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how centers on a therapist who loses everything and finally decides to start telling the truth to everyone, including his patients.
The show centers on a therapist who loses everything and finally decides to start telling the truth to everyone, including his patients.
The new M2 Pro and M2 Max chips are so powerful that most reviewers said that they are actually overkill for most Mac owners, even most of those doing video work.
A new benchmark ranking shows how the machine stacks up against every other current Apple Silicon chip, from the A14 Bionic to the M1 Ultra (which still smokes the M2 Pro) …
The post M2 Pro and M2 Max benchmarked against every other current Apple Silicon chip appeared first on 9to5Mac.
Activation Lock is condemning even 2020 Macs to a future as spare parts and landfill, by making it impossible for them to be restored to use.
To be fair to Apple, the technology is only part of the problem – the other half is corporate policy in many companies that issue MacBooks to their employees – but it is an issue that only the Cupertino company can solve …
The post Activation Lock is a great feature, but needs a rethink as 2020 Macs are turned into landfill appeared first on 9to5Mac.
Jason Segel and Harrison Ford star in a new half-hour dramedy called Shrinking, streaming now on Apple TV+. The series revolves around a therapist who ignores the usual rules of practice and decides to give raw, honest, advice to his clients.
The post Jason Segel and Harrison Ford star in Shrinking, now streaming on Apple TV+ appeared first on 9to5Mac.
側邊停車對於很多司機,尤其是新手司機而言無疑是噩夢般的存在,很多人在這時候非常期待出現一台能夠“螃蟹走”的車,也許在不遠的將來,類似的產品就將出現。
在今年的CES展會上,現代汽車展示了e-Corner系統,它能夠實現蟹行、定圓、坦克掉頭、斜行等任意操作,而且對動力、輪胎等沒有什麼要求。
據瞭解,該設計專為合動力車、純電以及燃料電池車而設計,其採用四個輪轂馬達,制動和電控轉向以及電子阻尼器內建在每個車輪單元內,完全脫離了傳統底盤設計,也無需轉向柱,每個車輪都可以獨立加速、制動和轉向,真正實現四輪隨意驅動。
該系統可以適應從SUV到中型緊湊型汽車的各種車輛,並非只有某些硬派越野車才能實現,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由於結構發生了徹底改變,其在實際應用時會遇到不少問題,比如對車內空間的擠壓、又比如使用的穩定性等,這些也是網友擔憂的核心。
實際上這項技術早在2018年時就已亮相,現代計畫在2023年將其最佳化成熟,並在2025年形成完整的解決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該技術由Hyundai mobis提供,它是現代起亞汽車集團三大主力之一,是韓國最大的汽車零件公司,同時還是世界排名第七的汽車零件供應商,絕對屬於低調的王者。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特斯拉的德國工廠最近受到了德國工會IG Metall和政界人士的批評,原因為工人指控特斯拉工作時間不合理,並呼籲對特斯拉進行調查。
IG Metall表示,越來越多工人投訴稱,他們的工作時間變長了,幾乎沒有空閒時間。並且,工人們也越來越擔心公開討論他們的工作條件,可能會被辭退,因為他們在工作合同中簽署了保密協議。
特斯拉還在其招聘官網上發佈了一個新職位「安全情報調查員」,該職位與人力部門合作,在特斯拉內外部收集即時資訊,避免公司遭受各種威脅,包括工人透露公司的負面資訊,這也加劇了工人的擔憂。
此外,IG Metall官員還在聲明中表示,特斯拉德國員工曾對特斯拉的生產充滿熱情,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熱情正在消退;特斯拉在改善工作條件方面還做得不夠。
作為對比,特斯拉CEO馬斯克先前曾對中國工人的勤勞程度給出高度讚揚,馬斯克說,「我認為中國將出現一些非常強大的公司,中國有很多超級有才華而又勤奮的人,他們對製造業的信念非常強大。」
「他們(中國工人)不僅會工作到深夜,他們會工作到凌晨3點,他們甚至不會離開工廠,而在美國,人們卻儘量不去上班。」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如今顯示卡最讓玩家不滿意的是什麼?第二是功耗,第一就是價格。
RTX 4090已經賣到驚人的1599美元,而十多年前的卡皇GTX 590也不過699美元,考慮到通貨膨脹等因素,也就相當於現在的950美元左右。
最近,網友找出了NVIDIA CEO黃仁勳早些年在史丹佛大學的一段演講影片——黃仁勳是史丹佛大學的碩士研究生。
當時還不算老的老黃信誓旦旦地保證,要讓顯示卡越來越便宜!
黃仁勳在演講中說,他要將那些只有在最昂貴的工作站裡才能看到的圖形技術,帶給遊戲玩家,並讓它們真正便宜下來。
他還指出,他個人與NVIDIA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遊戲成為了殺手級應用。
現在聽起來,是不是感覺有點詭異……
有趣的是,當年的黃仁勳還沒有穿上標誌性的皮衣,只是很普通的黑色T恤,同時似乎也更理想主義,講述了自己作為工程師、企業家、創業者的經歷。
PS:Tom's Hardare最近將歷代顯示卡做成了一個直觀的性能天梯榜,雖然只是1080p性能,旗艦卡的發揮有所限制,但依然有很大參考價值。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在人類推動各項改寫時代的顛覆性創新項目中,人工智慧 (AI) 是當中的核心 – 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開發新冠病毒 (COVID) 疫苗及診斷癌症,再到支援自動駕駛車和瞭解氣候變遷。
幾乎各行各業都能受惠於採用 AI,但隨著神經網路日漸變得複雜,AI 技術也需要極為龐大密集的資源。為避免因運行這類運算基礎設施,而對發電造成需索無度的情況,必須盡量提高底層基礎技術的運行效率。
在 NVIDIA GPU 和 NVIDIA AI 平台的支援下,加速運算的效率提高,使資料中心能夠持續推動取得更新一代的突破性成果。
現隨著 Intel 推出第四代 Xeon 可擴充處理器,NVIDIA 及其合作夥伴已開始為高能效 AI 打造新一代的加速運算系統。這些系統搭載 NVIDIA H100 Tensor Core GPU,能夠提供較上一代產品更出色的運行效能、更佳的擴充性及更高的執行效率,每瓦有更亮眼的運算表現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NVIDIA DGX H100 系統及由 NVIDIA 全球合作夥伴推出的六十餘款搭載 H100 GPU 的伺服器產品,都將搭載 Intel 的新款 CPU。
提高企業 AI 的運行速度、效率和節省成本這些即將推出並搭載 NVIDIA 及 Intel 產品的系統,將協助企業運行各項作業負載,其效率比僅搭載 CPU 的傳統資料中心伺服器平均高出 25 倍。如此優異的每瓦效能代表完成工作所需的電力更少,這有助於確保讓資料中心盡量高效運用電力來完成最重要的工作。
與前一代加速系統相比,新一代的 NVIDIA 加速伺服器將訓練速度和推論的能源使用效率提高 3.5 倍,這麼一來便能真正降低成本,AI 資料中心的總持有成本降低 3 倍以上。
新款第四代 Intel Xeon CPU可移動更多資料,加速執行NVIDIA的AI技術全新第四代 Intel Xeon CPU 的特色之一便是支援 PCIe Gen 5 規格,可以將 CPU 到 NVIDIA GPU 及網路的資料傳輸速率提高一倍。新增的 PCIe 通道讓每台伺服器內可以部署更高密度的 GPU 和高速網路。
更高速的記憶體頻寬也提高處理 AI 等資料密集型作業負載的表現,而每個連接高達每秒 400 GB (Gbps) 的網路速度,則是讓伺服器與儲存裝置之間能更快傳輸資料。
搭載 H100 PCIe GPU 的 NVIDIA DGX H100 系統及 NVIDIA 合作夥伴的伺服器產品,都有 NVIDIA AI Enterprise 的使用授權,NVIDIA AI Enterprise 是一款採用端對端技術且安全的雲端原生 AI 開發和部署軟體,為高效開發企業 AI 提供一個完整的卓越平台。
NVIDIA DGX H100系統提高超大型AI設施的運行效率NVIDIA DGX H100 是全球首款專用 AI 基礎設施第四代產品,在加速資料中心作業系統 NVIDIA Base Command 軟體的支援下,成為一個完全最佳化的平台。
每個 DGX H100 系統搭載八個 NVIDIA H100 GPU、十張 NVIDIA ConnectX-7 乙太網路介面卡及兩個第四代 Intel Xeon 可擴充處理器,可提供打造大型生成式 AI 模型、大型語言模型、推薦系統等所需的效能。
這個架構加上 NVIDIA 網路技術,能夠大規模提升運算效率,在訓練 AI 及處理高效能運算(HPC) 作業負載方面,其效能較前一代產品高出 9 倍,比未加速的 X86 雙插槽伺服器高出 20 至 40 倍。要是過去在單純 X86 架構伺服器叢集上訓練一個語言模型要 40 天的時間,在搭載 Intel Xeon CPU 及 ConnectX-7 網路技術的 NVIDIA DGX H100 上訓練同一個語言模型,只要短短的一到兩天便可完成。
NVIDIA DGX H100 系統是適用於企業的一站式 NVIDIA DGX SuperPOD 的構成單元,其提供高達 1 exaflop 的 AI 運算效能,顯著提升大規模部署企業 AI 的效率。
NVIDIA合作夥伴提升資料中心的運作效率對於處理 AI 資料中心的作業負載,NVIDIA H100 GPU 讓企業能夠更高效地打造及部署應用程式。
華碩 (ASUS)、源訊科技 (Atos)、思科 (Cisco)、戴爾科技 (Dell Technologies)、富士通 (Fujitsu)、技嘉 (GIGABYTE)、慧與科技 (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聯想 (Lenovo)、雲達科技 (QCT) 及美超微 (Supermicro) 等 NVIDIA 的合作夥伴,即將推出搭載 H100 GPU 和第四代 Intel Xeon 可擴充 CPU 的多款系統組合,將為全球企業帶來新一代的執行效能和能源使用效率。
作為未來效率提升的領頭羊,Flatiron Institute 搭載 NVIDIA H100 GPU 的 Lenovo ThinkSystem 超級電腦,榮登 Green500 榜單最節能電腦之冠,而在榜單的前三十名超級電腦系統裡,有 23 套系統採用 NVIDIA 的技術。Flatiron 的超級電腦系統使用的是 Intel 的前一代 CPU 產品,預計目前即將上市的系統會帶來更高的效率。
此外,用 NVIDIA ConnectX-7 網路技術及 Intel 第四代 Xeon 可擴充處理器連接伺服器,將提高伺服器的運作效率、減少基礎設施的數量及耗電量。
NVIDIA ConnectX-7 乙太網路介面卡支援 PCIe Gen 5 及每秒 400 GB 的 InfiniBand 和乙太網路連線,將伺服器之間及至儲存裝置的網路輸送量增加一倍。這些乙太網路介面卡支援先進的網路、儲存裝置和安全卸載。ConnectX-7 網路技術減少了所需的電線和交換機連接埠的數量,為大型 GPU 加速的高效能運算和 AI 叢集的網路省下 17% 以上的電力,有助於提高這些新伺服器的能源使用效率。
NVIDIA AI Enterprise軟體提供完整堆疊的 AI 解決方案這些下一代系統還為 NVIDIA AI Enterprise 軟體套件進行最佳化調整,大幅提升運作效率。
在 NVIDIA H100 上運行的 NVIDIA AI Enterprise 加快推動資料科學工作流,亦讓開發和部署預測性 AI 模型的作業變得更簡單,自動執行基本流程又快速從資料裡獲得洞察。
有著完整堆疊軟體庫的 NVIDIA AI Enterprise,其中包括參考應用程式、框架、預先訓練好的模型及基礎設施最佳化的 AI 工作流程,是順利擴大企業 AI的一個理想基礎。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每個人在使用瀏覽器時可能都曾有過這樣的經歷:瀏覽器裡開了無數個頁籤都擠在一堆,想找有用頁籤時總是找不到,滑鼠亂飛在不同的頁面和功能中來回切換……
以前,在只有 Chrome 等主流瀏覽器選擇的情況下,使用者們只能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比如督促自己養成良好的瀏覽習慣及時關閉不需要的標籤,時常進行更好的書籤分類整理等等。
但大家有沒有想過,這或許不是使用者的問題,而是瀏覽器本身或許還能做到更好呢?
