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疯子

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Qubii Power 超能備份帶來新革命:手機備份與 45W 快充完美結合,具備蘋果 MFi 認證使用更安心

作者 erdong
2024年12月20日 11:30
Qubii Power 超能備份提供手機備份、PD 快充、讀卡機三合一功能,並通過 Apple MFi 認證。Ecb1a46ce5f6c0d978ac5374ae0f4ec5

你是否也曾經因手機容量不足而不得不刪除珍貴照片?又或者因手機備份步驟過於繁瑣而心存僥倖不備份?一旦不幸手機遺失或變成磚無法開機時,再多的早知道都換不回手機裡珍貴的東西。這裡要推薦一款手機備份神器——Qubii Power 超能備份!完美結合備份與快充的創新裝置,能讓你在充電的同時,自動保存每一段回憶,且透過 micro SD 讀卡機,想要多大的容量備份,都可以自己決定!要重要的是,同時支援 iPhone 及 Android 雙系統,更通過蘋果 MFi 認證,使用上更安心,不用擔心出現無法支援的問題。

Qubii Power 超能備份帶來新革命:手機備份與 45W 快充完美結合,具備蘋果 MFi 認證使用更安心

Qubii Power 超能備份:新一代手機備份神器

當前用手機記錄生活或是創作短影音愈來愈普及,高畫質照片、影片、短影音,都是我們手機裡最重要的資產,但動輒 4K 或 8K 的拍攝規格,會導致容量不足及需要經常備份的繁瑣日常。因此在換新手機時,經常得在容量與規格間取捨,例如想買新的 iPhone 16 系列時,iPhone 16 Pro 128GB 為 36,900 元,而 iPhone 16 256GB 只要 33,400 元,雖然儲存容量多了一倍,價格還更便宜,但 iPhone 16 Pro 的相機功能就是更厲害,只是拍攝的檔案就會更大,相對需要較大的儲存空間,然而若選擇 256GB 則需要加價到 40,400 元。那麼在有限的預算下,究竟要犠牲功能還是容量,一直是採購的難題。

當然不管是什麼機型,都可以選擇最小容量的版本,雖然可以省錢,但就得隨時提醒自己要定時做好備份,甚至額外購買雲端空間,這無欵又是筆不算小的費用。如果這些問題一直困擾你,現在有了更好的解決方案。由 Maktar 推出的「Qubii Power 超能備份」智慧型充電器,兼具自動備份、快速充電、擴充容量自己決定…等強大功能,小小一顆一次解決手機備份、手機容量不足、購買雲端空間…等難題,絕對是當前最佳的手機備份神器。

小小一顆的「Qubii Power 超能備份」,直接解決手機容量不足的痛點。

體積迷你小巧的 Qubii Power 超能備份,隨身攜帶超級方便,且不僅可以提供備份功能,也是 45W 充電器,讓外出不用再另外攜帶充電器。

Qubii Power 超能備份外型:多合一的小巧設計

乍看 Qubii Power 超能備份的外型,會以為只是充電插座,但 Qubii Power 超能備份可說是旗下「Qubii Duo 備份豆腐」的升級進化版,除了有備份功能及 micro SD 讀卡機設計外,再結合 45W PD快充功能,也就是說不用再外接充電頭,一顆 Qubii Power 超能備份就能一次解決手機快充與資料備份的問題。

至於內建的 micro SD 讀卡機設計,可以依照使用者的需求來選擇對應的記憶卡容量,最大可支援至 2TB 的大容量,大約能儲存達 108 萬張照片、2,560 小時的影片,又或是 51 萬首 MP3 音樂,而且更方便的是,若是記憶卡容量滿了,也可再隨時替換另一張新卡,並接續先前的備份進度,不會因此而有資料重複備份的狀況,可說是無上限擴充容量。

此外,充電插座可搭配 Maktar 的萬國轉接頭使用,可以因應不同國家的充電插座與電壓,安裝適合的插座頭型式,出國旅遊也很適合攜帶。如此也就不用額外購買轉接頭,少一個轉接的步驟,就少一個忘記攜帶的機會,畢竟出門在外,配備當然是愈精簡愈好。

一個 Qubii Power 超能備份,一張 micro SD 卡,就是最有效率的備份解決方案。

Qubii Power 超能備份的側邊有 micro SD 讀卡機及 USB Type-C 埠,只要將 micro SD 置入就可使用,且最大支援至 2TB 容量。

Qubii Power 超能備份可搭配 Maktar 的萬國轉接頭使用,可因應不同國家的充電插座與電壓,安裝適合的插座頭型式。

要發揮 Qubii Power 超能備份的最大功能,還可以一併選購 Maktar 推出的 USB –C to USB-C 編織快充線達到 45W PD 快充,以及 micro SD 記憶卡。

Qubii Power 超能備份功能:手機備份、快充、擴充一次搞定

Qubii Power 超能備份的使用方式也超簡單,初次使用時,只要於 Qubii Power 超能備份上插入 microSD 卡,即完成準備工作。接著就跟平時幫手機充電一樣,在 Qubii Power 超能備份接上 USB-C 傳輸線,並插上充電插頭,USB-C 傳輸線另一頭接上手機,即可開始進行 45W PD 快充,同時也會開始引導安裝 「Qubii Pro」App,以及進行備份工作,可說是備份與快充同步進行。

Qubii Power 超能備份的使用方式超簡單,跟平時幫手機充電一樣,當 Qubii Power 超能備份插上充電插頭時,也就自動進行 PD 快充。

在手機上也會引導安裝 Qubii Pro App,過程直覺又簡單,完全不用擔心下一步要怎麼操作。

同時也會提醒用戶需要品質良好的記憶體、傳輸線,也才會獲得更好的備份品質。

Qubii Power 超能備份操作簡單:一鍵備份、智慧型差異備份、一鍵還原

在 Qubii Power 超能備份完成第一次備份之後,日後將手機接上 Qubii Power 超能備份,開啟 Qubii Pro App就會自動進行備份,尤其會自動偵測手機內是否有新增資料,進行智慧型差異備份,不重複備份、不浪費時間。當然,如果不放心,也可以手動按下「立即備份」鍵啟動檢查,確認有新增的項目後,系統即會自動進行資料備份。而在備份過程,用戶還是可以正常滑手機,不會影響正常使用,相當方便。

在手機接上 Qubii Power 超能備份後,開啟 Qubii Pro App 會詢問是否開始完整備份,並會自動偵測手機內是否有新增資料,進行智慧型差異備份,不重複備份、不浪費時間。

如果隨時想要備份,也可以在 Qubii Pro App 主畫面按下「立即備份」。

在備份過程中,會顯示備份項目的數量及進度,並提醒過程中不要移除 Qubii Power 超能備份裝置,最後也會總結此次備份結果。

再說到 Qubii Pro App 的操作介面,設計簡單直覺,主選單上除了標示使用容量之外,顯目的「瀏覽照片」、「立即備份」、「快速回傳」功能一目了然,沒有複雜的分層設定,不管是科技小白或年邁的長輩,相信都能輕鬆使用、無痛上手。

已透過 Qubii Pro App 進行「立即備份」後,就可在「瀏覽照片」查看目前已備份的相簿,若是備份的照片中有不同的相簿,也會依相簿備份,不用擔心原來的照片分類會不見。在瀏覽照片時也可切換不同的時間軸檢視維度,以日/月/年來查看備份的照片。

進入「瀏覽照片」的選項,就可以隨時瀏覽已備份的照片。

瀏覽照片時,還可切換不同的時間軸檢視維度,並可由日/月/年來查看備份的照片,而照片及影片也可分類選擇。

另外,除了一鍵備份相當好用之外,也有一鍵還原功能,也能透過「快速回傳」的功能,將份備的傳輸回傳至手機之中,同時可以選擇回存全部,或是選擇想要回存的相簿,這個功能在轉換舊手機資料到新手機時非常實用,不用擔心資料不同步的問題。

即備份」、「快速回傳」功能一目了然,沒有複雜的分層設定,不管是科技小白或年邁的長輩,相信都能輕鬆使用、無痛上手。

除了一鍵備份功能之外,也提供一鍵還原功能,透過「快速回傳」的功能,將份備的傳輸回傳至手機之中,這個功能在轉換舊手機資料到新手機時非常實用。

Qubii Power 超能備份支援平台:讓 iPhone、Android、電腦共享檔案

至於想要在電腦中讀取備份的檔案也沒問題,透過 USB-C 埠連接  Windows 或 Mac 電腦時,就變成外接讀卡機的型式,讓電腦可以存取記憶卡內的資料。也因為 Qubii Power 超能備份可支援 iPhone 及 Android 系統,更通過蘋果 MFi 認證,因此不會遇到最讓蘋果用戶害怕的不支援問題,且可在 Qubii Power 超能備份上進行多台 iPhone、iPad、Android 手機及平板…等裝置的備份,之後就能彈性存取各裝置間的檔案,達到跨平台檔案共享的便利性。

另外,如果家人想要共用 Qubii Power 超能備份也沒問題,只要換上各自的 micro SD 卡進行備份,以 micro SD 卡即插即用的特性,即使共用 Qubii Power 超能備份也能保有各自的隱私。

以 Qubii Power 超能備份具備 45W PD 快充功能,要幫電腦充電也沒問題。

Qubii Power 超能備份也可以跨平台、跨裝置使用,要連接 Windows 或 Mac 電腦也沒問題。

在接上電腦後之後,會以讀卡機的方式讓電腦存取記憶卡內的資料。

Qubii Power 超能備份也支援在 iPad 上使用,並維持 Qubii Pro App 簡單直覺的操作介面。

在 Qubii Power 超能備份上進行多台 iPhone、iPad、Android 手機及平板…等裝置的備份後,之後不用其他工具或 App,就能達到跨平台檔案共享的便利性。

在 Qubii Power 超能備份上進行多台 iPhone、iPad、Android 手機及平板…等裝置的備份後,之後不用其他工具或 App,就能達到跨平台檔案共享的便利性。

Qubii Power 超能備份:最省錢、省時、省事又安全的手機備份方案

備份是保護檔案安全最重要的備援工作,以容量較小的手機來說,得隨時提醒自己要備份,備份之後再刪除檔案,定期把空間整理出來,甚至手機 App 也要定時整理,不然可是會默默吃掉儲存空間,這部分 LINE 就是最好證明,不信,檢查自己的 LINE 佔用的空間就知道有多可怕了。只不過道理大家都懂,但相信最後都會因為忘記、操作麻煩,讓手機在緊急時刻出現容量不足的問題。而站在手機容量擴充的立場來看,可以支援至最大 2TB 的 Qubii Power 超能備份,提供了最彈性的解決方案,也成為手機容量不足救星。

以手機容量擴充的立場來看,可以支援至最大 2TB 的 Qubii Power 超能備份,提供最彈性的解決方案,也成為手機容量不足救星。

但其實不管手機容量有多少,只要想到手機裡儲存的東西不能不見,就得做好備份的工作,但要維持好的備份習慣,最重要的就是操作簡單,把備份融入為日常,才不會因為懶得備份造成資料永遠消失的遺憾。當然,備份方案還要夠經濟,以每年幾千元的 iCloud 及 Google 雲端空間來說,都是筆不小的花費,且還得擔心帳號被駭造成的隱私外洩問題。

而透過 Qubii Power 超能備份不僅操作簡單,可一鍵備份、一鍵還原、智慧型差異備份手機裡的照片、影片、通訊錄,還能一併設定將 Facebook 及 Flickr 社群平台的內容加入備份,可備份的範圍相當大。且 Qubii Pro App還會每週更新,不怕手機系統更新無法使用,同時也提供上鎖功能,不僅 App 本身可以上鎖,也能在 App 中將記憶體一鍵上鎖,以強化隱私安全,相較於雲端儲存更令人安心。

Qubii Power 超能備份也支援記憶卡鎖定功能,以強化隱私安全,相較於雲端儲存更令人安心。

另外,同時具備 45W PD 快充規格的 Qubii Power 超能備份,也提供業界最高的 10 年保固,只要完成產品註冊就能免費獲得,而搭配內建的記憶卡檢測技術,可確保記憶卡的寫入速度與品質符合需求,更進一步提升備份品質與安全。能在為手機快充的同時輕鬆完成所有備份,既節省時間又確保資料安全,是多麼方便的多合一解決方案啊!

Qubii Power 超能備份可在為手機快充的同時輕鬆完成所有備份,既節省時間又確保資料安全,是多麼方便的多合一解決方案啊!

Qubii Power 超能備份 嘖嘖熱賣中:r.maktar.com/tcb

Maktar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piconizer

Maktar I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maktar_tw/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Nespresso Vertuo Lattissima 開箱評測:濃縮咖啡、拿鐵與卡布奇諾一機盡享,售價 16,600 元

作者 Shaoyun
2024年12月19日 15:00
Nespresso Vertuo Lattissima牛奶咖啡機承襲咖啡膠囊條碼參數技術,可根據不同咖啡膠囊口味最佳的水溫、水量和預浸時間萃取出咖啡,同時結合三種牛奶咖啡模式,一機滿足多種咖啡需求。1c0d6b3c8916cb4a407762227393adad

Nespresso 再度更新 Vertuo 系列產品線,推出 Vertuo Lattissima 牛奶咖啡機,不僅承襲咖啡膠囊條碼參數技術,可根據不同咖啡膠囊口味最佳的水溫、水量和預浸時間萃取出咖啡,同時結合三種牛奶咖啡模式,製作出拿鐵瑪奇朵、卡布奇諾或隨喜好調配奶泡量,一機滿足多種咖啡需求。

廠商資訊
■Nespresso ■0809-001-886 ■https://www.nespresso.com/tw/ 

產品規格

■ 萃取技術:高速離心萃取參數條碼編碼技術
■ 最高轉速:每分鐘4000轉
■ 杯量選擇:7種(25ml-535ml)
■ 咖啡膠囊口味:32種
■ 咖啡膠囊系列:分享杯手沖感咖啡、特大杯臻選咖啡、大杯臻選咖啡、雙份濃縮咖啡、濃縮咖啡、極致濃縮咖啡
■內建牛奶模式:純奶泡、拿鐵瑪奇朵、卡布奇諾
■ 顏色:曜石黑、璀璨白

建議售價
新台幣 16,600元起

在外觀造型部分, Vertuo Lattissima 牛奶咖啡機共有黑和白兩種色系選擇,配色差異主要表現在上蓋結構,整機設計走時尚簡約風格,能更好地融入各種居家空間。其機體左半邊相似於 Vertuo Next 膠囊咖啡機種,保留了咖啡萃取區域、膠囊儲存空間與後方水箱,不過水箱容量明顯加大擴充至 1.6 公升,有利於製作大杯量咖啡時不必頻繁加水,機身右半部則加入牛奶系統,包含前方牛改壺、右上方牛奶咖啡製作按鈕和內部牛奶管線,雖說導入牛奶系統,但操作上依舊簡單、不複雜,使用者可根據喜好以「單按鍵」萃取純黑咖啡享用,亦可透過拿鐵、卡布奇諾和純奶泡共三種不同的牛奶模式按鈕,一鍵調配出相應的咖啡飲品,為咖啡愛好者帶來更豐富的選擇。

直覺式操作,三種牛奶咖啡輕鬆搞定

Vertuo Lattissima牛奶咖啡機一大亮點是採用直覺的按鍵操作,尤其這次新加入的牛奶咖啡調製系統共有卡布奇諾、拿鐵瑪奇朵和純奶泡三種模式,只需按下一鍵,即可輕鬆調製出香醇順口的咖啡,在家也能做出符合自身口味的咖啡品項。其中,卡布奇諾和拿鐵瑪奇朵主要差異在於濃縮咖啡、蒸氣牛奶和奶泡的比例不同,按鍵上也對應該特點以簡單明瞭的圖樣標示,讓使用者在操作上能更得心應手與直觀判斷,當按下卡布奇諾製作鍵,Vertuo Lattissima 會各以 1/3 的比例依序製作濃縮咖啡、蒸氣牛奶和奶泡,因此較能品嘗到濃郁咖啡香;而按下拿鐵瑪奇朵鍵,機器則先後會以蒸汽牛奶、上層奶泡和黑咖啡的順序調配,目測牛奶量約佔 4/6,而咖啡與奶泡各為 1/6,整體喝起來更為柔順,適合喜歡奶味較重的人士。

由於 Vertuo Lattissima 機種搭載了「參數條碼萃取技術」,其咖啡膠囊風味口感多達 40 種以上,選擇多元之外,在製作咖啡的過程中,馬達會以每分鐘 4,000 轉的高速離心力將咖啡液甩出,並讀取咖啡膠囊上專屬的編碼數據,依據最適水溫、預浸咖啡粉時間和匹配杯量來穩定調配最佳的咖啡風味,不僅保留咖啡香氣,萃取出來的咖啡脂層 Crema 也相當漂亮,若是對美式咖啡情有獨鍾的人士,便能直接透過左上方的咖啡按鍵來製作享用風味強烈且純粹的黑咖啡或濃縮咖啡,另若是對牛奶咖啡比例有個人偏好者,也能在製作咖啡後,再按下純奶泡鍵來加入自己喜歡的蒸氣牛奶量,一機滿足不同需求。

產品特色

三種牛奶咖啡特調模式:機身右側配置三種特調模式,由上而下分別為熱奶泡、拿鐵瑪奇朵和卡布其諾鍵。

智慧清潔指示燈:機身右上方配有除垢和奶管清潔提醒,日後清潔保養機器更直觀。

0.5L牛奶壺:咖啡機配置 0.5 公升大容量奶壺設計,可將未用完的牛奶直接放入冰箱保存。

牛奶壺功能轉盤:牛奶壺上蓋標示拆卸清洗、牛奶模式和清潔模式,轉至清潔將自動以熱水清潔奶管。

可拆卸奶壺設計:可將奶壺上蓋、噴嘴和奶管等零件拆開手洗清潔,或放進洗碗機清洗。

水箱最大水量標示:水箱容量加大至1.6公升,並配有Max標示最大儲水容量。

隱藏版濃縮萃取功能,釋放濃郁咖啡風味

值得一提的是,Vertuo Lattissima 還有一隱藏功能是「濃縮模式」萃取,只需快速按兩下咖啡鍵,就能將原為 40ml 的 Vertuo 系列咖啡杯量萃取為 25ml 濃郁杯量,原 80ml 和 150ml 萃取為 40ml,而 250ml 和 335ml 的杯量將萃取為 80ml,展現更為濃厚的香氣與醇郁的口感,讓每一杯咖啡都更具層次感。這種萃取方式也特別適合搭配鮮奶與冰塊,創造出更為醇厚的咖啡體驗,而這靈活調整咖啡風味的特色,無論是喜歡純粹濃縮咖啡風味,還是偏好奶香濃郁的冰咖啡,都能一次滿足,輕鬆製作出專屬於自己的咖啡飲品。

智慧清洗提示,日常維護更便利

後續清潔部分也十分容易,基本上奶管的清潔在每回製作完卡布、拿鐵或純奶泡時會亮起清潔提示燈,這時只要將牛奶壺上的旋鈕轉至「清潔模式」,機器就會自動以熱水清潔奶管,40 秒即完成,簡單又快速,此外,機身上也配有除水垢指示燈,提醒使用者定期清理,至於牛奶壺的噴嘴等部件皆可一一拆除清洗,咖啡膠囊儲存盒和杯架也都可直接水洗。要留意的是,平常機器在製作咖啡時,機器內的作動多少會產生殘餘咖啡渣在機器內部,因此可定期用軟布沾水擦拭在膠囊放置處外圍和膠囊彈出器尾端的咖啡液殘留物,適時維護機器的整潔,喝起咖啡方能更安心。

產品特色

鎖定/ 解鎖咖啡機蓋:將機蓋手柄右移至「解鎖」圖式即可打開上蓋,下壓上蓋再將手柄移至「上鎖」方能完整閉合。

膠囊嵌引結構 :開啟上蓋後,咖啡膠囊會藉由該結構自動嵌引到後方儲存盒中。

咖啡膠囊放置區:製作咖啡前,須開啟上蓋並將膠囊封口朝上放置於該處上方。

開關及咖啡鍵:除了能製作出牛奶咖啡之外,也可直接按下咖啡鍵一鍵萃取出黑咖啡。

膠囊儲存盒:咖啡製作完、開啟上蓋後,膠囊空盒會彈入後方儲存盒中。

三種杯架高度:機身前側依然有三個不同高度的杯架開孔,可依杯量來調整合適的高度。

重點檢視:牛奶咖啡愛好者最佳選擇

外型設計 ★★★★☆
整體設計走低調簡約直感,在擺設上能更適配各種居家裝潢風格,不過因加入牛奶調製系統,因此體積較Vertuo Next和Vertuo Pop機種龐大一些,需要騰出較大擺放空間。

操作方式 ★★★★★
圖像化按鍵與一鍵製作對新手十分友善,使用者只須將飲用水、咖啡膠囊和牛奶填裝好,根據需求按下相應的製作鍵,等待數秒就能享用一杯香醇濃郁的牛奶咖啡或濃縮咖啡。

飲用感受 ★★★★☆
其內建的卡布奇諾模式,因咖啡、牛奶和奶泡比例均等,品嘗起來有濃郁的咖啡風味與綿密的奶泡口感,而拿鐵的牛奶多,喝起來像帶著咖啡味道的牛奶,咖啡味較淡,但口感十分柔順絲滑。

膠囊選擇 ★★★★★
除了能一鍵享用拿鐵、卡布和美式咖啡之外,還有多達40多種的咖啡膠囊風味可選擇,以及小至25ml的極致濃縮咖啡大至535ml分享杯手充感咖啡共7種杯量選擇。

本文同步刊載於PC home雜誌
Nespresso Vertuo Lattissima 開箱評測:濃縮咖啡、拿鐵與卡布奇諾一機盡享,售價 16,600 元歡迎加入PC home雜誌粉絲團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BenQ RD280U 開箱評測:專為軟體工程師所設計的 4K 護眼螢幕

作者 Chishisan
2024年12月19日 09:30
BenQ 專為軟體工程師所設計的 RD 系列顯示器,如 RD280U 以及 RD320U 等高階機型,引入許多 BenQ 獨家的專業護眼及專注力輔助功能,市場上幾乎沒有同類型顯示器產品可以與之競爭。8e63e0c4c6eb34dcd0cc85bd2ceb3132

護眼功能是現在各家顯示器的標配之一,不過說到推動此風潮的興起,BenQ 絕對是居功厥偉,隨著相關技術的普及,BenQ 也開始將目光投向特定情境的用戶需求,並搭配獨家開發的功能,以進行市場的區隔化,其專為軟體工程師所設計的 RD 系列顯示器,也就應運而生。RD 系列中的新品如 RD280U 以及 RD320U 等高階機型,更引入許多 BenQ 獨家的專業護眼及專注力輔助功能,市場上幾乎沒有同類型顯示器產品可以與之競爭,本篇借測的是 RD280U 機型。

文章目錄

BenQ RD280U 開箱評測:專為軟體工程師所設計的 4K 護眼螢幕

BenQ RD280U 規格一覽

  • 螢幕尺寸:28.2 吋
  • 面板類型:IPS
  • 解析度:3840×2560
  • 亮度:350 尼特(峰值 450 尼特)
  • 原生對比:1200:1
  • HDR:HDR10、VESA DisplayHDR 400
  • 反應時間:5ms
  • 喇叭:2W×2
  • 尺寸:474.3 - 587.3×610.4×244.5mm
  • 重量:10.4kg
  • 保固:1 年

採用 3:2 特殊顯示比例

既然都是講究護眼,RD 系列與他牌顯示器有何差異呢?對於以程式設計為業的軟體工程師來說,長時間盯著螢幕進行程式碼的編寫與修改可說是常態,除了程式碼字體小容易混淆之外,多數工程師為了提高專注力,也習慣在關燈的暗室狀態下進行工作,因此,RD 系列的核心功能,就是聚焦在這種特殊的使用情境,以提供舒適而清晰的顯示效果為首要之務,包括在面板部分,不僅透過 3:2 的特殊螢幕比例,提供更大的顯示範圍,可減少上下滾動,提升閱讀效率;還使用無眩光的特殊塗層,將反射率控制在 2% 以下,能避免環境反光的干擾;搭配 BenQ 獨家的光智慧 2.0 技術(B.I. Gen2),藉由機身的光源感應器,即可自動檢測環境亮度並調節螢幕亮度設定。

RD280U 螢幕下方的光源感應器模組,內建狀態指示燈與快捷切換 Coding 模式的觸控功能。

螢幕 OSD 功能主要透過螢幕下方的 5 向搖桿功能鍵進行操作。

附帶一提,RD 系列中還有一款旗艦規格的 RD320U,除了接口的配置有所不同、螢幕尺寸為 32 吋之外,在亮度以及對比度方面均分別提升至 400 尼特以及 2000:1 對比度,因此在相同的 BenQ 獨家護眼技術加持下,RD320U 整體畫質表現也更高一籌。

在背面低調的「Programming Series」字樣,標示出了 RD280U 的產品定位。

打造沉浸式編碼環境

除此之外,BenQ 還在 RD 系列上導入了新的 Coding 顯示模式,及獨創的夜間守護模式等功能。所謂的 Coding 模式,其實是一種針對編碼環境所設計的色彩模式,可提高字元的清晰度,依照工作者的習慣不同,也提供適用於淺色與深色畫面兩種主題可選擇,透過螢幕下方的觸控式熱鍵。就能快速切換日常與工作狀態。而獨特的夜間守護模式,除了可與前述環境光智慧檢測進行連動之外,更能突破螢幕最低亮度 50 尼特限制,在黑暗環境下螢幕亮度可以降到僅 0.06 尼特,即使不得已需工作至深夜,也能盡量減低螢幕光源對於眼睛的影響。另外 RD280U 還支援智慧藍光以及護眼提醒等功能,在確保沉浸式編碼體驗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時,BenQ 也透過這些舉措,進一步避免工作時間過長而可能造成的傷害。對於辦公室的工作者來說,EcoPrivacy 這項功能也挺實用的,同樣是藉由感測器來偵測使用者是否在螢幕前,在無人或閒置狀態下,畫面會自動變暗以確保隱私,也兼具省電的功用。

透過螢幕下方</>樣式的觸控鍵,即可快速切換不同的編碼模式,不用再進 OSD 選單設定。

啟動 Eye Care 項目內的「夜間保護」功能,可將螢幕亮度進一步降低,以適合暗室的工作環境,共有 10 階可以調整,最低亮度至 0.06 尼特。

EcoPrivacy 功能可在使用者離開座位時自動調暗螢幕,但要注意此時電腦並不會上鎖,任何人靠近螢幕都會亮起,因此主要偏向作為節能用途。

針對色弱用戶的紅綠色彩調整,也是一般顯示器中較為少見的貼心功能。

自帶 MoonHalo 照明

比較特別的是,RD280U 在螢幕的背後還搭載了環形夜燈 MoonHalo,作用是平衡桌面工作環境的整體光源,由於其燈光是透過反射方式提供照明,因此光線較為柔和,不會造成眼睛的負擔,MoonHalo 也支援自動調光,可依據環境自動調整亮度,並與螢幕亮度同步,使用者也可以手動調節色溫,創造最符合自己習慣的工作氛圍。如果將其設定為不間斷模式,那麼即使螢幕進入休眠,MoonHalo 也不會關閉,可以作為房間內的夜燈使用。

環形夜燈 MoonHalo 的光線柔和,除了可與光智慧調光功能連動,也可以手動調節色溫。

MoonHalo 相關功能亦可透過快捷選單來設定,在支援自動調光之外,也可手動設定色溫以及燈光照射的角度。

支援多種設備的串聯整合

作為一台能幫助提高效率及生產力的顯示器,RD280U 在串聯整合使用者設備方面,也提供了相當完善的支援性,RD280U 除了提供 HDMI 2.0、DisplayPort 1.4 各一組外(RD320U 為 2 組 HDMI 2.0),還有一組支援 DP Alt Mode 的 USB-C 接口,最高可以提供 90W 供電,用以銜接使用者的筆電或平板設備,另一組 USB-C 埠則能夠透過 MST 以菊鏈形式串聯多部顯示器。如果使用者的設備是 Macbook,RD280U 也支援獨家的 M-Book 色彩模式,能減少螢幕色差,節省對色的時間。另一方面,RD280U 在同時連接兩台裝置時,也支援以子母畫面或分割畫面同時顯示雙訊源畫面,而針對銜接多訊源時的資料輸入需求,BenQ 也都考慮到了,透過 RD280U 機身的 USB Hub,連接鍵盤滑鼠等設備之後,就能利用 KVM 功能,以同一組鍵盤滑鼠在不同裝置間進行切換並控制。

