體視覺鏡頭的可視範圍時,AI 還能透過「噪聲預測模型」預測球的位置,持續追蹤與應對。

實驗顯示,ANYmal-D 不僅能根據球速動態調整出擊節奏,還能在室內場地上自由穿梭、準確擊球,充分展現足式機器人的機動性與應變能力。

打羽毛球也難不倒!研究團隊用 NVIDIA RTX 訓練四足機器人打球奔跑全靠 AI 學會

ANYmal-D 的本業其實是工業巡檢,目前已能在碎石路、樓梯、雪地、泥濘甚至淹水環境中執行任務。未來將推出的高階版本 ANYmal-X 更將進入石油、天然氣與化工場域,支援更高風險的工業作業。

其實,近年全球各大機器人研發機構也不斷透過「娛樂活動」來展示機器人能力,包括波士頓動力讓 Atlas 機器人跳舞、Google DeepMind 訓練機械手臂打乒乓球,甚至中國也有公司讓機器人參加馬拉松或跆拳道比賽。這次的羽毛球挑戰,也再度印證 AI 與機器學習如何推動機器人邁向更靈活、直覺的行動方式。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歐洲太空總署正在打造巨大的引力波天線,以監聽「黑暗宇宙」的秘密

作者 NetEase
2025年6月29日 10:30
歐洲太空總署啟動LISA 引力波觀測計畫,將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探索宇宙。LISA 引力波觀測將幫助我們了解黑洞合併等宇宙事件,揭示宇宙奧秘。A7de9765b2eb2054996164ae1f54f48b

太空科學即將迎來全新篇章。歐洲太空總署(ESA)與德國 OHB 系統公司於6月17日正式簽署合作協議,啟動史上首個太空引力波觀測計畫——LISA(Laser Interferometer Space Antenna,激光干涉儀太空天線)。這個跨時代任務將由三艘太空船組成等邊三角形編隊,每艘航天器之間距離達 250 萬公里,目標是「傾聽」宇宙中黑洞合併等極端事件所釋放的引力波,揭開宇宙深處不為人知的奧祕。

打造在太空中的「巨型三角雷達」

與地面上的 LIGO 不同,LISA 將利用太空無干擾的條件,觀測更低頻率的引力波,這些波動來自更大質量、時間跨度更長的宇宙事件,例如早期宇宙中的黑洞形成與合併。三艘航天器將同步繞太陽公轉,彼此交換雷射束,透過雷射干涉儀來量測測試質量塊之間極為微小的距離變化——精度甚至可達數十億分之一毫米,遠小於一個氦原子的直徑。

歐洲太空總署正在打造巨大的引力波天線,以監聽「黑暗宇宙」的秘密

引力波科學邁入太空時代

ESA 科學主任卡羅爾・蒙德爾教授指出:「LISA 將為我們觀測宇宙開啟一扇全新窗戶,讓我們從時空結構的微幅震動中,看見那些無法以光學手段偵測的現象。它不僅是一項工程創舉,更將挑戰我們對宇宙起源、黑洞演化與基本物理法則的理解。」

該任務預定於 2035 年透過阿麗亞娜6號火箭發射,每艘航天器內部都搭載一對自由漂浮的金鉑質立方體,這些精密元件將成為觀測時空變動的核心。

歐洲太空總署正在打造巨大的引力波天線,以監聽「黑暗宇宙」的秘密

來自歐洲多國的尖端協力

這項計畫是 ESA、NASA 及全球研究機構共同協作的成果,並匯聚歐洲多國技術資源。義大利與瑞士負責打造超高精度的測試質量塊;德國、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丹麥與捷克則提供皮米級距離量測設備;西班牙則提供用於監測飛行環境的診斷子系統。

執行單位 OHB 系統公司表示:「這不只是一次科技突破,更代表歐洲在基礎科學與空間工程的前沿地位。」

LISA 不只是為天文學帶來新工具,更象徵著人類觀測宇宙方式的一大躍進——將聆聽宇宙最深層的震動,從空無一物的時空之中,聽見遙遠黑洞的低語。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比PM2.5更危險?美國研究揭示PM1污染對健康威脅

作者 NetEase
2025年6月28日 16:00
最新研究揭示美國PM1污染狀況,PM1濃度雖下降但改善趨緩。PM1體積極小,對健康影響深遠,研究為未來政策制定提供重要依據。B9f980cd1cc467cffa68b88039148711

空氣污染每年在美國導致約5萬人死亡,不過並非所有懸浮微粒對人體的影響都相同。雖然直徑小於2.5微米的PM2.5已被廣泛研究多年,但更細小、直徑小於1微米的PM1對健康的潛在風險仍未被充分了解。

華盛頓大學研究團隊日前在《柳葉刀-星球健康》(The Lancet Planetary Health)期刊發表研究,首次量化美國過去25年PM1的污染狀況。研究根據PM2.5中七種主要成分(如硫酸鹽、硝酸鹽與礦物塵埃等)進行建模分析,進而估算出全美PM1濃度分佈,為未來公共健康與環境科學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礎資料。

PM1主要來自柴油引擎排放的黑碳、野火煙霧等直接排放源,也可能由燃燒過程產生的二氧化硫與氮氧化物經二次化學反應生成。由於PM1體積極小,不到一個紅血球的六分之一,能穿透肺泡甚至進入血液循環,對人體健康造成更深層次的影響。

研究指出,自1998年至2022年間,受益於《清潔空氣法》等環保政策,美國整體PM1濃度明顯下降;但自2010年以後改善幅度趨緩,與野火頻率增加有密切關聯。未來空氣品質改善政策,須更多關注非化石燃料來源的污染因子。

目前包含中國等國家,已在全國層級進行PM1長期監測,美國此研究的完成,填補了國內在PM1污染分析上的空白,也為政策制定與健康風險評估建立關鍵數據基礎。

研究團隊下一步將與流行病學者合作,深入探討PM1與各類健康問題之間的關聯性,進一步揭示這種微型懸浮粒子對人體的長期風險。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微軟 Copilot 正測試 o4-mini-high 模型,有望免費提供更強版 ChatGPT 功能

作者 NetEase
2025年6月28日 14:00
微軟Copilot傳出AI引擎升級!疑似正在測試OpenAI的o4模型,讓免費使用者也能體驗更強大的AI功能。Copilot的AI進化,值得期待。85433f3203a323831bcd5c3044e20989

雖然 Copilot 並不是所有使用者心中的首選,但它在提供免費 AI 功能方面表現得可圈可點。近期有用戶發現,微軟可能正在對 OpenAI 更新版模型「o4-mini-high」進行 A/B 測試,代表 Copilot 的 AI 引擎正在悄悄升級。

根據現行設計,免費版 Copilot 提供「快速回應」與「深入思考(Think Deeper)」兩種模式,若訂閱每月 20 美元的 Copilot Pro,則能進一步解鎖完整的「深度推理」功能。自 2025 年 3 月起,微軟將 Think Deeper 模式升級至使用 OpenAI 的 o3-mini-high 模型,其知識截止時間為 2023 年 10 月。

微軟 Copilot 正測試 o4-mini-high 模型,有望免費提供更強版 ChatGPT 功能

但最近的測試顯示,部分使用者在開啟 Think Deeper 模式後,Copilot 回應的知識更新日期已提升至 2024 年 6 月。這代表模型已切換為 OpenAI 更先進的 o4-mini 或 o4-mini-high,微軟尚未正式公告,但多數跡象顯示應為後者,因其命名與前代 o3-mini-high 一致。

微軟 Copilot 正測試 o4-mini-high 模型,有望免費提供更強版 ChatGPT 功能

o4-mini-high 在推理與應答品質上相較前代模型有明顯提升。以 AIME 數學測試為例,o3-mini 在 2025 年得分為 86.5%,o4-mini 則達 92.7%。而 high 版本則在處理複雜任務時會花費更多「思考時間」,換取更高的準確性。

微軟 Copilot 正測試 o4-mini-high 模型,有望免費提供更強版 ChatGPT 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 o3 模型不再隨 ChatGPT Plus、Pro 或企業版提供,OpenAI 已全面切換至 o4 系列,微軟這波測試也算是同步跟進。

雖然 Copilot 的 Think Deeper 模式不太可能直接採用昂貴的 o3(非 mini 版)作為基礎,但新模型升級代表免費使用者將有機會體驗更強大的 AI 推理能力。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蘋果高層回顧自研Apple Silicon晶片歷程,表示是場豪賭「我們沒有Plan B 」

作者 NetEase
2025年6月20日 09:30
蘋果公司硬體技術資深副總裁 Johny Srouji 上月在比利時出席一場私人活動時透露,蘋果有意導入生成式 AI 技術,以加快自家晶片設計流程。這些晶片對蘋果裝置的效能與差異化發展至關重要。Fd98f25132b5c8c5951958ea0229c815

根據《路透社》報導,蘋果公司硬體技術資深副總裁 Johny Srouji 上月在比利時出席一場私人活動時透露,蘋果有意導入生成式 AI 技術,以加快自家晶片設計流程。這些晶片對蘋果裝置的效能與差異化發展至關重要。

Srouji 此番發言是在接受獨立半導體研發機構 Imec 頒獎時發表的,該機構與全球多數晶片大廠皆有深度合作。根據現場錄音內容,他回顧蘋果從 2010 年推出第一顆 A4 晶片以來的自研歷程,直到最新用於 Mac 與 Vision Pro 的晶片演進。

AI 將成設計加速器

Srouji 指出,蘋果在晶片自研過程中體認到一項核心關鍵:必須採用最先進的工具與平台來支援設計工作。特別是在電子設計自動化(EDA)領域,像是 Cadence(楷登電子)與 Synopsys(新思科技)這兩家業界巨頭,近年來已積極將 AI 技術整合進 EDA 工具中,協助晶片設計自動化、提升效率。

他認為,生成式 AI 具有極大潛力,有望在更短時間內完成更多設計任務,進而大幅提升整體生產力。

Srouji 也坦言,蘋果在推動 Mac 從 Intel 晶片全面轉向自家 Apple Silicon 的過程中,是一場「破釜沉舟」的豪賭。他強調:「我們當時沒有備用計畫,也沒有打算讓產品線同時採用兩種晶片架構,因此必須全力以赴。」

這次轉換不只涉及硬體,更有龐大的軟體相容與最佳化挑戰。不過這場賭注最終成功,不僅強化了蘋果裝置之間的整合,也進一步掌握晶片設計的主導權。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川普手機真的是「美國製」嗎?分析師:T1 Phone 恐怕是換殼中國機

作者 NetEase
2025年6月19日 09:15
川普集團推出川普行動 T1 Phone,號稱美國設計製造引發質疑。規格與中國手機相似,川普行動 T1 Phone 恐為換殼中國機。8ad88327175d13c5f208495f2bc049d6

美國前總統川普領導的川普集團(Trump Organization)近日推出自有品牌「川普行動」(Trump Mobile),同時發表定價 499 美元(約新台幣 1.6 萬元)的智慧型手機 T1 Phone。雖然官方宣稱該手機是在美國設計與生產,但由於並未公開供應鏈與代工廠資訊,外界普遍懷疑其實與「美國製造」沾不上邊。

科技媒體 AppleInsider 近日撰文指出,T1 Phone 的規格與中國聞泰科技(ODM 業務為立訊精密旗下)所代工的 T-Mobile REVVL 7 Pro 5G 高度相似。該分析顯示,T1 Phone 很可能同樣由中國工廠生產組裝,實際上是「換殼版本」的中國機。

根據產品介紹,T1 Phone 採用 6.8 吋 AMOLED 螢幕(中央開孔設計)、12GB 記憶體與 256GB 儲存空間。相機部分則為 5000 萬畫素主鏡頭,搭配 200 萬畫素景深與 200 萬畫素微距鏡頭,支援螢幕下指紋與 AI 臉部解鎖,電池容量為 5000mAh,支援 20W 快充;處理器型號則尚未公開。

從外觀設計來看,T1 Phone 主打金色機身,背面印有美國國旗圖樣,產品官網展示的螢幕截圖中更顯示「讓美國再次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等川普競選口號。

雖然川普過去屢次強調「美國優先」、「支持美國製造」,但此次手機產品是否真如宣稱一樣「美國設計製造」,似乎有待商榷。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微軟工程師揭露 Windows 7 的奇妙 Bug:設定「純色桌布」竟導致登入慢 30 秒

作者 NetEase
2025年5月7日 16:30
Windows 7 登入慢?純色背景、群組原則可能是元兇!深入解析 30 秒延遲之謎,了解訊號遺失與解決方案。3e5356c47930cd4caa63c05e12ca7166

如果你曾在 Windows 7 時代將桌面背景設為單一純色,可能會對登入時那張「歡迎畫面」卡住不動的情況感到熟悉。現在,這個 15 年前的老問題終於有了清楚解釋——而且原因出乎意料:純色背景竟然會讓系統誤以為桌面還沒準備好。

微軟資深工程師 Raymond Chen(《The Old New Thing》部落格作者)近日在一篇文章中回顧了這段技術歷史。他指出,早在 2009 年 Windows 7 與 Windows Server 2008 R2 推出之際,就有不少用戶抱怨登入後「歡迎畫面」停留太久,甚至長達 30 秒才顯示桌面。經後續調查發現,這竟與「桌布選項」設定為純色有關。

問題關鍵:系統在等待一個「永遠不會來的訊號」

根據 Chen 解釋,Windows 的登入程序其實會等待多個桌面組件(如:任務欄、系統服務、桌面圖示與桌布)各自回報「就緒(Ready)」訊號。當所有訊號都到齊,歡迎畫面才會淡出,進入使用者桌面。

而問題就在於,如果使用者設定的是純色桌布,系統中負責處理桌布的程式碼會跳過「載入桌布圖片」的流程,因此也不會執行原本應該回報「WallpaperReady」的那一行程式碼。最終,系統就會乾等一個「永遠不會出現」的訊號,直到 30 秒超時才繼續。

Chen 甚至貼出簡化版的模擬程式碼,顯示這種 Bug 是怎麼發生的邏輯性錯誤,強調這不只是個技術疏忽,而是典型的「假設程式一定會走到某段邏輯」的錯誤設計。

類似情況也可能出現在「隱藏桌面圖示」設定

除了桌布問題,Chen 還補充指出,若使用者啟用「隱藏桌面圖示」的群組原則,也可能出現相同狀況。原因是一樣的——如果條件不符合,負責回報圖示就緒的程式段落就會被整段跳過,再度導致登入卡住 30 秒。

這個 Bug 當年確實有被微軟正式承認並修復。根據微軟技術支援頁面,早在 2009 年 11 月時,Windows 7 和 Server 2008 R2 的用戶就能透過更新修補此問題。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與其什麼都做,不如把最重要的事做到極致:黃仁勳這套簡單哲學,撐過 DeepSeek 與全球市場風暴

作者 NetEase
2025年5月1日 15:30
不少公司急於擴張版圖、搶奪話語權,NVIDIA 卻選擇了一條看似保守,實則更具戰略價值的路線:「我們會避免做任何可以不做的事。」B5bde9613cdd0de4fd95c1ae9cc4f143

當全球 AI 產業競爭越演越烈,不少公司急於擴張版圖、搶奪話語權,NVIDIA 卻選擇了一條看似保守,實則更具戰略價值的路線:「我們會避免做任何可以不做的事。」 這句話來自執行長黃仁勳,背後是一套「有所為、有所不為」的企業哲學。

當 AI 基礎設施遇上挑戰,NVIDIA 選擇不動如山

在 3 月舉辦的 GTC 開發者大會上,黃仁勳重申了 NVIDIA 的核心原則:不提供最終解決方案,而是專注打造可供客戶自行發揮的基礎設施。他坦言,NVIDIA 支援從 AI 網路、儲存到異質運算的完整技術堆疊,但不涉入最終 50% 的應用價值實現,將創造力留給合作夥伴。

這樣的策略在近期再度經歷考驗。中國開源模型陣營 DeepSeek 推出的 R1 模型,被認為是利用相對「舊式硬體」進行訓練,對高階 GPU 硬體依賴性低,引發市場對 NVIDIA 長期優勢的質疑。

不過,面對這樣的挑戰,NVIDIA 並未躁進擴張產品或重新定位,而是堅持做自己擅長的事——打造極致穩定且可拓展的基礎運算架構。

為什麼這樣的「自律」反而讓 NVIDIA 成功?

比起全面出擊,黃仁勳更重視能量分配。他曾在公開演講中指出,公司規模雖達 3.6 萬人,卻遠小於矽谷其他科技巨頭,而每位員工的時間都是「極為稀缺的資源」,必須集中在最具價值的創造上。

例如在資料中心設計上,NVIDIA 採用「先縱向擴展再橫向擴展」的思維,也就是先打造單一伺服機架內最強的運算密度,再進行橫向串接。這與傳統低成本、高數量的架構不同,也凸顯 NVIDIA 對「品質與穩定性」的執著。

這樣的思維不只出現在產品設計,也反映在內部文化上。黃仁勳曾對內部員工說:「我們不會說要去爭奪市場佔有率,為什麼要爭?我們應該創造新的東西。」

與其什麼都做,倒不如把最重要的事做到極致

NVIDIA 的成功,不單靠一顆 GPU,而是靠一整套讓合作夥伴能建構自己產品的生態系統。這也是為什麼即使市場上充斥自研 AI 模型、自製晶片風潮,NVIDIA 的價值仍未被稀釋。

即便面對 DeepSeek 模型挑戰與美國新一輪 AI 關稅政策影響,NVIDIA 股價仍能穩住市值 2.71 兆美元,全球排名僅次於蘋果與微軟,超越 Amazon、Alphabet,說明市場對其長期策略的信心。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這兩顆球真的是同一種顏色?別信你的眼睛,瞭解視錯覺的原理

作者 NetEase
2025年4月27日 14:30
這兩顆球真的是同一種顏色?別信你的眼睛61ca5061438d3596a1d732e3d809a078

你有看過這張讓人懷疑人生的圖片嗎?一顆藍色球、一顆綠色球,看起來分明不同,但實際上,它們——是一模一樣的顏色

這不是玩笑,而是科學。這個爆紅於社群平台的視覺錯覺圖,來自美國德州大學埃爾帕索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El Paso)的電腦科學教授大衛・諾維克(David G. Novick)。他專門研究圖像處理與人機互動,而他最大的興趣之一,就是「愚弄人眼」。

謎一樣的「錯色球」:其實是水藍色(RGB 49, 255, 233)

上面的圖就是諾維克在他X上PO出的一張圖,圖片中看似一藍一綠的兩顆球,實際上基本色完全相同。無論你將背景去除、拼接圖層,甚至使用電腦取色工具檢驗,結論都一致:這兩顆球的顏色完全一樣。

Two-color Munker illusion with small dots over large spheres, which appear to be blue and green but have exactly the same base color (RGB 49,255,233). Shrinking the image increases the effect. Original png file is at https://t.co/6r2PMbLMJc. pic.twitter.com/IoOmvBa3Va

— David Novick (@NovickProf) May 28, 2019

這種讓人驚呼「我是不是色盲了?」的效果,背後其實有學理依據。它的原理,叫做——蒙克–懷特視錯覺(Munker–White’s illusion)

究竟是怎麼回事?你的大腦欺騙了你

這類視錯覺的核心機制,是人類大腦在判斷顏色時,會不自覺把背景與周圍色彩納入參考。結果,即使某個物體本身的顏色未變,在不同的「環境色」映照下,大腦會自動「重算」,讓我們看到一個與事實不符的顏色感知

