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今天 — 2025年7月8日首页

微軟新一波裁員波及 Xbox 部門,高層竟建議被裁員工「和 Copilot 聊聊」

作者 IFENG
2025年7月7日 16:30
微軟高層建議遭裁員工利用AI工具尋求職涯協助,引發爭議。擁抱AI之際,卻建議失業員工求助AI,被業界認為脫離現實,難以接受。F195c624d9ca83e33d8d801e91c8d9bb

微軟近期大刀裁撤 9100 名員工,其中遊戲部門影響尤鉅,包含 Xbox Game Studios 多間工作室被裁撤或取消專案。不過,在業界情緒低迷之際,Xbox 發行部門的執行製作人 Matt Turnbull 卻在 LinkedIn 上給出一項「非典型建議」:建議失業員工向 Copilot 或 ChatGPT 等 AI 工具尋求情感與職涯支持。

Turnbull 表示,這段時間對很多人來說非常艱難,「如果不盡我所能提供協助,就是一種失職」。他提出的建議包含職涯規劃、履歷優化、LinkedIn 簡介撰寫、人脈聯繫範本,甚至還有處理職場自我懷疑(imposter syndrome)的 AI 提示語。

例如:

  • 「我剛被遊戲產業裁員,請幫我制定一份 30 天的職涯重整計畫。」

  • 「請協助我改寫履歷項目,突顯成效與影響力。」

  • 「我對自己能力感到懷疑,請幫我重新看待這段經歷,找回自信。」

儘管 Turnbull 在文末強調「AI 無法取代你的聲音或經驗,但當精神能量稀缺時,這些工具能幫助你更快理清方向」,但這番言論仍引發不少創作者與業內人士反感。該貼文目前已被刪除。

業界觀察指出,微軟近來高調擁抱 AI,1 月才宣布將投資 800 億美元建置 AI 基礎設施,而 AI 對於創意產業(如遊戲、美術、寫作)的長期威脅性,也早已引發討論。在裁員浪潮尚未退去之際,高層呼籲員工「和 AI 傾訴」的做法,難免被認為「脫離現實」。

Matt Turnbull 擁有近 25 年遊戲產業經歷,在微軟服務超過 15 年。過去一年間,微軟累計裁員人數已超過 15000 人。儘管 Turnbull 出發點可能是為同仁打氣,但在大量人員失業、專案被取消的敏感時刻,這番建議顯然並未被多數人買單。

更讓人側目的是,微軟在裁員前於今年 1 月宣布將投資高達 800 億美元建置 AI 基礎設施,也讓外界質疑遊戲部門大規模裁員是否與「將資源轉向 AI 發展」有關。雖然微軟並未正面回應,但遊戲社群普遍擔憂 AI 將逐漸取代創意工作者的角色,這波裁員或許正是資源重分配的前奏。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昨天以前首页

Pixel 10 Pro / XL 規格曝光:搭載 Tensor G5 晶片,螢幕最大達 6.8 吋、配備 16GB 記憶體

作者 IFENG
2025年7月2日 14:00
Google 新款 Pixel 10 Pro 系列規格曝光!搭載 Tensor G5 晶片,相機與電池續航力亦有提升。Pixel 10 Pro XL 電池容量為 Pixel 系列史上最大。3da5d30c2637a9fac159e29bcf57cbff

根據外媒《Android Headlines》報導,Google 即將推出的兩款旗艦新機 Pixel 10 Pro 與 Pixel 10 Pro XL 規格資訊已全數流出。整體外型延續去年 Pixel 9 Pro 系列設計,改動幅度不大。

螢幕規格與外觀設計

兩款新機分別採用 6.3 吋與 6.8 吋 OLED 螢幕,皆為 LTPO 面板,支援 1~120Hz 自適應更新率,峰值亮度達 3000 尼特,機身前後皆使用康寧 Gorilla Glass Victus 2 強化玻璃,耐用性有所提升。

Pixel 10 Pro 系列將全數搭載 Google 自研的 Tensor G5 晶片,記憶體統一為 16GB。儲存空間方面,Pixel 10 Pro 提供 128GB 起跳至 1TB 不等,但 1TB 款僅支援特定配色;Pixel 10 Pro XL 則排除 128GB 選項,提供 256GB、512GB 與 1TB 三種容量。

相機與電池續航

相機配置預計延續前代,包括:

  • 主鏡頭:5000 萬畫素感光元件

  • 超廣角:4800 萬畫素

  • 長焦鏡頭:4800 萬畫素、支援 5 倍光學變焦

  • 前鏡頭:4200 萬畫素自拍鏡頭

電池容量方面,Pixel 10 Pro 搭載 4870mAh 電池,略低於 Pixel 10;而 Pixel 10 Pro XL 則內建 5200mAh 電池,為 Pixel 系列史上最大。

充電規格與無線支援

兩款手機均支援 Qi2 無線充電協議,無線功率達 15W。Pixel 10 Pro 支援 29W 有線快充,Pro XL 則升級至 39W。

 

項目 Pixel 10 Pro Pixel 10 Pro XL
螢幕 6.3 吋 OLED 6.8 吋 OLED
解析度 2856 x 1280 2992 x 1344
晶片 Tensor G5 Tensor G5
記憶體 16GB 16GB
儲存空間 128GB / 256GB / 512GB / 1TB 256GB / 512GB / 1TB
主相機 5000 萬畫素 5000 萬畫素
超廣角 4800 萬畫素 4800 萬畫素
長焦鏡頭 4800 萬畫素 4800 萬畫素
前鏡頭 4200 萬畫素 4200 萬畫素
電池 4870mAh 5200mAh
有線充電 29W 39W
無線充電 15W(支援 Qi2) 15W(支援 Qi2)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YouTube再增AI功能,部分使用者質疑內容品質與導航體驗

作者 IFENG
2025年7月2日 09:00
YouTube再增AI功能,部分使用者質疑內容品質與導航體驗7e0827c33ec89877b2ed8e43f697e60c

隨著YouTube上充斥越來越多由人工智慧生成的「內容農場」影片,許多使用者開始質疑平台導航是否變得更加困難。對此,YouTube母公司Google近日宣布,將推出兩項全新AI功能,目的是強化搜尋體驗與互動性,不過目前僅限美國的Premium(付費)會員優先體驗。

第一項功能是結合AI推薦的搜尋強化工具。當使用者搜尋如「購物」、「旅遊」等主題時,YouTube會以輪播形式推薦相關影片,並搭配AI生成的摘要內容。例如搜尋「夏威夷最佳海灘」,可能會看到浮潛勝地或火山海灘的介紹片段,有助於用戶快速規劃假期或探索目的地資訊。

這項搜尋強化功能目前僅向美國地區的Premium用戶開放,且僅支援英文版本,並會以隨機方式逐步推送測試。

第二項功能則針對早前推出的對話式AI工具進行擴充,該工具原本限定於Premium會員,目前也開始向部分美國非付費用戶開放。使用者可透過這個AI助手詢問影片相關的背景問題、尋找新內容推薦,甚至以更互動的方式探索教育性主題。

儘管外界對生成式AI的能源消耗與內容品質提出質疑,Google與母公司Alphabet仍持續將大語言模型與聊天機器人整合進幾乎所有線上服務中,並承諾未來還會推出更多AI相關應用。

值得一提的是,YouTube也已證實,平台上的公開影片已被用於訓練其AI語言模型與聊天系統,並稱已與內容創作者及主流媒體達成相關協議。不過,根據目前的用戶反饋,許多人仍偏好一個干擾較少、機器人評論較少、內容聚焦明確的影片平台體驗。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RTX 5070 SUPER 規格曝光:18GB 顯卡記憶體、6400 核心、275W 功耗

作者 IFENG
2025年7月2日 08:30
NVIDIA RTX 5070 SUPER規格曝光!記憶體大幅升級至18GB,採用GDDR7,為遊戲和創作帶來更佳體驗。RTX 5070 SUPER預計將衝擊中階市場。7785396272efef2f1b3351f82d32ee63

隨著入門款 GeForce RTX 5050 顯示卡亮相,NVIDIA 的 RTX 50 系列桌上型產品線幾乎拼圖完成。接下來,NVIDIA 預計會將重心轉向 RTX 50「SUPER」系列升級版本,預計將於 2026 年 CES 展期間正式登場。

爆料達人 Kopite7kimi 日前公開了第二款 SUPER 系列產品「GeForce RTX 5070 SUPER」的初步規格,顯示這款新卡相較於 RTX 5070 將有顯著升級,特別是在記憶體容量方面。

GeForce RTX 5070 Super
PG147-SKU65
GB205-400-A1
6400FP32
192-bit GDDR7 18G 28Gbps
275W

— kopite7kimi (@kopite7kimi) June 29, 2025

據悉,RTX 5070 SUPER 將採用 GB205-400-A1「Blackwell」架構 GPU,使用 PG147-SKU65 PCB 設計,具備 6400 個 CUDA 核心(即 50 組 SM 模組),相較於 RTX 5070 的 6144 核心稍有提升。整卡總功耗(TBP)則從原本的 250W 增加至 275W,約提升 10%。

顯卡記憶體升級為 18GB GDDR7

最引人關注的是顯卡記憶體容量從 RTX 5070 的 12GB 提升至 18GB,使用 28Gbps 的 GDDR7 記憶體與 192-bit 記憶體匯流排。這項升級主因是採用了最新 3GB 單顆封裝的記憶體模組,使得 NVIDIA 能夠將容量提升至 18GB,也超越目前大多數中高階顯示卡常見的 16GB 上限。

雖然頻寬維持與原始 RTX 5070 相同,但這樣的容量提升對需要大量 VRAM 的遊戲與創作工作負載將是明顯利多,也讓 5070 SUPER 成為一張高性價比的選擇。

目前 NVIDIA 並未針對 SUPER 系列調整定價,若延續以往策略,RTX 5070 SUPER 售價可能落在 549 美元(約新台幣 17,900 元)左右。若屬實,將對現有中階市場帶來不小衝擊。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新材料可望讓硬碟容量暴增百倍!每平方公分可儲存3TB資料

作者 IFENG
2025年7月1日 16:00
新型單分子磁體問世,有望將硬碟容量提升百倍!研究突破現有技術瓶頸,為超高密度儲存帶來曙光。單分子磁體技術的發展,將引領儲存裝置的革新。Ad7e02dcb4087f95a223cc12100f3f0c

來自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與澳洲國立大學(ANU)的化學家近日研發出一種新型單分子磁體,有潛力將硬碟儲存容量提升至目前的100倍,並已在《自然》(Nature)期刊發表成果。研究指出,該技術理論上可達到每平方公分儲存約3TB資料的密度。

目前傳統硬碟是透過磁化大量原子所構成的區域來存儲資料,而單分子磁體則可讓每個分子單獨儲存資訊,無需仰賴相鄰分子的輔助,這為打造超高密度儲存裝置提供了可能性。

新材料可望讓硬碟容量暴增百倍!每平方公分可儲存3TB資料

然而,單分子磁體長期面臨的最大障礙之一,是需在極低溫度下運作,例如過去記錄為80開爾文(約攝氏零下193度),實際應用門檻極高。本次開發的全新分子可在100開爾文(約零下173度)下維持記憶功能,雖然仍低於室溫,但已大幅接近液氮溫度(約零下196度),使得未來在資料中心等以液氮冷卻的場景中應用更具可行性。

這種磁體分子由稀土元素「鐿」(Dysprosium, 鑷)構成,並被兩個氮原子夾於中央形成近乎直線的結構。研究團隊透過一種烯烴結構,如同「分子別針」一般,將其穩定住,這項突破打破了過往多為不規則結構的限制。

研究通訊作者、曼徹斯特大學尼可拉斯·齊爾頓教授(Nicholas Chilton)指出,這款分子將為未來研發更高溫度工作環境下的單分子磁體提供藍圖,推進下一代儲存技術的可能性。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ASUS 推出 RTX 5060 LP BRK 窄卡:三風扇雙槽設計,長度僅 175.8mm

作者 IFENG
2025年7月1日 15:00
華碩推出 RTX 5060 LP BRK 顯示卡,罕見 Low Profile 設計引人注目。RTX 5060 顯示卡採用三風扇散熱,為小型主機提供高效能解決方案,值得關注。82810783372aba955613a43e9bf39883

華碩近日正式上架 RTX 5060 LP BRK 顯示卡,採用少見的 Low Profile 三風扇設計,鎖定空間有限的小型或薄型主機應用。該卡屬於雙槽刀鋒型(Low Profile)顯卡,尺寸為 175.8 x 69 x 38mm,略長於一般 mini-ITX 機殼能容納的 170mm 上限,需留意機殼兼容性。

ASUS 推出 RTX 5060 LP BRK 窄卡:三風扇雙槽設計,長度僅 175.8mm

雙版本規格與散熱配置

ASUS RTX 5060 LP BRK 分為標準版與 OC 超頻版兩種,皆搭載 NVIDIA 最新 Ada 架構 GPU,配備 3840 個 CUDA 核心與 8GB GDDR7 128-bit 記憶體,記憶體頻寬達 28Gbps。

  • 標準版時脈:2497MHz,超頻模式下可達 2512MHz,AI 推論效能為 613 TOPS

  • 超頻版時脈:2550MHz,超頻模式下為 2565MHz,AI TOPS 效能提升至 627

散熱部分採用三顆雙滾珠軸承風扇,並具備 IP5X 防塵等級,有效防止灰塵進入以延長使用壽命。雖為 Low Profile 設計,但仍佔用兩個插槽,使用者需預留空間安裝。

ASUS 推出 RTX 5060 LP BRK 窄卡:三風扇雙槽設計,長度僅 175.8mm

供電與輸出介面

儘管華碩官網部分標示為「無需外接供電」,但根據官方圖示與業界普遍認知,該卡實際上需外接一組 8pin PCIe 電源,建議搭配 550W 以上電源供應器。輸出介面提供 2 個 HDMI 與 1 個 DisplayPort。

顯卡本體未配備金屬背板,有助於減輕重量與簡化安裝流程。

ASUS RTX 5060 LP BRK 是目前市面少見搭載 GDDR7 且採三風扇 Low Profile 設計的顯卡,對於需建構高效能小型主機的玩家或商用需求者,具備不錯的吸引力。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新一代 iPad Pro 傳採極窄邊框設計:導入韓系新供應鏈、搭載 M5 晶片力拚換機潮

作者 IFENG
2025年6月30日 09:30
蘋果新款 iPad Pro 傳將採用 LX Semiconductor 顯示驅動晶片,搭配覆晶薄膜技術縮窄邊框。這項改變有望提升螢幕占比,並優化電力效率,新款 iPad Pro 或搭載 M5 晶片。Ab8213af35515b9e758c60059df2ed26

根據多家外媒報導,蘋果預計於今年下半年推出新一代 iPad Pro,除了內部升級至 M5 晶片,外觀設計也將迎來顯著變化:傳將導入韓國半導體廠 LX Semiconductor 的顯示驅動晶片,並結合 LG Innotek 的 COF(Chip on Film,覆晶薄膜)封裝技術,大幅縮窄螢幕邊框,進一步提升螢幕占比與視覺沉浸感。

COF 技術是一種將驅動 IC 移至排線、並可向背面折疊的封裝方式,可讓原本佔用機體邊緣的元件內縮,不僅讓邊框更窄,也有助減少機身厚度與重量。該技術已廣泛應用於高階智慧手機與 OLED 顯示器,如今蘋果也計劃將其導入至 iPad Pro,可見其對新一代 iPad 外型升級的高度重視。

而這次若改採 LX Semiconductor 的驅動晶片,也將打破蘋果長期倚賴三星供應 OLED 顯示 IC 的格局,不僅有助供應鏈多元化,亦可藉競價降低零組件成本,增強採購談判力。蘋果正評估是否正式下單,預計將於本月底前定案。

全面升級M5晶片

除了外觀革新與供應鏈調整外,新款 iPad Pro 的硬體核心也將全面升級為 M5 晶片,這是繼 M4 搭載於新款 iPad Air 後的下一代蘋果自研處理器,預期在 AI 算力與能效表現上將大幅超越前代。這也意味著 iPad Pro 將持續朝「輕筆電化」與「生產力設備」方向發展,成為蘋果生態系中關鍵的高階行動終端。

此外,有消息指出蘋果也在研發自家 5G 調製解調器,未來有望擺脫對高通的依賴,若成功整合至 iPad Pro,將是繼 Mac 轉向 Apple Silicon 之後的又一重大自主化里程碑。此舉不僅有助於系統整合與功耗控制,也可能進一步縮小 PCB 尺寸、釋出更多內部空間供其他元件配置。

iPad Pro 向來被視為「平板之王」,近年市場成長雖趨緩,但在教育、創作者與商業應用領域仍佔有一席之地。這次從外觀、性能到供應鏈皆有顯著更新,預料將成為蘋果下半年最受矚目的產品之一,也可能在換機市場掀起一波升級潮。

有分析師指出,在生成式 AI 浪潮席捲行動裝置的當下,具備高效晶片、強大顯示與 AI 運算能力的平板產品將逐漸成為「筆電+手機」間的橋梁。若蘋果能在新款 iPad Pro 中加入更強的 AI 本地處理功能,或搭配 Vision Pro 等裝置實現跨平台協作,將有機會再次定義行動裝置的新標準。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微軟讓DOS 老粉驚喜:重製 34 年前的MS-DOS Editor經典編輯器,還能在 Linux 跑!