除了 HDMI 2.0、Display 1.4 介面,也支援 USB-C 輸入以及菊鏈串連多個顯示器。

皮革材質的線材固定環,為 RD280U 帶來一絲雅痞的氣質。

提供 USB Hub 以及 3.5mm 耳機孔,可銜接隨身碟以及及鍵鼠等週邊設備。

便利的 Disply Pilot 2 桌面工具

RD280U/ RD320U 也支援 BenQ 為旗下顯示器所推出的螢幕工具軟體 Disply Pilot 2,主要功能在簡化顯示器的操作,專業工作者經常需要在不同模式或訊源間切換,而 Disply Pilot 2 則提供了更便捷的功能按鈕,就像是桌面遙控器一般,用滑鼠點一點就能快速切換色彩模式、調整亮度,或是一鍵開啟智慧藍光、夜間保護,也能依不同需要啟閉 HDR 及 MoonHalo,更允許使用者自訂介面,讓工作更加方便和彈性。

另外,在進階功能上,Disply Pilot 2 還可依據不同的應用程式指定色彩模式,例如工作累了想看看 Netflix,便可指定在執行 Netflix 時,將顯示器自動切換到劇院模式,省去手動切換的功夫。而「FloW」功能則是可以讓使用者自訂多種使用情境,並選擇在該情境下的不同時段,排程套用螢幕的特定功能,甚至還可將這些個人化的設置備份至雲端伺服器,以便在不同的 BenQ 顯示器上還原,不用再重複設定。

Disply Pilot 2 將使用者常用的功能化為桌面應用工具,可簡化顯示器的控制與設定。

使用者可以自訂要顯示的項目,客製化符合自己習慣與需求的工具介面。

透過 Disply Pilot 2 的「FloW」可自行建立情境與規則,以達到自動切換顯示設定的功能,還可依據不同應用程式,指定要套用的色彩模式。

總結:專業軟體開發者的首選顯示器

最後針對工藝設計方面,BenQ 所推出的全新 RD 系列新品,包括 RD280U 及 RD320U 機型,均展現了簡約與專業的結合,採用精緻的外框和俐落的線條,給人一種現代科技的高級感,整體看起來既穩重又不失時尚,特別適合放置於辦公室或家中的多功能空間。同時,在細節方面的處理也相當細緻,比如 MoonHalo 環形燈、感測器及指示燈、觸控熱鍵等等,不僅美觀,也十分強調實用性。

另外,得益於 BenQ 的獨家護眼功能,包括人體工學設計、B.I. Gen2 自動調光技術、多種 Coding 顯示模式等,搭配 Disply Pilot 2 應用程式的客製化設定,讓使用者能輕易在不同情境下,快速切換為最適當的顯示模式,並提供了極佳的視覺舒適度。相較於 RD280U 來說,RD320U 則進一步加入了 PIP/PBP 功能,可透過子母或分割畫面同時顯示雙訊源畫面,考慮到 RD320U 是採取標準 16:9 畫面比例,因此也具備了垂直旋轉功能,能以直式畫面顯示完整的文件,或是更多行的程式碼。綜合其功能取向,其實 RD280U / RD320U 不僅是針對專業程式工作者,對於經常需要長時間待在電腦螢幕前校稿的編輯、文字工作者等來說,亦是值得推薦的生產力工具。

BenQ RD280U 開箱評測:專為軟體工程師所設計的 4K 護眼螢幕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Jetson Orin Nano開發套件動手玩(一):規格介紹與開箱

2024年12月19日 09:22
NVIDIA於GTC 2023春季場發表Jetson Orin Nano開發套件,提高入門級AI裝置的效能標竿,讓我們先看看它的規格分析。F5e6cc5c3a7831bb00c0f8c1e4d04f3e

NVIDIA於GTC 2023春季場發表Jetson Orin Nano開發套件,而昨天老黃不但推出加強版的Jetson Orin Nano Super價格還降價了,還提高入門級AI裝置的效能標竿。讓我們先看看先前的Jetson Orin Nano的規格分析。

入門級AI效能新基準

Jetson Orin Nano 8GB運算模組能在15W功耗模式下,提供40TOPS的INT8資料類型AI運算效能,相較於Jetson Xavier NX僅有21TOPS的效能高出1倍左右。而與Jetson Nano的INT16資料類型效能只有0.5TOPS相比,2者差距更為達到80倍之譜,此外Jetson Orin Nano 8的FP32資料類型CUDA核心效能也達到Jetson Nano的5倍,6組Arm Cortex-A78AE處理器核心也有近7倍處理器效能。

另一方面Jetson Orin Nano 8GB運算模組也能切換至7W功耗模式,帶來更具彈性的應用方式,。整體而言,Jetson Orin Nano最高能帶來50倍於Jetson Nano的電力效率。

受益於Jetson Orin Nano平台的效能提升,並可支援更多主流AI電腦視覺模型,開發者可以利用Jetson Orin Nano開發套件打造功能更多元的入門級AI機器人、無人機和相機等應用。

  1. Jetson Orin Nano平台支援之視覺模型
  2. NVIDIA PeopleNet v2.3:精簡人員檢測
  3. NVIDIA PeopleNet v2.5:最高準確度人員檢測
  4. NVIDIA Action Recognition Net:2D和3D人員姿勢辨識
  5. NVIDIA LPRNet:車牌辨識
  6. NVIDIA DashCamNet、BodyPoseNet:人員姿勢預測
  7. ResNet-50 (224×224):圖像辨識

NVIDIA規劃Jetson Nano、Jetson Orin Nano、Jetson AGX Orin等3種不同等級的開發套件。

根據NVIDIA官方提供的參考資料,Jetson Orin Nano 8GB在特定條件可以提供40倍於Jetson Nano的AI效能,以及50倍電力效率。

Jetson Orin Nano在電腦視覺領域可以提供30倍於Jetson Nano的效能,並透過軟體最佳化將差距拉到45倍。

豐富I/O功能

Jetson Orin Nano開發套件的I/O功能與Jetson Xavier NX開發套件比較接近,比Jetson Nano開發套件豐富許多,不但能支援microSD記憶卡,也能安裝M.2固態硬碟,以滿足吞吐量更大的運算需求。

Jetson Orin Nano開發套件規格特性一覽
運算模組部分:Jetson Orin Nano 8GB運算模組
處理器:6組Arm Cortex-A78AE v8.2 64-bit核心(1.5MB L2 + 4MB L3)
GPU:1024組NVIDIA Ampere架構CUDA核心+ 32組Tensor核心
記憶體:8GB 128-bit LPDDR5(頻寬=68 GB/s)
儲存媒體:M.2 NVMe固態硬碟、microSD記憶卡
消耗電力:7~15W
母板部分:NVIDIA Reference Carrier Board
攝影機端子:2組MIPI CSI-2 22-pin Camera Connectors
M.2:Key M PCIe Gen 3x4、M.2 Key M PCIe Gen3x2、M.2 Key E PCIe (x1) / USB 2.0 / UART / I2S / I2C
USB:4組USB 3.2 Gen2、USB Type-C(Debug、Device Mode專用)
網路:GbE乙太網路
顯示:DisplayPort 1.2(支援MST多重串流傳輸)
microSD讀卡機:支援UHS-1 SDR104模式
其它端子:40-Pin擴充端子(支援UART、SPI、I2S、I2C、GPIO)、12-Pin按鈕端子、4-Pin風扇端子、DC電源輸入端子
尺寸:100 x 79 x 21mm(包含底座、運算模組與散熱器)

Jetson Orin Nano開發套件將運算模組安裝於母板並搭配主動式散熱方案,外觀與Jetson Xavier NX開發套件比較接近。

Jetson Orin Nano提供2組MIPI CSI-2攝影機端子,方便影像辨識應用。

由於它的TDP可達15W,因此還是採用具有風扇的主動式散熱。

機身右側提供40-Pin擴充端子,方便連接各種外部裝置。

I/O背板區域提供4組USB 3.2 Gen2,以及Debug用USB Type-C、GbE乙太網路、DisplayPort 1.2、DC電源輸入端子各1組。

機身底部則有3組M.2插槽。

筆者將於下篇文章對Jetson Orin Nano開發套件進行效能實測,如果沒有意外的話,也計劃進行「咳咳」的測試,敬請期待我們的後續報導。

系列文章
NVIDIA推出Jetson Orin Nano開發套件,大幅提升AI入門裝置效能
Jetson Orin Nano開發套件動手玩(一):規格介紹與開箱(本文)
Jetson Orin Nano開發套件動手玩(二):效能實測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水星網路 Halo H47BE Wi-Fi 7 BE9300 Mesh 網狀路由器開箱實測:升級 Wi-Fi 7 就是最佳聖誕禮!享受三頻網路飆速、全屋訊號零死角體驗真的很容易!

作者 Axiang Chin
2024年12月18日 10:00
水星網路 Halo H47BE Wi-Fi 7 BE9300 Mesh 網狀路由器開箱實測:升級 Wi-Fi 7 就是最佳聖誕禮!享受三頻網路飆速、全屋訊號零死角體驗真的很容易!A7ac80d52b0b93dbbd2ec1b9e6d84a39

在去年(2023)第四季,台灣正式開放了 6GHz 的頻段,隨即也宣告了無線網路正式進入 Wi-Fi 7 的新世代,不過在當時僅有 TP-Link 一家迅速推出相關產品搶佔市場先機,但今年不難發現到,各家品牌也都「火力全開」,隨著更多支援 Wi-Fi 7 的終端設備如智慧型手機、筆記型電腦甚至是電視遊樂器…等陸續推出,讓不少消費者也都考慮是否應該要升級家中的無線網路規格,不過「價格」或許是讓不少人猶豫不決的主要原因。

環顧目前的無線路由器市場,相對平價的 Wi-Fi 6 規格仍舊是主流,不過今年可就有些不同,許多品牌的 Wi-Fi 7 路由器以「規格」切分出不同的產品線,其中入門款 Wi-Fi 7 無線路由器的價格與 Wi-Fi 6 中高階規格相去不遠,雖然同為 2.4GHz 與 5GHz 的雙頻機型,但支援 Wi-Fi 7 最新技術如 4K-QAM 與 MLO 多重連接模式,能帶來傳輸效能與低延遲的升級,也成為不少使用者的選擇。

即將到來的聖誕佳節與 2025 新年,是不是該送自己一個科技新好禮?除了前不久最熱門的新款遊戲主機 PlayStation 5 Pro,也別忘了一併升級 Wi-Fi 7 無線網路才能享受 PS5 Pro的極致遊戲體驗!水星網路 Halo H47BE 就是幫你省荷包又能輕鬆進入 Wi-Fi 7 世代的最佳選擇!

不過若是希望擁有能完整支援 6GHz 的 Wi-Fi 7 無線路由器,目前大部份品牌的機型價格仍舊偏高,但唯獨「水星網路」一家例外!一直以來水星網路就是無線路由器市場中的「價格破壞者」,在 Wi-Fi 7 世代產品的佈局也同樣走相同策略,除了前面提到入門級的雙頻機種單機價格甚至做到新台幣 2,000 元有找,完整支援三頻的 Wi-Fi 7 機種也下殺到其他品牌的入門 Wi-Fi 7 級別產品價格帶,而本篇文章將為大家帶來開箱實測的「Halo H47BE Wi-Fi 7 BE9300 Mesh 網狀路由器」可說是其中性價比最高的選擇,除了支援 Wi-Fi 7 三頻段並提供高達 9214 Mbps 速率,更是完整的 Mesh Wi-Fi 系統,2 機一組的配置可提供 180 坪的訊號覆蓋範圍,甚至要跨樓層連結也不成問題。

Halo H47BE WiFi 7 BE9300 Mesh 網狀路由器特色搶先看

  • 支援 2.4GHz、5GHz 與 6GHz 三頻段,提供 9214 Mbps 的總頻寬,滿足 4K / 8K 影音串流、AR / VR 遊戲需求與極速下載
  • 支援最新 Wi-Fi 7 技術,包括 320MHz 頻道、4K-QAM、MLO…等連線技術,效能表現更為提升
  • 採用強大的無縫漫遊和Mesh技術,不用擔心訊號斷線或延遲問題
  • 支援多重連接模式 MLO,提高網路吞吐量,減少延遲並提高穩定性
  • 單機提供 3 組 2.5 Gbps 連接埠,並支援 WAN / LAN 自動切換功能
  • 2 入組可提供高達 180 坪的訊號覆蓋範圍
  • 使用手機 MERCUSYS APP 即可快速完成所有的路由器安裝與網路設定
  • 內建家長監護功能,輕鬆管理孩子上網時間和內容

開箱與外觀介紹

一直以來,水星網路的 Halo 系列在外型上就挺獨樹一格的,雖然同樣是內建天線的外觀形式,但卻跳脫了一般較常見的「柱型」設計,取而代之的是「方型盒子」的簡約設計。而今年全新的 Halo H47BE 也承襲了這樣的設計思維,但造型上採用了前高後低的梯型設計,與過往有些許不同,但純白色的外型依舊美觀,也能自然地融入至居家空間之中,而不會有絲毫突兀感。

水星網路 Halo H47BE 的外盒採用品牌一貫的紅、黑對比配色,視覺上十分搶眼。 ▲ 外盒背面可以看到 Halo H47BE 所主打的產品特色與規格,而台灣發售的 2 入組也提供 180 坪的網路覆蓋範圍,且能適用於大坪數、跨樓層的使用環境。 ▲ 盒內物品一覽,包括 Halo H47BE 兩台、兩組供電器、一組扁型網路線與說明書。外盒背面可以看到 Halo H47BE 所主打的產品特色與規格,而台灣發售的 2 入組也提供 180 坪的網路覆蓋範圍,且能適用於大坪數、跨樓層的使用環境。盒內物品一覽,包括 Halo H47BE 兩台、兩組供電器、一組扁型網路線與說明書。此次開箱實測的是 Halo H47BE 的 2 入組版本,提供兩台 Mesh Wi-Fi 路由器設備,沒有區分主機或衛星子機,因此設備的外型與規格完全一致。在機身正面設置有指示燈,後側則為大面積的散熱孔與連接埠。值得一提的是,Halo H47BE 單機提供了三組有線連接埠,且全部皆為速度更高的 2.5 Gbps規格,且設計為 WAN / LAN 自動偵測設計,在使用上能避免使用者連接線材時發生錯誤,也能提供包括桌機或是 NAS 更大的傳輸頻寬!


Halo H47BE 同樣採用內建天線的方型設計,但仔細看可以發現機身採前高後低的梯型設計。

機身正面可以看到水星網路 MERCUSYS 的 LOGO 與指示燈號,在開機進入可設定狀態為藍燈閃爍,正常運行時為白燈恆亮,若發生連線問題則會顯示紅燈。

Halo H47BE 的機身背面可看到大面積散熱孔,下方有電源接口、三組 2.5 GbE 的網路埠並支援 WAN / LAN 自動偵測,同時也設置有 RESET 設定用的重置孔。

機身底部也設置大面積的散熱孔,每個邊角都有穩固置放的止滑腳墊,中間的標籤也提供了預設連結的 SSID 與主機的序號與網路 MAC 碼。

初始安裝設定

與先前水星網路出品的無線路由器相同,Halo H47BE 的安裝流程也是力求簡單易上手-透過手機端的 MERCUSYS APP 就能輕鬆完成所有的設定程序,而且過程真非常容易,對於沒有接觸過網路設備的新手用戶來說也十分友善。除此之外,Halo H47BE 進行 Mesh Wi-Fi 串接的過程也是「完全自動化」,在主路由設定完成後,只需要將另一台 Halo H47BE 在訊號範圍內就定位並連結電源,在開始後即可自動串連成為 Mesh 網路,進一步擴大無線網路的覆蓋範圍。

Halo H47BE 的安裝方式十分簡單,連結電源開機,並準備好你的手機下載 MERCUSYS APP 即可依指示完成! ▲ 安裝 MERCUSYS APP 並註冊 / 登入帳號後,即可依照指示設定新設備,這裡我們選擇 Halo 系列。 ▲ 接下來畫面會提示我們進行相關設備狀態的確認,其中包括 Halo H47BE ,在連結電源開機後等待指示燈閃爍藍色狀態後,即可進入下一步設定,並將手機開啟 Wi-Fi 以連結至初始 SSID。 ▲ 依畫面指示加入 Halo H47BE 初始的 SSID,並完成連結。安裝 MERCUSYS APP 並註冊 / 登入帳號後,即可依照指示設定新設備,這裡我們選擇 Halo 系列。接下來畫面會提示我們進行相關設備狀態的確認,其中包括 Halo H47BE ,在連結電源開機後等待指示燈閃爍藍色狀態後,即可進入下一步設定,並將手機開啟 Wi-Fi 以連結至初始 SSID。依畫面指示加入 Halo H47BE 初始的 SSID,並完成連結。

接下來可設定 Halo H47BE 擺放的位置以方便管理,另外系統會自動偵測網路連線方式,若是自行選擇符合的連線類型。一般家用網路通常會設定由數據機進行 PPPoE 連結並自動指派 IP,這裡可設定「浮動IP」。

接下來設定想要的網路 SSID 與密碼,並確認路由器自動檢查更新的時間。


完成設定之後,即可開始使用網路,這時 APP 也會提醒我們可以新增其他 Halo 子機,只需要將機器就定位並開始,約莫 2 分鐘後即會自動進串聯。不過若是在 2 入組之外還要加入其他 Halo H 系列的設備,仍需透過 APP 的新增設備進行。

 

Halo H47BE 的機身體積不大、沒有外露的天線,很適合放在櫃子、層架或是桌面上使用。

 

MERCUSYS APP 功能介紹

除了初始安裝,Halo H47BE 也提供了完整的路由器運行狀態監控與設定功能,我們可以直接透過手機開啟 MERCUSYS APP ,在「網路」主頁看到目前網路的 Mesh 節點狀態,同時也能看到目前已經連結設備的上傳與下載數據,甚至是連線的頻段資訊都一目了然。另外在 MERCUSYS APP 中也提供完整的路由器設定功能,提供包括 Wi-Fi 設定、訪客網路、網路優化與進階設定…等功能,同時也內建有家長監護、QoS 流量控制、每月報告等附加功能,可進一步管理上網成員/裝置和網路安全。


Halo H47BE 的 MERCUSYS APP 區分為「網路」與「更多」兩個分頁,分別提供網路運行狀態監控與功能設定。


在 Wi-Fi 設定中可分別設置 2.4GHz 與 5GHz 以及 6GHz 網路的開關與 SSID 和密碼,也能啟動 MLO 多重連接模式功能,直接由系統進行三頻網路的自動連結。


訪客網路功能也可區分為雙頻與獨立的 6GHz 網路,而內建的「網路優化」功能也能提供自動化的網路連線頻道優化。


在進階設定中也提供更多網路相關設定,提供更多彈性自定功能的空間,另外 APP 中也提供 QoS 流量控制的功能,可讓使用者指派優先存取網路的設備。


MERCUSYS APP 也內建有完整的「家長監護」功能,可自定子女的設定檔以管控孩子的上網存取內容與時間。


設定檔的過濾層級區分為四種不同等鈒,各自可指派封鎖內容類別或是手動加入封鎖網站清單,另外時間管理方面可設置每日上網時間,並可區分平日與週末的不同。


就寢時間也可以單獨設定,在指定區間內即斷開網路,設定完成後就可以指定控制的設備。

 

網路實測

為了進一步了解 Halo H47BE 在收訊與網速的實際表現,此次筆者也在兩層樓的空間中,實際部署 Halo H47BE 的雙機,以無線回程的方式串接成為 Mesh 網路,並在每一層樓的兩個位置進行網路速度與三頻段網路收訊強弱表現的實測,提供給大家參考!


近期新發售的 PS5 Pro 也支援了 Wi-Fi 7 無線網路,升級 Halo H47BE 之後就能享受到更快、更穩定的連線品質與下載速度囉!


此次實測 Halo H47BE 的兩層樓平面圖,每個樓面的面積約 14 坪左右,Halo H47BE 主路由安裝於樓層一並連結 1G / 600M 的光纖固網,另一台 Halo H47BE 以 Mesh 子機方式設置於樓層二的樓梯間位置,並使用三星 Galaxy S24 Ultra 作為終端設備實測,相對位置圖可參考上圖的配置。


上圖為樓層一測速點 A(圖左)與測速點 B(圖右)的 SpeedTest 實際測速結果,均可達到接近固網「滿速」的效能表現。


上圖為樓層二測速點 B(圖左)與測速點 C(圖右)的 SpeedTest 實際測速結果,雖然是以無線回程方式實測,但可發現到在網速方面的表現仍有不錯的水準。


上圖為樓層一測試點 A 的網路收訊測試結果,圖左 2.4GHz 頻段的收訊約為 -45 dBm,圖中 5GHz 頻段的收訊約為 -43dBm,圖右 6GHz 頻段的收訊約為 -26dBm。


上圖為樓層一測試點 B 的網路收訊測試結果,圖左 2.4GHz 頻段的收訊約為 -46 dBm,圖中 5GHz 頻段的收訊約為 -38dBm,圖右 6GHz 頻段的收訊約為 -45dBm。


上圖為樓層二測試點 C 的網路收訊測試結果,圖左 2.4GHz 頻段的收訊約為 -47 dBm,圖中 5GHz 頻段的收訊約為 -38dBm,圖右 6GHz 頻段的收訊約為 -45dBm。 可以發現到,樓層二的 Halo H47E 透過無線連結的方式帶來不俗的收訊品質,也讓不同樓層的使用體驗保持一致。


上圖為樓層二測試點 D 的網路收訊測試結果,圖左 2.4GHz 頻段的收訊約為 -52 dBm,圖中 5GHz 頻段的收訊約為 -38dBm,圖右 6GHz 頻段的收訊約為 -48dBm。 可以發現到,Halo H47E 透過無線連結至樓層二的訊號,在房間內的收訊品質也同樣穩定。

 

結語:迎接飆網新未來!年末升級 WI-Fi 7 無線網路最佳選擇!

對於現代人來說,生活中無處不需要穩定高效的網路連線,才能滿足生活中的全方位需求,包括日常任務的處理、工作、學習與娛樂…等,其中尤其是我們長時間身處的居家空間,為了滿足各類型設備的連結需要,無線網路的品質絕對不容忽視,而今年已經正式進入到 Wi-Fi 7 的時代,隨著更多設備開始支援這個新規格,也意味著消費者們應該考慮家中無線網路的升級。


Halo H47BE 的外型簡約時尚,白色機身更能輕易融入不同類型的空間風格之中。


不同於過往 Wi-Fi 6 時代無線路由器在市場普及的速度較為緩慢,這個世代的 Wi-Fi 7 可以發現到相關產品的推陳出新速度就像搭火箭一般高效率,今年的無線路由器市場已經有非常多 Wi-Fi 7 規格的產品可以選擇,不過大部份價格仍舊讓一般使用者忘之卻步,相對主打價格實惠、高性價比的水星網路 Wi-Fi 7 系列產品就成為絕大多數家庭用戶能夠接受的最佳選擇,尤其對於居家空間較大、多樓層透天厝環境的使用者來說,本篇文章帶來的「Halo H47BE WiFi 7 BE9300 Mesh 網狀路由器」稱得上是最佳選擇。


今年有愈來愈多筆記型電腦支援 Wi-Fi 7 規格,升級 Halo H47BE 更能享受到高速傳輸、低延遲且穩定的上網品質。


Halo H47BE 在價格上貼近一般品牌入門級 Wi-Fi 7 無線路由器的定位,但卻提供完整 Wi-Fi 7 三頻段與 BE9300 的中階頻寬支援,稱得上是「以下犯上」的規格,同時更是 2 入一組的 Mesh Wi-Fi 系統,能夠進一步擴增家中無線網路訊號的覆蓋範圍,做到真正的「無死角」與「無縫連網」體驗,而且也能提供更多設備同時連網的穩定性,也更適合需要穩定連線頻寬的高畫質影音串流,需要低延遲的 AR / VR 應用與連網遊戲。


Halo H47BE 的 Mesh 網狀網路架構也能確保居家空間擁有完善的收訊品質,無論在家中任何角落都能享受到穩定高效的無線網路。


除了規格方面的全方位與價格上的平易近人,Halo H47BE 也擁有簡易安裝、好上手的功能設計,只需透過手機端的 MERCUSYS APP 即可完成所有的操作,沒有複雜的設定,同時也提供完整的網路調校功能,也提供家長監控、QoS 流量管控…等附加功能,讓你輕鬆管理居家網路!


Halo H47BE 擁有完整 Wi-Fi 7 三頻規格,BE9300 的充足頻寬與 2.5 Gbps 的連接埠更能確保各類型設備的高效連網,再加上實惠的價格,除了自用,也是聖誕節與新年送禮的好選擇~讓親朋好友們一起進入 Wi-Fi 7 的飆網新世代吧!

可以預期在明年會有更多終端設備全面支援 Wi-Fi 7,升級居家無線網路規格也成為大勢所趨,而支援完整 Wi-Fi 7 規格且效能表現不俗的 Halo H47BE 就會是家庭用戶的最佳選擇,也非常適合趁著聖誕佳節與新年當作禮物贈送給自己或是親朋好友,讓大家在迎接 2025 年的同時,也能全面升級至新世代無線網路!

