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玩 April 08, 2022

疫情之下,旅行虽已成为一种奢侈品,却挡不住人们对大好春光的向往。在刚过去的清明假期中,各式公园踏青赏花的晒图,齐刷刷地出现在朋友圈和社交媒体上,彰显着专属于这个季节的生机盎然。

同样瞄准春季市场的还有一众消费品牌们。

无论是休闲零食,还是咖啡饮品,亦或是彩妆护肤,都打着“春日限定”的招牌,推出了樱花、白桃、抹茶等新品。其中最为火爆的樱花主题产品,更是铺天盖地般涌进大众的日常消费,小红书中与樱花相关的笔记多达265万篇,淘宝中“樱花季”相关的商品也有万余个。

然而当人们冲动地买下这些“贩卖式春天”后,除了满足视觉上对春日的向往,其食物本身的口味似乎与期待相去甚远,“高颜值但难吃”是多数消费者品尝后的感受。不仅如此,如果仔细探究这些所谓的“春日限定”口味背后,会发现其配料表多是食物香精和浓缩果汁。

其实,真正的“春日限定”即便不事张扬,也已悄然在各大电商平台卖得风生水起:杭州临安雷笋、西湖龙井茶、江浙一带的青团…… 这些与时令相契合的、由大自然孕育出来的新鲜食物,正在打破以往生产季节、销售渠道,以及物流时效的限制,走向千家万户的餐桌,成为名副其实的春日限定美食。

食过雷笋,方知春滋味

杭州临安城北的天目山,是太湖水系和钱塘江水系的分水岭,年平均气温14度,阳光明媚和雨水充足的环境十分适合竹子生长。雷竹就是当地分布最广泛的竹子品种,独特的气候条件,加上优质的沙瓤黄土与清冽的山泉,让雷笋的口感分外鲜嫩脆爽。

作为天目山珍之一,雷笋在早春第一声雷响后拱破泥土,一夜春雨一寸笋,它们在积蓄了一个冬季的能量后层层拔节,出落成第一道春味极鲜。

图源:《舌尖上的国》图源:《舌尖上的中国》

时下正是笋农丰收的季节,生活在临安泗州村的俞金江在天还蒙蒙亮时,便顶着淅沥沥的春雨,踩着天目山湿润的泥土,穿过一层层薄雾走入竹林中寻找爆芽的雷笋。在被誉为“中国竹子之乡”的临安,有超过100万亩的竹林,其中雷竹又占了将近一半,因此竹笋产业一直是当地农村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天目山竹林 图源:《舌尖上的国》天目山竹林 图源:《舌尖上的中国》

“我们杭州办喜酒的人都需要这道菜,因为没有这道菜就没有排场,对我们来说这个比海鲜还要好。” 捧着一节胖胖的雷笋,俞金江在竹林中说。

随着俞金江走回村,会发现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有成堆的新鲜雷笋。到了饭点,村人们捧起一把雷笋,一手拿着小砍刀,一手拧开水龙头,几下子就能拨出一盆嫩生生的笋肉。准备好食材后生起炊烟,再用刀背像拍黄瓜一样轻轻拍打笋肚,配上家里养的草猪肉下锅炒拌,就成了临安最地道的雷笋焖肉,其诱人的鲜香味刚出锅,就能引得附近之人流口水。

图源:《舌尖上的国》图源:《舌尖上的中国》

不出所料,记录了俞金江挖笋和烹饪全过程的视频,在网上一经发布便引来了成千上万网友的围观。

“我还没吃过这道菜呢,等疫情过去一定去尝尝。”

“北方人表示从来没吃过,看了这个视频好想买一点回家试试。”

“鲜莫过于春笋,三四月不知肉味。”

视频评论区中,经常食笋的南方人毫不吝啬地对这道美味加以褒赞,而距离雷笋产地尚远的北方人则表示出内心的期待与向往。

食过雷笋,才知春滋味;常食竹笋,亦可强身健体。随着近年来国内消费者对食品健康意识的增强,雷笋的市场需求也呈现持续增长趋势。据相关研究报告显示,这种富含高蛋白、低脂肪的绿色生鲜,不仅能促进消化吸收、减少有害物质的积累,还因其含有多糖物质而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

临安雷笋,壳薄肉肥,色白质嫩  摄影:老金临安雷笋,壳薄肉肥,色白质嫩  摄影:老金

颇为遗憾的是,雷笋的最佳赏味时间只有短短的一个月。

虽然竹笋一年四季皆有,但惟有春笋和冬笋味道最佳。其中,春笋的产量较高,可生产周期仅为3月至5月,春笋中的头茬雷笋则更短,只有20多天。此外,鲜笋在正常情况下保存期限有限,时间越久其口感和营养价值受损程度越高,加之以往销售渠道和物流时效的局限,杭州临安的雷笋主要销往江浙沪等周边区域。

如何让雷笋破圈,曾是当地农人们最头疼的问题。

电商解围春笋之困

世代在临安种植雷笋的李文生从没想到,这个困扰了当地人几十年的难题,竟然被儿子李杰这一代人,利用互联网电商平台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李文生和李杰一家住在被竹林环绕的泗州村,村里人几乎家家户户都靠种植竹林为生。在他的印象里,随着父亲穿梭在竹林中就像走入了藏宝阁,到处都是雷雨后冒尖的春笋。不夸张的说,走几步甚至会被尚未破土的笋尖顶到脚底。

如此多的雷笋除了供自家食用外,村民们会将大部分新鲜的雷笋带到集镇上进行交易。在当地最大的雷笋交易中心於潜镇,来自周边各地的商贩们人头攒动,他们从这里购入大量雷笋并转手销售出去,对拥有档口的、较为成体系的商贩来说,每天经手收进卖出的雷笋能达到1万斤到3万斤。