最近,一款全新的名為 Arc 的瀏覽器產品推出了,雖然目前該產品只開放了小範圍試用,但已在全網收穫了一大票好評。從反饋來看,大家幾乎都有一個共同體會:「這是一個具有想像力和革命性的產品,很可能會顛覆人們未來使用瀏覽器的模式。」
它由一家名為 The Browser Company、專門致力於革新瀏覽器的公司所推出。在 The browser company 官網上,他們這樣寫道:「我們相信瀏覽器可以做得更多。我們正在想像一個能夠像我們一樣快速思考的瀏覽器,為我們分擔工作,並將我們的創造力向前推進。」
「Arc 是一個為我們在 2022 年使用網路的方式所設計的瀏覽器,我們希望它將是未來人們使用Internet的基礎。」
用「iPhone 思維」去改造瀏覽器與過去一些瀏覽器產品不同,Arc 不僅嘗試在諸如擴展性、隱私等一些功能上去改進瀏覽器,而且在嘗試徹底改造瀏覽器。其中,無論是從美學設計、還是從功能邏輯上來看,都能看出一些“iPhone 思維”。
那麼,究竟怎麼改造呢?先從最直觀的使用者使用介面說起。
個性化側邊欄設計跟我們目前的垂直顯示的瀏覽器不同,Arc 最重要的一個改變是在窗口中使用了側邊欄,用一種與過去完全不同的方式來管理我們在瀏覽器中看到的內容。
Arc 本質上屬於 Chrome 核心,使用者可以將原來在 Chrome Safari、Firefox、Edge 等其他瀏覽器上的資料和外掛都可以無縫匯入進 Arc,但資訊的呈現方式不再是以前的簡單堆疊。
整個側邊欄被劃分為了 4 大區域,在側邊欄左側最上方是“Favorite”區域,可以存放自己最高頻使用的一些網站,目前最多可以存放 8 個。
Favorite 下方則是釘選區域(Pinned tabs),可以通過建立不同的自訂資料夾,把常用標籤進行分類管理。也讓你能夠非常方便和直觀的找到你在不同場景下需要使用的頁面。
釘選區的下方是 Explore Tab 區,也叫臨時標籤區域,主要用於存放當天開啟和使用的標籤。但與以前的瀏覽器標籤越堆越多不同,Arc 有個要求,就是每個標籤都會在閒置一定時間後自動關閉,系統默認的是 12 小時,你也可以手動改時間,但最長不超過一週。
被自動關閉的標籤也並非就再也找不到了,而是被 Arc 自動歸檔到了一個類似於回收站的地方,被稱為 Archive(歸檔)。跟在 iPhone 上的已刪除相簿差不多,你按日期、名稱等找到這些被關閉的標籤,並可以選擇預覽、恢復或者永久刪除。
▲ Arc 的 Archive 頁面
最後,在側邊欄的底部是個人空間和工具管理。Library 用於存放瀏覽截圖、文件、桌面檔案等檔案,還支援使用一系列內建工具(這個稍後重點介紹)。
除了側邊欄的設計之外,從整個頁面設定來說,瀏覽器主題色可以由使用者自由選擇,所有標籤的分類管理都可以直接通過拖曳的方式新增。
引入 Space 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Arc 還在瀏覽器中引入了 space(工作區) 概念,從而幫助使用者更好地進行生活和工作分割和管理。
比如使用者可以設定工作與個人事項兩個 space,不同 space 有各自不同釘選標籤和每日標籤,但同時也能共享常用的 favorite 標籤和個人的空間。
Space 的切換方式跟 iPhone 上的後台應用程式類似,每一個 Space 都可以設定獨立的名稱、圖示和配色,從而方便使用者區分和呼叫。
Arc 的工作區,圖片來自 Arc
使用者通過點選側邊欄底部個人空間部分的 Space 名稱就可以進入工作區進行自由建立、選擇和切換。
靈活的視窗切割系統聊完了功能區域,再來看看瀏覽器中另一大主體部分 —— 窗口。
在 Arc 中,由於上方的標籤欄被整合到了螢幕左側,同時使用者還可以選擇隱藏側邊欄,從而讓整個窗口空間都被釋放,使用者的注意力能夠更加集中在顯示內容上。
整個螢幕可以被使用者根據螢幕大小自訂分為一個、兩個甚至多個螢幕,方便使用者進行對照查看。窗口可以顯示不同 space 中的標籤,關閉某個窗口也不會導致任何標籤被關閉。
此外,當使用者切換到另一個桌面時,Arc 會自動把正在播放的影片變成子母畫面模式懸浮到當前桌面,整個窗口管理非常靈活和人性化。
除了以上談到的這些使用者介面的改變之外,我們再把目光聚焦在 Arc 的瀏覽器功能上。簡單來說,過去瀏覽器能實現的 Arc 基本都有,並在此基礎上拓展了更多生產力提升功能。
目前,Arc 內嵌了包括筆記(Note)、畫板(Easel)和截圖(Capture)等幾個素材收集和管理工具。感覺這幾個功能內建了 iPhone 和 iPad 這幾年的內建功能和 Miro、Notion 等生產力工具的概念。
比如它的 Notes 功能,就是幫助你快速打開一個空白頁並記下內容。這個空白頁還擁有自己的 URL,因此在記錄完之後,使用者可以直接將其保存在釘選檔案或者發給其他人。
畫板(Easel)則是類似於最近幾年非常火爆的白板類工具,其隱藏功能十分強大。使用者不僅可以在上面書寫、繪畫或自己新增圖片或視訊,還可以將結合螢幕捕捉功能,將截圖、影片取代為任何網頁的即時版本,點選那張圖片或視訊模組就可以自動跳轉到該頁面。
所有的模組都可以自由地拖曳、組合,一個畫板中可以呈現多個網站的即時檢視。每個畫板還都可以與其他人共享和協作。
此外,Arc 還內建了很多快速鍵,比如在開啟標籤時,使用者可以使用 Command+T 命令打開一個對話方塊,在對話方塊中除了支援搜尋瀏覽歷史、釘選網址外,還支援呼叫瀏覽器內的各種功能命令。
總體來說,從目前 Arc 的設計來看,我們或許能夠窺見其對於瀏覽器的野心,設計上更加簡潔、美觀、人性化,功能和拓展性上更加強大。它的目標是要將瀏覽器打造成為一種輕量級的線上作業系統,把各種網頁作為應用程式,並逐步建構一個全平台生態。
改變使用者的道路仍然漫長當然,Arc 目前的測評反饋也不是都是優點。
首先,由於在瀏覽器里內建了大量功能,導致了 Arc 的體積龐大運行起來也會佔用比普通瀏覽器多很多的資源。
此外,外掛作為近些年瀏覽器最重要的部分,但在 Arc 上卻沒有集中放置的地方。此外,很多人認為 Note 和白板這些功能本來可以由第三方外掛做得更好,其實不需要瀏覽器來做這個事情。
最後就是側邊欄的設計,讓習慣了在垂直視野上操作的使用者需要一定的時間適應。同時目前對於側邊欄的一些諸如隱藏、呼叫搜素欄的操作只能用快速鍵來執行,對使用者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並不適用於瀏覽器面對所有普通使用者的定位。
除了瀏覽器本身之外,從公司角度來說,Arc 的商業模式目前也還不是很清晰。
其實 Arc 的第一款原型在 2019 年就被推出,但這幾年仍然在緩慢的更新和內測之中。作為一個面向所有人的瀏覽器產品,未來是否有收費計畫,如果有,會在哪些環節收費,又會如何定價是現在大家好奇的問題。
根據公開資訊,Arc 的核心成員包括特斯拉、Medium 等公司的前設計主管,目前只進行了兩次小規模融資。整個公司都還處於比較神秘的狀態,Arc 的試用名額也是時不時地放出,給人一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覺。
總的來說,不管 Arc 未來是否能夠成功,但至少把瀏覽器的改革拉入了更多人的視線,並提供了一些創造性的解決思路。
它也讓更多人意識到,當所有的軟體功能都在拚命向前更迭時,為我們展示一切的瀏覽器,不應該原地踏步。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在迷你電腦領域耕耘許久的 Intel,近期又推出一台令人驚豔的全新作品,那就是代號 Serpent Canyon 的 Intel NUC 12 Enthusiast,而它的亮點不僅是小巧的體積,甚至還用上了 Intel 自主研發的獨立顯示晶片 Arc A770M,配合 Core i7-12700H 處理器具備的強大效能,無論日常工作、軟體跑分或遊戲實測,表現皆令人感到十足驚艷,亦為 Intel 的迷你電腦產品開拓出全新可能。
文章目錄外觀始終以迷你、緊湊為取向的 Intel NUC 系列,發展至今已推出過多種型號,而本次推出的 Intel NUC 12 Enthusiast 則擁有十分不同的設計,即便整體造型仍具備強烈的硬派風格,但跳脫過往方正的基本外貌,改以六角形為機身呈現出俐落的切割線條,看起來確實比過往更加討喜了一些。
▲ 主機本體與變壓器:雖然電腦本身體積小巧,但隨附的外接變壓器就沒有如此輕薄,甚至於跟主機差不多大。
以體積而言 Intel NUC 12 Enthusiast 大約為 2.5 公升,雖然並非 Intel NUC 中最小的款式,不過總是比 Extreme 系列來得迷你,同時還具備橫躺、直立(需搭配支撐架)兩種擺放模式,配合大面積且充足的散熱開孔,就算置於桌面也不會佔據太多空間,很適合商業場所或家中空間有限的消費者。
▲ 又多又大的散熱孔:機身兩側不帶有任何 I/O,而是透過數量極多、開口極大的散熱孔進行簡單搭配。
此外,系列產品招牌的骷髏頭燈光效果,在 Intel NUC 12 Enthusiast 上亦沒有缺席,其 RGB 背光可經由內建的 Intel NUC Software Studio 進行設定,透光片也附上了對應「Serpent」代號的毒蛇樣式,讓玩家可於拆機後自由更換。
▲ 上蓋獨特燈光效果:開機後上蓋會浮現 RGB 燈光效果形成的圖案,這也是 Intel NUC 的招牌特色。
