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 — 2025年7月8日首页

美國顯卡價格全面飆漲,RTX 5090價格幾乎翻倍!相較之下8GB記憶體版本乏人問津

作者 cnBeta
2025年7月8日 14:30
美國顯卡價格全面飆漲!除了8GB「狗都不要」型號,通通賣超定價Fd6ab40bf542ebbf865c29b2d6d61835

每當新一代顯示卡推出,官方通常都會給出建議售價(MSRP),供公版或基礎版本參考。不過根據 Game Nexus 調查美國電商平台(如 Newegg、Amazon、Best Buy)後發現,目前在售的新款顯示卡幾乎全數高於原廠定價,有些甚至暴漲超過五成,讓 MSRP 形同虛設。

以 RTX 5080 為例,MSRP 為 999 美元,但目前平均售價已達 1569.58 美元,漲幅高達 56.96%。RTX 5090 也不遑多讓,平均價逼近 3050 美元,幾乎翻倍。

美國顯卡價格全面飆漲,RTX 5090價格幾乎翻倍!相較之下8GB記憶體版本乏人問津

美國顯卡價格全面飆漲,RTX 5090價格幾乎翻倍!相較之下8GB記憶體版本乏人問津

美國顯卡價格全面飆漲,RTX 5090價格幾乎翻倍!相較之下8GB記憶體版本乏人問津

就連市佔小、熱度相對低的 Intel 顯示卡,如新推出的 Arc B580、B570,也出現超過 50% 的溢價情況。AMD 陣營的 RX 9070 XT 則平均高出原價 45% 以上。

但唯獨一類型例外——8GB 顯示記憶體的型號普遍被市場「冷落」。例如 RX 9060 XT 8GB、RTX 5060 8GB、RTX 5060 Ti 8GB 的漲幅都低於 15%,甚至不少型號仍維持 MSRP 原價,有現貨可買。

不過,一旦記憶體升級到 16GB,情況就大不同:RTX 5060 Ti 16GB 漲幅約 17%,RX 9060 XT 16GB 則漲超過 25%,顯示玩家仍願意為高容量顯存買單。

至於剛上市的 RTX 5050 8GB,由於效能表現平平,目前仍未納入統計,但預期市場反應不熱烈。

美國顯卡價格全面飆漲,RTX 5090價格幾乎翻倍!相較之下8GB記憶體版本乏人問津

美國顯卡價格全面飆漲,RTX 5090價格幾乎翻倍!相較之下8GB記憶體版本乏人問津

值得一提的是,某些品牌仍有少數 8GB 規格的中低階型號以建議售價販售,如 RTX 5060、RX 9060 XT 8GB 等,甚至有多達十幾款型號有現貨。但在高階產品中,這種情況極為罕見。

針對這種「全面溢價」現象,AMD 表示 MSRP 並非只是發表價,公司仍會努力協調品牌夥伴推出更多貼近建議售價的型號,但因區域稅率、規格版本差異等因素,高階卡仍會出現價格拉開的情況。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昨天以前首页

微軟稱Windows 11比Win10快2.3倍,卻被外媒抓包測試方法不公平且嚴重誤導

作者 cnBeta
2025年7月6日 14:30
微軟宣稱Windows 11速度快2.3倍,引發爭議。但測試方式被質疑,新舊硬體規格差異大,Windows 11的優勢恐被誇大,升級Windows 11前請三思。35843c8cc90718f180db7b665238d56c

隨著Windows 10即將進入終止支援階段,微軟近日積極推動用戶升級至Windows 11,並在官方文章中聲稱「Windows 11電腦比Windows 10快上2.3倍」,引發熱議。

微軟稱Windows 11比Win10快2.3倍,卻被外媒抓包測試方法不公平且嚴重誤導

不過根據《Windows Latest》等外媒揭露,這項數據的測試方式頗有水分,令人難以信服。

根據報導,微軟這項「速度比較」測試於2024年12月進行,參考的是Geekbench 6多核心效能測試。不過問題在於,測試用的Windows 10電腦為搭載Intel i7-8750H與i5-6200U等老舊處理器的機種,而Windows 11測試則使用i7-1355U與Core Ultra 5 125H等最新處理器。

 

Windows 10 PCs powered by old Intel chips

Device

Model

Processor

Windows 10 - Device 1

Dell Inspiron 7590

Intel Core i7-8565U CPU @ 1.80GHz

Windows 10 - Device 2

Dell Inspiron 3580

Intel Core i7-8565U CPU @ 1.80GHz

Windows 10 - Device 3

HP Envyx360

Intel Core i7-1065G7 CPU @ 1.30GHz

Windows 10 - Device 4

HP Laptop 15

11th Gen Intel Core i5-1135G7 @ 2.40GHz

Windows 10 - Device 5

Dell XPS 13

Intel Core i5-8200Y CPU @ 1.30GHz

Windows 10 - Device 6

Dell Inspiron 5379

Intel Core i5-8250U CPU @ 1.60GHz

Windows 10 - Device 7

HP Spectre x360

Intel Core i7-8750H CPU @ 2.20GHz

Windows 10 - Device 8

Dell Inspiron 7300

Intel Core i5-10210U CPU @ 1.60GHz

Windows 10 - Device 9

Dell Inspiron 7353

Intel Core i3-6100U CPU @ 2.30GHz

Windows 10 - Device 10

Dell XPS 13

Intel Core i5-6200U CPU @ 2.30GHz

如此一來,硬體規格天差地遠,無論哪個版本的作業系統,測出來的效能差距自然也會天差地遠,將此用來作為作業系統間的性能比較,無疑是混淆視聽。

而根據外媒Tom's Hardware的報導,則是簡單明瞭的寫出了,快2.3倍的不是Windows 11,而是這些裝了Windows 11的硬體。 

更令人傻眼的是,微軟還將這樣的數據堂而皇之地寫入官方文件,用以說服使用者升級系統,可說是誤導性極高。

除了速度外,微軟還透過類似的「硬體不對等」對比,得出以下結論:

  • Windows 11筆電的電池續航力平均比Windows 10筆電多2.7小時;

  • 網頁瀏覽效能(Speedometer測試)提升3.2倍;

  • 辦公生產力(Procyon Office Benchmark)速度提高2倍。

儘管數據看似誘人,但測試方式是否真能反映作業系統的實際差異,恐怕需自行判斷。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Galaxy Z Fold7 真機照流出:深藍磨砂背蓋、超薄中框驚艷亮相

作者 cnBeta
2025年7月6日 14:00
三星Galaxy Z Fold7即將亮相,主打輕薄設計,將是三星最薄的摺疊螢幕手機。Galaxy Z Fold7在輕薄的機身下,性能也毫不妥協,令人期待。349d1da53e5042d2b67474b3fc2aad76

三星即將於 7 月 9 日晚間 10 點(台灣時間)舉辦 Galaxy 全球新品發表會,屆時將正式推出 Galaxy Z Fold7 及 Z Flip7。根據最新爆料,Galaxy Z Fold7 將是三星目前最薄的摺疊螢幕手機,折疊後機身僅有 8.9mm,僅略厚於昨日發表、目前全球最薄的摺疊機榮耀 Magic V5(8.8mm)。

真機搶先曝光 中框薄如卡托、背蓋為霧面玻璃

知名海外爆料者 Jukan Choi 已提前釋出 Galaxy Z Fold7 真機照片,顯示其深藍色版本採用磨砂玻璃背蓋,整體質感沉穩。雖然照片未展示內外螢幕,無法確認是否改善摺痕問題,但從側面圖可見,中框厚度竟僅比 SIM 卡托略高,顯示其極致輕薄設計。

Galaxy Z Fold7 真機照流出:深藍磨砂背蓋、超薄中框驚艷亮相

規格升級採高頻版 Snapdragon 8 維持 4400mAh 電池容量

根據爆料,Galaxy Z Fold7 將配備 8.2 吋內螢幕與 6.5 吋外螢幕,並在內螢幕採用螢幕下鏡頭設計,實現無開孔全畫面效果。核心硬體則搭載 4.47GHz 高頻版 Snapdragon 8 Gen 3 for Galaxy 處理器,搭配 Adreno 830 GPU 與 12GB 記憶體。

Galaxy Z Fold7 真機照流出:深藍磨砂背蓋、超薄中框驚艷亮相

值得一提的是,在實現機身大幅度瘦身的同時,Galaxy Z Fold7 仍維持上代相同的 4400mAh 電池容量,主因來自三星應用全新電池封裝技術。雖然與部分中國品牌已達 5000mAh 的折疊機相比仍有差距,但在不犧牲續航的情況下實現超薄設計,對目前的三星而言相當不易。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Intel 擬終止自研玻璃基板技術,改採外部成熟方案聚焦核心產品

作者 cnBeta
2025年7月6日 09:30
Intel傳策略轉向,或放棄自行開發玻璃基板技術,轉向採購外部方案。此舉旨在降低風險、集中資源於核心業務,但Intel在玻璃基板領域的競爭並未結束。418e7cb3e6e091256a9a0161d4ed35c7

隨著新任執行長陳立武(Lip-Bu Tan)推動一連串改革,Intel 內部也出現重大調整方向。根據最新消息,Intel 可能放棄多年來自行開發的玻璃基板(Glass Substrate)技術,改以採購外部成熟方案取代,以提升研發效率、控制成本與風險。

玻璃基板:半導體封裝技術的下一步

玻璃基板被視為未來高效能運算(HPC)、AI 晶片與先進封裝的重要技術。相較於傳統的有機樹脂基板,玻璃基板擁有更好的熱穩定性、更低翹曲率、更細微的線寬線距(L/S)製程能力,讓晶片封裝可以容納更多訊號通道,實現更高的 I/O 整合與訊號完整性。

Intel 是最早投入此領域的廠商之一。早在 2010 年代中期,Intel 就開始與 Georgia Tech 等研究機構合作研究玻璃基板封裝技術,並於 2023 年首度公開展示其「玻璃封裝」原型產品,當時業界普遍視為重大突破。該技術一度被視為 Intel「先進封裝戰略」中的核心項目,有望強化其在 AI 與資料中心市場的地位。

Intel 擬終止自研玻璃基板技術,改採外部成熟方案聚焦核心產品

務實轉向:從技術領先改為資源集中

然而,在陳立武主導下,Intel 近來策略明顯轉向實用與效率導向。消息指出,雖然玻璃基板帶有長期潛力,但研發週期長、良率挑戰高、投入成本巨大,對目前強調縮短開發時間與產品落地的 Intel 來說,並非最優先項目。

改採外部成熟方案不但能減少技術開發風險,也可將寶貴資源集中於核心業務與關鍵產品線,如先進製程、Xeon 伺服器處理器、AI 加速器等,符合陳立武目前「重整主業、汰弱留強」的改革思維。

他上任後推動的策略還包括:調整高階管理團隊、引入新工程人才、優化內部流程,並對中層組織與人力進行精簡,目標是在市場競爭加劇的情況下,讓 Intel 更靈活、更具戰鬥力。

技術放棄,不代表完全出局

儘管 Intel 可能停止自研玻璃基板,但不代表會完全退出該技術領域。未來仍有可能透過策略性合作、技術授權或直接採購,搭配現有封裝技術如 EMIB、Foveros 等,持續維持其封裝整合能力。

對於晶片業界來說,這場「從內研到外採」的轉折,也象徵技術研發與商業化之間的取捨與平衡。Intel 雖暫別玻璃基板自研之路,但在先進封裝戰局中,這場競爭仍遠未落幕。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前OpenAI研究員忙說「根本沒見過1億簽約金」,Meta高額挖角傳言純屬虛構?

作者 cnBeta
2025年7月5日 09:30
Meta挖角 OpenAI 研究員的消息引發關注,但傳聞中的高額簽約金遭到當事人否認。Meta 挖角策略是否真能奏效,仍待觀察。73723c01fa6fa320f093144807d0f24d

近來外界盛傳 Meta 開出高達 1 億美元的簽約金,成功挖角多位 OpenAI 頂尖研究人員,成為 AI 業界關注焦點。不過,一位剛跳槽至 Meta 的前 OpenAI 研究員 Lucas Beyer 最近在社群平台上公開澄清:「那筆傳說中的 1 億美元的簽約金,我根本沒聽過。」

Beyer 表示,他與另外兩位同樣從 OpenAI 一同轉戰 Meta 的研究人員——Alexander Kolesnikov 與翟曉華,在 Meta 完全沒有拿到外界傳聞的鉅額獎金。他強調,這些說法「純屬虛構」。

hey all, couple quick notes:
1) yes, we will be joining Meta.
2) no, we did not get 100M sign-on, that's fake news.

Excited about what's ahead though, will share more in due time!

cc @__kolesnikov__ and @XiaohuaZhai.

— Lucas Beyer (bl16) (@giffmana) June 26, 2025

Beyer 曾在 Google DeepMind 擔任研究科學家,2023 年底與 Kolesnikov 和翟曉華一同加入 OpenAI,協助設立蘇黎世辦公室。本週有報導指出三人已離職並跳槽至 Meta,消息在社群平台 X 上也引起討論。

雖然部分網友對 Beyer 表達同情,但也有人認為,他在 OpenAI 已累積亮眼職涯成果,離職後獲得合理報酬本是應得。不過,這項澄清無疑為外界對 Meta「撒錢挖角」的印象潑了一盆冷水。

另一方面,Meta 在 AI 領域持續加速佈局,最近更向數據標註公司 Scale AI 投資 150 億美元,傳出其創辦人暨執行長 Alexandr Wang 可能將辭職轉投 Meta,攜手開發「超級智慧」系統。

對此,OpenAI 執行長 Sam Altman 在受訪時也曾對 Meta 的挖角策略表達保留。他指出,Meta 依靠資金從其他公司延攬人才,但這樣的方式「無法創造優秀的文化」,並強調目前 OpenAI 最優秀的核心成員仍在公司內部。他也坦言,雖然尊重 Meta,但並不認為該公司在創新上表現突出。

截至目前,Meta 尚未對 Beyer 所說的「沒有 1 億簽約金」發表任何回應。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像龍一樣飛翔的空中機器蛇:東京大學 DRAGON 無人機展示空中潛行與操控能力

作者 cnBeta
2025年7月4日 16:00
像龍一樣飛翔的空中機器蛇:東京大學 DRAGON 無人機展示空中潛行與操控能力Ae11041fd94505a278225cfad868f8ef

在日本神話中,「龍」不是西方奇幻作品中那種會噴火、守寶藏的怪獸,而是一種具有智慧的蛇形神獸,掌控雨水、遨遊雲霄,是神聖的守護者。東京大學 JSK 機器人實驗室正致力打造這樣一種靈感來自東方龍的空中機器人,他們稱之為 DRAGON,全名為「具備多自由度空中變形能力的雙旋翼嵌入式多連桿機器人」,但為了方便,簡稱 DRAGON。