這種錯覺,最早由心理學家懷特(Michael White)與蒙克(Hans Munker)在 1980 年代所揭示。他們發現,人眼對色彩的感知會受到背景色與「框架條紋」的顯著影響。

以下圖來看,下圖中的三隻眼睛。你分別看到什麼顏色?大多數人會說是藍色、綠色、紅色或其他明顯不同的色調。這兩顆球真的是同一種顏色?別信你的眼睛,瞭解視錯覺的原理

但當你將干擾的條紋去除,回到原始影像。你會發現,沒錯,它們的顏色確實相同。

這兩顆球真的是同一種顏色?別信你的眼睛,瞭解視錯覺的原理

簡單來說,這些錯覺圖的組成條件是:

  1. 中層物體色相同

  2. 底層背景色可相同或不同

  3. 上層「框架色」對比強烈(條紋、斑點)

當「框架色」越鮮明、對比度越大,例如使用互補色(如藍黃、紅綠),錯覺的效果就越強。

 

大腦演算的「視覺補償機制」

視錯覺乍看之下是大腦的錯誤,但事實上,它是演化出的「視覺補償機制」

你可能會想:「為什麼不乾脆看到真實色值就好?」但實際上,錯覺的產生,是因為人類的大腦想幫我們做出「更有用」的判斷。

在自然界中,光線環境常常變化,例如:

  • 早上與傍晚的蘋果反光不同,但我們仍能辨認出紅色

  • 陰天、陽光下的衣服,看起來顏色不一樣,但你知道它沒變

這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學會「忽略光線干擾」,自動推測物體的本質顏色。但這種能力在某些「刻意設計」的圖像中,就會造成明顯的錯覺。

倫敦大學學院的神經科學家博・洛托(R. Beau Lotto)與大衛・科尼(David Corney)指出,我們看到的不是光線的「真實物理值」,而是大腦對「最可能的真實情境」所作出的解釋。

經過演化的漫長教導,我們的感知系統已經把某種刺激對應的「最可能狀況」作為「感知」而保留下來。當「最可能狀況」與「真實狀況」一致時,我們就「看見了」。然而在刻意設計的錯覺圖中,這種補正反而會讓我們看錯。

更驚人的是,這種錯覺不只發生在人腦,就連人工智慧(AI)經過訓練後,也會出現相同的視覺錯覺。當博·洛托要求神經網路去學習「顏色恆常性」(lightness constancy),也就是要求它在不同光照條件下能判斷出一個物體的「本色」時,經過學習的神經網路在獲得這種能力的同時,也獲得了「和人類一樣看見視錯覺」的能力。

諾維克教授與他的日本好友、實驗心理學家北岡明佳(Akiyoshi Kitaoka),經常一起創作這類「讓你懷疑自己眼睛」的視錯覺圖:

這兩顆球真的是同一種顏色?別信你的眼睛,瞭解視錯覺的原理

  • 四顆球,看似不同,其實全為 RGB 251,183,251 的粉紫色

這兩顆球真的是同一種顏色?別信你的眼睛,瞭解視錯覺的原理

  • 十二顆球,全是同一個水藍色(RGB 156,249,255)

這兩顆球真的是同一種顏色?別信你的眼睛,瞭解視錯覺的原理

  • 兩隻貓照片,看起來一深一淺,其實是一樣的圖

當這些圖放大或降低背景對比度,錯覺就會逐漸減弱,直至看出真實顏色。這也進一步證明:我們看到的顏色,不等於它的實際數值,而是大腦的認知結果。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希捷喊話:機械硬碟比 SSD 環保多了!碳排放量僅 0.6%

作者 NetEase
2025年4月27日 10:30
身為 HDD 大廠的 Seagate(希捷) 最近發佈一份報告,強調 HDD 不只是便宜耐用,在環保層面也「碾壓」SSD。09d1256be1943685b8baca87adfa1788

 

雖然固態硬碟(SSD)早已成為主流存儲選項,但傳統的機械硬碟(HDD)並未完全被取代,尤其在大容量與冷資料儲存場景中仍有一席之地。身為 HDD 大廠的 Seagate(希捷) 最近發佈一份報告,強調 HDD 不只是便宜耐用,在環保層面也「碾壓」SSD。

誰的碳足跡最重?SSD高居第一

這份報告從三個角度來比對 HDD、SSD 與磁帶(Tape) 這三種存儲介質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表現:

儲存類型 容量 總排碳量(5年) 每TB平均碳排 每年每TB碳排
SSD 32TB 4915 公斤 160 公斤 32 公斤
磁帶 18TB 48 公斤 2.66 公斤 ≦ 0.6 公斤
HDD 32TB 29.7 公斤 <1 公斤 < 0.2 公斤

其中 SSD 的碳足跡遠高於其他兩者,被點名是「最不環保」的選項,而機械硬碟的排放量則僅為其 0.6% 左右,希捷也藉此大力推銷自家 HDD 的綠色價值。

機械碟不退場,冷資料最適用

除了環保優勢,希捷也指出,在資料中心與企業級儲存中,冷資料(Cold Data) 佔比逐年上升。根據 IDC 的調查,目前全球約 60% 的資料屬於冷資料,不需要頻繁讀寫,但仍需長期保存。

這類資料的儲存場景正是傳統 HDD 與磁帶的強項,既能提供穩定長久的保存能力,又具備相對低廉的 TCO(總擁有成本)。

希捷喊話:機械硬碟比 SSD 環保多了!碳排放量僅 0.6%

雖然希捷的報告某種程度有「老王賣瓜」的意味,但也確實點出了儲存產業在能耗與環保議題上的新焦點。在 ESG 趨勢持續升溫的情況下,儲存媒介的碳足跡也逐漸成為採購決策的一環。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NVIDIA 576.02 驅動程式更新竟讓顯卡溫度異常、休眠後故障,官方火速釋出修復版本

作者 NetEase
2025年4月23日 15:30
有玩家反應,這問題不只 RTX 50 系列受到影響,RTX 40 及 RTX 30 系列同樣出現問題,顯示影響範圍極廣。2f61b9de77a24cb2f336b79cac8f4f07

 

NVIDIA 近期釋出的 GeForce 576.02 版驅動程式,雖然修復了多達 41 個 Bug,但卻意外引發了 GPU 核心溫度辨識錯誤的問題。為了解決此問題,NVIDIA 迅速推出了 GeForce 576.15 熱修復驅動程式,不僅修正了溫度 Bug,還修復了 RTX 50 系列的其他六個問題。

GeForce 576.02 版驅動程式問題

GeForce 576.02 版驅動程式在修復大量 Bug 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個新的問題:部分玩家回報升級後出現 GPU 核心溫度辨識錯誤,導致核心頻率和電壓無法調節,尤其是在睡眠或休眠後更容易發生。

Reddit 論壇上,有玩家反應,這問題不只 RTX 50 系列受到影響,RTX 40 及 RTX 30 系列同樣出現問題,顯示影響範圍極廣。

NVIDIA 576.02 驅動程式更新竟讓顯卡溫度異常、休眠後故障,官方火速釋出修復版本

NVIDIA 576.02 驅動程式更新竟讓顯卡溫度異常、休眠後故障,官方火速釋出修復版本

初步判斷是名為 "NvAPI_GPU_GetThermalSettings" 的 API 連接埠出現問題,無法正確獲取溫度變化,導致顯示錯誤的固定值。

臨時解決方案包括完全重啟電腦或退回舊版驅動程式。有玩家認為可能是 MSI Afterburner 和 Riva Statistic Server 這兩款監控軟體的問題,但軟體作者已澄清與監控軟體無關,問題源自驅動程式本身。

NVIDIA 576.02 驅動程式更新竟讓顯卡溫度異常、休眠後故障,官方火速釋出修復版本

 

GeForce 576.15 熱修復驅動

NVIDIA 迅速應對,推出了 GeForce 576.15 熱修復驅動程式,解決了上述溫度 Bug,並額外修復了 RTX 50 系列的六個問題,其中三個是由 576.02 版驅動程式引起的:

  • 修復系統休眠恢復後,GPU 監控工具無法回報 GPU 溫度的問題。
  • 修復 RTX 50 系列升級 576.02 版驅動後部分遊戲陰影閃爍、顯示錯誤的問題。
  • 修復 RTX 50 系列升級 576.02 版驅動後部分遊戲在編譯器著色階段崩潰的問題。
  • 修復 RTX 50 系列升級 576.02 版驅動後 GPU 待機頻率偏低的問題。
  • 修復 RTX 50 系列上使用多螢幕時 SteamVR 輕微卡頓的問題。
  • 修復 RTX 50 系列上 Lumion 2024 進入算繪模式後崩潰的問題。
  • 修復 RTX 50 系列筆記型電腦上 Modern Standy 待機恢復後黑螢幕的問題。

NVIDIA 576.02 驅動程式更新竟讓顯卡溫度異常、休眠後故障,官方火速釋出修復版本

 

GeForce 576.15 版熱修復驅動程式下載:https://nvidia.custhelp.com/app/answers/detail/a_id/5650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倫敦銀行家聯手知名賭徒破解樂透彩券系統?買下德州彩券99.3%組合,一舉奪下近9500萬美元頭獎

作者 NetEase
2025年4月22日 16:30
破解彩券系統?賭博團隊買下99.3%組合,一舉奪下德州近9500萬美元頭獎Fac701eca6034442350ff12a07f60a9c

2023年春天,一場精心策劃的彩券豪賭在德州上演。故事的主角是出身倫敦銀行家的伯納德·馬蘭泰利 (Bernard Marantelli),他有一個大膽的想法:購買即將開獎的德州彩券的所有組合,以確保贏得高達9500萬美元的頭獎。

下注2580萬組合,只為確保命中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當時每張彩券售價1美元,總共有2580萬種組合。如果沒有其他人中獎,扣除成本後,利潤將接近6000萬美元。然而,如果有多人中獎,獎金將被平分,這將大大降低了盈利空間。

為了實現這個計劃,馬蘭泰利組建了一個團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來自塔斯馬尼亞的著名賭徒澤利科·拉諾加耶克,他以「約翰·威爾遜」的化名為人所知,並為這次行動提供了資金。拉諾加耶克以在賭場中出奇制勝而聞名,因此獲得了「小丑」的綽號。

設立列印彩券中心,每秒印過百張,買下近全部組合

他們的計劃是利用機器讓人們可以選擇號碼,並通過印表機列印彩券。2023年,德州允許線上彩券銷售商開設門市店,為顧客列印彩券,這為他們的計劃提供了可乘之機。

馬蘭泰利親自飛往德州,建立了四個臨時彩券列印中心,其中甚至包括一個廢棄的牙醫診所。他們從一家陷入困境的線上彩券供應商 Lottery.com 那裡購買了官方彩券終端機,並連續三天不間斷地進行列印。

團隊將每組號碼轉換為 QR Code,由手機掃描送入彩券終端機。他們以驚人的速度列印彩券,每秒超過100張,最終購買了1到54這六個數字所有可能組合的99.3%。

列印好的彩券被仔細整理到盒子裡,以便於快速找到中獎號碼。結果不出所料,其中一張彩券中了頭獎,而且是唯一的贏家。在扣除成本並拿到5780萬美元(約台幣18億8千萬元)的一次性獎金後,該團隊獲利約2000萬美元。

Lottery.com 的執行長格雷格·波茨 (Greg Potts) 在一封內部電子郵件中寫道:「這對公司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勝利」,並強調該公司將從銷售佣金中獲利近264000美元。他們以「Rook TX」的名義匿名領獎,但在《休斯頓紀事報》報導後,迅速引起了公眾的關注。

合法卻惹議,美國政界要求徹查

包括州長格雷格·阿博特在內的德州官員下令展開調查,德州博彩監管機構唐·內特爾斯提告 Lottery.com 及其獲獎者,指控他們欺騙普通玩家。然而,被告尚未對這些指控作出回應。

阿博特上個月表示:「如果調查發現可能引發起訴的訊息,就應該提起訴訟。如果調查發現委員會的措施不足,那麼這些措施就需要改革。」

倫敦銀行家聯手知名賭徒破解樂透彩券系統?買下德州彩券99.3%組合,一舉奪下近9500萬美元頭獎

德州副州長丹·帕特里克甚至稱這一計劃是「德州歷史上針對德州人民的最大盜竊案」,比「所有銀行搶劫案、所有西部火車搶劫案以及所有偷過東西的人」的盜竊金額總和還要多。

儘管爭議不斷,但從技術上講,他們購買彩券是合法的。代表德州魯克市的一位律師表示,「所有適用的法律、法規和規章都得到了遵守。」

自從這次中獎事件以來,其他公司也開始嘗試複製這種模式。一些零售商收到了出租彩券終端機用於大規模列印彩券的邀請。

為了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德州彩券委員會試圖提高這種操作的難度,包括不再為客流量較低的彩券銷售點提供額外的終端。該委員會還推出了一款軟體更新,限制了終端每日售出的彩券數量。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研究發現如果有人覺得與電腦互動、瀏覽上網很難,問題可能出在智力不足而非練習不夠

作者 NetEase
2025年4月18日 16:30
研究發現人們難以與電腦互動的原因可能是智力不足而非訓練不足577c93a95932da6ae37232193f127c66

你是否也曾疑惑:為什麼有些人怎麼教都學不會用電腦?來自阿爾托大學與赫爾辛基大學的最新研究指出,認知能力(如記憶力、注意力與邏輯推理)才是影響電腦操作熟練度的關鍵,甚至比經驗還重要。

這項研究顛覆了長久以來「練習就能變厲害」的迷思。研究團隊發現,光靠使用經驗與訓練,可能不足以彌補某些人在記憶、專注力與執行力等方面的不足。研究人員指出,一個人的智力在電腦操作能力中所扮演的角色,遠比先前認為的重要。

認知能力影響電腦日常操作表現

研究發現,像是感知、推理與記憶等一般性的認知能力,比以往認為的還更關鍵,會直接影響一個人是否能順利完成日常電腦操作任務。

阿爾托大學人機互動專家 Antti Oulasvirta 教授表示:「這是首次有明確證據顯示,認知能力會獨立且廣泛地影響人們使用電腦的能力。它的重要性與過往使用經驗不相上下。」

研究團隊強調,這項結果加深了對數位不平等的擔憂——隨著現代使用者介面越來越複雜,單靠練習已不夠,認知能力才是能否順利使用數位工具的核心關鍵

「僅靠訓練無法彌平不同人之間的差距,未來的使用者介面必須回歸『簡單易用』的原則。這個目標早已被遺忘,而設計不良的介面正成為數位落差的幫兇。若我們無法解決這個基本問題,就很難讓社會大眾更深入、平等地使用電腦。」Oulasvirta 教授指出。

測驗設計與發現重點

研究由阿爾托大學資訊通訊工程系與赫爾辛基大學心理系聯合進行,針對不同年齡層的受試者進行觀察。每位受試者需完成 18 項真實任務,包括:

  • 安裝軟體

  • 網頁導航

  • 操作試算表

  • 線上填寫表單

這是首度透過實際任務來評估人們使用電腦的能力,而非過往問卷自評的方式。赫爾辛基大學的講師 Viljami Salmela 表示:「我們知道人們對自己的能力常有誤判,因此必須實際測量他們完成任務的表現。」

研究結果發現,與玩電腦遊戲相比,日常使用電腦時,處理速度並非重點,反而是工作記憶、注意力與執行功能才是關鍵。

Salmela 補充說:「使用電腦時,你必須安排處理事情的順序,同時記住自己已經完成哪些步驟。純粹的數理或邏輯能力幫不上太多。」 

「我們的研究結果首次明確證明認知能力對人們使用電腦的能力具有顯著、獨立且廣泛的影響。與之前的想法相反,認知能力與之前的電腦使用經驗同樣重要,」阿爾托大學教授安提·奧拉斯維爾塔(Antti Oulasvirta)說道,他與他的團隊深入研究了人機互動。

研究人員強調,這些發現引發了人們對數位平等的擔憂。隨著使用者介面變得越來越複雜,單靠練習已經不夠了,認知能力現在是成功駕馭數位環境的關鍵因素。

「顯然,僅僅透過訓練無法消除個體之間的差異;未來,使用者介面需要簡化,以便於使用。這個古老的目標在某個時候被遺忘了,設計笨拙的介面已成為數位落差的驅動因素。除非我們解決這個基本問題,否則我們無法促進社會更深入、更平等地使用電腦,」奧拉斯維爾塔說。 

應用程式類型不同,認知需求也不同

Oulasvirta 教授指出,不同類型的應用程式對認知能力的需求也有差異,例如:

  • 使用試算表:需要大量練習

  • 資訊搜尋:語言理解能力為主

  • 線上銀行:執行功能是重點

然而,研究也證實:「年齡仍然是決定使用效率最強的因素。」年長者在完成任務時明顯花更多時間,也覺得任務更具壓力與負擔。

這項研究提供了大量有關最重要的認知能力的新資訊。雖然處理速度在電腦遊戲中很重要,但在日常電腦任務中卻並不被重視。

「然而,研究結果還表明,年齡仍然是個人使用應用程式能力的最重要因素。年長者顯然需要更多時間才能完成任務,他們也覺得任務更為吃力,」Oulasvirta 教授說。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史丹佛大學研究指出,只要跟AI面談兩小時就足以讓他準確複製你的個性

作者 NetEase
2025年4月16日 10:30
史丹佛大學研究指出,兩小時的面試足以讓AI準確複製你的個性C4e1fd9455221cf694b33d176f6c0bef

人工智慧已經展現出非凡的能力,但僅僅經過兩個小時的面談,它就能複製出一個人的全部性格嗎? 研究人員認為,答案是肯定的。 然而,這種進展引發了嚴重的倫理問題和對潛在濫用的擔憂。

Google和史丹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證明,只需與人工智慧模型進行兩小時的對話,就能創造出驚人準確的個人人格複製品。 該研究報告於11月15日發表在預印本資料庫arXiv上,介紹了「模擬代理」——一種旨在精確模仿人類行為的人工智慧模型。

這項研究由史丹佛大學電腦科學博士生Joon Sung Park領導,對1052名參與者進行了深入訪談。 這些訪談涉及個人故事、價值觀和對社會問題的看法,形成了用於訓練人工智慧生成模型的資料集。 參與訪談者的年齡、性別、種族、地區、教育程度和政治意識形態都有意保持多樣化,以確保人類經驗的廣泛代表性。

為了評估準確性,參與者完成了兩輪性格測驗、社會調查和邏輯遊戲,並在間隔兩週後重複這一過程。 然後,人工智慧複製品也進行了同樣的測驗,與人類對應物的反應如出一轍,準確率達到了驚人的85%。

帕克接受《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採訪時表示:「如果你能讓一群小『你』跑來跑去,並真正做出你會做出的決定——我認為,這最終就是未來。」

研究人員設想,這些人工智慧模型可以在受控環境中模擬人類行為,從而徹底改變研究工作。 其應用範圍可以從評估公共衛生政策到衡量對社會事件或產品發布的反應。 他們認為,這種模擬提供了一種測試干預措施和理論的方法,而無需考慮使用人類參與者在倫理和後勤方面的複雜性。

然而,我們應該對這些研究結果抱持健康的懷疑態度。 雖然人工智慧複製體在複製個性調查和社會態度方面表現出色,但在預測互動經濟決策遊戲中的行為方面卻明顯不夠準確。 這種差異凸顯了人工智慧在執行需要理解複雜社會動態和情境細微差别的任務時所面臨的挑戰。

