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疯子

阅读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RTX 5090筆電版效能實測曝光:4K僅快3%、1080p幾乎原地踏步

作者 KKJ
RTX 5090行動版筆電遊戲實測,效能提升不如預期?功耗表現成亮點,續航力大增!選購筆電前必看評測分析。D8e6308c8d4f2bbddccd6b932a4e371f

科技Youtuber《Jarrod’s Tech》近日針對NVIDIA新一代RTX 5090筆電顯示卡進行詳細的遊戲效能實測。儘管RTX 5090在硬體規格上有所升級,但實際遊戲表現與前代RTX 4090相比,差距竟然小到讓人懷疑是否值得升級。

RTX 5090筆電版效能實測曝光:4K僅快3%、1080p幾乎原地踏步

這次測試使用的是德國品牌XMG的Neo 16系列筆電。2024年款採用Intel Core i9-14900HX處理器與DDR5-5600記憶體,對比的2025年新機則升級為Core Ultra 9 275HX與DDR5-6400,搭配的分別是RTX 4090與RTX 5090筆電GPU。

RTX 5090筆電版效能實測曝光:4K僅快3%、1080p幾乎原地踏步

在25款熱門3A遊戲實測中,《碧血狂殺2》的結果出乎意料,搭載RTX 5090的機種竟然平均幀率略低於搭載RTX 4090的版本,即使換機重測仍有類似結果。

綜觀整體數據:

RTX 5090筆電版效能實測曝光:4K僅快3%、1080p幾乎原地踏步

  • 在1080p解析度下,RTX 5090平均效能甚至比RTX 4090略低0.3%;若排除《碧血狂殺2》的異常結果,也僅小幅領先0.51%。

RTX 5090筆電版效能實測曝光:4K僅快3%、1080p幾乎原地踏步

  • 1440p下RTX 5090略快0.6%,排除特例後提升幅度為1.3%。

RTX 5090筆電版效能實測曝光:4K僅快3%、1080p幾乎原地踏步

  • 在高負載的4K解析度環境中,RTX 5090總算拉出3%的差距,但25款遊戲中僅3款幀率提升超過10%,整體仍屬微幅進步。

也難怪Jarrod’s Tech在影片中直言:「這代RTX 5090筆電版與其說是升級,更像是一個笑話。」

儘管如此,RTX 5090在功耗表現上倒是可圈可點。例如在《巫師3》的測試中,其電池續航表現幾乎是RTX 4090的兩倍,顯示其在節能設計上確有進展,或許更適合講求續航與移動效率的使用者。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NVIDIA、聯發科可能聯手發佈Arm架構PC處理器「N1」,華碩、聯想備戰AI筆電新機

作者 KKJ
輝達、聯發科AI晶片傳延遲至2026下半年上市,受晶片整合挑戰影響。華碩、戴爾等大廠積極佈局AI電腦,未來發展備受關注。5f5b3f430d166cff8e5051b1b3b047d7

NVIDIA與聯發科(MediaTek)計畫在即將登場的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上,聯合發表專為Windows PC設計的Arm架構處理器「N1系列」,其中預計將包含N1X與N1兩款型號。消息指出,這組晶片將以NVIDIA品牌推出,劍指高階AI運算市場。

目前雙方正在加速晶片的量產進程,但據產業內部人士透露,該系列處理器要真正大規模導入終端設備,可能仍需等到2026年下半年。延遲的原因,可能與晶片在筆電與桌機等設備中的整合技術挑戰有關。

包括華碩、戴爾、聯想與惠普等主流品牌皆已著手規劃新機型,準備搭載此系列晶片,並搶占AI PC市場的先機。微星與廣達則傳出已進入供應鏈體系,參與相關製造與組裝作業。

根據爆料者指出,NVIDIA與聯發科的晶片開發藍圖中,N1X將鎖定高階消費市場與商業應用領域,其AI運算效能預估可達180至200 TOPS(每秒兆次運算),將用於AI筆電與工作站產品;入門與主流市場則將採用N1C版本。

另外,NVIDIA也正在同步研發名為「DFX Station」的AI終端裝置,將搭載最新一代的「GB300 Grace Blackwell Ultra」超級晶片,具備高達20,000 TOPS的AI算力。該裝置預計支援Windows與macOS系統,顯示其跨平台的野心布局。

隨著生成式AI風潮推升硬體需求,傳統PC生態系也正進入新的競爭階段,Arm架構與AI晶片的融合,將可能為筆電與桌機帶來顛覆性的變革。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72 小時暴漲 40%,以太幣發生了什麼事?