作者 IFENG
2025年6月29日 14:30
微軟重製經典 MS-DOS 編輯器,名為 Edit,讓資深電腦迷驚喜。Edit 保留了簡單快速的特性,又支援跨平台,Linux 用戶也能使用這款經典 編輯器。Cbc6e36e650c80c6eafb73ed539438ab

上個月,微軟推出了經典 MS-DOS 編輯器的現代化重製版,讓許多資深電腦迷感到驚喜萬分。這款新工具直接命名為「Edit」,是用 Rust 語言開發的開源版本,不但能在 Windows 上使用,還支援 macOS,甚至連 Linux 也能跑!

對長期使用非微軟系統的開發者來說,能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使用 MS-DOS 的編輯器簡直是件難以想像的事。一位 Reddit 網友就說得很經典:「等了 30 年,現在我終於能在 Linux 上用 MS Edit。」

編輯器界的「古董」復活

1991 年,MS-DOS 5.0 推出時,MS-DOS Editor 可說是一大突破。在這之前,用戶得忍受 EDLIN——一款操作極度原始且不友善的行列編輯器,搞到很多人只能用「COPY CON filename.txt」這種土法煉鋼的方式輸入文字。

MS-DOS Editor 的出現改變了一切:它有全螢幕介面、支援滑鼠操作,還有可以用鍵盤操作的下拉選單。這些在今天看起來理所當然,但當年真的非常革命性。

微軟讓DOS 老粉驚喜:重製 34 年前的MS-DOS Editor經典編輯器,還能在 Linux 跑!

微軟 Windows Terminal 團隊的產品經理 Christopher Nguyen 在介紹這款新工具的部落格中就開玩笑說:「大家應該都聽過『我怎麼離開 Vim?』這個迷因吧?」他補充,即便 Vim 功能強大,但操作門檻高一直是很多人跨不過的門檻。

Nguyen 也指出,微軟之所以決定重製 Edit,是因為在 64 位元的 Windows 中,竟然找不到一款預設的 CLI(命令列介面)文字編輯器,而這在過去的 32 位元版本中則是有內建的。

這款名為「Microsoft Edit」的新工具,目前社群回饋整體偏向正面。開發者 Simon Willison 在 X 上表示:「微軟推出了新終端機編輯器!這款叫做 Microsoft Edit 的工具是開源的、超小(Rust 編譯後僅約 250KB),而且支援跨平台。我在 Mac 上試過,感覺比 Vim 或 nano 還好用。」

微軟讓DOS 老粉驚喜:重製 34 年前的MS-DOS Editor經典編輯器,還能在 Linux 跑!

Linux 用戶也能從 GitHub releases 頁面下載,或透過非官方的 Snap 套件安裝。而懷舊玩家如果想在舊 MS-DOS 機器上體驗 16 位元版本,也可以去網路典藏庫下載原始版。

MS-DOS 編輯器的傳奇背景

1991 年的 MS-DOS 5.0 發行時,整個電腦世界跟現在差超多。當時一台 PC 的處理器大概是 286 或 386,4MB 記憶體就算高階規格,網路也還只是學術用途。

微軟讓DOS 老粉驚喜:重製 34 年前的MS-DOS Editor經典編輯器,還能在 Linux 跑!

MS-DOS Editor 對許多用戶來說,是他們第一次接觸「現代」文字編輯器,是從指令列過渡到視窗介面時代的重要一步。

有趣的是,根據 Wikipedia,當年的 EDIT.COM 其實只是一個殼,它會啟動 QBasic 編輯器的特別模式。也就是說,MS-DOS Editor 一開始其實是 QBasic 偽裝的!後來微軟把它獨立出來,成為正式的程式。

微軟讓DOS 老粉驚喜:重製 34 年前的MS-DOS Editor經典編輯器,還能在 Linux 跑!

這次重製的 Edit 大小只有 250KB,延續了原始版本「簡單、快速」的設計精神。不過功能可不馬虎:支援 Unicode、正規表達式、甚至能處理幾 GB 大小的文件!

相較之下,原本的 DOS 版編輯器最多只能開幾百 KB 的檔案,受到記憶體限制。而像 OMG! Ubuntu 網站就實測發現,這版 Edit 在 Ubuntu 上表現優異,開大檔也很順。

結語:簡單工具的復興?

在 AI 助理、IDE 爭奇鬥艷的時代,微軟選擇重新打造一款 34 年前的編輯器,讓人不禁想問:或許我們真的還需要這種「快速、簡單、穩定」的工具。

畢竟,寫個說明檔、改個 config,不一定都需要 VS Code 或 Copilot。像 Edit 這樣「小而美」的工具,也許正是我們真正會用、用得久的東西。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YouTube反廣告阻擋出新招:被爆以「假延遲」技術刻意延後影片播放,以懲罰阻擋廣告的用戶

作者 IFENG
2025年6月24日 14:30
YouTube 測試「假延遲」懲罰擋廣告用戶,模擬影片載入緩慢。開發者已找到繞過「假延遲」的方法,但 YouTube 也同步啟動反制手段。1849b17d0f1b5828398a84fa3f888f97

近日,有開發者揭露 YouTube 正在針對使用廣告阻擋工具的用戶測試一種名為「假延遲」的播放機制。這項 A/B 測試目前僅針對部分用戶投放,目的是透過刻意模擬影片讀取緩慢,讓使用廣告攔截器的觀看體驗變差,藉此逼迫用戶解除擋廣。

根據開發者 @LOOPS 的技術分析,當使用者啟用廣告阻擋器(無論是瀏覽器外掛還是內建功能),影片播放會出現顯著延遲,系統會彈出訊息提醒「影片加載緩慢」,並提示可能是廣告攔截器導致播放異常。

YouTube反廣告阻擋出新招:被爆以「假延遲」技術刻意延後影片播放,以懲罰阻擋廣告的用戶

什麼是假延遲?

假延遲並非實際的影片載入問題,而是 YouTube 透過伺服器端技術模擬出一段「類廣告時間」的等待。例如原本影片前有15秒廣告,若被攔截,系統就插入約12秒的假延遲時間來「懲罰」用戶。

若原始廣告為6秒與15秒的組合,則假延遲可長達16.8秒,實際上是以技術手段重現被取消的廣告時長。

技術細節:YouTube 是怎麼做到的?

這項機制是透過 YouTube 的內部 API 和影片串流服務 GVS 實作。當使用者點擊影片時,伺服器會傳回包含延遲指令的播放連結,播放器會強制等待一段時間後才開始加載內容。

值得注意的是,這項 A/B 測試涵蓋所有用戶,即使沒有攔廣,只要被選入實驗組也可能遇到短暫延遲。不過若未攔廣,延遲通常極短、幾乎感覺不到。

另外,有謠言稱 YouTube 會藉此提高 CPU 使用率進而損壞電腦,這是不實訊息。假延遲只是播放器的邏輯處理,與硬體資源無關。

如何繞過假延遲?技術社群已找到對策

目前已有開發者提出解法:在影片請求資料中加入 isInlinePlaybackNoAd: true 的參數,即可避開延遲機制。像 uBlock Origin 這類廣告攔截器可透過新增自訂規則,自動修改 JSON 請求以達成目的。

但該方法僅限於網站內部的影片跳轉(熱導航),若從外部網站直接點入 YouTube,則初始載入資料無法被修改,因此假延遲仍會生效。

YouTube 的反制手段也同步啟動

為封鎖上述繞過方式,YouTube 正測試在 HTML 標籤中插入一段腳本鎖,將部分全域變數設為唯讀,以阻止擴充功能修改播放器參數。

Firefox 用戶可透過 HTML 過濾器成功破解,但在 Chrome、Edge 等基於 Chromium 的瀏覽器中,則因擴充 API 限制較難實作,目前技術社群仍在尋找可行替代方案。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三星Galaxy Z Fold7外觀預想圖曝光:史上最大雙摺疊設計、機身更輕盈

作者 IFENG
2025年6月23日 16:00
三星 Galaxy Z Fold7 外觀搶先曝光!更輕薄的機身與更大的螢幕是本次 Galaxy Z Fold7 的重點升級,摺疊旗艦愛好者不容錯過。549c18965c688fee2adf80b25de014c2

三星即將於7月9日舉辦新品發表會,知名爆料者 OnLeaks 搶先釋出 Galaxy Z Fold7 的外觀預想圖,揭露這款摺疊旗艦的多項重點升級。

最明顯的變化在於重量與螢幕尺寸。Z Fold7 機身僅重215公克,比前代減輕了24公克,對於摺疊手機愛好者來說無疑是好消息。內頁螢幕則擴大至8.2吋,是目前市面上尺寸最大的雙摺疊手機,超越Google Pixel 9 Pro Fold的8吋與OPPO Find N5的8.12吋;外螢幕則預計維持在6.5吋。

配色方面,目前曝光的版本至少包括黑色與藍色兩種,機背鏡頭模組設計與即將登場的Galaxy S25系列相仿,視覺風格更加一致。

三星Galaxy Z Fold7外觀預想圖曝光:史上最大雙摺疊設計、機身更輕盈

三星Galaxy Z Fold7外觀預想圖曝光:史上最大雙摺疊設計、機身更輕盈

硬體規格上,Z Fold7 將搭載高通Snapdragon 8 Gen 3 for Galaxy(又稱「8至尊版」),內建4400mAh電池。

值得一提的是,Z Fold7 將取消上代採用的螢幕下鏡頭技術,改為傳統的挖孔設計。據稱是因為螢幕下鏡頭的成像品質仍無法達到主流水準。作為對比,Z Fold6 搭載的是400萬畫素的螢幕下前鏡頭。

更多詳細規格與實機表現,將於7月9日正式揭曉。

三星Galaxy Z Fold7外觀預想圖曝光:史上最大雙摺疊設計、機身更輕盈

三星Galaxy Z Fold7外觀預想圖曝光:史上最大雙摺疊設計、機身更輕盈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微軟既是盟友也是限制,OpenAI重組計畫卡關最大阻力來自微軟、恐失數十億美元投資

作者 IFENG
2025年6月21日 14:00
微軟既是盟友也是限制,OpenAI重組計畫卡關、恐失數十億美元投資D0e08e1ed2196b6ee8dea2e0e47881b2

根據《Yahoo Finance》報導,OpenAI正積極推動公司重組,以保住由軟銀主導的數十億美元投資,並重新掌控營收分配機制。然而,這項重組行動最大的阻力竟來自其最緊密的合作夥伴——微軟(Microsoft)。

OpenAI計畫將旗下營利事業轉型為由母公司——非營利機構OpenAI Inc.——直接監管的公益架構。若無法在年底前敲定協議,總值400億美元的募資中,可能有一半將告吹。

微軟自2019年與2021年起陸續投資OpenAI,並於2023年再投入100億美元,取得該公司營利部門大部分股權、Azure雲端API與模型的獨家存取權、收益分潤機制,以及OpenAI智財的使用權(有效至2030年)。這使微軟得以將OpenAI的AI技術整合至自家產品中,包括Office與Azure雲端平台。在2024財年,微軟智慧雲事業部營收達1,050億美元,占總營收2,450億美元近半。

然而,OpenAI希望藉由重組擺脫當前與微軟合作條件中認為過於苛刻的部分。兩家公司目前在新協議的談判中陷入僵局。據《華爾街日報》指出,OpenAI甚至考慮尋求反壟斷機構介入,釐清現有合約是否存在限制競爭之虞。而《金融時報》則在週三披露,微軟可能完全退出談判。

儘管雙方發布聯合聲明表示「合作關係長期穩固,仍持續談判中,對未來合作持樂觀態度」,但實際上,OpenAI也試圖阻止微軟取得其出資30億美元收購AI程式編寫工具「Windsurf」的相關技術。

《金融時報》另指出,OpenAI重組後微軟將持有多少股權也是爭議焦點。微軟已提出放棄股權,換取未來技術使用權。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法學教授吉兒·霍洛維茲表示,雙方實力消長取決於合約細節,而這些資訊目前並未對外公開。不過,她強調OpenAI身為非營利組織,仍有責任確保相關決策符合其「造福全人類」的創立宗旨。

過去微軟曾調整合約部分條款,例如在OpenAI與甲骨文(Oracle)與軟銀展開「星際之門」(Project Stargate)資料中心合作計畫後,已不再享有Azure的獨家使用權,改為取得優先購買權。

OpenAI自2015年以非營利組織形式成立,2019年因資金需求,成立由投資者與員工共同持有的營利子公司,並仍由非營利母公司董事會控管。即使微軟為最大出資者,也不具董事會席次與投票權。

如今OpenAI希望轉為營利結構以吸引更多資金,但轉型過程中遇上兩大障礙。首先,非營利機構在出售資產時,依法須以公平市價進行。OpenAI最近一輪估值已達3,000億美元,若未獲得等值補償,恐遭法律挑戰。其次,創辦人之一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已針對OpenAI董事會成員與執行長Sam Altman提出訴訟,阻止公司營利化,相關訴訟目前仍在審理中。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SK 海力士率先向 NVIDIA 供應 HBM4 記憶體,Rubin AI GPU 預計 Q4 上線測試

作者 IFENG
2025年6月21日 10:30
SK海力士率先供貨NVIDIA的HBM4,鞏固其領先地位。HBM4作為次世代AI關鍵,SK海力士的HBM4技術突破備受矚目。7d20f1f8a8f70ac9fb9d18f68a0aab2f

 

在高頻寬記憶體(HBM)技術競賽中,韓國大廠 SK 海力士再度搶下先機,成為首家向 NVIDIA 提供下一代 HBM4 記憶體模組 的供應商,並用於其新一代 AI 加速器「Rubin」平台進行樣品測試,成功在與美光與三星的競爭中拔得頭籌。

根據韓媒《DealSite》報導,目前 SK 海力士已向 NVIDIA 小量交付 HBM4 模組,Rubin 平台預計在 2025 年第 4 季啟動客戶資格認證程序,意味著這款新架構 GPU 可能會在 9 月後正式進入市場。

HBM4 被視為次世代 AI 與高效能運算的關鍵組件,其特色在於將邏輯晶片與記憶體模組整合於單一封裝中,有助於大幅提升頻寬與效能密度。SK 海力士率先突破技術門檻,進一步鞏固其在 HBM 市場的領先地位。

至於競爭對手方面,美光的 HBM4 雖然進度緊追在後,但由於良率偏低且產線規劃受限,目前仍難以規模量產。三星方面已成功打入 AMD 的 HBM3E 採購鏈,但 HBM4 的產能與良率尚未對外公開,能否順利成為 NVIDIA 的合格供應商仍待觀察。

儘管 SK 海力士目前享有領先地位,NVIDIA 一向採用「多元供應商策略(multi-source)」以分散風險,因此未來仍可能引進美光或三星成為次一波供應來源。