用於測試人工智慧代理準確性的評估方法也相對初級。 社會總體調查和五大人格特質評估等工具雖然是社會科學研究的標準工具,但可能無法完全捕捉到人類性格和行為的複雜層面。

倫理問題使該技術的影響更加複雜。 在人工智慧和「深度偽造」技術已被用於操縱和欺騙的時代,引入高度個人化的人工智慧複製品引起了人們的警惕。 這種工具有可能被武器化,擴大隱私和信任的風險。

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副教授約翰-霍頓(John Horton)指出,儘管有這些保留意見,但這項研究為未來研究帶來了令人信服的可能性。他說:「這篇論文展示了如何實現一種混合:使用真人生成角色,然後以真人無法實現的方式透過程式設計/模擬使用這些角色。」

訪談過程在捕捉個體細微差別方面的效率尤其引人注目。 Park 借鑒自己在Podcast採訪中的經驗,強調了兩小時的談話所能提供的深刻見解。

這一創新引起了已經在開發數位分身技術的公司的興趣。 Tavus公司(一家專門從事利用客戶資料創建人工智慧複製品的公司)執行長哈桑-拉扎(Hassaan Raza)對這種簡化方法表示了極大的熱情。「今天跟人工智慧面試官談30分鐘,明天再談30分鐘,怎麼樣? 然後我們用它來構建你的數位分身。」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NVIDIA 為其專有的 CUDA 架構帶來原生的 Python 支援,幫助開發者加速 AI 開發

作者 NetEase
2025年4月12日 09:00
在最近舉辦的 GPU 技術大會上,NVIDIA 宣布 CUDA 軟體工具包原生支援 Python。89522c130c3e4b0639518e41d8dee67f

CUDA 是 NVIDIA 專有的 GPU 平行運算架構,專有意味著並非開源,因此在軟體開發和支援方面都由 NVIDIA 自己作主。在沒有開源社群參與的情況下,CUDA 也存在諸多限制,例如並沒有原生支援 Python。

不過在最近舉辦的 GPU 技術大會上,NVIDIA 宣布 CUDA 軟體工具包原生支援 Python,而先前 CUDA 主要依賴於 C 語言和 C++ 語言,而 Python 則是目前非常流行的程式開發語言。

NVIDIA 為其專有的 CUDA 架構帶來原生的 Python 支援,幫助開發者加速 AI 開發

根據 GitHub 2024 年開源數據調查,Python 在 2024 年已經超過 JavaScript 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程式語言。Python 在資料科學、機器學習和高效能運算領域佔據著主導地位,但長期以來 CUDA 對 Python 的支援僅停留在工具層面,開發者需要掌握 C++ 或 Fortran 等語言才能直接操作 CUDA 進行 GPU 程式,顯然這種壁壘肯定會限制 CUDA 在 Python 開發者社群中的普及。

NVIDIA CUDA 架構師在 GPU 技術大會上表示:「我們一直在努力將加速 Python 運算導入 CUDA 技術堆疊,讓 Python 支援成為一流支援。新的 CUDA Python 支援並非簡單地將 C 語言翻譯為 Python,而是為 Python 開發者量身打造的 Pythonic 體驗,確保能夠自然融入到 Python 開發流程。」

CUDA Python 核心特性包括:

  • CUDA Core: 對 CUDA Runtime 的 Pythonic 重新構想,CUDA Core 完全採用 Python 的執行流程,深度整合了 JIT Compilation。開發者不需要呼叫外部命令列編譯器即可完成 GPU 運算,這種設計顯著減少了依賴項並提升了開發效率。
  • cuPyNumeric 函式庫: 這是一個與 NumPy 相容的函式庫,開發者只需要更改一行導入指令,即可將原本執行在 CPU 上的 NumPy 程式碼遷移到 GPU 上執行。該函式庫為資料科學和機器學習開發者提供無縫的過渡體驗。
  • 統一的 API 介面: CUDA Python 提供了一套標準的低階介面,涵蓋 CUDA 主機 API 的全部功能。這種統一程式碼不僅可以提高程式碼的可移植性,還增強了不同加速函式庫之間的互操作性。

對開發者來說這是個非常好的消息,特別是對 AI 和機器學習開發者來說是重大利多。許多 ML 開發者使用 Python,現在這些開發者不需要再學習 C/C++ 即可充分利用 GPU 硬體。當然,NVIDIA 支援 Python 也會鞏固 NVIDIA 在資料中心 GPU 市場的領先地位。

另外,NVIDIA 還計劃在未來支援更多程式語言。早在 2024 年 GPU 技術大會上,NVIDIA 工程師就表示 NVIDIA 還在探索諸如 Rust 和 Julia 等程式開發語言,以吸引更廣泛的開發者群體。

相關資源:https://github.com/NVIDIA/cuda-python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Intel 18A Panther Lake 今年量產供貨、明年大規模上市

作者 NetEase
2025年4月5日 13:30
Intel 18A Panther Lake 今年量產供貨、明年大規模上市03abcf2b680691c26036e7dbe2b77877

Intel 已經反覆強調,首發 18A 製程的下代處理器 Panther Lake 將在今年量產發表,不過在日前舉辦的 VISION 2025 大會上,出現了一張投影片,Panther Lake 旁邊赫然寫著「2026 年客戶端產品」。難道延後了?非也。

Intel 官方強調,18A 製程和 Panther Lake 處理器都會在今年下半年投入大規模量產,並批量供貨給 OEM 廠商,而相關終端產品,將在 2026 年大量上市。

注意,Panther Lake 是一款定位行動端筆電的產品,而按照慣例,這類處理器肯定要在量產後先發給 OEM 廠商,供其設計產品,一切準備就緒後再集體上市,自然需要一些時間。

Intel 18A Panther Lake 今年量產供貨、明年大規模上市

事實上,早在去年的聯想創新科技大會活動期間,Intel 前任 CEO 基辛格就首次展示了 Panther Lake 樣品,並交付給了聯想。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Panther Lake 將會命名為酷睿 Ultra 300H/300U 系列,但不會叫酷睿 Ultra 300V 系列。

這是因為,當下的 Lunar Lake 即酷睿 Ultra 200V 系列,其實是一款特殊的產品,無論其 AI 強​​化、記憶體整合封裝,還是超高的能效都是如此,因此暫時不會有直接繼承者。

不過 Intel 表示,Lunar Lake 的一些技術和理念,會融入到後續產品。

這就像當初的 Lakefield 處理器,首發使用了 Foveros 封裝技術,其實也沒啥存在感,更沒有後繼者,更多的像是一次實驗,而如今 Foveros 技術已經發揚光大。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OpenAI 傳豪賭 400 億美元融資拼在年底前轉型成營利企業,但大股東微軟態度成關鍵

作者 NetEase
2025年3月31日 13:30
附加條件是 OpenAI 必須在 2025 年底前成功轉型為營利性企業。若轉型順利,公司估值有望上看 3000 億美元。7afddcfe0a57817fea27a6b90ef8970b

據傳OpenAI 近期正積極洽談一筆高達 400 億美元的巨額融資,據傳由軟銀領投,但附加條件是 OpenAI 必須在 2025 年底前成功轉型為營利性企業。若轉型順利,公司估值有望上看 3000 億美元。華爾街日報獨家報導指出,這筆潛在的融資案規模堪稱新創企業史上罕見。然而,這筆龐大資金的背後卻存在一道嚴峻的門檻:若 OpenAI 未能在年底前完成營利性轉型,則僅能獲得半數資金,即 200 億美元。這不僅是一場攸關資金的博弈,更將深刻影響 OpenAI 未來的發展方向。

軟銀主導 300 億美元挹注,營利轉型成「全額付款」先決條件

消息指出,此輪融資預計將由日本軟銀集團領投,其注資金額可能高達 300 億美元,剩餘部分則由包括微軟在內的其他投資者共同參與。若一切順利,OpenAI 的估值預期將大幅提升至 3000 億美元,鞏固其在人工智慧領域的領導地位。

然而,這筆 400 億美元的資金並非毫無條件。據悉,資金將分兩階段撥付,初期 100 億美元已大致底定,但後續 300 億美元能否到位,則完全取決於 OpenAI 能否在 2025 年底前成功完成公司性質的轉變。若轉型未能達成,第二階段的資金將大幅縮減至 100 億美元,使得總融資金額直接減半至 200 億美元。

軟銀作為本次融資的主導者,顯然希望透過此項嚴苛條款,加速推動 OpenAI 的營利性轉型,以確保其龐大投資的未來回報。對於 OpenAI 而言,這既是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轉型壓力。

微軟態度成改組關鍵變數

OpenAI 最初以非營利組織的形式成立,其獨特的組織架構曾被視為吸引頂尖人才和維護公司使命的核心要素。然而,隨著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商業化需求的提升,OpenAI 的轉型已成為必然趨勢。

不過,OpenAI 的改組之路預計將面臨多重挑戰。首要的障礙便是來自於其最大股東——微軟的態度。作為 OpenAI 最重要的合作夥伴,微軟持有大量的公司股份,對於 OpenAI 的重大變革擁有實質上的否決權。市場普遍認為,微軟對於 OpenAI 的轉型可能抱持謹慎態度,雙方的談判過程預計將會是一場艱苦的拉鋸戰。

此外,加州總檢察長也將對 OpenAI 的轉型進行審查,法律與監管層面的不確定性也為此次改組增添了更多複雜性。雪上加霜的是,長期以來對 OpenAI 抱持批評態度的伊隆·馬斯克,據傳也正透過法律途徑試圖阻止這次改組,這無疑為 OpenAI 的轉型進程埋下了一顆潛在的「地雷」。

馬斯克與 OpenAI 的恩怨可追溯至 2023 年底,當時 OpenAI 董事會曾以奧特曼在溝通上「未能保持一貫誠實」為由,短暫解除了其執行長職務,引發了市場的廣泛關注,也讓投資者開始質疑 OpenAI 非營利結構的穩定性。儘管奧特曼隨後成功復職,但投資者的疑慮並未完全消除,反而加速了推動 OpenAI 轉型的呼聲。

200 億美元成「生死線」,OpenAI 面臨嚴峻考驗

對於 OpenAI 而言,這次改組不僅僅是獲得 400 億美元融資的門票,更是一場關乎公司未來發展的關鍵戰役。目前,OpenAI 每年在 AI 模型訓練、系統營運以及吸引頂尖研究人才方面投入巨額資金,虧損金額高達數十億美元。此外,公司還承諾投入 180 億美元進行名為「星際之門」的資料中心計畫。

若最終僅能獲得 200 億美元的融資,OpenAI 的財務狀況將更顯緊張,原先規劃的發展藍圖可能需要進行大幅度的調整。投資者之所以願意持續投入資金,主要是看好 OpenAI 在轉型後能帶來更高的投資回報,並期待手中的可轉換債券能轉換為更具價值的傳統股權。一旦轉型失敗,不僅 OpenAI 的資金鏈將面臨壓力,投資者的信心也可能受到動搖。更重要的是,OpenAI 與新聞集團等內容供應商之間的授權協議也需要持續的資金投入,這些都是 OpenAI 在轉型過程中必須考量的成本。

預估 2025 年營收將大幅成長,但獲利仍需時日

根據知情人士透露,OpenAI 預計在 2025 年將實現顯著的營收成長,從去年的 37 億美元大幅提升至 127 億美元,成長幅度超過三倍。更令人矚目的是,預計明年 OpenAI 的營收將有望再次翻倍,達到 294 億美元。而到了 2029 年,這個數字甚至可能上看 1250 億美元。

在過去兩年多的時間裡,OpenAI 針對消費者和企業市場推出了多項訂閱服務。截至去年 9 月,其企業版 ChatGPT 的付費用戶數量已突破 100 萬。近期,OpenAI 還推出了每月 200 美元的 ChatGPT Pro 訂閱方案,並積極探索針對特定 AI 產品收取每月數千美元的高端定價策略。

然而,高速成長的背後也伴隨著高昂的成本。開發領先的大型語言模型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包括採購高效能晶片、建設先進的資料中心以及招募頂尖的 AI 研究人才。據悉,OpenAI 預計最快要到 2029 年才能實現現金流為正。這意味著,儘管營收呈現飛速成長的態勢,OpenAI 仍需持續投入大量資金以維持其在技術上的領先地位。

OpenAI 的這場融資博弈不僅是其自身發展的關鍵轉捩點,更反映出當前生成式 AI 領域激烈的競爭態勢。在這波 AI 熱潮中,資金和技術實力是企業能否脫穎而出的關鍵要素。若 OpenAI 能順利完成營利性轉型並獲得足夠的資金挹注,不僅能進一步鞏固其在行業內的領導地位,還可能與競爭對手拉開更大的差距。反之,若轉型失敗,OpenAI 或許將被迫在資金壓力下尋找新的發展策略。究竟 OpenAI 能否成功獲得 400 億美元的資金,答案將在 2025 年底正式揭曉。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日本「半導體國家隊」Rapidus 搶攻 2nm 走錯路?專家籲捨先進製程,轉攻先進封裝與扶植本土企業

作者 NetEase
2025年3月29日 14:00
日本政府近年來積極重振半導體產業,不惜投入巨額資金支持新創公司Rapidus,期望能在先進製程領域佔有一席之地。25895bc5820eef55cf19a79fac862286

日本政府近年來積極重振半導體產業,不惜投入巨額資金支持「半導體國家隊」新創公司Rapidus,期望能在先進製程領域佔有一席之地。然而,這項豪賭式的策略正面臨越來越多的質疑。近日,多位專家學者公開呼籲日本政府重新審視其半導體戰略,認為應將資源轉向更具優勢的先進封裝領域,並扶植現有的日本半導體企業,而非一味追求最先進的製程技術。

專家直指Rapidus並沒有足夠的客戶需求

日本機械產業振興協會特任研究員井上弘基直言,追求最先進的2奈米製程本身已是過時的想法,並批評日本半導體產業仍抱持著「大艦巨炮主義」的思維。他指出,Rapidus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缺乏足夠的客戶需求。即使成功建立起最先進的產能,若沒有買家,最終可能導致產能閒置,甚至引發嚴重的財務危機。

井上弘基將Rapidus的策略與台積電、三星電子進行比較,點出兩者在商業模式上的顯著差異。台積電和三星在開發先進半導體時,會與蘋果、高通、輝達等大型客戶建立緊密的合作關係,透過確保訂單來推進技術開發。反觀Rapidus,目前尚未掌握智慧型手機或資料中心伺服器處理器等主要客戶,這將成為其發展的一大阻礙。

「沒有客戶,再先進的技術也只是空中樓閣。」一位不願具名的半導體產業分析師表示,半導體產業的發展需要與市場需求緊密結合,單純追求技術領先並不能保證成功。Rapidus若無法在短時間內找到穩定的客戶群,其未來的發展前景令人擔憂。

摩爾定律放緩,先進封裝成新戰場?

隨著摩爾定律的放緩,製程微縮所帶來的效益也逐漸遞減。井上弘基建議,日本應將重點轉向先進封裝領域。他認為,先進封裝與半導體製造設備及材料密切相關,而這正是日本企業的優勢所在。因此,他建議Rapidus應暫緩量產計畫,將資源集中於研發,而非貿然進入風險極高的量產階段。

先進封裝技術是指將多個晶片或元件整合在一個封裝體內,以提高效能、降低功耗、縮小尺寸。隨著晶片設計越來越複雜,先進封裝技術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目前,台積電、英特爾、三星等半導體大廠都在積極投入先進封裝技術的研發。

「先進封裝是未來半導體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總監楊瑞臨表示,先進封裝技術可以突破傳統製程微縮的限制,為半導體產業帶來新的成長動能。日本在半導體材料和設備領域擁有深厚的基礎,若能將資源集中於先進封裝技術的研發,將有機會在半導體產業中佔據一席之地。

政府資源分配引爭議,扶植現有企業更有效益?

除了井上弘基的質疑,經濟評論員古賀茂明也對Rapidus的經營策略持負面看法。他指出,Rapidus所需的資金預計高達5兆日元,但來自民間投資的出資額僅為73億日元,且後續並未增加,顯示民間部門對該專案的興趣明顯不足。古賀茂明認為,政府應避免被官僚主義所蒙蔽,阻礙通往正確政策的道路。他建議政府應將資源投入到扶植日本現有的公司或有潛力的新創企業,而非從零開始建立新公司,這樣既能減少資金投入,又能開啟新的可能性。

日本政府對Rapidus的巨額投資引發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一些人認為,政府應該將資源更多地投入到現有的半導體企業,例如瑞薩電子、東京威力科創等,這些企業在各自的領域都擁有一定的技術優勢和市場地位。

「與其從零開始建立一家新公司,不如扶植現有的企業,這樣可以更快地看到成效。」一位日本半導體產業協會的代表表示,政府應該制定更加靈活的產業政策,鼓勵企業之間的合作與創新,共同推動日本半導體產業的發展。

綜上所述,日本在發展半導體產業的道路上,或許應該重新思考其戰略方向。與其一味追求最先進的製程,不如將資源投入到更具優勢的先進封裝領域,並扶植現有的企業和新創公司,或許更能為日本半導體產業帶來新的生機。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海底電纜安全新突破,新的聲學技術將可利用聲波震動監測海底電纜狀況、防止遭到破壞

作者 NetEase
2025年3月28日 16:30
海底電纜是全球網路的命脈,但近年來頻頻遭受威脅。本文深入探討了針對海底電纜的新型監測技術,以及國際社會為保護這些重要基礎設施所做的努力,揭示了維護網路安全的最新動態。5dfde76e0bfdda6b01fb44161d61da05

海底電纜是現代網路的命脈,承載著全球高達 95% 的網路流量。近年來,針對這些重要基礎設施的破壞事件日益增多,引發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北約和歐盟正積極探索各種監測方案,以保護海底電纜免受潛在威脅。其中,聲學感應器技術被視為一種極具潛力的解決方案。

自 2022 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針對海底電纜的可疑襲擊事件頻傳,尤其是在波羅的海地區。聯合國對此高度重視,並於 12 月成立了一個國際組織,專責保護海底電纜的安全。面對日益嚴峻的挑戰,各國紛紛投入資源,尋求更有效的監測和防護手段。

德國開發商和製造商 AP Sensing 推出了一種名為分散式光纖感應 (DFOS) 的創新技術,該技術能夠在海底電纜遭受攻擊前及時發出警報。這項技術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光纖中光脈衝的反射特性。當光脈衝沿著光纖傳播時,會產生微小的反射,這些反射會受到聲波振動、溫度變化以及光纜物理干擾等因素的影響。透過分析這些反射的變化,即可判斷電纜周圍是否存在異常活動。

AP Sensing 全球銷售經理 Daniel Gerwig 表示:「穿過光纖的音波能量會干擾我們的訊號,而我們可以精確地測量這種干擾。」利用這項技術,不僅可以確定經過海底電纜上方的船隻的大致尺寸、位置和行駛方向,還能探測到潛水員是否觸及電纜、附近是否有錨掉落,以及損壞發生的具體位置。

更令人振奮的是,這項監控功能可以添加到現有的光纜中,前提是光纜中存在閒置的光纖,或者已點亮的光纖有足夠的空閒通道。這意味著,無需大規模更換現有設備,即可實現對海底電纜的有效監控。

當然,這項技術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只能探測到幾百公尺範圍內的振動,而不是幾公里範圍內的振動,而且大約每隔 100 公里就需要安裝一個監聽站。儘管如此,AP Sensing 的技術仍然為海底電纜的安全防護帶來了新的希望。目前,該技術已部署在北海,並即將在波羅的海進行測試安裝。