作者 KKJ
深入解析以太坊近期強勁漲勢的幕後原因,包括Pectra技術升級、期貨市場的逼空事件,以及巨鯨級投資者的積極增持策略,全面掌握市場動態。32856c5872611e6399442eebe73aadbd

近期,以太坊(ETH)展開一波驚人的漲勢,在短短 72 小時內暴漲超過 40%,價格衝上 2,600 美元(約新台幣 84,000 元),寫下自 2019 年以來的最佳三日漲幅紀錄,表現大幅領先比特幣等其他主流加密貨幣。

這波強勢行情背後,不只受惠於宏觀經濟面轉暖,更有三大主因推波助瀾:技術升級、空頭回補(逼空)、以及大型投資者的積極加碼。

技術升級與市場信心雙雙加持

以太坊這次的爆發,首先來自其區塊鏈基礎技術的重大升級。5 月 7 日,以太坊成功完成代號「Pectra」的升級,加入了多項關鍵技術調整,包括提升質押上限與引入帳戶抽象(EIP-7702)標準,大幅增強網路彈性與使用體驗。這些技術上的進步不僅具體提升功能性,也強化市場信心,成為此波漲勢的重要基石。

而在宏觀層面,美國與英國於 5 月 8 日宣布簽訂新貿易協定,加上中美啟動新一輪經貿會談,整體風險偏好提升,也帶動包括以太幣在內的加密資產走強。

從 5 月 8 日起,以太坊期貨市場出現典型的「逼空」現象。根據數據,空頭平倉金額高達 4.38 億美元(約新台幣 141 億元),遠高於同期多頭平倉的 2.11 億美元。

這種情況下,許多原本做空的投資人被迫回補倉位,反而推升價格,進一步形成螺旋式上漲。此外,以太坊未平倉合約總價值從 212.8 億美元增加至 267.7 億美元(約新台幣 6,750 億元至 8,500 億元),而永續期貨每週融資利率也從 0.10% 上升至 0.15%。

這些變化說明市場資金正快速湧入,以太幣期貨交易者的看漲意願明顯提升。

「巨鯨」悄悄加碼,撐起後市信心

區塊鏈分析平台 Glassnode 的資料顯示,自 4 月下旬開始,持有超過 1 萬枚 ETH 的「巨鯨」地址已開始大規模增持。

截至目前,這些大型持幣者共持有逾 4,075 萬枚 ETH,是自 2025 年 3 月以來的新高。這類大型資金的佈局,通常被解讀為對市場後市的高度信心,也讓整體市場情緒進一步轉為樂觀。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別讓大模型想太多,過度思考也會影響性能

作者 KKJ
研究揭示大型模型執行代理人任務時的「過度思考」問題D6c18bc1fc7c8b799ddd6c8093db8528

近年來,推理模型可說是科技領域最受矚目的焦點之一。從 OpenAI 的 ChatGPT、Google 的 Gemini,到各家科技巨頭紛紛投入資源開發更強大的推理引擎,相關應用與服務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深刻地改變了我們與 AI 互動的方式。你可能也習慣在模型中選擇「進階推理」或是「深度思考」的模式,然而,隨著這些模型的能力不斷提升,研究人員也開始關注其潛在的問題。

別讓大模型想太多,過度思考也會影響性能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等多所大學的研究人員,深入剖析了大型模型在執行代理人任務時面臨的問題 —— 過度思考。為了量化這種行為,研究人員開發了一套系統評估框架,並透過 4018 條軌跡分析發現,高推理努力配置的模型雖然解決了 29.1% 的問題,但成本高達 1400 美元;而低推理努力配置則以 3.5 倍更低的成本達到了 21.0% 的成功率。

此外,產生兩個低推理解決方案並選擇其中一個具有較低過度思考分數的方法,實現了 27.3% 的解決率,同時減少了 43% 的運算成本。這顯示減輕過度思考不僅提升了推理效率,還顯著降低了成本。

過度思考是指,大型模型過度依賴內部推理,而忽略了從環境中獲取或整合關鍵回饋的傾向。即使在資源不受限制的情況下,這種過度依賴內部推理的模型仍然會受到其不完整或不準確的世界模型的限制,從而導致錯誤的累積和決策能力的下降。