業界預期 Rubin GPU 架構將延續 NVIDIA 每半年一次的產品更新節奏,搭配 SK 海力士等高品質供應鏈夥伴,將有助於 NVIDIA 在 AI 市場維持強勢供貨能力與競爭優勢。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蘋果、Google猛將齊聚!英特爾組AI晶片「復仇者聯盟」力拼NVIDIA

作者 IFENG
2025年6月20日 10:30
英特爾重組AI晶片團隊,延攬多位業界大咖,劍指NVIDIA。本次人事異動聚焦AI晶片開發,能否在AI晶片市場突圍,備受關注。84b0ac2c78f564dd17454841c9898680

為了重振AI晶片業務,英特爾(Intel)近期找來多位來自蘋果、Google、Cadence等科技巨頭的高階工程人才,企圖打造堪比「復仇者聯盟」的AI開發團隊,直指NVIDIA的市場主導地位。

根據英特爾官網美國時間6月18日公布的最新人事公告,Srinivasan Iyengar、Jean-Didier Allegrucci與Shailendra Desai三位業界資深人士將加入公司,擔任核心工程領導職務。

同時,擁有超過20年英特爾資歷的Greg Ernst也被拔擢為新任首席營收長(Chief Revenue Officer),負責推動業務拓展與客戶關係經營。他目前領導的是英特爾的銷售與行銷團隊(SMG)。

陳立武改革進行式,聚焦AI晶片突圍

自今年3月正式接任執行長以來,陳立武(Pat Gelsinger)積極推動組織改革,重整工程團隊與產品策略。他強調英特爾需要打造更貼近市場需求的產品,並已著手精簡管理層與裁員計畫。

面對AI運算快速爆發、NVIDIA市佔持續擴大,英特爾欲扭轉頹勢、在AI晶片領域重拾話語權。其中,Iyengar將出任「客戶工程卓越中心」的資深副總裁,他過去任職於晶片設計工具商Cadence,正是陳立武過去執掌十餘年的老東家。

重磅人才接力領軍AI SoC與GPU

Allegrucci未來將領導AI系統單晶片(SoC)的工程工作,他來自AI新創公司Rain AI,並曾在蘋果服務17年,參與設計逾30款晶片,是蘋果內部極具影響力的技術人物。

Desai則將掌管AI GPU產品開發,他曾創立初創公司Provino Technologies,該公司於2021年被Google收購,隨後他在Google擔任矽工程主管,負責多款行動裝置用SoC平台的設計。此番加盟英特爾,被外界解讀為正面迎戰NVIDIA的重要戰力。

在晶圓代工業務方面,英特爾仍積極尋求新客戶擴大產能利用率,而Ernst未來也將擔負這項關鍵任務,協助擴展全球商機。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Waymo 自駕車變「行動監視器」?美警頻繁調用錄影資料,引發隱私疑慮

作者 IFENG
2025年6月17日 07:30
自動駕駛成為警方辦案的助力,凸顯了自動駕駛的監控潛力。然而,自動駕駛所帶來的監控爭議,也引發了對個人隱私的深刻反思。A34ff6e4ff2cdd8474e67befe8741c55

自動駕駛車隊逐漸從封閉測試區域邁向城市街道,卻也意外成為警方調查案件的重要「協助者」──不過這種「協助」可能正悄悄改寫我們對個人隱私的期待。

據《彭博社》報導,美國多地警方已多次透過法律程序(如傳票或搜索令),向自駕車公司Waymo調閱車輛拍攝的影片作為刑事證據。自2023年起,加州舊金山與亞利桑那州馬里科帕郡等地的執法單位都曾提出相關請求。其實,早在2016年Waymo於鳳凰城啟用服務時,當地執法人員就已開始依賴這些來自車上鏡頭的影像資料。

今年4月,洛杉磯警察局公布了一段由Waymo自駕車拍攝的影片,畫面中記錄了一起肇事逃逸案件的瞬間。影片雖經過模糊處理,仍可辨識車禍發生當時的關鍵畫面。儘管這段影片標示為「Waymo商業機密」,警方仍公開徵求民眾提供破案線索。

Waymo車輛配備360度鏡頭,全天候記錄周遭環境,實質上已成為城市中的「移動監控網」。如同報導所形容:「這些車輛本質上就是裝了輪子的監視器。」這樣的情境也引發隱私倡議團體的強烈關切──這些資料如何使用?政府是否過度依賴私營系統進行監控?是否仍在合憲範圍內?

Waymo發言人則表示,公司僅會在收到合法法院文件後才配合提供資料,且會對每一項要求進行審查,力求限制資料的使用範圍。然而,無論是否經過刪減或模糊處理,企業如何平衡配合法律與保障用戶隱私,仍是未解的難題。

這類監控科技的普及其實早已有跡可循──從家庭的Ring門鈴攝影機,到城市層級的自動車牌讀取系統與影像分析平台,公共空間的「被看見」早已常態化。

而在洛杉磯,近來已有反對群眾砸毀Waymo自駕車,甚至放火焚燒車輛,反映的不僅是對AI技術的反彈,更是不信任「車輛即資料收集器」的制度本質。當每一段行駛軌跡都可能成為刑事證據的一部分,我們該如何在科技進步與個人自由之間,重新定義邊界?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電費漲聲響起!冷氣怎麼吹才最省?專家揭5大省電關鍵:26度搭風扇最有效

作者 IFENG
2025年6月14日 09:30
炎炎夏日,冷氣使用量大增,如何冷氣省電成關鍵。專家建議調整溫度、清潔濾網,搭配使用習慣,聰明使用才能真正省電。De38740afdaac8c236c99f65b44e69a1

六月開始,台灣正式進入高溫酷暑期。根據中央氣象署預測,今年夏天氣溫將比往年略高,極端高溫日數預估也會創新高。高溫不斷,也讓冷氣使用量飆升,加上台電自今年4月起調漲平均電價約5%,讓不少民眾每月收到電費帳單時都大喊吃不消。

那麼問題來了,冷氣怎麼吹才不會讓荷包大失血?專家指出,除了挑對機型,使用習慣才是左右電費高低的關鍵。以下彙整 5 個專家建議的「冷氣省電撇步」,提供給民眾參考。

一、冷氣溫度設定26~28度最省電

不少人習慣把冷氣溫度調低到22度、甚至20度,覺得這樣會更快涼。不過根據台電建議,其實每調高1度,就可省下約6%的耗電量,長期下來差距驚人。最佳溫度設定為 26至28度,再搭配電風扇幫助空氣流動,不但體感溫度更涼,也更省電。

環保署也補充,若將冷氣長時間設定在過低溫度,除了耗能,也容易造成室內外溫差過大,對健康反而不利。

記得定期清潔濾網

許多民眾家中的冷氣長年未清,濾網布滿灰塵會影響空氣循環,也讓壓縮機更費力運轉,導致耗電暴增。專家建議至少每兩週清洗一次濾網,可提高冷氣效率達15%,也延長機器壽命。

如果冷氣明顯風量變小或異味增加,更應檢查是否需請專業技師進行深度保養。

三、冷氣開下去前,窗簾先拉、門窗先關

別小看拉窗簾這一步!白天若讓陽光直射室內,會讓冷氣負荷大增。建議使用厚重遮光窗簾,避免太陽直射,也務必關緊門窗,避免冷氣流失。

研究指出,適當遮陽可減少高達30%的冷氣耗能。居家可考慮安裝窗戶隔熱貼膜,亦有顯著效果。

四、避免頻繁開關機,善用定時功能

許多人為了「省電」會頻繁開關冷氣,但這樣反而讓壓縮機反覆啟動,耗電量更高。正確做法應是搭配定時器或智慧插座,設置開關時間,例如睡前開定時3小時,清晨自然涼快起床。

若使用變頻冷氣,讓其維持穩定運轉,反而更省電。也建議開啟「節能模式」或「除濕模式」,能有效降低用電量。

五、選對冷氣才是長期省錢關鍵

除了使用方式,選擇一台高效率的冷氣機同樣重要。根據經濟部能源局資訊,一級能效變頻冷氣比三級能效產品最多可省下30%用電量

目前政府持續推動「冷氣汰舊換新補助」,購買一級能效產品最高補助新台幣3,000元,還可搭配節能家電退稅、台電節電獎勵方案,整體最多省下上萬元。

延伸:AI智慧冷氣+太陽能節電方案也受關注

隨著 AI 智慧家電崛起,市面上已有能自動學習使用習慣、遠端控制、調整溫度與風速的冷氣產品。例如部分品牌推出的「AI溫控感應器」能根據室內活動人數與日照條件,自動調節模式,達到更佳節能效果。

對於透天厝或頂樓戶,結合太陽能板與冷氣機成為熱門趨勢,白天自發自用、夜間少量用電,可大幅壓低整體電費支出。

專家提醒,真正節能的關鍵並非「少吹冷氣」,而是如何聰明地使用冷氣。從挑選、清潔、設定到搭配其他節電設備,做好每一步,就能在炎夏中享受清涼、同時守住荷包。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蘋果研究指出目前所有的推理模型都在「假裝思考」,只是複雜的模式匹配並不具備推理能力

作者 IFENG
2025年6月10日 15:30
蘋果研究指出,現有AI推理模型的思考能力可能只是模式匹配,並非真正的推理。這項發現引發對AI推理評估方式的質疑,促使業界重新審視AI推理能力的定義與評估標準。F2ad7acf65126d618fbcf066941711d5

蘋果近期發表一篇研究論文,引發 AI 圈熱議。論文指出,目前市面上包括 DeepSeek、o3-mini、Claude 3.7 等推理模型,其「思考能力」實際上只是高度模式匹配行為,並不具備真正的推理與理解能力。換句話說,所謂的「AI 思考」,根本是一種假象。

有網友揶揄道:「蘋果這篇論文根本是在扮演《底特律:變人》中的馬庫斯,一口氣否定了所有大型語言模型的推理能力。」

蘋果研究指出目前所有的推理模型都在「假裝思考」,只是複雜的模式匹配並不具備推理能力

現行評估方法遭質疑 忽略思考過程的邏輯品質

論文指出,目前對推理模型的評估多集中在數學與程式基準題上,主要是檢查最終答案是否正確。然而,這些題目可能已在訓練資料中出現過,未必能真實反映模型的推理能力。

更重要的是,現有評估大多未考慮「思考過程」本身是否具備邏輯一致性、是否出現繞遠路的情形。為此,蘋果團隊設計了四種可精確調整難度的推理環境:漢諾塔、跳棋交換、過河問題、積木世界,藉以更客觀觀察模型的推理過程。

實驗發現,當問題變得更困難時,推理模型一開始會延長「思考時間」(token 使用量),但一旦難度超過某個臨界點,模型反而會縮短推理深度、甚至放棄推理,即便 token 預算仍然充足。

一旦超過此臨界點,無論是專為推理設計的模型,還是一般大型語言模型,其表現都會崩盤,答題準確率直接掉到接近零。

與其說是否定,更像是在呼籲改善評估方法

儘管不少網友解讀這篇論文為蘋果在 AI 發展落後的情況下的「負面操作」,但也有業界人士指出,蘋果的論點並非單純唱衰,而是指出現有推理評估方法的不足,進而呼籲建立更完整的推理能力檢測機制。

事實上,蘋果於 2024 年 WWDC 發表的 Apple Intelligence 功能,原本備受期待,卻因功能尚未完善與延期部署而受到不少批評。此次論文的提出,也可能代表蘋果希望從研究層面切入,建立自有的評估標準與發展方向。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上古卷軸 6》能否重拾經典?外媒呼籲 Bethesda 回歸深度 RPG 設計

作者 IFENG
2025年6月8日 16:30
《上古卷軸6》開發在即,外媒呼籲 Bethesda 回歸經典深度RPG設計。《湮沒重製版》的成功證明玩家對深度體驗的渴望,Bethesda 應從中汲取經驗。76309634ed67ec4bfbcf50f319630dc6

Bethesda Game Studios 的《上古卷軸》系列曾是 RPG 遊戲界的領頭羊,從《晨風》的革命性創新到《湮沒》和《異塵餘生 3》在 PS3/Xbox 360 時代的輝煌,都奠定了其在遊戲史上的地位。然而,隨著《上古卷軸 5:天際》(Skyrim)的巨大成功,Bethesda 的設計理念似乎開始走向簡化,這種趨勢在《異塵餘生 4》中延續,並在《星空》的評價中顯露出一些問題。

外媒 TheGamer 發表觀點文章,呼籲 Bethesda 在開發《上古卷軸 6》時,重新審視並採納早期經典作品中那些更深度的 RPG 設計理念。

《上古卷軸 6》能否重拾經典?外媒呼籲 Bethesda 回歸深度 RPG 設計

《上古卷軸6》應從《遺忘之都 重製版》中學習

Bethesda 曾主宰 RPG 類型遊戲。從《遺忘之都》(Oblivion)與《異塵餘生3》(Fallout 3)都是 PS3/Xbox 360 時代的巨作。《無界天際》(Skyrim)雖然是史上最受歡迎、最具影響力的遊戲之一,卻也標誌著 Bethesda 設計哲學的轉變起點。

從那之後,一切變得更簡化。當然,《無界天際》依然是極佳的 RPG,但它的深度遠不如 Bethesda 過去的作品。這或許正是它打入主流市場的關鍵——某種程度上是正確的選擇,但《異塵餘生4》之所以獲得褒貶不一的評價,很大原因就是這種持續的簡化策略。《星空》(Starfield)比較接近經典 Bethesda 風格,然而評價如何,就不必多說了。

如今,《上古卷軸6》正持續開發,而 Bethesda 更沒有任何理由忽視其經典公式的價值,尤其是在他們才剛讓《遺忘之都》再度走紅的此刻。

《上古卷軸 6》能否重拾經典?外媒呼籲 Bethesda 回歸深度 RPG 設計

玩家想要更深度的 RPG

今年稍早,Warhorse Studios 發表了《天國降臨:救贖II》(Kingdom Come: Deliverance 2),這款 2018 年被忽視的複雜 RPG 的續作獲得了許多滿分評價,證明複雜的 RPG 依然能被大眾接受,甚至還吸引眾多實況主與內容創作者投入遊戲體驗,而不必犧牲其明顯的遊戲深度。

現在,我們迎來了《遺忘之都 重製版》,這款遊戲換上了 Unreal Engine 5 的全新視覺外衣,但其核心體驗仍忠於原作。許多老玩家欣賞這份「原汁原味」,更令人興奮的是看到第一次接觸這款遊戲的新玩家也感到驚艷。

將這樣的反響與《異塵餘生4》、《異塵餘生76》、《星空》的後續表現相比,我真心希望 Bethesda 能從中汲取正確教訓。Todd Howard 在《遺忘之都 重製版》發表會上說:「每次我們想到《遺忘之都》,都會想:如果能讓所有人再次體驗那個時刻該有多好?」這句話雖然是為重製版而說,但我希望開發團隊在打造《上古卷軸6》時,也能將這份初心記在心裡。我們需要再次擁有那樣的體驗。

《上古卷軸》一路上失去的 RPG 要素

《遺忘之都》讓你在遊戲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成長感。每一項動作都能提升你的技能,不僅幫助你升級,也能讓你拉弓更久、在跳躍中射擊,甚至在戰鬥中進行閃避。這些技能並非一開始就擁有,因此當你獲得它們時會特別有成就感。《無界天際》雖然也有技能樹機制,但常常是在「+15% 效果」這種小幅提升中慢慢升級,直到後面才有較酷的技能。這種設計缺乏自然、滿足與人性化的成長節奏,而《遺忘之都》卻能輕鬆做到這一點。

《遺忘之都》也有類似《異塵餘生》的業力系統——這是在《異塵餘生4》中從未真正實現的。你可以花時間說服他人、賄賂他們,以獲得額外情報或幫助。或者,你也可以單純提升「個性」技能來增加好感度。

就連職業系統也更勝一籌。《無界天際》直接取消了職業系統,改以守護石(Standing Stones)來提供特定技能加成;雖然這在技術上合理,但對角色扮演來說,《遺忘之都》會先根據你的行為預測你所屬的職業,然後允許你自行修改甚至自創職業名稱。這對沉浸感與角色塑造來說是件大事,而這在《無界天際》中是缺失的。