今年 8 月,北約曾警告稱,俄羅斯可能會以海底電纜和全球定位系統為目標,破壞重要的通訊和導航系統。為此,北約成立了 HEIST(確保電信訊息安全的混合空間-海底架構),旨在制定保護全球網路流量的戰略,並在全球海底電纜網路遭到破壞時創建替代路徑。據估計,海底光纜每天為 10 兆美元的金融交易提供便利,並傳輸加密的國防通訊。保護海底電纜的安全,已成為維護全球經濟和國家安全的重要課題。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AI 價值被高估?微軟 CEO 納德拉直言:現在所謂的里程碑都只是無意義的基準測試

作者 NetEase
2025年3月19日 09:30
微軟 CEO 納德拉:人工智慧基本上還沒創造任何價值4af437b62b525b383c3b26f2bf885392

 

外電報導指出,微軟執行長薩帝亞·納德拉 (Satya Nadella) 的公司已對 ChatGPT 製造商 OpenAI 投資了數十億美元,但他對圍繞人工智慧持續不斷的炒作感到厭倦。本週,納德拉在Podcast 節目 Dwarkesh Patel 的訪談中,進行了一次現實檢視。

納德拉告訴帕特爾:「我們自稱取得了一些(通用人工智慧)里程碑,但在我看來,這只是一些毫無意義的基準測試。」

相反地,這位執行長認為,我們應該關注人工智慧是否正在創造真實世界的價值,而不是盲目地追求像 AGI 這樣的空中樓閣。

對納德拉來說,事實勝於雄辯。他認為,如果人工智慧真的具有經濟潛力,那麼當它開始產生可量化的價值時,一切就會一目瞭然。

他說:「因此,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當我們說這就像工業革命時,讓我們真正實現工業革命那樣的成長。」

他補充說:「真正的基準是:世界經濟成長率達到 10%。突然間生產力上升,經濟成長速度加快。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我們這個產業就會安然無恙。」

不用說,我們還沒有看到這樣的情況。OpenAI 的頂尖人工智慧代理——OpenAI 執行長奧特曼 (Sam Altman) 等人認為將顛覆經濟的技術——仍然進展緩慢,需要不斷的監督。

因此,納德拉的思路出人意料地務實。除了駁斥對通用人工智慧的炒作(OpenAI 將實現通用人工智慧作為其首要任務)之外,納德拉還坦承,生成式人工智慧迄今為止還沒有產生太多價值。

截至目前,經濟還沒有顯示出加速的跡象,這肯定不是因為人工智慧大軍的推動。而這是否真的是個時間早晚的問題——而不是他所說的「是否」的問題——仍然是一個熱門話題。

這其中涉及了大量資金,包括微軟和 OpenAI 在內的科技公司已向人工智慧投入數千億美元。

今年稍早,中國人工智慧新創公司 DeepSeek 真正考驗了投資人的決心。它展示了其尖端推理模型 R1,效能足以與競爭對手並駕齊驅,但價格卻低廉許多。該公司在引發大規模拋售後,最終給整個產業造成了 1 兆美元的損失。

此外,當前的人工智慧工具還存在一些令人困擾的技術缺陷,從持續產生的幻覺到網路安全問題,這些缺陷使其無法執行任何關鍵功能。

納德拉在播客節目中的亮相,可以被視為微軟降低過高期望的一種方式,呼籲大眾以更理性、更務實的方法來衡量成功。

與此同時,他的行動卻訴說著截然不同的故事。微軟已向 OpenAI 投資 120 億美元,並與 OpenAI 執行長奧特曼共同簽署了唐納·川普總統提出的價值 5000 億美元的星際之門計畫。

在億萬富翁伊隆·馬斯克質疑奧特曼是否真的募得資金後,納德拉似乎完全支持該計畫。

上個月,在回應馬斯克的指控時,他向 CNBC 表示:「我只知道,我的 800 億美元花得物有所值。」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Niconico 控告成人網站 FC2「彈幕專利」侵權,訴訟 9 年終於獲勝

作者 NetEase
2025年3月17日 16:30
日本最高法院於3月3日宣判FC2侵犯Niconico多項彈幕專利,判賠1100萬日圓,並勒令其停止在日本地區營運。67be6836280f6a6277c7a68f53c1d94c

日本彈幕網站Niconico的母公司Dwango與成人影片網站FC2之間,長達九年的「彈幕專利」訴訟終於塵埃落定。日本最高法院於3月3日宣判FC2侵犯Niconico多項彈幕專利,判賠1100萬日圓,並勒令其停止在日本地區營運。這場訴訟不僅在日本網路界掀起波瀾,更引發廣大網友對彈幕技術專利保護的關注,以及Niconico未來發展方向的猜測。

纏訟九年,Niconico終獲勝訴:屬地主義成關鍵

Niconico自2016年起,多次以「侵犯專利權」為由,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FC2關閉面向日本的服務。然而,由於FC2的伺服器設於美國,原則上不受日本法律約束,雙方圍繞「屬地主義」展開的爭執,成為訴訟的焦點。

「屬地主義」指的是專利權的保護範圍僅限於授予專利的國家或地區。在網路無國界的時代,如何處理跨國網路服務的專利侵權問題,成為一大挑戰。Niconico與FC2的訴訟,正是對此議題的一次深刻反思。

這場漫長的訴訟,讓Niconico的聲勢逐漸下滑。從巔峰時期的256萬名付費會員,跌落至如今百萬出頭,用戶流失顯而易見。加上去年底的駭客攻擊,以及今年初的自主規制,Niconico這個彈幕文化的先驅,似乎已逐漸走向平庸。

然而,Niconico並未放棄。去年9月,在經歷駭客攻擊導致服務中斷後,Niconico將網站主標題改為「NICONICO(Re:turn)」,展現其重返榮耀的決心。

Niconico 控告成人網站 FC2「彈幕專利」侵權,訴訟 9 年終於獲勝

FC2在訴訟後的現況

日本最高法院裁定FC2侵犯Niconico的彈幕專利後,勒令其支付1100萬日圓賠償,並停止在日本地區提供相關服務。這對FC2來說是一個重大打擊,因為其主要業務之一,影片分享平台FC2 Video,長期以來依賴彈幕功能吸引用戶,尤其是成人內容領域的流量。

判決後,FC2必須在日本地區停止使用與Niconico專利相關的彈幕技術。這可能導致FC2需要移除或修改其平台的彈幕功能。考慮到FC2的伺服器位於美國,它可能會嘗試透過技術手段規避日本法律的直接管轄,例如限制日本IP存取特定功能,或將服務轉移至其他未受專利保護的地區。然而,最高法院的判決明確指出,即使伺服器在海外,針對日本用戶的服務仍受日本專利法約束,這意味著FC2的迴旋餘地不大。

FC2 Video為日本第三大影片分享平台(僅次於YouTube和Niconico),其用戶群中有相當一部分依賴彈幕互動。若彈幕功能受限,可能導致日本用戶流向其他平台,例如YouTube或Bilibili,甚至是Niconico本身。此外,FC2的成人內容生態也可能受到影響,因為彈幕是其吸引用戶的獨特賣點之一。

1100萬日圓的賠償金額對FC2來說相對有限(以其成人產業的賺錢規模而言),但更大的問題在於執行禁令的成本與後續潛在訴訟風險。Dwango的勝訴可能鼓勵其他日本企業對FC2提起類似專利訴訟,尤其是考慮到FC2長期以來因版權與內容爭議而飽受詬病。此外,日本政府自2012年修訂《民事訴訟法》後,對海外實體的執法力度增強,FC2可能面臨更多監管壓力。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蘇姿丰談如何帶領 AMD逆轉勝:AMD懂得如何在錯誤中學習

作者 NetEase
2025年3月17日 07:30
探索蘇姿丰如何帶領 AMD 轉型!從不被看好到業界領頭羊,了解她如何洞察市場、建立學習文化,並帶領團隊追求勝利。99dd46f0440ccac8db4df5e413ce8743

近日,在接受史丹佛商學研究所(Stanford GSB)的專訪中,AMD 執行長蘇姿丰(Lisa Su)坦言,當年加入 AMD 並非一個容易的決定。面對公司當時的困境,以及恩師的質疑,她依然堅定地選擇加入,並帶領 AMD 走向復興之路。

蘇姿丰回憶,當時 AMD 的表現並不理想,她的導師甚至對她的決定感到困惑,直言:「我不認為這是個好決定,Lisa。」面對質疑,蘇姿丰也反問自己,最終她給出的答案是:「我想領導一家重要的公司,一家在業界舉足輕重的公司。」她認為,這是一個她準備了 20 年的機會,也是她加入 AMD 的真正理由。

蘇姿丰表示,當時的 AMD 正處於關鍵的十字路口,必須審慎思考未來的發展方向。公司內部也曾考慮投入行動智慧型手機晶片市場,但最終選擇專注於高效能運算晶片和高效能電腦領域。她坦言:「(手機晶片)確實是個好業務,但對 AMD 來說卻未必合適,因為這不是我們最擅長的領域。」這個決定展現了蘇姿丰對於市場趨勢的精準判斷,以及對於公司核心競爭力的深刻理解。

蘇姿丰強調,企業領導者必須具備洞察未來的能力,並確保資源的重點配置與未來的發展方向保持一致。她深信,今天所做的每一個決定,都會在 3 到 5 年後產生深遠的影響。這種前瞻性的思維,是 AMD 能夠在競爭激烈的半導體產業中脫穎而出的關鍵因素之一。

在談到公司文化時,蘇姿丰表示,來到 AMD 的員工,都熱愛挑戰最前沿的技術。她認為,AMD 擁有一種獨特的學習文化(Learning Culture),特別是從錯誤中汲取經驗。這種鼓勵創新、容錯試錯的文化,激發了員工的創造力和潛能,也為 AMD 的技術突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最後,蘇姿丰充滿激情地表示,AMD 渴望勝利(We like to win),正如她曾多次強調的「I love to win」。這種對於勝利的渴望,不僅體現在產品的研發上,也體現在市場的拓展和人才的吸引上。在蘇姿丰的帶領下,AMD 正以一種積極進取的姿態,迎接未來的挑戰和機遇。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新太空競賽白熱化:月球永續經濟時代揭幕

作者 NetEase
2025年3月16日 11:00
新太空競賽白熱化:月球永續經濟時代揭幕A2f86914e6a0cb7f3e39d53cf7ed7609

曾幾何時,月球經濟僅是科幻小說中天馬行空的想像,如今,這個概念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從虛幻走向真實。一場新的太空競賽已悄然展開,各國政府與民間企業紛紛將目光投向地球這位近在咫尺的「星體」鄰居——月球,競相搶灘登陸,目標不僅僅是插旗宣示主權,更著眼於在月球建立穩固的據點,開創一個自給自足、永續發展的月球經濟體系。

新太空競賽白熱化:月球永續經濟時代揭幕

這場被譽為「現代月球淘金熱」的競賽,吸引了多元化的參與者。既有 NASA 等老牌國家航太機構的身影,也不乏如 Firefly Aerospace 這樣勇於創新的私營企業投入。總部位於德州的 Firefly Aerospace 公司,在今年 1 月 15 日成功發射了備受矚目的「藍色幽靈 1 號」任務,這不僅是該公司發展歷程中的重要篇章,更在全球地月運輸系統的發展進程中,樹立了一個嶄新的里程碑。

「藍色幽靈」著陸器目前正以堅定的步伐,朝著月球表面邁進。然而,等待著它的,是一連串充滿挑戰的任務關卡。從精準進入月球軌道,到在環境嚴苛的月球北半球危海區域進行受控式降落,每一步都充滿風險。著陸後,「藍色幽靈」還需在極端溫差與輻射環境下維持運作,並部署所搭載的科學儀器,進行包括環境數據讀取、自主鑽探,乃至於從月球表面揚起的塵埃中擷取微粒等高難度作業。

值得注意的是,Firefly Aerospace 的「藍色幽靈」任務,是 NASA 「商業月球酬載服務 (CLPS) 計畫」中的重要一環。這項計畫充分展現 NASA 積極擁抱民間創新能量的策略,期望藉由私營企業的活力與效率,共同克服太空探索的重重挑戰。在 NASA 擘劃的「Artemis 計畫」中,將以重返月球的太空人任務為核心,而 CLPS 計畫下的私營公司,則將扮演開路先鋒的角色,負責建構起往返月球的基礎設施,包括物資補給運輸、以及月球樣本的回傳任務等。

本次「藍色幽靈」著陸器肩負重任,共搭載了 10 項實驗酬載,每一項都承載著科學界對月球的殷切期盼。其中,一項實驗旨在測試太空輻射對電子電路的影響,透過測量電路在太空環境中的阻抗變化,為未來太空電子元件的設計提供重要數據。另一項引人注目的酬載,則是一部專門設計的相機,其任務是深入研究月球獨特的「漂浮風化層」現象。這種由鬆散的岩石碎片與塵埃組成的特殊地質結構,覆蓋在月球固態岩石表面,蘊藏著許多未解之謎,等待科學家進一步探索。此外,「藍色幽靈」還將化身天文攝影師,捕捉珍貴的月食影像,從月球視角記錄這罕見的天文奇觀。

新太空競賽白熱化:月球永續經濟時代揭幕

隨著各國與企業在月球的活動日益頻繁,「月球經濟」的輪廓也逐漸清晰。目前,各方關注的焦點,已從早期的探勘與科學研究,轉向月球資源的實際開發與利用。在眾多潛在資源中,又以「氦-3」這種稀有同位素最受矚目。科學家指出,氦-3 在核融合反應中具有關鍵作用,同時在量子計算、醫學造影等高科技領域也具備廣泛應用前景。然而,氦-3 在地球上的蘊藏量極為稀少,反觀月球,卻被認為蘊藏著豐富的氦-3 資源,這主要歸功於數十億年來太陽風持續不斷地將氦-3 粒子注入月球風化層中。看準了氦-3 的潛力,Interlune 等前瞻性公司已開始積極規劃月球探勘任務,目標鎖定高效、經濟地從月球土壤中萃取出氦-3。

除了備受矚目的氦-3,水資源也是月球資源開發的重點項目。科學家研究發現,月球兩極地區的陰影坑洞中,可能存在大量的固態水冰。若能有效開採這些水冰,不僅能提供未來月球基地所需的水源,更可進一步分解為氫氣與氧氣,作為火箭推進劑的原料。這項技術一旦成熟,將有望大幅降低太空運輸成本,為人類在月球建立永久基地,甚至將月球作為跳板,進軍更遙遠的深太空,奠定堅實的基礎。

新太空競賽白熱化:月球永續經濟時代揭幕

更令人振奮的是,隨著月球資源開發逐步推進,在月球上建立基礎設施的藍圖也開始浮現。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月球表面將不再是荒涼的景象,取而代之的,可能是道路、鐵路等交通網絡的延伸,以及各種混凝土建築拔地而起。這些基礎設施的完善,將為人類在月球長期居留、甚至發展出蓬勃的產業生態,創造有利條件。

「藍色幽靈」等先鋒任務的啟航,正象徵著人類太空探索與資源利用邁入嶄新紀元。在可預見的未來,著陸器頻繁穿梭於地月之間,以及人類在月球軌道甚至月球表面建立起運輸系統的景象,將逐漸成為司空見慣的畫面。這不僅代表太空科技的躍進,更預示著一場深刻的變革即將到來——人類的經濟活動範圍,將正式跨越地球大氣層的界線,朝向浩瀚無垠的宇宙,大步邁進。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NVIDIA RTX PRO 6000 工作站專業顯示卡曝光:CUDA 核心逼近滿血,記憶體高達 96GB

作者 NetEase
2025年3月15日 14:00
NVIDIA 最新曝光的 RTX PRO 6000 專業繪圖卡,以其驚人的規格配置,預示著專業領域的運算能力將邁入全新境界。9ab385248439fc3b3cc9a8d95a2ebdc0

繪圖工作站市場即將迎來一場效能革命!NVIDIA 最新曝光的 RTX PRO 6000 專業繪圖卡,以其驚人的規格配置,預示著專業領域的運算能力將邁入全新境界。這款基於 NVIDIA 最新 Blackwell 架構的旗艦級產品,不僅擁有逼近滿血的 CUDA 核心數量,更搭載了高達 96GB 的 GDDR7 記憶體,以及高達 600W 的功耗,無疑將成為專業人士夢寐以求的頂級裝備。

專業定位更加明確:RTX PRO 系列正式亮相

過去,NVIDIA 的專業繪圖卡產品線以 RTX 加上四位數字型號,並輔以架構代號的方式命名,例如 RTX 6000 ADA。而此次新款產品直接冠以 "PRO" 之名,命名為 RTX PRO 6000,不僅更加簡潔明瞭,也更明確地展現了其專業定位,與 AMD Radeon PRO 系列直接競爭。此舉也暗示著 NVIDIA 將更加重視專業市場,並推出更多針對特定應用領域優化的產品。

從目前曝光的圖片來看,RTX PRO 6000 的外觀設計巧妙地融合了 RTX 40 系列與 RTX 50 系列的設計元素。其雙風扇散熱設計與 RTX 40 系列頗為相似,而外殼上的紋理裝飾則更接近 RTX 50 系列的風格。整體而言,RTX PRO 6000 依然維持雙插槽的厚度,在提供強大效能的同時,也兼顧了工作站的相容性。

NVIDIA RTX PRO 6000 工作站專業顯示卡曝光:CUDA 核心逼近滿血,記憶體高達 96GB

CUDA 核心逼近滿血,96GB GDDR7 記憶體傲視群雄

RTX PRO 6000 在規格上堪稱 RTX 5090 的超級強化版本。它擁有高達 24064 個 CUDA 核心,相較於 RTX 5090 多出 2304 個,效能提升幅度約為 10.6%。儘管如此,這仍然並非完整版的 GB202 晶片,仍有 512 個 CUDA 核心未被啟用。然而,對於專業繪圖卡而言,大容量記憶體的重要性更勝於 CUDA 核心的數量。RTX PRO 6000 配備了令人驚嘆的 96GB GDDR7 記憶體,單顆容量達到 24Gb (3GB),是 RTX 5090 的三倍,更是上一代 RTX 6000 ADA 的兩倍。此外,RTX PRO 6000 還支援 ECC 錯誤校正功能,確保資料在運算過程中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對於需要長時間穩定運作的專業應用而言至關重要。

為了驅動如此強大的規格,RTX PRO 6000 的功耗也隨之提升至 600W,是上一代 RTX 6000 ADA 的兩倍。據傳,600W 也是 RTX 5090 最初的設計功耗。在供電方面,RTX PRO 6000 仍然採用 12V-2x6 16 針供電介面,這意味著使用者可能需要更換更大功率的電源供應器,才能充分發揮 RTX PRO 6000 的效能。

RTX PRO 6000 的強大效能,將為專業領域帶來巨大的推動力。無論是複雜的 3D 建模、高解析度的影片編輯、大規模的科學模擬,還是需要大量運算的 AI 開發,RTX PRO 6000 都能提供卓越的效能表現,大幅縮短工作時間,提升工作效率。96GB 的超大容量記憶體,更讓 RTX PRO 6000 能夠輕鬆處理以往難以負荷的超大型專案,為專業人士帶來前所未有的創作自由。

