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玩 February 18, 2022

“北京冬奥会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冬奥会。”

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在各种场合为北京冬奥会给出了极高的赞誉。这位在国际奥委会服务超过40年的前奥运冠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多次表示,北京冬奥会前所未有、并将改写冬奥会的部分历史。

而在巴赫等一众奥林匹克人眼中,北京冬奥会在历史上的“特殊意义”是全方位的。

比如,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冰雪运动的基础相对发达国家来说比较薄弱。但是冬奥会的到来,不仅带火了民众对冰雪运动的热情,也快速补齐了我国在冰雪运动基础设施上的短板。

据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数据统计,从北京冬奥会申办到2021年的10月,中国有3.46亿人参加过冰雪运动——将超过美国总人口(3.3亿)的消费者推向一项新兴运动,这对于任何一项奥运赛事来说,都值得称道一句“前无古人”。

再比如,北京正式成为全球首个既办过夏季奥运、又办过冬季奥运的“双奥城市”。

上一个与这项纪录有可比性的地区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旗下两个地区洛杉矶和斯阔谷,他们分别在1984年、1960年举办过夏季和冬季奥运会。但通过一座城市来承载两季奥运会,且相隔时间仅仅14年,在全球还是首次。

就好像上个世纪末,加尼福利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最活跃、最具创新力的区域一样。“双奥城市”的出现,不仅代表着奥林匹克与东方之间越来越紧密的联系,也让所有人都看到一个更具竞争力和活力的区域力量正在快速崛起。

图源:国网|鸟巢是全球首个“双奥”体育场图源:中国网|鸟巢是全球首个“双奥”体育场

但相比于这些“外显”的、“众人皆知”的成就,对于巴赫等具有数十年奥运筹备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来说,北京冬奥会的另一些成就或许同样让他们印象深刻。

那便是冬奥会的科技和管理上的全新探索。而这些成就,几乎都根植于特殊的国际环境与中国强大的配套能力。

一次「特殊」的奥运

“闭环里或许是全世界最安全的地方。”

这是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小萨马兰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半开玩笑般抛出的一句话,但却反映了整个冬奥会期间“闭环管理”带来的极高防疫效率。

所谓“闭环”,其实是指所有参与到赛事中的人员、场景设施、交通运输工具都形成一个完整的、与外界隔绝的系统。

在闭环中,所有人可以自由出入,享受餐饮、住宿、训练等一系列配套服务,只是不能到所有非闭环的场景中去。而闭环以外的人,则只能通过视频等手段与环内的人沟通,绝不能直接进入到闭环。

这样的措施最早起源于去年的日本东京奥运会。因为像是与外界形成了一个不可见的隔膜,这样的防疫措施被形象地称之为“防疫泡泡”。

图源:冬奥会官网 | 环的出租车图源:冬奥会官网 | 闭环中的出租车

但相比于东京奥运会的“泡泡”,北京的“泡泡”更大、更硬、难度也更高。

首先,东京奥运会在夏天举办,而冬奥会则必须在冬天。后者温度更低,往往是新冠疫情相对危险的时间。再加上奥密克戎变种来势汹汹,防疫形势更加艰难。

有研究表明,目前全球范围内每天实际都有上千万的奥密克戎感染新增病例。“泡泡”内安然无事,国门外洪水滔天,大抵如此。

其次,北京冬奥会是为数不多、比赛场馆横跨三个地级行政区划(北京市区、延庆、张家口)的赛事。而相比东京奥运会的“单向膜”(经过一定的隔离期后也可以自由外出),北京奥运会是双向隔离。在赛事期间,外面的人进不去、里面的人出不来。

三个区域之间大范围的来回调度,在内环有近3000名运动员,而在全市各个岗位有超过18万保障人员。

而“冬奥泡泡”阻隔了环内外的人员流动、切断了内外在物理空间上的直接沟通,这对于类似的超级赛事来说,必然面临组织调度上的不小挑战。

五年“云伏笔”

如何解决“泡泡”带来的信息传递和组织效率问题?

奥委会的第一个解决方案就是“上云”。

北京冬奥会是首届核心系统100%全面上云的奥运会,这在奥运历史上是头一次。

而这个在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的系统,整个项目的启动却是早在2017年就开始了。

当年1月份,阿里巴巴云计算团队通过2016年承载了“双十一”流量洪峰的云技术,用了10分钟就部署下了广播级的直播环境,打动了国际奥委会。当年,阿里云顺利被国际奥委会选为全球奥运唯一云服务商。

紧接着,2017年5月冬奥组委会便开始了奥林匹克“上云迁云”项目。2017年到2018年期间,北京冬奥主数据中心规划并开始提供服务,其主体便是阿里位于张北的超级数据中心。

“北京冬奥云数据心”所在地“北京冬奥云数据中心”所在地

在2017年时,奥委会加速上云的决定,主要源自两点考量:

首先,是转播技术带宽的原因。

云转播的性能比卫星转播更优。在双十一期间,阿里云每秒扛住了58.3万/笔订单的处理峰值、日处理数据超过1.7EB(1亿TB)。因此,在正常情况下,云转播的带宽比卫星带宽高出一个量级,可以从Mbps/s提升至Gbps/s、甚至TB级别——相当于用一秒钟传输完500部高清电影。

带宽更高、意味着比赛可转播内容更多、数据更稳定、清晰度更高、角度更丰富。这也是阿里云与奥委会的重点项目——OBS转播云。

其次,则是绿色奥运的考量。

传统的转播中心与数据中心,在使用后都会面临拆除、回收的问题。

以2004年奥运会为例,在奥运会前四、五年,即开始搭建数据中心,建设时间漫长,但仅仅为奥运提供了月余支持,在赛事结束后就拆除了。而为了保障项目稳定性,在主数据中心之外,还设立了备份数据中心和管理网数据中心。两者的使用周期都没有超过半年。

相比之下,使用云服务中心则可以继续投入社会使用。在奥运结束后,云服务器依然会是整个阿里云数据中心的一个部分,继续为整个环北京的科技产业提供算力和带宽支持。

这或许是奥委会在转播技术革命中,所做出最正确的一项决定。事实证明,这个五年前做出的转型决定,在疫情期间为奥运会的顺利举办,立下了“大功”。

以“云”为桥

除了内外环的管理问题外,疫情给奥运会带来的一个大挑战,便是转播问题。

在过去,各国的转播电视台需要携带沉重的转播车、大量的技术运维人员、编辑、记者前往奥运现场,团队规模小辄几十人、多则上百。而其中的转播设备、转播车,动辄在15吨重以上,一些位置较远的国家,还需要长时间的跨海运输。

对于奥运主办方来说,如此大规模的记者团、如果全部放进闭环当中,肯定会带来管理难度和成本的升级。

而对于各国的转播电视台来说,疫情原本让电视广告业务雪上加霜,如此高昂的转播成本则会直接“劝退”很多中小规模国家的转播电视台。

但奥运是属于全人类的体育盛会,如果让一些中小地区放弃转播,既不符合奥运精神、对于奥运赛事来说也是一种损失。

阿里给出的答案,则是与奥林匹克广播电视台合作研发的奥运转播云。

相比于以往的卫星直播,转播云在疫情期间最大的功劳之一,便是彻底颠覆了奥运的转播间模式——既然阿里云有带宽和算力的优势,那么大量原本需要复杂后期技术团队的工作,便可以全部迁移到云端来进行。

而直播中的各个机位视频,则可以实时传递给散步在全球各个国家的转播电视台。而电视台转播商,可以利用阿里云系统,在电脑上完成转播制作。让各个地区的转播商“足不出户”,也可以直接参与到奥运的转播中。

在许多细节上,云转播的方式甚至更好。

比如冬奥会上采取的“子弹时间”,便是这种通过几十路高清摄像头拍摄、再传输上云合成360度自由观看效果。

这样的技术较早在《黑客帝国》电影中被采用,但当时类似的特效要花费数月。但现在,仅需要几十秒钟、转播商便可以直接将呈现给观众。

图源:新华社 | 云服务可以做出传统直室做不到的“弹时间”图源:新华社 | 云服务可以做出传统直播室做不到的“子弹时间”

据OBS官方数据,和2018年平昌冬奥会相比,北京冬奥会的转播中心面积缩小20%、现场的广播人员减少了32%的情况下,但产出体育赛事转播内容却超过6000小时的,增加了约50%。

相比于效率的提高,更加重要的是让更多人了解、参与奥运。奥林匹克转播服务公司表示,北京冬奥会已经成为迄今收视率最高的一届冬奥会。

换言之,在阿里云直播间的加持下,奥运的收视不但没有受疫情大环境的影响、反而创下了历史新高。

云工程师在冬奥会现场调试设备云工程师在冬奥会现场调试设备

在疫情条件下,云服务的潜能正在被不断放大。

除了像“几十秒生成‘子弹时间’”这样的黑科技,云服务与低延时网络的结合,叠加疫情对物理连接的极端限制,反而将越来越多的数字化场景潜力挖掘出来。

既然很多记者无法进入到闭环中采访,阿里于是就做了一个全息舱虚拟采访间——阿里云聚Cloud ME。

奥委会主巴赫与阿里巴巴CEO张勇在Cloud ME接受采访奥委会主席巴赫与阿里巴巴CEO张勇在Cloud ME接受采访

4K高清视觉屏幕、多光源空间结构设计、以及高效解码的音视频算法流程,这个Cloud ME全息舱,基本可以做到“以假乱真”的高同步性。通过一个定制全息设备,阿里云将“闭环”内外的人真正联系在了一起。

即便是相隔千里的人都能够站在同一个数字空间里,这样的数字链接能力,天生带着一种奥林匹克精神的浪漫想象。

把奥运“留下”