Intel NUC 12 Enthusiast 雖然擁有緊湊的機身,但 I/O 方面卻安排得十分到位,在機身正面共具備兩個 USB Type-A 與一個擁有 Thunderbolt 4 標準 USB-C,其中一孔黃色的 USB Type-A 具備 2A 供電的能力。
此外,Intel NUC 12 Enthusiast 的正面還有一個 3.5mm 耳麥連接孔與支援 SDXC UHS-II 規格的讀卡機,配備內建讀卡機對於影像創作者來說是一大優勢,且若仔細觀察前面板,還會發現機身上其實還搭載了遠場麥克風陣列及紅外線接收器,藉此對應多元化的使用情境。
▲ 正面 I/O 配置:兩個 USB Type-A 搭配一個 USB-C 相當主流,耳麥複合孔也沒缺席。
Intel NUC 12 Enthusiast 於燈號示意方面有著獨特設計,預設情況下,最大顆的六角形電源鍵除了開關功能,亦可顯示系統是否正處於開機狀態;至於讀卡機右邊最小顆的圓形 LED 燈則對應網路狀態;讀卡機左邊的六角形燈號則反映硬碟作業狀態且具備 RGB 效果。
▲ 開機鍵與讀卡機:讀卡機的左右兩側各有一顆 LED 燈,分別示意硬碟作業情況與網路狀態。
至於機身後方 I/O 部分,Intel NUC 12 Enthusiast 共搭載了四個 USB Type-A、一個Thunderbolt 4 標準 USB-C、一個 RJ-45 連接孔、一個 HDMI 與兩個 DisplayPort 顯示輸出,再加上專用的圓形電源接口。
▲ 後方左半部 I/O:除了擁有大量的 USB Type-A 之外,此處的 3.5mm 接孔還兼容光纖訊號輸出。
比較特別的是後方的 3.5mm 接孔,同時支援了類比立體聲輸出與 TOSLINK 光纖複合輸出,對於想要將主機作為 HTPC,組建家庭劇院和環繞聲道的消費者而言十分方便。
▲ 後方右半部 I/O:分別有專用電源孔與兩個 DisplayPort,亦搭載了筆電常見的 K 鎖。
機身上的充足 I/O 與迷你外型,並沒有因此限制 Intel NUC 12 Enthusiast 的擴充能力,這台主機仍然保留了硬碟與記憶體容量的擴充空間。只要轉開頂部共 6 顆的六角螺絲,消費者就能卸下機身上蓋並快速更換透光片,螺絲本身還具備防脫落設計,十分貼心;接著再轉開 2 顆十字螺絲即可拆下金屬框架,拔除 RGB 燈光線後即可接觸到主機板。
▲ 可更換造型透光片:主機上蓋所浮現出來的圖案,可藉由更換透光片進行變化,RGB 燈效亦能由軟體調整。
Intel NUC 12 Enthusiast 共具備三條 M.2 固態硬碟插槽,以及兩條 DDR4 SO-DIMM 記憶體插槽,無論更換硬碟或記憶體,其流程皆與普通筆電、桌機相同,甚至連金屬框架的背面都預先貼好了為 M.2 SSD 準備的散熱片,空間的精巧應用與 DIY 方便性令人激賞;內建的無線網卡雖然也是以擴充卡形式存在,但除非有需要否則不建議使用者自行拆換。
▲ SO-DIMM 記憶體插槽:主機內部具備兩條筆電規格的 DDR4 記憶體插槽,消費者拆機後可自行更換。
若繼續解體主機,將看見主機板的另一面為 CPU 與 GPU 的所在處,內建散熱風扇與大面積熱導管也位於底部,不過由於處理器跟顯示晶片直接焊死於主機板上,所以消費者自然無法進行替換,不過普通人通常也沒必要將 Intel NUC 12 Enthusiast 拆得一乾二淨,而拆機過程中也不難發現整台電腦製作之精巧,維修亦非常容易。
▲ M.2 固態硬碟插槽:總共擁有安裝三條 M.2 SSD 的充裕空間,金屬框架背後則預先貼好了散熱片。
既然處理器跟內建顯示晶片無法更換,亦無擴充顯示卡的空間存在,那麼 Intel NUC 12 Enthusiast 於核心硬體規格上的效能表現,將會對整體使用體驗造成巨大影響。筆者在實際嘗試過後,認為這台主機的效能或許可以用「出人意表」來形容,尤其是全新的 Intel Arc A770M 獨立顯示晶片。
Intel Arc 是消費者比較陌生的 GPU,畢竟從真正有產品開始搭載,至今推出時間也尚未超過兩年。Intel NUC 12 Enthusiast 所具備的 Arc A770M,在定位上屬於行動版本,不過它仍擁有 32 個 Xe 核心、16GB 的 GDDR6 記憶體,採用台積電 N6 製程且具備 AV1 編解碼能力,表定 TGP 最高能拓展到 150W。
▲ 3DMark 遊戲效能:於 Fire Strike 中獲得接近 24,000 分的成績令人驚豔,可見 1080p 遊戲算是最適合的情境。
無論軟體跑分或實際遊戲測試,Arc A770M 的整體表現皆令人眼睛一亮,例如以 3DMark FireStrike 項目而言,這顆獨立顯示晶片的圖形分數為 27,725 分,可以直接對位行動版的 NVIDIA GeForce RTX 3060,甚至還有所超越;至於 Time Spy 測試的狀況亦非常類似,所以無法單純以「強一點的內顯」來看待 Arc A770M,更該將其視為主流的遊戲獨顯。
整體效能不只是堪用在結合 Intel Core i7-12700H 處理器與 Arc A770M 顯示晶片後,筆者認為 Intel NUC 12 Enthusiast 擁有足夠令人滿意的操作體驗,這點從 PCMark 10 與 SYSmark 的綜合跑分測試中也能略見一二。
Intel NUC 12 Enthusiast 在 PCMark 10 Extended 測試上獲得 9,060 分,雖然離高階桌機仍有一段差距,但其中遊戲子項目的分數超越 18,000 分,顯見 GPU 效能確實為這台主機拉高了不少分數。
▲ PCMark 10 綜合評分:在 PCMark 10 Extended 中獲得 9,060 分,雖然不算頂級表現,但遊戲成績高出其他子項目許多。
至於全新的 SYSmark 30 項目,結合了 Adobe 系列軟體、微軟 Office 與 Google Chrome 瀏覽器等工具的綜合工作流程測試,雖然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足夠分數資料提供性能對照,但 Intel NUC 12 Enthusiast 於內容創作方面獲得最高的 2,714 分,這同樣是得利於 CPU 與 GPU 間的密切整合。
以迷你電腦的標準來看,Intel NUC 12 Enthusiast 雖然無法自行選擇處理器和顯示卡,但它的效能表現不只是符合期待,更可說是超乎預期,即便表面上選用了行動版的核心硬體,但跟主流級桌機相較,其實力卻有過之而無不及。
噪音控制佳散熱得宜在噪音與散熱方面,Intel NUC 12 Enthusiast 於普通負載狀況下,風扇聲其實不太明顯,而於高負載情境時,操作者雖然能夠發覺風扇正在運作,但並不會聽見尖銳刺耳的高頻音,而整台主機的熱量大致位於機身底部,廢熱排出控制得宜不會干擾使用,亦沒有因過熱拖慢系統運行的情況發生,就連隨附的變壓器也很少產生明顯的發熱情況。
整體來說,Intel NUC 12 Enthusiast 小巧的體積、足夠的 I/O 與強大的效能,為它帶來了許多桌上型電腦所無法具備的優勢,例如商業場域應用或剪輯、程式開發等等;而對於玩家來說,1080p 解析度下的遊戲環境,算是 Intel NUC 12 Enthusiast 最為適宜的場景,即便特效全開也沒有太大壓力。
▲ SYSmark 工作測試:SYSMark 30 以常見軟體進行工作流程測試,吃重 GPU 效能的進階內容創作獲得最高分。
至於面對更高解析度的遊戲需求,玩家或許可以考慮開啟 Arc A770M 所支援的 XeSS 功能來提升體驗,畢竟在 3DMark 的 XeSS 項目測試中,Intel NUC 12 Enthusiast 於效能優先的設定下,確實有著將原本 11fps 的 4K 畫面,硬是往上提升到 30fps 堪玩幀率的實力,不過目前支援 XeSS 的作品仍然較為缺乏,還有待 Intel 未來繼續向遊戲產業大力推廣。
結語: 純血 Intel 主流遊戲迷你電腦外型設計從過往的方正外觀有所跳脫,六角形的切割使 Intel NUC 12 Enthusiast 看起來更加活潑,允許直立、橫放讓空間應用更有彈性,唯獨外接電源變壓器尺寸仍稍大。此外看似筆電等級的行動版核心硬體搭配,實際上卻展現出主流桌機效能的強大威力,無論程式開發、影片剪輯、娛樂遊戲及日常文書處理皆能輕鬆應付。
擴充彈性上 Intel NUC 12 Enthusiast 雖以迷你電腦外型呈現,但 2.5 公升的大小卻能容納多達三條 M.2 固態硬碟,DIY 拆換步驟也十分簡單,不難見出 Intel 於主機設計上之匠心。日常使用低負載時風扇接近無聲,但高負載作業如遊戲、影片剪輯時,主機則會出現較明顯的低頻風扇聲,但整體噪音與溫度控制仍屬合理範圍。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各類網路服務註冊均需要個人電子郵件,也增加了收到廣告信的機會,雖然像 Gmail 就有導入郵件別名功能,不過依然是以自己的真實帳號為命名基礎,很容易被猜到,如果想要完全隱藏個人信箱,可以使用 DuckDuckGo 瀏覽器的郵件保護免費服務,除了可以建立對應自己真實郵件位址的轉寄信箱,還可替使用者移除已接收信件中的追蹤器,避免個人資訊被收集移作他用。
步驟1.以 Microsoft Edge 為例,進入申請頁面點擊「Add to…」按鈕安裝瀏覽器外掛。
DuckDuckGo Email Protection
網址:duckduckgo.com/email/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本文同步刊載於PC home雜誌
歡迎加入PC home雜誌粉絲團!