空中自由變形,蜿蜒潛行如飛蛇

DRAGON 最早於 2018 年亮相,是一款採用模組化機身設計的實驗性無人機。每個連桿單元都配有兩組萬向節涵道風扇,並具有兩個關節自由度。這讓 DRAGON 能夠在空中進行如蛇般的動作——扭轉、伸展、滑行,並在飛行過程中維持穩定,實現如同「飛蛇」般穿越狹窄縫隙的潛行能力。

到 2022 年,DRAGON 的飛行性能更上一層樓,不僅能更快速且穩定地飛行,還能載重、操控物體。它依靠矢量推力系統進行夾取、推動、拉動與旋轉等操作,甚至可以旋轉閥門開關,實用性大幅提升。

災難救援的潛力之星

一般四軸飛行器雖然能夠從空中運輸物品,但 DRAGON 更具靈活性。它能從任何方向接近目標,例如從下方穿過坍塌建築物的狹縫,抵達瓦斯管線開關,進行緊急操作,在災難應變中展現極高的應用潛力。

目前 DRAGON 重量約 7.6 公斤(16.7 磅),最大有效載重可達近一半,約 3.4 公斤(7.5 磅),但續航時間仍是瓶頸——完全充電後僅可飛行約 3 分鐘

新一代機器人:SPIDAR 登場

為改善續航問題,DRAGON 團隊展開新機種研發。由助理教授趙墨菊領軍,團隊開發出另一款具多模式行動能力的無人機 SPIDAR,不再延續 DRAGON 的蛇形外觀,而是設計成擁有多關節四足結構的混合型機器人。它能以足部行走、也能透過推力矢量短距飛行。

SPIDAR 的設計主打崎嶇、難以通行地形的應用場景,尤其適合救災任務。根據東京大學的最新展示,SPIDAR 已能穩定操作瑜伽球等物體,展現出良好的操控與移動能力,顯示該計畫仍積極推進中。

DRAGON 的未來仍值得期待

雖然 DRAGON 目前仍屬研究原型,受限於電池技術而未進入實際應用,但它的創新概念與迷人外型已為無人機設計帶來全新啟發。隨著能源密度更高的電池問世,DRAGON 或許將有機會捲土重來,在空中自由蜿蜒,成為工業與救災領域不可忽視的機動利器。

即使最終無法量產,DRAGON 仍憑藉獨特的飛行姿態與未來感設計,成為讓人難以忘懷的機器飛龍。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自研不力Apple傳考慮採用外部AI模型,Siri未來恐靠ChatGPT或Claude驅動

作者 cnBeta
2025年7月1日 15:15
Apple傳考慮採用外部AI模型 Siri未來恐靠ChatGPT或Claude驅動Acbc349feb0c090b398423452ef93374

Apple正考慮將新版Siri的核心AI技術外包,與OpenAI或Anthropic合作,為其語音助理引進先進的生成式語言模型,意圖扭轉近年在AI領域的落後局勢。這項策略若成真,將可能顛覆Apple長期以自研技術為主的發展模式。

據了解,Apple已與這兩家公司展開初步洽談,並要求對方訓練能相容Apple雲端架構的語言模型供內部測試。若雙方達成協議,將代表Apple在生成式AI技術上轉為依賴外部解決方案,有望讓Siri功能趕上Android陣營智慧助理的水準。

目前Apple的語音助理主要建立在自家開發的「Apple Foundation Models」基礎上,原定2026年推出Siri新版。然而,面對OpenAI的ChatGPT與Anthropic的Claude技術優勢,Apple已開始允許ChatGPT支援Siri的網路搜尋查詢,儘管主體系統仍由自家模型驅動。

消息指出,Apple對外部模型的評估尚處於早期階段,內部也同步推進名為「LLM Siri」的專案,嘗試透過自研模型改造Siri。外部模型評估工作由Siri現任負責人Mike Rockwell與軟體主管Craig Federighi主導。Rockwell今年3月接下Siri項目,過去曾領導Vision Pro開發。

經過多輪對比測試後,Rockwell與多位高層認為Anthropic的技術表現最具潛力。據悉,Apple企業發展副總裁Adrian Perica已與Anthropic就Claude的應用展開實質接觸。

Siri自2011年問世以來,近年明顯落後於其他生成式AI助理。Apple原本預計2025年初發表升級版Siri,包括結合個人資料分析與螢幕內容理解的功能,但最終因技術難題延宕,目前預計於明年春季推出。

消息人士指出,Apple內部AI團隊目前面臨高度不確定性,儘管公司已批准在2026年前投入巨額預算推動自研AI模型,但更長遠的發展策略仍未定案。

Federighi與其他高層逐漸傾向於短期內以外部技術補強現有不足,類似Samsung引進Google Gemini為Galaxy AI助力的策略。Anthropic目前也為Amazon新版Alexa+提供技術支援。

長遠來看,Apple仍希望掌握AI核心技術,以維持其在產品生態系中的主導地位。除了Siri,Apple目前也正在開發多項AI應用產品,包括桌面型AI機器人與智慧眼鏡等。

據傳Apple也正評估收購AI搜尋公司Perplexity,並曾短暫與由前OpenAI技術長Mira Murati創辦的AI新創Thinking Machines Lab接觸。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Windows 11 25H2 更新將提升系統穩定性與體驗:微軟 10 月啟動推送

作者 cnBeta
2025年7月1日 14:30
微軟確認 Windows 11 迎來 25H2 更新,透過啟用套件方式部署,快速啟用新功能。本次 Windows 11 25H2 更新著重於功能優化,提供更佳的使用者體驗。083165c891a647d0ec1637fd92647e56

微軟日前正式確認,Windows 作業系統下一個版本將定名為「Windows 11 25H2」,並採用「啟用套件」(Enablement Package)的方式進行部署。這與過去的 23H2 更新模式相同,更新檔案本身體積極小,不到 1MB,實際上是用來啟用早前已隨累積更新部署的功能。

小更新大變化:新開始選單、智慧節能功能上線

根據微軟公開的支援文件,25H2 將帶來數項實用的系統功能,例如:

  • 新版本的「開始」選單:改採網格與分類布局,更清晰地呈現應用與建議內容;

  • 智慧節能功能:當系統偵測使用者離開電腦時,會自動限制 CPU 使用率,依據滑鼠鍵盤的使用狀況進行調整。

雖然啟用包本身非常輕量,但會觸發系統解鎖這些已預載但尚未開啟的功能。換句話說,大多數功能早已透過每月的 Windows 累積更新悄悄部署至裝置中,25H2 僅是將它們「打開」。

Windows 11 25H2 更新將提升系統穩定性與體驗:微軟 10 月啟動推送

更新方式平順、無需重灌

完成更新後,使用者可在「設定」>「系統」>「關於」中看到版本編號顯示為「25H2」。由於啟用包主要是修改系統內部功能標記,因此安裝過程快速、無需下載大容量檔案或進行重灌,只需一次重新啟動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25H2 僅會針對已經保持更新狀態的 Windows 11 裝置進行推送。若系統已有一段時間未安裝月度更新,這次的升級可能會被視為一個重大更新。

Windows 11 25H2 更新將提升系統穩定性與體驗:微軟 10 月啟動推送

為什麼 25H2 不直接定義為大型版本?

微軟選擇以啟用包形式推出 25H2,主要是因為更新內容不具備「完整功能版本」的量級與變革性,也為了減少企業與消費者升級負擔。同時,Windows 11 24H2 仍在逐步部署中,而 Windows 12 是否會於 2026 年推出仍未明朗,因此微軟選擇此策略有助穩定整體生態節奏。

此外,Windows 11 24H2 已推出長期支援版本(LTSC),因此 25H2 並不會單獨推出 LTSC 版本。

Windows 11 25H2 更新將提升系統穩定性與體驗:微軟 10 月啟動推送

根據目前掌握的資訊,Windows 11 25H2 預計將於 2025 年 10 月開始分階段推送,更新後將重新啟動支援週期:企業版將獲得 36 個月支援,專業版與家庭版則為 24 個月。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樹莓派推出超平價無線模組「Radio Module 2」,支援 Wi-Fi 4 與藍牙 5.2,售價僅 4 美元

作者 cnBeta
2025年7月1日 14:00
樹莓派推出 Radio Module 2 無線模組,為 RP2040 開發者提供低成本的無線解決方案。此無線模組具備 Wi-Fi 4 與藍牙 5.2,加速物聯網應用開發。B1a74278214c38c503428afe7bed081b

樹莓派(Raspberry Pi)正式發表最新無線模組「Radio Module 2」,售價僅 4 美元(約新台幣 130 元),主要鎖定使用 RP2040 與 RP2350 控制晶片的開發者,提供與 Pico 系列開發板相容的無線連接解決方案。

這款模組採用與 Pico W、Pico 2 W 相同的 Infineon CYW43439 無線電晶片,具備完整的模組認證,能協助開發者省下無線電射頻認證成本,對於個人創客、小型專案甚至大型量產商業應用都有實質助益。

Radio Module 2 採用緊湊尺寸設計(16.5 x 14.5mm),內建 2.4GHz 天線與焊盤設計,方便直接焊接至客製電路板。主機僅需提供電源與 SPI 通訊介面即可驅動模組,進一步降低開發與生產複雜度。

功能方面,這款模組支援單頻段 Wi-Fi 4(802.11n)與藍牙 5.2(包括經典與低功耗模式),雖然無法與 Wi-Fi 6 相比,但對多數 IoT、家用設備或教育專案已綽綽有餘。其內部整合功率放大器、低雜訊放大器與 RF 開關,即使 Wi-Fi 與藍牙共用同一天線,依然可提供穩定的無線效能。

目前,已有如 SparkFun Thing Plus、Pimoroni Pico Plus 2 W 等第三方開發板率先導入此模組,預期將進一步拓展 Pico 生態系在無線應用領域的發展潛力。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馬斯克為川普「大而美」法案反目?前好友表示:馬斯克目標是擊倒一切競爭對手,會不擇手段報復川普

作者 cnBeta
2025年7月1日 13:30
深入剖析伊隆·馬斯克與川普因「大而美法案」決裂內幕,揭露馬斯克的權力鬥爭本質。前顧問菲利普·洛的採訪,揭示了馬斯克的真實性格。306e94d607360285525e9642bcbf23df

伊隆·馬斯克,這位科技界的領軍人物,與美國前總統唐納·川普之間的關係一直備受關注。近期,兩人因所謂的「大而美法案」公開決裂,引發了廣泛的討論。然而,這場看似突如其來的爭端,在馬斯克的前好友利普·洛看來,卻是馬斯克性格中權力慾望和報復心理的必然體現。

 2021年,神經科學家菲利普·洛從自己創立的矽谷新創公司的顧問委員會解雇了他的早期投資者之一馬斯克,這讓他學到了一個教訓:馬斯克從不會輕易原諒別人。

洛在一次長達一小時的採訪中,將馬斯克描繪成一個偏執、渴望權力、不斷尋求統治地位的人。他認為,馬斯克的目標是擊敗所有競爭對手,甚至不惜一切代價。洛與馬斯克相識長達14年,但他並不認為馬斯克會隨著時間的改變而變得成熟。

儘管洛曾解雇過馬斯克,但兩人多年來仍保持聯繫。然而,洛始終覺得馬斯克對此懷恨在心,他們的關係也因此產生了永久性的改變。今年一月,當洛和其他批評者在社群媒體上指責馬斯克在川普的就職集會上行納粹禮時,他們的關係徹底破裂。

洛表示,以他對馬斯克的了解,他相信馬斯克會盡一切努力損害川普。而事實上,在與川普公開爭吵後,馬斯克也曾提出創建一個新政黨的想法,並發誓要擊敗支持川普法案的政客。

儘管川普和馬斯克後來都做出了和解的姿態,暗示緊張局勢已經降溫。但洛認為,任何與馬斯克的和解都將是「純粹表面上的」和交易性的。他認為,馬斯克感到被羞辱,即使他表面上支持川普,內心深處也已經結束了。

洛與馬斯克於2011年在巴黎的一個社群場合首次見面,並迅速成為朋友。馬斯克曾投資洛的公司NeuroVigil,並加入了該公司的顧問委員會。然而,在川普的第一個任期內,洛建議馬斯克離開白宮顧問委員會,以保護特斯拉的品牌。

2021年,洛直接解雇了馬斯克,阻止他行使股票期權來傷害NeuroVigil。當時,馬斯克已經成立了他的大腦植入公司Neuralink,並一直夢想著殖民火星。

洛預測,隨著馬斯克與川普及MAGE陣營的關係破裂,他可能會在幕後尋求報復。川普也公開考慮過這種可能性,並警告馬斯克不要資助民主黨挑戰者。

洛認為,他以前認識的馬斯克,和最近與川普關係破裂的馬斯克之間沒有什麼不同。

「很多和他親近的人會說他改變了。我不相信這是真的,」他說。 「多年來,我一直看到埃隆的這一面,但我只是覺得,隨著時間的延續,他對更多地展示這一面的想​​法越來越適應,現在,這似乎影響了他。」

當馬斯克因在川普就職後的集會上有爭議的手勢而受到抨擊時,洛說,他首先向這位前朋友發了一條私人信息:「我很高興我解雇了你這個笨蛋」,並警告馬斯克要從《罪與罰》的中心人物羅季昂·拉斯科利尼科夫(Rodion Raskolnikov)的命運中吸取教訓。拉斯科利尼科夫讓自己相信,如果傑出人物為了更高的目標而犯罪,他們是有理由的。

這則訊息發出四天後沒有得到任何回覆,洛決定繼續斷絕與馬斯克的聯繫,然後發表了一封近2000字的公開信,在社交媒體上瘋傳。

「當時我作為他最親密的前朋友之一向他表達了我的不滿,我封鎖了他,」洛說。

洛在信中嚴厲地描述了馬斯克是個自戀者,他的「權力欲」不斷驅使他破壞那些挑戰他控制的組織。馬斯克沒有公開回應。

根據洛的說法,這些傾向讓馬斯克在矽谷「自成一派」——在那裡,他與許多聯合創始人陷入了權力鬥爭,從PayPal的彼得·蒂爾到特斯拉的馬丁·埃伯哈德,再到OpenAI的薩姆·奧特曼。他作為「第一個夥伴」來到川普身邊,這個角色被洛稱為他這位前朋友最大的投資。

「伊隆有他自己的破壞公司穩定的方式。他想接管,如果他不能接管他們,那麼他就試圖創建一個競爭對手,」洛說。「他們肯定會發生衝突,我認為川普試圖掩蓋這一點,讓人覺得他想讓埃隆像他一樣咄咄逼人。」

洛很滿意地回顧了在他寫完這封信後的幾個月裡爆發的「打到特斯拉」抗議活動。在他看來,這證明了這個訊息引起了人們的共鳴:「觀眾就是全世界,而且它奏效了。」

雖然在矽谷很少有同行像他一樣大聲批評馬斯克,但洛補充說,有幾個人私下對他的公開批評做出了積極的反應。

他說:「很多人的董事會裡都有投資者,他們和埃隆一起賺過錢,所以他們覺得,如果他們說出來,就會把自己置於危險之中。確實有很多人伸出手來感謝我,他們達成了強烈的一致。」

