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 — 2025年7月9日首页

JSAUX推出 Switch 2 專用背夾式風扇,強化掌機散熱、提升續航穩定性

作者 IFENG
2025年7月9日 16:00
任天堂Switch 2效能升級,發熱問題引關注。JSAUX推出背夾式散熱風扇,有效解決Switch 2的散熱問題,維持遊戲幀率穩定,重度玩家必備。Fc0e5c2fad617d5cf4f77c60d6402fbf

隨著任天堂新一代主機 Switch 2 傳出效能大幅升級,玩家最關心的除了遊戲畫質之外,就是可能隨之而來的發熱問題。第三方周邊品牌 JSAUX 日前宣布推出專為 Switch 2 設計的 背夾式散熱風扇模組,瞄準重度掌機使用者的需求。

這款風扇模組型號為 GP0201A,採用 USB-C 介面連接 Switch 2 本體底部,支援多段風速無段調節,並可相容市面上常見的輕薄型主機保護殼。官方表示,搭配使用後可將機身溫度維持在 30~32°C,有效抑制過熱導致的降頻,進一步提升遊戲時的幀率穩定性與電池續航表現。

JSAUX推出 Switch 2 專用背夾式風扇,強化掌機散熱、提升續航穩定性

此外,這款模組也內建一組 USB-C 18W PD-in 供電接口,即使安裝風扇模組後仍可同時為 Switch 2 快速充電,實測充電時間幾乎與直插差異不大,方便長時間手持遊玩。

目前 JSAUX 這款 Switch 2 專用散熱模組已於海外官網上架,定價為 39.99 美元(約新台幣 1,300 元),尚未確認是否會引進台灣市場。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昨天以前首页

微軟新一波裁員波及 Xbox 部門,高層竟建議被裁員工「和 Copilot 聊聊」

作者 IFENG
2025年7月7日 16:30
微軟高層建議遭裁員工利用AI工具尋求職涯協助,引發爭議。擁抱AI之際,卻建議失業員工求助AI,被業界認為脫離現實,難以接受。F195c624d9ca83e33d8d801e91c8d9bb

微軟近期大刀裁撤 9100 名員工,其中遊戲部門影響尤鉅,包含 Xbox Game Studios 多間工作室被裁撤或取消專案。不過,在業界情緒低迷之際,Xbox 發行部門的執行製作人 Matt Turnbull 卻在 LinkedIn 上給出一項「非典型建議」:建議失業員工向 Copilot 或 ChatGPT 等 AI 工具尋求情感與職涯支持。

Turnbull 表示,這段時間對很多人來說非常艱難,「如果不盡我所能提供協助,就是一種失職」。他提出的建議包含職涯規劃、履歷優化、LinkedIn 簡介撰寫、人脈聯繫範本,甚至還有處理職場自我懷疑(imposter syndrome)的 AI 提示語。

例如:

  • 「我剛被遊戲產業裁員,請幫我制定一份 30 天的職涯重整計畫。」

  • 「請協助我改寫履歷項目,突顯成效與影響力。」

  • 「我對自己能力感到懷疑,請幫我重新看待這段經歷,找回自信。」

儘管 Turnbull 在文末強調「AI 無法取代你的聲音或經驗,但當精神能量稀缺時,這些工具能幫助你更快理清方向」,但這番言論仍引發不少創作者與業內人士反感。該貼文目前已被刪除。

業界觀察指出,微軟近來高調擁抱 AI,1 月才宣布將投資 800 億美元建置 AI 基礎設施,而 AI 對於創意產業(如遊戲、美術、寫作)的長期威脅性,也早已引發討論。在裁員浪潮尚未退去之際,高層呼籲員工「和 AI 傾訴」的做法,難免被認為「脫離現實」。

Matt Turnbull 擁有近 25 年遊戲產業經歷,在微軟服務超過 15 年。過去一年間,微軟累計裁員人數已超過 15000 人。儘管 Turnbull 出發點可能是為同仁打氣,但在大量人員失業、專案被取消的敏感時刻,這番建議顯然並未被多數人買單。

更讓人側目的是,微軟在裁員前於今年 1 月宣布將投資高達 800 億美元建置 AI 基礎設施,也讓外界質疑遊戲部門大規模裁員是否與「將資源轉向 AI 發展」有關。雖然微軟並未正面回應,但遊戲社群普遍擔憂 AI 將逐漸取代創意工作者的角色,這波裁員或許正是資源重分配的前奏。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Pixel 10 Pro / XL 規格曝光:搭載 Tensor G5 晶片,螢幕最大達 6.8 吋、配備 16GB 記憶體

作者 IFENG
2025年7月2日 14:00
Google 新款 Pixel 10 Pro 系列規格曝光!搭載 Tensor G5 晶片,相機與電池續航力亦有提升。Pixel 10 Pro XL 電池容量為 Pixel 系列史上最大。3da5d30c2637a9fac159e29bcf57cbff

根據外媒《Android Headlines》報導,Google 即將推出的兩款旗艦新機 Pixel 10 Pro 與 Pixel 10 Pro XL 規格資訊已全數流出。整體外型延續去年 Pixel 9 Pro 系列設計,改動幅度不大。

螢幕規格與外觀設計

兩款新機分別採用 6.3 吋與 6.8 吋 OLED 螢幕,皆為 LTPO 面板,支援 1~120Hz 自適應更新率,峰值亮度達 3000 尼特,機身前後皆使用康寧 Gorilla Glass Victus 2 強化玻璃,耐用性有所提升。

Pixel 10 Pro 系列將全數搭載 Google 自研的 Tensor G5 晶片,記憶體統一為 16GB。儲存空間方面,Pixel 10 Pro 提供 128GB 起跳至 1TB 不等,但 1TB 款僅支援特定配色;Pixel 10 Pro XL 則排除 128GB 選項,提供 256GB、512GB 與 1TB 三種容量。

相機與電池續航

相機配置預計延續前代,包括:

  • 主鏡頭:5000 萬畫素感光元件

  • 超廣角:4800 萬畫素

  • 長焦鏡頭:4800 萬畫素、支援 5 倍光學變焦

  • 前鏡頭:4200 萬畫素自拍鏡頭

電池容量方面,Pixel 10 Pro 搭載 4870mAh 電池,略低於 Pixel 10;而 Pixel 10 Pro XL 則內建 5200mAh 電池,為 Pixel 系列史上最大。

充電規格與無線支援

兩款手機均支援 Qi2 無線充電協議,無線功率達 15W。Pixel 10 Pro 支援 29W 有線快充,Pro XL 則升級至 39W。

 

項目 Pixel 10 Pro Pixel 10 Pro XL
螢幕 6.3 吋 OLED 6.8 吋 OLED
解析度 2856 x 1280 2992 x 1344
晶片 Tensor G5 Tensor G5
記憶體 16GB 16GB
儲存空間 128GB / 256GB / 512GB / 1TB 256GB / 512GB / 1TB
主相機 5000 萬畫素 5000 萬畫素
超廣角 4800 萬畫素 4800 萬畫素
長焦鏡頭 4800 萬畫素 4800 萬畫素
前鏡頭 4200 萬畫素 4200 萬畫素
電池 4870mAh 5200mAh
有線充電 29W 39W
無線充電 15W(支援 Qi2) 15W(支援 Qi2)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YouTube再增AI功能,部分使用者質疑內容品質與導航體驗