《上古卷軸6》的重任

《上古卷軸6》肩負重任。除了《上古卷軸Online》與《遺忘之都 重製版》外,玩家已經有 14 年未真正回到泰姆瑞爾大陸,而這段時間,《異塵餘生》與《星空》的表現可說是混亂不堪。能以如此盛大的形式讓《遺忘之都》回歸,是件好事,但玩家也誠心希望 Bethesda 能把這次重新喚起的熱度放在心上,當我們再次邁向泰姆瑞爾的旅程。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OLED 螢幕更傷眼」說法有根據嗎?關鍵在使用情境與個人敏感度

作者 IFENG
2025年6月1日 14:00
OLED螢幕傷眼?本文解析OLED與LCD螢幕差異、調光技術與頻閃問題,並提供護眼建議,助您選擇適合的螢幕,保護眼睛健康。F0c5371911c5835a81e1a742652500ed

 

近年網路上盛傳「OLED 比 LCD 更傷眼」的說法,引發不少人質疑 OLED 螢幕的護眼表現,有些甚至因此排斥使用搭載 OLED 螢幕的手機。不過這樣的說法其實太過簡化,OLED 與 LCD 各有優劣,真正會不舒服的原因,更多是來自個人對螢幕調光方式的敏感度差異。

OLED 的技術優勢與爭議來源

目前市面上大多數高階智慧型手機已採用 OLED 面板,主因在於其具備幾項明顯優勢,包括:

  • 輕薄設計

  • 顯示色彩飽和、對比度高

  • 視角範圍大

  • 耗電相對較低

不過有些使用者反映使用 OLED 時感到眼睛疲勞或不適,主要與其調光方式──PWM(脈衝寬度調變)調光──有關。

OLED 螢幕為了控制亮度,普遍採用 PWM 調光,也就是透過高速閃爍開關像素達到亮度變化。這種方式在亮度偏低時,會造成閃爍頻率降低,使對閃爍敏感的人群容易出現眼睛疲勞或頭痛等症狀。

相較之下,LCD 螢幕多使用 DC(直流)調光,亮度調整是透過穩定供電來改變光線強度,不會造成明顯頻閃,因此對大多數使用者來說視覺較穩定。

實驗也顯示,無論是 PWM 調光頻率介於 360Hz 到 1920Hz 的 OLED,或是 DC 調光的 LCD,在暗處連續觀看約 35 分鐘後,在主觀舒適度與眼部疲勞的客觀數據上,並未出現明顯差異。

所以有人說 LCD 長時間看著比 OLED 舒服也不是沒有道理,因為在暗光環境下,OLED 的低頻閃確實容易比頻閃在 1000Hz 以上的 LCD 更容易造成眼部疲勞。

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曾發佈過一份關於 LED 頻閃的技術文獻(PAR1789)。

「OLED 螢幕更傷眼」說法有根據嗎?關鍵在使用情境與個人敏感度

文獻指出,長期觀看 LED 燈會對使用者造成視覺疲勞、偏頭痛等疾病。而對人體健康影響較低的頻閃應在 1250Hz 以上;基本不會影響人體健康的,至少應該在 3000Hz 以上。

儘管嚴格來說,IEEE 這份報告指的是 LED 光源而不是 OLED ,但由於兩者歸屬 LED 並使用 PWM 調光,因此這份報告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因此,對頻閃敏感、長時間辦公使用者:可選擇採用 DC 調光的 LCD,或支援高頻 PWM(1920Hz 以上)的 OLED。

而經常在暗光環境下使用、重視色彩與對比度者:優質 OLED 螢幕會是好選擇,尤其搭配低亮度下也有高頻 PWM 或 DC 調光功能的面板。

此外,使用 OLED 長時間停留在靜態畫面可能導致殘影,建議定期變換畫面內容,減少眼部調節負擔。

此外,無論使用何種螢幕,建議大家養成良好用眼習慣。推薦遵守「20-20-20」法則:每用眼 20 分鐘,就抬頭看 20 英尺(約 6 公尺)外的物體至少 20 秒,有助緩解數位眼疲勞與乾眼症狀。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三星 Moohan 頭戴裝置現身跑分平台!搭載 Snapdragon XR2+ Gen 2、配備 16GB 記憶體

作者 IFENG
2025年5月29日 14:00
三星 Project Moohan XR 搭載 Snapdragon XR2+ Gen 2 處理器和 16GB RAM,運行 Android 14 系統。預計挑戰 Apple Vision Pro。88be04c8cd85cd23db071fcd16b25f91

三星即將推出的 XR 頭戴裝置近日出現在 GeekBench 跑分資料庫,代號為「Project Moohan」,是目前首度曝光、也是全球首款運行 Android 系統的 XR 裝置。

根據科技媒體 sammyguru 報導,這款尚未公開發表的 Samsung Moohan 在 GeekBench 6.4.0 測試中,單核成績為 990 分、多核則為 2453 分,整體表現屬中高水準。

採用專為沉浸式體驗設計的 XR2+ Gen 2 晶片

Moohan 採用的是 Qualcomm 針對 XR 裝置打造的 Snapdragon XR2+ Gen 2 處理器,這顆晶片主打混合現實與虛擬現實的應用場景,架構上為六核心的 Cortex-A78C,並非單純追求高效能,而是針對長時間使用時的穩定性與續航表現做出優化。

值得注意的是,它內建了 16GB RAM,對於多工處理與高解析內容顯示都有明顯幫助,也顯示這款裝置不只是個簡單的穿戴式配件,而是具備強大運算能力的獨立平台。

三星 Moohan 頭戴裝置現身跑分平台!搭載 Snapdragon XR2+ Gen 2、配備 16GB 記憶體

系統基於 Android 14,或為 Google 合作計畫產品

從跑分資料來看,Moohan 預載 Android 14 系統,間接印證這是 Google 與三星合作打造的首款 Android XR 裝置。先前已有消息指出,兩家公司合作開發新一代空間運算平台,希望對標 Apple 的 Vision Pro,打造更開放且多元的 XR 生態系。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NVIDIA 員工薪資曝光:平均年薪逾 900 萬,黃仁勳 10 年來首度大幅加薪

作者 IFENG
2025年5月11日 08:30
輝達(英偉達)CEO黃仁勳十年來首次加薪,解析其薪酬結構與科技業高管薪酬比較,揭示AI晶片巨頭的薪酬策略。7d229b1683ea1e05403c9c0ba1eb6ecd

身為 NVIDIA 靈魂人物的執行長黃仁勳,除了因持有公司 3.4% 股份身價暴漲之外,他的正式薪資也終於在 10 年後出現調升。

根據 NVIDIA 最新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檔案顯示,截至 2025 年 1 月 26 日的財年中,黃仁勳的基本年薪提高 50%,來到 150 萬美元(約新台幣 4,860 萬元),是他自 2015 年以來首度大幅加薪。

雖然這位現年 62 歲的 CEO 的基本薪資過去十年幾乎未變(長年維持在約 100 萬美元),但他的整體薪酬卻與公司一起水漲船高——在 2025 財年總計達到 4,990 萬美元,其中包含:

  • 非股權激勵獎金:600 萬美元

  • 股票獎勵:3,880 萬美元

  • 住宅安保、司機、安全監控與車輛等其他福利:350 萬美元

這樣的數字相當於 NVIDIA 員工平均薪資(301,233 美元)的 166 倍

員工平均薪資也驚人,直追 Google

根據同份文件,NVIDIA 員工平均薪酬約為 30 萬美元(約新台幣 975 萬元)。相比之下,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於 2024 年的員工薪資中位數為 331,894 美元,兩者接近。Google 執行長桑達爾·皮查伊(Sundar Pichai)去年薪酬為 1,070 萬美元,是公司中層員工薪資的 32 倍,遠低於黃仁勳的 166 倍比值。

NVIDIA 員工薪資曝光:平均年薪逾 900 萬,黃仁勳 10 年來首度大幅加薪

儘管在基本薪資上,黃仁勳略遜於 AMD 執行長蘇姿丰(基本薪資為 126 萬美元)與微軟執行長 Satya Nadella,但在「總薪酬」方面,黃的 2.34 億美元年收入超越兩人。相形之下,Nadella 與 Apple 執行長 Tim Cook 的 2024 年年薪分別為 1.71 億與 1.69 億美元。

不過這些都不及博通(Broadcom)執行長 Hock Tan 的破十億美元年薪記錄。

財富爆增背後,是 NVIDIA 股價翻 15 倍的奇蹟

根據《彭博》億萬富翁指數,黃仁勳目前以 979 億美元淨資產名列全球第 17 富,大部分財富來自他持有的 NVIDIA 股票(約 960 億美元),其餘為現金。

即使 2025 年以來 NVIDIA 股價小幅下滑約 15%,市值略降至約 2.78 兆美元,仍穩居全球第三大市值公司,僅次於 Apple(3.1 兆美元)與 Microsoft(3.25 兆美元)。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Nintendo Switch 2主機板及Soc規格曝光:8核心A78C與Ampere GPU、效能直逼GTX 1050 Ti

作者 IFENG
2025年5月9日 16:30
Nintendo Switch 2實測規格曝光:搭載8核心A78C與Ampere GPU、效能直逼GTX 1050 TiCd7dc0c68e72e45ea2300b18ff146deb

知名YouTuber Geekerwan 近日公開拆解分析一塊據稱是「Nintendo Switch 2」的主機板,揭露了下一代 Switch 可能搭載的SoC規格、記憶體架構與預估效能。若爆料屬實,這款採用 Samsung 8nm 製程與 NVIDIA Ampere GPU 架構的 SoC,效能將大幅超越初代 Switch,攀升至可與 GeForce GTX 1050 Ti 相提並論的水準。 

主機板從中國二手市場流出

據 Geekerwan 表示,他是在中國二手電商平台「閒魚」上購入這塊主機板。該板照片與先前流出的 Switch 2 主機板圖片吻合,因此他決定購入並進行拆解分析。

他透過紅外線顯微鏡與集束離子束掃描電子顯微鏡(FIB-SEM)等工具,詳細檢測了主機板上各個元件,包括:

  • SoC:NVIDIA T239(客製晶片,採 Samsung 8N 製程)

  • RAM:兩顆 Hynix 6GB LPDDR5X,總計12GB、128-bit 通道

  • 儲存:Hynix 256GB TLC UFS 3.1

  • 無線通訊:MediaTek MT3681AEN(Wi-Fi/藍牙)

  • 音訊晶片:Realtek ALC5658

  • 電源管理:2相PMIC,總供電能力達34.4W

Nintendo Switch 2主機板及Soc規格曝光:8核心A78C與Ampere GPU、效能直逼GTX 1050 Ti

SoC架構解析:CPU為8核心A78C,GPU則為1536顆Ampere CUDA核心

這顆代號 T239 的 SoC 是 NVIDIA 為任天堂客製化開發,採用了與 NVIDIA Orin 系列相似的設計:

  • CPU 部分:搭載 8 顆 Cortex-A78C 核心,每核心配有 256KB L2 快取,中央整合 4MB L3 快取。

  • GPU 部分:採用與 RTX 30 系列相同的 Ampere 架構,由 6 組 TPC(Texture Processing Cluster)組成,每組含2顆 SM(Streaming Multiprocessor),合計 1536 顆 CUDA 核心。

從晶圓表面與製程推斷來看,該晶片雖名義上為 Samsung 8nm(8N)製程,但實際上是從10nm微調而來的優化製程,因此 Geekerwan 推測其實質特性更接近於混合型的10nm/8nm。

Nintendo Switch 2主機板及Soc規格曝光:8核心A78C與Ampere GPU、效能直逼GTX 1050 Ti

Nintendo Switch 2主機板及Soc規格曝光:8核心A78C與Ampere GPU、效能直逼GTX 1050 Ti

 

效能推估:TV 模式比 A18 Pro 強,略遜 GTX 1050 Ti

根據 Geekerwan 的推估,在 TV 模式(插上底座)下,Switch 2 的效能位於 Apple A18 Pro 之上、NVIDIA GTX 1050 Ti 之下。若與主機市場其他產品相比,PS5 或 RTX 3060 的效能仍為 Switch 2 的約四倍。

在掌機模式下,效能約略相當於 GTX 750 Ti,介於 PlayStation 4 與 Steam Deck 之間,遠高於初代 Switch 所用的 Tegra X1。

Nintendo Switch 2主機板及Soc規格曝光:8核心A78C與Ampere GPU、效能直逼GTX 1050 Ti

AAA 遊戲仍需調校,模擬運行《魔物獵人荒野》僅約30 FPS

雖然 SoC 本身規格提升巨大,但實測模擬顯示,若直接在 Switch 2 上以TV模式執行如《魔物獵人荒野》這類高階3A遊戲,幀率僅略低於30 FPS;若為掌機模式,畫質與幀數則會進一步下降。因此未來是否能流暢運行AAA級大作,將取決於遊戲廠商對該平台的最佳化程度。

Nintendo Switch 2主機板及Soc規格曝光:8核心A78C與Ampere GPU、效能直逼GTX 1050 Ti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RTX 4070 顯示卡遭嚴重燒毀,原因是用了不合格的電源供應器

作者 IFENG
2025年4月16日 16:30
不要為了省幾百塊而忽略電源安全,否則損失的可能是一整台電腦。1b356eae7d94022c2b2194f561110f07

近日 YouTube 頻道《DIY Repair Hour》上傳了一段令人震驚的維修影片,畫面中一張 NVIDIA RTX 4070 顯示卡,在電腦正常運作期間突然起火、嚴重燒毀,而導火線竟然是一顆沒有過流保護(OCP)功能的電源供應器

根據影片發布者 Patrick 的說法,這張顯示卡原本被安裝在一台礦機中,而該礦機所使用的電源供應器不僅缺乏基本安全保護功能,其 12V HPWR 電源接口也因無法應對過高電流,最終導致過熱起火。

顯示卡持有者指出,他是因為聞到一股刺鼻的焦味才驚覺有異狀,隨即緊急關機。可惜當時顯示卡已經起火燃燒,造成無法逆轉的損壞。

RTX 4070 顯示卡遭嚴重燒毀,原因是用了不合格的電源供應器

顯卡全毀但還能「搶救零件」?