 

好康報報

  • MERCUSYS 水星網路 Halo H47BE BE9300 三頻 Wi-Fi 7 Mesh 路由器 2 入組只要 NT$6,999 元,聖誕新年好禮首選 👉 https://lihi.cc/EGdI9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Intel Arc B580效能實測,中堅價位新卡搶先報到

2024年12月12日 22:00
Intel推出至針對1440p遊戲應用規劃的Arc B580顯示卡,並透過XeSS 2升頻功能提升遊戲的FPS效能,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它的表現。B89f9548c8edc1d40e67c10da85b1e40

Intel推出至針對1440p遊戲應用規劃的Arc B580顯示卡,並透過XeSS 2升頻功能提升遊戲的FPS效能,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它的表現。

搶先登陸中階市場

Intel的第2代Arc顯示卡首波將推出Arc B580、B570等價為為美金249與219元的產品,在AMD Radeon RX 8000系列以及NVIDIA GeForce RTX 50系列尚未發表的情況下,率先搶占2024 / 25賽季的中階市場。

延伸閱讀:Intel Arc Battlemage系列顯示卡架構說明,Xe2繪圖架構搭配XeSS 2 AI升頻
Intel Arc B580效能實測,中堅價位新卡搶先報到(本文)
Intel也有效能禁藥,Arc B580搭配XeSS 2升頻、畫格生成效能實測(工作中)

筆者已經在前文介紹過Arc Battlemage系列顯示卡架構,本文將重點放在Arc B580的效能測試,並分析XeSS 2升頻功能所帶來的效能助益。

Arc B580採用BMG-G21繪圖處理器,具有20組Xe核心,並搭載12 GB頻寬達456 GB/s的GDDR6記憶體,TDP為190 W,使用單組PCIe 8-Pin電源。

Arc B580、B570之規格簡表。

Intel Arc B580 Limited Edition的包裝以藍、紫色之漩渦為視覺設計主題。

Arc B580 Limited Edition之TDP僅190 W,採用雙風扇、雙槽設計。

從背面可以看到顯示卡尾端為穿透式散熱設計。

風扇可以直接將冷空氣吹送穿透散熱片,強化整體散熱效果。

電源部分需連接1組8-Pin PCIe電源端子。

I/O部分提供3組DisplayPort 2.1(最高支援UHBR 13.5)與1組HDMI 2.1。

Arc B580的影音輸出端子規格一覽。

測試環境與條件

本次測試過程除了手動開啟EXPO功能,讓記憶體自動超頻至DDR5-6000之外,其餘BIOS / UEFI的設定皆維持預設值,Resizable BAR為開啟狀態。

所有成績除了都是進行2輪測試,在確定沒有極端值後取平均,遊戲效能使用遊戲內建的測試模式,而《絕對武力2》為手動操作進行與電腦BOT於Dust 2地圖之對戰,搭配NVIDIA FrameView記錄FPS成績。

遊戲部分在1080p、2K、4K解析度搭配最高畫質設定,若有設定範本則套用最高範本,若無則將所有畫質相關項目調至最高,關閉VRS或動態解析度等設定,並僅進行開、關光線追蹤功能的調整。

至於對照組部分,則使用先前測試專題之Intel Arc A750與AMD Radeon RX 7600 / RX 7700XT以及NVIDIA GeForce RTX 4060 / RTX 4060 Ti 8GB / RTX 4070等顯示卡,但是它們皆搭配AMD Ryzen 7 7700X處理器與ASRock X670E Taichi主機板。考量到這些顯示卡大多落在中階區間,因此效能瓶頸大多在顯示卡本身,處理器造成的影響較小,對照組成績仍有一定參考價值。

另外筆者也加入Arc B580與Core Ultra 155H / 258V等行動版處理器之內建繪圖處理器(iGPU)之AI效能測試,在最後的《黑神話:悟空》、《絕對武力2》等2的項目則以NVIDIA GeForce RTX 4090顯示卡作為對照。至於XeSS 2的測試則會在下篇文章分析。

測試平台:
處理器:AMD Ryzen 7 9700X(105 W cTDP模式)
散熱器:MSI MEG Coreliquid S360
主機板:GIGABYTE X870E AORUS MASTER
記憶體:G.Skill Trident Z5 Neo RGB 16GBx2(@DDR5-6000)
顯示卡:Intel Arc B580 Limited Edition
儲存裝置:Solidigm P44 Pro 1TB
電源供應器:MSI MEG Ai1300P PCIE5
軟體環境:Windows 11專業版23H2(Build 22361.4460),Intel Graphics Software 32.0.101.6249

測試平台之CPU-Z資訊,使用AMD Ryzen 7 9700X處理器搭配GIGABYTE X870E AORUS主機板MASTER,並開啟105 W cTDP模式。

唯GPU-Z的部分使用Intel提供的32.0.101.6252版驅動程式查看規格資訊,可看到使用PCIe Gen 4x8匯流排並開啟Resizable BAR。

(下頁還有效能測試)

測試軟體分析

在效能測試前半段,我們先來瞭解Arc B580在3DMark與Procyon等測試軟體的表現如何。

數據圖表中的測試平台標記如下:
RX 7600:Ryzen 7 7700X、X670E晶片組、DDR5-6000、Radeon RX 7600
RX 7700 XT:Ryzen 7 7700X、X670E晶片組、DDR5-6000、Radeon RX 7700 XT
RTX 4060:Ryzen 7 7700X、X670E晶片組、DDR5-6000、GeForce RTX 4060
RTX 4060 Ti 8GB:Ryzen 7 7700X、X670E晶片組、DDR5-6000、GeForce RTX 4060 Ti 8GB
RTX 4070:Ryzen 7 7700X、X670E晶片組、DDR5-6000、GeForce RTX 4070
Arc A750:Ryzen 7 7700X、X670E晶片組、DDR5-6000、Arc A750
Arc B580:Ryzen 7 9700X(105 W cTDP)、X870E晶片組、DDR5-6000、Arc B580

3DMark Fire Strik採用Direct X 11繪圖API搭配1080p解析度(1920 x 1080),由於Arc B580使用Ryzen 7 9700X處理器,所以物理分數較高。觀察圖像分數可以看到Arc B580以25.67%的幅度領先於RTX 4060,甚至超過RTX 4060 Ti 8GB約2.71%。

Fire Strike Extreme將解析度提升至2K(2560 x 1440),在繪圖負載提高之後,Arc B580在圖像分數領先RTX 4060的幅度縮小至18.53%。

Fire Strike Ultra進一步將解析度提升至4K(3840 x 2160),Arc B580又將領先幅度擴大至33.60%。

3DMark Time Spy採用Direct X 12搭配2K解析度,Arc B580的處理器分數也因為使用Ryzen 7 9700X而特別凸出,至於圖像分數則領先RTX 4060約40%。

Time Spy Extreme將解析度提升至4K,Arc B580領先幅度擴大至43.24%。

Speed Way是採用DirectX 12 Ultimate繪API與DirectX Raytracing tier 1.1光線追蹤技術,具有全域照明與反射等效果,並透過Mesh Shaders進行效能最佳化,可以反映最新AAA大作遊戲的效能表現。Arc B580遇到光線追蹤就被RTX 4060超車,落後約3.59%。

3DMark Port Royal採用DirectX Raytracing(DXR)光線追蹤繪圖技術搭配2K解析度,是考驗顯示卡光線追蹤效能的競技場。這邊Arc B580反而能領先RTX 4060約29.66%。

但是看到同樣採用DXR技術的3DMark DirextX光線追蹤功能測試,Arc B580的表現落後RTX 4060約12.65%。

Arc B580使用PCIe Gen 4x8匯流排,在PCI Express功能測試中的頻寬表現為14.38 GB/s。

在Procyon AI電腦視覺測試中,以搭載Lunar Lake世代Core Ultra 258V處理器的Asus Zenbook S 14為主要對照。Arc B580的表現並無與Core Ultra 258V內建顯示晶片之繪圖處理器拉開明顯差距。

Procyon AI圖像生成部分,一樣與Core Ultra 258V進行對照,可以看到Arc B580的表現相當突出。

若參考Procyon AI圖像生成每張圖片所花費的時間,可以看到Arc B580在SD 1.5中大約4秒左右就可生成1張圖像,而SDXL則為23.44秒。

遊戲效能測試

接下來我們繼續分析Arc B580在實際遊戲的效能表現,看看它是否仍有「跑分快樂、遊戲翻車」的老問題。

《古墓奇兵:暗影》在關閉光線追蹤時,Arc B580與RTX 4060的表現相差不大,差距落在正5.05%到負11.78%之間。

《古墓奇兵:暗影》開啟光線追蹤後,Arc B580能夠領先RTX 4060約0.76%至28.83%不等,在2K解析度仍有超過65幀的平均FPS表現。先前Arc a750因無法執行測試,故無成績。

《看門狗:自由軍團》關閉光線追蹤時,Arc B580無法在2K解析度提供高於60幀的平均FPS,且到4K解析度才能領先RTX 4060。

《看門狗:自由軍團》開啟光線追蹤後,Arc B580能在2K解析度提供略高於30幀的平均FPS,勉強符合最低遊戲門檻。

《戰慄深隧:流亡》關閉光線追蹤時,Arc B580在1080p、2K解析度的表現不如RTX 4060,到4K解析度才因較高的顯示記憶體而扳回一城。

《戰慄深隧:流亡》開啟光線追蹤後,RTX 4060提早在2K解析度就碰到顯示卡效能瓶頸,讓Arc B580能夠超車。

《極地戰嚎6》由於繪圖負擔較低,對處理器的效能相當敏感,在較強處理器的助陣下Arc B580有較為亮眼的表現,但也讓對照組失去參考價值。

《極地戰嚎6》開啟光線追蹤後呈現相近的狀況,但也證明Arc B580能滿足2K解析度的遊戲需求。

《刺客任務III》Dubai(杜拜)測試項目包含多種場景與NPC角色,整體負擔較低,Arc B580的表現大約落在RTX 4060與RTX 4060 Ti 8GB之間。

Dubai開啟光線追蹤後由於繪圖負荷提升,Arc B580被RTX 4060超車。

《刺客任務III》Dartmoor(達特穆爾)測試項目則包含許多槍枝射擊與爆炸效果,充滿物理與粒子模擬,對處理器的要求比較高。儘管如此,Arc B580在1080p與4K解析度仍落後於RTX 4060,僅在4K解析度領先約10.37%。

Dartmoor開啟光線追蹤後,Arc B580就被RTX 4060甩開,在2K解析度的落後幅度達到29.11%。

《電馭叛客2077》閉光線追蹤時,Arc B580在3種解析度的表現都落後於RTX 4060。

《電馭叛客2077》開啟光線追蹤後,Arc B580反而能夠超越RTX 4060,但是就算在1080p解析度也無法達到平均FPS 60幀的門檻。

《絕對武力2》部分因遊戲版本更新而無法與上列對照組比較,筆者僅列出以GeForce RTX 4090重新測試的成績(但因為價格落差太大,也不適合直接比較效能)。可以看到Arc B580能在2K解析度提供超過120幀的平均FPS,99%百分位(1% Low)也超過100幀,能夠滿足電競應用的需求。

《黑神話:悟空》則是新一代效能殺手,Arc B580基本上無法滿足遊戲需求,需透過XeSS升頻技術彌補效能缺口。

填補中階市場空缺

目前低階顯示卡的市場已經被處理器內建顯示取代,目前桌上型處理器中顯示效能最高的就是AMD Ryzen 7 8700G,然而它大約只能滿足1080p解析度、中低畫質的遊戲需求,若玩家有1080p或2K解析度,搭配最高畫質加上光線追蹤的需求,就需添購中階獨立顯示卡。至於以4K遊戲應用的高階與旗艦等級的顯示卡,則有更多廠牌的產品可供選擇。

考慮到截稿當下,Ryzen 7 8700G的市場價格為新台幣9,450元,大約等於Arc B580美金249元(未稅價,約合新台幣8,160元,台灣價格尚未公布),若讀者已有現成的電腦的話,那麼單獨採購Arc B580也是個不錯的升級選擇,可以獲得較佳的遊戲體驗。

不過比較可惜的是,Arc B580僅搭載容量為12 GB的顯示記憶體,對於AI應用程式來說可能略顯不足,以筆者個人的使用經驗來說,使用SDXL或是Pony Diffusion模型生成1080p到2K解析度圖像時往往會占用14 GB顯示記憶體,若讀者想要使用這些功能的話,還是建議選擇NVIDIA GeForce RTX 4060 Ti 16GB以上的顯示卡。

最後預告一下,筆者也會針對XeSS 2的升頻與畫格生成功能進行測試,請讀者保持關注。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Garmin fenix 8 AMOLED 開箱評測:業界最強戶外運動錶,價格35,990 元

作者 Shaoyun
2024年12月11日 14:30
做為 Garmin 旗下新一代旗艦級戶外運動腕錶的 fenix 8,此次評測的 AMOLED 螢幕中錶徑最小的版本。Baa88b7e4782ea9f50d1a720a84c0492

做為 Garmin 旗下新一代旗艦級戶外運動腕錶的 fenix 8,除了同時推出 AMOLED 與太陽能兩種不同面板顯示規格之外,更一口氣迎來 43mm、47mm、51mm 三種不同錶徑及不銹鋼、鈦合金錶圈材質選項,而本篇要評測的,便是 AMOLED 螢幕中錶徑最小的版本。

廠商資訊

■ 台灣國際航電 ■ https://www.garmin.com.tw/

產品規格

■ 錶徑尺寸:43mm、47mm、51mm

■ 螢幕類型:AMOLED

■ 鏡面材質:藍寶石

■ 防水等級:10ATM

■ 電池效能:智慧手錶模式下最長可達 10 天(恆亮模式下 4 天)

■ 螢幕解析度:416 x 416 pixels

■ 記憶體:32GB

■ 重量:白鋼 66 公克 / 鈦金屬 60 公克

■ 顏色:石墨灰、火花橙、奶油金

建議售價

35,990 元

除了搭載太陽能螢幕的款式,Garmin fenix 8 更推出具備高亮度與彩度的AMOLED 顯示面板選項,錶面同樣使用藍寶石材質強化防刮效果,當中擁有輕巧重量與小錶面設計的 43mm 版本,可說是專門設計給手腕比較細且喜愛戶外運動的女使用者,其錶殼採用較為簡約的風格,白色錶殼搭配金色按鈕看起來極富美感與質感,錶殼側面則結合強化纖維聚合物材質,以及防滲感壓式按鈕,防水等級為 10ATM,但可對應 40m 的潛水操作功能。

導入 AMOLED 螢幕版本

受惠於 AMOLED 螢幕的特性,不論處於光線充足的戶外或低光源環境下,錶面的閱讀資訊都相當清晰,錶面資訊或數據也一覽無遺,尤其在使用地圖與導航功能時,體驗感更上一層,不僅地圖的呈現更細緻漂亮,還能透過觸控縮放、移動及圖層設定,帶來更為完整的資訊,這次筆者評測期間配戴進行登山,過程中可以即時查看等高線坡段地形,在顏色的區隔下得到更好的判讀,全彩的螢幕搭配上詳細的圖資,即使在登山時遇到迷航狀況也可透過地圖找尋生機。

產品特色

防滲感壓式按鈕錶殼側面採用強化纖維聚合物及耐水壓的防滲感壓式按鈕設計。

按鍵護橋設計右側功能按鍵配有護橋設計,有助從事戶外極限運動零誤觸精準操作。

Quickfit 快拆錶帶對應 Quickfit 快拆式錶帶,43mm 錶徑搭配 20mm 錶帶寬度。

給予最稱職戶外備援

這一代還導入了 Garmin Share 功能,讓山友、跑者可以事先規劃和預載 GPS路線,並在出發前即時以手錶對手錶的方式分享給參與的隊友,操作簡單之餘,傳輸過程也只需 10 幾秒快速搞定,大幅降低因不熟悉路線而迷失方向的機率,而在規畫路線時還能透過位置點標記功能來設定行程細節,例如在登山路線中,預先設定好拍照點、休息區及廁所,實際行經該處時手錶便會跳出通知提醒,彷彿有個專業嚮導同行不遺漏任何資訊。貼心的是,fenix 8 還加入了雙麥克風與喇叭,提供語音聲控、語音助理和語音備忘錄功能,長按手錶右上按鈕進入語音模式,就能直接用說的來控制手錶功能,例如 10 分鐘計時器、詢問天氣或錄音記下重要事項等,讓手錶成為實用性滿載的多功能工具。

產品特色

LED 手電筒功能雙擊左上角按鍵便能開啟手電筒,支援四段亮度白光與紅光求救燈號。

支援休閒潛水模式新一代升級加入休閒潛水模式,並可對應水下最深 40 公尺防護性。

Garmin Share無須與手機配對,即可以錶對錶的方式即時互傳訓練課表、分享活動路線。

總評結語:實力擔當的專業運動腕錶

外型設計 ★★★★★

全系列以美國軍規打造,並升級採用一體成型工法的耐水壓防滲式感應按鈕,新一代更推出 AMOLED 高亮度全彩觸控螢幕,即使在昏暗環境也能清晰閱讀錶面資訊。

硬體規格 ★★★★☆

這款承襲一貫的強悍續航力,雖不及太陽能款長效,但最長仍可達 10 天電量,免於一日一充的麻煩,同時內建 LED 手電筒,並支援 10ATM 防水等級。

運動數據 ★★★★★

作為戶外類型頂規款式的 fenix 8,對於各項運動偵測項目可以說是一應俱全,除了支援百種運動模式之外,更新增休閒潛水模式,一錶享有陸上和水下兩用優勢。

健康生活 ★★★★★

該款全系列更兼備全天候健康監測,同時內建 Garmin Pay 行動支付,支援信用卡及悠遊卡付款,另包含來電、訊息等各種智慧通知與音樂串流功能也一應俱全。

本文同步刊載於 PC home 雜誌

Garmin fenix 8 AMOLED 開箱評測:業界最強戶外運動錶,價格35,990 元

歡迎加入 PC home 雜誌粉絲團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DJI Mic Mini 開箱評測:專為影像創作新手而設,4 千 5 有找的高 CP 值收音利器

作者 Shaoyun
2024年12月10日 14:30
DJI瞄準入門用戶,正式在台推出全新Mic Mini無線麥克風。不僅售價腰斬,更具備輕巧便攜的設計,規格表現同樣不容小覷,並新增多項實用功能,展現強大競爭力。5caf763e92f32f52bac63cb1fff6cccc

繼 2024 年初推出全新一代旗艦級無線麥克風 Mic 2 後,DJI 再次瞄準入門用戶,正式在台推出全新 Mic Mini 無線麥克風。不僅售價腰斬,更具備輕巧便攜的設計,規格表現同樣不容小覷,並新增多項實用功能,展現強大競爭力,對於錄音工作者和影像創作者而言,Mic Mini 是一款不容錯過的收音利器。

廠商資訊

●聯強國際●02-7752-4744●https://www.dji.com/tw

產品規格

■發射器重量:10g
■智能降噪:2 檔
■全機可用時間長度:48 小時
■接收器連接手機:Lightning 和 USB-C、藍牙直連
■接收器連接相機:3.5 公釐 TRS 連接線
■接收器連接電腦:USB-C
■發射器相容DJI生態:DJI OsmoAudio 直連 Osmo Action 5 Pro、Action 4、Pocket 3
■顏色:碳素黑、雲感白

建議售價

DJI Mic Mini無線麥克風(兩發一收):$4,490
DJI Mic Mini無線麥克風(一發一收):$2,290
DJI Mic Mini無線麥克風單發射器(碳素黑/雲感白):$1,350
DJI Mic Mini手機連接頭(Lightning):$450
DJI Mic Mini充電盒:$1,590

輕巧與優異的收納性向來是 DJI 產品給人的印象之一,這次 DJI Mic Mini 亦延續一貫特色,打開包裝後,可以看到內容物包括兩個發射器、接收器、USB-C 連接頭、防風毛套及相機連接線等配件,全都井然有序地收納於一體式充電盒中,而且發射器上的毛套和 USB-C 連接器無需取下即可一併放入盒中,省去繁複拆裝的麻煩,外出攜帶無需擔心遺漏任何部件,整理時也更省心、便利。

此外,Mic Mini 發射器的造型也經重新設計,將以往的長方形機身改為小方塊外型,大小約等於十元硬幣,體積的縮減一來方便藏匿於衣服內部或領子間,有利於拍攝鏡頭前的畫面更顯美觀,二來也使收納充電盒縮減了約三分之一,有效節省包包空間,再者重量也僅 10g 十分輕量,夾在領口不易因重量影響衣服的形狀或造成外翻,而且發射器保留了強力磁吸設計,測試期間配戴於襯衫、毛衣,甚至厚外套上,吸附效果非常穩固。

生態系直連便利滿分,多設備相容實用度高

針對連接操作部分,Mic Mini 提供三種方式,首先受惠於 DJI 生態系的多設備相容性,其可透過藍牙直連旗下設備,如 NEO、Pocket 3、DJI Action 4 和 DJI Action 5 Pro,用戶只需啟動發射器的電源鍵,長按側邊連結按鈕至指示燈閃爍綠燈,即可與多款DJI無人機及手持拍攝裝置連線收音,操作簡單又便利,幾乎沒有設定難度。假設需要連接相機進行收音,那麼只需將音源連接線一端接上接收器,另一端接上單眼相機就能輕鬆實現,同時搭配相機同步開關機功能,當關閉相機電源時,Mic Mini 也會自動關機,簡化操控步驟。

考量到近年 Vlog 盛行,行動影音的需求居家不下,Mic Mini 也支援藍牙直連手機,或是從接收器底部外接附贈的 USB-C 轉接頭後與手機連線均可行(iPhone 15 以下的舊機用戶則需額外購買 Lightning 轉接頭)。唯獨要注意的是,透過藍牙直連 iPhone 並使用原相機進行拍攝收音時,其音訊輸入不支援 Mic Mini 等無線麥克風裝置,僅能透過手機轉接頭與 Mic Mini 接收器互連方可使用。

操控化繁為簡

談及 Mic Mini 與 Mic 2 兩者差異之處,除了機身設計和體型之外,Mic Mini 捨棄了 32-bit 浮點內錄功能,且接收器無觸控螢幕選單,雖說對於初學者而言可能較不直觀,不過因其功能相對簡單,主要以 5 檔增益轉盤加上 DJI Mimo 應用程式進階設定兩檔智能降噪、單聲道與立體聲切換、自動防爆音、低切濾波、超時自動關機,以及查看電量與收音音軌資訊等,化繁為簡的操作體驗反倒更友善。

產品特色

兩對防風毛套:原廠貼心提供一組灰色和一組黑色防風罩,可有效阻止風噪和噴麥情形。

充電盒一體式收納:充電盒能收納兩個發射器、一個接收器、連接頭與防風毛套,且發射器上的毛套無需取下。

傳輸範圍、使用時間再進化

一般來說,面對遠景或隱藏採訪拍攝的需況,無線麥克風的收音穩定度和傳輸範圍就是不可或缺的規格之一,多數小型無線麥克風僅能應對數十公尺的短距離使用限制,Mic Mini 在空曠的環境中具備 400 公尺傳輸範圍實力,而當穿越多面隔牆進行錄音,偶爾會有些許雜訊干擾,但基本上也能在 300 公尺左右的接收範圍裡維持清晰的聲音,搭配上整機 48 小時的續航力,對比 Mic 2 大幅增加了 30 小時,單發射器使用時間更多出一倍,最長可達 11.5 小時,不僅能避免頻繁充電或更換電池設備,也能降低因電量耗盡而中斷錄製的風險,特別適用於外景拍攝、旅行記錄或街頭訪談,確保半日使用下依然穩定運作,滿足多場景、多時段的錄音需求。

動靜皆宜的收音利器

經收音測試之後,Mic Mini 的收音品質和底噪抑制都相當不錯,主要歸功於其全新加入兩檔智能降噪功能,在 DJI Mimo App 中根據不同場景靈活調整降噪級別,當在戶外環境開啟強檔降噪後,能有效降低背景風噪與環境雜音;而在室內切換至弱檔降噪,則能維持穩定且清晰的人聲細節,應對多樣化的使用需求。此外,Mic Mini 亦內建的自動限幅防爆音功能,大幅提升錄音的穩定性,當碰到容易造成噴麥情況的「ㄅ」、「ㄊ」等字詞,或在情緒激動時突然以高分貝音量說話等情境,都能藉由自動限幅技術進行適度修正,有效避免爆音問題,確保聲音輸出清晰且平順,雖說這台捨棄了 32-bit 浮點內錄功能,後製的靈活性有限,不過就目前體驗下來,使用 Mic Mini 在風大的基隆漁港進行訪問和室內攝影棚採訪錄音,幾乎都不太需要另外處理聲音問題,錄音效果十分不錯,對於創作新手而言是相當值得投資的設備。

產品特色

 

5 檔增益調節:接收器上的轉盤可進行 5 檔麥克風增益調節,操作更便捷快速。

發射器連接指示燈 :使用 1 接 2 收的無線麥克風時,還可於接收器上的燈號判斷兩部發射器的連線狀態。

接收器音訊輸出孔與配對鍵:長按配對鍵 2 秒可進入配對模式,按兩下可切換單聲道或立體聲。

 

總評結語: 高 CP 值的無線 Mic 好選擇

便攜性 ★★★★★

麥克風設計小巧輕量又低調,並承襲一、二代DJI Mic產品的直覺易用性,將所有配件收納在單一充電盒中隨身攜帶使用,還能依據實際需求選擇單組或雙組麥克風加接收器,選購彈性高。

連線操作 ★★★★☆

可透過轉接配件與 USB-C、Lightning 介面裝置連接使用,亦可透過 3.5mm 音訊線連接相機等拍攝裝置進行錄音,麥克風本身也支援以藍牙形式錄音,使用上能適配更多種錄影器材。

收音品質 ★★★★☆

雖然少了 32-bit 浮點內錄功能,但升級加入兩檔智能降噪功能,提升不同場景下的收音品質,並能在自動限幅防爆音功能輔助下避免噴麥和語調變化,對於一般影像工作者或創作者已相當夠用。

應用功能 ★★★★☆

透過專屬的應用程式可即時監看設備剩餘電量和收音音軌是否爆音情形,同時能調整智能降噪等級、設置單聲道或立體聲、自動防爆音、低切、超時自動關機等功能。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一點都不燙的 Gen5 SSD:KLEVV GENUINE G560 超越每秒 13,000MB 的讀取效能

作者 Gongbo
2024年12月5日 15:25
又涼又快的 Gen 5 SSD!讀取超過 13,000MB/sFf6e40d35ab89d432898b0248945c848

隨著 Intel 及 AMD 的處理器世代及晶片組更新,諸如 Z890 或 X870E 的高階主機板,至少都會搭載一個 PCIe Gen5 M.2 固態硬碟插槽,這代表要找 Gen5 固態硬碟能用的主機板不再那麼困難,同時也會逐漸成為全面標配,讓儲存裝置有充裕的頻寬可用。

一點都不燙的 Gen5 SSD:KLEVV GENUINE G560 超越每秒 13,000MB 的讀取效能

KLEVV 首支 PCIe Gen5 固態硬碟-GENUINE G560 正好趕上這股熱潮。不只外型潮、穩定性佳,散熱的配置也挺豪華,效能更是名列前茅。

Gen5 SSD,讀寫至少都要破萬 MB/s

一點都不燙的 Gen5 SSD:KLEVV GENUINE G560 超越每秒 13,000MB 的讀取效能

Gen5 固態硬碟推出也有一段時間了,為了與 Gen4 做出區隔,基本上目前的主流規格至少都有 10,000MB/s 的讀寫能力。頂規 Gen4 的讀取數據落在 7,400MB/s 左右,兩者的涇渭十分明顯。

KLEVV GENUINE G560 則是一股作氣的,把讀寫效能再往上衝,1TB 的型號也能有 13,000MB/s 的讀取成績,容量愈大、效能當然就會更好。玩家們都知道,影響固態硬碟效能最大的關鍵是主控晶片,目前市面上消費型產品線攻頂的規格,約略就落在 13,000~14,000MB/s 之間,所以要說 KLEVV GENUINE G560 是定位在頂級型號,絕不為過。

一點都不燙的 Gen5 SSD:KLEVV GENUINE G560 超越每秒 13,000MB 的讀取效能

KLEVV GENUINE G560 有三個容量, 分別是 1TB、2TB、4TB,使用的主控晶片並無不同 ,都是群聯 (Phison) 的 PS5026-E26。這顆主控有 LDPC ECC 錯誤校正機制,Predict & Fetch(預測及預取資料)技術也能夠事先預測下一個指令是否為讀取指令,是 G560 讀取速度非常漂亮的原因之一。

有趣的是,經由 CrystalDiskMark 實測,此款固態硬碟的效能竟然比官方標示的還高,料想官方的宣傳數據是客氣了些。有興趣的玩家們不妨打開光華報價單看看,有哪幾支硬碟的效能趕得上 G560。

需要留意的是,有部份主機板的第二個 Gen5 M.2 插槽會與顯示卡共用頻寬。這部份不致於拖慢固態硬碟效能,但顯示卡則是有可能受影響,所以請還是儘可能的把最快的固態硬碟安裝在離處理器最近的插槽,就不會錯。

一點都不燙的 Gen5 SSD:KLEVV GENUINE G560 超越每秒 13,000MB 的讀取效能

測試硬體

  • 處理器:Intel Core Ultra 9 285K
  • 主機板:Z790 AORUS MASTER X 
  • 記憶體: KLEVV CRAS V RGB DDR5-7200 32GB Kit
  • 電源:GIGABYTE G750H
  • 作業系統:Windows 11

一點都不燙的 Gen5 SSD:KLEVV GENUINE G560 超越每秒 13,000MB 的讀取效能

13,000MB/s 的讀取與 10,000MB/s 的寫入速度,具體在哪些應用上會較具優勢?答案是:都具優勢。檔案的搬移、遊戲的讀取、以及影音的編輯等,連一般應用程式也能受惠。

一點都不燙的 Gen5 SSD:KLEVV GENUINE G560 超越每秒 13,000MB 的讀取效能

檔案的搬移方面,10,000MB/s 可以讓 130GB 的《黑神話:悟空》在 15 秒內搬到 G560 上。如果是使用傳統硬碟,可能就要 15 分鐘。當然了,玩家們不可能沒事一整天移動遊戲,但高速固態硬碟對遊戲的載入也很有幫助。

一點都不燙的 Gen5 SSD:KLEVV GENUINE G560 超越每秒 13,000MB 的讀取效能

包含《黑神話:悟空》、《微軟模擬飛行 2024 》等都是很佔硬碟空間、載入也要很久的遊戲,載入指的不只是遊戲開始前的載入,現代 GPU 很流行直接在遊戲的運行過程中從硬碟讀取資料,使用 DirectStorage 來降低處理器的負載 ,同時也能提高遊戲素材的載入速度。如果速度不夠快,畫面就會卡頓。G560 在各項 3A 大作的載入時間都很漂亮,遊戲的運行就更不是問題。