作者 IFENG
2025年7月2日 09:00
YouTube再增AI功能,部分使用者質疑內容品質與導航體驗7e0827c33ec89877b2ed8e43f697e60c

隨著YouTube上充斥越來越多由人工智慧生成的「內容農場」影片,許多使用者開始質疑平台導航是否變得更加困難。對此,YouTube母公司Google近日宣布,將推出兩項全新AI功能,目的是強化搜尋體驗與互動性,不過目前僅限美國的Premium(付費)會員優先體驗。

第一項功能是結合AI推薦的搜尋強化工具。當使用者搜尋如「購物」、「旅遊」等主題時,YouTube會以輪播形式推薦相關影片,並搭配AI生成的摘要內容。例如搜尋「夏威夷最佳海灘」,可能會看到浮潛勝地或火山海灘的介紹片段,有助於用戶快速規劃假期或探索目的地資訊。

這項搜尋強化功能目前僅向美國地區的Premium用戶開放,且僅支援英文版本,並會以隨機方式逐步推送測試。

第二項功能則針對早前推出的對話式AI工具進行擴充,該工具原本限定於Premium會員,目前也開始向部分美國非付費用戶開放。使用者可透過這個AI助手詢問影片相關的背景問題、尋找新內容推薦,甚至以更互動的方式探索教育性主題。

儘管外界對生成式AI的能源消耗與內容品質提出質疑,Google與母公司Alphabet仍持續將大語言模型與聊天機器人整合進幾乎所有線上服務中,並承諾未來還會推出更多AI相關應用。

值得一提的是,YouTube也已證實,平台上的公開影片已被用於訓練其AI語言模型與聊天系統,並稱已與內容創作者及主流媒體達成相關協議。不過,根據目前的用戶反饋,許多人仍偏好一個干擾較少、機器人評論較少、內容聚焦明確的影片平台體驗。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RTX 5070 SUPER 規格曝光:18GB 顯卡記憶體、6400 核心、275W 功耗

作者 IFENG
2025年7月2日 08:30
NVIDIA RTX 5070 SUPER規格曝光!記憶體大幅升級至18GB,採用GDDR7,為遊戲和創作帶來更佳體驗。RTX 5070 SUPER預計將衝擊中階市場。7785396272efef2f1b3351f82d32ee63

隨著入門款 GeForce RTX 5050 顯示卡亮相,NVIDIA 的 RTX 50 系列桌上型產品線幾乎拼圖完成。接下來,NVIDIA 預計會將重心轉向 RTX 50「SUPER」系列升級版本,預計將於 2026 年 CES 展期間正式登場。

爆料達人 Kopite7kimi 日前公開了第二款 SUPER 系列產品「GeForce RTX 5070 SUPER」的初步規格,顯示這款新卡相較於 RTX 5070 將有顯著升級,特別是在記憶體容量方面。

GeForce RTX 5070 Super
PG147-SKU65
GB205-400-A1
6400FP32
192-bit GDDR7 18G 28Gbps
275W

— kopite7kimi (@kopite7kimi) June 29, 2025

據悉,RTX 5070 SUPER 將採用 GB205-400-A1「Blackwell」架構 GPU,使用 PG147-SKU65 PCB 設計,具備 6400 個 CUDA 核心(即 50 組 SM 模組),相較於 RTX 5070 的 6144 核心稍有提升。整卡總功耗(TBP)則從原本的 250W 增加至 275W,約提升 10%。

顯卡記憶體升級為 18GB GDDR7

最引人關注的是顯卡記憶體容量從 RTX 5070 的 12GB 提升至 18GB,使用 28Gbps 的 GDDR7 記憶體與 192-bit 記憶體匯流排。這項升級主因是採用了最新 3GB 單顆封裝的記憶體模組,使得 NVIDIA 能夠將容量提升至 18GB,也超越目前大多數中高階顯示卡常見的 16GB 上限。

雖然頻寬維持與原始 RTX 5070 相同,但這樣的容量提升對需要大量 VRAM 的遊戲與創作工作負載將是明顯利多,也讓 5070 SUPER 成為一張高性價比的選擇。

目前 NVIDIA 並未針對 SUPER 系列調整定價,若延續以往策略,RTX 5070 SUPER 售價可能落在 549 美元(約新台幣 17,900 元)左右。若屬實,將對現有中階市場帶來不小衝擊。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新材料可望讓硬碟容量暴增百倍!每平方公分可儲存3TB資料

作者 IFENG
2025年7月1日 16:00
新型單分子磁體問世,有望將硬碟容量提升百倍!研究突破現有技術瓶頸,為超高密度儲存帶來曙光。單分子磁體技術的發展,將引領儲存裝置的革新。Ad7e02dcb4087f95a223cc12100f3f0c

來自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與澳洲國立大學(ANU)的化學家近日研發出一種新型單分子磁體,有潛力將硬碟儲存容量提升至目前的100倍,並已在《自然》(Nature)期刊發表成果。研究指出,該技術理論上可達到每平方公分儲存約3TB資料的密度。

目前傳統硬碟是透過磁化大量原子所構成的區域來存儲資料,而單分子磁體則可讓每個分子單獨儲存資訊,無需仰賴相鄰分子的輔助,這為打造超高密度儲存裝置提供了可能性。

新材料可望讓硬碟容量暴增百倍!每平方公分可儲存3TB資料

然而,單分子磁體長期面臨的最大障礙之一,是需在極低溫度下運作,例如過去記錄為80開爾文(約攝氏零下193度),實際應用門檻極高。本次開發的全新分子可在100開爾文(約零下173度)下維持記憶功能,雖然仍低於室溫,但已大幅接近液氮溫度(約零下196度),使得未來在資料中心等以液氮冷卻的場景中應用更具可行性。

這種磁體分子由稀土元素「鐿」(Dysprosium, 鑷)構成,並被兩個氮原子夾於中央形成近乎直線的結構。研究團隊透過一種烯烴結構,如同「分子別針」一般,將其穩定住,這項突破打破了過往多為不規則結構的限制。

研究通訊作者、曼徹斯特大學尼可拉斯·齊爾頓教授(Nicholas Chilton)指出,這款分子將為未來研發更高溫度工作環境下的單分子磁體提供藍圖,推進下一代儲存技術的可能性。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ASUS 推出 RTX 5060 LP BRK 窄卡:三風扇雙槽設計,長度僅 175.8mm

作者 IFENG
2025年7月1日 15:00
華碩推出 RTX 5060 LP BRK 顯示卡,罕見 Low Profile 設計引人注目。RTX 5060 顯示卡採用三風扇散熱,為小型主機提供高效能解決方案,值得關注。82810783372aba955613a43e9bf39883