儘管顯示卡外觀已嚴重燒焦,但 Patrick 表示本次拆解的目的並非修復,而是想評估有哪些零件還能回收再利用。經過一系列檢測,他意外發現:

  • GPU 核心仍「倖存」

  • 記憶體模組、電壓調節模組(VRM)、輸出端口、甚至 BIOS 晶片等也都完好無損

雖然這些元件未經完整驗證,是否 100% 正常運作仍待觀察,但 Patrick 推測,這些元件距離火源比 GPU 更遠,受損機率應較低。

電源品質真的不能省

這起事故再次強調了一點:電源供應器不是能隨便挑的配件。雖然許多玩家願意砸重金升級顯示卡與處理器,卻往往忽略電源的重要性。尤其像 RTX 40 系列這類採用 12VHPWR 接口的顯示卡,更需要搭配具有過流與過壓保護機制的高品質電源,才能避免潛在風險。

Patrick 最後也提醒所有 DIY 玩家:不要為了省幾百塊而忽略電源安全,否則損失的可能是一整台電腦。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Google Veo 2 AI 影片生成模型正式向 Gemini Advanced 用戶開放

作者 IFENG
2025年4月16日 09:02
Google Veo 2 AI 影片生成模型向 Gemini Advanced 用戶開放,挑戰 OpenAI Sora。支援 720p 解析度、16:9 比例,每月生成數量有限制。7d8deccbd83ab3c98fbe2205d36eab97

Google 近期宣布,其先進的 Veo 2 影片生成 AI 模型已正式向購買 Gemini Advanced 套裝的使用者開放。此舉被視為 Google 在人工智慧影片生成領域,與 OpenAI 的 Sora 等平台展開競爭的重要一步,也意味著該領域競爭的日益白熱化。

Google Veo 2 AI 影片生成模型正式向 Gemini Advanced 用戶開放

Veo 2 功能與限制

自本週二起,Gemini Advanced 的訂閱用戶將能夠在 Google Gemini 應用程式的型號下拉選單中選取 Veo 2。使用者可以利用該模型創建解析度為 720p、寬高比為 16:9 的 8 秒影片片段。這些生成的影片可以透過 Gemini 應用程式的「分享」按鈕,輕鬆上傳至 TikTok、YouTube 等主流社交平台。此外,Veo 2 生成的影片也可以 MP4 檔案格式下載,並透過 Google 的 SynthID 技術添加浮水印,以確保內容的版權和溯源。

然而,Google 也對 Veo 2 的使用設下了一些限制。目前,使用者每月可以製作的影片數量有限,且該功能暫不支援 Google Workspace 商業和教育計畫。這意味著,Veo 2 的初期應用可能主要集中在個人用戶和特定場景。

與 Whisk 的整合

除了獨立使用外,Google 還將 Veo 2 與 Whisk 整合。Whisk 是 Google 實驗室的一項實驗性功能,允許使用者使用 Gemini 的圖像作為提示來創建新的圖像。透過一項名為 Whisk Animate 的新功能,使用者可以將自己產生的圖像轉換為由 Veo 2 生成的 8 秒影片,為圖像創作帶來了更多可能性。

Google 實驗室是 Google 旗下一個面向早期人工智慧產品的平台,由該公司每月 20 美元的 Google One AI Premium 訂閱服務營運。透過 Google 實驗室,使用者可以提前體驗和使用 Google 的最新 AI 技術。

Google 的未來願景

儘管目前 Veo 2 的應用可能還比較基礎,但 Google DeepMind 執行長 Demis Hassabis 近期表示,公司計畫最終將其 Gemini AI 模型與 Veo 結合起來,以增強 Veo 對物理世界的理解。這意味著,未來的 Veo 將不僅僅是一個影片生成工具,更將具備更強大的理解和創造能力。

AI 影片生成引發的擔憂

與此同時,許多藝術家和創作者對 Veo 2 之類的影片產生器持謹慎態度,認為它們可能會顛覆整個創意產業。代表好萊塢動畫師和漫畫家的工會 -- 動畫協會(Animation Guild)委託進行的一項 2024 年研究估計,到 2026 年,美國將有超過 10 萬個電影、電視和動畫工作崗位被人工智慧取代。這也引發了人們對於 AI 技術對就業市場和創意產業影響的廣泛關注。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蘋果或許能夠暫時延後產品漲價,但不會持續太久

作者 IFENG
2025年4月8日 14:55
儘管蘋果多年來一直在努力將生產設施從中國轉移,但幾乎所有蘋果開設工廠的國家(如巴西、印度和越南)都面臨著進口關稅的猛烈衝擊。3b5a1ec7c421fedba9090d62348ffe5f

面對高額關稅,蘋果將不得不提高在美國和其他地區 iPhone 等熱銷產品的價格,但正試圖將漲價延後到下一次硬體升級。一份新報告顯示,蘋果正採取多項舉措,以減輕美國和其他國家對其旗艦產品徵收關稅帶來的成本上漲。也就是說,美國消費者應該預計在不久的將來會看到 iPhone、Mac 和其他硬體產品的價格上漲。

儘管蘋果多年來一直在努力將生產設施從中國轉移,但幾乎所有蘋果開設工廠的國家(如巴西、印度和越南)都面臨著進口關稅的猛烈衝擊。據彭博社報導,該公司正採取多種策略,盡可能減輕衝擊。

據估計,將生產全部轉移到美國可能會使蘋果產品的價格翻倍。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在目前的情況下,吸收和減輕當前的關稅實際上是蘋果的最佳選擇。

雖然蘋果在美國擁有部分製造工廠,但這些工廠僅佔該公司總產量的一小部分。晶片製造商台積電最近在美國開設了一家工廠,用於未來的晶片生產,但短期內還遠遠不能滿足蘋果等科技公司的需求。

正如川普總統所認為的那樣,蘋果有可能增加美國製造業,但如果這真的有可能,也將需要數年時間,而且不會改變蘋果對原物料的需求,因為原物料始終需要進口。

此外,等到任何新的美國製造業能夠為蘋果的供應鏈做出超過一小部分貢獻時,目前的關稅預計將被取消。即使國會不撤銷這些關稅,關稅的計算方式也表明,它們可能會不可預測地被上調或下調。

因此,蘋果不會將生產轉移到美國,而是會嘗試減少無法避免的關稅影響。該公司無疑會採取一些選擇,但這些選擇都無法避免蘋果提高價格。

例如,蘋果可以透過暫時降低利潤率來吸收部分增加的成本。目前,蘋果產品的平均加價幅度約為 45%。

短期內,蘋果可能會採取這一措施,降低利潤率,盡可能長時間保持當前產品價格不變。該公司還可能向製造合作夥伴和零組件供應商施壓,要求他們降低價格,但目前還不清楚供應成本能有多少降低空間。

同樣,據推測蘋果正在研究透過其他供應鏈變革盡可能避免關稅的方法。這些策略可能包括從生產設施直接向非美國市場發貨,避免來自美國出口和進口的關稅增加。

據稱,為了盡可能延後漲價,蘋果一直在囤積現有庫存。如果消息屬實,這可能意味著蘋果將延後提高其最受歡迎的產品(如當前的 iPhone 和 iPad)的價格,直到 2025 年下半年產品更新,具體取決於它能夠建立的庫存規模。

除非關稅發生變化,否則即將推出的蘋果裝置的價格將大幅上漲。據報導,由於關稅和由此引發的貿易戰,iPhone 17 Pro 機型的價格可能會上漲至 2000 美元甚至更高。

蘋果並不是唯一一家面臨關稅問題、客戶不得不支付更多費用的公司。從科技產品到日用雜貨,幾乎所有產品類別的價格上漲都將對美國消費者造成衝擊。

這也是蘋果和其他受影響的美國公司股價因關稅而受到衝擊的主要原因。人們擔心美國經濟可能陷入衰退,導致消費者延後所有大宗採購——這加劇了關稅的影響,並導致美國市場持續混亂。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2 奈米戰火點燃!台積電、Intel、三星先進製程競逐白熱化

作者 IFENG
2025年4月7日 09:00
按照 Intel 的願景,18A 將是其反超台積電、重奪半導體製程世界第一的關鍵節點。23c1a46b0683faac9b3354535c9acede

日前舉辦的 Vision 2025 大會上,Intel 正式宣布 18A 製程技術已進入風險生產階段。預計今年下半年首發該製程的 Panther Lake 處理器將進行大批量生產。此舉為「四年五個節點(5N4Y)」計畫立下關鍵里程碑。按照 Intel 的願景,18A 將是其反超台積電、重奪半導體製程世界第一的關鍵節點。

值得關注的是,此為新任華人 CEO 陳立武接棒後首度公開亮相,業界解讀 Intel 此舉在向台積電、三星等競爭對手展示技術肌肉。

Intel 18A 製程將在全球首次同時採用 PowerVia 背面供電和 RibbonFET 閘極環繞(GAA)電晶體技術,台積電則會在今年下半年 2 奈米使用 Nanosheet 電晶體技術、2026 年下半年導入超級電軌(Super Power Rail),2027 年進行 1.4 奈米風險性試產。

半導體從業者透露,若 Intel 18A 推進順利,將會比台積電 2 奈米更早導入晶背供電技術。隨著人工智慧、高效能運算等應用需求爆發,半導體先進製程的競賽也進入白熱化階段。

台積電:穩健領先,技術創新不停歇

台積電在先進製程上擁有明顯的領先優勢。其 2 奈米(N2)製程將採用 Nanosheet 奈米片技術的 GAAFET 架構,相較於 N3E,在相同功耗下速度提升 10% 至 15%,在相同速度下功耗降低 25% 至 30%,晶片密度提升 15% 以上。此外,台積電還將推出 NanoFlex 技術,透過靈活的元件寬度調節,最大化效能、功耗和面積,並預計在 2026 年下半年量產效能更佳的 N2P 製程。

Intel:積極追趕,力求技術突破

Intel 則以 18A 製程力圖反超。該製程將同時採用 PowerVia 背面供電和 RibbonFET 閘極環繞(GAA)電晶體技術。若 Intel 推進順利,將比台積電更早導入晶背供電技術。然而,Intel 在先進製程上仍面臨一些挑戰,新任 CEO 陳立武的接棒,展現其積極追趕的決心。

三星:技術先行,良率待提升

三星在 3 奈米製程上已導入 GAAFET 技術,是 GAA 的先行者。然而,良率問題一直是三星在先進製程上的挑戰。目前三星主要關注自家 Exynos 2600 晶片的生產進度,並預計 2027 年才在 SF2Z 製程上導入背面供電技術,推進速度相對較慢。

日本 Rapidus 不容小覷

除了三大巨頭,日本 Rapidus 也在積極佈局 2 奈米製程。其位於北海道千歲市的 2 奈米晶圓廠試產產線計畫將在本月啟用,瞄準 2027 年開始量產。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74%的CEO因AI焦慮:如果想不出怎麼利用AI賺錢可能會失去工作

作者 IFENG
2025年4月7日 08:30
全球企業執行長(CEO)們正站在一個前所未有的轉捩點。他們不僅要思考如何利用AI提升企業效益,更要面對來自競爭對手的壓力,以及AI治理所帶來的挑戰。72b7e90796560d8726e5fe28b032345b

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全球企業執行長(CEO)們正站在一個前所未有的轉捩點。他們不僅要思考如何利用AI提升企業效益,更要面對來自競爭對手的壓力,以及AI治理所帶來的挑戰。一項最新調查顯示,CEO們普遍感受到來自AI的巨大壓力,這不僅關乎企業的生存,更直接影響他們的職業生涯。

調查指出,高達74%的CEO承認,若無法在兩年內透過AI實現顯著的收益,他們可能會面臨被解雇的風險。這反映出AI已不再是企業可有可無的選項,而是關乎生存發展的關鍵要素。在快速變化的市場中,企業必須迅速擁抱AI,才能保持競爭力。更有94%的CEO認為,AI智慧體甚至能提供比人類董事會成員更優越的商業建議,顯示AI在決策層面的潛力備受肯定。這也意味著,未來的企業決策將更加依賴數據分析和AI預測,CEO們需要具備更強的數據解讀和決策能力。

AI競賽白熱化:誰將在2025年被淘汰?

AI不僅帶來了機遇,也加劇了CEO們對競爭的焦慮。超過七成的CEO認為,由於AI戰略的失敗,同行中的某位CEO可能在2025年底前遭到解雇。更有54%的CEO坦言,競爭對手已經採用了比他們更為出色的人工智慧戰略。這意味著,企業間的競爭已從傳統的產品、服務轉向AI技術的應用與創新。在AI競賽中,企業不僅要擁有先進的技術,更要具備將技術轉化為實際效益的能力。這需要CEO們具備前瞻性的戰略眼光,以及對AI技術的深刻理解。

然而,擁抱AI並非一帆風順。一位CEO表示,雖然OpenAI的技術強大,但過度依賴單一平台(如GPT企業版或微軟Copilot)可能導致企業被鎖定在特定生態系統中,失去自主性。這種情況下,企業將難以根據自身需求進行客製化,並可能面臨供應商的價格壓力。另一位CEO則強調,若無法完全客製化或管理AI以滿足自身需求,企業的運營將受制於人,這是他們無法接受的風險。因此,企業在採用AI技術時,需要謹慎評估供應商的可靠性,並建立自身的AI研發能力,以確保技術自主性。

除了技術層面的考量,AI治理也是CEO們關注的焦點。高達94%的CEO懷疑員工在未經批准的情況下,私自使用生成式AI工具。這種情況可能導致資料洩露、合規性問題等風險。例如,員工可能將敏感的客戶資料輸入AI工具,導致資料外洩。為了解決這些問題,Dataiku等公司已在其平台上擴展了治理工具,協助企業管理AI技術的使用。這些工具可以監控員工對AI工具的使用情況,並防止未經授權的資料傳輸。此外,企業還需要建立完善的AI使用規範,並加強員工培訓,以提高他們對AI風險的認識。

面對AI浪潮,CEO們需要積極擁抱變革,制定有效的AI戰略,並建立完善的治理機制。這不僅關乎企業的生存,更關乎企業的長期發展。只有那些能夠成功駕馭AI的企業,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確保可持續發展。同時,CEO們也需要不斷學習和提升自身能力,才能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保持領先地位。

總體而言,AI正在重塑企業的運營模式和競爭格局。CEO們必須積極擁抱AI,制定有效的AI戰略,並建立完善的治理機制,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確保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這不僅是一場技術的競賽,更是一場領導力的考驗。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儘管電池容量更大,但 Switch 2 的續航時間將比第一代短

作者 IFENG
2025年4月5日 16:00
Switch 2 配備了「NVIDIA 客製化處理器」,其 5220mAh 電池可保證約 2 至 6.5 小時的遊戲時間。36543bffca74fe904830a85a77cc5534

任天堂在最新的任天堂直面會上全面公布了 Nintendo Switch 2 新遊戲機的官方規格,作為一款主打掌上遊戲的混合遊戲機,關於該設備的最大疑問之一就是電池續航時間。Switch 2 配備了「NVIDIA 客製化處理器」,其 5220mAh 電池可保證約 2 至 6.5 小時的遊戲時間。

當然,所玩的遊戲不同會影響這個數字,而初代 Switch 配備的是基於 NVIDIA Tegra X1 的客製化 SoC。

雖然 Switch 2 的電池容量比原版 Switch 的 4310mAh 電池(Switch Lite 上為 3570mAh)有所提升,但遊戲時間的估計值卻大幅下降。相比之下,任天堂有原版 Switch 的電池續航時間大致標記為 4.5 到 9 小時(Lite 上為 3 到 7 小時)。

此外,任天堂該公司表示,當系統處於睡眠模式時,Switch 2 大約需要 3 小時才能充滿電。而新款 Joy-Con 控制器在連接到主機時需要 3 小時 30 分鐘才能充滿電,獨立使用時可持續使用 20 小時,具體取決於使用情況。

再加上需要為其更大的 7.9 吋 1080p 螢幕供電,升級後的 NVIDIA 內部部件提升了效能,但同時也會損失電池壽命。Switch 2 已經確認將獲得一大堆知名遊戲與任天堂獨家遊戲的升級。

玩家可能必須等到新遊戲機和遊戲推出後才能從第三方取得實際電池續航數據。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Apple TV+ 每年燒 320 億台幣,蘋果在想什麼?最新數據揭示背後的隱藏價值

作者 IFENG
2025年4月5日 14:00
消費者情報研究夥伴公司(CIRP)稱,Apple TV+ 會員似乎更有可能購買更多蘋果產品,超過一半的會員擁有三款蘋果裝置。82273ece89afaa124f22591004172aee

自 Apple TV+ 推出以來,許多人一直想知道主做硬體的蘋果公司為何涉足串流媒體影片領域?而且,有報導指出,蘋果每年在 Apple TV+ 上虧損超過 10 億美元(約合 320 億台幣)。

現在,一項最新研究報告為蘋果營運 Apple TV+ 做出了說明。消費者情報研究夥伴公司(CIRP)稱,Apple TV+ 會員似乎更有可能購買更多蘋果產品,超過一半的會員擁有三款蘋果裝置。

CIRP 稱,根據截至 2024 年 12 月的過去 12 個月數據,在 CIRP 調查前的三個月內從蘋果購買新裝置的客戶中,有三分之一訂閱了 Apple TV+。這些 Apple TV+ 會員擁有更多蘋果裝置。

51% 的 Apple TV+ 會員擁有三款蘋果裝置

CIRP 關注了蘋果三大產品:iPhone、iPad 以及 Mac 電腦。在 Apple TV+ 會員中,51% 擁有這三款產品。而在非 Apple TV+ 會員中,擁有這三款產品的比例為 34%。在 Apple TV+ 會員中,只擁有一款蘋果產品的比例為 13%。而在非 Apple TV+ 會員,這個比例為 23%。

那麼,為何 Apple TV+ 會員擁有更多蘋果產品?這需要更多數據支持。或許是擁有更多蘋果產品的人更富有,能夠買得起 Apple TV+ 會員。這也可能是蘋果生態系統效應,它讓使用者從蘋果產品喜歡上了蘋果服務。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蘋果傳開發代號「Mulberry」健康應用程式,AI 助理準確度號稱能取代醫療專業人士

作者 IFENG
2025年4月1日 10:30
傳聞蘋果秘密開發一款代號叫做「Mulberry」的健康App大改版!這次更猛,直接內建一個 AI 智慧助理,厲害到號稱準確度可以取代你現在看的醫生喔!2b4e150ad6b76052e14f0c9ece3dce85

蘋果一直以來都很愛搞健康這一塊,而且還真的做得有聲有色!現在又有新消息啦,聽說他們正在秘密開發一款代號叫做「Mulberry」的健康App大改版!這次更猛,直接內建一個 AI 智慧助理,厲害到號稱準確度可以取代你現在看的醫生喔!