一點都不燙的 Gen5 SSD:KLEVV GENUINE G560 超越每秒 13,000MB 的讀取效能

如表格所示,DirectStorage 的開關會明顯影響素材載入時間與處理器使用率。當然了,固態硬碟的效能愈好,也能讓 DirectStorage 開啟後的數據更好看。

一點都不燙的 Gen5 SSD:KLEVV GENUINE G560 超越每秒 13,000MB 的讀取效能

影音的編輯更能夠感受到超高速固態硬碟的威力。知名剪輯軟體 Davinci Resolve 的 BlackMagic Disk Speed 會列出各種影音素材需要的硬碟速度,參考價值極高,G560 在這一塊同樣全速過關。

一點都不燙的 Gen5 SSD:KLEVV GENUINE G560 超越每秒 13,000MB 的讀取效能

AJA System 則是專門販售視訊處理硬體解決方案的廠商,其測試數據也極具代表性。

一點都不燙的 Gen5 SSD:KLEVV GENUINE G560 超越每秒 13,000MB 的讀取效能

應用程式的差異主要是在記憶體置換檔的讀寫,對應用程式的反應速度幫助很大。超過 10GB/s 的讀寫速度,已經跟當年的 DDR3-1333 記憶體差不多快,而且容量大了幾百倍。可以想像成有一塊 1TB 的 RAMDisk 可玩,而且資料斷電後還會留著,應用程式所有對硬碟的操作幾乎就跟在讀寫記憶體一樣,若還有速度瓶頸,就絕對不是硬碟問題了。

一點都不燙的 Gen5 SSD:KLEVV GENUINE G560 超越每秒 13,000MB 的讀取效能

ATTO Disk Benchmark 的測試結果也是一路狂飆,讀寫的數據十分整齊。

一點都不燙的 Gen5 SSD:KLEVV GENUINE G560 超越每秒 13,000MB 的讀取效能

搭載鋁質散熱片,高速運作好涼快

一點都不燙的 Gen5 SSD:KLEVV GENUINE G560 超越每秒 13,000MB 的讀取效能

Gen5 固態硬碟問世以來,運作溫度高一直是個問題。密集的電晶體加上高負載的控制器,這是 Gen5 固態硬碟得以高速運作的原罪,跟使用的顆粒或控制器品牌倒沒太大關係,要把大容量的儲存單位塞到小尺寸的 M.2 裡頭.又要高速運轉,很難不付出些代價。

也因為如此,很難找到沒有隨附散熱片的 Gen5 固態硬碟,因為固態硬碟廠商不會把這個風險轉嫁到主機板的散熱設定,所以一定會在出廠前就做好相關配置。固態硬碟過熱仍然是可以運作的,但是速度會變慢,速度變慢等於浪費錢,效能數字也不好看,而且會影響使用壽命。如果 Gen5 固態硬碟沒有散熱片,會在 30 秒內直接溫度破表。

一點都不燙的 Gen5 SSD:KLEVV GENUINE G560 超越每秒 13,000MB 的讀取效能

G560 因此使用了顯眼的鋁質散熱片來解決這個問題。藉由垂直式的鰭片來增加與空氣接觸的面積,在全速讀寫時也很難超過 55 攝氏度。在設計上,黑白相間的外觀也讓它很適合與其它深色或淺色系的零組件做搭配, 怎麼搭都順眼。

G560 的高度是 17.8mm,很多主機板的主 M.2 插槽散熱片都比它厚上不少,所以不必擔心體積問題。另外,既然原廠已經有了散熱配置,就不要再對其進行改裝作業,因為已經很夠用了,拆裝只會徒增風險及影響保固。

一點都不燙的 Gen5 SSD:KLEVV GENUINE G560 超越每秒 13,000MB 的讀取效能

測試前,G560 的溫度為 45 度。

一點都不燙的 Gen5 SSD:KLEVV GENUINE G560 超越每秒 13,000MB 的讀取效能

進行壓力測試一段時間後,溫度穩定維持在 50 度,此時的室溫約為 27 度,裸機運行。

CrystalDiskInfo 裡有些資訊並沒有列出來.G560 是有 DRAM 快取緩衝的,除了可提高讀寫效能,也可以有效的延長固態硬碟的使用壽命。另外它也支援 AES 256-bit 硬體加密,存放敏感性資料不成問題。

一點都不燙的 Gen5 SSD:KLEVV GENUINE G560 超越每秒 13,000MB 的讀取效能

叫我第一名:KLEVV GENUINE G560 PCIe Gen5 超高速固態硬碟

一點都不燙的 Gen5 SSD:KLEVV GENUINE G560 超越每秒 13,000MB 的讀取效能

近期打算升級高階處理器的玩家,順便換 Gen5 固態硬碟最對時,因為最新的處理器一定得換主機板,最新的高階主機板再怎樣都會給一組 Gen5 M.2 插槽,而且是一定能發揮 PCIe 5.0x4 全速的插槽。

KLEVV GENUINE G560 PCIe Gen5 超高速固態硬碟使用高檔控制器,兩百三十幾層 3D NAND.光是內部的資料傳輸速度就達 2400MT/s,配合 SLC 快取及緩衝,在效能上很難不漂亮,3000TBW 的耐用度也可以讓它撐很久。用時間來看,G560 官方保固五年,屆時 Gen7 說不定都已經問世了。

此外,硬碟附贈 Acronis True Image 2023,可幫助玩家無腦地備份及還原硬碟資料,等於是省下了軟體費用。KLEVV 是記憶體及快閃儲存裝置大廠,產品運作的穩定性自然不成問題,當系統碟、遊戲碟或備份碟,都很稱職!

一點都不燙的 Gen5 SSD:KLEVV GENUINE G560 超越每秒 13,000MB 的讀取效能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ASUS Zenbook S 14 OLED(UX5406)評測:Intel 版 Copilot+ PC、續航力 22.5 小時,售價 49,900 元起

作者 WL.
2024年12月5日 14:30
華碩 Zenbook S 14 OLED(UX5406)搭載 Intel Core Ultra 200V 系列處理器,已符合 Copilot+ PC 的規範。36cb9a17e76fab902619f72a9065a9d3

ASUS 繼開賣搭載高通 Snapdragon X Elite 處理器的 Vivobook S 15(S5507)、AMD Ryzen AI 3000系列處理器的 Zenbook S 16 OLED(UM5606)之後,搭載 Intel Core Ultra 200V 系列處理器的 Zenbook S 14 OLED(UX5406)也跟著上市了。雖然目前微軟還沒有推送 Windows 11 系統的 Copilot+ PC 更新,但核心規格已符合 Copilot+ PC 規範,待微軟推送更新後,也可以使用 Windows 11 新 AI 功能,如小畫家 Cocreator、Auto Super Resolution 自動超級解析度、相片 App 的「Restyle 影像」和「影像建立工具 」…等。

1.2 公斤的超輕薄設計

ASUS Zenbook S 14 OLED(UX5406)採用與 Zenbook S 16 OLED(UM5606)相同的設計,機身表面是採用電漿陶瓷鋁合金材料,手感非常接近石材,稱為Ceraluminum,強調有高度抗磨損硬度表現,同時外觀也能維持更柔和自然色彩,此款為「暖煦白(Scandinavian White)」色。另外,在機身上蓋也以代表 ASUS 的「A」,於上蓋勾勒出意象線條。

在 Zenbook S 系列中,向來是強調極輕薄的設計,此款 14 吋的 Zenbook S 14 OLED,機身厚度為 1.1 公分,重量為 1.2 公斤,同時也通過美國軍規 MIL-STD-810H 測試,代表於衝擊、震動、高低溫度、濕度或高海拔,都符合美國軍規測試的標準。

ASUS Zenbook S 14 OLED(UX5406)機身表面是採用電漿陶瓷鋁合金材料,手感非常接近石材,並以代表 ASUS 的「A」,於上蓋勾勒出意象線條。

機身重量大約為 1.2 公斤,厚度為 1.1 公分,算是極輕薄的設計。

機身底部也維持簡約的設計,整齊的散熱孔,看起來相當舒服。

14 吋 Lumina OLED 螢幕

 ASUS Zenbook S 14 OLED(UX5406)是採用 ASUS Lumina OLED 螢幕,具備 14 吋、3K(2880 x 1800)解析度,及 100% DCI-P3 色域、500nits 峰值亮度,並提供 0.2ms 反應速度與可動態調整的 60/120Hz 螢幕更新率,同時也通過 VESA DisplayHDR True Black 500 認證,還有德國萊茵抗藍光認證。雖然螢幕為鏡面材質,但沒有太過於反光的現象。而在顏色的表現上,可對應更真實的色彩呈現,黑階的效果也會更出現,特別是 OLED 面板相較於一般 LCD 面板 ,可以減少 70% 的有害藍光,達到更加護眼的效果。

另外,也透過極窄邊框設計,讓螢幕佔比達到 90%,也讓機身可以更加迷你,至於螢幕轉軸最大展開的角度約為 135 度左右。在螢幕上方也搭載 ASUS AiSense 視訊鏡頭,具備 FHD 解析度,也可透過 ASUS 3DNR 技術提升畫面的清晰程度,同時也支援 Windows Hello 臉部辨識登入功能,可惜沒有提供實體的鏡頭遮蔽設計。

配置 14 吋、3K 解析度的 ASUS Lumina OLED 螢幕,螢幕比例為 16:10,並提供 0.2ms 反應速度與可動態調整的 60/120Hz 螢幕更新率。

螢幕上方配置支援 Windows Hello 的 FHD 紅外線(IR)視訊攝影機,也可透過 ASUS 3DNR 技術提升畫面的清晰程度,可惜沒有實體鏡頭遮蔽設計。

具備 Copilot 啟動鍵

機身內裝是採用與外殼一樣的色系,在鍵盤上方導入 3522 個 CNC 加工而成的散熱孔,右側還標示代表 ASUS 的「A」標誌,這也是今年 ZenBook S 系列的設計風格。

至於全尺寸鍵盤具備 1.1mm 鍵程,打字的手感相當不錯,並提供可調整三段亮度的 LED 背光功能,同時還可以看到在方向鍵的左側加入 Copilot 鍵,可以一鍵快速呼叫 Copilot 使用。另外,觸控板面積約為 12×8(cm),支援手勢操作與多點觸控功能,在左側邊緣上下滑動是音量、右側邊緣上下滑動是亮度,而上邊緣左右滑動則是可以在播放影片時快轉。

至於輸出入埠則分散在機身兩側,分別有 USB 3.2 Type-A、兩個 Thunderbolt 4、HDMI 2.1、3.5mm 耳麥孔,以輕薄筆電來說,算是相當齊全的配置。若與 16 吋  ASUS Zenbook S 16 OLED(UM5606)相比,則少了 SD 讀卡機。

鍵盤上方導入 3522 個 CNC 加工而成的散熱孔,右側還標示代表 ASUS 的「A」標誌。

配置全尺寸鍵盤,鍵程為 1.1mm,並具備可調整三段高度的 LED 背光功能,白色鍵盤加白色背光相當漂亮。

在方向鍵的左側加入 Copilot 鍵,可以一鍵快速呼叫 Copilot。

觸控板面積為 12×8(cm),支援手勢操作與多點觸控功能,在左側邊緣上下滑動是音量、右側邊緣上下滑動是亮度,而上邊緣左右滑動則是可以在播放影片時快轉。

機身右側有 USB 3.2 Type-A 及狀態提示燈。

機身左側有 HDMI 2.1、兩個 Thunderbolt 4、3.5mm 耳麥孔。

Intel Core Ultra 平台,處理器整合記憶體設計

搭載 Intel Core Ultra 200V 系列處理器,自然是 ASUS Zenbook S 14 OLED(UX5406)的特色之一。除了是 Intel 首款完全使用 TSMC 台積電製程的處理器產品,還首次把 DRAM 記憶體顆粒封裝在處理器上,最大優勢就是透過減少傳輸路徑的設計,在啟用記憶體時所需的功耗會減少 40%,同時也能簡化主機板的設計,可同時達到減少功耗又能縮小主機板面積,但也表示無法自再行擴充記憶體使用。

而 CPU 部分又分成效能較高的「效能核心」(Performance Core,簡稱 P-Core),與較為省電的「效率核心」(Efficient Core,簡稱 E-Core),與上一代不同的是,取消 Low Power E-Core(低功耗 E-Core),但在 P-Core 及 E-Core 的架構及性能上都有提升。

目前 ASUS Zenbook S 14 OLED(UX5406)有推出 Core Ultra 5 及 Ultra 7 版本,此款是搭載 Intel Core Ultra 7 258V 2.2GHz 處理器,以及 32GB LPDDR 5x記憶體,和 1TB M.2 NVMe PCIe 4.0 SSD 為儲存裝置,作業系統為 Windows 11 家用版 24H2 版本。

搭載 Intel Core Ultra 200V 系列處理器,自然是 ASUS Zenbook S 14 OLED(UX5406)的特色之一。

由系統資訊來看,ASUS Zenbook S 14 OLED(UX5406)是搭載 Intel Core Ultra 7 258V 2.2GHz 處理器,以及 32GB 記憶體,作業系統為 Windows 11 家用版 24H2 版本。

螢幕解析度為 2880×1800,更新率最高為 120Hz,並支援動態更新率。

效能微幅提升,續航力大幅成長

Intel Core Ultra 200V 系列處理器,除了標榜提升 AI 效能,以及 CPU 及 GPU 表現外,更強調整體功耗降低 50%,帶來超長續航力表現,由 ASUS Zenbook S 14 OLED(UX5406)實測結果顯示,雖然在整體效能上成長幅度不大,但續航力表現確實有大幅成長。

利用 Geekbench 6 進行測試,單核心部分獲得 2,703 分,多核心獲得 10,873 分,而內建 Intel Arc 140V 顯示晶片於 OpenCL 測試獲得的分數為 28,790 分,於 Vulkan Score 測試獲得的分數為 33,094 分。而在綜合效能測試上,以  PCMark 10 Extended 較完整的測試模式下,也以遊戲測試 GPU 和CPU 性能,在此獲得約 6,609 分;而在 CrossMark 測試中,總分獲得 1,639 分,當中於影音編輯的表現較為突出,分數來到 1,891 分。效能表現較採用前一代 Intel Core Ultra 7 處理器的 Asus Zenbook 14 OLED(UX3405)提升一些。

在 GPU 部分,採用 Xe2 架構的 Intel Arc 140V 顯示晶片,可透過 Intel XeSS 超級採樣技術,經由 AI 與機器學習,以強化遊戲解析度及提升效能表現。而在 3DMark 的 Intel XeSS feature test 測試模式中,XeSS 關閉下的運行幀率為 8.22fps,開啟後為 16.01fps,效能差異為 94.7%。

至於續航力表現,則是測試中有感升級幅度最大的地方,在 PCMark 10 Office模式下,是模擬一般 Office 模式下使用情境,於螢幕亮度約 50%、開啟 Wi-Fi、關閉鍵盤背光,續航力測得  21 小時 30 分鐘,表現相當不錯。實際在使用時,於充滿電下進行一天的內勤工作,包括收發 e-mail、LINE 傳訊息、Office 文書工作、小畫家編修圖片、上網查詢…等,完全不用再外接電源;至於外出使用時也不用帶充電器,能應付日常所需電力。

於 CINEBENCH R23 測試中,CPU 多核心為 7,931 pts,單核心為 1,844pts,多、單核心的效能差距倍數為 4.3x。

利用 Geekbench 6 進行測試,在單核心部分獲得 2,703 分,多核心獲得 10,873 分。而 Intel Arc 140V 顯示晶片於 OpenCL 測試獲得的分數為 28,790 分,於 Vulkan Score 測試獲得的分數為 33,094 分。

使用 X264 FHD Benchmark 進行 CPU 影音轉檔測試,Intel Core Ultra 7 258V 處理器獲得每秒 50.5fps 的處理能力。

利用 CrystalDiskMark 測試一條 1TB NVMe PCIe M.2 Gen 4 SSD,於循序讀取測得約 5,018.88MB/s,寫入約為 3,455.32MB/s。

利用 Novabech測試,在綜合效能測試上,總分獲得約 2,742 分。

在 CrossMark 測試中,總分獲得 1,654 分,當中於影音編輯的表現較為突出,分數來到 1,923 分。

在 PCMark 10 Extended 較完整的測試模式下,也以遊戲測試 GPU 和 CPU 性能,在此獲得 7,393 分。

在 3DMark Time Spy 測試模式下,是模擬 DirectX 12 遊戲環境的測試條件,獲得 3,597 分、40+FPS 的表現。

在 3DMark Wild Life 測試模式下,是模擬即時遊戲渲染的場景來測試 GPU 效能,獲得 25,952 分、40+FPS 的表現。

在 3DMark Wild Life Extreme 測試模式下,提升畫面複雜度與解析度,更加考驗裝置 GPU 效能,在此獲得 7,130 分、40+FPS 的表現。

以 3DMark Steel Nomad Light 測試,獲得 3,172 分,高於 40+fps 的表現。

在 3DMark 的 Intel XeSS feature test 測試模式中,XeSS 關閉下的運行幀率為 8.22fps,開啟後為 16.01fps,效能差異為 94.7%。

在 PCMark 10 Office模式下,是模擬一般 Office 模式下使用情境,於僅使用單螢幕且亮度約 50%下,續航力測得 21 小時 30 分鐘。

總結:續航力升級幅度更勝效能

  1. 效能表現:搭載 Intel Core Ultra 7 258V 處理器,並配上 32GB LPDDR 5x 記憶體和 1TB SSD 為儲存裝置,效能表現較前代提升一些,不過,續航力表現大幅提升,實測可達 22.5 小時的續航力。
  2. 外型設計:維持 Zenbook S 系列的輕薄設計,重量 1.2 公斤,厚度 1.1 公分,尺寸也很迷你。另外,機身上蓋是採用電漿陶瓷鋁合金材料,手感非常接近石材,強調有高度抗磨損硬度表現,整體觸感相當不錯,也不太需要擔心指紋問題。
  3. 影音品質:搭載 14 吋 ASUS Lumina OLED 螢幕,具備 3K(2880×1880)解析度,及 100% DCI-P3 色域,並提供 0.2ms 反應速度與可動態調整的 120Hz 螢幕更新率,且雖是鏡面但抗反光效果佳。另外,配置 Harman Kardon 認證的揚聲器,以薄型筆電來說,音質及音量保持水準表現。
  4. 輸出入埠:全機配置一個 USB 3.2 Type-A 埠、兩個 Thunderbolt 4 埠、HDMI 2.1 埠、3.5mm 耳麥孔,以薄型筆電來說,算是齊全,但也因為體積較小,沒有再提供 SD 讀卡機。至於鍵盤打字手感不差,再加上大面積的觸控板,支援各式手勢操作。
  5. AI 應用:雖然硬體已具 Copilot+ PC 規範,但目前微軟還未推送 Copilot+ PC 的 Windows 11 的 AI 功能更新。不過,也內建 ASUS Story Cube功具,ASUS 將它稱為一站式 AI 媒體中心,可收集來自不同設備和雲端平台的照片、影片與音檔,藉由 AI 辨識不同的人物或場景。

 ASUS Zenbook S 14 OLED(UX5406)評測:Intel 版 Copilot+ PC、續航力 22.5 小時,售價 49,900 元起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TP-Link Archer GE800/GE550 三頻 Wi-Fi 7 電競路由器,玩家體驗心得總集篇

作者 Chishisan
2024年12月4日 10:05
T 客邦攜手網通解決方案大廠 TP-Link,邀請玩家實際體驗 TP-Link 旗下最新一代 Archer GE800/GE550 三頻 Wi-Fi 7 電競路由器,享受極致連網體驗。C32efca2eb47099fae2a810f597b84f0

隨著遊戲產業的快速發展,穩定而高速的網路連接已成為每位玩家追求的核心需求,而業界最早佈局 Wi-Fi 7 消費市場的網通大廠 TP-Link,今年推出的 Archer GE800 與 GE550 三頻 Wi-Fi 7路由器,正是為此而生。這兩款電競級路由器透過最新的 Wi-Fi 7 技術,搭配卓越的效能以及針對遊戲的最佳化功能,能提供玩家最穩定且超低延遲的遊戲體驗。

Archer GE800 側面採用弧形設計,外觀上十分耐看;且除了機器正面下方會有 RGB 燈光,兩側下方三角形處,以及中間直條部分也都會有 RGB 色彩,供玩家客製化設定。Eden

其中,Archer GE800 配備強大的處理器和高速傳輸頻寬,適合需要極致表現的硬核玩家;而 GE550 則提供高性價比的選擇,滿足大多數玩家對穩定連線的需求。在本文中,我們也匯集了多位玩家的實際體驗心得,從規格外型、設置便利性、遊戲最佳化效果到日常使用表現,帶你一次看完。

Archer GE550 是一台可以讓你大大方方擺放出來的WIFI路由器,而且肯定還能吸引不少注目的眼光,再也不用像以前醜的路由器,還得要費心隱藏起來!!! ysyyu

Archer GE800 /GE550 規格及網路接口配置

由於旗下品項眾多,TP-Link 對於自家 Wi-Fi 7 無線路由器定位與劃分其實相當清楚,包括型號、外觀上也有明顯區別,以避免消費者混淆,這是 TP-Link 相當貼心的一點。其中 TP-Link Archer GE800 作為旗艦機種,具備 BE19000 無線傳輸等級,代表三頻無線速度可以達到 19Gbps,不過對於一般人來說,Wi-Fi 7 畢竟可能還是稍嫌陌生,故網友 5566 就整理出 Wi-Fi 7 所帶來的技術創新,包括 320MHz 的靈活頻寬16 個空間串流 MU-MIMO4K-QAM 調變方案Multi-RU & Preamble Puncturing,以及多重連接模式(MLO)等技術革新,如果你對於 Wi-Fi 7 想進一步了解,不訪前往該篇文章一窺究竟。另外,網友 chujy 也針對 Wi-Fi 7 與 Wi-Fi6/6E 等前代技術進行了比較,相信能更讓你了解此間差異。

首先在外型設計方面,網友 Hannah 提到:「Archer GE800 BE19000 三頻 Wi-Fi 7 電競路由器的包裝呈現一種在科技上加上熱血的元素,看了就知道這一定是為電競而生的。在外盒上就已經預示流線型的外殼搭配沉浸式 RGB 燈效,讓這台路由器看起來充滿科技感與未來感,尤其適合擺放在遊戲房間或是科技風的家庭環境。」

TP-Link Archer GE800/GE550 三頻 Wi-Fi 7 電競路由器,玩家體驗心得總集篇

而 Archer GE550 的外型也同樣出色,網友 ysyyu 稱它:「不同於一般無線分享器那樣有著像章魚爪般的天線設計,Archer GE550 的外觀造型絕對是目前市面上最有特色的產品之一,如同金字塔般的外觀,搭配硬朗的線條勾勒出整體硬派的外型感,絕美獨特的身影,更讓它獲得國際 iF 2024 設計大賞。」

TP-Link Archer GE800/GE550 三頻 Wi-Fi 7 電競路由器,玩家體驗心得總集篇

除了外型之外,由於 TP-Link Archer GE800 / GE550 的無線傳輸量級有所不同,因此在接孔方面的配置亦有所差異,本次體驗 Archer GE800 的網友 Eden 注意到:「Archer GE800 的接孔也十分豐富,包含一個 10Gbps SFP+ 光纖孔, 四個 2.5 Gbps RJ-45 網路孔和兩個 10 Gbps RJ-45 網路孔,用來串 Switch 或 NAS 都可以;且使用者可以選擇 SFP+ 孔或 10 Gbps RJ-45 孔擇一連接外網。」

TP-Link Archer GE800/GE550 三頻 Wi-Fi 7 電競路由器,玩家體驗心得總集篇

而體驗 Archer GE550 網友之一的 WAWU TECH 則在文章中說明:「最重要的是後方的連接埠,Archer GE550 路由器配有 5Gbps WAN x1、5Gbps LAN x1 與 2.5 Gbps LAN x3,給好給滿!其中 5G LAN4 特別標註為 Gaming Port(遊戲連接埠),若是將遊戲主機或設備連上,能大幅減少延遲提高速度!」

TP-Link Archer GE800/GE550 三頻 Wi-Fi 7 電競路由器,玩家體驗心得總集篇

此外,細心的網友咖啡渣也注意到:「既然是電競路由器,網路線自然也不能馬虎,CAT.7 等級的屏蔽雙絞網路線。擁有強大的抗干擾能力,能有效防止電磁 (EMI) 和射頻 (RFI) 干擾,保持信號傳輸的高度穩定。」

TP-Link Archer GE800/GE550 三頻 Wi-Fi 7 電競路由器,玩家體驗心得總集篇

另外,大多數的網友也都注意到這次 TP-Link Archer GE800 /GE550 吸睛的 RGB 燈光效果,與普通路由器形成強烈對比,甚至機身在某些角度下,看起來還有點像電影《星際大戰》中的達斯維德所穿戴的呼吸面具,算是意料之外的致敬巧思吧!