華碩近日正式上架 RTX 5060 LP BRK 顯示卡,採用少見的 Low Profile 三風扇設計,鎖定空間有限的小型或薄型主機應用。該卡屬於雙槽刀鋒型(Low Profile)顯卡,尺寸為 175.8 x 69 x 38mm,略長於一般 mini-ITX 機殼能容納的 170mm 上限,需留意機殼兼容性。

ASUS 推出 RTX 5060 LP BRK 窄卡:三風扇雙槽設計,長度僅 175.8mm

雙版本規格與散熱配置

ASUS RTX 5060 LP BRK 分為標準版與 OC 超頻版兩種,皆搭載 NVIDIA 最新 Ada 架構 GPU,配備 3840 個 CUDA 核心與 8GB GDDR7 128-bit 記憶體,記憶體頻寬達 28Gbps。

  • 標準版時脈:2497MHz,超頻模式下可達 2512MHz,AI 推論效能為 613 TOPS

  • 超頻版時脈:2550MHz,超頻模式下為 2565MHz,AI TOPS 效能提升至 627

散熱部分採用三顆雙滾珠軸承風扇,並具備 IP5X 防塵等級,有效防止灰塵進入以延長使用壽命。雖為 Low Profile 設計,但仍佔用兩個插槽,使用者需預留空間安裝。

ASUS 推出 RTX 5060 LP BRK 窄卡:三風扇雙槽設計,長度僅 175.8mm

供電與輸出介面

儘管華碩官網部分標示為「無需外接供電」,但根據官方圖示與業界普遍認知,該卡實際上需外接一組 8pin PCIe 電源,建議搭配 550W 以上電源供應器。輸出介面提供 2 個 HDMI 與 1 個 DisplayPort。

顯卡本體未配備金屬背板,有助於減輕重量與簡化安裝流程。

ASUS RTX 5060 LP BRK 是目前市面少見搭載 GDDR7 且採三風扇 Low Profile 設計的顯卡,對於需建構高效能小型主機的玩家或商用需求者,具備不錯的吸引力。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新一代 iPad Pro 傳採極窄邊框設計:導入韓系新供應鏈、搭載 M5 晶片力拚換機潮

作者 IFENG
2025年6月30日 09:30
蘋果新款 iPad Pro 傳將採用 LX Semiconductor 顯示驅動晶片,搭配覆晶薄膜技術縮窄邊框。這項改變有望提升螢幕占比,並優化電力效率,新款 iPad Pro 或搭載 M5 晶片。Ab8213af35515b9e758c60059df2ed26

根據多家外媒報導,蘋果預計於今年下半年推出新一代 iPad Pro,除了內部升級至 M5 晶片,外觀設計也將迎來顯著變化:傳將導入韓國半導體廠 LX Semiconductor 的顯示驅動晶片,並結合 LG Innotek 的 COF(Chip on Film,覆晶薄膜)封裝技術,大幅縮窄螢幕邊框,進一步提升螢幕占比與視覺沉浸感。

COF 技術是一種將驅動 IC 移至排線、並可向背面折疊的封裝方式,可讓原本佔用機體邊緣的元件內縮,不僅讓邊框更窄,也有助減少機身厚度與重量。該技術已廣泛應用於高階智慧手機與 OLED 顯示器,如今蘋果也計劃將其導入至 iPad Pro,可見其對新一代 iPad 外型升級的高度重視。

而這次若改採 LX Semiconductor 的驅動晶片,也將打破蘋果長期倚賴三星供應 OLED 顯示 IC 的格局,不僅有助供應鏈多元化,亦可藉競價降低零組件成本,增強採購談判力。蘋果正評估是否正式下單,預計將於本月底前定案。

全面升級M5晶片

除了外觀革新與供應鏈調整外,新款 iPad Pro 的硬體核心也將全面升級為 M5 晶片,這是繼 M4 搭載於新款 iPad Air 後的下一代蘋果自研處理器,預期在 AI 算力與能效表現上將大幅超越前代。這也意味著 iPad Pro 將持續朝「輕筆電化」與「生產力設備」方向發展,成為蘋果生態系中關鍵的高階行動終端。

此外,有消息指出蘋果也在研發自家 5G 調製解調器,未來有望擺脫對高通的依賴,若成功整合至 iPad Pro,將是繼 Mac 轉向 Apple Silicon 之後的又一重大自主化里程碑。此舉不僅有助於系統整合與功耗控制,也可能進一步縮小 PCB 尺寸、釋出更多內部空間供其他元件配置。

iPad Pro 向來被視為「平板之王」,近年市場成長雖趨緩,但在教育、創作者與商業應用領域仍佔有一席之地。這次從外觀、性能到供應鏈皆有顯著更新,預料將成為蘋果下半年最受矚目的產品之一,也可能在換機市場掀起一波升級潮。

有分析師指出,在生成式 AI 浪潮席捲行動裝置的當下,具備高效晶片、強大顯示與 AI 運算能力的平板產品將逐漸成為「筆電+手機」間的橋梁。若蘋果能在新款 iPad Pro 中加入更強的 AI 本地處理功能,或搭配 Vision Pro 等裝置實現跨平台協作,將有機會再次定義行動裝置的新標準。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微軟讓DOS 老粉驚喜:重製 34 年前的MS-DOS Editor經典編輯器,還能在 Linux 跑!

作者 IFENG
2025年6月29日 14:30
微軟重製經典 MS-DOS 編輯器,名為 Edit,讓資深電腦迷驚喜。Edit 保留了簡單快速的特性,又支援跨平台,Linux 用戶也能使用這款經典 編輯器。Cbc6e36e650c80c6eafb73ed539438ab

上個月,微軟推出了經典 MS-DOS 編輯器的現代化重製版,讓許多資深電腦迷感到驚喜萬分。這款新工具直接命名為「Edit」,是用 Rust 語言開發的開源版本,不但能在 Windows 上使用,還支援 macOS,甚至連 Linux 也能跑!

對長期使用非微軟系統的開發者來說,能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使用 MS-DOS 的編輯器簡直是件難以想像的事。一位 Reddit 網友就說得很經典:「等了 30 年,現在我終於能在 Linux 上用 MS Edit。」

編輯器界的「古董」復活

1991 年,MS-DOS 5.0 推出時,MS-DOS Editor 可說是一大突破。在這之前,用戶得忍受 EDLIN——一款操作極度原始且不友善的行列編輯器,搞到很多人只能用「COPY CON filename.txt」這種土法煉鋼的方式輸入文字。

MS-DOS Editor 的出現改變了一切:它有全螢幕介面、支援滑鼠操作,還有可以用鍵盤操作的下拉選單。這些在今天看起來理所當然,但當年真的非常革命性。

微軟讓DOS 老粉驚喜:重製 34 年前的MS-DOS Editor經典編輯器,還能在 Linux 跑!