洛還表示,他已經準備好了一支律師隊伍,以防馬斯克起訴他。這種可能性尚未得到證實。

洛說:「我的理解是,他擔心一些政府合約可能會被取消,毒品問題可能會被用來對付他,所以他已經在試圖建立一個護城河。」

至於川普,洛對如何應對可能心懷怨恨的馬斯克有一些建議:「遵守憲法」,或許還可以聽聽這位科技巨頭的一些政策偏好。

洛尤其直言不諱地反對川普政府的移民和海關執法局(ICE)突襲行動和限制移民的努力,他認為,這些行動會削弱矽谷的全球人才,使其喪失在人工智慧等技術上的優勢。科技圈的許多人曾希望馬斯克的席位能幫助該行業放鬆對高技能工人的壁壘,他曾發誓要與MAGA共和黨人「開戰」。

考慮到他與馬斯克打交道的經歷,洛認為川普應該認真對待這一點。

「伊隆已經吸引了足夠的川普支持者,在政治上構成了真正的威脅,」洛說,他認為川普應該透過緩和自己的議程來更好地隔離自己。 「他沒有意識到自己面臨的挑戰,切斷對埃隆的支持的一個方法就是採納他所支持的一些東西。」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入門新卡 RTX 5050 跑分現身:效能不敵 RTX 4060,頻率表現有驚喜

作者 cnBeta
2025年7月1日 09:30
NVIDIA RTX 5050 效能曝光,入門級 RTX 5050 顯示卡表現引關注。Blackwell 架構的 RTX 5050 實測加速頻率亮眼,但整體性價比仍有待觀察。A65e8717702e750e7e4fdd51c9c6b561

NVIDIA 最新推出的入門級顯示卡 GeForce RTX 5050,近期首次出現在 FurMark 測試平台中。根據曝光的基準成績,這張卡在 4K 測試中僅獲得 1978 分、平均幀率約 32 FPS,效能甚至低於 AMD 的 Radeon RX 6600M 行動版顯示卡。

入門新卡 RTX 5050 跑分現身:效能不敵 RTX 4060,頻率表現有驚喜

與自家上一代 RTX 4060 相比,RTX 5050 效能大約落後 9%,在實際表現上無法與舊款 60 系列產品抗衡。

本次測試平台搭配的是 Intel 第九代 Core i7-9700 處理器,僅使用 PCIe 3.0 介面,不過由於 RTX 5050 本身屬入門定位,因此對效能影響有限。

入門新卡 RTX 5050 跑分現身:效能不敵 RTX 4060,頻率表現有驚喜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 RTX 5050 效能略顯不足,但頻率表現卻相當亮眼,實測加速頻率最高達 2.94GHz,遠高於官方標示的 2.57GHz,顯示該卡仍具一定潛力。

RTX 5050 採用 Blackwell 架構的 GB207 核心,配備 8GB GDDR6 顯卡記憶體。目前來看,其性價比仍有待觀察,不過隨著更多實測數據釋出,未來整體表現也可能有所調整。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Meta砸錢搶人對OpenAI造成威脅,內部備忘錄曝光:要求員工婉拒 Meta「荒謬」挖角提議

作者 cnBeta
2025年7月1日 08:30
AI人才爭奪白熱化!OpenAI備忘錄外流,指控 Meta 以高薪惡意挖角,形容如同「闖空門偷竊」。 OpenAI 呼籲員工拒絕 Meta 的「荒謬」條件,堅守AI發展使命。64ae038e2a19a78f38088f645bb51dbf

AI 戰火越燒越旺,OpenAI 最近不僅面臨來自技術上的挑戰,還得應對對手 Meta 大動作挖角。根據《WIRED》報導,OpenAI 內部近日流出一封備忘錄,內容措辭強烈,要求員工拒絕 Meta 所開出的「荒謬」高額挖角條件,甚至將這場搶人行動比喻為「闖空門偷竊」。

OpenAI 首席研究官 Mark Chen 在公司 Slack 發布的備忘錄中表示,Meta 最近開出高達 1 億美元(約新台幣 32 億元)的簽約獎金,試圖延攬公司頂尖研究人員。Chen 認為這是有計劃性的惡意搶人,形同入侵 OpenAI 家園,「好像有人闖進我們家偷東西」。

這份備忘錄還透露,OpenAI 高層包括執行長 Sam Altman 正密集與可能被挖角的員工對話,試圖穩定軍心,並著手調整薪酬制度,為已收到 Meta 提案的員工提供額外經濟補償。

Chen 特別引用了研究團隊中七位資深成員的建議,提醒大家若遇到 Meta 招募人員開出過於離譜的條件時,應當「直接拒絕」,並專注於 OpenAI 的長遠使命——實現通用人工智慧(AGI)。

目前已有八位 OpenAI 研究人員跳槽到 Meta,Meta 更傳出已為旗下的「超級智慧實驗室」成功網羅四位 OpenAI 高級研究員,祖克伯本人也親自出馬聯絡部分人才。雖然 Meta 否認簽約金達億美元的說法,但 OpenAI 顯然已視此為嚴重威脅。

另一方面,由於近期員工處於高工時壓力下,OpenAI 宣布下週進入一段「停工期」,讓團隊有時間休息。Chen 認為這也是 Meta 出手的高風險時期,提醒大家應堅守初衷,不要被眼前利益動搖。

這場 AI 巨頭間的搶人大戰才剛剛開始,接下來 OpenAI 是否能成功穩住人才、Meta 是否會繼續攻勢,都將牽動未來 AI 發展的關鍵布局。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蘋果加碼 XR 與智慧眼鏡市場,七款頭戴裝置路線圖曝光

作者 cnBeta
2025年6月30日 15:45
蘋果加碼 XR 與智慧眼鏡市場,七款頭戴裝置路線圖曝光7ee785f977eb21b27de7166cccb7f88e

知名蘋果分析師郭明錤發表最新研究報告,披露蘋果在 2025 至 2028 年間的頭戴裝置發展藍圖。內容指出,蘋果目前正積極布局至少七款頭戴式產品,橫跨 Vision 系列(XR 頭顯)與智慧眼鏡系列,最快將於 2025 年底開始陸續登場。

郭明錤表示,蘋果視頭戴式裝置為下一代消費電子的關鍵趨勢,目前已明確開發時間表的產品有五款,另有兩款仍處於早期規劃階段。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蘋果首款可望量產的智慧眼鏡,將對標 Meta 與 Ray-Ban 合作推出的同類型產品,預計 2027 年出貨量可達 300 至 500 萬部,有望掀起新一波智慧穿戴浪潮。

Vision 頭顯系列產品規劃:

  1. Vision Pro M5 版本

    • 預計 2025 年第三季量產,年出貨量約 15–20 萬部

    • 處理器升級為 M5,但其餘規格不變

    • 主要目的為維持生態系運作、清理零組件庫存與技術驗證,仍定位為小眾市場產品

  2. Vision Air(新系列)

    • 預計 2027 年第三季量產

    • 採用全新外觀設計,機身重量較 Vision Pro 減輕逾 40%

    • 配備 iPhone 級處理器,機身改用塑膠與鎂合金製成,降低成本

    • 減少感測器數量,售價預期遠低於 Vision Pro

  3. 全新第二代 Vision Pro

    • 預計 2028 年下半年量產

    • 外觀設計全面更新,重量更輕,價格更親民

    • 採用與 Mac 相同等級的處理器

智慧眼鏡產品規劃:

  1. 對標 Meta Ray-Ban 的智慧眼鏡

    • 預計 2027 年第二季量產,全年出貨量預估為 300–500 萬部以上

    • 無內建顯示功能,主要提供耳機、拍照、錄影、AI 感知等功能

    • 支援語音控制與手勢操作,鏡框材質多樣化

    • 有望取代部分 TWS 耳機與手機拍照功能,為短期內最具成長潛力的智慧眼鏡類型

    • 預估 2027 年此類產品全球出貨量可破 1,000 萬部

  2. XR 智慧眼鏡

    • 預計 2028 年下半年量產

    • 具備彩色顯示功能,採用 LCoS 與光波導技術

    • 主打 AI 操作,透過語音與手勢互動

    • 另有一款同類型產品開發中,量產時間較晚,可見度低

  3. 眼鏡型顯示器配件(計畫暫停)

    • 原訂 2026 年第二季量產,但已於 2024 年第四季暫停開發

    • 設計概念為透過有線方式將 iPhone 畫面投影至眼鏡顯示

    • 採 Birdbath 光學設計並支援電致變色技術

    • 由於重量達 120–130 克、競爭力不足而暫緩上市計畫

隨著 Vision Pro 初代鋪陳告一段落,蘋果的重點已逐步轉向更輕便、更親民的智慧眼鏡產品線。若郭明錤預測屬實,2027 年將成為蘋果擴展穿戴裝置的重要轉捩點。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Amazon 執行長:生成式 AI 將導致企業人力縮編,未來職位結構大幅重整

作者 cnBeta
2025年6月30日 08:30
亞馬遜導入生成式人工智慧,預期企業人力將縮減。擁抱AI工具,用更精簡的團隊完成更多任務。生成式人工智慧將重塑企業運作,人力需求也隨之改變。6cb4c3d4bf8ea0a2a7665722b468089b

Amazon 執行長安迪・賈西(Andy Jassy)週二向內部員工發出備忘錄表示,隨著公司在內部廣泛導入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工具與智慧代理程式,未來幾年內企業端員工的總數預期將減少。

賈西指出:「我們未來將需要更少的人力從事目前的一些工作,同時也會需要更多不同類型的人才。很難準確預測未來會如何發展,但可以預期的是,這將導致企業人力總數出現縮減。」

他鼓勵員工學會使用 AI 工具,並透過實際操作摸索如何「用更精簡的團隊完成更多任務」。

這項指示的發布時間點頗具意義——自 2022 年以來,Amazon 已累計裁員超過 2.7 萬人。今年初再度進行多輪裁撤行動,包括 1 月裁掉北美商店部門約 200 人,5 月又針對裝置與服務部門裁員 100 人。

根據財報數據,截至 3 月底,Amazon 全球擁有約 156 萬名全職與兼職員工,還包括倉儲作業的臨時工與外包承包商。

賈西表示,公司正積極將生成式 AI 技術整合至內部流程,舉凡物流網絡的庫存擺放、需求預測、提升倉儲機器人效率等,皆已開始導入 AI 系統協助優化。

不只 Amazon,其他科技公司對 AI 改變職場結構的影響也有類似看法。Shopify 執行長托比・路克(Tobi Lütke)今年 4 月便指出,員工若想申請新增人力與資源,必須先證明「為什麼不能靠 AI 完成該任務」。

Klarna 執行長塞巴斯蒂安・謝米亞茨基(Sebastian Siemiatkowski)上月也透露,該公司人力規模已縮減 40%,其中部分原因正是對 AI 的高度投資,以及自然流動率提高所致。

Amazon 目前大舉押注 AI 領域,不僅推出多項自研產品,也積極擴建資料中心,以因應技術需求的迅速上升。

賈西日前在致股東信中更形容生成式 AI 為「一生一次的科技大躍進」,不僅能為企業大幅節省營運成本,更可能徹底重塑程式開發、搜尋、金融服務與電商等領域的既有運作模式。他補充道:「AI 的發展速度,幾乎超越所有我們曾經見過的技術。」

工程師憂心:AI 沒取代我們,但讓我們更像機器的助手

不過,隨著 AI 技術深入 Amazon 各部門,一線工程師的觀點也揭示了另一面。根據《紐約時報》報導,多位 Amazon 軟體工程師坦言,AI 雖提升了開發效率,卻也讓他們的工作變得更像「機器人的助手」。有人指出,團隊人力只剩一半,卻仍被要求產出同樣多的程式碼;AI 並未取代他們,卻讓任務壓力更重。

工程師們也擔心,過度依賴 AI 撰寫測試碼與技術文件,將讓年輕工程師失去學習與成長的空間,長遠來看恐影響職涯發展與技能養成。一位工程師甚至表示:「現在我們就像站在原地的倉儲員工,看著機器送來貨物——效率提升了,但工作的本質卻變單調了。」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研究顯示美國學生上課用AI並不是為了作弊,而是因為問老師會被罵、問AI不會

作者 cnBeta
2025年6月29日 14:00
研究顯示,大學生頻繁使用人工智慧,並非為了作弊,而是因為人工智慧不會批判。學生尋求人工智慧協助,反映出對傳統教育體制批判壓力的一種逃避。451814160ffd858e256bfdba236fce50

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美國大學生使用人工智慧工具的比例驚人之高,但令人意外的是,推動這股潮流的主因,並非作弊或偷懶,而是學生希望逃避來自教師的批判與壓力

這項研究由北卡羅萊納大學夏洛特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rlotte, UNCC)團隊發表於《科技趨勢》(Tech Trends)期刊,針對 460 位大學生進行調查,揭露了 AI 在校園內的真實應用現況與背後心理動機。

八成學生曾在學習中使用 AI,原因令人心酸

根據研究數據:

  • 40.2% 的受訪者表示「非常頻繁」使用 AI 協助學習

  • 38.9% 表示「偶爾會使用」

也就是說,將近八成的大學生已將 AI 納入日常學習流程中。不過,讓人最關注的不是使用比例,而是「為什麼使用」。

研究指出,許多學生選擇 AI,並非因其強大的寫作或分析能力,而是因為它不會批判人。相較於人類教師或指導者,AI 所提供的中性回饋讓學生感到更有安全感,也更願意主動求助。

AI 成為「情緒避風港」?教育體制的信任裂縫浮現

這樣的心理不只存在於學業領域。越來越多使用者開始把 ChatGPT 等 AI 聊天機器人視為傾訴對象,談論情感、壓力與生活困境。AI 不帶情緒的回應,讓他們有如面對「不會評價自己」的心理諮詢師。

而在教育場域中,這一傾向更顯深刻——尤其在當前美國教育體系備受挑戰的背景下:

  • 大學生面對前景未明的就業市場

  • 學費與學貸壓力沉重

  • 教師與學生間信任關係逐漸疏離

有些教師甚至會將學生的作業輸入 AI 偵測系統判別是否「非人工撰寫」,但系統誤判頻繁,更加劇學生的不信任感,迫使他們在壓力下求助於 AI。

教育現場的新訊號:AI 的普及反映的不只是科技趨勢

儘管這項研究未能深入探討學生對 AI 的心理安全感比例,但背後呈現出的現象值得警惕:AI 在教育現場的滲透,不只是效率工具的普及,更是人與制度之間信任裂縫的具象化表現。

當越來越多學生傾向將 AI 作為「更溫和、更能傾聽」的學習陪伴者,教育工作者或許也應重新思考:

  • 教與學的互動,是否讓學生感到有壓力?

  • 評價與批改的方式,是否正在無意中抑制學生的學習動機?