這角度讓人覺得是不是帝國大反擊的黑武士面罩阿。chujy

便捷、安全、完善的功能管理設定

新一代的 Archer GE800 / GE550 WiFi 7 電競路由器,依舊維持 TP-Link 簡潔易用的安裝與操作特色,透過官方 Tether 行動應用程式的引導,短短幾分鐘內能快速完成聯網以及建立無線 SSID 等基本設定,還可自動針對 Wi-Fi 效能進行優化,並且支援網頁後台以及行動 App 兩種管理方式,網路安全防護以及家長管理功能更是樣樣齊備。由於 Archer GE800 / GE550 兩款路由器系出同源,均搭載高通晶片,共享相同的功能介面與操作邏輯,以下便統一針對網友所舉出的各項功能亮點進行摘錄:

如果不諳手機設定路由器的人,也能夠透過 Web 網頁的設定介面來操作,整體介面設計相當清楚明瞭!針對遊戲設定的內容也相當豐富。3Cholic 

MLO 是Wi-Fi 7 的重點功能,可以同時傳輸不同頻段的訊號,大幅改善傳輸速率及穩定性。咖啡渣

遊戲面板-可以查看目前 RGB 效果的設定、網路流量、效能、連接 USB 裝置、LAN 4 遊戲優先埠狀態、遊戲加速。5566

 內建檢查網路安全的功能,透過一鍵啟動,可以幫你分析目前網路的安全性和網路效能,並將結果提供你參考。ysyyu

 EasyMesh 是由 Wi-Fi 聯盟 (Wi-Fi Alliance) 所制定的通用標準,各廠商只要基於 EasyMesh 標準設計 Mesh Wi-Fi 產品,就可做到跨品牌互連互通。Chujy

還有針對遊戲主機專用的連接 LAN 孔,可以減少網路延遲的問題,還可以看你的遊戲數據,以及其他連線品質跟連線裝置的狀況。都可以一目瞭然的呈現在手機上。Hannah

Archer GE800 的 6G SSID 提供 320MHz 的連線,表示可以提供更高的傳輸速度和更低的延遲,非常適合需要大量帶寬的應用,如高清串流、線上遊戲或大檔案下載。520evoli

「Security+ (訂閱功能)」可以幫家中的網路新增額外的安全性等級,且所有設備都能受到保護,防護潛在的網路威脅與攻擊。Eden

「家長監護」設定的功能很完整,舉例來說,我可以設定孩童遠離哪些類別的網站(上圖左 1)、哪些遊戲不能玩(上圖左 2)、每天可以上網幾小時(上圖左 3)、或是哪些類別的 App 每天只能使用多久(上圖左 4),以防沉迷。Eden

Tether APP 可以對連線的裝置設定不同的速度限制,防止有裝置佔據太大的上下傳頻寬,設定好以後該裝置名稱旁就會顯示已限速。月影

連線實測以及遊戲體驗

進入產品實測體驗環節,各網友分別針對傳輸速度、訊號覆蓋以及最重要的遊戲體驗分別進行了實測,如前面所提,Archer GE800 /GE550 兩款 Wi-Fi 7 電競路由器在無線傳輸等級方面分屬 BE9300 以及 BE19000 等級,因此下面也按照產品的區隔,將網友大致劃分為「普通玩家」以及「重度玩家」兩類使用者。

普通玩家(Archer GE550)測試

網友月影提到:「家中申請的網路為 360Mbps / 360Mbps,在有一牆之隔的 臥室 A 測速為 358Mbps / 346Mbps。Wi-Fi 訊號可說是非常優異。在家中的浴室 B、臥室 C,也都拿不同的手機測速,下載速度為 273~ 384Mbps、上傳速度為 156~318Mbps,Wi-Fi 訊號範圍夠廣又夠強。」

TP-Link Archer GE800/GE550 三頻 Wi-Fi 7 電競路由器,玩家體驗心得總集篇

網友 WAWU TECH 透過新買的 iPhone 16 Pro Max 來測試 Wi-Fi 6G 頻段。要輕鬆跑到網路滿速也是相當容易的事情!不過我稍微查了一下網路上關於 iPhone 16 支援 Wi-Fi 7 的速度測試,在 8Gb/s 光纖網路環境的速度下並未與前一代差異太大,這部分應該是手機本身硬體或地域限制,有些可惜!但未來肯定越來越多能發揮 Wi-Fi 7 網速的裝置推出。」

TP-Link Archer GE800/GE550 三頻 Wi-Fi 7 電競路由器,玩家體驗心得總集篇

另外,網友咖啡渣說明自己住家是狹長型設計,不過即使將 Archer GE550 放置在書房。「主臥的小米盒子 1S 連接投影機使用,訊號可以開到 2160P 60hz 的 4K 訊號,觀看串流影片非常順暢。」

TP-Link Archer GE800/GE550 三頻 Wi-Fi 7 電競路由器,玩家體驗心得總集篇

SPEEDTEST 測速軟體測試,我家的原始網速是 HINET 300MB/300MB,測出來的結果幾乎就是原始網速了,當然觀看 4K 影片都是沒問題的。咖啡渣

網友 5566 則祭出 TP-Link Archer TBE400E Wi-Fi 7 藍牙 5.4 PCIe 無線網卡,雖然市面新款的筆記型電腦、Android 手機已經陸續支援 Wi-Fi 7 無線網路連線,不過桌機的優勢就在於可以升級更好的網卡,以 TP-Link Archer GE550 搭配 TP-Link Archer TBE400E 無線網卡,除了相容性良好,更可以榨出最佳無線效能。

TP-Link Archer GE800/GE550 三頻 Wi-Fi 7 電競路由器,玩家體驗心得總集篇

「Ping 值表現上,在桌機使用 TP-Link Archer TBE400E Wi-Fi 7 藍牙 5.4 PCIe 無線網卡則是維持相當不錯的水準,Ping 值 1 ms 閒置/上/下傳相當低。不過在手機連線部分則是受到手機天線設計的影響,Ping 值表現略高了一些 達到 5 ms,使用 TP-Link Archer TBE400E Wi-Fi 7 藍牙 5.4 PCIe 無線網卡,連線優於手機。」

TP-Link Archer GE800/GE550 三頻 Wi-Fi 7 電競路由器,玩家體驗心得總集篇

重度玩家(Archer GE800)測試

Archer GE800 在目前電競路由器市場上屬於旗艦等級,網友 Hannah 對於 Archer GE800 的表現非常滿意,並以自家申請的 Hinet 光世代 500M/500M 作前後對比,「先前由於家中佈局的關係,平均網速也只能到 20M~30M 上下,而換了 TP-Link Archer GE800 Wi-Fi 7 之後,至少提升到 250M 以上阿,這已經太令我滿意了,雖然無法到 500M,但我在書房也只是文書和看影片的需要,玩遊戲我主要還是在主臥室,相對於之前 20~30M 的速度,已經是太令我滿足了。」

TP-Link Archer GE800/GE550 三頻 Wi-Fi 7 電競路由器,玩家體驗心得總集篇

而網友 520evoli 則是測試了 Mesh 系統的擴展。「當空間需求更大時,Archer GE800 支持 Mesh 系統擴展。在四層樓的透天中安裝 1 台 GE800 與一台 AX53 進行 Mesh 測試,測試表明在各樓層 WiFi 信號強度大幅提升,輕鬆解決信號死角問題。」

OneMesh 適用於所有類別的 TP-link 產品。520evoli

針對遊戲方面,網友 520evoli 也說:「實測中,Archer GE800 在家中 WiFi 環境的延遲時間維持在 31ms 左右,並且穩定。使用 WiFi 7 的低延遲特性和 4K QAM 技術,配合 320MHz 頻寬,確保遊戲過程中流暢無卡頓。」

另外,網友 Eden 則以第三方的內網測速工具 OpenSpeedTest 測試 Archer GE800,並分別透過 MLO 以及智慧連接模式進行測速。

TP-Link Archer GE800/GE550 三頻 Wi-Fi 7 電競路由器,玩家體驗心得總集篇

從上圖可以觀察到以下幾點

  • 距離 Archer GE800 最近的客廳和陽台,MLO 和智慧測速均有 950 Mbps 以上,因此需要在更高速的網路頻寬才能看出差異。
  • 距離第二範圍距離的主臥室、飯廳、筆者房間、客房,透過 MLO 連線均比智慧連線速度快上一些。
  • 廚房因訊號干擾較多,測速相較其他空間低了許多,但 MLO 連線還是比智慧連線快了一點。

而在遊戲體驗上,網友 Eden 也親身試用了「WTFast」遊戲加速器服務。

常見的電腦遊戲或手遊都支援加速,首先選好遊戲和裝置,點選加速就會開始執行。Eden

《虹彩六號:圍攻行動》日本東部伺服器 japaneast ,延遲從 34-45ms 降至 30-38ms。Eden

結論:新世代玩家的神兵利器

總結來看,TP-Link Archer GE800 與 GE550 的網友實測表現證明了它們在電競領域的卓越實力。GE800 憑藉強大的三頻 Wi-Fi 7 支援、10Gbps 的網路埠,以及針對低延遲需求設計的電競加速引擎,讓玩家能無縫享受穩定又高速的遊戲體驗。而 GE550 雖定位稍低,但仍提供高效能無線傳輸與強大的網路優化功能,兩款路由器甚至都包含了基本的家庭網路安全防護以及家長管理功能,可說是性價比極高的選擇。

這兩款路由器的實測中,無論是多人連線的競技遊戲還是影音串流,網友們都普遍讚賞其低延遲與穩定性。此外,直覺友好、功能豐富的用戶管理介面,更同時滿足了家庭與電競玩家等多方面的需求,無疑是「新世代玩家的神兵利器」,為玩家們的競技旅程增添更多勝利的可能性。

照片來源:月影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PS5 Pro 與 PS5、PS5(Slim)差異在哪裡?定價近2萬五千元的PS5 Pro值得你升級或換機嗎?

作者 小治
2024年12月3日 14:30
PS5 Pro 作為本世代的最後一款 PlayStation 機型,究竟 提升了哪些地方,對比先前的初代 PS5、PS5 Slim 等機型又有何區別?已經有 PS5 的玩家是否應該原地換機呢?Cf289b03f883bafade93a66325d35f44

也許很多玩家都沒有意識到,PlayStation 5(PS5)家用主機自 2020 年推出至今,已經度過了整整 4 個年頭,一般家用主機進行換代更替的時間大約是 7 年,以此為前提,PS5 正式踏入了其生命週期的後半段。而在這個階段中,PS5 Pro 作為本世代的最後一款 PlayStation 機型,其誕生可說是在情理之中,但也有些意料之外,畢竟隨著遊戲技術的發展,家用主機的負荷逐漸吃重,確實必須謀求硬體層面的升級,不過意外的是,其定價卻也拿下了當前世上最昂貴家用主機的寶座,究竟 PS5 Pro 提升了哪些地方,對比先前的初代 PS5、PS5 Slim 等機型又有何區別?已經有 PS5 的玩家是否應該原地換機呢?

文章目錄

 

 

聚焦於顯示效能層面的升級

當 2023 年底索尼互動娛樂(SIE)推出薄型化的新款 PS5(Slim)主機之後,就有玩家猜測,傳言已久的進階版 PS5 Pro 主機應該不遠了,而在此前,許多謠言都指出 PS5 Pro 應會在 2023 年末或 2024 年初登場,但可惜直到今年底,我們才終於等到它的到來。另外,也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就算 PS5 Pro 的價格再怎麼高貴,應該會保持在 650 美元以下,不超過台幣 20,000 元的合理水平才對,因為太貴的話,玩家或許會直接考慮自組一台遊戲 PC。最終,PS5 Pro 正式定價為 699.99 美元,台灣定價 24,280 元,直接打了許多專業媒體的臉。

三大升級重點

或許是預期到 PS5 Pro 的高定價策略會引起廣泛討論,SIE 針對 PS5 Pro 的發表,是採取線上技術展示的形式進行,由 SIE 首席架構師 Mark Cerny 負責解說,著重在 PS5 Pro 的硬體升級細節,以及將會帶來哪些遊玩體驗的提升。具體來說主要有 3 個重點:升級的 GPU、進階光線追蹤及 AI 驅動升級等。不過,PS5 Pro 的硬體升級不僅只有這樣而已,還包括把內建容量提升到 2TB,並支援 Wi-Fi 7 無線連接等等。

SIE 首席架構師 Mark Cerny,過去曾負責 PS4 與 PS5 主機的開發,如無意外,未來的 PS6 也將由他主導。

獨家 PSSR 技術

在 GPU 方面,PS5 Pro 比現有的 PS5 多出了 67% 的計算單元,記憶體速度提高 28%,從而使得遊戲畫面的渲染速度提升高達 45%;而在光線追蹤技術方面,則提供更多動態反射和光線折射功能,相比 PS5 能以 2 至 3 倍的速度進行光線投射,能呈現更豐富的視覺效果,其應用了 AMD 專為下一代架構路線圖所開發的高級光線追蹤功能集,目前市面的 AMD 顯示卡均尚未支援。

此外,PS5 Pro 還加入基於機器學習的圖像渲染技術,名為 PlayStation Spectral Super Resolution(PSSR),能夠提升畫面的解析度與更新率,原理類似於 NVIDIA 的 DLSS 以及 AMD 的 FSR。以效能來說,PS5 Pro 的顯示效能大約落在 AMD 的 RX6800 顯卡或 NVIDIA RTX 4070 左右,值得一提的是,這次 PS5 Pro 終於能夠支援 8K 60Hz 遊戲畫面,反倒是上市時宣稱支援 8K 的 PS5,至今也沒能實現。

GPU 的效能是 PS5 Pro 的升級重點之一,目的是最大程度提升遊戲的渲染速度。

PS5 Pro 與 PS5、PS5(Slim)差異在哪裡?定價近2萬五千元的PS5 Pro值得你升級或換機嗎?

 

僅推出數位版主機

PS5 Pro 的外型延續了 PS5(Slim)的設計,僅作細微的修改,因此與初代 PS5主機相比,仍然是瘦身有成,整整少了一圈,重量甚至比光碟版的 PS5(Slim)更輕,但這也凸顯出 PS5 Pro 發表後的一大爭議,就是消費者只有數位版本可選,如果你是以光碟為主的玩家,那麼必須再花台幣 3,680 元購買 PS5 專用的藍光光碟機,若想搭配精美的直立架,則得再花上 980 元,才能組成堪稱完全體的 PS5 Pro。不過如果以同等級規格的組裝 PC 來進行比較的話,那麼 PS5 Pro 其實還是相對便宜一些的,而 2TB 容量的內建 SSD,也確保玩家能夠安裝更多的數位版遊戲。

PS5 Pro 與 PS5、PS5(Slim)差異在哪裡?定價近2萬五千元的PS5 Pro值得你升級或換機嗎?

 

首度支援 8K 60Hz 影像輸出

針對主機系統方面,PS5 Pro 畢竟只是 PS5 的硬體升級款,在 UI 方面並未進行大幅度的修改,未來亦是透過軟體更新來逐步增添功能,包括前不久才推出的「歡迎中心」個人化頁面,以及控制器的自適應充電等等。不過,其中確實也有幾項 PS5 Pro 專屬的功能與設定,例如 PS5 Pro 新增支援 Wi-Fi-7 連線,因此可針對相容的 Wi-Fi 7 路由器開啟「多重連結運作」功能,藉以提高無線速度並降低網路延遲。此外,PS5 Pro 也是唯一提供「允許 8K 輸出」選項的 PS5 家族成員,但須搭配支援 8K 60Hz 影像輸出以及 DSC 壓縮技術的電視。意外的是,PS5 Pro 甚至還針對 PS4 遊戲提供了畫質強化的功能,讓老遊戲也有提升體驗的空間。

PS5 Pro Enhanced

在遊戲頁面的「PS5 Pro Enhanced」標籤,代表已針對 PS5 Pro 進行強化,目前已有超過 50 款遊戲支援。

PS5 Pro 與 PS5、PS5(Slim)差異在哪裡?定價近2萬五千元的PS5 Pro值得你升級或換機嗎?

顯示選項

每款遊戲內所提供的顯示設定選項也有所差異,如《霍格華茲的遺產》就有多達 5 種模式。

PS5 Pro 與 PS5、PS5(Slim)差異在哪裡?定價近2萬五千元的PS5 Pro值得你升級或換機嗎?

歡迎中心

近期新加入的歡迎中心,提供可自訂的小工具和背景,原本是美國獨有,現在已在全球推出。

PS5 Pro 與 PS5、PS5(Slim)差異在哪裡?定價近2萬五千元的PS5 Pro值得你升級或換機嗎?

專屬動畫背景

歡迎中心雖然是 PS5、PS5 Pro 共有的功能,不過 PS5 Pro 的用戶多了一組專屬的動畫背景可以套用。

PS5 Pro 與 PS5、PS5(Slim)差異在哪裡?定價近2萬五千元的PS5 Pro值得你升級或換機嗎?

儲存空間

PS5 Pro 內建 2TB 容量 SSD,實際可用空間大約 1.89TB,比初代 PS5 僅667GB 左右的可用空間大幅提升。

PS5 Pro 與 PS5、PS5(Slim)差異在哪裡?定價近2萬五千元的PS5 Pro值得你升級或換機嗎?

強化 PS4 畫質

啟用之後可增強 PS4 遊戲的畫面清晰度,但需要搭配支援 2160p 或 1440p(60Hz)輸出的螢幕。

PS5 Pro 與 PS5、PS5(Slim)差異在哪裡?定價近2萬五千元的PS5 Pro值得你升級或換機嗎?

PS5 Pro 與 PS5、PS5(Slim)的區別

隨著 PS5 Pro 的上市,如今 PS5 家族已擁有多達 3 種款式的主機,分別對應CFI-1000、CFI-2000、CFI-7000 等系列型號。其中初代 PS5 主機因內部組裝結構的改變,再細分為 CFI-1000、CFI-1100、CFI-1200 等機型,但外觀基本維持一致。PS5(Slim)則是在初代 PS5 的基礎上,進行機體的薄型化及模組化設計,性能方面並無變化,因此遊戲體驗亦相同,但售價則有小幅提升。至於 PS5 Pro 的定位就明顯不同了,官方透過硬體方面的升級,企圖解決 PS5 玩家長久以來的最大困擾,就是對於畫質、幀數的選擇困難。

兼顧高畫質與高幀率

由於 PS5 主機效能的瓶頸,多數遊戲開發商常陷入兩難,如果要重視遊戲的影像細節與光影表現,那麼就難以保證畫面幀數能達到 60fps 或更高,反之若想以 PS5 宣傳的 120Hz 運行遊戲,那麼就不得不降低畫面的精細度,因此開發者只能在遊戲中提供效能及解析度兩種模式,讓玩家自行做選擇,無論哪一種,都有種被迫降級遊戲體驗的感覺。故 PS5 Pro 的主要任務,就是透過新增的 PSSR 技術,在確保 60Hz 更新率前提下,讓遊戲的畫面能達到先前解析度模式的水準。此外,更因為光追技術的升級,如果玩家不介意繼續以 30fps 遊玩,那麼 PS5 Pro 將透過加大尺寸的 GPU 晶片,為玩家即時渲染出更為精緻的遊戲圖像。不過這麼一來,卻彷彿再度重現了畫質、效能二選一的難題,且由於各家開發商對於顯示模式的名稱並未統一,還滿容易令人混淆的。

即使 PS5 Pro 的最高畫質模式以 30fps 為目標,但若顯示器支援 VRR 或120Hz 功能,在特定情況下畫面幀率還能再提高。

不急於一時

針對《漫威蜘蛛人 2》、《Horizon Zero Dawn 重製版》、《拉捷特與克拉克:時空裂縫》等 SIE 本家遊戲進行截圖對比,雖有感受到畫質提升的成效,不過在實際遊玩的動態情境之下,並不容易辨別其差異。根據官方說法,PS5 Pro 主要面向重視性能的核心玩家,不過這些玩家多半已經擁有 PS5 主機,在目前肉眼提升程度有限的狀況下,其實未必需要即刻下手,可以等待《魔物獵人:荒野》或甚至《GTA6》這類吃效能的大作推出後再考慮也不遲,屆時 PS5 Pro 的供貨也會更穩定。而至今還沒有 PS5 主機的玩家,則不妨以 PS5 Pro 為目標一次攻頂,除了確保最佳遊玩體驗之外,手邊的 PS4 舊遊戲也能獲得小小升級。

在《Horizon Zero Dawn 重製版》中,藉由 PS5 Pro 能呈現更遠的樹葉繪製距離、精細的皮膚紋理和毛髮著色器。

在保真 Pro 模式設定下,可以看到《漫威蜘蛛人 2》的大樓窗戶擁有更多的光影折射細節。

本文同步刊載於 PC home 雜誌

PS5 Pro 與 PS5、PS5(Slim)差異在哪裡?定價近2萬五千元的PS5 Pro值得你升級或換機嗎?

歡迎加入 PC home 雜誌粉絲團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iRocks K85R 開箱評測:熱插拔 RGB 無線機械鍵盤,價格3,990 元

作者 小治
2024年11月30日 14:30
艾芮克今年度鍵盤新品 K85R 除了全鍵區均採用自有預潤軸,並搭配 Gateron 熱插拔軸座,可實現自行替換鍵軸功能之外,豐是一把極具個性化的產品。25f7bc667ede03b2e4e3c6d51c3108df

艾芮克是國內少數具備自有軸體開發能力的鍵盤廠商,今年度鍵盤新品 K85R在上市後受到不少玩家的好評,除了全鍵區均採用自有預潤軸,並搭配 Gateron 熱插拔軸座,可實現自行替換鍵軸功能之外,豐富的色彩與諸多特色功能,即使放在機械鍵盤紅海之中,也是一把極具個性化的產品。

廠商資訊

■ 艾芮克 ■ 02-2225-5080 ■ www.i-rocks.com.tw

產品規格

■ 型號:IRK85R

■ 顏色:摩卡棕。另有冰晶白、石墨灰

■ 介面:有線 USB-C、無線 2.4GHz

■ 按鍵數:98 鍵

■ 開關形式:可插拔預潤機械開關

■ 按鍵行程:3.4 ± 5mm

■ 防鬼鍵:全區防鬼鍵

■ 可充式鋰電池容量:3750mAh

■ USB 線長:約 180 公分

■ 重量:約 1030g

■ 尺寸:407 × 143 × 44 mm

■ 保固:1 年

建議售價

3,990 元

以「摩卡棕」版本的 K85R 來說,其外殼是以棕色基底搭配金色面板,與淡黃色鍵帽在視覺上十分調和,輔以灰紫色鍵帽的點綴,可說是畫龍點睛,因此「摩卡棕」同時也是目前 K85R 的三款色系中,唯一一款具有 3 色鍵帽的版本,鍵帽本體為不透光 PBT 材質,注音為側刻形式,不過對習慣於打字輸入的用戶,應不至於有太大影響。

Gasket 結構與新一代軸體

這次 K85R 提供三種不同軸體選擇,包含靜音奶茶軸、奶茶軸與莓紅軸,均為艾芮克的新一代自有軸,以本次借側的 K85R 為例,其搭載的莓紅軸屬於直上直下的線性軸,觸發行程為三種軸體當中最短的,加上全區防鬼鍵設計,作為遊戲鍵盤其實也挺適合的,而可插拔的換軸設計,也讓玩家能夠自行更按鍵軸來調整手感,且 K85R 的無線連接是走 2.4GHz 傳輸,因此亦不會有藍牙延遲的問題。

從鍵盤佈局來看,K85R 具備了完整的數字鍵區以及 F 功能鍵區,不過相較於標準 104 鍵的鍵盤來說,K85R 把編輯鍵區略為縮減,並進行了功能的整併,實現較為緊湊的按鍵排列,因此其寬度僅比普通 75% 鍵盤多出一些而已,不會佔用過多桌面空間。而在結構方面,K85R 也引入時下流行的 Gasket 支撐設計,搭配多達四層的消音結構,能使手感一致且舒適,按鍵音沉穩而紮實。

重點檢視

三向滾輪滾輪除了調節音量外,還可透過小螢幕切換其他工作模式。

鍵帽設計採用 PBT 材質原廠高度鍵帽,注音以及組合功能以側刻形式呈現。

電源及收納槽2.4GHz 接收器的磁吸收納槽與電源開關,均位於鍵盤底部。

提供客製化功能

K85R 在外型上最顯著的特徵,當然就是那存在感強烈的旋鈕,以及 1.14 英吋的彩色 LCD 螢幕,旋鈕為無限位設計,可進行音量調整或用於切換桌面工作視窗,此外也支援 Win10 / 11 的「滾輪」自訂功能,不需要額外安裝驅動即可使用。一旁的小螢幕則提供時間、電量顯示,以及鍵盤背光燈效與連線模式等設定,不過最令人驚喜的部分,則是允許使用者自行匯入 GIF 動圖,除了增添不少使用上的樂趣,一種客製的專屬感亦油然而生。

重點檢視

墊高支架扳開底部的支架即可將鍵盤墊高,提供 2 種支撐高度。

換軸設計全鍵鍵軸均可替換,並隨盒附上 4 組替換軸與拔鍵器。

自定燈效安裝官方應用程式,可設置進階燈光效果並錄製巨集。

總評結語:工作與遊戲的良伴

產品設計 ★★★★

採用原廠高度鍵帽,按鍵佈局接近 100%,其中的摩卡棕版本為市場上較為少見的配色風格,提供活潑豐富的視覺感受。

硬體規格 ★★★★☆

採用艾芮克自有特色預潤軸體,搭配 GASKET 鍵盤結構設計,支援全鍵熱拔插可換軸設計,還有可自訂動畫的小螢幕,擁有更多客製化空間。

連接模式 ★★★

支援有線及 2.4GHz 等兩種連結模式,可惜並未加入藍牙配對功能,因此不太適合同時有平板或手機等裝置連結需求的使用者。

使用體驗 ★★★★☆

本次借測為莓紅軸款式,觸發力度適中且行程短,反應速度快,手感輕盈,對有大量輸入需求或 FPS 競技的使用者來說更為省力。

本文同步刊載於 PC home 雜誌

iRocks K85R 開箱評測:熱插拔 RGB 無線機械鍵盤,價格3,990 元

歡迎加入 PC home 雜誌粉絲團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Acer Swift 14 AI Copilot+ PC 實測:新一代 Intel Core Ultra (系列 2) 處理器性能再升級,AI 世代行動生活的絕佳夥伴

作者 Axiang Chin
2024年11月29日 14:00
Swift 14 AI 進一步推升整體效能,同時滿足輕薄型筆電對續航力的高標準,最高 48 TOPS 的 AI 運算效能,在需要更高算力時 GPU 也能提供最高 67 TOPS 的 AI 效能表現6750b82ce092c607c1a76d8c7a4ff841

今年的筆記型電腦市場真的很「AI」!除了上半年各品牌皆推出自家首款整合 NPU 的 Intel Core Ultra 處理器的 AI PC 系列筆電外,微軟也透過 Windows 11 作業系統與 Copilot 智慧功能的整合,為整合 NPU 處理器的筆電設備帶來更優化 AI 體驗的「Copilot+ PC」,提供包括 Recall 回顧功能、CoCreator、Live Captions 即時字幕與 Windows Studio Effects…等應用,進一步提升使用者日常工作與任務的執行效率。

隨著各大品牌的 Copilot+ AI PC 系列產品陸續就位,其中最積極佈局的莫過於 Acer,才在德國 IFA 展亮相不久的 Swift AI PC 系列一共六款新機近期同步登場,分別採用了 Intel Core Ultra(系列 2)、AMD Ryzen AI 9 與高通 Snapdragon X Plus 三大廠的處理器作為運算核心,提供使用者更多元的選擇。

而當中的 Swift 14 AI 搭載全新的 Intel Core Ultra(系列 2)處理器,透過新一代 P-Core 與 E-Core 運算核心,實現更優異的效能與更出色的能源效率,同時還配置更強大的 NPU 4.0 AI 引擎,傳輸頻寬較前一代倍增,並提供高達 48 TOPS 的 AI 運算效能;另外也整合新型 Xe2 架構的 Intel Core Arc GPU,擁有更好的圖形處理效能,在兼顧性能的同時,也提供絕佳的能源效率,電池續航力也更提升。

全新的 Acer Swift 14 AI 不僅承襲 Swift 系列一貫的纖薄時尚,內在硬體規格更迎來大升級。

除了新款 AI 處理器這個最大亮點,Swift 14 AI 還配備了效果優異的 14 吋 OLED 螢幕,另外包括 Wi-Fi 7、藍牙 5.4 與 Thunderbol 4 等規格也一應俱全,值得一提的是 Swift 14 AI 還採用微軟 Pluston 安全處理器,加上指紋辨識、臉部辨識能提供晶片層次的資安防護,整體來說算是一款邁入 AI PC 世代還不錯的敲門磚。

Acer Swift 14 AI 特色搶先看

  • 搭載最新 Intel Core Ultra(系列 2)處理器,採用新一代 P-Core 與 E-Core 運算核心,並整合更強大的 NPU 4.0 AI 引擎,帶提供高達 48 TOPS 的 AI 運算效能
  • 內建 Intel Arc Graphics GPU,提供高達 67 TOPS 的 AI 效能
  • 符合 Intel Evo 平台規格,提供輕薄筆電中最全方位的效能與 AI 體驗
  • 極致纖薄設計,最輕機型僅 1.26Kg,並通過 MIL-STD-810 軍規耐用度認證
  • 搭載 14 吋 OLED 顯示器,最高可選配 3K 解析度、90Hz 更新率,支援 100% DCI-P3 色域顯示與 DisplayHDR True Black 500 認證,符合 Easysafe 2.0 認證低藍光
  • 內建「活動指標」燈號,在 NPU 啟動時可提示使用者
  • 支援電源鍵整合指紋辨識器與臉部辨識機制,提供系統安全解鎖的使用便利
  • 能源效率提升40% 之多,提供 20 小時以上的使用續航
  • 支援 Windows 11 的 Copilot+ PC 體驗,帶來更多 AI 應用便利性
  • 支援 Acer Assist 本機端運行聊天機器人、Acer VisonArt AI 生成背景…等 AI 工具
  • 支援最新 Wi-Fi 7 與藍牙 5.4

極致輕薄,手感絕佳

Acer Swift 一直以來就是主打輕薄易攜、質感出眾的筆電系列,因此廣受全球消費者的喜愛,是不折不扣的熱銷款,而全新的 Swift 14 AI 當然延續這樣的風格,機身線條簡約,搭配鎂鋁合金打造的霧面外殼、鑽石切邊處理,塑造出僅 1.26 公斤的輕盈身段,但它卻同時擁有 MIL-STD-810 的軍規耐用度,讓使用者能輕鬆帶出門、面對各種環境都能安心使用!