NVIDIA RTX PRO 6000 工作站專業顯示卡曝光:CUDA 核心逼近滿血,記憶體高達 96GB

GTC 2025 大會:揭開 RTX PRO 6000 的神秘面紗

NVIDIA Blackwell 架構的 RTX PRO 系列專業卡,預計將在本月 17-20 日舉行的 GTC 2025 大會上正式發布。屆時,我們將能更深入地了解 RTX PRO 6000 的詳細規格和效能表現,以及 NVIDIA 在專業領域的最新布局。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真能重振Intel帝國?新任 CEO 陳立武有什麼本事與資歷接棒Pat Gelsinger

作者 NetEase
2025年3月13日 11:17
英特爾新 CEO 陳立武:能否複製 Cadence 的成功?英特爾的未來:陳立武能否帶領英特爾走出困境?A69aa5705afe13d2c42f078996c4bc61

在半導體產業風起雲湧之際,英特爾正式宣布由陳立武(Lip-Bu Tan)接任執行長,肩負起重振這家昔日晶片巨擘的重任。面對市場佔有率下滑、生產受阻、收益銳減,以及來自競爭對手如輝達(NVIDIA)和超微(AMD)的強大壓力,陳立武能否帶領英特爾走出困境,重返榮耀,成為全球科技產業關注的焦點。

臨危受命:陳立武的挑戰與願景

陳立武接替了前任執行長 Pat Gelsinger,後者因未能有效振興英特爾的產品線而黯然離職。目前的當務之急是開發一款能與輝達在人工智慧領域相匹敵的晶片,成為擺在陳立武面前的一大挑戰。儘管英特爾在營收上仍是全球最大的晶片製造商之一,但在產品開發上的失誤,已讓競爭對手如 AMD 在個人電腦和伺服器領域搶佔市場,並在人工智慧晶片領域取得領先優勢。

陳立武在致英特爾員工的備忘錄中表示,他有信心扭轉頹勢。他強調,英特爾在技術生態系統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並將致力於恢復英特爾作為世界級產品公司的地位,同時發展成為世界級的代工廠,以滿足客戶的需求。他承諾將帶領英特爾成為一家專注於工程的公司,開發最好的產品,認真傾聽客戶的意見,並對所做的承諾負責。

陳立武擁有深厚的學術背景和豐富的產業經驗。他出生於馬來西亞,在新加坡長大,擁有南洋大學物理學學士學位和麻省理工學院核工程碩士學位,以及舊金山大學 MBA 學位。在加入英特爾之前,陳立武曾擔任 Cadence Design Systems Inc. 的負責人,並成功帶領該公司實現轉型和成長。Cadence 是一家專注於電子設計自動化(EDA)軟體的公司,在陳立武的領導下,Cadence 的營收增加一倍多,營業利潤率擴大,股價也大幅上漲超過 3200%。

值得一提的是,陳立武曾於 2022 年加入 Intel 的董事局,但因不滿前任執行長 Pat Gelsinger 的重振計劃而閃辭董事職務。

英特爾董事長 Frank Yeary 表示,陳立武在 Cadence 的經驗,將有助於他推動英特爾以客戶為中心的創新文化轉型。他相信陳立武能夠利用其在 Cadence 的成功經驗,重塑英特爾的企業文化,並帶領英特爾重回巔峰。

 

 

Pat Gelsinger 的離職與留下的挑戰

在深入探討英特爾新任 CEO 陳立武的挑戰與願景之前,有必要先了解前任 CEO Pat Gelsinger 的情況,Pat Gelsinger 於 2021 年 2 月重返英特爾,接任 CEO 一職。他是一位英特爾的老將,曾在公司服務超過 30 年,並在 VMware 擔任過 CEO。Gelsinger 上任後,立即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重振英特爾的技術領先地位和市場競爭力。他的主要策略包括:

  • IDM 2.0 戰略: Gelsinger 提出了 IDM 2.0 戰略,旨在結合英特爾的內部製造能力和外部代工資源,以提高生產效率和靈活性。
  • 大力投資先進製程: Gelsinger 宣布將大力投資先進製程技術,包括 EUV(極紫外光刻)技術,以追趕台積電和三星等競爭對手。
  • 拓展代工業務: Gelsinger 計劃將英特爾轉型為晶片代工廠,為其他公司提供晶片製造服務,以開闢新的收入來源。
  • 重塑企業文化: Gelsinger 試圖重塑英特爾的企業文化,鼓勵創新和合作,並提高員工的士氣。

儘管 Gelsinger 在任期間做出了一些努力,但英特爾的業績並未出現顯著改善。尤其是在產品開發方面,英特爾未能有效振興其產品線,導致其在市場上失去了競爭優勢。例如,英特爾在人工智慧晶片領域的發展相對滯後,未能與輝達等競爭對手相匹敵。
由於未能有效振興英特爾的產品線,Gelsinger 最終被迫離職。他的離職反映了英特爾在轉型過程中面臨的巨大挑戰,以及市場對其未來發展的擔憂。

真能重振Intel帝國?新任 CEO 陳立武有什麼本事與資歷接棒Pat Gelsinger

英特爾的未來走向

隨著陳立武的上任,英特爾的未來走向備受關注。除了重振產品線和提升市場競爭力外,陳立武還將面臨來自潛在競購者的接洽,以及是否堅持前任執行長 Gelsinger 的立場,即拆分是不必要的。華爾街的一些人士建議拆分該公司的晶片設計和製造部門,認為這兩個部門在營運上已經分開,拆分有助於提升效率和價值。然而,Gelsinger 曾堅決反對拆分,認為這將損害英特爾的整體競爭力。

此外,英特爾是美國《晶片與科學法案》的主要受益者,獲得近 80 億美元的政府撥款。如何有效利用這些資金,在美國各地建造和裝備新工廠,也是陳立武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英特爾需要完成一系列里程碑,包括在美國各地建造和裝備新工廠,以實現其重振美國半導體產業的目標。然而,英特爾已經推遲了一些建設計劃,包括俄亥俄州的一個綜合設施,這也為其未來的發展帶來了不確定性。

近年來,輝達和 AMD 在半導體市場的崛起,對英特爾造成了巨大的壓力。輝達在人工智慧晶片領域的領先地位,使其成為全球科技公司追逐的對象。AMD 則憑藉其在個人電腦和伺服器領域的創新產品,不斷蠶食英特爾的市場佔有率。面對競爭對手的強勢崛起,英特爾必須加快創新步伐,推出更具競爭力的產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分析師 Stacy Rasgon 認為,如果陳立武不能在英特爾實現類似於 Cadence 的轉變,那麼英特爾可能難以修復。陳立武能否帶領英特爾重返榮耀,將是未來幾年半導體產業最受關注的焦點之一。他的領導能力、戰略眼光和執行力,將直接影響英特爾的未來發展,也將對全球半導體產業格局產生深遠的影響。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從 OpenAI 到 DeepSeek ,為何大家還在搶 AI 晶片?

作者 NetEase
2025年3月9日 09:30
為何還在搶 AI 晶片?即使投資者一度懷疑,大型科技公司、國家政府和創投仍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向人工智慧投入資金。要理解箇中原因,我們需要了解人工智慧技術正從傳統的大型語言模型轉向推理模型和人工智慧代理。3f4ab6b0c838d110f4a1df9a50f18086

即使投資者一度抱持懷疑,大型科技公司、國家政府和創投仍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向人工智慧投入資金。要理解箇中原因,我們需要了解人工智慧本身正在發生的變化。技術正從傳統的大型語言模型轉向推理模型和人工智慧代理。

訓練傳統的大型語言模型(你在大多數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的免費版本中遇到的那種)需要大量的電力和運算時間。但我們正快速找到減少它們在人類調用時執行所需資源的方法。推理模型基於大型語言模型,不同之處在於它們的實際運行消耗更多資源,包括微晶片和電力。

推理模型崛起:運算需求更勝以往

自 OpenAI 在 9 月預覽其第一個推理模型 o1 以來,人工智慧公司一直在競相發布能夠與之競爭的系統。這包括 DeepSeek 的 R1(在今年年初震撼了人工智慧界以及許多科技和電力公司的估值),以及伊隆·馬斯克的 xAI(剛剛推出了其 Grok 3 推理模型)。

DeepSeek 引發了一場恐慌,因為它表明可以用比其他模型低得多的成本訓練人工智慧模型,這可能會減少對資料中心和昂貴的高階晶片的需求。但 DeepSeek 實際上做的是將人工智慧產業推向資源密集型推理模型,這意味著運算基礎設施仍然非常需要。

由於其增強的功能,這些推理系統很可能很快成為人們在許多任務中使用人工智慧的預設方式。OpenAI 執行長阿特曼表示,該公司人工智慧模型的下一次重大升級將包括高階推理功能。

為什麼推理模型以及它們所支援的產品(如「深度研究」工具和人工智慧代理)需要更多的電力?答案在於它們的工作方式。

推理模型運算資源需求高百倍

NVIDIA 人工智慧產品管理副總裁卡里·布里斯基在最近的一篇官方文章中寫道,人工智慧推理模型可以輕鬆使用比傳統大型語言模型多 100 倍的運算資源。這種倍增效應來自於推理模型花費數分鐘甚至數小時與自己對話(並非使用者都能看到),形成一個漫長的「思維鏈」。模型使用的運算資源量與生成的單詞數成正比,因此生成 100 倍單詞來回答問題的推理模型將使用更多的電力和其他資源。

當推理模型去存取網路時,情況會變得更加資源密集,例如 Google、Open AI 和 Perplexity 的「深度研究」模型。

這些對運算能力的需求只是開端。反映這一點,Google、微軟和 Meta Platforms 計劃在 2025 年集體支出至少 2150 億美元的資本支出,其中大部分用於人工智慧資料中心。這將比他們去年的資本支出增加 45%。

為了展示對未來人工智慧需求的預測,我們可以列出一個簡單的等式。

等式中的第一個值是處理人工智慧(如 ChatGPT)中的單個資訊 tokens 所需的運算資源量。

DeepSeek 引發產業轉向:資源密集型推理模型成主流

一月,在中國人工智慧模型 DeepSeek R1 發布後,每個 tokens 的成本(包括運算能力和美元)似乎會暴跌。DeepSeek 及其隨附的論文表明,以一種比美國人工智慧實驗室先前揭露的方法更有效的方式訓練和交付人工智慧是可能的。

從表面上看,這似乎表明人工智慧未來對運算能力的需求將是當前數量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但推理模型在回答查詢時增加的需求可能會彌補這一點。最簡單地說,如果基於 DeepSeek 見解的新型更高效人工智慧模型將人工智慧的運算能力需求削減十分之一,但推理模型成為標準並將這些模型的需求增加 100 倍,那麼未來人工智慧的電力需求仍然會增加 10 倍。

這只是起點。隨著企業發現新型人工智慧模型功能更強大,他們越來越頻繁地調用它們。這正在將運算能力的需求從訓練模型轉向使用它們,即人工智慧產業所說的「推理」。

為其他公司提供人工智慧運算資源的 Baseten 執行長圖欣·斯里瓦斯塔瓦表示,向推理的轉變已經開始。他的客戶包括在其應用程式和服務中使用人工智慧的科技公司,例如 Descript(允許內容創作者直接從錄音的文字紀錄中編輯音訊和影片)和 PicnicHealth(一家處理醫療紀錄的新創公司)。斯里瓦斯塔瓦說,Baseten 的客戶發現,隨著他們自己產品的需求快速增長,他們需要更多的人工智慧處理能力。

「對於一位客戶,我們在六個月前將他們的成本降低了約 60%,但在三個月內,他們的消耗量已經高於最初的消耗量,」他補充道。

Open AI、Google 和 Meta 等公司所有大型人工智慧實驗室仍在競相通過訓練功能更強大的人工智慧模型來超越彼此。無論成本如何,目標都是盡可能多地佔領仍處於萌芽狀態的人工智慧市場。

Fractional AI 執行長克里斯·泰勒說:「我認為前沿實驗室需要不斷投入大量資金以推動前沿發展,這是完全有可能的。」該公司總部位於舊金山,幫助其他軟體公司建構和整合客製化人工智慧。與 Baseten 和蓬勃發展的人工智慧生態系統中的許多其他公司一樣,他的公司依靠這些尖端模型為其客戶提供成果。

創投和 Theory Ventures 創辦人湯瑪斯·童古茲表示,在未來幾年內,新的創新和更多人工智慧專用微晶片可能意味著向最終客戶交付人工智慧的系統比現在高效一千倍。他補充說,投資者和大型科技公司正在押注,由於推理模型和快速採用,未來十年人工智慧模型的需求量可能會增加一兆倍或更多。

童古茲說:「你鍵盤上的每一次按鍵,或你對著麥克風發出的每一個音素,都將由至少一個人工智慧轉錄或操作。」他補充說,如果是這樣,人工智慧市場很快就會比現在大 1000 倍。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Google「郵件盾」功能曝光:以隨機生成Email保護真正信箱,以後註冊帳號不怕被垃圾信淹沒啦!

作者 NetEase
2025年3月8日 15:30
信箱個資怕外洩?Google 放大絕!「郵件盾牌」神功能曝光:以後註冊帳號不怕被垃圾信淹沒啦!F5a338d83acc7ed80f83b366fcb5a53f

網路時代個資超重要!你是不是常常為了註冊一些有的沒的網站,又怕洩漏真實 email 信箱,之後被廣告信、垃圾信轟炸到崩潰? 別擔心!Google 聽到你的心聲啦! 據外媒報導,Google 正在秘密研發一項超酷的「郵件盾」(Shielded Email)新功能,以後註冊帳號就靠它啦!保證讓你個資不外洩,還能跟煩人的垃圾信說掰掰!

什麼是「郵件盾」?根據外媒研究 Google 最新版本的 Play Service 程式碼裡面,已經藏著這個神秘的「Shielded Email」選項啦! 科技網站 Android Authority 更搶先一步,成功啟動這個功能,秀給你看!

Google「郵件盾」功能曝光:以隨機生成Email保護真正信箱,以後註冊帳號不怕被垃圾信淹沒啦!

根據搶先試用報告,「郵件盾」一開始會先跟 Google 自家的 Google Gboard 搭配使用。 以後你在手機上用 Gboard 鍵盤註冊帳號,要填 email 的時候,鍵盤就會跳出來問你:「要不要使用『郵件盾』?」 你只要輕輕一點,馬上就能產生一個隨機產生的 email !

更重要的重點是,這個隨機信箱雖然是隨機的,但它可是真的能用! 以後所有寄到這個信箱的信,都會乖乖轉送到你平常在用的 Gmail 信箱裡面。 這樣一來,你就可以放心地用隨機信箱註冊各種服務,不用擔心真實 email 被看光光啦!

不過,用隨機信箱註冊的帳號,以後如果要登入,還是要用到這個信箱喔! 所以貼心小提醒,最好搭配密碼管理器一起用,或是直接用 Google 帳號登入,才不會忘記你的隨機信箱是什麼。

以前Firefox瀏覽器也率先提供名為Firefox Relay 的功能,用來幫助用戶隱藏真實郵箱,但該服務需要訂閱收費才能使用。不知道Google後續是否也會為Shielded Email 提供付費訂閱。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特斯拉股價暴跌:回吐了川普勝選以來的所有漲幅,投資者損失慘重

作者 NetEase
2025年3月1日 15:45
特斯拉股價暴跌40%,韓國投資者損失慘重!分析師指出,業績不佳、監管調查、馬斯克政治活動等多重因素導致股價下跌。未來特斯拉能否重振雄風?7cc63e0bae56115150b94f8d05bb04ea

自2024年12月創下479.86美元的歷史新高以來,特斯拉(Tesla)股價持續下滑,截至昨日美股收盤,已累計下跌40%,收於281.95美元。這波跌勢讓投資者損失慘重,尤其是在韓國市場,損失更是慘重。

韓國投資者成「重災區」

根據彭博社統計的三家韓國券商數據顯示,截至2月21日,韓國投資者持有倫敦上市的特斯拉3倍槓桿ETF(Leverage Shares 3x Tesla ETP)約3580億韓元(2.45億美元),占該基金資產的90%以上。這只產品從12月高點至今已暴跌超過80%,損失慘重。此外,韓國投資者還持有美國上市的特斯拉2倍槓桿ETF約15億美元,占該基金總資產的43%,其價值也已從12月17日的峰值縮水近70%。

特斯拉股價暴跌:回吐了川普勝選以來的所有漲幅,投資者損失慘重

股價下跌的多重因素

特斯拉股價下跌背後有多重因素。首先,特斯拉第四季度業績和交付量不及預期,全年交付量首次出現歷史性下滑,這讓投資者對其增長前景產生疑慮。其次,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對其自動駕駛功能展開調查,也增加了市場的不確定性。

除了上述因素外,馬斯克(Elon Musk)的政治活動也被認為是股價下跌的「罪魁禍首」之一。自川普(Donald Trump)勝選後,馬斯克被任命為政府效率部(DOGE)負責人,這原本被市場視為利好消息,認為將有助於特斯拉突破自動駕駛技術的監管障礙。然而,隨著DOGE在美國國內實施一系列具有爭議性的政策,以及馬斯克在國外支持極右翼政治運動,分析認為,這些都有可能疏遠大量潛在客戶,並讓投資者質疑其對公司經營的專注度。

技術突破能否帶來轉機?

儘管面臨諸多挑戰,但從公司本身的技術突破上看,投資者似乎仍有希望。據悉,特斯拉已推出升級版Model Y,且預計將在今年上半年發布更實惠的電動車型,並計劃於6月在德州奧斯汀開始收費的無人監督robotaxi測試。這些舉措能否提振股價,仍有待觀察。

盈透證券首席策略師Steve Sosnick表示:「對於像特斯拉這樣估值高昂的股票,真正的難題在於難以判斷其底部。由於特斯拉長久以來一直違背傳統估值標準,其底部更多取決於投資者情緒,而非價值投資者可能使用的常規指標。」

特斯拉目前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其高估值。特斯拉股票的遠期本益比為92倍,相比之下,標普500指數為21倍,特斯拉的大型科技股同行平均為28倍。高估值使得特斯拉股價更容易受到市場情緒的影響。

未來展望:挑戰與機遇並存

特斯拉的未來充滿挑戰,但也蘊藏著機遇。儘管短期內股價可能仍將承壓,但如果特斯拉能夠在技術創新、市場拓展和公司治理方面取得進展,仍有機會重振股價。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GPT-4.5強勢登場!效能狂飆10倍,OpenAI執行長驚呼:像跟真人對話!

作者 NetEase
2025年2月28日 11:34
GPT-4.5強勢登場!效能狂飆10倍,OpenAI執行長驚呼:像跟真人對話!Ba8cea4028e9de466af360bba7ece0dc

 

最新消息!人工智慧(AI)巨頭OpenAI週四(28日)震撼發布GPT-4.5,這款被譽為歷來最強大的大型語言模型(LLM)研究預覽版,專為聊天應用量身打造。不過,OpenAI也坦言,GPT-4.5堪稱是史上最燒錢的模型。

值得注意的是,GPT-4.5仍屬於傳統大型語言模型,而非近期備受矚目的「推理模型」。包括OpenAI、DeepSeek、Anthropic等科技大廠,都已競相推出推理模型。這類模型主打「思維鏈」或類意識流的文本生成技術,透過反思自身假設與結論,力求在回應使用者或產出內容前,抓Bug、除錯。

儘管如此,OpenAI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奧特曼(SamAltman)在社群平台X(前身為推特)上盛讚,GPT-4.5是「首款讓我感覺像在跟真人對話的模型。我多次驚嘆AI竟能給出真正實用的建議。」

GPT-4.5強勢登場!效能狂飆10倍,OpenAI執行長驚呼:像跟真人對話!