為了深入研究這種現象,研究人員透過分析智慧體與環境之間的互動過程,識別出三種過度思考的典型表現模式。

首先是「分析癱瘓」(Analysis Paralysis),在這種情況下,模型過度專注於未來的規劃,而忽略了當前環境中的實際進展。它們會產生越來越複雜的行動序列,但卻難以系統地執行這些計畫,從而陷入無休止的規劃循環中。

別讓大模型想太多,過度思考也會影響性能

其次是「魯莽行動」(Rogue Actions),在這種模式下,模型在面對錯誤時會嘗試同時執行多個相互依賴的行動,而沒有等待環境對前一個行動的回饋,模型試圖用內部模擬來替代真實的環境回饋。

最後是「過早脫離」(PrematureDisengagement),在這種情況下,模型基於內部對問題空間的模擬而終止任務,而不是根據環境回饋來驗證解決方案的有效性。這種過度依賴內部推理的行為可能導致模型在沒有驗證的情況下就放棄任務,或者錯誤地認為問題無法解決。

為了量化過度思考行為,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系統化的評分方法,使用大型模型作為評斷標準。該方法透過分析模型軌跡,識別出上述三種過度思考模式,並給出 0 到 10 分的評分,分數越高表示過度思考越嚴重。每個評分都附有詳細的理由,解釋所識別的模式及其嚴重程度。

別讓大模型想太多,過度思考也會影響性能

為了驗證自動化評估方法的可靠性,研究人員邀請了四位專家手動評定了 20 個隨機選擇的模型軌跡。透過標準化評分,研究團隊進行了全面的統計分析,探究過度思考行為與模型效能的關係,以及過度思考對推理模型和非推理模型的不同影響。

結果顯示,推理模型的過度思考分數顯著高於非推理模型,且兩者之間的相關性非常強,證實了自動評估方法的可靠性。

此外,研究團隊設計了一個系統化評估軌跡的提示,避免使用「過度思考」一詞以防止模型偏向自身定義。該提示圍繞過度思考的三種表現形式展開,即分析癱瘓、魯莽行動和過早脫離,並強調偏好內部推理鏈而非環境互動。

別讓大模型想太多,過度思考也會影響性能

評分系統分為三級:0-3 分表示適當的環境互動,4-7 分表示偶爾過度依賴內部推理,8-10 分則表示完全脫離環境回饋。

透過提供具體的例子,如模型得 0 分時會持續重試類似配置並在每次嘗試間等待回饋,而得 10 分時會產生多個互依動作而不等待環境回應,或基於內部推理提前結束任務,確保評分標準的透明和一致。

實驗結果顯示,過度思考評分與任務解決率呈現出顯著的負相關性。推理模型的過度思考評分越高,其在軟體工程任務中的表現越差。這一趨勢在非推理模型中也得到了體現,但其下降速度更快。例如,推理模型的趨勢線斜率為 -7.894,而非推理模型的趨勢線斜率達到了 -15.938。

在模型類型與過度思考的關係方面,作者們發現推理模型的過度思考傾向明顯高於非推理模型。實驗數據顯示,推理模型的平均過度思考評分為 3.505,而非推理模型的平均評分為 2.228。這種傾向可能是由於推理模型在訓練過程中被優化為產生更長的推理鏈,從而在面對需要頻繁與環境互動的任務時,表現出更高的過度思考傾向。

此外,還研究了模型規模對過度思考的影響。實驗結果顯示,模型規模與過度思考評分之間存在負相關性。較小的模型,如 7B 和 14B 參數的模型在互動式任務中表現出更高的過度思考傾向,而較大的模型如 671B 參數的模型則相對較低。這一現象可能與模型的複雜性和對環境回饋的處理能力有關。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Windows 11 市場佔有率持續攀升,Windows 10 逐漸式微

作者 KKJ
Windows 11市場佔有率增長,Windows 10市佔下滑。Statcounter數據揭示全球作業系統使用趨勢,美國、英國、加拿大領先升級。C12bec0c28296153f70a6c49804b9cd2

2025年4月的數據顯示,Windows 11 的市場佔有率持續增長,而 Windows 10 的佔有率則呈現下滑趨勢。這反映了使用者逐漸轉向更新的作業系統,儘管 Windows 10 仍佔據相當大的市場份額。