微軟 Windows Terminal 團隊的產品經理 Christopher Nguyen 在介紹這款新工具的部落格中就開玩笑說:「大家應該都聽過『我怎麼離開 Vim?』這個迷因吧?」他補充,即便 Vim 功能強大,但操作門檻高一直是很多人跨不過的門檻。

Nguyen 也指出,微軟之所以決定重製 Edit,是因為在 64 位元的 Windows 中,竟然找不到一款預設的 CLI(命令列介面)文字編輯器,而這在過去的 32 位元版本中則是有內建的。

這款名為「Microsoft Edit」的新工具,目前社群回饋整體偏向正面。開發者 Simon Willison 在 X 上表示:「微軟推出了新終端機編輯器!這款叫做 Microsoft Edit 的工具是開源的、超小(Rust 編譯後僅約 250KB),而且支援跨平台。我在 Mac 上試過,感覺比 Vim 或 nano 還好用。」

微軟讓DOS 老粉驚喜:重製 34 年前的MS-DOS Editor經典編輯器,還能在 Linux 跑!

Linux 用戶也能從 GitHub releases 頁面下載,或透過非官方的 Snap 套件安裝。而懷舊玩家如果想在舊 MS-DOS 機器上體驗 16 位元版本,也可以去網路典藏庫下載原始版。

MS-DOS 編輯器的傳奇背景

1991 年的 MS-DOS 5.0 發行時,整個電腦世界跟現在差超多。當時一台 PC 的處理器大概是 286 或 386,4MB 記憶體就算高階規格,網路也還只是學術用途。

微軟讓DOS 老粉驚喜:重製 34 年前的MS-DOS Editor經典編輯器,還能在 Linux 跑!

MS-DOS Editor 對許多用戶來說,是他們第一次接觸「現代」文字編輯器,是從指令列過渡到視窗介面時代的重要一步。

有趣的是,根據 Wikipedia,當年的 EDIT.COM 其實只是一個殼,它會啟動 QBasic 編輯器的特別模式。也就是說,MS-DOS Editor 一開始其實是 QBasic 偽裝的!後來微軟把它獨立出來,成為正式的程式。

微軟讓DOS 老粉驚喜:重製 34 年前的MS-DOS Editor經典編輯器,還能在 Linux 跑!

這次重製的 Edit 大小只有 250KB,延續了原始版本「簡單、快速」的設計精神。不過功能可不馬虎:支援 Unicode、正規表達式、甚至能處理幾 GB 大小的文件!

相較之下,原本的 DOS 版編輯器最多只能開幾百 KB 的檔案,受到記憶體限制。而像 OMG! Ubuntu 網站就實測發現,這版 Edit 在 Ubuntu 上表現優異,開大檔也很順。

結語:簡單工具的復興?

在 AI 助理、IDE 爭奇鬥艷的時代,微軟選擇重新打造一款 34 年前的編輯器,讓人不禁想問:或許我們真的還需要這種「快速、簡單、穩定」的工具。

畢竟,寫個說明檔、改個 config,不一定都需要 VS Code 或 Copilot。像 Edit 這樣「小而美」的工具,也許正是我們真正會用、用得久的東西。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YouTube反廣告阻擋出新招:被爆以「假延遲」技術刻意延後影片播放,以懲罰阻擋廣告的用戶

作者 IFENG
2025年6月24日 14:30
YouTube 測試「假延遲」懲罰擋廣告用戶,模擬影片載入緩慢。開發者已找到繞過「假延遲」的方法,但 YouTube 也同步啟動反制手段。1849b17d0f1b5828398a84fa3f888f97

近日,有開發者揭露 YouTube 正在針對使用廣告阻擋工具的用戶測試一種名為「假延遲」的播放機制。這項 A/B 測試目前僅針對部分用戶投放,目的是透過刻意模擬影片讀取緩慢,讓使用廣告攔截器的觀看體驗變差,藉此逼迫用戶解除擋廣。

根據開發者 @LOOPS 的技術分析,當使用者啟用廣告阻擋器(無論是瀏覽器外掛還是內建功能),影片播放會出現顯著延遲,系統會彈出訊息提醒「影片加載緩慢」,並提示可能是廣告攔截器導致播放異常。

YouTube反廣告阻擋出新招:被爆以「假延遲」技術刻意延後影片播放,以懲罰阻擋廣告的用戶

什麼是假延遲?

假延遲並非實際的影片載入問題,而是 YouTube 透過伺服器端技術模擬出一段「類廣告時間」的等待。例如原本影片前有15秒廣告,若被攔截,系統就插入約12秒的假延遲時間來「懲罰」用戶。

若原始廣告為6秒與15秒的組合,則假延遲可長達16.8秒,實際上是以技術手段重現被取消的廣告時長。

技術細節:YouTube 是怎麼做到的?

這項機制是透過 YouTube 的內部 API 和影片串流服務 GVS 實作。當使用者點擊影片時,伺服器會傳回包含延遲指令的播放連結,播放器會強制等待一段時間後才開始加載內容。

值得注意的是,這項 A/B 測試涵蓋所有用戶,即使沒有攔廣,只要被選入實驗組也可能遇到短暫延遲。不過若未攔廣,延遲通常極短、幾乎感覺不到。

另外,有謠言稱 YouTube 會藉此提高 CPU 使用率進而損壞電腦,這是不實訊息。假延遲只是播放器的邏輯處理,與硬體資源無關。

如何繞過假延遲?技術社群已找到對策

目前已有開發者提出解法:在影片請求資料中加入 isInlinePlaybackNoAd: true 的參數,即可避開延遲機制。像 uBlock Origin 這類廣告攔截器可透過新增自訂規則,自動修改 JSON 請求以達成目的。

但該方法僅限於網站內部的影片跳轉(熱導航),若從外部網站直接點入 YouTube,則初始載入資料無法被修改,因此假延遲仍會生效。

YouTube 的反制手段也同步啟動

為封鎖上述繞過方式,YouTube 正測試在 HTML 標籤中插入一段腳本鎖,將部分全域變數設為唯讀,以阻止擴充功能修改播放器參數。

Firefox 用戶可透過 HTML 過濾器成功破解,但在 Chrome、Edge 等基於 Chromium 的瀏覽器中,則因擴充 API 限制較難實作,目前技術社群仍在尋找可行替代方案。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三星Galaxy Z Fold7外觀預想圖曝光:史上最大雙摺疊設計、機身更輕盈

作者 IFENG
2025年6月23日 16:00
三星 Galaxy Z Fold7 外觀搶先曝光!更輕薄的機身與更大的螢幕是本次 Galaxy Z Fold7 的重點升級,摺疊旗艦愛好者不容錯過。549c18965c688fee2adf80b25de014c2

三星即將於7月9日舉辦新品發表會,知名爆料者 OnLeaks 搶先釋出 Galaxy Z Fold7 的外觀預想圖,揭露這款摺疊旗艦的多項重點升級。

最明顯的變化在於重量與螢幕尺寸。Z Fold7 機身僅重215公克,比前代減輕了24公克,對於摺疊手機愛好者來說無疑是好消息。內頁螢幕則擴大至8.2吋,是目前市面上尺寸最大的雙摺疊手機,超越Google Pixel 9 Pro Fold的8吋與OPPO Find N5的8.12吋;外螢幕則預計維持在6.5吋。