奧特曼也提醒,由於GPU供貨吃緊,OpenAI不得不限縮GPT-4.5的存取權限。他坦言:「壞消息是:這是一款超級龐大且極度昂貴的模型。我們原планировали同步向Plus和Pro用戶全面開放,但用戶量爆量成長,導致GPU資源捉襟見肘。我們計畫下週加碼數萬顆GPU,後續將逐步向Plus訂閱用戶解鎖。(很快就會有數十萬顆GPU陸續到位,我相信大家會物盡其用,榨乾我們部署的每一顆GPU。)這並非我們理想的營運模式,但需求爆衝實在難以神準預測。」

自美東時間週四起,GPT-4.5將率先向OpenAI最頂級的訂閱服務ChatGPTPro(月費200美元)用戶開放,並同步釋出給所有付費API層級的開發者搶先體驗。OpenAI也預計在下週將服務範圍擴大至價格相對親民的Plus和Team方案(月費20/30美元)。

功能方面,GPT-4.5支援搜尋功能和畫布模式,使用者也能上傳檔案和圖片。但多模態功能(例如語音模式、影片和螢幕共享)暫時缺席,短期內恐難上線。

無監督式學習再進化AI技術大躍進

GPT-4.5代表人工智慧訓練領域的顯著突破,尤其在無監督式學習方面突飛猛進,大幅提升模型辨識模式、建立關聯及產出創新洞見的能力。

OpenAI研究人員透露,GPT-4.5透過基於較小型AI模型生成的數據進行訓練,有助於強化其「世界模型」。他們也表示,該模型同步運用多個數據中心進行預訓練,意味著它採用了類似競爭對手NousResearch的分散式方法。

這種訓練模式顯然助攻GPT-4.5學會產出更自然、更直覺的互動,同時更精準掌握使用者意圖,並展現更高竿的情商。該模型在OpenAI先前關於人工智慧擴展的研究基礎上再創高峰,進一步驗證了「增加數據和運算能力有助於提升人工智慧效能」的硬道理。

相較於前代模型及其他同級產品,GPT-4.5預估能大幅降低幻覺現象(幻覺率僅37.1%,相較之下GPT-4為61.8%),大幅提升在處理廣泛議題時的可靠度。

GPT-4.5的殺手級特色

根據OpenAI說法,GPT-4.5旨在打造親切自然、直覺流暢的對話體驗。它對語義細微差異和上下文有更強大的掌握能力,能實現更擬人化的互動,並更有效地與使用者協作。

GPT-4.5透過擴充的知識庫和敏銳的線索解讀能力,在多個領域展現亮眼效能,包括:

——寫作輔助:優化內容、提升清晰度、激發創意

——程式設計支援:偵錯、提出程式碼改進建議、自動化工作流程

——問題解決:提供詳盡解釋,並協助制定實際決策

此外,GPT-4.5也導入全新的對齊技術,強化其對人類偏好和意圖的理解能力,進一步優化使用者體驗。

如何搶先體驗GPT-4.5?

自美東時間週四起,ChatGPTPro用戶即可在網頁、手機及桌機端的模型選擇選單中,自由選用GPT-4.5。OpenAI計畫在下週將該模型擴展至Plus和Team用戶。

針對開發者,GPT-4.5將透過OpenAI的API介面釋出,包括ChatCompletionsAPI、AssistantsAPI和BatchAPI。它完整支援函數呼叫、結構化輸出、串流傳輸、系統訊息和圖像輸入等關鍵功能,使其成為多種人工智慧驅動應用的萬用工具。不過,GPT-4.5目前尚不支援語音模式、影片或螢幕共享等多模態功能。

定價策略與企業決策影響

企業和團隊領導者可充分利用GPT-4.5帶來的多元功能。憑藉更低的幻覺率、更強的可靠性和自然流暢的對話能力,GPT-4.5有望助攻各行各業升級轉型:

——優化客戶互動:企業可將GPT-4.5整合至客服系統,實現更即時、更自然的互動,同時降低錯誤率

——強化內容生成:行銷和公關團隊可高效產出高品質、符合品牌調性的內容

——精簡營運流程:AI驅動的自動化功能,可助攻偵錯、優化工作流程並輔助策略決策

——高擴展性與客製化:API介面讓企業能量身打造,客製化符合特定需求的AI解決方案

然而,對於有意透過GPT-4.5開發應用的第三方開發者而言,GPT-4.5的API定價貴到嚇人,每百萬tokens輸入/輸出要價75美元/180美元,相較之下,GPT-4o的定價僅2.50美元/10美元。

隨著其他競品模型接連問世,例如Anthropic的Claude3.7、Google的Gemini2Pro,以及OpenAI自家的推理「o」系列(o1、o3-miniHigh、o3),GPT-4.5的效能提升是否足以彌補其高昂成本,尤其是在透過API串接使用時,將成為後續值得關注的焦點。

AI研究人員與資深用戶早期反應褒貶不一

GPT-4.5的發布在社群平台上掀起AI研究人員和科技愛好者的熱烈討論,尤其在該模型的「系統卡」(systemcard,即概述其訓練和評估的技術文件)提前外洩後,文件中意外曝光一系列官方公告前的基準測試結果。

OpenAI在外洩事件後發布的最終版系統卡,與外洩版本存在顯著差異,刪除了外洩版中「GPT-4.5並非前沿模型,但它是OpenAI規模最大的LLM,運算效率較GPT-4提升10倍以上」的說法。OpenAI發言人表示,這種說法並不精確。

人工智慧模型供應商NousResearch的共同創辦人Teknium(化名)對OpenAI的新模型表示失望,直言在多語言理解(MMLU)和實際編碼基準測試中,GPT-4.5相較其他領先的大型語言模型(LLM),進步幅度微乎其微。Teknium質疑:「距離GPT-4發布已經超過2年,OpenAI投入的資金規模擴大上千倍……究竟發生了什麼?」

此外,有人認為,GPT-4.5在軟體工程基準測試中表現遜於o3-mini,這讓人質疑這次發布是否代表了真正的技術進步。

然而,也有部分用戶為GPT-4.5的潛力辯護,認為其價值不應僅僅仰賴基準測試的結果。

軟體開發人員Haider(@slow_developer)強調,GPT-4.5相較GPT-4在運算效率上提升了10倍,且其在綜合任務處理能力上優於OpenAI專注STEM領域的o系列模型。

AI新聞發布者AndrewCurran(@AndrewCurran_)則從定性角度出發,預測GPT-4.5將在寫作和創造性思維領域樹立新標竿,並盛讚其為OpenAI的「傑作」。

這些討論凸顯了人工智慧領域一個更廣泛的爭論:技術進步是否應單純透過基準測試來衡量,還是應更側重於推理能力、創造力和擬人化互動等定性方面的改進?

仍處於研究預覽階段

OpenAI將GPT-4.5定位為研究預覽版,以深入了解其優勢與局限性。該公司表示,將持續探索用戶與模型的互動方式,並挖掘非常規應用場景。

OpenAI聲稱:「我們發布GPT-4.5作為研究預覽版,以更深入了解其優勢與局限性。擴展無監督式學習將持續推動人工智慧的進步,提升準確性、流暢性和可靠性。」

隨著OpenAI不斷精進其模型,GPT-4.5為未來的人工智慧進步奠定了基礎,尤其是在推理和工具使用代理方面。儘管GPT-4.5已展現令人印象深刻的能力,OpenAI仍積極評估其在生態系統中的長期角色。

憑藉更廣泛的知識庫、更高的情商和更自然的對話能力,GPT-4.5將為各領域的用戶帶來顯著改進。OpenAI期待看到開發者、企業和團隊如何將該模型整合到他們的工作流程和應用中。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不斷進步,GPT-4.5標誌著OpenAI在追求更強大、更可靠、更符合用戶需求的語言模型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為企業領域的創新帶來了新契機。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馬斯克惹禍:特斯拉歐洲銷量斷崖式暴跌45%,對手電動車成長亮眼

作者 NetEase
2025年2月28日 10:30
馬斯克「惹大禍」 特斯拉歐洲銷量斷崖式暴跌45%65b4f1d6755f7c2f618846a0c321ae55

本月 1 月,特斯拉 (TSLA.US) 在歐洲的銷量暴跌 45%,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主要競爭對手的電動車銷量卻大幅攀升。根據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的最新數據,馬斯克領軍的這家電動車公司 1 月在歐洲的登記量僅有 9,945 輛,遠低於去年同期的 18,161 輛;與此同時,歐洲整體電動車市場成長 37%,其中德國、英國等主要市場均表現亮眼。

目前,特斯拉正面臨產品更新以及領導人政治立場帶來的多重挑戰。作為品牌旗艦車款的 Model Y,目前正進行生產線升級改造;而其執行長馬斯克日益激進的政治主張,已對特斯拉的品牌形象產生負面影響。

回顧去年美國大選期間,馬斯克曾成為川普的重要金主之一,隨後便將目光轉向歐洲,公開支持極右翼政黨並猛烈抨擊現任政府。這連串的言論和作為在當地引起廣泛爭議,也被認為是促使其歐洲銷量銳減的重要因素。

上個月,特斯拉在德國的新車登記量僅有 1,277 輛,創下自 2021 年 7 月以來的最低月度銷量;在法國,其銷量更是暴跌 63%,為自 2022 年 8 月以來最差表現。此外,特斯拉在英國的新車登記量首次被比亞迪 (01211) 超越。即便英國電動車市場上月整體成長 42%,但特斯拉的銷量仍下滑了近 8%,引發業界高度關注。

民調機構 YouGov 於 1 月中旬在德國與英國進行的調查顯示,兩國受訪者普遍對馬斯克的言行持負面評價,並對其介入各國政治的做法表達出不滿。1 月 9 日,馬斯克在其社群平台 X 上直播,與德國選擇黨黨魁愛麗絲·魏德爾 (Alice Weidel) 對談,試圖為該反移民、親俄政黨造勢;該黨在近期選舉中僅獲次席。

在 1 月下旬舉行的德國選擇黨集會上,馬斯克更呼籲德國人民應為自己的文化與價值觀感到自豪,不必過度糾結於歷史罪行。這番言論正值奧斯維辛集中營解放 80 週年紀念日前夕,立即引起輿論哗然。同時,上個月馬斯克也呼籲將英國首相基爾·斯塔默監禁,並主張釋放被關押的極右翼活動人士,進一步激化了社會各界的爭議。

另一方面,特斯拉在部分市場或正面臨庫存短缺的問題,這與其去年年底全力推動銷售策略有關;而 Model Y 生產線的升級改造,也可能對 1 月的新車登記量造成壓力。據了解,特斯拉首席財務官 Vaibhav Taneja 在上個月的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中指出,Model Y 生產線升級將可能導致數週內生產停擺。目前,該車型正於全球四座工廠生產,其中包括位於柏林郊外的一間工廠。

此外,在歐洲市場,以福斯、大眾旗下的 Stellantis (STLA.US) 以及雷諾為首的主要競爭對手,同樣正面臨更嚴格的監管壓力。他們必須在 2025 年前銷售更多電動車,加上歐盟自 2025 年起實施的新碳排放規範,正逐步改寫產業競爭格局。傳統車廠在短期內不僅需應對今年更嚴苛的二氧化碳排放標準,還必須在 2035 年前穩步提升英國市場零排放車型的銷售比率,市場調整與競爭勢必更趨激烈。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車主怒砸、噴漆、縱火!馬斯克政治豪賭反噬特斯拉,美國車主崩潰:品牌毀了,我得賣車!

作者 NetEase
2025年2月26日 15:30
在這場政治風波中,特斯拉成為馬斯克涉足政壇的犧牲品,不僅遭到左派民眾持續抵制,更不斷被激進分子噴漆、打砸,甚至縱火開槍。9953d28a36fa7e50793bb64fd9f56f9b

如果說以前擁有特斯拉會讓車主感到驕傲,那麼現在美國的特斯拉車主卻擔心自己的愛車會因為馬斯克的爭議言行,成為他人發洩的目標。越來越多的特斯拉車輛遭到噴漆、砸車,甚至被縱火。

「這是真的仇恨。特斯拉這個品牌已經完了。我得賣掉我的CyberTruck。」在目睹一輛特斯拉CyberTruck被噴上「Fxxk 馬斯克」字樣後,美國知名投資者羅斯·蓋博(Ross Gerber)如此感慨。他共同創辦的Gerber Kawasaki財富管理公司是特斯拉的早期投資者,也因特斯拉股價從2019年以來持續飆升而賺得滿滿。

車主怒砸、噴漆、縱火!馬斯克政治豪賭反噬特斯拉,美國車主崩潰:品牌毀了,我得賣車!

儘管之前投資獲利頗豐,但過去一年,Gerber Kawasaki已多次主動拋售特斯拉持股,目前仍持有近1億美元的特斯拉股份。蓋博選擇拋售特斯拉,主要是對馬斯克感到不滿。他甚至預言,特斯拉股價將在2025年腰斬。

馬斯克成美國二號人物

讓蓋博決定賣車的,是近期美國掀起的反馬斯克抗議浪潮。川普就任總統後,如約讓資助自己2.5億美元的馬斯克成為美國實際上的二號人物,甚至能帶著四歲的兒子頻繁進出白宮,與總統川普並肩接受採訪。

車主怒砸、噴漆、縱火!馬斯克政治豪賭反噬特斯拉,美國車主崩潰:品牌毀了,我得賣車!

毫不誇張地說,馬斯克如今是美國最具權勢的人物。他的「政府效率部」(DOGE)接管了美國聯邦政府的所有預算與資料,直接掌管聯邦政府機構與預算改革。就像他在特斯拉和Twitter時期一樣,他在各政府機構大刀闊斧地進行粗暴裁員,肆意砍掉國會立法批准的諸多機構和預算。

馬斯克並非民選的政治人物,也不是聯邦政府的正式雇員,僅是川普的高級顧問,但他卻凌駕於所有政府機構之上,以近似總統的口吻對所有機構發號施令,甚至要求所有聯邦政府雇員向他提交工作報告。

顯然,馬斯克像對待自家企業一樣,對美國聯邦政府進行冷酷的手術。但在這場政府精簡改革的過程中,馬斯克的身份與言行也引發諸多爭議,不僅遭到政府雇員工會的訴訟,還引來民主黨與左派民眾的憤怒抨擊。

此外,作為全球首富與億萬富翁,馬斯克還涉嫌打壓自己旗下企業的直接監管部門,存在嚴重的利益衝突。上週,馬斯克的團隊對美國國家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NHTSA)進行大規模裁員,而該部門多年來一直在調查特斯拉輔助駕駛功能的安全缺陷。

在這場政治風波中,特斯拉成為馬斯克涉足政壇的犧牲品,不僅遭到左派民眾持續抵制,更不斷被激進分子噴漆、打砸,甚至縱火開槍。

車主怒砸、噴漆、縱火!馬斯克政治豪賭反噬特斯拉,美國車主崩潰:品牌毀了,我得賣車!

全美特斯拉門市遭抗議

過去兩個週六,從舊金山到紐約,美國各地的特斯拉門市都迎來抗議人群。數十名抗議者站在門市外高喊口號,手舉標語寫著「別給馬斯克送錢」、「億萬富翁偷窮人錢」、「馬斯克正在偷你的錢」、「阻止馬斯克政變」、「打倒法西斯」等。

由於警方在現場維持秩序,目前這些抗議活動仍算克制,尚未發生衝突事件。多數抗議者只是站在門口,試圖阻止潛在購車者進店看車,而特斯拉店員也只是冷靜地看著店外的抗議人群。

然而,這只是表面上的平和,還有更多未見的暴力事件。科羅拉多州Loveland的特斯拉門市在短短十天內連續三次遭到打砸門窗,門市內停放的多輛特斯拉還被人用紅色油漆噴上納粹符號,襲擊者甚至試圖縱火焚燒特斯拉電車。目前警方尚未公布調查結果。

車主怒砸、噴漆、縱火!馬斯克政治豪賭反噬特斯拉,美國車主崩潰:品牌毀了,我得賣車!

車主怒砸、噴漆、縱火!馬斯克政治豪賭反噬特斯拉,美國車主崩潰:品牌毀了,我得賣車!

車主怒砸、噴漆、縱火!馬斯克政治豪賭反噬特斯拉,美國車主崩潰:品牌毀了,我得賣車!

而在俄勒岡州首府塞勒姆(Salem),特斯拉門市在短短一個月內連續遭到兩次破壞。上個月底,該店門窗被人砸毀,還有一輛車被故意縱火;上週三清晨,這家店更遭到槍擊,玻璃窗被子彈擊碎,幸好當時尚未有人上班。

除了門市抗議,憤怒的抗議者还将攻擊目標轉向道路上的特斯拉電車。全美各地出現特斯拉電車被砸雞蛋、噴油漆,甚至燒車的蓄意破壞行為。此外,特斯拉超充站的線纜也被人惡意剪斷。

從矽谷到全美各地,許多特斯拉車主在車身貼上「我是在馬斯克發瘋前買的特斯拉」與「我反對馬斯克」的貼紙,一方面表明自己不認同馬斯克的政治言行,另一方面或許也帶有免責的心態。

85%左派民眾討厭馬斯克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在今年1月底的一項5000人隨機調查發現,約54%的美國成年人對馬斯克持負面看法,而對祖克伯(Zuckerberg)持負面態度的人群比例更高達67%。不過,左右兩派對馬斯克的看法截然不同。高達85%的民主黨人或傾向民主黨的受訪者對馬斯克持負面看法,而73%的共和黨人或傾向共和黨的受訪者則對馬斯克持正面看法。

車主怒砸、噴漆、縱火!馬斯克政治豪賭反噬特斯拉,美國車主崩潰:品牌毀了,我得賣車!

美國電動車市場大多集中在東西海岸的藍州。民主黨主導的加州、華盛頓州和紐約等藍州政府會推出各種政策,鼓勵民眾購買電動車。加州是美國最大的電動車市場,佔全美超過三分之一的市佔率。

此外,電動車的主要消費者多為注重環保與新能源的民主黨選民,與政治傾向有明顯關聯。去年2月底特律商會於2024年2月進行的調查顯示,73%的傾向民主黨選民支持向電動車轉型,而近70%的傾向共和黨選民反對此類轉型。

換句話說,馬斯克全力支持川普當選並與共和黨結盟,直接損害的是特斯拉在美國的主要目標族群。這一點在歐洲更為明顯。馬斯克對歐洲右翼政黨的支持,直接導致特斯拉銷量崩盤。

然而,現在的馬斯克還在乎特斯拉的銷量與品牌形象嗎?看起來他已不在意。或者說,馬斯克有了更高的追求目標,以至於他不在乎特斯拉因此成為自己政治言論的犧牲品。

車主怒砸、噴漆、縱火!馬斯克政治豪賭反噬特斯拉,美國車主崩潰:品牌毀了,我得賣車!

在今年1月特斯拉財報發布後的電話會議上,馬斯克將大多數時間放在未來業務上,大談特斯拉的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策略,卻對特斯拉的主營業務與營收來源——電動車的製造與銷售成績隻字不提。

特斯拉在全球主要有三大市場:中國、美國和歐洲。去年特斯拉全球交付179萬輛,同比下滑1.1%。其中,三大市場的佔比分別為36.7%、34.8%及18.3%。去年僅中國市場保持強勁增長8.8%,而美國和歐洲市場則分別下滑5.1%和10.5%。

按照目前趨勢,今年特斯拉在美國的銷售前景不容樂觀,而歐洲市場甚至出現崩盤態勢。這背後既有各國政府取消電動車補貼與扶持措施的宏觀因素,但更多是因馬斯克政治言論帶來的負面效應。

車主怒砸、噴漆、縱火!馬斯克政治豪賭反噬特斯拉,美國車主崩潰:品牌毀了,我得賣車!