  • AI 能否在更溫柔的角色下,補足傳統教育的空白?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任天堂 Switch 2 顯示效能遭批評:120Hz 看似升級,實測卻表現不如預期

作者 cnBeta
2025年6月28日 16:30
任天堂 Switch 2 顯示效能遭批評:120Hz 看似升級,實測卻表現不如預期Bcd8ce0c849282faec4aea7351983dd3


任天堂最新一代掌上型主機 Nintendo Switch 2 上市僅四天即熱賣超過 350 萬台,打破多項銷售紀錄。然而,儘管其主打搭載 120Hz 螢幕、畫面更新率大幅提升,但實際表現卻遭到專業評測單位的嚴厲批評,顯示效能與官方宣稱有落差。

根據知名評測頻道 Monitors UnboxedDigital Foundry 的實測,Switch 2 雖標榜支援 120Hz 更新率,但螢幕「像素響應時間」卻明顯偏慢,平均高達 33 毫秒,遠高於理想的 16.67 毫秒標準,甚至不如初代 Switch(約 21.3 毫秒)。

任天堂 Switch 2 顯示效能遭批評:120Hz 看似升級,實測卻表現不如預期

高更新率但低響應時間,導致模糊與殘影

在進行 Blur Busters 測試時,評測者指出快速移動畫面中會出現嚴重的影像模糊與細節損失,即便在 60 FPS 模式下也無法達到清晰標準。這代表即使規格上支援 120Hz,實際體驗仍會受限於緩慢的像素切換速度。

Switch 2 的亮度約達 400 尼特,比初代略佳,並擁有不錯的色域表現(DCI-P3 覆蓋率達 97.6%),但對比度僅為 1068:1,且受限於螢幕技術與背光結構,無法呈現真正的 HDR 效果。 

Monitors Unboxed 推測,任天堂可能為了延長續航力而限制了螢幕運作效能,甚至採用了額外的降頻設定,導致顯示響應表現退步。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設定有可能透過未來的系統韌體更新進行調整。

另一方面,Digital Foundry 也指出 Switch 2 使用的是傳統單區背光面板,並未採用區域調光或 Mini LED 技術,這進一步限制了其對比表現與 HDR 能力。

儘管規格上的升級引發市場期待,但評測結果顯示 Switch 2 的顯示效能與宣傳不盡相符,尤其對於偏好高幀率與高畫質遊戲體驗的玩家而言,可能會感到落差。後續是否透過軟體優化改善表現,將是觀察焦點。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AI確實能讓手機更好用,但手機廠商的宣傳是否越走越偏?

作者 cnBeta
2025年6月28日 14:30
AI手機成趨勢,各廠牌AI行銷過熱?Motorola與Apple案例引發反思,手機基本價值不容忽視。AI應提升體驗,而非喧賓奪主,過度強調AI恐失品牌信任。833cedc382eb461a52ad811f3aa45a83

進入 2025 年,AI 幾乎成為智慧型手機最具話題性的關鍵詞。從拍照修圖、語音助理到筆記整理、螢幕內容摘要,AI 的應用層面日益廣泛,也確實帶來實際便利。然而,當「AI」成為各家品牌行銷的主軸時,一個問題也浮出水面:手機廠商是否過度聚焦 AI,而忽略了手機本身作為工具的基本價值?

在 9to5Google 的 Ben Schoon 最近一篇評論中,他點出了當前智慧手機產業中兩個 AI 宣傳過度的案例──Motorola 與 Apple,並藉此拋出對整體產業方向的質疑。

Motorola:AI 宣傳喧賓奪主,Razr 亮點被掩蓋

Motorola 近期推出 2025 Razr 系列新機,硬體規格亮眼,Razr Ultra 被稱為翻蓋旗艦中最強者。然而,發表會內容卻幾乎被 AI 話題佔據,整場活動長達 70 分鐘,僅有約 10 分鐘談及產品本身,其餘時間皆用來講解 AI 合作與應用。

他表示,Razr Ultra 本身是一款備受期待、硬體配置出色的翻蓋旗艦,但卻被過度包裝的 AI 話題所掩蓋。尤其是其中所講的 AI 功能大多在幾個月前便已公開,實質內容有限。雖然 Motorola 的 Moto AI 擁有一些潛力,例如語音摘要與智慧搜尋,但在過度包裝之下,手機本身反而失去了應有的舞台。

AI確實能讓手機更好用,但手機廠商的宣傳是否越走越偏?

Apple:口號先行,功能缺席的 AI 迷航

另一個例子是 Apple 的 "Apple Intelligence版SIRI" 計畫。該計畫自 2024 年初曝光後便備受關注,蘋果也曾在官網與 WWDC 發表會上大量宣傳 AI 功能。然而,多項功能延遲、尚未上線,甚至部分內容被迫從官方說明中移除,甚至到這次的WWDC也依然缺席,成為典型的 "過度承諾、交付不足" 案例。

這些案例反映出一個產業警訊:當 AI 被當作行銷口號使用,遠多於實質功能實踐,品牌的信任感將受到挑戰。

AI確實能讓手機更好用,但手機廠商的宣傳是否越走越偏?

Pixel:AI 功能豐富,但成也 AI,敗也 AI

那麼,相對較早、也技術實力雄厚的 Google Pixel 與 Samsung,是否也同樣存在「AI 過熱」問題?

Google Pixel 系列近幾年幾乎就是 AI 技術的展示平台,從 Magic Eraser、Call Screen 到最新的 Gemini 模型整合,Pixel 幾乎將 AI 深植於每個系統角落。而且從很多方面來看,Pixel與AI的整合算是成功的,這些功能無疑提高了手機的實用性。

但問題在於,Google 在行銷過程中不斷強調 AI 魔法般的能力,卻相對忽略消費者對續航、螢幕、散熱與相機本質等需求,硬體幾乎都沒有什麼變化,反而成為最被用戶埋怨的地方。

更現實的是,不少 AI 功能目前只支援特定語言與地區,許多用戶買了卻無法體驗完整功能,導致期待與體驗之間出現落差。

Samsung:Galaxy AI 功能實用,但逐漸傾向商業包裝

Samsung 的 Galaxy AI 同樣提供了多項實用工具,包括即時翻譯、文章摘要、語音轉文字與影像重建等,其功能與應用層面普遍獲得好評,整合度也的確不錯。

然而,近期 Samsung 開始將部分 AI 功能納入訂閱機制,例如部分翻譯或文字處理需付費升級,這也引發部分用戶質疑:「AI 應該是加值功能,還是新的收費門檻?」再加上越來越多功能都標榜 "AI",讓人難以分辨其實際價值,也讓品牌敘事逐漸偏離重點。

AI 是助力,不該成為遮蔽產品本質的煙幕

從 Motorola 到 Apple,再到 Google 與 Samsung,幾乎所有廠商都將 AI 作為新世代手機的核心亮點。然而,AI 應該是用來提升體驗的技術,不該喧賓奪主、取代手機作為「可靠工具」的定位。

當品牌行銷過度依賴 AI 詞彙,卻缺乏穩定、直觀、易於使用的落地實踐,使用者反而會感受到功能與宣傳間的落差,甚至失去對品牌的信任。

AI 能讓手機更好用,這句話並不假。但真正關鍵的,不是講了多少 AI,而是使用者實際能感受到多少價值。當科技行銷的熱潮退去,產品力與用戶體驗依舊會是最終的勝負關鍵。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芬蘭啟用全球最大「沙子電池」,一顆就能供5000人用電一個月

作者 cnBeta
2025年6月28日 11:00
從垃圾變綠電!芬蘭啟用全球最大「沙子電池」,一顆就能供5000人用電一個月488879afacb4c6c194c9734a7473d85b

在芬蘭這個冬季漫長的高緯度國家,對暖氣的需求幾乎是民生命脈。現在,他們找到了一種聰明又環保的解方:沙子電池(Sand Battery)。

這套全球最大規模的沙子電池系統,由新創公司 Polar Night Energy 設計與建造,落腳在小鎮 Pornainen。它看起來像是一個巨大的鐵罐,直徑約15公尺,內部裝填2,000公噸的粉碎皂石與岩石,用來儲存來自電網的再生電力轉換而成的熱能。

芬蘭啟用全球最大「沙子電池」,一顆就能供5000人用電一個月

和傳統化石燃料不同,沙子電池是一種「熱能電池」,能夠長時間儲熱、低損耗釋放,再透過管道供應熱水或暖氣。這個系統能夠儲存高達 1,000 兆瓦時的熱量,等於在冬天供整個小鎮暖氣一整週也不成問題。

更驚人的是,整套系統能將出口溫度維持在攝氏400度,整體熱能損耗僅約10~15%,效率極高。而這些用來儲熱的皂石,原本是壁爐製造商的邊角料,基本上等同免費資源,也讓整體建置與維運成本大幅降低。

芬蘭啟用全球最大「沙子電池」,一顆就能供5000人用電一個月

便宜又乾淨的再生能源搭配熱能儲存,效益驚人

芬蘭 Pornainen 小鎮的集中供熱系統,原本仰賴石油與木屑燃料供應,如今沙子電池上線後,預估可減少約60%的木頭燃燒量,顯著降低碳排。加上當地電網有約43%來自風力、水力與太陽能,另有26%為核能,使得每度電價格僅0.08歐元(約新台幣2.73元),遠低於歐盟平均電價。

這種「夜電日用、夏電冬送」的儲能策略,讓便宜的離峰電力得以有效儲存,再於白天或寒冬釋放,不但平衡電網負載,也提高整體能源利用率。

芬蘭啟用全球最大「沙子電池」,一顆就能供5000人用電一個月

儲熱成本遠低於鋰電池,還能轉換成電力

Polar Night Energy 並未公開沙子電池的建置費用,但早期版本每度儲熱成本僅25美元(約新台幣738元),遠低於鋰電池的115美元(約新台幣3,392元)。此外,儘管沙子電池的設計主打供熱用途,仍具備將熱能轉為電力的潛力,未來或可進一步提升應用彈性。

目前已有多家國際新創公司如 Electrified Thermal Solutions、Sunamp、Fourth Power 等,投入類似熱能儲存技術研發。但芬蘭的沙子電池,無疑是目前規模最大、商業化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微軟免費送你 Windows 10 安全更新延長一年,只要你開始用 OneDrive 備份或用 Bing 搜尋

作者 cnBeta
2025年6月27日 15:30
微軟Windows 10用戶有福了!現在可透過備份或Bing搜尋免費取得 Windows 10延伸安全更新ESU,保障系統安全。不想升級?Windows 10 ESU讓你再戰一年!A16d6e5904edb4fb7d6a1c25033db444

微軟原先針對企業用戶推出的 Windows 10 延伸安全更新(Extended Security Updates,簡稱 ESU)服務,在 2023 年底首度開放給個人與家庭使用者申請購買。原價為每台裝置 30 美元(約新台幣 980 元),能讓使用者在未升級至 Windows 11 的情況下,持續收到至 2026 年 10 月的安全更新,保障系統安全。

不過,現在微軟推出全新方案,讓 Windows 10 使用者可以「免費」獲得為期一年的 ESU 安全更新,有三種方式可選擇:

  1. 使用 Windows 備份(Windows Backup)功能,將系統設定與部分資料備份至 OneDrive 雲端,就能免費取得一年期 ESU 安全更新。

  2. 使用 Microsoft Rewards 點數兌換:只要平時用 Bing 搜尋、使用 Bing 桌布等服務累積 1000 點,即可兌換一年期的 ESU 安全更新。

  3. 直接購買:也可選擇付費 30 美元(約新台幣 980 元)直接購買一年期更新服務。

其中最簡單的做法就是使用 Windows Backup 工具來備份,這個工具會備份系統設定、使用者個人資料夾內的檔案,還能備份部分來自 Microsoft Store 的應用程式(不含應用內資料),方便未來在新電腦上還原使用。不過要注意,它不支援 Win32 應用程式與其資料的備份。

微軟免費送你 Windows 10 安全更新延長一年,只要你開始用 OneDrive 備份或用 Bing 搜尋

若你不打算備份資料,也可以選擇用 Bing 搜尋換點數來兌換 ESU 資格,獲取點數其實不難,日常使用 Bing 就能慢慢累積,對於仍使用 Windows 10 又想省錢的人來說,是一種不錯的方式。

另外無論選哪種方式申請 ESU,都必須登入 Microsoft 帳號,若之後登出帳號,將無法繼續收到更新,除非再次登入。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HDMI 2.2 標準正式定案:頻寬翻倍至 96Gbps、支援 16K 高解析度

作者 cnBeta
2025年6月27日 14:30
全新 HDMI 2.2 標準正式確認,頻寬翻倍至 96Gbps!支援 16K 超高解析度,搭配 Ultra96 線材,享受極致 HDMI 2.2 體驗。C36fe9db41b0586771c3f6208e7b3545

在今年初 CES 2025 首度亮相的 HDMI 2.2 標準,如今已由 HDMI 論壇正式確認規格。該標準在頻寬、解析度與影音同步等方面均有重大升級,將成為未來高階顯示與娛樂設備的新基準。

HDMI 2.2 標準正式定案:頻寬翻倍至 96Gbps、支援 16K 高解析度

頻寬大躍進,超越 DisplayPort

HDMI 2.2 最大亮點之一,是將原本 HDMI 2.1 的 48Gbps 傳輸頻寬翻倍至 96Gbps,不僅超越 DisplayPort 2.1 的 80Gbps 上限,也為 16K 等超高解析度內容鋪路。

根據官方公布數據,HDMI 2.2 將支援以下顯示規格:

  • 4K@240Hz

  • 8K@60Hz(4:4:4 色彩格式、12 位元色深)

  • 12K@120Hz

  • 16K@60Hz(支援 DSC 顯示串流壓縮技術)

專用 Ultra96 認證線材,標示更清晰、杜絕假貨

雖然 HDMI 2.2 標準仍可透過既有接頭使用,但若要發揮全部性能,則需搭配新一代 Ultra96 HDMI 線。這些線材將全面通過 HDMI 論壇驗證機制,每條需單獨測試並獲得認證標籤,包裝上也會加入 QR Code,消費者可掃描查驗真偽,避免劣質偽冒品流通市場。

這項做法是對 HDMI 2.1 時期「標準不一」的回應,過去曾出現多條號稱支援 2.1 的線材無法穩定傳輸 4K@120Hz 影像的狀況。

HDMI 2.2 標準正式定案:頻寬翻倍至 96Gbps、支援 16K 高解析度

全新 LIP 延遲指示協定,改善音畫同步體驗

HDMI 2.2 也引入名為 LIP(Latency Indication Protocol) 的延遲指示技術,可提升多設備系統下的音畫同步精度,特別是在接入 AV 擴大機、Soundbar 或多聲道音響設備時,能有效減少「聲音走位」或口型對不上聲音的狀況。