根據 Statcounter 的數據,Windows 11 在 4 月份的市場佔有率增長了 1.03 個百分點,達到 43.72%。與此同時,Windows 10 的市場佔有率下降了 1.26 個百分點,目前為 52.94%。這一下降趨勢與微軟即將終止對 Windows 10 的支援有關,許多使用者正積極遷移到新版本。

從過去 12 個月來看,Windows 11 的增長勢頭非常明顯,市場佔有率從 26.19% 增長到 43.72%,增幅達到 17.53 個百分點。相對地,Windows 10 的市場佔有率則從 69.89% 下降到 52.94%,減少了 16.95 個百分點。雖然微軟積極推廣 Windows 11,但 Windows 10 並不會立即消失。微軟提供的擴展安全更新計劃,讓許多使用者在未來幾年內仍能繼續使用 Windows 10。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國家,Windows 11 的普及速度更快。例如,在美國,Windows 11 已經超越 Windows 10,成為最受歡迎的桌面作業系統,市場佔有率達到 56.43%,而 Windows 10 的市場佔有率為 41.04%。英國和加拿大也出現了類似的趨勢。

然而,並非所有國家都如此迅速地轉向 Windows 11。在烏克蘭,Windows 10 仍然非常受歡迎,市場佔有率高達 68.55%,而 Windows 11 的普及率僅為 26.7%。這可能與當地的網路環境、硬體設備以及使用者習慣等因素有關。

儘管大多數 Windows 使用者都使用受支援的版本,但仍有一部分使用者堅持使用 Windows 7 甚至更早的版本。Statcounter 的數據顯示,Windows 7 的市場佔有率為 2.4%,Windows XP 的市場佔有率為 0.38%,Windows 8.1 的市場佔有率為 0.28%。這些舊版本的作業系統存在安全風險,建議使用者盡快升級到受支援的版本。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Windows 11 預設強制啟用 BitLocker 加密,用戶反批反而威脅資料安全

作者 KKJ
微軟預設啟用BitLocker引發爭議,專家憂心資料遺失風險。探討BitLocker加密的安全性與使用者體驗,以及潛在的災難性後果。F78efd5c2ab940566bdd2e3155e53504

 

微軟自 Windows 11 24H2 版本起,預設啟用 BitLocker 裝置加密功能,原意是為了強化系統安全,但卻引來不少用戶反彈。有用戶在 Reddit 上發文直言:「BitLocker 現在成了 Windows 11 上對用戶資料最大的威脅。」

這位用戶 MorCJul 指出,微軟在使用者登入 Microsoft 帳號後,系統會自動開啟 BitLocker 加密,且過程中沒有明確提醒或引導儲存金鑰,導致許多對技術不熟的用戶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完成了設備加密。

Windows 11 預設強制啟用 BitLocker 加密,用戶反批反而威脅資料安全

用戶最怕的是資料「無法使用」

MorCJul 認為,對一般人而言,資料的可取得性遠比保密性來得重要。他強調,若使用者忘記了 Microsoft 帳號密碼、無法登入或是帳號出現異常,BitLocker 將導致整台裝置內的資料無法取回,這對於儲存有家庭照片、文件或個人回憶的使用者來說是災難性的。

許多用戶直到電腦要求輸入 BitLocker 解鎖金鑰時,才驚覺系統早已默默開啟了這項功能。由於大多數人未曾備份金鑰,一旦帳號異常或換機,資料恐永久遺失。

更新錯誤也可能觸發解鎖要求

在討論區中,還有其他用戶補充指出,BitLocker 本身加密技術沒問題,問題出在 Windows 更新過程中可能出現 Bug,導致系統突然要求輸入解密金鑰,卻未曾提醒用戶事先備份金鑰。

目前微軟尚未就此問題做出回應,但在強化安全的同時,是否已犧牲了使用者體驗與資料存取的易用性?對一般家庭用戶而言,自動加密若未搭配友善的金鑰管理機制,反而可能讓「安全保存」變成一場風險。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Chrome是收集用戶資料最多的行動瀏覽器,甚至還包含財務資訊

作者 KKJ
Chrome瀏覽器蒐集大量用戶數據,隱私風險引關注。了解各瀏覽器數據蒐集情況,學習保護個人隱私,安全上網。Ce0ad76edb49888ac38ecfef006ce51f

