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疯子

阅读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iPhone 17 Pro 鏡頭設計引發爭議,配件廠商推出「遮醜」鏡頭貼

作者 KKJ
iPhone 17 Pro 鏡頭設計引發爭議,配件商推客製化鏡頭貼「遮醜」,規格升級:4800萬畫素三鏡頭、12GB RAM、A19 Pro 晶片。A925c22c5caf9537af806aef720415e5

iPhone 17 Pro 的外觀設計近日在社群媒體上引發熱議,許多網友對其鏡頭 DECO 的設計表示不滿,認為不夠美觀。

由於 iPhone 17 Pro 的外觀設計受到批評,第三方配件廠商嗅到了商機。爆料者 Majin Bu 在社群媒體上透露,一些 iPhone 配件廠商已經開始生產 iPhone 17 Pro 系列的相機鏡頭貼,這種鏡頭貼專門用於遮蓋 17 Pro 的橫向大矩陣相機設計。

iPhone 17 Pro 鏡頭設計引發爭議,配件廠商推出「遮醜」鏡頭貼

這些鏡頭貼採用各種不同的圖案,一方面滿足了使用者的個性化需求,另一方面又可以完美地「遮醜」,可謂一舉兩得。使用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不同的圖案,讓手機外觀更具特色,同時也能避免對原設計的不滿。

據悉,iPhone 17 Pro 系列將後置三顆 4800 萬畫素鏡頭,包括主鏡頭、廣角鏡頭和潛望式長焦鏡頭。相較於 16 Pro 系列,17 Pro 系列將放棄 1200 萬畫素的長焦鏡頭,這也意味著 1200 萬畫素將在 Pro 系列機型上正式告別。

此外,iPhone 17 Pro 系列的前置鏡頭也將升級至 2400 萬畫素,並支援同時調用前置和後置鏡頭錄製影片,帶來雙景錄像功能。這項功能將讓使用者在錄製影片時,能夠同時捕捉自己和對象的畫面,提供更多元的創作可能性。

在其他規格方面,iPhone 17 Pro 系列將標配 12GB RAM(iPhone 16 全系列為 8GB),並首發 A19 Pro 晶片。預計新品將在 9 月正式亮相。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記憶體市場重大變化!三星宣布多款DDR4產品將停產,年底起供應吃緊

作者 KKJ
此舉將迫使市場加快從DDR4向DDR5的轉型腳步,尤其是PC OEM廠如戴爾、惠普、華碩、宏碁等,可能會優先導入DDR5記憶體配置。88fa19a668488b11450ed98834ee66de

根據媒體消息,三星電子近日已正式通知客戶,旗下多款DDR4記憶體模組產品將於2025年底進入產品生命週期終止(EOL),最後接單日期預計落在今年6月上旬。

多款8GB、16GB DDR4模組即將走入歷史

供應鏈人士指出,這波停產涵蓋了多款8GB與16GB容量的DDR4 SODIMM(筆電用)與UDIMM(桌機用)模組,最晚出貨時間定在2025年12月10日。受到影響的主要是使用1y奈米製程、容量為16Gb的DDR4晶粒產品。

雖然記憶體模組廠仍可從三星取得部分晶粒,但預期貨源將趨於緊張。此舉將迫使市場加快從DDR4向DDR5的轉型腳步,尤其是PC OEM廠如戴爾、惠普、華碩、宏碁等,可能會優先導入DDR5記憶體配置。

三星資源轉向DDR5,DDR4將逐年退出市場

根據產品規劃,三星將在2025年快速縮減1y奈米製程的產出,接下來1z奈米製程的DDR4產品也預計於2026年進入停產倒數階段。市場預估到了2027年,DDR4產品將僅剩1z奈米製程維持供貨,最終全面退場。

而在供貨策略上,使用更新製程如1a與1b奈米的DDR5模組,將優先供應給大型PC品牌客戶;至於舊製程DDR4晶粒,則將轉向一般消費市場或記憶體模組品牌銷售。

不只三星,美光與SK海力士也跟進調整

除了三星之外,美光(Micron)也已通知客戶,針對伺服器應用的舊制程DDR4產品將停止供貨,但其他DDR4產品仍會維持供應一段時間。至於SK海力士(SK Hynix)則傳出計畫將DDR4產能壓低至20%,但尚未正式確認停產時程。