HDMI 2.2 標準正式定案:頻寬翻倍至 96Gbps、支援 16K 高解析度

 HDMI 2.2 vs HDMI 2.1 規格比較表

項目 HDMI 2.2 HDMI 2.1
最高傳輸頻寬 96 Gbps 48 Gbps
傳輸線要求 Ultra96 HDMI 認證線 Ultra High Speed HDMI 線
支援最大解析度 16K@60Hz(DSC) 10K@120Hz(DSC)
非壓縮支援解析度 4K@240Hz、8K@60Hz(4:4:4, 12-bit) 4K@120Hz、8K@60Hz(有壓縮)
顯示壓縮技術(DSC)
HDR 支援 HDR10、Dolby Vision、HLG HDR10、Dolby Vision、HLG
新增功能 LIP 延遲指示協定(音畫同步改善) eARC、VRR、QMS 等
線材認證與驗證 每條 Ultra96 線必須逐條驗證並有 QR 碼 認證不強制、名稱使用曾混亂
向下相容性 完整相容 HDMI 2.1/2.0/1.4 完整相容 HDMI 2.0/1.4
預計上市時間 2025 年第 4 季起陸續上市 2017 年發布,2020 年後逐步普及

HDMI 2.2 保有完整向後相容性,仍可用於傳統 HDMI 裝置與介面,不會影響既有設備使用體驗。
據傳,首批支援 HDMI 2.2 的裝置預計將於 2025 年第四季上市,其中可能包括 AMD 下一代 Radeon UDNA 顯示卡,但部分型號可能僅支援最高 80Gbps 傳輸。

過去 HDMI 2.1 標準自公布到實際導入主流市場耗時近 4 年,這回 HDMI 2.2 是否能更快普及,將取決於電視、顯示器與主機板等硬體廠商的採用意願與產品更新速度。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Google推出開源AI 代理Gemini CLI:免費每日 1000 次請求,正面迎戰 Claude Code

作者 cnBeta
2025年6月26日 16:00
Google推出 Gemini CLI,將 Gemini AI 能力帶入命令列。Gemini CLI 開源免費,助力程式開發與除錯,挑戰現有 AI 編程工具。5edd9dbd835697f3470578e20b2547d8

Google 宣布推出全新開源工具 Gemini CLI(命令列智慧助理),直接將 Gemini AI 能力整合進終端機操作環境,不僅支援自然語言程式開發、除錯與工作流程優化,還提供每日 1000 次免費使用次數,明顯劍指市面熱門的 Claude Code、GitHub Copilot 等 AI 編程工具。

開源免費,個人開發者也能輕鬆上手

Gemini CLI 採 Apache 2.0 開源授權,開發者可自由下載、審查、修改並整合進現有專案。一般使用者僅需以 Google 帳號登入,即可啟用 Gemini Code Assist 個人授權,免費配備:

  • Gemini 2.5 Pro 模型存取權限

  • 100 萬 token 上下文長度

  • 每分鐘 60 次、每日 1000 次請求額度

進階用戶也可透過 Google AI Studio 或 Vertex AI 使用計量制 API,或購買標準/企業版授權獲得更高階功能。

Google推出開源AI 代理Gemini CLI:免費每日 1000 次請求,正面迎戰 Claude Code

命令列是主戰場,Gemini CLI 主打全流程 AI 助攻

Gemini CLI 特別針對開發者命令列需求設計,不只是單純聊天工具,而是可直接執行指令、生成程式碼、修復錯誤、管理任務甚至生成內容的多功能助理。內建四大能力:

  1. 即時搜尋:整合 Google Search 為模型提供最新網頁資料。

  2. MCP 協議擴充:支援自訂模型上下文與功能套件。

  3. 提示詞模組化:根據不同工作情境調整回應風格與邏輯。

  4. 腳本自動化:可嵌入現有工作流程中,支援非互動式執行。

Google 表示,Gemini CLI 並不限於開發用途,還可用來進行研究、腳本管理、影片生成(如整合 Veo 與 Imagen 製作短片),是高度模組化的本地智能體架構。

技術共享 VS Code 深度整合,挑戰 Copilot 優勢地位

Gemini CLI 與 Google 的編程助理 Gemini Code Assist 共享相同技術基礎,後者已整合進 VS Code 編輯器,支援:

  • 自動編寫測試、錯誤修復、程式碼遷移

  • 分步驟的複雜任務回應與路徑修正

  • 多模型、多代理互動模式(智能體模式已開放預覽)

這也代表 Google 正加速打造完整的 AI 開發者工具生態圈,從本地 CLI 到雲端 IDE 工具,從業餘開發者到企業應用全面覆蓋。

Gemini CLI 的發布,不只是推出一款產品,更象徵 Google 在 AI 落地應用上的策略轉向 —— 從模型競賽轉向工具平台建構。面對 GitHub Copilot、Claude Code 等競爭者,Google 此次以「開源、免費、高頻次」作為破口,有望搶下開發者生態系中的關鍵話語權。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有實力不一定要靠上期刊證明!他靠一篇技術部落格發文進 OpenAI,內容可能成 GPT-5 關鍵技術

作者 cnBeta
2025年6月26日 15:30
靠一篇技術部落格發文進 OpenAI?Muon 優化器可能成 GPT-5 關鍵技術29dece55b58a90f8ec88d9482d046238

AI雲端服務商Hyperbolic的共同創辦人兼技術長Yuchen Jin在社群平台X上爆料,研究員Keller Jordan光憑一篇部落格文章就進入OpenAI,而且很可能正在使用該文介紹的神經網路隱藏層優化器「Muon」來訓練GPT-5。

Yuchen Jin表示:「很多博士(我以前也是)都誤以為在頂尖學術會議發表論文才是終極目標,但發論文不等於有影響力。Muon只是一篇部落格文章,卻讓Keller進入OpenAI,而他現在可能正用它訓練GPT-5。」

有實力不一定要靠上期刊證明!他靠一篇技術部落格發文進 OpenAI,內容可能成 GPT-5 關鍵技術

這篇文章發表於2024年12月,標題是《Muon:神經網路隱藏層的優化器》。Keller也在同月加入OpenAI,從LinkedIn資料推測,很可能就是這篇文章讓他敲開OpenAI大門。

有實力不一定要靠上期刊證明!他靠一篇技術部落格發文進 OpenAI,內容可能成 GPT-5 關鍵技術

 

文章針對深度學習訓練中的隱藏層參數提出創新解法,透過結合 SGD 動量與 Newton-Schulz(NS)正交化步驟,大幅提升模型訓練效率與穩定性。文中顯示,Muon 在 CIFAR-10、NanoGPT 等任務上刷新了訓練速度紀錄,甚至在訓練 15 億參數的語言模型時,相較於 AdamW 能縮短約三分之一時間。

有實力不一定要靠上期刊證明!他靠一篇技術部落格發文進 OpenAI,內容可能成 GPT-5 關鍵技術

Keller Jordan 的設計思路在於:針對深度神經網路中常見的隱藏層二維參數,Muon 會先利用 SGD 動量產生更新,再透過 5 次 NS 迭代進行正交化處理,使更新矩陣趨近半正交,減少主方向過度主導的情況,進而提升訓練中「稀有方向」的學習效果。這種方式不僅省下了 SVD 計算的成本,也比 Coupled Newton 更適合在現代 GPU 的 bfloat16 精度下運作。

此外,Jordan 也對學界的優化器研究現況提出批判,認為過多聲稱能超越 AdamW 的研究在實驗設計與基線設定上都不夠嚴謹,導致無法被業界採納。他主張應將「具競爭性的訓練任務」作為新方法的驗證標準,藉此提升方法的實用價值與可信度。

這篇部落格發文在技術圈內引發廣泛討論,也被視為 OpenAI 破格延攬的關鍵原因之一。雖然目前尚未獲得官方證實 Muon 是否實際應用於 GPT-5,但相關爆料顯示,這項優化技術極可能是下一代大型語言模型訓練流程中的重要拼圖。

這也再次印證,即使不是頂級期刊論文,若內容夠紮實、實驗夠充分,一篇公開發文依然能對產業產生重大影響。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微軟 Office 突然頻頻跳出證書過期警告?原因可能是「忘記續簽」

作者 cnBeta
2025年6月25日 16:00
Office 頻跳證書過期警告,是技巧疏失還是系統性漏洞?C335b65b063232856f00f0f8609d7ccc

本週許多 Office 用戶在使用 Word、Excel、Outlook 等辦公軟體時,無預警收到「TLS 憑證已過期」的提示視窗。經查是來自於支援檔案資源的域名 support.content.office.net,其關鍵的 TLS 數位憑證已於 2025 年 6 月 23 日到期,而微軟似乎遲未準備新憑證或部署自動更新程序,導致資源載入出現安全警告。

可怕的是,這並非個案。早在 2024 年 6 月,The Register 就報導微軟旗下 CDN 域名 cdn.uci.officeapps.live.com 也曾因憑證過期而致使 Office 線上工具出現大量連接錯誤,甚至造成 Cisco 等大型企業客戶的系統告警不斷彈出。Reddit 上有用戶分享:「產品經理緊急打電話,說憑證過期,結果手把手教新人處理整整半天」 ,這種人員交接不良與流程缺失問題並不罕見。

此外,早在 2020 年,微軟也曾因 Teams 驗證憑證過期導致服務中斷約 3 小時,被外媒形容為「讓公司尷尬的一次教訓」 。這些事件雖因應迅速,但反映出科技大廠在憑證管理、流程控制上仍存在漏洞。

背後原因是什麼?憑證有效期縮短與管理複雜度升高

今年 4 月,CA/B 證書頒發機構論壇(CA/Browser Forum)通過提案 SC‑081v3,將 TLS 憑證有效期由 398 天大幅縮短至 47 天,SAN 資料重用週期也縮為 10 天 。雖然此政策未馬上實施,但未來網站與雲端服務將面對更高頻率的憑證更新與管理壓力。而微軟一再遇到的憑證過期事件,也可能因其內部部署尚未完全追上此波變革,造成自動更新失效、人員交接疏失等問題浮現。

從 Office 憑證過期,到 Teams 中斷服務,再到行業標準的憑證週期縮短,可見憑證管理的挑戰層層增加。「忘記續簽」不再是個別技術失誤,而是源於流程設計不足、管理系統脆弱、異動機制不透明等問題。隨著 SSL/TLS 安全要求升高,各機構應將憑證生命週期視為常態管理項目,導入自動化監控與明確的責任制,才能真正降低技術風險、保護使用者安全。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DRAM史上首見:DDR4 現貨竟比 DDR5 貴一倍!記憶體市場出現反常價格結構

作者 cnBeta
2025年6月25日 14:00
DRAM市場驚現世代倒掛!DDR4 現貨價竟是 DDR5 的兩倍。南亞科停報價引發DRAM 搶購潮,DDR4 合約價恐將持續攀升。90e036cd1ad63a95bb34f587228aa53a

根據集邦科技(TrendForce)最新觀察,受到南亞科技暫停報價影響,市場出現史無前例的 DRAM 價格「世代倒掛」現象——DDR4 現貨平均價格竟然比 DDR5 高出一倍!

DDR4 每顆報價漲破 12 美元,是 DDR5 的兩倍

根據 DRAMeXchange 最新數據,目前 DDR4 16Gb(1Gx16)3200 晶片的現貨價格已上漲至平均 12.3 美元,單日漲幅達 4.35%;相較之下,DDR5(2Gx8)4800/5600 晶片的均價僅 6.053 美元,僅為 DDR4 的一半。

這也成為 DRAM 市場歷來首次出現次世代產品價格低於前一代的極端倒掛情況。

停產預期推升現貨需求,合約價格也將跟進上漲

TrendForce 指出,這波上漲主要受到兩大因素影響:

  1. 南亞科技已停止對 DDR4 現貨報價,引發市場緊張心理;

  2. SK 海力士與美光等主要供應商正與 DDR4 客戶進行「最後一輪採購談判」,市場對供應中斷產生預期心理。

在這樣的氛圍下,不只現貨報價飆漲,連未來的合約價也有調升預期。集邦預測:

  • 第二季 PC 用 DDR4 合約價將較上季上漲 13%~18%,遠高於原先預估的 3~8%;

  • 伺服器用 DDR4 合約價可能上漲 18%~23%

DDR5 難接棒,轉型期價格亂象恐持續

儘管 DDR5 技術更先進、頻寬更高,但整體產業仍處於過渡期,市佔尚未全面取代 DDR4。如今 DDR4 快速退場導致供需失衡,價格短期內反而倒掛,未來價格走勢仍需觀察主流市場與平台更新節奏。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Sam Altman 預告:OpenAI 將推出強大開源模型,GPT-5 邁向真正多模態時代

作者 cnBeta
2025年6月25日 10:30
OpenAI執行長透露,即將推出強大開源模型,並預告GPT-5 的發展方向。開源模型將加速AI技術普及,GPT-5則將邁向全模態。8e472f44f459b4dfb446695a5444e0b9

OpenAI 執行長 Sam Altman 日前在與 Y Combinator 總裁 Garry Tan(陳嘉興)的對談中,透露多項重磅消息,包含 OpenAI 即將釋出一款強大開源模型,以及 GPT-5 的部分發展方向,預示著 AI 技術即將進入全新階段。

開源模型即將登場,GPT-5 邁向全模態

Altman 預告,OpenAI 即將推出一款開源模型,性能將超出市場期待,具備本地執行的能力,有望加速 AI 技術的普及與應用創新。

而備受矚目的 GPT-5 預計今年夏天登場,將是一款支援語音、影像、程式碼、影片等多種輸入形式的多模態模型。雖然 GPT-5 不會完全實現 OpenAI 對未來模型的終極構想,但將成為邁向「完全多模態」的重要一步。

Altman 描述未來模型願景:能進行深度推理、執行複雜研究、產出即時互動影片、快速生成應用程式甚至用影片與使用者互動,重新定義電腦介面。

AI成本快速下降,應用潛力被低估

Altman 認為,目前像 GPT-3 等模型的能力已遠超現有產品所展現,存在龐大的「產品溢出空間」,就算模型能力停滯,也足以支撐大量新應用。

他指出,AI 模型使用成本正在劇降,以 GPT-3 為例,一週內運算成本就降低了五倍,未來性價比將持續優化,讓更多創新應用成真。

Altman 也談到 ChatGPT 的「記憶功能」將讓 AI 變得更像一個懂使用者的持續助理,可整合多個裝置與資料來源,甚至變成某種形式的「作業系統」。

2025 是「智能體元年」,可當初級員工用

OpenAI 總裁 Greg Brockman 曾將 AI 智能體(Agent)形容為「L3 級別 AGI」,能像一名初級員工一樣,在電腦前持續數小時執行任務,完成多步驟工作。Altman 認為,2025 年將是「智能體元年」,許多辦公型工作都可能被這類工具取代。

他將 AGI 分為五個等級:L1(聊天者)、L2(推理者)、L3(行動者)、L4(創新者)、L5(組織者),智能體正是邁向 L3 的標誌。

技術創業黃金時期,別複製 OpenAI

Altman 呼籲創業者要把握當前技術變革,這是「科技史上最佳創業時機」。他表示,AI 的影響力將遠超當年電晶體革命,能更快提升生活品質。

他也提醒,別急著複製 OpenAI 的核心應用,而應聚焦尚未被解決的市場痛點,開創具有護城河的差異化產品。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iPhone 17 Pro 散熱系統新突破?傳首度導入VC散熱系統,導熱銅片照片流出