配色方面,目前曝光的版本至少包括黑色與藍色兩種,機背鏡頭模組設計與即將登場的Galaxy S25系列相仿,視覺風格更加一致。

三星Galaxy Z Fold7外觀預想圖曝光:史上最大雙摺疊設計、機身更輕盈

三星Galaxy Z Fold7外觀預想圖曝光:史上最大雙摺疊設計、機身更輕盈

硬體規格上,Z Fold7 將搭載高通Snapdragon 8 Gen 3 for Galaxy(又稱「8至尊版」),內建4400mAh電池。

值得一提的是,Z Fold7 將取消上代採用的螢幕下鏡頭技術,改為傳統的挖孔設計。據稱是因為螢幕下鏡頭的成像品質仍無法達到主流水準。作為對比,Z Fold6 搭載的是400萬畫素的螢幕下前鏡頭。

更多詳細規格與實機表現,將於7月9日正式揭曉。

三星Galaxy Z Fold7外觀預想圖曝光:史上最大雙摺疊設計、機身更輕盈

三星Galaxy Z Fold7外觀預想圖曝光:史上最大雙摺疊設計、機身更輕盈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微軟既是盟友也是限制,OpenAI重組計畫卡關最大阻力來自微軟、恐失數十億美元投資

作者 IFENG
2025年6月21日 14:00
微軟既是盟友也是限制,OpenAI重組計畫卡關、恐失數十億美元投資D0e08e1ed2196b6ee8dea2e0e47881b2

根據《Yahoo Finance》報導,OpenAI正積極推動公司重組,以保住由軟銀主導的數十億美元投資,並重新掌控營收分配機制。然而,這項重組行動最大的阻力竟來自其最緊密的合作夥伴——微軟(Microsoft)。

OpenAI計畫將旗下營利事業轉型為由母公司——非營利機構OpenAI Inc.——直接監管的公益架構。若無法在年底前敲定協議,總值400億美元的募資中,可能有一半將告吹。

微軟自2019年與2021年起陸續投資OpenAI,並於2023年再投入100億美元,取得該公司營利部門大部分股權、Azure雲端API與模型的獨家存取權、收益分潤機制,以及OpenAI智財的使用權(有效至2030年)。這使微軟得以將OpenAI的AI技術整合至自家產品中,包括Office與Azure雲端平台。在2024財年,微軟智慧雲事業部營收達1,050億美元,占總營收2,450億美元近半。

然而,OpenAI希望藉由重組擺脫當前與微軟合作條件中認為過於苛刻的部分。兩家公司目前在新協議的談判中陷入僵局。據《華爾街日報》指出,OpenAI甚至考慮尋求反壟斷機構介入,釐清現有合約是否存在限制競爭之虞。而《金融時報》則在週三披露,微軟可能完全退出談判。

儘管雙方發布聯合聲明表示「合作關係長期穩固,仍持續談判中,對未來合作持樂觀態度」,但實際上,OpenAI也試圖阻止微軟取得其出資30億美元收購AI程式編寫工具「Windsurf」的相關技術。

《金融時報》另指出,OpenAI重組後微軟將持有多少股權也是爭議焦點。微軟已提出放棄股權,換取未來技術使用權。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法學教授吉兒·霍洛維茲表示,雙方實力消長取決於合約細節,而這些資訊目前並未對外公開。不過,她強調OpenAI身為非營利組織,仍有責任確保相關決策符合其「造福全人類」的創立宗旨。

過去微軟曾調整合約部分條款,例如在OpenAI與甲骨文(Oracle)與軟銀展開「星際之門」(Project Stargate)資料中心合作計畫後,已不再享有Azure的獨家使用權,改為取得優先購買權。

OpenAI自2015年以非營利組織形式成立,2019年因資金需求,成立由投資者與員工共同持有的營利子公司,並仍由非營利母公司董事會控管。即使微軟為最大出資者,也不具董事會席次與投票權。

如今OpenAI希望轉為營利結構以吸引更多資金,但轉型過程中遇上兩大障礙。首先,非營利機構在出售資產時,依法須以公平市價進行。OpenAI最近一輪估值已達3,000億美元,若未獲得等值補償,恐遭法律挑戰。其次,創辦人之一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已針對OpenAI董事會成員與執行長Sam Altman提出訴訟,阻止公司營利化,相關訴訟目前仍在審理中。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SK 海力士率先向 NVIDIA 供應 HBM4 記憶體,Rubin AI GPU 預計 Q4 上線測試

作者 IFENG
2025年6月21日 10:30
SK海力士率先供貨NVIDIA的HBM4,鞏固其領先地位。HBM4作為次世代AI關鍵,SK海力士的HBM4技術突破備受矚目。7d20f1f8a8f70ac9fb9d18f68a0aab2f

 

在高頻寬記憶體(HBM)技術競賽中,韓國大廠 SK 海力士再度搶下先機,成為首家向 NVIDIA 提供下一代 HBM4 記憶體模組 的供應商,並用於其新一代 AI 加速器「Rubin」平台進行樣品測試,成功在與美光與三星的競爭中拔得頭籌。

根據韓媒《DealSite》報導,目前 SK 海力士已向 NVIDIA 小量交付 HBM4 模組,Rubin 平台預計在 2025 年第 4 季啟動客戶資格認證程序,意味著這款新架構 GPU 可能會在 9 月後正式進入市場。

HBM4 被視為次世代 AI 與高效能運算的關鍵組件,其特色在於將邏輯晶片與記憶體模組整合於單一封裝中,有助於大幅提升頻寬與效能密度。SK 海力士率先突破技術門檻,進一步鞏固其在 HBM 市場的領先地位。

至於競爭對手方面,美光的 HBM4 雖然進度緊追在後,但由於良率偏低且產線規劃受限,目前仍難以規模量產。三星方面已成功打入 AMD 的 HBM3E 採購鏈,但 HBM4 的產能與良率尚未對外公開,能否順利成為 NVIDIA 的合格供應商仍待觀察。

儘管 SK 海力士目前享有領先地位,NVIDIA 一向採用「多元供應商策略(multi-source)」以分散風險,因此未來仍可能引進美光或三星成為次一波供應來源。

業界預期 Rubin GPU 架構將延續 NVIDIA 每半年一次的產品更新節奏,搭配 SK 海力士等高品質供應鏈夥伴,將有助於 NVIDIA 在 AI 市場維持強勢供貨能力與競爭優勢。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蘋果、Google猛將齊聚!英特爾組AI晶片「復仇者聯盟」力拼NVIDIA

作者 IFENG
2025年6月20日 10:30
英特爾重組AI晶片團隊,延攬多位業界大咖,劍指NVIDIA。本次人事異動聚焦AI晶片開發,能否在AI晶片市場突圍,備受關注。84b0ac2c78f564dd17454841c9898680

為了重振AI晶片業務,英特爾(Intel)近期找來多位來自蘋果、Google、Cadence等科技巨頭的高階工程人才,企圖打造堪比「復仇者聯盟」的AI開發團隊,直指NVIDIA的市場主導地位。

根據英特爾官網美國時間6月18日公布的最新人事公告,Srinivasan Iyengar、Jean-Didier Allegrucci與Shailendra Desai三位業界資深人士將加入公司,擔任核心工程領導職務。