這一波記憶體供應策略大洗牌,意味著DDR4將逐步淡出市場,未來數年PC與伺服器平台升級DDR5的趨勢將更加明確。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Vivo Vision 頭戴裝置將於下半年登場:酷似 Vision Pro、支援空間運算影片拍攝

作者 KKJ
vivo Vision頭戴顯示器預計下半年發表,搭載MR技術,強化空間辨識與人工智慧,為機器人應用提供強大視覺感知能力。5a662e46af45da7235b03d461eb2e84b

在 vivo 最新發表的 X200 系列手機活動尾聲,該公司正式預告旗下首款混合實境(MR)頭戴裝置 Vivo Vision 將於 2025 年下半年正式亮相,市場普遍預期有機會與下一代旗艦手機 X300 系列同台登場。這項新品將不只是 vivo 在 XR 領域的首度試水溫,也可能成為其切入消費型機器人市場的關鍵起點。

外觀高度神似 Vision Pro 曾於博鰲論壇搶先亮相

Vivo Vision 最早於 2025 年博鰲亞洲論壇期間亮相,當時就因為其外觀幾乎完整複製 Apple Vision Pro 而引發話題。不只正面採用了拋光弧形玻璃、灰色布面臉部支撐、多顆向下配置鏡頭,還搭配了類似的鋁合金外接電池與編織電線連接方式。

甚至在命名與宣傳用語上,vivo 也大量使用蘋果所推廣的「空間運算(Spatial Computing)」概念,顯示其企圖打造蘋果式的沉浸式體驗。

Vivo Vision 頭戴裝置將於下半年登場:酷似 Vision Pro、支援空間運算影片拍攝

MR 裝置作為機器人的「眼睛」

vivo 表示,Vivo Vision 不僅是一款 XR 裝置,更是其 AI 機器人戰略的核心元件。vivo 將 MR 技術定位為機器人的「眼睛」,目標是強化未來機器人在五大視覺感知領域的能力,包括:

  • 視覺捕捉

  • 視覺處理

  • 空間理解與建模

  • 視覺邊緣運算

  • 多環境辨識

這些能力將直接影響未來機器人的環境互動、即時感知與決策效率。

Vivo Robotics Lab 正式啟動,AI+XR 戰略成形

vivo 亦同步宣布設立「Vivo Robotics Lab」,由執行副總胡柏山領軍,實驗室將專注於打造機器人的「大腦與眼睛」,預期將延伸 Vivo Vision 的技術成果,應用於下一代消費級智慧型機器人之中。

胡柏山指出,vivo 在人工智慧與混合實境領域累積多時,Vivo Vision 的推出將是公司全面佈局 AI + Robotics 戰略的重要一步。

預計 2025 年中登場,硬體規格仍保密

截至目前,vivo 尚未公開 Vivo Vision 的完整硬體規格與售價資訊,但官方已表明產品定位為 MR 裝置,將整合空間感知與即時影像處理能力。外界預估該裝置將於 2025 年中後正式登場,是否會拓展至中國以外市場仍未明朗。

隨著 Apple Vision Pro 領先登場、Samsung 也將與 Google 合作推出 XR 裝置,Vivo Vision 的出現讓全球頭戴裝置市場競爭更加激烈,也預告未來「空間運算+機器人」的應用場景可能成為下一波科技熱點。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為何曾被視為Playstation靈魂人物的吉田修平從未成為 CEO?他親揭 Sony 高層真實想法

作者 KKJ
吉田修平自曝未成 PlayStation CEO 背後原因:公司認為他不擅長商業決策C5a303671383912546d515c1d349732f

曾是 PlayStation 品牌靈魂人物之一的吉田修平(Shuhei Yoshida),近日在受訪時罕見鬆口談及自己為何未曾被選為 SIE(Sony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CEO 候選人。他的回應一如過往的誠懇與幽默,也讓外界得以一窺 Sony 選擇掌門人的邏輯與價值取向。

「可能因為他們不信任我能做出最好的商業決策」

這段談話來自《Game File》的「Chain Interview」專題,由 Virtuos 執行長 Gilles Langourieux 發問:「您在 PlayStation 任職這麼多年,為何沒能成為 SIE 的領導人?」