作者 cnBeta
2025年6月23日 15:30
iPhone 17 Pro傳導入均溫板散熱系統,應對A19 Pro晶片高熱能。均溫板設計能否有效散熱,將影響iPhone 17 Pro效能表現。Ee36583f537cdd8388af683015555c9c

距離 Apple 預計於 9 月發表的 iPhone 17 系列已不到三個月,關於新機的散熱設計,也開始浮出檯面。根據知名爆料者 Majin Bu 以及其消息來源透露,iPhone 17 Pro 與 iPhone 17 Pro Max 可能首度搭載「氣冷式均溫板」(Vapor Chamber)散熱系統,以因應新一代 A19 Pro 晶片在 AI 推論與高強度遊戲等任務下所產生的巨大熱能。

Majin Bu 近日也釋出一張據稱來自該散熱系統的銅質導熱板照片。從圖片來看,其表面佈滿微細通道,顯示其設計目的為廣域熱分佈,不僅涵蓋主要邏輯板,更延伸至以往不被視為高熱區的相機模組,展現出一種「混合式散熱策略」。該策略透過金屬機殼與鏡頭模組,將熱能傳導至裝置邊緣,再擴散至空氣中,形成主動導流與被動擴散並行的散熱架構。

iPhone 17 Pro 散熱系統新突破?傳首度導入VC散熱系統,導熱銅片照片流出

與目前 iPhone 所採用的石墨散熱片不同,所謂均溫板是一種被動式冷卻結構,由密封金屬腔體與少量液體組成。當處理器運作升溫時,液體會汽化並在腔體內部流動,將熱能從熱源(如 A19 Pro 晶片)迅速帶離,蒸氣移至較冷區域後凝結回液態,並透過毛細結構回流原位,進而達成持續熱循環的效果。這種設計能有效防止因過熱而造成的降頻(thermal throttling),並提升裝置在持續運算下的穩定性。

這樣的散熱改進,不僅有助於支援高負載任務如遊戲、4K 錄影,也回應近年來生成式 AI 在裝置端運算需求暴增的趨勢。內部人士更指出,蘋果對 iPhone 17 Pro 的熱控表現格外關注,因此選擇導入更輕盈的鋁合金機殼材質,藉此提升整體導熱效率,並更好地整合均溫板於整機架構中。

不過消息也指出,目前這套均溫板系統仍在持續調整與測試階段。若熱能分布過廣但散熱效率未臻完善,仍可能導致機身外殼局部溫度升高或裝置效能不穩等問題。因此該設計最終是否出現在正式量產版本中,仍有待觀察。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 Majin Bu 曾多次爆料蘋果產品細節,但其準確性仍有高低不一,目前尚無法確認此次流出的照片是否確實來自 Apple 內部原型,Apple 官方目前也未針對此事作出任何回應。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Wi-Fi 8快來了:預計2028年登場,強化訊號穩定與多裝置環境可靠性

作者 cnBeta
2025年6月23日 14:30
下一代Wi-Fi 8將著重高可靠性與有效吞吐量,透過多AP協同運作,改善網路穩定性。Wi-Fi 8的協同技術,將為智慧家庭帶來更穩定的無線體驗。6279d4ffbcef7ccea70487d5af03350f

雖然市面上支援Wi-Fi 7的新設備逐漸增加,但目前大多數家庭仍以Wi-Fi 5、6或6E為主流。對一般使用者而言,Wi-Fi 6在日常使用情境下已足夠應付大多數需求。然而,Wi-Fi聯盟已著手規劃下一代標準Wi-Fi 8(IEEE 802.11bn),預計在2028年正式推出。

根據Wi-Fi聯盟的初步規劃,支援Wi-Fi 8的裝置最快將在2027年底開始進入認證與上市階段。不同於過往強調極速傳輸,Wi-Fi 8更聚焦於「高可靠性」與「有效吞吐量」,以改善現代家庭中多裝置、高頻寬使用下的穩定性問題。

Wi-Fi 8快來了:預計2028年登場,強化訊號穩定與多裝置環境可靠性

重點強化:空間協調與波束成形技術

Wi-Fi 8的技術亮點之一是「協調空間重用」(Coordinated Spatial Reuse, Co-SR),該功能能讓多個Mesh網狀基地台協調發射功率,避免AP(無線接入點)之間互相干擾,進而提升整體網路效率與裝置間的下載速度。

另一項關鍵技術「協調波束成形」(Coordinated Beamforming, Co-BF)則可讓多個AP協同控制訊號傳輸模式,確保各裝置獲得最佳連線品質。這些功能展現Wi-Fi聯盟希望藉由AP之間的協同運作,在不增加頻譜的前提下,讓Wi-Fi體驗更加穩定可靠。

頻段限制下的解方:強化多AP協同運作

目前Wi-Fi仍受限於現有的2.4GHz、5GHz與6GHz(實際為5.9GHz)頻段,若無新增頻譜資源,想大幅提升覆蓋範圍與速度將面臨挑戰。Wi-Fi 8選擇透過多AP的協同部署,來改善覆蓋死角與訊號重疊問題,逐步取代「單一高功率路由器」的舊思維。

總結來說,Wi-Fi 8的到來將為高密度裝置與智慧家庭環境帶來更穩定的無線連線體驗,特別適合Mesh架構與企業、學校等多裝置同時連線的應用場景。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Google 搜尋主力團隊推「自願離職」計畫,AI 讓搜尋生態大洗牌:「點擊連結」可能快成過去

作者 cnBeta
2025年6月22日 09:30
Google 搜尋帝國動搖?主力團隊推「自願離職」計畫,AI 正掀起資訊生態大洗牌B6ae7b074ef3bc7b1070ed2bc6716436

 

Google 搜尋引擎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轉變。隨著 AI 帶來的顛覆效應加劇,Google 不僅調整產品策略,更針對搜尋核心部門啟動一項「自願離職計畫」,釋出組織轉型訊號。

據內部備忘錄與多家媒體報導,這項買斷計畫主要針對搜尋、廣告、研究、工程與市場行銷等部門員工開放,意圖精簡人力、轉向全力投入 AI 與 Gemini 聊天機器人的發展。

搜尋「流量黑洞」:媒體網站慘遭重創

Google 推出 AI Overviews 與 AI Mode 功能後,使用者在搜尋結果頁面中就能獲得整合答案,點擊網站連結的意願明顯下降。

根據 Similarweb 數據,2022 年至 2025 年間,Business Insider 自然搜尋流量大跌 55%,HuffPost、華盛頓郵報與紐約時報也皆面臨重創

《大西洋月刊》執行長更直言:「必須假設來自 Google 的流量將趨近於零。」

新聞媒體稱這波現象為「AI 黑洞時刻」,因為搜尋引擎從資訊分發平台,轉型成「答案機器」,新聞網站再難透過 SEO 拿到可觀流量。

「自願離職」計畫背後:為百億美元 AI 資金開道

Google 本週針對美國地區多個部門員工提出自願離職方案,並更新遠端辦公政策。內部說法強調,這不是裁員,而是為了「重組使命感」、「讓員工專注於轉型方向」。

但外界普遍解讀,此舉與 AI 發展投入龐大資金有關。Google 今年預估資本支出達 750 億美元(約新台幣 2.4 兆元),遠高於 2024 年的 525 億美元。

同時 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CFO 也表示,公司正致力於「在 AI 和成長領域的投資與成本控管間取得平衡」。

媒體尋找新出路:從搜尋依賴轉向直接關係經營

在面對來自 ChatGPT 等 AI 工具的壓力下,新聞出版業者正積極調整策略:

  • 華盛頓郵報加速轉型以觸及新讀者群

  • The Atlantic增加印刷期數與活動投資

  • Dotdash Meredith從 Google 搜尋流量占比 60%,降至約 1/3,但靠電子報、活動與食譜網站維持成長

  • 紐約時報起訴 OpenAI 與微軟侵權,同時與 Amazon 簽下 AI 授權協議

  • News Corp(華爾街日報母公司)與 OpenAI 合作,並對 Perplexity 提起訴訟

隨著生成式 AI 模型大量使用網路內容作為訓練資料,媒體不只在流量面臨威脅,內容著作權也成為新戰場。

Google 強調,在熱門新聞查詢中仍會優先顯示新聞網站連結,但對於舊內容、健康建議、旅遊指南與生活類查詢,AI 回應機率將越來越高。

即使搜尋功能尚未消失,但「點擊藍色連結」這件事,正快速成為過去式。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Satechi為M4 Mac Mini量身打造USB 4 SSD擴充盒,最高支援8TB儲存

作者 cnBeta
2025年6月21日 15:30
M4 Mac Mini儲存空間不足?Satechi推出USB 4 NVMe SSD擴充盒,完美疊合Mac Mini,高速傳輸滿足需求。擴充盒支援USB 4,輕鬆擴充儲存空間。F259b1de71c4502fe5e6bd9125682fbd

隨著配備M4晶片的新款Mac Mini話題持續升溫,越來越多開發者與使用者選擇將其作為軟體路由器、NAS伺服器,或日常工作主機使用。不過Apple一如既往將內建記憶體與SSD訂價拉得相當高,因此不少人選擇購買基礎版本,再自行擴充儲存空間。

知名周邊品牌Satechi近日針對M4版Mac Mini推出全新USB 4 NVMe SSD硬碟擴充盒,不只支援最高8TB儲存空間,更主打「外型與Mac Mini完美契合」,可直接疊放於機身上方,無縫融入桌面擺設。

Satechi為M4 Mac Mini量身打造USB 4 SSD擴充盒,最高支援8TB儲存

支援USB 4傳輸,讀寫效能再升級

這款擴充盒透過短版USB-C線材與Mac Mini連接,內部支援USB 4規格,理論傳輸速度可達40Gbps,滿足影像編輯、大型專案等高效能應用需求。產品本體未配備主動風扇散熱,而是透過內建散熱孔與導熱墊來分散熱能。Satechi強調,正常情況下放置於Mac Mini上方運作無虞,但若長時間高負載仍建議注意溫度管理,避免超過80℃時觸發SSD主控降速機制。

這款Satechi USB 4 NVMe SSD擴充盒定價為119.99美元(約新台幣3,900元),目前官網提供折扣碼「LIMITED20」,折扣後售價為99.99美元(約新台幣3,250元)。使用者需自行選購相容的NVMe SSD硬碟安裝,最高支援8TB容量。

即便這款配件是為M4 Mac Mini量身打造,其實也可搭配其他具USB 4或Thunderbolt介面的Mac或PC裝置使用,僅在外觀尺寸上不如疊放在Mac Mini來得俐落。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詐騙廣告偽裝 Apple/Microsoft 官網新手法,Google 搜尋結果讓人一秒上當

作者 cnBeta
2025年6月19日 16:30
新型網路釣魚利用Google廣告漏洞,偽裝成Apple等知名品牌。詐騙集團利用Google廣告顯示限制,掩蓋真實網址,使用者難以辨識。請小心Google廣告中的釣魚陷阱。E8c26ea5beae728f5cfcb64db66110eb

先前曾有釣魚網站透過「Punycode 網域」在 Google 搜尋結果中投放廣告,誘導使用者下載內含後門程式的 KeePass 密碼管理工具。

Punycode 是一種可以將非 ASCII 字符轉換成英文字母組成的合法網址形式,例如利用「аpple.com」(其中的 a 是俄文字母)來仿冒「apple.com」。這類網域乍看之下與官方網址幾乎一模一樣,一旦使用者誤登入,就可能導致帳戶密碼等機密資料外洩。

這種手法雖然老套,卻依然能通過 Google 的廣告審核,讓人不禁懷疑是 Google 明知有問題仍放行,還是真的審核人員判斷失準。不過,現在Google廣告已經能阻止這類廣告了,但不幸的是,又有新的手法出現。

廣告網址顯示限制被用來掩蓋真相

現在,詐騙集團又找到了新的方式,利用 Google 廣告系統的結構性漏洞,偽裝成 Apple、Microsoft、HP 和 Netflix 等知名品牌的官方網站。這次更進一步,不再使用轉義(Punycode)網域,而是直接套用官方網站的真實網址做開頭。

詐騙廣告偽裝 Apple/Microsoft 官網新手法,Google 搜尋結果讓人一秒上當

Google 廣告系統目前僅顯示網址的一部分,像這樣:

這讓釣魚網站有機可乘。

鎖定官方論壇,偽造搜尋結果誘導撥打假客服

詐騙手法其實不複雜。以 Apple 客服網站為例,使用者可以輸入任何關鍵字搜尋內容,即使沒有結果,也會產生一組網址。詐騙集團就利用這些「空白搜尋結果頁面」,加入虛假的客服電話,然後將其拿來當作廣告落地頁投放。

Google 不會驗證廣告投放者是否真的是 Apple 官方,也不審查這些號碼的真偽。只要花錢,就能讓廣告在搜尋「Apple 客服電話」時出現在結果最上方。

由於顯示網址看起來像是來自 https://support.apple.com,使用者幾乎無從察覺異常,若直接撥打頁面上電話,就會誤入詐騙集團的陷阱。

該怪 Google 嗎?