Acer Swift 14 AI 整體設計維持系列作標誌性的簡約時尚風格,質感相當不錯。

品牌 Logo 在新一代 Swift 14 AI 上改置於上蓋的右上角,並添加了多彩反射光影效果。

上蓋左上角可以看到新加入的圖標設計。

機身底部採一體成型式設計,視覺上同樣簡單俐落。

從新一代 Swift 14 AI 的外觀可以看到許多跟以往不同之處,其中最明顯的莫過於機身上蓋的 Acer Logo,除了改放到上蓋右上角,也在金屬材質上加入多彩反射處理,在不同角度的光線照射下能呈現絢麗的色彩。上蓋的左上角更加入了代表 AI 運算的獨特圖標,以彰顯這款筆電整合 AI 應用功能的獨特性。

Swift 14 AI 機身大小適中,掀開上蓋可以發現機身 B 面、C 面的空間利用率很高。

Swift 14 AI 搭載 14 吋、長寬比 16:10 的 OLED 顯示器,此次的受測機為 Full HD+ 解析度規格 (最高可選配至 3K 解析度),並能呈現 100% DCI-P3 色域,同時通過 DisplayHDR True Black 500 認證,亮度與對比度算是相當出色。

顯示器上方黑色區塊整合了視訊攝影機與陣列式麥克風,並附帶可遮蔽鏡頭的外蓋。

顯示器方面,Swift 14 AI 配備的是兼具廣色域與低藍光的 OLED 面板,最高可選配 3K 解析度與 90Hz 更新率的規格,同時支援 100% DCI-P3 廣色域與 DisplayHDR True Black 500 認證,提供更完美的畫質表現;面板本身也通過 Eyesafe 2.0 認證,對於需要長時間盯著畫面的使用者來說,能進一步降低雙眼負擔。

筆電 C 面配置孤島式鍵盤與大尺寸觸控板。

位於鍵盤右上角的電源鍵整合了指紋辨識功能。

Swift 14 AI 配置專屬的 Copilot 鍵,可一鍵喚出 AI 助理。

無鍵式觸控板的右上角規劃了「活動指標」,當應用程式動用到 NPU 運算時,就會顯示動態燈號。

Swift 14 AI 的鍵盤採用最常見的孤島式設計,合宜的鍵帽尺寸與鍵距提供不俗的打字手感。右上角的電源鍵整合了指紋辨識功能,在按壓啟動筆電的同時也完成系統解鎖,另外也能透過內建的 IR 視訊攝影機以臉部辨識方式解鎖系統,設計上可說是兼顧了系統安全性與使用便利性;很特別的是,Swift 14 AI 在觸控板上加入「活動指標」燈號,當有應用程式使用處理器 NPU 的運算資源時,燈號會以動態形式呈現,讓使用者更直觀地判別筆電當下的運行狀態。

Swift 14 AI 的纖薄度果然名不虛傳。

機身右側配置一組 USB 3.2 Gen2 A 埠,以及一組 3.5mm 耳機 / 麥克風接口。

機身左側配置 HDMI 2.1 埠、USB Gen2 A 埠,以及兩組 USB-C 形式的 Thunderbolt 4 埠。

規格完整,效能不俗

相較於今年上半年的 AI PC 只有 Intel Core Ultra 以整合 NPU 的新製程「一枝獨秀」,2024 下半年的 AI PC 市場相對熱鬧許多,除了新一代 Lunar Lake 的 Intel Core Ultra(系列 2)處理器升級推出,AMD 首款整合 NPU 的 Ryzen AI 9 系列處理器與 ARM 架構的高通 Snapdragon X Plus 由行動平台「反攻」筆電市場,都為消費者提供更多元的選擇。

當然,作為率先在 x86 架構整合 NPU 的 Intel 自然是「有備而來」,此次 Swift 14 AI 搭載全新的 Intel Core Ultra(系列 2)全面更新了處理器混合架構的 P-Core,進一步優化能源使用效率,同時 E-Core 也提升至 4MB 的 L2 快取記憶體,並提供 2 倍 AI 輸送量,不僅強化 AI 運算效能,也提升筆電平台最關鍵的續航力表現。

此次受測的 Acer Swift 14 AI 型號為 SF14-51,系統規格資訊如上圖。

Intel Core Ultra(系列 2)也擁有最新 Xe2 架構的 Intel Arc GPU,能提供更好的圖形處理效能,並支援 Intel XeSS 與 Intel XMX 等技術,優化光線追蹤效能與動態幀數的提升,打破過去整合型 GPU 效能表現不佳的刻板印象。此外,Swift 14 AI 也配備效能出眾的 LPDDR5x 記憶體與 PCIe 4.0 SSD,確保各類應用程式能快速載入,並提升多工任務處理的流暢性。

以下整理 Acer Swift 14 AI 的重點規格與各類型跑分成績,供大家參考!

重點規格一覽

Acer Swift 14 AI Copilot+ PC 實測:新一代 Intel Core Ultra (系列 2) 處理器性能再升級,AI 世代行動生活的絕佳夥伴

處理器與儲存效能跑分一覽

Acer Swift 14 AI Copilot+ PC 實測:新一代 Intel Core Ultra (系列 2) 處理器性能再升級,AI 世代行動生活的絕佳夥伴

3D 效能跑分一覽

Acer Swift 14 AI Copilot+ PC 實測:新一代 Intel Core Ultra (系列 2) 處理器性能再升級,AI 世代行動生活的絕佳夥伴

系統綜合效能跑分一覽

Acer Swift 14 AI Copilot+ PC 實測:新一代 Intel Core Ultra (系列 2) 處理器性能再升級,AI 世代行動生活的絕佳夥伴

內建完整功能,使用感受更全方位

主打 AI 效能的 Swift 14 AI 不只硬體規格優異,重點是還內建眾多 AI 驅動的應用功能,其中除了整合至 Windows 11 系統中的 Copilot 助理,即將更新的 Copilot+ PC 應用如 Recall 立即回顧功能,以及整合圖像生成功能的 CoCreator 以及能快速轉換視訊、影片對話的即時字幕功能,都將為使用者帶來更多便利與效率。

Swift 14 AI 可完整支援 Copilot+ PC 的新功能。

Acer 也為 Swift 14 AI 用戶整合了更多實用功能,其中包括可以透過鍵盤專屬功能鈕啟動的「AcerSense」工具,透過這項工具不只能輕鬆掌握系統運行與調校功能,所有的 AI 功能也集結於此,方便你快速存取。同時 Swift 14 AI 也內建 AI 強化的 PurifiledView 2.0 與 PurifiledVoice 2.0 功能,進一步優化視訊通話的畫質與音效表現,大幅提升遠距溝通的品質與效率。

Swift 14 AI 機身上配置獨立 AcerSense 按鍵,可快速啟動工具面板,掌握系統運行狀況,並以最高效率調校各類系統與功能設定。

AcerSense 也整合 Experience Zone,提供各類型的 AI 應用工具。

Acer User Sesing 可搭配筆電感測器偵測使用者是否處在筆電前,自動進行系統鎖定與解鎖。

Acer VisionArt 功能提供 AI 生成桌布的功能。

Acer Assist 是一款可於本地端運行的大語言模型聊天機器人,不過目前只支援英文對談。

另外 Acer 也提供多個 AI 工具可以協助使用者提升效率,像是完全本地端運行的 AI 助理「Acer Assist」、可自行生成個人化背景桌布的「Acer VisionArt」,另外也能透過「Acer LiveArt 2.0」完成影像的去背、自製 AI 貼紙;而 Acer User Sensing 2.0 也能搭配筆電的偵測功能,判別使用者是否在筆電前,自動調暗顯示器或進入鎖定狀態,當使用者返回筆電前時自動喚醒系統。

結語:預覽未來筆電新標準,「提前布局」留待 AI 應用環境到位

相較於 2024 上半年訴求「AI-Ready」的 AI PC 產品,全新的 Swift 14 AI 在規格面有著明顯的提升,也進一步推升整體效能的表現,並同時滿足輕薄型筆電對續航力的高標準,而這款筆電所採用的 Intel Core Ultra(系列 2)處理器也迎來了更多升級,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採用 Xe2 架構的 Intel Arc Graphics GPU,從前文的 3D 效能實測就能發現升級的幅度,除了可在低耗能的情況下透過處理器整合的 NPU 發揮最高 48 TOPS 的 AI 運算效能,在需要更高算力時 GPU 也能提供最高 67 TOPS 的 AI 效能表現,包括運行遊戲或執行各類內容創作軟體的加速。

Swift 14 AI 維持系列作輕薄、高質感的設定。

搭載最新 AI 處理器的 Swift 14 AI,預期在 AI 應用陸續到位後,將發揮更高的效益。

當然,Swift 14 AI 最大的賣點自然還是對各類 AI 應用的支援,除了有愈來愈多應用工具開始支援處理器整合 NPU 的運算加速,未來在 Windows 11 的 Copilot+ PC 體驗功能陸續更新上線後,相信能為使用者提供更多便利性,尤其是現今有更多 AI 應用轉移至設備端運行的情況下,對於 NPU 效能有更高的要求,而 Swift 14 AI 可說是已經「提前布局」好所需的硬體規格,只要相關應用一到位,就能立即啟動相關功能,對於希望把 AI 應用加入到日常工作流程的使用者來說,相信會是一大助力!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Netgear Orbi RBE973S BE27000 開箱實測:四頻 Wi-Fi 27 Gbps 高速頻寬,兼具大涵蓋與大量設備連結~目前最頂 Wi-Fi 7 Mesh 之選!

作者 Axiang Chin
2024年11月29日 09:30
Netgear Orbi RBE973S BE27000 四頻 Wi-Fi 7 Mesh 延伸系統,完整支援所有的 Wi-Fi 7 技術,更具備 27 Gbps 的超大總頻寬,並擁有絕佳的訊號覆蓋能力12b1274195992a7a29b6596f5e7572e6

現代人的生活離不開網路,尤其是各類型的連網設備更是以無線連網居多,自然也讓大家更仰賴穩定高效的無線網路。而目前大家所熟悉的無線網路 Wi-Fi 技術也正式邁入新一代的 Wi-Fi 7 規格,相較於目前已經十分普及的 Wi-Fi 6 技術,除了網路速度與頻寬的提升之外,也有更多全新的連網技術大大提升了連線的穩定性、傳輸效率並擁有同時服務更多設備且能維持低延遲體驗…等優勢。

其中包括了全新加入的 6GHz 頻段,除了相較於舊有的雙頻段擁有更大的 320MHz 頻寬,也能降低訊號相互干擾與頻譜擁堵的問題;另外新世代的 4K-QAM 高效調變技術也進一步提升數據傳輸的效率,MLO 多重連接模式也讓支援的設備能夠橫跨不同頻段與頻道,同時連結 2.4GHz、5GHz 與 6GHz 頻段進行數據的發送與接收,也大幅提升資料的吞吐量,並減少延遲的狀況發生。

Netgear Orbi RBE973S BE27000 四頻 Wi-Fi 7 Mesh 延伸系統提供居家環境最頂級高速網路頻寬,並集結完整的 Wi-Fi 7 技術,同時也具備 Netgear 獨家的「四頻」技術,提供更為穩定且高速的無線回程連線。目前在市面上也已經有愈來愈多支援 Wi-Fi 7 的終端設備出現,像是今年的旗艦級安卓手機、蘋果最新的 iPhone 16 系列,以及各類型新款硬體的筆記型電腦,還有前不久新上市的次世代遊戲主機 PS5 Pro …等,都能透過 Wi-Fi 7 技術獲得更好的使用體驗。當然,這樣的趨勢也讓不少使用者思考著是否要升級 Wi-Fi 7 規格的無線路由器。

雖說目前市面上各品牌推出的 Wi-Fi 7 無線路由器產品不少,但真正為大面積、多樓層空間環境、同時極度重視效能與穩定性的專業用戶所打造的產品仍舊屈指可數。 不過近期由定位專業網路品牌瀚錸科技所代理發售的 Netgear Orbi RBE973S BE27000 四頻 Wi-Fi 7 Mesh 延伸系統,絕對稱得上是目前市面上「規格攻頂」的產品,除了完整支援所有的 Wi-Fi 7 技術,更具備 27 Gbps 的超大總頻寬,並擁有絕佳的訊號覆蓋能力,同時也能藉由 Mesh Wi-Fi 技術擴大收訊範圍,即便是超大空間或是多樓層的場域,依舊能帶來無死角且高效率的網路體驗。

Netgear Orbi RBE973S BE27000 開箱實測:四頻 Wi-Fi 27 Gbps 高速頻寬,兼具大涵蓋與大量設備連結~目前最頂 Wi-Fi 7 Mesh 之選!

Wi-Fi 7 世代最頂級旗艦!Netgear Orbi RBE973S 規格為何如此強大?

全新的 Wi-Fi 7 無線網路規格,相較於前一代的 Wi-Fi 6 有著不小提升,至於有哪些規格成為大幅提升網路速度、頻寬、收訊品質與穩定性…等使用體驗關鍵?而真正頂級旗艦的 Netgear Orbi RBE973S 又有哪些規格能夠成為「頂天」的存在呢?

首先,我們先來進一步了解一下 Wi-Fi 7 在規格上有哪些值得注意的重點-相較於 Wi-Fi 6,Wi-Fi 7 最大的升級應該就屬全新加入的「6GHz」頻段,相較於目前支援大量設備的 2.4GHz 與 5GHz 頻段,6GHz 頻段相對受到其他設備訊號干擾的機會更低,同時也擁有 2 倍提升的 320MHz 頻寬,能夠帶來更高速的傳輸效能,同時空間串流是 2 倍升級,提供 16 x 16 MU-MIMO 的設備串流能力,讓每一個設備都擁有充足的頻寬。

Wi-Fi 7 技術全新加入 320MHz 頻寬的 6GHz 頻段,相較於前一代有著「倍增」的速度表現。除此之外,Wi-Fi 7 也採用更為高階的 4K-QAM 訊號調變技術,能大幅提升單一訊號符號的資料承載量,相較於前一代能提升 20% 的傳輸速率,讓需要即時串流的超高畫質影音、視訊直播…等應用更為流暢。另外 Wi-Fi 7 所支援的「多重連接模式(MLO)」也讓設備能夠橫跨不同頻段與頻道,進一步加大傳輸頻寬同時傳輸數據,對於絕大多數要求低延遲的應用服務來說,連線的可靠性也更為提升。

除了 Wi-Fi 7 原本的技術優勢,Netgear Orbi RBE973S 更採用 2.4GHz、雙 5GHz 與 6GHz 的四頻設計,相較於一般 Wi-Fi 7 三頻的設計,打造出更高效率的無線傳輸環境。除了前面提到 Wi-Fi 7 在技術上的革新,作為定位頂規格的 Netgear Orbi RBE973S BE27000 四頻 Wi-Fi 7 Mesh 延伸系統自然也擁有專屬的「獨家技術」-四頻連線功能,也就是在原本 Wi-Fi 7 所支援的三頻段之外,額外加入一條 5GHz 的「增強型專用回程」,在主路由器與衛星機之間打造一條專屬的無線回程通路,與 MLO 技術相互整合,達到高效率的無線傳輸,搭配機身標配的 10 GbE 埠也能做到「有線、無線一致」的高效率。

Orbi RBE973S 在主路由器與衛星機之前採用獨家專利的 5GHz & 6GHz 頻段作為「增強型專屬無線回程通路」,讓 Wi-Fi 訊號延伸的同時不會掉速。

Netgear Orbi RBE973S 產品開箱

Netgear Orbi RBE973S BE27000 開箱實測:四頻 Wi-Fi 27 Gbps 高速頻寬,兼具大涵蓋與大量設備連結~目前最頂 Wi-Fi 7 Mesh 之選!

Netgear Orbi 系列一直以來就是強調規格全方位、效能出眾的 Mesh Wi-Fi 系統,在外型設計上採用 Mesh Wi-Fi 系統常見的無天線柱體設計,視覺上極具現代感,同時擁有精品級的質感呈現。而今年的 Netgear Orbi RBE973S 也延續了系列作原有的風格,但比較大的差異就是從原本偏向扁平的外型改為偏向圓潤的三角柱體,但機身仍以大量的圓弧修飾,同時單機也內藏多達 12 組 360 度天線,能做到單機 92 坪的驚人覆蓋範圍。

Netgear Orbi RBE973S BE27000 四頻 Wi-Fi 7 Mesh 延伸系統是三台一組的版本,因此盒裝非常大,視覺設計也走質感風格。 ▲ 盒內共有一台無線路由器與兩台衛星子機,同時也提供了三組供電器與多版本的插座,以及一條網路線與說明書。 ▲ 三款設備的體積大小幾乎完全一樣,出廠時在主路由器的正面貼有標示預設連線資訊與 QRCode 的貼紙。盒內共有一台無線路由器與兩台衛星子機,同時也提供了三組供電器與多版本的插座,以及一條網路線與說明書。三款設備的體積大小幾乎完全一樣,出廠時在主路由器的正面貼有標示預設連線資訊與 QRCode 的貼紙。

Netgear Orbi RBE973S 的單機體積不小,重量也有一定的份量。此外,Netgear Orbi RBE973S 採用了香檳金與珍珠白雙色搭配的機身外殼,且在外殼邊緣加入鑽石切邊的設計,讓視覺感更為豐富,同時也在不同顏色的機身外殼之間保留散熱間隙,在展現美感的同時也兼顧了實用性。

機身頂部可以看到圓型的散熱開口,機殼香檳金與珍珠白的配色非常精美。 ▲ 機身正面靠近底部也可以看到 Orbi 的系列名稱 LOGO。機身正面靠近底部也可以看到 Orbi 的系列名稱 LOGO。不同於其他品牌 Mesh Wi-Fi 系統是以多台相同的無線路由器相互串聯,Netgear Orbi RBE973S 同樣採用了「主路由器」與「衛星機」的搭配,在功能上兩者是有所差異的,主路由器可以單台獨立運作,但衛星機種就一定需要與主路由器搭配才能使用,而兩款機型所配置的連結埠也有所不同,前者為雙 10 GbE 埠(WAN 與 LAN 各一組)與四組 2.5 GbE 埠的配置,而後者為單 10GbE 與雙 2.5 GbE 埠(階為 LAN 埠),在強大的無線路由之外,也完整提供有線路由的擴充性。

機身底部設計有大面積的環型止滑墊,確保在擺放時的穩定,同時也標示有預設的連線資訊與設定使用的 QRCode,同時也有兩組支援腳座安裝的螺孔。 ▲ 機身後側設置了所有的連結埠與按鈕,而這裡也可以看到主路由器(圖左)與衛星子機(圖中、圖右)的差異所在。 ▲ 主路由器配置了同步連線按鈕、RESET 孔、四組 2.5GbE LAN 埠、一組 10GbE 的 LAN 埠與一組 10GbE 的 WAN 埠,以及電源接口。 ▲ 衛星子機同樣配置有同步連線按鈕、RESET 孔,不過連結埠是二組 2.5GbE LAN 埠與一組 10 GbE LAN 埠的配置,還有電源接口。 ▲ 也因為 Netgear Orbi RBE973S 支援 10 GbE 的網路規格,因此非常適合搭配桌機或是 NAS,提供更為穩定高速的內部傳輸效能。機身後側設置了所有的連結埠與按鈕,而這裡也可以看到主路由器(圖左)與衛星子機(圖中、圖右)的差異所在。主路由器配置了同步連線按鈕、RESET 孔、四組 2.5GbE LAN 埠、一組 10GbE 的 LAN 埠與一組 10GbE 的 WAN 埠,以及電源接口。衛星子機同樣配置有同步連線按鈕、RESET 孔,不過連結埠是二組 2.5GbE LAN 埠與一組 10 GbE LAN 埠的配置,還有電源接口。也因為 Netgear Orbi RBE973S 支援 10 GbE 的網路規格,因此非常適合搭配桌機或是 NAS,提供更為穩定高速的內部傳輸效能。

Netgear Orbi App 一手掌握安裝與設定流程

雖然功能上定位旗艦級規格的 Mesh Wi-Fi 系統,但 Netgear Orbi RBE973S 在安裝與設定方面並沒有複雜難懂的操作流程,使用者也無需擁有專業的網通技術,透過手機端的 Netgear Orbi App 就能輕鬆搞定,而且整個過程都有詳細的 Step By Step 指引,對於使用者來說十分友善。

透過手機端的 Netgear Orbi App 即可完成 Netgear Orbi RBE973S 的安裝與設定。 ▲ 在 Netgear Orbi App 中提供了完整的安裝指引,操作難度並不高。 ▲ 首先,我們可以進行 Netgear Orbi RBE973S 的主路由設定,透過機身上的 QRCode(或是底座上的)掃描進可連結至設備,這時 Netgear Orbi APP 也會提供我們確認設備上的燈號呈現亮白色,才能進行下一步的設定。 ▲ 接下來依據手機上的指示,連結到預設的 SSID。 ▲ 連結完成後,即可依序設定網路的 SSID 與管理員密碼。在 Netgear Orbi App 中提供了完整的安裝指引,操作難度並不高。首先,我們可以進行 Netgear Orbi RBE973S 的主路由設定,透過機身上的 QRCode(或是底座上的)掃描進可連結至設備,這時 Netgear Orbi APP 也會提供我們確認設備上的燈號呈現亮白色,才能進行下一步的設定。接下來依據手機上的指示,連結到預設的 SSID。連結完成後,即可依序設定網路的 SSID 與管理員密碼。

完成主路由的設定並重新連線後,即可依照指示連結至其他的衛星子機,這時只需將其他設備置放在收訊範圍內並啟動電源,設備就會自動進行搜尋連線,完全不需要額外的操作設定哦!

Netgear Orbi App 本身也兼具設備監控與設定的功能,透過主頁可以查看目前設備的運作狀況,並能瀏覽連線中的所有設備,也能測試網路速度、呈現網路環境的架構圖,另外也提供基本的 Wi-Fi 設定、訪客 Wi-Fi 與量監控等功能。

Netgear Orbi App 的主頁可以看到設備運行的狀況,並提供主要功能切換的選單,介面設計簡潔清爽。 ▲ 在 Netgear Orbi App 中也可以看到目前網路環境的架構與設備狀態,同時也能看到連線至網路中的所有設備清單。 ▲ 在 Netgear Orbi App 中也能直接進行 Wi-Fi 相關設定,包括訪客 Wi-Fi 的啟動。 ▲ 在 Netgear Orbi App 中也內建有網速測試與流量監控的功能。在 Netgear Orbi App 中也可以看到目前網路環境的架構與設備狀態,同時也能看到連線至網路中的所有設備清單。在 Netgear Orbi App 中也能直接進行 Wi-Fi 相關設定,包括訪客 Wi-Fi 的啟動。在 Netgear Orbi App 中也內建有網速測試與流量監控的功能。值得一提的是,Netgear Orbi App 也內建有防毒防駭的 Netgear Armor 功能,並提供一年免費使用,而這項服務也是與知名的防毒防駭大廠 Bitdefender 合作,只要是連上 Netgear Orbi RBE973S 的設備都能額外獲得防護,包括即時封鎖惡意網站、自動阻擋入侵與威脅,也能提醒我們設備是否有資安漏洞…等,避免家中有使用者不慎受到資安危害後影響到整個居家網路環境的安全。

Netgear Orbi App 中也提供「安全性」整體評估的量化分數,同時也會提供相對應的改進建議。此外,連結至 Netgear Orbi RBE973S 的設備也能透過連結發送的方式安裝 Netgear Armor APP 來強化防毒防駭能力。 ▲ 手機上可以找到 Netgear Armor APP,安裝後可以透過裝置掃描的方式找到資安上的弱點並提供改善建議。 ▲ Netgear Armor APP 中也提供更多資安功能,像是網頁防護、惡意程式警示,以及安全的 VPN 網路…等。手機上可以找到 Netgear Armor APP,安裝後可以透過裝置掃描的方式找到資安上的弱點並提供改善建議。Netgear Armor APP 中也提供更多資安功能,像是網頁防護、惡意程式警示,以及安全的 VPN 網路…等。

Netgear Orbi RBE973S 效能實測

Netgear Orbi RBE973S BE27000 開箱實測:四頻 Wi-Fi 27 Gbps 高速頻寬,兼具大涵蓋與大量設備連結~目前最頂 Wi-Fi 7 Mesh 之選!

此次 Netgear Orbi RBE973S BE27000 四頻 Wi-Fi 7 Mesh 延伸系統的開箱,我們選擇在一個多樓層的環境實測-於一棟透天厝的 3 層樓設置三台設備,每一樓層坪數約 15 坪,於樓層一設置主路由並連結 1G / 600M 的光纖固網,並以無線回程方式串聯另外兩台衛星子機,並於每一層樓的兩個測試點實際測試訊號與網路速的表現。

此次實測 Netgear Orbi RBE973S 的三層樓空間平面圖,以及三台設備設置位置(紅點)與三個樓層共計六個測速點(藍點)的位置示意。

樓層一的測速點 A(圖左)與測速點 B (圖右)所測得的下載與上傳網路速度。

樓層二的測速點 C(圖左)與測速點 D (圖右)所測得的下載與上傳網路速度。

樓層三的測速點 E(圖左)與測速點 F (圖右)所測得的下載與上傳網路速度。從上面的測速結果不難發現到,Netgear Orbi RBE973S 的網速表現十分優異,在安裝主路由器的樓層基本上可跑到與光纖固網方案的 9 成,透過無線回程連結的樓層二衛星子機也能跑出 7 成的速度,同樣再以無線回程連結的樓層三衛星子機也能保有 6 成左右的網速,相較於其他未採用專屬獨立頻段作為有線回程的品牌,實測效能表現可說是明顯更為優異。

樓層一的測速點 A 的三頻收訊狀況,2.4GHz 訊號為 -20dbm 左右,5GHz 訊號為 -20dbm 左右,6GHz 訊號為 -35dbm 左右。 ▲ 樓層一的測速點 B 的三頻收訊狀況,2.4GHz 訊號為 -30dbm 左右,5GHz 訊號為 -40dbm 左右,6GHz 訊號為 -58dbm 左右。 ▲ 樓層二的測速點 C 的三頻收訊狀況,2.4GHz 訊號為 -28dbm 左右,5GHz 訊號為 -38dbm 左右,6GHz 訊號為 -45dbm 左右。 ▲ 樓層二的測速點 D 的三頻收訊狀況,2.4GHz 訊號為 -20dbm 左右,5GHz 訊號為 -23dbm 左右,6GHz 訊號為 -38dbm 左右。 ▲ 樓層三的測速點 E 的三頻收訊狀況,2.4GHz 訊號為 -30dbm 左右,5GHz 訊號為 -25dbm 左右,6GHz 訊號為 -35dbm 左右。 ▲ 樓層一的測速點 F 的三頻收訊狀況,2.4GHz 訊號為 -35dbm 左右,5GHz 訊號為 -30dbm 左右,6GHz 訊號為 -53dbm 左右。樓層一的測速點 B 的三頻收訊狀況,2.4GHz 訊號為 -30dbm 左右,5GHz 訊號為 -40dbm 左右,6GHz 訊號為 -58dbm 左右。樓層二的測速點 C 的三頻收訊狀況,2.4GHz 訊號為 -28dbm 左右,5GHz 訊號為 -38dbm 左右,6GHz 訊號為 -45dbm 左右。樓層二的測速點 D 的三頻收訊狀況,2.4GHz 訊號為 -20dbm 左右,5GHz 訊號為 -23dbm 左右,6GHz 訊號為 -38dbm 左右。樓層三的測速點 E 的三頻收訊狀況,2.4GHz 訊號為 -30dbm 左右,5GHz 訊號為 -25dbm 左右,6GHz 訊號為 -35dbm 左右。樓層一的測速點 F 的三頻收訊狀況,2.4GHz 訊號為 -35dbm 左右,5GHz 訊號為 -30dbm 左右,6GHz 訊號為 -53dbm 左右。

結語:頂規定位,效能表現不同凡響~這幾個類型用戶可以考慮「攻頂」!

Netgear Orbi RBE973S BE27000 開箱實測:四頻 Wi-Fi 27 Gbps 高速頻寬,兼具大涵蓋與大量設備連結~目前最頂 Wi-Fi 7 Mesh 之選!