你知道手機上哪一款瀏覽器蒐集的用戶資料最多嗎?答案其實不太讓人意外,就是市占率最高的 Google Chrome

根據 VPN 服務商 Surfshark 最新針對 AppMagic 排行榜前十大行動瀏覽器的分析,其中也包含因預載在 iPhone 上而列入的 Safari。分析結果指出,Chrome 共會蒐集多達 20 種不同類型的用戶資料,遠超其他瀏覽器,內容涵蓋聯絡資訊、財務資料、定位資訊、瀏覽與搜尋紀錄、用戶產生的內容、裝置識別碼、使用情況、診斷資料等。

其中一個值得關注的點是,Chrome 是唯一會蒐集財務資料的瀏覽器。Surfshark 推測,這可能與使用者主動選擇儲存付款資訊(如信用卡)以利後續購物有關。

Chrome是收集用戶資料最多的行動瀏覽器,甚至還包含財務資訊

此外,Chrome 的資料來源不只限於瀏覽器本身,還可能來自 Google 旗下的搜尋、地圖等服務整合。也因此,當你使用 Chrome 登入 Google 帳戶時,看似無害的動作,其實可能會對你的隱私造成更大的曝露風險。

資料蒐集排名第二的則是 微軟的 Bing App,共蒐集 12 種資料類型;接下來是 Pi Browser(9 種),以及 Safari 和 Firefox(各 8 種)。

這項分析是根據 Apple App Store 上開發者提交的隱私標示進行彙整。Surfshark 也指出,通常越多人使用的瀏覽器,其蒐集資料的程度也越高。相對地,像 Brave 這類主打隱私、但市占率較低的選擇,則在資料蒐集方面就顯得相對節制。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Google意外洩漏全新Android設計語言「Material 3 Expressive」細節

作者 KKJ
Google I/O大會前瞻:Material Design 3 Expressive設計語言即將發布,打造更具情感共鳴的Android介面,提升使用者體驗。820b74fd049d5c62674e4e85bfb65527

根據 Google 官方網站公布的 Google I/O 大會日程,以及一篇意外上線又迅速撤下的官方部落格文章,Google 預計在本月稍晚的 I/O 開發者大會上,正式發表 Android 設計語言的下一步演進:「Material 3 Expressive」。

這項名為「Material 3 Expressive」的設計語言,預計將在現有 Material You(也被稱作 Material 3)的基礎上進行強化,而非一次徹底翻新。Google 強調,這次的改版核心理念是打造「在情感層面與人產生共鳴的使用介面」,意圖為 Android 生態系注入更具表現力與溫度的互動體驗。

Google意外洩漏全新Android設計語言「Material 3 Expressive」細節

Material Design再進化:從結構到情感的轉變

Material Design 是 Google 自 2014 年推出的設計系統,涵蓋了色彩、排版、動畫、互動等多個面向,為 Android 應用提供一致且可自訂的使用者介面框架。2021 年推出的 Material You(Material 3)則是一次重大的個人化更新,使用者更改桌布後,整體系統配色也會隨之調整,強調「你的風格你做主」。

而根據這次洩漏的內部資料,Material 3 Expressive 將進一步強調「大膽的形狀與色彩運用」,希望創造「令人愉悅、視覺吸引力高」的互動體驗。Google 表示,透過更具表現力的視覺設計,不只可以吸引使用者注意關鍵操作與資訊,更能在使用者互動上「顯著提升效率」。

Google意外洩漏全新Android設計語言「Material 3 Expressive」細節

更友善的設計 更普及的體驗

Google 在文件中指出,Material 3 Expressive 的一大特色是「對所有年齡層更友善」。特別是針對年長使用者,設計團隊納入了研究結果,優化了色彩對比、元件辨識度與互動性,期望打造更公平的數位使用環境。

儘管設計更具情感張力,但 Google 也提醒開發者,這並非一種「一體適用」的通用標準,設計人員仍需根據自身應用特性,靈活選擇元件與風格,避免過度客製而破壞既有的可用性標準。

Google意外洩漏全新Android設計語言「Material 3 Expressive」細節

準備在I/O 亮相 開放開發者搶先體驗

這篇原先上架的官方部落格文章,最早由 9to5Google 發現,雖然已從 Google 官網下架,但內容已被 Wayback Machine 備份存證。根據 I/O 大會議程說明,Google 將在現場介紹如何使用這套全新的「情感化設計模式」,幫助開發者提升產品的參與度與吸引力,同時也將公開文件與 Alpha 測試版本,讓開發社群提前體驗並回饋。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祖克柏酸蘋果App Store官司慘敗:Tim Cook這週不好過