因為這個 AI 助理攸關健康大事,蘋果可是很謹慎,找了一堆專家來幫忙設計內容。據說這個超強的健康App,最快明年春天就會跟著 iOS 19.4 一起跟大家見面!

彭博社的爆料大神 Mark Gurman 在他的最新專欄就說,蘋果這次要玩的很大!這個新的健康App裡面的 AI 助理,簡直就像一個真的醫生在你身邊。雖然聽起來有點誇張,但據說蘋果執行長庫克可是對這個健康計畫寄予厚望,希望這個 AI 助理能變成你的專屬健康教練,而且會在明年春天的 iOS 19.4 更新中首次亮相!

蘋果這個新的健康App,早就累積了不少用戶數據,如果你有戴 Apple Watch,那數據更是多到爆!這些數據都會丟給 AI 健康教練分析,然後給你建議。為了避免 AI 亂講一通,提供錯誤的醫療建議(這種事 AI 很容易發生),蘋果還打算請真正的醫療專業人士來拍影片教大家。

聽說蘋果會找睡眠專家、營養師、物理治療師、心理健康專家、心臟科醫生等等,超多不同領域的專家!這些影片都會在奧克蘭的一個秘密基地拍攝。而且,蘋果還在找一位「很有名的醫生」來當這個新服務的「代言人」,這個服務內部可能叫做 Health+。

新的健康App也會很注重記錄你每天吃的東西,但蘋果在 AI 這方面之前踢到不少鐵板,像是 Siri 改版就一直拖到 2026 年,之前還因為過度宣傳搞出集體訴訟。畢竟健康無小事,萬一 AI 給了錯誤建議,害使用者出事,那蘋果的形象可就毀了!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比爾蓋茲認為 AI 未來十年恐將讓醫療以及教育產業部分工作被取代,但這三類人才免驚

作者 IFENG
2025年3月31日 15:30
繼先前預警 AI 將在十年內大幅取代醫療、教育等傳統領域的人力後,他更進一步點名了三個他認為在 AI 浪潮下仍將屹立不搖的職業。D7c8ada334e33306b6e171d524a85b14

微軟共同創辦人比爾·蓋茲 (Bill Gates) 近期針對人工智慧 (AI) 對未來就業市場的影響,再次發出引人深思的預言。繼先前預警 AI 將在十年內大幅取代醫療、教育等傳統領域的人力後,他在接受《The Tonight Show》節目採訪時,更進一步點名了三個他認為在 AI 浪潮下仍將屹立不搖的職業,同時也提醒所有工作者應積極適應這場變革。

蓋茲在訪談中提到,AI 的崛起已不再是遙遠的科幻想像,而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各行各業。儘管許多人將 AI 視為革命性的工具,但也對大規模的失業潮感到擔憂。而根據這位科技億萬富翁的說法,這些擔憂並非完全沒有根據。

他警告,AI 將在未來幾年內使許多工作變得過時,並將在多個產業實現自動化。他認為 AI 在未來十年內將取代醫學與教育領域的部分工作,蓋茲也提到,AI 在未來十年內將徹底改變醫療和教育領域,使得高品質的醫療諮詢和教育輔導變得更普及。他將 AI 的快速發展形容為「非常深刻,甚至有點可怕」:

在醫學領域:

  • 更準確和全面的診斷: 蓋茲認為,AI 在醫療保健領域的應用將比人類醫生更準確和全面。這暗示 AI 可以透過分析大量的醫療數據、影像資料等,更快速且精確地診斷疾病,甚至可能發現人類醫生難以察覺的細微病灶。
  • 普及高品質醫療諮詢: 他提到 AI 的創新可能會使得高品質的醫療諮詢變得更便宜,甚至免費。這表示未來人們可能不需要再像現在一樣,為了尋求專業的醫療建議而耗費大量時間和金錢,AI 有望讓醫療資源更普及化。
  • 簡化醫療流程: 蓋茲指出 AI 將透過 AI 驅動的系統,顯著簡化醫療保健流程,例如病歷管理、預約安排等,從而提高整體效率。

在教育領域:

  • 個人化學習體驗: 蓋茲舉例稱,AI 導師將能夠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進度提供個人化課程。這表示 AI 可以根據學生的強弱項、學習風格等,量身打造最適合他們的學習內容和步調,達到更有效的學習效果。
  • 普及高品質教育輔導: 就像醫療諮詢一樣,蓋茲也認為 AI 將使高品質的教育輔導變得更便宜甚至免費。這代表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獲得 AI 提供的個別指導,克服學習上的困難,不再受限於傳統教育資源的限制。
  • 提升教育效率: AI 可以協助處理一些重複性的教學任務,例如批改作業、回答常見問題等,讓老師能將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更具創造性和引導性的教學活動中。

但在這片不確定性之中,蓋茲也指出了三個他認為至少在目前看來,能夠在 AI 革命中倖存下來的職業:

一、程式設計師:AI 的建築師

諷刺的是,那些打造 AI 系統的人,反而最有可能保住自己的飯碗。儘管 AI 在生成程式碼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展,但它仍然缺乏創建複雜軟體所需的精確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蓋茲認為,人類程式設計師對於除錯、優化和推進 AI 本身仍然至關重要。簡而言之,AI 需要人類來建構和管理 AI,這使得程式設計師成為一種技能將變得更加珍貴的稀有工作者。

二、能源專家:力量的守護者

能源領域過於廣泛且複雜,AI 無法獨自管理。無論是處理石油、核能還是再生能源,都需要產業專家來應對法規、制定永續解決方案,並處理全球能源需求中難以預測的因素。蓋茲認為,雖然 AI 可以協助進行分析和提高效率,但在決策和危機管理方面,人類的專業知識是無法取代的。就目前而言,能源專家仍然不可或缺。

三、生物學家:生命的探索者

生物學家,特別是在醫學研究和科學發現領域,依賴於創造力、直覺和批判性思維——這些都是 AI 仍在努力複製的特質。雖然 AI 可以分析龐大的數據集並協助診斷疾病,但它缺乏提出突破性假設或做出直覺性研究的能力。蓋茲預測,生物學家將繼續在推進醫學和理解生命複雜性方面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而 AI 將作為一個強大的工具,而不是替代品。

蓋茲承認,他的預測可能並非完全準確,AI 對就業市場的影響可能會以我們目前無法預見的方式演變。正如工業革命和網路改變了勞動力市場一樣,AI 也將重新定義我們的工作方式以及哪些技能仍然有價值。

儘管蓋茲對 AI 的潛力抱持樂觀態度,但他同時也發出了嚴厲的警告:僅僅在十年內,人工智慧的發展就可能達到人類專業知識在大多數任務中不再必要的程度。他的擔憂與微軟 AI 執行長 Mustafa Suleyman 的觀點不謀而合,後者預測 AI 最終將取代而不是增強人類勞動力。

雖然蓋茲仍然對 AI 在解決全球挑戰方面的作用抱持希望,但他承認AI也有錯誤資訊、偏見和深度偽造等風險。他對 AI 快速發展的反思——從 OpenAI 在 AP 生物考試中取得突破性進展到其意想不到的加速——突顯了這項技術轉變的希望和風險。隨著 AI 邁向主導地位,蓋茲敦促年輕的創新者擁抱其潛力,同時也警告說,在一個日益自動化的世界中,人類勞動的未來仍然充滿不確定性。

儘管 AI 正在重塑各行各業,但許多專家認為,人類的獨創性在許多意想不到的方面仍然是不可替代的。例如,那些植根於創造力、情商和道德推理的職業——如治療師、藝術家和法律專家——仍然需要 AI 難以複製的細膩理解。此外,強調人際連結的工作,如護理和教育,也可能會持續存在,並隨著技術的發展而演變,而不是被完全取代。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還記得曾被捧上天的人造肉嗎?美國多州高喊:「把你們的人造肉帶到別處去吧」封殺實驗室培育肉

作者 IFENG
2025年3月24日 11:00
美國多州禁售實驗室培育肉:人造肉不是未來F6f9657d195027abe92287d1c51872aa

人造肉初期曾被視為解決糧食危機和環境問題的終極方案,但是,現在在美國的地位卻一落千丈。隨著美國越來越多的州提出針對實驗室培育肉的限制性措施,曾經風靡一時的人造肉在降溫之後似乎有被「凍結」的趨勢。

目前,佛羅里達州、阿拉巴馬州和內布拉斯加州已經明確禁止生產和銷售實驗室培育的肉類,另外一些州也準備出台類似的限制舉措。此外,還有10個州要求給這些肉類產品貼上識別標籤。

本週二,內布拉斯加州州長吉姆·皮倫正式宣布,將禁止在該州生產或銷售實驗室培育肉。皮倫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重要的是,我們要主動出擊,這樣內布拉斯加州的農民和牧場主才不會受到損害。」

皮倫強調,有些人可能會認為禁止實驗室培育肉的做法過於激進了,但政府不能任由大企業操控市場、操縱消費者選擇,導致人們選擇不健康的食品。

「肉類作為蛋白質來源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但目前尚不確定人造肉蛋白是否能替代天然肉類作為必需的膳食來源。我們質疑將實驗室培育肉類提升到與真正肉類等同的水平。」

除了禁止銷售外,內布拉斯加州還禁止州政府機構採購實驗室培育肉或肉類替代品,還要求與州政府簽約的實體承諾不得歧視天然產品。

讓美國再次健康

在川普的第二個任期內,「讓美國再次健康」的倡議旨在推廣營養豐富、乾淨和天然的食品。這一倡議不僅拒絕由像比爾·蓋茲這樣的億萬富翁資助的科學實驗食品,還反對有害的加工食品,這對人造肉發展無疑是一種重大打擊。

目前,除了實驗室培育肉之外,國際上比較主流的人造肉還有植物肉和微生物發酵肉。植物肉即用植物合成的一種模仿肉類的產品,微生物發酵肉則透過微生物來發酵蛋白,不屬於植物性的成分,而是真菌類型。

與傳統肉類相比,人造肉具有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更少的污染、彌補肉類市場缺口等優勢,但其劣勢目前也十分明顯,包括消費者的認可度不高、口感不佳、標準難以界定等,同時,人造肉所需的技術成本較高,導致其價格甚至高於等重的原肉,價格問題也成為人造肉普及市場的主要障礙。

在2024年初,佛羅里達州州長德桑蒂斯禁止將「假肉」上架超市時表示,他的州正在採取行動,阻止一個讓人們吃實驗室培育肉和昆蟲的計畫,該計畫由世界經濟論壇推動。

德桑蒂斯還說:「把你們的人造肉帶到別處去吧,我們佛羅里達州不歡迎這種產品。」

德桑蒂斯還談到了世界經濟論壇的虛偽,他批評這些人一方面乘坐私人飛機環遊世界,另一方面卻倡導人們吃人造肉和昆蟲,以此作為應對氣候變遷的手段。

佛羅里達州農業專員Wilton Simpson指出,億萬富翁和企業推動人造肉的發展是為了利潤,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AI挑戰《寶可夢 紅》通關成功!僅用DeepSeek-V3六萬分之一參數規模

作者 IFENG
2025年3月23日 16:30
探索AI如何成功挑戰經典遊戲《寶可夢 紅》!了解「Pokémon RL Edition」計畫如何利用強化學習,以極小規模的AI代理通關遊戲,以及其中遇到的挑戰與解決方案。2852612f498b9c1d0b17e10e4c1d8695

人工智慧(AI)再次展現其強大的學習能力,這次的目標是經典遊戲《寶可夢 紅》。一項名為「Pokémon RL Edition」的計畫,成功利用AI代理通關了這款1996年發售的遊戲,而令人驚訝的是,該AI的參數規模僅為DeepSeek-V3的約六萬分之一。

該計畫採用了強化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方法,這是一種透過在動態環境中反覆試驗並收集經驗來學習的方法,旨在最大化目標設定的報酬。與依賴靜態數據集的傳統方法不同,強化學習更注重AI在與環境互動中自主學習的能力。

AI挑戰《寶可夢 紅》通關成功!僅用DeepSeek-V3六萬分之一參數規模

《寶可夢》等日式角色扮演遊戲(JRPG)需要複雜的推理和決策,並且遊戲時間長,對AI來說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任務。專案團隊認為,透過強化學習來通關JRPG,可以成為改善AI的一個優秀基準。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專案團隊利用寶可夢逆向工程團隊(PRET)的工具,以及旨在透過Python進行Game Boy模擬的PyBoy,目標是透過強化學習代理來通關《精靈寶可夢》。選擇強化學習的原因在於,相較於監督式學習,它不需要大量標記數據集、大型模型和預算。此外,強化學習還能避免報酬函數不明確的問題,讓AI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優化。

AI挑戰《寶可夢 紅》通關成功!僅用DeepSeek-V3六萬分之一參數規模

然而,在《寶可夢》中,存在許多可能導致無法通關的情況,例如無法獲得所需的寶可夢、隊伍配置不當、道具空間不足等。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專案團隊在特定環境下嵌入了讓代理執行特定動作的腳本。他們坦言,雖然希望不使用腳本就能通關,但在某些情況下,需要人類的直覺,而這些直覺無法直接從遊戲中學習。

其中,攻略原野區被認為是最困難的部分。在這個區域,玩家必須獲得關鍵道具「金假牙」,但由於步數限制和路線複雜,AI很難在沒有輔助的情況下完成任務。為此,專案團隊採用了獲得與野生原野區剩餘步數成比例的報酬的方法,經過數千次嘗試後,AI終於成功通關。

AI挑戰《寶可夢 紅》通關成功!僅用DeepSeek-V3六萬分之一參數規模

目前,該專案已經完成了一個勉強可以通關《寶可夢》的AI代理,但尚未達到可以證明系統在禁用所有腳本的情況下也能穩定通關遊戲的狀態。儘管已經確認在單獨刪除各個腳本的情況下可以通關,但由於存在一些錯誤,因此仍有需要解決的課題。

專案團隊表示,JRPG是通往更強大AI的墊腳石,但還有很多東西需要學習。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AMD Ryzen處理器銷量大勝Intel,2月份亞馬遜CPU賣出的營收比佔高達86.03%

作者 IFENG
2025年3月17日 16:00
AMD Ryzen處理器2月銷量稱霸!深入分析Ryzen系列熱銷原因、Intel面臨的挑戰,以及AMD在營收占比上的巨大優勢。看AMD如何崛起,Intel如何轉型。Be3ab70ce59565356657a21681d48753

根據最新市場數據,AMD在2月份的處理器市場上取得了顯著的勝利,其Ryzen系列處理器以驚人的銷售成績傲視群雄,而Intel則顯得黯然失色。這不僅僅是單月銷售數字的差異,更反映了當前處理器市場的競爭格局和未來發展趨勢。