從前面的開箱評測中,我們不難發現到 Wi-Fi 7 這個無線網路的新規格,不僅帶來了網路頻寬的整體升級,更實質升級了整體的網路效能。其中「6GHz 頻段」的加入也成為一大關鍵,除了解決了原有 2.4GHz 與 5GHz 頻段大量設備與訊號之間的干擾問題,更大的 320MHz 頻寬搭配全新的 4K-QAM 技術也能有效提升傳輸速度,讓高解析度串流影音、雲端服務、視訊會議…等需要流暢網路環境的應用都能有更快的使用體驗。

擁有完整 Wi-Fi 7 技術的 Netgear Orbi RBE973S BE27000 四頻 Wi-Fi 7 Mesh 延伸系統無論規格與實際效能表現都是目前市面上的數一數二。 ▲ Netgear Orbi RBE973S 雖然是無天線設計,但內置的 360 度環繞整個機身,也讓訊號涵蓋的效果極佳。Netgear Orbi RBE973S 雖然是無天線設計,但內置的 360 度環繞整個機身,也讓訊號涵蓋的效果極佳。

此外,Wi-Fi 7 新加入的 MLO 多重連線技術、升級的 16 x 16 MU-MIMO 也大幅提升多設備連線的效能與網路吞吐量的整體提升,進一步解決因為效能不足而產生的延遲狀況,對於同時有大量使用者、設備連線的使用需求來說,更能從中受益。當然,除了 Wi-Fi 7 本身的技術,Netgear Orbi RBE973S 也整合了獨家的「四頻」技術,以專屬的 5GHz 通道帶來穩定高效的無線回程效能,整合 MLO 技術更能讓整個 Mesh Wi-Fi 系統效能最佳化。

除了優異的 Wi-Fi 7 效能,Netgear Orbi RBE973S 也內建 10 GbE 規格的 WAN 埠與 LAN 埠,因此也能提供絕佳的內網傳輸速度。當然,也因為 Netgear Orbi RBE973S BE27000 四頻 Wi-Fi 7 Mesh 延伸系統本身有完整 Wi-Fi 7 技術優勢、彈性的安裝設定方式與強大無線回程技術,因此格外適合重視效能表現,身處大空間且受限於環境無法以有線回程方式建構 Mesh Wi-Fi 的使用者,像是此次開箱的多樓層透天厝或獨棟別墅的大家庭;或是對於高效能傳輸、尤其是內網傳輸有高度需求的創業人士如內容創作者、居家辦公者;此外,規模不大但使用者多的中小企業、工作室也非常適合選用 Netgear Orbi RBE973S 作為穩定的網路連線解決方案。

對於需要低延遲的連網遊戲來說,Netgear Orbi RBE973S 擁有 6GHz 頻段更大的 320MHz 頻寬,整合 MLO 技術更能帶來優質的遊戲體驗。整體而言,Netgear Orbi RBE973S 在規格面、技術整合與實際的效能表現上,絕對是無庸置疑的旗艦級表現,也成為追求極致網速、連網穩定性與安裝擴展性表現數一數二的選擇,唯獨售價方面不太親民,但若是預算許可,Netgear Orbi RBE973S 絕對會是極為可靠的 Wi-Fi 7 旗艦之選!

隨著愈來愈多支援 Wi-Fi 7 的終端設備推出,Netgear Orbi RBE973S 優異的整體表現更能讓日常生活的網路體驗更上一層樓!

Netgear Orbi RBE973S BE27000 開箱實測:四頻 Wi-Fi 27 Gbps 高速頻寬,兼具大涵蓋與大量設備連結~目前最頂 Wi-Fi 7 Mesh 之選!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ViewSonic VX2758A-2K-PRO-2 開箱評測:2K 170Hz 電競專用顯示器,價格5,968 元

作者 小治
2024年11月28日 14:30
ViewSonic 旗下專為玩家設計的 VX2758A-2KPRO-2,採用了 27 吋的 IPS 液晶面板,並提供 2K QHD 解析度以及 HDR,還有最高 170Hz 螢幕更新率。894cf9ab7bf5e950f6731a25eeddef2f

ViewSonic 旗下專為玩家設計的 Gaming 顯示器系列再推出新品,其中這款VX2758A-2KPRO-2,採用了 27 吋的 IPS 液晶面板,並提供 2K QHD 解析度以及 HDR,還有最高 170Hz 螢幕更新率,除了符合當前玩家的主流需求,還有個令人驚喜的平易價格。

廠商資訊

■ 優派國際 ■ 0800-899-880 ■ www.viewsonic.com/tw/

產品規格

■ 面板尺寸:27 吋

■ 面板類型:IPS

■ 真實解析度:2560 × 1440(QHD)

■ 亮度:300cd / m²

■ 靜態對比:1000:1

■ 動態對比:80M:1

■ 反應時間:1ms

■ 影像介面:HDMI 2.0 × 2、DisplayPort 1.4 × 1

■ 尺寸(含支架):614 × 424.32~574.32 × 214mm

■ 重量:8.1Kg

■ 保固:3 年,1 年無亮點

建議售價

5,968 元

先從外觀來看,相較於坊間的遊戲顯示器,VX2758A-2KPRO-2 運用簡潔而硬朗的線條來勾勒機身,並且沒有花俏的燈光功能,搭配的支架結構除了相當紮實穩固之外,也提供了充足的調整空間,包括升高、降低、俯仰及左右旋轉等等,亦支援將螢幕翻轉 90 度呈直立顯示,背板設計平整,加上提供 VESA 標準螺絲孔,若想安裝到其他的第三方螢幕支架,也是輕鬆又簡單。

高階面板搭配 170Hz 更新率

VX2758A-2K-PRO-2 採用 IPS 液晶面板搭配 LED 背光,原生解析度為 2K QHD,支援 HDR10 高動態範圍格式,最高更新率則達到 170Hz,為減少環境反光,讓遊戲畫面更加清楚,螢幕面板還加入了防眩光和 3H 硬質塗層。而在色彩深度方面,則是運用 8bit 面板搭配 FRC 技術,使之提升至 10bit 的色深,擁有 10.7 億色的顯色能力,並可覆蓋 95% 的 DCI-P3 色域,在 sRGB 色域更達到 137%。實體介面提供兩組 HDMI 2.0 以及一組 Display Port,支援可變更新率技術,附有一組 3.5mm 音源輸出孔,可自行外接有線耳機或多媒體喇叭。值得一提的是,ViewSonic 在這款平價機種還搭載了搭載無閃爍和藍光保護技術,獨家的 Eye ProTech 技術,可透過消除顯示器閃爍和降低有害藍光,緩解對眼睛的壓力。

重點檢視

OSD 按鈕螢幕相關的功能設定,透過五向搖桿操作就能完成。

影音介面搭載兩組 HDMI 2.0 及一組 DisPlayPort 數位傳輸介面。

螢幕支架可支援上下以及翻轉等功能,但可惜沒有提把設計。

詳盡的調校功能

影像的調校向來是 ViewSonic 的強項之一,例如顯示模式就支援 FPS、RTS、MOBA 等常見遊戲類型,也有適合 Movie、Web、Text 等不同使用情境下的選項,此外還提供更精細的 6 色獨立微調與色溫調整功能,針對自動控制背光亮度與色彩的 Advanced DCR 的功能,亦有 5 段級距可供設定。而對反應時間有需求的玩家,若要達到 1ms 的高速反應速度,需進入設定選單啟用 1ms 模式,透過 MPRT 技術即可縮短反應時間,強化螢幕性能。

重點檢視

穿線孔在支架上有開孔的設計,方便電源線和影音纜線穿過。

VESA 螺絲孔符合 VESA 標準的螺絲孔距,能夠安裝在其他支架或支臂上。

防盜鎖孔可利用安全插槽鎖定裝置,把螢幕固定在桌面或其他物體上。

總評結語:適合娛樂、工作等多種場合

產品設計 ★★★☆

外型設計簡約,以 27 吋面板搭配 2K 解析度,支架支援上下、左右調整以及垂直翻轉等功能,可依需要調整至最佳角度。

硬體規格 ★★★☆

配備了 SuperClear IPS 面板技術,確保在任何觀賞角度下,都能呈現生動且真實的色彩,雖沒有 USB Hub 以及喇叭,但影像介面完整。

軟體介面 ★★★★

以五向式搖桿鍵取代獨立 OSD 按鍵,方便快速選取所需的項目,色彩調校功能完整,也提供了豐富的預設模式可供選擇。

遊戲輔助 ★★★☆

支援最高 170Hz 更新率、最快 1 毫秒 MPRT 反應時間以及藍光過濾功能,面板還加入了防眩光和硬塗層,可提供清晰舒適的觀看體驗。

本文同步刊載於 PC home 雜誌

ViewSonic VX2758A-2K-PRO-2 開箱評測:2K 170Hz 電競專用顯示器,價格5,968 元

歡迎加入 PC home 雜誌粉絲團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ROG 認證保證直上 7400MT/s:CRAS V RGB ROG CERTIFIED DDR5 帶你進入超頻保證班

作者 Gongbo
2024年11月28日 09:30
不賣關子,直接說結論:CRAS V RGB ROG CERTIFIED 可算是近期爽度最高的 DDR5 記憶體,效能與外貌兼具,如果手上有相容的 ROG 主機板,更是「保證」能直上 7400MT/s。B13f2e63ad346304cf24ae6d3a53e783

不賣關子,直接說結論:CRAS V RGB ROG CERTIFIED 可算是近期爽度最高的 DDR5 記憶體,效能與外貌兼具,如果手上剛好有相容的 ROG 主機板,更是「保證」能直上 7400MT/s,比起其它還要花心思才能超頻成功的記憶體,省時又省力。

有 ROG Certified,就是超頻保證班

ROG 認證保證直上 7400MT/s:CRAS V RGB ROG CERTIFIED DDR5 帶你進入超頻保證班

先幫大家複習一下記憶體的運作速度。在 CPU-Z 的 SPD 資訊裡,最左邊兩個是 JEDEC 時脈,代表記憶體的基本運作頻率。如果只插一條在主機板上,它會以 2400MT/s 的速度運行,若是插了兩條形成雙通道,那麼數字就得乘以二,也就是 4800MT/s。大部份的記憶體都會成對賣,目的就是要以雙通道運行。

有些記憶體只能以基本頻率運作,但通常只要是電競記憶體,都會搭載 EXPO 或 XMP 組態,也就是能讓記憶體直接以超出基本頻率的時脈運行,比如 CRAS V RGB ROG CERTIFIED 在啟用了 EXPO 及 XMP 後,運行的速度就是 7200MT/s。

一般的電競記憶體,基本上就是做到這裡了。如果想要讓運作的頻率再往上升,就得靠主機板的一些特異功能,或者是手動超頻。手動超頻有一定的學習曲線,變因非常多,而且不一定會成功,成功是指讓超頻的記憶體通過壓力測試、得以穩定運作,能這麼做的記憶體體質不會太差,也有可能會被包裝成較高價的型號出售。

ROG 已經是大家公認的記憶體超頻主機板,用 ROG 來手動超頻,確實成功率還不低。厲害的是,主機板的 BIOS 裡有個「ROG Certified」選項,直接跟 EXPO 或 XMP 放在一起,代表只要記憶體符合此標準,一樣可以啟用後就達到指定頻率,當然了,頻率一定會比 EXPO 或 XMP 來得高。

ROG 認證保證直上 7400MT/s:CRAS V RGB ROG CERTIFIED DDR5 帶你進入超頻保證班

基本上,只要是支援 DDR5 的 ROG 主機板,BIOS 更新後就會出現此選項,如果沒有,就代表 BIOS 尚未更至最新。

ROG 認證保證直上 7400MT/s:CRAS V RGB ROG CERTIFIED DDR5 帶你進入超頻保證班

CRAS V RGB ROG CERTIFIED 在啟用 ROG Certified 後,運作的頻率是 7400MT/s,時序為 36-46-46-86,電壓為 1.40 V。有玩家一定會好奇,如果把這組時序跟電壓套用到其它主機板上,能不能也讓 CRAS V RGB ROG CERTIFIED 以 7400MT/s 運作?答案是未必,時序只是記憶體運作的最基本組態,其它可調的參數多如牛毛,有可能得花上不少時間除錯。

手動超頻,再上 8,000MT/s

既然體質好,搭配的又是擅長記憶體超頻的 ROG 主機板,不妨再嘗試看看手動超頻。以這次搭配的 ROG STRIX Z790-E GAMING WIFI II 為例,把 BIOS 組態回復至出廠預設值,再更改頻率、時序及電壓即可。ROG 主機板很聰明,在開機時進行記憶體測試及除錯的過程也很快,行或不行幾乎都是馬上就知道。

ROG 認證保證直上 7400MT/s:CRAS V RGB ROG CERTIFIED DDR5 帶你進入超頻保證班

同樣地,過程非常順利,沒有什麼高潮迭起或峰迴路轉的精彩超頻過程,試了幾個組態後,成功讓此組記憶體以 8000MT/s 運作,通過 AIDA64 的記憶體測試,而且延遲低的很漂亮,甚至比原生的組態更好。這樣的效能表現及超頻過程,可說是近期最滑順且滿意的一次,實在是讓人很放心的組合。

測試硬體

  • 處理器:Intel Core i9-13900K
  • 主機板:ROG STRIX Z790-E GAMING WIFI II
  •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RTX 4090
  • 硬碟:KLEVV GENUINE G560 PCIe Gen5
  • 電源:GIGABYTE G750H
  • 作業系統:Windows 11

ROG 認證保證直上 7400MT/s:CRAS V RGB ROG CERTIFIED DDR5 帶你進入超頻保證班

先看 XMP 開啟後的數字,讀取超過 108GB/s,延遲為 65.7 ns,拷貝則是 99,124MB/s。建議玩家們在看記憶體效能的時候,不要太過執著於單純的讀取或寫入,因為記憶體不像硬碟一樣有可能會依需求不同而只重視讀或寫,記憶體效能重視同時讀寫,讀寫的效能都高的話,應用程式的運作才會順暢。

低延遲同樣是重要的點。不少超頻記憶體雖然能把運作頻率拉高,但是時序也會增加不少,對整體效能的影響會類似「扯後腿」,等於是抵銷效能成長。CRAS V RGB ROG CERTIFIED 即使讓時脈拉高了,延遲還是很漂亮,對整體的效能數字有益無損。

ROG 認證保證直上 7400MT/s:CRAS V RGB ROG CERTIFIED DDR5 帶你進入超頻保證班

接著開啟 ROG Certified,拷貝的效能馬上突破 100,000MB/s。這個里程碑不是那麼容易達到的,若是記憶體運作不穩定,AIDA64 很容易在這一關崩潰。

ROG 認證保證直上 7400MT/s:CRAS V RGB ROG CERTIFIED DDR5 帶你進入超頻保證班

最後是手動超頻的 8,000MT/s。讀取、寫入、拷貝同時超過 100,000MB/s,延遲更是只有 62.7ns。光是看到這張效能測試結果,爽度就值回票價了,而且根本就沒有花上多少時間調校。

ROG 認證保證直上 7400MT/s:CRAS V RGB ROG CERTIFIED DDR5 帶你進入超頻保證班

PCMark 10 的分數也隨之水漲船高,來到 8,963 分。

ROG 認證保證直上 7400MT/s:CRAS V RGB ROG CERTIFIED DDR5 帶你進入超頻保證班

PerformanceTest 顯示,此組記憶體勝過地球上 99% 的競爭對手,代表是居於金字塔頂端的百分之一。

ROG 認證保證直上 7400MT/s:CRAS V RGB ROG CERTIFIED DDR5 帶你進入超頻保證班

ROG 認證保證直上 7400MT/s:CRAS V RGB ROG CERTIFIED DDR5 帶你進入超頻保證班

ROG 認證保證直上 7400MT/s:CRAS V RGB ROG CERTIFIED DDR5 帶你進入超頻保證班

在遊戲的各種解析度測試中,尤其是 1080p,對張數的提升也不無小補。

光是 Intel Core i9-13900K 就能跑出這個數字,代表近幾個世代的平台、只要是支援 DDR5 的主機板都能享受這組記憶體的效能甜頭。當然了,使用 ROG 主機板絕對更好,可以節省不少時間。 

高質感外型加 RGB,外貌協會無憂

有濃厚的設計感但不花俏,一直是 CRAS V RGB 系列記憶體的特色。記憶體的外型.能發揮的都在散熱片上,能兼顧散熱跟美觀會是設計時的基本訴求。CRAS V RGB ROG CERTIFIED 用暗灰色加上銀色的組合來當作視覺主體,非常聰明,不管是配合深色系、或是現時流行的淺色系主機板都能討好,一點都不會有違和感。

ROG 認證保證直上 7400MT/s:CRAS V RGB ROG CERTIFIED DDR5 帶你進入超頻保證班

記憶體同時帶 RGB 燈條,線形簍空散熱片側邊還可以讓燈效溢出,別有特色。

重點是,整組記憶體只有 44mm 高,裝機時靈活不少。

ROG 認證保證直上 7400MT/s:CRAS V RGB ROG CERTIFIED DDR5 帶你進入超頻保證班

也由於是採用 SK Hynix 自家顆粒,穩定性及超頻能力無須贅言。至於板載 PMIC 電源管理、 On-die ECC 錯誤效正及 QVL 認證這些配置在 CRAS V RGB ROG CERTIFIED DDR5 身上都是標配,規格完美無缺。

ROG 認證保證直上 7400MT/s:CRAS V RGB ROG CERTIFIED DDR5 帶你進入超頻保證班

光是外盒上就有不少 ROG 的標誌露出。試想,要保證每支記憶體可以用超越 XMP / EXPO 的頻率運作,在測試上要花多少心力與功夫。KLEVV 與 ROG 合作進行深度的效能整合與廣泛驗證,等於是把玩家們本來要花的時間先行吸收,由專家們找出最合適的參數,就是這個認證標誌的價值所在。

CRAS V RGB ROG CERTIFIED DDR5,絕不漏氣的 ROG 認證超頻記憶體

ROG 認證保證直上 7400MT/s:CRAS V RGB ROG CERTIFIED DDR5 帶你進入超頻保證班

這次測試的 KLEVV CRAS V RGB ROG CERTIFIED DDR5-7200 32GB Kit,手動超頻可以輕鬆的達成 8,000MT/s,配合 ROG 主機板則是能無腦直上 7,400MT/s。一支原生 8,000MT/s 的記憶體,在目前的市場算是高檔貨,選擇並不多。 

8,000MT/s 對效能帶來的提升是顯著的,就算只有 7,400MT/s,也跟 DDR5 最基本的 4,800MT/s 或 5,200MT/s 有一定差距。以高頻率運作的記憶體不只對遊戲的張數有幫助,大部份的應用程式也能受益,反應時間會快很多。

穩定性當然也是要考量的點。這組記憶體的散熱模組做得很紮實,長時間運作使人安心,線上對戰不必怕中途藍畫面,顏值又高,算是近期數一數二的優質選擇。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鐵三角 ATH-CKS50TW2 旗艦重低音真無線耳機評測:續航力封頂、低頻飽滿出色,還首搭磁吸開關設計

作者 xoxozyz
2024年11月27日 17:00
鐵三角迎來自家SOLID BASS重低音體系的二代真無線耳機ATH-CKS50TW2,從耳機到充電盒都迎來大改,更首創Magnetic Switch磁吸開關功能,續航力更一躍封頂。D165942213e779881f3efff37056fab8

今年鐵三角一口氣推出相當多款藍牙耳機新品,繼我們之前評測過的 ATH-TWX7 音質派真無線耳機、ATH-S300BT 街頭派耳罩式耳機,以及改款的 ATH-CC500BT2 無線軟骨傳導耳機後,在年末之際,接力登場的是承襲自家「SOLID BASS」重低音體系的二代真無線耳機 ATH-CKS50TW2。

鐵三角 ATH-CKS50TW2 旗艦重低音真無線耳機評測:續航力封頂、低頻飽滿出色,還首搭磁吸開關設計

老鐵家全新重低音聲力軍 ATH-CKS50TW2 不同於今年八月上市的 ATH-CKS30TW+,雖然兩款同是出自 SOLID BASS 系列,但 ATH-CKS50TW2 屬旗艦定位,而 ATH-CKS30TW+ 則是主打輕薄好攜帶且基本功能完備的入門級重低音耳機,前者不僅擁有進階的強大應用功能,且相較初代的 ATH-CKS50TW 更有「脫胎換貌」之勢。

鐵三角 ATH-CKS50TW2 旗艦重低音真無線耳機評測:續航力封頂、低頻飽滿出色,還首搭磁吸開關設計

造型上 ATH-CKS50TW2 從耳機本體到充電盒都迎來大改,防水等級也提升為可直接水洗的 IP55,機能性和耐用度都更佳,遑論鐵三角還將首創的 Magnetic Switch「磁吸開關」功能,搭載在 ATH-CKS50TW2 上,在不使用時,可將左右耳機吸附在一起短暫斷電,讓真無線耳機擺脫充電盒的束縛,再加上這款耳機續航力更一躍封頂,想要全天候聆聽也沒問題,可說是諸多特色都值得我們好好認識它,本篇開箱將帶讀者一睹為快。

鐵三角 ATH-CKS50TW2 旗艦重低音真無線耳機評測:續航力封頂、低頻飽滿出色,還首搭磁吸開關設計

煥然一新的造型設計 出類拔萃的全日續航

如前文提及,ATH-CKS50TW2 的本體和充電盒都做出不同於以往的嘗試,二代的外觀維持流線型機身,並用上了帶有防滑觸感的塑膠材質,避免取下或佩戴耳機時,因手滑導致耳機容易噴飛的情形,而呈水滴狀的機身外殼兩側,皆配置一顆迷你的實體按鍵,取代時下常見的觸控操作,讓用家能精準且直覺的調整耳機各項功能。

鐵三角 ATH-CKS50TW2 旗艦重低音真無線耳機評測:續航力封頂、低頻飽滿出色,還首搭磁吸開關設計

值得留意的是,ATH-CKS50TW2  有別於以往鐵三角耳機外殼常見的滿版 Logo 造型,這台新機特別將 Logo 縮小,並設置在角落,一旁的指示燈則改為直條型,增添了一份低調百搭的視覺效果。

關鍵的佩戴感方面,雖說 ATH-CKS50TW2 機身仍有一定厚度,但老鐵採用了能讓耳機自然佩戴的「耳屏穩定設計」,避開耳道前方的耳屏處,維持較高的固定感,搭配上合適的耳塞尺寸,能確保晃動時不易脫落。

開箱之後,盒裝內容物除了耳機本體和充電盒外,還附了一條 USB-A to USB-C 充電線、快速入門指南、保固卡,以及額外附贈的 XS、S 和 L 尺寸的替換用耳塞,M 尺寸耳塞則在出廠時就已安裝在耳機上。

ATH-CKS50TW2 隨附的耳塞採用複合式結構設計,使用兩種不同的矽膠材料,其中,中心軸部具備高強度結構,可抑制聲音傳輸時的耗損,而傘狀處接觸耳朵的區域則柔軟親膚,能自然貼合耳道,藉此維持不錯的降噪氣密性,耳塞顏色也貼心與耳機本體相呼應,看起來相當有一體感。

ATH-CKS50TW2 一共推出米色、黑色和相當特別的綠色,雖然整體不是走活潑亮麗的路線,但低調內斂的風格卻更能彰顯脫俗的氣質,且日常佩戴也更加百搭。

ATH-CKS50TW2 外型採取與先前截然不同的設計手法,外殼 Logo 從過去常見的滿版造型轉變為縮小版並配置在左、右下角,加上水滴流線型機身和霧面消光塗裝,低調卻不失質感。

左、右聲道側邊上方均規劃一顆實體按鍵,可藉由長按或不同按壓次數來控制耳機多媒體與功能,實際按壓的回饋感還不錯,而且在操作時不會感覺壓迫到耳朵,在手感的調控上還拿捏的蠻貼心到位。

針對佩戴穩定度,經實測,戴著 ATH-CKS50TW2 進行 30 分鐘的跑步機運動和重量訓練,過程中並無出現耳機鬆脫或掉落的情況,整體服貼感算是出色。

ATH-CKS50TW2 防水等級達到 IP55,外出不怕雨淋濕或運動出汗,甚至還能直接水洗,相較前一代的 IPX4 防潑水性能有相當顯著的升級。

另一方面,新款 ATH-CKS50TW2 的充電盒造型也與初代差異甚大,視覺上不僅少了以往盒身的厚重感,更改用方形圓角與塑膠雙材質的設計,上蓋使用帶有微亮面質感的半透明材質,從外部就能看到耳機的收納狀態和指示燈號,至於充電盒下半部則是霧面消光質感,內部採前低後高的結構方便使用者拿取耳機。

鐵三角 ATH-CKS50TW2 旗艦重低音真無線耳機評測:續航力封頂、低頻飽滿出色,還首搭磁吸開關設計

自初代就被冠上「猛獸級長效電力」美名的 ATH-CKS50TW,新款二代的續航實力竟然又再升級!滿電狀態下,最長能聆聽 25 小時的音樂,超越第一代的 20 小時,即使開啟降噪功能,也能維持長達 15 小時的音樂播放,搭配充電盒最長能一舉達到 65 小時,不論是日常通勤、商務溝通或外出旅行時使用都相當有餘裕。最棒的是,充電盒還支援 Qi 無線充電功能,並支援有線快充,充電 5 分鐘即可使用約 90 分鐘,當趕著出門又急需使用時,確實是不可多得的實用功能。

充電盒改採圓潤收邊的方形設計,體積小巧可輕鬆一手掌握,大大降低放進外套或褲子口袋時的異物感,ATH-CKS50TW2 充電盒更以異材質打造,上蓋為半透明質感,下半部則採用霧面塑膠,看起來設計感頗佳。

充電盒後方配置 Type-C 充電埠,支援有線快充。

一代 CKS50TW 長達 20 小時的續航力一直為人津津樂道,沒想到二代更青出於藍勝於藍,滿電下最長能聆聽 25 小時音樂,滿足全天候的聽歌娛樂需求,且 ATH-CKS50TW2 充電盒還支援 Qi 無線充電,續電更加便利。

充電盒的 LED 指示燈設置在內部高起的位置,並能看到 Audio-Technica 品牌 Logo 字樣,算是過去較少在鐵三角耳機上看到的設計。

開創性 Magnetic Switch 磁吸開關,耳機自此擺脫充電盒羈絆

全新的 ATH-CKS50TW2 作為鐵三角 SOLID BASS 系列發展至今 15 周年的旗艦之作,自然不會讓鐵粉們失望,端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開創技術。其中的一大亮點便是搭載鐵三角獨家打造的「Magnetic Switch」磁吸開關功能,耳機外殼一側配有亮面結構,此處正是磁鐵所在位置,當你從充電盒取出耳機後,即可將左、右聲道耳機分離開啟電源,兩只耳機靠近約相距 5mm 就會吸附在一起,吸附時便能自動關閉耳機電源,一來可避免耳機電力耗損,二來則能擺脫以往真無線耳機常碰到的「不放入充電艙中就會沒電」和「總是要從充電艙中拿進拿出」的麻煩。

鐵三角為 ATH-CKS50TW2 真無線耳機開發了全新的獨特功能「Magnetic Switch」,左、右耳機側邊各配有兩個磁吸點,可相互吸附不易散落,有利於外出隨身攜帶,日常使用也更方便。

假如你也曾經歷趕著出門上班上課,急忙將耳機戴上,卻將充電盒忘在家的窘境,這時當耳機配有 Magnetic Switch 磁吸開關功能,就能獨立控制真無線耳機的電源開關與連線使用需求,將耳機相互吸附就能關閉電源,需要使用時再將左右耳分離、重啟,確保電力依舊充沛且能順利連接手機之類的播放裝置,徹底突破以往的使用限制,出門在外就算充電盒不在身邊,也能順利的接續使用耳機,當然,如果你怕弄丟耳機,還是建議將耳機收進充電盒裡囉!