美國電車政策急劇轉變

川普就任後,開始兌現競選承諾,撤銷拜登政府所有新能源激勵與扶持政策,其中受影響最大的是電動車產業。上任第二週,川普簽署行政命令,下令美國聯邦公路管理局(FHWA)暫停「國家電動車基礎設施計畫」(NEVI),即拜登政府投資50億美元在全美興建公共充電樁的計畫。

此外,川普甚至下令關閉所有聯邦政府大樓的電動車充電站,並計畫出售或處理總務管理局(GSA)在拜登政府時期購置的電動車。GSA負責管理聯邦政府所有大樓,並運營這些大樓內的EV充電站。目前約有8,000個充電端口為政府擁有的電動車及聯邦雇員的個人電動車提供充電服務。

GSA目前正安排取消EV充電站運行的網路合約。一旦合約終止,充電站將被關閉並斷電。郵件還補充,其他充電站的關閉工作將從下週開始。「一旦這些充電站停止運作,政府車輛和私人車輛都無法在這些站點充電。」

此舉可能對美國電動車產業造成重大打擊,因充電設施匮乏本就是影響民眾購買電動車的主要因素之一,且多數充電設施集中在東西海岸,尤其是加州和紐約等地。

美聯社與芝加哥大學去年進行的電動車普及調查顯示,高達80%的受訪者表示,美國公共充電網路不足帶來的里程焦慮是阻止他們購買電動車的主因;另有70%受訪者表示不買電動車是因為充電速度太慢。

車主怒砸、噴漆、縱火!馬斯克政治豪賭反噬特斯拉,美國車主崩潰:品牌毀了,我得賣車!

除了拒絕投資充電網路,川普與共和黨政府還打算撤銷對電動車的補貼,甚至對電動車開徵「養路稅」。上週,14名共和黨參議員提出兩項法案。第一項法案針對電動車稅收抵免,要求徹底取消購買新電動車可享的7,500美元稅收抵免,以及購買二手電動車的4,000美元稅收抵免。

第二項法案名為《公平負擔高速公路與道路費用法案》(Fair SHARE Act),計畫對每輛新購電動車徵收1,000美元額外稅款,用於公路維護。提出該法案的理由是,電動車不消耗汽油、不需繳納燃油稅,因此未為公路維護提供資金。

共和黨參議員發表聲明稱:「電動車駕駛與汽油車駕駛一樣使用公路,但因拜登政府迎合激進氣候變化支持者,他們目前無需為『公路信託基金』出資。自由派菁英開著昂貴電動車卻不支付道路維修費的時代已結束。他們也在消耗公路,應像其他人一樣公平分擔維修成本。」

美國電動車產業正面臨迷茫前景。去年美國電動車銷量增長7.3%,銷量超過130萬輛。儘管有拜登政府的激勵與補助,美國電動車滲透率僅9.5%,遠低於中國和歐洲市場水準。傳統車廠對持續投入電動車也持猶豫態度,轉而加大投資油電混動車型。就在週三,福斯汽車公司預計其電動車與軟體業務今年可能虧損高達55億美元。

車主怒砸、噴漆、縱火!馬斯克政治豪賭反噬特斯拉,美國車主崩潰:品牌毀了,我得賣車!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川普的最大金主,馬斯克並未對撤銷電動車補助及取消充電設施建設提出反對。他甚至公開表示支持取消一切補助措施。

雖然早期從歐巴馬政府獲得諸多補助與貸款,但如今特斯拉已不需政策扶持,也是唯一能盈利的電動車公司。而且,發展至今特斯拉已經擁有美國最大的充電網路,包括2,200多個超充站與近2萬個超級充電樁,而全美公共充電樁不到20萬個。更重要的是,美國近三分之二的快充樁屬於特斯拉。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驗證碼浪費用戶數十億小時?研究揭開reCAPTCHA背後真相:幫Google賺錢

作者 NetEase
2025年2月22日 14:30
研究顯示CAPTCHA驗證毫無意義 浪費用戶數十億小時B2a0ad39ca297c68cae59a4711cdc3fd

爾灣加州大學於2023年進行的一項研究《關於reCAPTCHAv2的大規模真實用戶研究》得出結論,驗證碼不僅在實際阻止機器人流量方面效果不佳,還通過追蹤cookie引發隱私問題,浪費了我們大家總計數十億小時的時間,並且為Google生成了價值近萬億美元的數據。Google早在2009年就收購了廣泛使用的reCAPTCHA工具。

該研究聚焦於通過Google reCAPTCHAv2在現實中最常見的兩種驗證碼形式:「隱形」或基於行為的驗證碼,當你勾選「我不是機器人」框時,甚至在你瀏覽網站時,它會暗中分析你的輸入;還有基於圖像的驗證碼,你需要從Google街景獲取的圖片中選擇所有摩托車、交通信號燈之類的內容。

這兩種驗證碼對Google都很有價值,前者生成的追蹤cookie可能有助於廣告定向投放,而後者則可用於Google內部的人工智慧模型訓練,或者出售給其他公司。

驗證碼浪費用戶數十億小時?研究揭開reCAPTCHA背後真相:幫Google賺錢

無意義的驗證碼

這項實驗並未告知實驗對象,而是將Google的reCAPTCHAv2添加到該大學內部學生帳戶系統的帳戶創建和密碼找回功能中,研究人員既測量完成驗證碼所需的時間,又對這項為期13個月的研究中的3600名用戶進行抽樣調查,了解他們的體驗。不出所料,當涉及到更複雜的圖像識別驗證碼時,用戶花費的時間更多,反應也多為負面。該研究還指出,完成時間會因學科、經驗以及是創建帳戶還是找回帳戶而有所不同。

研究人員算出圖像和行為驗證碼的平均完成時間為3.53秒,並將其與2010年至2023年間網際網路上完成的5120億個reCAPTCHAv1和v2驗證碼的低端估計數相乘,得出了以下關於驗證碼對我們生活影響的估算結果:

  • 花費8.19億小時來完成驗證碼。

  • 按美國聯邦最低工資標準計算,這些時間價值約61億美元(約新台幣2740億元)。

  • 消耗134PB的網路頻寬。

  • 耗費750萬千瓦時的能源。

  • 產生750萬磅的二氧化碳污染。

這是補充的資料:將8.19億小時與人類平均壽命79年相比,相當於耗費了1182.7個人的一生來完成驗證碼。

機器人的效率更高

將這項新研究中人類完成驗證碼的時間和準確率與機器人進行對比,同時參考以往關於自動化程式破解驗證碼能力不斷提高的研究,研究人員得出結論,如今機器人完成reCAPTCHAv2複選框的速度比人類快。

而在圖像識別方面,雖然機器人花費的時間更多,但準確率更高。研究人員還認為,追蹤cookie實際上帶來了新的安全和隱私風險。根據Google公布的已標註圖像識別資料集合的價值,以及單個追蹤cookie的終身價值乘以估算的2010年至2023年間完成的reCAPTCHAv2總量,得出了以下對Google來說的價值估算:

  • 其完整的reCAPTCHA資料集價值87.5億 - 323億美元(約新台幣3940億元至1454億元),理論上該數據集可多次出售給不同的供應商。

  • 2010年至2023年間reCAPTCHAv2產生的所有追蹤cookie的終身價值為8880億美元(約新台幣3兆9956億元)。

研究人員在研究的最後部分指出:「可以得出結論,reCAPTCHAv2的真正目的是作為一個偽裝成安全服務的追蹤cookie生成場來盈利。」他們認為,由於reCAPTCHA對網際網路安全或功能並無實際貢獻,應該逐步淘汰。然而,這項研究過去兩年了,短期內仍沒有淘汰的跡象。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AI分析了14500場財報電話會議,發現大部分CEO都有心理健康問題

作者 NetEase
2025年2月22日 10:30
AI分析了14500場財報電話會議:發現大部分CEO患有憂鬱症Cc228aebed8408bcf5d0359bcd7c21ea

一項最新研究運用AI學習模型,分析財報電話會議錄音中的語音特徵,開創了識別CEO潛在憂鬱傾向的新方法。這項研究有助於釐清影響高階主管心理健康的一些因素,顯示CEO們可能僅透過向投資者闡述公司營收的談話方式,便不經意地透露出其心理狀態。

印第安納大學凱利商學院和肯塔基大學的研究人員首度透過訓練AI語言模型,分析企業CEO的聲音模式,進而評估其憂鬱程度和盛行率。

研究團隊分析了2010年至2021年間,標普500指數成分股公司超過14500場財報電話會議的數據。研究證據顯示,具有憂鬱傾向的CEO往往面臨額外的工作挑戰。具體而言,CEO的心理健康問題與公司所面臨的風險息息相關,例如訴訟或股價波動。此外,研究也發現有限的證據顯示,具有憂鬱傾向的CEO更有可能獲得較高的薪酬,以及較高比例的績效獎金。這些CEO多半為年輕男性,女性比例相對較低。

印第安納大學會計學助理教授暨該研究的合著者Nargess Golshan表示:「我們希望大眾正視企業CEO的心理健康問題及其普遍性。這不僅對高階主管的個人健康至關重要,更對組織、員工、投資者乃至更廣泛的經濟層面產生深遠影響。」

AI如何學習識別憂鬱傾向

長期以來,研究人員便已將語音分析作為評估阿茲海默症和帕金森氏症等慢性疾病的工具,運用類似的分析方法來衡量憂鬱傾向亦不例外。

本次研究不同於以往著重於停頓和填充詞等基本語音特徵,而是藉由AI來捕捉人耳難以察覺的細微語音模式。

Golshan解釋道:「這些機器學習模型分析的內容遠比傳統方法複雜。它們運用人類難以直接感知的音訊檔案片段的數位嵌入資訊進行分析。」

Golshan從接受過心理健康評估的非CEO樣本中收集聲音分析數據,並將這些數據與經驗證有效的憂鬱症評估工具(如患者健康問卷)的分數進行交叉比對。她運用此數據集訓練機器學習模型,使其能夠從CEO的談話中識別出可能暗示憂鬱傾向的細微數據。財報電話會議是理想的數據來源,因為其具備長時間、不間斷的通話特性,通常不會受到手勢等視覺溝通線索的干擾。

研究結果顯示,在超過14500名CEO(對應14500場電話會議)中,有超過9500名經機器學習模型分析後,被判斷出具有潛在的憂鬱傾向。

商業風險與心理健康的關聯

AI驅動的心理健康評估使研究人員得以確立CEO的憂鬱傾向與企業風險之間的相關性,儘管Golshan也提醒,目前尚無法建立直接的因果關係。

Golshan的研究發現,在研究對象的公司中,CEO的憂鬱傾向與公司面臨的較高風險有關,包含訴訟或難以預測的股價波動。她推測,這可能與憂鬱症患者處理回饋的方式有關。憂鬱症患者較容易將負面回饋內化,卻對正面回饋較不敏感。若公司財報表現不如預期,可能導致患者產生更多負面自我對話,進而加劇憂鬱症狀。

研究亦發現,雖然證據有限,但CEO的心理健康評分與其薪酬方案之間存在關聯,顯示具有憂鬱傾向的高階主管可能獲得更高的薪酬。Golshan認為,這或許是董事會為了支持或激勵處於困境的高階主管而採取的措施。

研究人員正進一步深入探討憂鬱症與薪酬、離職率和公司績效等因素之間的潛在因果關係。憂鬱症與商業風險之間的關聯性為未來的研究指出了方向,同時也驗證了新的AI模型是評估憂鬱傾向的有效工具。Golshan更表示,這項心理健康研究的未來影響深遠。

她總結道:「憂鬱症長期以來被視為一種難以啟齒的疾病,我們希望透過這項研究,真正揭示其面貌,特別是其普遍性。我們期盼能開啟相關對話,幫助高階主管們正視這個問題,並協助企業支持其高階主管勝任其職位。」

CEO的心理健康仍面臨汙名化

心理健康問題並不會在高階主管的辦公室外就神奇地消失。德勤2023年的「工作幸福感調查」顯示,四分之三的高階主管表示,他們會認真考慮辭職,以尋求更能支持其身心健康的工作環境。該調查針對美國、英國、加拿大和澳洲的3150名員工進行了調查。

然而,儘管高階主管們普遍重視心理健康,但相關的討論和尋求協助的行為,仍因社會對此議題的持續汙名化而受到阻礙。員工福利管理技術公司BusinessSolver在2024年發布的「工作場所同理心狀態」調查則發現,80%的CEO和67%的員工認為,罹患精神疾病會使人變得虛弱或成為負擔。

這些心理健康挑戰可能對企業造成重大影響。以提倡慈善理念的鞋業品牌Toms為例,其創辦人Blake Mycoskie便曾在2014年以憂鬱和孤獨為由,將公司50%的股份出售給貝恩資本。

Mycoskie於去年四月表示:「我失去了許多明確的意義和目標。」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AI改變職場生態!微軟成立專責APU部門負責研究AI對工作的影響,預測影響過半工作型態

作者 NetEase
2025年2月22日 07:30
這個決策不僅反映了微軟對 AI 發展的重視,更顯示出企業對於科技發展所帶來社會影響的深度關注。58c4d418da2513610a9439878777a12e

在人工智慧快速發展的時代,科技巨頭微軟再次展現其前瞻性思維,宣布在其人工智慧業務部門內成立全新的高級規劃部門(APU)。這個決策不僅反映了微軟對 AI 發展的重視,更顯示出企業對於科技發展所帶來社會影響的深度關注。

這項重大決策是在微軟投入大量資金發展 AI 的背景下做出的。根據最新財報,微軟在 2024 年第四季度投入了創紀錄的 226 億美元(約台幣 7392 億元)資本支出,主要用於強化其人工智慧和雲端服務基礎建設。執行長納德拉在財報會議中強調,隨著 AI 技術變得更加便利且高效,市場需求將呈現爆炸性成長,這也解釋了為何微軟願意投入如此龐大的資金。

新成立的 APU 將由微軟人工智慧執行長穆斯塔法.蘇萊曼主導,其任務範圍相當廣泛。除了研究 AI 對社會、健康和就業市場的影響外,還將負責提供產品建議和發展策略。值得注意的是,APU 正在積極招募跨領域人才,包括經濟學家、心理學家,以及在量子運算、核能和半導體等新興科技領域的專家,顯示微軟期望從多元角度來理解和規劃 AI 的未來發展。

在組織調整方面,微軟也同步成立了「Core AI——平台與工具」部門,將現有的開發者部門與 AI 平台團隊整合,確保 AI 技術持續作為公司發展重心。納德拉在公司部落格中強調,未來一年微軟將著重於運用 AI 模型重新定義各類應用程式,他更以「將三十年的變革壓縮在三年內完成」來形容當前 AI 發展的驚人速度。

這種對 AI 影響的關注並非微軟獨有。其重要合作夥伴 OpenAI 也在去年底首次聘請了首席經濟學家,專門研究 AI 對經濟成長和就業市場的影響。根據布魯金斯研究院的最新研究顯示,目前的生成式 AI 技術可能影響超過一半的工作內容,其中有 30% 以上是員工日常執行的工作項目,這個數據凸顯了 AI 對就業市場的深遠影響。

專家指出,微軟此次成立 APU 的決定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這顯示科技巨頭開始正視 AI 發展可能帶來的社會衝擊;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企業在追求技術創新的同時,也必須考慮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這種前瞻性的規劃和研究,將有助於在 AI 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找到技術進步與社會發展的平衡點。

隨著 AI 技術持續演進,我們可以預期微軟的 APU 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不僅為公司的 AI 發展方向提供指引,也可能為整個科技產業在面對 AI 帶來的挑戰時,提供寶貴的研究成果和解決方案。這個新部門的成立,標誌著科技產業在追求創新之餘,也開始更加重視技術發展對人類社會的長遠影響。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蘋果首款自製5G數據晶片Apple C1現身,逐步降低對Qualcomm依賴

作者 NetEase
2025年2月21日 10:30
Apple自研數據機晶片終於上市,逐步減少對Qualcomm依賴07d829ef9c2468b0e7214796d04a6068

2月20日消息,美國時間週三,Apple正式推出首款自製5G連網數據晶片「Apple C1」,並搭載於全新亮相的iPhone 16e。這款入門定位新機接續了原本iPhone SE系列的角色,售價599美元(約新台幣19,659元)。這次Apple推出自研數據晶片,意味著未來將逐步減少對Qualcomm的依賴,這家晶片大廠過去不僅供應iPhone,也支援Android陣營的競爭產品。

Apple早在先前就傳出計畫實現硬體自給自足的目標,這次在iPhone 16e率先搭載Apple C1可說意義重大。透過這款入門機型測試自製晶片,Apple能蒐集使用者回饋,為後續應用於iPhone 17系列等產品做好準備。若進展不順,Apple仍可仰賴Qualcomm的數據晶片,因為雙方的合作協議至少延續至2027年。

自研晶片技術的突破

Apple C1是全新子系統的一部分,整合處理器、記憶體等核心元件,目標是提升整體效能。Apple iPhone產品行銷副總裁凱安·德蘭斯(Kaiann Drance)表示,搭載C1的iPhone 16e在6.1吋手機中擁有最佳電池續航力,並採用與iPhone 16系列相同的A18處理器,同時支援最新的AI功能。

數據晶片的開發難度極高,需相容全球數十國、數百家電信商的技術標準。目前僅Samsung、MediaTek、Huawei等少數廠商能獨力研發。Apple的技術源自2019年收購Intel行動數據晶片業務,雖然進展一度緩慢,多次延長與Qualcomm的合作,但如今Apple C1的問世顯示其自研之路終於開花結果。

Apple硬體技術資深副總裁強尼·斯魯吉(Johny Srouji)在加州森尼韋爾的晶片實驗室接受採訪時表示,C1採用4奈米製程打造數據機,搭配7奈米製程的收發器,凝聚了Apple最複雜的技術突破。為確保全球相容性,Apple在55國、180家電信商進行測試。他強調:「C1只是起點,未來會持續進化,成為產品差異化的技術基石。」

Apple希望透過C1與A18處理器的深度整合,讓iPhone在競爭中脫穎而出。例如,當網路擁塞時,處理器可指示數據機優先處理時間敏感資料,提升使用者體驗。C1還內建客製定位系統與衛星連線模組,讓iPhone在無行動網路時仍能保持連線。不過,目前C1尚未支援毫米波5G,這仍是Qualcomm的優勢領域。Apple未透露何時加入此技術,也未說明淘汰Qualcomm晶片的具體時程。

對Qualcomm的影響有多大?