同時,擁有超過20年英特爾資歷的Greg Ernst也被拔擢為新任首席營收長(Chief Revenue Officer),負責推動業務拓展與客戶關係經營。他目前領導的是英特爾的銷售與行銷團隊(SMG)。

陳立武改革進行式,聚焦AI晶片突圍

自今年3月正式接任執行長以來,陳立武(Pat Gelsinger)積極推動組織改革,重整工程團隊與產品策略。他強調英特爾需要打造更貼近市場需求的產品,並已著手精簡管理層與裁員計畫。

面對AI運算快速爆發、NVIDIA市佔持續擴大,英特爾欲扭轉頹勢、在AI晶片領域重拾話語權。其中,Iyengar將出任「客戶工程卓越中心」的資深副總裁,他過去任職於晶片設計工具商Cadence,正是陳立武過去執掌十餘年的老東家。

重磅人才接力領軍AI SoC與GPU

Allegrucci未來將領導AI系統單晶片(SoC)的工程工作,他來自AI新創公司Rain AI,並曾在蘋果服務17年,參與設計逾30款晶片,是蘋果內部極具影響力的技術人物。

Desai則將掌管AI GPU產品開發,他曾創立初創公司Provino Technologies,該公司於2021年被Google收購,隨後他在Google擔任矽工程主管,負責多款行動裝置用SoC平台的設計。此番加盟英特爾,被外界解讀為正面迎戰NVIDIA的重要戰力。

在晶圓代工業務方面,英特爾仍積極尋求新客戶擴大產能利用率,而Ernst未來也將擔負這項關鍵任務,協助擴展全球商機。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Waymo 自駕車變「行動監視器」?美警頻繁調用錄影資料,引發隱私疑慮

作者 IFENG
2025年6月17日 07:30
自動駕駛成為警方辦案的助力,凸顯了自動駕駛的監控潛力。然而,自動駕駛所帶來的監控爭議,也引發了對個人隱私的深刻反思。A34ff6e4ff2cdd8474e67befe8741c55

自動駕駛車隊逐漸從封閉測試區域邁向城市街道,卻也意外成為警方調查案件的重要「協助者」──不過這種「協助」可能正悄悄改寫我們對個人隱私的期待。

據《彭博社》報導,美國多地警方已多次透過法律程序(如傳票或搜索令),向自駕車公司Waymo調閱車輛拍攝的影片作為刑事證據。自2023年起,加州舊金山與亞利桑那州馬里科帕郡等地的執法單位都曾提出相關請求。其實,早在2016年Waymo於鳳凰城啟用服務時,當地執法人員就已開始依賴這些來自車上鏡頭的影像資料。

今年4月,洛杉磯警察局公布了一段由Waymo自駕車拍攝的影片,畫面中記錄了一起肇事逃逸案件的瞬間。影片雖經過模糊處理,仍可辨識車禍發生當時的關鍵畫面。儘管這段影片標示為「Waymo商業機密」,警方仍公開徵求民眾提供破案線索。

Waymo車輛配備360度鏡頭,全天候記錄周遭環境,實質上已成為城市中的「移動監控網」。如同報導所形容:「這些車輛本質上就是裝了輪子的監視器。」這樣的情境也引發隱私倡議團體的強烈關切──這些資料如何使用?政府是否過度依賴私營系統進行監控?是否仍在合憲範圍內?

Waymo發言人則表示,公司僅會在收到合法法院文件後才配合提供資料,且會對每一項要求進行審查,力求限制資料的使用範圍。然而,無論是否經過刪減或模糊處理,企業如何平衡配合法律與保障用戶隱私,仍是未解的難題。

這類監控科技的普及其實早已有跡可循──從家庭的Ring門鈴攝影機,到城市層級的自動車牌讀取系統與影像分析平台,公共空間的「被看見」早已常態化。

而在洛杉磯,近來已有反對群眾砸毀Waymo自駕車,甚至放火焚燒車輛,反映的不僅是對AI技術的反彈,更是不信任「車輛即資料收集器」的制度本質。當每一段行駛軌跡都可能成為刑事證據的一部分,我們該如何在科技進步與個人自由之間,重新定義邊界?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電費漲聲響起!冷氣怎麼吹才最省?專家揭5大省電關鍵:26度搭風扇最有效

作者 IFENG
2025年6月14日 09:30
炎炎夏日,冷氣使用量大增,如何冷氣省電成關鍵。專家建議調整溫度、清潔濾網,搭配使用習慣,聰明使用才能真正省電。De38740afdaac8c236c99f65b44e69a1

六月開始,台灣正式進入高溫酷暑期。根據中央氣象署預測,今年夏天氣溫將比往年略高,極端高溫日數預估也會創新高。高溫不斷,也讓冷氣使用量飆升,加上台電自今年4月起調漲平均電價約5%,讓不少民眾每月收到電費帳單時都大喊吃不消。

那麼問題來了,冷氣怎麼吹才不會讓荷包大失血?專家指出,除了挑對機型,使用習慣才是左右電費高低的關鍵。以下彙整 5 個專家建議的「冷氣省電撇步」,提供給民眾參考。

一、冷氣溫度設定26~28度最省電

不少人習慣把冷氣溫度調低到22度、甚至20度,覺得這樣會更快涼。不過根據台電建議,其實每調高1度,就可省下約6%的耗電量,長期下來差距驚人。最佳溫度設定為 26至28度,再搭配電風扇幫助空氣流動,不但體感溫度更涼,也更省電。

環保署也補充,若將冷氣長時間設定在過低溫度,除了耗能,也容易造成室內外溫差過大,對健康反而不利。

記得定期清潔濾網

許多民眾家中的冷氣長年未清,濾網布滿灰塵會影響空氣循環,也讓壓縮機更費力運轉,導致耗電暴增。專家建議至少每兩週清洗一次濾網,可提高冷氣效率達15%,也延長機器壽命。

如果冷氣明顯風量變小或異味增加,更應檢查是否需請專業技師進行深度保養。

三、冷氣開下去前,窗簾先拉、門窗先關

別小看拉窗簾這一步!白天若讓陽光直射室內,會讓冷氣負荷大增。建議使用厚重遮光窗簾,避免太陽直射,也務必關緊門窗,避免冷氣流失。

研究指出,適當遮陽可減少高達30%的冷氣耗能。居家可考慮安裝窗戶隔熱貼膜,亦有顯著效果。

四、避免頻繁開關機,善用定時功能

許多人為了「省電」會頻繁開關冷氣,但這樣反而讓壓縮機反覆啟動,耗電量更高。正確做法應是搭配定時器或智慧插座,設置開關時間,例如睡前開定時3小時,清晨自然涼快起床。

若使用變頻冷氣,讓其維持穩定運轉,反而更省電。也建議開啟「節能模式」或「除濕模式」,能有效降低用電量。

五、選對冷氣才是長期省錢關鍵

除了使用方式,選擇一台高效率的冷氣機同樣重要。根據經濟部能源局資訊,一級能效變頻冷氣比三級能效產品最多可省下30%用電量

目前政府持續推動「冷氣汰舊換新補助」,購買一級能效產品最高補助新台幣3,000元,還可搭配節能家電退稅、台電節電獎勵方案,整體最多省下上萬元。

延伸:AI智慧冷氣+太陽能節電方案也受關注

隨著 AI 智慧家電崛起,市面上已有能自動學習使用習慣、遠端控制、調整溫度與風速的冷氣產品。例如部分品牌推出的「AI溫控感應器」能根據室內活動人數與日照條件,自動調節模式,達到更佳節能效果。