Magnetic Switch 磁吸開關功能最大優勢是,從充電盒取出 ATH-CKS50TW2 後,將兩側分離即可開啟電源,透過磁吸開關合併在一起時則能關閉電源。

受惠於磁吸開關獨立操作耳機電源的便利性,用家即使將充電盒忘在家中也不必擔心耳機沒辦法使用太久。

降噪技術升級,強化聆樂沉浸感和通話清晰度

為了讓聆聽時的體驗更具沈浸感,ATH-CKS50TW2 從初代的前饋式降噪技術,升級至搭載複合式數位降噪技術,左右兩只耳機各內建兩組小型的 MEMS 降噪麥克風,透過拾取周圍的環境噪音,搭配獨家濾波器帶來的數位訊號處理技術,能比僅有單一前饋或後饋麥克風,提供更精準、有效的人聲和環境噪音辨識能力,當所在環境周圍吵雜聲較強時能更有效隔絕喧囂,同時受惠於新型的麥克風技術和內建的通話抑噪功能,對通話品質也有顯著的幫助。

ATH-CKS50TW2 針對規律性中低頻聲響與風切聲的噪音濾除,表現相當出色。

單開降噪時,耳機的負壓感不會太過強烈,也沒有顯著的真空感導致頭暈目眩的情形。受惠於 ATH-CKS50TW2 貼合耳道的設計,在戶外使用能提供一定程度的被動隔音效果,結合複合式主動降噪功能,約可隔絕 5~6 成的環境噪音,像是汽機車行駛時的排氣聲、電器運作產生的嗡鳴聲…等持續性的低頻噪音,基本上都能有還不錯的阻隔效果,不過碰到高頻噪音,例如捷運鳴笛聲、到站音樂…等,降噪表現就相對有限,整體來說,ATH-CKS50TW2 的降噪效果算是適中、不會有過度的聲壓,聽歌時的沈浸感有中上的水平。

外部環境音模式沒有收音麥克風常出現的過度擴音感,整體聽感蠻舒適、自然,還能搭配應用程式自行切換選擇高或低檔測聲音量。

稍微可惜的是,ATH-CKS50TW2 並未支援自適應降噪功能,耳機無法根據用戶當前生活周圍環境的變化,動態調整通透與主動式降噪強度,不過這款耳機可以透過 Connect App 針對外部環境收音比例進行 2 段式調整,且外部環境音的收音表現也相當自然,開啟後不會有奇怪的機械音或氣流聲,讓用家即便不取下耳機,也能聽清楚周遭環境的聲響或順暢與旁人對話。

新一代藍牙音訊技術入列 展現一如既往的標誌性低頻魅力

硬體規格方面,ATH-CKS50TW2 搭載 9mm SOLID BASS HD 驅動單體,同樣主打豐富震撼的低音表現,能呈現出色的細節量感和暫態反應,並在單體背後,配備原廠獨家設計的「音響空間」與「導管」,在這兩項設計加持下,能使聲波在單體運作時以更順暢的形式傳遞,大幅降低音染情形,同時提高低頻的質感,達到 5Hz 至 20kHz 的響應頻率。

鐵三角 ATH-CKS50TW2 旗艦重低音真無線耳機評測:續航力封頂、低頻飽滿出色,還首搭磁吸開關設計

藍牙連線規格方面,鐵三角將 ATH-CKS50TW2 的無線通訊技術升級至最新的藍牙 5.3 版本,支援 SBC、AAC 編碼技術,雖然這一代取消了高通 aptX 及 aptX Adaptive 高解析編碼格式,但加入了 LC3,可實現低功耗藍牙 LE Audio,提供穩定的連線品質。

鐵三角 ATH-CKS50TW2 旗艦重低音真無線耳機評測:續航力封頂、低頻飽滿出色,還首搭磁吸開關設計

除此之外,ATH-CKS50TW2 亦支援藍牙多點連線和單耳使用,耳機能同時連接筆電與手機,滿足時下主流的多螢工作需求,無論是進行視訊會議過程接到手機來電,或是需要在多個設備間快速切換,ATH-CKS50TW2 都能自動完成無縫切換,免去繁瑣的重新連接操作,大大提升工作效率。

鐵三角 ATH-CKS50TW2 旗艦重低音真無線耳機評測:續航力封頂、低頻飽滿出色,還首搭磁吸開關設計

聽感實測

實際聆聽下來,ATH-CKS50TW2 一開聲就能感受到鐵三角一貫的暖聲特質,尤其在聆聽人聲時更為明顯,像是聽 Adele 的「Easy On Me」這首曲目時,就能清楚感受到她凝聚、立體的口形,並以較大的比例置於音場中央,這種特性能讓聆聽者充分感受到柔和又綿密的嗓音,還有歌聲傳達出的真摯情感。而當切換到較激昂的「Rolling in the Deep」這首歌時,則可聽見她豪灑粗獷的嗓音細節,感受那超燃激昂、卻又自然鮮明的聲音樣貌。

鐵三角 ATH-CKS50TW2 旗艦重低音真無線耳機評測:續航力封頂、低頻飽滿出色,還首搭磁吸開關設計

而 ATH-CKS50TW2 既然隸屬於 SOLID BASS 產品線,所呈現出的低頻質感自然是相當不錯,無論拿來聽搖滾、流行類型曲目都給人十足的衝擊感,適合聆聽的曲目類型有更多元的選擇。

當筆者聆聽台灣獨立樂團麋先生的「馬戲團運動」一曲時,可聽到形體龐大的低頻音效,鋪墊於音場較後方的位置,電貝斯則具備彈性形體,鼓點也十分清晰有力,能夠呈現出色的活潑感,會讓人忍不住隨著曲目擺動,當然,切換聆聽 EDM 電音舞曲時,也能提供相當不錯的躍動感。

鐵三角 ATH-CKS50TW2 旗艦重低音真無線耳機評測:續航力封頂、低頻飽滿出色,還首搭磁吸開關設計

功能豐富的 AT-Connect App

ATH-CKS50TW2 同樣支援「A-T Connect」App,App 中亦整合了近幾年鐵三角推出的眾多功能,像是音效模式、環境聲音控制、聲景白噪音、定時器…等實用的進階設定皆一應俱全,同時也提供了音量量級調整、左右聲音平衡、通話相關設定等音訊客製化功能,還有按鍵指派、磁吸開關和避免耳機遺失的真測範圍通知等輔助應用,依據需求隨心自由調控,藉此達到最佳化使用體驗。

A-TConnect App 介面設計直覺、人性化,而且功能豐富,還提供多種自定義選項,讓用家能夠根據自己的習慣和偏好設定耳機。

AT-Connect App 中有高檔和低檔共 2 段的外部環境收音比例選項,但尚不支援主動式降噪強度調整。

A-T Connect App 內建了 Original、Bass Boost、Clear Vocal、V-Shaped 和 Treble Enhanced 五種等化模式,好玩的是,它在這 5 種等化器中提供了正負 12 級的響應頻段讓使用者邊聽邊調,客製化耳機的聲音風格,將音色調整至最符合個人口味的表現。

另外,App 中也保留了個人定時器,可幫助使用者養成時間管理的習慣。

用戶也能善用 App 中的「聲景」功能,內建原廠錄製的多種自然聲響和白噪音,有助集中精神或放鬆休息。

點擊 App 首頁右上角選單圖示還能進一步在「音訊」和「系統」選單中細部調整,例如「明晰通話」功能可在音樂播放期間,快速調整至中、低音量或靜音以便順利與外界互動。

這一代新增的「LE Audio」選項則是能切換到 LC3 編碼,相比一般經典藍牙,LE Audio 低功耗藍牙大致具備和一般藍牙相同的功能,但做為新型的專用藍牙,可傳輸高質量音訊,並大幅降低功耗,帶來更穩定且低延遲的音訊傳輸表現。

另外,「音量調整等級」和「左右平衡調整」都是針對音量的微調設置,前者能根據 16、32 和 64 不同的量級細調音量高低,後者則是個別調整左或右聲道的音量至最舒服的感受。

值得留意的是,在「通話麥克風」選項中開啟「抗噪」功能,耳機便會聚焦拾取發話者的聲音,進而抑制通話時的多餘雜訊,介面下方也貼心提供通話測試功能,讓你確認自己的聲音聽起來如何。

在「系統」選單裡,還能在「按鍵指派」自訂左右耳按鍵的操控手勢,基本上能直接透過耳機控制絕大多數的多媒體和功能。

磁吸開關除了可作為電源啟閉功能外,也能變更設置為音樂暫停播放,或選擇不使用該功能。至於「超出偵測範圍警告」則提供了低、中、高靈敏度範圍偵測,當耳機離連接裝置超過一定距離就會跳出警示,讓使用者有所警覺避免弄丟耳機,但前提是,這個功能只限於將耳機收納至充電盒的情況,不適用磁吸關機或耳機沒收進充電盒的情境。

小結:5 千元內真無線耳機的激推佳作

整體來說,ATH-CKS50TW2 不論在外觀設計、佩戴舒適度、防水機能、續航表現和主動式降噪…等各方面都進行全面升級,甚至還擁有業界首創的 Magnetic Switch 磁吸開關,外出攜帶更方便了,出門直接帶著聽、不聽了就透過磁吸方式關機放入口袋或擺在桌上,不必特地收進充電盒,加上因耳機擁有 25 小時超長續航力,即使一整天在外聽歌也不怕耳機斷電,有效降低充電次數。

鐵三角 ATH-CKS50TW2 旗艦重低音真無線耳機評測:續航力封頂、低頻飽滿出色,還首搭磁吸開關設計

聲音表現上,ATH-CKS50TW2 維持老鐵家應有的水準,更承襲 SOLID BASS 系列最鮮明的深沈重低音,三頻表現平衡且出色,豐富的中低頻細節讓人耳目一新,高頻更柔和、溫暖,搭配招牌的人聲表現,帶來非常順耳的聽覺感受,後續還能透過 App 豐富的進階功能進行個人最佳化設定,以一台 5 千元的真無線耳機而言,確實是競爭力十足,推薦給注重性價比、續航力、佩戴感和音質表現的音樂迷!

鐵三角 ATH-CKS50TW2 旗艦重低音真無線耳機評測:續航力封頂、低頻飽滿出色,還首搭磁吸開關設計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在新品上市期間,凡首批購買 ATH-CKS50TW2 真無線耳機的消費者,都能免費獲得一個專屬的耳機收納包,而收納包一共有相撲版&音浪版兩種款式,不管是哪一款都超可愛,方便你收納耳機充電盒和耳塞,還能隨身掛在包包或褲子上當裝飾,實用性滿分。

這次鐵三角也為首批購買者送上限量的耳機收納包,共有相撲版&音浪版兩種款式隨機贈送。

除了能收納耳機充電盒,包包內還做了內網格層設計,可放置耳塞或充電線等配件,相當貼心。

耳機收納包能隨心所欲掛置在包包上,除提升出行時的便利性,也能降低遺失耳機的風險。但限量總是殘酷的,如果覺得 ATH-CKS50TW2 符合你的需求的話,不妨早買早享受!

了解更多 ATH-CKS50TW2|https://bit.ly/4i8GkpS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Lenovo ThinkPad T14s Gen 6 評測:商用 Copilot+ PC、實測 22 小時續航力,售價 52,797 元

作者 WL.
2024年11月27日 14:45
聯想為商務人士打造的商用 Copilot+ PC,搭載 Snapdragon X Elite 處理器,實測續航力直逼 24 小時。Df0afbe75c3b1edf42cb66347d68a27c

Lenovo ThinkPad T14s Gen 6 是 Lenovo 首款專為商務人士設計的商用 Copilot+ PC,機身維持 ThinkPad 風格設計,並配置 14 吋窄邊框螢幕,核心搖格則搭載 Snapdragon X Elite  處理器、配備整合式 Adreno GPU  以及內建 AI  引擎,NPU 具備 45 TOPS 算力,更出色的是實測續航力可高達 22 小時。

14 吋 ThinkPad 系列碳足跡最低

Lenovo ThinkPad T14s Gen 6 即 T14s 第六代,以下簡稱 T14s。螢幕為 14 吋、1920×1200解析度,亮度最高可達400 nits,具有防眩光功能及通過 Eyesafe 低藍光認證,在長時間工作時,可減輕眼睛疲勞。而在螢幕上方的Communications bar(多媒體列)是配置 FullHD+ MIPI 紅外線攝影機,並具備實體防窺蓋。

在外型上還是經典的 ThinkPad 黑色商務風格,除了機身內裝採用節能設計,機身也採用消費後再生回收材料,如再生塑膠、再生鎂、再生鋁和再生碳纖維,包裝也是 100% 不含塑膠而且可回收材質,因此成為 ThinkPad 系列中,碳足跡最低的一款機型。

T14s 雖然是整機黑色的設計,但在機身覆蓋特殊塗層,摸起來較為親膚,也減少指紋沾染的問題。在機身上蓋的左上角一樣可看到 ThinkPad 的標誌,其中字母「i」上面的紅色圓點,為功能指示燈,在使用筆電時會亮起,上蓋右下角則是 Lenovo 筆電統一使用的金屬銘牌,至於 T14s 的型號,則是標示在凸出的Communications bar(多媒體列)後方。

Lenovo ThinkPad T14s Gen 6 外型上還是經典的 ThinkPad 黑色商務風格。

螢幕為 14 吋、1920×1200解析度,最高亮度為 400 nits,以及具備 60Hz 螢幕更新率。

螢幕上方的Communications bar(多媒體列)是配置 FullHD+ MIPI 紅外線攝影機,並具備實體防窺蓋。

T14s 型號名是標示在凸出的 Communications bar(多媒體列)後方。

機身上蓋的左上角有 ThinkPad 的標誌,其中字母「i」上面的紅色圓點,為功能指示燈,在使用筆電時會亮起提示。

ThinkPad 鍵盤,獨立 Copilot 鍵

鍵盤為標準尺寸的 ThinkPad 筆電鍵盤,設計與鍵盤布局跟過去沒有太大差別,一樣具備白色背光,鍵程為 1.5mm,打字手感還算不錯,這也是 ThinkPad 鍵盤的特色。另外,在鍵盤左邊的 Alt 鍵旁,可以看到獨立的 Copilot 鍵,可以一鍵開啟 Copilot AI 助理,也呼應 T14s 是符合規範的 Copilot+ PC。鍵盤中則有經典的 TrackPoint(小紅點),能藉由感應手指壓力去移動游標,也新增輕點兩下即可開啟快速選單功能。

至於輸出入埠是分散在機身左右兩側,右側有兩個 USB Type-A,以及選配 Nano SIM 插槽,當中一個 USB 具有 Always on;左側則有兩個 USB 4 Type-C 可做為充電埠及 DisplayPort,還有 HDMI 2.1、3.5mm 耳麥孔。整體配置來說,符合隨身機的需求,但若能加入 SD 或 micro SD 讀卡機會更好。

標準尺寸的 ThinkPad 筆電鍵盤,具備白色背光,以及經典的 TrackPoint(小紅點)。

在鍵盤左邊的 Alt 鍵旁,可以看到獨立的 Copilot 鍵。

鍵控板上還有搭配小紅點使用的左右鍵,位在觸控板的上方。

採用高通處理器的商用 Copilot+ PC

微軟當前僅先與高通合作推出 Copilot+ PC 筆電,由高通推出 Arm 架構的 Snapdragon X 運算平台,具備最高 45 TOPS 算力,而微軟在 Windows 11 下加入更多需由 NPU 運算的 AI 功能,讓 Copilot+ PC 獨有一些可提升生產力和創造力的 AI 功能。

而 T14s Gen 6 就是 Lenovo 第一款在 ThinkPad 系列下的 Copilot+ PC 商用筆電,核心規格搭載高通 Snapdragon X Elite X1E78100 3.4GHz 處理器、高通 Adreno GPU,網路處理器為高通 Hexagon NPU。另外再配上 32GB LPDDR5x 記憶體(on board)及 1TB M.2 PCIe Gen 4.0×4 SSD 為儲存裝置。

由系統資訊來看, T14s 是搭載高通 Snapdragon X Elite X1E78100 處理器,以及 64GB LPDDR5x 記憶體,作業系統為 Windows 11 專業版 24H2 版本,可體驗更多 Windows 提供的 AI 功能。

螢幕解析度為 1920×1200,更新率最高為 60Hz。

利用 CPU-Z 來檢視規格,高通 Snapdragon X Elite X1E78100 處理器,為 Arm64 架構,以 4P Core 加 8P Core,共 12 核心。並搭載了 32GB LPDDR 5記憶體,顯示晶片則為高通 Adreno GPU。記憶體則為 64GB LPDDR5x。

直逼 24 小時的續航力表垷

在效能測試中,於 CINEBENCH R23 測試下,CPU 多核心為 7,166 pts,單核心為 1,123pts,多、單核心的效能差距倍數為 6.38x。利用 Geekbench 6 進行測試,在單核心部分獲得 2,434 分,多核心獲得 14,670 分,於多核心效能提升較明顯,而高通 Adreno GPU 顯示晶片表現上,以 Geekbench 6 進行測試,於 OpenCL 測試獲得的分數為 20,510 分,以 Vulkan 測試獲得的分數為 28,918 分。再以 PCMark 10 Applications  來模擬 Microsoft Office 應用程式使用情境,獲得的生產力效能分數為 13,308 分。跑分效能較 2022 年同為搭載 Arm 架構的 ThinkPad X13s 優異許多,而當時則是 Qualcomm Snapdragon 8cx Gen 3 處理器。

另外,遊戲效能的表現只屬一般,但續航力表現相當不錯,以 PCMark 10 Applications 模式進行續航力測試,自起始的 97% 電量至自動關閉的 2% 電量,過程有 22 小時 6 分鐘。以一般文書工作來說,外出真的可以不用帶充電器了。

於 CINEBENCH R23 測試下,CPU 多核心為 7,166 pts,單核心為 1,123pts,多、單核心的效能差距倍數為 6.38x。

於 CINEBENCH R2024 測試中,CPU 多核心為 683 pts,單核心為 107pts,多、單核心的效能差距倍數為 6.40x。

使用 X264 FHD Benchmark 進行 CPU 影音轉檔測試,高通 Snapdragon X Elite X1E78100 處理器獲得每秒 45.6fps 的處理能力。

利用 Geekbench 6 進行測試,在單核心部分獲得 2,434 分,多核心獲得 14,670 分。於 OpenCL 測試獲得的分數為 20,510 分,以 Vulkan 測試獲得的分數為 28,918 分。

在 PCMark 10 Applications 來模擬 Microsoft Office 應用程式使用情境,獲得的生產力效能分數為 13,308 分。

在 CrossMark 測試中,總分獲得 1,333 分,當中於影音編輯的表現優於生產力、反應能力,分數來到 1,436 分。

以 3DMark Wild Life Extreme 為跨平台裝置進行 DirectX 12 基準測試,在此獲得 6,523 分。

透過 PCMark 10 Applications 模式進行續航力測試,自起始的 97% 電量至自動關閉的 2% 電量,過程有 22 小時 6 分鐘。

總結:商務筆電的新選擇

總結來說,Lenovo ThinkPad T14s Gen 6 是一款集合性能、續航力、環保於一身的商務筆電。應用在商務常要執行的資料分析、簡報,或是長時間的視訊會議,T14s 都能滿足需求,尤其直逼 24 小時的續航力表現,已可以解決商務人仕最擔心電力不足的痛點。當然,目前高通平台的 Copilot+ PC,還是獨家使用 Windows 11的 AI功能,這也是當前的優勢。然而,Arm 架構處理器下,不免還是有軟體相容性問題,但如果平時不會特別安裝少見的應用程式,也不用太擔心,唯一還要考量的便是售價。

 Lenovo ThinkPad T14s Gen 6 評測:商用 Copilot+ PC、實測 22 小時續航力,售價 52,797 元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Intel Core Ultra 200S 解析:重新定義 AI PC 處理器架構,Intel Core Ultra 9 285K效能實測

作者 WL.
2024年11月27日 14:30
單核性能提升 8%、多核 15%,加入 NPU 強化 AI 運算Bf6cde6d1dc3b4ba302e1b9ff8c5e7ea

在 9 月上旬時,Intel 正式推出代號為 Lunar Lake 的 Intel Core Ultra 200V 系列行動版處理器,緊接著在一個月後,於 10 月上旬又再推出代號為 Arrow Lake S 的 Intel Core Ultra 200S 系列桌上型處理器。且這一次,桌機版的處理器一改多年的 Core I 系列命名方式,而是與行動版一樣,採用 Core Ultra 命名,並直接進入 200 系列的世代。

雖然,桌機版與行動版處理器的命名方式相同,也都進入 200 系列,但以處理器整體的設計架構來看,Intel Core Ultra 200S 系列桌上型處理器的架構,會與代號為 Meteor Lake的Core Ultra 1 系列較為接近,反而與命名相同的 Intel Core Ultra 200V 系列行動版處理器架構大不相同。

不過 Intel Core Ultra 200S 系列桌上型處理器,也是主打著重在效能與功耗比的表現,以及更重使用者的體驗上,這部分倒是與 Intel Core Ultra 200V 系列行動版處理器相同。另外,更是首度在高性能桌機平台中,加入 AI 運算的 NPU(Neural Processing Unit,神經網路處理器),以符合 AI PC 時代的規格。

以下也來快速認識 Intel Core Ultra 200S 系列桌上型處理器的核心架構,以及重要的特色。

文章目錄

桌上型處理器核心架構大翻新

代號為 Arrow Lake S 的 Intel Core Ultra 200S 系列桌上型處理器,除了命名原則改變外,架構及製程也有很大的變化,並降低封裝功耗,提升多核性能,以及加入 AI 運算的 NPU,和內建 Xe-LGP 顯示晶片。

採用模組化設計

Arrow Lake S 採用與 Meteor Lake 相同的模組化設計,再使用 Foveros 3D 封裝技術,連接四種獨特的晶片塊(Tile)為單一處理器晶片,這對 Intel 桌上型處理來說,是一項相當大的改變,捨棄過去單晶片的設計,且主要核心全部使用 TSMC 台積電製程,讓體積可以變得更小。

而 4 個晶片塊分別為 Compute Tile 運算晶片塊、SoC Tile 單晶片塊、Graphics Tile 繪圖晶片塊、I/O Tile 連接晶片塊,再以 Foveros 3D 技術封裝在基底模塊 Base Tile,成為單一晶片。

Arrow Lake S 採用與 Meteor Lake 相同的 4 個晶片塊,分別為運算、繪圖、SoC、I/O 模塊,並由 TSMC 代工生產、Intel 封裝。

CPU 為 P-Core加E-Core 組合

Compute Tile 運算晶片塊,即 CPU 部分,內部核心採用跟 Lunar Lake 同樣的架構,由 Lion Cove 微架構 P-Core(效能核心)與 Skymont 微架構 E-Core(效率核心)組成,最多配置 8 個 P-Core 加 16 個 E-Core,且 P-Core 也不支援 Hyper-Threading,總執行緒數量為 24。

CPU 內部核心採用 Lion Cove 架構 P-Core,以及 Skymont 架構 E-Core,對應前代產品的效能分別提升 9% 及 32%。

GPU 採 Xe-LPG GPU 架構

至於 Graphics Tile 繪圖晶片塊,即 GPU 部分,以及首次加入的 NPU(Neural Processing Unit,神經網路處理器)、顯示引擎、媒體引擎等部分,則都採用同 Meteor Lake 的設計,搭載最多 4 個 Xe 核心的初代 Xe 架構 GPU,以及 2 組神經運算引擎的第 3 代 NPU。這部分就與 Intel Core Ultra 200V 系列行動版處理器所採用的 Xe2 GPU 架構不同。

內建顯示晶片沿用第 1 代 Xe 架構,最高只有 4 個 Xe 核心,8 TOPS 的 AI算力。

36 TOPS 的 AI 算力

在 Intel 強調的 AI PC 中,是透過 CPU、GPU、NUP 三種不同運算單元,滿足不同類型 AI 應用程式的運算需求。而 Intel Core Ultra 200S 系列桌上型處理器的 AI 運算效能部分,CPU、GPU、NPU 等 3 種運算單元,分別能提供 8、13、15 TOPS 的運算效能,達到總合為 36 TOPS 的 AI 算力表現。

雖然 Intel Core Ultra 200S 系列桌上型處理器僅具備 36 TOPS 的 AI 算力,但再搭配 Intel Arc 顯示卡,可再增加 260 TOPS 以上的算力表現。

5 款 Core Ultra 200S 系列處理器上市

Intel Core Ultra 200S 系列處理器已於 10 月下旬開賣,首波將推出 5 款,分別為 Core Ultra 9 285K、Core Ultra 7 265K、Core Ultra 7 265KF、Core Ultra 5 245K、Core Ultra 5 245KF,型號中的「F」為無內建顯示功能的版本。當中,Core Ultra 7 265K 被認為是性價比較高的一款。

另外,因為 Intel Core Ultra 200S 系列處理器的效能提升、功耗下降,也代表能源效率會相對提升,Intel 也表示,過去 Core i9-14900K 處理器需要 250W 功耗才能達到的效能,在 Core Ultra 9 285K 處理器上僅需 125W 功耗。在能源效率表現上,比起上一代在多核心部分提升 19%,整體處理器的功耗下降 58%。而 Core Ultra 7 265K 跟 Core i9-14900K 處理器相比,遊戲效能僅差 5%,但平均溫度下降 15℃,功耗為 188W,不管在遊戲體驗或散熱負荷上,都更為平衡,因此性價比也更高。

Intel 針對這 5 顆處理器的採購建議分別是,Core Ultra 9 285K 自然是追求頂尖效能;Core Ultra 7 265K 為效能及功耗較均衡的表現;Core Ultra 5 245K 則是一般效能需求使用。

至於非 K 系列的 Intel Core Ultra 200S 系列處理器,則需要等到 2025 年 1 月份才會陸續登場。

雖然 Intel Core Ultra 200S 桌上型處理器架構大改,但外型尺寸倒是沒有改變,並可見標示的處理器型號。

Intel Core Ultra 200S 解析:重新定義 AI PC 處理器架構,Intel Core Ultra 9 285K效能實測

Intel Core Ultra 9 285K 效能實測

Intel Core Ultra 200S 系列處理器是使用新的 LGA 1851 腳位,不相容 700 系列晶片組的 LGA 1700,所以就一定得搭配 800 系列的主機板,因此各主機板廠商都會率先推出 Z890 晶片主機板,但因扣具相同,所以現階段各家的散熱器都能繼續使用。

另外,延續晶片組的定位傳統,只有最高階的 Z890 同時支援記憶體及處理器超頻,其它相較低階的晶片組,則只是能支援記憶體超頻。以下就以目前最高階的 Intel Core Ultra 9 285K 處理器,搭配 AORUS Z890 Master 主機板及 NVIDIA GeForce RTX 4090 顯示卡,來實測新一代處理器於效能上的表現。

以結果來說,Intel Core Ultra 9 285K 的表現與官方的宣傳相同,在維持高效能的前提下,處理器的功耗及溫度控制的非常好,好到有點讓人驚訝。處理器加上主機板全速運作時的功耗不會超過 300W,配合 AORUS WATERFORCE X 240 水冷散熱器時,進行壓力測試也很難觸及 105 度的溫度牆。另外,AORUS Z890 Master 主機板單相電流處理能力是 110A,在 K 處理器超頻時可供給充沛電力,供電模組的散熱更是下了不少功夫。

Intel Core Ultra 9 285K 處理器的超頻方式與以往沒有太大差異,而 AORUS 主機板的 BIOS 向來直覺友善,尤其是關於效能面的調整選項,可以一目了然當前機器處理於何種狀態。而不管是從 BIOS 直接調整,又或是利用 Intel 軟體超頻,倒是沒有新的技術門檻。

測試平台重點規格

▓ 處理器:Intel Core Ultra 9 285K

▓ 主機板:AORUS Z890 Master

▓ 記憶體:KLEVV CRAS V RGB DDR5-7200 32GB Kit

▓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RTX 4090

▓ 硬碟:GIGABYTE 2TB

▓ 水冷:AORUS WATERFORCE X 240

▓ 電源:GIGABYTE G750H

▓ 作業系統:Windows 11

Intel Core Ultra 200S 解析:重新定義 AI PC 處理器架構,Intel Core Ultra 9 285K效能實測

在 PassMark PerformanceTest 測試中,CPU 的表現相當好,可說是優於 99% 的產品。

在 V-Ray 的渲染表現也很高,當然,搭配的 AORUS Z890 Master 主機板得以讓處理器的效能全面釋放。

Intel Core Ultra 200S 解析:重新定義 AI PC 處理器架構,Intel Core Ultra 9 285K效能實測

本文同步刊載於 PC home 雜誌

Intel Core Ultra 200S 解析:重新定義 AI PC 處理器架構,Intel Core Ultra 9 285K效能實測

歡迎加入 PC home 雜誌粉絲團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
❌