近日,NVIDIA新發布的幾款中高階 GPU 的價格較之前均有上漲,高階 GPU 的價格更是超出 1000 美元(約3萬1千元台幣),但新一代 GPU 的性能似乎沒有跟上飛漲的價格,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出現像 1060 那樣高性價比的 GPU 了。
▲ 從左到右,從大到小分別是:GeForce RTX 4080(與 RTX 4090 尺寸相同),Radeon RX 7900 XTX 和 Radeon RX 7900 XT。
大家可能還記得 2021 年的 GPU 市場 —— 除非在 eBay 上以高昂的黃牛價購入,或者學會在庫存追蹤網站和 Discord 的層層迷霧中自行探索,否則基本上買不到它們。
好消息是,2022 年的 GPU 庫存逐漸充裕。隨著加密貨幣的崩潰和 PC 銷量的下降,GPU 的需求有所減少,這樣一來大大削減了黃牛的利潤,因此庫存狀況也得到了改善。目前,使用者在網路商店中便能以接近原價的價格買到許多 GPU。
2022 年發表了許多新的 GPU。儘管今年年初,NVIDIA的 RTX 3050 和 AMD 的 RX 6500 XT 等主打 1080p、價格高昂的顯示卡的發行效果並不理想。但到了年底,NVIDIA推出了價格高昂但功能強大的 RTX 4090 和 RTX 4080、AMD 的 RX 7900 系列,以及Intel雖有美中不足之處但價格友好的 Arc A770 和 A750。
壞消息是,GPU 短缺的「後遺症」仍然存在,主要表現便是價格上漲。希望 2023 年價格能有所回落,但到目前為止,幾乎沒有這種跡象。
低價 GPU 目前處境堪憂要想在老式和低階遊戲(大多執行在 1080p 或以下的遊戲)中尋找基本的、優於整合性能的 GPU,仍然可以找到價格低於 200 美元的 GPU。
但在過去三四年裡,這類 GPU 的性能幾乎毫無長進。NVIDIA似乎滿足於用 2019 年推出的相同的 GeForce GTX 1650 GPU 的水準服務這一低階遊戲市場。這款顯示卡已經有些年頭了,但它的價格仍徘徊在 150 美元至 200 美元之間。AMD 和Intel在去年都發布了 200 美元以下的新顯示卡,這些顯示卡的性能有時優於 GTX 1650,不過也存在一些難以忽視的缺陷。
AMD 的 RX 6500 XT 最初是一款適用於桌上型電腦的筆記型電腦 GPU,因此,相比 RX 6000 系列中的其他 GPU 而言,它能支援的顯示器較少,缺少硬體視訊編碼支援,並且在老式 PCI Express 3.0 支援的 PC 端上性能不佳,因為它起初只能提供四通道 PCIe 頻寬。Intel的 Arc A380 有著很好的視訊編碼支援(包括 AV1 視訊轉碼器),但像其他 Arc 卡一樣,它的驅動程式做得並不精細,在老款遊戲中的表現可能參差不齊。
如果不久後,像NVIDIA的 RTX 3050 系列和 AMD 的 RX 6600 系列這樣的高階 GPU 的價格能降至 200 美元或以下,那麼人們對經濟型 GPU 的看法也會好轉。據目前售賣情況來看,RX 6600 已經快了,某些型號的價格會降到 220-250 美元。這些 GPU 仍然存在不盡人意的地方,比如光線追蹤性能極其一般,解析度達到 1080p 以上時的表現時好時壞。
高階 GPU 的價格超出 1000 美元將會成為新常態 ▲ NVIDIA RTX 4090 GPU 的價格高達 1600 美元,現在要想買到這款 GPU 還要花更多的錢。
再來看看市場的另一個極端,在過去,人們往往會直接略過價格高達四位數的 GPU。像NVIDIA的 Titan GPU 這樣的高階產品的性能固然很好,但是,既然能低價買到性價比更高的 xx80 和 xx70 系列的 GPU,何必還要如此破費呢?
這一代中階卡的故事還未完待續,但到目前為止,RTX 4000 系列和 RX 7000 系列中高階卡的價格已經遠遠超過了它們的前輩。比起NVIDIA最初宣傳的售價為 700 美元的 RTX 3080 和 2080,RTX 4080 的售價飛升至 1200 美元。如果像目前的傳言一樣,新更名的 4070 Ti 的發售價為 900 美元(這也是最初的計畫,當時被稱為「RTX 4080 12GB」),這將又是一個大幅上漲,像 RTX 2070、RTX 3070 和 RTX 3070 Ti 等顯示卡的發售價均在 500 至 600 美元。
如今,鑒於任何地方都找不到以發布時的建議零售價出售的 RTX 4080 或 4090,這類產品的價格都高的離譜。
AMD 方面的情況看起來就要好很多,頂級 RX 7900 XTX 推出的價格與上一代頂級 RX 6900 XT 的價格相同,為 999 美元。但和 RX 6800 XT 一同發售的 6900 XT 的性能更加全面,售價為 649 美元,而 7900 XTX 的兄弟款是 899 美元的 RX 7900 XT,實際上按每美元的性能來算,它的性能低於 XTX。這兩款顯示卡的價格仍然低於NVIDIA的 RTX 4000 系列,但這主要關注點在 4090 和 4080 的價格,而不是 AMD 能提供的價值。
NVIDIA CEO 黃仁勳表示,由於設計和製造這些 GPU 的成本增加,產品的價格將持續高走。這麼說顯然有失偏頗 —— 黃仁勳為了保住公司 GPU 的高價,不惜投入了大量資金,尤其是在NVIDIA的財務狀況受到影響的時候。
但他所言也有一定道理:尖端的製造工藝成本高昂,NVIDIA正在與 AMD、蘋果和其他各種晶片設計方爭奪台積電的產能,而像 RTX 4000 GPU 這樣的巨型單片晶片的產量將低於那些相對小而簡單的處理器晶片。
升採樣能拯救嗎這一局面嗎? ▲ AMD 藝術性的解釋了 FSR 是如何工作的。它比這個四框渲染所暗示的要複雜一些 —— 特別是當考慮到 FSR 2.0 的優勢時。
由於 GPU 市場的發展在過去兩年裡不同尋常,像NVIDIA DLSS 這樣的高品質圖像升採樣技術已經不算什麼新鮮事了,但今年在技術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進展。這些技術採用較低解析度的 3D 場景,並嘗試即時升級它,在可能的情況下提供更佳的圖像品質和 / 或更高的影格率,而不耗費實際需要的額外 GPU 功率。
AMD 的 Fidelity Super Resolution (FSR) 2.0 的引入可能算是最值得關注的進展。在圖像品質或性能改進方面,FSR 2 總體上仍然不如NVIDIA的 DLSS 2,但與 DLSS 不同的是,它可以在所有製造商的各種 GPU 上工作,並且它支援一些較老但仍被廣泛使用的卡,如NVIDIA的 GTX 1050 和 1060 系列,這些卡不支援 DLSS。
據 AMD,目前有 50 多款遊戲支援 FSR 2,開發人員目前計畫在其他幾十款遊戲中實現這一功能。該公司還透露出了一些 3.0 版本的 FSR 的消息,這令人好奇,儘管人們對它知之甚少,也不知道它的硬體範圍(NVIDIA的 DLSS 3 僅限於 RTX 4000 系列 GPU)。再加上Intel的 XeSS,這些升採樣技術應該都能盡可能地延長那些已經投入使用的 GPU 的壽命。
冒煙的地方 ▲ 和RTX 4080 一起推出的NVIDIA 12VHPWR 電源供應器。
2022 年,任何關於 GPU 的討論幾乎都離不開關於NVIDIA用於 RTX 4090 和 4080 的 12VHPWR 電源供應器的爭議。
理論上,12VHPWR 有很多可取之處,它可以使用單個小供應器來產生高達 600w 的功率,而不是運用多個笨重的 8 pin電源供應器來產生 150w 的功率。但是,一些 RTX 4090 使用者發現,他們昂貴的新 GPU 上的供應器會冒煙甚至發熱融化,他們對此非常不滿,除了NVIDIA外,像 Gamers Nexus 上的 youtube 使用者等協力廠商均對此開展了相關調查。
最後,經過對數條電纜的多維分析發現,根本原因在於使用者使用不當:使用者沒有一直插著電纜,因此產生的電阻過大,最終導致了過熱、冒煙和熔化問題。但正如 Gamers Nexus 所建議的那樣,「使用者失誤」的高頻出現最終會演變成設計錯誤,未來的 12VHPWR 可能需要更強大的保留機制或故障保護機制,以防止這類故障損壞硬體。
就故障本身而言,負責制定 12VHPWR 規範的 PCI-SIG 推卸責任,反稱對其物理設計、製造和安全測試負責的是供應器製造商。經過本次事件,NVIDIA及其合作夥伴和其他使用 12VHPWR 的硬體製造商需要研發出能讓設備長期健康運作的方法,或者,至少能崩潰的體面一些。
EVGA 的退出目前所用的 GeForce 顯示卡十有八九都是由 EVGA 製造的。據悉,儘管該公司 80% 的收入都來自 GeForce GPU,但其依舊決定與NVIDIA結束長期合作關係,不再繼續生產 RTX 4000 系列顯示卡。
EVGA 的 CEO Andrew Han 在宣布結束合作時,曾抱怨過NVIDIA在合作中缺乏溝通,並且對創始人版顯示卡的定價方面也存在不滿。在溝通定價資訊或發布日期時,NVIDIA有時出爾反爾,讓人摸不著頭腦,該公司宣布和突然取消 12GB 版本的 RTX 4080 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經濟方面也存在令人擔憂的問題,分析師們認為,由於製造成本上升,GPU 主機板(AIB)合作夥伴已經面臨利潤減少的問題。相比 MSI 或 Gigabyte 等其他 AIB 而言,EVGA 的處境可能更糟,因為他們無法自主製造零件。
EVGA 將繼續銷售電源和其他 PC 元件,似乎並不打算為 AMD 或Intel製造 Radeon 或 Arc GPU。
展望 2023 ▲ 雖然NVIDIA的 GTX 1060 仍然是 Steam 上使用最多的 GPU 之一,但如今逐漸變得不再炙手可熱。
今年還發生了一件事:在 Steam 硬體調查資料中,NVIDIA的 GTX 1060 自 2017 年年中以來首次不再是最常用 GPU 的榜首。
不過這說明不了什麼。1060 在榜單上的排名依然排在前面,前十名幾乎都是NVIDIA的中階 GPU,比如 GTX 1650 和 RTX 3060。在過去的幾年裡,人們的偏好和預算並沒有太大的變化。