吉田修平的回答既坦率又帶點自嘲:「可能因為他們不相信我能做出最好的商業決策吧。我總是想做些有趣的事、新的點子,或是從沒人嘗試過的創新項目,那種可能改變未來的東西。」

當被追問是否因為個性太「瘋狂」不符高層期待時,他更是笑著回應:「對,沒錯!」

吉田也點出,除了當年帶領初代 PS 打下江山的久夛良木健外,歷任 SIE 負責人如平井一夫(Kaz Hirai)、Andrew House 和 Jim Ryan 都是偏重商務背景的經營者,這已經成為 Sony 對高層領導的篩選邏輯之一。

理想主義者遇上現實主義體系

吉田修平被視為 PlayStation 的創意推手之一,無論是早期在第一方工作室的耕耘,還是後期負責推廣獨立遊戲,他始終致力於為平台注入多元且具實驗性的內容。但這樣的創意導向,也可能與 Sony 在硬體世代轉換期所追求的穩健經營模式有所牴觸。

分析認為,當今的 SIE 雙首長架構——由西野秀明主掌商業營運、Hermen Hulst 負責內容與工作室策略——正好呈現出「商業+內容」並重的路線,也回應了 Sony 對內部角色分工的明確期待。

若吉田主掌 SIE,PlayStation 會怎麼不同?

假如當年吉田接下 CEO 一職,PlayStation 可能會走上一條更開放、更實驗性的路線——不只是 AAA 遊戲主導的平台,也可能對獨立遊戲與新技術抱持更積極嘗試的態度。這樣的可能性雖然未曾發生,但對不少粉絲而言仍是一種充滿想像空間的「平行時空」。

他也曾在其他專訪中呼籲 Sony 應該改變對畫面追求過度極致的思維,將焦點轉向更廣泛的大眾市場體驗。儘管他目前已退休,仍是 PlayStation 社群中最受尊敬的意見領袖之一。

  • 新聞來源:psu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ChatGPT導入「記憶+網頁搜尋」功能:個人化搜尋體驗再升級

作者 KKJ
OpenAI強化ChatGPT記憶功能,整合網路搜尋,提供更個人化的餐廳推薦與資訊。了解如何啟用或停用此功能,保護您的隱私。B3347ce81dcf5992653a155258c4dd91

 

OpenAI 正在進一步強化 ChatGPT 的「記憶」功能。根據官方更新的文件,ChatGPT 現在可以將「記憶」結合網頁搜尋,用戶過去對話中提到的偏好,將被用來優化搜尋查詢,提供更個人化的資訊。

記憶功能升級,與搜尋整合

這項新功能稱為「記憶與搜尋(Memory and Search)」,當用戶輸入需要搜尋的提示時,ChatGPT 會將提示進行重寫,並加入記憶中的相關資訊來強化搜尋效果。

舉例來說,如果系統記得你是一位住在舊金山的素食者,那當你問「我附近有哪些我想去的餐廳?」時,ChatGPT 可能會自動將問題重寫為「舊金山推薦的素食餐廳」,從而提供更符合個人偏好的結果。

這項升級也是 OpenAI 在與其他大型語言模型競爭中持續進化的一環。目前,包括 Anthropic 的 Claude、Google 的 Gemini 等聊天機器人,也都提供某種程度的記憶能力。OpenAI 顯然希望透過結合記憶與搜尋,進一步提升 ChatGPT 的差異化體驗。

ChatGPT導入「記憶+網頁搜尋」功能:個人化搜尋體驗再升級

可選擇開啟或關閉

目前這項功能尚未全面開放,部分 X(原Twitter)用戶表示,他們最近幾天已經看到了相關功能的啟用。使用者可在 ChatGPT 設定選單中手動關閉「記憶」功能,一旦關閉,搜尋時將不再使用過去的對話紀錄來個人化查詢。

雖然官方尚未公布具體的啟用條件與用戶範圍,但這項更新代表 ChatGPT 不只是「記得你說過什麼」,還能主動在背景運算中「用這些記得的事幫你找資料」。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傳 Apple Vision 後續機型將採用鈦金屬結構,有望大幅減輕配戴負擔

作者 KKJ
探索 Apple Vision Pro 2 的潛在設計變革!傳聞將採用鈦金屬材質,實現更輕量化。材質混合策略、耐用度考量與市場區隔分析。E90ffdf106c44bce5662842da2fa6666