這已經不能單純歸咎於系統漏洞或審核疏失。有合理懷疑指出,部分廣告代理商可能為了業績,明知內容有問題卻仍協助詐騙集團上架廣告;甚至不排除 Google 內部有人默許,或刻意放寬審核標準。

因此,「安裝廣告阻擋器」已不只是為了畫面清爽,更是保護個人資訊的重要防線。如果不封鎖這些廣告,誤點誤撥的結果可能就是帳號被盜、資料外洩或財務損失。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開源組織KDE向Win10用戶喊話:與其聽微軟強迫升級Win 11,不如轉用Linux正是好時機

作者 cnBeta
2025年6月19日 15:30
KDE呼籲用戶擺脫Windows 10「技術勒索」,擁抱搭載KDE Plasma的Linux系統。儘早轉換至Linux,避免Windows 10 成為廢鐵,掌握自主權。2b20d1d4d8e77b6921d20d189c71c6e5

距離 Windows 10 終止支援只剩不到一年,開源桌面環境 KDE 日前發佈了「W10 for Exiles(W10 流亡者)」網站,呼籲使用者儘早從 Windows 生態跳脫,改採搭載 KDE Plasma 的 Linux 系統。此活動強烈批評微軟升級政策,並以「你未來的電腦會變廢鐵」等字眼營造危機感,引發外界正反兩極反應。

別讓微軟操控你的選擇

根據 KDE 官方網站上的說法,微軟正試圖將 Windows 10 電腦「變成垃圾」,用戶若不願意接受 Windows 11 的升級門檻與作業系統變革,現在是轉向 Linux 的絕佳時機。該網站不僅使用聳動措辭,還製作圖像暗示 Windows 電腦已過時。

開源組織KDE向Win10用戶喊話:與其聽微軟強迫升級Win 11,不如轉用Linux正是好時機

此外,KDE 指出 Windows 10 在 2025 年 10 月 14 日終止支援後,仍需額外付費才能取得安全更新(ESU 計畫每年收費 30 美元起),這種做法被 KDE 批評為「技術勒索」,且認為這樣的情況未來仍可能一再發生。

雖然 Windows 10 將不再獲得官方更新已是確定事實,但稱其為「報廢」仍有些言過其實。實際上,多數 Windows 10 裝置仍可正常使用,也可選擇升級到 Windows 11(即使規格未達標,也有非官方方法繞過限制)。

此外,微軟也提供延長安全更新、調整系統廣告推薦等選項,用戶仍擁有一定程度的彈性。至於 KDE 提及的「Windows 到處都是廣告」說法,也與實際情況略有出入,目前大多數內建廣告屬於可關閉的系統推薦內容。

KDE 在活動中強調 Linux 沒有強迫升級、沒有廣告彈窗、沒有遙測監控,但實際上 Linux 同樣面臨驅動、應用支援與學習門檻等挑戰,並非萬無一失的替代方案。

開源組織KDE向Win10用戶喊話:與其聽微軟強迫升級Win 11,不如轉用Linux正是好時機

Linux 發展穩健,但仍屬小眾

根據 StatCounter 最新資料,Linux 桌面系統的市佔率約為 4%,遠低於 Windows 的 70% 左右。儘管越來越多開發者與資深使用者開始轉向 Linux,但對一般消費者而言,切換作業系統仍具有學習門檻與適應成本。

KDE 的這波活動雖然希望借勢推廣開源理念,但過度訴諸恐懼與敵意,恐怕會讓潛在使用者卻步,反而不利於 Linux 在主流市場的推廣。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Sam Altman首談GPT-5何時來?以及Deep Research正在貼近AGI

作者 cnBeta
2025年6月19日 15:15
OpenAI的GPT-5可能今夏推出,展現通用人工智慧AGI的重大進展。OpenAI強調持續精進GPT-5,並打造全球最大算力基地,迎接AI時代。Bccbfbece9762ef5f5c66d78c94e1c99

OpenAI執行長Sam Altman日前接受公司自家Podcast專訪,首度針對下一代模型GPT-5公開分享看法。他透露GPT-5「很可能會在今年夏天推出」,但實際時間仍可能受命名、功能測試與安全考量而調整。他也談到目前正在測試的o3模型、AI研究助手Deep Research,並強調這些進展對實現通用人工智慧(AGI)至關重要。

GPT-5不只是下一代,而是一場轉型

Altman指出,新模型未必會直接命名為GPT-5,也可能是GPT-4.5的進化版本,但無論命名與否,它都代表著系統面的大幅變革。從過去「訓練完就釋出」的單點式開發,轉向如今可持續訓練與升級的流程,讓大型語言模型邁向長期進化的可能。

他也點名目前開發中的Deep Research與記憶功能為「最貼近AGI」的成果。使用者可以要求Deep Research針對某主題展開深入研究、自動生成報告,甚至製作音訊摘要。而記憶功能則讓ChatGPT能逐漸理解使用者的上下文與偏好,在不需重複描述的情況下給出更準確的回應。

「星際之門」計畫揭露:打造全球最大算力基地

另一亮點是OpenAI正在進行中的「Stargate(星際之門)」計畫,總投資上看5,000億美元,旨在打造全球最大規模的AI算力基礎建設。Altman強調,這並非口號,而是「未來幾年逐步投入」的具體行動,第一階段的建設地點已選在美國德州阿比林。

為了應對模型訓練所需的龐大能源需求,Altman表示,未來AI中心將更依賴於分布式運算與各類能源組合,包括核融合。他也證實目前與前Apple首席設計師Jony Ive合作開發AI專用硬體裝置,目標打造一種「比手機更貼近生活脈絡」的新類型裝置,重新定義人機互動。

AI時代的使用者素養:會用比會寫程式更重要

對於不同年齡層的建議,Altman認為:「未來最有價值的技能之一,是學會如何與AI工具協作。」無論是年輕人還是中年專業人士,都應把AI視為提升產能與創造力的夥伴。他相信未來每一位工作者都會像今天的工程師一樣,借助AI完成更多、更具影響力的任務。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強人將 GeForce RTX舊顯卡DIY改造成迷你電腦!搭載Intel i7處理器真的能開機跑遊戲

作者 cnBeta
2025年6月17日 16:30
美國品牌將舊顯卡改造為迷你電腦,搭載Intel i7處理器,打造出獨特的顯卡電腦。這台顯卡電腦不僅能運行遊戲,更展現了舊硬體再利用的無限可能。689cfd4b4954f2f0bb12e17384fa603a

 美國改裝品牌 CherryTree 最近提供給 Gamers Nexus 一款令人驚艷的硬體創作「GeeFarce 5027 POS」進行測試。這台造型宛如顯示卡的裝置,其實是一台完整的迷你電腦,內部搭載 ASUS NUC 13 Pro,搭配 Intel 第13代 Core i7 處理器,能實際運作並執行遊戲。

這台作品原本的外殼來自一張已退役的 GIGABYTE 顯示卡(推測為 GeForce RTX 20 系列),不過原本的GPU模組已經被拆掉了,改裝過程中保留了原本的散熱模組與風扇,內部則嵌入 NUC 小型主機板,打造出「偽裝成顯卡的電腦主機」。

強人將 GeForce RTX舊顯卡DIY改造成迷你電腦!搭載Intel i7處理器真的能開機跑遊戲

規格完整、效能不俗,真的能玩遊戲

這款被戲稱為「顯卡電腦」的裝置,其實本身並沒有GPU,但其核心配備 ASUS NUC 13 Pro,採用 Intel Core i7-13xxP 處理器,具備 12 核心(含高效與高性能核心)、16 線程,最高時脈可達 5GHz,並搭載 Intel Iris Xe 內顯。

CherryTree 還為它加上 64GB DDR4-3200 SO-DIMM 記憶體與 2TB PCIe 3.0 SSD,無論是文書處理還是中輕度遊戲皆可勝任。

強人將 GeForce RTX舊顯卡DIY改造成迷你電腦!搭載Intel i7處理器真的能開機跑遊戲

為了散熱,改裝者保留原顯卡的三個風扇作為主動散熱系統,儘管原始散熱器過大無法直接覆蓋 NUC,但經過巧妙設計,風扇仍能提供足夠氣流,有效壓制溫度。

真正的「Intel Inside」概念成真

整組裝置可安裝至電腦機殼的 PCIe 插槽,從外觀上就像是一張顯卡,但其實是一台內建處理器與儲存裝置的獨立電腦。雖然不能當作顯卡使用,但所有 I/O 接口都被完整保留在顯卡背板位置,方便接線。

強人將 GeForce RTX舊顯卡DIY改造成迷你電腦!搭載Intel i7處理器真的能開機跑遊戲

為了提供電力,CherryTree 也改造電源供應方式,將標準 8-pin PCIe 電源頭轉換為圓形接頭,並透過轉接器直接從插座供電,甚至還在顯卡側邊焊上一顆實體電源按鈕,讓使用者能直接開關這台迷你主機。

功耗不高,溫控表現優秀

實測顯示,這台改裝電腦的峰值功耗約 87W,性能核心溫度為 75°C,效率核心為 70°C,顯卡核心為 60°C(此處應為誤用,實際為主機核心),整體散熱表現落在合理範圍內,沒有過熱問題。

強人將 GeForce RTX舊顯卡DIY改造成迷你電腦!搭載Intel i7處理器真的能開機跑遊戲

實際運行一些經典遊戲時也有不錯表現,能流暢執行不吃資源的作品,是款結合創意與實用性的極客風作品。

遺憾的是,這台「GeeFarce 5027 POS」只是 CherryTree 的限量改裝展示,並未規劃商業量產或對外銷售。不過這類創意作品證明了即便是舊硬體,也能透過巧思賦予全新生命。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三星 2 奈米良率大幅躍進直逼台積電,先進製程戰火升溫

作者 cnBeta
2025年6月17日 16:00
晶片代工進入2奈米世代,台積電與三星的2奈米良率競賽白熱化。三星力拚2奈米良率,台積電則維持領先,一場高階訂單爭奪戰即將展開。Aeea1278f556a1c43b895d63df48d343

隨著晶片製程進入 2 奈米時代,台積電與三星的代工技術競爭再度白熱化。根據韓媒報導,兩大晶圓代工龍頭的 2 奈米良率差距已縮小至 20% 以內,業界預期一場圍繞高階訂單的代工爭奪戰即將展開。

三星目標良率 50%,力拚 Exynos 2600 量產

據悉,三星的 2 奈米製程目前已邁入關鍵階段,內部目標是將良率從目前約 40% 提升至 50%,首顆採用此技術的 SoC 將是為 Galaxy S26 系列打造的 Exynos 2600 晶片。若順利達標,三星預計將於 2026 年初進入量產階段。

三星過去在 3 奈米製程上良率表現不理想,即便量產三年後仍僅徘徊在 50% 左右,因此 2 奈米能否穩定達到同等甚至更高水準,將成為該公司重新建立代工信心的重要關鍵。若 Exynos 2600 成功量產,三星將有機會重返高通以外的旗艦市場競爭。

此外,三星正積極爭取來自 NVIDIA 與高通的訂單,並已進入 2 奈米製程的測試尾聲。傳聞稱,Snapdragon 8 Gen 4「Elite 2」版本有望部分採用三星製程,最快將於 2026 年下半年現身於 Galaxy 系列新機中。

台積電維持領先,2 奈米良率突破 60%

與此同時,台積電在 2 奈米製程的進展仍佔上風。根據《前鋒報》消息,台積電目前良率已突破 60%,不僅超過三星目前約 40% 的水準,也達到穩定量產的門檻。這一代 2 奈米技術首次採用環繞式閘極(GAA)架構,相較 3 奈米有約 10-15% 效能提升,能耗則降低 25-30%,並進一步提高晶體管密度。

台積電 2 奈米的客戶陣容依舊堅強,包含 Apple、NVIDIA、AMD、高通與聯發科。其中聯發科已預告將於今年 9 月完成首款 2 奈米晶片的設計定案。量產方面,台積電計畫於 2025 年下半年在新竹寶山與高雄廠同時啟動 2 奈米製程,搶佔市場先機。

良率與訂單之戰,誰能勝出?

儘管目前良率仍由台積電領先,但三星正全力追趕,除了持續優化製程,也積極從台積電延攬高階管理人才,包含前高階主管韓美玲,企圖加快研發節奏與內部效率。

業界分析認為,2 奈米競賽已不只是技術之爭,更關係到客戶信任與供應鏈主導權。若三星能穩定達到 50% 良率以上,將具備更具競爭力的成本優勢,有機會搶下第二供應商角色;反觀台積電則憑藉高良率與強大客戶黏著度,仍穩坐主流訂單核心。

2025 下半年,隨著雙方量產時程逼近,一場半導體代工的決戰,即將揭開序幕。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P-Link 才傳遭美國調查,上海 Wi-Fi 晶片部門突光速裁員幾乎全滅

作者 cnBeta
2025年6月17日 09:00
TP-Link聯洲國際驚傳大規模裁員,大幅縮減 Wi-Fi 晶片研發業務。面對美國調查壓力,TP-Link的 Wi-Fi 晶片策略是否將有重大轉變?C29102b77eee0acfb6ba2516076064f2

中國知名網通設備製造商 TP-Link(普聯科技)近期動作頻頻。根據中國媒體報導,其外銷主體「聯洲國際」在位於上海張江高新區的 Wi-Fi 晶片部門,近日突然進行大規模裁員。據了解,這波裁員行動極為迅速,從員工接獲通知到辦理離職手續僅花半天時間,但公司提供的補償條件優渥,達到「N+3」水準,遠高於中國法規標準的「N+1」。

據內部員工透露,聯洲國際已決定大幅縮減 Wi-Fi 晶片相關研發業務,包括演算法、驗證、設計等職位幾乎全數裁撤,只保留極少數成員,等同於放棄自研 Wi-Fi 前端模組(FEM)的策略。儘管如此,外界認為這不代表 TP-Link 完全退出 Wi-Fi 晶片領域,而是將重點資源轉向其他核心技術。

消息指出,TP-Link 自 2021 年起組建自家 Wi-Fi 晶片團隊,原以為可投入智慧家庭應用,但至今未見具體商用成果,公司內部仍主要採用聯發科(MediaTek)方案,可能也是本次裁員背後的業績壓力主因。

同時,TP-Link 近期也面臨來自美方的多重壓力。美國司法部與商務部正同步調查聯洲國際,除了質疑其低價策略是否構成不公平競爭外,也擔心其與中國背景可能對美國國安構成潛在風險。尤其 TP-Link 曾在全球路由器市場一度拿下高達 45% 的市佔率,甚至超越 Cisco,對家庭與小型企業市場影響深遠。

2024 年,TP-Link 已將公司架構拆分為兩大主體:總部設於深圳的普聯技術有限公司,以及負責國際業務的美國加州聯洲國際。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iPhone 17 Pro倒數三個月登場!傳將帶來12項重大升級,外觀7年首改

作者 cnBeta
2025年6月16日 16:00
iPhone 17 Pro系列規格曝光,將迎來重大升級!iPhone 17 Pro系列或採用全新設計,並在相機、晶片等方面帶來顯著提升,引人期待。Ea8ebbde00bf222ae2aa445aa4a3a5a5

根據供應鏈最新爆料,Apple 已著手準備 iPhone 17 系列的量產作業,預計將於今年 9 月如期發表。隨著發表進入三個月倒數階段,iPhone 17 Pro 系列的相關規格也陸續曝光,外界普遍認為這將是近三年來升級幅度最大的一代,甚至還將迎來七年來首次的外觀大改。

根據《MacRumors》整理的資料,iPhone 17 Pro 系列預期將帶來以下 12 項重大升級:

  1. 鋁合金中框設計:可能採用全新「鋁金屬 + 部分玻璃」混合設計,質感與散熱表現皆有所提升。

  2. 大型矩形相機模組:將搭載帶圓角的大型矩形三鏡頭模組,辨識度更高。

  3. 新增天藍色配色:引入類似新款 MacBook Air 的天藍色選項。

  4. 更大電池容量:Pro Max 機型機身略為加厚,以容納更大電池。

  5. A19 Pro 晶片:採用台積電第三代3nm製程,提供性能與能效的年度小幅升級。

  6. Apple 自研 Wi-Fi 7 晶片:全系列搭載 Apple 自行設計的 Wi-Fi 7 晶片,取代原本的博通方案。

  7. 2400 萬畫素前鏡頭:四款機型皆標配升級前置鏡頭,有望提升自拍與視訊畫質。

  8. 4800 萬畫素長焦鏡頭:Pro 系列後鏡頭全面升級,拍攝能力再強化。

  9. 雙路影片錄製:可同時啟用前後鏡頭錄影,提升創作者應用彈性。

  10. 支援 8K 錄影:首次支援 8K 解析度影片錄製。

  11. 12GB RAM 記憶體:Pro 系列與傳聞中的 iPhone 17 Air 將搭載 12GB 記憶體,有助 AI 運算與多工表現。

  12. 散熱設計優化:全系列強化內部散熱架構,Pro 系列則導入均熱板,解決高階效能壓力。

從目前已知的資訊來看,iPhone 17 Pro 很可能是 Apple 多年來在設計與功能上的一大突破。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PC 上的 SSD 速度可能已經到頂:Intel、AMD 無意推動新規格,PCIe 5.0 恐還得撐五年