但似乎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像 1060 那樣好的 GPU 出現了。價格不高,運行速度比 900 系列的中階產品快得多,在 1080p(至少 6GB 版本)的情況下仍然有相當不錯的表現,對於追求性價比的使用者來說,這些就是 1060 的全部優勢。
不論是高出預算的價格,還是低於期望的性能,如今的大多數 GPU 似乎仍在要求使用者做出讓步。希望這種情況不會持續到 2023 年。
資料來源: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韓國國寶級影帝崔岷植與孫錫久、李東輝以及許城泰共同主演 Disney+ 最新韓劇《地下菁英》,並將於下週迎來本季最後一集。該劇打破韓劇以往風格,幾乎全程在菲律賓拍攝取景,講述賭場大亨「車武湜」的傳奇人生。《地下菁英》場面華麗、演員陣容強大、再加上懸疑且佈局巧妙的劇情設定,作品上線以來廣受全球劇迷喜愛,根據 OTT 排行榜網站「Flix Patrol」指出,該作也持續穩坐南韓地區的戲劇收視冠軍,口碑熱度持續狂飆。
在最新一集故事中,車武湜(崔岷植 飾)不僅被捲入一樁蔗田雙屍命案,最大嫌疑犯甚至還是他身邊助手之一,再加上飯店經理從賭客手上捲款100億韓元逃亡,讓他一夕之間忙得焦頭爛額,頭腦精明的韓國駐警吳承訓(孫錫久 飾演)則察覺到車武湜行為的不正常,開始接近他並進行一連串調查,然則他也知道車武湜身為賭場大亨,無論是政治界、商界都有極高地位,必須步步為營才能找到真相。
孫錫久曾在美國、加拿大完成學業,說得一口流利英文,更曾演出美劇《超感8人組》第二季,但他已有很長一段時間未在影視作品中展現英文長才,這回飾演外派至菲律賓的駐地警察,要與菲律賓警方合作,有大量英文對白,也讓他再度展現英文對話能力,就連劇組人員都驚嘆「孫錫久的英文說得真好,與韓文台詞一樣好」,讓孫錫久再度大秀男神魅力,不僅辦案積極追求命案真相,聰明、溫和而且細膩的調查過程,更是全劇一大看點。
此外,與孫錫久搭檔的菲律賓警察 Nico Antonio,18日也在自己的社群帳號秀出與崔岷植、孫錫久的合照,Nico更開心表示這是自己首度演出韓劇,自己一直是個韓劇迷,沒想到竟能與《原罪犯》、《鳴梁:怒海交鋒》的國寶級影帝共同對戲,「第一次能與傳說中的崔岷植合作,老實說,我很緊張,之前我只能在電影裡看到他...現在竟然能坐在這裡,與他一起拍戲」,Nico更提到菲律賓拍戲時,都是在攝影棚先化妝,沒想到造型師卻告訴他統一到全體演員的化妝車裡面化妝,能與崔岷植、孫錫久一起化妝,並且一起比YA合照,如今回想起來,對他來說仍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議的事,「看看這些合照,我的笑容很燦爛吧」。
《地下菁英》由金獎導演姜允成執導。姜允成以賣座電影《犯罪都市》系列獲得全亞洲觀眾喜愛,他擅長以高難度的動作場面、緊張的敘事風格受到傳媒一致讚賞,姜允成自從獲選執導《地下菁英》,便以強而有力的敘事手法,獲得全劇明星們的一致讚賞,更打造韓劇史上難得一件的壯觀場面,帶領觀眾進入這個刺激、懸疑的跨國犯罪故事。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阿里巴巴達摩院發佈年度十大科技趨勢預測,這些前沿科技趨勢將重塑不同行業的未來。 達摩院分析了過去三年的公開論文和專利申請,並訪問了全球近100名科研工作者、企業家及工程師,綜合發佈了2023年前沿科技趨勢預測。達摩院預計,這些技術將加速突破,並於經濟和社會方面對各核心行業產生積極影響。
達摩院院長張建鋒表示:「展望2023年,多元技術的協同並進,將驅動計算與通訊、硬體和軟體的融合;科技的廣泛應用亦意味著將有更多 AI 和其他數位技術在各垂直市場推出,促進公私營企業和個人在安全技術與管理上的協作。由科技驅動的創新和產業應用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 」
1.生成式 AI生成式 AI 是利用現有文本、圖像或影片文件創建新內容的技術。目前生成式 AI 通常被用來生成產品原型及初稿,應用場景涵蓋遊戲、廣告、平面設計等。隨著技術的進步與成本的降低,生成式 AI 將成為一項普惠科技,大大提高數位化內容的豐富度、創造性與生產效率。
在未來三年,生成式 AI 將進一步市場化,形成更多樣的商業模式和更完善的產業生態。生成式 AI 模型將在交互能力、安全性和智慧化方面獲得顯著進展,輔助人類完成各種創造性工作。
基於運籌學的經典決策優化存在不少局限,例如對不確定性問題處理不夠好、大規模求解響應速度不夠快等。學術界和產業界開始探索引入機器學習,運用雙引擎新型智慧決策體系,完全互補以提升決策速度和質量。未來,這項技術將更廣泛地應用於不同場景,在大規模實時電力調度、港口吞吐、機場停機安排、製造工藝等特定領域,為不同企業位處不同地域的機構推進全局即時動態資源配置優化。
3.雲原生安全雲原生安全不僅實現雲基礎設施的原生安全能力,亦借助雲原生技術提升安全服務。安全技術與雲端運算正實現前所未有的緊密結合。應用科技的發展由「容器化部署」、「微服務化轉型」走向「無服務器化」,安全服務也隨著這一發展趨勢邁向原生化、精細化、平台化和智慧化。
未來三到五年,雲原生安全將變得更加通用,更易應用於多雲架構,幫助客戶構建覆蓋混合架構、全鏈路、動態精準的安全防護體系。
多模態預訓練大模型正發展成為人工智慧系統的新典範及基礎設施。這些模型可以從不同的模態中獲取知識,並基於統一的表示學習框架呈現知識。未來大模型作為圖像、文本、影片人工智慧系統基礎設施,將朝著推理、答問、總結、創作的認知智慧方向演進。
5.軟硬融合雲端運算體系架構以雲基礎設施處理器(CIPU)為中心的全新架構將成為雲端運算的演進方向,透過軟體定義、硬體加速,在保持雲端應用開發的高彈性和敏捷性的同時,帶來雲端應用的全面加速。在此基礎上,CIPU將成為下一代雲計算的標準,給核心軟體研發和專用晶片設計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6.端網融合的可預期網路可預期網路(Predictable Fabric)是由雲端運算不斷進步而驅動的、伺服器端側和網路協同的高性能網路互聯系統,旨在提供高性能的網路服務。這也是當今計算和網路能力逐漸融合的必然趨勢。透過雲定義的協議、軟體、晶片、硬體、架構、平台的全端創新,可預期網路將顛覆目前基於傳統互聯網TCP(傳輸控制協定)的技術體系,成為下一代資料中心網路的核心,亦將加速可預期網路從資料中心網路到廣域雲骨幹網的應用。
7.計算光學成像計算光學成像是一門新興的跨學科技術,它結合數學模型和訊號處理能力,深度分析光場信息,突破傳統光學成像極限。計算光學成像目前已於手機攝影、醫療、無人駕駛等領域開始規模化應用。未來,計算光學成像有望進一步顛覆傳統成像體系,帶來更具創造力和想像力的應用,如無透鏡成像、非視域成像等。
8.小晶片小晶片將傳統的 SoC (系统级晶片)分解為多個晶片模塊,將這些小晶片分開製備後再透過互聯封裝形成一個完整晶片。小晶片的互聯標準將逐漸統一,加速小晶片的產業化。在先進封裝技術的推動下,小晶片或將重構集成電路的研發流程,重塑晶片產業格局。
9.記憶體內運算記憶體內運算將計算單元與儲存單元集成在同一晶片上,在實現數據存儲的同時直接進行計算。未來,記憶體內運算晶片將用於更強大的應用程式,例如雲端推理等高算力場景。它將推動傳統的計算架構演進至以數據為中心的架構,並對雲端運算、人工智慧、物聯網等產業發展帶來積極影響。
10.大規模城市數位孿生城市數位孿生已成為城市精細化治理的新方法。目前,大規模城市數位孿生已在交通治理、災害防控、碳達峰與碳中和等應用場景取得較大進展。城市數位孿生在大規模應用的基礎上,將繼續向無人化及多維化演進。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索尼宣佈推出一個名為 STAR SPHERE 的項目,可以讓使用者租借在太空中的衛星相機,自由地拍攝地球照片。
索尼表示,這是全球首個透過衛星操作體驗將使用者與太空聯絡起來的計畫,使用者可以使用獨家攝影作品(包括前所未有的視角)拍攝自己的太空照片和影片。
索尼將發射名為 Nano Satellite 的衛星,運行在 500-600公里的軌道高度,一天繞地球約 15-16 圈。
該衛星將搭載一個索尼的全片幅相機,支援最高 1/250、F4.0、ISO 800,配備一顆 28-135mm F4.0 的鏡頭,使用者可以遠端自行調整感光度、光圈和快門速度等設定,就像調整平常我們用的隨身相機那樣簡單。
該計畫將推出兩種服務,分別為:
太空攝影之旅:使用者可以以「遊覽」的形式體驗推薦的衛星軌道,並拍攝自己的獨家太空照片。
高級攝像 / 攝影體驗:使用者可以獲得大約 90 分鐘的軌道時長,並拍攝他們認為合適的太空照片和影片。拍攝日期、拍攝對象和攝影作品等參數由使用者決定。
注意,高級攝像 / 攝影體驗的時長雖然有 90 分鐘,但使用者只能操作約 10 分鐘。至於在這 90 分鐘內,使用哪 10 分鐘進行拍攝則由使用者決定。拍攝 10 分鐘後,可以下載預設的 50 張照片或 30 秒的影片,也可以花費更多價格下載更多內容,至於價格多少?目前仍未確定。
索尼表示,這一太空拍懾服務將於 2023 年或更晚推出,首批僅在日本和美國提供。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Apple’s Safari web browser has some filters to prevent users from accessing malicious websites. However, in China, these filters are managed by Tencent – a Chinese company – and they come with a lot of censorship. Now Apple is quietly expanding censorship of websites from China to users in Hong Kong.