對於透天厝或頂樓戶,結合太陽能板與冷氣機成為熱門趨勢,白天自發自用、夜間少量用電,可大幅壓低整體電費支出。

專家提醒,真正節能的關鍵並非「少吹冷氣」,而是如何聰明地使用冷氣。從挑選、清潔、設定到搭配其他節電設備,做好每一步,就能在炎夏中享受清涼、同時守住荷包。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蘋果研究指出目前所有的推理模型都在「假裝思考」,只是複雜的模式匹配並不具備推理能力

作者 IFENG
2025年6月10日 15:30
蘋果研究指出,現有AI推理模型的思考能力可能只是模式匹配,並非真正的推理。這項發現引發對AI推理評估方式的質疑,促使業界重新審視AI推理能力的定義與評估標準。F2ad7acf65126d618fbcf066941711d5

蘋果近期發表一篇研究論文,引發 AI 圈熱議。論文指出,目前市面上包括 DeepSeek、o3-mini、Claude 3.7 等推理模型,其「思考能力」實際上只是高度模式匹配行為,並不具備真正的推理與理解能力。換句話說,所謂的「AI 思考」,根本是一種假象。

有網友揶揄道:「蘋果這篇論文根本是在扮演《底特律:變人》中的馬庫斯,一口氣否定了所有大型語言模型的推理能力。」

蘋果研究指出目前所有的推理模型都在「假裝思考」,只是複雜的模式匹配並不具備推理能力

現行評估方法遭質疑 忽略思考過程的邏輯品質

論文指出,目前對推理模型的評估多集中在數學與程式基準題上,主要是檢查最終答案是否正確。然而,這些題目可能已在訓練資料中出現過,未必能真實反映模型的推理能力。

更重要的是,現有評估大多未考慮「思考過程」本身是否具備邏輯一致性、是否出現繞遠路的情形。為此,蘋果團隊設計了四種可精確調整難度的推理環境:漢諾塔、跳棋交換、過河問題、積木世界,藉以更客觀觀察模型的推理過程。

實驗發現,當問題變得更困難時,推理模型一開始會延長「思考時間」(token 使用量),但一旦難度超過某個臨界點,模型反而會縮短推理深度、甚至放棄推理,即便 token 預算仍然充足。

一旦超過此臨界點,無論是專為推理設計的模型,還是一般大型語言模型,其表現都會崩盤,答題準確率直接掉到接近零。

與其說是否定,更像是在呼籲改善評估方法

儘管不少網友解讀這篇論文為蘋果在 AI 發展落後的情況下的「負面操作」,但也有業界人士指出,蘋果的論點並非單純唱衰,而是指出現有推理評估方法的不足,進而呼籲建立更完整的推理能力檢測機制。

事實上,蘋果於 2024 年 WWDC 發表的 Apple Intelligence 功能,原本備受期待,卻因功能尚未完善與延期部署而受到不少批評。此次論文的提出,也可能代表蘋果希望從研究層面切入,建立自有的評估標準與發展方向。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上古卷軸 6》能否重拾經典?外媒呼籲 Bethesda 回歸深度 RPG 設計

作者 IFENG
2025年6月8日 16:30
《上古卷軸6》開發在即,外媒呼籲 Bethesda 回歸經典深度RPG設計。《湮沒重製版》的成功證明玩家對深度體驗的渴望,Bethesda 應從中汲取經驗。76309634ed67ec4bfbcf50f319630dc6

Bethesda Game Studios 的《上古卷軸》系列曾是 RPG 遊戲界的領頭羊,從《晨風》的革命性創新到《湮沒》和《異塵餘生 3》在 PS3/Xbox 360 時代的輝煌,都奠定了其在遊戲史上的地位。然而,隨著《上古卷軸 5:天際》(Skyrim)的巨大成功,Bethesda 的設計理念似乎開始走向簡化,這種趨勢在《異塵餘生 4》中延續,並在《星空》的評價中顯露出一些問題。

外媒 TheGamer 發表觀點文章,呼籲 Bethesda 在開發《上古卷軸 6》時,重新審視並採納早期經典作品中那些更深度的 RPG 設計理念。

《上古卷軸 6》能否重拾經典?外媒呼籲 Bethesda 回歸深度 RPG 設計

《上古卷軸6》應從《遺忘之都 重製版》中學習

Bethesda 曾主宰 RPG 類型遊戲。從《遺忘之都》(Oblivion)與《異塵餘生3》(Fallout 3)都是 PS3/Xbox 360 時代的巨作。《無界天際》(Skyrim)雖然是史上最受歡迎、最具影響力的遊戲之一,卻也標誌著 Bethesda 設計哲學的轉變起點。

從那之後,一切變得更簡化。當然,《無界天際》依然是極佳的 RPG,但它的深度遠不如 Bethesda 過去的作品。這或許正是它打入主流市場的關鍵——某種程度上是正確的選擇,但《異塵餘生4》之所以獲得褒貶不一的評價,很大原因就是這種持續的簡化策略。《星空》(Starfield)比較接近經典 Bethesda 風格,然而評價如何,就不必多說了。

如今,《上古卷軸6》正持續開發,而 Bethesda 更沒有任何理由忽視其經典公式的價值,尤其是在他們才剛讓《遺忘之都》再度走紅的此刻。

《上古卷軸 6》能否重拾經典?外媒呼籲 Bethesda 回歸深度 RPG 設計

玩家想要更深度的 RPG

今年稍早,Warhorse Studios 發表了《天國降臨:救贖II》(Kingdom Come: Deliverance 2),這款 2018 年被忽視的複雜 RPG 的續作獲得了許多滿分評價,證明複雜的 RPG 依然能被大眾接受,甚至還吸引眾多實況主與內容創作者投入遊戲體驗,而不必犧牲其明顯的遊戲深度。

現在,我們迎來了《遺忘之都 重製版》,這款遊戲換上了 Unreal Engine 5 的全新視覺外衣,但其核心體驗仍忠於原作。許多老玩家欣賞這份「原汁原味」,更令人興奮的是看到第一次接觸這款遊戲的新玩家也感到驚艷。

將這樣的反響與《異塵餘生4》、《異塵餘生76》、《星空》的後續表現相比,我真心希望 Bethesda 能從中汲取正確教訓。Todd Howard 在《遺忘之都 重製版》發表會上說:「每次我們想到《遺忘之都》,都會想:如果能讓所有人再次體驗那個時刻該有多好?」這句話雖然是為重製版而說,但我希望開發團隊在打造《上古卷軸6》時,也能將這份初心記在心裡。我們需要再次擁有那樣的體驗。