作者 cnBeta
2025年6月16日 15:30
PCIe 6.0 SSD量產或需等到2030年,主因OEM廠與處理器大廠對PCIe 6.0興趣不高。未來幾年,PCIe 5.0 SSD仍是主流,想體驗更高速的PCIe 6.0可能要再等等。1025448379e0881d17254ee5714446eb

儘管PCIe 7.0規範已經正式發布,但真正商用化的PCIe 6.0 SSD可能還得等上五年。根據SSD控制器大廠慧榮科技(Silicon Motion)執行長郭瑋(Wallace C. Kuo)接受《Tom’s Hardware》專訪時的說法,面向PC市場的PCIe 6.0 SSD最快也要到2030年才有機會量產上市,因為不管是OEM廠還是處理器巨頭Intel與AMD,目前對PCIe 6.0都興趣缺缺。

「2030年之前你不太可能看到PCIe 6.0的解決方案。」郭瑋直言,「PC OEM廠商現在對PCIe 6.0毫無興趣,他們甚至不願談這個話題,AMD與Intel也是。」

也就是說,未來幾年內PCIe 5.0 SSD仍將是市面上能買到的最高速選擇。

PC 上的 SSD 速度可能已經到頂:Intel、AMD 無意推動新規格,PCIe 5.0 恐還得撐五年

昔日標準快速普及,如今卻卡關

回顧過去,每當新的PCIe標準發表後,顯示卡與高階PC SSD往往會第一時間採用。然而PCIe 6.0的實作複雜度過高,不僅企業端猶豫,連消費級應用也進展緩慢。

其中成本高昂,以及PCI-SIG尚未提供足夠的互通性測試,是導致消費型PC市場遲遲未能導入PCIe 6.0的主要原因。

隨著PCIe資料傳輸速率提升,訊號損耗、雜訊與阻抗等問題會限制主機與裝置間的銅線走線長度。根據Astera Labs的簡報指出,在16GT/s(對應PCIe 4.0)時,走線最長可達11英吋,允許28dB損耗;但若提升至64GT/s(PCIe 6.0),走線長度將縮短至3.4英吋,容忍損耗32dB,這還得視電路板材料與條件而定。

對筆電SSD來說,這樣的長度還算可接受,尤其若使用低損耗材料連接(但會推高成本)。但對桌機顯示卡來說,現今常用的轉接卡設計(讓顯卡垂直展示)將面臨更多實作難題。

PCIe 6.0標準早在2022年1月就已發布,其最大特點是改用PAM4(四電平脈衝振幅調變)信號技術,單通道傳輸速率達64GT/s,相較PCIe 5.0再次翻倍。以x16通道為例,雙向理論頻寬可達256GB/s;應用於SSD時,x4配置也能達到32GB/s(雙向64GB/s)——這樣的傳輸量,已幾乎可媲美DDR5-4800記憶體的頻寬表現。

不過要注意,雖然頻寬逼近記憶體,延遲與存取速度等指標仍是記憶體的優勢所在。

而剛剛發布的PCIe 7.0規範更是進一步將傳輸速率提升到128GT/s,x16雙向帶寬來到512GB/s。但這些目前都還停留在簡報階段,真正的硬體落地還需要不少時間。

換句話說,未來五年內我們仍將與PCIe 5.0 SSD長相左右,性能想要明顯提升,可能得等到下一個世代再說。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演講滿 20 年,賈伯斯史丹佛演講推出高清重製版

作者 cnBeta
2025年6月13日 16:45
賈伯斯在史丹佛的經典演講20週年,高畫質版本重現。演講中關於人生啟示的故事,以及賈伯斯的人生態度,再次引發人們對賈伯斯精神的思考。19ec5dabcb5a01b25c9acf09c0a29597

時間回到 2005 年 6 月 12 日,蘋果共同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在美國史丹佛大學畢業典禮上,發表了一場僅 15 分鐘、卻深深影響全球無數人的經典演講。如今,這場充滿啟發性的演說已屆滿 20 週年,賈伯斯檔案館特別釋出經過高畫質重製的版本,讓世人再次體驗那句「Stay Hungry, Stay Foolish」的餘韻。

這段經典影片已於本週四重新上架 YouTube,不僅畫質升級為 1080p、60fps,也修復了過去版本中解析度低、畫面顆粒感重的問題。即使影像變清晰了,但真正打動人心的,始終是賈伯斯那平靜而有力的言語。

這場演講不談科技、不賣產品,賈伯斯以自己人生中的三個故事作為主軸,娓娓道來關於「放棄與尋找」、「熱情與失落」、「生命與死亡」的啟示。從他在 Reed 學院退學、誤打誤撞學習書法,到創辦蘋果被踢出公司,再到被診斷出癌症後對生命的重新體悟,每個片段都像是預言般地描繪了他後來的傳奇人生。

這場演講至今在 YouTube 上已累積超過 1.2 億次觀看,堪稱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畢業致詞之一。甚至在 2016 年 NBA 總冠軍賽前,詹姆斯(LeBron James)也引用其中內容鼓舞克里夫蘭騎士隊。

不過回顧當時現場,這場演講其實是學生們的「第三志願」,僅排在喬恩·史都華與阿諾·史瓦辛格之後。台下還有不少學生邊聽邊玩沙灘球、玩畢典賓果遊戲,似乎對這場演講沒有太多期待。但多年後再回頭看,無數人都說——這是他們人生最值得重聽的一段話。

這段演講留下的不只是經典語錄,更是屬於那個時代、也是至今依然適用的人生指南。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Google反壟斷訴訟最大的惡夢:如果搜尋引擎拆分成真,網路將迎來全面重組?

作者 cnBeta
2025年6月12日 09:30
美國司法部反壟斷訴訟案,將對 Google 及其搜尋技術產生重大衝擊。強制授權 Google 搜尋索引,可能重塑網路生態,讓更多元的搜尋引擎出現。A810f4867514ca76586c8501d39465b3

Google 雖非最早參與 World Wide Web 發展的公司,卻成功以自己的規則重塑了整個網路。多年來,任何網站若想被看見,都得遵守 Google 制定的搜尋排名邏輯。而現在,這位搜尋霸主面臨美國司法部的反壟斷訴訟敗訴,最終判決可能在 8 月出爐,一旦確定,將對 Google 與整個網路生態造成重大衝擊。

其中一項極具破壞性的可能方案,是強制 Google 授權其搜尋索引與演算法給第三方——這不僅可能等同於將 Google Search 拆分出去,更會讓其他搜尋引擎得以合法存取 Google 多年打造的龐大資料庫。外媒arstechnica分析,如果這方案成真,對於長期受限於 Google 主導地位的業界來說,這或許是翻盤的機會。

拆開 Google 的資料庫,網路會更自由?

Google 執行長皮查伊(Sundar Pichai)在出庭作證時對「白牌化搜尋」(White labeling Google Search)表達強烈憂慮,認為這等同於將核心業務強行外包。但也有人認為,若搜尋索引能開放授權,將讓市場湧現更多元的創新搜尋產品,不再只有 Google 一家說了算。

現今全世界真正掌握自有搜尋索引的只有三家:Google、Bing 與 Brave,其餘搜尋服務多仰賴這三家資料支援,或以 AI 工具加值。但如 Brave 所言,即便擁有最完整的索引,也可能給出糟糕的搜尋結果,因為搜尋品質不只看資料量,更看演算法調校方式。

小型搜尋引擎的機會與隱憂

像 Brave 或 Kagi 這類較小的搜尋引擎,雖規模無法與 Google 比擬,卻各有獨到策略。Brave 自建索引但刻意不抓取過多網頁,以避免雜訊干擾。Kagi 則專注於「非商業網路」內容,聚焦部落格、小眾站點等常被大型搜尋排擠的資訊來源。

Kagi 創辦人 Prelovac 指出,如果 Google 的索引能公開授權,將可能誕生成千上萬種不同類型的搜尋引擎:從貓咪主題搜尋,到地區型超在地資料庫,讓搜尋回歸「實用與選擇」。他毫不猶豫表示,Kagi 將會整合 Google 索引,並稱「這是應該發生的事」。

但也有潛在風險。Brave 團隊擔心,一旦 Google 的搜尋資料變得幾乎免費取得,反而會讓原本就難以生存的競爭對手(如 Bing、Brave)更難經營下去,導致搜尋市場最終變得更加集中。

廣告模式 vs. 使用者隱私:下一個戰場

目前多數搜尋引擎皆為廣告贊助制,「免費」其實是以使用者的個資與注意力為代價。Kagi 採訂閱制,拒絕追蹤,強調「我們不需要用戶資料,因為那是責任風險」。

Kagi 的搜尋結果會標記出含有大量廣告與追蹤器的網站,使用者可選擇降低或隱藏這類內容,降低點入垃圾資訊的機率。Prelovac 認為,未來 5~10 年內,越來越多用戶會意識到廣告搜尋的代價,開始付費支持無廣告搜尋。

AI 搜尋來勢洶洶,傳統搜尋還有未來嗎?

不論喜不喜歡,AI 搜尋已成趨勢。從 Google 到 Bing,再到 Kagi、Brave,幾乎所有搜尋服務都在導入 AI 模型生成摘要、提供問答式回應。雖然有人擔憂這種模式可能提供錯誤資訊,但 AI 所帶來的「快速、方便」仍令人難以抗拒。

Brave 搜尋主管 Pujol 表示,搜尋正在逐漸演變成「與 AI 助理互動」的行為。或許十年後,我們的下一代已不再點選藍色連結,而是透過對話完成資訊查詢。

這場官司不只關乎 Google,也關乎我們每個人如何存取資訊。如果司法部最終強制 Google 授權其搜尋技術,可能帶來一波搜尋創業潮,也可能進一步鞏固其在 AI 領域的壟斷地位。AI 搜尋若成未來主流,資訊正確性與來源多樣性將成新的關鍵戰場。

無論最終結果為何,搜尋引擎這個看似熟悉卻正在急遽變化的工具,將再度成為資訊權力角力的核心。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Llama 4 「翻車」被指作弊惹怒祖克柏!Meta 砸重金成立神秘 AI 實驗室

作者 cnBeta
2025年6月12日 08:30
Meta重組AI業務,成立實驗室劍指超級智慧。Meta積極投入AI研發,目標是打造超越人類的超級智慧,重奪AI話語權。8745fcdf500068b8f68262a9afe8535b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Facebook 母公司 Meta 近日在執行長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主導下,正進行大規模 AI 業務重組,計畫成立全新人工智慧實驗室,劍指能夠超越人類智能的「超級智慧」(Superintelligence)。這背後的導火線,是 Meta 最新 AI 模型在外界測試中被質疑誇大表現,甚至被開發者形容為「詐騙」。

據了解,Meta 為此已挖角 AI 資料標註平台 Scale AI 創辦人、現年僅 28 歲的 Alexandr Wang,不僅邀請他加入新實驗室,還商討向 Scale AI 投資數十億美元,換取該公司團隊核心人才。此外,Meta 也正開出數百萬至上億美元不等的薪酬,延攬來自 OpenAI、Google 等 AI 重鎮的頂尖研究人員。

投資、併購、開源:矢言重新奪回話語權

自 2022 年底 ChatGPT 問世後,科技業掀起新一輪 AI 軍備競賽,Meta 不願缺席,積極將 AI 整合至 Meta AI 產品與旗下智慧眼鏡等硬體。祖克柏更在今年 2 月指出:「人工智慧可能是史上最重大的創新。」

但面對微軟對 OpenAI 投資逾 130 億美元、Amazon 注資 Anthropic 80 億美元的激烈競爭,以及 Google 高價取得 Character.AI 技術授權與團隊,Meta 的壓力與日俱增。

近年來,Meta 一大策略是將自家 AI 模型開源,例如 Llama 系列模型與聊天機器人 Meta AI,目前已整合至 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 與 Ray-Ban 智慧眼鏡。祖克柏在 5 月透露,Meta AI 月活用戶數已突破 10 億人。

Llama 4 「翻車」被指作弊惹怒祖克柏,內部鬥爭與離職潮浮現

今年 4 月,Meta 推出新版本 Llama 模型(Llama 4 Scout 與 Maverick ),當時表示採用混合專家(MoE)架構,支援超長上下文與圖像理解能力。Llama 4 Scout與Llama 4 Maverick即日起可在llama.com與Hugging Face下載,用戶也能透過WhatsApp、Messenger及Meta.AI網站搶先體驗這項尖端技術。並且預告超強大的Llama 4 Behemoth,堪稱全球頂尖的大型語言模型(LLM)。並聲稱其效能不亞於 OpenAI 與 Google。

雖然在推出之初引發震撼,然而,外部研究者發現 Meta 所用的基準測試設計偏頗,使產品表現被「包裝得過於優異」,引發部分開發者不滿,甚至直指其有「詐欺」之嫌。

據兩位知情人士透露,最憤怒的其實是祖克柏本人。他對外界認為自己故意掩蓋模型表現不佳的指控極為反感,也因而拍板重組 AI 團隊、成立新實驗室。

Meta 全面改造 AI 架構,延攬 Scale AI 領軍

新 AI 實驗室的目標直指「超級智慧」——超越現今「通用人工智慧(AGI)」的終極形態。知情人士指出,這項重組計畫不僅將 Scale AI 創辦人 Alexandr Wang 納入指揮系統,也開出條件將 Scale AI 員工團隊打包整併至 Meta。

Scale AI 為 AI 產業提供資料標註與清理服務,其客戶包括 OpenAI、微軟與多倫多新創 Cohere。該公司創辦人 Wang 近期與 OpenAI 執行長 Sam Altman 同台亮相美國國會活動,更在《華盛頓郵報》刊登廣告,敦促川普政府擴大 AI 投資:「美國不能輸給中國。」

業界傳奇 Yann LeCun 領軍研究,與矽谷主流意見分歧

Meta 的 AI 研究核心長期由圖靈獎得主、紐約大學教授 Yann LeCun 掌舵,他是神經網路技術與 ChatGPT 背後技術的重要先驅。不過與矽谷許多「AGI 樂觀派」不同,LeCun 認為未來的 AI 發展仍需全新思維,而非僅靠現有深度學習演進。

目前,LeCun 領導的團隊與副總裁 Ahmad Al-Dahle 負責的生成式 AI 團隊,已同步投入下一世代 AI 系統的研發工作。

Meta 想要奪回 AI 競賽的主導權,砸錢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考驗,將在未來幾年 AI 發展是否真能如願邁向「超級智慧」,並成功商業化落地。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