The post Apple expanding China’s website censorship for users in Hong Kong appeared first on 9to5Mac.
备受关注的四季度财报季本周拉开了帷幕。跟很多人此前预想的惨烈战况不同,到目前为止,从大公司层面传出的消息都还算不错。
虽然昨天微软的财报营收利润都不及预期、增速进一步放缓,但云服务和生产力业务板块的坚挺让微软股价依然顶住了压力。今天,特斯拉四季度财报揭晓,在深陷降价和舆论风波之后,特斯拉却意外给市场交出了一份的让人惊喜的成绩单。
然而,最近围绕着马斯克而展开的一系列诉讼和质疑却仍然正在一个接一个的到来。
|特斯拉营收利润再创新高,全年交付量超130万辆
去年年底,特斯拉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连续的降价促销,这个举动曾让很多投资者怀疑特斯拉的四季度业绩远未达标。此外,在市场大环境、马斯克风波多重因素的叠加之下,特斯拉的股价一路下滑到触及近年来的最低点。
但今天,财报显示,特斯拉的各项数据都还算稳健,营收利润再次创下新高。四季度营业收入243.18亿美元,同比增长37%,高于市场240.7亿美元的预期;四季度调整后净利润为41.06亿美元,同比增长43%;每股净收益为1.19美元,同比增长40%,不仅刷新了此前最高1.07美元的纪录也超出了市场1.12美元的预期。
在车辆交付方面,特斯拉的汽车产量和交付量也齐创新高。四季度共生产了439701辆汽车,交付405278辆,分别同比增加了44%和31%。这也就意味着,特斯拉2022年的全年生产和交付量都突破了130万的大关,全年产量同比增长47%,交付同比增长40%。
特斯拉表示,四季度全球各地工厂的产量都创各自的季度新高,从而让各地的生产和交付量趋于均衡。
从分项业务来看,汽车业务营收录得213.07亿美元,同比增长33%。而此次最出彩的是卖碳业务,收入达到4.67亿美元,较三季度环比大增63.3%。
但本季度特斯拉的财报也不全是好消息。首先是利润率的显著下滑,公司四季度总体毛利率为23.8%,较三季度的环比下降1.3个百分点,汽车业务的毛利率从三季度的27.9%降至25.9%,大幅低于市场预期。
此外,自由现金流同比下降49%跌至14.2亿美元,远远低于分析师预期的31.3亿美元。四季度外汇对特斯拉营收的负面影响达14亿美元,对利润的负面影响超过3亿美元,比上一季度高少出20%。
但在对于2023年的展望上,马斯克此次表现得非常积极。他表示今年1月看到了特斯拉迄今为止最强劲的订单增长,几乎是生产率的两倍。此外,他预计软件带来的利润会加速增长。在电话会上,特斯拉还表示Cybertruck皮卡预计将于2024年正式开始量产,公司正在开发下一代汽车平台,将在3月1日的向投资者披露更多细节。
受到财报和预期的积极影响,特斯拉股价在盘后大涨超过5%。
| 焦头烂额的马斯克,深陷特斯拉诉讼和造假漩涡
虽然交出了一份不错的季度财报,但马斯克目前要操心的事远比特斯拉的业绩多。上周五,马斯克被指控证券欺诈的集体诉讼案在美国加州正式开庭审理,该案主要涉及马斯克曾在2018年发布的让特斯拉私有化的推文引发了特斯拉股价的剧烈震荡事件。
在最近的庭审中,马斯克接受了询问并曝出了更多关于这条推文之后的内幕。
2018年8月,马斯克曾在推特上发布了一条关于计划以每股420美元让特斯拉私有化的推文,表示已经得到投资者支持和确认,资金已经到位。就在市场都以为特斯拉要但很快就要私有化之时,马斯克却在一周多之后出乎意料的又发布公开信表示放弃私有化。一来一回之间,特斯拉股价暴涨暴跌,大量投资者蒙受了巨额损失。
该事件之后,马斯克被美国监管机构证券交易委员会强制辞去了特斯拉董事长一职,并且要求特斯拉成立单独的独立委员会审查马斯克与特斯拉有关的任何推文。此外,他和特斯拉还分别被罚款 2000 万美元。特斯拉也集体起诉马斯克涉嫌证券欺诈。
在这几天的庭审中,马斯克否认了一切欺诈的指控,而是把锅甩给了沙特主权财富基金。
他表示,当时确实已经与沙特主权财富基金“公共投资基金”的总裁亚西尔·鲁迈扬达成了口头协议,该基金明确希望特斯拉私有化,并表示可以为其提供数百亿美元的资金。在得到沙特方面的承诺后,他对私有化特斯拉一事已有十足的把握,接着才发布了那则推文。
马斯克补充说道,即使没有沙特的资金,他当时也有足够的钱能够推进特斯拉的私有化,包括出售SpaceX的股票,和来自甲骨文、软银多方面的资金支持等。因此,他当时并不是想进行“欺诈”。
马斯克认为,自己当时的推文信息是公众特别是散户群体应该听到的,但由于推特240个字的篇幅限制让信息的传递有限,但那也是每一个人都清楚的。
此外,对于当时媒体报道的之所以将私有化的报价定为每股420美元,是因为4月20日是国际大麻日的说法,马斯克当庭否认。他表示这种说法带有强烈的误导,420美元定价并不是玩笑,而是当时他提出报价时的特斯拉股票溢价20%之后就正好是420美元。
虽然马斯克在庭审中疯狂甩锅喊无辜,但他明显也对一些关键问题含糊其辞。比如沙特方面是否给出了更实质性的承诺,马斯克和沙特公共投资基金会面的具体情况、交易结构等,马斯克则表示“时间太久了,不记得了”,同时他也承认他其实与沙特方面从未讨论过具体的投资金额。目前审判仍在继续,一旦被判定有罪,马斯克可能要为这一事件赔偿几十亿美元。
而除了诉讼之外,马斯克最近还被控参与特斯拉的自动驾驶视频造假。
最近,特斯拉自动驾驶软件总监Ashok Elluswamy表示,2016年特斯拉用来宣传其自动驾驶技术的一段视频并不是真正的自动驾驶,而是用后期技术制作出来的。而整个过程马斯克全程知情并且亲自授意员工“造假”。
特斯拉的员工披露,为了制作这个视频,公司在预定的路线上使用3D映射,驾驶员在测试时也进行了介入,当时的特斯拉汽车其实并不具备在红灯时自动停车、加速等功能。当要试图让Model X在没有驾驶员的情况下自动停车时,一辆测试车撞到了特斯拉停车场的栅栏上,但特斯拉删除了那部分视频并进行了剪辑。
在视频筹备过程中,马斯克亲自给特斯拉Autopilot团队写了一封名为“头等大事”的邮件,告诉员工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做出令人惊叹的自动驾驶演示视频,并明确表示可以在演示视频中对某些地方进行编码。
视频制作出来后被放在了特斯拉的官方平台上,马斯克也进行了转发。虽然知道当时的特斯拉并不具备视频中所演示的自动驾驶能力,但特斯拉官方和马斯克都没有对视频的技术编辑做出任何说明,目前该视频已经被特斯拉连夜下架。
虽然过去几年来特斯拉的Autopilot一直饱受争议,但此次也是首次有特斯拉员工证实和详细揭露了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宣传造假。
|身价蒸发2000亿,100个保镖24小时贴身保护
过去一年来,马斯克惨遭滑铁卢式危机,各种糟心事接踵而至。
他的资产在2021年年初坐上世界首富宝座之后,并在当年11月资产达到3400亿美元的顶峰之后,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净资产损失超过了2000亿美元,创下了个人最大财富损失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不仅财富缩水,马斯克的个人声誉也在收购Twitter的一连串闹剧中急转直下,麻烦事儿也不比特斯拉少。最新消息显示,Twitter旧金山总部的房东SRI Nine Market Square LLC对Twitter正式发起了诉讼,称Twitter拖欠了去年12月和今年1月的近700万美元房租。
该物业表示,Twitter在去年12月就违反了租约条款,未支付近340万美元的月租金,他们从Twitter的保证金中收回了这笔款项。但今年1月,房东继续违反租约欠缴租金,在提取剩余的26.6万美元的信用额度之后,Twitter目前还欠316万美元租金。而除了旧金山办公室外,伦敦的Twitter的办公室也被欠缴了租金。
此外,由于马斯克接手Twitter后所开启的“血腥”大裁员,还引发了近日由受影响员工所发起的集体诉讼。
在特斯拉、Twitter的一系列风波之下,马斯克最近也对自己的人身安全感到不安。
最近,马斯克的父亲埃罗尔在接受采访时说道,为了保证他的人身安全,马斯克给他在南非的家进行了全面安保升级,安装了大量摄像头和安保设施,雇了大约100名保镖24小时值勤,严防绑架事件发生。
据埃罗尔透露,马斯克自己的安保措施更加严密,身边也有超过100名保镖随时贴身保护。就在一个月前,马斯克曾在Space上的一个讨论中表示自己被暗杀的风险很大,绝不会坐在敞篷汽车里参加任何游行。
注:封面图来自于谷歌公共版权库,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不同意使用,请尽快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
This is just a notice for my subscribers about freshly updated MechWarrior 5: Mercenaries repack. Now it’s updated to JumpShip Edition v1.1.335 and includes 5 DLCs/Bonuses.