下一代 Apple Vision 頭戴裝置可能不再叫「Pro」?據最新爆料指出,蘋果正考慮在新一代 Vision 頭顯中採用鈦金屬材料,以降低配戴重量,並可能推出黑色與深藍色的新色系,設計上更輕盈、更具識別度。

根據爆料者 Kosutami 的說法,蘋果未來的 Apple Vision 系列裝置可能會從目前使用的鋁合金,部分轉換為鈦金屬結構。雖然他稍後又補充表示外部大部分仍維持鋁材質,但強調「內部結構部分」將引入鈦合金元件,以提升強度並減輕實際佩戴負擔。

鈦比鋁重卻更堅固,用量減少可反向減重

有趣的是,雖然鈦的密度(4.4g/cm³)高於鋁(2.7g/cm³),但由於其強度更高、結構強度需求較低,因此若能以更少的用料達成結構強度需求,就可能讓整體重量下降。這也說明蘋果可能會採用「混合結構設計」,在非關鍵部位維持鋁材質,在強度需求高處導入鈦金屬。

這一改動也可能來自蘋果對第一代 Apple Vision Pro 長期使用者的佩戴數據分析。過去用戶對 Vision Pro 的最大抱怨之一就是「配戴時間稍久就感到沉重」,若下一代機型能實現重量減輕,對使用體驗將有明顯改善。

不只是材質更新,外觀與命名也將調整?

Kosutami 也暗示,蘋果可能會透過新配色區分產品定位,像是黑色與深藍色。這與 iPhone 16 與 iPhone 16 Pro 系列之間的設計區隔策略相似。

此外,下一代產品可能不再延續「Apple Vision Pro」的名稱,而是更直接命名為「Apple Vision」,甚至可能推出主打輕量級定位的「Apple Vision Air」,進一步擴大產品線,對應不同使用情境與價格帶。

傳聞可信嗎?Kosutami 爆料紀錄仍待觀察

雖然 Kosutami 曾經準確預告過 HomePod 試產機照片,但在 Apple Watch 的相關爆料上也曾失準。因此這次關於 Vision Pro 2(或稱 Vision Air)的爆料,目前仍屬於市場謠言階段,尚無法完全證實。

不過從整體趨勢來看,蘋果確實有理由針對頭顯產品進行輕量化與產品線細分,畢竟在 MR(混合實境)市場中,舒適性與價格帶將是影響主流化的關鍵因素。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Anthropic Claude 與Google Workspace整合後,整合聊天記錄變快速、工作效率也加速了

作者 KKJ
Anthropic Claude推出Research功能,整合Google Workspace,提升資訊檢索與工作效率。探索AI新應用,包括郵件、日曆整合與資料編制。Be5f89b66661ac40300f031d2620c3a2

人工智慧助手Claude迎來了兩項重大更新,由Anthropic官方於今日凌晨正式推出。這兩項更新分別是強大的「Research」功能,以及與Google Workspace的深度整合,旨在提升用戶的資訊檢索效率和工作流程。

Anthropic Claude 與Google Workspace整合後,整合聊天記錄變快速、工作效率也加速了

Research功能:深度與速度的完美結合

Anthropic將「Research」功能定位為與Claude協作的新方式。它能夠從多個角度深入分析問題,自動搜尋相關資訊,並在短時間內提供答案。這項功能力求在資訊深度和處理速度之間取得平衡,為用戶提供更高效的解決方案。

Google Workspace整合:無縫連接你的工作環境

另一項重要更新是Claude現在可以連接到用戶的Gmail、Google日曆和Google文件。透過理解上下文,Claude能夠從這些應用程式中提取所需的資訊,為用戶提供更全面的支援。Anthropic表示,他們精心設計了提示建議,幫助用戶快速從整個Google Workspace中獲取有用的資訊。

例如,用戶可以嘗試向Claude提問:「假設我100歲時回顧現在,請對我的日程進行反思。」Claude將會分析你的日曆,並提供一個富有洞察力的回顧。

Anthropic Claude 與Google Workspace整合後,整合聊天記錄變快速、工作效率也加速了

應用情境廣泛

Claude的新功能在各個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潛力:

  • 行銷團隊: 快速創建全面的產品發布計劃,從網路收集競爭情報,並提取相關的產品規格、定位和戰略文件。
  • 銷售團隊: 更有效地為客戶會議做準備,搜索通信歷史、帶會議記錄的日曆邀請,以及關於潛在客戶公司的最新更新,創建詳細的簡報文件。
  • 工程師: 分析設計文檔、系統規範以及外部 API 文檔,實現模式和安全最佳實踐,創建與現有系統整合的技術解決方案。
  • 大學學生: 與Claude合作分析學習材料和過去課程的筆記,同時搜索最新的學術研究、互動學習資源和專家解釋,創建個性化的學習計劃。
  • 父母: 讓Claude掃描電子郵件和日曆事件來突出重要承諾,同時搜索網路以獲取更新的學校日曆、當地社群事件和天氣預報。

目錄編制功能:提升文檔查找準確率

除了「Research」和Google Workspace整合,Claude Enterprise的管理員還可以啟用目錄編制(Google Docs cataloging)功能。一旦啟用目錄編制,Claude會利用組織文檔的專用索引來查找所需資訊,即使這些資訊隱藏在冗長文檔中或分佈在多個文件中,也能準確找到。

「Research」功能現已在美國、日本、巴西三國的Max、Team和企業計劃中可用。Google Workspace整合則對所有付費用戶開放。用戶只需在聊天中啟用Research設置,或在個人資料設置中啟用Google Workspace整合即可。

用戶使用反應

功能發布後,許多用戶進行了實測。Anthropic的一位負責人表示,Claude的這兩個新功能讓他的工作效率提升了10倍!同時他也表示,很快Research功能將擴展到專家級別的深入報告,成為一個更加強大全面的工具。

有用戶在使用中發現了自己數據中意想不到的聯繫,也有人發現Claude可以整合之前的所有聊天記錄,非常像OpenAI剛剛推出的記憶功能。

當然,也有人擔心Claude這樣直接使用Gmail郵箱是否安全,儘管Anthropic強調了他們使用更高的安全機制。

總體而言,Claude的這兩項更新代表了其在人工智慧應用領域的又一次重要進展,為用戶提供了更強大、更便捷的工具,助力提升工作效率和資訊處理能力。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OpenAI 自家版「X」社群平台原型傳測試中,這次打算解鎖 AI + 社群新模式?

作者 KKJ
這款尚未命名的平台,主打 ChatGPT 圖像生成功能結合社交訊息流(Social Feed)的展示方式,讓用戶不只能使用 AI 工具產出內容,還能在平台上與他人互動A37cae7d241bffff4a68dc76f15d497e

根據《The Verge》報導,有內部消息指出,OpenAI 正在開發一款自家的社群平台,形式類似 X(前身為 Twitter),目前已有初步原型正在測試中。

這款尚未命名的平台,主打 ChatGPT 圖像生成功能結合社交訊息流(Social Feed)的展示方式,讓用戶不只能使用 AI 工具產出內容,還能在平台上與他人互動、分享與交流。這也意味著 OpenAI 正考慮將社交網絡功能納入其產品線中。

目前尚不確定這個新平台會以獨立 App推出,還是會直接整合進 ChatGPT 應用程式中。不過從目前掌握的資訊來看,這個內部原型已經開始進行使用者體驗相關測試。

對 OpenAI 的戰略有何意義?

若 OpenAI 成真推出社群平台,這將直接讓其成為 Elon Musk 的 X(舊 Twitter)與 Meta 旗下 Facebook、Instagram 等平台的潛在競爭對手。而 OpenAI 自建平台的最大戰略價值,除了與既有社群巨頭一較高下,更重要的是:能掌握即時內容流動,以及擁有更多用於訓練 AI 模型的第一手數據來源。

目前包括 X 和 Meta 都有能力使用自家平台上的大量動態與用戶行為資料來訓練 AI,而 OpenAI 雖然掌握生成模型技術領先地位,但對於即時、真實世界語境的掌握仍仰賴外部資料來源。若能打造自己的社交平台,將大大強化其數據掌控力。

Altman 積極蒐集意見,新平台是否會公開?