Ryzen系列:中低階市場的霸主

AMD的Ryzen系列處理器在2月份的銷售表現可謂勢如破竹。其中,Ryzen 5 5600X、Ryzen 9 9700X、Ryzen 7 7800X3D以及Ryzen 7 7700X等型號的銷量均突破3000台,顯示出消費者對這些產品的強烈需求。這些處理器不僅在遊戲玩家中廣受歡迎,也在內容創作者和一般用戶中獲得了高度評價。Ryzen 5 5500等定位於低階市場的產品也表現出色,進一步鞏固了AMD在中低階市場的領導地位。Ryzen系列之所以能夠在中低階市場取得如此優異的成績,主要歸功於其出色的性價比。相較於Intel同等級的產品,Ryzen處理器通常提供更高的核心數、更佳的多線程性能,以及更具競爭力的價格。這使得消費者在有限的預算下,也能夠獲得更好的使用體驗。

AMD Ryzen處理器銷量大勝Intel,2月份亞馬遜CPU賣出的營收比佔高達86.03%

Intel:表現不如預期,面臨多重挑戰

相較之下,Intel在2月份的表現則顯得有些力不從心。沒有任何一款產品能夠進入銷量前十名,即使是最新推出的Arrow Lake-S系列處理器,也僅有Core Ultra 7 265KF的銷量稍有起色,但也僅售出200台。Intel在2月份的銷量冠軍為Core i9 14900K,銷量略超過1000台,但與AMD的強勁表現相比,仍然相形見絀。Intel的困境並非單一因素造成,而是多重挑戰疊加的結果。首先,Intel在製程技術上落後於競爭對手,導致其處理器的功耗和發熱量相對較高。其次,Intel在產品定價策略上相對保守,難以與AMD在性價比上競爭。此外,Intel在產品創新方面也顯得有些遲緩,未能及時推出具有突破性的產品來吸引消費者。

從營收的角度來看,AMD的平均售價為290.71美元,高於Intel的251.18美元。更令人矚目的是,AMD在2月份的營收占比高達86.03%,而Intel僅為13.97%。這一數據清楚地表明,AMD在處理器市場上的盈利能力遠遠超過Intel。AMD之所以能夠在營收上取得如此優異的成績,一方面得益於其產品的熱銷,另一方面也歸功於其在高階市場上的成功。Ryzen 9系列處理器以其卓越的性能和相對合理的價格,吸引了大量專業用戶和遊戲玩家,為AMD帶來了豐厚的利潤。

市場趨勢:AMD的崛起與Intel的轉型

AMD在2月份的成功,不僅僅是單月銷售數字的勝利,更代表了處理器市場格局的轉變。AMD憑藉其出色的產品和積極的市場策略,成功挑戰了Intel在處理器市場上的長期壟斷地位。Intel正面臨著轉型的關鍵時刻。為了應對AMD的挑戰,Intel需要加快製程技術的研發,推出更具競爭力的產品,並調整其市場策略。此外,Intel還需要積極拓展新的市場領域,例如人工智慧和資料中心等,以尋求新的增長點。處理器市場的競爭將會更加激烈,而消費者也將從中受益。隨著AMD和Intel不斷推出更出色的產品,我們將能夠享受到更強大的計算性能和更豐富的使用體驗。

總體而言,AMD在2月份的處理器市場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Ryzen系列處理器憑藉出色的性能和合理的價格,贏得了廣大消費者的青睞。而Intel則需要在產品創新和市場策略上做出更大的努力,才能在競爭激烈的處理器市場上重奪領先地位。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Google推出最新Gemini 2.0模型,Android、iOS也能免費使用Deep Research功能

作者 IFENG
2025年3月17日 15:30
Google最新的Gemini模型,包括2.0 Flash Thinking (experimental)等功能,現在開放向Android和iOS應用程式也能使用。23b9bc879636e92af19a6419c94c133e

繼上週四的發表後,Google最新的Gemini模型,包括2.0 Flash Thinking (experimental)等功能,開始開放向Android和iOS應用程式也能使用。

Google 近日宣布,最新的 Gemini 2.0 模型已開始向 Android 和 iOS 平台的使用者推送。本次更新不僅帶來了效能上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多項強大的新功能,如 Flash Thinking、Deep Research 和 Personalization,都將免費提供給行動裝置使用者。這意味著,無論您是 Android 或 iOS 的使用者,都能在手機上體驗到更智慧、更個人化的 AI 助理。

Gemini 2.0 Flash Thinking (experimental)

Gemini 2.0 Flash Thinking (experimental) 是本次更新在行動平台上的核心。相較於過去的版本,Flash Thinking 在行動裝置上的反應速度和效率都有顯著提升。這對於行動使用者來說至關重要,因為這意味著他們可以在手機上更快速地獲得 Gemini 的回應,無論是查詢資訊、撰寫郵件,或是進行其他各種任務。此外,Flash Thinking 也進一步整合了 Google 的行動應用程式,例如 Gmail 和 YouTube,讓使用者能夠在 Gemini 中直接使用這些應用程式的功能,無需在不同應用程式之間切換。

Deep Research:行動裝置上的深度研究利器

Deep Research 功能的推出,讓行動裝置也能成為強大的研究工具。使用者現在可以在手機上,透過 Gemini 快速獲得深入且全面的研究報告。無論是學生進行學術研究、上班族進行市場分析,或是任何對特定主題感興趣的使用者,都能在行動裝置上輕鬆使用 Deep Research。值得一提的是,Deep Research 由 Gemini 2.0 Flash Thinking (experimental) 驅動,確保了研究報告的品質和準確性,讓行動使用者也能獲得可靠的資訊。

Personalization (experimental):打造個人化的行動 AI 體驗

Personalization (experimental) 功能的推出,則讓行動裝置上的 Gemini 更貼近使用者的個人需求。Gemini 會分析使用者的搜尋紀錄,提供更個人化的建議和解答。無論是旅遊規劃、內容創作,或是職涯發展,Gemini 都能根據使用者的興趣和需求,提供量身打造的建議。這對於行動使用者來說尤其有用,因為他們可以隨時隨地獲得 Gemini 的個人化協助,讓行動生活更加便利。

Gemini 進階功能:recall與多語言支援

除了上述新功能外,Gemini 也針對進階使用者推出了多項強化功能。其中,「已儲存資訊」功能讓使用者能夠更方便地管理 Gemini 在行動裝置上的互動紀錄,而「Gemini recall」功能則讓 Gemini 能夠回憶並參考過去的對話,提供更連貫的回答。此外,Gemini 也將在近期支援超過 45 種語言,讓更多行動使用者能夠體驗到 Gemini 的強大功能。

Gemini 2.0 模型一覽(行動平台適用)

  • 2.0 Flash:適用於日常任務,以及更多功能。
  • 2.0 Flash Thinking (experimental):使用進階推理。
  • Deep Research:取得深入的研究報告。
  • Personalization (experimental):根據您的搜尋紀錄提供協助。

Google 透過本次 Gemini 2.0 的更新,進一步強化了其在行動 AI 領域的佈局。隨著 Gemini 在 Android 和 iOS 平台上的普及,我們有理由相信,行動 AI 將在未來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便利和驚喜。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川普力挺馬斯克幫特斯拉「帶貨」,白宮草坪變成特斯拉展賣車場,表示馬斯克不該因為愛國而受罰

作者 IFENG
2025年3月13日 13:30
探索現任總統川普與馬斯克之間的緊密關係,以及白宮變身特斯拉展廳的幕後故事。深入了解川普對電動車產業的態度轉變,以及這場政治與商業的聯姻,將如何影響美國的未來發展。Acc324c5ab921368b1587f4978516caf

美國總統唐納·川普將白宮南草坪變成了一個特斯拉汽車展廳,親自為特斯拉及其執行長伊隆·馬斯克站台。這一舉動不僅引發了廣泛關注,也讓人們對川普與馬斯克之間的關係,以及美國電動車產業的未來,產生了更多聯想。

在陽光明媚的上午,五輛不同顏色、不同型號的特斯拉汽車,包括Model S、Model X、Model 3、Model Y以及引人注目的Cybertruck,整齊地排列在白宮草坪上。馬斯克親自擔任導覽員,向川普詳細介紹每一款車型的特色與優勢。川普身穿他標誌性的藍色西裝和紅色領帶,而馬斯克則以一身酷炫的黑色裝扮亮相,黑色墨鏡、黑色MAGA帽子、黑色T恤和黑色外套,他的兒子X也陪伴在側。

川普力挺馬斯克幫特斯拉「帶貨」,白宮草坪變成特斯拉展賣車場,表示馬斯克不該因為愛國而受罰

川普對這些汽車讚不絕口,特別是Cybertruck,他表示:「當我第一眼看到它時,我就覺得這設計太酷了!」除了讚美特斯拉的產品,川普還將近期全美範圍內針對特斯拉的暴力衝擊行為,定性為「國內恐怖主義」,並強調馬斯克創建了一家偉大的美國公司,不應該因為愛國而受到懲罰。

媒體捕捉到,川普手中拿著一張特斯拉的銷售宣傳單,上面詳細列出了各個車型的價格和主要賣點,包括「特斯拉每月只需299美元即可購買」和「所有車輛均具備自動駕駛功能」。白宮副幕僚長丹·斯卡維諾更是在馬斯克旗下的社群媒體平台X上,對這次活動進行了即時直播。

川普力挺馬斯克幫特斯拉「帶貨」,白宮草坪變成特斯拉展賣車場,表示馬斯克不該因為愛國而受罰

川普甚至坐進了一輛紅色Model S的駕駛座,馬斯克則坐在副駕駛座上,向他詳細介紹車輛的功能與中控螢幕。最終,川普選擇了這輛官網售價7.35萬美元的電動車,並開了一張支票支付了全款。

值得一提的是,這並非川普首次接觸特斯拉。去年夏天,一位保守派網紅曾贈送給他一輛定制版的Cybertruck,車身上印有川普在遇刺後高舉拳頭的照片和「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的標誌。儘管如此,川普似乎並未公開使用過這輛Cybertruck。

川普力挺馬斯克幫特斯拉「帶貨」,白宮草坪變成特斯拉展賣車場,表示馬斯克不該因為愛國而受罰

儘管Cybertruck號稱具有防彈功能,但在實際測試中,其車身僅能抵擋小口徑子彈。因此,除非馬斯克專門為川普定制,否則Cybertruck不太可能成為白宮的官方座駕。美國總統的官方座駕,通常是由通用汽車根據特勤局的要求進行高度定制的「野獸」,具備極高的防禦能力。

川普對電動車的態度,也經歷了明顯的轉變。過去,他曾質疑電動車的可靠性和可行性,並批評拜登政府推廣電動車的政策。然而,在得到馬斯克的支持後,川普改變了立場,表示尊重個人選擇,但反對政府主導推廣。

川普力挺馬斯克幫特斯拉「帶貨」,白宮草坪變成特斯拉展賣車場,表示馬斯克不該因為愛國而受罰

川普政府廢除電動車補貼和放棄興建公共充電設施的政策,對特斯拉的影響相對較小。特斯拉作為行業內唯一實現盈利的電動車企,擁有完善的充電網路,並不需要依賴政府的基礎設施建設。

川普對馬斯克的鼎力支持,與拜登政府對馬斯克的冷淡形成了鮮明對比。由於馬斯克強烈抵制汽車行業工會,倚仗工會關係的拜登政府對他態度冷淡。此外,據傳馬斯克在去年的大選中,為川普投入了巨額競選資金,並利用社群媒體X為他搖旗吶喊。

有分析認為,川普與馬斯克之間的緊密關係,可能使馬斯克成為美國最具政治影響力的「影子副總統」。然而,與川普政府的深度綁定,也可能給馬斯克帶來潛在的風險。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OpenAI的「博士級AI」是什麼,每月訂閱費2萬美元直接請個博士是不是比較划算?

作者 IFENG
2025年3月12日 14:30
「博士級AI」是什麼?OpenAI傳每月2萬美元計畫引熱議4c9edeb55ad7d027d07d3d692f12f506

人工智慧(AI)產業掀起一股新熱潮,一個新名詞「博士級AI」正席捲矽谷。根據美國科技媒體《The Information》報導,AI龍頭OpenAI可能計畫推出多款專業AI代理產品,其中最高階方案每月訂閱費高達2萬美元(約新台幣64萬元),主打支援「博士級研究」。其他方案則包括每月2000美元(約新台幣6.4萬元)的「高收入知識工作者」助理,以及每月1萬美元(約新台幣32萬元)的軟體開發代理。這一系列天價計畫也引發外界對「博士級AI」定義與價值的激烈討論。

「博士級AI」是什麼?

OpenAI尚未正式證實這些價格,但「博士級AI」的概念並非首次出現。簡單來說,這類AI指的是具備博士級專業能力的模型,能獨立完成高難度任務,例如進行尖端學術研究、撰寫複雜程式碼並除錯,甚至分析大規模數據並生成詳盡報告。OpenAI宣稱,這類模型解決的問題,通常需要人類花費多年學術訓練才能勝任。

這種能力從何而來?OpenAI以自家模型在基準測試中的表現作為依據。例如,其o1系列模型在科學、程式設計與數學測試中,成績堪比人類博士生。該公司還開發了一款名為「Deep Research」的工具,能生成帶引用的研究論文,在涵蓋逾百個科目、3000多題的「人類最後考試」中拿下26.6%的得分。去年12月推出的o3與o3-mini模型更進一步,採用「私有思維鏈」(private chain of thought)技術,讓AI模擬人類的推理過程,逐步解決問題後給出答案。

OpenAI強調,這種技術模仿了人類研究者在面對複雜問題時的思考模式,而非立即吐出答案。他們認為,投入更多「推理時間計算」(inference-time compute),AI的回答品質會更好。因此,每月2萬美元的高價,可能是在買AI針對艱難問題的「深度思考時間」。

亮眼的基準測試成績

OpenAI的o3模型在多項測試中創下佳績。例如,在ARC-AGI視覺推理基準測試中,o3於高計算環境下得分87.5%,接近人類85%的水準;在2024年美國邀請數學考試中拿下96.7%,僅錯一題;在研究生級的GPQA Diamond測試(涵蓋生物、物理、化學)中得分87.7%。更令人驚嘆的是,在EpochAI的Frontier Math基準測試中,o3解決了25.2%的數學問題,而其他模型最高不超過2%,顯示其數學推理能力大幅領先。

這些成績讓OpenAI信心滿滿,認為「博士級AI」能應用於醫療研究數據分析、氣候模擬,甚至承擔研究工作的例行任務,為企業帶來巨大價值。據報導,OpenAI投資者軟銀今年將砸下30億美元(約新台幣960億元)採購這些代理產品,顯示市場對此寄予厚望。

然而,這種高定價策略也可能與OpenAI的財務困境有關。據悉,該公司去年因運營成本與服務支出,虧損約50億美元(約新台幣1600億元)。過去數年,OpenAI以相對親民的價格(如ChatGPT Plus每月20美元,約新台幣640元)培養用戶習慣,如今推出企業級高價方案,能否讓用戶接受,仍是未知數。相較之下,競爭對手Claude Pro每月30美元(約新台幣960元),即使ChatGPT Pro訂閱費200美元(約新台幣6400元),與新方案相比仍是小巫見大巫。

「博士級」真的名副其實?