The post MechWarrior 5: Mercenaries Repack Updated appeared first on FitGirl Repacks.
比亞迪 BYD 的最新品牌仰望 YangWang,在中國推出了一款全電動的豪華越野新車 U8,擁有著硬派的外觀以及四電動馬達配置的純電車,可以在崎嶇路面中得到超強抓地力。U8 這次在廣東車展上大放異彩,不過在現有的照片中,無法得知內裝樣貌。
這款名為 U8 的大型豪華越野電動車看起來與 Defender 有很多相似之處,儘管原廠宣稱 U8 全是自己設計,但在很多小細節處,合理懷疑有參考對手造型。值得注意的功能包括會發光的水箱護罩、方形擋泥板結構、20 吋鋁圈、隱藏式手把、尾門上六角形備胎罩以及很有未來感的分離式尾燈等。
很可惜這次露出的照片並沒有內裝,但在中國測試期間,有人透過偽裝車未緊閉的窗戶看到車內配置屬於時下電動車會有的大型觸控螢幕結合儀表板。
這款純電動越野休旅車底盤使用梯形結構,車長 2,300mm,軸距為 3,050mm,與一體式 Defender 130 相似。仰望 U8 配備了比亞迪的 Blade 電池,但我們尚未得知其容量和可行駛里程。U8 還將採用自主開發的「Yisifang」技術四馬達動力配置,該技術將成為仰望品牌所有車型的標準配備。
在 U8 中,每台馬達可產生 295~322 匹最大馬力和 320~420 牛頓米最大扭力,四台馬達總輸出可達到超過 1,100 匹最大動力。在巨大的動力加持下,這輛大型越野休旅車可在三秒內完成 0-100 公里/小時加速。它還具備電子控制的四輪驅動系統以及扭力分配功能,據說該技術比起傳統系統運作速度快上一百倍。
此外,搭配四馬達的四驅系統,U8 可進行 360 度的坦克轉彎,以及蟹走模式,強大的防水和密封技術,可實現讓車輛在水中的浮水模式,以及針對不同越野場地專用的駕駛模式。該公司還表示,即使輪胎在漏氣的狀態下,也能用 120 公里/小時的速度高行駛。
我們已經在前篇文章中完成遊戲的安裝與執行,接著繼續來看看如何進行操作設定,並且瞭解多片光碟遊戲的執行方式。
透過手把模擬鍵盤、滑鼠操作我們先前已經在介紹DOS遊戲的段落說明過透過手把模擬鍵盤指令的設定方式,讀者可以先回頭複習操作流程。而到了Windows作業系統,除了鍵盤之外還需使用滑鼠進行操作,所以這邊筆者將補充另外2種操作設定,並將各別特性整理如下,並於透過圖文流程說明設定方式。
操作設定特色說明
RetroArch按鍵映射:在RetroArch快捷選單中指定手把按鍵對應的鍵盤指令(請參考前文),能夠讓多支手把分別對應不同指令。適合用於小朋友齊打交這類的多人遊戲。
DOSBox Pure虛擬鍵盤:透過快捷鍵叫出虛擬鍵盤,直接輸入鍵盤指令。
DOSBox Pure按鍵映射:虛擬鍵盤的附加功能,還可以模擬滑鼠指令,但是所有手把都會對應到相同指令,無法各別設定。建議僅使用模擬滑鼠功能,或用於單人遊戲。
▲ RetroArch按鍵映射的使用方式為選擇快捷選單中的「控制」。
▲ 然後依遊戲需求設定各按鍵對應的鍵盤指令,並選擇「管理控制器 -> 儲存為遊戲控制器」存檔。詳細說明請參考前文。
▲ 如果玩家設定DOSBox Pure按鍵映射之後,在RetroArch按鍵映射的裝置類型所有選項都會顯示「From Gamepad Mapper」,這時候只要選擇倒數第3個選項,就可以設定自定鍵盤指令。
▲ 在遊戲中也可以透過快捷鍵(預設鍵為L3)呼叫虛擬鍵盤,並直接輸入鍵盤指令。
▲ 如果想要模擬滑鼠的話,建議使用DOSBox Pure的按鍵映射功能。首先叫出虛擬鍵盤,並選擇右上方的「Pad Mapper」。
▲ 接下來依需求設定各按鍵功能,例如可以將右類比搖桿設定為移動滑鼠游標,R3為滑鼠左鍵。設定完成後選擇「Close Mapper」即可。
▲各種按鍵設定的實際操作示範。
多片裝光碟就用m3u播放清單對於多片裝光碟的遊戲,則是建議玩家建立m3u播放清單,並透過RetroArch快捷選單中的碟片控制功能進行換片。
m3u播放清單基本上就是個純文字檔案,玩家可以先建立新的「新文字文件.txt」,然後將光碟映像檔的相對路徑填寫進去,最後將檔案名稱連同副檔名改成「<Game>.m3u」即可。詳細方式請參考下方流程。
▲ 我們以4片裝光碟的遊戲《新世紀福音戰士:鋼鐵的Girl Friend》為例。4個光碟映像檔的名稱為「EVA95 A~D」,我們先把它們放進EVA95資料夾。
▲ 接著在EVA95資料夾這層建立新的「新文字文件.txt」,並在內容寫入光碟映像檔的相對路徑。
▲ 最後將純文字檔案的檔案名稱連同副檔名改成「EVA95.m3u」,結果應如圖所示。
▲ 如果想要節省儲存空間,也可以將「EVA95.m3u與EVA95資料夾」一起壓縮成Zip格式壓縮檔,並將副檔名改為.dosz,
▲ 接下來透過RetroArch的檔案瀏覽器找到並開啟「EVA95.m3u」,在啟動選單選擇「Run Installed Operating System」並指定作業系統映像檔。
▲ 接下來就可以進入模擬的Windows環境,照一般方式安裝並執行遊戲。操作過程請記得將遊戲安裝到D槽。
▲ 在遊戲過程遇到需要更換光碟片時,先選擇快捷選單的「虛擬光碟機 -> 退出光碟映像檔」。
▲ 然後點選「選擇映像檔編號」。
▲ 這時候選單會顯示播放清單中的光碟,玩家可以選擇需要更換的光碟。
▲ 選擇要更換的光碟之後退回上層選單,並選擇「載入映像檔」,系統就會更換至指定的光碟。
▲更換光碟的實際操作示範。
剛開始接觸DOSBox Pure的玩家,最容易遇到的問題應該就是本文提到的按鍵設定與更換光碟,如果有其他任何問題也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如果沒有問題的話,我們就繼續往下介紹DOSBox Pure的即時存檔與倒帶功能。
(回到系列文章目錄)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後疫情時代,消毒殺菌成為日常,以食安健康為訴求的 ASUS PureGo 系列,繼蔬果洗淨偵測器後,再推出 OW100 活氧水殺菌機,將提供使用者最快速、省成本與更環保的清潔方式照護心愛家人,內、外兼備的出眾設計,更獲得 CES 2023 創新獎殊榮肯定。
安裝後打開水龍頭,即可馬上為雙手、口腔衛生把關,還能有效分解殘留農藥,延長食材保鮮或進行環境清潔除臭;ASUS OW100 高達 99.9% 的強大殺菌力,搭配極簡外型、操作直覺化的按鈕與燈光顯示,不僅將 3C 美學融入廚房、衛浴等居家場域,更能展現個人生活品味。
ASUS OW100 活氧水殺菌機採文式管原理,其有別於電極啟動臭氧運作方式,當水龍頭開啟產生負壓時才會啟動活氧生成,因此不會因環境空氣濕度過高誤判觸發導致氣體逸散;三段式調節功能,除可依水流大小由晶片控制高壓管打出活氧,維持濃度穩定,還能根據不同使用情境,以及個人對活氧氣味接受度彈性設定切換,並可隨時關閉,改為提供一般自來水,再加上 20 分鐘強制停止保護機制,以及符合國際標準的 SGS 臭氧空氣逸散驗證,使用更安心無虞。
安裝容易的 ASUS OW100,無須鑽孔、釘牆,同時具備貼心便利的固線配件和機身後方的捲線設計,可將多餘線路收起固定不外露,維持空間整齊俐落,輕鬆升級家庭用水。
ASUS PureGo OW100 活氧水殺菌機建議售價新台幣 6,990 元,即日起於各大通路開賣。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TikTok is essentially a video platform. But with the number of users growing every day combined with increasing competition from other apps, it’s no surprise that TikTok has been working on catching up with other social networks in more ways. And TikTok’s next move is to let users receive direct messages from anyone, just like Instagram.
The post TikTok now lets users receive direct messages from everyone, just like Instagram appeared first on 9to5Mac.