Qualcomm曾預估,其在Apple數據晶片的市佔率將從100%降至2026年的20%左右。Apple自研晶片消息公布後,Qualcomm股價微漲1%,Apple則持平。對Qualcomm而言,失去Apple訂單確實影響營收,但他們已轉向車載系統與邊緣運算市場,並與中國品牌擴大合作,降低衝擊。即便Apple終止採購,Qualcomm仍可收取技術授權費(如CDMA、3G、4G專利),加上其在頻譜複雜性上的技術優勢,讓他們對此並不過於擔憂。

另一方面,Apple若成功驗證C1表現,預計未來iPhone 17系列甚至後續機型都將採用自製數據晶片,並可能布局6G技術競爭。斯魯吉強調,Apple的目標不是與Qualcomm、MediaTek比規格,而是打造符合自家產品需求的技術。他說:「我們要做的是與眾不同的東西,讓使用者真正受惠。」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NVIDIA 主導開發新型記憶體標準 SOCAMM:僅成人中指大小,可拆卸升級

作者 NetEase
2025年2月20日 16:00
NVIDIA 新世代 SOCAMM 記憶體標準震撼業界!與三星、SK 海力士合作,打造 AI 運算新紀元。深入解析 SOCAMM 技術優勢、市場潛力與對半導體產業的深遠影響。74016eed86b26c0901135c18ffca35be

繪圖晶片 (GPU) 巨擘 NVIDIA 正秘密籌劃一場記憶體技術的革命。業界消息人士於 16 日證實,NVIDIA 正與記憶體半導體產業的領導者,包括三星電子 (Samsung Electronics) 與 SK 海力士 (SK Hynix) 等大廠,展開深度合作,共同研發名為 SOCAMM 的新世代記憶體標準,並積極推動其商業化進程。

此舉不僅預示著記憶體半導體領域即將迎來重大技術躍進,更將對企業級伺服器市場,以及近年來蓬勃發展的邊緣 AI (Edge AI) 裝置領域,產生深遠且廣泛的影響。

SOCAMM:新一代 HBM?劍指個人 AI 超級電腦

SOCAMM,全名為 System-On-Chip Advanced Memory Module(系統級晶片先進記憶體模組),被業界譽為極具潛力的新一代高頻寬記憶體 (HBM)。作為一種尖端的 DRAM 記憶體模組,SOCAMM 的設計目標是為個人 AI 超級電腦提供前所未有的效能提升。在人工智慧 (AI) 應用日趨普及的時代,數據處理能力已成為決定運算效能的關鍵瓶頸,而 SOCAMM 正是為了解決此一挑戰而生。

相較於目前廣泛應用於小型 PC 及筆記型電腦的傳統 DRAM 模組,SOCAMM 在效能與功耗之間取得了更為優異的平衡點。它整合了低功耗、高能效的 LPDDR5X DRAM 技術,在有限的空間內實現了更高的頻寬與更低的延遲。更令人驚艷的是,SOCAMM 模組的設計具備高達 694 個 I/O 連接埠,遠遠超越了當前 LPCAMM 標準的 644 個連接埠,這意味著 SOCAMM 能夠在單位時間內傳輸更多數據,進一步疏通 AI 運算中至關重要的數據瓶頸,為更複雜、更龐大的 AI 模型提供強大的記憶體頻寬支援。

除了卓越的效能表現,SOCAMM 的另一項顯著優勢在於其獨特的可拆卸設計。如同成人中指般小巧的 SOCAMM 模組,採用可插拔的型式,使用者可以輕鬆地進行更換與升級。這種設計不僅提升了系統的維護便利性,更為未來記憶體容量的擴充,以及效能的升級迭代,預留了彈性空間。在寸土寸金的電子產品內部空間中,SOCAMM 的小型化設計,使其能在相同區域內安裝更多的 DRAM 模組,進一步堆疊記憶體容量,極大化系統的整體效能。

黃仁勳擘劃 AI 普及願景,SOCAMM 成關鍵拼圖

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 (Jensen Huang) 一直以來積極倡導 AI 技術的普及化與平民化。上個月,在 CES 2025 消費電子展上,NVIDIA 正式推出了 AI PC 平台「Digits」,展現其將 AI 運算能力推向個人使用者的決心。黃仁勳在 CES 展會上強調:「未來,無論是工程師、藝術家,或是任何以電腦作為工具的人,都需要一台個人 AI 超級電腦。」而 SOCAMM 的問世,正是 NVIDIA 為實現此一願景所佈局的關鍵一步。

黃仁勳深信,SOCAMM 具備顛覆個人運算模式的潛力。透過 SOCAMM 的高效能、低功耗特性,未來的個人電腦將能具備強大的 AI 運算能力,使用者將能在本地端執行更複雜的 AI 應用,例如即時影像生成、自然語言處理、以及高效能運算模擬等,大幅提升工作效率與創造力。

NVIDIA 自立記憶體標準,挑戰 JEDEC 傳統

SOCAMM 的開發,不僅僅是一項單純的技術創新,更代表著 NVIDIA 在記憶體標準制定領域的戰略性佈局。傳統上,記憶體標準的制定,是由聯合電子設備工程委員會 (JEDEC) 協同多家 PC、記憶體、伺服器公司,透過產業共識共同決定的。然而,NVIDIA 此次卻選擇跳脫 JEDEC 的框架,自行主導 SOCAMM 標準的開發,展現其對自身技術實力與產業影響力的強大信心。

一位不具名的產業消息人士指出:「記憶體標準的制定,向來是 JEDEC 成員公司之間協商妥協的結果,但 NVIDIA 此次獨樹一幟,展現其建立自有記憶體標準的企圖心,這也反映出 NVIDIA 對於自身創新能力與市場領導地位的高度自信。」

半導體產業鏈全面動員,迎接 SOCAMM 新時代

預期 SOCAMM 的問世,將在整個半導體產業鏈中引發廣泛的連鎖效應。除了直接參與合作開發的三星電子、SK 海力士等記憶體大廠外,包括基板供應商 Simmtech、TLB 等公司,也正積極投入資源,與 NVIDIA 攜手為 SOCAMM 標準打造完整的供應鏈生態系統。據報導,這些基板供應商正與 NVIDIA 緊密合作,共同開發 SOCAMM 模組所需的基板,以確保未來 SOCAMM 能夠順利量產。

業界人士透露,目前 NVIDIA 與記憶體合作夥伴之間,正積極進行 SOCAMM 原型產品的交換與效能測試,為大規模量產做最後的準備。業界普遍預期,SOCAMM 有望在今年年底正式邁入大規模量產階段,屆時,新一代的個人 AI 超級電腦,以及更高效能的伺服器產品,將可望搭載 SOCAMM 記憶體,正式進入市場。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Windows 11 最新修補程式 KB5051987 災情頻傳:檔案總管頻繁崩潰、更新安裝卡關

作者 NetEase
2025年2月20日 14:30
Windows 11 最新修補程式 KB5051987 災情頻傳:檔案總管頻繁崩潰、更新安裝卡關,使用者叫苦連天7756e2d525d438084126be9e1097c704

微軟近日針對 Windows 11 推出的二月份累積更新 KB5051987,原意是為系統帶來更完善的功能與安全性提升,然而,這項更新卻意外地成為許多使用者的惡夢。

自發布以來,網路上陸續湧現大量災情回報,指出 KB5051987 更新不僅在安裝過程中頻頻卡關、失敗,安裝完成後更導致系統出現檔案總管崩潰、攝影機無法運作等多重問題,嚴重影響使用者體驗。

Windows 11 最新修補程式 KB5051987 災情頻傳:檔案總管頻繁崩潰、更新安裝卡關

更新安裝頻頻受阻,錯誤訊息令人困擾

根據多位使用者在社群平台與意見反應中心的回報,Windows 11 KB5051987 更新在安裝階段就遭遇重重阻礙。許多使用者反映,更新程序在進度條達到 96% 時便戛然而止,系統畫面停滯不動,並跳出令人困惑的錯誤訊息:「事情沒有按計畫進行。」(Something didn't go as planned)。

更甚者,部分使用者表示更新進度甚至卡在 0% 的位置長達數小時,無論重啟電腦、重新嘗試安裝多少次,都無法順利完成更新。一位使用者在意見反應中心無奈地表示:「嘗試安裝 2025-02 累積更新 KB5051987 數次,皆告失敗,錯誤代碼顯示為 (0x80070003),系統提示部分更新檔案可能遺失或存在問題,完全不知道該如何解決。」

檔案總管無預警崩潰,日常操作大受影響

即使部分使用者幸運地完成 KB5051987 更新安裝,卻也並未擺脫困境,反而面臨更惱人的系統問題——檔案總管頻繁崩潰。使用者指出,在安裝更新後,每當嘗試開啟桌面上的資料夾、文件夾,或是圖片資料夾時,檔案總管便會毫無預警地停止回應,視窗卡頓、失去作用,嚴重影響日常檔案管理操作。

更令人沮喪的是,使用者嘗試透過桌面捷徑、工作列圖示,甚至是使用 Windows 內建的搜尋功能來啟動檔案總管,同樣徒勞無功,系統似乎完全拒絕開啟檔案總管視窗。儘管如此,有使用者發現,檔案總管程序實際上仍在背景持續運作,並未完全停止,但使用者卻如同被阻隔在外,完全無法透過正常途徑存取任何資料夾內容。

部分使用者進一步指出,檔案總管的介面並非完全癱瘓,透過視窗左側的側邊欄,仍然可以勉強開啟「首頁」、「相簿」等預設資料夾,但其他使用者自行建立的資料夾,則一律無法開啟,彷彿檔案總管功能半殘一般,使用體驗大打折扣。

攝影機功能異常,惠普筆電成重災區

除了檔案總管崩潰問題外,KB5051987 更新也傳出導致部分裝置攝影機無法正常運作的災情。有使用者回報,在安裝更新後,其惠普 Spectre 系列筆記型電腦的內建攝影機突然失效,無論開啟任何應用程式,攝影機都呈現黑畫面,無法正常捕捉影像。

Windows 11 最新修補程式 KB5051987 災情頻傳:檔案總管頻繁崩潰、更新安裝卡關

使用者嘗試了重新啟動電腦、重新安裝攝影機驅動程式等常見的故障排除步驟,但問題依舊存在,攝影機仍然無法恢復運作。然而,當使用者毅然決然地將 KB5051987 更新解除安裝後,神奇的事情發生了——攝影機功能竟奇蹟般地恢復正常,再次印證 KB5051987 更新與攝影機故障之間存在高度關聯性。

官方修復更新指日可待?

Windows 11 KB5051987 更新所引發的種種問題,已在使用者社群中引發強烈反彈,網路上充斥著使用者的抱怨與求助訊息,許多人對於微軟更新品質控管機制提出質疑,並呼籲官方儘速釋出修復更新,解決當前災情。

針對已安裝 KB5051987 更新並遭遇檔案總管崩潰、攝影機異常等問題的使用者,目前最直接的解決方案,便是手動將該更新程式解除安裝,以暫時恢復系統的正常運作。而尚未安裝更新的使用者,則建議暫緩安裝 KB5051987,靜待微軟官方發布修正後的更新版本,再行安裝,以避免不必要的系統問題。

Windows 11 最新修補程式 KB5051987 災情頻傳:檔案總管頻繁崩潰、更新安裝卡關

目前微軟官方尚未針對 KB5051987 更新所引發的災情做出正式回應,但預期在收到大量使用者回報後,微軟工程團隊應已著手展開問題調查與修復工作。使用者期盼微軟能儘速找出問題根源,並推出修正後的更新版本,讓 Windows 11 系統能真正穩定可靠。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日圓貶值恐影響 Switch 2 定價?任天堂對於在日本及美國的Switch 2售價要賣多少,恐怕自己也沒想清楚

作者 NetEase
2025年2月11日 16:30
日圓貶值恐影響 Switch 2 定價?任天堂總裁:考量消費者期望的「合理價格」F836cec3f4bdcd9a950aa335ca6e5e63

隨著匯率不斷變化,任天堂總裁暗示,國際貨幣市場的不穩定狀態可能對 Switch 2 的定價決策產生重大影響。

在上週三的投資者問答環節中,當被問及 Switch 2 的硬體定價問題時,任天堂總裁 Shuntaro Furukawa 表示:「除了目前的通貨膨脹之外,我們也意識到自 2017 年 Nintendo Switch 發布以來,匯率環境發生了顯著變化。我們還需要考慮客戶對任天堂產品期望的合理價格。在考慮產品價格時,我們認為有必要從多個角度考慮這些因素。

目前,我們無法透露 Nintendo Switch 2 的具體價格,但我們正在綜合考慮各種因素。目前,我們不打算改變 Nintendo Switch 硬體的價格。」

這段話大部分是政治人物常用的政治語言,實際上講的就是「我們還沒想好該怎麼辦」。但關於匯率和通貨膨脹的部分,讓我們不禁思考,像任天堂這樣的日本公司,在日圓歷史性貶值的情況下,會有多脆弱,以及這對 Switch 2 可能意味著什麼。

通貨膨脹問題越來越嚴重

當 Switch 在 2017 年初推出時,1 美元可以兌換約 114 日圓,這個匯率與過去二十年的標準大致一致。如今,同樣的 1 美元可以兌換超過 152 日圓,達到了自 1990 年代以來前所未見的水平。

這意味著,在日本,Switch 的 29,980 日圓定價,在推出時約為 262 美元,與美國 299 美元的推出價格大致相同。今天,任天堂在日本仍然以 29,980 日圓的價格出售 Switch,在美國則為 299 美元。但以今日的匯率計算,以日圓計價的日本價格僅值 196 美元。

日圓貶值恐影響 Switch 2 定價?任天堂對於在日本及美國的Switch 2售價要賣多少,恐怕自己也沒想清楚

如今,在日本,1 美元比 2017 年更有價值。這意味著,實際上,日本消費者目前購買任天堂硬體的成本要低得多。相反地,這也意味著任天堂在美國銷售硬體比在日本賺取更多的利潤。

這對 Switch 2 意味著什麼?假設任天堂希望以與初代 Switch 相同的價格推出其新主機,但要根據過去八年的通貨膨脹進行調整。2017 年 Switch 在美國的 299 美元推出價格,相當於今天的 387 美元,因此在這個情況下,Switch 2 定價 399 美元似乎完全合理。

然而,在日本,29,980 日圓的 Switch 推出價格,以今天的幣值計算僅約 33,787 日圓。以今天的匯率計算,這僅相當於約 221 美元,約為任天堂在美國以 399 美元價格出售遊戲機所能獲得價格的 55%。以這樣的價格,任天堂在日本市場銷售 Switch 硬體的意願會大大降低,因為它可以透過在美國銷售相同的硬體來賺取更多的錢。

任天堂的兩難困境

當然,任天堂可以提高 Switch 2 在日本的價格,使其更符合假設的 399 美元美國價格。但以今天的匯率計算,這意味著約 60,000 日圓的價格,幾乎是最初 Switch 在日本經通膨調整後價格的兩倍。以這個價格,Switch 2 在日本實際上會賣的比現在的 PlayStation 5 更貴,尤其是在 Sony 於 2022 年已經因為通貨膨脹因素提高了該遊戲機在日本的建議零售價。

或許對新遊戲機的強勁需求,即使在如此大幅膨脹的價格下,也能讓日本的 Switch 2 維持一段時間。但對於仍然佔任天堂整體硬體銷售額近四分之一的市場來說,這可能是一個冒險的舉動。

任天堂理論上也可以利用匯率來降低 Switch 2 在美國的推出價格——畢竟,即使是 299 美元的 Switch 2,也能比以目前日本價格出售的現有 Switch 帶來更多的日圓收入。但這可能意味著任天堂會少賺一些錢,因為它可能可以指望美國 Switch 2 銷售強勁,而無需提供降價(畢竟,即使在 2017 年的價格比老化的 PS4 更貴,最初的 Switch 仍然沒有官方降價)。

另外,任天堂還有一種選擇,就是恢復 3DS 和 Wii U 時代的政策,即鎖定地區的硬體,只能玩在同一地區銷售的軟體。有了這種保護措施,任天堂就可以相對較低的日圓價格出售日本 Switch 2 裝置,而不用擔心經銷商搶購這些裝置,然後在美國市場上轉售獲利。

這些都是任天堂正在考慮的貨幣決策,即便它同時「考慮客戶對任天堂產品期望的合理價格」。我們應該會在 4 月 2 日計畫舉行的以 Switch 2 為重點的 Nintendo Direct 上,了解更多關於該公司在這個問題上的立場。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人工智慧的「智商」迷思:為什麼 IQ 並非衡量 AI 能力的標準?

作者 NetEase
2025年2月10日 16:00
人工智慧的「智商」迷思:IQ 並非衡量 AI 能力的標準03e33b0503ffe493b6dcf911156c49dd

近期,OpenAI 執行長 Sam Altman 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他觀察到人工智慧的「智商」在過去幾年快速提升。他甚至以非科學的方式比喻,感覺每年人工智慧的智商都提高了一個標準差。然而,許多專家學者卻認為,用人類的智商來衡量人工智慧的能力,不僅會產生誤導,也並非一個準確的評估標準。

智商測試的侷限性

牛津大學研究科技與監管的學者 Sandra Wachter 指出,用人類的標準來描述人工智慧的能力,就像是拿蘋果跟橘子比較一樣,兩者本質上就不同。智商測試是評估人類智力的一種相對標準,而非客觀標準。雖然智商測試在邏輯和抽象推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它無法測量實用智力,也無法完整呈現人類智力的複雜性。

Wachter 認為,智商測試是基於科學家對人類智力的理解而設計的,但人工智慧的能力卻不能用同樣的方式來描述。就像汽車比人類快、潛水艇比人類潛水能力強,但這並不代表它們超越了人類智慧。將人類智力的某個面向與人類的整體表現進行比較,會忽略人類智力的複雜度。

智商測試的歷史與爭議

智商測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優生學,這是一種備受爭議的科學理論,認為可以透過選擇性繁殖來提高人類智商。智商測試不僅需要受測者具備良好的工作記憶能力,還需要了解西方文化規範,這使得智商測試容易產生偏見。也因此,有心理學家將智商測試稱為「意識形態敗壞的智力機械模型」。

華盛頓大學研究人工智慧倫理的博士候選人 Os Keyes 認為,人工智慧在智商測試中表現出色,更多的是反映了測試本身的缺陷,而不是人工智慧的能力。Keyes 認為,如果擁有無限的記憶力和耐心,智商測試很容易就能刷分。早在數位電腦發明之前,我們就已經知道智商測試是一種非常有限的認知、智商和智力衡量方式。

人工智慧在智商測試中的優勢

人工智慧在智商測試中可能具有不公平的優勢,因為它們擁有海量記憶體和內化知識。人工智慧通常在公共網路資料上進行訓練,而網路上有許多從智商測試中擷取的例題。倫敦國王學院的人工智慧研究員 Mike Cook 表示,智商測試經常重複相似的模式,而人工智慧可以透過大量練習來提高分數。Cook 認為,人類在學習時,不會像人工智慧一樣將資訊清晰地輸入大腦數百萬次,也不可能在沒有雜訊或訊號損失的情況下處理資訊。

歸根結底,智商測試是為人類設計的,旨在評估一般問題解決能力。對於解決問題方式與人類截然不同的技術來說,這些測試並不適用。Cook 認為,就像烏鴉可以使用工具從盒子裡找到食物,但這並不代表它可以進入哈佛大學學習。人類在解決問題時,大腦需要處理更多的事情,例如正確閱讀文字、思考回家路上的事情等。換句話說,人類大腦在解決問題時,需要處理更多干擾因素,並且比人工智慧得到的幫助要少得多。

AI Now 研究所的首席人工智慧科學家 Heidy Khlaaf 認為,這一切都表明我們需要更好的人工智慧測試方式。在歷史上我們從未將機器的計算能力與人類的計算能力進行比較,因為計算的本質意味著系統總是能夠完成超出人類能力的任務。我們直接將系統效能與人類能力進行比較的想法是最近才出現的現象,這種現象備受爭議,也是圍繞著不斷擴大和移動的基準所產生的爭議來評估人工智慧系統。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