儘管基準測試成績亮眼,專家與網友對「博士級AI」標籤存疑。這些模型雖能快速處理與整合資訊,但在創造性思維、批判性懷疑及原創研究——真正博士工作的核心——上的表現仍受質疑。更令人擔憂的是,AI常出現「虛構」(confabulation),即生成看似合理卻錯誤的資訊,這在講求精準的研究領域是致命缺陷。每月花費64萬新台幣,企業是否能信任AI不犯錯,成為一大隱憂。

社群媒體上,許多人調侃不如直接聘請真博士。xAI開發者Hieu Pham在推特上寫道:「別忘了,大多數博士生,包括那些遠超當前AI的頂尖人才,月薪遠不到2萬美元。」確實,在台灣,一名博士生的獎學金或起薪約在5萬至7萬台幣之間,與OpenAI的訂閱費相比,性價比顯得更高。

虛擬博士 vs. 真博士

「博士級AI」的出現,讓人不禁思考:矽谷是否過分高估了虛擬博士的價值?這些AI無需休息、不用保險,且能力有望持續進化、成本逐漸下降,確實具備長期優勢。但現階段,它們更像高效的工具,而非能取代人類博士的「全能研究者」。對台灣學術界與產業來說,這股AI浪潮或許是個啟發:如何結合AI與本地人才,創造更大價值,可能比單純追逐「博士級AI」更值得關注。

隨著OpenAI的計畫逐步明朗,這場虛擬與真實博士的價值之爭,恐怕才剛開始。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DeepSeek R2 AI 模型要來了?官方忙說是假消息

作者 IFENG
2025年3月12日 13:30
不僅在程式碼能力和多語言推理能力上取得顯著突破,更以更低的成本提供更高的準確性5c9f1f2e4583aa5c9e46dd02e711f013

最近中國的媒體盛傳,備受矚目的 DeepSeek 最新一代 AI 模型 DeepSeek R2,預計將於 3 月 17 日正式亮相,這時間較原先市場預期的 5 月還要提前,引發業界高度關注。現在DeepSeek 官方帳號已在中國用戶群中明確回應,公開闢謠,指出 R2 發布為假訊息

DeepSeek 今年一月發布的R1模型,以其顛覆傳統的創新理念,在各大主流媒體和社群網站上持續刷屏, 備受矚目。該模型打破了「大模型需要大算力」的固有思維,挑戰了美國在該領域的領先地位,因此各界對 DeepSeek 的下一代模型 R2 充滿期待。

DeepSeek 官方強調,所有與 DeepSeek 相關的訊息,均以官方帳號發布的內容為準。任何非官方帳號或個人帳號所發布的訊息,皆不代表 DeepSeek 的官方觀點,提醒廣大用戶務必注意甄別,以免受到誤導。

雖然如此,但根據已知的資訊,未來DeepSeek R2 不僅在程式碼能力和多語言推理能力上取得顯著突破,更以更低的成本提供更高的準確性,預計將對人工智慧領域帶來顛覆性的影響。

據了解,DeepSeek R2 在程式碼生成、理解、除錯和優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進展。這意味著開發者可以借助 DeepSeek R2 更快速、更高效地完成程式碼編寫工作,大幅提升開發效率。此外,DeepSeek R2 還能協助開發者進行程式碼審查,找出潛在的錯誤和漏洞,提高程式碼品質和安全性。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跨語言溝通變得越來越重要。DeepSeek R2 在多語言推理能力方面的提升,使其能夠更好地理解和處理不同語言的資訊,並進行跨語言的邏輯推導。這意味著 DeepSeek R2 可以應用於機器翻譯、跨語言資訊檢索、多語言客服等多個領域,為全球用戶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服務。

除了技術上的突破,DeepSeek R2 在成本效益方面也具有顯著優勢。據悉,DeepSeek R2 在維持甚至提升準確性的同時,降低了運算成本,使得更多企業和開發者能夠負擔得起。這將有助於加速 AI 技術的普及應用,讓更多行業和領域都能夠享受到 AI 帶來的便利和效益。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ESP32 晶片驚爆安全漏洞?官方澄清:為內部除錯指令、無遠端存取風險

作者 IFENG
2025年3月11日 13:30
探索 ESP32 晶片潛在的安全漏洞,了解未公開的後門如何威脅全球數百萬物聯網設備。以及這些漏洞可能對手機、電腦、智慧鎖等設備造成的風險。Efc056229d0b8771f251dcc6d08744bb

由中國廠商樂鑫科技(Espressif)所生產的 ESP32 微晶片,廣泛應用於全球超過 10 億台設備中,如今卻被揭露存在未公開的「後門」,可能成為駭客入侵物聯網設備的途徑。西班牙 Tarlogic Security 公司的研究人員 Miguel Tarascó Acuña 和 Antonio Vázquez Blanco 在馬德里舉行的 RootedCON 大會上,公開了這項重大發現。

Tarlogic Security 發布公告指出,他們在 ESP32 晶片中發現了一個後門,這個後門存在於數百萬計的物聯網設備中,讓駭客得以繞過程式碼稽核,進行身分冒充攻擊,並永久感染手機、電腦、智慧鎖、醫療設備等敏感裝置。

ESP32 晶片驚爆安全漏洞?官方澄清:為內部除錯指令、無遠端存取風險

研究人員警告,ESP32 是全球最普及的 Wi-Fi + 藍牙連接晶片之一,一旦存在後門,風險將難以估計。他們在 RootedCON 的演示中提到,儘管近年來藍牙安全研究的熱度有所下降,但並非代表藍牙協議或其安全性有所提升,而是因為過去提出的許多攻擊缺乏可用的工具,且多半使用過時或未維護的工具,與現代系統的相容性不佳。

為此,Tarlogic 開發了一款基於 C 語言的全新 USB 藍牙驅動程式,這個驅動程式獨立於硬體且跨平台,可以直接存取硬體,無需依賴特定作業系統的 API。透過這個新工具,Tarlogic 發現了 ESP32 藍牙韌體中隱藏的供應商特定命令(Opcode 0x3F),這些命令允許對藍牙功能進行低級控制。

研究人員總共發現了 29 條未公開的命令,統稱為「後門」,可用於記憶體操作(讀/寫 RAM 和快閃記憶體)、MAC 位址欺騙(設備冒充)和 LMP/LLCP 數據包注入。由於樂鑫科技並未公開記錄這些命令,因此這些命令可能不具備可存取性,或是被錯誤地保留了下來。

這些命令可能帶來的風險包括 OEM 層面的惡意實施和供應鏈攻擊。根據藍牙堆疊在設備上處理人機互動命令的方式,駭客可能透過惡意韌體或惡意藍牙連接遠端利用後門。

研究人員表示,如果攻擊者已經擁有 root 權限、植入了惡意軟體,或是在設備上推送了惡意更新,從而打開了低級存取權限,情況將會更加嚴重。不過,一般來說,物理存取設備的 USB 或 UART 連接埠的風險要大得多,也是更現實的攻擊場景。

研究人員解釋:「如果你能入侵帶有 ESP32 的物聯網設備,就能在 ESP 儲存記憶體中隱藏 APT,並對其他設備實施藍牙(或 Wi-Fi)攻擊,同時透過 Wi-Fi/藍牙控制設備。我們的發現可以完全控制 ESP32 晶片,並透過允許修改 RAM 和快閃記憶體的命令獲得晶片的持久性。此外,由於 ESP32 允許執行高級藍牙攻擊,因此晶片中的持久性可能會擴散到其他設備上。」

樂鑫科技澄清「後門」爭議:實為內部除錯指令

針對此事,樂鑫科技也發佈新聞稿澄清「後門」爭議:

近日,部分媒體報導有關 ESP32 晶片被指控存在「後門」的新聞稿。樂鑫科技(Espressif)特此向廣大使用者和合作夥伴澄清此事。

值得注意的是,最初發布新聞稿的 Tarlogic 研究團隊已對其內容進行事實修正,刪除了「後門」的指稱。然而,部分媒體報導尚未更新以反映此項變更。樂鑫科技希望藉此機會向使用者與合作夥伴釐清相關細節。

事件始末

研究團隊發現的實為用於測試目的的除錯指令。這些除錯指令是樂鑫科技在藍牙技術中實現 HCI(主控制器介面)協定的一部分。該協定用於產品內部藍牙層之間的通訊。

關鍵澄清要點

  • 內部除錯指令: 這些指令專為開發人員使用,無法遠端存取。擁有此類私有指令並非罕見做法。
  • 無遠端存取: 這些指令無法透過藍牙、無線電訊號或網際網路觸發,這意味著它們不會對 ESP32 裝置構成遠端入侵的風險。
  • 安全性影響: 雖然這些除錯指令存在,但它們本身不會對 ESP32 晶片構成安全風險。樂鑫科技仍將提供軟體修復程式,以移除這些未公開的指令。
  • 影響範圍: 若 ESP32 用於獨立應用程式,且未連接至運行 BLE 主機的主機晶片,則上述 HCI 指令不會暴露,不存在安全威脅。
  • 受影響的晶片組: 這些指令僅存在於 ESP32 晶片中,不包含在任何 ESP32-C、ESP32-S 和 ESP32-H 系列晶片中。

樂鑫科技的承諾

樂鑫科技始終將安全性放在首位,並積極致力於持續改進產品安全性。我們自 2015 年起建立了「產品安全事件回應流程」,該計畫提供漏洞賞金,鼓勵研究人員與我們合作,發現並修復潛在問題,從而增強整個生態系統的安全性。

樂鑫科技也對安全研究社群迅速澄清此披露不構成後門表示感謝。他們負責任的披露和持續的支持,對於幫助使用者準確評估安全影響並維護其連網裝置的完整性至關重要。

同時,我們建議使用者依賴官方韌體並定期更新,以確保其產品獲得最新的安全修補程式。如有任何疑問,請隨時透過樂鑫科技的官方支援管道聯繫我們。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韓國KF-16戰機誤炸民宅事件調查結果:人為「座標輸入」錯誤,又未遵循發射SOP釀禍

作者 IFENG
2025年3月11日 11:00
這起事件不僅僅是單純的人為疏失,更暴露了韓國空軍在訓練、標準作業程序(SOP)以及飛安管理上存在的諸多問題。E3d86a5ed9a6c200490a2c296f6227b6

幾天前韓國空軍一架KF-16戰鬥機在參與聯合射擊演習時,發生了令人震驚的誤炸民宅事件。根據最新公布的韓國空軍調查報告,這起事故的罪魁禍首是飛行員的人為疏失,包括錯誤輸入座標以及未確實執行座標確認流程。

事件發生後,韓國空軍參謀總長李英秀公開致歉,並承諾將對受災居民提供全面的支援與賠償。然而,這起事件不僅僅是單純的人為疏失,更暴露了韓國空軍在訓練、標準作業程序(SOP)以及飛安管理上存在的諸多問題。

誤炸事件細節:8枚炸彈全數爆炸,傷亡慘重

這起事故發生於3月6日上午10點左右,兩架KF-16戰鬥機在參與聯合射擊演習時,意外投下了共8枚MK-82炸彈,且所有炸彈都發生了爆炸。爆炸不僅造成了嚴重的財物損失,更導致了多名人員傷亡。根據抱川市政府的最新統計,截至3月9日,這起事故已造成19名平民和12名軍人受傷,其中2名平民傷勢嚴重。MK-82炸彈是一種通用炸彈,爆炸威力強大,對人員和建築物都具有極大的殺傷力。此次事件中,8枚MK-82炸彈全數爆炸,更凸顯了事故的嚴重性。

座標輸入錯誤與SOP未落實:釀成悲劇的雙重因素

根據報導,涉事的KF-16戰鬥機飛行員在飛行準備階段錯誤輸入了目標座標,更嚴重的是,他們並未按照標準作業程序,在飛行準備、起飛前以及投彈前等三個階段,進行三次座標確認。這一連串的疏忽,最終導致戰機偏離預定目標,將炸彈投向了目標射擊場外的居民區。軍事專家指出,現代戰機的導航系統高度精密,但再精密的系統也需要人為操作,飛行員的訓練與SOP的落實至關重要。此次事件顯示,韓國空軍在飛行員訓練上可能存在不足,未能確保飛行員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嚴格遵守SOP。

對於這起嚴重的誤炸事件,韓國空軍參謀總長李英秀表達了深切的歉意。他坦承,這是一起絕不應該發生的事故,並向全體國民致歉,同時向受傷和遭受財產損失的當地居民表達慰問與誠摯的歉意,祝願傷者早日康復。李英秀也表示,他將對此次事故負全部責任,並進行深刻反省,以防止類似事故再次發生。

為了彌補這次事故所造成的損害,李英秀承諾將在重建、醫療和心理諮詢等方面提供全面的支援和賠償,盡最大努力幫助當地居民恢復日常生活。然而,僅僅是道歉和賠償,能否平息民怨?許多民眾認為,更重要的是徹底檢討事故原因,並採取有效措施,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AI 公司排行榜:OpenAI、Anthropic 等基礎模型開發商收入開始下降、應用類型廠商如 Perplexity、Writer 成長

作者 IFENG
2025年3月9日 13:30
AI 新創公司的估值結構正悄然發生變化,其中,專注於特定應用領域的 AI 新創,其估值倍數不降反升,成為投資人追逐的新焦點。3fb79db58db46735d805236e08d8f310

 

儘管市場對總體經濟前景抱持審慎態度,人工智慧 (AI) 領域的投資熱潮在 2025 年依舊強勁。根據最新分析顯示,全球創投基金於 2025 年 1 月投入 AI 相關企業的資金高達 57 億美元,佔整體創投總額的 22%,顯示 AI 產業的吸金能力絲毫不減。然而,值得注意的是,AI 新創公司的估值結構正悄然發生變化,其中,專注於特定應用領域的 AI 新創,其估值倍數不降反升,成為投資人追逐的新焦點。

基礎模型估值趨於理性,應用層展現爆發力

近年來,OpenAI、Anthropic 等基礎模型開發商,憑藉其強大的技術實力,在 AI 浪潮中引領風騷,估值也水漲船高。然而,隨著市場逐漸成熟,投資人開始更加理性地評估基礎模型的價值,其收入倍數已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與此同時,將 AI 技術落地於實際應用場景的新創公司,例如 AI 搜尋引擎 Perplexity、AI 文案生成工具 Writer 等,則展現出強勁的成長動能,其估值倍數甚至逆勢上揚。

AI 公司排行榜:OpenAI、Anthropic 等基礎模型開發商收入開始下降、應用類型廠商如 Perplexity、Writer 成長

投資機構 Sapphire Ventures 總裁 Jai Das 指出:「AI 應用公司正經歷前所未有的高速成長,這也是投資人願意以高估值投入的原因。」他強調,企業在 AI 支出方面持續增加,主要看重 AI 軟體在提升員工生產力、降低營運成本方面的潛力。相較於動輒數十億美元投入的基礎模型開發,AI 應用開發商更能快速產生營收,並展現盈利前景,這也使得投資人願意給予更高的估值。

以 AI 搜尋引擎 Perplexity 為例,該公司 1 月份的年度經常性收入已突破 8000 萬美元,相較於 2024 年 11 月的 5000 萬美元,成長幅度高達 60%。儘管如此,Perplexity 在 2024 年 11 月募資時,估值已達 85 億美元,收入倍數高達 170 倍,顯示市場對 AI 應用前景的極度看好。

產業應用型 AI 新創,備受青睞

值得注意的是,專注於特定產業應用的 AI 新創,更容易獲得投資人的青睞,並享有更高的估值倍數。例如,專注於醫療領域的 AI 新創公司 Abridge,其 AI 技術能將醫生與病患的對話轉錄並分析,找出關鍵醫療資訊,大幅提升醫療效率。Abridge 在 2024 年秋季完成 2.5 億美元募資,估值高達 25 億美元,收入倍數達 50 倍。投資人看好此類公司能透過在特定產業的專業數據上訓練模型,建立更強大的競爭優勢。

展望 2025 年,AI 投資市場將更加蓬勃發展。NatLawReview.com 預測,在強勁的產業成長和市場環境的推動下,2025 年 AI 公司 IPO 市場將迎來顯著成長。Dentons 則指出,企業將更積極透過併購 (M&A) 來強化自身的 AI 能力,以在快速發展的技術競賽中保持競爭力。這意味著,AI 投資將逐漸進入收割期,早期投資人可望透過 IPO 或併購等方式,實現投資報酬。

AI 公司排行榜:OpenAI、Anthropic 等基礎模型開發商收入開始下降、應用類型廠商如 Perplexity、Writer 成長

專家示警:估值泡沫風險猶存

儘管 AI 產業前景一片光明,部分專家仍對過高的估值表示擔憂。J.P. Morgan Asset Management 提醒投資人,需審慎評估 AI 公司的未來潛力,並將其與當前股價反映的預期收益進行權衡。Finro Financial Consulting 也指出,隨著市場趨於成熟,投資人應更關注 AI 公司的基本面,而非僅僅追逐高成長題材。

整體而言,AI 產業的發展已進入新的階段,投資人對 AI 新創的估值邏輯也更趨於理性。相較於早期的「唯技術論」,當前市場更看重 AI 技術的實際應用價值與盈利能力。在 2025 年,AI 應用領域的新創公司,可望成為引領市場成長的新勢力。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