疫情给奥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科技却在融化越来越多的边界。但无论怎样进行转播技术、沟通场景上的革命,奥运会最终的目的依然是弘扬奥林匹克精神、让更多的人爱上体育运动。

以冰雪运动为例,三亿人上冰雪的背后是非常扎实的实体产业支持。公开数据显示,从2018年到2021年建成的重资产类冰雪项目就有157个,总计资产规模接近1万亿。而2025年时,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则要超过5万亿元。

五万亿背后不仅面临基础设施的发展问题,也面临整个体育背后新经济、新消费的智慧化水平问题。其中不乏一些非常现实的问题:

2022年,我国冰雪装备器材产业年销售收入将超过200亿元,年均增速在20%以上。作为一个新产业,背后必然面临大量信息不平衡的问题。要如何做,才能让供需两端都能达到高效?

冬奥会的正赛时间只有两周半,间隔却高达4年。作为一个刚刚在国内有充分认知的冰雪赛事,冬奥会要如何才能与中国的冰雪产业达成长期的互动关系,而不仅仅成为一次全民狂欢式的流量脉冲?

阿里提供的解决方案便是从后端供应链到前端旗舰店的全面技术改良。

比如,阿里专门为整个奥林匹克赛事量身定制打造了一个“云上超级商店”。相比于普通线上线下门店,“云上超级商店”既是线上的私域流量窗口,也可以向外链接7000多家数字门店。目前,整个数字门店的粉丝数量已经达到377万,相当于一个中型城市的人口。

冬奥会线下数门店冬奥会线下数字门店

而从产业的角度来说,“云上商店”既是一个商品陈列货架,也是一个定制化商品、柔性供应链的前置窗口。

早在2020年,阿里巴巴就官宣了其数字化智能工厂项目——迅犀工厂,作为供需联动的柔性化生产能力的示范级项目。在柔性供应链加持下,可以让工厂的最小订单量下降98%。而这种柔性能力反映在销售端,便是可以提升40%左右的售出率、将交货时间和库存优化75%、30%,大幅提升了供需两端的效率。

在“云上商店”,用户已经可以进行定制化的下单申请,帮助消费者个性化的定制订单。体育产业本身就是极具年轻人个性化表达的行业,更具柔性的供需两端设计,自然会帮助冰雪之下的零售效率。

“今天在平台上可以看到由于品类创新带动的大盘的增长,这个贡献度到了接近45%。”阿里研究院数字经济中心主任安琳表示,产业链的综合创新将成为新消费浪潮中的重要推动力。

以阿里平台的整个冰雪装备零售端为例,后者在过去一年都在不断升温,直到正月后整个滑雪等冰雪装备迎来了井喷式上涨。其中,滑雪装备的同比超过了180%、综合品类上涨则超过了300%。

图源:pexels图源:pexels

除了在产业上升级,阿里还推出了限量版的数字藏品徽章,每个徽章都代表着一份永久属于用户自己的独特奥运记忆。

奥运助推科技“飞轮”

过去,很多人都将“奥运经济”的关注点放在了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却往往忽略了奥运作为时代中全人类最关注的集体项目中带有的科技力量。

以2022年,冬奥会的“云革命”为基点向上推移,上一次变革还在1964年。那一年,奥运会首次采用了卫星电视的方式,进行全球的电视信号分发。而在那届奥运会的加持下,奥运后主办国日本地区的电视机普及率从日本家庭的电视机普及率从54.5%飙升到93.5%。

奥运所带来的价值,正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沉淀,并具有全球性价值。

在硬件方面,被留下来的除了场馆,还有计算设备。如张北的云数据中心,因为冬奥会在云端的应用而生,最终成为了整个华北算力的组成部分。而除了计算设备外,被沉淀下来的还有运营数据和技术探索。

作为100%云端的奥运会,奥运中的组织流程和技术细节可以被大量保存,对于未来大型赛事组织和转播,大量的技术细节可以得到更好复用。

而受奥运会场景的启发,云服务为基础的线上线下融合技术,或许将进入到更多的体育和转播场景中。以最近比较热议的元宇宙概念为例,OBS Cloud下的奥运“子弹时间”、阿里CLOUD ME、以及数字徽章NFT藏品等技术,其实都在借由奥运契机,为未来场景互动技术的积累做出了更多的探索和积累。

在云平台基础上,未来低延时、沉浸式VR观赛或许已经离我们并不遥远。如今被视作黑科技的“子弹时间”,或许未来将成为一种“全真互联网”的常态。

正如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张勇和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CLoud ME的对话所言,“疫情之下,数字技术与奥运团结精神,将指引我们走向更团结、更美好的社会。”

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科技,也有属于自己的奥运。

而让更多创造美好生活的科技与国同行、与奥运同行,则是属于所有见证了奥运精彩人们的幸事。

头图来源:冬奥会官网&新华社

固定链接 '“2022北京冬奥会将载入史册”' 提交: February 18, 2022, 6:15pm C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