作者 KKJ
祖克伯評論蘋果與Google,暗指庫克處境艱難,讚賞桑達爾。Meta與蘋果在AR眼鏡市場競爭激烈,科技巨頭關係引人關注。E37d35d58c0715592f0a9c7926b38e9f

蘋果與遊戲開發商 Epic Games 的恩怨持續多年,起因於《要塞英雄》(Fortnite)因支付糾紛被蘋果下架,引爆雙方法律戰。如今,美國法院判定蘋果需放寬 App Store 的限制規定,對此 Meta 執行長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 也沒錯過機會補刀。

他在 2025 年 Stripe Sessions 大會 上受訪時,直言蘋果這週的處境不妙,並調侃說:「Tim(Cook)這週過得很糟糕。」他補充自己「不會再落井下石」,但明顯表態較偏好 Google,還說「我喜歡桑達爾(Google 執行長 Sundar Pichai)」。

這番發言無疑再次點燃蘋果與 Meta 的長期對立。事實上,Meta 過去就曾多次公開批評蘋果的 App Store 分潤制度,特別是不允許在 App 內提供替代支付選項、並抽成高達 30% 的「蘋果稅」。祖克柏早在 2022 年就曾批評這種做法壓迫小型開發者,並限制創作者的收益空間。

雖然 Apple 和 Google 都對自家應用商店實施嚴格政策,但祖克柏強調他批評的是蘋果的行為方式,而不是整體政策原則。他認為 Google 的作法相對開放,並未像蘋果那樣對開發者設下高牆。

雙方的緊張關係早有歷史。在過去的美國國會隱私聽證會上,蘋果執行長 Tim Cook 也曾公然批評 Meta 的數據收集行為,雙方各有立場。此次法院裁定為開發者帶來一絲轉機,也讓像 Stripe 這類支持應用外購買的業者受益,進一步削弱蘋果在數位分潤上的掌控力。

另一方面,Meta 與蘋果在硬體領域的競爭也愈演愈烈。Meta 即將推出新款入門級 Meta 雷朋智慧眼鏡,試圖推廣 AR 穿戴裝置進入主流市場。蘋果則規劃推出定價較低的 Vision Air 頭戴裝置,藉此拓展 Vision Pro 以外的產品線,並擴大自家 AR 生態系的普及率。

雖然蘋果的 AR 眼鏡仍在研發階段,預期數年內才會上市,但雙方都明顯將混合實境視為未來主戰場,火藥味十足。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川普的加密貨幣顧問創立比特幣投資公司「Nakamoto」,預計今年內上市

作者 KKJ
該公司不僅鎖定美國市場,還規劃在全球擴張。知情人士透露,Nakamoto 計畫在 巴西、泰國與南非等新興市場進行併購,並將所持比特幣資產投資於這些地區的企業。9ad90836a24bcf9d13045a298af2568c

根據《The Information》報導,美國總統川普的重要加密貨幣顧問、大型加密媒體集團 BTC Inc. 執行長 大衛.貝利(David Bailey),已成功籌得 3 億美元(約新台幣 97 億元),並創立一家以比特幣為核心的投資公司,預計將於今年夏季在美國公開上市。

據一位不具名知情人士透露,這項計畫自今年 1 月起已在籌備中,資金來源包括 2 億美元(約新台幣 65 億元)的股權融資 以及 1 億美元(約新台幣 32 億元)的可轉換公司債

這間新公司命名為 Nakamoto,向比特幣創辦人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致敬。根據消息人士指出,Nakamoto 將專注於 收購與持有比特幣資產,並計劃透過與一間現有的納斯達克上市公司進行合併,加速公開交易上市的流程。交易最快將於下週正式對外宣布。

更值得注意的是,該公司不僅鎖定美國市場,還規劃在全球擴張。知情人士透露,Nakamoto 計畫在 巴西、泰國與南非等新興市場進行併購,並將所持比特幣資產投資於這些地區的企業。

此外,這家公司背後有一批重量級投資人支持,並已邀請多位加密貨幣界與金融界的知名人士擔任顧問委員會成員,進一步增強市場信心。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