当地农民处理新鲜采摘的雷笋  摄影:老金当地农民处理新鲜采摘的雷笋  摄影:老金

直到2019年疫情的到来,打破了这一绵延几代人的雷笋销售模式。

“之前竹林都是父亲在打理,我就是偶尔帮帮忙。”李杰说,虽然早在疫情前便在拼多多开了一家网店,但早期并没有上心打理,但2020年春季雷笋上市时,线下交易渠道因疫情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在一家人为销路发愁之际,李杰发现网店的雷笋销量反而逆势增长。

“第一年没什么准备,也不熟悉电商平台的规则,即便如此,也卖光了我们家的雷笋,这让我尝到了甜头。”于是,2021年春季雷笋上市之前,李杰便做好了十足的准备,为了全职运营网店,他甚至从快递公司辞了职,潜心研究电商平台规则、租仓库、做品控。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年他总共卖出了将近一百万斤的雷笋,自家30亩的雷竹林不够卖,他还收购了很多村民家的雷笋。

在电商平台找到雷笋销售新思路的不只李杰一人。住在李杰家附近几百米处俞金江的儿子、也是李杰的发小俞凯,同样在2019年于拼多多平台开通了网店,他最早尝试卖的农货是当地特产天目小香薯。

初涉电商领域,俞凯店铺的销量并不好,好在互联网时代的新农人天生就带有网络学习基因,他四处寻找电商运营资料,不断地总结、实践、探索,店铺销量也随之渐渐上涨,从日均几十单,到日均几百单,在2020年的雷笋季中,俞凯网店的营业额一举达到了1000万元。

如今,俞凯的拼多多网店日均订单量维持在5000至6000,遇到上新高峰日甚至可以突破一万单。

当前端销量有了保证之后,俞凯也开始打造供应端体系,他在当地建立起一个面积四五百平方米的仓库,专门用于雷笋的分拣和打包。供销链条日益完善后,俞凯的雷笋生意越做越大,他的店铺现已成为拼多多平台“竹笋产销榜”的冠军。

在交易档口繁忙卖货的俞凯  摄影:老金在交易档口繁忙卖货的俞凯  摄影:老金

更令人惊喜的是,俞凯和李杰发现以往囿于时空限制无法销往较远地区的雷笋,通过电商平台不仅触及到了更广泛的消费者群体,还搭乘着迅速崛起的国内物流能力,走出了江浙沪。

在这些临安新农人卖出的每日订单中,华北地区、东北地区,乃至西北地区的消费者占比日益增长,这是以往线下销售渠道为主的年代里想都不敢想的。

谁让国人实现了“春鲜自由”?

时下正是今年的雷笋季,俞凯和李杰的拼多多网店生意也一如既往的红火,李杰店铺的雷笋近期还入选了平台的百亿补贴,在对电商平台愈加熟悉后,这两个从小玩到大的好哥们开始共同研究起直播电商来。在他们看来,依托于拼多多平台稳定的流量,直播这种新型销售模式,可以让消费者随着农人走进竹林深处、走向厨房灶台,这样临安这道美味就能销往更远的地方。

事实上,无数新农人从田间地头走向互联网、走入直播间的背后,是电商平台拼多多对农业科技领域的不断加注与投入。

在拼多多近期发布的2021年四季度及全年度财报中,拼多多过去一年的平台累计订单量高达610亿,相比于中国快递业务总量的1083亿件,拼多多的订单占比约为56%,且较之前一年同比增长59%,其中涉农订单增幅尤为显著。

拼多多在农货生鲜领域的大幅增长,一方面来自于平台对农产品“零佣金”以及重投农业策略,据悉自百亿补贴上线两年多以来,累计超2万款农产品在百亿补贴频道上线,优质农产品商家已突破1万家。

另一方面,区别于其他生鲜电商平台,拼多多的农业策略重心并不在“最后一公里”,而是在“最初一公里”,即“农货”和“新农人”。

拼多多助力农产品升级带来的一系列改变,也吸引了大量新农人返乡,投身当地农研事业的建设。这些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农人,对电商、直播、社交媒体的玩法与运营模式接受程度更高、学习能力更强,无形中也成为了这场农业升级革新的主力军。

据拼多多发布的《2021新新农人成长报告》显示,1995年之后出生的涉农商家已经成为推动农产品上行的崭新力量。截至2021年10月拼多多的新新农人数量已超过12.6万人,在涉农商家中的占比超过13%。

更进一步地,拼多多还于2021年8月成立了“百亿农研”专项,表示为了推动农业进步与科技普惠,从该年二季度开始,将于未来持续把公司盈利投入到农业技术研发之中。从财报数据来看,拼多多2021年的研发费用为89.92亿元,较去年同期的68.91亿元增长了30%。

此外,拼多多在农业领域的布局也以“最初一公里”为中心,逐步辐射渗透至物流仓储、供应链等上下游环节。以供应链管理为例,拼多多近年来打造的农货智能系统、多多课堂、云端大农场等产品和服务,高效地将田间地头的农耕作业与云端大数据相连接,这也为日后农业互联网智能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正是在拼多多历经几年打通的新型农货链路中,“第一口春天的味道”才能冲破以往时空的限制,销往全国各地。而对于实现了“春鲜自由”、甚至“四季时令农货自由”的消费者来说,拼多多也逐渐向他们心中的国民第一农货平台,稳步迈进。

固定链接 '中国人实现了“春日限定鲜货”自由吗?' 提交: April 8, 2022, 5:28pm C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