回顧2022年,在極端氣候肆虐與能源危機的雙重打擊下,全球市場面臨空前震盪。施耐德電機執行長兼董事長 Jean-Pascal Tricoire 認為,企業應把握在危機之中的轉機,取得低碳能源管道,強化能源管理應用,並建立具備彈性的永續基礎。
根據施耐德電機永續調查機構調查顯示,高達55%的能源轉型者表示實現碳中和目標之根本在於改變自身能源使用方式。因此在轉型過程中,企業應思考如何在原有的能源供應下達到最大使用效率以減少資源浪費。
全球各地皆面臨氣候巨變的挑戰,歐洲頻頻出現破紀錄高溫、中國長江流域頻傳旱情、巴基斯坦豪雨不斷等,不僅連帶影響全球面臨能源危機,也導致企業的營運成本日益升高以及供應鏈重組等趨勢。此外,企業長期仰賴少數廠商提供的高碳能源(例如石油與煤炭等)也導致其能源使用模式僵化,因此企業只能忍痛接受急遽上升的能源價格而無應變彈性。然而,危機就是轉機,企業應反向思考如何取得其他低碳能源管道,強化能源的管理與應用,並從根本建立起具備彈性且永續的能源使用模式。
過往在探討能源轉型的過程中,企業往往將重點放在能源的取得卻忽略取得後的使用方式。然而能源轉型的範疇廣泛,期望在短期達到100%使用再生能源絕非易事。減少營運能源浪費的首要之務為精準掌控能源使用。不同於複雜的永續轉型過程,企業可以透過電氣化來達到提升與監控能源的雙重目的。透過能源驅使營運電氣化,將過程中的維運資料透過大數據分析及人工智慧運算,評估並優化整體能源使用效率。
Jean-Pascal Tricoire 表示:「歷經2022年的紛擾,我們都展現出超群的韌性,然而面對2023年,我們需要更加積極布局能源轉型以因應下一次危機。氣候災害和能源危機是全球需要共同面對的議題,施耐德電機深知此一躍進絕非一蹴可及,然而好消息是現今的科技發展已足夠做為轉型的基石,只要各行各業攜手合作,我們相信一定能共創永續未來。」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If you’re gunning for a job at Apple (or anywhere in the tech sector, for that matter) you’ve got nothing to lose by learning Python — and a lot to gain. This computer language consistently ranks among the top platforms that programmers use in a variety of fields, from data analytics to cutting-edge AR. If […]
With a move on the horizon, I’ve been figuring out just what combination of chargers and power strips were going to help me streamine the family room setup. UGREEN’s recent DigiNest Pro has tapped in just in time to save the day, delivering seven ports for topping off everything from my own personal everyday carry to friend’s smartphones and more. Below, I see how the in this latest edition of Tested with 9to5Toys.
The post Review: UGREEN’s 100W DigiNest Pro GaN II power station conveniently solves charging woes appeared first on 9to5Mac.
Benjamin and Zac discuss a change to Low Power Mode on the Apple Watch, Apple’s newest TV+ ad, and reviewers have gotten a chance to go hands-on with the new M2 MacBook Pro and Mac mini. Plus, there’s new rumors about the iPhone 15 Pro chassis redesign and insights into exactly how Apple’s upcoming AR headset will work from a software perspective.
Sponsored by Factor: Factor has everything I need for a week of flavorful, nutritious eats. Head to GO.FACTOR75.com/happyhour60 and use code happyhour60 to get 60% off your first box.
Sponsored by Private Internet Access: Right now, go to PIAVPN.com/happyhour to get a whopping 82% off your VPN service… PLUS, four free months with a two-year plan!
Sponsored by Pillow: Pillow is an all-in-one sleep tracking solution to help you get a better night’s sleep. Download it from the App Store today.
The post 9to5Mac Happy Hour 418: M2 MacBook Pro reviews, iPhone 15 design, Apple AR headset software details appeared first on 9to5Mac.
Nintendo Switch companion app SwitchBuddy has been a handy way to transfer screenshots/videos and keep up with Switch news on iPhone. Now the app has received a major update with a new Games section to track upcoming releases complete with countdown widgets.
The post SwitchBuddy for iOS updated with upcoming games and release countdown widgets appeared first on 9to5Mac.
Apple has reportedly stopped development on chips that add Wi-Fi to its devices, and will instead keep outsourcing these.
Update: Spotify has said: “Something’s not quite right, and we’re looking into it. Thanks for your reports!”
It’s not just you: Spotify is facing an ongoing outage that is affecting many of its users around the world. According to posts on social media, the outage began shortly after 10 a.m. PT and is still ongoing. Spotify has not yet acknowledged the outage or given any indication of when the service will come back online.
The post Spotify currently down for many users; second outage in two weeks appeared first on 9to5Mac.
As the adoption of electric vehicles has grown, so has the availability of EV-specific apps for CarPlay. There are a number of excellent CarPlay apps that help take your EV experience to the next level, including planning trips, finding chargers, and more. Read on for the growing list of CarPlay apps that every EV owner should check out.
The post These are the best CarPlay apps for EV owners appeared first on 9to5Mac.
Award-winning productivity app Things is out with a valuable update today for iPhone, iPad, Mac, and Apple Watch. The latest release sees an Apple Shortcuts upgrade that brings a lot more power and efficiency to the app.
The post Things for iPhone, iPad, Mac gets Apple Shortcuts boost with 9 new actions appeared first on 9to5Mac.
True to form, EarFun brings good value for the price.
Apple is halting the development of its own custom Wi-Fi chip in an effort to direct more attention to Apple Silicon processors. According to Ming-Chi Kuo, the “slowdown of processor upgrades” is a concern for Apple. Therefore, it wants to devote more resourc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3-nanometer chips for Apple Silicon products.
The post Kuo: Apple halts work on its custom Wi-Fi chip to prioritize 3nm Apple Silicon engineering appeared first on 9to5Mac.
Listen to a recap of the top stories of the day from 9to5Mac. 9to5Mac Daily is available on iTunes and Apple’s Podcasts app, Stitcher, TuneIn, Google Play, or through our dedicated RSS feed for Overcast and other podcast players.
Enjoy the podcast? Shop to support 9to5Mac Daily!
The post 9to5Mac Daily: January 26, 2023 – Bad news for the new MacBook Pro appeared first on 9to5Mac.
Genres/Tags: Strategy, Tactics, Turn-Based, Isometric, 3D
Companies: Game Source Studio, Iceberg Interactive
Languages: RUS/ENG/MULTI14
Original Size: 2.3 GB
Repack Size: 1.4 GB
Discussion and (possible) future updates on CS.RIN.RU thread
Screenshots (Click to enlarge) Repack FeaturesBegin your journey to become a mighty samurai mage! In a blend of adventure, strategy and deckbuilding gameplay, choose how you will follow the way of the Mahoken. Explore the Celestial Islands, build your deck, battle challenging demons, and protect the land from the forces of corruption.
Game Features
The post Mahokenshi – v0.4.20230124.110931 appeared first on FitGirl Repacks.
It’s Thursday, and we have a fresh batch of discounts now live across the Apple sphere. Kicking things off is a new all-time low on the Apple Studio Display, which lands at $1,300 following a $299 discount. That’s alongside a chance to save $49 on Apple’s Magic Keyboard for the 12.9-inch iPad Pro, which rounds out the discounts today on top of these rare 24-inch M1 iMac price cuts. Hit the jump for all of the best deals and more in the latest 9to5Toys Lunch Break.
The post Deals: Apple Studio Display $299 off, 12.9-inch iPad Pro Magic Keyboard $300, M1 iMac, more appeared first on 9to5Mac.
If you've been holding out, the time to buy is now. Cult of Mac readers get a lifetime license to Microsoft Office Pro 2021 for just $29.99.
In 2018, Apple redesigned the iPad Pro, and customers, including myself, were in awe of this beautiful piece of hardware. It was the first time Apple left the classic, Steve Jobs envisioned-designed, and gave us something completely different. A near-bezel-less design, with FaceID, a 120Hz ProMotion display, rear pin connectors for accessories, a new magnetically attaching Apple Pencil, and just amazing power for such a slim and clean device.
The post Poll: What is the best front-facing camera solution for the iPad? appeared first on 9to5Mac.
Genres/Tags: Action, RPG, Japanese, Hack n’Slash, Party-Based, Third-person, 3D
Companies: Idea Factory, Compile Heart, Idea Factory International
Languages: ENG/MULTI4
This game requires at least Windows 8
Original Size: 13 GB
Repack Size: from 3.7 GB
Discussion and (possible) future updates on CS.RIN.RU thread
Screenshots (Click to enlarge) Repack FeaturesStory:
While the Goddesses were out responding to a distress call from the faraway PC Continent, Nepgear and the other Candidates were dispatched to an abandoned research facility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a monster outbreak.
It was there that they encountered the Ashen Goddess, who trapped them in a capsule and placed them in a deep sleep. By the time they awoke, they were astonished to discover that 2 years had passed.
After they emerge from slumber, they learn that Neptune has been missing since her mission to the PC Continent 2 years ago, and in the absence of its Goddess and Candidate, Planeptune was ravaged by a series of strange outbreaks, collectively referred to as the Trendi Phenomenon.
Suddenly finding herself robbed of home and family, Nepgear is met with the greatest challenge she’s ever faced.
This is a story about finding hope in the midst of despair, and the rebirth of a Goddess in the wake of destruction.
Game Features
Included DLCs:
The post Neptunia: Sisters VS Sisters – Deluxe Edition + 3 DLCs/Bonuses appeared first on FitGirl Repacks.
Apple's entry-level M1 iMac is down to a new low price of $1,099.99 after a massive $200 discount, making it more affordable than ever.
Pegasus spyware – a zero-click way of remotely hacking an iPhone, and gaining access to all the personal data stored on it – has been defended by the company’s CEO. NSO chief exec said that the company had made “mistakes” in selling it to repressive governments, but claimed that it now sells Pegasus only to countries to whom the US sells weapons.
A security researcher said that the comparison was bogus, stating that a more reasonable comparison would be selling long-range nuclear missiles …
The post Pegasus spyware defended by NSO’s CEO, as researcher compares it to a nuclear weapon appeared first on 9to5Mac.
Claims that Apple is phoning home to analyze every image on your Mac have been proven false. It’s all due to a bug that’s already been fixed.
Apple TV+ brought back surfing competition documentary Make or Break for a second season that starts February 17. The trailer pumps up the surfers’ desperation to win the coveted World Surf League Championship title. “Season 2 … I guess we weren’t that bad,” one surfer chuckled. Sure, the show is back, but in the trail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