《上古卷軸》一路上失去的 RPG 要素

《遺忘之都》讓你在遊戲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成長感。每一項動作都能提升你的技能,不僅幫助你升級,也能讓你拉弓更久、在跳躍中射擊,甚至在戰鬥中進行閃避。這些技能並非一開始就擁有,因此當你獲得它們時會特別有成就感。《無界天際》雖然也有技能樹機制,但常常是在「+15% 效果」這種小幅提升中慢慢升級,直到後面才有較酷的技能。這種設計缺乏自然、滿足與人性化的成長節奏,而《遺忘之都》卻能輕鬆做到這一點。

《遺忘之都》也有類似《異塵餘生》的業力系統——這是在《異塵餘生4》中從未真正實現的。你可以花時間說服他人、賄賂他們,以獲得額外情報或幫助。或者,你也可以單純提升「個性」技能來增加好感度。

就連職業系統也更勝一籌。《無界天際》直接取消了職業系統,改以守護石(Standing Stones)來提供特定技能加成;雖然這在技術上合理,但對角色扮演來說,《遺忘之都》會先根據你的行為預測你所屬的職業,然後允許你自行修改甚至自創職業名稱。這對沉浸感與角色塑造來說是件大事,而這在《無界天際》中是缺失的。

《上古卷軸6》的重任

《上古卷軸6》肩負重任。除了《上古卷軸Online》與《遺忘之都 重製版》外,玩家已經有 14 年未真正回到泰姆瑞爾大陸,而這段時間,《異塵餘生》與《星空》的表現可說是混亂不堪。能以如此盛大的形式讓《遺忘之都》回歸,是件好事,但玩家也誠心希望 Bethesda 能把這次重新喚起的熱度放在心上,當我們再次邁向泰姆瑞爾的旅程。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OLED 螢幕更傷眼」說法有根據嗎?關鍵在使用情境與個人敏感度

作者 IFENG
2025年6月1日 14:00
OLED螢幕傷眼?本文解析OLED與LCD螢幕差異、調光技術與頻閃問題,並提供護眼建議,助您選擇適合的螢幕,保護眼睛健康。F0c5371911c5835a81e1a742652500ed

 

近年網路上盛傳「OLED 比 LCD 更傷眼」的說法,引發不少人質疑 OLED 螢幕的護眼表現,有些甚至因此排斥使用搭載 OLED 螢幕的手機。不過這樣的說法其實太過簡化,OLED 與 LCD 各有優劣,真正會不舒服的原因,更多是來自個人對螢幕調光方式的敏感度差異。

OLED 的技術優勢與爭議來源

目前市面上大多數高階智慧型手機已採用 OLED 面板,主因在於其具備幾項明顯優勢,包括:

  • 輕薄設計

  • 顯示色彩飽和、對比度高

  • 視角範圍大

  • 耗電相對較低

不過有些使用者反映使用 OLED 時感到眼睛疲勞或不適,主要與其調光方式──PWM(脈衝寬度調變)調光──有關。

OLED 螢幕為了控制亮度,普遍採用 PWM 調光,也就是透過高速閃爍開關像素達到亮度變化。這種方式在亮度偏低時,會造成閃爍頻率降低,使對閃爍敏感的人群容易出現眼睛疲勞或頭痛等症狀。

相較之下,LCD 螢幕多使用 DC(直流)調光,亮度調整是透過穩定供電來改變光線強度,不會造成明顯頻閃,因此對大多數使用者來說視覺較穩定。

實驗也顯示,無論是 PWM 調光頻率介於 360Hz 到 1920Hz 的 OLED,或是 DC 調光的 LCD,在暗處連續觀看約 35 分鐘後,在主觀舒適度與眼部疲勞的客觀數據上,並未出現明顯差異。

所以有人說 LCD 長時間看著比 OLED 舒服也不是沒有道理,因為在暗光環境下,OLED 的低頻閃確實容易比頻閃在 1000Hz 以上的 LCD 更容易造成眼部疲勞。

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曾發佈過一份關於 LED 頻閃的技術文獻(PAR1789)。

「OLED 螢幕更傷眼」說法有根據嗎?關鍵在使用情境與個人敏感度

文獻指出,長期觀看 LED 燈會對使用者造成視覺疲勞、偏頭痛等疾病。而對人體健康影響較低的頻閃應在 1250Hz 以上;基本不會影響人體健康的,至少應該在 3000Hz 以上。

儘管嚴格來說,IEEE 這份報告指的是 LED 光源而不是 OLED ,但由於兩者歸屬 LED 並使用 PWM 調光,因此這份報告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因此,對頻閃敏感、長時間辦公使用者:可選擇採用 DC 調光的 LCD,或支援高頻 PWM(1920Hz 以上)的 OLED。

而經常在暗光環境下使用、重視色彩與對比度者:優質 OLED 螢幕會是好選擇,尤其搭配低亮度下也有高頻 PWM 或 DC 調光功能的面板。

此外,使用 OLED 長時間停留在靜態畫面可能導致殘影,建議定期變換畫面內容,減少眼部調節負擔。

此外,無論使用何種螢幕,建議大家養成良好用眼習慣。推薦遵守「20-20-20」法則:每用眼 20 分鐘,就抬頭看 20 英尺(約 6 公尺)外的物體至少 20 秒,有助緩解數位眼疲勞與乾眼症狀。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三星 Moohan 頭戴裝置現身跑分平台!搭載 Snapdragon XR2+ Gen 2、配備 16GB 記憶體

作者 IFENG
2025年5月29日 14:00
三星 Project Moohan XR 搭載 Snapdragon XR2+ Gen 2 處理器和 16GB RAM,運行 Android 14 系統。預計挑戰 Apple Vision Pro。88be04c8cd85cd23db071fcd16b25f91

三星即將推出的 XR 頭戴裝置近日出現在 GeekBench 跑分資料庫,代號為「Project Moohan」,是目前首度曝光、也是全球首款運行 Android 系統的 XR 裝置。

根據科技媒體 sammyguru 報導,這款尚未公開發表的 Samsung Moohan 在 GeekBench 6.4.0 測試中,單核成績為 990 分、多核則為 2453 分,整體表現屬中高水準。

採用專為沉浸式體驗設計的 XR2+ Gen 2 晶片

Moohan 採用的是 Qualcomm 針對 XR 裝置打造的 Snapdragon XR2+ Gen 2 處理器,這顆晶片主打混合現實與虛擬現實的應用場景,架構上為六核心的 Cortex-A78C,並非單純追求高效能,而是針對長時間使用時的穩定性與續航表現做出優化。

值得注意的是,它內建了 16GB RAM,對於多工處理與高解析內容顯示都有明顯幫助,也顯示這款裝置不只是個簡單的穿戴式配件,而是具備強大運算能力的獨立平台。

三星 Moohan 頭戴裝置現身跑分平台!搭載 Snapdragon XR2+ Gen 2、配備 16GB 記憶體

系統基於 Android 14,或為 Google 合作計畫產品

從跑分資料來看,Moohan 預載 Android 14 系統,間接印證這是 Google 與三星合作打造的首款 Android XR 裝置。先前已有消息指出,兩家公司合作開發新一代空間運算平台,希望對標 Apple 的 Vision Pro,打造更開放且多元的 XR 生態系。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