報導指出,OpenAI 執行長 Sam Altman 近期已在私下向外界徵詢對該社群平台的看法,顯示這並非單一實驗性專案,而可能是有戰略地位的長期發展方向。

儘管目前尚無明確上市時程或產品定位,但有原型存在就意味著 OpenAI 正積極探索社群產品與生成式 AI 的結合潛力。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傳蘋果首款可摺疊 iPhone 將於 2026 年登場,面板獨家由三星供應確保品質

作者 KKJ
一向擅長透過多家供應商進行比價與風險分散的蘋果,這回卻選擇「只跟三星合作」。8d7ac52ab308631d7b4b8e22db0a729b

根據韓媒最新消息指出,蘋果(Apple)首款可摺疊 iPhone 的開發進度正在加速中,最快可能在 2026 年下半年正式亮相。值得關注的是,這款摺疊機的螢幕面板將由三星顯示(Samsung Display)獨家供應,蘋果罕見打破過往的多元供應鏈策略,選擇以「品質優先」為考量。

據報導指出,這款摺疊式 iPhone 的外螢幕尺寸為 5.5 吋,展開後則為 7.8 吋大螢幕,類似目前市面上的摺疊機形態。三星顯示預計將於今年底或明年初開始交付 OLED 面板,為 2026 年量產鋪路。

蘋果遲遲未進入摺疊市場的關鍵

一向擅長透過多家供應商進行比價與風險分散的蘋果,這回卻選擇「只跟三星合作」,主要是出於對摺疊螢幕品質的極高要求。

業界人士分析,三星自 2019 年推出首款摺疊手機 Galaxy Fold 至今,已在摺疊 OLED 面板領域累積六年經驗,技術成熟度與穩定性都領先其他對手,包括 LG Display 目前也難以競爭此供應機會。

儘管摺疊手機市場自 2019 年後逐漸擴張,三星、華為、OPPO、小米等品牌皆已推出多款機型,但蘋果至今仍未跟進。分析師認為,這與蘋果對產品完成度的堅持有關——摺疊機普遍存在「機身偏厚、螢幕折痕明顯」等技術挑戰,而蘋果不願妥協這些體驗細節,導致上市時間一再延後。

目前尚未有蘋果對於該款摺疊 iPhone 的官方說明,不過外界普遍預期,這將成為 iPhone 系列進入新形態市場的關鍵之作。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ake-Two 執行長:無需擔心 AI 影響《俠盜獵車手 GTA6》開發,真正的創意來自人類

作者 KKJ
Take-Two 執行長:無需擔心 AI 影響《GTA6》開發,真正的創意來自人類973d3571e49af6757375dda36e1bd89d

面對業界熱烈討論生成式 AI 在遊戲開發中的應用,Take-Two 執行長史特勞斯・澤爾尼克(Strauss Zelnick)近日公開表態,強調 《GTA6》的開發不會仰賴 AI,真正具突破性的創意仍需人類完成。

「AI 無法創造出《GTA6》這樣的遊戲」

在一場媒體訪談中,澤爾尼克對生成式人工智慧給予冷靜評價:「那些以為只要按下一個按鈕,然後說:『來吧,做出一部比以往更大、更好的《GTA6》、附帶完整代碼和行銷計畫』的人,最後是什麼都得不到。」

他指出,生成式 AI 本質上是建立在過去資料集與模型基礎上的預測工具:「我們的一些工作是可以預測的,但真正的創意突破是無法預測的。熱門遊戲著眼於未來,需要從零開始創造。」

儘管對生成式 AI 的熱度有所保留,澤爾尼克也未完全否定這項技術的應用可能。他表示,目前 AI 的合理用途,可能包括隨機生成元素或程序內容(Procedural Content Generation),甚至某些技術性較強、非創造性的任務。

這與 EA 等競爭對手近期公布的 AI 建模應用案例如出一轍——在角色建模、動作捕捉或美術資源預製等方面,AI 有機會扮演輔助角色。但澤爾尼克強調:「即便這些技術未來足以優化現有流程,它們仍需要人類監督,否則錯誤就會變成災難。」

《GTA6》不會是 AI 製作,但未來呢?

遊戲產業雖然有共識,希望 AI 能在成本壓力日益升高的情況下,分擔一些繁瑣技術任務,但澤爾尼克認為,像《GTA》這類 AAA 級巨作,需要的是徹底打破框架的創新,而非基於過去素材重組的內容。

他表示,我們不會在即將登場的《GTA6》中看到 AI 模型參與開發的痕跡,這款為現世代主機量身打造的大作,仍是由人類團隊一步一腳印完成的。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